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7 15:53:47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篇(1)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1)010-154-02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人对自身职业发展道路的设计和规划。大学新生清晰自己的职业定位,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寻找自身职业生涯发展的契合点,是迎接未来职场激烈竞争的重要前提。教育大学新生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理应成为新形势下高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1、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普遍缺乏职业生涯规划,大学新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相对而言更是较为淡薄,以致于大学期间未能明确发展方向,选择发展路径,到了毕业时仍然不能对自身职业发展给出合适的定位,不仅难以找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且对今后个人的职业规划更是一片茫然。从适应社会发展和需求看,针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1.1有助于大学新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进入大学后,大学生面临着一个崭新的人生阶段。在新的环境下,由于角色的转换、学习重点转移、自我管理能力不足以及人际关系相对变复杂,大学新生往往出现自我认知错位、学习目的模糊、生活不适等等各类难题。通过教育大学新生树立和增强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使他们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初步系统的认识。在指导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可以帮助他们分析以往形成的职业生涯规划目标,一方面鼓励他们发展其合理之处来增强学习动力,另一方面通过分析存在的问题并修正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大学阶段成长计划从而使大学新生实现从被动学习到主动学习的转换,确立明确的学习目标,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顺利完成大学学业,为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做好专业准备。

1.2促进大学新生实现个人理想同社会要求的有机结合

个人理想的实现离不开社会需要客观现实,只有与现实社会需要结合起来,理想才能开花结果;相反,如果脱离这个世界,个人理想就无从谈起。社会在不断前进发展,生产力的进一步提高使得社会实践越来越深入全新领域延伸,社会生产方式和职业产生必然变化,这就要求人们的职业追求目标必须与时展相符合。作为未来建设者,大学新生应该以国家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为己任,使个人利益服从于集体利益,在努力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又符合社会发展要求。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引下,大学新生能够全面审视与评价自己的价值观、能力、性格、兴趣等,正确地了解自身条件,对未来的自身职业发展作出准确定位,朝着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去不懈努力力。而有了明确的、切合实际的职业理想,大学新生在未来的学习生涯中经过努力奋斗,必然会实现人生发展目标。

1.3有利于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人力资源配置

当前,大学生就业难和用人单位招人难均成为我国社会越来越突出的问题,人力资源市场凸显着无序性和不均衡性。厘清问题的实质,人力资源配置的症结不在于市场没有提供足够的工作岗位,而在于高校学科发展的相对滞后、专业设置不合理以及大学生普遍缺乏科学的职业生涯规划等相关因素导致大学毕业生不能胜任工作岗位要求。由于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学生不能自觉按照社会发展需求设定自身发展方向,更没有做到以社会需求作为职业发展目标,达不到人力资源市场要求。因此,从入学伊始即加强培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有利于大学生完善自我概念,科学规划职业生涯,明确自己的发展计划,进行准确的职业定位,实现我国的人力资源高效配置。

2、当前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的现状分析

我国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培养上取得了较大进步,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师资队伍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教育还较为落后,培养方式和进程还存在较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大学新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识具有很大局限性

大学新生在崭新的校园环境下,要面临着学习生活各方面诸多的困难和挑战,由于知识经验方面的局限性,对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也存在误解。(1)认为在世界多变的形势下刚进入大学即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为时尚早,等到即将毕业时再作规划也不迟,没有认识到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学习生涯的指导作用,更谈不上结合职业生涯规划进行大学学习,提高自身素质,确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2)以偏概全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概念,有的新生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就是大学生涯规划,又有的新生把其等同于等同于职业目标或学习计划。(3)对学历和技能的混淆,认为大学学历就代表着高的就业能力。然而现实状况是我国大学生普遍缺乏社会实践经历,他们毕业后难以受用人单位欢迎的主要原因就是在技能方面的欠缺,就业素质亟待提高。(4)在职业生涯规划中表现出很强的功利性,没有结合自身发展特点来确定职业发展路线,只是把物质收入和社会地位等方面作为考量因素,使职业生涯规划失去了其原有的意义。

2.2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师资匮乏

我国高校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教师队伍主要由少部分的学术型专家和大量的兼职教师及学生工作管理干部来组成。这样的队伍构成专业化程度偏低,缺少与社会环境相衔接、与职场要求相符合的实践经验,不能适应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发展。另外,受中国传统教育的影响,一些高校教师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持有抵触情绪,他们一方面认为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最主要的任务应是把文化知识和专业知识学好,职业生涯规划则是毕业以后的事情。另一方面担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影响到高等教育的常规教学,强调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高等教育舍本逐末的表现。综观当前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其教育理念、队伍结构和人员素质仍表现欠佳,远远不能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提供更多的条件和帮助,师资匮乏严重限制了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开展。

2.3高校对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认识不足

目前,我国高校已经相继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但还没有能够深入理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意义,更没有认识到对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首先是课程设置不够合理,很多高校仅仅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放在大学阶段最后一个学年来加强毕业生的求职技巧和职业素质,导致大学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知识严重缺乏系统性,意味着高校不仅没有采取措施鼓励大学新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而且还磨灭了他们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的积极性。其次是高校没有形成完备的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和功能健全的教育组织,缺乏专业化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队伍,大学生对自身

职业生涯规划探索没有得到专业机构的帮助。

3、紧抓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特点下的培养途径探索

初入大学校园的大学新生正处在人生经历中一个全新起点,他们的价值观念还模糊不清、思维模式尚未成型,正因为如此也具有很大的可塑性。大学新生的思想特点也决定了对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必须紧抓实际切实提高其职业生涯规划意识。

3.1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具有前瞻性

很多大学新生进入大学校园时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对自身的认识和未来的职业追求很多时候停留于当前,止步于片面。然而社会是不断发展的,大学新生在进行职业发展规划时,要认清未来职业发展趋势.顺应社会发展需求,既不能忽略当前社会环境下特有的时代要求,又以顾及自身条件和兴趣爱好作为前提,结合社会未来发展趋势和社会职业需求进行大学学习和相应的社会实践,为将来的职业生涯做出充分准备,使自己的规划与未来职业发展走向要求相契合。

3.2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注重主体性

职业生涯规划说到底是大学新生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在明确自身的兴趣爱好、性格特征以及气质类型等前提下,确定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实现个人理想与职业追求的合理匹配,使自身的价值得到最大体现。职业生涯规划是大学新生对自己未来发展道路的设计和实现职业目标的实施步骤,事关其一生的发展道路,是他们独立实践的初步尝试。在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中,切不能因为认为大学新生思想尚未成熟而把家长和学校的职业意愿强加给他们,要充分认识到这是大学新生自己的事情,本来就应该由他们自己选择和决定。

3.3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强调针对性

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具有针对性。(1)对不同专业背景、不同级别层次的大学新生开展针对性的职业生涯发展教育,比如普通类本科大学新生要注意加强技能方面的培训,而高职高专类的大学新生更应注重文化素质的提高。(2)作为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也要具有针对性。每个学生个体都有自身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这就要求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擅长的具有不同的学习内容,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学习的主动性和个体潜能。另外,科学系统的职业规划需要学生本人了解职业环境、职业需求。这些必须由学生从社会实践中获得。

3.4大学新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培养要战略性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学生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计划,目的是使他能够准确定位,明确职业意向,涉及到学生整个人生,是大学生实现自身人生价值,有步骤实施的具有战略性意义的计划。科学合理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包含大学期间学习计划以及以后从事职业的规划。大学期间的学习计划,要以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作为依据,在深刻把握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前沿信息的前提下,增强大学生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大学生学习文化知识,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自身能力,毕业后从事自己心仪的职业,这就要求把大学生毕业后整个职业生涯的各阶段发展目标纳入计划之中,以全局带动局部,以局部促进全局。

参考文献:

[1]边慧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M].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07.

[2].对当代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思考[J].教育与职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篇(2)

“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由著名管理学家诺斯威尔提出,是指根据个人和组织的发展,分析在职业生涯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主客观因素,并进行总结测试,最后根据确立的事业目标选择职业,并通过制定并执行相应计划来完成这一目标。对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和发展观,确立职业目标,走向成功。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在我国兴起,全科医生队伍日益壮大,在2020年将基本实现城乡每万名居民有2~3名合格的全科医生[1]。全科医学生作为全科医生的后备军和中坚力量,未来要长期扎根于基层卫生事业,任重道远,全科医学生可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思考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如何在基层卫生事业中实现事业目标,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全科医学教育有重要意义。

1我国全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现状

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源于20世纪的欧美国家[2],这些国家教育体系成熟,对学生升学与就业指导经验丰富。而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较晚,在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现行教育多借鉴国外的理论和经验。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也很晚[3],全科医学生(即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2010年才开始招收。对于全科医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起步则更晚,尚未形成完善体系。

1.1对职业生涯规划教育重要性认识不足

全科医学生(即农村定向免费医学生)入学前已签订定向协议,毕业后将直接进入基层服务。有观点认为全科医学生毕业后直接就业,无需职业生涯规划,对全科医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是浪费时间,浪费教育资源。

1.2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

多数医学院校仅在就业指导课或就业指导讲座中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作为部分教学内容,未将职业生涯规划课作为一门专门课程纳入全科医学教学体系中。还有部分院校将职业生涯规划课设为公共课,只针对毕业年级开设,未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贯穿全科医学整个教育过程。

1.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师资不足

我国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起步晚,专业教师不足,且水平参差不齐,以辅导员、学生就业指导服务部门的教师等为主,多数未接受过专业系统学习,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专业知识欠缺,全科医学生因其专业的特殊性更加需要专业教师队伍负责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2全科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重要意义

2.1符合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需求

中国产业信息网对我国医学院校学生毕业选择的一项调查显示,78.9%的医学生选择成为专科医生,仅有4.6%的医学生选择成为全科医生,我国全科医生仅占全国医生的6%,这与医学生对全科医生职业认知不清有很大关系。随着我国“保基本、强基层”医改理念的提出,特别是2014年国家卫生计生委《全国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纲要2015—2020年》(公开征求意见稿)[4]的,从政策上向基层卫生技术人员倾斜。2015年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出台《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加强医学生职业素质培养[5]。因此,帮助全科医学生建立并制定职业目标,对全科医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符合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需求。

2.2促进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完善

目前,我国初步建立了高等医学院校学历教育、毕业后医学教育和在职继续医学教育三个阶段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6],这三个阶段学习的主要内容都是临床理论和实践相关知识。全科医学生因其未来职业的特殊性,只具备临床理论和实践相关知识是远远不够的,更应注重职业素养培育,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纳入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培养学生与人沟通的能力,制定职业规划、人生规划,在基层工作中获得成就与成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3加强全科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识和定位

黄美娟等研究发现,全科医学生对全科医生职业现状持消极态度,对职业收入水平、社会尊重、职业风险等方面态度消极[7],对职业的认识和定位模糊。部分学生选择全科医学的志愿并非建立在对未来职业清楚认识的基础上,多基于可直接就业或父母意愿,对职业的认知和定位迷茫。对全科医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帮助他们建立职业信心,明确其对未来职业的认知和定位,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卫生事业,成为“干得好、下得去、留得住”的全科医生,践行“健康守门人”的重任,具有重要意义。

2.4有助于培养全科医学生终身学习的品质

终身学习理念贯穿于全科医学生整个职业生涯,他们在接受5年学校教育后,还有3年岗位培训及继续教育,且继续教育将一直伴随他们的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可帮助他们计划好职业生涯各阶段,坚持参加学习和培训,建立终身学习的习惯,更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3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融入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路径

3.1理论学习

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作为一门必修课,并辅以相应的选修课,组织开展就业指导讲座、职业规划大赛等,从大一开始直至毕业。每个年级的理论知识侧重点不同,大一注重教育学生对职业的认知,大二大三注重教育学生对职业的定位,大四大五注重指导学生对职业的规划。构建职业认知、职业定位和职业规划的课程体系。

3.2阶段化学习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篇(3)

G647.38

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教育由精英教育向普及教育发展,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对我们医学专科专业的学生更为严峻,要让他们成才,并适应严峻的就业形势,就需要引导他们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我们医学专科专业的学生,应该结合本专业的特点,把培养自己的职业兴趣和所学的专业结合起来,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这样才能避免无的放矢。因此我们应通过开展职业生涯教育使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特性和潜在优势,根据自身的性格、兴趣、能力进行合理的、全面的定位,充分认识自己,为自己的未来合理规划。古人云:“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莎士比亚曾说过:“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理想和实现的计划,谁就有好的情节和结尾,谁便能写得十分精彩和引人注目。”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未来奠定良好的基础,可以为自己选择一条正确而又适合的道路,提供丰富的空间和提升自己的平台。未来不可预知,但可以去规划并为之去努力。

一 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

1.帮助大学生提高综合素质。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社会已经不再只需要只掌握一门专业知识的人才,而是需要性格完善,专业素养强,实践技能突出,具备全面综合素质和专业知识的综合性人才。而这些知识与能力的获得和培养与在校期间职业生涯规划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为全面系统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使大学生形成全面的综合素养和今后就业的必备情商。以适应未来的需求。主导个人未来的职业发展。

2.帮助大学生明确目标。职业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理清职业发展的方向,明确奋斗目标,规划自己的学习和实践,为今后的就业做好准备。

3.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大学生应对竞争的能力。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未雨绸缪。

二 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1.规划意识淡薄。我校学生处于由学生向社会角色转变的过渡时期,也就是他们将从依赖走向独立。摆在他们面前的,是将要迈入社会、成为社会中的一份子的现实。尽管对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活有很大的期待,但他们却不认为找工作可以与自己的兴趣、潜能、理想和特长相挂钩,因此不能很好地将自身的特长优势等进行规划,进而导致他们对大学期间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模糊、认可度低。

2.自我认知不足。我校学生有自我意识和自我认知能力。然而自我认识往往还不全面,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容易理想化,心理并不完全成熟,不能正确的评价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当所定的目标与现实相差太远就会产生自责、自怨、自卑的心理,就不能正视择业过程中的不合理现象,承受不起挫折和失败。

3.职业目标不明确。我校部分学生缺乏明确的职业目标,不良的职业价值观对他们有一定的影响。他们关心的是自己是否能顺利就业。至于将要从事的职业怎么样,这个职业是否是自己所追求、是否是实现自己人生理想的重要途径却思考不多。由此可见,他们对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并没有明确的目标,因而学习动力不足。

4.对选择的专业不感兴趣,消极应对职业生涯规划。我校学生有许多是经历了高考失利后步入我校学习的,在自身专业的选择上存在极大的盲目性和不自主性。有学生表示对于自己所W的专业不太喜欢,更谈不上热爱。只所以选择现在所学的专业,是由于现如今国家对医疗卫生保障工作很重视,医学专业就业前景可能要相对好一些。也有的学生是因高考失利,自己的同学都上大学去了,自己也找一所学校读着,走一步看一步。还有学生是“听从父母、老师”的安排,便选择了自己所学的专业。他们认为是专业选择了我,而非我选择了专业。因此在校期间的专业学习动力不足。从心底里排斥对未来职业的规划。

三 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1.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确立个人发展目标。通过分析了解自身能力、才华和性格特点;找出自己的特长,确立自己的个人发展目标,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最终实现目标。教育学生充分认识职业生涯规划对大学生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重视职业生涯规划设计,通过会议、校园网络等进行广泛宣传,鼓励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设计,全校教职工都应重视职业生涯规划,积极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指导。

2.对自己进行全面分析,从而认识自己、充分了解自己,了解自身的优势和劣势,以便更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即弄清自己是谁,自己想要做什么,自己能做什么。古人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为此,要冷静认真地思考自己究竟适合什么样的职业。根据自己的特点确定职业生涯规划,做好进行职业生涯规的准备。以此为基础,树立明确的发展目标,弄清环境对职业发展的作用及影响,以便更好地进行职业目标的规划。同时要充分利用多种形式广泛搜集相关信息,同时也要积极参加职业实践,通过实地锻炼来加强自己对职业的认知.。

3.确定目标,大学生职业规划必须确定好自己的职业目标。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明确职业目标。如今的社会,充满了竞争,为了能在不断变革的社会中获得一席之地,必须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对自己未来的重要性。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篇(4)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2-0210-01

一、职业规划的背景

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起源于西方20世纪60年代,现在已经成为西方国家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追根溯源,职业生涯规划的雏形开始于美国学者帕金斯20世纪初提出的职业指导,并且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职业指导在理论和方法上都得到了极大的丰富,但是指导的主要方式是指导为主或者单纯的指导。[1]

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是较早在学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国家,并且制定了相应的法案保障。比如美国设立了国家职业信息协调委员会(NOICC),该委员会提倡从小就要重视孩子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强调在不同的时间段要有不同的职业生涯分工。20世纪6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企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直到2000年之后,我国相关的研究才开始正式起步,文献研究也开始增多。

二、高校职业规划的理论研究现状

对于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近年来,我国很多学者对此做出了积极的探索。

陈志新、杨春梅、焦啸云通过对广西9所高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现,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前景认识不够,对未来信心不足,对父母、亲朋和同学依赖性较强,学生渴望深入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知识,但只是获取渠道较窄,职业生涯规划主体意识较弱,学生对开始职业生涯规划课程有较高的期望值,但评价不高。刘红英和汤海斌在《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现状和对策分析》中指出,当前高校校内组织不完善,缺乏专业的职业规划指导人员,对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指导专业性不强,尚未建立起完善的工作方法,工作不能贯彻始终。曲光明在《关于大学生如何做好职业规划的建议》一文中提出,目前大学生中的职业生涯规划起步较晚,学校指导不够规范,职业生涯规划的校园氛围尚未形成。白强和高定伦就如何进一步改进我国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促进大学生成功就业这一重要课题,对重庆地区15所高校3500名高年级大学生也进行了问卷调查,并在《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调查》中指出,当前高校大学生职业规划教育存在持续性差系统性不强、实践平台窄、合力性不足等主要问题。

总体来说,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尚在起步阶段,教育机制存在问题,系统性较差。而对于国外的研究成果只是简单的加以引进,简单地套用西方理论和方法,不能对我国的职业生涯规划提出合理的指导。同时,大学生本身意识的薄弱,也成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发展的重要阻力。

三、高校职业规划研究的发展趋势

根据以往的研究成果以及当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总体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然而对此仍需不断完善。

首先,在研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学者中,大都是思想政治或者教育管理方面的学者,而学习心理的则相对较少,所以,在未来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中,心理学者应积极加入这一队伍。其次,张建芹在《关于专业课教师对学生职业规划的引领作用分析》中指出,专业课老师应该主动进行课改,引导学生确立合适自己的未来职业发展方向,之后要引导学生根据职业方向确定自己的专业方向。最后,结合实际,积极鼓励学生为实现职业规划做好准备。[2]使得职业规划指导更加切合实际情况,增加其现实意义。第三,姚志红在《建构主义理论给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教学的启示》一文中指出,从构建主义理论出发,结合高校职业规划课程,提出了教师角色转变和持续学习理念,“以生为本”的教学设计、多种模式灵活教学方法、建立“第二课堂”和全站式服务体系等有益的教学建议。[3]

由此可见,对于高校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我国学者已经从各个方面开始着手深入,使得整个研究体系更加全面。

四、结束语

随着当前大学生就业问题的日益突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社会的焦点,是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的需要,更是一个长期、系统和复杂的过程。大学生应该根据个人的发展现实和社会未来的变化趋势理性认识自己,理性认识社会,理性认识职业规划,才能成就自己的光荣和梦想。

【参考文献】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篇(5)

0.引言: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中职教育的招生规模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认可和人们的重视。同时,随着各类院校招生规模的扩大,应届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困难,就业压力越来越大。中职生在严峻的就业市场的竞争中,就业形势很不乐观。在中职院校开设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有利于规划职业发展方向和明确人生目标,使学生顺利就业。但是,在实际的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依然存在很多问题。

1.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

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个体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方向和人生目标进行规划,然后依照这种规划,有目的地为提升个体的综合职业能力而开展的各项活动的统称。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个体更好地认识自己,明确自己未来的发展方向,让个体正确择业和顺利就业,从而使个体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职业生涯进行合理和科学的规划,是实现个体顺利就业和提高个体技能的行之有效的途径。

随着我国院校招生人数的不断增加,中职院校的学生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中职学生要想在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脱颖而出,就要努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对职业生涯的规划不合理,没有上进心,这导致中职学生就业问题突出。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的职业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1]。

2.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

2.1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

影响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因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职业的定位模糊不清。部分中职学生对自己的职业定位不准确,对所学专业的选择很盲目,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需要学校和社会对中职学生进行指导。

(2)没有很强的职业生涯规划意识。大部分学生在这方面的意识都比较薄弱。

(3)存在较低程度的自我认识。很多中职学生对择业存在过高的期望,这主要是由于他们对自我认识的程度不高,对自己的能力认识不足[2]。

(4)就业环境的认识不够具体。很多中职学生在择业时,其观念受家庭或其他环境的影响较深,不重视职业自身的价值,对所选的工作的环境认识不够具体。

2.2原因分析。

造成以上影响因素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虽然中职教育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但是实际的效果不是很明显。政府和相关部门的观念和方法比较落后,对改进中职院校的教学质量没有提出一些比较有效的方法。

(2)家庭成员在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中指导不足。很多中职学生出身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无法对自己的孩子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另外,还有一部分中职学生的父母与子女之间较少存在交流,很少与子女讨论职业生涯规划。

(3)中职学生自身素质不高。这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较差、依赖性较强、专业知识不足和缺乏理想等。此外,中职学生还缺乏主见,在择业时逃避现实,不脚踏实地[3]。

(4)现在的中职学生缺乏竞争意识,在父母的保护和决策下已经丧失了思考的能力,没有自己的选择,未按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择业,在报读职校时一般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所报专业以后就业的薪资水平和福利等方面。

(5)大部分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高谈阔论,把未来想象的过于美好,对自己未来工作的预期太过理想,不切合实际,基本停留于空谈的状态,一出社会,职业生涯就变了。

3.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

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分别为:

(1)争取社会、政府和主管部门的支持。请求得到政府的支持,让政府创造条件以提供给中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例如:开设与之相关的课程、对教师进行培训和促进教师与企业之间的交流等。

(2)充分发挥家庭的作用,引导家庭教育。具体的做法包括:第一,编写相关的教材,规范和引导家庭教育,促进学生、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第二,与学生家庭充分交流,把学生所报读的专业及其相关情况告知学生和学生的家长,让学生自己进行选择。第三,开展相关的会议,让学生和家长同时参加,既可以让学生与家长之间进行良好地沟通,又可以使家长之间进行交流,开拓家长的思维[4]。

(3)开展主题教育活动。针对中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问题,开展相关的主题教育活动,主要包括:第一,职业醒悟。第二,职业生涯规划方式。第三,职业探索。第四,职业生涯规划实施。

(4)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为了避免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成为一纸空谈,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督促,促进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师可以先让学生撰写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第二,学生上交职业生涯规划书,教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进行恰当的评价和指导,并给予学生积极的引导。第三,教师督促学生按照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内容,一步一个脚印地落实。第四,可以鼓励学生在校期间多参与社会实践,初步践行职业生涯规划书中的内容。第五,学校可以依据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相应的实习机会。

(5)实现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全程化和多样化。全程化指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要渗透到中职院校的各个年级,教师依据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进行教育。多样化指的是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教学方式的多样化。

4.结语:

职业生涯规划对中职学生未来的择业和就业及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中职学生应重视对职业生涯的规划。本文从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因素及原因分析和加强我国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对策三个方面对影响中职学生职业生涯的因素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对策和进行了思考,希望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黄挺.中职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思考[J].机械职业教育,2012,39(10):901-902.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篇(6)

一、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高职高专学生的现实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在进行自我剖析、全面客观地认知主客观因素与环境因素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定位,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有助于实现既定目标的职业,制定相应的教育、培训、工作开发计划,并且采取各种积极行动去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

美国著名职业生涯学家舒伯认为,人一生中的职业发展可划分为5个阶段:成长阶段、探索阶段、建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其中,探索阶段从15-24岁,是择业和初就业阶段,大学生活就属于这个阶段。探索阶段还可细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试验期,从15―17岁,是综合认识和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与职业社会价值、就业机会,开始进行择业尝试的时期;第二是过渡期,从18―21岁,是查看劳动力市场,或者进行专门的职业培训时期;第三是尝试期,从22―24岁,是选定工作领域,开始从事某种职业的时期。

按照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大学生属于探索阶段的过渡期和尝试期,表现出的主要特点是对大学生活新鲜、好奇,但自主学习意识较弱,控制能力不强,特别是对未来的职业选择及就业趋向比较茫然。在这个阶段,个人承担学生与未来求职者双重角色,产生的主要疑问是:“我是谁?”“我能做什么?”迷茫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对未来的明确目标和自信心。这个阶段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对未来职业方向的清晰描述和选择大多基于此阶段。因此,大学阶段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其一生的职业教育和规划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二、我国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现状

(一)从高职高专学生个人角度分析

1.职业相关知识匮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

目前,虽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但真正普及还远远不够。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进行过职业生涯的思考和规划,尚未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他们在大学里除了读书和参加相关活动之外,对“将来如何发展”、“怎样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等问题从未做过认真思考,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缺乏相应的知识和能力准备。

2.职业选择盲目,生涯规划路径缺失

职业生涯规划意识模糊以及缺乏清晰的自我认知,不能准确定位自己直接影响了职业生涯教育的有效实施,使学生面临职业选择时非常迷茫和盲目,对接下来的发展道路更是感到迷雾重重。笔者曾经对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进行过专业选择及职业方向调查,大多数学生明确表示在高考填报志愿时选择工商管理专业依据的是专业的名称或家长的意见,没有得到专业人士的指导。90%以上学生不明确工商管理专业未来的就业方向和发展路径,这使得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极其茫然和盲目。

(二)从高职高专院校角度分析

1.职业生涯教育专门机构缺失,人员匮乏且专业化程度较低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高专院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职业生涯教育机构,在学校为学生提供职业生涯教育的机构基本上是就业指导中心、就业服务中心或招生就业处等。

2.职业生涯教育的体系缺乏系统性、实践性

在我国许多高职高专院校,只有在大学三年级即将毕业时,学校才把就业指导和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同时开展,学生接受到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内容十分有限,且未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

3.职业生涯教育的渗透力度不够,满意度低

尽管各个高职高专院校都意识到开展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性,但大多数还只是蜻蜓点水,渗透力度不够,没有将其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倾注人力物力给予足够支持,致使相关服务覆盖率低,因而学生对学校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满意度不高。

三、对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构建的设想与对策

(一)构建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体系

1.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课程专业化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是以课程的形式实施生涯教育活动,以此促进学生的生涯发展和生涯成熟。目前,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已开设大学生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就业指导课程,并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纳入学院各专业的学分制教学计划中。此项课程改革体现了学院领导及相关部门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空前重视和大力支持。

2.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咨询建设

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建设只能起到普及知识理论的作用,具体到学生个人的人生定位和职业道路的选择需要根据不同的专业,进行个性化的咨询辅导。笔者曾对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内蒙古科技职业学院两所高职高专院校开设的工商管理专业学生进行《工商管理发展前景》课程教育,针对工商管理专业综合性强、就业面较广但不够专、深的特点,为学生设定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营销管理、生产管理、咨询管理、创业管理等职业发展方向,解决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对未来就业的盲目性问题,鼓励学生从大一开始即着手进行学业及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准备工作,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3.加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全程建设

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应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而不是在学生临近毕业或择业时开展的临时性工作。高职高专教育一般采用2+1学制或2.5+0.5学制模式,即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仅有4-5个学期,其余1-2个学期为顶岗实习期。因此,对高职高专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应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根据不同阶段选择相应的课程,延续至实习期。呼和浩特职业学院自2010级进行了教学计划改革,开设了职业规划、创业指导及就业指导三门课程,并以讲座的形式分别设置于第二学期、第三学期及第五学期,完善了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程的系统建设。

(二)建立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专业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是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基础和保障,建立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科学化的指导队伍是高职高专院校职业生涯规划工作的当务之急。这支具有较高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指导队伍,可以经常为学生开展职业指导、生涯咨询、岗位推荐等服务工作,成为大学生的“职业导航师”。目前承担呼和浩特职业学院开设的职业规划、创业及就业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均为硕士研究生学历,其中包括具有多年学生管理工作经验的团委负责人、学生处负责人及具有企业丰富人力资源管理经验的教师,同时拟聘请更多的校外兼职辅导教师,将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三)选择并开发职业生涯规划系统和测评工具

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特殊性。因此,高职高专院校应充分认识到职业测评在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教育和职业选择中的作用,挑选和引进合适的测评工具,凭借内部人员或与外部的测评机构共同开发。通过科学、完善的测评手段,给予所有学生而不仅仅是毕业生完整、科学的自我认知。高职高专院校在选择和开发适合的测评工具时,应从高职高专学生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专业性、实践性和经济性的结合。

(四)结合校内外教学和实践活动,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

职业生涯规划最重要的环节是“实践”,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才能检验自我认知是否正确、目标设定是否合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应结合校内外教育教学和实践活动为学生搭建职业生涯规划实践平台。

首先,引导学生参加校内外各种教学活动和竞赛活动,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提高职业发展起点。其次,开展“校企合作”实习活动,促进学生进行未来职业体验,利用节假日时间,依托“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就业实习基地”和“毕业设计实习单位”,鼓励学生深入企业、亲身体验,了解社会实际需求,锻炼自身能力的同时检查自己的职业生涯设计是否合理并做出相应的调整,促进自己未来职业生涯发展。

(五)建立职业生涯评估和反馈机制

加强学生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体系。高职高专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循序渐进、动态发展的过程。作为学校相关部门,一是要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跟踪调查,比较他们的修正规律,总结实践经验,积累案例;二是要加强对毕业生的后续跟踪,收集就业信息,为学校教学工作反馈信息;三是要做好用人单位的回访工作。了解毕业生的实际工作状况和单位对毕业生工作的评价意见;四是邀请各阶段毕业的校友回校交流。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向在校学生讲述他们不断调整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过程,加深在校学生的印象。通过比较研究,探寻学生在校期间及毕业之后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规律性,为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提供科学的依据,不断完善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体系。

参考文献:

[1]拜五旭.高校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社科纵横,2007(8).

[2]石晓燕.国外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我国高校就业指导工

作的启示[J].市场周刊,2007(12).

[3]李学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与对策[J].山西省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篇(7)

近年来,由于高校规模扩张,超过了经济发展的速度,与稳定的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产生矛盾,从而给就业市场带来了冲击。特别是大专毕业生和高职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更为严峻。在高校扩招中,大专和高职占50以上,这些扩招的大专生生源,70以上来自中小城市和农村。高职生就业难的问题成为了关系到国家的政局稳定和经济发展的不稳定因素。因此,从多方面人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努力提高高职生就业率成为高校就业工作的重点之一。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的生涯规划研究势在必行。在这方面,台湾地区起步较早,例如,金树人(2000)在台湾大专院校学生生涯规划调查研究中发现,大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知并不清楚,大多数人都认为生涯规划等于求职技巧,而对于个人兴趣和能力的认知与了解十分欠缺。但是目前文献还未见专门针对高职学生生涯规划认知状况调查研究。高职学生作为大学生群体的重要部分,对未来生涯规划的认知应有独特之处。全面了解高职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知和态度,对于生涯规划的普及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对于提高高职学生的职业定位及自我规划能力也是很有帮助的。

基于上述原因,本研究以台湾师范大学金树人教授编制的《大专院校学生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加以修改,使之更适合大陆地区及高职生的特点,并自行编制了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对高职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识和态度进行了调查研究。

1  调查的对象和方法

对象本研究共调查了某高校高职生260人。在选取被试时,考虑到性别差异、年级差异、文理科差异及学生来源差异对生涯规划认知可能存在的影响,故在被试选择时尽可能注意到学生不同来源及文理科学生的比例。收回有效问卷249份,占全体被试的95.8%。被试年龄在18—23岁之间,平均年龄20.37岁。其中男生ll9人,占47.8%;女生130人,占52.2。一年级学生43人,占17.3%;二年级学生155人,占62.2%;三年级学生51人,占20.5%。文科学生155人,占62.29%;理工科学生94人,占37.8%。来自本市的学生60人,占24.1%;来自大城市的学生13人,占0.05%;来自中小城市的学生81人,占32.5;来自乡镇的学生42人,占16.9%;来自农村的学生53人,占21.3%。

方法在台湾师范大学金树人教授编制的大专院校学生生涯规划调查问卷的基础上加以修改,确定《高职学生生涯规划状况调查表》。调查表共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人基本情况,包括年龄、性别、专业、年级、来源等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二部分为考查内容,主要考查5个方面内容。

(1)高职生专业与兴趣的关系;(2)高职生对生涯规划的了解程度;(3)高职生的工作价值观,包括多选题1项;(4)高职生对未来职业的自我选择度;(5)高职生需要什么样的生涯规划帮助,包括多选题l项。

团体施测,问卷采用不记名施测,当场发卷,当场收回。运用excel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2 调查结果

(1)高职生专业与兴趣的关系的考查被试对于就读专业与兴趣的关系的有关问题的回答,结果见表1。

3 结论

从结果可知,高职学生对生涯规划认知中存在许多现象值得深入探讨。

(1)高职学生兴趣与专业不一致的问题较为突出。目前,高职生对生涯规划的认知并不清楚,大多数的人都认为生涯规划等于求职技巧,所需了解的只是如何填写履历、面试及找工作等外在的技巧,却缺乏对个人兴趣与能力的认知与了解。高职生也存在同样问题。有超过八成的高职生表示兴趣很重要,但却只有四成的学生表示,自己所学专业与兴趣相关。而只有一半学生表示自己未来职业将与所学相关。可见,高职学生目前面临的生涯规划问题是如何适其所择、爱其所择的问题。

(2)高职学生对未来的焦虑,主要来自于理想与现实的落差。有超过六成的高职生表示,个人专长兴趣将为自己取决自己工作的主要因素,同时也有超过六成的高职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感到焦虑疑惑,不知何去何从。这项结果与高职生工作价值观相比较而言,大学生对未来职业的认知与现实之间存在极大落差。同时,更相对呈现出对自身兴趣及自我了解的不足,面对未来的缺乏规划性,使高职学生面对择业时,内心焦虑不安,茫然无措。

(3)高职学生在职业的选择过程中,自主择业的可能性较高。对于个人未来发展方面,能够明确表示对自己找工作的信心的高职生比例超过五成,只有6的高职生表示会依照亲友或师长的期待去发展,说明高职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已拥有较高的自主权。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篇(8)

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的各个层面,同时也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科扩一招、经济危机影响下的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国家经济体制的转换以及相关政策、制度的制定与实施,均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就业状况。不容忽视的另外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就是作为这个问题主体的大学生1身及其就业的思路。本文侧重于从大学生个人角度来探讨在全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的形势下如何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积极面对并解决就业难的问题。

1从供需两方面看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从宏观角度来看,可分为两个层面:在数量上,一方面我国高校规模的连年扩招,使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年年攀新高,由2001年的114万人猛增至2007年的495万人;另一方面,由于宏观经济环境的影响,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致使经济增长速度放缓,许多企业面临停产、大幅裁员甚至破产,新增工作岗位数量减缓,造成新增毕业生人数与新增就业岗位在数量上的巨大差距,这就必然出现大学生就业难的局面。在就业结构上,我国就业结构总体呈不平衡状态:一是地理上的不平衡,绝大部分的高校毕业生流向大中城市及东部发展较快的地区,而在西部及一些偏远地区存在严重的人才短缺和人才流失问题;二是学科专业就业形势也存在不平衡,工科和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专业就业形势较好,而一些文科专业就业出现困难。

(2)从微观角度来看,虽然在总数上新增就业人数远远大于新增岗位数量,但在现实中既存在大量毕业生不愿从事的工作岗位.也存在着相当数量的职业岗位是大学毕业生所无法胜任的。造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来自高校和学生自身两方面。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在建立就业指导机构方面普遍缺乏有效体制,已经建立的高校就业指导机构也存在缺乏专业管理经验,从业教师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欠缺,对社会人才需求的了解不及时、不准确等问题,有的指导中心只对大四学生开设就业指导课程,井不是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对学生的就业指导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

其次,从学生自身角度看,在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过程中,招生和就业安置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个人有更多自由的同时也有更多的责任去选择自己的职业。但由于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学生普遍缺乏职业规划观念和能力,不能够全面剖析自己,不能很好地挖掘自身潜能。在校学习期间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缺乏职业能力训练和正确的择业观;在择业时义表现出择业能力水平不高,盲目就业的现象较为普遍。

2职业生涯规划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1)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职业生涯是指与工作相关的整个人生历程,它几乎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并且处于不断发展变化状态。职业生涯规划指个人结合自身情况、眼前的机遇和制约因素,为自己确立职业方向、职业目标,选择职业道路,确定教育计划、培训计划、发展计划,为实现职业生涯目标而确定行动时间和行动方案。职业生涯规划是个人对自己一生职业发展总体计划和总轮廓的勾画,具有粗略性、目标性、长期性和全局性的特点,它为一生的职业发展指明了路径和方向。

(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含义。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源自于职业生涯规划,所谓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根据自我的全面剖析,结合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按照党和国家的教育指导方针以及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规格,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白己的大学阶段以及未来的职业选择和发展目标及其实现途径进行具体设计和全面规划,并在大学学习生涯及未来工作中付诸实践。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专业教师辅导、职业心理测评与职业指导以及相应课程的开设等内容,需要学校和社会的多方面努力。积极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旨在引导学生对大学学习生活进行全面、科学、系统的规划和实施,树立正确的择业观,科学、合理地选择未来职业方向与目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重要意义。

(1)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湃规划教育,促使大学生客观、全面剖析自己,正确看待目前所学专业以及认识未来可能的职业发展方向,为就业做好基础信息储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自我评估阶段,对学生自身的性格特征、兴趣爱好、能力构成、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深人探析,使其能够正确、客观认识自身优势及潜能,为今后的职业选择做好铺垫工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需要对学生就读专业进行正确认识,并结合大学生自身特征与对职业信息的分析,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专业与特定职业之间的关系,探索未来可能从事的职业方向,为就业做好充分的信息储备。

(2)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确定未来职业发展的方向及目标,使大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做到有的放矢,为就业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明确未来职业发展方向及目标,可以帮助学生明确学习口的以及在大学期间需要掌握的相关专业知识与各项技能,这必然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促使学生自我激励,全面提升个人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为就业奠定知识与能力基础。

(3)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职业要求和社会需求三者之间的关系,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为解决人才供需矛盾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择业观,从自身角度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发挥自我专长,寻求发展潜力、个人提升空间大的职业岗位;着眼于长远利益,发现机会,抓住机会,并很好地把握机会。打破传统的择业观念,将社会需求与自我需求完美结合,为自己开创良好的就业前景。从整个社会而言,也有助于解决人才供需中的现实问题。

4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提供大学生就业问题解决的路径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学校、社会和学生共同的努力。就学校而言,要加强就业指导中心的建立及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就社会而言,要积极配合学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为学校提供及时、准确的人才需求信息和学生实习工作岗位,使学生对职业要求有更加直观的认识;就学生而言,要主动学习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树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尽早开始个人职业生涯的规划,积极面对就业问题。

(1)大力推进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建立,提高从业教师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广泛开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课程,保障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开展,从而促进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解决。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是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工作的主要实施者,目前,我国高教主管部门及各级高校已经充分认识到高校毕业生合理就业的重要性,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情况是我国高校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同时,在《高等教育法》第59条明确规定:“高等学校应当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指导与服务”。在此基础上,应进一步深化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使大学生在人学初期就能够接受完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观念,积极面对就业问题,井为未来就业做好充分准备。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篇(9)

【摘要】在中国改革开放的今天,我国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因此从中等职业教育自身的发展特点,来思考中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笔者根据教学实践在分析了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做法,详细阐述了对中职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具体过程,包括指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指导学生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和制定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行动计划等内容,其目的就是引导学生合理定位,科学树立职业人生目标、正确选择职业。

关键词 指导;人生目标;职业生涯;规划

新时期,中等职业教育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巨大的挑战:严峻的就业形势,日新月异的职业环境变化,中职生综合素质相对偏低等制约了中等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因此,如何使学生从入学之处就逐步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取向,使他们对职业角色要求更具自我价值现实性,即如何开展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当前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大潮下,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国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适应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这就要求职业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能力为基础,立足于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身心健康,能成为未来社会中可持续发展的劳动者。对职教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帮助他们提高职业选择的能力,这也是当前职业教育的基本要求。

1 要引导学生分析自我加以定位职业生涯规划是规划自己的未来

中职生制定职业生涯规划,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理想和志向,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目标,对自己的将来有所规划。明确的理想和志向是成才的基本前提。进入职校后,就是“准职业人”了,而且很快就要步入社会、步入职业的大门,这时,应该对自己的将来有所考虑、有所预期。只有明确了自己将来想要干什么,才能做出适合自己的职业生涯,我们应立足于整个人生来思考、规划自己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把自己的职业规划与未来的人生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己培养成有发展潜力和职业竞争力的人。

其次,制定职业生涯规划还要了解自己的性格、气质、能力、兴趣以及自己的长处短处,只有明确自己适合干什么,能干什么,才能对自己有一个准确的定位。既不高估自己,又不妄自菲薄,从实际出发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制定职业生涯时,要与自己的个性倾向、心理特征及个人能力特点等方面相结合。通过职业生涯规划,认清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挖掘自身的潜力。

2 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和现实条件,确立职业生涯目标

在帮助学生确立职业目标时,老师要引导学生充分考虑自身条件和现实的社会环境,在客观认识自身条件、现实环境及其变化的基础上进行科学合理、合身的职业生涯规划。

首先,职业生涯发展目标的选择要从了解自己开始。只有对自己的能力、兴趣、个性、价值观等有了比较清晰和明确的认识,才能够切实设定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和目标,只有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才能使自己理性地面对纷繁复杂的职场,在规划职业生涯时走出盲目从众、眼高手低、无所适从的误区。

其次,制定职业生涯发展目标时还要综合考虑社会因素,如了解市场需要什么人才、当地有什么资源可以利用、哪些人际关系资源有助于实现职业理想等,形象地说,就是要做到天时、地利、人和。所谓天时,就是要知道国家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天时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是机遇,可遇而不可求,必须做好准备,待机而动;地利,就是要了解本地区的经济特色和未来发展趋势,尽可能利用区域的经济发展机遇;人和,就是要了解你的家庭成员及社会关系,熟悉你所在学校教师和你的同学、朋友在内的人际网络,处理好周围的人际关系,并善于从人际网络中寻找对自己未来职业有积极意义的成员,多向他们学习,多与他们交流,从中获取对自己有益的成分。

3 根据个人需要和现实变化,不断调整职业发展目标与规划

要使职业生涯规划行之有效,就需要对职业生涯规划的具体内容和计划的实施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及时发现变化、不断反省,从而修正职业生涯目标,改进职业生涯策略,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必须根据实施效果以及客观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检查与修正。检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要,检查职业理想是否有偏差。职业理想是事业成功的基本前提。没有正确的职业理想、积极向上的信念,事业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理想和信念,反映着一个人的胸怀、情趣和价值观,影响着一个人职业生涯的目标和方向。

二要,检查自己所处的外部环境是否有变化。环境是制约职业目标设定与职业理想实现的外部条件。个人所处地区的经济发展环境和就业形势,往往影响着我们的职业选择和职业发展。所以,根据自己所处环境的变化,适当调整职业生涯发展方向,是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一个主要内容。

三要,检查职业目标定位是否合理。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必须有明确的职业目标,以便使自己的学习、工作以及各种行动措施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一个人的职业目标一定要同自己的能力、特点及工作适应性相符,同时还要符合社会发展变化,过高或过低的目标都要及时修正。

四要,检查措施是否落实。在确定了职业生涯目标后,行动便成了关键的环节。没有行动,目标就难以实现,也就谈不上事业的成功。

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我们中职生要想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与时俱进,灵活调整,不能一次把终身职业生涯的每一个细节都确定下来,而要在实施中去检验规划的效果,及时诊断职业生涯规划各个环节出现的问题,找出相应的对策,并对规划进行调整与修正。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加合理、更有意义,我们的职业理想才有可能实现。

4 要引导学生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

不断增强自己的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即具体的职业和生活规划。在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中,我们应该要求学生制定详细的行动计划、详细的发展措施。例如:计划采用什么措施提高学习、工作效率?计划学习哪些知识、掌握哪些技能、提高哪些业务能力?采取什么办法开发自己的潜能等等,而且计划措施必须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即为实现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而制定的可行性计划。具体操作时,我们可以要求一年级学生根据自我认识拟定初步的职业方向;二年级学生围绕职业选择提高基本素质,打好知识基础;三年级学生要为提高全面素质和能力,考取相关资格证书而努力;并注重求职技巧、工作技能的培养。

总之,学生要想在激烈的竞争职场中脱颖而出并保持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做自己人生的总设计师,了解自我,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是新时代对学生的要求。因此,中职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为学生提供为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所必需的态度、知识和技能,使学生成功地迎接未来的挑战。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篇(10)

随着高校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发展,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艺术类大学生同样面临着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合理的规划艺术类大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显得尤为重要。现在很多艺术类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性和对自己人生发展与就业的意义。特别是民办高校,由于自身的师资条件和硬件设施的不完善,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缺乏相对完善的教学体系。

一、艺术类大学生的个性特点

艺术类学生通常被认为是有“个性”的学生。艺术类大学生具有自己独特的人格特征,其实就是自我意识的独特表现,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形成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他们的思想活跃,富有创造性,追求个性和时尚,具有创新思维和敏锐的的感知能力。艺术类的学生注重发散性思维的培养,专业的实践性强,所以艺术类学生相对于其他专业的学生,接受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但往往过于追求个性,缺乏团队意识。

民办高校的艺术生大多是高考时文化课成绩不好,或是因为发挥失误,选择了民办高校,所以综合的文化素质水平略低。思考问题过于狭隘,对待问题的认识不够深入过于缺乏理性的思维。大部分艺术生重视自己的专业水平,忽视了很多公共理论课的学习,导致很多学生出现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对自己未来的职业期望过高。

二、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

目前很多高校开始重视了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但是很多在校大学生没有意识到职业规划的重要性,缺乏自己的职业规划意识。没有真正体会到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重要意义,艺术类的大学生同样如此。通过调查发现很多学生根本没有对自己的未来做出合理的规划,虽然少数同学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但是流于形式,缺乏实际的操作,计划得不到实施。

艺术类大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费用远远高于其他专业的学生,很多学生对自己未来职业的发展期望过高,经常出现对工作的不满意,频繁更换工作。这样导致对自己职业发展方向的失衡,难以确定自己的职业方向。由于知识的积累和社会阅历的不足,缺乏职业生涯规划的自主意识,导致对于如何进行职业规划缺乏实践能力,职业目标不明确,职业准备不够。

有些学生选择艺考,是因为文化课基础不好,选择一条所谓的“捷径”。当面对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很多学生产生了消极的情绪,丧失了学习的兴趣,对自己未来的职业规划没有信心。现在就业形势越来越严峻,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要求也在不断地提高。由于平时注重专业实践的学习,忽视自身文化素养的提高,容易受到用人单位的排挤。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社会挑战时,容易产生消极、悲观的就业心理,甚至不愿意去参与市场竞争。

三、如何加强艺术类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

1、职业规划教育的系统化

近年来,随着学生就业压力的增加,高校也在不断地加强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民办高校当然也不例外。目前很多高校对于职业生涯规划的教育,没有形成一个系统的模式,有些学校只是开设了职业生涯规划的课程,或者是组织了一些讲座,招聘会之类的,没有从真正意义上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做出合理的设计。现在很多高校都是辅导员和一些没有经过专业培训的老师担任职业生涯规划教育课程,老师本身都没有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对学生的指导不会太全面和专业。所以必须加强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

2、职业规划教育的多样化

职业规划教育不仅仅是理论课的教学,更应该注重实践的规划设计。对于艺术类学生,应该根据其自身专业的特殊性,安排符合专业特色的规划教育课程,让学生重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从意识上引导学生,为什么要规划,如何去规划。不能完全按照统一的模式化进行,特别是民办高校,学生的个性突出,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很强。要根据不同的学生个性、兴趣、性格特征,设计不同的职业生涯规划实践课程。例如组织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职业技能比赛之类的学科竞赛。民办高校更多的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高校,应该将学校的特色和学生未来职业的发展很好地结合起来。

3、学生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艺术类学生由于整体的文化素质偏低,往往具有自己独特的性格特征。有些学生自由散漫,对生活没有目标和方向,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缺少理性的规划。艺术生作为一个特殊的学生群体,其实应该结合他们的兴趣、性格和专业特色培养他们对自己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充分发挥自身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他们如何制定适合自己的职业规划。

民办高校相对来说学生高考门槛略低,大部分学生的综合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应该在对个人的实际情况和外界的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合理的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要全面的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对自己进行全面的认识,发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努力去克服和弥补自己的不足,发挥自己的优势。

4、结合专业特色,提高就业能力

民办院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应该结合艺术类学生的专业特色,培养以就业为导向的创新型人才。现在很多高校实行“产、学、研”结合,其实就是一种很好的实践教学活动,把专业学习和实践操作结合起来,促进了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大学生职业生涯最终的目的是使学生能够全面的认识自己,发挥自己最大的潜能。应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大的平台,引导学生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模拟招聘会、素质拓展训练。同时还可以开展一些专业方面的竞赛,培养大学生的组织能力和团队精神。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个性特征和个人能力特长,找到自己的职业定位。

四、结语

莎士比亚曾说:“人生就是一部作品,谁有生活理想和实现的计划,谁就有好的情结和结尾,谁便能写得十分精彩和引人注目。”随着社会就业压力的增大,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对于我们大学生的就业和未来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民办高校艺术类学生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应该结合学生的特点,科学制定合理的职业规划,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我的未来职业规划篇(11)

中图分类号:X7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6-0202-01

引 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扩招政策的实施和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深入,高等教育已从过去的精英教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这也使得大学生就业形势越来越严重,甚至面临着毕业即失业的压力。面对激烈的就业竞争,大学生只有提早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找到适合自身能力和未来发展的工作。

一、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及重要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又叫职业生涯设计,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1]

大学生作为职业生涯规划的主体,学校仅起到提供过程辅导和条件保障的作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有助于其提早树立职业理想,从而有针对性地朝着这一理想不懈努力。还有利于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构建及综合素质的提高,学生明确未来职业目标后,就能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针对自己的学习现状,弥补劣势,发扬优势,一方面将自己的潜能发挥出来,另一方面也在知识结构构建的过程中使自身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这样才能适应未来岗位需求,从而使自身价值得以实现。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还有助于大学生职业品质的提升和正确择业观的树立。对于高校而言,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指导,帮助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使大学生顺利就业,也是提升高校品牌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总之,无论对学生本人还是对高等院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分析

我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职业生涯规划在我国起步较晚,随着就业模式的改革和就业形式的日趋严峻,高校才开始重视对学生的职业指导。尽管如此,有的高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还形同虚设,没能真正发挥自身作用。有的高校尽管有就业指导中心,但由于从事就业指导的教师并非专业职业规划师,他们的工作仅仅停留在通过联系用人单位,组织校园招聘会等形式帮助大四学生落实工作单位,不能为大学提供专业的职业生涯设计思路和方案,在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无法提供专业有价值的指导。除了学校层面的问题与不足外,大学生本人也存在着缺乏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问题,他们对自己的未来十分茫然,不清楚自己将来毕业后适合什么岗位,不清楚做什么工作更有前途和发展,因此,在学校盲目地参加各种社团活动、参加各种讲座、胡乱地选择一门甚至多门选修课,将自己宝贵的时间浪费在与自己未来发展毫不相关的事情上。此外,由于对大学生缺乏专业系统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也不尽科学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未来就业产生消极影响。

三、建立和完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服务系统的对策分析

一是大学生本人做好自身职业生涯规划。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较之企业员工具有较强的动态性,这就要求大学生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进行抉择。这需要大学生认清自身知识结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知识弥补和充实。职业生涯规划是一项比较专业和系统的工作,需要大学生首先树立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然后通过高校开设的职业生涯规划相关课程和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组织的相关培训、讲座以及专项辅导,逐渐获取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知识,循序渐进地建立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知识系统。对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不仅仅是大四学生面临的问题,每一位大学生都要从入学开始进行早期准备,这样才能通过四年大学锻炼与实践实现大学生从校园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换。同时,大学生还必须深入对自我进行解剖,准确评估和定位自己,知道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性格优势、技术技能以及情商智商水平,冰妖认识到自身性格以及知识结构等存在的“短板”,才能科学地定位和评估自我。除此之外,大学生还必须努力适应外部各种环境,对于积极的环境主动影响自己,对于消极的环境,要理性对待,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总之,只有确立适合自己的职业目标,并努力朝着职业目标去进行知识积累和铺垫,才能使自己离目标越来越近,才能真正体现职业生涯规划的价值和作用。

二是高校应努力构建符合本校实际的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体系。高校只有重视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坚实基础。这不仅有利于学生自身的发展,也是提升高校知名度和品牌的有效举措。在构建职业生涯教育服务体系过程中,高校必须首先给与予这项工作足够的重视,通过有效措施使就业指导中心和大学生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并在教学安排中进行贯穿大学四年的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活动,避免出现大四学生“临时抱佛脚”的现象。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还必须针对不同学生个体情况开展个性化教育和辅导,这样才能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此外,高校应建立专职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机构,一般有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作为专职服务机构,它们的主要工作在于学生职业兴趣的培养和职业生涯教育,引导学生了解和尝试现实社会中的各种职业,积累一定的社会工作经验,帮助学生在未来较短时间内实现个体人力资本、兴趣和职业的匹配。[2] 服务机构设立以后,还要采取有效措施确保机构规范合理地运行起来,这离不开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作依托。高校必须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采取灵活多样的运行机制,并通过就业指导中心、团委以及社团在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合理分工使职业生涯服务机制合理、有序、高效运行。

三是发挥政府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方面的调控作用。在目前的就业形势下,为满足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不可替代的环节。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政府进行有效的调控,才能形成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大好局面。政府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和做法,在我国建立一套全国性的职业生涯组织,从而实现对多重资源的优化整合。还要引导和扶持职业生涯规划中介机构朝着规范化和专业化建设,使它们成为连接高校、用人单位以及大学生的重要纽带。

参考文献

[1] 隆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社会心理科学.第20卷.总第81-82期.2005年第5-6期.总第729页.

[2] 谭敏.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及管理体系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毕业论文.55.

作者简介

王育飞(1982年12月―),男,讲师,硕士,华北理工大学临床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