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4 16:21:32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篇(1)

建筑构造中的很多内容可以借助图形把它直观化、形象化,从而能提纲挈领的反映知识的形态。如讲解散水做法时,作三个图:

1. 教师用简笔画画一个人身穿背心、手拿扇子,表达夏天这个季节,散水下方地基未冻涨,勒脚放在散水上方未受散水影响。

2. 教师用简笔画画一个人身穿棉袄、头围毛巾,表达冬天这个季节,散水下方地基冻涨,勒脚放在散水上方导致勒脚饰面破坏。

3. 让学生观察第三图与前两个图在散水做法处的不同,勒脚做法有何变化,勒脚与散水之间有分割缝隙嵌油膏,变形相互不影响。

通过用图样表达教学内容,不仅能增加教学趣味,而且能使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活泼、兴趣盎然。学生对知识思路清晰、牢固记忆、轻松掌握,何乐而不为?

二、有图领悟深

采用边讲边画的教学方式,能将一个复杂的结构分解,学到哪里就画到哪里,已经消失的和未涉及的内容,图中则没有,使原来难以认识、难以理解的综合体变得简单明了、层次分明、容易接受。重点内容重点处理,或用对比鲜明的颜色,以形成“特色”,甚至“特写”来突出重点。也应在图样中勾勒出难点、疑点、弱点,以利于攻克、消除、揭露,同时可以浓缩学习内容,使原本孤立、分散的知识内容条理化地联成一个有机整体,化繁杂为精练,化分散为集中,使学生容易从“图示”中悟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利于学生“水到渠成”,顺理成章地理解和接受知识,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记忆。

三、有图记得清

建筑构造涉及知识零散、庞杂错综,用文字叙述显得冗长啰唆,而且不易理出头绪,很难识记。如讲建筑物耐火极限的概念时,用两个简笔画示意:

1. 讲解耐火极限的概念:教师绘制一个火苗,建筑构件从规定火源的作用起,在火苗旁画的一个构件失掉支撑能力、一个发生穿透裂缝,另一个背火一面升温至220℃时该构件达到耐火极限。

2. 耐火极限的单位:小时。(教师画一个钟,示意建筑构件承受火作用持续的时间)

如果把所有重难点知识用图表达,各种错综复杂的关系清晰地呈现在图中,头绪清、脉络顺,记得越清、学得越实。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篇(2)

2)教学观念陈旧。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建筑学专业的学生认为建筑就是艺术,艺术重于技术,于是乎就有绝大部分学生只重视建筑设计及原理、外国建筑史、建筑物理等等主导课程,反而忽视了建筑力学、建筑结构等等技术类课程。实际上建筑师在考虑空间方面的问题的同时,一般是先形成总体方案,然后再考虑具体构件的构造。但是,与总体设计的思想相反,建筑学的学生往往是通过学习基本受力构件以及其有关的具体设计和施工要点来学习建筑工程知识,其思路恰好和建筑设计思路相反。一个设计者的实际设计经验模式与学习技术知识的模式之间的不协调,将使学生难以在学习设计思路的阶段运用相关知识。因此传统的建筑结构的教学方式即从具体构件设计到整体结构设计不利于学生学好该门课程。

3)教学评价陈旧。建筑结构课程符号多、计算公式多,构件的构造要求多,这些知识的掌握重点在于理解和运用,大部分无需死记硬背。但是以传统的闭卷期末考试的方式来考核学生,一定会误导学生对本门课程的学习。为了应试,学生就一味刻板性的死记,不去理解和琢磨。这种过于突出总结性评价的期末考试极具功利性,非常不利于在课程横向联系密切的条件下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专业素养,且易误导学生对自身学习能力的判断。

2面向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设计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筑结构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和工程抗震等相关内容,而理论课时是相当有限的,如笔者所在学院建筑结构仅有48个理论学时,因此教学内容就必须最大程度地优化。建筑学专业在工程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利用结构概念来设计出合乎材料和结构基本规则的建筑方案,并不需要具体的结构设计和计算过程,这些工作交给结构工程专业的人士或者注册结构师们去完成。如在讲到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时,笔者建议不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如何计算以及示例说明,而应该着重介绍分层法、反弯点法和D值法作了哪些假设及适用条件,D值法在反弯点法的基础上作了什么改进;在讲到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力构件的计算时,不要一味强调大、小偏心构件承载力的具体的计算,构件的配筋率As或As''''为多少,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大偏心受压构件和小偏心受压构件如何界定,两者的破坏本质上有何不同,分别有什么特征;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设计时,对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内力计算和截面配筋计算等教学内容可适当地简单介绍,而对肋形楼盖板、梁的构造要求则应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总之,应该突出概念,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意义非凡。概念设计是一种定性的设计,不是定量的数值计算。概念设计应从工程设计一开始,就从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和构件构造等几个方面把握好结构的合理性。对于房屋结构而言,抗震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就要考虑相应的抗震要求如建筑的最大高度、场地的选择、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等。在建筑结构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学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确的安排,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对建筑学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相互融合。

2)教学手段立体化。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再运用传统的纯板书教学,而应该借助于动态仿真、智能模拟、动画再现等新的教学手段,克服单纯板书授课的不足。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给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实体建筑物,如悉尼歌剧院、比斯迪拜塔、北京鸟巢等来引出建筑与结构的关系,进而考虑采用课堂讨论式的教学形式,悉尼歌剧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游泳中心的结构形式是什么,选用这样的结构形式有什么优点。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后授课老师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结构形式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进一步提出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关系,建筑结构选型对建筑设计方案的重要性等等。

3)注重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学习建筑结构课程的过程中,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比如在讲到砌体和砌体结构的相关内容时,在重点介绍无筋砌体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配筋砌体构件的有关内容可列入学生的自学范围。当然,自学内容可通过课后习题来巩固,自学内容的学习效果可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查。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主要采取做结构模型的方式,提出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将想象中的建筑造型以结构模型的形式制作出来。在建筑结构模型只有支撑建筑的结构骨架,而没有附以外观的装饰和构造的复杂材料,当建筑仅以结构骨架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结构一定会有切实的体会和强烈的感性认识。笔者带学生参加过几届江苏省结构创新建模竞赛,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点体会深刻,那就是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后对结构的概念、对力的概念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注册建筑师的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结构的力和美应用到建筑方案的构思和建筑设计中,如何用结构来表现建筑造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

4)完善教学评价。由于传统的期末考试极易误导师生只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忽视了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培养目标,只重视定量分析,忽视了定性分析。为了避免上述误导,笔者认为应该改革题型,试卷中不应该出现大量的计算题和死记硬背式选择题,提倡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题型,比如增加力的概念题、概念性设计分析题和结构选型等有关的试题。建议考虑开卷考试的方式,并进一步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形成性评价包括非正式的教师观察、平时模型的制作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等。课堂提问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形成性评价的常见方式,其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而不是答案本身。

3尝试性教学改革情况

笔者所在学院从07级开始尝试性教学改革,基于教考分离的原则,建筑结构期末考试均采用相同的考核方式,且采用从试题库中随机抽取的方式(试题库中的每一份试题的试题内容分布均依据考核大纲,难度系数也基本相当)。学生考试成绩分布如表1所示由表1的成绩分布看,参加教改的年级(建筑107、建筑108)考试成绩略好于未参加教改的年级(建筑106)考试成绩。考试成绩只是一个方面,除此之外,上后续课程的老师也对参加教改的学生反映良好。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篇(3)

【中图分类号】G420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社会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各种新生事物层出不穷,尤其是网络的广泛传播,智能手机的出现,这些都对中学生的思想产生了极大的冲击,也直接导致了现在中职生源的变化。如今选择上中职校的70%为初中的中下等生,30%为已走上社会二至三年甚至更长时间,而后又回到学校上学的社会青年。这部分学生的特点是基础差、学习能力差、自控力差、主动性差、积极性差、缺少恒心。面对这样的学生,采取什么样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学校就能掌握应学会的技能和知识,成为摆在中职教师面前的难题。笔者总结二十一年的教学经验,与各位同仁交流探讨。

一、刻苦钻研专业知识,全面提升专业素质

“要想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需有一桶水”,只有这样,老师才能融会贯通专业知识,在深刻理解了专业知识后,才能把深奥的专业理论以浅显易懂的方式告诉学生。建筑专业知识本身就来源于实践,而理论又指导者实践。要想在理论教学中有效的结合实践,教师必须具有深厚的功底,这就需要教师至少深钻两门以上建筑专业课程。

二、认真钻研教材,针对中职生特点准确定位

《建筑结构》作为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课,因其公式多、计算量大、理论性强而成为一门难度较大的课程,所以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公式的简化。老师若是照搬课本,直接要求学生记公式,50%的学生不能掌握。笔者的做法是引导学生结合《建筑力学》自己推导公式,这样学生就会有一种成就感,原来看起来挺难的公式我自己就能推导出来,记忆自然不成问题。如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公式。

三、遵循由易到难的认知规律,难度分解

我们学习新知识,犹如上楼,若一开始把目标定为六层,学生就会觉得好难、好累。但若把目标分解,先定二楼,等学生上到二楼,再要求上三楼,这样依次四、五、六楼,难度由六层分解为一层,不知不觉中已达六楼。尽管结果一样,但过程的体会却不同。《建筑结构》中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是最难讲的一部分,若单纯按教材顺序讲,学生很难掌握。笔者采取的做法是:1)介绍什么是斜截面破坏;2)介绍相关名词:Asv、ρsv(配箍率)、ρsvmin、剪跨比λ、fyv;3)举例说明Asv、ρsv(配箍率)、ρsvmin的计算,加深对公式的理解记忆;4)引入斜截面破坏的三种形式:剪压破坏、斜压破坏、斜拉破坏;5)分别介绍三种破坏形式的概念、发生情况、破坏特征、防止措施,并辅以例题;6)以填空、选择、问答题的方式小结,既归纳本节重点、难点,又加深了学生的记忆,做到现学现用,提高效率;7)介绍均布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箍筋承担剪力的计算公式;8)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情况下需按计算配箍筋,并辅以例题;9)举实例计算,全面结合前面介绍到的知识。这样,因为前面已经把相关计算进行了介绍,为后面做好了铺垫,实例计算就是前面问题的综合,掌握箍筋的计算也就水到渠成。

四、发挥好“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练为主线”的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中,应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课堂的时间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探索问题,动脑思考,然后带着问题去听课,会极大的提高课堂效率。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所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重要。《建筑结构》的计算量大,讲解时若老师先讲,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对问题的接受仍属于填鸭式,效果不好。笔者的做法是:先让学生自己做,思考存在哪些问题,边做边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最后再由老师讲,这样把老师的思维过程展现给学生,而学生是带着问题听讲,以做题的形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理解问题,而不是单纯的照猫画虎,同时也为学生的终生学习奠定基础。

五、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学生的督促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篇(4)

2面向应用性复合型人才的教学设计

1)优化课程教学内容。建筑结构课程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基础工程和工程抗震等相关内容,而理论课时是相当有限的,如笔者所在学院建筑结构仅有48个理论学时,因此教学内容就必须最大程度地优化。建筑学专业在工程建筑设计中主要是利用结构概念来设计出合乎材料和结构基本规则的建筑方案,并不需要具体的结构设计和计算过程,这些工作交给结构工程专业的人士或者注册结构师们去完成。如在讲到水平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和竖向荷载作用下的内力近似计算时,笔者建议不要花大量的时间来讲解如何计算以及示例说明,而应该着重介绍分层法、反弯点法和D值法作了哪些假设及适用条件,D值法在反弯点法的基础上作了什么改进;在讲到钢筋混凝土偏心受力构件的计算时,不要一味强调大、小偏心构件承载力的具体的计算,构件的配筋率As或As'为多少,而应该把重点放在大偏心受压构件和小偏心受压构件如何界定,两者的破坏本质上有何不同,分别有什么特征;在讲到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设计时,对肋形楼盖的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内力计算和截面配筋计算等教学内容可适当地简单介绍,而对肋形楼盖板、梁的构造要求则应作为重点内容来讲解;总之,应该突出概念,概念设计在建筑结构的教学过程中意义非凡。概念设计是一种定性的设计,不是定量的数值计算。概念设计应从工程设计一开始,就从房屋体型、结构体系、刚度分布和构件构造等几个方面把握好结构的合理性。对于房屋结构而言,抗震设计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从建筑方案设计开始就要考虑相应的抗震要求如建筑的最大高度、场地的选择、多道抗震防线的设置等。在建筑结构教学过程中,应该考虑建筑学专业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确的安排,增强学生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让学生对建筑学各门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能够相互融合。2)教学手段立体化。为了最大程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不能再运用传统的纯板书教学,而应该借助于动态仿真、智能模拟、动画再现等新的教学手段,克服单纯板书授课的不足。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给学生传递更多的信息;在极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地激发学生对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兴趣。比如在授课时,可以通过一些著名的实体建筑物,如悉尼歌剧院、比斯迪拜塔、北京鸟巢等来引出建筑与结构的关系,进而考虑采用课堂讨论式的教学形式,悉尼歌剧院、北京奥运会主体育场、游泳中心的结构形式是什么,选用这样的结构形式有什么优点。这样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最后授课老师在讨论的基础上进行总结。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结构形式有哪些,它们有哪些优点和缺点。进一步提出建筑设计和建筑结构的关系,建筑结构选型对建筑设计方案的重要性等等。3)注重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受教学课时的限制,在学习建筑结构课程的过程中,自学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比如在讲到砌体和砌体结构的相关内容时,在重点介绍无筋砌体构件的承载力计算的基础上配筋砌体构件的有关内容可列入学生的自学范围。当然,自学内容可通过课后习题来巩固,自学内容的学习效果可通过课堂提问来检查。在创新能力的培养上,主要采取做结构模型的方式,提出让学生用学到的知识将想象中的建筑造型以结构模型的形式制作出来。在建筑结构模型只有支撑建筑的结构骨架,而没有附以外观的装饰和构造的复杂材料,当建筑仅以结构骨架展现在学生面前时,他们对结构一定会有切实的体会和强烈的感性认识。笔者带学生参加过几届江苏省结构创新建模竞赛,且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与学生合作交流的过程中,有一点体会深刻,那就是学生在自己动手制作模型后对结构的概念、对力的概念达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注册建筑师的考试要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学会如何将结构的力和美应用到建筑方案的构思和建筑设计中,如何用结构来表现建筑造型,注重学生的创新能力。4)完善教学评价。由于传统的期末考试极易误导师生只重视解题技巧和方法,忽视了建筑学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培养目标,只重视定量分析,忽视了定性分析。为了避免上述误导,笔者认为应该改革题型,试卷中不应该出现大量的计算题和死记硬背式选择题,提倡加大学生创新能力的题型,比如增加力的概念题、概念性设计分析题和结构选型等有关的试题。建议考虑开卷考试的方式,并进一步加大形成性评价的比重。形成性评价包括非正式的教师观察、平时模型的制作情况,平时作业情况等等。课堂提问是基于课程内容的形成性评价的常见方式,其更加注重解决问题的方式或方法,而不是答案本身。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篇(5)

――汤厘《画鉴》

界画一科

中国建筑历史久远,诞生于西周时期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就描绘了当时建筑的宏伟和壮观,“如鸟斯革,如晕斯飞”――巨大的建筑像大鸟一样张开翅膀,跃跃欲飞,让人不禁产生无限的遐想。可惜中国古代建筑多为木结构,岁月荏苒,许多文献中记载和描述的辉煌宫殿早已荡然无存,如今只能于画家最直观的艺术语言――界画中,寻求它们的遗迹。

界画即“界划”,中国画中的一种。在东晋顾恺之的《论画》中,第一次出现了“台榭”的说法,隋唐时又有“台阁”、“屋木”、“宫观”之称,到了宋代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中,便有了“界画”一词,明陶宗仪《辍耕录》载画家十三科,已将界画楼台列为一科,指利用界尺划线来准确描绘楼阁屋宇和舟船桥梁等的建筑绘画。

关于界画的工具和运笔,鲁迅先生曾经有比较形象的描述:“一枝界尺,还有一枝半圆的木杆,将这靠住毛笔,紧紧捏住,挨了界尺划过去,便既不弯曲,也无粗细了……”实际上,传统的界笔是将一片长度约为一枝笔的三分之二的竹片,一头削成半圆磨光,另一头按笔杆粗细刻一个凹槽;而界尺,则类似于一个用四根笔直的竹片订成的可拉伸的平行四边形模具。作画时把界尺放在所需部位,将竹片凹槽抵住笔管,手握画笔与竹片,使竹片紧贴尺沿,按界尺方向运笔,这样就能画出均匀笔直的线条。

仅从技法而言,界画并不深奥,无非一点一笔皆要求中规中矩,合乎实物比例,技法严谨工细讲究法度,因此“画中之有楼阁,犹字中之有九成宫,麻姑坛之精楷也。夫界画犹禅门之戒律也,界画洵画家之玉律,学者之入门”(《芥子园画传》),在传统的画家十三科的分类中,山水打头,界画为底处于末尾。但画好界画并非易事,顾恺之言“台榭一足器耳,难成而易好,不待迁想妙得也”,徐沁在《明画录》中谈到:“画宫室者,胸中先有一卷《木经》,始堪落笔。昔人谓屋木折算无亏,笔墨均壮深远,一点一画皆有规矩准绳,非若他画可以草率意会也。”

事实上,界画虽然是一种建筑画,但却不同于现在意义上的“建筑画”。一方面,作为一种技术性很强的建筑图样,大到整体的建筑布局,小到具体的榫卯结构,界画家都必须描绘得历历在目,依图可建,这需要丰富的建筑知识和极大的耐心、技巧。而另一方面,界画又是绘画艺术,它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依附于中国山水画,唐代的富贵臻丽的画风,北宋大山大水式的写实精神,南宋边角构图的空灵蕴藉,无不同时体现于其中。受自古以来“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的影响,界画不强调建筑的体量,而是强调建筑给人的舒适感受,更多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空间哲学。能脱出绳墨的羁绊并使之艺术化者,方为界画大师,因此在历史上以界画为专业的画家不多。《宣和画谱》在“宫室”一门中只列举了四位画家(唐尹继昭,五代胡翼、卫贤,宋郭忠恕),并且明确说,“自晋宋迄于梁隋,未闻其工者”。

界画之史

建筑绘画早有先例。《史记 秦始皇本纪》记载秦灭六国时,“每破诸侯,写仿其宫室,作之咸阳北阪上”。到了汉代,文献中提到有《甘泉宫图》、《汉麟阁图》、《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汉明帝画宫图》、《洛阳图》等图将其时著名的宫殿苑囿描摹下来,可惜全已佚失。但在汉画像石、画像砖中,还大量地保存着当时的宅院楼阁等建筑绘画。这些,当属界画之前身了。

《洛阳伽蓝记》曾记录了北魏时期洛阳地区盛极一时的宗教建筑,“雕梁粉壁,青缫绮疏,难得尽言”。以这数万间佛寺为创作对象,在顾恺之、姚昙度、张菩果、陆探微等一批画家笔下,以宗教建筑为题材的作品如《自马寺台样》、《灵嘉寺塔样》等陆续问世,今天我们尚能见到的顾恺之《洛神赋图卷》中,用界画方法绘制的舆车与龙舟,技巧之高超足让人慨叹。

不过,界画的早期形式不同程度地依附于人物画和山水画的创作,以及建筑的设计,真正的独立得归功于隋代的两位画家,“杨(契丹)、展(子虔)精美宫观,渐变所附” (唐张彦远)。《宣和画谱》称隋展子虔“善画台阁,写江山远近之势尤工,有咫尺千里之趣”,在传为展氏的《游春图》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山水画中的点景楼阁已经表现出很高的技巧。唐初阎立德、阎立本兄弟“擅美匠学”,不仅是才华出众的画家,还曾为当时的皇室修建过大量宫室。是精于建筑术的营造学家。唐代末年又出现了专以楼阁擅名,画“干栋万柱、曲折广狭之致皆有次第,又隐算学家乘除法于其间”的尹继昭。

公认的早期界画是五代卫贤的《高士图》,这也是今天我们能见到的传世卷轴画中年代最早也最为可靠的以界笔“檀柱构梁”的建筑画迹之一。该卷描绘了汉代隐士梁鸿与妻孟光“相敬如宾,举案齐眉”的故事,把梁鸿的居所安排在山环水绕的大自然中,集山水、人物、建筑画为一体,“虽由人造,宛自天成”。房屋以及木栏栅篱用界笔描画,结构清楚,并有一定的透视感和纵深关系。建筑虽然在全幅中所占比重有限,但严谨的画风和较强的写实性仍能反映出五代画家在界画上的表现能力。

北宋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和市民阶层的壮大,界画所表现的范围、风格和题材较前代更为多样,在表现技巧上也趋于成熟。随着郭忠恕、王士元、张择端等专攻楼阁并卓然有成的界画大师的出现,界画从最初简单的建筑设计图稿发展到具有独特美感和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并最终摆脱了作为人物画背景和山水画点缀的从属地位,发展成为以楼阁为主、山水为背景、人物舟车为点缀的一门独立画科。据史籍记载,郭忠恕的建筑画以准确精细著称,甚至可以作为施工图用,“以毫计寸,以分计尺,以尺计丈,增而倍之,以作大宇,皆中规矩,曾无小差”,“为屋木楼观,一时之绝也,上折下算,一斜百随,咸取砖木诸匠本法,略不相背”,他不仅对建筑的构件和做法至详至悉,而且已经开始注意通过高超的技巧和一定程度的透视画法在二维平面上表现建筑物三维空间的立体感和通透感,达到了使观者“望之中虚,若可蹑足”的艺术效果。而宋代最负盛名的界画作品当属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末年京都汴河两岸“物阜民丰”的承平景象,以全景式的构图、严谨精细的笔法,展现了我国12世纪都市各阶层人物的生活状况和社会风貌,虽是一幅风俗画,但画面中描绘了大量的建筑,以鸟瞰的角度,不断推移的视点来摄取景物,展现出汴梁城当年的一组组建筑群落:农舍、村镇、店铺、桥梁、城楼、茶坊、酒肆、脚店、寺观、公廨等。虽类型繁多,方位各异,但组织构图有条不紊,平行透视和散点透视的表现手法,更引观者进入一个俯仰顾盼、以游无穷的城市空间。

这种界画与山水画在风格上的同步在元生了变化。与当时山水画坛大量出现的文人墨戏和“逸笔草草”、“不求形似”的写意画风不同,借助当时盛行的水墨画技法及李公麟一路的白描技法,逐步走向了纯界画的境界,描绘建筑主体“细入微芒”,而山水配景已不 再重要,状物精微的写实性达到极致。当时的宫廷画家王振鹏是元代最重要的界画家,其风格特色准确细致,多以宫廷建筑为主题,专用墨线白描法画建筑,并以墨线深浅、疏密、平行、交叉之不同,来区分建筑各部的质感、材料和体积感,代替以前的设色或淡墨渲染的画法,被虞集评为:“振鹏之学,妙在界画,方圆平直,曲尽其体,而神气飞动,不为法拘。”

然而,正是这种法度的谨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笔墨情趣和审美特性的发挥,与文人画家寄性咏怀、缘物抒情的审美理想背道而驰。加之囿于中国传统文化观念,科学技术和百工匠艺始终被认为是雕虫小技而没有地位,要求中规矩、合法度的界画,逐渐被视为缺乏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的“梓人匠氏”之作。随着元季文人画的勃兴和明代文人画统治地位的确立,界画备受攻讦而日见式微。有明三百年间,以擅长界画闻名者,只有仇英一人,而他也只是将其精美的界笔建筑作为人物画的背景。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篇(6)

那么,喻皓为何答非所问呢?

我认为从主人公喻皓的角度来看,一是“不必说”。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喻皓其人。喻皓是我国北宋初期的建筑家,他出身卑微,但勤于思索,大胆创新,注重实践,在木结构建造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尤其擅长建筑宝塔和楼阁,被誉为“造塔鲁班”。欧阳修在《归田录》中盛赞道:“国朝以来木工一人而已。”据说喻皓每天深夜睡觉时还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结构的形状。经过几年的努力,他终于在晚年写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木工专著《木经》三卷。可见,喻皓从一个卑微的工匠成长为著名的木结构专家,定然经历了无数的失败与尝试,对木塔结构中的受力情况和工程原理有很深入的研究,而文中匠师遇到的难题对他来说是再简单不过了。这样简单的原因还有必要说吗?此外从喻皓的 “笑”可以看出他对此问题的不屑,“耳”“但”“便”“则”也可看出他的胸有成竹与举重若轻。二是“不便说”。喻皓是对谁直接说的?不是那个被困扰得焦头烂额的匠师,而是自己的妻子,再由妻子传给匠师的妻子,最后由匠师的妻子传给匠师。喻皓出身卑微,他的妻子和那个匠师的妻子恐怕同样卑微。对这样的交流对象,喻皓如果大讲一通物理学的受力原理并无用处,不如直接简要地传授方法了。

喻皓为何答非所问呢?对这个问题最有发言权的恐怕还是作者沈括。从作者的角度来看,第一是写作目的的需要。《梦溪笔谈》详细记载了劳动人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卓越贡献和他自己的研究成果,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取得的辉煌成就。而作者写此文则是为了表现我国当时在建筑理论与建设方面的成就,因而在叙事结束后发表评论,准确而翔实地阐述了塔“自不能动”的科学原理。而“塔动之因”不是重点,所以作者惜墨如金,不该写的一个字都不写。试想如果喻皓当时具体分析了“塔动之因”,难免会多费笔墨,导致重点不突出,写作目的不明显。

第二是增强可读性的需要。《梦溪笔谈》是一部笔记体巨著,相当于现在的随笔散文或科学小品文,内容涉及天文、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质、医药、农学、工程技术、文学、历史、音乐和美术等领域。为避免晦涩艰深,作者采用了“谈”的形式,活泼自由,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本文则是在“笔谈”中一步步推动情节发展,从“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暗示问题之严重,接着匠师解释,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似乎问题会得到顺利解决。谁料“而动如初”,又让读者的心和匠师的心一起揪了起来。无可奈何之际,匠师只好“问塔动之因”,却并没有得到喻皓的正面回答。这个让在两浙已属知名的匠师狼狈不堪的难题,喻皓却认为“此易耳”。此处喻皓的淡定从容和匠师的无可奈何形成强烈的对比,在读者心中不免留下悬念。最终“匠师如其言,塔遂定”。至此,读者才长吁了一口气。文章篇幅虽短,却一波三折,悬念迭生,力避平铺直叙,可读性极强,散发出迷人的文学魅力。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篇(7)

【中图分类号】G623.75

一、缘起

建筑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它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和审美价值,体现出一定的民族感和时代感。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具有特色的建筑被拆除,现在人们不难发现建筑似乎失去了它原有的韵味。所以,很多艺术家、文化保护者呼吁“留住建筑文化”、“保护老建筑”。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本土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我国教育部于2011年12月颁布的《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地方课程资源非常丰富,各地美术教研机构、研究人员和教师应努力做好开发工作,有组织地在当地进行调查、了解,分类整理,充分加以利用,积极编写校本课程与教材”。 。我国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建筑特色,建筑是本土课程资源中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在的小学美术课程中却很少涉及建筑的教学内容。

二、目的和意义

(一)目的

上海是国际大都市,拥有着丰富多样、风格迥异的建筑资源,既有具有西方建筑特色的外滩建筑群,也有凸显中国传统建筑特色的枫泾古镇、金泽镇古桥等。上海地区建筑资源课程的开发,对学生了解中外建筑的发展历程以及上海的本土文化均有很大的帮助,同时由于建筑就在我们的身边,此课程的开发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学习兴趣,从而有助于养成终身学习美术的态度与素养。

(二)意义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从教学内容来看,海派建筑文化是融合多方文化的综合产物,它不仅包含了一定的人文价值,更表现出一定的时代特色和创新意识,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的开发为保护和传承本土文化奠定基础。其次,从教师的角度来看,开发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建筑学习课例,为美术教师开发本土课程资源提供参照。第三,从学生角度来看,学会从生活中学习和创想出新的建筑造型,有利于养成终身学习美术的态度与素养。

三、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一)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的理论基础

《上海市中小学美术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中明确指出:“课程内容要精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并通过与信息技术的整合,突出美术课程的生活气息和时代气息,以提高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上海地区建筑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能够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建筑会随着科学经济的发展不断的融合传统和先进技术,创造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建筑形式,因此上海建筑课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值得在小学美术教学中开展并在上海地区推广。

(二)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现状

美术教科书是美术课程内容的重要载体,笔者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为例,汇总一至五年级10册教科书中与建筑相关的课例,详见表1:

序列 年级 课题 作业要求

1 一年级下册 第16课 彩虹桥 大胆的运用颜色画桥

2 二年级上册 第11课 繁荣的街道 画一画街道场景

3 三年级上册 第1课 各种形态的建筑 欣赏各种不同的建筑

第3课 老家门窗 画一画漂亮的农家门窗

第8课 高楼大厦平地起 画一幅城市高楼的图画

4 三年级下册 第8课 高架路上 画一幅表现高架桥的画面

5 四年级上册 第1课 古塔 收集古塔材料,班上交流

第3课 家乡的桥 画一画家乡的小桥

第7课 老房子 画一幅老房子的图画

表1:教材中相关“建筑”的内容

从表1中,我们知道:10册教科书中关于“建筑”的内容只有9课,其中关于上海本土建筑资源的更是寥寥无几。课例结构一般以单课时编排,作业要求比较单一,大都以“画一画”的方式呈现。

笔者走访了几所上海小学美术课堂,发现美术教师在一般情况下都采取单课时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大都局限于建筑造型和色彩两个方面,学生一般以绘画的方式加以表现。笔者认为,单课时虽然比较适合小学阶段的学生,但是如果学生一直接受零碎的知识,自己又不能进行整合加以吸收,那么这些知识很容易就会被遗忘。所以,笔者认为以单课时和单元穿插教学的形式更加适合小学生。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身边的事物会逐渐产生兴趣,单元学习不仅能够让学生系统地接受所学内容,并能整合以前所学知识。而且单元教学的表现形式多样,在满足学生表达欲望的同时,更是能大大刺激他们的美术学习兴趣,从而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基于以上的观点,笔者开发了以“留住城市记忆”为议题的课程,在教学设计中,注重建筑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建筑的形式及内涵。

四、“留住城市记忆”――上海地区建筑课程资源开发

(一)课程设计思路

上海是一个国际大都市,经济快速发展。随着现代化的进程不断推进,很多具有特色的建筑被拆除,但同时也有很多具有现代特色的建筑拔地而起。“留住城市记忆”的课程旨在围绕城市面貌的变化进行多方位的学习,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了解上海城市面貌的变迁,通过绘画、设计、制作模型三种不同的方式探寻城市建筑风貌!

“留住城市记忆”的课程分为“继承”和“创新”两个层面,“继承”主要是指学生通过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寻找上海建筑的图片资料,询问祖父辈对上海建筑的记忆,了解上海建筑的特色及其发展趋势,保留上海过去的城市文化。“创新”是指学生归纳总结上海建筑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设计建筑造型,表达设计理念,探寻表现手法。

(二)课程设计

基于以上的设计思路,笔者针对五年级学生,将“留住城市记忆”课程分为“上海是‘美容’还是‘毁容’”、“小小设计师”两个部分,共5个子课题,以一种层层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城市变化。这一课程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课程结构图

(三)单元教学设计与教学实践

1.教学目标

学生通过学习,能够了解上海建筑的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并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具有海派建筑特色的建筑造型。在不断的学习中,养成关心身边建筑,发现建筑的独特韵味!

2.教学过程

(1)上海是“美容”还是“毁容”

第一、二、三课时,分别是 “新旧上海”、“海派建筑”。 教师根据上海建筑前后的变化,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新旧上海”课程类型:欣赏•评述,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建筑,分别对上海的摩天大厦、弄堂建筑进行新旧的对比介绍,使学生产生对新旧上海建筑的兴趣。学生分为“美容”、“毁容”两组进行辩论,讨论上海建筑变化的利与弊。

“海派建筑”课程类型:综合•探索。学生自主探究学习为主。学生分为“弄堂故里”、“高楼大厦”、“外滩建筑”三支小队,进行上海建筑的考察学习,归纳总结各种建筑的特点,并且每个小组设计代表人物或者吉祥物将考察的照片串起来,组成一个小故事或者是一个场景进行展示。(如图1)

这两个课时帮助学生了解上海多元建筑的特征,学生在“新旧上海”中通过辩论的方式,了解上海建筑的变迁及其发展趋势。“海派建筑”课程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目前上海建筑的情况,学生寻找上海建筑的图片资料,询问祖父辈对上海建筑的记忆,了解上海建筑的特色并绘制作品,展示上海建筑的风貌。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能够很好的了解身边建筑的造型,而且更是对上海建筑文化的多元性和融合性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

(2)“小小设计师”

本课程是建立在上一课程的基础之上,分为三个部分:设计‘新海派’建筑、“筑造‘新海派’建筑”和“展示学习成果”。学生根据第一阶段的学习,归纳总结上海建筑的特征,根据每小组的学习成果,设计出具有上海特色的建筑造型,探寻制作材料,制作模型,并且用文字加以说明。这一课程的设计思路如下:

设计“新海派”建筑 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分别分为“外滩建筑”、“弄堂故里”、“高楼大厦”三个小组),设计具有上海特征的建筑。并填写以下相关内容:

建筑名称: 成员:

设计来源及其意义:

设计思路 设计草图:

制作材料

筑造“新海派”建筑 学生根据设计搞,探寻制作材料,建议利用环保、或者废品制作建筑模型(如图2),学生实地考察上海大世界的建筑,了解建筑特征,吸收其特点,以游乐园为主题为大世界进行改装。

展示学习

成果 作品展示分为“学习过程”、“终期结果”两个部分,学习过程主要针对第一部分的学习,学生的相应课件及其绘制的作品。“终期结果”是针对第二部分的学习内容及其建筑模型。

3.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主要采取“师评”、“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互评”三种方式进行。 “师评”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过程及其作品,给予一个综合的评价,并且提供学生作品改进的方案,鼓励学生进一步学习建筑课程。“学生自我评价”主要分为学习过程的参与程度、学习的体会和课后探究学习三个部分进行评价,学生通过自我评价能够清晰地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从而有根有据地进行改进。“小组互评”则是通过小组学习的过程及其成果的评价,学生在小组的互相评价中,提出各自的观点,共同促进学习。学生通过这三方面的评价,不仅能够改进作品,而且很好地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四 课程创新点

“留住城市记忆”单元课程开发与教学实践的创新点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单元设计具有新意。课程从传承本土建筑文化为出发点,学生通过学习,了解建筑特色及其文化内涵,并且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创想,设计“新海派”建筑,学生提高了主人翁的意识。

第二,教学方法新颖。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起辅助作用,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建筑课程。在“设计‘新海派’建筑”课程中,学生填写设计表,积极创想,并自主探寻材料进行制作。

第三,评价方式多样。本课程评价中,采用自评、互评和师评三种方式进行多元化评价,学生通过评价不仅能够更好地改进自己的作品,而且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五、结语

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新旧建筑不断更替,建筑的保存及开发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中小学美术课程中增设以建筑文化为议题的单元课程,积极开展教学实践,为保护旧建筑和创造新建筑提供新鲜血液,做好人才储备。随着上海地区建筑文化的不断发展,建筑课程资源的开发与美术教学实践将会有更加一个美好的前景。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篇(8)

室内设计属于艺术设计的范畴,无论是计算机辅助设计还是手绘表现,其核心都是室内设计,不能偏离主题。大多数学生,当然也包括相当一部分的老师都认为手绘表现在当今社会没有太大的作用,其实不然。在计算机辅助设计出现之前,手绘效果图大多是为了模拟设计空间,让观者对其有一个较为直观的感受和理解。数字化时代的到来,3D、CAD、PS各大软件的相继开发和更新使得空间的模拟表现有了空前的发展,手绘表现也随之逐渐的转化了角色和任务,从开始的模拟表现转换成设计构思的主要手段。手绘表现与计算机辅助设计二者无所谓孰轻孰重,是在设计的不同阶段侧重不同的工具,二者是相互辅助的关系。

手绘表现与室内设计的关系

一名设计师必须具备两个最基本的技能,一个是设计及洞察能力,另一个就是设计表现的能力。美国建筑大师西萨·佩里在“论建筑画和设计草图”一文中指出:“建筑往往开始于纸上的一个铅笔记号,而这个记号不单纯是对某个想法的记录,因为这个记号开始,它直接影响了建筑形式和构思的每一步发展。”佩里指出了建筑设计中设计表现的重要性,其既是表现过程也是设计过程,许多设计的程序是以表现图作为依据进行设计深入的,它同样适于用建筑设计分支的室内设计。即使在计算机广泛运用的当代,手绘表现仍是室内设计师表达设计思想最直接、便捷的手段,并贯穿着室内设计的整个过程。

室内设计手绘表现的要素

1. 工具选择

对于室内设计专业,一般常用的工具有铅笔、橡皮、纸、美工刀、钢笔、马克笔、彩铅、色粉笔、修正液等。铅笔、橡皮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工具,多是在设计初期画草图或画正稿前起稿用,H值越大含铅量越少,硬度越高,B值越大含铅量越大,铅笔也就越软。许多学生在开始起稿时习惯用2B自动铅笔,其笔迹较深,也不如铅笔画起来有手感,再加上学生会不自觉的用力过大,留在纸上很深的印记,即使后期拿橡皮擦也无法擦拭干净,造成纸表面产生毛边,影响后期的马克笔上色效果;钢笔有普通书写钢笔和美工笔两种,普通书写钢笔画出的线条挺拔有力,富有弹性,美工笔笔头较扁,运用起来更加的灵活多变,以上都是在选择工具上较细致的考虑,尽可能的做到“选对工具,用好工具”。

2. 构图均衡

很多初学者都认为构图既非难事也不重要,相反,合理的构图是一副优秀手绘效果图表现的基础,它不仅需要很好的审美能力,更需要具有对整个画面的掌控能力。首先,先对空间进行分析,确定表现主体和画面的视觉中心,构图出现问题时应及时修改,不能将就,否则在深入的过程中会发现画面越来越难以掌控。

初学者较为常见的构图问题主要是构图中心的偏离,画面偏上、下或偏左、右都会引起观者视觉上的不适。当已经出现构图问题时,我们不可能每张图都重新起稿再画一遍,这时需要我们调节画面。

3. 透视准确

生活中透视现象随处可见,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景物由于距离远近不同、方位不同在视觉中引起的反映不同,这种现象就是透视现象。将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的透视现象表达准确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在平面上用线来表现它的规律,有近大远小的特点,常用的透视方法有:一点透视(平行透视)、两点透视(角透视)、三点透视(余角透视)。

由于计算机辅助设计其自身的程序较为精确,大部分的透视问题可由计算机处理,而在室内表现时则较容易出现透视错误,因此,在学习的初期阶段需要借助尺子等工具作为参考,熟练的后透视成为一种视觉经验,徒手便可画出透视较为准确的线条,现在很多的绘制效果图设计者不一定完全忠实于透视画法的作图过程,而是使用较为简便的方法,这样不但可以节约时间,而且能提高视觉效果,这种功底是建立在对建筑和室内空间及物体尺度的深度理解基础上,经过绘画和透视技法的长期训练后才能达到的。

4. 上色明快

色彩是通过光反射到人的眼睛中所产生的视觉感受,科学的运用色彩才能获得较好的色彩效果。上色是手绘效果图最具有表现性的阶段,需要注意的是,手绘表现中的色彩表现与纯绘画中的色彩有很大的区别:首先,室内设计手绘表现色彩多是以快题的形式,表现大的色彩关系,上色较明快,多体现的是物体的固有色,没有纯绘画中色彩表现的细致变化和丰富层次;其次,室内设计手绘表现较重视表现对象与空间环境的结合,体现出较强的空间感。

在上色的过程中,我们可先从大面积的空白入手,如地面、天花板,再用彩铅铺一层调子,使灰色调感觉不闷,渲染出的灰色才更加耐看。这个过程是经验积累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色彩练习和尝试,总结出哪些颜色的叠加能产生好的画面效果,以便相似场景使用时能轻车熟路。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尤其对于初学者,在上色上容易犯以下几种错误:一、颜色过火,主要是因为色彩纯度过高;二、画面太“脏”。有的学生画“脏”了是因为色彩过于丰富,这个颜色也加点,那个颜色也加点,没有整体的去把握色调,最终导致色彩不明快;三、颜色搭配不和谐,由于马克笔的自身特性,刚画和完全干透后色差较大,不易把握,除了多进行颜色搭配的尝试,必要时可背下一些固定颜色的搭配。上色的过程也是塑造关系的过程,明暗关系,冷暖关系,虚实关系,空间关系等,这才是上色的关键所在。

总 结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篇(9)

二、建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能力

能力培养是现代教育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建筑师的设计能力具体体现在特定的设计要求转换为现实的空间形态,能力培养取决于教学方法,方法必须落实到每一个训练课题,设计能力是建筑学专业低年级学生在进入建筑学学习之前就应及早开始训练获得的基本能力。马克斯•贝歇尔的曾经清楚地表明了其对建筑师知识体系的理解:“几乎没有一个学科像建筑学这样把那么多不同的、看上去毫不关联的东西结合在一起,通过绘画我们学会观察,通过艺术和建筑史学会辨别,通过高等数学和力学学会抽象思维,通过结构工程我们学会支配材料,通过设计我们学会综合和整体化设计”。

1.建筑认知能力。建筑认知能力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层面上讲,它是指了解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结构体系,包括科学艺术哲学的系统化、综合化的建筑设计实践;从微观的层面上讲就是指对建筑结构、建筑构造、主要建筑构件及材料的属性基本认知,这部分需要长时间的系统的学习,可以在测绘、抄绘和模型制作的方式结合课堂训练中获得。

2.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创新思维能力及实践能力的结合体,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主动进行研究,便于促进自身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在模型制作和小设计的训练中通过营造良好学习气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善于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教师只提供适当帮助。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建筑奥妙,成为抽象纸张与现实具体空间型态之间的纽带,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学生自主性是发展特长的核心,促使学生在模型制作和方案构思中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升其自觉掌握知识技能的效果,激发自主型个性的无限发展。例如,学生在初次做模型时往往学习习惯不好,工具乱放、材料浪费、无信心,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启发,培养学生耐心、细心和信心,提高学生自主能力,鼓励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培养。

3.合作沟通能力。合作沟通能力是在与人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与周围环境、与社会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本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是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测绘和综合设计实践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沟通的能力。在测绘训练中,把教学设计过程分成四部分,分别是学习任务(任务布置)、支持性信息(测绘方法和工具的使用)、过程性信息(选拔组长,任务分配,质量监控)和评图,在测绘训练中创造性地将对学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的培养融在一起,从而使学生能够更自然、更有效地进行活动,形成积极的合作意识与相当的沟通能力。最后,在综合设计实践——小设计中进行实验,以检验所设计的课程对培养学生合作意识与沟通能力的有效性。

4.综合表达能力。表达能力是在建筑设计时将创意准确有效地表达出来的一种能力。建筑创意与表达是建筑设计中不可缺少的两个方面,建筑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但它需要设计师将自己思考的内容利用某种媒介传递出来,因此,学生综合表达能力的培养是建筑学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设计过程主要包括四个主要环节:图纸表达、文字说明、模型(手工或电子)和方案演示介绍,建筑设计综合表达能力主要包括图纸表达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模型表达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简言之,建筑学专业学生应具备画清楚、讲清楚、写清楚的能力。

三、《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

1.改革课程内容,清晰培养目标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二维训练,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空间认知能力的培养不足,同时缺乏对设计理念和空间的思考训练,因此对《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内容体系结构需进一步讨论,细化,使该课程知识体系更加系统,培养目标更加清晰。更重要的是,技术发展的日新月异也使建筑设计的思考与实施过程都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状态,建筑基础教育需要承载的任务也必然随之变化。

2.改革教学方法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实践性很强,趣味性不是很强,教学内容多,容易陷入“两难”现象,即教师教学难、学生学习难。为扭转这种现象需要教师需要不断的提升自身教学水平、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的学习效果得到提升,因此,单一的教学方式早已不适合时代的发展,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应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式,便于提高学生兴趣,加深所学知识的印象。一般情况下,教师在建筑设计基础教学过程中扮演着多重身份,作为教师他们不但要清楚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体系,把掌握的相关知识体系清楚地表达出来,同时还扮演着协调者、促进者及资源顾问的身份,特别是作为一名教学管理者,既要完成指定的教学目标,更要保障教学活动的多样化。

(1)应用多媒体教学

多媒体教学图文声像并茂,能极大地冲击学生的视觉、听觉,给学生带来鲜明的印象。建筑结构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传统的授课方法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况且其中的实物教学在课堂上很难实现,而多媒体教学正好可以弥补此方面的不足。采用多媒体教学可以大量地穿插建筑实例、色彩搭配和变化、渲染制作过程、建筑设计方法和过程等的照片、图片、动画,把以前传统教学难以在课堂上讲清的问题用多媒体简单明了地对学生讲清楚,并结合照片、图纸、模型、音像资料、软件等多种媒体全方位、多视角地进行形象化教学,将多种媒体与启发式教学、讨论式教学、双语教学、计算机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多媒体教学由于屏幕的切换速度较快加之显示内容较多,学生往往来不及记笔记,且容易产生视觉疲劳而导致精神不集中或者睡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掌握好讲课重点和屏幕切换速度。可以在课件中留出一些空白,将空白部分的内容在黑板上板书,让学生记笔记,这样既可以防止学生单纯盯着屏幕产生视觉疲劳,又可以通过记笔记加深学生对重要知识的印象。教师在整个多媒体教学中应起主导作用,教师应经常面对学生讲解而不能只面对屏幕照着屏幕的文字朗读,教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有视觉上的交流,教师要及时观察和注意学生的表情和反应,进而根据学生的反应调整自己的授课进度和方式。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加入提问和讨论,也可以在适当的时候安排一些教学影片。

(2)融合案例教学

对于一般单纯的理论知识,学生普遍会轻视甚至厌学,同时实际应用能力差。教师可将理论知识融合在案例演示中,使学生通过具体案例设计的学习,轻松掌握理论知识,并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建筑学专业学生开设课程设计一般是布置一个小型建筑方案设计,在方案构思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汲取相关专业知识,如果在这一阶段适当加入该建筑的设计背景、使用评价和技术设计和案例分析,使学生对方案的思考不仅仅停留于空间组合、平面功能划分层面上,而是更进一步考虑为了更好地满足使用和社会需求,选择恰当的方案设计和表达方法,并将空间组合与结构型式揉合成一体,这种训练对提高学生自觉完善方案的能力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3.转变教学观念,创新教学模式

在教学上严格按照“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营造宽容、有趣、竞争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的运用所学知识去认知、分析问题,从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1)开展体验式教学,培养学生认知能力

体验指学习者亲自参与或者置身某种情景或场合通过感觉、感受、体验来认识事物,通过感觉、感受、体验可以使学习者获得某种知识、情感或加深对原有知识、技能、情感的认识,是影响学习者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重要活动。体验式教学活动促使学生主动参与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创造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传统的教学法以教师为中心,体验教学应将学生放在中心位置,让学生自己去体验学习的乐趣,积累学习经验,教师则发挥辅助和引导作用,不去替代学生的学习。学生全身心的投入是体验式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

(2)开展“探究型”教学模式,培养研究与创新能力

“探究型”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程特点,联系实际,有目的、有计划地调整教学方法与重点,课堂强调“启发与互动”,通过预设的现实问题使学生对专业知识产生一定的困惑,进而使学生兴致勃勃,充满好奇与探究的渴望。例如,讲授“建筑设计原理”时,提前一周给学生提出问题:“我校教室、餐厅和宿舍的层高是否相同?各有多高?”针对学生熟视无睹的专业现象提出问题,“有的放矢”地留给学生自主思考的空间,在适度的启发下、在不断思考中,既获取了知识,又培养和提高了“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探究能力。

4.提高教师实践技能

一个合格的高校教师,首先应该是一个职业实践者,至少有从事相关职业的实践经历。因此本课程组制度化的安排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和设计一线进行职业实践,尤其是针对青年教师缺乏专业实践经验和必需的专业操作技能的不足,对课程教学中所涉及的实际情况没有切身体验,教师在讲授时,难免会觉得底气不足。教师到企业锻炼,有利于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学校人才的培养,同时还增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扩大了学校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有利于学校的发展。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专业会议和培训,及时掌握和了解行业、企业发展的前沿和动态,使他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及时高效地给学生传递最新的设计动态以及设计思想。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篇(10)

引言

通常来讲,建筑设计的构思往往需要设计人员经过多次修改与完善,才能最终确定最后的方案,而在此过程中,设计人员要想及时捕捉灵感,或查看修改后的设计方案,一般都会采用手绘的方式将自己的构思所想绘制出来,再逐一探讨比较,从而敲定最佳的设计方案。由此可以看出,建筑手绘具有很大的快捷性与及时性。尽管计算机绘图更加快捷方便,但电脑终归是不能代替人脑的,计算机绘图会受到软件性能的限制,尽管更加精确,但思维无法开拓创新。而人脑则不同,人脑的思维更加灵活多变,发散能力较强,最佳的建筑设计方案一定是由利用手绘方法经过多次修改后创新而成。为此手绘的重要性要引起设计师的重视。

1、手绘过程是帮助思考的一个重要过程

在一个设计的前期,最初的设计意向是模糊的,不确定的。这时在设计师大脑中汇集了大量的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手绘草图客观而清晰的视觉形象,可以使设计师在同一时刻看到大量的信息及相互问的关系,一目了然,将所需解决的问题形象化,才能使构思深入、确认或放弃成为可能。然后通过逐项落实,使方案越来越清晰,最终确定方案。

在设计工作中有时会遇到有些甲方本身对建筑的外观有一定的要求,但又无法准确地表达其感受的情况,例如一些投资方可能会说“需要一个给人深刻印象,一看就不易忘记的建筑”,这就需要设计师按这个感觉绘制几张方案草图,待基本确定方案后再绘制电脑效果图,这样既快捷又经济,能少走许多“冤枉路”。如下图:

2、手绘在平时资料收集中的应用

我们都知道,灵感源自生活。很多建筑设计师的优秀设计作品的灵感都是源自日常的生活或工作中。手绘可以及时将好的灵感记录下来,以便在以后的设计中巧妙运用。事实上,手绘的同时也是一种记忆的过程,在速写的同时会对这个灵感有一定的理解,更易使设计使体会到这个灵感的特点,这也是为什么很多设计师都愿意在平常收集资料时采用手绘的记录方法。通过这些日常手稿可以激发作者更大的想象空间,促使更多的优秀设计“呼之欲出”。

下面是收集的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建筑作品的一些很有代表性的手绘图:

3、手绘在沟通、陈述方案中的应用

在实际的建筑方案设计过程中,需要与甲方进行沟通、陈述方案构思,而由于甲方并非专业人士,对形体空间感的把握有一定的限度,不能从平、立、剖面中直接感到稍有变化的形体,这时如果设计师有较好的手绘能力,只需要简单的几笔,就可逐一解决,当场就可确定一些构思,避免由于甲方不理解,使客户逐渐丧失耐心和信心。

如下面别墅的造型设计:

4、徒手绘制建筑方案效果图技法及步骤

(1)首先要决定绘制哪一个角度的主要立面,然后根据其开间、进深及层高的尺寸和比例,绘制出一个相应的体积。

(2)根据开间、进深和层高的数量绘制段数,做好分段记号,然后用铅笔轻轻地打上格子。

(3)大的体块和比例绘制好后,就可以开始表现设计师的设计构思,如采用何种造型的入口,多宽、多高的门窗,在相应的网络中找好位置,

(4)确定设计构思后,在用速写笔描绘前,要清楚准备将哪一部分作为重点表现,然后从这一部分着手刻画,同时将物体的受光、暗部、质感表现出来。

(5)视觉重点刻画完后,开始逐渐虚化直至远景,并将配景及人、车点缀到位。

(6)为进一步表现建筑构思,还可进行简单上色。

从下面的一些草图可以了解到手绘的一些表达过程:

5、绘制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在实际的手绘过程中,必须要抓住设计构思的重点与特点。以下笔者就结合自己的手绘经验,总结几点基本注意事项:

(1)建筑比例要准确掌握。对建筑而言,墙面的宽或窄、窗户的大或小给人的整体感觉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在绘制人、车时,避免比例失调。

(2)在徒手绘画下笔前,尽量做到胸有成竹,这样用笔肯定,一气呵成。最好不要反复涂抹勾勒线条,这样就使得整个图案显得非常混乱,也不容易更好的看出绘制效果。

(3)注意车、树、人素材的收集,根据不同的建筑形式和颜色,放人不同类型的配景。

(4)注重思考。手绘时会回忆起在设计过程中受困扰的问题,会重新全新地、全面地认识事物,发现它们的结构以及新组合,使问题得以创造性地解决,产生新构思和新创意。

6、结语

综上所述,手绘是每个建筑设计人员都应当熟练掌握并合理运用的重要表达手法。尽管目前计算机绘图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就设计而言,人类的灵感要远远大于电脑的运作能力。而手绘正是要将人脑的各种创新、构思、灵感、想法表达出来,这是电脑设计永远无法比拟的。无论时代如何进步发展,手绘都与建筑方案设计有着密切的关系。

建筑力学与结构笔记篇(11)

笔者从事建筑CAD教学8年,在教学改革上作了一些探索。传统建筑CAD教学,是按照教材顺序,从基础命令开始学习,一个命令一个命令按顺序讲解。优点很明显,但缺点也很明显,命令之间没有关联,目的性不强,实际教学效果不理想。在工民建工地上摸爬滚打一段时间,比较了解建筑行业工作中需要掌握的AutoCAD知识技能程度。在改良教学方法基础上逐步完善,效果非常明显。任课班级学生,能动手绘图和绘图水平较高的学生人数高于其他班级。如2011级工民建某班真实考核成绩,通过率为100%,优良率较高(表1)。

1 30个命令搞定建筑CAD绘图

工民建等专业对CAD的要求是能修改,并绘制建施、结施图,以及施工过程中的一些临时施工图。

完整的建筑施工图包括:建筑总说明、总平面图、各层平面布置图、立面图(最少两个两向)、剖面图(一般要求剖到楼梯)、大样图等;结构施工图则包括:结构总说明、基础布置、配筋图、各层柱布置图、各层柱、梁、板配筋图、楼梯大样、节点大样。

结施图绘制是在建施图基础上多出了画钢筋的命令。根据以上的特点,笔者得出了结论,虽然CAD是大型软件,有几百个命令,但绘制常规的建筑全套施工图纸,运用CAD的命令只有30个左右。

那么,因为只教授30来个命令,学生不再对CAD绘图望而生畏。有了信心保障是前提,重要的是教师应该在教授30个命令的过程中,使学生掌握自学方法,具备自学能力,从而不再局限于软件的版本和命令。真正做到授之以“渔”。30来个命令(排序不分先后,教师按教学的进度讲解)是:分层、选择、删除、缩放、平移、直线、多义线、多线、圆弧、圆圈、填充、块、分解、正交、捕捉、追踪、对象属性、多线样式、单行文字、标注样式、点的等分、偏移、复制、移动、陈列、修剪、标注、镜像、打印等。

2 根据学习进度布置具体的图纸任务

在19周教学时间,需要完成建筑平、立、剖面施工图,以及结构详图。在最初的三到四周,笔者带领着学生们完成“一间机房”的平面图。如武汉市建设学校,CAD课程全部是在机房中完成,学生对机房环境最了解,对其建筑平面图最容易读懂,这样最符合人的认知模式。而且“机房虽小,但五脏俱全”,该平面图具备几乎所有的平面图元素和绘图流程。并且完成该图需要近20个CAD命令,几乎占课程所学命令的三分之二。绘制完“一间机房”的平面图,基本上再画其他的平面图,难度不大。教师按照“分层设置轴线墙体开门窗洞口绘制门窗标注、文字整理、出图”这样的流程,一步一步教授命令和方法。重点是让学生熟悉绘图的流程。

最初的学习,教师最辛苦。学生完全不会CAD,基本上不能动手,教师需要手把手地辅导。需要注意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最容易忽视层的存在,以及不喜欢看命令栏的反馈,在这段时间里,教师应该利用学生完全是张白纸的特点,大力帮助学生培养“在相应的层绘制相应的元素”、“随时留意人机会话命令栏窗口”,以及“适应鼠标左右键”等习惯。

此阶段的学习,教师还应该留意表现突出的学生,并做好学生绘图情况记录,过几周用得上的。一间房平面图绘制结束后,学生们意犹未尽。此后的一周,教师再拿出第二张图,一栋完整的其他建筑的平面图。这时候,教师不再一步一步带领学生绘图了,而是直接请学生们动脑动手,怎么利用所学的命令完成图纸。楼梯剖面图,学习了点的等分,追踪等方法。同样,教师也是放手,让学生自行思考、动手。详图,笔者则是选择了结构施工图中的基础详图。因为涉及到的绘图命令基本已经讲完,只是需要传授绘制钢筋的方法,也就是多义线命令的使用。绘制建筑平、立、剖、详图的好处是,学生在学校学习时几乎绘制了一整套施工图,并且在学习的后期是学生动手为主,以后在施工企业中,见到了新的图不会发憷,不能动手。而且笔者担任的班级,学生自学能力很强,非常善于利用网络搜索没有学过的命令的使用方法。

根据进度布置具体图纸任务的方法,其理论依据来自“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将以往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理念,转变为以解决问题、完成任务为主的多维互动式的教学理念;将再现式教学转变为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每一位学生都能根据自己对当前问题的理解,运用共有的知识和自己特有的经验提出方案、解决问题。

3 组长老师帮你减轻教学负担

学生绘制完“一间机房”平面图后,可将学生分组。全班6个组左右,6到8人/组,每组指派一名组长,一般是学习进度快,且相对管理能力强的学生,可以通过前几周学习、教师的观察,和班干部的推荐定出组长人选。

组长的任务是管理本组同学,除了签到、点名等,还要负责解答该组同学图纸绘制中的一些问题,带领同学进步。

组长作用非常大。特别是CAD这种对动手要求高的课程。在学生练习过程中,总是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教师总是显得分身乏术。但自从笔者将班级分组,并有了这些“组长老师”帮助笔者辅导学生后,笔者的教学工作轻松了很多。

当然,笔者也给予组长们一定的鼓励措施,例如“加分”。再加上这些“组长老师们”被挑选出来后,感觉自己能教其他人,比其他同学要强,在学习过程中,心态非常主动、积极。在学校组织的CAD绘图竞赛中,担任组长的学生名次都相当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