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虚拟经济的意义大全11篇

时间:2023-06-29 16:32:31

虚拟经济的意义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1)

2.中国经济曾出现过通货萎缩,经济增长速度放慢,物价下跌,信用紧缩。其货币方面的原因在于货币化和虚拟经济的发展对货币的需求日益增大,货币供给量却由于信用的紧缩而偏小,结果人们货币支付能力不足,供给相对过剩,导致经济衰退。解决这一问题就要发展虚拟经济,考虑活跃资本市场和短期融资市场发展的需要,加大货币供给量,将货币供给量的控制目标主要放在流动性最强的货币上,同时发展股市和债市,使之与增大货币供给量同步。

3.在发达的金融市场条件下,虚拟资本是趋利流动的,其虚拟资本的载体有价证券,特别是金融衍生工具,能够借助现代信息、通讯金融等条件,非常灵敏地由效率低的领域向效益高的领域运动,使有限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实现这种“虚拟性”产权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不同企业间的转移,按效率最大化原则不断重新分配和组合,进一步实现了存量资本在实体经济各部门之间的再优化配置,从总体上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

5.在企业内部建立健全法人治理结构,使资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支配权力大大增强,资本的优化组合成为企业良性运转机制的基础。所有这些都需要一个完善的资本市场来保障市场的运作,而资本市场的完善是以虚拟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所以,发展虚拟经济是国有经济战略重组的重大举措。

6.经济全球化就是全球范围内经济的市场化、开放化,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发展虚拟经济,提高资本市场的吸引力,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多的国内资本要素,支持现代化基础建设和高科技领域发展,有利于融资者在世界范围内选择成本最低的资本,选择利润最丰厚的项目,实现全球范围内各种资源的最佳投资组合。

对在中国适度发展虚拟经济的几点建议

1.要有正确的金融发展战略。金融适度发展是虚拟经济适度发展的先决条件,否则最终会产生泡沫经济,我们一方面要制定循序渐进、依托实物经济发展的金融发展战略,同时,结合本国国情,制定科学的调控措施,避免出台激进的金融改革政策;另一方面必须提高金融资产质量,减少经济增长中水分的“虚幻”性增长,减少引发金融风险的隐患。为此,一是实施制度创新,适度推动金融工具的发展和应用;二是进一步解决金融部门所有者缺位和内部个人控制问题,建立利益与风险、权利与责任相对称的现融资体制;三是在全社会进行信用观念宣传教育,形成良好的遵法守信环境;四是保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基本匹配,防止泡沫经济的形成。

2.要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发展虚拟经济应与产业结构调整相协调。一是在产业选择上以高新技术产业,高增长产业、有发展优势产业和经济支柱产业为对象,为其提供虚拟化支持;二是加快区域产业调整,为产业转换与区域性专业化分工提供转换空间和依托;三是产业调整、制度安排与产业政策制定必须符合国情,警惕和防范虚拟经济可能带来的危害与冲击。国家可以综合考虑利用税收、财政贴息、政府采购等政策,通过金融租赁公司,更有效地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国民经济稳定、持续发展。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2)

中图分类号:F4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6) 03-0034-05

Abstract: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s a new stage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new mod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the information era.I The incomplete and asymmetric of information supply the analytical tools for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development.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play a catalytic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economy.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perform information doctrine for information wealth of information and information strategy view. It absorbs information through scientific critique of Marxism and develop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theory.

Keyword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information doctrine, productivity, information

人类经济从传统的实体经济走向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互交融的新时代,广义虚拟经济与传统经济相比呈现出了很多的新的特点,虚拟经济对于社会的发展节奏和面貌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对传统经济理论的新发展和新构建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下,新的经济观正在形成,以信息主义为特点的广义虚拟经济正在成为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一个亮点。

一、信息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的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信息并没有作为传统经济学的考虑因素纳入到发展之中。在广义虚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信息开始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因此虚拟经济学也开始对信息的产生、制作、交换以及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开始研究分析,表现为经济学中对于广义虚拟经济与信息问题的重视。

不确定经济学是经济学发展的新工具,广义虚拟经济下,信息的不完全性和经济的不确定性呈现出来,信息的全过程需要成本考虑,同样信息也将带来收益,这就是广义虚拟经济下的“信息经济学”的产生条件。信息除了在原有的经济决策中发挥作用之外,还需要进一步考虑信息在虚拟经济运行中的成本和收益问题,在这样的问题导向下因此整个经济学的研究视角需要转变。

广义虚拟经济学的兴起促进了“信息部门经济学”的进一步的发展,信息部门经济学是“专门分析信息产业和信息产品的特征,及其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比重和贡献,从而把信息和信息活动当作普遍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来加以研究” 的新的研究方法和经济部门。在广义虚拟经济之中,信息已经突破原有的经济决策信息因素单一性角色,而已经成为具有生产要素的复合性特征,其能够单独或者联合其他经济元素对经济系统的的结构、功能和作用产生新的影响,在 广义虚拟经济下,不完全信息和不对称信息将对经济活动产生新的结构性调整与功能性调整。

在广义虚拟经济下,信息成为新的生产力要素,信息的分布和利用将决定经济的运行和效果,尤其是在互联网经济和技术的广泛传播下,经济不对称情况和机理被无限放大,将会加大世界经济发展的两极化和贫富差距,信息在虚拟经济中起绝对性的作用,其非对称性的程度越高,在竞争性市场上通过对于信息的垄断可以形成经济上的垄断地位。我们可以看到,当今世界经济运行中,谁掌握了信息优势,谁就可以占据经济活动中的有利地位,同时将利用信息优势进一步加深对信息资源的垄断,这就可以看出来信息在经济活动中已经成为决定性的战略性资源。

虚拟经济下,市场发展出现了新的态势,信息对于市场的影响表现为信息的不对称性造成市场的“逆向选择问题”。关于信息在市场中有其是虚拟经济市场中产生的作用,经济学家乔治・阿克尔罗夫通过“柠檬市场理论”来分析归纳信息在市场活动中的买方和卖方中如何发挥不对称的作用。所谓“柠檬市场”指的就是在信息不对称的市场,我们假设这种柠檬市场下,产品的卖方对产品的质量拥有者比买房更多的额信息,占有市场优势,在这样的 极端情况下,市场会逐渐的消退,这就是信息经济学中的你想选择问题。我们可以举一个例子,在金融期货市场上,卖家对于手中的金融产品及其背后的实体经济比买家拥有者更多的信息,两者之间的信息是不对称的。金融买家对于卖家的信息肯定是持怀疑态度,唯一的能做的就是尽可能的把价格压低,来通过价格优势来降低信息不对称对买家造成的高风险。买家过低的价格最后会促使卖家提供更高质量的金融产品,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低质的金融产品充斥着市场,高品质的金融产品被逐出,最后导致的将是金融危机和金融市场的萎缩。因此,如何来削减虚拟经济中的信息不对称,就需要建立长效透明有效的沟通手段。在信息社会和虚拟经济中,经济主体中的诚实是有效工具,这也就是我们看现在的大部分虚拟经济中对于征信认证的重视性,就是为了解决虚拟经济运行中的信息的不完整和信息的不对称问题。乔治・阿克尔罗夫是凯恩斯主义的支持着,其认为如果视图解决柠檬市场中的经济不对称的危害,需要政府在市场体系尤其是市场沟通和诚信机制作用中发挥重要的作用。柠檬市场理论在虚拟经济中表现的更为明显,表明信息主义能够能够对虚拟经济中的很多经济活动进行分析,因此被认为是揭示了“虚拟经济的核心”。

二、虚拟经济与“经济观”的演变

广义虚拟经济对经济观的演变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广义虚拟经济涉及对价值的重新认识和重新定义,这对传统经济价值理论带有颠覆性意义,而价值一直被认为是经济观中的核心要素,基于信息主义推动的广义虚拟经济对于经济观的演变影响结果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虚拟经济下的信息生产力

广义虚拟经济同新技术的结合产生了生产力角度的信息生产力。生产力被看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生产力也是经济学范畴中的重要元素,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生产力也出现了新的特征。广义虚拟经济下,社会发展从原有的物质生产力向着信息生产力转变,我们可以看到,在当前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中,很难再有明显的去分界线,经济活动中的产品生产制造着、产品、工具和市场交换,都能够看到信息在起着更加的突出的作用。广义虚拟经济仍但是技术创新发展起着决定作用,但是从虚拟经济发展过程来看,信息技术正在成为引领经济发展的新主导技术,成为新的生产力模式和形态,虚拟经济将成为经济运行的主形态,同时对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等上层建筑产生了影响,最终形成以信息主义为特征的“虚拟经济社会”。

由于信息生产力在广义虚拟经济中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所以我们说虚拟经济发展的先进性就是表现为生产力进入到信息形态,因此在虚拟经济时代,如何来衡量不同经济区域的生产力水平,就要考察信息在不同经济体系中所占的比重和地位,要考察信息、知识、智力等新信息部门在虚拟经济中的比值,要考察虚拟经济下的信息从业者收入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因此我们说虚拟经济时代,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是比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更高的社会发展形态,是生产力基于信息化的新的跃升。

(二) 虚拟经济下的信息战略观

广义虚拟经济下,经济新常态就是一种将信息作为经济发展战略观的新经济发展形态。在虚拟经济中,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商品资源,我们可以看到,当前的经济发展迅猛领域大多是基于信息技术的新经济,因此世界上的国家为了能够抢占经济中的领先地位,都将信息资源和虚拟经济的发展作为国家战略的基本储备,对于信息技术的开发利用的力度不断加。虚拟经济背景下的大国竞争已经突破了原有的简单劳动力和资本的竞争,而是信息富集的虚拟经济元素则更具有生产中的优势,才能够在虚拟经济发展中成为新的强国,这就是虚拟经济下的信息资源观。广义虚拟经济下,知识和科技是信息强国的特征,虚拟经济也成为强国和弱国之间的分水岭,基于虚拟经济的“信息生产力”和“信息标准”使得世界分工有了新的特征,经济强国多存在于虚拟经济的生产中,虚拟经济在推动国家财富积累方面比实物更具有优势,而穷国则更多的承接了工业化生产的高污染高能耗产业。所以对于我国的发展来说,只有不断的进行经济新常态建设与全面推进深化改革中推进虚拟经济的发展,释放信息生产力的巨大作用,才能够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

(三) 虚拟经济下的信息财富观

广义虚拟经济下财富呈现出新的二元价值容介态,也就是新的价值形态的变化,以信息为载体的新经济附着物成为虚拟经济的财富标志。奈斯比特在《大趋势》中认为:“‘劳动价值论’诞生于工业经济初期,必将被新的‘知识价值论’所取代。在信息社会中,价值的增长不是通过劳动,而是通过知识实现的,知识是一种完全不同类型的劳动。” 林左鸣认为:“今天世界上所创造的财富,绝不仅仅是物质财富,还创造了很多非物质的财富,而且非物质财富占总财富的比重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对人类发展的影响也越来越深刻。” 虚拟经济多集中在知识密集型产业,以满足人的生活需要和精神需要,价值的增长不再仅仅依靠体力劳动,而是需要依靠信息生产所带来的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新的经济观,虚拟经济通过信息产业和知识经济的形式来取代资本和劳动,成为最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和财富标志物。因此,从信息主义的角度来看,虚拟经济在经济学中将处在首要的地位,虚拟经济时代商品的价值更多的是由信息所创造的,而劳动时间以及满族人的生活需求的产品不再是判断价值的唯一标准。

三、虚拟经济中的经济信息主义

虚拟经济时代对经济观的影响,在演化的过程中成为决定性因素,通过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于经济信息主义的修正和吸纳,使得新的经济观最终将走向更加科学的广义虚拟经济下的信息主义。

(一) 修正信息决定论

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由于信息成为经济发展的生产力要素和价值容介物,是一种新的经济信息决定论。这种广义虚拟经济语境下的信息主义,将会将经济体的信息优势转化为具体经济活动中的经济优势,广义虚拟经济的信息不对称最终将会导致经济层面上的地位不对称。在广义虚拟经济下,人的经济活动可以被抽象成为对于信息的获取、加工、交换、生产和收益,人们的信息能力能够决定人们的经济互动能力,社会上典型的经济信息主义浪潮已经席卷我们的社会。互联网经济、互联网思维已经遍布社会生活的每一个毛细血管中,随着虚拟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形式,信息主义也开始成为经济生活中的第一要义。虽然信息主义的发展有时候超出人类的控制范围,就像每一个经济理论总有自己发展的独立性和负面性一样,信息主义在发展中有过度扩大的现象,聚集成一定的泡沫,但是我们还是要看到,虚拟经济下的经济信息主义是经济理论发展的新阶段。不同的人类历史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价值附着物,也就是价值容介态,在虚拟经济下,信息成为最为主要的价值衡量物,因此所形成的市场信息主义,将信息置于市场中最为活跃的力量巨大的因素。因此,发展广义虚拟经济,就要将信息掌握在手中,信息成为虚拟经济市场中决定成败的唯一的因素。在广义经济时代,对于传统的竞争规律也有着新的改变,传统的经济体量大的主体兼并经济体量小的主体已经变成信息掌握快的主体兼并信息掌握慢的主体(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挑战)和信息掌握充分的主体兼并信息掌握不中分的主体(大数据下的网络营销对传统营销的挑战)。

我们可以看到,由于资源的信息化导致了资源的信息主义,需求的信息化导致了需求的信息主义,广义虚拟经济在信息主义的逻辑中完成了逻辑性的自洽。然而广义虚拟经济不仅仅是经济信息主义的完全接纳,极端的信息主义将劳动、资源等传统因素排除在了经济发展之外,强调信息是唯一的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但是广义虚拟经济在肯定经济信息主义的同时,还是将传统的发展要素纳入到了新的发展体系之中。在广义虚拟经济中,最基本需求无非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理需求,是人作为一个高级动物能够活下去所需要的物质需求;另一方面是心理需求,当人们物质需求满足以后,还要追求精神愉悦、心理舒畅。当然,这个快乐不仅仅是完全虚无缥缈的或非物质的,许多物质的东西也蕴含着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使人快乐的因素。这时候我们就发现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价值似乎是由满足生理需求和心理需求两个方面来共同组成的。而人的物质需求的满足还应当通过传统要素的生产加工完成,只是虚拟经济在这个加工过程中进行了信息化的处理,以更加满足人的精神需求,这也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信息主义的一种更为客观和积极的吸收。

(二) 发展信息创新论

广义虚拟经济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周期律呈电磁波形式,也就是以一种类似磁场跟电场不断交替的波态运动在不断的发展。应用这种理论对世界经济发展进行分析,可以发展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始终是类似于电磁波运动的形式,有技术的发展,也有非技术的、创意经济的发展。当技术发展的主导期结束以后,就是创意的发展时代,创意发展积累财富以后,又投入到技术研究领域,进一步推动技术创新。从传统的经济观发展来看,是劳动和技术在创造价值,而在虚拟经济发展中,更多的是附着着信息的科学和知识在发展作用,传统的创新认为技术和劳动力的发展是波状型的,会出现高潮和低谷,但是在虚拟经济视角下,通过经济信息注意我们可以看到,技术发展主导结束后恰恰是信息创新发展的高峰期,过去的经济发展理论仅仅只是研究技术带来的经济发展周期,发现经济周期会有高周期和低周期,而依靠技术进步发展经济进入低周期的时候,应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创造虚拟价值的服务类产业这其实就是信息创新在技术发展的低谷期发挥作用,以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观点来看因为技术革命不可能经常发生,新技术发展必须有先期的财富积累,新的技术范式的形成需要成长期,有足够的时间积累,而信息具有流动快、富集快的特点,并有着改造技术和经济互动的作用,是创新的先导。例如我们分析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后,世界进入了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发展的低谷时期,行的经济增长点还在培育,新的技术范式体系还在酝酿,但是在这之前,经济就要靠创造虚拟价值来发展,靠创意经济,而创意经济本身就是经济信息主义的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因此广义虚拟经济通过经济信息主义可以进一步的完善科技创新理论。

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我们必须看到和承认广义虚拟经济的重要性,也应当看到广义虚拟经济对于经济信息注意的科学吸纳,因为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经济活动对信息活动的依赖达到了空前密切的程度。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中将信息经济放在重要位置、重视信息经济对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影响,需要通过新的学习去适应已经被信息技术改变了的现实经济活动,广义虚拟经济中的信息主义有利于分析经济活动时产业的升级、科技的应用、创新的实现等,是广义虚拟经济个理论科学性和逻辑性的体现。

参考文献:

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3

肖峰.经济观的变迁与经济信息主义[J].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09(5):66.

约翰・奈斯比特.大趋势[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3)

精神生产是人类的一种特殊的生产的方式,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的一个过程。劳动在人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行程中发挥了决定性的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了从自然自然到人化自然的转变。精神生产是人类通过语言等符号中介对世界的世界进行了观念上的掌握和加工,创造了一个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具有精神价值的观念化的人化自然。广义虚拟经济指的是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并且往往是以心理需求为主导的)经济,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的总和,它是一种基于生活价值论的以人为本的经济。在广义虚拟经济日渐成为当前经济发展的增长极的今天,运用马克思的精神生产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可以更好地理解广义虚拟经济的本质,也可以更好的研究精神生产发展的规律。

一、精神生产的发展历史

精神生产是社会基本分工的一部分,是人的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的表现,人类生产和发展从社会基本分工开始作为起点,社会基本分工将人类社会成员分成不同的阶层,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发展的最终力量是来自于社会活动,因为“历史过程中的决定因素归根到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因为生产的复合性,这里所指的生产不仅仅是经济意义上的物质生产,而是一个整体性的概念,还包括精神生产和人的生产。这三种生产是有机统一的,不可分割的,反映了人类社会活动的三个方面,而不是社会生产的三个发展阶段,这三种生产是社会生产的共同要素。物质生产就是指的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也就是在一定的生产关系下,人通过劳动工具同自然之间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来满足人类存在和发展的需求,物质生产活动在人类的历史活动中处于始源性的地位,它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也就是解决人的物质需求与自然的存在之间的矛盾的方式方法;精神生产是人类社会所独有的社会活动,它满足的是人类的精神需求同自然存在之间的矛盾,通过人与外界进行信息和能量的交换、通过生产者自身的内化和创造出智力成果,人的精神生产产品包含了理论观点、科学知识、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等;人的生产则是在物质资料和精神产品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关系的缔结(婚姻、家庭、继承等),培养和教育出特殊的产品,也就是人类本身,这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还有延续的前提。人的生产活动是人通过自身的能力,将自然自然改造成人化自然并以满足人的需求的过程,是一种“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统一体,就是“人的本质量的对象化”。

回顾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三种生产在不同的人类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地位和作用。“在一切社会形式中都以一种一定的生产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因而它的关系决定其他一切生产的地位和影响”。在原始社会,采集和狩猎是最主要的劳动方式,也是维系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手段,人和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依附在“劳动越不发展,劳动产品的数量、从而社会的财富越受限制,社会制度就在较大程度上受血族关系的支配”的阶段,人的精神生产还呈停滞和蒙昧阶段。随着人口数量和人的劳动能力的不断提高,生产范围和交换规模的扩大,人的经济关系开始形成,人类社会演化进入到文明社会,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不断强大使得物质产品不断丰富,物质交换为基础形成了社会关系,精神生产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发挥作用,随着工业化时期的到来,人类自身的生产逐渐被物质生产所占据,人的精神生产也在物质生产中发生了异化,到了知识时代,经济全球化和经济虚拟化,把人们带入到了一个新的虚拟经济社会。也就是林左鸣认为的“随着工业革命以来生产力的高速发展,目前人类社会总体上已经跨越了物本经济时代,进入了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传统的财富标志从原有的附着在土地和机器等有形物向人的生活对象化尤其是精神对象化转变,表现为“并非传统意义下的劳动并不见得一定要对象化(凝聚)于某种物质之上,却也是有价值的,也是人们所需求的财富。而且这种财富的意义在于它不仅仅满足人们的生理需求,还更体现为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

二、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新特性

广义虚拟经济时代,精神生产代替物质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两种生产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的结果。精神生产与广义虚拟经济有着复杂且长期的联系,虽然虚拟经济的迅猛发展是工业文明后期,但是我们从劳动分工来看,精神生a在原始后期的社会分工中独立出来成为一种新的生产活动,“分工只是从物质劳动与精神劳动分离时起才真正成为分工”。分工导致了一部分人从传统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脱离出来,从事专门的公共事务的管理,这就是早期的脑力劳动。随着分工的扩大和阶级的形成,掌握着生产资料和绝大部分产品的统治阶级中的思想家群体,彻底与体力劳动绝缘,能够专门从事精神生产。在这一时期,精神生产是一种特权,是一种爱好和消遣,只是统治阶级中很少一部分人用来进行地位和身份象征的产业。进入到资本主义社会后,所有生产过程和要素都被卷入到资本主义体系中,精神生产也从“圣坛”上被拉下来,成为一种具有经济学意义上的有用性生产,精神生产正式融入社会职业分工。人类社会进入知识时代,信息和科学在社会生产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来,尤其是虚拟经济发展高速发展,对于知识和科学的依赖程度进一步增强,使得其从经济生活中的一个主要角色上升为决定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虚拟经济下,精神产品迅速聚集,精神生产力不再通过物质这个中介发挥经济学功能和产生作用,而是以虚拟经济的出现作为一个独立的产业来展现,成为创造国民收入的主力军,虚拟经济从根本上说是建立在对于知识和信息的加工利用,是对人的生活的对象化,是满足人的精神需求的精神生产,虚拟经济赋予精神生产的新发展。

(一)虚拟经济成为精神生产的标志

“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在不同的时代具有非常不同的形式,并因而具有非常不同的内容”。虚拟经济的到来,必然会使精神生产受到新的关注和审视,这就表现为支撑虚拟经济的信息已经成为重要的战略资源,在虚拟经济时代,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下,经济的发展、企业的发展、社会的发展等更多的体现在人的生活对象化生产水平的提高,体现在二元价值容介态生产中。

(二)虚拟经济赋予精神生产主体最广阔的生产空间

虚拟经济不仅仅引起了人类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的重大变革,还应当看到起涉及到的学科领域范围以及科学思想的创新是前所未有的,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在生产力的全要素、全过程中进行演化,突破了原有生产的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出一种更为广阔的时间观和空间观。在虚拟经济生产过程和虚拟方法在自然、社会和思维领域中的广泛揭示和运用,在虚拟经济下,人们认识、利用和创造世界的品质和素B在不断的提升,带来的是新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创新模式和生活方式,精神生产在虚拟经济时代成为带动全球性资源共享与配置的新发展。

(三)虚拟经济下精神产品形式更加丰富

精神生产从生产过程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存在形式,也就是对象化的产品,如科学文化、艺术产品等,精神产品在人的生产产出中处于很高的地位,是人的创造性的集中体现,精神生产将人的知识性和创造性结合起来。广义虚拟经济是生活对象化的经济,广义虚拟价值体现的是人类生活的价值,广义虚拟价值的创造亦即是人类生活的创造。在广义虚拟经济中,精神产品的领域和范围扩大了,更多的具有科学价值和经济价值的产品被生产出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人的多样化的需求和多样化的选择在虚拟经济时代受到尊重,具有创造性的、在原有发展模式中被认为是没有价值的产品在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得到重生,精神生产在广义虚拟经济中带来了精神文明的巨大发展,丰富的精神生产产品给人类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四)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科学化

广义虚拟经济的到来,使得知识和信息的生产与人的精神之力的充分发挥相结合,传统的物质生产的内在缺陷被克服,原来的孤立分散的认识在虚拟经济的网络化发展中连接起来,经过了不断的相互碰撞和交流,实现了对于科学认识的更加合理化的资源分配与利用,生产的科学化水平不断提高。尤其是在虚拟经济下,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的科学技术创新,减少人类技术活动所带来的异化和负面价值,实现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所提出的人本价值。广义虚拟经济下大大缩短了精神生产的时间和成本,推动了精神生产的进一步的发展,实现了人本精神和物本精神,经济、文化、社会和科技的和谐统一。

三、中国发展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路径

中国经济经过三十年的工业化发展,制度红利和人口红利已经释放,发展进入到一个新的瓶颈期,“二元结构”进一步突出,这就决定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双重的压力,中国转型要从农业经济发展为工业经济,实现生产的现代化,又要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实现对于知识经济的过渡,实现生产的虚拟化和信息化。因此在广义虚拟经济下进一步来刺激精神生产是当前经济新常态的重中之重。现在我们强调改革供给侧,供给侧就是释放国内的需求要素,从而进一步的刺激生产的活跃性,我国的人的生活对象化即广义虚拟经济的主要产品形式的生产起步比较晚,发展不充分,因此推进对于人的生活对象化的精神生产对推动经济新常态的改革发展意义重大。

(一)自觉开发精神生产

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的形成和发展,我们需要不是自发盲目的,而是具有一定的生产的指向性和自觉性,虚拟经济给精神生产提供了新平台、新工具和新发展,因此我们需要研究虚拟经济下的精神生产的导向性和价值性。精神生产的形成、发展和产出有着其内在的客观规律,我们需要在广义虚拟经济下进一步探索和遵循精神生产、发展的规律,要积极探索虚拟经济下精神生产的条件,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制定我国精神生产开发的方法和步骤,要把生活对象化吸纳进经济发展之中。工业化的生产使得精神生产的分化变得日益严重,因此,在广义虚拟经济下需要将精神生产进一步的整合,要根据精神生产的分化和整合的特点和规律更加自觉的开发精神生产,提高虚拟经济的精神生产价值,才能够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我国的经济新常态建设提供动力。

(二)深度开发精神生产

当今时代不研究虚拟经济的本质,不把握它的发展规律,甚至无视它的存在,就必然落伍于时代。这是一种新的财富观念,是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是一种创新的理论武器。研究与掌握这一理论武器,将会使我们从虚拟经济的被动、消极、自发的实践上升到主动、积极、自觉的实践,广义虚拟经济下精神生产的开发要循序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的原则,要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的内部结构和发展规律,对精神生产深度开发。以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为目的,以品牌、服务、体验和文化消费等要素为体现的“广义”虚拟价值早已渗透到经济活动的几乎所有领域,并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社会和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虚拟经济的广义形态的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人类社会已经依循其自身内在的发展规律迈进了一个崭新的经济时代――广义虚拟经济时代。因此,对广义虚拟经济现象及理论进行深入研究也就成为当代经济学不可回避的义务和不可推卸的责任。从广义虚拟经济的内在结构来看,我们要对生活对象化中的情感过程、认知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开发,还需要进行精神生产物化过程的开发,虚拟经济运行的是指就是从人的精神和心理需求出发,考充分激发人的心理需求来支撑精神生产,因此我们对于精神生产的深度开发就是要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打造商品的虚拟价值,将精神生产所带来的价值附加在产品中,高位的虚拟价值需要一定的使用价值来依托,把随着高人气并能够像更高层次的使用价值来转化。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4)

中图分类号:F061.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3―0090―07

本文基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文献的最新进展,对其在能源经济应用的相关文献,从能源期货市场、能源期货价格以及能源价格与通货膨胀关系等,给出简要述评,为能源经济和价格研究汲取新思维与新方法,拓广研究视野。

一、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实证研究与思辨

(一)理论与实证研究

1 概念体系与认识论

开广义虚拟经济研究之先河者林左鸣(2005,2010)首先提出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他认为各种经济形态因‘跨界’而形成交叉,所以有必要将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经济的总和定义为广义虚拟经济。其基本特征表现为二元价值容介态,即传统商品价值不断融入旨在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介质而进化为更高级的商品价值。依据价值论,他认为经济系统是一套价值系统,包括物质价格系统和资产价格系统。与由成本和技术支撑定价的物质价格系统不同,资产价格系统是以资本化定价方式为基础的一套特定的价格体系。由于资本化定价,人们的心理因素会对虚拟经济产生重要的影响。广义地讲,虚拟经济除了目前研究较为集中的金融业、房地产业,还包括体育经济、业、收藏业等。这一论述大大扩充了虚拟经济的研究视角,奠定了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与认识论之基石。也为能源经济的虚拟范畴研究拓广了范围。

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看,前期文献中所指的虚拟经济大多属于狭义虚拟经济,包括证券、期货、期权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是金融深化的产物。如刘骏民(1998,2003,2008)认为虚拟经济是从具有信用关系的虚拟资本衍生出来的,并随着信用经济的高度发展而发展。理论框架包括虚拟经济的行为基础、虚拟经济的运行特征、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国际化发展和虚拟经济的相关宏观调控等。

2 应用研究、问题与方法领域

目前许多学者借鉴广义虚拟经济的价值观、财富观和产业观及科学思维,进行了有意义的研究与探索。

(1)产业应用领域不断扩大。除了对狭义虚拟经济领域(金融系统)开展研究外,在房地产、能源、旅游、文化、环境产业等诸多领域都有涉入;如王子龙,苏州(2011)利用我国30个大中城市1998~2009年的季度数据,建立了房地产财富效应模型,对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房地产财富效应进行了实证检验,认为我国城市广义房地产财富效应存在明显个体差异,总体房地产财富效应为负等;周德群(2011)对碳金融市场的虚拟经济形态开展了初步研究;唐齐防(2011)对媒体应用广义虚拟经济二元容介态的价值效应给出了分析,等等。

(2)研究问题与方法逐步深入和多元化。问题包括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经济学研究,经济核算、与实体经济的关系,组织制度研究、经济增长、财富标志与效应、国家贸易领域等;方法上目前虽然还是以定性研究为主,但也开始借鉴数理、计量、博弈、复杂科学管理方法等等。在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基础研究上,陈昂,宋宁(2009)对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范式进行了初探,从哲学基础到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的研究方式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给出了广义虚拟经济价值函数;李小宁(2010)对广义虚拟经济下的经济增长范式给出了研究思路,认为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变量,如环境质量需求、公平需求和声誉需求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拓广了经济增长研究领域;郑海涛,任若恩(2010)对广义虚拟经济理论框架下的核算体系给出了有价值的探索,张丽(2010)则从经济思想史角度对国际贸易中的广义虚拟经济学展开研究。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研究上,成思危(2005)对虚拟经济特征及与实体经济关系给出了分析;刘骏民、伍超明(2003)构建了货币数量方程修正模型,分析了两者相互偏离的关系;刘金全(2004)采用二元VAR方法,认为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具有显著的“溢出效应”,实体经济对虚拟经济也具有显著的反馈作用;刘思峰,袁潮清等(2011)采用种群生态学中的Logistic模型,基于广义虚拟经济视角构建了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了二者协调发展的均衡点及稳定性。其他问题研究上,黄劲松(2010)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对品牌的虚拟价值与实物价值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表明品牌实物价值对其虚拟价值有显著影响,而人们的消费意愿更受虚拟价值的影响,等等。

(二)探讨与思辨

由于虚拟经济及广义虚拟经济尚属于新兴研究领域,国内外学者在研究领域、研究角度、研究定位上还存在不同认识和思辨,带动了该领域的蓬勃发展。如国内学者白战伟,张红星(2010)总结了国内在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进展与争辩焦点。包括虚拟经济的概念和研究范畴、虚拟财富与财富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与宏观经济政策的关系四个方面;刘晓欣(2008,2009)提出了虚拟经济前沿问题研究范畴。如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虚拟经济核算理念与方法、虚拟经济货币利润来源与动力、财富与风险的积累、人民币国际化、银行呆坏账的处置、房地产资金聚集效应和虚拟经济流动性储备池功能。

国外学者对虚拟经济的认识比较多元化,这与广义虚拟经济研究的多元化和复杂思维取向一致。研究角度主要包括以下方向:一是从金融学角度对货币虚拟价值与期货市场展开研究,如McKinnon,Ronald I.McKinnon(1991)分析了货币虚拟价值的构成[223,Gaddy,Ickes(1998),VladIvanenko(2004)对俄罗斯经济采用美元计值(虚拟价值)下的价格扭曲与效率损失做出比较,An-Sing Chen,Jyun-Cheng Wang(2009)分析了金融期货市场角度的虚拟经济形态及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二是从网络虚拟经济角度对虚拟组织、虚拟社区、虚拟商务、虚拟货币、虚拟财富进行分析。如Jinwoo Kim(1998)的企业虚拟组织分析,Beomsoo Kim,Anitesh Barua(2002)对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虚拟经济(数字化经济)下的消费者行为以及信号识别策略研究,Jingzhi Guo,Angelina Chow(2010)对网络经济下的虚拟财富展开研究,Dong Hee Shin(2008)采用TAM模型分析了虚拟货币交易时对消费者行为变量影响因素,等等。

二、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经济与价格中的应用研究

(一)广义虚拟价值与虚拟价格研究

主要是对广义虚拟经济价值与价格形成的关系,波动性研究等。林左鸣、尹国平(2011)提出了广义虚拟经济对价值理论解释框架包括生活价值论、二元价值容介态经济以及新要素价值观,将对虚拟经济的价值核心理论研究起到开拓作用。刘骏民(2004)强调了虚拟经济与虚拟价格对资源的配置作用以及风险,认为市场经济下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系统的区别主要在于价格形成机制的不同,实体经济是成本技术支撑的价格形成机制,而虚拟经济是观念和心理支撑的价格形成机制;宋可为(2009)用虚数概念表达了广义虚拟经济中的实体价值和虚拟价值之间的联系,并构建了二元容介态与经济波动的关系模型,提出经济失衡是因为人们的生理(物质)需求与心理(信息)需求之问变化速率不同而导致比例失衡,自组织临界则可以揭示经济体不断自我演化的规律,有望克服经济波动。沈军,白钦先(2008)运用GARCH模型选取了股市价格指数和房地产价格指数及CPI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中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价格波动存在明显差异,房市价格波动对股市价格波动有一定的溢出效应。

(二)能源虚拟经济应用研究

目前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经济中的应用研究文献较少,对能源虚拟经济的认识还停留在金融领域层面,主要表现为对能源金融以及能源(石油、天然气与电力)期货市场的研究。如佘升翔,马超群(2007)指出能源金融可以从能源虚拟金融与能源实体金融两个层面来分析。能源虚拟金融是指能源市场主体在能源商品期货、期权市场、国际货币市场以及与能源相关的资本市场上进行能源实物、期货、期权、债券、汇率、利率、股票以及相关衍生品等金融资产的套期保值、组合投资或投机交易。能源实体金融是指能源产权主体、效率市场和传统金融市场通过有机联络,利用金融市场的融资、监督、价格、退出机制。该研究扩充了能源虚拟经济的认识层面,但是还主要停留在金融领域。何凌云,刘传哲(2009)在对能源金融研究框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能源金融产品创新属于能源虚拟金融范畴,需要注重风险控制。

(三)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应用研究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对石油、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的价格制定方法、影响价格形成的因素、相关的经济政策等一般综合或个别研究。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看,该领域的研究还主要还停留在对能源实体价格与能源金融虚拟价格(能源期货、期权以及其他金融衍生品价格)方面。

1 能源实体价格研究

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源价格对宏观经济的影响是国内学者侧重的主要研究点,定性研究较多。能源价格的不完全性与波动性、传导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较少。

一般能源实体价格研究。Franz Wirl(1993)采用博弈理论对外部成本纳入能源价格形成机制中的政府与企业行为进行了分析;王虎(2009),郭海涛(2008)认为目前能源价格形成机制存在不能反映供需变化、资源短缺、成本不完全、电、煤价格脱节、电力价格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认为能源产业的垄断与外部性问题,不仅是能源价格市场化改革的主要障碍,也导致在不同能源和同一能源不同环节上的定价机制具有不同特征,提出要建立能源价格形成的监管和成本核算等建议。Eva Regnier(2007)则分析了能源价格波动性的原因。

分类能源实体价格研究。主要侧重于石油、煤炭与电力的研究。史丹(2000,2007)分析了石油价格形成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能源价格上涨的原因;王勇(2009)从我国石油的原油定价、成品油定价与燃油税改革角度分析了我国石油价格形成机制主要是成本加成的管制成本定价方式;刘树杰(2005)、刘劲松(2009)则定性地分析了煤炭等基础资源价格形成机制中存在的价格扭曲、成本不完全、市场化不足等问题。温桂芳,刘喜梅(2003,2006)认为需要加快对资源、能源的环境成本测算,以及扩充了影响电价形成因素的经济学分析框架,将管制、垄断、交易成本、产业结构等纳入分析范围;李冲(2009)认为电价形成机制改革的目标是提高目前电价价位消除交叉补贴现象,在电价中体现供电成本与环境成本,实施售电端的市场化改革。天然气价格机制的研究文献较少,张伟(2008)等指出中国天然气的成本加成法的定价机制的市场化程度不足,需要建立市场导向的定价机制。

定量研究上,梁广华(2010)运用计量经济模型构建了能源需求函数,认为合理的能源价格形成机制能够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带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孙军,侯超(2009)构建了简单的国际石油供需模型,建立了均衡价格影响因子方程,认为长期石油价格主要受世界GDP、OECD石油储量、上期油价的影响;王浩(2008)选取了国民收入、燃料价格、技术进步、工业化指数和规制五个影响因素,构建了回归计量模型,检验其对我国电价的影响。

2 能源虚拟价格研究

主要是对能源期货与衍生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研究,以石油期货为主。潘省初(2009)从供需因素、金融因素、政治因素三方面进行了分析。供需因素包括石油储备量和成本、全球经济发展、对供需的预期等。金融因素主要指美元汇率和石油商的投机行为。政治因素包括欧佩克和国际能源署的政策干预以及战争等突发事件;马登科(2010)认为石油价格已不再被供需所决定,而是由其金融属性所决定。由美元主导的全球货币信用体系和浮动汇率制所引发的流动性过剩是全球石油价格暴涨暴跌的本质;Massimiliano Matzo,Paolo Zagaglia(2008)采用GARCH模型测算了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燃料油、天然气期货价格变动的相关性,James s,Doran,Ehud I,Ronn(2008)结合能源期货价格的波动分析了能源市场效率与风险,Catherine K,,Anastasios G,(2009)采用了VAR,the McLeod-Li,Engle,and Tsay检验对能源定价中的金融波动、产业组织结构等非线性关系进行了实证研究;Robert J,Elliott,MatthewR,Lyle(2010)在对能源供需函数建模的基础上,结合欧洲能源期权交易市场的现货与期货价格,建立了随机排放成本下的能源价格均衡模型。

3 能源实体价格与虚拟价格关系研究

主要是对石油价格采取协整理论予以研究。如宋玉华,林治乾(2007)通过协整分析发现国际石油市场上期货价格与现货价格之问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通过脉冲响应和方差分解发现,国际石油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主要来自期货市场。马登科(2010)通过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分析2000年至2009年WTI期货价格和现货价格,认 为期货价格主导了现货价格,场内交易左右了场外交易,虚拟经济严重背离并扭曲实体经济。

4 能源价格与通胀或其他宏观变量关系的研究

如国内学者杨柳、李力((2006)基于19962005年的时问序列数据,就国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与通货膨胀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研究,认为我国实际GDP、能源价格以及通货膨胀之间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能源价格变动对经济增长短期出现负向冲击,成本推动是本轮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胡宗义等(2008)将能源替代模块和能源强度指标纳入一般均衡(cGE)模型――MCHUGE模型,研究提高能源价格能源强度和经济增长的影响。认为提高能源价格在短期和长期均能显著降低能源强度;Benjamin(2008)从能源价格变动对国际贸易影响给出了深入研究。分析能源虚拟价格对经济总量冲击效应的研究文献较少。

三、文献综述简评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广义虚拟经济的理论研究正在不断地扩充、研讨、思辨和认识深化中,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研究视野和研究方法在不断地扩大和创新,尤其是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容介态的价值体系和理论核心,以上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的科学研究成果,经济学以及能源经济学基础理论的修正、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借鉴,为该经济思想在能源以及其他产业领域的应用研究拓广了思路。然而,由于这是一个新兴领域,理论上还处在萌芽期,正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在能源经济学与能源价格的应用研究也还很薄弱。主要体现在:一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对经济管理学前沿理论的吸收还有所不足;二是从广义虚拟经济角度对价格机制的研究较少,对虚拟价格的研究框架还需完善;三是广义虚拟经济在能源领域的应用研究还局限于与金融研究范畴,借鉴不足;四是对能源虚拟价格的研究还主要局限于能源期货价格研究;五是定量研究工具较少,是缺乏多方法比较研究。

不过,由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容介态价值观,以及自适应性、动态性、混沌性、多元化、非加合性的复杂科学思维模式,该理论具有极强的包容性,将为广义虚拟经济理论创新以及在能源经济与价格领域的应用带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更富想象力的应用前景。大力推进广义虚拟经济学理论的创新,拓广我国能源经济与价格研究领域,借鉴多方程联立计量经济模型、一般均衡模型与计算机模拟、情景分析等多方法、多角度对能源虚拟价格形成机制进行实证研究,不仅可促进两个研究范式的交融发展,实现经济学理论创新,而且对科学推进我国能源体制改革、提高能源产业效率、促进能源发展方式转变等有着重要的实践价值。

参考文献:

[1]林左鸣,虚拟价值引论――广义虚拟经济视角[Jl_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25,

[2]林左鸣,广义虚拟经济――二元价值容介态的经济l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

[3]刘骏民,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l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8,

[4]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经济学[J],开放导报,2008(6):5―11,

[5]刘骏民,虚拟经济的理论框架及其命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34-40,

[6]王子龙,苏州,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房地产市场财富效应研究[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16-29,

[7]周德群,孙作人,苏州,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碳金融市场[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47-55,

[8]唐齐叻,《华尔街日报》的二元价值容介态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1,2(2):65-70,

[9]陈昂,广义虚拟经济研究发展综述[J],管理学家――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2):45―53,

[10]宋宁,广义虚拟经济研究范式的初探[J],管理学家――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09,(2):54-64,

[11]李小宁,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扩展[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0,1(4):42-53,

[12]郑海涛,任若恩,广义虚拟经济核算方法初探[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5―11,

[13]张丽,十七、十八世纪欧洲“中国潮”潮起潮落的广义虚拟经济学分析[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143):11―22,

[14]成思危,虚拟经济探微[J],管理评论,2005(1),

[15]刘骏民,伍超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型一对我国当前股市与实体经济关系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2004,(4),

[16]刘金全,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之间关联性的计量检验[J],中国社会科学,2004(04):80-90,

[17]刘思峰,袁潮清,王业栋等,广义虚拟经济视角下的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协调发展模型研究[Jl_广义虚拟经济研究,

2011,2(2):35_40

[18]黄劲松,品牌的虚拟价值及其影响[J],广义虚拟经济研究,2010,1(3):64-72,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5)

中图分类号:F061.2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2011)04-0046-07

一、引言

目前的广义虚拟经济分类方法主要有两个。一种方法是从心理需求角度出发,将广义虚拟经济分为纯粹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和既满足生理需求、也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由于广义虚拟经济是建立在心理需求的基础之上的,因此这种分类方式突出了广义虚拟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另一种分类方法是从产业角度进行划分,例如金融产业、文化产业和各种服务产业等等。特别的,金融业又被称为狭义虚拟经济。从产业角度进行分类的优点有两个,一是有利于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核算,二是于有利于将研究集中到极具广义虚拟经济特征的产业领域。但是由于产业分类方法受到经济核算方法的制约,很难做到全面和准确。目前的统计部门的产业分类方法并不是按照广义虚拟经济的概念进行的,在金融、文化和服务产业中也存在实体经济的成分,而在实体经济中也存在有广义虚拟经济的成分。例如企业对产品进行的工业设计往往在很大程度上是用来满足心理需求的,但工业设计的价值通常会随产品划分到制造业的某个部门,而不是通常所认为的虚拟产业部门。也就是说,由于广义虚拟经济包括了“既满足生理需求、也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从而明确区分实体经济部门和广义虚拟经济部门是非常困难的。

上述两种广义虚拟经济分类方法虽然都有其自身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但是也都存在着一个重要的缺陷:这就是它们都不是根据广义虚拟价值的形成方式来对广义虚拟经济进行分类的,而广义虚拟价值的形成方式才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的核心问题。本文的目的是尝试着从广义虚拟价值的形成方式,对广义虚拟经济进行分类。

在本文中,我们首先按照是否可以通过市场交易形成价值,将广义虚拟经济分为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和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对于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又可根据其供给弹性划分为强广义虚拟经济和弱广义虚拟经济,前者有较低的供给价格弹性,后者较高的供给价格弹性。当然,区分弱广义虚拟经济与强广义虚拟经济的供给价格弹性值具体为多少仍然是一个问题,不过作为理论研究可以暂时回避这个问题,在本文中我们假设两种极端的情况:强广义虚拟经济的供给弹性很小、甚至为O;弱广义虚拟经济的供给弹性很大,甚至为正无穷,以此来突出二者之问的性质差别。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介于二者之问的情况。

综上所述,本文将广义虚拟经济划分为:强广义虚拟经济、弱广义虚拟经济、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以下的第二节、第三节和第四节分别讨论这三种类型的广义虚拟经济,第五节是结论。

二、强广义虚拟经济

可直接定价的强广义虚拟经济是指具有较低供给价格弹性的情况。为了更清晰的说明问题,不妨假设供给价格弹性为O。当供给的价格弹性为O时,称为供给完全无弹性,它意味着供给数量为一不随价格变化的常数,这时广义虚拟产品的价格等价于经济学的租金。因此我们以下先对经济学中租金的概念做一说明,然后在此基础上讨论强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

在经济学中,租金是指供给数量不变的资源的服务价格。图1表示了租金的形成的基本原理。在图1中,纵轴代表价格或租金,横轴代表产品数量;D1、D2和D3代表不同的需求曲线,越上方的需求曲线代表的(同一价格下的)需求水平越高;S1代表供给曲线,其供给量为常数q。

从图1中不难看出,由于供给量是不变的(供给弹性为O),因此价格由需求水平决定。当需求处于较高水平D2时,形成的较高价格或租金P2,当需求处于较低水平D1时,形成较低价格或租金P1。特别是,当需求处于更低水平D3时,形成O价格或O租金。

对于强广义虚拟经济而言,由于供给数量确定,因此广义虚拟价值就体现为租金。需求水平越高体现为租金的广义虚拟价值越高,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越显著;反之,需求越低,体现为租金的广义虚拟价值就越低,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就越不显著。这就是说,在强广义虚拟经济中,广义虚拟价值主要是由需求水平来决定的。又由于广义虚拟需求本质上是由心理需求决定的,因此也可以说心理需求水平越高,广义虚拟价值越高,广义虚拟经济的特征就越显著;反之心理需求水平越低,广义虚拟价值越低,广义虚拟的特征也就越不显著。

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人们的心理需求是随着经济发展而增加的,因此强广义虚拟经济非常直接的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理论中的一个重要命题:随着经济的发展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对重要性会不断提升,广义虚拟经济规律将成为继实体经济规律之后越来越重要的经济规律。

这里需要特别加以说明的是,强广义虚拟价值体现为租金,但不是所有的租金现象都等同于强广义虚拟经济。实际上租金是一个很古老的经济学概念,最初只限于土地租金,后来租金的涵义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发展,它的外延也在扩大。现代经济学中的租金泛指缺乏供给弹性所产生的差价收入。因此在以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领域也会由于供给不足而产生租金,如刚刚提到的土地租金,以及建立在土地租金基础之上的房屋租金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一种租金称为行政垄断租金――通过行政权力人为的限制供给所产生的租金,这种租金一般而言也不应属于强广义虚拟经济的范畴。

由于租金现象的普遍性,又由于广义虚拟经济的二元价值容介态性质,因此许多存在于传统实体经济领域中的租金现象也包括了强广义虚拟经济的性质。例如即使是土地租金也有可能包含心理需求的作用,居住在CBD一方面固然是满足了交通、工作和商业购物的方便,但同时也满足了身份地位的心理需求。再例如技术发明所产生的新产品会有垄断性,垄断性会使供给数量受到限制,从而在需求的作用下会产生垄断租金,这种垄断租金既包括了生理需求的作用,也包括了心理需求的作用。但是只有对应于心理需求的那部分垄断租金才属于强广义虚拟经济。在现实中如何将与心理需求相对应的广义虚拟价值从总垄断租金中分享出来是有困难的。一种近似的方法是与同类低端产品相比较,新产品与同类低端产品的价格差可以近似代表强广义虚拟价值,因为同类低端产品主要满足的是生理需求。如果认为 同类低端产品也满足部分心理需求,那么这一价格差就代表了新产品新增的广义虚拟价值。例如新型苹果iPhone 4手机与同类其他品牌的手机的价格差,就可以认为是iPhone 4所新增的广义虚拟价值。实际上在很多情况下,我们需要知道的不是绝对的广义虚拟价值,而是相对的广义虚拟价值。甚至在纯广义虚拟经济理论研究中,我们也许连具体的增值数量都无需知道,只要知道随着收入的增加,心理需求、进而强广义虚拟经济的相对重要性会日益提升就足够了。

供给完全无弹性的强广义虚拟经济是一种极端情况,在现实中往往难以严格满足,一般情况下供给总是有弹性的,至少在长时间内总是有弹性的,我们在下一节讨论弱广义虚拟经济时会讨论这种情况。但是尽管如此,也还有一些现象很接近供给完全无弹性的强广义虚拟经济,下面我们就来举四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是古玩(其他的收藏品也类似)。古玩可能是最为典型强广义虚拟经济。由于古玩供给数量非常有限,因此可以视为供给是完全无弹性的。而对古玩的需求完全是心理需求,从实用角度上看古玩可能完全没有什么价值。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古玩的心理需求会上升,从而古玩的价格、也就是租金会上升。

第二个例子是高档品牌的奢侈品。从供给方面看,首先高档奢侈品的品牌就是有限的,实际上就某一品牌而言它是独一无二的,其次高档品牌的产品往往供给数量是有限的。从需求方面看,高档品牌的奢侈品主要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如品位、身份地位等,而且越是富有的人群对其支付意愿越高;经济发展水平越高,这类商品的需求也发挥高。因此高档奢侈品的价格基本上体现了人们的心理需求。

第三个例子是的演艺明星的价值。演艺明星主要依靠的个人天赋――虽然也有后天的努力与包装的作用,因此其供给是有限的。例如麦克尔。杰克逊只有一个。而对演艺明星的需求基本上是心理需求,需求越高,明星的价值也越高,这就是为什么演艺明星可以有很高的收入的原因。

第四个例子是独特的风景资源和古迹。显然独特的风景资源和古迹的数量是一种既定的自然存在,其供给是几乎完全没有弹性的。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这类的心理需求也在提高,这集中反映在随收入水平提高人们花费在旅游方面的支出也在不断增加。如果不存在政府的价格管制,独特的风景和古迹的参观票价应当是上升的。

三、弱广义虚拟经济

在第二节中我们说明了强广义虚拟经济的价值体现为租金,而且由于供给的完全无弹性。这种租金主要由心理需求来决定。但是从图1中也不难看出,如果供给增加,即供给曲线向右移动,价格(租金)会下降。例如供给曲线S1移动到虚线位置,对应于各个需求曲线的价格(租金)会相应下降。这就是说,如果供给是有弹性的,体现为广义虚拟价值的租金就会下降。在现实中,供给数量完全不变的情况是不多见的。在大多数情况下,只要时间足够多,供给总是会增加的。因此可以假设,租金往往只能在短期内存在,在长期内租金总是会下降的。像第二节中所说的,古玩、品牌和演艺明星可能都是某些特例。供给变化导致的租金下降可以用图2来简单的表示。

在图2中,当需求曲线由D1升至D2时,租金由P1升至P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供给由S1增加到舵,租金又回到P1。从长期供给似乎是在租金P1不变条件下,由S1增加到S2,因此虚线,LS可以视为长期供给曲线,由于它是水平的,因此价格供给弹性为正无穷也称为完全弹性的供给曲线。这就是说,在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短期租金会随着需求增加而增加,但长期租金则由于长期供给曲线是完全弹性珠而保持不变。

当然,完全弹性的长期供给曲线是一种极端情况,在现实中供给弹性不会如此之大,但就定性来说,供给弹性的增加会导致租金的下降。

根据上面的分析,在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心理需求或广义虚拟价值从长期来看并不体现在租金的上升上,那么它又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经验告诉我们,在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心理需求或广义虚拟价值体现在产品的多样性上。从消费心理学角度出发,单纯满足人们生理需求的产品往往是简单的和品种单一的,而心理需求的提升则要求产品有更多的花色品种。例如早期的福特轿车功能简单,可以概括为一把椅子加四个轮子。福特公司通过标准化和大规模生产,以极低的成本满足了美国人民对交通工具的需求。但是随着美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轿车不再仅仅是一种交通工具,人们的对轿车的心理需求不断增加,对轿车品质和多样性的需求不断上升。福特轿车由于没有及时跟上这一需求变化而一度陷入困境。在20世纪70年代,日本丰田公司创造的精益生产方式,进一步解决了在大规模生产条件下满足多样化需求的问题,将轿车生产方式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在集中体现了广义虚拟经济对工业生产方式的影响。

弱广义虚拟经济条件下人们追求产品多样化的心理需求可以由下面的CES效用函数来表达:

其中:n是产品种类数,xi是第种产品的消费数量。

首先在效用u中,每种产品都不是必需品,即不会由于一种产品的数量盖xi=O而导致效用为O。这完全复合广义虚拟经济以心理需求为基础的概念。其次产品种类数的增加可以增加效用。如果令所有xi都相等,则效用函数可以简化为u=np-x,可见产品种类数n的增加可以提高效用。而且由于1/p>1,因此产品种类的效用弹性大于产品数量x的效用弹性,这说明多样化对效用增加更为重要。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6)

关键词:虚拟资本;虚拟金融;金融危机;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F0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09)03―0099―05

一、国外“虚拟资本”研究述评

“虚拟资本”这个概念最早是由英国银行家威・里瑟姆提出的。他在《关于通货问题的通信》(1840年伦敦增订第二版)中提出了“虚拟资本”一词,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了这一点。而最早对“虚拟资本”进行系统研究的是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的《利润分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生息资本》中,马克思将虚拟资本分为两种不同的形态:一种形态是有价证券:如股票、债券等公共有价证券;另一种形态是由信用制度产生的各种信用票据,包括商业汇票、银行汇票和银行券。马克思所分析的虚拟资本主要限于金融领域。此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希法亭对股份公司与虚拟资本的形成和特点进行了更深入的研究。一些西方学者也在潜意识中,从货币金融资本的视角对虚拟资本问题进行过探讨。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对工业与金融作了区分,他重新定义了一个经济实体,他不再沿用昔日惯用限的货物、劳务、工作作为计算单位,即不以实物作为经济实体。他对经济实体的分析用的是一些虚拟的符号,如货币或信用贷款等。凯恩斯是第一位认为货币与信用贷款拥有纯粹经济性控制能力,可以对经济活动有实质性影响的经济学家。显然,他对虚拟经济时代的来临已经有了理论上的准备,他的著作《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所赖以构筑的因素――不确定性、预期、投机等是虚拟经济体系的重要基础。但他们的探讨仍未超越马克思定义的虚拟资本的范畴,主要局限于金融领域。此后西方学者对“虚拟资本”的研究归于沉寂。

最近国外的一些著名进步经济学家对“虚拟资本”问题的也开始关注。

2008年美国进步学者洛仁・戈尔德纳发表了题为《虚拟资本与资本主义终结》的文章,他将“虚拟资本”的定义归纳为:“虚拟资本不仅是超过全部剩余价值的纸质所有权凭证(股票、债券、土地和不动产租金),而且是超过其自身价值的全部能够产生收入的资产的资本化“现值”由现在重新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洛仁・戈尔德纳认为1973年以来世界资本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美国虚拟资本爆炸性增长,迫使日本、德国也采取金融化模式,这给世界实体经济造成损害,也给世界劳动人民带来了灾难。他认为,1973年以来的资本主义危机和以前危机最大的不同是:它是一场大规模的全球性的长期隐蔽萧条,资本主义进入慢性死亡阶段。

美国著名进步经济学家赫德森在《虚拟经济论:金融资本与通往奴役之路》一文中,认为美国经济已经虚拟化,即泛金融部门(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从全世界工人和产业资本那里吸走收入并以日益加重的债务将它们压垮。他认为新自由主义的关键主张即不再区分生产性收益和非生产性收益是为了掩盖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的不劳而获,这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巨大倒退。他还认为,新自由主义指责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干预是通往奴役之路,而事实上金融垄断资本在全球给工人造成的沉重债务和失业才是真正的通往奴役之路。国外学者的这些论述的确引人深思。

二、国内“虚拟资本”研究述评

我国有关虚拟经济、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要远远早于国外,早在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后,成思危教授与刘骏民教授就提出了虚拟经济、虚拟资本问题并展开了探讨。成思危教授在1999年第1期《管理科学学报》发表文章《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阐明了虚拟经济的五个发展阶段和虚拟经济系统的五个特点。此后,成思危先生一直在研究和发展这一理论,并将其扩展到研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通货膨胀及紧缩等各个方面。1998年刘骏民出版了《从虚拟资本到虚拟经济》一书,对资本主义国家“证券化”中的一些突出的现象进行了归纳,揭示了近20年来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金融创新和证券化过程中的一些新特点,对当代证券化中出现的“虚拟资本”进行了定性研究和分类。

2000年10月在南开大学建立了虚拟经济与管理研究中心并召开了第一届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此后每隔二年召开一次的全国虚拟经济研讨会,吸引了一大批中青年学者加入了虚拟经济、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行列,进一步推动了我国虚拟经济、虚拟资本的研究。不过这些研究只限于在金融范畴探讨“虚拟资本”问题,研究对象主要涉及债券、股票、期货和其他金融衍生品。还没有深入到企业生产要素等微观层面。所以,迄今为止,有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的探索,还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理论范式。

1.关于虚拟资本内涵号性质的讨论

关于虚拟资本内涵的讨论,成思危先生对马克思《资本论》中“虚拟资本”的概念归纳为两条:一是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生息资本)和银行信用制度的基础上产生的,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等;二是虚拟资本本身没有价值,但是可以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获取某种形式的剩余价值。可见,成思危先生首先是从金融视角来看“虚拟资本”,但“通过循环运动产生利润”又暗含在金融以外的领域也存在“虚拟资本”之意。成思危先生近年来也认为人力资本、知识资本都属于虚拟资本范畴。他呼吁要关注“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之间关系的探讨。

刘骏民教授认为,虚拟资本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是循着“日益摆脱个别生产过程,从而日益与整个社会生产和世界经济状况发生密切关系的趋势”而发展的。同时,随着生产过程的高度社会化,一方面“造成了价值的独立表现形式――货币的虚拟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价值增值过程的相对独立化和虚拟化”。他认为“如果将虚拟经济的研究范畴界定在‘市场经济中,以资本化定价为基础,以内在的波动性为特征的价格体系的’话,它不但包括金融,还要包括房地产、无形资产、某些高技术产品和信息产品以及其他叫能长期或短期进入这种特殊运行方式的有形产品和劳务”。

徐鸣把“虚拟资本”的研究从金融领域引向了企业微观领域。在《论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道”对实体资本与虚拟资本理论的隐喻》等多篇文章中指出:“人力资本、智力资本 理论的产生,本质上是从微观视角提出了“虚拟资本”问题,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理论的核心就是对企业与员工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与智力资本这些过去被看作是费用或成本的、不具备传统资本实物形态的东西进行“资本化定价,以决定其未来收入流的预期”。“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体现了当代社会经济中“资本化定价”的泛化。在当代企业的资本范畴中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以实体资本为一方的“硬资本”(物质资本、货币资本等)和以虚拟资本为另一方的“软资本”(人力资本、智力资本、金融资本等)两大部分,物质资本(资本1)、人力资本(资本2)、智力资本(资本3)是构成当代企业总资本的“资本三要素”,从“资本三要素”推解出一系列新的资本概念和形态,从中较清晰地辨别了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构架与层次,并可直观地厘清它们的边界与关系,有利于我们今后更好地理解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特性和功能”。徐鸣通过对“资本”与“虚拟资本”的经济学演变与哲学思考阐述了人力资本、智力资本的虚拟资本性质、特性和边界,并认为关于“虚拟资本”理论的研究有可能形成中国经济学流派。

赵海宽认为虚拟资本是一种价值。“我们可以把它概括为,以现实经济为基础,而又独立于现实经济之外,按照自己的规律和活动方式获取利润的价值”。他认为:“虚拟资本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只要控制其消极影响,就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

王建认为对当代国际资本运动的研究,必须分成两类,一类是产业资本,一类就是虚拟资本。在传统资本主义经济中,资本的主体是产业资本,虽然也有股票、债权、基金等虚拟资本,但这类虚拟资本只是产业资本的附属品,因为虚拟资本的利润来源,只能是对产业资本利润的分割。

钟伟认为,不能将金融资本、虚拟资本(virtual capital)、虚幻资本(fictitious capital)混为一谈。所谓金融资本,指的是除基础货币之外的各层次的金融资产,尤其是证券和金融衍生品;所谓虚拟资本,是不具有资本表象但实际上却完全具备资本特性的东西,例如股票就是对产业资本的虚拟。所谓虚幻资本是由马克思在讨论股票和证券交易所时提出来的,以生息资本为基础的、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能给持有者带来收益的资本。

戴明认为,在马克思看来,所谓虚拟资本就是以能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而存在的资本。马克思所提出的虚拟资本概念是带有贬义的,在英文中为“fictitious capital”,其实,应该翻译成“虚幻资本”、“虚假资本”似乎更为贴近马克思的本意。戴明提出了一个新概念:“所谓虚拟资本,是指不具备资本的实物形态,而事实上却是具备资本本质特性的物品。在英文中,与这种含义上的虚拟资本相对应的词汇是‘virtual capital’。虚拟资本是一个中性词汇,它所具备的特性,总的来说可概括为:这是一种’似非而是‘的资本”。

赵锦辉认为:马克思是沿着两种思路展开对“虚拟资本”的分析”:

第一种思路是以资本化为思路,能够资本化的收入就是虚拟资本。马克思指出:“虚拟资本的形成叫做资本化”。这里的虚拟资本特点:第一,这里的虚拟资本是相对于实体资本而言的,是幻想的、想象的资本。所谓实体资本是指生产或实现剩余价值的资本。它包括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这三种形式,而虚拟资本本质上不是资本,而是收入,是采用资本化形式定价的收入。第二,这里的虚拟资本是以有价证券形式存在的。

第二种思路是派生化的思路,这个思路认为虚拟资本是通过整个金融体系派生或创造出来的。因此,虚拟资本就是金融资本。这里的虚拟资本有两个特点:第一,它是以整个金融体系为依托的。通过金融体系的货币创造过程派生或制造出虚拟资本。之所以讲是金融体系,而不仅仅是银行体系,这是因为现代社会的货币创造过程既与银行机构有关,也与非银行金融机构有关。第二,它是以各种票据的形式存在的。这些票据的多次流转,从而制造出虚拟资本。

2.关于虚拟资本的功能与作用的讨论

关于虚拟资本的功能与作用,我国学者作了多视角的探讨,不像国外学者那样一律持否定态度。

刘东从劳动、物化劳动、资本、现实资本(实体资本)、产权资本、虚拟资本的逻辑顺序,阐述了劳动创造价值,价值积累形成物化劳动,物化劳动转化为资本,资本表现为现实资本(实体资本),现实资本(实体资本)转化为产权资本,产权资本以虚拟资本的方式持有,虚拟资本独立运行。论述了劳动的积累必须转化为资本、储蓄必须转化为投资,从而形成和发展“虚拟资本”的一个不断升级的轨迹,认为这是一条国家富强的必经之路。

王雪苓认为:虚拟资本的运动方式决定了它对经济增长同时具有积极的和破坏的双重作用。有效的虚拟资本积累和运行是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和杠杆,它的发展必将推动社会经济的大发展。与此相对的,则是投机和泡沫等风险引起的消极作用。由于经济问题往往同利益问题缠绕在一起,于是虚拟资本因之也就有了投机、泡沫和危机的可能,继而造成一系列负面影响。但总体来说,合理、有效地发展、利用虚拟资本毕竟是大势所趋。她总结了虚拟资本六大功能:(1)优化资源配置的功能。(2)联合生产要素的功能。(3)资本的激励和约束功能。(4)激活“储蓄”的功能。(5)补充宏观调控手段的功能。(6)资本外向扩张的功能。

赵海宽认为:虚拟资本是社会进步的产物,只要控制其消极影响,就能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巨大推动作用。我国当前虚拟资本还不算发达,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尚比较低的表现。为了进一步加快经济的发展,今后我国还需要更快发展虚拟资本,不但要增加各种有价证券的上市交易量,而且要积极创造条件加快衍生金融工具的发展。发展虚拟资本的提法是不是不好听?应该说这是一个观念问题,由于我们过去认为虚拟资本只有资本主义国家存在,就觉得这是个贬义词。其实虚拟资本是一个相对于实体资本而言的中性词,合理发展虚拟资本的提法是没有问题的。

李恒光认为:虚拟资本市场表现出一种特殊的运行规律,即股市中所谓的“吉芬现象”。在人们的资产增值预期心理作用下,虚拟资本与实物资产的增长往往不同步,甚至相背离,发展演变的结果自然是“泡沫”的膨胀。虚拟资本市场的存在及其特殊的运行规律,正是导致金融资产脱离实物资产而飞涨的重要原因。因此,从逻辑上说,消除“泡沫经济”最根本的措施便是取消虚拟资本市场,这显然是因噎废食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我们不仅不能取消虚拟资本市场,而且还要大力推进虚拟资本市场的发展,因为我国的虚拟资本在金融资产中所占的比重实在太小。这就出现了一对矛盾:既要发展虚拟资本市场,又不能形成“泡沫经济”。彻底解决这对矛盾尚无良策,我们只能是对虚拟资本市场实行有力度的调控,制订合理而有效的规则来规范和约 束市场主体的行为。最大限度地扼制虚拟资本市场的消极作用,消除诱发“泡沫经济”的潜在因素,使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之间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关系。

3.关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讨论

在关于虚拟资本与实体资本的关系的探讨中,有的学者初期将“实体资本”分别称之为“现实资本”(李恒光,1998;赵春学、黄建军,2000)、“实际资本”(唐恒照,2001)、“真实资本”(戴相龙、黄达,1998),目前学术界已经将其统称为“实体资本”。

赵春学、黄建军认为:虚拟资本与现实资本(实体资本)界定的关键在于它们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是否直接发挥职能,直接发挥职能者为现实资本(实体资本),不直接发挥职能者为虚拟资本。因此,现实资本(实体资本)指的是资本经营者拥有的,因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能直接发生作用,从而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实体。它是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基础,是内容意义和现实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一重存在。虚拟资本指的是资本所有者拥有的,在创造和实现价值增值的过程中不直接发生作用,但因按约定依法拥有价值增殖索取权,从而能够分享价值增值的可交易的资本价值凭证。它是依法索取的价值增殖流量的资本化形式,是从现实资本中独立出来的形式意义和观念意义上的资本,是资本的第二重或多重存在。

李恒光,认为,虚拟资本并不是真正的资本。尽管有些虚拟资本能部分地代表现实资本,但它无论在质的方面和量的方面都与现实资本迥然不同。从量的方面来看,一部分虚拟资本虽然能代表现实资本(如股票),但在量上和现实资本也有显著的差异。其一,虚拟资本有自己价值的独立运动和决定方式。它的价值是由利率推算出来的,受当时利息率的影响,却不受它代表着的实际资本价值的约束。其二,在量的大小上必然不一致。虚拟资本的价值量一般总是大于它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量。其三,量的变化不一致。虚拟资本价值量的变化并不完全反映它所代表的现实资本量的变化,而只是一种近似的、歪曲的反映。

唐恒照认为,虚拟资本和实际资本,不论从质还是从量的方面来说都是不同的。从质的方面看,实际资本本身有价值,并且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发挥着资本的职能。它处于实物形式――一机器、厂房、原材料、待售的商品,或是处于货币形式,都是职能资本。而虚拟资本本身既无价值,又不在生产过程中发挥资本职能。它只不过是资本所有权的证书,是资本的“纸制复本”。从量的方面来看,一方面,由于资本掺水,股票票面价值大于企业实际投入的资本量。同时,股票价值通常又比它的票面价值高,所以虚拟资本的数量总是大于实际资本。另一方面,虚拟资本数量的变化取决于各种有价证券发行量和它们的价格水平,它的变化不一定反映实际资本数量的变化。

赵海宽认为:“虚拟资本以实体资本为基础”,“虚拟资本又独立于实体资本之外”,“虚拟资本有自己的独特运动规律”。

赵春学、黄建军认为:由于虚拟资本是基于现实资本产生的,是现实资本的派生形式,因此在虚、实资本的定性关系问题上,现实资本是第一性的,虚拟资本是第二性的,其中现实资本对虚拟资本具有基础性和内容性的决定作用,虚拟资本则对现实资本具有的派生性和形式性的反作用。虚、实资本的定性关系问题是调控社会总资本所面临的首要的基本问题。

4.关于资本化定价问题的研究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7)

近代历史表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的腾飞往往是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协同发展的结果。虚拟经济既是经济全球化、信息化和金融自由化的产物,又是后者发展的动力。如何测度一个地区的虚拟经济发展水平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成为一个同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的课题。

相关概念释义

何谓“虚拟经济”,学术界有不同观点。一般认为,虚拟经济是与实体经济相对应的概念。虚拟经济的基础和核心是虚拟资本。虚拟经济可以理解为独立于实体经济之外的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包括在股票、债券、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本的交易活动基础上形成的相对脱离实体经济的一种经济活动。虚拟经济的产品或载体是货币、股票、债券、期货等各种金融工具。虚拟经济的工厂是各种金融机构。虚拟经济的交换场所是各种虚拟资产交易市场(其主体是金融市场)。与之相对的是“实体经济”, 一般是指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本文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试图对虚拟经济发展进行测度,构建一个测度指标体系对一个区域的虚拟经济发展进行评估和反映。

德国经济学家乔纳森·特南鲍姆(Jonathan Tenenbaum)最早提出经济倒金字塔概念。他认为,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全部经济金融化的价值,都可以构成倒置的金字塔结构。该结构分成四个层面:第一层面为金字塔底部,是以实物形态存在的物质产品;第二层面是商品和真实的服务贸易;第三层面是股票、债券、商品期货等;第四层面是完全虚拟的金融衍生品。其中的第三层面和第四层面可以理解成虚拟经济范畴。

有学者认为,“虚拟经济”一词是由中国学者提出的。中国学者根据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提到的“虚拟资本”衍生出虚拟经济问题。从马克思的虚拟资本理论看, 虚拟经济突出反映为货币资本不经过实体经济循环就可以取得盈利, 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国外学者则以“符号经济”(Symbol Economy)、“非真实经济”(Unreal Economy)等概括这些活动。

有学者把房地产业也归入虚拟经济范畴,对此笔者不能苟同,房地产业的产品首先是为了满足居住和商业需求,属物质资料生产,其资本属性不是房地产业的本质,是派生属性或次要属性,因此本文不将其归入虚拟经济范畴。

体系构建

虚拟经济发展水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两大问题亟待定量刻划和研究。

(一)虚拟资产总价值

虚拟资产总价值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虚拟经济发展水平最基础也最重要的指标。毫无疑问,在正常经济背景下,虚拟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国家或地区,必然对应庞大的虚拟资产总价值,反之亦然。

按照前述虚拟经济的定义,虚拟资产总价值包括一定时点资本市场上股票、债券、基金、金融衍生品等虚拟资产市价总值。其中,股票资产可按一定时点股票市价总值进行计量,债券资产可按当年债券期末余额或一定时点市价总值计量,基金可按一定时点基金产品净值计算,金融衍生品可按一定时点相关衍生品持仓量计算价值。这是一个描述虚拟经济发展的存量指标。

虚拟经济兴起于十八世纪资本主义国家,主要以股票和债券的形式表现出来,极大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进入二十一世纪,虚拟经济更为成熟,规模与十八世纪已不可同日而语。目前全世界虚拟经济总量已达四百万亿美元,虚拟资本平均每天的流动量已高达四万亿美元。可见,世界虚拟资产总价值代表的虚拟经济已有相当大的规模。

我国的虚拟经济发展虽然起步较早(据史料记载,在清末就有股份制企业和股票市场),但在新中国成立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由于意识形态的原因,虚拟经济的发展陷入停顿状态。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又获得了充分和快速的发展,可以说只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走完了世界上发达国家用了一百多年才走完的历程。发展到今天,我国的股票市场、外汇市场、期货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都已具有相当大的规模和相当高的水平,尤其是股票市场已位列世界前列,对实体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历史已经证明,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是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的关系。环顾全球,当今世界的实体经济大国无一例外也是虚拟经济大国。因此一个国家的虚拟资产总价值不仅反映其虚拟经济发展水平,同时也是其实体经济水平的一面镜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国虚拟经济发展虽然近20年成绩卓著,但虚拟资产总价值仍然和我国GDP位居全球第二这一地位不相称。所以政府有关监管部门近年仍然把工作重点放在扩张我国虚拟经济规模上,也是看到了我国虚拟资产总价值仍然有较大提升空间。

(二)虚拟资产总交易额

衡量虚拟经济发展水平和地位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虚拟资产总交易额。虚拟经济发达,虚拟经济地位重要的国家和地区,必然大量吸引区域内外的资本参与交易,从而引起大量虚拟经济价值的产生、转换、转让与消失。一定时期内,虚拟资产可以在不同的价位上重复交易。将一定时期内的同种虚拟资产交易的价值累加,就可以得到虚拟资产的交易量。这是一个描述虚拟经济发展的流量指标。

虚拟资产总交易额反映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金融资本的吸引力,同时也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虚拟经济地位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假定没有外汇管制的前提下,一个地区实体经济越具有活力,虚拟经济所处地位越高,必然有较为庞大的虚拟资产总交易额。所谓世界金融中心,从内容上看,当然是指其虚拟经济具有较高的影响力和辐射力;从形式上看,则是指其虚拟经济具有较高的虚拟资产总价值和虚拟资产总交易额。

虚拟经济发展水平可用以虚拟资产总价值、虚拟资产总交易额两个指标来反映。虚拟资产总价值是从存量的角度,将某一时点资产期末余额统计汇总;虚拟资产总交易额则是从流量的角度,测量虚拟经济在一定时期的活跃状况。一个是静态,一个是动态,两者分别从两个侧面反映虚拟经济发展水平。

(三)经济虚拟化度

为了刻画虚拟经济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功能和地位,表现一个国家或地区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更为了分析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需要将虚拟经济的发展规模与实体经济的发展规模联系起来,计算经济虚拟化度指标。

经济虚拟化度的计算可直接用前述虚拟资产总价值与实体经济发展规模相比。即:

其中,实体经济发展规模可用国内生产总值GDP代替。

经济虚拟化度指标往往与一个国家或地区市场经济发展程度相联系。从世界上看,经济虚拟化度高的国家,同时也是市场经济发达的国家。个别国家(如美国)经济虚拟化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其重大的宏观经济决策基本都是实体经济和虚拟经济共同影响的结果。从我国国内来看,各地区经济虚拟化度也往往和其市场经济发展程度密切相关,不管是证券市场的分布还是主要上市公司的来源,都集中在东中部这样的经济发达和较发达地区,这绝不是偶然现象,它反映的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内在关系。因此,经济虚拟化度指标的测量和评估在虚拟经济测度指标体系里面占据重要地位。

需要注意的是,用经济虚拟化度指标来评估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时,经济虚拟化度指标应在宏观经济风险可控的范围内发展,要防止出现过分追求高经济虚拟化度的倾向,过高的经济虚拟化可能会使整体经济走向反面,甚至引发经济和金融危机,这样的事例已不鲜见。

(四)虚拟经济灵敏度

毋庸置疑,实体经济是虚拟经济的基础,没有实体经济,虚拟经济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虚拟经济应该是实体经济的反映和延伸。股票如此、债券如此、金融衍生品都是如此。但是,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受多种因素影响,虚拟经济并不总是反映实体经济状况。虚拟经济灵敏度研究就是要通过对虚拟经济状况与实体经济状况做对比研究来评估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反映程度,从而为有关金融决策提供依据和参考。

对于股票市场来说,股票市场虽有“国民经济晴雨表”之称,但它也可能脱离实体经济发展状况而运行,要评估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灵敏度,可将一个国家或地区一定时期内(如一年)股票市场总市值的涨跌比率与同一时期经济发展比率相比,计算股票市场相对实体经济的灵敏度指标。即:

其中:为增加指标的说服力和代表性,在我国,股票市场总市值涨跌比率应是根据包括上海主板、深圳主板、深圳中小板和创业板所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总值变化计算而来,同一时期经济发展比率可使用GDP增长率。

某一时期经济发展比率环比增减百分点=报告期GDP增长率-基期GDP增长率

计算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灵敏度指标,其目的就是观察研究股票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某一时期(一般设定为一年)如果股票市场市值涨跌比率严重脱离经济发展比率,出现暴涨或暴跌,就意味着股票市场对实体经济的灵敏度在降低,也就意味着这一阶段的股票市场进入脱离实体经济的纯粹投机炒作,这一格局如果得不到及时扭转,将反过来影响实体经济的发展,值得引起国家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这方面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的日本股市泡沫与崩盘,本世纪初美国纳斯达克市场的暴涨暴跌都为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研究案例。

对于债券市场来说,大部分研究表明,债券市场对实体经济有较高的灵敏度。在一般情况下,债券价格具有较高的稳定性和较小的波动。但其交易价格的涨跌变化也和实体经济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债券投资者预期实体经济将进入高度繁荣或迅速萧条,则债券价格将提前于实体经济作出反映,出现债券收益率暴涨或暴跌的局面。一般来说,如果债券投资者认为实体经济已进入繁荣期,投资者为了分享实体经济发展的成果,会纷纷抛售债券,转而进入股票市场购买股票以获得较高收益,引发债券价格下跌;反之如果债券投资者认为实体经济已进入萧条,为了回避股票市场的系统风险,就会抛售股票转而购买债券,以获取虽然不高但较为稳定的收益,从而引起债券价格上扬,降低债券收益率。在极端情况下,如果一个国家或经济实体由于种种原因出现债务危机,投资者认为存在债券违约风险,将引发集体抛售狂潮,出现难以想象的畸高的债券收益率,2011年和2012年的希腊就正在出现这一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债券市场也是国民经济的晴雨表。

金融衍生品市场种类繁多,较为复杂,但其中一些和实体经济关系密切的品种也可计算虚拟经济灵敏度指标,以评估其对实体经济的反映程度。较为典型的是大宗商品期货,如原油、有色金属、农产品等。以原油为例,原油期货价格的涨跌与实体经济发展在正常情况下是正向变动关系,如果某一时期原油期货价格受到国际投机资本炒作,也可能脱离实体经济运行,因此,为了评估原油期货价格对实体经济的灵敏度,也可计算有关指标:

报告期实体经济增长率环比增减百分点=报告期GDP增长率-基期GDP增长率

其余如有色金属、农产品等大宗商品期货,也可计算其对实体经济灵敏度指标。

虚拟经济发展日新月异,不断出现新品种、新问题、新现象,虚拟经济测度是一个复杂、新颖且具有挑战性的课题,通过以上指标体系,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虚拟经济发展水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作一个基本的测度,也仅是一个初步构想,本文是为抛砖引玉。

参考文献:

1.李凌云.虚拟经济的测度指标初探.开放导报,2009(4)

2.王国平.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07(9)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8)

"virtual economy", and hopes to start a discussion on the understanding and crack of virtual economy problem.

关键词: 虚拟经济;符号财富

Key words: virtual economy;symbol wealth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1-0170-02

0 引言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也正步入新阶段,“虚拟经济”也成了一个越来越为更多的人所熟悉的词。以下笔者就“虚拟经济”问题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求教于大家。

1 虚拟经济的含义

“虚拟经济”是目前学界、经济界及新闻界使用频率较高的一词,大致有三种用法:第一种指资本市场。第二种是基于网络世界的虚拟性,而把网络公司、网络商店等的经营叫虚拟经济,其实网络上经营的公司尽管叫“虚拟公司”,但其经营都是实实在在的,只不过借助了网络进行经营管理,故用“网络经济”来称谓更合适。第三种是用来指代知识经济,而知识经济,根据OECD的定义是指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存储、使用和传播基础之上的经济。既然已有明确的界定,我认为还是遵照使用为好,不要随意用“虚拟经济”替代之,以免混淆。

在第一种用法中的“虚拟经济”一词,目前国内也尚无一个统一严格的定义,我认为由于虚拟经济(fictitious economy)和实际经济或实体经济(real economy)是二分法思考的结果,故理解了实体经济或实际经济也就同时认识了虚拟经济(或称非实际经济)。所谓实际经济指一个社会中的各种经济主体为获得实际财富而进行的生产、交换等所形成的整体社会经济生活过程,从产出上看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劳务(它们形成实际财富),既其内容和范围大致与GDP的相同,而实际GDP也正是我们衡量实体经济运行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

与此相应,虚拟经济就是指符号财富的生产和交换的过程,其中符号财富包括有:①各种原生金融工具,如货币、外汇、票据、存单、股票、债券等;②各种衍生金融工具,如外汇期权、利率互换、股票期权等等。另外随着网络的发展,出现了网络虚拟财富。而计算机及其网络对人类社会所发生的巨大影响目前只是初见端倪,随着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不断进步,本文所指的虚拟经济必将获得新的发展形式和内容。

2 虚拟经济的出现条件与发展动因

虚拟经济是一个历史范畴,货币的出现是它产生的历史前提之一,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科学的揭示了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商品价值的表现形式也相应不断发展,经历了从简单、偶然的价值形式到扩大的价值形式、再到一般价值形式最后到达价值的货币形式,而虚拟经济也就开始萌芽。随着现代纸币的出现并与货币商品——黄金割断了联系(黄金的非货币化),货币的金属载体被最后否定,货币成为了单纯的价值符号,则虚拟经济也开始进入蓬勃发展阶段(大约从上个世纪70年代开始)。随着衍生金融工具的出现和发展,虚拟经济的相对独立性更显加强,衍生金融工具(它是对股票、债券、外汇等虚拟资产的又一次抽象)的交易基本上脱离了实物,它的交易物实际上是一种主观预期和相关风险,交易的结果是根据金融资产的价格涨落来支付其差额。

虚拟经济出现并发展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是“过剩经济”的出现,人类进入资本主义社会后,生产力水平取得了突破性发展,创造并积累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工业化+市场化=过剩”成了困扰市场经济国家的一个大问题,包括“剩余的产品”、“剩余的服务”在内的“剩余价值”如何由经济体系合理有效的消化和利用的问题激发着人类在经济方面的创造力,催生并推动着虚拟经济的发展。

科学技术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发展是虚拟经济出现并发展又一重要的动因。科技的进步使人类进入了信息社会,全球化的网络和信息高速公路度改变了人们对时空的感觉和认识,货币和资本等符号财富以光速在全球范围内流动、整合,金融创新的步伐不断加快,使虚拟经济在范围、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得到了极大拓展和提升。

3 虚拟经济的本质

从历史哲学角度看,虚拟经济实质上是人类或人类文化的符号性在经济领域的体现,是人类文化创造力的体现,虚拟经济也体现着人类对已有的经济成果的评价和对经济未来的预期。在传统社会里,由于人们的绝大部分精力和体力必须用于物质生产,所以对人类的符号性的感触并不明显,而随着工业社会尤其是信息社会的到来,我们发觉我们的生存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我们和实体世界的接触中正被我们自己打入一个虚拟世界或称符号化世界的“楔子”,从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军事领域和社会生活领域无不充满了新的象征符号和新的象征意义。虚拟经济的符号象征性也正源于此。它标志着人类的经济活动进入了一个更新、更高级也更复杂、更不确定的时代。

4 虚拟经济的特征

①与实际经济比较,规模巨大。从货币来看,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的教授汉克尔在他的研究报告中指出:“当今世界货币总量要超出货物总量的60倍,在如此巨大的货币总量中,实际上只要3%—4%的钱就足够应付实体经济的需要”。②与实体经济日趋分离,有自己的运行规律。虚拟经济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产生,并随着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而其发展越来越远离实体经济,在衍生金融工具出现后,基本上就已脱离了实体经济。如货币最初是随着实体经济的需要而出现并发展,以后就逐渐融入了虚拟经济,存款货币创造机制只能从银行体系中求得解释;到了股票、债券、外汇等也能找到与实体经济的联系,但其交易价格的波动轨迹已很难直接从实体经济得到满意的解释。③与实体经济相比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易变动性,不论是价格的涨落还是交易额的增减,都具有实体经济所难以具有的极大波动幅度和振荡频率。④大大超过实体经济的乘数效应。整个虚拟经济及其各个子系统均存在乘数效应,且大大超过实体经济中的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等的效应之和,这也是虚拟经济变动幅度大且频繁的重要原因。⑤与实体经济相比,虚拟经济全球一体化、集成化的趋势更明显,发展速度更快。根据有关研究,目前资本跨国流动的规模年平均增长率大约是25%,而世界实体经济年平均增长率约为3%,世界贸易的年平均增长率约为5%。

5 虚拟经济的作用

①虚拟经济是实体经济的剂和推进器。虚拟经济对实体经济的推进作用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虚拟经济的繁荣有助于增加各经济主体的信心和良好预期,从而带动实体经济发展;二是虚拟经济的运作也是促使实体经济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和结构调整重要手段。当然虚拟经济的急剧萎缩也会给实体经济以巨大的打击,严重时也可能导致实体经济的负增长。②分配方面的作用。虚拟经济使社会的富裕阶层尤其是超级富豪们因大量、持久地占有符号财富而减少或放弃了对实际财富的过度拥有,这样使广大平民阶层尤其是穷人能以较低的代价去享用一些实际财富。

参考文献: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9)

中图分类号:F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11-00-01

一、前言

随着时展和社会进步,当今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趋势进一步加深,信息化时代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更多便利条件,其中虚拟经济就是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依托于金融系统而产生的新型经济类型。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新生经济力量,虚拟经济自产生之日起就与金融创新有着血肉联系,金融手段的创新使资本从实体经济中解放出来。

金融创新指的是通过重新组合金融领域中的各要素以实现金融发展的创造性变革。金融创新是与经济货币化紧密相连的,经济货币化程度的不断加深为金融创新提供了更为便利的条件,资本证券化和金融衍生工具逐渐成为了金融创新的主要特征。金融创新对于虚拟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当前虚拟经济的总体规模已经超过了实体经济,在各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发展虚拟经济对于不断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总体质量有强大促进作用,但是由于虚拟经济的特殊性,其高产出高回报的特点也决定了其具有高度风险性和虚拟性。因此,虚拟经济相对于实体经济而言更容易出现不稳定性,给经济发展带来风险和威胁。不断完善金融创新体系和手段对于提高虚拟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促进虚拟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发挥有着重要意义,探究在我国如何进一步加快虚拟经济发展步伐,保证虚拟经济安全不仅有着极强的理论意义,更有着高度的实践价值。

二、金融创新与虚拟经济发展的关系

1.金融创新推动虚拟经济发展。金融创新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不仅包括货币和信用形式的创新,还包括金融机构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创新以及交易方式、操作技术等技术方面的创新。前文已述,虚拟经济的发展是以金融业发展为基础的,其产生和发展与金融因素货币、信用等密切相关,因此,金融创新和金融深化是虚拟经济能够获得长足发展和不断深化的主要依托。

金融创新在1970年代的西方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达到全盛,不仅改变了传统的经济运行方式,同时也更新了传统业务的经营管理方式,将金融业发展的国家界限打破,促使世界经济发展关系更加紧密。虚拟经济的发展同样革新了经济发展结构,使经济结构有了全面深刻的变化,对金融业的发展也起到了相当的反作用。

2.虚拟经济反作用于金融创新发展。虚拟经济对于提高经济发展效率起着重要作用,能够促进信用创造功能在金融业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发挥更加重要的功能,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发展效益。金融创新在为金融业发展提供大量个性化、现代化服务的同时也借助于现代信息技术提高了资本的运营速度和使用效率,大量减少了实际货币需求,节省了一大批流通费用。虚拟经济发展效率的增加进一步提高了资金流量和资产存量,使金融机构的经营规模得以扩大,经营成本得以下降,经营利润得到提高。从宏观角度来看,虚拟经济同时也提高了金融市场的运行效率。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进程中促进了各国金融发展的相互交流和融合,提高了各国应对金融风险的能力。虚拟经济的发展促使金融制度和组织方式不断变革,而这些方面的创新能够进一步开拓金融新业务,提高金融创新发展速度和效益。

虚拟经济的发展促进金融创新的发展,但是过度发展的虚拟经济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金融业的稳定,给金融创新带来不利影响。信息时代飞速发展的现代信息技术为虚拟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虚拟经济的发展突飞猛进,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发展迅速,金融资本流通越来越替代商品流通,国际分工进一步分化,资本流通速度不断加快。虚拟经济的发展超出了正常的速度,也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不稳定因素。2008年从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其影响一直持续至今。因此,虚拟经济的发展要遵循正常市场规律,以防出现经济波动带来金融震荡。

三、金融创新在虚拟经济发展中的策略

1.速度与效率相结合。我国虚拟经济的发展服务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因此要始终坚持速度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既要保持较高的发展效率又要遵循适度的原则,合理利用国内国外的金融资源。针对我国国情,更大力度地发展实体经济,为我国虚拟经济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良好的支撑和保障。提高虚拟经济风险意识,不断完善金融创新体系,避免虚拟经济发展的过度膨胀,打击金融投机行为,平衡实体经济的内在结构。

2.培养金融衍生市场。自1978年我国确立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特别是党的“十四大”确立了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以来,我国的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经济发展与世界经济有了更多的交集与融合,受世界经济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金融市场改革后,我国正逐步实现银行商业化、资本商业化、利率自由化和货币国际化,但是在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金融风险也随之加大,培养中国的金融衍生市场是规避风险、建立完善风险转移机制的必然要求。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市场必须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从发展投资基金和建立二板市场开始,适时推出金融衍生品,将国债期货和股指期货作为发展重点,稳定宏观调控手段,提高我国虚拟经济发展和金融业发展的稳定性,更加平稳地实现我国经济与世界的接轨,保障我国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

除此之外,作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要加强对金融业的监管力度,采取有效手段防治金融泡沫膨胀,确保金融安全和虚拟经济不过度发展,从而为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提供更大助力。

参考文献: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10)

中图分类号:F01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9448 (2013) 02-0060-07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the China’s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to Engle Coefficient and Social Stability

ZHENG Hai-tao ZHANG Wen-rui REN Ruo-en

(School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Beiha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191,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ic accounting theory,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China’s coeffici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then conducts empirical research of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coeffici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Engel’s coefficient and Gini coefficien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coeffici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and Engel’s coefficient; the developm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weakens the negative impact on social stability caused by Gini coefficient’s increasing.

Keywords: coefficient of generalized virtual economy, Engel’s coefficient, Gini coefficient, social stability

一、引言

林左鸣(2010)[1]认为,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与恩格尔系数成反函数关系,并且广义虚拟经济让基尼系数增长对社会的杀伤力大大减弱。广义虚拟经济是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以及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的统称。随着社会富裕程度的增加,人们满足心理需求的消费增加,因而对于食物的最终需求占比会逐步降低。另一方面,一个国家贫富水平的差距扩大,会极大影响这个国家的社会稳定。但是,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使得富人阶层的财富能更多地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使得工薪阶层的收入能满足他们的生活,即不同收入级别的人们都能满足各自的最终需求,那么财富和收入的较高不均等性所产生的社会不稳定性将大大减少。中国在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恩格尔系数不断减小;收入差距的拉大致使基尼系数呈现增加的态势,然而我国社会的稳定基础没有变化。本研究是要探讨中国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是否对中国恩格尔系数的减小和社会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是否符合林左鸣(2010)总结的一般规律。

为此,本研究从测度中国的广义虚拟经济系数出发,去检验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与恩格尔系数是否成反函数关系,并试图分析广义虚拟经济能否减弱基尼系数增长对社会稳定性的影响。论文接下来是这样安排的;第一部分是测算中国的广义虚拟经济系数;第二部分是研究中国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与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关系;第三部分研究中国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的作用,探讨广义虚拟经济增长是否减弱基尼系数增长所带来的杀伤力。

二、广义虚拟经济系数的测算

林左鸣(2010)给出了广义虚拟经济主要的两种分类方法。一种是从心理需求的角度出发,将广义虚拟经济分为只满足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和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的经济活动。另一种是从产业角度进行划分,例如金融产业及其他服务产业等。李小宁(2011)[2]认为上述两种方法并未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的形成方式来分类,他认为广义虚拟经济可以划分为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和不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而可直接定价的广义虚拟经济按供给弹性的差别又可分为强广义虚拟经济与弱广义虚拟经济。按产业对广义虚拟经济进行分类的优点是有利于广义虚拟经济的核算,而不足之处在于很难明确地将实体经济部门与广义虚拟经济部门区分开来。黄纯纯、任若恩和郑海涛(2011)[3]对广义虚拟经济的测算范围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基于产业分类的不同层次虚拟经济测算范围。

广义虚拟经济系数是指广义虚拟经济总量占GDP的比重。基于数据的可获得性,本研究参照黄纯纯、任若恩和郑海涛(2011)对虚拟经济测算范围的划分,将虚拟经济分为4个层级分别为:

第一个层次,狭义的虚拟经济,即仅统计第三产业中金融业。

第二个层次,即在第一个层次的基础上,进一步将第三产业中的其他产业也考虑进来。

第三个层次,再进一步扩展的虚拟经济,即在第二个层次的基础上,加入第一、第二产业的最终消费品中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带来精神愉悦的商品。

第四个层次,广义虚拟经济,即在第三个层次的基础上,把GDP遗漏的、能够给人们带来情感愉悦的非商品事物加进来,比如因特网带来的便捷、家庭劳动、社会网络价值、环境、污染、资源等。

针对以上4个层次的虚拟经济,第一个层次和第二个层次的数据都包含在GDP中,可从国家统计年鉴中获得,而对于第三层次虚拟经济的研究,本研究在第二层级虚拟经济的基础上加入奢侈品消费用以代表在第一、第二产业的最终消费品中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带来精神愉悦的商品。对于第四层次的虚拟经济,由于目前很难对非商品实物的价值进行测定,因而暂不考虑第四层次虚拟经济的测算。最终本研究测算了1991~2010年的第二、三层次的虚拟经济系数作为2个不同层次的广义虚拟经济系数。

第三产业增加值数据可从国家统计年鉴中直接得到,而对于奢侈品消费的数据目前国内还没有权威机构进行统计,参考2012年世界奢侈品协会的《中国十年奢侈品官方报告》提供的2000~2010年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额数据,以2001~2010各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对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额进行折算,并在假设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额呈现线性增长的前提下,以其平均增长率11.3%推算1991年至1999年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额数据,从而得到国内奢侈品市场消费额的人民币数据。需要注意的是,该奢侈品数据为消费额,若需将其纳入广义虚拟经济的测算范围,还必须测算其中增加值部分,根据已有的2000~2005年和2007年的62部门投入产出表,取金融业与房地产业之和的增加值占其产出的比例的平均值0.66为奢侈品消费增加值占奢侈品消费总额比重。从而得到奢侈品消费的增加值数据(如表1)。根据广义虚拟经济系数的定义,得到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

三、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与恩格尔系数之间的关系研究

恩格尔系数(Engel’s 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越富裕的家庭,食品支出占比越低。推广到国家层面可用恩格尔系数来衡量一个国家的贫富程度。一个国家越是富裕,恩格尔系数越小;反之,则恩格尔系数越大。

为检验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与恩格尔系数是否成反函数关系,用第一部分计算得到的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一、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分别与恩格尔系数进行回归,以检验广义虚拟经济系数是否与恩格尔系数呈现反函数关系,在国家统计年鉴中将恩格尔系数分为了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因而总共进行了四次回归结果如下:(注:GVEC1: 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一,GVEC2: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 ECURBAN: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ECRURAL: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

ECURBAN = 104.52 - 1.63 GVEC1

(21.28) (-12.70)

R2=0.899669 F=161.4056

ECRURAL = 113.51 - 1.66 GVEC1

(35.68) (-20.03)

R2=0.957078 F=401.3660

ECURBAN = 104.41 - 1.61 GVEC2

(20.80) (-12.40)

R2=0.895267 F=153.8653

ECRURAL = 113.51 - 1.66 GVEC2

(35.85) (-20.13)

R2=0.957501 F=405.5402

从回归结果来看,四个方程F检验t检验均通过,R2也很高且GVEC1、GVEC2前的系数均为负,说明广义虚拟经济系数确实与恩格尔系数成反函数关系;另外从结果中,不难看出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一与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各自与恩格尔系数的回归结果差异不大,原因主要在于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仅在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一的基础上增加了奢侈品消费的部分,而相较于数十万亿的GDP而言,几百亿的奢侈品消费所占比重实在太小,对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的贡献甚微。或许只有将第一、第二产业的最终消费品中能够给消费者提供带来精神愉悦的其他商品充分考虑进去,才能更好地体现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一与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二这两个不同层次间的广义虚拟经济系数的差异。

对于广义虚拟经济系数为何与恩格尔系数呈现反函数关系,本研究也进行了一定的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然而不论在城镇还是农村食品消费支出所占比重均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见图1)。出现这种的现象的可能原因在于食品这种生活必需品主要作用在于满足人的物质需求,而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人类愈发追求心理需求的满足,因而消费支出的比重就从食品转移到能同时满足人的物质需求和心理需求或是只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商品上,而这类商品带有很强的广义虚拟经济属性,可称之为广义虚拟经济商品。

四、广义虚拟经济发展对社会稳定的作用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用来综合考察居民内部收入分配差异状况的一个重要分析指标。国家统计局从2000年起一直在农村居民的基尼系数,但城镇居民的基尼系数却没有。不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的原因主要是难以获取高收入阶层居民真实的收入信息计算出来的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偏低。事实上,由国家统计局城市社会经济调查总队编制的《中国价格及城镇居民家庭收支调查统计年鉴》(自2006年起更名为《中国城市(镇)生活与价格统计年鉴》)以及由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编制的《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会提供一些年份的基尼系数,虽然存在缺陷,但该部分数据仍被多数研究人员引用。表2为笔者在从事本研究过程中收集到的基尼系数时间序列。

从表2中我们不难看出城镇居民家庭基尼系数与农村居民家庭基尼系数这20年来都呈现增长态势,农村居民家庭基尼系数虽然增速较缓,但已逼近0.40的国际警戒线(2011年中国农村居民家庭的基尼系数是0.3897①)。由于没有官方机构06年之后的城镇居民家庭基尼系数,不能判定目前我国城镇居民家庭基尼系数是否已经超过0.40的国际警戒线。不过多数学者认为我国基尼系数存在低估的情况,因而真实的基尼系数可能已经处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要分析广义虚拟经济能否减弱基尼系数增长带来的杀伤力,就需要对城镇居民家庭、农村城镇居民家庭按收入等级划分的不同等级家庭收入、支出情况进行考察。由于国家统计年鉴中从2002年开始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农村居民家庭基本状况数据,因而对农村居民家庭部分的分析使用2002~2010年国家统计年鉴中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农村居民家庭基本状况数据。而对于城镇居民家庭的分析则使用从可获得的1995~2006年按收入等级划分的城镇居民家庭基本状况数据。

(一)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在统计年鉴中农村居民家庭按收入五等份分成了低收入户、中低收入户、中等收入户、中高收入户、高收入户五类,这里我们选取中高收入户与中低收入户数据来分析广义经济能否减弱基尼系数增加带来的杀伤力。

从图2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农村居民家庭中高收入户与中低收入户在“平均每人纯收入”上的差异程度成小幅增大的趋势,但“生活消费总支出”的差异程度波动不大。说明对于这农村居民家庭这两组类别而言,收入差距的拉大,并未对生活消费支出的差距造成太大影响。

进一步分析生活消费总支出中各项消费的差异程度,如图3所示。

比较八类消费支出的差异程度,食品是差异程度最小的一类,并且其差异程度较其他几类而言更为稳定。而其他七类的差异程度波动较大,且呈现出此消彼长的状态。结合图2,我们认为对于农村居民家庭而言,尽管农村居民家庭收入差距在逐渐增大,但生活消费支出的差异程度变化不大,而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的差异程度变化不大。其他消费支出差异程度之间的某种此消彼长的关系可能是造成生活消费支出的差异程度变化不大的原因,这有待进一步研究。

由于广义虚拟经济的存在,使得农村高收入人群所多于低收入人群的那部分收入不再用于对主要满足物质需求的商品如食品等的争夺,而是转向其他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商品,这样即使收入差距在拉大,低收入人群的物质需求依然能够得到满足。收入差距拉大对农村带来的不稳定性大大减弱。

(二)城市居民家庭基本情况分析

参照农村居民家庭基本情况的分析方法,在统计年鉴中城镇居民家庭按收入等级分成了最低收入户、低收入户、中等偏下户、中等收入户、中等偏上户、高收入户、最高收入户七类,这里我们选取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数据来分析广义经济能否减弱基尼系数增加带来的杀伤力。

首先对比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在“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两项上的差异程度。如图4所示:

从图4来看,1995~2006年城镇居民家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在“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两项上的差异程度逐年拉大,但两种差异程度的变化量大致相同,即城镇居民家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平均每人可支配收入”、“消费性支出”两条差异程度线之间的距离大体不变。因而我们可以认为收入差距拉大造成了支出方面差距近似成比例的拉大,换言之,收入差距的拉大并没有造成支出方面差距的更大幅度的增大。

进一步分析城镇居民消费性支出中各项消费的差异程度,如图5所示:

群在食品消费支出差异程度拉大的具体情况。

图6为城镇居民家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在各类食品消费支出上的差异程度,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五类食品消费中差异程度较小的三类分别是粮食消费、蛋类消费以及肉禽及其制品,而差异程度较大的两类是奶及奶制品消费与水产品消费。差异程度较小的三类在这11年间的差异程度的增幅不大。而差异程度较大的两类中水产品消费差异程度自2002年起大幅增加,甚至超过了奶及奶制品成为了消费差异程度最大的一类食品消费。

从差异程度上来看,主要是为满足人类基本物质生活需求的粮食消费、蛋类消费、以及肉禽及其制品消费差异程度较小,而更为体现对营养、健康生活追求的水产品消费以及奶及奶制品消费差异程度较大。从差异程度的变化情况来看,各类食品消费的差异程度都呈增大的态势。除了水产品消费外,其余4类食品消费增幅都不大。

结合上面对于农村居民家庭中高收入户与中低收入户、城镇居民家庭高收入户与低收入户的收入和消费方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尽管基尼系数的增大体现着居民收入差距的拉大,然而收入差距的拉大并没有带来消费支出差距的同比例的增大。广义虚拟经济的存在,使得富人阶层多余的资金有了新的去向,不再停留在生活必需品的争夺上,更多用于满足其心理需求。这样从某种意思上实现了对不同收入级别人群的满足:工薪阶层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满足,而富人阶层在更多追求心理的满足。因此广义虚拟经济的发展减弱了基尼系数增大带来的杀伤力,对社会的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注释:

① 来源:2012年1月18日新华社快讯.

参考文献:

虚拟经济的意义篇(11)

《体验经济》作者B. 约瑟夫·派恩二世和基姆 C. 科恩所著的《湿经济》(原名《无限可能:在数字化前沿为客户创造价值》)把体验结构化了,建立了一个把握体验经济的整体框架。

《湿经济》构建一个虚实结合的湿经济框架。如果把实体经济比喻成面,数字经济比喻成水,全书讲的就是如何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最后形成湿经济。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这本书的结构。

《湿经济》这本书的结构有点像《周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当然就是指湿经济。二是构成湿经济的阴阳二极,一是虚拟,用比特表示;一是现实,用实体表示。

湿经济与虚、实,相当于太极和阴阳的关系。

在《湿经济》中,还隐含着一个“三”,由时间、空间、实物三个维度构成。由这三个维度,同现实-虚拟维度排列组合,将时间与无时间,空间与无空间,实物与无实物,组成一个2*2*2=8的矩阵,构成八个独特的宇宙,称为"多重宇宙"(multiverse)。

多重宇宙就构成体验存在的领域,其中的元素就构成了“体验的变量”。

由此形成对称的两个四章:

一组是基于现实的四章,包括本书第2-5章,分别是“现实:展示最丰富的体验”(由时间、空间、实物三个维度组合而成,以下省略“由……三个维度组合而成”)、“增强现实:强化我们对周围世界的体验”(时间、空间、无实物)、“替代现实:创造真实世界影像的替代品”(无时间、空间、无实物)、“扭曲现实:与时间游戏”(无时间、空间、实物);

另一组是基于虚拟的四章,包括本书第6-9章:分别是“虚拟:策划最富想象力的体验”(无时间、无空间、无实物)、“增强虚拟:将物质带入虚拟”(无时间、无空间、实物)、“实物虚拟:在实物中实例化虚拟”(时间、无空间、实物)、“镜像虚拟:现实世界吸纳到虚拟中”(时间、无空间、无实物)。

前四章谈的,相当于面多了加水,讲体验如何将虚拟加入现实,使物化的世界变得更富有人性。

后四章谈的,相当于水多了加面,讲体验如何有赖于将现实结合入虚拟,使人性更好地在物质世界中得以实现。

这八章构成了全书的主体部分,其中贯穿的思想很象大乘佛教中的“色不异空”。

色指一切有形质、能产生“质碍”的东西(有点象最近发现的“上帝粒子”),即物体或身体。空指空无或虚无的状态、特征、性质。所以,“色不异空”大意是说一切物质现象与空无的状态没有区别。玄奘译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对于湿经济来说,现实这个“色”,与虚拟这个“空”,都不能绝对化。不能认为体验只存在于虚的东西,如文化产品中,实的东西中也存在体验,例如建筑体验;也不能认为体验只能用体来验,例如我们说“虚拟可能比真实更加真实”。说的就是体验具有超越经验现实的意义。

体验经济无论在实体经济还是虚拟经济中同样可以存在。这就用体验之湿,统摄了心物二元世界。这有助于破除人们受经济人理性影响,将物质与情感对立起来的倾向,从而开辟出经济发展与人性结合的新天地。

湿经济是对新古典主义经济学所描述的纯物欲经济的一个拨乱反正。

传统经济学把所有需求都降解为物质欲望,在实践中难免忽略人的高级需求的经济意义和带来的商机。《湿经济》告诉我们,人不光有物的干的一面,还有心的湿的一面,抓住人心湿的一面,可以把低附加值的温饱发展型低等经济,发展成高附加值的追求幸福快乐的高级经济。

接下来,我们需要理解这本书的实质。

本书在体验经济中,非常强调通过现实与虚拟的结合来把握体验。

读这本书如果只是想获得思想感悟,可以不钻进由“2*2*2=8”结构组成的复杂八卦阵中,而是反过来,将体验八卦阵,叠合为时间、空间、实物三重范畴,再简化为虚实二元,最终回到体验本身,也就是湿本身。

体验超越于主客体,这是它可以将主体方面的时间、空间范畴与客体方面的实物统摄于一体的基础。

本书多次提及这一点,指出:“体验真正在哪里发生?体验既没有位于物质实体,也不在数字实体中。它们只是创造了支撑。体验没有在现实场所发生,也没有发生在虚拟场所中。它们只是塑造了舞台。体验既没有在实际事件中出现,也没有出现在自动事件里。它们只是形成了剧情。体验在每个人内心发生”。

作者的实际意思是,体验既不可单纯当作心理,也不可以单纯作为客观对象,体验是心物二元的结合体,需要有一个结合主客体的框架来加以把握。

本书中,当提到无时间、无空间、无实物时,这个无,从意义高度看,到底是什么?

在我看来,这个无对应的应是异质性。例如,所谓无时间,不是指空无的时间,而是异质性的时间,例如在不同心情状态下,感觉长短不定的那种时间。

例如达利画笔下流淌的时间。这种时间,与康德、牛顿意义上同质、等长的理性时间是不同的。而所谓的有,如有时间、有空间、有实物,则都是指同质化的可由科学实证把握的时间、空间和实物。

湿经济的核心就是体验。对于体验是什么,一般人只是在常识范围内,凭感觉来理解。但体验实际具有新范畴的意义。需要从新文明的角度重新理解和阐释。

这样的体验,首先是一种意义现象。

本书把体验这种意义性的存在,置于心物之上的第三空间,指出:“第三空间是真正的全现实。”用基于体验的全现实,把现实与虚拟,也就是同质性的现实与异质性的现实,统一在了体验这种意义存在之中。本书对体验的理解,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体验这种意义性的存在,就是通有无的心体。它是一种可以支配价值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