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5 16:20:38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篇(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6-0063-02

一、引 言

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IOT)又称传感网,指的是将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包括具备“内在智能”的传感器、移动终端、工业系统、楼控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和“外在使能”的各种资产、携带智能终端的个人与车辆等,通过各种无线或有线的通讯网络实现互联互通,从而提供安全可控乃至个性化的实时监控、定位溯源、报警联动、远程控制、安全防范等管理和服务功能,实现任何智能物体间的“管、控、营”一体化。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和移动通信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的革命性发展。目前物联网被正式列为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物联网产业具有产业链长、涉及多个产业群的特点,其应用范围几乎覆盖了各行各业。并且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物联网技术将催生新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其发展前景十分可观。鉴于此,2010年8月,教育部审批通过了35所高校获批开设物联网相关专业,新设专业将自2011年开始招生。在2011年,又有27所高校设置的“物联网”专业通过了教育部的审批。

二、教学实践与教学方法的初步探索

笔者所在的大学还未申报物联网专业,但与物联网技术相关的支撑专业门类比较齐全,如信息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控制工程及测控技术及仪器等专业。基于此,笔者在2011年连续两个学期开设了物联网技术导论的公选课,学生选课非常踊跃,170人的选课规模每次都爆满,从这可以看出当前本科生对物联网等新生技术具有非常强的学习欲望。针对物联网技术的特点,在现有教学技术的基础上,对教学方案进行了初步探索。

1.合理选择教材

笔者结合选课学生的特点:不仅有理工科学生,还有社会科学类学生,选择了周洪波博士所编写的《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一书。此书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指导学生了解物联网世界,且不需要较强的专业背景,适应不同专业的学生。

2.严格修订教学大纲,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教学大纲不仅是进行教学内容及进度的依据,也是考试考查的依据,更是教学质量评估的依据。一个好的教学大纲,非常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讲述物联网产业的发展与机遇,让同学们明白物联网技术无论是在经济、生活以及国家战略上都有非常重要的前景。让同学们掌握互联网、物联网以及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并了解基于四大技术的物联网支柱产业群,分别为RFID从业人员、传感网从业人员、M2M人群以及工业信息化人群;其次,着重讲述物联网产业链,即Device、Connect以及Manage(DCM)三层系统,或者也可称之为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让学生了解物联网的通讯与连接,包括短距离无线通讯技术、长距离无线通讯技术、短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和长距离有线通讯技术。在物联网应用方面,通过物联网在城市市政管理、农业园林、医疗保健、智能楼宇和交通运输等方面和同学们进行交流和探讨。并通过介绍各种传感器的原理与技术,让同学们对整个物联网系统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3.教学方法和教学互动

物联网是个实用性很强、发展前景很广的技术。将来物联网会发展到什么程度,对人类的科技和生活会产生什么影响,都是一个未知数。因而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非常注意和学生互动,让同学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尽量去描绘50年,甚至100年后因物联网的存在,人们的生活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在上课过程中,笔者既有讲述的环节,有和学生互动的环节,更有让学生分组讨论的环节。笔者希望此课程是个开放的课程,学生不仅能学到知识,更能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通过运用多媒体等途径来呈现物联网所存在的问题和发展前景,请同学们利用已有知识,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尝试提出解决方案,设置悬念,然后抓住重点、热点作深入分析,最后上升为理论知识。从而使课程生动形象,对错分明,环环相扣,印象深刻,气氛活跃。当然,这种讲课方式有一个前提,那就是建立在师生间平等、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这种授课方式,就是师生间的相互沟通,实现这种沟通,理解是基础,也即心灵交融,才能实现交往、沟通。

4.考核方式

为了适应物联网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笔者在考核方式上突出强调学生对物联网技术的基本概念掌握和发展前景设想,同时考查学生的论文写作能力,从而实现对学习过程的督促与考核,客观完整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在考核的评价标准上学生的成绩由学生上课过程中的讨论报告、出勤率和最终课程论文三个部分组成。其中讨论报告占20%,出勤率占20%,最终课程论文占60%。这种考核方式既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物联网技术,又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主动性,并能让学生初步掌握科技论文的写作格式和写作方法。

三、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的产业和技术,笔者依据物联网专业的特点,结合我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从物联网专业设置的现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讨。经过几个学期的教学探索,摸清了教学规律,优化了教学过程,改进了教学方法,使学生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具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开放的思维和协作能力,能够畅想未来,把握经济、社会和科学发展的大趋势,以适应社会经济和本科生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成为能够适应21世纪新挑战的复合型高端人才。

参考文献

1 周洪波.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商业模式[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 康晓慧、罗霄凤、张梅等.植物病理学方向研究生教学改革与探索[J].安徽农业科学,2012(2):1225~1227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篇(2)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工作,尤其是新媒体与自媒体快速发展,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改变了文化传播途径,这让出版社工作带来了极大挑战。在当下时代的背景下,出版社的编辑应该掌握当前受众的心理,借助移动终端设备等实现创新与发展,创新工作方式,最大程度地符合时代需求。编辑人员应该认识到编辑工作在当前发展中面临的机遇以及存在的挑战,促进出版社编辑工作的转型与升级。

一、出版社编辑工作转型与升级的必要性

经过实际调查研究,从存储媒介来看,以电子版与纸质为载体的同样文字内容,读者在这个过程中更倾向于购买电子版本。从存储角度来看,电子版本内容存储方便、容量大,使用、复制过程都比较简单。因此从整体上来看电子版本的读物和传统纸质版本读物相比潜力更大、市场更广泛,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受到新时期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影响。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出版社编辑作为图书的编辑与策划执行人员,必须立足当前时展的需要促进工作的改革与创新,实现转型与升级,如此才可以争取更广大的市场赢得更好发展空间。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社会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数字刊物查询与制作也更加方便和快捷,而且阅读成本很低,加上网络平台存储方便,储量更大。编辑在制作内容的时候信息获取也更加方便,扩展编辑内容与范围也比较方便。随着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传统出版行业的发展面临新媒体的巨大挑战,数字刊物的出版和发行、互联网为媒体的数字信息发展已经形成和不可逆转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出版社需要创新发展途径才可以更好赢得生存空间。基于当前时代背景,出版社编辑工作的转型与升级需要结合时代特征来进行,强化转型升级实现发展,保持与时俱进赋予出版社发展的动力才是主要途径。因此传统的出版社编辑需要紧跟时展的潮流,积极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利用多元化的措施积极应对当前时展过程中出版社面临的挑战,找到创新途径,为出版社行业的发展与转型提供服务[1]。

二、新媒体背景下出版社编辑工作的影响

在信息技术背景下传统的编辑工作越来越重要,加上信息技术的不断普及让信息传输范围越来越广,这也让当前的受众群体有更多机会参与到新闻传播当中。新媒体的出现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但是这也对大学出版社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互联网+”时代无疑是对出版社编辑造成巨大影响的一部分,对出版社编辑工作的影响,具体体现在:其一,出版社编辑工作空间越来越广泛。出版社编辑工作主要是根据出版内容选题策划、加工、排版、营销等出版内容,编辑需要在这个过程中重视微观上的调整与微观上的策划。“互联网+”时代下出版内容逐渐丰富与多样化,在受众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编辑工作压力越来越大,同时也揭示了“互联网+”背景下出版社发展的潜力和空间。编辑需要在这个过程中认识到编辑内容、营销途径的多样化,重视创新出版社文字刊物的传播途径。其二,出版行业的数字化发展成为必然。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推广无疑会带动信息传播速度的发展。而且当前数字化阅读已经成为趋势,而且数字化阅览方式已经被人们接受,出版社传播媒介已经不符合当前时展需要,信息传播反而朝着多媒体方向不断发展,当前时代真正迎来了数字化模式。其三,工作更加便捷。互联网技术能够为编辑工作提供更全面内容信息,让编辑工作更加快速有效,通过创建专门网站平台实现受众的沟通与互动,及时了解受众想法的同时做好工作的调整和优化。数字化出版趋势下编辑内容存储量更大,查询更方便,这也让编辑工作更加方便、快捷。

三、“互联网+”时代下出版社编辑工作的转型与升级

(一)“互联网+”编辑方式的转型升级

在传统的出版社编辑工作中,主要是依靠人力来完成大部分工作。比如编辑、校对是人力一字一句完成,编辑亲力亲为校对核对,很少依靠外力,主要原因是当时科技发展无法取代人力达到更良好的效果;编辑开展策划的时候也是依靠市场调研,现代科技无法起到积极的支撑作用。“互联网+”背景下出版社编辑工作也需要打破传统,实现突破与发展,创新工作方式,甚至是改进自己的工作方式,实现变革。编辑人员要学会主动而积极的利用互联网平台,借助互联网技术充分运用网络资源来提高自身的工作效率。在具体工作内容当中,借助互联网技术可以节省大量时间,比如在负责校对方面编辑要学会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完成对稿件内容的初步审阅,这样编辑能够在正式校审的时候对稿件有整体上的把握,编辑也能够对稿件进行细节上的处理。编辑人员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权衡利弊,做好高质量的稿件校对,完成稿件工作的处理。一方面能够初步了解作者的大体情况,快速检索作者的写作风格与笔法和文风等等,这样的方式既可以了解作者的写作习惯,也可以保证编辑的工作效率,而且编辑能够在这个过程中发现作者容易出现问题的地方。另一方面编辑也方便对稿件有充分的了解,比如审阅过程中参考与之类似的图书内容、表达方式,在审阅和校对过程中做参考,也方便后期调整框架结构和纠正错误。编辑选题策划工作也需要依靠互联网技术来确定选题方向、范围、内容、类型等多个方面,其中方方面面的内容都需要兼顾互联网资源,满足线上需求和线下影响等。在选择选题策划的时候需要考虑现实生活当中的数据,比如实体书店图书销售情况、实体书店购书情况、实体书店购书人群的选择偏好等。“互联网+”背景下编辑做选题策划的时候不能仅仅是在现实生活当中开展图书策划工作,而是要了解线上资源、线上流行趋势,分清楚与线下图书市场的关联性,从而做好图书调查与评审,在此基础上做好科学合理的选题策划[2]。

(二)工作范畴

出版社编辑工作主要是纸质书籍范畴,工作内容限制在现有工作内容、类别当中,负责校对的编辑基本上就是进行校对工作;而负责选题策划的编辑也只会选题,彼此之间相互独立彼此不影响对方,销售部门编辑工作往往也只是负责销售。但是在“互联网+”的背景下编辑工作与时俱进,工作内容也不断拓展、加深。比如负责校对的编辑出于对校对素养的需求,常常浏览网页获取资源,了解校对稿件的具体情况。而为了了解图书结构和内容,也会同策划编辑协商、与销售部门进行分析等,通过了解具体情况优化编辑内容。在新时期出版社编辑工作范围不断拓展,而且实现转型和升级,为满足这些需求,编辑之间彼此应该加强交流,打造深度融合的模式,为出版社工作的转型赢得市场需求,以及奠定更好的工作基础。出版社编辑工作往往是围绕纸质书籍开展,新时期科技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在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网络书籍、电子书籍、科技书籍等均是热点。而选题、策划、校编等工作能够让人们充分利用互联网,做出高质量的书籍。在互联网联络的背景下重视物联网、书连心等活动,让大众关注图书本身,利用图书来抓住大众的心,从而推动图书编辑工作的转型与升级。

(三)策划宣传工作的转型升级

互联网深刻影响人们生活的同时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们习惯互联网技术之后运用其来创新生活。出版社策划宣传工作的加强实现了平台的和谐共处。传统的营销活动主要是依靠书店与推荐,但是在“互联网+”背景下借助互联网实现宣传达到了更高效的效果。从当前的实际发展来看人们对互联网技术的依赖达到了根深蒂固的程度,人们借助互联网技术购物、阅读,这个过程中催生了很多新媒体与网络营销团队,形式多样化内容丰富化,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编辑宣传工作也要打破传统的模式,更改现有的固定模式,依托互联网实现有力度的创新与发展,根据本职工作的实际情况来实现转型升级[3]。比如部分自媒体就实现了销售和购买人的准确对接,营销模式与经营模式都非常成熟,在这种情况下编辑营销人员更需要和媒体人加强联系,达成新的合作。因此当前自媒体营销模式已经成熟,但是范围有限,深度和力度也有限,出版社的转型与升级需要突破口。在这种情况下出版社编辑应该积极转变思维,拓展模式实现创新,让编辑工作真正“更上一层楼”。

结语

在互联网背景下互联网已经成为一张网,兼容并包促进发展,甚至也可以说如果离开互联网就无法实现发展。出版社编辑在工作过程中需要寻求与互联网联合的途径,做好互联网联合,充分运用互联网来提高工作效率,为出版社赢得更好的市场。

参考文献:

[1]肖杉.互联网+时代下出版社编辑工作的转型与升级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v.4;No.138(30):127-129.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篇(3)

【关键词】

物联网;人防信息;安全系统

当今世界是竞争十分激烈的时代,尤其是科学技术的竞争,最近几年来信息急速快速发展,物联网也开始进入我们的生活,并影响到各行各业。物联网在科技的带动下,已经开始逐步去改变老百姓的生活方式、行业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重大助推器。随着现在防控作战技术的发展,信息保障已经是其不可忽视的因素,信息的安全已经是人防工程安全的重要指标。在物联网发展的今天,人防信息系统建设将面临新的任务与挑战。

1物联网的发展背景及定义

1.1物联网的发展背景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上个世纪就由美国著名学者提出来的,刚开始是定义所有物品可以借助射频识别与互联网进行共享,达到相关智能化的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在2005年,物联网作为正式的概念在国际信息会议上被提出来,标志着物联网的权威性的出现。目前,物联网通俗的概念就是指代“物物相联接的网络”,它借助的工具有射频、红外传感器以及GPRS,激光扫描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物联网在我国的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尤其是在前几年,国家领导在江苏无锡指出“物联网”在“感知中国”的战略中变得非常重要,但是它带来的信息安全问题也越来越多。各行业对物联网引用,若不能对相关信息问题进行较好的处理,就难以发挥物联网的使用的意义。

1.2物联网在信息安全方面的特点

从定义上看,物联网其实是虚拟网络和现实世界的结合的新系统,它是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也是对互联网的发展与延伸的新技术。一般来说,物联网具有感知层、网络层以及应用层等。物联网在信息安全方面,具有以下的特点:首先,借助互联网确实提升了工作的效率,代替人类去完成一些高难度、高危险的工作,但是在物联网中的设备、节点等缺乏监管,容易让网络攻击者或者黑客进行破坏,一些黑客只需要更换相关的软件即可进行非法操作,因此它的安全系数非常低。其次,信息传输方式,大部分是借助无线传输,这样方式容易让无线信号受到外部的干扰,进而导致信息被盗窃。另外,物联网应用的过程中,个人的隐私容易受到相关的威胁。

2物联网背景下人防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存在的问题

2.1硬件设施的不完善

人防是国防的重要环节,人防信息化是国防技术发展的趋势,也是信息化战争取胜的重要保证。然而现实的人防信息安全系统建设中,硬件设施跟不上,尤其是物联网开始普及的今天,黑客及网络犯罪分子猖狂,借助各种技术对人防工程进行攻击,盗窃相关的信息。由于我国的硬件设备跟不上,尤其是人防指挥自动化器材等不够先进,无法抵抗黑客对信息的攻击,在防护体系不健全的条件下,人防的相关信息在传输中缺乏安全保证,严重的情况下会出现网络奔溃现象。另外,相关设备不完善还体现在人防警报器损坏严重,管理机制不完善等都会引起信息安全的问题。

2.2工作人员思想陈旧,对信息安全建设认识不够

物联网的普及下,需要各行各业都要加强对物联网的学习,了解物联网的最新技术,认识到其对本行业的影响。作为人防系统,更应该认识到物联网技术下,自身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由于我国物联网普及较慢,人防系统工作人员缺乏对其的深入了解,因此面对物联网的漏洞,缺乏较强的抵御意识和知识。

2.3人防人才队伍薄弱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防系统对人才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在物联网的普及应用下,需要更高素质的人防工作人员。纵观目前的人防系统中,工作人员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工作人员物联网技术比较薄弱,信息化素养较低,对于外部信息攻击的抵抗能力较弱等。

3物联网背景下人防信息安全系统建设对策

3.1加大技术改造与升级力度

作为人防系统,首先要加强对硬件设施的改进,例如要完善权限控制模块、网络服务器安全模块等,进一步改进和升级信息系统的技术,防止物联网技术漏洞带来的黑客攻击,减少信息泄漏等安全事故。同时要改进主机安全技术、身份认证技术、密码技术等,及时更新防火墙、漏洞检测系统等,提升系统防护能力。另外,要为人防系统构建“保护墙”,抵御物联网缺少人监管下出现的信号干扰等问题。

3.2重视安全因素,构建综合信息防御体系

人防信息系统,是国家安全的重要保证,假若失去信息的支持,人防的工作将难以得到保障。因此,在物联网发展和普及的前提下,要加强对人防信息系统中的安全因素的认识,例如在发放警报之前,务必要得到正确真实的情报数据。另外,要加强综合信息防御体系的建设,改进和完善相关的联络机制,加强日常的防护措施建设。进一步规范信息系统的指挥过程,以及机构编成,检测和完善系统的相关功能,提前发现并及时解决隐患。

3.3加强信息化知识与物联网知识培训

作为人防系统,要加强工作人员的物联网与信息化知识的培训,将技术培训落实到各个部门,让广大的人防工作人员强化信息安全知识,掌握各种信息保护的技术和方法,提升人防干部的保密意识。另外,加强各部门的沟通,举办相关的信息安全知识竞赛以及“物联网背景下,我们该怎么进行信息安全建设”等培训。强化制度培训和管理,规范各项规章制度,尤其是保密秩序、保密问责制度等。

4结论

总的来说,物联网背景下,人防信息安全系统建设遇到新的问题与挑战。要进一步加大对技术的改造和升级,重视安全因素,构建综合信息防御体系、加强信息化知识与物联网知识培训。

作者:段洪英 单位:张家口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参考文献: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篇(4)

中图分类号 F49;F326.1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23-0332-01

1 物联网及其农业应用

物联网[1-3]是指通过各种信息传感设备,实时地对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进行采集,与互联网结合形成的一个巨大网络,从而实现物与物、物与人所有的物品与网络的连接,达到识别、管理和控制之目的。

物联网按照网络内数据的流向及处理方式可分为3个层次:传感网络层,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或环境状态的识别;传输网络层,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或者下一代互联网(IPv6),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应用网络层,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包括电脑、手机等终端。其具备3个特征:全面感知,即利用RFID、传感器、二维码等随时随地获取物体的信息;可靠传递,通过各种通信网络与互联网的融合,将物体的信息实时准确地传递出去;智能处理,利用云计算、模糊识别等各种智能计算技术,对海量数据和信息进行 分析和处理,对物体实施智能化控制。

物联网在农业和农村信息化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如:精准农业、智能化专家管理系统、远程监测和遥感系统、生物信息和诊断系统、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等。发展物联网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选择,将对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2 物联网在苹果产业发展中的优势

苹果是中国第一大水果,产量和栽培面积均居全国第一。苹果产业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物联网技术在苹果产业上的应用[4],不仅能有效加快苹果这个传统优势产业转型升级,更将带动整个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提升苹果产业化水平。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运用物联网关键技术搭建一个苹果系统,实现资源整合,形成技术体系并进行应用与推广,可以改变粗放的苹果产业经营管理模式、引领苹果产业标准化以及质量安全等方面的健康发展、提高生产效率、提高苹果生产智能化水平、实现苹果在流通过程中的保值增值,从而有效推动苹果的产业化进程。二是提高产业信誉和扩大出口。基于物联网搭建苹果供应链质量管理信息系统[5-6],能提高生态苹果园内部的管理效率,实现苹果全流程可追溯,对提高苹果的品牌建设进而增加苹果附加值、扩大出口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三是推进苹果产业转换方式、调变结构。烟台市有近100万劳动力直接从事果品生产,占农村劳动力的1/3,物联网技术在苹果产业的推广与应用,一方面可在提高劳动效率的同时减少直接田间劳动者的数量;另一方面由于物联网技术的广泛应用,在园区管理、加工、流通等领域内可吸纳更多的农业劳动力。该变化必然带来苹果生产方式的变化,从而推动苹果产业向深度与广度发展。四是带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苹果产业作为区域优势产业,示范带动效应极其明显。选择苹果产业这个关键领域,扶持具有广阔应用前景的物联网技术实现重点突破,带动力强、效益覆盖面广,不仅能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且其本身蕴含着巨大的战略增长潜能,可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现代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3 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中应用的制约因素

一是技术发展不够成熟,是物联网应用的最大阻力[7]。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还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核心技术缺失问题,由于大量采用国外技术,在专利方面受制于人,在信息安全方面没有保障。比如,传感器芯片作为传感网技术的核心,从技术到制造工艺,我国均落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苹果产业物联网涉及作物生产、环境控制、栽培制度、仓储物流以及云端技术等多领域、多环节,技术瓶颈多、难度大,前人关于该方面的研究少,这些都成为物联网在苹果产业应用上的阻力。二是行业标准缺失[8],物联网联通“不畅”。物联网是多设备、多网络、多应用、互联互通、互相融合的一张大网,相关的接口、通信协议都需要有统一的标准来指引。目前,我国物联网产业以闭环应用为主,企业在较为成熟的应用领域各自为战,产业较为分散,该种情况在苹果产业更为突出,由于苹果产业应用物联网的主体多为农业合作社或农业龙头企业,其生产标准多为行业、地区乃至企业标准,同时物联网又涉及多种学科和技术,涉及多层次的多个标准,导致各自有独立的硬件接口及通讯协议和软件标准,无法实现联通共享。三是前期投入大,比较收益优势不明显。物联网前期投入比较大,成本不仅有硬件设备的安装以及软件配套的成本,其使用、维护成本也比较高,尤其是前期投入大。同时,苹果等农业产业较之工业或服务业来说,属于弱势产业,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其成本与人工的成本优势体现不明显,相对阻碍了物联网技术在苹果产业上的推广。

4 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应用的内容及应用前景

目前,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应用的发展项目有很多:土壤养分和墒情监测,实现自动化节水灌溉控制管理;生长信息监测,为企业和监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有效数据;农民可以通过3G手机接入信息数据库中,根据专家开好的科学“处方”,用计算机对灌溉、施肥、温度和湿度等进行控制和管理;在果品存储运输阶段实时监控,为果品的安全运送和存储保驾护航等。因此,物联网在苹果产业上应用的前景非常广阔,将极大改变果农传统的生产方式,促进苹果产业转型升级,预计随着国家对物联网的重视,国家及各地政府将加强对物联网在政策、资金、试点工程等诸多方面的扶持,2020年之后苹果产业将实现全智能化管理。

5 参考文献

[1] 王保云.物联网技术研究综述[J].电子测量与仪器学报,2009,23(12):1-7.

[2] 李文清,郭宗良.物联网的成长与发展综述[J].网络与信息,2010,24(2):27.

[3] 王晓静,张晋.物联网研究综述[J].辽宁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37(1):37-39.

[4] 古丽萍.备受青睐的物联网及其应用与发展[J].中国无线电,2010(3):25-28.

[5] 旆亮,傅泽田,张领先.基于RFID技术的肉牛养殖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1):40-43.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篇(5)

中图分类号: F7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7)06-96-2

引言

物流行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在新的经济形态下,物流行业应积极探索转型升级途径,变革发展模式,以满足“互联网+”背景下的物流需求。因此,积极探讨物流行业的发展瓶颈以及未来发展的有效策略,对实现物流行业的科学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1 “互联网+”背景下的物流行业发展方向

目前是信息技术全面覆盖的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都会逐步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互联网+”背景下的物流行业发展必然朝着信息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信息化的物流包括两方面:一是指物流企业内部的管理要实现网络化,要将各个部门联系在一起,从而实现在不同部门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目的;二是指物流配送系统要实现网络化,即物流公司要和其他相关企业可以进行信息传递,信息共享。物流网络化的实现需要计算机网络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支持,所以物流行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在互联网+的基础上。此外,计算机网络系统具有开放性与便捷性,方便物流企业与客户的有效沟通。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行业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实现各种信息的共享,并且网络将处于不同地理位置的供应商、客户、物流企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网络。物流活动双方可以通过信息网络查询物流运输实况,减少物流运输中不必要的麻烦,提高物流运输的效率。同时,物流企业还可以利用互联网+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及个性需求,在合理的范围内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

2 “互联网+”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发展瓶颈

我国社会与经济的迅猛发展,加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传统的物流模式逐渐显露出一些弊端,难以平衡目前多元化、个性化的客户需求,影响了物流行业的科学发展,具体表现在:①“最后一公里”问题。在“互联网+”时代,物流行业由于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行业内部协作程度偏差,分散性较高,导致“最后一公里”问题严重。主要表现在无法准时准点地将货物送到客户手里,包裹损坏、丢失问题严重,物流服务态度偏差等,这些因素直接关系着物流行业的持续发展。同时,物流网点的布局是否合理对配送是否及时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尤其是农村地区,物流网点极少,使得农村地区无法享受便捷的物流配送服务。②供应链不畅通。物流行业的发展离不开与其他行业的联动,例如制造业、农业等。但目前物流行业的发展过分依赖电商,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流业的持续发展,缺乏活力的物流行业极大地限制了其l展空间。③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匮乏。目前,我国的物流企业多是中小型的,为了减少人力成本,企业内部的工作人员大多是非专业或兼职,无法支撑企业的创新发展。另外,缺乏掌握先进信息技术的物流专业人才,对于一些现代化的物流操作系统无法进行有效的操作,利用率偏差,难以发挥这些系统的作用。

3 “互联网+”背景下的物流行业发展策略

“互联网+”体现了新时代的经济发展态势,其属于创新2.0形态下的产物。在此背景下,物流行业必须结合自身的优势,优化升级发展模式,实现科学发展,满足新时期的市场发展需求。

3.1 强化物流信息化建设

目前,我国物流行业发展的薄弱环节就是信息化建设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行业的发展必须充分利用丰富而全面的网络资源,通过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来构建新的物流体系,实现物流行业集约化、标准化、智能化的发展。同时,通过网络系统和终端设备,合理、有效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题,准时、快速地配送货物,以良好的信誉来提高客户的满意度,提升物流行业的社会效益。物流信息化建设通过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与系统,来实时、动态管理和监控整个物流过程,针对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制定有效的防御方案,切实提升物流工作效率和质量。还有就是信息化的物流会拓宽覆盖范围,构建出网状的物流智能骨干体系(CSN)。通过结合物流仓储平台与基于大数据的物流信息平台,实时、动态、准确把握物流和信息流的流向,满足市场的发展需求。

3.2 优化供应链

经济的飞速发展,推动了电子商务运营模式的进步,越来越多的客户开始使用网络进行相关的交易,对物流的要求也日益精细化,突破了物流传统的运输服务,这就需要优化物流全供应链。物流行业应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云仓,并升级转型为以大数据为支持、以深度信息系统为神经的仓网格局,满足新时期的物流仓储需求,提供更好的物流服务,实现物流行业的科学及持续发展。例如顺丰,布局了“仓网”,利用大数据支持的信息系统,转变了以往“多仓”模式,通过调拨全国范围内的转运能力,为电商商家提供“仓、干、配、店、柜”一站式全供应链解决方案。借助仓网可以减少自身仓库数量,通过“分仓备货”实现仓库全覆盖,并把库设置在消费者周围,缩短了配送时间,提高了配送效率,在全供应链上实现了成本最优。

3.3 加强高素质、高水平人才的培养

人力资源是现在各个领域发展的核心力量,市场竞争从本质上来说也是人才的竞争。所以,物流企业应进一步加强人才的培养,提高物流服务水平,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物流企业在选聘员工是要注重考核其专业知识和技能,考核合格者才能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另外,物流企业还可以加强与本地区的高校以及科研机构的合作,开展校企合作办学模式,一来有助于为物流企业培养更多对口且专业素养较高的物流人才;二来也可以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为更多地物流专业人才提供工作岗位。校企合作办学可以共同开发适合物流专业教学的教材,使教材内容符合当前物流行业发展的需求,为企业储备更多的物流专业人才,为物流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物流企业还要注重培养企业内部多层次的物流人才,定期组织对员工进行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的活动,还可以定期举办物流研讨会,学习国外先进的物流理念及技术,将培养具有创新、开拓精神的高层管理人才与提高员工专业知识及技能、经营管理理念并重,为企业培养优秀的管理和技术人才,有效促进现代港口物流的快速发展。此外,物流企业还要强化员工服务意识、责任意识的培养,树立良好的服务理念,为客户提供全面、细致的服务,提高企业的形象,为企业招揽更多的客源,促进企业的持续发展。

3.4 加大科技投入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物流行业发展,面临着诸多不确定性因素,加上全球经济一体化,使得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往来日益频繁,我国物流行业既要面对国内市场的竞争,还要应对国外企业的挑战。为了提高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应加大科技投入,结合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经济引进国外先进的信息流技术,构建涵盖区域内所有商业流通和仓储运输企业的网络平台,打造信息化物流企业,实现现代物流的自动化、智能化发展。

4 结束语

总之,在“互联网+”背景下,物流行业必须正视自身发展存在的瓶颈,结合当下社会与经济的发展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的技术,加快自身的信息化建设,优化全供应链,并加强人才的培养,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提供支持,还要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加大科技投入,实现发展战略目标,进而推动我国社会与经济的科学发展。

参 考 文 献

[1] 薛劭节,韩飞,宋纪恩.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仓库研究[J].物流工程与管理,2016(11).

[2] 杨春霞.智慧物流下林安智慧商贸城建设的意义[J].铜业工程,2016(05).

[3] 郑昱,高明.打造商品数据生态系统 共享全球智慧――聚焦2016世界物联网博览会[J].条码与信息系统,2016(06).

[4] 彭景乐.论物联网中智慧城市的发展趋势[J].中国新通信,2016(22).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篇(6)

物联网是一种计算机、传感器等应用集成的SaaS运营模式,通过短距离通讯网络、有线及无线等各种互联网方式实现无处不在的末端设备和设施之间的互通。采用适当的信息安全保障机制在企业内网(Intranet)、企业外联网(Extranet)和互联网(Internet)环境下提供管理及服务功能,其中包括在线升级、在线监测、个性化远程控制、定位追溯、报警联动等[1]。

1.2特征

物联网作为一种传递人与物及物与物之间信息的主要方式。其主要特征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全面感知。通过摄像头、GPS、二维码技术捕获和感知物体信息,便于信息的进一步采集和获取。

(2)可靠传输。通过互联网、传感网络及电信网络的融合实现各种物理接入信息网络,由此一来可以随时随地对这些可靠信息展开交互和实现共享。

(3)智能处理。针对海量感知数据可利用模糊、云计算等各种智能计算进行分析,有利于后期决策和控制实现智能化。

1.3体系构架

物联网结构分为:

(1)感知层。其目的是信息采集和上传,从而还可细分为信息感知与执行和将信息向上层传输。信息感知指利用二维码、多媒体技术、传感器、射频技术等信息传感装置对相关物品信息进行采集,之后在完成和外界环境交互时主要在于接受上层网络控制。而信息向上层传输是将多个信息采集点利用自组网技术、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汇总、融合,最后上传至上层网络中。

(2)网络层。物联网网络层是在现有的广播电视网、移动通信网、互联网等其他网络基础上建立,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并需充分考虑网络融合处理。此网络层还要在物联网底层连入大量终端设备,并要求这些设备可识别、可定位、可感知,需考虑IP地址问题。

(3)应用层。物理网应用层的主要平台为服务支撑平台、云计算平台、信息开放平台等,主要实现智能化监护、识别和管理,给用户提供特定服务。其中物联网实现智能应用和管理的核心就在于对支撑层的应用,可以说是物联网的大脑神经,在智能交通、环境监护、智能农业及智能电网等方面有普遍应用[2]。

1.4技术构成

(1)无线传感网。是一种以协作采集和传输网络的方式将信息发送给网络中的所有者。其特征有以下几点:如组织结构方面通过大量的传感节点和少量的数据汇总聚集节点而成,组网方式以AD-hoc自动组网为主,无线传输为该网主要媒介,汇总和分析处理物理、环境等信息数据是该系统主要功能[3],具有铺设自如、实时采集等技术特点。无线传感网在建筑领域、医疗监护、环保监测等领域都有普遍的应用。

(2)M2M。该技术为通信连接技术和手段,涵盖了人、机器和系统,主要将数据从一台终端传输到另一台终端。如果从数据技术流角度分析,在M2M技术中信息按相同的顺序来流动,基本系统框架如图1所示。并以此从机器中获取数据,之后利用网络传输数据,此时的机器设备已经具备说话功能。将M2M的硬件嵌入设备生产中,除了让设备具有通信和联网能力,还能借此改变已有硬件。目前M2M是硬件产品可分为可组装硬件,即满足机器网络通信能力,从传感器收集数据的IO设备。嵌入式硬件,即嵌入到机器里面使其具有网络通信能力。传感器可以分为智能传感器和普通传感器,前者是M2M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后者具有感知能力、计算能力和通信能力。

(3)RFID。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的自动识别技术,主要利用射频信号对目标对象进行识别并获取相关信息数据。该技术快捷简便,能识别高速运动物体。许多专业人员凭借该技术可以识别单个物体,尤其和普通条码相比,所运用的射频自身的无线电能识别读取各个物体,但条码仅能识别一类物体且借助激光,从而只能依次读取。

(4)条码。即排列宽度不等同的空白黑条,在排列过程中遵照相应的编码,主要用来表达信息图形符号。普通条码为非常大的黑色条和白色条组成的平行线图案。从技术角度分析,条码技术在物联网中应用十分普遍,主要应用于感知层,类似于RFID技术识别和标识物品[4]。目前市场上主要为一维码和二维码,由于其实现成本低,在物联网的应用中较广。在整个使用过程中,传统一维条码实现对信息的提取主要借助计算机系统数据库,而二维码则在平面上按照特定规律通过某种特定的几何图形对数据符号信息进行记录并通过输入设备,最终实现对信息的自动处理。RFID和条码在电子门票、快递包裹的处理及航空行李处理等[5]领域广泛应用。

(5)云计算。云计算就是在网络环境下以服务的形式向用户提供海量IT资源,从而满足用户对数据的使用需求,是一种IT资源新型的服务、交付、使用和管理模式。从用户的角度分析,在供应方向用户提供云计算服务时,用户自然会将数据交给云端托管,其中必然会涉及数据安全,选择可靠的服务方是保证数据安全的前提,而数据方也应结合用户需求研制相关的数据安全保护技术,重点在于保护数据的正常使用和防止发生数据安全事故。

2物联网技术在实现旅游业低碳化中的应用

2.1高效便捷“一卡通”服务

整个旅游区域可通过物联网技术为游客出行、住宿、游玩、吃饭、购物等各个项目活动构建相应的旅游公共平服务网站及综合服务网站,以此实现旅行社、酒店等传统旅游配套服务。游客可在出行前利用相关信息网站选择旅游产品、设计出行、预定及咨询相关旅游费用。在此阶段旅行社可将“一卡通”发放给游客,此卡为一种电子标签形式,集射频感应器和电路芯片于一体。如果游客为散客和自驾游,可在旅游前在事先预定的酒店领取一卡通,此卡包括旅游行程活动中所有信息,如游览景区,办理酒店入住手续等。游客还可在旅游过程中为此卡充值,所充值金额主要用于餐饮、出行及购物等消费活动。如果旅游结束时卡中还有余额,可给予返还。RFID信息卡的统一使用可将旅游景点多个部门集中至一起,实现一体化服务,尽可能的提高游客旅游质量,增强旅游体验。此外,互联网控制器可在景区内所设置的大屏幕及媒体终端显示景区内项目价格和景点情况,游客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通信设备能及时了解,满足游客不同需求,避免游客挨宰情况的发生,有利于树立当地旅游形象。

2.2高效的酒店和景区管理

物联网控制系统在旅游方面主要帮助当地旅游景点和酒店发挥控制作用,在于提高其工作效率,从而使其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1)每个游览景点都有酒店、游玩设备等相关设施,如果碰上人流高峰期,传统形式的景区管理效率跟不上人流量,长此以往会降低游客对景区的评价。而互联网则建立在计算机管理的基础上,以特殊的信息存储和写入方式在售票、验票和真伪票查询方面实现一体化,景区酒店可利用该方式对游客出行、住宿、游玩、吃饭、购物等不同方面需求进行协调。最重要的是,相关部门可及时获得该景区在旅游旺季时的具体游览人数,通过实时数据管理和调整景区开放时间。

(2)“一卡通”为一种综合化服务方式,该卡的技术原理为RFID电子标签射频,在旅游旺季及客流量较大时段使用能有效缓解游客在进入景区时的票务、住宿等方面压力,实现人性化旅游管理,提高旅游服务效率和质量。

(3)物联网技术运用了无线传感器技术,此技术引入了风向、温度及湿度传感器等,能及时分析处理景区实时数据,从而有效监测景区旅游资源中的温湿度、色泽度、负重度等,便于对景区资源进行维护。有时景区会因一些素质不高的游客而遭到破坏,尤其部分文化基础较为深厚的景区,一旦遭到破坏,会对整个国家的文化资产保护产生极大的影响。对此,景区则重点景点旁边设置了预警系统和识别系统,如果有游客对景点发起人为破坏,设备会立即发出预警信息提示工作人员,以此形成相对完善的监控管理体系。

(4)将射频感应器设置在景区入口及各重点景点周围,让物联网控制器接受其发出的如景区管理情况、客流量等电子标签信息,相关工作人员运用算法对标签信息中的人流量及具体分布进行计算,并及时登记在显示屏中。同时也有利于景区工作人员对景点的游客量进行适当的调整,尽可能的使游客量符合景区负载要求,保证景区景点安全。

(5)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主要通过射频信息对目标对象进行识别并获取相应信息数据。游客在进入游览区后通过运用此标签门票可大量降低纸质门票成本,这和国家旅游局所倡导的低碳化旅游观念相符。

(6)旅游中常见的现象为游客在景区走散或失踪,在游客走失时,其自身携带的RFID电子门票中的导航定位技术会及时发出信息,负责人在收到游客传来的信号时会立即前往开展营救,降低危险情况发生率。除此之外,一些危情险情还可利用物联网及时给予监测,第一时间预警存在风险,保证游客安全。

2.3人性化的员工管理

员工是保证企业稳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旅游业同样如此,可以说员工的行为和言语会影响游客对景区的评价,任何一个员工在工作过程中的失误或失职都会使景区树立的良好形象大打折扣。因此旅游景区和酒店的可持续发展除了当地硬件设施及良好的地理条件等客观因素外,还需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旅游景区和当地酒店想要提高旅游经营管理效率,必须对员工工作及服务实施优化和改善,对此,可利用物联网技术中涵盖的RFID工作卡,此卡能使员工在工作期间及时的服务于相应的工作岗位,避免出现游客呼叫无应答的现象。同时游客还可利用此卡对员工的服务进行直接评价,发放薪酬时可将评价结果考虑在内。如此一来,不仅提高了游客满意度,在某种程度上还起到督促员工对工作负责,使其全身心投入工作,对全面维护旅游目的地良好形象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篇(7)

中图分类号:TN929.5-4;TP391.4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712 (2012) 18-0094-01

物联网是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物联网的应用广泛,遍及智能交通、环境保护、公共安全、平安家居、工业监测、个人健康等多个领域。物联网技术将会发展成为上万亿元规模的高科技市场。因此,社会对物联网技术方面的人才需求巨大。

一、高职物联网专业建设基本思路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专业培养模式日趋成熟。高职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已经逐步符合市场,并着重培养面向技能、重在应用、适应生产、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通过对市场需求的调研,我们认为要以职业生涯为目标,确定人才培养方向;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构建课程体系模式;以职业岗位为依据,确定课程设置方案。最终达到社会对物联网人才的供给。

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

(一)高职物联网专业定位

1.行业前景分析。通过对从事物联网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及系统集成公司的调研,我们明确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的主要就业岗位:(1)物联网项目的规划、施工管理;(2)物联网设备安装、调试和维护;(3)物联网感知层与传输层产品的设计、制造;(4)物联网应用层控制程序设计。

2.物联网专业定位。物联网产业发展需要研究型、技术型、综合型、工程型等不同层次的人才,本科院校较为适合培养物联网技术应用的高层次人才,而高等职业院校适合培养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物联网应用领域包括交通、安防、电力、金融、物流零售、环保、医疗等。物联网的市场潜力给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带来了无穷机会,物联网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为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敞开了宽广的大门。随着物联网产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物联网企业需要与之相关的工程技术人才。这正吻合我们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对物联网产业链的分析,我们主要是培养技艺、操作并举的高级技术人才;再结合高职院校的特色学生定位为:主要从事面向物联网产业相关企业及物联网技术应用等企业的物联网系统集成、技术支持物联网物流运营维护等基础性岗位。

(二)岗位群分析

通过对物联网专业人才相关岗位群的调研分析,得出适合高职学生典型的物联网方面的岗位有:物流运营技术员、产品技术支持工程师、系统集成工程师等。

1.物联网物流运营技术员:熟悉物流运营流程、实施管理物联网平台的物流运营、维护、更新、统计汇总等。2.物联网技术支持工程师:负责物联网应用相关的方案制定及售前支持工作,物联网产品等售后技术支持,物联网工程项目服务等。3.物联网集成工程师:根据图纸、投标文档资料进行物联网项目的实施,负责系统集成项目的跟进、组织管理与项目实施。

(三)专业职业能力分析

根据物联网专业人才典型岗位工作任务分析,毕业生必须有良好的沟通与团队协作的职业素养;掌握物联网技术的基本理论,具备构建、运行、维护物联网的职业基本能力;能进行感知设备的集成,物联网项目方案设计与实施,以及物联网平台运营与维护等专业核心能力。

(四)课程体系设计

物联网工程专业应该是集合计算机、通信、电子、自动化等各个专业的一个交叉学科,它涉及到多个行业、多个领域,每个学校的专业背景和学科特色都不一样,因此各自依托的背景学科都不甚相同,因此课程体系上会有差别。有的学校物联网专业归属计算机学科,因此学生毕业之后的升本、就业将围绕着计算机这一学科背景展开。

课程体系的设计以岗位的职业能力培养为主线,以市场需求为起点,以岗位群职责、工作任务为依据,实现专业课程的开发与设计的创新。分析上述的适合高职学生的岗位群,可以得出岗位相关课程。建立基于工作过程的行动领域课程体系,成为统一的课程体系。

(五)专业教材建设

物联网是新专业,在教材的选用上要费一番功夫,同时它是一个综合类专业,每个学校开设都有自己的倾向性。所以目前在专业教材的选择与建设上可从以下三方面考虑:1.选择部级、省级规划教材、精品教材,这些教材在各方面都具备一定的权威性、参考性;2.组织有实力的教师,在已有课程讲义与技术研究的基础之上,结合本校实际编写符合本校实际的校本教材;3.开发物联网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校企合作教材。

三、专业实验实训室建设

(一)实验室建设目的。通过建立物联网实验室,为教学提供实验、实训平台,使学生在“实战”中系统的了解物联网知识体系的构成,引导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创新能力,从而提升教学效果,进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

(二)实验室主要功能。实验室以学生生活中最为熟悉的“学生宿舍”和“图书馆”为背景环境,搭建智能宿舍与智能图书馆两个系统,系统将实现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的综合运用,可配套实现对无线传感、无线组网、射频识别等物联网核心知识点的教学工作。

(三)实验室主要特点。系统性: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搭建的物联网综合应用系统。透明性:系统及主要实验设备实现“透明化”设计,让学生能够对相关设备具有直观的了解和认识,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开放性:系统的设计具有充分的开放性,提供强大的扩展功能,在教学中可以鼓励和引导学生对系统进行改造和创新应用。丰富性:针对实验室系统,配套丰富的实验案例以辅助教学。

四、结束语

物联网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从技术角度看,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物联网工程专业方向,通过广泛的调研,制定尽可能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并整合其他相关专业的软硬件资源,为社会培养物联网复合型人才是可行的。

参考文献:

[1]李坡,吴彤,匡兴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应用[J].国防科技,2011,(01):18-22.

[2]王天奡.中兴通讯云计算抢滩物联网时代[N].人民政协报,2011,4(29).

[3]吴功宜.对物联网工程专业教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计算机教育,2010,(21):26-29.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篇(8)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102

2015年3月,总理提出“互联网+”这一跨时代概念,社会各行各业对“互联网+”的内涵进行了延伸。“互联网+”时代背景是指把互联网带进物流金融领域,是互联网和金融产业互相融合的演变过程,也是未来金融领域发展的主流趋势之一。

1当前物流金融存在的不足

11重复质押问题

当前我国物流金融存在着重复质押的问题。目前我国对质押的动产没有统一的登记记录,银行之间的质押数据互不共享,一些企业就利用这个缺陷,把某一项质押产品在不同的金融机构进行二次或者多次质押,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社会动产质押的风险。

12被动盈利问题

物流企业存在被动盈利的问题。物流金融业务操作环节非常复杂,涉及金融领域中的专业知识。而我国当前的物流企业在规模、资金、人才方面都存在着许多不足,因此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时,并不是在主动的位置,而是处于被动的位置,只是作为监管方存在,并且在代收款中也只是赚取了手续费的盈利,获得最终的盈利很少,处于被动的盈利状态。

13银行和企业间信息化沟通低的问题

银行和企业间存在着信息沟通比较低的问题。在物流金融业务中,借款方的金融机构和监管方的物流企业一般都需要对质押物的信息进行沟通交流,并形成了具有自身特色的完整信息系统。可是,这两个单位之间最主要的还是通过人工进行沟通,并没有完全实现信息系统自动化对接,因此,监管的效率就比较低,信息化水平也同样低下。

2“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特点

21结算电子化

如今的社会生活中,第三方支付已经在我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根据数据统计显示,我国2015年网络购物用户在整体网民中的占比逐渐提升,其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38万亿元,较2014年增长362G,是2011年的21倍,并且仍然保持稳定的增长水平。物流企业在进行物流配送的过程中,直接接触了买卖双方,为他们提供了代收款和垫付款等物流结算服务,而第三方支付方式更具安全性、快捷性等特点,已经慢慢取代了传统的支付方式,为此物流结算呈现了结算电子化的特点。

22质押物虚拟化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虚拟化的电子现金、电子支票、电子银行卡、电子钱包等不同形式的电子货币已经慢慢融入到我们现在的生活中,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支付方式。同样,物流金融中的仓库单据、应收货款、应付账款等质押单据都由纸张变为虚拟化和电子化,物流企业只用对信息系统进行确认和监管,节省了很多不必要的环节,并且确认质押变得更高,监管的成本也更低、更安全。物流企业与银行之间的信息也更加具体透明。质押物虚拟化更加安全可靠,同时也拓展了物流金融的业务。

23服务平台多样化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促进了网络与实体经济之间的融合,了由银行等机构为主的传统金融服务。当前的物流企业在储存、运输、配送等环节中直接连接着交易双方,因此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信息资源等优势,物流企业可以利用这些资源的优势来开展物流金融的增值业务,促进物流金融的发展。我国的物流业只在某一个环节中具有优势,未能建立统一的物流平台,因此,物流金融具有服务平台多样化的特点。

3“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

31考察贷款的企业

“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首先需要全面考察贷款的企业,充分地分析贷款企业所处的行业,规避高风险行业。其次准确地评估贷款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信用度,全面掌握贷款企业的资源信息。并利用互网络平台优势,详细地了解贷款企业的历史信用资料,以此避免与信用度低的企业合作。

在全面考察贷款企业的同时,也要关注质押物的信息,因为这关系到贷款企业在未来是否愿意还贷。因此,需要注重质押物的评估,从而选择正确的质押物。那么如何正确地评估和选择质押物呢?首先,应该确认质押物的合法性,贷款企业必须向银行提供物流企业、互联网平台等相关机构确认的货权凭证,辨别货权凭证的真实性,并能够明确货物作为质押物的合法性;其次,银行可以依据易变现、可控制、可计量这三个原则来选取合适的质押物,并且这个质押物最好便于保管且流动性好;最后,银行应该利用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对质押物历史和现阶段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和调查,以确认质押物的实际价值,并设定一定的价格波动警戒线,动态调整贷款企业的保证金,从而防范贷款企业质押物市场价值波动过大。

32加强业务运营管理

信息的传递对于物流金融业务的运营管理来说非常重要,因此,必须做好互联网平台、物流企业、会员企业之间的沟通工作。在开展物流金融业务工作的时候,才能及时传递信息,防范因为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的损失。其具体操作表现为:第一,物流企业必须严格按照各方签订的合作协议要求对货物进行监管,使各方的权利义务得到明确分配;第二,贷款企业在货物提货和换货时,必须出示银行的相关指令,尤其是在换货的时候,贷款企业必须提供货物数量、质量品质等信息证明,并把相关的信息传递回银行;第三,为了避免在质押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必须要求贷款企业对其进行投保,分散质押过程中面临的风险。

33银行要不断完善信息平台,规范业务流程

银行要不断完善信息平台,规范业务流程,以此来防范“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物流金融创新的风险。首先,银行需要完善自身的信息系统,并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来统计分析物流金融业务中的物流企业数据,优化自身的信息管理平台,从而满足贷款业务的要求,降低贷款业务中的风险。在改善自身信息平台的同时,银行也应该选择专业的物流企业来作为合作伙伴,以此减少监管货物过程中的风险。目前,物流金融行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所以业务模式也各有不同,这造成了操作过于烦琐,从而不能有效地防治银行贷款的风险。因此,我们必须结合实际情况,规范物流金融业务操作流程,统一合同范本,以此来降低操作问题带来的风险。

4结论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大数据能够为物流金融企业带来更为科学的监测和防范,使物流企业能够创新物流金融模式,并有效地防范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风险。

参考文献:

[1]邹裔忠,邓焱竺“互联网+”时代物流金融的新特点和新模式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0(1).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篇(9)

1.物联网的定义、起源及背景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是通过射频识别(RIRD)、红外感应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相连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等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的概念于1999年由麻省理工学院Auto-ID实验室提出,同年,麻省理工学院的Gershenfeld Nell教授撰写了“When Things Start to Think”一书,以这些为标志开始了物联网的发展。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6年3月,欧盟召开会议“From RFID to the Internet of Things”,对物联网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并于2009年制定物联网研究策略的路线图。

2010年3月召开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利用物联网技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物联网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战略支柱之一。

2.物联网的原理和应用前景

2.1物联网的原理

物联网是将各种信息传感设备通过互联网结合起来而形成的巨大网络(图1)。物联网的基础是互联网,在整个网络中,物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互联网实现物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

物联网运行过程分为三步:

(1)对物体属性进行标识,属性包括静态和动态的属性,静态属性可以直接存储在标签中,动态属性需要先由传感器实时探测;

(2)需要识别设备完成对物体属性的读取,并将信息转换为适合网络传输的数据格式;

(3)将物体信息通过网络传输到信息处理中心,由处理中心完成物体通信的相关计算。

2.2物联网的应用前景

“物联网”概念的问世,打破了之前的传统思维。在“物联网”时代,将无关联物体整合为统一的基础设施,在此意义上,基础设施更像是一块新的工地,所有运转就在它上面进行,其中包括经济管理、生产运行、社会管理乃至个人生活。

物联网迅速普及的可能性有多大,尚难以轻言判定。但肯定的是,在国家大力推动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的大背景下,物联网会是更多行业信息化过程中一个比较现实的突破口。在一些先行的案例中看的出,有些物联网的梦想已经部分实现了。所以,物联网的发展就像互联网早期的形态局域网一样,虽然发挥的空间作用有限,但远大前景已不容置疑。

3.基本属性及特征

物联网是互联网向物理世界的延伸和拓展,互联网可以作为传输物联网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物联网的相关属性包括集中、内容、收集、计算、通信以及场景的连通性。这些属性表现的是人们与物体之间或者物体与物体之间的无缝连接,上述属性之间关系如图2所示。

根据物联网组成部分的特性、作用以及包含关系,其特征如下:

3.1基本功能特征

物体可以是实体或虚拟物体;它具有标识,可以通过标识自动识别它们;物体与物体或人们的信息是私密的、安全的;物体使用协议与其它基础设施进行通信。

3.2物体通用特征(高于基本功能特征)

物体使用“服务”作为与其它物体联系的接口;在资源、服务、可选择的感知对象方面与其它物体竞争。

3.3社会特征

物体与其它物体以及人们进行通信;能够相互协作创建组或网络,能够初始化交互。

3.4自治特征

物体很多任务能够自动完成;能够协商、理解和适应其所在的环境,或者从其它物体处学习;能基于其推理能力做出判断,能够选择性地演进和传播信息。

3.5自我复制和控制特征

物体能够创建、管理和毁灭其它物体。

综上所述,物联网以互联网为平台,将传感器节点、射频标签等具有感知功能的信息网络整合起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物理系统的互联互通。物联网被称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4.带来的问题

物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产生一些问题.表现在以下方面:

4.1安全问题:企业商业机密、国家机密是否不被泄漏。

4.2隐私问题: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或物品,从而获得相关的隐私信息,势必会使个人的隐私问题受到侵犯。

4.3商业模式:物联网商用模式有待完善。

4.4物联网的政策和法规:需要国家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

4.5技术标准的统一与协调:是否能形成统一技术标准及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马上就要面对问题。

4.6应用的开发:物联网的价值不是一个可传感的网络,而是必须各个行业参与进来进行应用,必须根据行业的特点,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有价值的开发。

5.结束语

物联网是一场新时代的科技革命。物联网深受国内外各界关注,在各行各业中前景不可估量,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两化融合为物联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物联网的逐步应用,众多行业运作模式和人类生活方式都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虽然物联网大规模的推广普及还处于初步阶段,但不难想象,物联网时代将要到来。

参考文献:

[1] 崔莉、鞠海玲、苗勇.传感器网络研究进展[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05.

[2] 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3] 刘云浩.从普适计算、CPS到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的视界[J].中国计算 机学会通讯,2009.

[4] 沈苏彬、范曲立、宗平.物联网的体系结构与相关技术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2009.

[5] 孙其博、刘杰、黎葬、范春晓、孙娟娟.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 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0.

[6] 刘强,崔莉,陈海明.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J].计算机科学.2010.

[7] 王朗.玲物联网经济学产生的背景、研究对象和特点[J].理论探讨,2011.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篇(10)

预计5G到2020年会迎来商用时代,由此也会促进物联网的实现。无线通讯技术发展至今,4代的变革均已经实现,且每代的革新在一定程度上都促进了传输率的显著提高、网络频谱更宽、通信方式更灵活、通信质量和智能化程度更高。同时与4G相比,5G的传输速度会成十倍和百倍的速度提升,无线通信的海量需求在此基础上都能够获得有效解决,“万物互联”的情况也可以得到真正的实现。

15G通信蓄势待发,且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

每一代无线移动通信的更新在一定程度上都取得了重大变革,发展至今4代革新均已经实现。蜂窝网方式是其最基本和最主要的一种方式,率先由美国贝尔实验室提出。1G、2G、3G以及4G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语音和图片质量的显著提升,已经从简单的语音实现了到清晰语音的转化,由此极大的改变了运营商的业务,基于5G所具备的网速更高,它的诞生将会促进移动通信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日常生活也能够彻底的改变。现阶段,5G网络的功能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迅速的升级,其中所包含的一组关键技术主要有大规模的天线阵列、新型多址、新型的网络架构、超密集的组网以及全频谱的接入等,以此针对各种场景的不同需求都能够想方设法的获得极大满足。针对《5G网路结构设计》白皮书,5G最基本的三个主要连接数密度、时延以及用户体验率;其所具备的四个技术场景主要有连续广域覆盖、热点高容量、低功率大连接以及低时耗高可靠,1.1广域覆盖的连接作为移动通信最基本的一种覆盖方式,其目的主要是为了保证用户业务的连续性和移动性为主,提供给广大用户的业务体验为无缝的高速业务。目前,将100Mbps以上的体验速率随时随地的提供给广大用户是该场景所面临的主要挑战。1.2热点高容量该场景一般位于局部热点区域中,提供给用户较高的数据传输速率,为此流量密度的极高要求都能够获得极大满足。现阶段,该场景所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数十Gbps峰值速率、1Gbps的用户体验速率。1.3低功耗宽连接该场景的应用领域以采集数据和传感为目标,具体包括环境监测、深林防火、智能化农业以及智慧城市等,特点主要体现在数据包较小、功耗低以及海量连接等。同时,该类终端的范围广、数量多,网路的连接能力超过千亿,并且还要尽量满足100万个/km2的连接数密度指标,以此才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终端的功耗与成本。1.4低延时高可靠该场景主要面对的领域主要是那些具备特殊应用要求的垂直行业。如车联网和工业控制,由于该类用户对于可靠性和时延的要求非常高,为此需要将100%的业务可靠性和毫秒级端到端时延提供给广大的用户。

2物联网前景广阔,5G将有望2020年进入商业化

移动互联网和物联网极大的驱动了移动通信的顺利发展,以此便可以有效拓宽5G的发展前景,当下互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实现了对传统通信业务模式的颠覆,用户所享受的体验都是前所未有的,且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移动互联网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不断的优化和升级人类社会的信息交互方式,带给广大用户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诸如移动云、超高清视频、增强和虚拟现实等,由此会一种超千倍的速度促进移动流量增加,引发新一轮的产业与技术变革。同时,物联网的存在促使移动通信服务范围的有效拓展,基于人与人之间逐渐拓展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甚至在更广阔的领域和行业中渗透。随着新技术和新产业的出现,由此会爆发式的促进物联网应用的增长,数以千计的设备接入网络,“万物互联”得以实现,缔造出规模较大的新兴产业,重新焕发移动通信的活力。另外,海量设备的连接与多样化的物联网在一定程度上势必给相关的物联网业务带来一系列新的技术挑战。如广东省现在各运营商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开展的移动支付业务、物流行业基于移动通信网络的车辆/货物智能管理系统、以及运营商与汽车制造商合作推出的基于移动通信系统的车载信息网络等,都是将移动通信技术应用到物联网的现实。

35G标准加速推进

(1)2015年TIU便将制定5G的国际标准准备工作成功启动,首先就其技术方面的性能需求与评估方法进行了科学的研究,并且将候选技术的所具备的各项评估指标和性能需求一一的明确下来,在此基础上提交模板最初形成;2017年ITU-R会正式发出IMT-2020技术征集方案的通知与邀请函,由此正式启动征集5G候选技术;2008年正式启动5G技术评估及标准化;2020年底预计会正式形成商用能力。(2)制定IEEE3G/4G淮的机构———IEEE802标准委员会,根据自身的优势可以实现对下一代无线局域网标准的积极研究,希寄于5G技术体系的成功整合。我国的5G试验主要分两步走,以此将建立我国在5G产业中的主导权。①技术研发试验阶段(2015~2018年):主要是在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的带领下,各种企业共同参与,如运营和设备企业、科研机构等;②产品研发试验阶段(2018~2020年):以国内运营企业领导,各个设备企业、科研机构共同参与,在5G时代我国希望更加具有话语权,致力于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引导5G时代的发展而为之进行不断的努力。

4结论

综上所述,本文通过从5G通信蓄势待发,且为推动物联网关键技术、物联网前景广阔,5G将有望2020年进入商业化以及5G标准加速推进等方面极大的促进了5G通信技术推动物联网产业链发展。

参考文献

[1]魏军.5G通信技术推动物联网产业链发展[J].集成电路应用,2017,34(1):75~79.

[2]吴强.5G时代即将来临开启物联网新世界应用[J].工程技术:引文版,2016(12):00014.

[3]尤贺,崔展铭.5G移动通信技术下的物联网时代[J].中国科技信息,2017(7).

物联网工程发展前景篇(11)

1 引言

从1995年朦胧中的物联网到1999年物联网概念的最早提出,从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对物联网新概念的提出到2009年世界各国对物联网的战略规划,短短20年,物联网就从科幻设想中走了出来,并迅速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

2 物联网概述

1995年,比尔・盖茨在其著作《未来之路》中最早描绘了物联网原型,网络连接用品是进入一个新的、媒介生活方式的通行证。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早期的物联网概念,即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实现智能化识别和管理。2005年,国际电信联盟在其《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中,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即物联网是由任一事物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的连接产生的全新的动态网络。2009年,欧洲物联网研究项目组在其《物联网战略研究路线图》中指出,物联网将是未来互联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一个动态的全球性网络基础。通过采用标准化和通用的通信协议,物联网可以自由、自主地配置网络环境。

在物联网概念发展的同时,各国也纷纷开展物联网领域的规划布局,将物联网建设上升到国家战略。其中有日韩的“智慧泛在”构想、美国的“智慧地球”战略、欧盟的“物联网行动计划”、我国的“感知中国”战略等,同时德国、法国、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也都在加紧部署物联网经济发展战略。物联网在全世界范围内掀起了继计算机和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革命浪潮。

物联网的出现使得人和物在任一时间、任一地点进行实时通讯成为可能,同时创造出大量创新应用和服务,从而将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失衡现象,也为很多创业企业提供新的收入机会。例如2004年全球RFID产品和服务收入高达15亿到18亿美元。分析家预测,由于单位无线传感网络价格的下降,应用无线传感网络的行业,如汽车、国家安全、医疗、航空航天等远程监控等,将更广泛地运用无线传感网络。企业应当调整其公司战略来更好地利用物联网的市场潜力。目前,企业正在使用物联网的一些低端技术来优化内部流程、扩大传统市场并拓展新业务。

物联网在带来潜在利益的同时,也提出了一些挑战。物联网要求企业能管理和培育快速创新。此外,数据和隐私保护也是企业面临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挑战。如何应对这些挑战并从获得利润以及发展前景,将是未来企业关注的一个重点。

虽然物联网还是一个新兴领域,但是其发展极其迅速且影响广泛。物联网核心技术日趋成熟,物联网产业链初具规模,物联网应用领域也在逐步拓展,由此可以看出,物联网方兴未艾,其发展必将在各个方面决定着未来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同样,物联网也必将影响企业的可持续经营与发展,特别是对企业内部控制提出了挑战。

3 物联网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新变化

在世界各国掀起物联网狂潮的宏观背景下,微观企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物联网影响。物联网技术的开发与应用改变了实体商品开发、制造、运输和销售的传统方式,推动了服务交付方式的变革。而随着企业内部移动电子商务刷卡服务的推广,企业员工考勤、企业门禁、车库管理、安保、内部消费支付等功能的实现,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也在发生变化。

3.1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信息化

给原材料贴上RFID标签,可以读取原材料库存状况、用料情况以及需求状态等库存信息,并据此提高库存量、运输量等相关数据的准确性;给产品贴上标签识别码,可以获取产品的原材料、生产批次、生产成本、质保情况等生产信息,也可以获取产品的销售单价、单位利润等销售信息,能够确保质量控制,提高产品周转效率;给员工使用企业工作卡,可以获取员工的出勤次数、缺勤次数、请假状况、旷工情况等考勤信息,为员工绩效考核提供更可靠的数据。以上RFID、传感器等物联网基础技术的投入与使用为企业提供了更好的信息获取、信息处理与信息共享的能力,从而使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信息化。

3.2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虚拟化

从RFID标签、企业一卡通中读取的大量数据通过传感器等设备传输到企业物联网云计算数据中心等待处理;物联网电子商务支持手机支付,促使企业销售方式发生改变,从原来的店面销售等传统销售方式向虚拟化的网上销售等新兴销售方式改变。计算机技术、传感器技术、RFID卡技术、集成电路、泛在网路等一系列技术与设备的投入与使用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虚拟化。

3.3 企业内部控制环境更加智能化

物联网最重要的特征是智能性,智能技术也是物联网技术的关键与核心。使用物联网智能技术,办公人员可提供相关服务定制和交付,还可坐在安全的工作环境中,远程操控挖掘机、收割机、粉碎机、建筑设备等完成复杂、艰苦和危险的任务。使用智能摄像头和麦克风,管理者可实时监控视频会议,也可与用户交谈与沟通。此外,物联网智能计算机还可承担数据整理和挖掘工作,为企业经营决策提供更加准确可靠的数据支持,还可直接作出决策。

4 结束语

自2009年以来,物联网在世界各国掀起研究热潮,物联网技术不断更新,物联网产业快速发展,在这空前火爆的物联网宏观背景下,微观企业也不可避免的受到物联网影响。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分析物联网环境对企业内部控制环境的影响。文章认为,物联网环境下企业内部控制环境将更加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

面对更加信息化、虚拟化、智能化的企业内部控制环境,企业必须建立健全企业物联网治理结构,科学设置物联网管理内部机构,合理分配物联网管理职责权限;加强物联网技术宣传与普及工作;培育关注物联网发展,掌握物联网技术的企业文化;注重物联网技术投入与使用的审计工作。

参考文献

[1] 张铎.物联网大趋势[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8.

[2] 毕开春,夏万利,李维娜.国外物联网透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6.

[3] ITU.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Executive Summary[R].2005.

[4] CERP-IOT(IERC).Internet of Things Strategic Research Roadmap[R].2009.

[5] 姚旭东.国内外物联网发展的比较研究及反思[J]. 2011.

[6] 李虹.物联网:生产力的变革[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6.

[7] 乌珂曼(德)等.物联网架构:物联网技术与社会影响[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8] 刘玉廷.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论[M].上海:立信会计出版社.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