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6-30 16:01:40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篇(1)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贸易业的迅速发展,需要大量的外贸人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因此成为了我国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高的专业。不过,随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人数的迅速增长,以及外贸环境日渐复杂多变,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逐渐变成了毕业生收入与就业率双低的专业。然而,由于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分工的不断深化,社会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行业和就业岗位。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的就业选择变得多种多样。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也不例外。但是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部分对口的就业岗位?哪些就业岗位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完全不对口的就业岗位?

一般来说,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是否与所学专业对口,主要与该生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密切相关,但由于个人、社会、家庭等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不少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岗位与其所受的专业教育内容部分相关甚至完全无关。因此,要想搞清楚以上问题,首先要弄清楚专业教育的内容。众所周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的,所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排自然是围绕着这个人才培养目标来安排。以安徽财经大学为例,目前,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内容包括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公共限选课和公共任选课等六个模块,其中公共基础课包括马克思主义思想原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数据库应用、微积分上、微积分下、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计算机应用基础、体育、英语精读高级上、英语听说高级上、英语精读高级下、英语听说高级下等课程,学科基础课包括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会计学、统计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计量经济学等课程,专业必修课包括产业经济学、国际贸易、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操作实验、国际市场营销、商务英语函电、国际金融实务、电子商务概论等课程,专业限选课包括中级商务英语、国际金融、国际商务概论、国际商务谈判、国际货物运输与保险、国际支付与结算、服务外包、国际企业经营、国际投资学、跨国公司、现代期货贸易、商务网站经营、统计软件、经济法等课程,公共限选课包括世界文化史、汉字文化、欧洲音乐史、广告作品欣赏、中国财政史、会计史、外国经济史、创业经营、商业机会识别等二百多门课程,公共任选课包括合同法、劳动法、法律与生活、网站建设、地方财政管理学、社会学、人力资源管理、跨国公司管理、企业文化、证券投资基金等几百门课程。

根据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育内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肯定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就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这些工作岗位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分析

根据以上论述可知,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是属于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基本对口的就业岗位;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是属于部分对口就业岗位,而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则属于完全不对口就业岗位。

为了便于调查和分析,本文选取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和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作为调查和分析的对象。安徽财经大学2012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6个班,共265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63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5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人;另外有28人攻读硕士研究生。2013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有7个班级,共316人,其中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90人;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64人,进入教育业、非营利性行业、农业、政府非商务经贸部门从事教育管理与培训、行政管理、农业生产开发、文字综合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有11人。另外有51人攻读硕士研究生。

通过上述的调查统计,可以明显得出,真正进入外贸公司、政府商务局或经贸部门,从事外贸跟单员、外贸业务员、报关员、单证员、行政管理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远远少于进入银行、证券公司、会计事务所和其他各种性质的企业,以及政府部门从事信贷业务、证券投资业务、期货业务、财务会计事务、市场营销、英语翻译、电子商务、商贸流通等工作的毕业生人数。因此,可以说,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以进一步适应这种就业现状。

三、对策建议

通过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当前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还需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完善,为此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调整培养目标。前面已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是培养以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为目标,但是从对安徽财经大学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育与就业岗位关联状况的调查和分析的情况来看,这个培养目标显然需要调整。在培养能在涉外经济与贸易部门、外资企业及政府机构从事经济与贸易业务、行政管理、调研与策划等工作的复合型、外向型、应用型的高级专门人才的同时,还应培养思想品德优良,具有广泛经济、金融、物流、证券、营销等理论知识,对人文社会科学都有广泛涉猎,能够运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日常工作和涉外工作,具有良好的沟通、应变、协调、创新和创业能力。

2、完善课程的设置。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设置应该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结合,根据社会发展变化完善课程设置。既要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也要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加能够拓宽理论知识和更好适应社会需要的课程,比如金融投资、物流管理、市场营销、项目管理、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劳动法、管理心理学等课程。通过以经济学为主,金融学、管理学和人文科学多学科知识的复合型培养,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提供较为宽厚的学科理论基础。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篇(2)

我国高等教育中的贸易经济专业源于20世纪50年代初的商业经济,60年代改为贸易经济,70年代末又改为商业经济,90年代初改回贸易经济。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流通体制改革的深化,贸易经济专业在不断改进,贸易经济专业发展与贸易经济理论和实践发展紧密结合。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及市场化改革的发展突破了传统的贸易经济理论,而教育部将贸易经济专业从专业目录中取消,使得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出现停滞。1998年,国家高等教育专业目录调整后,在相关高校的争取下,部分高校保留了贸易经济专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改革和创新成为这些高校面临的重要课题。

 

进入新世纪以后,在理论界和产业界的努力下,我国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新的流通经济理论逐渐形成和发展,取得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同时,我国的流通产业也取得了超常发展,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升,逐渐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主导产业和基础产业。流通产业的发展和地位的提升使得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开始重视贸易经济专业建设,教育部2011年新的专业目录调整中拟恢复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和实践的发展为贸易经济专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同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十二五”期间是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关键时期,抓住机遇,创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迫在眉睫,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及如何培养,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首要问题。

 

二、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问题

 

国人民大学、北京工商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对外贸易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华北电力大学(本部)、河北经贸大学、河北工业大学廊坊分校、山西财经大学、安徽财经大学、南京财经大学、宁波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经济学院、西安交通大学、兰州商学院等。根据我国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发展历史和现状,贸易经济专业建设主要面临三个问题。

 

(一)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相关专业的关系问题

 

随着知识分工的演进,各种新兴学科涌现出来,高校不断増设新的专业,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使得学科专业间的关系更加复杂化。贸易经济专业与其他新建专业之间的复杂关系,需要得到科学的处理。例如,国内贸易和国际贸易的融合,使得传统以国内为主的贸易经济专业和以国际贸易为主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迫切需要整合;全球信息化的发展和电子商务的应用,使得电子商务专业发展迅速,从而出现贸易经济专业与电子商务专业的关系问题;宏观流通经济理论教育与微观商品流通实践应用教育的结合,引发了贸易经济专业与市场营销专业的关系问题;贸易经济涉及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从而产生贸易经济专业与物流管理专业的关系问题。

 

(二)学生个体差异化和发展目标多元化,要求贸易经济专业因材施教的问题

 

由于大学生的个性差异极大,再加上他们来自于全国各地,会受到当地经济、社会、文化差异的影响,每个学生有自己不同的个性、爱好、想法、知识基础、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些差异使我们不能再按照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如何因材施教,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需要,是必须思考和解决的问题。

 

(三)贸易经济专业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理论、贸易理论日益丰富,极大地丰富了贸易经济专业理论教学内容,也为个性化培养提供了多样化的养分。但贸易经济专业的实践教学存在较大困难,它不可能像某些专业一样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实验。贸易经济专业的实践教学必须与不断发展变化的贸易(流通)产业相结合,学生要走出校门、走进市场,亲身参与、深入调研,亲自体验和锻炼。要做到这些,仅靠高校是难以实现的,需要社会相关部门的参与。

 

三、学产研政相结合,创新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和实践教育与相关专业有着复杂的关系,在制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必须深入考虑具有专业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处理好宏观、中观与微观之间,经济学与管理学之间,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之间,统一性与个性化之间的关系。

 

国内一些高校和专家己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一些学者主张将贸易经济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整合为大贸易,建立贸易学,取消国际经济与贸易(余鑫炎,2006)。南京财经大学用信息化改造贸易经济学科,培养复合型商业人才,对该专业进行了信息化转型,定为“贸易经济(电子商务方向)专业”,将“管理信息系统”、“互联网基础”等信息化类课程列入专业主干课,将“Internet技术与Web编程”、“网络营销学”、“POS/MIS”、“电子商务应用开发工具”等课程引入专业选修课(徐从才、晏维龙等,2006)。东北财经大学没有保留贸易经济专业,而是将流通经济学的相关内容融入市场营销专业,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山西财经大学自1998年起推行“KHF”人才培养模式,即“宽口径、厚基础、分流培养”。

 

基于以上分析,结合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现状,本文提出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新模式。

 

学产研政是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的四个主要方向,为了使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要,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高校应与产业部门、科研机构及政府部门进行充分合作,包括培养目标确定、课程体系设置、教学内容安排、课程开发、培养过程设计、实习实训等教学过程的全程合作。同时,学产研政是人才培养资源的主要提供者,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高校的教学资源己经远远不能满足人才培养的需要,而产业部门、科研机构以及政府部门拥有高等学校所没有的优质教学资源,因此,学产研政合作,有利于教学资源的互补和利用,促进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

 

学产研政相结合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体、产业和研究机构为支撑、政府为保障的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意在充分利用高等学校、流通产业、科研单位和政府部门等多种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发挥各方面在贸易经济人才培养中的优势,把以理论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与直接获取实际经验和实践能力为主的产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科研实践以及把握宏观经济管理和产业政策的政策学习等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是有效解决解决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等问题,缩小学校和社会对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差距,増强学生社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四、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的要点

 

为了既充分发挥学产研政各自的优势,又实现因材施教,我们提出创新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人才培养模式需把握的几个要点。

 

(一)以学分制管理为前提

 

国内外高等学校的实践表明,学分制是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实现因材施教最有效的管理模式。学分制管理允许学生自主选择专业、课程、教师、学习时间和进程,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理想、就业目标进行自主学习。许多高校己经实行了学分制管理,各项制度不断完善,教学管理经验日益丰富,学分制管理逐渐走向成熟。学分制管理为学产研政相结合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提供了前提条件。

 

(二)学科基础课强化宽口径、厚基础

 

在学科基础课设置上强化宽口径、厚基础的特点,旨在为学生学习专业主干课、任意选修专业方向,甚至跨专业选修课程提供良好的基础和平台。在修订本科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在学科基础课模块,将经济学、管理学的基础课打通,所有经济学、管理学类专业统一开设经济学、管理学类核心基础课程,如政治经济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统计学、计量经济学、管理学、市场营销学、会计学、财务管理和经济法等,使学生奠定坚实、宽厚的经济学、管理学基础。本部分课程教学由学校组织完成。

 

(三)在专业选修课设置专业方向实施个性化培养

 

在专业选修课模块,应根据贸易经济专业学科

 

现状并结合学产研政合作情况,设置专业方向,如流通经济理论、流通企业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物流管理、流通产业管理、国际贸易、期货贸易等。每个专业方向设置相应的课程,可以选聘流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人员授课。每个方向设置专门的方向实践课,在校外流通企业、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建立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根据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实习基地进行专业实践。通过合作教学和基地实践,解决理论教学与实践脱节以及实践教学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专业主干课旨在构建完善的贸易经济专业知识结构

 

在推进专业主干课模块建设的同时,要不断优化课程体系,构建和完善贸易经济专业知识体系。贸易经济专业主干课模块应开设流通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零售学、批发学、物流学、国际贸易实务、电子商务概论、期货交易学等课程,实现理论与实务、内贸与外贸、传统与现代、现货贸易与期货贸易等的一体化。本部分教学以高等学校为主,可适当与流通企业、研究机构和政府部门合作。

 

(五)学产研政之间的多样化分工与合作

 

学产研政之间的多样化分工与合作是该模式的精髓。在合作对象的选择上,应尽量多元化,如中国社科院财贸经济研究所、各地的社科院、全国和地方商业经济学会等科研机构,连锁店、百货店、超市、物流公司、配送中心和外贸公司等企业,商务部、地方商务厅等商务管理部门等,都可以成为高等学校的合作伙伴。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应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如聘请专家学者、企业家、行政官员作为特聘教授来授课和讲座;鼓励教师担任商业经济学会理事,与科研机构、企业和政府合作开展项目,参与企业经营管理,从而提高教师理论和实践水平;与合作伙伴单位建立贸易经济专业校外科研和教学实习基地,组织学生在基地进行实践;学产研政合作开发特色课程,学生的论文选题可与校外科研项目、企业经营管理问题相结合;开展订单式培养、联合型培养等多种合作。

 

五、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中学产研政合作机制的构建

 

我国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开展合作教育。1991年4月在上海成立全国产学研合作教育协会,1997年10月教育部发出《关于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九五”试点工作的通知》,确定“九五”期间在全国28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试点工作。但是,由于认识上的偏差,产学研合作教育一直被作为高职高专的人才培养模式加以推广,而在本科教学实践特别是重点院校的教学改革中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应用。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强调,要“调动行业企业的积极性,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促进校企合作制度化”,“创立高校与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新机制”,“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教育资源共享”。因此,加快构建学产研政的合作机制,有利于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让各方面都自觉、主动地为人才培养做出贡献。

 

学产研政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以高校为主体、产业和研究机构为支撑、政府为保障,在合作机制的构建过程中,同样应以高等学校为主体、政府为保障。根据合作理论,合作机制的构建关键是实现互惠共赢。

 

首先,学产研政合作教育的核心是教育,主体是高等学校。在开展学产研政合作教育的过程中,高等学校应找准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与地方经济建设或流通行业需求的结合点,改革办学模式,办出自己的特色,积极、主动地寻求与校外的合作。

 

其次,积极探索各种形式的学产研政互惠互利的合作途径。在合作培养过程中,学产研政各方互惠互利、实现共赢是长期合作的根本保证。因此,应着力寻求合作伙伴之间的互补优势和需求的结合点,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规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形成稳定的合作伙伴关系。

 

再次,政府要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政策支持。可借鉴国外经验,建立合作教育基金,建立中央政府、地方政府、高校和社会各方资金参与的多渠道财政投入机制和分担机制,保障学产研政合作教育专项经费。对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事业单位,可给予资金支持或税收减免,以促进企事业单位参与学产研政合作教育。要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学产研政合作教育中政府、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之间的法律关系,促进合作教育制度化。要给予学校更多的办学自主权,特别是为高校实施学分制管理提供必要的政策环境和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纪宝成.我国高等商科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中国高教研宄,2006(10).

 

[2]王迎军.深化产学研合作教育培养拔尖创新人才J].中国高等教育,2010(21).

 

[3]张炼.我国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政策分析[J].中国高教研宄,2010(5).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篇(3)

目前,在开设贸易经济专业的高等院校中,大部分对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比较模糊。从全国各大专院校贸易经济专业归属的院系来看,有些在商学院,有些在经济学院。27所开设有贸易经济专业本科院校中,很多学校是近年来才开设的新专业,对该专业培养的目标定位并不十分清楚。这种情况一方面造成专业建设中的片面性和盲目性;另一方面会导致学生因对专业方向认识不足而学习积极性不高。

2.贸易经济专业理论基础较薄弱

在主流西方经济学中,无论从研究方向,还是专业设置上来看,都没有专门的贸易经济研究和专业。而作为贸易经济学专业理论基础贸易经济学(流通经济学)在西方经济学研究中并没有系统的存在,只是在某些著作中以交换、交易、市场、商业等名词相关联而出现。长期以来,我国贸易经济(流通)问题一直以马克思的流通理论作为发展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流通理论垄断着我国流通理论界,被作为惟一的理论基础和指导思想,但是,马克思的流通理论是放在整个经济运行的大背景之下来分析,揭示了流通过程与生产过程、分配过程、消费过程的关系,没有也不可能放眼世界尤其是无法解释传统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下的流通问题,这种理论基础的单一性导致了中国流通经济学的先天不足[2]。

3.贸易经济专业市场认知度低

从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就业来看,用人单位对贸易经济专业认知度相对较低。比起国际贸易、市场营销等具有鲜明特征、特色的专业而言,相当一部分企业(包括大部分超市和连锁经营企业)对贸易经济专业不太熟悉,甚至根本就不知道,这直接影响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就业,对贸易经济专业发展形成制约。

4.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急需优化

商贸流通产业人才的质量直接关系商贸流通业的兴旺发达和经济社会发展,随着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和电自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国零售业逐渐壮大,新型贸易模式如E贸易大量出现,大流通、大消费、大贸易的格局基本形成,迫切需要通晓贸易理论和实务高素质零售商业流通人才,目前贸易经济专业课程设置来看,其课程开设庞杂,专业性不强,针对性不明显,知识相对陈旧,人才培养与岗位实际需要的能力标准存在较大差距。这些都迫切需要贸易经济专业在课程开设上体现特色,优化专业课程体系。

5.贸易经济实验与实践教学欠缺

贸易经济是一项技术性、实务性很强的工作。熟练的进行实务操作是一项衡量学生专业素质的重要标准,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应多让学生了解实际情况,多接触实际业务,做到理论联系实际。贸易经济专业在培养过程中,大部分院校或是由于资金问题或是由于没有充分认识到商务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实践教学环境滞后,而且大多数学校贸易经济专业教师大部分所学都是别的专业,大多没有贸易商务实战经验,在从事商务实践教学时显得勉为其难,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综合技能的提高。

二、贸易经济学专业建设建议

1.加强专业内涵建设,进一步明确专业定位

依据新经济对商贸流通业的影响,应明确贸易学科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学科,其培养目标应准确定位为专业素质硬、执业能力强和职业道德水平高,具有国际视野、符合零售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要求的高层次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以以打造“贸易经济”专业特色为主线,积极加强专业内涵建设,适当细分专业方向,灵活设置专业课程,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科学合理的课程体系,努力塑造学生的特色素质,不断提高各专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影响力。坚持“面向市场、服务社会、打造特色”的专业建设思想。本科院校贸易经济人才培养要体现出专业基础扎实、具备跨学科的知识水平、协作意识和创新能力,因此,设置专业方向有利于明确培养目标,突出各校贸易经济专业的特色。在方向的设置上,应着重体现服务于新经济形态,例如,服务贸易、E贸易。

2.确定贸易经济专业的核心课程,以模块教学形成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本文认为,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的制定必须坚持“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显特色”的原则。在保障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开设的基础上,应根据市场需要多开特色课。贸易经济专业课程体系由专业主干课和专业选修课两方面组成。专业主干课主要介绍贸易经济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理,以及为制定贸易政策和商贸企业战略管理需要的一些市场调研与决策的技术,包括贸易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消费经济学、经济地理学、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批发贸易、零售学、商业技术、物流经济学等专业课。专业选修课主要介绍贸易方面的一些具体经营与管理技术,与实现培养目标紧密相关的一些学科知识等。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本文认为应处理好贸易经济专业与市场营销、物流管理等相关专业学科的关系,在选修课中,本文建议采用打破常规模块化教学完整课程体系,突出“宽口径”和专业性结合实践教学的教学方式。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在贸易经济专业选修模块设置了三个方向:其一,“零售方向”。该模块包括《现代物流》、《电子商务》、《零售技术》、《连锁运营与管理》等课程,突出用新经济的思想和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原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围绕零售业态与商圈、连锁与特许经营、零售业的电子商务及现代技术应用、超市与配送中心建设等方面,以信息、物流和现代商务技术为手段,造就满足新经济要求的高素质贸易经济人才。其二,是“工业品批发与贸易”方向。该模块包括《采购与供应链管理》、《汽车贸易概论》、《批发市场学》、《机电产品与工程材料》、《生产资料流通》等课程,发挥贸易与管理融合的优势。其三,是设置“商务管理”综合性方向。该模块包括《会展经济学》、《房地产经营概论》、《拍卖与典当》、《期货市场学》、《服务经济学》等课程。三个模块采用以各个方向为目标,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及志向选择,根据学生选定的方向,在老师的适当指导下,学生自主地设计职业生涯方向,拓宽学科的发展领域,培养复合型人才。

3.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应加强“校企”交流与合作,构建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贸易经济学科应加强与政府和商业企业的联系与合作,以服务与企业经营管理及地方社会经济为己任,借此提高贸易经济专业的影响力。校企合作是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必由之路,校企合作要形成常态化,实现深度合作。在校企合作方面,要找到校企合作、实现合作共赢的机制与模式,要实现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要充分利用高等院校的教学科研优势、人才优势,加大学院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能力和水平,积极主动探索校企合作的新模式、新机制。笔者所在高效贸易经济专业建设过程当中就加强了与永辉超市、沃尔玛超市等的全面合作,同相关企业一起探讨专业学生培养目标和课程体系的设置思路,教师和学生定期到企业进行实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4.强化教学实践创新,全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因为创新性商贸流通专业人才必须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和较强的实践性,贸易经济专业是属于与实践联系非常紧密的应用学科,一定要充分认识实践教学在贸易经济专业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贸易经济本科教育必须十分注重实践教学环节,必须在课时安排、课程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环节、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凸显实践教学的特点与要求。地方性高校贸易经济专业应该主动面向商贸流通企业培养应用型人才,就需要我们不断加强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性人才,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环节,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改革,确保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出率和开出质量。比如,加强贸易经济专业本身的综合商务模拟和物流技术等试验课程,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同时,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切实加强实验课程、专业认识实习、实训、社会实践、毕业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在毕业论文方面,应加强有针对性的实践类题目的比重,切实保障各实践环节的时间和效果。

5.加强学生课外素质拓展,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

以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为例,我们通过开展大量商业文化活动、大学生挑战杯、模拟商业街等活动,激发学生对专业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培养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创新能力,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经过这种训练的学生就业率和就业层次都有较大的提高。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篇(4)

二、专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模式欠佳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人才培养的规格与社会需求有差距成为制约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从社会需求的角度看,当今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的需求要满足两个条件,一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数量的要求。二是社会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能力的要求。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过程中,由于缺乏对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准确的定位,使得培养出来的贸易经济特色专业人才不能适应社会。

(二师资队伍力量薄弱

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也使得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陷入困境。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学校规格的升级,各高校纷纷吸纳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知识以及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致使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三)实践教学手段落后

在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中,实践教学手段落后,也是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之一。目前,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教学手段,主要以课堂讲授、多媒体教学为主体,以网络教学、实验软件等为补充。多媒体教学由于过于程式化,导致部分学生课堂只记笔记,以应付考试;网络教学是教师与学生互动的平台,但由于资料更新慢,技术支撑能力不高,因而教学参与程度较低。而实验软件在选择上由于成本较高,以及适用性比较狭窄,加上课时所限,所以利用程度也不高。

三、贸易经济改革思路

(一)课程体系改革

1. 当网络经济越来越深入到人们的经济社会中后,贸易经济问题已经冲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经济领域相互渗透和配合,而且出现了许多新的业态和贸易形式,所以在基本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的基础上增设新的贸易理论和技能课程是必须的,课程主要有流通经济学、商业史、商品学、市场调査与分析、消费心理学、零售学、广告学、电子商务、期货交易、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

2. 在我国加入WTO以后,内外贸有机结合,从事国内外贸易研究和工作的人,同时面临大量的国际贸易的问题,所以培养复合型人才是市场的需要。因此,贸易经济专业开设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实务、商务谈判、商务函电、商贸英语等特色课程,将奠定复合型人才的坚实基础。

3. 突出学科发展的前沿,适时增加新的理论性课程,把最新的贸易经济理论研究成果融于教学过程中,在课程设置中可以增设专业选修课,其课程有商业创新、区域贸易等,同时开设各种专题讲座,以开拓学生的视野,丰富专业知识。

4. 合理配置课程模块,突出方向性课程模块、选修课程模块的“新”和“特”,增强课程的引导性和学生的选择性,使课程设置更能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更加匹配、更具效率,并随着社会需求和自身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方向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培养

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是教学活动效率高低的决定因素。特别适应贸易经济课程的特点,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就必须坚持在教学中以学生为中心,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必须将教学的聚焦由关注教师怎样教转到关注学生怎样学上来,在必要指导的前提下,尽可能创造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对学习本身感兴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自我设计,自我控制,能动地、创造性地学习,主动地去获取知识。

(三)实践教学改革

实践教学内容与体系的设计应符合贸易经济特色专业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理论联系实践。既要让学生掌握贸易经济基本原理,了解我国贸易经济领域改革的理论与实践,又要让学生学到解决贸易实践问题的基本方法与技能。

一是实践教学环节。贸易经济专业是实践性较强的应用型经济类专业,其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实验教学、现场教学、社会调研、科研实训和毕业实习等五个方面。此外,还应安排其他锻炼学生综合素质的制度化实践活动,如语言能力测试、军学共建和商学共建等活动。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篇(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国际经济与贸易”作为专业的名称首先出现在1998年教育部颁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它是由当时存在的国际贸易、国际经济、工业外贸和国际商务等专业合并形成的。

从1998年专业名称的变迁我们可以看到,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涵盖的已经远远不止是货物进出口业务,而是包括了国际投资等众多国际经济贸易活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所培养的也不仅仅是外贸业务员,而是包括了商务外交、国际商务战略、政策与理论研究等各方面的人才。事实上,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毕业生,直接从事进出口业务的只是很小一部分,许多毕业生进入了咨询公司、银行、政府部门、会计师事务所以及其他各种类型的国企、民企和外企,还有的进入了知名投资银行、战略咨询公司和投资基金等高端就业渠道。另外越来越多的毕业生选择了继续深造。

由于国际经济与贸易是由不同的专业合并而来,不同大学的这一专业具有非常不同的学术传统。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大学的这一专业源自其1998年以前的国际经济、世界经济等专业,学术性和综合实力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大学曾经隶属外经贸部(现商务部),其专业源自其传统的行业背景,因此保留了较强的实务与政策研究传统。但是,即使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这样的传统上强调实务的国际经贸学科体系,近年来在教学中也大大加强了经济学理论的分量。可以说,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培养的重点已经由上个世纪国际贸易专业强调的实务操作能力转变为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的战略分析能力和政策理论基础。这种变化是我国对外开放扩大和深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以经济学为基础的

复合型人才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隶属于经济学大类专业,因此与经济学、金融、财政等其他经济学大类专业下的专业一样,需要打好经济学的理论基础。在一些大学或者学院,经济学类专业本科实行大类招生,大学前两年所有经济学类学生不细分专业,共修经济学理论基础课,入校两年后才分为经济学、国际经济与贸易、运输、金融和财政等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与所有其他经济学类专业学生一样学习微积分、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数学课程。对于准备今后出国或者在国内名校深造经济学的学生来说,最好在大学期间选修更多的数学课程和经济理论课程。

除了经济学理论课以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生需要学习一些商学类课程,其中国际营销、财务会计等课程一般是必修的。许多学校还会提供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课程供选修。

国际经济与贸易活动经常涉及法律问题,因此实务传统较强的学校一般会要求学生必修国际商法,有的学校还会提供国际经济法、海商法、国际金融法等课程供选修。

有人说,国际职场最重要的三件事是“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交流、交流和交流)。交流能力对从事国际经贸工作的人来说是怎么强调都不过分的,因此,除了开设跨文化交流、中国文学、西方文学等课程外,语言能力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别强调的。例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要求全校所有专业的考生都按照外语专业考生的要求参加高考外语口试,还专门开设了三语实验班,要求该班的学生在大学期间除了要有中文和英文熟练的交流能力外,还需要在法语、日语或者西班牙语中选择并基本掌握一门第二外语,学校给学生提供在该语种国家交流访学的机会。

除了上面这些课程以外,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还会开设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国际贸易中的各个环节,以及其他各种国际经贸活动中涉及的政策和实务问题。有的学校还可能提供贸易实务实验室和金融实验室,指导学生在实验室和国际贸易平台网站上直接感受经贸金融业务的部分流程,有的还会组织学生作为志愿者参加广交会、博览会、经贸国际研讨会等活动。

选择和不选择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理由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篇(6)

作为一所上世纪90年代中期升本成功的地方性本科院校,我们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它的培养目标为:要求本专业培养系统掌握经济学基本原理和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基本理论,掌握国际贸易的基本知识以及从事对外贸易及其它国际化经营所需的基本技能,了解当代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状与趋势,熟悉通行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制度、惯例以及中国对外经贸的政策、法规,能在政府涉外经济贸易管理部门、工商企业等从事对外经济贸易政策研究、实际业务、经营管理等工作的具有市场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本专业主要学习经济学和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基本训练,掌握理论分析和实务操作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具有以下几方面的知识、能力和素质:

1、掌握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政治经济学、西方经济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受到经济学、管理学的基本训练,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

2、掌握企业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主要是管理学、会计学、国际市场营销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3、了解国际经济与贸易理论发展的动态,熟悉WTO规则及其它国际经济与贸易惯例;了解主要国家和地区的经济贸易发展现状、趋势及其经济贸易政策、措施。

4、熟悉中国对外经济贸易政策、法规和措施;了解中国对外贸易发展现状、趋势;具有敏锐的市场意识、创新精神和开拓能力。

5、具有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沟通能力,熟练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的应用能力;能熟练利用计算机及网络从事对外经济贸易工作。

6、达到国家规定的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身心健康,懂礼仪,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篇(7)

中图分类号:F740.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6)06-0080―05

收稿日期:2006―08―20

随着我国对外经济贸易的迅猛发展,培养为其服务的国际贸易学科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也迅速发展起来,不仅本科、大专招生的增长及总量居各专业前茅,而且硕士点、博士点的设立和招生也迫切要求增长,国际贸易学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究竟要确定哪些,需要进一步探讨。

一、国际贸易学科研究范围狭窄,不能适应学科和外经贸实际发展的需要

现今的国际贸易学科,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国家教育部研究生工作办公室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调整学科专业确定的,属于应用经济学,在其《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简介》中,它同其它9个二级学科同属应用经济学,在国际贸易学(020206)中指出:“国际贸易学是研究国家(地区)间商品与劳务交换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具有很强实践性特点的学科”。①但是,当今世界已经成为现实的生产要素、人员、知识产权交换及国际间的经贸合作,这些比纯粹的商品和劳务交换更为重要的内容没有包括在内。在业务范围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政策,国际贸易实务与管理,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国际贸易组织”。①从当今学科发展的实践来看,它注重了理论与政策,贸易的实务,没有指出国际经济合作这个内容极为丰富的领域,业务范围是比较狭窄的。在指定的博士学位专业课中,指定为“国际贸易理论研究,国际贸易政策研究,跨国公司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硕士学位专业课为:“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贸易实务,国际贸易经营管理及结合培养方向的其他专业课”。①这些指定,一是笼统,二是国际经济合作、国际经贸组织、国际金融、国际经贸法规等类重要课程没有提及。在指出的主要相关学科中,仅列出了“金融学和世界经济学”。①而与之关系极密切的国际经济法、企业管理、国际关系等没有提及,比起其他应用经济学的二级学科来相关学科很单纯。

在以上学科研究范围的指导思想下,很多学校的博士、硕士学位设置的研究范围都或多或少的受到影响,总体上以文字中规定的为主,领域较小,对我国整个对外经济贸易战略有重大作用的对外投资(走出去)、利用国际优质资源(引进来)研究较少,偏重于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当然,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南开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等重点院校与研究机构未受影响,影响主要是对一般性大学,它们多局限于以上给出的范围。实际的对外经贸情况早已突破了上述设置的范围,研究外资、外经的文章充满了主要国际贸易学类杂志,但在权威的“指导简介”中没有。

更为不可理解的是,在2006年国家社会学科基金申报填表的学科目录中,在应用经济学24个二级学科里,竟然没有了“国际贸易学”这个二级学科的名称,我们申报表只好填写成“应用经济其他学科”,作为全国最权威的管理和指导社会科学研究的机构,究竟是如何看待这个学科领域及其地位的,我们不得而知。

学科是指学术的分类,即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专业分支。我国国家标准G/T13735-92将学科定义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学科的划分是遵循知识体系自身的逻辑,它有相对稳定的知识体系,但随着时空条件的变化,一些新的知识也归于原来的体系,这是任何学科都存在的发展规律。划分学科的目的,是为了专于学科的逻辑体系进行研究,以求学科有新的发展,水平逐步提高。(1)从国际贸易最初的知识体系来说,就是直接的出口和进口,后来有了国际投资,对外贸易与对外投资二者可以互相替代(Mundel,1957):贸易障碍会产生资本流动,资本流动障碍会产生贸易,二者具有相互替代性;Bhagwati(1973):过多的引致投资可能带来贸易的“悲惨性(贫困化)增长”。Markuson(1983),Svensson(1984):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之间具有互补性,如果贸易和投资之间不合作,则出现相互替代关系,如果相互合作,则是互补关系。商品的贸易和生产要素的流动将互相促进。还出现外贸对外资的促进发展(陈泽星等,2005);相当多的学者都承认了现代国际贸易理论与国际投资理论相互渗透发展的现实和趋势。(2)我国实践也证明,外资利用大大促进了对外出口和进口。在经济全球化下,生产要素和人员的跨国流动,跨国投资,它的地位和利益的所得,已经超过了单纯的出口和进口,仅以外贸来衡量利益的大小已经不能反映一国得到的外贸实际利益,对外投资和利用外资是对外贸易自然的延伸或替代。

无论任何学科,其研究的目的是为了应用,我们学习和研究的目的是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总战略服务,为政府和企业服务。从目前我国主管对外经济贸易的国家职能部门,也可看出国际贸易学应该研究哪些领域:最高有国务院的经贸委,国家商务部,以下有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商务厅或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厅,在以下是市县的相应部门。商务部的主要下属职能机构有近20个,但无论多少,职能业务总体可分为外经贸法规政策部门、进出口管理部门、外商投资管理部门、对外投资或对外经济合作部门四大类,当然新设立的商务部增加了管理国内市场和商贸一项大内容,倾向于内外贸一体化,这也是个新的研究点。省级商务厅或外经贸厅的主要职能机构有:没有设商务厅的省暂时不管内贸,其他管理职能部门如同商务部:外经贸法规政策(原政策法规处,现为综合处)、对外贸易(有贸易发展处、贸易管理处、贸易促进、机电进出口处)、外商投资(外资处、投资促进处、开发区处)、对外经济合作(外经处、境外处)。对于无形贸易,如旅游、运输、金融、保险的进出口,则属于其他政府部门。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国际贸易学,它应该的研究范围是很宽泛的。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发展,跨国界的生产要素大规模流动成为必然,载体是跨国企业和人员,因此,对跨国企业和人员及其文化的研究是越来越重要了。还有,国际竞争的加剧,多边贸易体制运转不好时,次多边即区域一体化组织,或几个国家的一体化组织,或双边一体化的发展都在涌现,因此,对这方面的研究也应放在一个日益关注的地位。

国际贸易学科研究面较小的另一个突出表现,

就是学校对纯理论研究较多,应用性对策研究较少,成果鉴定重期刊发表及档次,轻政策对策性研究报告,使我们的理论成果与实际需要脱节,失去了研究成果应有的价值,也抑制了研究面的扩大。

此外,学生,甚至我们个别的同行,也把国际贸易学科的研究范围及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内容理解为仅是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这种对学科和专业的片面或错误理解,导致的负面效应是严重的。首先,它使我们研究领域局限于狭小的范围,不利于开拓应有领域或新领域,使研究水平很难提高,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为政府和企业服务。其次,由于这个专业的热度非凡,我们的学生和其他有关从业人员是社会上人数增长最快和总量居前茅的,但学生如果仅做外贸单证或坐办公室,跑海关和工商税务局,这种单一的就业面,现已人满为患,中专生、高职生、大专生、本科生,同抢一个饭碗,我们的本科生与他们竞争没有多少优势。这样片面的认识会影响我们全方位、多层次外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在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不能简单地就理解为国际贸易专业,而是一个“大外经贸”专业。

二、国际贸易学科应拓宽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一)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的指导思想

教育部在《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中,对学科专业的改革结构调整提出了原则,如提出:学科专业调整是“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全局性、战略性调整”,“要以主动适应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人才市场需求和提高国际竞争能力的需要为出发点.以发展高新技术类学科和应用型学科专业为重点”;“……优先发展适应加入WTO急需的金融、法律、贸易等类本科专业”;“大力开展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鼓励高等学校积极探索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多样化的新机制”[3]我们应根据以此指导思想并结合外经贸发展的实际和未来的趋势,拓宽研究领域与方向。

(二)学科研究总体要增加的内容

在对学科研究规律内容的界定中.应增加“生产要素跨境流动与交换”,以补充原来仅有的“商品和劳务交换”,体现当今经济国际化深入发展的现实和趋势。强调应用性、对策性,体现学科特点。在主要相关学科中,除原来列出的“金融学、世界经济”外,应增加“国际法学、国际关系、企业管理”等几个重要相关学科,体现与它的知识体系相关的重要学科。

(三)从整个再生产纳入全球的现实来考虑国际贸易或对外贸易

我们要从经济全球化,生产贸易国际化来看学科的研究领域。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它与生产前、生产中、生产后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过程,利益的分配也不局限于哪一个阶段。我们可以从国际化生产的整个再生产过程的三大阶段来看:

G--W…P…W’―G’

传统的出口贸易是仅在w’―G’间,纯粹用的是本国的原材料加工生产出口,也叫一般贸易。

传统的进口贸易是G―W,从国外进口来直接消费。

加工贸易,外商用进口的原材料加工出口,则是G―W…P…W’―G’。

如果是在境外国外利用当地原材料生产并就地销售,则是W…P…W’―G’。

这几种方式,都是与贸易有关的,包括了直接出口(传统出口,或自己进料加工出口);直接进口(传统进口);间接出口(来料、来样加工出口,外商要扣除进料外汇);间接出口和进口(跨国企业利用母国的设备、东道国的原材料、人力加工生产后在东道国当地销售,或转销其他国家,或产品返销母国)。

以上表面上是进口与出口,实际上是利用外资来加工生产再出口:对外投资进行生产在东道国销售或转销他国或返销母国。这就是现资、加工、生产、贸易的复杂关系。

从国际贸易的角度来说,直接进出口,也就是传统的外贸,这是第一层次的外贸,也是狭义的外贸;第二层次的外贸,是利用外资加工生产后的外贸和国内贸易:第三层次的外贸是到境外国外投资利用当地资源进行生产后的出口(产品到东道国或其他国家)或返销母国的进口。从利益上讲,第三层次的外贸综合利益最大。所以,仅以简单的出口和进口来看国际贸易是远远不够的,没有看到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都是与贸易直接有关的且利益更大。

以上是国际贸易学最核心的内容,可概括为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对外投资,简言之,即外贸、外资、外经三大领域,我国管理外经贸的政府机构,主要是围绕这三大领域设置的。

(四)从与对外贸易或国际贸易的知识与理论体系及其相关性来分类细化研究领域与方向

以下研究领域大都出现于外经贸实践中,但从全国各大学及研究机构来看,研究领域总体较小,有的研究虽然有,但不深入,有的没有开拓和创立,应拓展领域和方向。这里并非要每个学校都要面面俱到,而是指全国应有如下研究:

(1)国际贸易理论研究:从古典到当代,各种理论与学说,这是最基本的重点的研究领域,要开拓新方向;(2)国际贸易实务研究:国际经贸惯例、贸易合同、争议与仲裁、物流、运输与保险、信用证等单证运用、商务谈判等,要深入研究,开创新的方向;(3)国际经济贸易组织研究:WTO规则,区域经济合作组织协议,原料生产与输出国组织规则,联合国经济贸易组织规则,双边经济贸易合作组与协议;(4)国际经济贸易关系研究: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区域和次多边经济贸易关系、双边贸易关系,要深入或开创研究新方向;(5)国际贸易法规政策研究:国际经济贸易法,国内对外经济贸易法规,各国政策,要开创新研究点;(6)货物贸易研究:机电产品、纺织品与服装类、农林渔水产品贸易研究、原料与资源产品贸易研究,要深入研究或开拓新研究方向;(7)服务贸易研究:金融、电信、运输与保险、旅游、会展等研究.领域大,行业多,在不断扩展,地位日渐重要,是重点开拓研究的领域;(8)对外直接投资研究:“走出去”战略与政策,投资方式、投资环境等,这是现在和未来都要大力进行并开拓的,是贸易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领域;(9)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研究:“引进来”战略,产业政策,招商引资环境、方式,开发区,跨国公司研究,与上面都属国际投资的内容,研究理论多,形式及内容更多,要深入研究,以外资促进外贸;(10)国际工程承包研究:国际承包市场,招标投标,竞争能力等,要深入研究,开创研究新方向,是贸易增长方式的重要方面;(11)劳务输出与自然人流动研究:这是现在和未来要大力拓展研究的领域,是我国服务贸易增长的重点项目,可部分解决我国剩余劳动力,是增强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渠道之一。以上(7)、(10)、(11),是我国重点开拓的贸易增长新领域,必须加强研究;(12)国际市场营销研究:市场预测分析,营销策略与手段,开拓的新领域;(13)国际金融研究:国际金融市场,贸易融资,国际货币体制及人民币汇率,我国资本与金融项目开放与运作.

要结合外经贸深入研究;(14)贸易方式研究:、经销、加工、补偿贸易、租赁贸易、采购、期货贸易及电子商务等,要大力开拓、开创研究;(15)国际企业管理:跨国经营与管理,要重点开拓研究,为“走出去”服务;(16)贸易摩擦与应对研究:问题层出不穷,要深入进行研究。

三、国际贸易学科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换名或同名及可否上升为一级学科问题

从以上国际贸易学需要研究的领域和方向看.它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从字面意思上看,它没有包涵这些内容,与实际要求的内容差别太大。更重要的是用“国际贸易”这个学科名,容易使人们对它产生狭义的或错误的理解,这种理解,不是少数人,甚至包括了实际在从事这些工作的人。我们在毕业论文封面上写学科与专业名称时,不只是学生写错,而且相当部分老师也是模糊的,其他专业的人。就更不用说是片面理解和错误理解了。这种误解,对学科研究与专业的建设都是极为不利的。为此,不如将学科名称与专业名称互相替换,学科名称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名称定为“国际贸易”。但从“大贸易”或“大经贸”看,专业名和学科名都定为“国际经济与贸易”更好一些。

这样命名的好处:一是从字面上就拓展了学科的研究领域和范围,有利于学科研究和发展:二是纠正对这个专业狭义的和错误的理解,跳出片面狭隘的专业就业观,可适应我国对外开放“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及全方位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深入发展,开拓更广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就业领域。如按狭义的该专业就业,就是从事直接的进出口贸易、做单证、谈生意、跑海关、坐办公室,而与其他专业无缘,各层次学生在同一岗位就业。而要从国际经济与贸易这个本科专业及学科涵盖面来看,就业领域就很大了。如我们的培养要求与目标中指出的那样:本专业培养应对经济全球化,为我国外贸、外资、外经、外事等领域服务的以实用型人才为主的多层次对外经贸人才,毕业后能在进出口企业、有进出口权的工业与商业企业、涉外金融企业、涉外政府机关和涉外事业单位、涉外中介机构等部门及个体工商业,从事进出口实务、商务谈判、翻译、经营管理、招商引资、市场营销、研究策划、文秘、宣传公关、新闻、研究、教育等工作。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篇(8)

关键词:

校区;贸易经济专业;调研论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0602

全球化时代的21世纪是贸易经济的世纪,从生产的全球化到金融和贸易的全球化,一个真实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摆在眼前。贸易经济人才尤其是针对一定行业的特色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了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方向的积淀。

1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

1.1 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据世界贸易组织资料显示,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达15.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我国以2.5616万亿美元位居第二位。这足以表明贸易经济的大发展已是本世纪不容改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今天的竞争是商贸的竞争而不是武力的竞争,而商贸的竞争离不开贸易经济人才的竞争,需要培养足量的贸易经济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具有中国特色,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壤中产生的一门以研究交换关系和商品流通规律为主的一门专业。虽然贸易经济专业曾在20世纪改革开放后得到过前所未有的发展,但1998年专业调整时很多商学院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可30年的经济发展以铁的事实证明贸易经济成为了时代的主流,重生产轻流通的时代已完全过去,市场需要大量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经济专业和贸易经济人才,需要他们来从事和促进贸易经济的持续稳定和不断发展,也是世界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载体和机制。因此,培养贸易经济本科人才是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1.2 顺应时代呼唤的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贸易经济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逐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代表的出口优势产品。官方统计,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91.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国内市场余缺,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维持国家食品安全及人民生活保障,从而巩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农产品贸易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有大量深谙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的高级应用型行业英才,但长期来部分高校仅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的多为一般性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之迫切要求。

1.3 区域经济发展亟待培养大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

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不失为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区域,要解决好“三农”等问题必须全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合作经济等组织的广泛兴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生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仅畜产品的产量(肉类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7743万吨,2008年达到8000余万吨,一些地区甚至一度出现猪、禽、粮、果等部分主要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无疑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就是农产品贸易问题。要解决农畜产品的贸易问题,推进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优质高效发展,亟待有大批擅长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队伍。

1.4 区位和学科资源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具有自己的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申请是校区所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重庆市要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畜牧业技术的研发和国内外技术的整合是核心,以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为中心的各个环节是关键。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已经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相关学科方面形成特色,养殖技术研发具有较高水平,涉及农畜产品的鲜活畜产品贸易、加工农畜产品贸易、宠物及其文化和饰品贸易、享用休闲农畜产品贸易、农畜产品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农畜产品生产资料原料贸易、网络贸易等发展迅速。

校区地处有中国畜牧科技城的荣昌,农畜产品贸易区位优势突出。这里是全国的农畜产品尤其畜产品交易和信息中心,国家现代畜牧业中心区域示范区。据笔者调查,中国畜牧科技城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饲料兽药企业50多家,有吸引了世界各地300多家饲料兽药企业设立办事处、销售部,涉及饲料品牌600多个,兽药品种千余种,年贸易额超过15亿元的西部饲料兽药批发交易市场。仅他们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尤其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十分旺盛。那么结合校区现有特色和中国畜牧科技城之县域自然文化资源的贸易经济专业,是区位优势和校学科资源优势整合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思路抓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

而且本专业的增设在发展西南大学,彰显荣昌校区特色,特别是在完善荣昌校区相对独立办学体系中其作用和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是一门把校区特色与人文社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枢纽点。

2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可行性

2.1 筹建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基础夯实

从当前形势看,贸易经济专业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了贸易经济专业的筹建工作。尤其开展了结合校区所处的特定位置和办学定位以及西部畜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贸易经济学科的研究;从贸易经济专业筹建的教学研究团队现有人员看,学历职称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宽泛,相关知识与能力结构协调,有5名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教授,7名农畜及其相关产品贸易企业董事长和副教授,农业贸易在读博士1人,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2人,现有人员在农(牧)业经济管理和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研究等方面初显成果,已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从专业筹建基础看,软硬件设施具备,有210台电脑的网络实验室和定量分析实验室3个;从专业筹建外部环境看,不仅有中国畜牧科技城众多的企业实例和研究对象以及贸易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有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对行业特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内部环境看,校区有以畜牧业发展的养殖相关特色学科支撑,具备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从学科与所开设专业的结合看,不但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畜产品加工学,而且更有与校区特色结合紧密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共同发展,教学的开展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提供了贸易经济专业学科研究的知识创新基础;从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的方法上看,地方高校尤其像校区这样处于县域的分校区办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文化,来加强有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堪称是十分科学的方法。

2.2 学校有专业发展规划的全力支撑

西南大学是211综合性大学,学校有工、文、贸、经、管、法、教等较为完善的专业发展规划。校区在学校平台下根据定位,改变目前专业单一,不能更加完好支撑校区发展的局面,制定了以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为特色,以围绕现有特色学科为中心的学科交互融合发展的经、贸、工等专业发展规划,并拟在近年申报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投入1500万开展支撑贸易经济专业的相关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建设,2008-2009年度业已投入近300万元的重点和培育学科经费。可见,学校对专业发展有规划,重落实,能够全面保证增设专业的办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需求人才。

3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

3.1 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总体市场需求旺盛

由于贸易经济的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结合一定行业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更抢手。根据国家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多家人才市场的信息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排在各专业人才需求的前20位。仅2008年北京市人才交流市场第四季度人才供求信息排名依次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土建、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贸易经济、广告等,表明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排在第9位,需求人数达到12848名。这样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也与前述贸易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相一致,充分反映出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培养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合乎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

3.2 调研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网上调研需求近30%。对成都、重庆、北京等人才网在网上公布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近期有效的招聘信息中按时间顺序抽出459条信息,将其中的专业要求进行排列后得出的结论是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共137条,占30%,排列在各专业人才需求前10位,略次于南方发达城市,接近全国需求水平。

所在地企业急需行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荣昌校区所在地的中国畜牧科技城,拥有众多的农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企业,纷纷表示急需和拟储备熟悉农畜产品行业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如“荣昌与澳大利的动物健康联合项目、畜牧科技城内多数GMP兽药企业”等纷纷表示需求贸易经济专业人才1-3名,合计需30多名;网上调查成都、重庆等西部地区农畜产品贸易企业,也待招聘贸易经济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专门人才,并深感该类人才不能满足其企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3.3 所在区高校现有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比较分析

校区所在重庆市、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集中于非农产品的贸易经济领域,从事涉外的非农产品贸易。而校区拟增设的贸易经济专业重点在农畜产品贸易经济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和专门性,与已有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不会产生市场冲击。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学院应保留贸易经济专业[J].商业研究,1999,(2):9.

[2]王彤.中国已成世界第四大农产品贸易国[EB/OL].中国新闻网,20090814.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篇(9)

关键词: 

校区;贸易经济专业;调研论证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2020602 

 

全球化时代的21世纪是贸易经济的世纪,从生产的全球化到金融和贸易的全球化,一个真实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已经摆在眼前。贸易经济人才尤其是针对一定行业的特色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具有了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方向的积淀。 

 

1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必要性 

 

1.1 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据世界贸易组织资料显示,2008年世界贸易总额达15.775万亿美元,同比增长15%,我国以2.5616万亿美元位居第二位。这足以表明贸易经济的大发展已是本世纪不容改变的社会发展趋势和客观规律,今天的竞争是商贸的竞争而不是武力的竞争,而商贸的竞争离不开贸易经济人才的竞争,需要培养足量的贸易经济人才。贸易经济专业具有中国特色,是在中国自己的土壤中产生的一门以研究交换关系和商品流通规律为主的一门专业。虽然贸易经济专业曾在20世纪改革开放后得到过前所未有的发展,但1998年专业调整时很多商学院的贸易经济专业被取消。可30年的经济发展以铁的事实证明贸易经济成为了时代的主流,重生产轻流通的时代已完全过去,市场需要大量适应全球化条件下的贸易经济专业和贸易经济人才,需要他们来从事和促进贸易经济的持续稳定和不断发展,也是世界市场经济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运行载体和机制。因此,培养贸易经济本科人才是当今贸易经济大时代的呼唤。 

 

1.2 顺应时代呼唤的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贸易经济大时代背景下,我国农产品贸易从无到有,规模不断扩大,“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农业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逐步形成了以蔬菜、水果、畜产品、水产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代表的出口优势产品。官方统计,农产品贸易总额从1978年的61亿美元发展到2008年的991.6亿美元,我国已成为世界第4大农产品贸易国。农产品贸易对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调剂国内市场余缺,保证农产品的有效供给,推动农业战略性结构调整和解决三农问题,维持国家食品安全及人民生活保障,从而巩固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地位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而农产品贸易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有大量深谙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的高级应用型行业英才,但长期来部分高校仅有的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的多为一般性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远远不能满足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之迫切要求。 

 

1.3 区域经济发展亟待培养大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 

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不失为农业经济为主体的区域,要解决好“三农”等问题必须全面推进农业经济的大力发展。农业经济发展中的合作经济等组织的广泛兴起,对农业生产起到了巨大的推进作用,生产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仅畜产品的产量(肉类总产量)已跃居世界第一位,2005年7743万吨,2008年达到8000余万吨,一些地区甚至一度出现猪、禽、粮、果等部分主要农产品卖难的现象。无疑当前制约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就是农产品贸易问题。要解决农畜产品的贸易问题,推进重庆乃至中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优质高效发展,亟待有大批擅长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的人才队伍。 

 

1.4 区位和学科资源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 

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大学具有自己的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申请是校区所处区位优势和学科优势融合的必然结果。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背景,重庆市要成为中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农牧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因而畜牧业技术的研发和国内外技术的整合是核心,以农畜产品贸易经济为中心的各个环节是关键。西南大学平台下的荣昌校区多年的办学历史已经在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相关学科方面形成特色,养殖技术研发具有较高水平,涉及农畜产品的鲜活畜产品贸易、加工农畜产品贸易、宠物及其文化和饰品贸易、享用休闲农畜产品贸易、农畜产品技术贸易、服务贸易、农畜产品生产资料原料贸易、网络贸易等发展迅速。 

校区地处有中国畜牧科技城的荣昌,农畜产品贸易区位优势突出。这里是全国的农畜产品尤其畜产品交易和信息中心,国家现代畜牧业中心区域示范区。据笔者调查,中国畜牧科技城内有来自世界各地的饲料兽药企业50多家,有吸引了世界各地300多家饲料兽药企业设立办事处、销售部,涉及饲料品牌600多个,兽药品种千余种,年贸易额超过15亿元的西部饲料兽药批发交易市场。仅他们对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尤其畜产品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就十分旺盛。那么结合校区现有特色和中国畜牧科技城之县域自然文化资源的贸易经济专业,是区位优势和校学科资源优势整合的必然结果,是按照“入主流、定好位、办特色”的思路抓专业建设的具体体现。 

而且本专业的增设在发展西南大学,彰显荣昌校区特色,特别是在完善荣昌校区相对独立办学体系中其作用和地位是至关重要的,是一门把校区特色与人文社科专业建设有机结合的关键枢纽点。 

 

2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的可行性 

 

2.1 筹建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基础夯实 

从当前形势看,贸易经济专业符合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了贸易经济专业的筹建工作。尤其开展了结合校区所处的特定位置和办学定位以及西部畜牧业发展需求相关的贸易经济学科的研究;从贸易经济专业筹建的教学研究团队现有人员看,学历职称较高,年龄结构合理,学缘宽泛,相关知识与能力结构协调,有5名经济管理及相关学科教授,7名农畜及其相关产品贸易企业董事长和副教授,农业贸易在读博士1人,国际贸易专业硕士学位2人,现有人员在农(牧)业经济管理和农畜产品贸易经济研究等方面初显成果,已发表相关论文10多篇;从专业筹建基础看,软硬件设施具备,有210台电脑的网络实验室和定量分析实验室3个;从专业筹建外部环境看,不仅有中国畜牧科技城众多的企业实例和研究对象以及贸易经济的迅猛发展,而且有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发展对行业特定人才的大量需求;从内部环境看,校区有以畜牧业发展的养殖相关特色学科支撑,具备信息资源共享的基础;从学科与所开设专业的结合看,不但有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畜产品加工学,而且更有与校区特色结合紧密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共同发展,教学的开展促进各学科知识的融合,提供了贸易经济专业学科研究的知识创新基础;从贸易经济专业学科建设的方法上看,地方高校尤其像校区这样处于县域的分校区办学的学科专业建设,利用地域自然资源和文化,来加强有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农畜产品贸易经济学科的建设和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堪称是十分科学的方法。 

 

2.2 学校有专业发展规划的全力支撑 

西南大学是211综合性大学,学校有工、文、贸、经、管、法、教等较为完善的专业发展规划。校区在学校平台下根据定位,改变目前专业单一,不能更加完好支撑校区发展的局面,制定了以动物科学、动物医学、水产养殖学等为特色,以围绕现有特色学科为中心的学科交互融合发展的经、贸、工等专业发展规划,并拟在近年申报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和物流管理专业。规划投入1500万开展支撑贸易经济专业的相关重点学科及培育学科建设,2008-2009年度业已投入近300万元的重点和培育学科经费。可见,学校对专业发展有规划,重落实,能够全面保证增设专业的办学质量,培养出合格的社会对贸易经济专业的需求人才。

3 增设特色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预测分析 

 

3.1 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总体市场需求旺盛 

由于贸易经济的发展,对贸易经济人才的需求旺盛,尤其结合一定行业特色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更抢手。根据国家人事部人才市场公共信息网和多家人才市场的信息看,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需求排在各专业人才需求的前20位。仅2008年北京市人才交流市场第四季度人才供求信息排名依次是市场营销、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行政管理、物流管理、土建、人力资源管理、计算机应用与维护、贸易经济、广告等,表明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排在第9位,需求人数达到12848名。这样的人才市场需求状况也与前述贸易经济的稳定快速发展相一致,充分反映出增设贸易经济专业培养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合乎当前及未来经济发展的要求和国家的需要。 

 

3.2 调研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需求状况 

网上调研需求近30%。对成都、重庆、北京等人才网在网上公布的人才招聘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对近期有效的招聘信息中按时间顺序抽出459条信息,将其中的专业要求进行排列后得出的结论是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共137条,占30%,排列在各专业人才需求前10位,略次于南方发达城市,接近全国需求水平。 

所在地企业急需行业贸易经济专业人才。荣昌校区所在地的中国畜牧科技城,拥有众多的农畜产品及其相关产品企业,纷纷表示急需和拟储备熟悉农畜产品行业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如“荣昌与澳大利的动物健康联合项目、畜牧科技城内多数GMP兽药企业”等纷纷表示需求贸易经济专业人才1-3名,合计需30多名;网上调查成都、重庆等西部地区农畜产品贸易企业,也待招聘贸易经济农畜产品贸易方向的专门人才,并深感该类人才不能满足其企业贸易发展的需要。

 

3.3 所在区高校现有贸易经济专业人才的比较分析

校区所在重庆市、成都市等西部地区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主要的人才培养的目标集中于非农产品的贸易经济领域,从事涉外的非农产品贸易。而校区拟增设的贸易经济专业重点在农畜产品贸易经济方向,培养的人才具有典型的行业特色和专门性,与已有高校的贸易经济专业人才不会产生市场冲击。 

 

参考文献 

[1]洪涛.商贸学院应保留贸易经济专业[J].商业研究,1999,(2):9.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篇(10)

一、 引言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将贸易经济专业列为目录内专业。实际上,贸易经济是我国开设较早的专业之一,经历了60多年的兴衰演变,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以及学科界限的模糊,我国贸易经济专业培养方向出现一定的偏差,本文仅从学制视角下探讨贸易经济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并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的实践教育探讨贸易经济专业建设的未来方向。

 

二、 学制视角下我国贸易经济学科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 学制混淆。近年来各本科普通高校在人才培养中逐渐加强实践教学,特别是贸易经济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的作用更加明显。然而现有对本科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多集中在具体操作方面,极易走向与高职高专等水平的院校趋同的误区。全日制本科生实践应当更加强调理论结合实际,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相互正反馈实现理论和实践的螺旋式上升,在本科实习报告和毕业论文环节,试图引导学生从创新视角出发,经历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的途径,以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本科生为出发点,构建立体式、多任务的全日制本科生的实践教学体系。然而目前由于实践型教学体系的引导,很多贸经学科的实践内容与高职专业的趋同,造成了贸易经济学科定位低端,社会关注程度和重视程度不足的情况。

 

(二) 经济学与管理学的混淆。贸易经济专业另一个问题在于经济学和管理学的学科界限的混淆。贸易经济学隶属于经济学学科范畴,然而在学科建设过程中,和管理学出现了同一化的趋势,经济学和管理学最大的区别在于研究的目的进而带来的研究方法的不同。经济学研究的本质是福利问题,即对研究对象对社会、消费者、生产者等利益相关方的福利影响,但是管理学是研究是什么的问题,二者的研究重心不同。经济学更注重规范性,是解释现象和预测趋势,,强调理论的逻辑严密性和本质抽象性,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因此,在培养实践型人才,构建实践型教学体系时就走向了经济学和管理学相混淆的误区,以本科毕业论文为例,贸易经济学专业的论文用规范的经济学研究方法和思路较少,反而使用管理学分析框架,分析怎么办、是什么的论文较多,出现了边界混淆的情况。

 

(三) 教师队伍建设薄弱

 

1、科研方向不明确。贸易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不统一,没有明确的研究方向,这是大背景的问题,即学科没有系统的研究传统和思路以及方法。这就造成了学科发展前沿的模糊,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不明确,还属于“游击战”的研究模式,使得科研创新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削弱了贸易经济学科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2、实践能力缺乏。贸易经济特色专业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也使得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陷入困境。由于贸易经济专业长期受重理论、轻实践的办学理念思想的影响,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虽然近几年来,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张和学校规格的升级,各高校纷纷吸纳了大量的高学历、高职称的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师不足的现状,但这些教师大多缺乏实践知识以及在企业的工作经验,对实践教学环节的认识也不够深入,致使贸易经济特色专业教学的效果不理想。

 

(四) 特色性、专业性不突出。贸易经济学科存在特色性和专业性不突出的特点,与其他应用经济类专业区别不大,容易导致学生学习和就业方向的模糊性。特色性、专业性不突出也会阻碍科研和教学的共生共长。

 

三、 学制视角下贸易经济学科建设改革思路

 

(一) 学制视角下构建科学化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贸易经济本科阶段教学的特殊性出发,在界定本科阶段实践教学特点的基础上,构建立体式实践教学体系的模式,专业课程与实践基地的衔接上进行改进,在理论课程中更多地引进贸易经济前沿理论,同时开设更多的选修讲座课,实现贸易经济专业的特色化和专业。对我校来说,在服务北京市经济发展的大方针和导向下,针对现有的实践教学的现状,从全日制本科生实践特点的创新视角出发,构建了具备相应的硬件设施和软件平台的学院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等,通过在具体课程教学中与对口的实践单位相联系,即解决了理论脱离实际的问题,又避免了高职阶段仅重视低层次实践的弊端,可以使本科阶段学生真正将本门课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并再从实践中反馈意见,实现高层次的立体性实践教学。

 

(二)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在科研方面,更加规范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研究方向,具有针对性地开展科研团队和国际合作活动,更加注重创新性和前沿性。与国际上加强学术交流和资源共享,在国内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在教学方面,加强教师继续教育,建立学习型的教职工队伍,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要引导教师在贸易经济实践中发挥一定的社会作用,在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社会实践中更加注重教师的专业性,实现从实践中更新专业知识结构,提高教师创新教育实践的自觉性和能力水平。

 

(三) 课程体系改革。当经济社会发展到了新的阶段,贸易经济的问题也早已经突破了传统的研究领域,不仅与其他的经济领域与相互渗透和融合,而且出现很多新的贸易形式,因此在课程体系和教材编写方面应当增设新的理论和专业课程,如消费经济学、零售业规划等学科。根据设定的专业研究方向和模块,增加选修课的比重,引导学生和学科向特色化、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还要根据社会需求和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专业下设的方向。

 

四、 结论

 

经济管理与贸易专业篇(11)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1(b)-126-02

Superficial discussion on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CHEN Shao-yan, KONG Xiang-hua, YAN Zhi-lai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iscusses from the points of mastering the specialized knowledge, foreign languages, computer as well as network skills and related discipline knowledge, training one's managed capacity and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ability actively, consummating ability structure, studying various aspects of capability and predominating various aspects of knowledge, to discuss how to enhance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of undergraduate students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and trade specialty; Employment; Competitive Power

国际经济与贸易(以下简称“国贸”)专业是1998年国家教育部进行专业调整后设立的,是经济类专业中最具国际性、综合性和创新性的专业之一。国贸专业是一门专门培养能较系统地掌握现代经济学、国际经济、国际贸易基本知识与技能,熟悉当代国际经济贸易的发展状况和有关政策法规,能在国际经济贸易领域、医药生产与流通企业及相关政府机构从事实际业务、管理、调研和宣传策划工作,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的学科[1]。

有关资料显示,近年来国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去向主要有会计师事务所、银行、贸易公司、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医药公司、三资企业、政府涉外经济部门以及涉外企业、跨国公司等。对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而言,就业竞争压力非常大,与其竞争岗位的有高中生、大专生、研究生甚至海归人员[2]。本人根据几年来对国贸专业的学习心得,在如何提高国贸专业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问题上,谈些看法,为国贸专业的学生在将来激烈的就业竞争中赢得更多筹码提些建议。

1 应学好专业知识和掌握其他相关学科知识

国贸专业的学生应学好从事经济工作必备的理论知识,例如宏观、微观经济学,定量化分析方法,管理知识等,还要掌握国际贸易理论、国际金融、国际贸易地理、国际商法等专业基础知识以及贸易函电、进出口实务、单证、报关、国际结算、商品知识等专业知识。努力掌握专业知识,提高专业课程的学习成绩,争取获得学校奖学金,并且尽量考取报关员、外销员、跟单员或国际单证员等专业能力证书,对提高就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除了学好专业知识,国贸专业的学生还应掌握其他例如外语、计算机和网络等相关学科知识。从专业特点来看,国际贸易需要与不同文化背景者沟通融合,参与国际文化交流和涉外经济活动;对一个从事贸易的人来说,外语是支撑整个事业的支柱。不掌握外语知识,便失去了交流;而失去了交流,就像一个剑手抛却了利剑。这就决定了国贸专业对外语的要求与其他专业不一样,必须把外语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在我国,某些高校的国贸专业开设贸易专业英语,要求与英语专业学生一样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专业课程采用英语教材进行双语教学等,培养学生系统地掌握英语的听、说、读、写能力,因此,建议国贸专业的学生不但要达到国家英语四级或六级笔试、口语水平,争取通过英语专业四级或八级考试,还要尽量考取更加实用的BEC、GRE、托福或雅思等证书,积极创造机会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杜绝“哑巴英语”现象。

一名优秀的贸易人员要求具备很强的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而获取信息的渠道是多种多样的,其中网络尤为重要。网络信息传递由于信息量大、适时、成本低而成为贸易人员获取市场行情、市场需求、建立客户联系、洽谈、成交以及履行合同的各个环节中不可缺少的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完善,电子商务在国际贸易中得到迅速普及,电子报关、报验等甚至成为某些职能部门接受的唯一办公方式。因此,对国贸专业的学生来说,学好计算机、网络课程,积极考取省级、部级计算机等级考试证书或计算机应用能力考试证书等,掌握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网上贸易的专业技能,对提高就业竞争力愈显重要。

2 积极锻炼管理与人际沟通能力

与理工技术类人员能力素质要求略显不同,经济类业务人员的管理能力要求较高,这是由其专业性质决定的。从事贸易业务的人员,除对外洽谈、签约之外,在合同的执行阶段和内部的日常工作中,大量涉及诸如计划、组织、协调、指挥以及一些非常规性决策等管理性工作,而且通常要求业务人员独立完成此类工作。另外,有人曾经这样评价贸易人员,看你的电话本上有多少个电话号码,看你一个月内与多少人交往,便知道你能挣多少钱,此话虽显偏颇,但还是不无道理地表述了人际交往对贸易人员的重要性。因此,在大学里,国贸专业的学生们除了应系统地学习培养计划中要求的管理知识以外,还应积极担任班级、学院或者学校乃至校外学生管理工作,参加各种协会、社交活动,以提高自身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在就业招聘中,在同等条件下,很多用人单位都会优先选择大学期间当过学生干部的毕业生,其原因就在于此。

管理能力与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但更重要的是在生活、工作中锻炼。

3 完善自身能力结构,积极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

国贸专业的专业性质,还决定国贸专业的学生应懂得完善自身能力结构,注意培养多方面能力,掌握多方面知识。例如应多参与文体活动,使之成为生活习惯,因为文体活动不但可提高人体运动功能,改善体质,陶冶性情,锻炼毅力和耐力,还可增强自尊心和自信心以及团队意识,具备文体特长者还应积极参加校级、省级乃至部级比赛并争取获得好成绩。又例如应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多听经济、法律类的讲座,拓宽知识面。再例如要充分利用寒暑假时间多做兼职工作,这样不但可以增添生活费用,积累经验,提升能力,促使我们将课堂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当中,而且还可利用实际工作检验我们掌握的知识,使我们日后的学习更有方向。最后,尽量争取在大学期间,多参与科研活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以培养自身科研思维和锻炼写作能力。毋庸置疑,多才多艺,对提高就业竞争力也是十分有利的。

综上所述,只要全面做好迎接社会需要的准备,掌握多方面知识,具备多种能力,竞争力就能提高,在激烈的就业应聘中就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