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中的归纳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1 09:08:35

化学中的归纳法

化学中的归纳法篇(1)

一、归纳异同点:

在化学中许多物质的性质、组成、反应现象都具有相似之处,将其进行归纳,可强化同学们对这些知识的记忆和掌握。譬如:单质与化合物的区分常常是学生容易混淆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是都是“纯净物”,那么在复习时,要着重强调这三个字眼,以便加深学生印象。再如:氧气、一氧化碳、甲院等可燃性气体点燃前都要验纯;可燃物在氧气中燃烧都要放热等。

对化学中易混淆知识概念进行对比,归纳出它们的不同之处,本质区别,可以防止知识间特别是概念间的混淆,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例如:单质和化合物的不同之处在于是否由同种元素组成;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性质不同的原因是它们的分子构成不同;金刚石和石墨物理性质的差异在于构成它们的碳原子排列方式不同;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要强调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能不能再继续溶解等。

二、归纳以某种物质为中心的题型。

初三化学课本中,很多物质常常是某些题型的中心。学会归纳这些物质牵涉的题型,可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例如,对水从不同思考角度提出的系列问题:①保持水的化学性质的是? ②在电解水的实验中最小的粒子是? ③在一个水分子中含有多少种原子核? ④水是混合物吗?⑤水分中含有氢分子吗?水是由和组成。 ⑥水是一种氧化物?⑦水分子式的意义?⑧氢氧两种元素的质量比为多少?⑨含氧量为90%的水是否为纯净物?⑩在10g氯酸钾固体中经测定其中含氢量为0.05%则:此混合物中的纯度为多少?

再如,对熟石灰的考点归纳:1、检验二氧化碳;2、检验含铵根离子的氮肥;3、改良土壤酸性、治理酸性废水;4、配置波尔多液;5、制取氢氧化钠等。

三、归纳繁难知识点。

对于一些基本概念、基本原理、重要实验等,若用简明扼要的字、词、数字或韵语加以概括,可以轻松搞定繁难知识点。例如:1、实验室用高锰酸钾或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物制取氧气的步骤可归纳为:“查、装、定、点、收、移、熄”(简记为“茶庄定点收利息”);2、电解水口诀(正氧体一能助燃;负氢体二能燃烧);3、过滤实验操作的要点可归纳为:“一贴、二低、三靠”等。

四、以数字为中心进行归纳。

巧用数字记忆是我们常用的方法,而且记忆效果好。

(一)、物质的构成中的 “三”

1、构成物质的三种微粒是分子、原子、离子。

2、构成原子一般有三种微粒:质子、中子、电子。

3、单质可分为三类:金属单质;稀有气体单质;非金属单质。

(二)、物质的性质中的“三”

1、初中化学常见的并且应该识记住的三种黑色氧化物是:四氧化三铁、二氧化锰、氧化铜。

2、二氧化碳可以灭火的原因有三个: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3、还原氧化铜常用的三种还原剂有氢气、一氧化碳、碳。

(三)、化学实验中的“三”

1、取用药品之“三不”:(1)不用手接触药品;(2)不要把鼻子凑到容器口闻气体的气味;(3)不得尝药品的味道。

2、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部分:外焰、内焰、焰心,其中外焰温度最高。

3、过滤操作之“三靠”:(1)漏斗下端尖嘴处紧靠烧杯内壁;(2)玻璃棒末端靠在滤纸三层处;(3)盛放待过滤液的烧杯尖嘴处紧靠在玻璃捧引流。

化学中的归纳法篇(2)

题型: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各原子个数比;解法:只需找出化学式中各原子的个数,对照相应的原子写出比例式即可。典例:求酒精(C2H5OH)中,C、H、O原子个数比 解:C:H:O=2:6:1

二、物质中质量分数的计算

题型1:已知某物质化学式,求该化学式中某元素所占质量分数。解法: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化学式相对分子质量×100%典例:计算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KMnO4相对分子质量=39+ 55+4×16=158 KMnO4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K的相对原子质量×K的原子个数/ KMnO4相对分子质量×100% =39× 1/158×100%=24.7%

题型2:已知某化混合物样品质量,求某一物质在样品中的质量分数。解法:这类题一般在矿物的冶炼中计算矿物纯度和溶液中计算溶质质量分数中最常见,其解法基本和题型1的解法相似,也就如同我们用合格人数除以总人数乘以100%,计算某科合格率一样。

三、物质中某元素所占质量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总质量,计算某元素在该物质中质量。解法:物质总质量×所求元素在该物质中的质量分数。典例:计算100g化肥(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解:100×(14/79×100%)=100×17.7%=17.7g

四、物质组成元素质量比的计算

题型:已知该物质化学式,求组成该物质各元素质量之比。解法:元素质量之比=(元素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的比。典例:双氧水(H2O2)中氢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之比解:m(H): m(O)=(1×2):(16×2)=1:16

五、相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解法:这类计算题的解法关键掌握这样几个步骤

1.审题设出未知量;写出与计算相关的、正确的化学方程式并配平;找出对应的比例关系并列出比例式;解比例式;作答;典例: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多少克?

解:设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x克。

2H2O2 催化剂 2H2O+O2

2×32 32

6.8 x

2×32:6.8=32:x

X=3.2

答:6.8g双氧水(H2O2)加催化剂充分反应后,可制的氧气3.2克。

六、溶液的计算

这类计算综合性较强,它的计算往往与质量守恒定律分不开,并且这类计算在中考题型中最为常见。解法:1.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如完全反应、杂质没有参加反应、生成气体或沉淀多少克等等;2.提粗取精、理清思路、认真分析、绕开干扰因素;3.解题思路要清晰,熟练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运用和以上几类计算题的解法。

典例:向25.8g含少量NaCl杂质的Na2CO3白色固体中慢加入10%的稀盐酸到恰好不在有气体产生为止,共收集到8.8g干燥的CO2气体。

求:1.白色固体Na2CO3质量分数?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

典例分析:1. NaCl和Na2CO3的混合物25.8g。2. Na2CO3与HCl反应生成CO2;3.10%的稀盐酸,说明HCl气体在稀盐酸中的质量分数为10%;4.不在有气体产生,说明完全反应。

解:设Na2CO3质量为x克,NaCl质量为y克,HCl质量为z克。

Na2CO3+2HCl===2NaCl+ H2O+CO2

106 73 117 44

x z y 8.8

106:x=44:8.8 x=21.2 117:y=44:8.8 y=23.4 73:z=44:8.8 z=14.6

(1)w(Na2CO3)=m(Na2CO3)/m(白色固体) ×100% =(21.2/25.8) ×100%=82.2%

(2)所得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m总(NaCl)/m(NaCl溶液) ×100%

化学中的归纳法篇(3)

比较是指通过对不同事物的对比,寻求其同中之异或异中之同的研究方法。而归纳法则是把具体个别的事物,分别加以综合,从而获得一般结论的方法。比较归纳法的综合运用,可以把零散的、不成系统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理论化,还可以通过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相近的事物区分开。而针对元素化合物知识内容多、系统性不强的特点,比较归纳法正好可以将这部分内容中共性的知识系统化、条理化。

二、比较归纳法的实施

1.对象的选定

运用比较归纳法实施教学时,对象如何选定?这里主要的原则是“相近”。也就是说两个或多个对象之间有共同或者近似的方面,而这些方面往往会对学生的知识掌握产生影响和干扰。

(1)物质之间比较

被选择为比较归纳的物质应该在组成、结构或性质上是“相近”的。

物质之间比较包括:①物理性质,主要包含颜色、气味、状态、密度、溶解性、熔沸点等项目;②结构,主要包含元素的化合价、电子式、键的极性和分子的极性、晶体结构等等;③化学性质,主要包含与金属或非金属的反应、与水或酸碱的反应、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的强弱等;④制备、用途及检验方法;⑤相互间的转换关系等方面。

例如,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的比较

名称

二氧化碳

二氧化硅

化学式

CO2

SiO2

中心原子化合价

+4

+4

晶体类型

分子晶体

原子晶体

颜色状态(常温)

无色气体

无色晶体

特征物理性质

可溶于水

不溶于水,硬度大,熔沸点高

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CO2+2OH-=CO2-3+H2O

SiO2+2OH-=SiO2-3+H2O

与水反应

CO2+H2OH2CO3

不反应

与氢氟酸反应

不反应

SiO2+4HF=SiF4+H2O

(2)反应之间比较

被选择为比较归纳的反应应该在形式、条件或现象上是“相近”的。

反应之间比较归纳的内容包括:反应的条件、反应的产物、反应的原理、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是否为离子反应、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及反应的用途等内容。

例如:氧化亚铁分别与盐酸和稀硝酸反应

反应

氧化亚铁与盐酸反应

氧化亚铁与稀硝酸反应

方程式

FeO+2HCl=FeCl2+H2O

3FeO+10HNO3=3Fe(NO3)3+NO+5H2O

反应产物

Fe2+

Fe3+和NO

反应类型

复分解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是否为离子反应

(3)方法之间比较

被选择为比较归纳的方法往往是在解决同一问题(或同一类问题)过程中所采取的不同措施,其形式、原理或结果指向应该是“相近”的。

方法之间比较的内容因情形不同而异。如同一物质的制备方法可以从原理、反应物的用量、是否产生有毒副产物、产物是否容易分离等方面进行比较归纳;物质的鉴别、鉴定方法比较的内容可包括步骤多少、可操作性强弱、现象是否明显、是否会受其他物质的干扰等。

例如:用铝屑、烧碱、稀硫酸制取Al(OH)3

方法一:AlH2SO4Al3+NH3•H2OAl(OH)3;

方法二:AlNaOHAlO-2CO2Al(OH)3;

方法三:AlH2SO4Al3+AlNaOHAlO-2H2OAl(OH)3。

每制取1molAl(OH)3,方法一耗H+和OH-各3mol;方法二耗H+和OH-各1mol;方法三耗H+和OH-各0.75mol。故方法三最节省原料。

比较归纳法实施的主体,在不同的课型及课时进行的不同阶段应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原则,尽可能多让学生参与进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教师应努力扮演好一个辅助者、引导者的角色,多帮助学生建立运用该方法的意识和掌握运用该方法的能力。如新授课中,教师就相关的教学内容提出比较的对象,然后由学生讨论并设置比较的内容(这个过程中,教师应作适当的引导、点拨和补充),最后师生共同完成相关内容的填写。

化学中的归纳法篇(4)

自从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我在化学教学中一直采用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归纳法。实践证明,高中化学教学中实施不定期的归纳、在教学过程中应用归纳法,可以使学生在认知方面、情感方面、能力素质方面都能有所发展。

归纳法是人类必须、也只能采用的认知策略。具体到化学这个学科,因为化学学科相比其它理科而言,知识的零散性较强,系统性较差,学生不易将所学内容记得扎实,不易形成系统化。为此,归纳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和指导学生学习时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运用归纳法,可以从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可以在新课教学中应用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觉知的方法,在新课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用归纳法,因为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被学生接受。况且,高中化学教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按归纳法来阐明,尤其是基本理论部分。也就是说,归纳法是编写教材的一种重要思路,自然也应该成为教师讲课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来体验、感悟科学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把知识和方法都变为学生自己的,达到 “授人以渔”的目的。

高一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普遍感到化学知识零散,似无规律,难记难学,再加上从初三到高一化学知识梯度较深、跨度较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告诉学生教法和学法,在教学中才能使学生觉知。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我首先告诉学生本节内容采用归纳法来讲授、学习,具体来讲,就是从大量的例子和事实中发现、归纳、总结出规律;然后将 1――20号元素作为个体,分别画出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因为学生参与了发现规律,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感受到自己也能从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规律时,教师要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无疑会更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其次在课堂复习或小结中的运用。课堂小结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如果处理得当,则是 “画龙点睛”。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为此,应将课堂总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首先,要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问题?(4)你还想知道什么?等。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其次,教师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的得到收获、自信和新颖的问题。课堂总结既要求学生唱主角,又要求教师适时的引导,而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否则,会使归纳变得无序而降低效率。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如学习了化学平蘅一节后,我要求学生讨论、归纳出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为此,我引导学生根据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来归纳出它还有那些表观特征,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生 --生互动合作,不仅能使学生互相促进提高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

还可以在单元复习或总复习中的运用。教师树立新课改理念,更新自身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基本保证。复习课,更应多归纳,而且是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的归纳。归纳那些内容、以何种形式,都应先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定,而不能由老师包办。

复习其实就是对学过的知识进行整理和归纳的过程。目的在于 “把厚书读薄”。归纳不是进行知识的简单堆聚,而是为了找出知识的本质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从而提高自身对知识的理性把握。高三复习,要注重运用归纳的方法。(1)整理笔记的方法。如:复习元素化合物的章节,按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制法――用途来归纳整理。其目的是从整体上把握知识内容,做到对本章学习内容一目了然。(2)分类归纳法。在复习完一个模块或一个阶段的知识后,可以按着知识体系的不同,对同类知识内容给予归纳。如:对元素化合物按金属、非金属来归纳,金属元素又按照:单质――氧化物――氢氧化物――盐;非金属按:单质――氢化物――氧化物――酸――盐来归纳。(3)按序归纳法。这是按照知识结构的内在联系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这种归纳方法有利于帮助我们建立起知识体系,有助于我们从宏观上整体把握住知识内容。(4)绘表归纳法。按照知识类别及要点项目,使用表格的形式对知识进行归纳。可以绘制归类表、对比表。这种表格归纳法,能明显地体现出知识点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列表比较四个概念,同位素、同素异形体、同系物、同分异构体。(5)列知识树法。这是以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知识概念为主干,对知识细类及细目进行层层分解的归纳方法。它体现了知识概念的等级次序,对从宏观上把握知识大有益处。(6)题型归纳法。这是按照高考题型对相关知识进行归纳的一种方法。有助于提高解题速率和成功率,对高考复习至关重要。

【参考文献】

[1]贺湘善主编,《基础教育现代化教学基本功(中学化学卷)》,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

化学中的归纳法篇(5)

物理中最让学生头疼的就是若干物理概念与物理规律,几乎每节课都需要学习很多,如果杂而无章,势必会使学生越学越混乱,导致学生物理学习进入困境。而如果教师运用归纳法,分析一部分信息,将这部分信息中的现象或数据进行归纳,从中得出共同的物理现象或者物理规律,学生学习起来就会游刃有余。

比如,教学声音的产生相关内容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体振动产生声音这一物理规律,就让学生做了一些小实验:(1)拿一根皮筋,一端叼在嘴里,一端拿手抻着,另外一只手拨动皮筋,观察皮筋的反应。根据小实验,皮筋不断振动,发出了嗡嗡的声音。(2)让发声的音叉与脸接触,感受到声音发出的同时还存在着振动。(3)用手翻书,看到书被一页页翻开,发出声响。通过这几个实验,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实验进行分析,即当听到声音时,虽然发声的物体不同,但有共同的特点,即这些发声的物体都发生了振动。从而归纳概括出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结论。

再如力的作用效果,力能产生哪些效果,经过大量实验和生活、生产中的一些事实,归纳出力的作用效果有两种:一种是使物体产生形变,另一种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在验证导体的电阻与什么因素有关的时候,经过多次的实验我们得出了导体的电阻与长度、材料、横截面积、温度有关,也是将实验的结论整理到一起后归纳总结得出的。可以说,每一个物理概念、规律的获得都离不开归纳法,每一个物理问题的探究过程都必须用到归纳法,所以在物理的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探究,学会归纳,不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分步骤有序地进行归纳法推理

归纳法的运用主要应该从三个步骤入手:

第一步:大量搜集材料。何谓归纳?就是将信息加以推理、总结,推知一类现象或者规律。试想如果从两件事推知一类现象,自然难以有较强的说服力,而从三件事、四件事以至于更多的信息中推理,自然会越来越科学,越来越有说服力。因此,教师进行归纳法教学最首要的就是大量地搜集资料,越多、越全的资料,所推理出的结论会越可信。

第二步:整理从观察和实验所得到的材料。教师搜集到了材料,需要对其进行观察,对于仅观察无法实现的要进行实验,利用观察和实验来得到物理现象,感知物理规律。

第三步:概括抽象。哲学告诉我们,教师需要从事物的现象出发,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现象揭示规律。因此,在第三步,教师就需要对材料进行概括抽象,概括出物理原理。

比如,在进行“力”的概念教学中,可以利用归纳法进行教学:首先,让学生列举出大量的关于“用力”的现象,学生列举出了很多,如推箱子、举杠铃、搬东西、拉雪橇等等;第二步,引导学生归纳上面的现象有何共同点,学生归纳出:这些现象中都包含了两个事物,都具有一个动作;第三步:根据现象和规律归纳出“力”的概念――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三、注重归纳法的分类和用法

在归纳法的分类中,教师可以根据归纳的程度进行这样分类:完全归纳法和不完全归纳法。完全归纳法是将所涉及到的现象进行全部列举、分析与归纳。因为有些现象包含着很多很多以至难以数计的事实,是无法归纳完全的,所以完全归纳法还是比较少用的。最常用到的便是不完全归纳法,至于不完全归纳法,又可以细分为简单枚举法和科学归纳法。

简单枚举法就是简单罗列几种现象,从这几种现象之中归纳总结出规律和定理。但是前文中提到,物理学科中包罗万象,列举的只是一小部分的现象,所得出的也仅仅是一小部分现象所得出的定理,而至于现象中是否存有例外,就不得而知了。所以简单枚举法是不太可信的推理,它仅仅是作为一种初步的探索、提供假说的方法,并不能作为得出物理规律的重要途径。因此,还需要借助于科学归纳法。科学归纳法就是根据某类事物的部分对象的本质分析,来进行联系,推导结论,这种方法相对于简单枚举法更有效,更可靠。

举例而言,观察几种金属受热膨胀的现象,通过观察这几种现象来归纳出金属膨胀的一般性质,就是简单枚举法。但是仅能证明这几种金属受热后会有这样的性质,其他的金属会不会受热以后不膨胀呢?而如果分析金属受热后分子运动状态的变化,那么就可以很清晰、准确地得出受热会膨胀的结论,这样的结论是相对科学的、可靠的,这就是科学的归纳推理。

四、关注学生的教学前概念

大量的科学实践表明,学生并不是带着空白的头脑进入教室的,学生通过日常生活实践,对客观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看法,并在无形中养成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1994年杜伊特将这种在接受正规的科学教育之前所形成的概念称之为教学前概念,教学前概念又可分为错误概念与前概念。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认知中的错误和偏差是难免的。但是,采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式而获得的知识是彼此不相关、缺乏结构的,这种方式很难引起学生关注自己的错误概念和前概念,也就不能很好地纠正错误概念和前概念,从而难以形成科学概念。归纳法符合学生的日常思维方式,关注学生的认知水平,容易被学生接受。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教学前概念和思维方式,帮助学生科学地运用归纳法,顺利形成科学概念。

化学中的归纳法篇(6)

高中化学作为高中教学的一门必修课程,其原理、公式、符号众多,知识点相对比较零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只能依靠自身的理解能力,通过死记硬背的方式达到学习的目的,这也就造成了许多高中学生对于化学课程缺乏兴趣,成绩不佳。因此,高中化学教师要改变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利用归纳分析教学法,对教学中零散而繁琐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总结,使其更加条理化和系统化,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进而提升教学质量。

一、归纳分析教学法概述

所谓的归纳分析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归纳和整理,并通过相应的分析方法,由个性化的知识入手,引出一般性的知识,使得知识更加系统全面,更富条理性,便于理解和记忆。归纳分析教学法应用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可以构建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做到举一反三,对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化学课程的学习兴趣,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

二、归纳分析教学法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归纳分析法应用于高中化学教学中,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合理利用,确保其作用可以得到充分的发挥。

1.新知识点的传授方面。归纳分析教学法可以应用于整个高中化学学习过程中,对绝大部分知识点进行总结和分析。在高中化学教学初期,也就是高中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学习中,合理运用归纳分析法,向学生展示化学知识的神奇性和趣味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化学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新知识的传授过程中,可以运用归纳分析教学法,通过知识问答的方式,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辅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联系和总结,并最终找到适合自身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领悟能力。

例如,在对元素周期律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在教学开始前,可以运用归纳分析法,对旧知识和新知识进行联系,通过对旧知识的分析,以问答的方式,引导学生向着新知识和新内容自然过渡。在对1-20号元素的核外电子分布规律进行教学时,可以将规律相似的元素进行归纳,集中学习,对于规律相异的元素,进行个别学习,形成较为系统的知识体系,使学生对知识结构的掌握更加牢固,为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2.旧知识点的复习方面。在课堂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利用归纳分析法,对教学质量进行总结,及时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并对教学方案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为以后的教学提供参考,有效防止问题的再次发生,不断提高教学质量。要坚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教师辅助学生对知识点进行小结,培养学生对知识归纳、分析、思考和总结的能力,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可以以最短的时间理解和掌握化学教学中的知识。对于教师而言,其教学工作的重心在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而对于学生而言,在化学学习中要合理运用归纳分析法,建立完善的知识体系,对知识点进行牢固的掌握,通过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努力,确保归纳教学法作用的充分发挥,提高高中化学教学的质量。

例如,在化学平衡课程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生活中和教材中关于化学平衡的实例,将知识点挑选出来,组织学生进行针对性的归纳和总结,从而使学生可以清晰地认识化学平衡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从而增强自身的代入感,快速对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增强学生对旧知识的复习和巩固效率,使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不会出现即学即忘的情况。

3.单元小结方面。在单元学习完成后,还可以利用归纳分析法对其进行小结,构建单元知识体系,对单元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和巩固,为学生之后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单元小结的作用不仅仅是对知识点的树立和堆砌,更是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的融会贯通。通过单元小结的方式,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更加轻松,对旧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对新知识的学习更加容易。

在对单元进行小结时,归纳分析法的应用可以分为两种形式。首先是顺序归纳分析法,指按照教学顺序,对单元中每一个课程的知识点进行依次归纳总结,对知识点进行排列组合,使不同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更加清晰明朗,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其次是分类归纳分析法,指对单元中涉及的所有知识点进行分析,按照各自的类别进行分类,对相似的知识点进行集中分析,从而构建结构明确的知识框架。在分类归纳时,教师可以对知识框架进行构建,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对知识点进行添加,以填空的方式,对其进行完善。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相似知识点的理解,明确自身的不足,并及时弥补,从而系统化地掌握高中化学知识,最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结语

综上所述,高中化学教学的意义是十分巨大的,而由于知识点的复杂和零散,其学习难度也是很大的。因此,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合理运用归纳分析教学法,引导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和知识框架,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促进高中化学教学水平的提高。

化学中的归纳法篇(7)

数学归纳法的应用比较广泛,可以讲凡是关系到自然数的结论都可以用它来验证.学习和应用数学归纳法能够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观察能力、数学化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综合性问题能力.另外,它也是每年高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而且是得分点,同时也是初等数学与高等数学衔接的一个纽带。下面我介绍数学归纳法及在几何中的应用。

1数学归纳法

1.1数学归纳法的定义

[n=1]正确时,若在[n=k]正确的情况下,[n=k+1]也是正确的,便可递推下去。虽然我们没有对所有的自然数逐一的加以验证,但事实上,这种递推就已经把所有自然数都验证了,这种方法就是数学归纳法。

1.2运用数学归纳法证题的步骤:

(Ⅰ)验证当[n=]1时,某命题是正确的;

(Ⅱ)假设[n=k]时,命题也是正确的,从而推出当[n=k+1]时,命题也是正确的。因此,命题正确。

容易悟错的是:既然[k]是任意的自然数,[n=k]是正确的,那么[k+1]也是正确的。即[n=k]与[k]应该表示同一个意思。何必还要证明呢?这很容易理解,[k]虽然是任意假设的自然数,但是,一旦假定了[n=k]时,[k]就是一个固定的自然盗耍换句话说,[k]就是一个有限的数。因而,能否从n=k时命题正确,推出[n=k+1]时命题也是正确的,这就不一定。如在[n=k]时正确,推出了[n=k+1]也是正确的,这时,问题就出现了一个跨越,发生了本质的变化,从[k]到[k+1],便是由有限变化到无限的过程,这正是数学归纳法之精髓。

在比较复杂的情况下,数学归纳法的两个步骤都要有一些相应的变化,下面有两种变形。

数学归纳法在很多学科方面都有很广泛的应用.要很好的运用数学归纳法解题,就需要熟练的掌握数学归纳法的原理和数学归纳法的几个步骤.

参考文献:

[1](苏)L.I格拉维娜 I.M雅格洛姆著,姚时宗、童增祥《数学归纳法在几何中的应用》,莫斯科米尔出版社,1979年.

化学中的归纳法篇(8)

传统教学强调的是学科本位和知识本位,所以传统的历史教师比较重视知识的传授。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已经成为大多数教师的共识,传统的历史课堂也逐渐被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模式所取代。在因教学理念改变而欣喜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目前历史课上学生能力培养水平还很不乐观。

首先,历史中考分值低,难以引起学生和家长对历史学习的重视。虽然历史也是中考科目之一,可是其分值大多是40或60分,考试的范围也仅限于考试说明中规定的内容。所以这门课程在七年级和八年级根本得不到学生的重视,甚至有些家长也认为历史不用下功夫学,到初三突击背一下知识点就行了。

其次,传统教学观影响了一部分历史教师培养学生能力的热情。传统的历史课堂主要依靠学生的死记硬背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只是把学生当作把重难点输入到自己内存里的机器。至于学生的历史学习能力是否得到培养,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是否实现,都不在课堂教学的考虑范围之内。

再次,历史课没有充足的能力培养成功经验可以参考借鉴。多年来历史一直居于所谓“副科”的位置,学科相关研究也较之于“主科”少得多。很多教育研究者也多愿意把探索的目光聚焦到语数外这样的工具学科上。历史教师想要和主科教师一样,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分析总结和归纳能力,需要做出更多努力。

在历史学习能力诸多要素中,归纳能力的培?B尤其重要。归纳能力是历史学习能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指学生能够把众多历史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以及探求类别内部的特点规律,或者类别之间区别和联系的能力。[1]这种学习能力是学生在历史学习中接受历史的启示、吸收历史的智慧、学会用历史的眼光看待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可以说,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是关乎学生终身发展的大事。现阶段学生历史归纳能力水平主要有以下特点:一是不知道归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也根本没有认识到归纳能力的重要性;二是还没有形成归纳历史问题的学习习惯;三是没有掌握科学的归纳方法。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呢?

一、明确内涵,提高学生对归纳能力重要性的认识

初中学生的抽象思维已经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也比小学生强了很多。[2]只有对归纳能力有了相应的认识,学生才能在历史学习中主动运用它,主动接受教师的能力培养训练。因为年级的不同,教师对归纳能力的介绍应该有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初一阶段只要让学生知道什么是归纳能力即可。教师可以采用举例子的方法来为学生演示归纳方法的含义。比如在学习完《“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这两课之后,教师可以把这两个时期的主要内容进行分类归纳,包括在位皇帝、背景、主要措施、产生效果、历史评价等,这样再让学生识记知识点就会容易很多,待学生感受到这样识记的效果更好以后,再告诉学生这就是归纳能力的作用。

二、培养习惯,让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经常运用归纳能力

学生的能力形成,都会伴随着一定的学习活动。[3]历史归纳能力的形成也和历史知识的学习紧密联系在一起。以往历史教学比较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识记,为了给学生更多识记的时间,很多教师都是直接把问题的答案让学生写下来,然后去背诵记忆,这种做法对于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非常不利。其实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归纳能力的契机很多。例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可以让学生把不同朝代的建立者、都城、政治措施、经济措施等进行归纳分类;在学习不同朝代文化成就的时候,可以把这些成就按照天文、历法、科学、书法、文学等方面进行归纳分类。这些伴随着课堂教学进行的归纳能力训练,不仅能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归纳能力的作用,还能向他们有效渗透科学的归纳方法。

三、指导方法,促使学生形成行之有效的归纳能力

要培养学生的历史归纳能力,还必须教给学生科学高效的归纳方法。历史知识相对比较零散,而且内容也比较多,所以教师在教给学生归纳方法的时候,不能一个标准一个尺度将归纳进行到底,否则将有可能适得其反。那么有哪些科学的归纳方法可以教给学生呢?

(一)明确归纳主题

初中历史课程涉及古今中外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些内容之间又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指导学生进行归纳之前,一定要让学生先明确归纳的主题是什么。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的时候,要归纳不同朝代的知识点,就要先确定是要归纳这些朝代的政治措施,还是经济措施、文化成就,再或者是这几项都需要归纳。在指导这一点的时候,教师可以为同一个史实确定不同的归纳主题,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多确定几个归纳主题。不同归纳主题侧重点的变化,不仅能让学生的归纳能力得到锻炼,还能让其思维能力得到发展。

(二)设置分类标准

在指导学生设置分类标准的时候,要确保分类之间不会有交叉。比如归纳中国近代史知识点的时候,可以指导学生按照“屈辱篇”“抗争篇”和“探索篇”来进行分类,分别归纳中国近代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和著名的战役,以及有识之士在寻求救国救民道路上的不懈斗争这三方面的内容。有的学生在这三个分类之外又加了个“辉煌篇”,意在归纳中国近代取得的各方面成就,但在“探索篇”里也有一些内容是介绍中国近代成就的,两者内容有交叉,所以设置“辉煌篇”就没有必要了。在分类标准的设置中,还需要注意一些类别可以继续二次分类。比如上述分类中,中国近代的“探索篇”中,还可以分为“封建统治者篇”“民族资产阶级篇”和“无产阶级篇”三类。不过,虽然分类层次越多,对知识归纳也越全面,可是这也会增加学生识记的负担,所以分类需要进行到哪一步,应视学生的学习程度而定。

(三)列出归纳提纲

化学中的归纳法篇(9)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6B-

0086-02

归纳能力是化学学习中必须掌握的能力之一。化学与其他学科相比,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知识点多而散。如果不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不仅加重学生的记忆负担,而且增加了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难度。通过对相似知识的总结归纳,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与规律,形成立体式的知识网络结构,既有利于对已学知识的掌握,也有利于从总结出来的规律中探究和发现新的事物。在化学发展历史当中,很多重大发现都是通过归纳总结已知知识规律得到的。所以在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对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和探究水平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从两道高考题来谈谈如何加强对学生归纳能力的培养。

题一:(2006全国高考i理综27)置换反应的通式可以表示为:

单质(1)+化合物(1)=化合物(2)+单质(2)。请写出满足以下要求的3个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①所涉及的元素的原子序数都小于20;②6种单质分属6个不同的主族。

【分析】本题要求书写置换反应。刚看题会感觉这应该是比较容易的题目,但细细研究题目的要求就会发现,写出符合要求的三个方程式并不是那么简单。不少考生写出两个方程式后就发觉很难写出第三个符合要求的置换反应。笔者曾以这道题对本校去年刚进入高三学习的成绩较好的3个班级进行了一次测试,限时7分钟完成。最终在限定的时间内只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能完全正确地写出。题目答案为:

2Mg+CO2■C+2MgO,

2F2+2H2O=4HF+O2

2Al+6HCl=2AlCl3+3H2

三个方程式都是中学化学常见的。为什么学生却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快速完成呢?这是值得思考的。假如在复习到化学反应类型时,教师要求学生对所学过的置换反应类型作一个系统的总结归纳,让学生对置换反应有个全局性的把握,完成这道题就比较容易了。(如下表)

题二:(2008年・全国理综)V、W、X、Y、Z是由周期表中1~20号元素组成的5种化合物,V、W、X、Z均为两种元素组成。上述五种化合物涉及的所有元素原子序数之和等于35;它们之间的反应关系如下:

(1)5种化合物分别是V W

X Y Z

(2)由上述5种化合物的某两种化合物反应可生成一种新的化合物,它包含了5种化合物中的所有元素,生成该化合物的化学方程式是

(3)V的电子式是

【分析】这是高考中典型的无机推断框图题,向来是高考中的热点和难点,很多考生比较害怕这种题目。分析这道题目,好像并没有很直接、明显的入手处,突破口比较隐蔽。其实从“V与水反应能放出气体”来切入,并不难完成这道题,但很少考生有这样的敏感性。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也常常发现,有些推断题评讲完后,学生可以完全听懂。但真正让他们自己做时,却感觉很难,做不了。同样,如果在教学或复习课中能够注重培养学生对一些特殊反应的总结,比如与水反应能放出气体的物质;再由该气体与氧气反应生成水,可知气体有H元素,就不难推断出V固体,从而有效突破这道题目。

综上所述,在化学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知识和规律进行总结归纳的能力,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那么,如何培养呢?

首先,明确归纳的内容。第一,我们所归纳的知识应该是教材的重点和难点。比如化学用语的归纳、物质性质的归纳等。第二,归纳是对形成学科知识和方法都十分重要的内容。如有机化学知识体系、物质间反应的知识体系、电解质溶液体系等。第三,归纳是能有效提高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的内容。第四,归纳是能有效提高推理能力的内容。如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的知识。第五,归纳是有利于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的内容。如实验操作知识、实验安全知识、实验设计知识、电化学知识等。

其次,注意灵活应用归纳的方法。中学常用的归纳法有:一是树型分类归纳法。例如元素周期律和周期表的归纳。二是网络归纳法。如在复习有机化合物知识时由于有机物之间有比较密切的转化关系,我们可通过直观的网络形成将这些有机物联系在一起。

三是列表对比法。对一些相似的概念或知识,学生比较容易混淆。我们可通过列表的方法加以归纳,加强学生的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例如上表中“四同”的比较。

化学中的归纳法篇(10)

一、基本思路

归纳材料之间的一致性总是由 “外在的一致”而到“内在的一致”的,外在的一致性也可以认为是“偶然的一致”,内在的一致则是“必然的一致”。我们人类的认识活动在归纳法中所要寻找的宇宙本体与事物本质,正是潜藏和表现于这个“必然的一致”之下,这个“必然的一致”越充分,这个本体也就越暴露,人的认识也就越能够发现它。人们在从事归纳法的过程中所提出的假设,也是通过这样的 “表现――发现”的过程而获得的“有根据”的假设,只是假设作为假设,还没有得到进一步的证实而已。得到证实的假设就是“思想”,它反映宇宙本体及事物本质,并在人类精神中建构起一个类似于客观存在世界的主观存在世界。思想与知识不同,思想同宇宙本体、事物本质一样,具有普遍性、无限性与唯一性,而知识只具有个别性、有限性与多样性。通过唯一的思想去掌握众多的知识,即通过“一”掌握“多”,是自然赋予人类精神的伟大力量。

二、具体运用

1.在新课教学中应用

教学要达到有效,必须用一种易于学生觉知的方法,在新课教学中,有许多内容都可用归纳法,因为归纳法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易于被学生接受。况且,高中化学教材的许多内容本身就是按归纳法来阐明,尤其是基本理论部分。也就是说,归纳法是编写教材的一种重要思路,自然也应该成为教师讲课的思路,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上来体验、感悟科学家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而把知识和方法都变为学生自己的,达到 “授人以渔”。

高一学生在学习化学时,普遍感到化学知识零散,似无规律,难记难学,再加上从初三到高一化学知识梯度较深、跨度较大。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告诉学生教法和学法,才能使学生觉知。例如,在学习元素周期律时,我首先告诉学生本节内容采用归纳法来讲授、学习,具体来讲,就是从大量的例子和事实中发现、归纳、总结出规律;然后将 1―20号元素作为个体,分别画出核外电子排布情况,引导学生发现元素核外电子排布规律;因为学生参与了发现规律,积极性得到了提高,接下来再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时,学生体会到了成功,感受到自己也能从具体的、一个一个的个体中归纳出一般的规律,自我效能感得到了提高,从而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引导学生归纳出知识规律时,教师要以开放的、宽容的态度,以期待、信任的眼光引导学生投入到充满探索和挑战性的学习活动中去,无疑会更进一步提高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2.在课堂复习或小结中运用归纳,效果还应更好

课堂小结是教学的基本环节之一,如果处理得当,则是 “画龙点睛”。课堂小结,应促进学生学会归纳和反思,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和自我反思的意识。

为此,应将课堂总结交由学生自己完成。首先,要留时间给学生自我归纳反思,反思的内容可以是:( 1)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2)你有什么收获?(3)你还有什么问题?(4)你还想知道什么?等。要让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其次,教师做适当的引伸与提高,最终让学生真正的得到收获、自信和新颖的问题。课堂总结既要求学生唱主角,又要求教师适时的引导,而不能完全的放任自流,否则,会使归纳变得无序而降低效率。

高二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归纳能力,如学习了化学平衡一节后,我要求学生讨论、归纳出建立化学平衡状态的标志,为此,我引导学生根据化学平衡的本质特征来归纳出它还有那些表观特征,并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通过生――生互动合作,不仅能使学生互相促进提高认知能力,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对于培养团队精神和社会交往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积极意义,最后,归纳出了九个表观特征:(1)反应混合物各组分质量或质量分数、物质的量或物质的量分数、各气体的体积或体积分数保持不变(不变不能理解为相等)(2)气体混合物各组分浓度、分压保持不变。(3)同一物质,消耗速率=生成速率。(4)同边物质逆向速率(一种物质是生成速率,另一种物质是消耗速率)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异边物质同向速率(两种物质同是生成速率或消耗速率)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对应的化学计量数之比。(5)反应物的转化率或生成物的产率保持不变。(6)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等的反应,当衡温、衡容时,气体的总压强不变或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7)对于反应前后气体的总体积不等的反应,当衡温、衡压时,气体的总体积不变或混合气体的密度保持不变。(8)对于吸热或放热反应,绝热体系的温度不变。(9)对于有颜色气体参加的反应,混合气体颜色保持不变。

化学中的归纳法篇(11)

1、引导引导是该教学模式的关键环节,其思想是激发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极大的兴趣,捕获学生对学习该课程的思想,给学生提供学习该课程的信息、力量和动力。“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因此,学生能不能学好高中化学的知识点“引导”的成功是学生学好该课程的第一步。引导的好坏,决定着高效教学的好坏,因而,引导的另一个目标是提高教学质量和高效教学。引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包括切入点引导和过程引导。

(1)切入点引导。切入点引导主要是教师在讲授新的知识点时,而采用问题情景、生活情景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例如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现在的水资源比较不足,而海水中因含有氯化钠、氯化镁等工业原料而不能被直接饮用,采用什么化学方法可以既能从海水中提出工业原料,同时又能生产生活或工业用水呢?从而使得学生感觉到学习知识的有用性,进而激发学习热情。

(2)过程引导。在教学的过程中,运用知识对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思想、步骤等进行引导。是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提高效率的重要途径。例如针对浓硝酸与铜反应的知识点,可进行如下的思想和方法的引导:氧化铜能否在硝酸中稳定存在?探究硝酸与铜会起什么类型的反应,生成什么产物?在该反应中,硝酸起到哪些作用?浓硝酸分解会产生什么物质?哪一种分解产物会与铜发生反应写出铜与浓硝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归纳归纳法是一种“由特殊到一般”、“由个别到普遍”、“由表象到实质”的推理方法,是人类探索规律、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而化学这个学科,知识点零散、系统和规律性不强,且学生从初三到高中的学习,化学知识跨度大、难学难记。在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面对零碎的化学知识,要确保提高教学效率,进行归纳分类,是教者和学者常用的学习方法,也是行之有效的方法。因而,归纳法是该教育模式的中心环节。高中化学教学和学习的过程中常用的归纳法主要有类比归纳法、分类归纳法、按序归纳法、体型归纳法等等。例如,教学元素周期规律时,可以先告诉学生该内容主要采用归纳法来进行讲解和学习。然后将1~20号元素和具有代表性的族类元素作为个体,画出核外电子的排布情况,引导学生归纳出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最后,再引导学生归纳元素的主要化合价变化规律、元素原子半径的变化规律。让学生在归纳的过程中,激发学习热情,体会成功,提高自我学习效能,从而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学习效率。

3、反思。在“引导、归纳、反思”教学模式中,反思不仅是包括教师对自己知识所授体系的反思,还包括引导学生的对知识有探究思想的反思,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思。其思想是教师在反思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素养,而培养学生的反思则是教学的最终目标。

(1)教师教学的反思。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进行反思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完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水平。而且在反思的同时,教师又可以发现教学中的新问题,为了解决这些新问题,教师不断修正和完善自己的教学行为,把自己的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于此同时,教师通过反思性教学实践,从中获得经验,而这些经验又会促进教学。教师在该模式中的反思主要有对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内容等的反思。例如教学重点是否突出?问题的设置是否合理?问题是否具有启发性?是否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能否保证每个学生有尽量多且均等的回答机会?课堂讨论能否有效开展?阅读、活动和练习的指导是否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