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写作既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对学术真理的探索,欢迎阅读由发表云整理的11篇环境问题解决措施范文,希望它们能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启发。
面对我国日益严峻的环境形势,环境监测工作在促进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开展方面功不可没,但是我们同样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相对于国际先进水平,我国的环境监测工作在配套技术水平、监测管理、人员素质、经费投入以及工作体制和运行机制方面还是存在着较大的差异,使我国目前的环境监测普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在下文中,笔者就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开展了有关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解决当前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二、环境监测存在的问题分析
1.监测手段比较落后
我国的环境监测手段比较落后和陈旧,污染物的类型不同通常会采用不同的污染物采样和分析方法,但是这些方法显然缺乏必要的系统性,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例如,目前欧美发达国家已经普遍开展了关于POPs的系统化研究,虽然我国目前也有一些研究机构和高校开展了POPs的本底污染情况的相关研究,但是研究的环境介质和地域范围均存在明显不足。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仍然无法开展POPs的例行监测与调查,主要原因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制定符合我国国情、而且统一颁布实施的标准化监测方法,并且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在设备、人员、投入等方面均无法满足要求。当前关于POPs的研究成果无法真实、全面地反应我国生物体、土壤、大气以及水体当中的POPs的污染程度,因此也无法开展POPs污染来源及其危害程度的相关分析和研究。
2.应急监测技术仍未体系化
当前我国的环境监测部门还没有一套完整、系统的应急监测技术体系,致使环境监测部门在出现重大的、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时很难实现及时有效地应对。现有的标准监测方案在环境污染动态监测尤其是现场监测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匹配性,而且环境监测和监测结果分析的成本较高,缺乏经济性。在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方面也比较落后,并且某些应急监测设备和仪器的监测需要采用非标准方法,所获得的监测数据也只能够进行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同时也应该认识到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对于应急监测技术体系化进程的限制,即地域辽阔、地形复杂、经济发展水平不一,环境监测部门只能够开展一些能力范围之内的环境监测工作。
3.监测结果不全面
导致我国环境监察结果不能够全面反映环境污染情况的原因体现在监测指标、监测要素、监测频次以及评价方法等四个方面。(1)监测指标方面。我国目前所执行和采用的环境监测指标仍然不能够完全适应我国的环境状况。究其原因:首先,环境监测项目没有体现出针对性,存在重复监测的问题;其次,某些可以表征污染状况的有害参数出现漏测问题,对于应该增测的污染指标迟迟没有增测。例如,某些欧美发达国家目前已经有效控制特征有毒污染物,但是我国环境监测的有机污染控制指标仍然采用非特异性指标(例如非甲烷总烃、石油类、化学需氧量等)。在实际生活中,颇让环境监测部门尴尬的是,根据当前的监测因子和指标体系评价,环境质量明明是“良好”,但是群众的实际感受却是“恶劣”。(2)监测要素方面。当前我们仍然没有对生物体、大气颗粒物、固体废弃物、底泥以及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监测,所以很难真实反映环境现状。(3)监测频次方面。当前的环境监测频次明显偏低,导致所获得的化境监测结果缺乏必要的连续性,很难真实、准确地反应当前的实际环境状况,造成了环境管理的被动化。(4)评价方法方面。在环境监测结果评价方面,通常采用对比分析检测数值和控制标准数值的方式,并用是否超标来决定环境的评价结果。这种环境评价方法不仅没有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深加工,造成了资源浪费,更加缺乏对检测数据背景及其相关性的分析。
三、解决措施
1.研究突发污染事故快速监测技术
第一,采取多种手段应急和预警。现场快速分析是应急监测的手段之一。应急仪器包括流动监测车,应在应急监测“实战”之前,充分做好准备工作,建立相应的应急监测方法标准,或掌握应急仪器所出具数据与经典标准方法的差异性,以提高实际应用时对报出数据的把握性。第二,有研究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联合企业开发价廉实用的快速测试仪器,有经济实力的环境监测站可以购置进口设备,但加快引进国外技术和国外仪器国产化是环境监测仪器的发展出路。
2.实现监测方法的标准化
基于多种有毒污染物在环境中能积累、迁移、转化的事实,要发展多环境介质(水/悬浮物/沉积物/大气/土壤/生物界面)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并使其标准化,以利于开展污染调查与研究。对于目标有毒有害污染物,除了国际上已普遍重视的POPs外,还应关注各地特征性污染物及目前尚未重视的新型污染物如抗生素、内分泌干扰物等。
3.科学监测
第一,合理制定监测因子。应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污染源所产生的有害物质种类和浓度,选取危害大、出现频率高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删减长期未检出或在标准值以下的项目。第二,强化自动、连续监测。研究多种常见污染物的在线连续自动监测仪器,并加强连续自动监测系统的联网与数据共享。第三,重视生物、毒理学监测。除了用物理、化学手段监测外,还应逐步将生物监测和环境毒理学监测纳入环境质量监测体系,使用生物毒理学来检测污染物对环境的影响及对动植物和人类的危害性。第四,有效评价监测数据。在获得大量可信的环境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深度加工,对监测数据本身的背景、相关性进行研究,提高环境质量综合分析水平。
四、结束语
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保护部门制定环境决策的重要信息来源,同时更是进行环境管理和环境保护的重要的基础性手段。环境监测工作的主要内容是了解目前的环境质量现状,掌握环境质量变化的原因和趋势,明确导致环境质量降低的各种主要的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总量,为我国环境保护的顺利开展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撑,并以此为基础提出相应的污染防治对策和环境保护政策。
参考文献
[1]杨二祥,孟勇,常卫民. 环境监测应用实践中发现的现实问题[J]. 能源环境保护,2007,(06):125-126.
[2]胡冠九.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2007,(04):205-207.
[3]但德忠. 我国环境监测技术的现状与发展[J]. 中国测试技术,2005,(05):223-224.
1.环境审计主体单一。我国目前环境审计主体主要是政府审计,社会审计以及单位内部审计并没有有效开展,这与国外的情况相比相差较远。社会审计较之政府审计有独立性的特点,可以大大提高环境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增强环境审计信息的有效性,并且涉及面也更广,因此对于推动整体环境审计具有较为重要的作用,另外单位内部审计也可以起到较好的自我规制作用。
2.政府环境审计作用有限。我国政府环境审计虽然已发展了20余年,但是较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政府审计项目数量、质量、范围都较落后,究其原因,笔者认为我国政府审计主要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通过行政部门去完成,利用审计机关执行审计职能,涉及面比较窄,并且相对于其他政府职能的需求,政府对于开展环境审计这一需求并不迫切。
3.社会公众对环境审计认识不足。虽然我国目前的环境污染问题已经非常严重,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考虑,环境保护问题迫在眉睫,但是由于社会约束的打击力度不够以及人们自身对环境问题认识不够深入,企业和公众往往选择获取更高额的利益而放弃对社会环境的保护,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这种牺牲社会利益换取自身利益的行为屡见不鲜。
4.环境审计立法不完善、执法不严。环境审计工作需要有法可依,如果没有适当的法律法规予以配套,则很难实施审计。我国目前在这个方面的立法仍然处在初级阶段,缺乏具体的法规、实施办法等对环境审计工作予以支持。即使在有法可依的情况下,有些地方由于长期忽视环境污染问题或出于地方保护主义的考虑仍然不对违法行为加以惩处。
5.环境审计评价方法不明确。目前,我国没有专门有效的针对环境审计提出的考核方法体系。现有的考核指标不能完全适用于环境审计,即使是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在具体实施工作的过程中也会力不从心,环境保护的成果很大程度体现在节能减排上,而环境审计往往很难从这些方面着手考虑问题,这会影响环境审计工作的质量。
6.审计人员素质亟待提高。环境审计对人员的技术要求较高,需要审计人员具有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掌握数学、统计、计量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工作的时间较短,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了解仍不充分,相关法条又不完善,有时审计人员在对案例进行判断时仅凭以往经验,这样的结果往往是不准确的。
二、环境审计工作的完善建议
1.拓宽环境审计主体。环境审计工作除了需要由政府开展之外,也应被企业自身重视,我国应积极发展内部环境审计和社会环境审计业务。首先,企业应了解到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对环境造成影响将直接影响到企业的长期利益,国外一项问卷调查显示:80%的消费者愿意选择支付高出普通蔬菜10%的价格购买有机蔬菜,70%的消费者在消费时易于受到企业是否环保的影响,如果企业在环保方面形象不佳,则他们不会选择购买该公司的产品。随着国民环保意识和公益意识的不断提高,我国消费者在此方面的消费倾向也日益明显,企业为了股东的利益会选择加强内部环境审计来规避长期经营风险。第二,作为第三方的会计师事务所以其独立性和公正性的优越性在审计体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企业为了体现公正性往往需要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审计报告,因此,审计报告应力求从多角度全面反映企业状况,环境审计业务必将成为注册会计师事务所发展的新领域。
2.选择适宜的审计方法。环境审计与环境问题息息相关,其审计方法除了采用常规审计方法外还需要用到符合自身特点的方法。国外一些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将费用效益分析法作为控制环境污染分析的方法进行评价,其主要原则是效益是否大于费用。具体主要采用经济净现值法、内部收益率法以及现值指数法进行评价,这几种方法都是将环境项目预期贡献与投入之间进行比较。当对不易取得项目预期收益信息的物品价值(如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水资源)进行评价时,可以采用替代市场法间接衡量该种物品的价值,有时也可以使用调研评价等方法。
2.加强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
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生态资源的日渐匮乏,对生态以及自然资源的保护成为我们党的重点关注问题,于是加强人们对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显得尤为重要。首先要了解人们的心理,了解他们对生态环境的认识程度,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在中小学的教育中增加对学生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的教育,有意识地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培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对于生态的保护应该是一个持续的过程。由于受教育情况分布不均的特点,农村的受教育情况远不如城镇,于是在某种程度上农户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更为薄弱。但是,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主题,若没有意识到自身的某些生产行为可能产生的危害性,对于改善生态环境就非常的不利。加强农户思想上对于生态环境的重视,让农户树立起生态治理与与经济同步发展的理念。在全国范围内大力宣扬生态环境保护知识和环境法规,切实深入各家各户,让人们深刻体会到资源的重要性,了解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从根本上认识到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以及必要性,认识到生态建设不仅仅是政府的责任,从而有意识的主动参与到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中来。
3.改变经济增长方式
目前我国仍处于粗放型的增长模式,粗放型的增长模式是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投入来扩大生产规模,这样的经济增长方式导致了生产成本的提高,但是由于产品的质量难以同比的提高,导致了经济效益较低,所以能源利用的效率低下,不可避免地造成了我国以资源的大量消耗支撑经济增长的现状,造成资源的大量浪费。由于我国大部分的生产仍停留在对初级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上,生产相对分散,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直接造成稀缺资源的迅速减少,对生态的破坏程度大大加重,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在工业生产中应该树立节能减排的经营理念,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改进机器设备,靠提高生产要素的质量和利用效率,来实现经济增长。同时,企业应该努力培养技术创造型人才,利用先进的技术增加产品的价值。实现经济增长,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减低成本,不断提高产品的种类,使经济效益更大化。努力实现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的转变。
4.适度提高资源性产品的价格
由于目前我国的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导致企业多发展资源依赖性产业,过多的使用稀缺资源,导致生产环节对稀缺资源的粗放使用和较多的污染物排放。政府可以对市场进行宏观调控,适当的提高资源型产品的价格,以此来降低居民对于此类产品的购买,通过这种方式来引导企业转向对其他产品的生产。这一举措引起的消费减少对于稀缺资源的利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善生态环境。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公路的建设也会随之不断地增加。公路的建设必然会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环境的保护工作一直都是人们关注的焦点。所以在公路的施工过程中相关的施工单位要更加地注重环境的保护,树立环保意识。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监督机构和监督体制,从根源上制止公路施工过程中给环境保护带来危害的行为。
1公路施工中存在的典型环境问题
1.1噪声污染
施工期噪声来源主要是施工机械作业及运输车辆等。由大功率的施工机械和大马力的运输车辆产生的。运营期噪声主要是由公路上过往的车辆产生的。这种噪声对生活在公路周围的人们造成一定影响。
1.2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
在建设路基期间,施工过程中路基开挖、桥梁架设、取土、采石采砂、临时设施等一系列工程行为,不可避免地会对沿线生态系统产生较强的影响,不仅原地表形态改变,而且使表层土地的抗蚀性能降低,加剧了水土流失的产生。由于不成熟的施工防护条件,边坡受到雨水的冲刷而被冲毁、基础开挖土方也被雨水冲散,在此阶段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但是在开始运营后,会减小降雨水流对水土流失的影响。
1.3施工中的空气污染
公路的施工必然需要一定的材料,而作为公路施工的材料如石灰,沙石,沥青或者水泥混合土等都会带来一定的灰尘。而施工过程中需要的运输车辆在施工现场的不断进出也会引起灰尘的扬起,从而造成一定的空气污染。在较为干燥的季节里,由于水分的减少,公路施工中的灰尘会相应地增加,而那时的空气污染也会更为严重。倘若居民在污染的空气里生产生活一定的时间,会引发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等问题,严重时会危及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1.4严重破坏自然景观
土石方工程是道路项目建设中的重要施工活动。为了修建平直的公路,有时甚至需要开山平路,附近路基的铺垫需要挖方段土石,有时可能需要大量开凿山体防止填补不平衡。开山取石对山体的破坏作用是有目共睹的,植被遭到破坏,岩石露出地表,在较短时间内。植被是十分难以恢复到以前的状态的,严重地破坏了自然景观。由以往的施工经历来看,这样的现象也同样易出现在公路建设上。并且随着植被保护对山坡的保护作用,当雨水冲刷山体,山体滑坡发生的几率大大提升,自然景观由此更易被破坏。
2加强公路施工中环境保护的措施
2.1减轻噪声污染
在居民区的公路施工一定要控制好施工的时间,尤其是在夜间,公路施工中产生的噪声会严重地影响到居民的生产生活以及学习,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便。倘若是工程真的很紧急,需要连夜的赶工才能完成的话,相关的负责人一定要照相关规定办理夜间施工许可证明,同时要严格地加强现场的管理,尽量把施工声音降到最低,减少对居民的干扰。
2.2减少水土流失
在公路的施工过程中,根据要填挖的土质,合理地设置边坡的坡度,做好施工现场的临时排水系统,及时地疏导雨水,减少雨水对坡面的冲击。其次,对于已被破坏了的地表,相关的工作人员要及时地采取绿化措施,尽量把破坏降到最小。同时也要注意料场的弃土弃渣的处理,最大程度地减少因施工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在选择土石堆放位置的时候,多余的废土可以用来建造坡面,废物利用,从而减少水土的流失。
2.3防止空气污染
公路的施工相应地会带来泥沙的运输,重型机械的挖掘等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沙土的飞扬是难以避免的,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尽可能地减少公路施工中对空气的污染。首先,施工现场的废料要及时地清理,洒上少许的水减少扬尘,临时施工道路面层可以尽可能地使用礁渣,细石沥青或混凝土等材料以减少道路的灰尘,同时,对于破损的道路要及时地进行修补,防止浮尘的产生。
运输沙土的车辆应该严格地控制运输的数量,不可超载,同时,在运输的过程要做好防护措施,对于泥土沙石的运输要用帆布或者其它可以遮挡的东西裹住,减少沙石泥土因运输震动而撒在道路上。要及时清理进出施工现场的的运输车辆防止带泥土的运输车辆驶出现场并时扬起洒落在地上的沙土,造成空气污染。
对于施工现场泥沙的等建筑材料的存放,尽量地存放在室内,若要露天存放,应该做好相应防护措施以减少扬尘,现场的搅拌设备必须进行封闭式的围挡并安装相应的喷雾防尘设施。对于施工现场要制定相应的洒水降尘制度配备专门的洒水设备和洒水人员负责现场地洒水和除尘的工作,及时地清理浮尘,减少空气的污染。
2.4施工工序的安排
对施工工序的合理安排,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精细调配。土石方的施工在进行之前,要认真分析合同段及其相邻段,用路堑切方来对弃土的数量进行科学控制,避免对临时用地的占用。而挑选临时用地时,最好以荒地和洼地为主,用浆砌来保护废土场边坡地段,用种植草皮的方法对其进行充分利用。
(2)合理堆放。由于存在施工与通车同时进行的施工路段,所以在路段上堆放的位置以及进场筑路材料数量就迫切需要合理安排,避免过往车辆的通行由于材料堆放不当而受到影响他。当进行沥青面层的施工时,对组织人员与机械进行合理调控,避免沥青混合料产生的烟雾造成污染。
(3)及时清理。当进行沥青混合料的摊铺时,要回收多余的沥青混合料。及时制止造成了浪费,并且对施工环境有影响的现象。在施工完成之后,组织人员保持路面的清洁,已完工的沥青层面上严禁进行拌和砂浆,避免路面二次污染。
2.5施工过程根据要求进行
生态环境、大气环境、水环境乃至社会环境均受到公路施工阶段的影响。施工单位应正确制定施工计划,将占用土地的时间和面积压缩到最小。使用完后要及时使土地的原有功能得到恢复。在施工的过程之中,不能用推土机沿公路两侧就地取土,也不能由于方便就四处取土,要根据设计文件到标识好的地方取土。使用完取土场之后要平整好的土地上种上植被。而对于废方的处理,也要集中到指定的地方,进行集中丢弃,同样种上易于生存的植被。减缓了水土的流失,同样也使施工路段的环境得到了改善。环保项目要受到与主体工程一样的认真看待,保证环保项目的质量。
2.6培养员工的施工环保理念
在公路建设的过程中之中,施工阶段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在施工阶段之中,要进行排水构造工程的修建,路基土石方的填挖,以及征地和拆迁的开展。而施工单位对环保是否重视及其管理水平基本上都体现在工作完成的质量上。
所以公路施工单位不仅仅要对自身严格管理,环保意识还有待加强。环保意识必须牢牢根植在公路施工人员心中,并且能够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3结束语
环境保护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国策,环境保护工作应该贯穿于项目的始终,从项目前期审批阶段、施工阶段到运营阶段,要把环境保护工作切实落到实处。做到项目前期有环境影响评价,施工期有环境保护组织设计,将公路建设对环境的影响减小到最低。近年来,随着公路尤其是高等级公路的大规模建设,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不断加强,人们对土地、水体、野生生物等生态保护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这就需要公路建设必须遵循一定的生态环境保护设计原则,采用有效且适当的环境保护措施使公路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转型的关键时期,传统行业的红利逐步丧失,经济发展速度放缓,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已刻不容缓。当下国内经济对政府政策的依赖程度比较高,对投资的依赖程度也很大,经济的脆弱性比较显著,经济对外依存度很大。近年来,国家不断在提,拉动内需,扩大内需增长。在当前新兴技术迅速发展的时代,信息对于人们来说,重要性不言而喻,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最宝贵的财富。人们对信息的消费也不断增长,有研究者指出信息消费有望成为内需拉动新引擎。
信息时代,有效信息数据是核心竞争力。大数据来自每一个人每天生活的方方面面,数据量大而庞杂,且没有固定的模式,有一定的随机性,对数据的分析也不能依靠传统的分析方法,更多的要与行为学相结合。从这巨大的数据信息中,研究者可以发现提炼出不同类人的生活、消费习惯,从而定向投其所好,产生高效率的盈利。
财务会计报告是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财务状况、某一会计期间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书面文件,财务会计报告的主要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核算的一种专门方法,是会计主体提供会计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会计核算的最后一个环节。会计核算工作,经过原始凭证的审核、记账凭证的填制以及各类账簿的登记,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分散的、无条理的、不系统的。为了使企业投资者、债权人、企业经营管理层,以及企业外部工商、税务、商业银行等行政管理部门及时了解掌握企业经营活动动态,需要通过财务会计报告形式来披露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形式也在不断变化,从手工填制、计算机打印到通过互联网传输,及时性、准确性不断提高。在互联网、大数据环境下,借助云计算技术,会计核算手段更加先进,财务会计报告从事后编报转为实时编报成为可能。会计核算环境的变化,需要应对一些新问题,保证会计工作的顺利开展。
二、现行财务会计报告存在的问题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经营管理活动情况的总结,是企业经营管理者进行经营决策的依据,是投资者、债权人规避投资风险的重要参考依据。在国际、国内市场风云突变的情况下,经济运行步入新常态,企业经营风险不确定。及时准确掌握会计信息,进行正确的预测决策,是企业管理层迫切需要的。现行财务会计报告还存在着许多片面性和局限性。
1.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内容不够充分。
财务会计报告是了解掌握企业情况的最主要信息来源渠道,只有充分全面的财务会计信息,才能够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求。尽管会计核算手段从手工过渡到电脑到云计算、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但财务会计报告体系依然如故,没有什么变化。企业信息披露不够充分,直接影响经营业绩的反映和监督效果。财务会计报告信息还停留在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阶段,缺少预测性、前瞻性信息,缺少风险披露和影响财务状况的非财务信息,缺少企业社会责任信息、低碳环保绿色会计信息等。
2.财务会计报告信息披露方式单一。
财务会计报告的具体体现形式是财务会计报表,会计主体的财务会计报表主要是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和现金流量表。财务会计报告的信息披露方式单一,不能满足各个层次使用者的需求。一成不变的报表格式,固定的项目数据,无法满足千差万别的会计信息使用者的个性化需求。财务会计报告的最初设计,服务对象是企业投资者,忽视对其他利益相关者所关心问题的披露。债权人、行政管理机关、上级部门,关心企业的角度不同,了解企业信息的内容也不尽相同。因此,要解决会计信息使用上的差异,满足不同需求,是会计信息披露的新挑战。
3.财务会计报告信息缺乏时效性。
知识经济、信息和大数据时代,时效性占有极其重要地位。会计工作特点是事后工作,财务会计报告报送延后进行,导致会计信息缺乏时效性。传统财务会计报告是手工完成的,同时受股利分配工作按年度进行的影响,财务会计报告的完成周期均耗时较长。年度财务会计报告要在下一年度的第一季度后才能完成,中期财务报告也会延时两个月。市场经济瞬时万变,这么长的报送周期,财务状况会发生很多新变化,进行正确预测决策缺乏有力依据。同时,长时间的报送周期,为企业的幕后交易提供了时间条件,资金的时间价值也被忽视。
4.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可靠性难以保证。
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或信用经济,处处需要讲诚信、讲信用。可靠性是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一直以来,一些企业甚至上市公司的会计信息质量受到诟病。财务会计报告虚假,会计信息失真,是危害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利益的大问题。企业经营管理者为达到粉饰经营业绩的目的,常常借助期末会计核算中的配比转账机会,带有更多的主观性,收支确认、计量随意进行。财务会计报告的过度粉饰,影响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企业作出正确判断,影响宏观经济的预测和决策,减少国家税收,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三、解决大数据背景下财务会计报告问题的具体措施
市场经济形势下,企业之间竞争激烈,经济信息瞬息万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有用性格外重要。随着会计核算手段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财务会计报告要紧跟时代前进的步伐,创新发展,提高服务水平,满足需求。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为了使会计工作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财务会计报告将扮演重要角色。
1.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内容的完整性。
完整的会计信息才能全面、准确反映企业发展情况,为投资者、债权人、行政管理部门进行预测、决策提供依据。相关部门要结合经济快速发展的实际情况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及时调整财务报表的内容构成和项目设置。遵循重要性原则,对可以合并的债权债务等项目进行调整,新增那些具有经济发展时代特征的项目。为适应不同会计主体的需要,应当增加一些空白项目,以备个别企业的特殊需求。对内容表达含糊的项目进行重新设置,避免填报或使用者的误读。例如,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固定资产”项目,应当直接列作“固定资产净值”,或者通过“固定资产”“累计折旧”分别反映。
2.要建立灵活多样的财务会计报告披露方式。
信息社会和互联网、大数据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了解社会经济发展的数据情况,能够有多种形式和手段。简单明了的会计信息,通过快捷的技术手段传播,可以减少财务报告使用者的阅读时间,更轻松、更快速做出评价和判断。传统的表格数据,可以在数据处理时自动生成示意图、曲线图等形式,使得提供的信息更加直观和形象。为适合不同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的需求,应报送不同风格、不同格式、不同数据角度的报表。当然,报表之间需要有内在的关联,避免造假情况的发生。同时,也应照顾到统计部门的需求,在报表系统设计上能够完成统计报表的填报任务。
3.要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
互联网让世界变成地球村,信息传播手段的不断翻新,对提高财务会计报告的时效性成为可能。及时的会计信息才有价值,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经济发展,才能做出正确的预测和决策。改变传统的财务会计报告的报送周期规定,借助于云计算、互联网和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应当采用定期报送和实时报送并存的形式。压缩财务报表尤其是年度财务报告的报送间隔,为使用者提供及时的会计信息。对会计主体生产经营活动的主要数据,进行及时处理,自动生成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等主要财务报表,实时报送。需要进行数据深加工,借助人工分析的定性内容,可采用定期报送形式。
4.要确保财务会计报告的可靠性。
财务会计报告是会计主体财务状况、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的报告性文件,是会计信息使用者掌握企业生产经营情况的主要手段。准确无误的财务会计报告,才能让企业关联方和行政管理部门作出正确判断。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和传输方式,也离不开人的操作。要提高财会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创造良好和谐的工作环境和工作条件,让会计人员安心工作,没有后顾之忧,没有来自工作之外的干扰和压力。保证财会人员队伍稳定,确保会计核算工作的延续性。表彰工作兢业,责任心强,制度、政策落实到位的会计人员。对那些弄虚作假,提供不真实财务会计报告的人员及时惩处。
中图分类号:F810.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027-02
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研究和运用排污收费政策治理环境,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的排污收费制度在理论基础、法律依据、测量标准、执行程序、实践效果等方面已取得不少效果。仅从收费范围上看,已规定了污水、废气、噪声四大类100多项排污收费标准,一些省、市、自治区还提出了数十项地方补充收费标准。排污收费制度对环境保护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我国目前还没有开征具体的环境税收,环境税系统实施起来还有一些实践上的困难,我国现存的与环境税有关的政策也存在一些问题,下面给予详细说明。
一、征收环境税在实际应用中面临的问题
(一)技术落后,税率很难确定
实施环境税的关键在于解决开征环境税的有关技术。征收环境税必须具备足够的技术可行性,这是因为环境税的征收将涉及许多复杂的技术问题,解决好这些问题还需要一些时间和过程。
根据庇古的理论,环境税率取决于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之差,或私人边际效用与社会边际效用之差。从环保角度看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之差就是环境污染或环境的损害。一种污染对环境的损害是多种多样的,这种损害的明确分类及精确度本身就是问题,这就使得社会边际成本和边际收益估算比较困难。而且依据目前我国的实际,要准确的估计出边际损害是非常困难的,要找到正确的税率也是很难的。对此,只能采取估计的税率,在实践中找到最适合环境税率,并在实践中不断修订和完善。
(二)现行税制不够完善
我国现有税制对生态环境保护的作用主要依赖分散在某些税种中税收优惠措施,缺少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的针对环境的行为或产品课税的专门税种,涉及环境有关的税种也不多,主要有:资源税、消费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和增值税这五种税收。这些税收措施形成了鼓励保护环境、限制污染的鲜明的政策导向,与政府其他的有关措施相配合,在减轻和消除污染,加强环境保护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我国目前尚未真正建立起完善的环境税收体系。面对日趋严峻的环境状况,上述税收措施所发挥的作用还远远不够。首先,与国外相对完善的环境税收制度相比,我国缺少针对污染、破坏环境的行为和产品课征的专门性税种,即环境税。而此类税种在环境税收制度中处于主体地位,它的缺位既限制了税收对于污染、破坏环境行为的税收收入来源,弱化了税收的环境保护作用。其次,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税收措施也需要进一步完善。
(三)环境税执行机构的确定
征收环境税就必须要有一个执行机构来行使征收权力。而目前,税收是由税务部门来征收,排污费是由环保部门来收取。显然,环境税由哪个部门来征收还需要仔细研究确定,这也是关系到环境税能否及时、足额征收的保障条件。
二、环境税征收问题的政策建议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已经陆续采取了各种措施来实现税制绿色化。所谓绿色税制化是指通过取消对环境有负面效应的扭曲性的税收条款和补贴,调整对环境有负面效应的扭曲性的直接税和间接税以及开征新的环境税,从而达到保护自然环境的目的。我国环境税的开征应该借鉴国际上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解决面临的实际问题,循序渐进的施行。
(一)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确定适合税率
环境税税率直接关系到环境税对污染物排放者的调节深度,当然从经济学理论上说最适当的税率应当取决于私人边际成本与社会边际成本之差,或私人边际效用与社会边际效用之差。在实际税收征管中,准确的计量一个最佳税率是非常困难的。我国在制定环境税税率时,应注意以下两个问题:
1 实行差别税率
在设计环境税税率时,应该根据相对完整的信息,由税务机关同环保部门共同确定一个折中的税率,并通过比较不同污染物造成的不同损害程度实行差别税率。如征收碳税,即对燃料燃烧释放二氧化碳而形成的温室效应征税。燃煤是温室效应的一个主要原因,煤含碳量较高,而产生相同的热值。天然气需要的燃料相当于煤60%的单位碳量。因此,对于低碳燃料,如天然气,碳税应该低些,而高碳燃料就高一些,从而设计出相应的税率。
由于我国各地气候条件、产业发展程度、人口密度状况以及对环境的需求程度等因素的差异,同样的污染物或相同的污染量在不同地区,其边际社会损害程度将有所不同,所以,不能在全国上下统一施行单一税率。最适合的环境税税率应是根据每一种污染物在各地污染程度的边际影响程度,设计差别税率。例如,日本政府按二氧化硫排放量把各市划分为A、B、C、D、E、F、G等7个区,再相应制定不同的税率标准。
2 税率不能固定不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防治污染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更新提高,环境治理的边际成本不断变化,所以,环境税税率的制定是一个不断调整的过程。首先不能一开始就把税率定在庇古税税率水平上。对排污者征税,目的是节制其污染行为,使废弃物排放保持在自然界能容纳的限度内。如果税率定的太高,就有可能既抑制了社会生产活动,又导致了社会为“过分清洁”的环境付出过高的代价的现象。如果开始就把税率定在庇古税水平,就有可能增大企业改革的压力,影响社会稳定。考虑到这些情况,我国在建设环境税收体系时,税率应有一个由低到高逐渐变化的过程。这样才能达到我们既要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稳定,又要保护环境的目的。
(二)完善现有税制,开征新税种
针对我国现行税制的不足,需要开征以环境保护为目标、各种税种相互配合和制约的环境保护体系。手段主要有两种:一是调整现行的税制结构,提高与环境保护相关税收的比例;二是直接引入新的环境税。根据我国现行环境税制基本上缺位,税制设计中基本没有考虑到环境税收的现实,我国环境税收改革的主要工作就是要将环境税收思想贯彻到税制改革中去。其基本内容有:调整现行税种的环境要素比例,将现有的具有环境税收的基础的税种进行改造,使之更能符合环境税收目标的要求;开征新的环境税种,为环境工程筹集必要的资金等。
PM的全称为particulate matter,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颗粒物。PM2.5的意思就是指在空气中直径不大于2.5μm的颗粒物。PM2.5属于气溶胶的范畴,气溶胶指空气中超细的悬浮颗粒物。环境污染监测科学家通过检测空气中单位体积PM2.5的含量来判定控制污染程度,含量越多,表示环境污染越严重。PM2.5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但是对人类的危害却非常严重。PM2.5直径小,通常很容易与空气中的有毒物质粘附在一起,可以被人类直接吸入肺泡进入血管,长期积累毒素,会对人类造成致命的伤害。因此,PM2.5的监测工作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一 、 PM2.5的监测
随着市民的抱怨日盛,环保部门针对PM2.5展开了一系列的行动。由于PM2.5对人类健康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已经对其进行监测和控制, 如美国PM2.5年、日均标准浓度限值分别为为0.015mg/m?、0.035mg/m? ,世界卫生组织PM2.5年、日均标准浓度限值分别为为0.010mg/m?、0.025mg/m?。上海早在2000年就开始对PM2.5进行监测,建立了监测点。国内气象局建立了多个PM2.5监测点,但是主要是为了业务的研究需要,针对PM2.5的引发因素进行研究了解。梁本凡说过,科学的监测PM2.5要求设立分布均匀的十字观测点,就像打方格子,针对不同的格子做出不同的调整,人口密集的区域就多设立些监测点,人口稀少,就少设立点。
(一)样品采集
在采集PM2.5样品时,通常都是使用悬浮微粒采样器进行的。通过分析在一定时间内滤膜上沉积的微粒质量,研究微粒中的组分和各自的含量比例。因为聚氯乙烯材质的滤膜具有阻力小、带有静电、不易吸水等特点,能够有效提高采样率。因此,在采样器中的滤膜一般都使用聚氯乙烯材质的滤膜。
(二)样品分析
对样品的分析主要包括了对样品浓度和样品成分的分析。在分析样品浓度时,将滤膜放置在25℃和相对湿度50%的实验室内24个小时,使用精密仪器测量滤膜的前后质量差,结合空气的采集体积,可以计算出样品浓度。在分析样品成分时,PM2.5的来源比较广,包含很多微型物质颗粒,因此,对不同的物质需要采用不同的分析方法:
1、PM2.5中无机元素的测定。PM2.5中无机元素种类繁多,如Pb、Cd、Cu、Ni等,一旦进入人体就会造成严重危害。对无机元素检测的方法主要有原子吸收法、原子荧光分析法和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通常对空气中PM2.5中金属有毒物质的消除方法主要有干灰法、电热板消解法和密闭容器消除法等。
2、PM2.5中有机物测定。PM2.5能够吸附甲醛等有机物,对这些物质的分析方法主要为气相色谱和质谱联用、液相色谱和质谱联用和液相色谱等。
3、PM2.5中具有遗传毒性物质的研究。通过人体的呼吸作用,PM2.5能够改变血液成分和数量,对人体的心脏功能也有很大的影响。
(三)PM2.5监测方法
我国的PM2.5监测技术基本都是引进国外的监测技术。随着PM2.5对人们的日常生活影响越来越严重,国家开始重视PM2.5的监测工作。自动监测技术的国际标准方面还没有确立,以下对PM2.5的监测方法的要点进行介绍:
1、β射线法监测方法。β射线法是使用β源产生的β射线透过采集器的滤膜,根据PM2.5中颗粒物质对β射线的吸收程度来测定颗粒物的浓度。β射线法仪器的标准膜片材质和采集样本颗粒的材质成分相同,测量过程中就可以直接通过吸β射线程度进行数据计算,得出最终结果,这是理想状态。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标准膜片或多或少的都会与理想状态有偏差,因此监测的最终结果也还是会出现偏差。β射线的方法能够自动连续监测并且相对于振荡天平法更具有实用性,因此,β射线法是国内外的环境监测部门主要主要采用的方法。
2、震荡天平监测法。振荡天平法是把采集器的滤膜通过震荡的方式,根据震荡的频率和物理特点,分析震荡前后滤膜上的颗粒物质质量来测定颗粒物的浓度。在震荡天平法中会涉及到加热技术,而PM2.5属于一种气溶胶,在实际操作中颗粒物质会被气化掉,这样就会造成测定结果偏低。针对这种情况,在实际操作中就要增加一种设备,即用来收集挥发性颗粒物质的纠正配件FDMS,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测定结果的准确性。振荡天平法虽然没有β射线法使用的多,但是也有其特点和优势。在沙尘暴天气下,颗粒物质的浓度在1500微克/立方米的情况下,β射线法不能够正常使用,这种情况下使用振荡天平法却非常理想。
二、PM2.5控制途径和防治对策
(一)控制途径
PM2.5的来源比较广,控制难度很大,对于PM2.5的一次粒子必须要使用先进和精密的除尘器,保证除尘效率。PM2.5研究人员对微粒进行了深入研究,提出了一些科学实用的控制工具,包括了电袋混合式除尘器、凝并器和湿式电除尘器等。湿式电除尘器相对于干式电除尘器拥有更高的电晕功率,能够高效率的吸收空气中的PM2.5,另外,收集到的PM2.5不会再次飘出去,能够自行处理。电袋混合式除尘器是电除尘器和袋除尘器的结合,能根据自身的负荷量,吸收空气中的微粒。凝冰器主要有声凝并、磁凝并、电凝并和化学凝并等,其中的电凝并有显著的效果。
(二)防治对策
首先,要加强技术研究,深入研究PM2.5的控制技术,设立PM2.5防治资金管理部门,加强对工业粉尘的控制和监督工作,提高空气质量的监测和监控能力。其次,提高环境准入门槛,严格控制大气污染排放限值,减少机动车的尾气排放,加强对交通工具的检查力度,将他们对大气环境的污染降到最低。然后,加强对多污染物质和多污染源的控制,深入研究控制技术,消除污染源。最后,公开PM2.5的监测信息,必须保证完全公开制度的实施。对于监测点布局、监测结果、达标情况以及对公众的危害程度等信息全部公开,保证社会大众也能够参与到监督工作中来,对超标情况能够及时的反馈和处理。
结束语
目前,我国对空气中的颗粒物质监测对象主要是PM10,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工厂的兴建,很多粉尘颗粒物直径都小于十微米,人们也逐渐认识到了PM2.5,国家也针对PM2.5制定了治理计划。相信不久后,科学成熟的监测技术会使社会大众更加全面的了解空气质量。
引言
人是管理主体,物和人为管理客体。但是管理过程中,可能因为管理不及时、管理方法不当等因素影响管理进程。企业需要发挥人的最大主观能动性,挖掘人的潜力加上管理得当,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减小工程项目损失。因此,在目前的通信项目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
一、通信项目管理的内涵
通信项目管理是实现项目管理目标的过程。随着社会的发展,通信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通信技术的发展对于促进整个通信项目,带动社会经济实现利益最大化至关重要。通信项目管理能够合理安排项目进度,充分利用项目以保证资源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达到减小项目成本,实现企业利益化的目标。[1]制定一套管理方法能够尽早完成项目内容。合理有效进行资源利用,能够充分发挥资源利用率,降低成本,给企业实现利益增值。优秀的通信项目管理方法可以促进企业发展,为社会带来无尽利益,但是管理不当带来的麻烦也是不容忽视的。
二、通信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
当今社会的发展和我们的生活已经越来越离不开通信技术,这也促进通信项目的发展正在不断扩大,但是随着项目扩大在管理上的弊端也日益呈现。
2.1通信项目管理结构不当
与以往的通信项目不同的是,以前的通信项目是靠业务来支撑。当前中国通信行业内,实力较强的三大运营商在攻克集团客户的市场业务难关时无不目殚精竭虑。不仅如此,传统市场已经不适合运营商的发展,运营商的投资正在逐渐减小,通信项目的业务收入也逐渐递减难以生存。[2]
2.2成本增加,利润下降
现在社会,通货膨胀现象严重。物价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呈现日益上升趋势。人、车、机、仪及员工差旅成本的不断提高,都加大了企业的财务支出,同时也降低了企业盈利。在通信管理项目中,常常会出现管理责任不明确,又加上员工没有成本节约的意识,材料把关不严格造成许多浪费,这些都加大了企业成本。所以企业应该对员工思想和行为进行教育管理,通过制定规章制度进行企业管理,培养员工的节约意识。
2.3调整员工队伍结构,提升企业的行业竞争力
企业员工队伍的执行力是否高效,决定着企业的成败。一个优秀的员工队伍可以为企业带来巨大利益,企业应该在市场营销类经营、技术专业、综合管理人员、项目经营管理方面着重选择人才。培训员工的团队精神,学会团队合作,在合作中一起进步、一起发展。企业还应多举行一些活动给员工参加,促进员工感情交流,带动企业健康发展。
2.4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
许多企业虽然有先进的管理技术,但是因为对技术了解不透彻,的制度不完善,以致于工作执行时效率低下。由于现行的大多数施工管理计划缺乏严谨性和可操作性,所以通信项目依然不能按照指定的计划循序渐进地完成。企业要想经营管理好企业,需要制定企业项目计划,并且严格遵从计划内容。
创新是国家发展的灵魂。企业应该充分调动企业员工的创新激情,不断培养员工的综合创新能力。只有员工的科技创新能力提高了,企业才能在新的技术下得以生存和发展。一个企业如果只重视字面的管理理论,而不进行技术创新,这种没有活力的企业最终也会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3]
三、针对管理问题提出解决方法
3.1规范企业管理结构
要想保证企业能够在健康稳定的环境下生存发展,首要问题就是规范企业通信项目管理结构。企业明确项目管理是企业经营最重要的一环后,应规定企业经营的形式。优秀的通信企业应该做到成本和价格优势双收。产品在价格优惠的情况下,才会吸引消费者眼球,并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润。企业在做好产品的同时,更应该树立属于自己特有的品牌形象,多多宣传公司的特色。良好的企业形象也会引起消费者的关注,同时也会成为更多的人的就业目标。
3.2善待员工,提高工作积极性
通货膨胀导致物价不断上涨,企业的经营成本也随着人工成本的上涨而不断提高。企业在节约成本方式上不是通过克扣员工工资方式达到目的,而是员工在生产过程中的节约成本意识达到成本节约。企业应该通过不断增强员工综合素质,利用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企业管理,通过员工管理,促进员工工作的积极性。
人是第一生产力。当然,员工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也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如何培养出一支能打胜仗、敢于担当的员工队伍,便成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的核心工作。作为企业高管,不但要关注员工的日常工作,更要关心公司员工的日常生活。针对生活有困难的员工,公司应该在其需要帮助的时候予以精神、物质上的援助。只有这样,才会增加员工的归属感、自豪感,进而促使员工以更饱满的激情投入到工作中去,从而为企业带来更多的利润。
3.3提高企业执行力
大多数通信类企业虽然已经掌握了较为先进的管理技术和管理方法,但是依旧无法快速有效的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这是因为企业的执行能力比较差,导致先进的技术失去了它的特有功效。因此,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更应该强化企业的执行能力,以强有效的执行力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在企业加强执行能力的同时,不应一直停留在同一种管理模式上,而是要用发展的眼光学习先进技术和管理方法不断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四、工程实施的风险规避
通信技术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也开始更加多元化,这也导致通信工程项目中有了越来越多的风险。[4]为此,要加强通信工程的风险管理,保障通信工程项目顺利进展。
4.1风险存在原因
由于管理意识的淡薄、风险管理人才的欠缺,不能对通信管理行业进行统一管理,面对已出现或者未出现的风险,没有周全的补救方法。再加上缺乏相应的管理人才,导致通信工程项目因为任务分配不明确、管理方向不明,不能对通信工程项目进行系统化风险管理。所以,在实际中很难及时预测风险。
4.2通信工程项目风险规避方法
1.风险预防
可以利用程序法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存在的可能性。利用书面形式制定合理有效的项目形式。采取项目措施前,工作人员也应该考虑到项目带来的成本增长,为了降低成本,制定出两全其美的预防策略。
2.风险转移
所谓风险转移,就是利用合伙人共同分担风险。借助风险转移措施,虽然不能彻底消除项目风险,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节约项目成本。风险一旦发生势必带来成本损失,风险承担者要善于将项目内的一部分风险转移到项目外,及时减小损失。这也对风险管理者管理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求风险承担者不仅反应灵敏,还要有优秀的管理能力挽回企业的成本。
五、结语
经济的高速发展为通信行业提供了较为广阔的发展前景。通信工程技术为21世纪的人类带来了便利,项目人员如果能够及时发现管理过程中存在的弊端,快速地找到解决方案,能给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利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通信工程项目的发展,学习他人的长处,重视技术人员的培养,用安全、健康的管理策略带动企业长远发展,避免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因为管理不当而被淘汰。同时,要具备风险预见能力,减小风险导致的损失,促进项目顺利进行,实现企业的利益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叶顺云.电力工程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研究[J].低碳世界,2013,20:51-52.
中图分类号:F407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电网规划主要是满足社会的电力分配,优化电源配置,深入分析负荷增长,确定电网规划。由于电力市场的约束,促使电网规划发生本质性变化,电网规划完全成为电力企业的独立任务,逐步将社会效益作为电网规划的主要目标。最大化发挥电网规划的效益,提出可靠的规划思路,决定电网规划的发展,更加适应现代电力市场的压力。
一、电力市场下电网规划思路
1、经济与安全并存
电网规划初期,比较注重电网安全,忽视经济因素在电网规划中的重要性,电网规划的目的是促使电力企业稳定于电力市场中,占据市场地位,利用固定的投资,获取大规模效益。同步市场发展,电网规划中需要同时渗透经济、安全两方面,有利于提出最优质的规划方案。完善电网规划思路,保障电网规划方案满足社会市场的电容需要,提高电网安全能力,避免出现电网故障,抑制电网发展。例如:某电力公司的电网规划,权衡安全与经济因素,在保障电网安全规划的基础上,尽量降低经济成本,有效分配该工程电网经济项目,避免阻碍供电发展,影响该公司盈利,该公司制定电网规划计划,定期研究电网规划的运行情况,分析是否存有不到位的规划因素。
2、遵循电网变化原则
电力市场变革后,对电网规划提出诸多要求,充实电网规划的内容,特别是在负荷方面,分析负荷内在规律,确保电网规划符合电力市场的变动需要[3]。负荷是电网规划的主体因素,由于负荷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必须明确负荷与电网规划的关系,尽量避免未知因素的影响,提高电网规划的效益水平,完善处理电价与电网规划的相互作用,构建电网规划方案。例如:某地区由于经济产业比较多,工业用电规模较大,该地区电力公司在规划电网运行时,充分考虑地区电力条件、电荷供应量以及负荷等多项因素,提出可靠的规划方案,合理分配电源,提高电源分配的能力,保障地区电网效益。
3、合理分配电力资源
电力资源是电网规划的一部分,在实际规划中,树立资源合理分配意识,明确分配思路。全方位分析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力资源,实现灵活的电网规划,实际电网规划受到多方因素影响,不能适应各项规划条件,所以在电网规划思路中,渗透开放特点。电力资源分配是电网规划的最终目的,某电力企业在对待资源分配上,实行多方案优化选择的方式,根据电网运行特点,提出多项规划思路,重点分析电网规划的利弊,采纳最优方案。
4、明确规划指标
电网规划思路不仅要完善处理好电力系统的资源工作,更要明确规划指标,降低电网规划的难度。利用定量分析的方式,稳定指标基础,明确指标内容。处理好电网指标后,才可发挥电网规划的效益性,避免电网规划中出现问题,影响整体电网规划的效益。
二、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规划现在存在的问题
1、城市电网规划基础数据记录不完备
在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前,要对城市进行详细的调查和研究,这时以前的城市电力规划数据就变得十分重要,它是调查研究的基础。然而这些数据有着实时更新的特点,导致了以前的数据收集不足,这样就给调查带了很大的难度。如果根据这些并不完备的数据进行研究并进行新的规划,就会给这个项目带来巨大的安全隐患。而这些不能被及时发现的安全隐患很有可能就会在未来的某一时段造成巨大安全事故,给人民财产能造成重大损失。那么也就意味着这个城市电网规划是失败的。
2、管理模式相对落后
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我国在对电网进行规划建设和改造的时候没有较好的对数据进行整理的工具,也没有将较为系统的分析体系建立起来,对电网建设和改造工作造成影响。另外,电网在管理中的观念和模式需要改进和更新,要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环境、不同行业特点来进行差异化设计、建设,不然就会使得电网的整体出现上下分层,抵御自然条件能力不强,不能将大电网功能全面发挥出来。
3、专项规划不能和电网建设需求相适应
在规划之中会涉及到城市形态以及用地和结构等方面,受政府因素影响较大。但是,和城市中的建设规划相比,电网规划的专业性更强。一般来说,电网规划之中的全部内容无法在专项规划之中得以包含,这就导致规划预测和具体工作两者之间差距比较大,影响了电网的规划与建设,在以后改造之中没有较好的指导性和连续性。
三、电力市场环境下电网规划问题的解决措施
1、对原有数据进行有效的备份以便采集和分析
在对城市电网进行规划前要进行有效的调查研究,数据就变得很重要。为了进行有效的数据收集,我们可以在原有的数据收集系统基础上增加数据备份系统,时间设定可以是十年,也可以是二十年,这样就给以后的调查研究工作提供了很大便利。以后的调查研究也就可以根据这些数据设计出更加趋于科学合理的城市电网规划。这些调查包括城市的年用电量最大用电负荷、分区负荷量、城市发展目标、电网及设备现状的相关数据进行收集或预测。这些数据的收集及预测能够为城市的电网规划提供准确有力的依据。
2、建立相应的监管系统并进行完善
不论是电网规划,还是电网建设和改造,必须要建立在法律、行业标准的基础之上,尽可能地采用各相关的信息系统。因此,要想确保电网在建设和改造中的内容,就必须要将监管信息系统建立起来并不断进行完善。工作人员要借助多方力量获得支持,在建设和改造中要得到政府的相关支持与帮助,并争取各种有利政策,从而确保电网建设模式不断向多元化发展,确保用电的稳定可靠性。
3、与城市建设同步做好规划
站位要高,大局为重,综合考虑全局利益与长远利益,对电网以及城市配套建设统一做好规划。在对其进行规划时,要实现两者之间的融合,实现规划的同步性,在对建设规划方案进行审核时,要对电网规划方案做好审核工作,保证两者能够在同一时间进行审核与。站在法律的角度,这样能够对电网规划方案进行保护,保证其可行性,另外,还能保证两者之间的同步和和谐,使两者之间实现协调发展,确保其融合。
4、加大用电宣传力度,使公众参与、支持电网的建设和改造
对于电力系统而言,要设置专门的宣传机构,对加大自身绿色能源、安全用电、节约用电的宣传与报道。针对电网规划建设,要做好宣传报道,突出其重点,并结合一些事例形象加以表达。只有这样,政府部门以及人民群众才会对这一项目进行关注和重视,给予相关的支持配合,并能提出自己的意见建议。这样做,使得人们群众能够对电力事业进行关注,同时也给规划实施做好铺垫,使人们在电力建设中没有了抵触心理,对电网建设和实施进行了有效的推动,并能营造和谐的供用电环境。在对其进行规划时,要使得城市(镇)规划和电网规划同步进行,也就是实现同步编制以及同步审批和同步执行,确保两者之间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避免交叉、重复建设。
5、加强电网规划整改,改善电网效率
(1)调整网络结构,改善运营方式
网络结构设计不合理对于故障复电及设备检修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运营方式不合理,也易引起电站移址等工作实施不便。对此电力企业应充分的认识到调整网络结构,改善运营方式等措施对提高电网运行效率的作用与意义。在某些程度上来说,电网规划的运行中调整网络结构,改善运营方式占据了大量的工作量,占据重要的地位,目前以被列为我国电网规划的重要课题。
(2)加强电网规划的可靠性
电力运营中可靠性相当重要,若电力
企业的电力运营没有可靠性,将对国民生活及工作造成严重的损失。对此,改善电网规划的可靠性非常重要。就目前而言,电力企业供电的可靠性仍有诸多方面的问题需要重视。例如提高安全用电的宣传,制定科学的防护措施,加强施工管理及检修水平,利用先进器械实现电网自动化、智能化发展等,只有在多个部门通力合作的条件下,才能有效的改善电网规划的可靠性。
(3)引进高端设备,向智能化方向发展
较传统电网规划相比,目前我国的智能化电网规划涉及范围更广阔。首先不再局限在电力部门内部,其业务逐渐贯彻了多个部门;其次实现了电力信息的全方位集成,以及高速双向的平等通讯;最后可进行分布式处理。由此可见,智能化电网规划与传统电网规划相比具备明显的优势。对此在电力市场环境下的电网规划应朝着智能化不断的发展,进而推动我国电力事业的发展。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电力企业电网规划的实施取得了较大的发展,获得的良好的成绩,但仍掩盖不了在实际电网规划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从而严重影响了我国电网及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营,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了困扰。目前,我国电力市场仍处于发展过程中,符合国家电力市场要求的电网规划体系仍在设计当中,对此,我们应不断深入的对电网规划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制定相应的应对措施,为今后的电网规划提供一定的参考。
参考文献
认识与行为
环境问题的产生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紧密相关。就人为因素而言,与认识程度密切相联,人对环境的影响,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面,而每一面当中都有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两种情况,组织和人对环境问题重要性的认识程度提高后将会把更多的无意识行为变为有意识行为,把不友好的行为变为友好的行为。
宣传与教育
环境宣传是为了提高认识,解决的是想环保、要环保的问题。因此,要在向全民宣传的基础上实施重点宣传,重点宣传的对象:一是各级有决策权、决定权的人,这些决策决定对今天的环境将会产生直接的影响;二是青少年,这是未来对环境产生影响的人,抓住了青少年就抓住了未来,所以环保工作要从幼儿园抓起。
环境与发展
环境与发展始终是一对矛盾,处理得好则双赢,处理得不好则双输。环境问题是发展中的产物,应该清醒地看到在发展过程中旧的环境问题解决了又会出现新的环境问题。就目前而言,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共有四种模式:一是环境与发展之间相协调、相和谐、相互促进、共同提高,进入一种良性循环的轨道。二是经济得到了暂时的发展,但环境却遭受到严重的破坏。三是环境得到了保护,但经济却没有发展。四是环境与发展之间相互冲突,两败俱伤,进入了一种恶性循环。
政绩与考核
我国环境问题的产生和加剧与国家对各级组织和干部政绩考核的不全面性、不科学性有很大关系,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只注重考核GDP,这样就必然导致组织和干部重点关注GDP,而不注重其他。这在特定的历史时期、特定的环境下、特定的区域内、特定的产品生产中短期是可以的,但就整个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而言,这样的发展只能是不和谐的发展、不可持续的发展。必须对地区、组织、干部的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必须进行全面修订,使之更有利于双赢和多赢的发展。
成本与核算
环境作为一种稀有资源,长期以来没有进入生产和消费成本,这是政策上的缺陷,这种缺陷直接导致人们拼命地向环境索取,而不向环境回报,这样才导致环境问题越来越严重。环境作为一种稀有资源应按照时间价值、区域价值、总量价值而直接进入生产和消费成本,实行严格的财务核算制度,通过货币把环境的价值体现出来,各种环境的价值到底应该是多少,国家应该通过综合研究后确定。
体制与管理
体制和管理是解决现阶段环境问题的重要环节,就目前我国环保管理体制和管理现状而言要进行如下改革,将会更有利于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和谐。一是环保系统实行全国垂直领导;二是排污费的征收不能下硬性指标,更不能一刀切的要求每年增加;三是认真解决基层环保系统人员超编问题;四是提高环保系统人员素质问题;五是解决真管与假管问题,对环境问题只有真管真抓才能真见效;六是解决区域排污总量和环境容量科学确定的问题;七是解决好从环保部门单独作战到各部门齐抓共管协同作战的问题,达到1加1大于2的效果;八是解决好体制和管理不断创新问题。
产权与归宿
环境作为一种资源,这种资源的产权归谁所有应该明确,产权归宿明确后可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进行产权交易,在交易中把环境的价值通过市场价格充分体现出来,这样就会通过环境的改善和环境容量的增加来创造更大的财富,起到一种示范效应,让组织和人都会感到环境改善也能带来财富。同时,非产权拥有者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就是一种侵权行为,从《物权法》的角度对拥有者保护,对侵权者处罚并要求赔偿。
现在与未来
解决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现在与未来的问题。在经济发展中既要考虑局部,更要考虑全局;既要考虑个体利益,更要考虑整体利益;既要考虑当前,更要考虑长远;既要考虑经济,更要考虑环境。也就是解决好健康、生命与经济之间到底谁重要的问题,也就是要钱还是要命的问题,只有妥善处理好这些关系,也就是处理好现在与未来的关系,才能真正解决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
科技与进步
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环境问题始终存在,旧的环境问题解决了,新的环境问题又会出现,要在始终不断地解决环境问题的过程中推动经济和社会又好又快的发展,很多环境问题的解决都要依靠科技的进步和科技的创新,同时也应看到科技的进步也会带来环境问题,但最终科技及进步是解决环境问题的重要手段。
1概述
我国城市生态环境问题,是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在水系统中,城市重工业的发展带来严重的污水排放,给城市带来严重的水污染,从而使水环境面临巨大的压力。水系统是人们必不可少的重要资源,一旦水系统得到恶化的趋势而没有得到良好的控制与管理,就会造成地质污染、土壤污染等,威胁人类生命安全。文章通过几个案例进行分析,总结了目前我国生态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的严重性进行探讨,提出必须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措施。
2 问题综合与多目标的确定
在进行全面调研的基础上,课题组充分利用当地专家,邀请长期生活工作在当地的各方代表,进行一次全面的问题总结和相关目标的确定。
2.1 问题综合――政策
德尔菲法政策德尔菲法是传统德尔菲法的衍生物,通过一个7~15名成员的德尔菲专家意见组来完成。政策德尔菲法是一个多次反复、互动的过程,专家意见组会聚到一块,相互交流;它在规划的初期对明确问题及确立初步目标时尤为有效,结果可以为更为深入的研讨或讨论提供前期准备。德尔菲法途径已成为研究城市和环境问题的有效工具。本次规划中的政策德尔菲意见组由15名成员组成,分别来自规划、园林、水利、土地、环保、交通、农业、旅游等部门,分别代表专业规划人员、与城市建设有关的政府管理机构及公众利益代表,得出的问题和目标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2.2 问题归纳与多目标确定
根据对某市的研究,某市的生态环境中,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分为自然生态环境问题和人类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两种。自然生态系统的质量安全及其具备的结构功能,给人类及各类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自然生态系统也为人们提供便生产生活环境、便利的服务等功能。这些功能的发挥需要人类的配合与保护,生态系统是人类及各个生物赖以生存的保障,因此,必须建立完整的生态系统,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2.3 常规的、单一目标的问题解决方式及其评价
从某市已有的教训看,以上生态环境问题如果按通常方式、通过土地利用规划、防洪排涝规划、环境治理、城市空间和建筑设计、园林绿化等途径和相应的工程来单一地解决问题,结果往往在解决某一问题的同时,引起其它问题的出现或恶化。
3 建立生态基础设施综合解决城市生态环境问题
3.1 关于生态基础设施
生态基础设施是保证生态环境的重要系统,能够全面、综合的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有效改善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活服务功能。其中,生活服务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中氧气、植物、动物、场地、绿化、环境美化等等,都是人类生活中必不可少的自然资源。生态基础设施建设主要内容是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性的维护,保护生态系统结构及功能,并保证生态系统的完整性与安全性。
3.2 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
在系统分析某市的自然、生物和人文过程的基础上,从宏观-中观-微观3个尺度上提出某市EI建设的关键战略和策略。
3.2.1 宏观区域战略
(1)宏观目标:维护区域国土生态安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保障城市能获得可持续的自然服务。(2)景观战略:建立“黄河绿色廊道-中心城区湿地系统-滨海生态保护带“区域生态基础设施,将中心城区生态系统融入区域生态网络中,使其成为区域生态系统的有机组成。
3.2.2 中观城区战略
(1)中观目标:维护自然系统自身的健康,并能使区域EI及其生态服务功能,通过城区景观网络,公平地、通畅地传送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2)景观战略之一:建立中心城区湿地水循环系统,实现水资源再利用规划提出3个小循环系统,包括两个淡水循环系统和一个盐碱水循环系统。将淡水循环系统与盐碱水循环系统分离,淡水河道在台地上修建,避免受地下盐碱水的影响。利用风能为水循环提供动力。(3)景观战略之二:建立与湿地系统相结合的游憩网络游憩网络由斑块、结点和廊道3种元素组成。①斑块系统包括10个大型生态斑块,利用现状水体及低洼地改造而成,面积大,生态及休闲价值高。②结点系统分级配置,包括13个城市级结点和21个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城市级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大的乱掘地、荒草地、水塘等,各具特色,具有较高的生态休闲价值;社区级生态游憩结点充分利用现状面积较小的水塘、林地、水田等形成,主要为其服务半径范围内的居民提供生态服务。
3.2.3 微观战略
(1)微观目标通过设计实现并维护城市和区域生态基础本身的完整性;同时,在场地尺度上,让人体验EI的生态服务。(2)景观设计导则分别提出各类斑块、结点和廊道的规划设计导则。a.斑块和结点设计导则以湿地斑块为例,导则要求:自然堤岸;湿地水位低于河流洪水位;种植耐盐碱及净化污染物的植被;湿地平浅,湿地边缘种植挺水植物,等等。b.竖向处理方式长期的农耕活动,使当地人总结出了一整套应对盐碱的土地处理技术,如台田,在微观尺度上有效地解决了种植、排碱、防涝等问题。被更加昂贵的城市绿化方式所替代。
4 综合途径的多目标评价
生态基础设施的建立,不仅实现单一问题的解决,还能够从多方面综合性的将环境问题进行解决。根据对某地区的实践总结出,该地区生态基础设施战略的提出,发挥了其具有的整体性与综合性,有针对性的对生态环境问题进行解决。在此基础上,在生态问题解决中,生态基础设施需要相关的管理及战略来辅助其问题的及解决,为生态环境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单一特性的措施不能满足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发展,反之,利用生态基础途径系统进行综合性、全面性的分析并解决问题的所在,能够充分解决环境问题,利于环境保护。EI的提出,不仅仅针对单一形式的环境问题所提出的,而是在生态系统中,水环境的严重污染预示着其它自然资源遭到破坏的程度进行全方位的解决,由于水资源出现的问题,反映出我国生态环境的问题,处理生态环境问题的主要途径是通过对于土地的改善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增强生态系统功能,这就需要EI的辅助,通过一个全面的、综合性的生态基础设施系统的建立,能够改善生态环境问题及资源利用问题,提高我国资源利用率与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