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8 16:58:27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01-259-1

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在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与缺陷,长久以来制约着初中音乐教学质量的提高。导学案的出现使得这种局面得到了有效的缓解,导学案教学模式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探索出来的,因而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可以适用于各类学科教学。

一、音乐教学运用导学案的原因

传统的音乐课堂教学以教师为主导,忽略了学生的自主性,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保障,同时传统观念认为音乐课只是一节放松课,只是繁重课业中的调节剂,这是对于初中音乐课的错误理解。随着素质教育观念的兴起,音乐课需要得到应有的重视,而导学案的出现顺应了素质教育的大潮,对于改变学生学习模式,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具有建设性的意义。

二、导学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一)编写特色教案

为了能够满足不同的学生对于音乐教学的需求,需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实际需求编写特色教案,首先教师要以新课程标准作为指导,参考教学大纲与具体的教学材料,在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前提下,教师进行有目的教学,保障全体学生的课堂参与性,教师应起到指导作用,同时教师对于各个学生的实际发展能力应当有一个较为详细的了解,这样才能够制定出具有层次性的教案并运用先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对于知识的需求。

例如教师在教授于《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时,就应当事先制定较为详尽的教案。首先从教学目标方面来分析,基本目标是所有学生在教学结束后都要能唱这首歌曲,渐进目标则是深入体会歌曲所表现的思想感情,学生利用对于自身声音的把握来对于歌曲进行诠释,由于不同学生在音乐上的天赋是不同的,因而在实际的教学中不同学生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也是不同的。另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让世界充满爱》这首歌曲可以划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高声部与低声部,在教师教授好歌曲以后,且全班学生达到基本能够演唱的效果,就可以将全班学生平均的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演唱高声部与低声部的部分,由于不同分组对于学生的音乐天赋是有一定要求的,这就需要教师对于班级的每一位学生的音乐天赋有着较为详细的了解,从而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组。

(二)发挥导学案的指导性

导学案在初中音乐实际教学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前自学对于学生而言,不仅是一种习惯,而且是一种具有重要意义的能力。很多人对于初中音乐学习具有一定的理解误区,认为所谓的初中音乐学习就是单纯的音乐欣赏,教师播放音乐,学生静静地聆听欣赏,没有将音乐课作为一门较为正式的课程来进行理解,只是将其作为繁重课程中的放松课,而音乐课的课前预习也是少之又少的。让学生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课前预习,然后通过教师对于课前自学效果的检查,学生能够及时地发现自学过程中的不足,并在教师的指导下加以改正,学生自学加教师指导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以及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师在教授芭蕾舞剧《天鹅湖》时,就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学生们可以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课前预习,也可以采用个人预习的方式来完成学习目标。教师在对于预习任务的布置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要求学生对于《天鹅湖》的作家柴科夫斯基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同时对于《天鹅湖》的剧情进行了解,学生可以通过书籍、网络、电视等途径来进行了解,加强对于该音乐作品的理解,在教师正式进行音乐课的教授时,教师与学生进行有效的沟通交流,由于学生在课前对于该音乐作品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对于相关音乐内涵的感受将会更加深入,学生们也更加能够感受到《天鹅湖》的巨大的艺术魅力。

(三)设计引导案例,丰富学生思维

初中音乐学习不是一种单纯的音乐学习,而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性及生活性。通过特定的曲目知识背景能够使得初中生的知识面得以拓展,通过特定的引导案例的设计,来减少学生因为知识匮乏而引起的理解感悟难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学生理解对于音乐的内涵。

例如在对于《七子之歌》进行教授的过程中,可以设计一个特定的引导案例,对于《七子之歌》的相关历史背景进行介绍,学生在了解到歌曲的历史背景之后,有助于其对于歌曲内涵的理解,同时也可以使得学生的知识不断增长。

三、结束语

导学案教学模式立足于创新教学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赋予学生足够的自,改变传统的授之以鱼的做法,注重授之以渔,加强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导学案的教学模式,对于学生后期的长远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马会军.催生学生音乐情愫学生能力水平析多媒体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 [J]. 文理导航 ,2011,(12).

[2]刘国莲.学案导学 以学定教 以教促学[J].教学月刊(中学版下),2005,(11).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篇(2)

“案例”译自英文“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由于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案例及案例教学的确切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

在师范教育中,“案例”是指以一定的媒介(文字、声音、图像等)为载体,内含教育教学问题的实际情境。而“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等,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时代性、启发性等特点,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设疑、质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因而,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能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一方面,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具体而又复杂的特定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大量典型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间接地锻炼了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运用教育理论去分析、讨论实际的教育问题,以便作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在客观上起到了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教育理论的作用。可以说,案例教学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沟通的桥梁。

2.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的教学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创造环境,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或较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因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案例本身具有的情节性、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因此,案例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于教学案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及案例教学答案或结果的多元性,学生必须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思考、评价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即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自觉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从而摆脱教学的盲目性,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案例教学能为培养学生具备这一方面的教师专业素质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二、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论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是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所要求的。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学论的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尽管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但最终往往是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呈现信息,学习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由于缺乏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机制,学生普遍表现为对此课程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参加工作多年后还认为所学的音乐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没有价值。而案例教学以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境为背景,采用讨论、对话、探究、实践等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热情,从而改变音乐学科教学论不受学生重视的局面。

世界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例如:对音乐本体知识与技能的忽视、盲目使用多媒体以及不适当的学科综合等。其原因之一,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综合运用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对复杂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至于只能是鹦鹉学舌、东施效颦;只注重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忽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案例教学是一种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的过程,它从鲜活的案例出发,要求学生综合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与原理,对案例进行具体的实践实例的诊断与分析,最终形成结论或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因而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教学研究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能

案例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运用的时间还较短,但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全国正在形成案例研究的热潮。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强学科建设,特别要加强教育学科建设;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为在音乐学科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保障,我国蓬勃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为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特别是连续四届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像比赛,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优秀课例。一方面通过这些课例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音乐教育十几年来真实而艰辛的探索历程,同时,这些课例集中地体现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将其作为对未来教师教育的案例素材具有典范性。除此之外,各高校历年教育实习的案例,以及音乐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的试讲与见习,也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案例基础。

要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必须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身心逐渐成熟时期,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辩证逻辑思维逐步趋向成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等都有较大的发展,其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索、肯动脑筋,能批判性地对待老师的教学,对部分问题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充分发展,为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实施案例教学的途径

在案例教学运用于不同的学科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以案论理,有的以案论行,有的析案解疑,有的析案谋筹。根据音乐教学论课程的实际,案例教学可以综合运用在教学的各个领域:

1.与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的讲授相结合。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特定的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达到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的兴趣的目的。

2.与教案设计教学相结合。通过对优秀教案以及学生教案习作的评析,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结合见习与优质教学录像观摩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对教学实践实例的剖析,训练学生利用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能力。

4.结合试讲以及教育实习进行案例教学。其目的是通过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可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案例教学也绝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它要受到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制约。同时,案例教学运用于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案例的搜集整理到具体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同行协同合作,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音乐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都来关注这一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P48—50.

[2]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P47—49.

[3]高德菊、韩照波,案例教学初探[J],职教论坛2004(7),P46—47.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篇(3)

“案例”译自英文“case”一词,原意为状态、情形、事例等。由于在不同的专业教育中,案例教学的目的、内容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因此,对于案例及案例教学的确切含义的理解各不相同。

在师范教育中,“案例”是指以一定的媒介(文字、声音、图像等)为载体,内含教育教学问题的实际情境。而“案例教学”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观察、分析、讨论和交流等,交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

由于教学案例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时代性、启发性等特点,同时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多采用设疑、质疑、讨论、反思等教学形式,因而,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具有其独特的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案例教学缩短了教学与实践的差距,能有效地促进理论向实践的转化。一方面,案例教学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具体而又复杂的特定教学情境,使学生获得在短时间内接触并处理大量典型实际问题的机会,从而间接地锻炼了实践的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必须运用教育理论去分析、讨论实际的教育问题,以便作出合理的决策,因此在客观上起到了促使学生进一步学习理解教育理论的作用。可以说,案例教学是教育理论与实践联系沟通的桥梁。

2.案例教学是一种民主的教学方法,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较为宽松的创造环境,给予学生较大的自由度或较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因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同时,案例本身具有的情节性、趣味性也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愿望。因此,案例教学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由于教学案例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以及案例教学答案或结果的多元性,学生必须从不同的角度采用多种思维方式,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案例教学本身就是对案例所描述的具体教育教学过程进行分析、思考、评价的过程,因此,案例教学有利于提高学生思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4.现代教育理念认为“教师即研究者”,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问题,反思自身的教学行为,自觉地调整教育教学策略,从而摆脱教学的盲目性,成为教育教学的研究者和设计者。案例教学能为培养学生具备这一方面的教师专业素质提供可操作的平台。

二、运用案例教学的必要性

音乐教学论是高等师范院校音乐教育专业的一门必修课,其基本任务是使学生获得从事中小学音乐教育所必备的音乐教育教学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音乐教学论课程既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高度融合与统一。因此,运用案例教学是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性质所要求的。

从目前高师音乐教学论的教学现状来看,大多数院校仍未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尽管也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倡启发式教学,注重理论和实践的联系,但最终往往是教育者以权威的姿态呈现信息,学习者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由于缺乏一种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机制,学生普遍表现为对此课程学习兴趣不浓,甚至参加工作多年后还认为所学的音乐教育教学原理和方法没有价值。而案例教学以实际的音乐教学情境为背景,采用讨论、对话、探究、实践等方式,可以从根本上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学习的内在动机和热情,从而改变音乐学科教学论不受学生重视的局面。

世界音乐教育的飞速发展对音乐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求具有基本的教学能力和专业知识,还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对教学进行自我分析和反思、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我国新的音乐课程改革中出现的某些问题,例如:对音乐本体知识与技能的忽视、盲目使用多媒体以及不适当的学科综合等。其原因之一,是因为部分教师缺乏综合运用音乐美学、音乐教育学以及其他相关理论对复杂的音乐教育教学活动进行独立思考和分析的能力,以至于只能是鹦鹉学舌、东施效颦;只注重教学形式的变化,而忽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案例教学是一种对实际教学问题进行研究性的学习的过程,它从鲜活的案例出发,要求学生综合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相关的理论与原理,对案例进行具体的实践实例的诊断与分析,最终形成结论或达到锻炼能力的目的,因而对于高师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案例教学是培养学生具备教学研究素质的一个重要途径。

三、运用案例教学的可能

案例教学在我国教育领域中运用的时间还较短,但发展十分迅速,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新课程改革的推行,全国正在形成案例研究的热潮。在《教育部关于“十五”期间教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意见》中明确提到“加强学科建设,特别要加强教育学科建设;提倡理论联系实际和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成果,为在音乐学科论教学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和经验借鉴。

案例的选择是案例教学成功的保障,我国蓬勃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为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提供了丰富的案例资源,特别是连续四届的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学录像比赛,积累了大量的音乐优秀课例。一方面通过这些课例可以清晰地了解中国音乐教育十几年来真实而艰辛的探索历程,同时,这些课例集中地体现了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将其作为对未来教师教育的案例素材具有典范性。除此之外,各高校历年教育实习的案例,以及音乐教学论教学过程中的试讲与见习,也提供了更为多样化的案例基础。

要成功地实施案例教学,必须依赖于学生的积极参与以及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由于大学生正处在身心逐渐成熟时期,他们的形象逻辑思维高度发展,辩证逻辑思维逐步趋向成熟,思维的独立性、批判性以及创造性等都有较大的发展,其学习的独立性、自主性进一步增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独立思索、肯动脑筋,能批判性地对待老师的教学,对部分问题能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疑问,并通过独立思考,提出自己的见解。由此可见,大学生心理水平的充分发展,为在音乐教学论课程中实施案例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

四、实施案例教学的途径

在案例教学运用于不同的学科其侧重点各不相同,有的以案论理,有的以案论行,有的析案解疑,有的析案谋筹。根据音乐教学论课程的实际,案例教学可以综合运用在教学的各个领域:

1.与音乐教育原理和教学方法的讲授相结合。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加深学生对特定的音乐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以及教学模式等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利用案例分析达到激活课堂,调动学生学习音乐教育理论的兴趣的目的。

2.与教案设计教学相结合。通过对优秀教案以及学生教案习作的评析,培养学生针对实际教材进行教学设计的能力。

3.结合见习与优质教学录像观摩进行案例教学。通过对教学实践实例的剖析,训练学生利用音乐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学行为进行评价的能力。

4.结合试讲以及教育实习进行案例教学。其目的是通过反思自身教学行为,提高学生的音乐教学实践水平。

五、结语

综上所述,案例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方法,同时更是一种教育思想和理念,对于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将其成功地运用于教学之中,可以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培养高素质的音乐教师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案例教学也绝不是一种万能的教学方法,它要受到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的制约。同时,案例教学运用于音乐学科教学论课程是一个系统工程,从案例的搜集整理到具体教学模式的探索,需要更多的同行协同合作,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音乐教育界的有识之士们都来关注这一课题,并以此为契机,促进高师音乐教学论课程的改革,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基础音乐教育改革对高师音乐教育提出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p48—50.

[2]唐世纲、李枭鹰,论案例教学的内涵及基本特征[j],教学与管理,2004(6),p47—49.

[3]高德菊、韩照波,案例教学初探[j],职教论坛2004(7),p46—47.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篇(4)

在新课改的教学实践中,跨科整合教学是教师乐于尝试的好方法,因为传统的单科教学已经远远不能适应对音乐内容多纬度的把握和知识传授的深度,特别是对中学高年级的学生,课程标准明确提出需要理解音乐的文化内涵。另外其他学科的特质本身也可以起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效果,因此音乐学科大可采用“拿来主义”,把其他学科的好理念、好操作吸收到音乐学科教学中,提升音乐教学的深度和宽度。

在这样的趋势下,广大音乐教师必须主动呼应政策,在提升自身艺术修养水平的同时,还要关注音乐以外可以为音乐教学服务的学科、关注学生自身已经积累的各种学科知识,并探索选择怎样的学科用于服务音乐教学以及怎样去实践和操作。

一、同领域跨科整合,开拓音乐课堂的宽度

初中二年级开始,我们使用艺术课本,传统的上课方式是将艺术课本中包含的音乐、美术课本分别由音乐老师、美术老师授课。当然各科老师有其专业优势,以教师自身的知识结构来教学,更具专业性,知识传授也更可靠。但是,人为地将学生的知识结构分割开,学生获得的音乐和美术的知识是没有相关性的,综观艺术史,音乐、美术、文学等领域的每一次转折或者发展都是息息相关的,认识艺术现象、了解艺术作品如果不能从更高的眼光来着手,我们的课堂是狭隘的,学生的思维是被局限的。因此加强课程整合,重视不同艺术领域之间的配合与衔接是很有必要的。

案例1:

初三年级第一学期课本第五课《斑斓的色彩》中教授印象主义音乐大师德彪西的代表作《月光》,众所周知,音乐上的印象主义来源于美术的印象派画风,艺术具有共通性,这里的色彩不仅指音乐中的音色,美术中的色彩,更多的是归纳艺术的意境、氛围和印象派作品朦朦胧胧的特点,那怎样将印象主义作品的这种特点在音乐课堂上通过同领域跨科整合传授给学生呢?

这个教学实践分成三个部分:(1)初步了解印象主义艺术(音乐、美术)的特色;(2)通过作品《月光》的学习,注重音乐的感觉,光与影的变化给人的感受(用具体作品实践音乐与美术的整合教学);(3)反馈环节(让学生以听觉、视觉的结合来选择相匹配的音乐与绘画)。交流中学生有闪光的想法。如下:

师:许多同学的填色中月亮用银色,夜晚的云朵用黑色或灰色,你的填色为什么变化这么多,而且那么不规则呢?

生:老师,刚才我们了解印象派作品有朦胧的特点,而且这首曲子给人没有规则、按照大自然景色来创作的感觉。

师:我们怎样理解您的没有规则、按照大自然景色来创作呢?

生:我看过夜晚月亮在云中的样子,风吹过云会动,有的时候月亮完全露出来、有时露出一部分,所以我们见到的月亮的形状都是不同的,发出的光的亮度都有变化,我觉得德彪西描绘的月光和我见到的自然景象一样,所以……

师:你的回答很好,你是个用心感受大自然的学生,最让老师高兴的是你欣赏音乐作品的同时眼前出现画面,并将两者结合起来思考,有智慧,谢谢你。

加强课程整合,重视不同艺术课程之间的配合与衔接是当今中小学艺术课程改革的一个趋势。为此,整体设计分科和综合的艺术课程,建立合理的课程结构。在体现艺术课程的基础性和人文性等共同特点的基础上,分科的艺术课程要关注学生对音乐、美

术等艺术形式独特的审美感受和理解,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并使学生在视觉、听觉、动觉等方面的艺术能力得到全面的开发。在综合的艺术课程中,要重视艺术课程的整体价值,在关注各艺术形式独特的审美实践和体验的同时,更加强调艺术的人文特点,强调艺术的文化内涵。

二、不同领域跨科整合,挖掘音乐课堂的深度

教师将各学科有选择性地优化组合,从中筛选能够为本课程提供服务,能够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课程内容,事半功倍地学到知识是不同领域跨科整合教学的意义,也是课改精神提倡的

方式。

初三年级的学生处在初中教学的最后一年,经过三年的中学阶段各学科知识的积累,已经具备一定的知识面,这是艺术其他学科整合教学的基础;同样经过三年艺术上的学习、感染和熏陶,初三的艺术欣赏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初步地欣赏音乐的好听、优美等比较浅显的欣赏层次,对所学习的艺术内容的分析和音乐本身的探索是适合他们并对他们的艺术学习具有提高意义的,是带领他们深入欣赏艺术作品,认识、理解音乐的途径;是学习过程的客观需要。

案例2:

基于以上两点,我选择了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第一学期《艺术》课本第四课《多姿的线条》为教学内容进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根据教材分析我应该教授乐曲的旋律知识,包括对旋律特点的分析,让学生感受音乐旋律的美,并学会分析和鉴赏。根据这个初衷我选择了其中格里格的《培尔・金特》组曲中的《阿尼特拉之舞》的主要乐句。

学习分析旋律(与数学坐标轴知识结合的教学)。我打算不采用传统的先让学生欣赏,后谈感受的模式,而是先让学生分析音乐本身,我知道他们已经学习过坐标轴的知识,于是我出示谱例,和学生一起分析旋律中每个音之间是上行、下行或是平行,实践下来学生反应很快,也很感兴趣,分析完后,我出示了自己根据该乐句绘制的坐标图形。

绘制旋律坐标图:

1.绘制坐标,确定音乐的音域(y轴),划分小节与节拍(x轴)。

2.根据乐谱的音高描点,把“点”连接成音乐旋律的曲线。

完成制图后,我让学生先观察图象并讨论该音乐的特点。学生很直观地就说出了诸如旋律起伏大等描述性的语言,然后我再播放音乐,感觉果然如此,学生在分析后感到和自己的分析相符合很有成就感。

三、两种跨科整合教学的比较

四、实现跨科教学的策略

1.提升音乐教师自身的艺术修养

要实现跨科教学在课堂上的真正实践,特别是同领域跨科整合教学的运用,音乐教师必须提升自身的艺术修养。音乐教师要了解除音乐以外的如美术、诗歌、文学、戏剧等艺术领域的各种形式;为了将音乐纳入艺术的大范围中,音乐老师还要具备对艺术史的了解掌握,就是给人一碗水,自己要先有一桶水。这是实现同领域跨科整合教学的前提。

2.关注学生的知识结构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篇(5)

2004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简称《课程方案》),并在有关通知中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该《课程方案》不仅提出“必修课程学科化”,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同时要求“各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这一《课程方案》的下发,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它将有力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和课程建设。

在这方面,我们从加强音乐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角度,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上,增设了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程(以下简称“三课”),并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专业“三课”的具体设置

我院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充分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表演和创作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这“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音乐专业中,这三种能力既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有所侧重。与此相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是在求得三种音乐能力的共同发展中,对音乐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能力给以特别的重视。概括地讲,就是培养能教、能讲、能写,具有较为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师。

但是,在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并且只有36课时、2学分。不仅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由于在专业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倾向,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堂。因此,为了适应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而达到这一目标。

在这方面,我院自2004年5月起,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变原来只设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36课时、2个学分)的状况,增设音乐教育学“三课”,并从2004年9月正式开课。

在新修订的音乐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音乐教育学“三课”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来设置。由于这三门课程呈现的是音乐教育学学科三层面的基本框架,因而使课程的学科性和专业性更加鲜明。

“三课”的开课学期和学时数、学分分别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为一学期、36学时、2学分;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两学期、72学时、4学分;音乐教学法课程为两学期、108学时、8学分。我们这样设置,既体现了对学生音乐教育学理论修养与音乐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强调了对学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我院的音乐教育学课程与通识性教育类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时总量中已占20%,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同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明显改变了以往这个专业中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非常微弱的状况。

“三课”的设置,反映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基本的、互有关联的三个不同层面。这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其中:

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体系的和历史的两个方面。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理论中结合对音乐教育的实践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尤其与音乐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音乐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编创)和课程理论两个方面。这类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对各种音乐教学设计、编创的理念和相关课程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充分关注音乐教学的实践。

音乐教学法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言,包括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构成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只有同时具备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案例的编创能力、音乐教学行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才称得上具有完整的音乐教学能力。

“三课”中的每一课,都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音乐教育学理论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在总学时量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实践”和“训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有倾向性的。这方面,不同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实际情况来安排。“三课”所呈现的,实际上是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最基本的三层结构,因此,“三课”实际上具有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践

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涉及到教材与讲授内容、师资培养和教学人员安排、教学组织活动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原有基础的薄弱,无论是在教材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原有的教材和师资素养,都较难很快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三课”的实施,必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因此,如何组织教学,将“三课”实施下去,成为我院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在教学资源方面广泛学习和利用近些年来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形成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以及教学经验,同时采取边实践、边锻炼、边提高的方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与学生随着课程的展开而共同成长。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先行完成“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除了已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关内容的制订,目前并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况且,要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并非没有基础。事买上,无论是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新教材,这方面可供借鉴、使用的学科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多的。

例如,就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而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所包括的有关中外古今各类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法规史料汇编,就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的讲授提供了很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有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国际上有代表性音乐教育体系等教学内容。该社出版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也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教学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研制的《音乐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课程标准解读本以及各种相关的通识性新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甚至包括《音乐》新课程教材和《艺术》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教学案例设计,都可以作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授课学习内容来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的讲授内容与资料范围主要包括对音乐和艺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这门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的主要区别是,它是对音乐教学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虽然这方面的学习也要结合音乐教学的实践,但所举的例子仅仅是说明性的,并非如音乐教学法课程那样主要是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过程的实际演习和训练。

在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中,大量《音乐》甚至《艺术》新课程教材中以音乐为主的教学案例和评析,以及在基础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多种教学案例,都可以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法》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演练以及观摩,并参与其中分析、评价等,掌握多种类型的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这些具体的实践,也会反过来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的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随着教师驾驭“三课”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提高,我们准备通过一、两轮的教学,最后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

2.“三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与具体实施

在“三课”的实施中,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的讲授与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学习。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讲授时,注意概念的解释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对讲授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并展开一定的讨论。

②某一项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一个专题研究成果的了解,展开课堂讨论,形成一定的认识。

③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其教学特点是,虽然不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演练,但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这类课程的设计及其优点或不足进行分析、评价,甚至对其进行改进,提出有自己想法的、新的设计方案。学生也可以将学习扩大到教学观摩以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

④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主要用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某一教学案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演练。可以分组、分地进行(甚至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上课的资料、材料作一定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一起分析、讨论、评价。也可以将学习活动扩展到中小学音乐课堂。

我们在“三课”的教学实践中,更为重视对学生编创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从某一教学案例甚至某一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相应的教材编创,直到教学内容的演练和实际呈现、教学评价这一过程的各种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初步了解并实践从教材的研制、编写到编课、做课的各种工作,从而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师、教研员、教材编写者乃至教育改革者所做的各种工作,从而形成初步的、系统的音乐教学和教材、教学案例的编创和研制能力。

为此,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结合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实施,专门分设了讲解课、创编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

在讲解课中,每位任课教师可以分别选择《音乐》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来讲解(还可插入一些《艺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套教材的讲解要求有系统性,重在分析,把握整体。讲解中要结合并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讲解中,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

编创课是以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创编。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通过编创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编创模式和设计方法。

在编创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案例或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立意,利用各类工具书、专业书等查阅和搜集各种文字、音像资料,增长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在编创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以及如何上课。对这些设计,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在完成编创课和说课之后,学生进行做课和评课的教学活动。各小组以班上其他同学为教学对象,以自己编创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演练。可以自己做课件、展示图像资料,以及准备相关材料。每个组花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做课以及评课。若是两个以上的教学案例设计,可以花两节课以上的时间来做,视需要而定。各小组在做课后,都要让其他各组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主要从正面给予肯定,也可以提出教学建议或指出某些不足。

三、“三课”的成效

我院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实施,目前已初获成效。这些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成果、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并在其他方面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良好教风、学风的建设等方面。

1.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我院,“三课”的实施已成为音乐专业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并且无形中还带动了其他专业学习的提高。老师们反映,上“三课”的师范班凝聚力增强了,其他班原来只重视音乐表演技能的同学也到院里来要求给他们开设“三课”;作曲课教师说,这个班的音乐创作能力是最强的,他们还专门开了原创作品音乐会;学院领导也说,这个学期,从学生的眼光中,从学生的招呼中,看到了学风的变化,看到了自信。

2.促进教师科研水准的提高

围绕“三课”的教改实践,我院组织了由六位教师组成的音乐教育学“三课”教学小组(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研室)组织和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和加强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师资的教学能力。最近我们又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所,参加“三课”教学的师资不仅有音乐师资,还有美术的师资。有两位教授不计报酬,完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这项教学改革的实践,既促进了教学,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我们在实施“三课”后不久,便连续成功申报了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及其他科研课题。任课教师的科研水准及其成果也明显增加。我们的教师还承担了与新课程改革直接相关的部编艺术教材的撰写。

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三课”开始实施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三课”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对每一门任课教师都是一次新的锻炼。在音乐教育学“三课”实施的初始阶段,为了使每一位教师能对其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都得到锻炼,因此,在第一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三课”中,都要在其中一门课担任一定课时的教学任务。现在,进入第二轮教学后,任课教师已经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长,形成个人的教学方向。

随着课程的发展,课程教学也越来越有序、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三课”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师资培训的效果。在“三课”中运用的一些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甚至被有的教师转用到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去。

在实施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同时,学院比过去更加强调了音乐技能的学习。我院音乐技能的基础课程,到三、四年级的限制性选修课,已做到一对一上课。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钢琴一系列教学音乐会,也随之举办。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学术规范的建立到质量的提高,在校内有目共睹。“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得到了体现。因此,“三课”是在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并显示其成效的。

①指2004年4月在大连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

②见会议《论文集》第16页。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篇(6)

音乐能够提高一个人的文化艺术修养,可以提高学生对于美的鉴赏能力,在我国素质化教育的大背景之下,学生的音乐水平已然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在农村中学阶段音乐教育工作的具体开展过程中,由于自身条件的局限性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严重制约了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

一、目前国内农村初中的音乐教学现状

(一)师资力量较为欠缺,教学条件有待改善

现今国内部分农村的条件还有待改善,因此有些教育工作者不愿意到农村去工作。另外,一些农村音乐老师的专业水平并不高,甚至还有别科老师兼任的现象。由于中学阶段的音乐学科并不纳入中考的范围,某些学校的管理人员为了提高学生的文化课水平,甚至直接取消了这一门课程,更不用说重视音乐教师的引进工作了。除此之外,农村大多中学的音乐器材类别还不够丰富,数目较少,在教学的过程中大多直接由老师加以演示,同时由于某些学生家庭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他们通过自行购买的方式来解决这一问题,所以很难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充分掌握所学乐器的使用方法,也就直接限制了他们音乐水平的提高。

(二)音乐教学工作者的教授模式还有待改善

根据对农村初中生音乐学习现状的相关调查能够得出,只有少部分学生对于老师的授课模式还比较满意,大部分中学生认为老师的教学工作还有待改善,甚至还有的学生非常反感教育者的教学模式,因此大多数初中生的音乐水平难以得到根本性的提高。在大多数学生的观念中,音乐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他们在学习生活中所受到的各种压力,培养他们的音乐素质,但是农村的一些音乐老师没有针对学生的兴趣制定出相应的教学大纲,大多只是一味地让学生跟着自己学唱,直接导致了学生兴趣的丧失。除了以上问题,农村初中生的音乐教学还存在学生参与积极性不高、对于教师有一定不满情绪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必须采用个性化的教学方案,一方面能够确保初中生受教育的主体地位,对他们在音乐上的兴趣加以合理的引导,另一方面还可以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修养。

二、个性化教学的实施方案

(一)落实农村初中音乐教学人才的引进工作,改善教学条件

首先,必须向当地教育部门建言,提高农村音乐教学人才的相应待遇,进而吸引音乐学科教育人员的注意力,另外学校的管理者也必须加大对培养学生音乐素养的重视程度,积极的引进师资力量,这是个性化教学具体方案能够得以实施的前提;其次,学校领导必须要关心音乐教育者的工作生活,尽可能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提高他们对于学校的归属感,树立起他们的责任意识。除此之外,还需要采购一些适用于农村音乐教学的乐器,丰富学生的音乐课堂,进一步提升中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为开展个性化教学做好铺垫。例如我们学校就订购了一批巴乌,乐器的体积不大,便于携带,学生学起来也容易,也适于课堂教学。

(二)因材施教,对学生的兴趣加以合理的引导

每位学生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以及自身条件的限制,对于音乐的兴趣也各有不同。比如,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接触过钢琴,因此对其比较好奇;还有的由于在家闲暇时也会哼两句,因此喜欢唱歌等。针对喜欢钢琴的学生,可以在平时弹奏的同时交给他们一些基础的知识,例如键盘的识记,简单的音阶在键盘上的变化等。并在空闲时间给以他们一定的指导,在自身的监督下让他们完成一些基础曲目的弹奏。另外,由于农村条件的限制,大多数学生家里并不具备自行购买钢琴的能力,所以进步的速度可能会很慢,教育者不能因此而产生急躁心理,应当耐心的加以引导,同时在适当的时候给以鼓励。或者让学生利用电子琴进行学习。对于喜欢唱歌的学生,不能只是一味的让他们跟着自己唱,而要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课堂上能够自行演唱,同时对他们不理解的地方加以解释,再加以纠正。同时不时的让学生他们自己喜欢的流行歌曲,进而对他们进行指导,并和课堂上演唱的歌曲相结合,学习一些相通的知识,让学生既唱自己喜欢的歌,也能对课本上的歌曲感兴趣,还能尝到一些音乐常识。对于此类情况教育者都必须充分了解,进一步激发农村初中生的对于音乐的兴趣,进而促进学生音乐修养的提升。

(三)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充分利用现今发达的信息技术的优势

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人们意识上的差异,自然学生也不例外。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之前,必须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差异加以充分的了解,不能因为他们兴趣点的不同而产生厌烦情绪。同时在课堂上还可以通过播放大多数学生感兴趣的音频等来激发他们的兴趣,而对于其他兴趣的学生也必须加以关注,在时间充裕的时候也可以播放一些相关的作品来促进他们的学习。除此之外,还必须重视学生课后的音乐学习,虽然受到农村条件的限制不可能让学生在课堂上都对自己感兴趣的音乐加以了解和学习,但是可以合理利用学生家里电脑、电视中的各类音乐资料,针对每一位学生所感兴趣的音乐类别都可以推荐相应的水准较高的作品,让他们在课余时间也能够对音乐加以学习、欣赏。合理利用现有的资源能够在很大程度上缓解农村初中音乐个性化教学中所存在的局限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三、论文总结

教育工作的落实情况无疑能够对学生的发展产生较大的影响,而对于农村初中生而言这一影响效果则更加显著。音乐作为艺术的一大类别,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而针对农村的教育条件而言,音乐教学由于所受限制较少、成效显著,因此具有极为重大的推广意义。而在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下,学生的音乐特长往往得不到较好的发展,因此必须注重个性化教学工作的落实,尽可能让农村的初中生也可以接受到良好的音乐教育,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作者:顾敏霞 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周市中学

参考文献:

[1]马海星.沿着自主探究道路走向音乐高效课堂[J].新课程(下),2015,(05).

[2]刘亚吉.浅谈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中学音乐欣赏教学[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21).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36-0041-02

音乐欣赏是以具体的音乐作品为对象,通过视听的方式以及阅读有关资料,分析乐谱等辅助手段,同时充分发挥艺术联想来领略音乐真谛,感受音乐美感的一种审美活动。音乐欣赏教学是中学音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但对培养学生感受音乐、欣赏音乐的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能发展学生的思维,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启迪智慧,陶冶情操。

一、初中音乐欣赏课的近况

当今初中音乐欣赏课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与学生喜好兴趣期待不符。学生们感兴趣的可能是某一类型风格的音乐或者是某个人的音乐作品。当音乐教师依照教材按部就班地引导学生们欣赏时,学生们就会暗暗排斥、甚至敷衍学习,从而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

其次,难以引起学生共鸣。古代和近代音乐也是中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时代久远,学生们很难身临其境感悟、感知其古典的魅力,有的学生觉得古典风格的音乐枯燥乏味,艰深晦涩,听着是昏昏欲睡。

最后,对流行音乐的盲目崇拜。如今的流行音乐深受初中学生们追捧,连同演唱者和创作者也备受崇拜,导致古典音乐黯然失色,甚至是在学生世界中销声匿迹。学生们一起分享这些风格的音乐时,积极性和参与性很强。但是,学生们只能简单地从音乐的旋律和歌词进行分析描述,要剖析其精华却又“云深不知处”。

二、初中音乐欣赏课存在的问题分析

1. 忽略学生的需求

教师过于重视教材,设计的教学方案统统都是围绕课本,一味地研究教材内容。重视分析教材重难点是应该的,但不符合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适时地从学生的角度出发,进行备课和教学,更能让学生对课堂充满兴趣。如果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心理特征和生活环境等因素,权衡好教学中主体和引导地位变化,就无法达到现代教育的有效性课堂教学目标。

2. 教师角色单一

传统的音乐欣赏课,教师是课堂的主导者,要想拓宽学生音乐学习的空间,就必须改变自己的角色,即从一个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从教室空间支配者的权威地位,向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对于学生在教学中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发现,并且能从教学对象和自身教学方案进行理智、客观地分析,找到解决的方法。

3. 教材不合时宜

每一轮的新课改都应该对教材也有一番新的选择,注入新的思想和文化,才能保持青春活力,跟进时代。教材中的内容如果过于老化陈旧,学生就无法对其感兴趣,脱离了现实环境,学起来也索然无味。课堂上增加一些受学生欢迎的多种风格的音乐作品,就能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4. 应试教育的影响

音乐、美术作为副科,不仅学习的时间少,而且不被学校和家长重视。由于高考制度的制定及音乐等学科不需要考核的原因,学生无暇关注、学习,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5. 时代的冲击

社会节奏的转变,对音乐风格的选择也在转变。流行音乐的崛起,引领了时代的先锋。可是一些鱼龙混杂,少儿不宜的音乐也腐蚀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干扰了学生们的审美观甚至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也是一种音乐文化危机。

三、音乐有效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激发音乐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所学知识的内容的兴趣可能成为学习动机”。如何提高学生兴趣呢?可以试从以下方面入手:

(1)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比如跟随乐曲旋律,用手拍掌、或者用笔敲击桌面、水杯、跺脚等方法,一切能够发声的材料物件都可以利用,以此感知曲风的节奏变化,而不是单纯靠耳朵听。很多学生从小就接受过各种培训,有机会给他们一个平台在课堂上表现一下,也是对他们才艺的肯定。此外,鼓励他们根据原曲自我创造改编也是一个好的计策。

(2)运用对比教学。对比教学的方法很多,如同一主题下,中国音乐和外国音乐的比较;同一首歌,用摇滚唱和用民谣唱又有什么区别等。

(3)运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学生们更容易理解音乐内容,这种形式美在脑海中的印象也会深刻。如《梁山伯与祝英台》有电影、戏曲、曲调《化蝶》等形式表达出感人至深的爱情悲剧,三种形式的不同呈现都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的理解,也可以对比出不同形式的不同感知效果。

2. 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按照以往的教学步骤、形式流程走,学生们一定没有多少兴趣去欣赏学习。设计出不仅用大脑去学习而且还可以带动全身每一个细胞,手、脚去活灵活现的教学方案,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音乐课堂的吸引力,从而提高课堂效率。如组织一些简短的歌唱比赛或是音乐分享会。

例如,王菲唱的《水调歌头》和《清平调》,不仅有音乐美,而且也有文学性,学生可以借着歌唱的形式背下古诗词。也会拉近学生与老师的距离,不再觉得老师都是“老古董”。偶尔借用一些服装道具,也能让学生有新意,比如,穿上借来唱戏的戏服唱京剧、黄梅戏等乐曲时,学生就能感觉出戏曲的韵味。

3. 领悟音乐内在的情感历程

音乐是反映人类现实生活情感的艺术,让人赏心悦目,陶冶情操。音乐在传达和表现情感上,优于其他艺术形式,最适宜表达情感。或庄严肃穆,或热烈兴奋,或悲痛激愤,或缠绵悱恻,或如泣如诉。教师引导学生理解音乐风格和内涵,可以提高学生们的审美和品位,这就要求音乐教师需要一定的文学和艺术功底,不仅仅是简简单单地唱几首歌就可以完成教学任务,要学会用一些浅显易懂的专业术语带领学生走进音乐圣地,体验音乐的情感是要领。

例如,张雨生的《我的未来来不是梦》和郑智化的《水手》,积极向上,对歌词进行剖析,可以领悟到折射出的人生经历和心得。

为了顺应新课程改革的趋势和加强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教师们应该以严谨、端正的态度不断深入教学,弥补教学中的纰漏,让学生能享受音乐学习带来的喜悦。

参考文献:

[1] 余立峰.关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探讨[J].考试周刊,2013,05(96):40-41.

[2] 朱孟文.中小学音乐欣赏实践初探[J].2012,01(12):110-111.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篇(8)

何谓音乐欣赏教学呢?简单来说,音乐欣赏教学就是我们音乐教学的一种形式,亦是我们音乐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欣赏教学对于提高初中生的审美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可以帮助初中生树立正确的音乐审美观。因此,我们初中音乐教师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应该积极探索多元的教学手段来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发挥初中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初中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音乐欣赏活动当中,从中享受音乐给他们带来的快乐,进而提高感受音乐的能力。

二、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具体策略

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对如何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颇有心得,现简单论述如下。

1.运用综合实践活动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运用综合实践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这种教学方式学生非常喜爱,也比较能够接受。

【案例】在课堂教学中,笔者经常让学生进行一些诸如拍手、跺脚、拍桌子、击打自己身体部位的活动,让初中生对音乐节奏进行整体的感知。这样可以引导初中生充分地感受音乐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情感。除此之外,我们也可以引导初中生参与乐器演奏和创作,从而提高初中生音乐欣赏的水平。很多初中生从小就接触或学习一至几种乐器,而我们可以把音乐课堂作为他们才艺展示的平台。例如,我们在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时候,可以邀请一名学生上讲台来演奏《化蝶》这首歌曲,而其他的学生也可以尝试对这首歌曲的旋律进行改编,然后与原旋律进行对比,让他们从中充分感受音乐创作的乐趣。在演奏和创作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感受《梁山伯与祝英台》中所蕴含的音乐魅力,增强对作品的理解。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引导初中生对音乐进行欣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这样的教学方式往往比单纯地进行讲述效果要好很多,可以让初中生获得更多的审美体验。

2.运用对比教学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这里所说的对比教学就是指运用音乐对比欣赏法进行教学。音乐对比欣赏法就是引导学生通过对音乐作品进行聆听、对比、分析来提高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一种方法。这种欣赏教学方法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法,虽然传统但是却非常有效。

【案例】在组织学生对《卡门序曲》进行欣赏的时候,笔者就把《新疆之春》拿来与其进行对比欣赏,让初中生比较两首音乐作品中的不同点。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他们从这两首作品的演奏乐器、作品风格以及音乐情感中都找到了不同点。通过这样的对比分析就可以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实现对音乐作品的有效鉴赏。又如,在组织学生欣赏《我爱你,中国》的时候,笔者分别播放了几个不同的版本让学生进行欣赏,包括平安演唱的、殷秀梅演唱的以及谭晶演唱的版本。播放完之后,让学生谈谈感受。经过师生共同讨论,大家一致认为:谭晶在演唱这首歌曲时实现了民族唱法和通俗唱法的完美结合,她的声音非常甜美,表达的情感也非常细腻;殷秀梅在演唱这首歌曲时运用的是美声唱法,她的声音浑厚,非常具有吸引力;而平安所采用的则是通俗唱法,其中又有一丝摇滚的韵味,演唱过程中情感表达非常豪放。通过引导初中生对不同歌唱家演唱同一歌曲进行对比欣赏,可以让他们充分地了解到同一首音乐作品可以有很多种不同的处理方式,进而有效提高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总而言之,我们可以从音乐形象、表现形式、表演风格、音乐语言等多方面引导学生对音乐作品进行对比欣赏,让初中生在对比欣赏中提高对音乐作品的感悟、品鉴能力。

3.运用多媒体提高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除了上述两种手段之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多媒体来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的有效性。

(1)引导学生欣赏形式美

音乐除了声音美之外,还有形式美。形式美可以被人的感官所接受。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教师可以有效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为初中生呈现多种形式的音乐情境,让他们可以更加直观地欣赏音乐的形式美。例如,笔者在组织学生欣赏《梁山伯与祝英台》中的《十八相送》时,就在互联网上下载了一些相关的风景以及人物的图片,让学生可以更加轻松地理解这首音乐作品所要表达的情感。有的学生甚至从来没有听说过这个故事,不过通过笔者提供的音乐及画面,他们自己也可以联想起一些故事情节并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故事梗概。在这个过程中初中生不仅有效欣赏了音乐的形式美,更在无形中提高了音乐欣赏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美

初中音乐教师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有声、有形的音乐情境。这样的音乐情境可以促进初中生的音乐欣赏能力得到不断的发展,还可以使初中生体验想象美。例如,在组织初中生欣赏《四渡赤水出奇兵》的时候,笔者用多媒体给学生呈现了红军四渡赤水的图片,并配上一段文字对这些图片进行描述。当播放音乐的时候,初中生就有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此时,笔者还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一名红军战士,体验红军不怕远征难的精神。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体验到音乐的想象美,无形中提高自身的音乐欣赏能力。再如,组织初中生欣赏歌曲《嘎达梅林》的时候,笔者利用多媒体向学生展示嘎达梅林起义时的场景,并用语言对起义的背景加以说明。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对民族英雄嘎达梅林充满了敬意。当《嘎达梅林》这首歌曲响起的时候,他们很快能沉浸在音乐当中,感受音乐之美。

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当中,我们初中音乐教师要时刻以生为本,给初中生营造一种和谐的欣赏氛围。只有初中生的身心得到充分的放松,他们才可能真正地感受到音乐之美。事实上,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手段还有很多,由于篇幅有限,在此就不详细陈述。希望本文的写作可以给一线音乐教师以有益的启示,从而积极参与到提高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有效性的研究队伍当中,这也是笔者写作本文的初衷。

参考文献

[1]余立峰.关于初中音乐欣赏教学探讨[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1(21).

[2]朱孟文.中小学音乐欣赏实践初探[J].中国音乐教育,2006(9).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篇(9)

我看到过很多老师研究过课堂导入,办法很多,如使用游戏、音画、故事等等。但要完成落实情感、知识、技能三维目标一定要让课堂节奏紧凑。选择最适合本课的导入方式尤为重要,现以《阳关三叠》为例说说课堂导入的做法:

第一方案的导入:

A.给出一幅古人离别的图片,引导提问:当你在这样的情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你能根据图片朗诵古诗吗?

B.学生朗诵(静夜思,送别,送元二使安西)用时4分钟。

C.教师让学生表演古人离别一步三回头的场景,同学们大笑,教师再逐步引导古曲《阳关三叠》的风格特点。并从音色,力度节奏速度等音乐元素进行分析总结。半节课过去学生没唱一句,云里雾里跟着老师分析。

第二方案的导入:

A.给出一幅古人离别的图片,引导提问:在这样的场景下即将远行的朋友的叮嘱:“你快快走啊,一路走好,该用怎样的语气说”,在钢琴上找到灵感,教师弹66-,和6的八度大跳,学生认为八度大跳表更为急切和真挚。

B.学生随钢琴演唱副歌主题,教师用指挥图式提示学生歌唱的气息控制和切分音符时值的把握,然后直奔主题:同学们刚才我们表现是选自一首著名的古曲,请听……导入到欣赏古琴弹唱初步感知乐曲情绪这个环节。

C.感知情绪,体会风格(同学们刚才的歌声表现得很贴切,你发现没,刚才唱《阳关三叠》的形式有什么特点?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中学生归纳出琴歌风格特点一弹着古琴吟唱。那么我们在音乐的伴奏下来吟诵歌词吧。导入到下一环节。

D.聆听并模唱体验,(你们的声音纯净轻柔,那样的深情,老师也想用歌声谢谢你们带给我这真情的朗诵,教师弹奏旋律范唱歌曲。引导学生用圆润轻柔的声音来模唱旋律,到这里已经是第四次听,学生唱的时候旋律已经不陌生了。对音准的把握已经到位。用时7分钟进入学唱歌曲环节。

案例一开始部分通过诗歌朗诵激发了探究的好奇心,课堂气氛看似活跃,然而作为音乐课的导入,用叶谰教授的话来说显然它只能是完成了课堂教学的初步意义……学到点新知识。至于音乐课本质的能力有没有培养是值得怀疑的。案例二中导入,通过情景的创设,并在这样的氛围中进行有情感铺垫的发声练习,既解决了演唱中的八度大跳,切分节奏,附点节奏等难点,又巧妙的引导学生如何关注音乐,从音乐中去读懂音乐家表现音乐的手法。音乐能力(音乐知识的运用视唱,气息的控制,收气不收口的演唱技巧)进一步得到提升。课堂的鲜明个性…音乐性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以情感为主线,知识技能为手段,引导学生体验和表现音乐,可以说整个教学活动中孩子们的音乐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奥尔夫指出,让我们从生活中,从孩子们熟悉的情景中,发现并提炼学习场景,运用音乐的手段走进音乐,这样能够使学生享受无尽的快乐,所以,选择切合课堂实际的导入是非常重要的。

二、问题设计要切合

教学中,教师通过问题链的设计来驱动整个教学过程,那么问题设计的切合点把握就尤为重要。

1.切合学生的探究兴趣点。新教材中对音乐知识点的落实指向非常明确,那么如何在有限的40分内做到技能知识双落实,需要教师在设计提问的时候,巧妙的结合教材的知识逻辑顺序,促使学生主动的,清晰的掌握知识。问题的设计要立足于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教材内容的全面理解,科学的分析,设计的问题在紧扣教学目标的同时,关注教材中潜在知识点的内在联系,还应关注引导学生探究的兴趣点。

例如:在上《春江花月夜》一课,设计以下问题引导学生探究鱼咬尾的写作手法。1。你能跟着老师的“尾巴”来接唱吗?123…345…556…654…432…211…2.你发现有什么规律吗?3.(初听片段):仔细听这段音乐你发现什么规律吗?4.你能选择恰当的图示表示吗?(出示两张不同图画的谱例,让学生视唱后找出合适图象加深对鱼咬尾这个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通过一系列激发学生兴趣点的问题设计,使学生在游戏中,在互动中,在探究中轻松地牢固的掌握了这个知识点,一改以往机械式的问答。

2.切合教材的动情点。音乐的本质是感染人塑造人,在课堂教学中我们不光要关注知识技能的落实,更要重视引导学生对音乐情绪的体验,让他们在音乐中接受熏陶。因此,问题的设计要巧妙的抓住音乐中的动情点,让学生深度细腻的体验音乐的动情之处。

例如:上摇篮曲时,知道学生对休止符的演唱会出现一定的困难,于是我设问:“今天老师请同学们来体会下,我的两次演唱分别塑造了妈妈怎样的音乐形象,”一次用休止符,一次不用休止符。通过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妈妈在推摇篮的过程中小心翼翼,轻轻地,并随时观察孩子入睡的情况。这种深情学生通过休止符的对比演唱细腻地感觉到潜在的音乐形象,再次自己唱时歌声更柔休止符这个难点也自然的解决了。

再如:鼓浪屿之波一课,我在艺术处理这个环节设计三个问题,引导学生体会深情的思乡情并知道旋律下行表现情绪的低落,并用恰当的方法表现思念的深情。1.同学们你体会歌曲那句最能表现思念之情?生(我渴望,我渴望,快快见到你,美丽的基隆港)。2.你知道作曲家用了什么方法写出了如此深情的旋律,跟着音乐划下旋律线,你会有新的发现?学生通过划旋律线,了解了旋律一句比一句低。3.我们演唱时也是声音一句比一句低吗?引导学生唱下行旋律要气息有控制地唱。(不泄掉稍带吸的感觉唱)。

再如:上一课,学生在唱B段是明显声音轻了。这点我在设计是想到了,在视唱时了解重音记号的使用的意图。于是,我设计了三个问题:1.这段音乐表现了怎样的情绪?2。三拍子的强弱规律是怎样的?我这样唱能表现出船夫的热情呼唤吗?3.音乐家采用了什么方法改变了音乐的情绪?学生在这三个问题的引导下,知道了重音记号的作用,强化了“快来吧……”这部分旋律声音的张力,自然的表达出热情的情绪。并且养成了一个演唱时关注音乐记号对歌曲情绪推动的作用。

在这三个案例中教师把问题设计直接指向音乐的动情点,使学生在更投入演唱的同时又掌握了音乐家创作音乐的灵魂所在,养成一个关注音乐表现的习惯。指向明确的问题设计让学生在提高音乐能力的同时又加深对音乐的体验,可谓起到时间有限发展空间无限的作用。

三、结构规划要链合

如果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那么整体流畅的教学环节更会让课堂放光彩,课堂整体结构就像一根“链条”,一节好课它必定是每个环节都环环相扣,过度自然,顺理成章的。

1.链接环节要顺畅。例如:在小升初的衔接课上,我设计了“过三关”游戏,分别是“听音,认识记号,听听你的歌声”。第一环节先请学生学习结合柯达伊唱名手势图模唱12345。然后让学生听钢琴模唱,第二环节肯定学生的能力接着引导“试试你们对声音抗干扰的能力好吗”尝试三个声部的卡农训练,学生在两个环节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第三环节我引导“老师想当一回声音的化妆师,你们愿意提供声音模特吗?”安排声音的魔力体验环节,先请学生模仿各种力度的音响效果,然后指出化妆的材料是这些力度记号和气息控制、歌唱位置的把握。以上三个环节的环环相扣、层层推进,水到渠成。达成了了解学生的识谱能力、合唱基础,音色特点,歌唱基本技能,及相关的学习习惯。

学生通过三个环节,饶有兴趣的参与到学习活动来,提升了视唱能力,巩固了音乐知识,初步体验了合唱的魅力,培养了他们对音乐的兴趣。

2.衔接语言要巧妙。连接语就象机器零件中使用的“剂”使零件运转灵活自如。过度语言的巧妙设计同样会使我们的课堂自然流畅。

例如:我在教唱《走进》的课中,我用四句话连接全课:A、你听到了什么,引出第一环节:分析歌曲情绪,了解文化和歌曲的背景。B、你看到了什么?引出第二环节:识谱,找出歌颂主题并学唱。C:你想到了什么?引出第三环节,歌唱的审美联想,引导学生注意吐字咬字和气息控制,歌颂孔:走进雪山的深情,走进高原的大爱,走向阳光的执着。让学生对孔先生精神光芒四射的感悟。

这样的语言衔接设计让孩子的思绪豁然凌空,奔腾千里。深入浅出的领略了音乐的魅力。所以发挥语言衔接的艺术魅力,会使我们的课堂增色万千。

四、师生互动要巧合

课堂是师生相互合作的动态过程,教师如何转变角色,和学生一起巧妙地互动,对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更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篇(10)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影响的日益深入,传统教育逐渐从重视学生学科成绩转向注重对于学生各项能力的培养。音乐教育作为对学生身心发展重要的学科受到了人们的普遍重视。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人们在满足生产与生活之余,开始逐渐追逐更高层次的需要。音乐作为一种较高层次的需要,日益受到人们的欢迎。再加之,音乐工作者高额的回报,使得音乐教育得到了较为快速的发展。各种乐器教学、音乐教学补习机构竞相成立。作为新时期的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面对日益高涨的音乐学习风潮,如何才能够使自己的教育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呢?笔者认为可以通过实践不同的音乐课堂教学法来提升我国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的实际效果。其中,“互动式”教学模式则是一种较好的音乐教学方式。

所谓“互动式”教学模式,就是把教育活动看作是师生进行一种生命与生命的交往、沟通,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个动态发展着的教与学统一的交互影响和交互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通过优化“教学互动”的方式,即通过调节师生关系及其相互作用,形成和谐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习个体与教学中介的互动,强化人与环境的交互影响,以产生教学共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一种教学结构模式。

那么,如何在我们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之中实践“互动式”教学模式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进行努力:

第一,树立音乐教学学生学习主体性的观念。新课程改革要求在学科教学过程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音乐教学之中,教师对于学生而言,不应当是传统教育过程之中知识与能力的权威代表,而应当转变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与服务者。这是一个历史的转变。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往往是上、下级的关系,音乐教师教什么内容,学生就学习什么内容,教师对于音乐教学内容的组织与教学具有他人不可替代性。而新课程标准则要求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到音乐教学活动之中来。笔者认为只有教师首先树立音乐教学之中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观念,才能够使“互动式”教学成为可能。

第二,“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具有双向或多向信息流。从“互动式”教学的内涵与外延来看,“互动式”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模式之中,音乐知识流不再向传统音乐课堂教学之中单向流动,而是一个双向或多向流动的形式。例如,传统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之中,音乐教师在上课之前要对所教课程的教材进行备课,通过音乐教师的第一次知识加工后,转述给学生。由此可见,在此过程之中,学生所被传输的音乐知识与内容,其实并非教材之中所阐释的音乐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而是一种被加工过的知识。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之中,音乐教师的素质不高,则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牢固程度。由此可见,“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具有双向或多向信息流,与传统音乐教学不同的是,新课程改革影响下的初中音乐教学其信息源可以是任何一个处于音乐课堂教学活动的参与者。作为初中音乐教育工作者,想运用“互动式”教学模式则要保证该信息流的顺畅性,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促成“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

第三,合理构建新奇问题。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采用“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音乐教师能够构建合理新奇问题。初中学生虽然与小学生相比,无论是其注意力还是意志力方面都有了较大幅度提升。但是,仍然不能够满足于“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要求。“互动式”教学模式要求身处其中的个体要能够积极主动的整合其他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这就要求初中音乐教学之中学生要能够保持较好的注意力。同时,“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中,还涉及对于学生既得知识与经验的总结与复习。通过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的回顾,提出一些新奇的问题,引入新的要讲解的内容,是有经验的教师经常采用的教学方式。在课程开始时,提出问题,让学生在随后的教学过程中带着问题学习,最终找出答案。通过对课程的一些要点精心设计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学生,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第四,“互动式”教学模式,需要大量的案例分析来充实。与其他学科不同,初中音乐教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够达到音乐教学目标。同时,由于初中学生所掌握的音乐知识与音乐基本技能尚未牢固,这使得整个初中阶段的音乐教学处于“试误”时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运用,可以将其他学生在学习过程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进行呈现,进而促成其他成员减少所犯错误的机率。“互动式”教学模式之中大量安全分析的引入在初中音乐教学之中的运用,还可以促进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之间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教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统一整体。需要注意的是,“互动式”教学模式运用之中,教师的指导要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寻找正确的分析思路和对关键点的多视角观察上,而不是用自己的观点影响学生。另外,互动式教学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驾驭课堂的能力,要让学生围绕教学内容而互动,避免出现淡化主题的现象。

【参考文献】

[1]叶澜. 论影响人发展的诸因素及其与发展主体的动态关系[J]. 中国社会科学,1986(03).

[2]李伟.“互动式案例教学”的做法与体会[J]. 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8(05).

初中音乐教学案例分析篇(11)

(2)做案例分析。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典型教学现象,及时收集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反复的分析与研究,并以揭示其内在的规律,也是反思的一种重要形式。如某一教师的欣赏课《春节序曲》,教师先以观看“春节联欢晚会”开场的画面导入,使学生沉浸在过大年的喜庆气氛中,而后以小组为单位、以各种表现手段创设春节的气氛,有的小组表演小品,有的小组表演舞蹈,有的小组写春联、贴窗花、放鞭炮真是好不热闹。但听课教师对本课却颇有争议,认为本课从表面看,学生又作诗、又表演、又舞蹈、又写、又画,什么都有了,惟独没有音乐。课后该教师对本课作了认真的反思,认识到本课中自己没有处理好“综合性与音乐性”之间的关系,“音乐课的综合,是以音乐为本的综合。音乐课的综合,要把握好‘度’”,并写成案例存档,以期在以后的教学中改进,求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3)观摩他人教学。“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观摩各级各类公开课,研究课、优质课,通过学习比较,找出理念上的差距,解析手段、方法上的差异,从而提升自己促进发展。笔者每次听优秀教师上课归来,总是感触多多,想想同样一节课,自己会怎么上,别人怎么上,其中的差距在哪里?通过不断反思,提高自己。

(4)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有条件的教师每学期把自己的一节课或数节课的教学过程用摄像机摄下来,通过再现自己的教学过程,让教师以旁观者的身份观察、分析自己的教学活动,这种反思方法能起到“旁观者清”的效果,是教学反思的一种较好的手段。笔者曾请一同事帮我拍一节课教学录像,看后简直“大跌眼镜”,“毛病”竟如此之多!之后有意识去改掉这些“毛病”,例如很多的“口头禅”,再看自己后来的上课录像,感觉顺眼多了。

(5)用网络论坛交流。现代网络技术的成熟和普及,为教师的交流反思提供了新的手段。在教师网络论坛中,来自大江南北的老师们可以消除地域屏障、学科界限、身份高低、平等的交流自己的思想、做法和困惑,是一种很好的反思交流形式。目前各市区教研室多有专门的网页和论坛,如*区音乐教研网,*教师教研网等,都是教师很好的交流平台和精神家园。

二、三种有效的教学反思策略

(一)增强反思的意识。

作为音乐教师,面对新课程,我们必须时刻提醒自己,教师的学科视野仍需拓宽,综合课程素养和能力仍需加强。新课程改变了教科书一统课堂的局面,其内容的综合化和弹性化,充分扩大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支配的空间。教师必须摒弃传统的"照本宣科"式教学,在继续教育培训和日常课程活动中,注意学科之间的交流与渗透,关注社会生产、生活、发展的热点问题,自觉参与综合课程活动的实践与磨练,初中和高中的教师要互相了解课程的内容,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采取最合适的教学形式和教学手段,整合各种课程资源,为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利的学习工具,真正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

(二)提高反思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