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园区规划理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4 16:21:39

园区规划理念

园区规划理念篇(1)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生态环境日益受到重视,风景园林这门学科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风景园林师从过去的配角“做填空”,到现在进入各个设计领域,甚至主导相关规划设计工作,这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也在不知不觉中,很多的园林设计理念,在不同的领域,如城市规划与城市设计、居住区规划设计、建筑设计中,得到外延和内涵的延伸拓展,学科的交叉渗透演变日趋明显,理念的互为借鉴、相互变通、灵活运用更是常见。因此中国传统园林设计理念在不同领域的拓展运用可以说古已有之,无论是园林设计理念,或者反应园林设计理念的常用园林规划手法,在居住区规划设计方面,都可以相互借鉴,有所启发,形成思想上碰撞的火花,在实践中得到运用。

1 园林“三脉”理论的广泛应用

园林规划设计中有“三脉”的理论,即山水脉、绿脉、文脉:山水脉是地形和大环境的设计,犹如人的骨骼;绿脉是地表生态与植物的覆盖,犹如人的肌肤;而文脉则是园林所需体现的精神和内涵,如同人的灵魂。三者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和谐一体的关系。

1.1 山水脉

堆山理水是中国园林的传统技法之一,有“一拳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之说。而圆明园更是平地造园的典范,在大空间范围内进行了山水地形改造,取得了极高的成就,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在现今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山水地形改造的手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利用建筑基底的挖土、人工湖的挖方,在北部堆山,不仅仅在场地内达成了土方的平衡,降低了工程造价,同时创造了一个山环水抱、景观优美的空间,阻挡北方城市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形成了局部优良小气候,且利于雨水的收集循环使用。

1.2 绿脉

通常意义上,绿脉的设计在园林中指的是植物配置、种植设计。在大型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脉”的意义则更加重要,尤其体现在绿色生态廊道的设置。居住区的规划设计经历了这样一个历程:过去强调功能忽视绿化,甚至没有绿化,在北方的二三线城市,至今很多新建设的小区绿化仍然相当匮乏;随后开发商开始做一些景观“填空”,居住区内绿意开始蔓延;现今,生态人居变为一个“卖点”,“园林景观大宅”等字眼在都市广告牌上频频闪现,尤其一些高档楼盘,在规划之始,便有意识的保留生态廊道、开辟生态廊道,以利于生态小气候的形成,切实做到生态优先、以人为本。

1.3 文脉

文脉所体现的某种人文精神和内涵,在园林设计中是至关重要的,造园必先立意,成为一条重要法则。园林中的文脉体现,和“意境”紧密相关,而意境的创造方法,张家骥老师用恽寿平(1633~1690)在《南田论画》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意贵乎远,不静不远也;境贵乎深,不曲不深也”。这些经验与方法,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如能得到运用,再结合建筑元素、色彩、空间,中国传统文脉的塑造将不再是难题,而变得精彩,毋需再照搬“西班牙风情”、“巴厘岛风情”。居住区规划的文脉塑造,较为精彩的案例便是万科第五园,从中我们能够看到一种久违的人文意境。

2 因地制宜的新解

园林设计中,因地制宜体现在方方面面,如“园地惟山林最胜,有高有凹,有曲有深,有峻而悬,有平而坦,自成天然之趣,不烦人事之工”、“高方欲就亭台,低凹可开池沼”、“高阜可培,低方宜挖”等等,无不是此之意。这些理念在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中自然可用,但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之始,因地制宜更是重要的规划指导思想。有些规划的新理念,如“反规划”理念:先保护住不该建设的地块,再规划建设用地,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最好做什么,其实根本思想也就是“因地制宜”。

我们在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因地制宜”一般体现在2个重要方面:首先对用地条件进行全面细致的分析,可建设用地、景观用地、需要保护的用地,做到心中有数, “因地制宜”的进行规划布局;其次对于可建设用地(这也是规划中最重点的部分),根据其用地价值,划分为不同的等级,“因地制宜”,用地价值高的土地,布置高尚住宅,销售价格也高,或者用地价值高的地块,布置高层,让更多的居住者所使用,销售总价值也高,从而通过“因地制宜”,谋求土地使用价值的最大化。

3 巧于因借的拓展

《园冶·兴造论》中指出:“借者,园虽别内外,得景则无拘远近,晴峦耸秀,绀宇凌空,极目所至,俗则屏之,嘉则收之……”园林设计中的借景手法,丰富多样,远借、近借、互相借资,不仅扩展了园林空间,在更深的层次还考虑了包涵时空融合、变动不居的动态概念。

现今的投资开发项目中,很多属于大型综合性开发项目,不仅仅有居住区,还常常包括有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商业街、公园等等。在这些综合项目中,“巧于因借”、“互为借资”成为规划设计中非常重要的原则。我们在某项目的综合项目规划中,规划内容就包括有居住区、五星级酒店、高尔夫球场,用地本身大部分是坡地形,周边是青山碧水。规划中“互为借资”成为多方共赢的钥匙:居住区外借青山碧水,内借高尔夫球场景观,分享酒店商业街服务配套;五星级酒店临主要交通干道,借外部交通之便利,借高尔夫球场之客源,借居住区之人气;高尔夫球场借周边优良山水环境,借用地本身形成山地高尔夫特色,共享酒店服务配套。整个规划因“借”而达成资源整合配置的最优。

4 以曲为美

中国造园中另一个重要的思想方法是“曲”,曲则境浅意深,曲则视觉莫穷,《园冶》中论及“曲”处颇多:“郊野择地,依乎平岗曲坞,叠陇乔林”;“约十亩之基,须开池者三,曲折有情,疏源正可”等等。园林种植中如植梅,以曲为美,直则无姿,正则无景,密则无态。中国人写文章同样如此,“文似看山不喜平”、“文以曲为美”;经卷中也曾云“曲成万物而不遗”。

由此可知,中国人对“曲”似乎情有独钟,说话有时候都不“直来直往”,而需体味“弦外之音”。规划设计层面,古时村镇选址,讲究山环水抱、藏风聚气,显见一“曲”字;有些户型整体呈“S”曲线走向,通风条件好,望气进宅,缓行慢聚。可以说居住区的规划设计中,无论是整体布局、建筑布局、道路线形、甚至户型的设计,都有非常多的“曲”之案例,更不说居住区的园林景观设计了。在生态新城的规划设计中,突破传统的道路规则布局方式,采用曲线张力的布局形式,创造建筑更多理想朝向的机会,有利于建筑抗风,整体景观自然更加优良。

5 结语

中国的造园艺术,可谓博大精深,非常多的造园重要思想在其它领域都可以拿来应用。在西方国家,就连城市规划这门学科也是在1907年从哈佛的景观建筑学中分离出去的,由此可知,西方的景观设计理论也必然在城市规划学科中有所继承和发扬。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在实际的工作实践中,造园有“法”,而无“成法”,而园林设计理念运用于其它领域,要灵活变通,求新求变、符合实际情况,切不可“拿来主义”。

园区规划理念篇(2)

中图分类号:F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4-0149-03

1 三产融合概念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I,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链延伸、产业功能拓展和要素集聚、技术渗透及体制创新等方式,实现资本、技术和资源要素的跨界集约配置,从而促进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流通、农资生产销售和休闲旅游等服务业的有机整合,借此推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发展和农业竞争力的提升,最终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繁荣和农民增收[1]。

2 三产融合的背景意义

2.1 国外三产融合的经验

国外很早就已提出产业融合的概念,发达国家农业现代化的实现与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实践息息相关。20世纪90年代中期,由于日本零售业发展对利润的不断挤占,农村人口老龄化和过疏化严重,加之人们对农产品消费观念由价格向健康、安全和体验等方面的转变,日本农业生产者所获得的利润被大大削减。为了解决日本农业生产的农产品与日本国民消费的农产品(食品)之间价值差巨大的问题,日本社团法人JA综合研究所所长今村奈良臣首次提出了将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六次产业”概念,其核心内容是改变农业生产者的单一生产方式,促进多元化生产和本地利用,打造一条集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服务于一体的完整链条,从而增加农业生产者在农产品加工、流通等环节和农业旅游业的收益,借此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业发展活力。由于1、2、3之和、之积均等于6,故称之为“六次产业”[2]。

韩国与法国均致力于发展农村观光旅游产业,将传统农业生产领域与当地传统工艺、乡土风貌和历史文化相结合,通过加工制造吸引消费者同时为农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集生产、加工和休闲旅游于一体的“三产垂直整合”。荷兰则根据本国国情发展创意农业产业链条,将政府全面管理、高新技术投入、企业高效运营、特色品牌打造、合作社培养和拍卖分销等元素融入产业链条,使荷兰的花卉产业、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服务业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以色列采用“公司+农户”模式实现了生产、加工、包装、销售一体化的经营,不但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而且拓宽了农产品的销售渠道,打通了国内、国际市场[3]。

2.2 我国三产融合的发展

党中央于2014年和2015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中两次指出要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2015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是成为我国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发展等相关政策措施中的亮点。因此,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创新思维[4]。

国内发展形势表明,我国已具备了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基础和条件。在过去的一年里,面对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指引下,我国坚持深化改革开放,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十二五”实现圆满收官。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比上年增长6.9%。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0863亿元,增长3.9%;第二产业增加值274278亿元,增长6.0%;第三产业增加值341567亿元,增长8.3%。一二三产业间结构继续优化,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9.0%,第二产业增加值比重为40.5%,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为50.5%,首次突破50%[5]。国民经济的显著提升,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尤其是二三产业的发展,为我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和产业基础。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加速应用,也为我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技术条件。随着我国人均收入的不断提高,居民消费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居民对产品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食品安全日益受到关注,消费体验成为时尚热点,这些表现既对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市场空间。然而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生产成本的不断上升,生态环境的持续恶化,资源条件的约束以及农业的粗放式生产,依然是摆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面前的困难。在工业化、城镇化迅速发展及经济增长相对放缓的背景下,继续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重中之重,这就要求我国在实现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道路上继续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不断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

园区规划理念篇(3)

二、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

(一)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主要包括创新理念、人本理念、生态理念、技术理念以及艺术理念。其中,创新理念主要包括了景观元素、景观特色节点以及空间形态表达概念;人本理念主要是为人为本,最大程度的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促使人和园区的和谐相处;生态理念需要映入生态美学,发挥自然独特的天然之美;技术理念是要求设计时运用相关技术,最小化的减少对园区环境的污染、资源的浪费;艺术理念指园区的设计需要强化对美感的追求,发挥园区的个性。

(二)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目标

本文对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设计规划的目标主要表现在园区设施齐全、植物景观多样,环境品质优良、环境面貌极佳、空间层次丰富和公开区域宽敞。具体来讲,园区设计齐全是指餐饮、游乐、运动等应该集聚在一定的区域内,让园区工作人员能有一个集中休闲的场所。植物景观多样和环境品质优良、环境面貌极佳是要求提供的园区环境中,绿荫适度、温度适宜、噪音可接受。对于园区的环境品质需要有和谐的园区交流环境,治安良好,没有社会不安全隐患。对于空间层次丰富、公开区域宽敞而言则是园区道路通畅、通信良好、地下空间适度、办公大楼之间的间隔恰当。

(三)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构架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内容构建需要考虑三个层次。首先是景观生态体系的规划,包括对园区原生态生态系统的保护、利用生态绿廊修复园区的次生态系统和提高园区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其次是景观形象的规划设计,涵盖了利用强势景点构造科技园区的总体形象、园区硬质界面控制系统的设立以及园区色彩体系的制定。最后一个方面是景观游憩体系的规划。必须注重丰富功能空间的设立、空间领域的界定、园区舒适度的提升。空间领域的界定又可以具体到空间的尺度、空间的出入口方式、空间界面的连续性。

(四)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性

城市科技创业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特征主要集中体现在空间舒适度、环境生态性、形象独特性。空间舒适性需要园区景观的设计体现出环境优美、行为自如、情感得到释放;环境生态性需要以人自然景观为主、人文景观为辅,注重体现出回归自然、享受自然所带来的生命感;形象独特性就是体现出与众不同,和其他区域的园区形成鲜明的比。

园区规划理念篇(4)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对现代陵园词义的解释

现代陵园是指应用自然形态的物质材料,依照美的规律来改造、改善或创造规划出来供埋葬死者之用的土地。它的选择受地理条件、、社会观念以及美学和卫生等因素的影响。因地制宜、使之更符合时代社会审美要求的一种园林艺术创造活动。

现代陵园规划程序的重要性

陵园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活动场所,我们对陵园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人为本。生者到园区渴望看到环境优美的地方“安息”。只有这样,陵园事业才会得到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其重要性体现在前期规划与后期设计中。

“规划”是陵园建设最重要的部分之一,它对陵园的建设起统筹之用。规划的内容除林园规划外,还有建筑规划、经营营销规划、墓区开发规划等内容。通常所说的“总体规划,逐步实施”可见规划所处位置的重要性。

“设计”这里更多是强调具体的设计表现,陵园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可以经过精心的设计来达成我们的愿望,“设计”虽从属于“规划”,但是细节决定成败就体现了设计对陵园建设的专业性需求。

陵园规划程序

规划设计准备:

把规划区内的地形、地质、地貌、土壤、植被、气候、水源、周围环境等进行现场调查。根据取得的土壤资料、气候资料、水源资料、植被资料、环境资料、原有建筑等相关资料决定如何安排各类园林要素。

确定主题理念:

经过周密构思,做到意在笔先,表现形式要求与内容与环境条件相统一,要根据园林的性质、功能、用途确定陵园设计与形式。

总体规划布局:

园林总体规划应包括:出入口设置;依活动内容而做出的功能分区;山水地形的功能分区;道路建筑安排;植物种植设计;园林工程规划等。要规划好远期开发区域(景区)与近期开发区域,还要处理好待开发区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

陵园规划设计:

陵园总体规划要根据殡葬园区条件决定活动内容,陵园中各项活动的用地指标要合理,通过综合平衡各区所占面积,使其富有鲜明的个性。陵园设计必须服从土地的利用,尽可能地节约土地,减少硬景的使用。

陵园规划手法

园林构图的统一变化,首先表现在对比与调和陵园中各个区景点的关系;其次表现在构图方式上的韵律与节奏;以及表现主题与从属重点景点与一般的处理。最后表现在不同的空间或布局的联系与分割。

陵园规划要素

在一定地域内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种植植物、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造而成的优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环境。其中包括

主景:主景是一处景观区或园林的景观特点的代表,是构图的中心,要起到控制全局的作用。

道路:道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本身不属于景物,但它的处理决定着殡葬园区功能的实现和园林欣赏的时空感觉。

植物:首先重视自然生态群落构成,增加植物造景,创造群落景观。通过多种植物自然的、多层次搭配,可以做到四季景观不同,宏观解决温室效应。

其次要考虑因地制宜,适地生长的乡土树种。然后可以根据不同景区、景点的需求和植物本身的不同气质和情调来创造不同的园林空间气氛。

地形:园林中有了丰富的地形,既可使园林风景生动活泼、富于变化,又可使陵园布局曲折幽深、引人入胜。根据陵园地形的特殊性,在进行陵园地形设计时应在原有地形基础上坚持利用为主,改造为辅。基本上要服从使用上向“南”要求。因此,地形、景墙布置尽可能在向“南”方向,以不“挡”为原则,不影响土地的利用。因地制宜利用地形,要就低挖池,就高堆山。尽可能就地取材,充分利用原地山石、土方。认真考虑土壤的物理特性、山的高度与土坡斜面的关系以及对岸坡度是否合理等问题。

水体:园林中的水体是园林的灵魂,因而水体是园林中给人以强烈感受的因素,园林中的水体包括:湖池、溪流、瀑布、喷泉等多种形式。陵园在水资源利用上主要体现为“水景生态化”,即用生态学的观点来处理水体的造景,在景观上赋予水的情趣和美感,并且在较少人工干涉的情况下,水景能够得以保持。水景可分为动、静两大类。

建筑:殡葬园林建筑除了具有使用和观赏的双重作用外,还有空间情态等作用。建筑设计应以当地丧葬习俗为前提,并保证有安静肃穆的活动空间。

园林小景:是园林中的“点睛之笔”,是园林中人文景观的寄寓之所和自然景观的有利烘托。

具体案例――西安华山龙园

虽然陵园产品的直接服务对象是逝者的骨灰或遗物,但是陵园产品的真正消费者是活着的人,所以陵园主要体现“以人为本”。因此在着手规划设计西安华山龙园时提出“西北名园,陕西第一,成为现代殡葬服务业中具有影响力的著名生态性陵园。”的服务理念体现在设计思想上,在将“公墓变成公园的过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为陵园的设计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因地制宜“的理念,做了很多好的尝试。

⒈规划定位:

结合渭南市与华县县城总体规划,以及少华山旅游规划;结合陕西历史人文,殡葬、礼仪文化;结合吸取传统风水理念与传统文化;运用现代规划思想,创造场地精神,体现现代、礼仪相结合的墓园规划思想。

⒉区位与背景现状

该规划陵园位于华县县城东侧。东接华县莲花寺镇;西边距规划中的郑桓公大殿2-3公里;北侧紧邻310国道;南依华山山脉;距渭南市区约32公里。交通便捷,位置优越。总占地面积约为:67.3万平方米。

地势南高北低,相对高差约130米;西高东低,相对高差约50米;为低山丘陵地形形成自然抱势。土地构成上为半山区县。土质松软多地震。建筑要求为八级抗震。规划中陵园所在位置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蒸发量大于降雨量。陵园土地上现已种植庄稼,60公分以下种植层土壤已改良,适合景观树木生长。保留规划陵园内原有长势较好的经济果树。规划陵园东侧原有渣石坑保留并做美化处理。华山脚下本陵园东南侧山坡已遭严重破坏,景观较差,建议修复。现场有两条高压线东西向横穿陵园。

⒊设计理念

园区内连绵的山脊好似一条卧龙,俯卧在全园中的神龙护佑全园,面朝东,故本园取名为“华山龙园”。借华山之势,吸取中华龙之神韵;

融人文;融山势;融传统风水与文化。集生态性可持续建设发展思路;集现代创新殡葬服务观念;集旅游、休闲与教育功能。创造体现场地精神。

⒋空间规划

一形――“龙形”

两靠――华山“笔架山”与设计中的爬山廊

三轴、七点――龙文化轴;东府文化轴;革命文化轴与七个主要景观点。由北至南依次为北主入口景观区,九龙戏珠景观区,龙怀珠景观区;由东向西为红色主题景观区与西南入口景观区。

⒌交通规划

根据龙形的设计理念从西到东将陵园划分为三个地块;从高到低分为三个层次。

其中6米为主干道;3.5米为次干道;2米为人行景观步道三级道路系统。环行主干道联系整个墓区。不仅为祭扫提供指向性,而且为前期施工提供了方便。主次干道皆可通电瓶车要求。园内通道规划按照直则“冲”,曲则“顺”的原则,充分发挥场地精神。设计为弯弯曲曲,也有利于绿化造景。

规划在陵园的东、西南、西与北部设计四个出入口。其中北主入口位于交通要道310国道处。为主要的车行出入口,方便祭扫往来。在北入口处规划有大型集中停车场。祭扫者在停车后有专用电瓶车作为园内主要交通工具,进行交通疏导。

⒍竖向规划

现场地形为丘陵地形。南为华山北麓,向东连接少华山,西南高东北低。形成自然抱势。在不破坏原有地形地貌基础上因地制宜局部整理地形。使陵园处于较好的规划状态。

⒎水系规划

通过陵园内规划的溪流水道自然循环。园内水系驳岸多为自然形态驳岸,草坪直接入水局部点缀景石。在地形有高差的位置形成自然跌水景观。动静结合声色互补。

⒏具体设计

规划中北主入口也是规划中龙形的犄角处由一组仿古亭廊、榭与牌坊建筑围合空间。最上层为设计的腾龙吐瑞景点。由九条自然石材根据龙形堆砌雕刻。升腾的水花沿“华山龙园”四个字的植物绿雕边的水道蹦流而下。整个北入口景观区集合实用功能与景观相结合的聚集人气的入口空间。

穿过仿古厥沿“S”形景观道进入陵园的真正入口。西侧设计有一组九龙戏珠的景观区。位于象形“龙”的龙眼位置。龙眼上矗立了雕刻九条神龙的石柱震慑四方。与其对应的玲珑珠位于一座三层天坛中心。两个景点遥相呼应。

象形“龙”的龙尾处为规划中的东入口。东入口处规划有一组革命历史纪念馆与革命英雄林。作为革命教育基地对外开放。

由东入口进入为规划中宽10米人行景观大道。人行景观大道边设计有景观溪流随山势而下通向东入口的革命英雄摩崖石刻瀑布。西南入口为一组仿古城墙式的高台建筑。庄严肃静。这一组城墙式的高台建筑连接有一条千米长的爬山廊。既是陵园规划中的的壁葬廊,整条爬山廊沿华山山脉高低起伏,将陵园顺势怀抱其中。

⒐建筑规划

建筑整体设计风格为仿汉唐建筑。主要有东入口建筑群;西入口建筑;西南入口建筑群;北入口建筑群与业务楼建筑群。

业务楼建筑群由一组三进式仿古建筑群依现场地形而建。第一进为一层蛊顶接待大厅建筑。通过连廊连接两幢一层副楼。第二进为建筑群主体的业务办公楼。同为仿古庑殿顶两层建筑。通过连廊与接待大厅相连。第三进为一座两层高台圆攒尖顶观景阁。

⒑墓区规划

按照风水学与景观需求出发,因地制宜划分。分为:艺术墓区;高档台地家族墓区;节地葬墓区;传统与特色墓区。墓碑形式也精心选用天然石材经过艺术加工镶嵌在绿色墓园中。

总结

随着时代的发展,二十一世纪改革开放的深入,高节奏的经济、文化模式,新时代人的需求并不满足与通用的陵园模式,借助现代科技的力量,各种陵园技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让陵园充满了自然野趣,尽量减少人工建筑物,节约土地损耗。注重生态与环保功能。成为现代陵园发展的共同趋势。

园区规划理念篇(5)

【关键词】地域特征;产业园规划设计;太湖村落;珊瑚群岛

地域生态的理念蕴含着地域的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持续繁荣,是指引地域经济和文化走向可持续发展的标杆。[1] 因此,我们以地域特征为构思源泉,做规划设计,达到以人为本,与环境共生。

1 太湖软件园

1.1 项目背景:

太湖软件园位于江苏省无锡(太湖)国际科技园内,总用地面积约69.35公顷。用地西侧为太湖,西边界到太湖岸边仅350米,如何挖掘太湖的自然条件成为本案重点考虑的问题。用地南侧为汇入太湖的一条支流――望虞河,用地南边界至北河岸约150米。用地北侧为太湖高速公路,东侧为锡苏公路,两条现状路成为本园区对外的主要出入口方向。

图1太湖软件园总平面图

1.2 规划目标:

1.2.1 高标准、高起点、多功能、现代化、与国际接轨、与周边环境协调的目标。

1.2.2 突破传统观念,采用先进的规划理念塑造符合软件产业功能的综合园。

1.2.3 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来指导园区的管理、分期建设和可持续发展。

1.3 构思来源:

1.3.1 太湖村落印象:原生态、自然肌理

《村落》 ―― 江苏著名画家吴冠中自己满意的精品佳作。他在画中主要运用原色、简单色、不经混合的清澈颜色,这种独特的风格得益于民间艺术,特别是江南或长江下游地区的民间艺术,浓浓的民俗气味通过黑顶白墙和斑谰彩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村落》是画家对生活的抽象和提炼,表现了村落的原生态和自然肌理的美。也成为了园区规划构图中的一大方向 ――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将太科园规划成极具特征的太湖村落印象园区。

1.3.2 图底叠加:色块+线条+原始肌理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用黑、白、灰色块抽象出太湖村落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遵循大地肌理、河湖保护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保持河湖生态平衡。

规划以高科技的园区性质和原生态环境间的巨大反差,来营造一个IT业人员工作高效并轻松的环境,使园区能够融入自然、保护自然、享受自然,能够激发园区工作人员的创作灵感,愉悦其身心。

图2《村落》

图3图底叠加

1.4 规划理念:

1.4.1 用绿色思维进行规划理念创造、使园区与自然达到充分的和谐统一。空间布局上能够体现出自然近自然、现代近现代的风格特征。

1.4.2 动态地块理念,用地弹性发展。[2]IT行业发展日新月异,企业规模不断变化,要求软件园的规划必须可弹性发展。我们不能预测在未来几年的入园企业规模的变化,所以保持规划的弹性是适应未来变化的有效途径。具体的做法为选择一部分地块保持土地性质兼容,地块在保持总指标不变的情况下,可分可合,可大可小。

1.5 规划原则:

1.5.1 遵循以人为本原则:即与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1.5.2 遵循环境共生原则:活用自然水系绿地资源,实现城市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1.5.3 遵循效率活力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1.5.4 遵循大地肌理原则:尊重现状农田肌理,尽量不改变大地原始风貌。

1.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太湖水乡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1.5.6 遵循防噪处理原则:采用规划及建筑语言,合理防止噪音污染。

1.5.7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园区增加空气环境检测点、水质环境检测点、垃圾集中处理点,以保护环境为己任。

1.5.8 遵循河湖保护原则:不改变现状河流及走向,保持和湖生态平衡。

1.6 功能结构分析:

园区的规划结构呈:一心、两环、五区:

一心:即为中心景观核心区

两环:即为围绕着中心景观结点所构成的、内环浮岛群和外环浮岛群。

五区:

1.6.1 研发孵化办公区

1.6.2 外包企业定制研发区

1.6.3 园区办公及公共服务配套区

1.6.4 配套企业公寓及住宅区

1.6.5 弹性发展区

图4规划结构

2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

2.1 项目背景:

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位于 “青岛高新技术产业新城区”内,位置为火炬大道以北、正阳路以南、中央智力岛以东、洪江河以西。是以蓝色海洋生物医药为主的集研发、生产为一体的高科技产业园。

图5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鸟瞰图

2.2 规划目标:

规划倡导园区发展要具有“创新、绿色、共融”的理念与目标。

2.2.1 提供激发创新的环境品质。

2.2.2 倡导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2.2.3 创造与蓝色海洋生物共融的特色空间。

图6概念构思

2.3 概念构思:

本项目位于青岛滨海地带,是青岛大造滨海蓝色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青岛市倡导“创新”、“绿色”、“共融”,自然和谐发展的一部分。贴近自然,是本次规划首先考虑的问题。

规划“青岛蓝色生物科技产业园”依托海洋资源,以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为主,让人联想到园区从启动区起步,经过孵化,逐渐成长壮大的过程,犹如海洋生物“珊瑚”的生长一般,稳健而有机、坚固而自然。也预示了“蓝色经济”“蓝色格局”的发展过程,将会像珊瑚一样在滨海地区成片密集发展,形成一定规模。

由此,结合自然原生态考虑,在充分分析产业支撑的基础上,即形成了如下构思过程:

蓝色经济海洋生物自然生长珊瑚群岛

2.4 规划理念:

图7规划理念

2.4.1 产业功能模式

本项目的产业功能模式经历着从创意到研发、生产、中试、生产、展示、销售的产业模式。居住、生活模式的引入,对产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二者有机结合、互相融合,形成不可分割的链接关系。

2.4.2 产业生长周期

园区发展将会经历着启动区、主园区、主园区发展区的生长周期,随着这一生长过程。园区的功能也从小规模的孵化向较大规模的研发、生产发展。入园企业也从最初的在启动区租赁孵化实验室、中试平台,发展到主园区的企业租赁较大规模独立的实验、中试建筑,及独立购买地块,自建实验、中试平台,同时大量的入住企业带来大量的居住人口和商业、生活配套设施,研发与配套需以同比例共同增长。

2.4.3 灵活性、弹性及可操作性

从性质到规模上的多种模式发展会随着园区规模的扩大不断变化。本方案旨在强调规划的灵活性,在用地的性质、地块的灵活划分、地块指标的控制上探讨一种灵活可变的模式,更为园区的发展提供可操作性的合理建议,用地以2公顷为基本单元上下浮动,大地块可根据招商情况拆分为小地块,较小的地块也可合并设置,以适应未来不可预知的入住企业规模。

2.5 规划原则:

2.5.1 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性化的尺度和标准,开展园区建设。

2.5.2 遵循环境共生的原则:利用周边水系与绿地资源,实现园区建设与自然的和谐相融。

2.5.3遵循高效活力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化公共服务、居住生活与基础设施配套体系,实现园区运转的高效与活力。

2.5.4 遵循海洋肌理原则:以珊瑚岛为创意源泉,规划体现海洋生物生长肌理。

2.5.5 遵循地域风格原则:挖掘海洋及海洋生物意向,创造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空间形态。

2.5.6 遵循自然生态原则:为适应气候特征,采取绿色节能措施,利用海洋资源、太阳能资源、自然风资源、创造节能低碳的绿色建筑。

图8功能结构分析

2.6 功能结构分析:

规划构思是由珊瑚主干发展为珊瑚支干,再由珊瑚支干上生长出珊瑚岛。规划方案利用中心景观轴表现珊瑚主干,用从中心景观轴分支出的次景观轴代表珊瑚支干,而自由变化的研发、实验建筑,中试、展示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则有机的组成了珊瑚群岛。研发、实验建筑、居住、商业配套建筑由自由流畅的条形建筑为主,并有机的为合成半开敞的院落,自由曲线的外轮廓与珊瑚取得意想上的统一,中试、展示以点状布局,自由穿插于珊瑚状建筑群之间,犹如海洋鱼类穿梭其间。

通过对以上两个实例的剖析,我们从地域特征出发,进行理念构思,做规划设计,以构建与环境和谐共生,并独具地域特色的产业园。

园区规划理念篇(6)

地形设计在工程设计中可以通过相应的设计,在城市居住区营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园林环境,以满足人们对居住环境改善的要求,在很多程度上也应用在对园林环境的设计上。使地形设计更好的为园林环境设计服务,讨论地形设计和园林环境设计之间的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因素。

一、关于园林环境和地形设计的相关分析

1、园林环境分析

园林环境是相对于自然环境而言的,从广义上来说,园林环境是指以自然景观为主,辅以人工手法对自然界原有景观或地形作适当改造,并在改造过程中充分运用地域工程技术、艺术设计和创作手段,通过种植花草、布置道路路线、建造建筑景观等方式,将其所需要打造的环境变得更加美观、自然,以便给居民提供一个更加舒适、自然的休憩和娱乐场所。

所谓的居住区园林环境,实际就是在城市居住环境中引入园林的概念,力求将人们所居住的城市小区打造成景色优美、布局合理,内部生态系统平衡的生态住宅小区。如果园林环境的概念是针对居住区室外环境而言的,那么居住区园林环境便正好相反。

2、地形设计的概念

地形设计这一概念是在风景园林设计中提出的,属于风景园林设计的一种,同时也是营造户外环境的一种基本手段。地形设计主要是指对自然界原有地形、地貌进行工程结构,以及艺术造型上的设计、改变和创作。地形设计中需要把握的一个关键点是因地制宜,实际就是指在设计时要充分利用场地原有地形、地貌的特点,在其基础上稍作改动或调整,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一点拿到城市规划建设中依旧管用,尤其是在城市竖向规划中。

城市竖向规划是指为了满足城市建设需要而对城市原有地形、地貌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造与利用,包括高程控制网的建设、土石方的平衡以及城市地貌的利用等等。从某种角度上说,地形设计其实是城市竖向规划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内容,城市原有地形的设计结果将直接性,或间接性的对城市竖向规划多个方面上的内容产生影响。

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和地形设计的关系

1、地形设计对住区景观规划设计的影响

居住区景观形象上的设计,突出要求的是因地制宜的地形设计。所以在设计过程中首先考虑到的是对居住区原有地势上的充分利用,并且适当的结合相应的人工改造过程。这不但可以树立起比较独特的居住区较为自然原始的景观形象,同时也可以增加居民与环境之间的联系;在居住区的环境绿化设计方面,只有充分的结合当地的地形进行设计,才会营造出更好的空间环境,从而构建出一个较为自然的居住区的生态系统,有利用居民亲近自然;而对于居住区的日常活动使用场所的设计,如果可以充分的顺应原始地形来进行布置,就可以避免较大规模的土方工程,在节约资源成本的同时,实现对场所的有效利用。

2、地形设计和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相融合

2.1 城市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规划,首先就必须要在这个城市的总体规划上作为着眼点,从城市的整体设计层面出发,努力的寻求一种单独个体和整体之间的和谐规划,寻找出最符合要求的局部形态。城市规划的发展和完善的基础就是要在城市的总体规划过程中把握城市的自然地形特征,城市的原有地形是山地、平原还是丘陵,这在城市的具体规划中是有很大区别的。城市周围的气候、山水、植被等方面的自然因素都对城市的环境和资源等状况都有很大程度的影响。

2.2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地形设计

居住区总体规划的本身不但包括对建筑等实体的规划,同时也包括对居住区内除了建筑之外的其他环境上的规划,因此需要建筑业和园林专业的人员来协作完成,这是属于大景观设计的范畴。居住区总体规划中,建筑布局的设计对园林的环境设计至关重要,因为居住建筑的价值体现不在于空间范围的大小,而是在于建筑空间的和谐和完整。而一般而言,在对建筑的设计规划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其建筑的轮廓和建筑的空间,以确保整个居住区规划的完整与和谐。

3、地形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建筑与园林两者之间的差别仅在于“看”与“被看”。在进行园林建造时,设计师往往更加重视“看”,即更加重视园林周围环境的建设,强调园林景观和外界景观的协调性;而建筑建造则不同,早期的建筑物更强调实用价值,即使有美观度的加入,也往往侧重于“看”,侧重于建筑物本身的审美价值上。在今天,当我们把园林设计理念引入到建筑设计中,希望创造和设计一个美好的居住区园林环境时,就必须对建筑和园林之间的“看”与“被看”关系作重新审视,创造出新的设计理念。

有园林意识的设计师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往往会按照园林景观设计的原理,将建筑物与其所在环境的景观状况联系起来,在考虑建筑和环境的协调性时,地形便成为了影响建筑“看”到风景,以及作为建筑景观“被看”到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从“看”与“被看”两个方面来考虑其设计的合理性。举例说明:位于山地的建筑,一方面,要站在建筑物的角度来考虑建筑的视野、结构和功能等各方面情况,对建筑进行合理化设计;另一方面,要将其作为一种建筑景观,借助天然的山峦景色来考虑建筑的朝向设计,以使建筑由里向外看去能获得理想的景观感受,让建筑与园林环境紧密的融合。这种与地形紧密结合的住宅本身已经成为居住区园林环境的一部分,建筑与园林互为风景,彼此之间都是“看”与“被看”的对象。

三、结束语

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包括三方面内容,即居住区景观形象设计、居住区环境绿化设计和居住区日常活动场所设计。这三方面设计内容都或多或少的与地形设计有着不同程度上的关联。比如景观形象设计中的因地制宜地形设计,城市规划层面上的地形设计等等。由此看来,地形设计在居住园林环境设计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始终贯穿于整个居住区园林环境设计中。所以在城市居住区的具体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居住区的地形特点,引进园林设计理念,打造出城市特有的园林规划设计,突出城市风格。

参考文献

[1]陈杰,李莉.自然式园林地形造型的基本原则和方法[J]现代园艺,2006,(10)

[2]田志勇.浅析高校外部空间尺度的层次性[J]山西建筑,2005,(02)

园区规划理念篇(7)

中图分类号: S611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人口增长,提倡节约用地、注重生态环境的新型葬式,是殡葬改革的发展方向。同时让园林充满了自然野趣,尽量减少人工建筑物,节约土地损耗。在“提高土地集约化程度和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全社会倡导理性消费和绿色消费”的社会大环境下,注重生态与环保功能成为了世界园林发展的共同趋势。

生态陵园作为近年来在国内逐渐兴起的一种陵园形式,它主要是将园林、艺术和生态这三要素相结合,专门为祭奠者创造的休息、冥想的场所,所以它的规划设计要有自己的特征,凸显个性的同时还要注重时代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得生态陵园得到长久发展。

一、生态陵园的概念

生态陵园主要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工程、社会工程和系统工程方法,采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挖掘陵园区域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构建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殡葬环境与文明和谐的殡葬文化,形成生态良胜循环的以墓葬为主要殡葬功能的公共场所,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条件下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自然生态与人类生态的高度统一和可持续发展。

二、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和理念

1、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在进行生态陵园规划设计之前要充分掌握现场地形自然风貌及现状特点,通过科学分析、精心构思、合理规划,对各相关学科进行有机融合,力求将陵园规划为一处具有文化特色、功能设施完善、生态景观优美、以简约中式风格为主的结合传统碑葬、现代树葬、草坪葬及骨灰墙形式的综合性公众陵园。改变传统公墓的阴森压抑形象,营造一座安宁、祥和,同时又具现代意识的融浏览、祭奠、缅怀、纪念等诸多功能于一体的现代陵园,在殡葬文化、园林艺术、绿色生态、科学文明方面协调发展,打造一座人文纪念的公园,一片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生态艺术乐园,一片积聚文化品位和观赏价值的人生后花园。体现墓园是后人怀念先人、和先人对话的时空新构想,宁静、轻松的氛围能激发后人继往开来、进取向上。

2、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理念

2.1传统文化学理论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认为,阴宅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死者本人人土为安是否安适,更是会影响到其子孙后代的吉凶和荣辱。自古以来,人们就对阴宅的风水特别关注,因此应在公墓墓碑的规划设置中融人园林风水观,在植物配置上亦充分体现风水的无行相生相克观念,与当地的传统文化相联系。

2.2现代规划理论学基础

立足于人们普遍的审美观念,注重环境的和谐,体现人文特色,凝练文化底蕴,合理布局,恰当分区,以体现出墓园庄严、肃穆的氛围。

2.3景观延续性和艺术性

在规划建设中做到与自然环境和城市文脉相协调,加大城市绿化面积,体现延续性。在充分满足功能和经济可行性的前提下,赋予文化和艺术的内涵,将园林设计的艺术手法融入公墓设计中,在打造城市生态园林公墓的同时,力求使该公墓具有鲜明的城市文化特色。

2.4园林文化学理论基础

人们到殡葬区,不是为了获得某种物质,而是为了获得一种精神的信息、物化的文化。通过建筑、小品、道路、绿化等构成要素的空间布设,通过对生境的营造、环境的改造、意境的创造来达到精神的体现。

三、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原则

1、将“以人为本”作为生态陵园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应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的思想和方法,体现山水园林和景观休闲陵园风格,充分结合传统的园林风水观,创造具有温州城市文化底蕴的园林公墓环境。

2、植物造景,突出主题

保留原有树木,并将其与新栽的植物融为一体。在园林植物的选择上倡导以乡土植物为主,适当选取一些适应性强、观赏价值高的植物。植物造景与公墓类型相互融合,体现自然美与建筑美的融合。植物造景方面利用乔木、灌木、香花植物、地被、草坪有机结合,体现景观的层次性及生态性,进而营造怡人的生态墓区环境日。

3、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充分体现公墓环境景观的风水观和适宜性;充分强化地形地貌特征和墓地条件的可用性;充分利用现有水资源,引水入墓区来营造亲水空间;因地制宜地进行规划布局,力图在最少的地形整治下达到土方平衡,减少工程造价,保护和利用并举。

4、确保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设计

近、远期结合,以适应未来的发展变化。在注重环境质量的同时,节约用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以及绿化率,尽量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5、适地适树、经济合理的原则

充分利用现有树种,大量采用乡土树种,不用名贵树种和外来引种。环境景观设计,将休闲景观与停车场相互融合,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兼顾景观功能,从而提升公墓形象及价值。

四、生态陵园规划设计

1、合理进行生态陵园的选址

合理的选址是规划的前提,陵园地址要选在交通便利的地方,同时应该考虑环境卫生的问题,不能对居民生活环境造成污染,《中华人民共和国殡葬管理条例》中规定:建立公墓应当选用荒山瘠地,严格禁止在耕地、林地;城市公园、风景名胜区和文物保护区、水库及河流堤坝附近和水源保护区;铁路、公路主千线两侧等建造墓地。传统风水学中认为“坐北朝南,负阴抱阳”即陵园的最好朝向应该向南的坡地上以确保四季都可获得阳光的照射给人生机,并且有利于植被的生长,冬季又能躲避北向寒风的侵害。在地形上以山坡中间为宜,山顶种植或保留自然山林以巩固整个山体,并适当提供水源,向下能够保证排水通畅以及暴雨时的稳定,并尽量避免选择孤山或者坡度较大的地带以节约开支和破坏环境。水源充足是理想陵园选址的必要条件,清洁水源能够为陵园清洁与植物灌溉提供便利,但同时残留在骨灰中的垂金属类化合物与祭祀焚烧残留物会对土壤和水环境造成一定的污染,所以选址时应首先利用山顶的森林收集涵养雨水补充水源,并尽量收集净化陵园冲刷后的中水,可以结合景观水体、小湿地等净化后进行排放。土壤上以砂质土壤为宜,保证良好的排水避免对骨灰的影响,还应选择适当的乡土树种,以常绿耐贫瘠植物为主,对山体有一定的修复和保护能力。

2、根据陵园的功能性进行合理分区

根据目前陵园地形处理现状及今后业务发展的需要,结合各地的地形、地貌特点,可考虑将陵园设置成为不同的功能区,如办公接待区、祭祀(烧纸)区、墓群区、苗木繁育区等,还可以根据陵园的具体情况设置其他所需要的功能区,比如,传统葬区、树葬区、壁葬区、花卉葬区、草坪葬区、艺术葬区、水葬区、高档特色葬区等,充分满足祭祀者的需求。而相对而言比较全面陵园的功能分区包括入口广场区、服务区、林带隔离区、纪念区、办公管理区、墓葬区,每个陵园还可根据自身条件的不同设置或增加其它功能区。入口广场区是重要的人流集散地,应该设置合理的停车位,广场及车位铺地以透水性铺装为主,考虑人流与车流分离并设置向来园者展示园区文化和服务信息的场所,包括园区位置,园区地形图和游览信息简介等。

3、道路布局

道路布局上通过主干道、次干道和三级道路为主,在具体功能分区规划上应结合各部分功能确定其内部的用地结构与配套设施,使各个功能分区既相互独立,互不干扰,又能有机的联系成为一个整体。可以根据陵园的规模、各分区的活动内容、游人容量和管理需要,确定园路的分类分级、台阶蹬道和铺装场地的位置和特色要求,比如,家属大量集中地区的园路要做到明显、通畅、便于集散。

4、绿化设计

植物是墓园规划设计的重要元素,所以要合理配置植物,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营造一种轻松的祭祀意境。绿化设计要遵循因地制宜、整体与局部相结合、自然优先等原则,一定要适地适树,考虑景观的需要,采用常绿植物和观赏价值较高的、便于养护的植物进行配置。同时还要注重选择乔、灌、草相结合的配置方式,在景观的主轴线区注重植物的色彩搭配,同时注重采用对称式安排植物景观,营造庄严、肃穆的景观环境。在陵园内的不同地点的植物配置都要符合区域特征,比如,入口区常常采用对植的乔木组团,形成庄严的氛围;墓区内部采用矩阵式种植,通过常绿植物与落叶植物的搭配,既能体现肃穆的气氛,又能体现季节的变化,而是防护绿带,作为背景林,整体达到远观“见树不见碑”的效果;广场内部应用开花的小乔木、花灌木,以常绿与落叶搭配的大乔木为主,形成围合空间,通过植物与雕塑、小品的搭配,形成艳而不俗、明快敞亮的环境,给人以轻松愉快的感觉。

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态陵园作为园林景观设计的一部分,它的规划设计对于整个陵园建设有着重要的作用。秉承长期以来 “入土为安”的思想观念,使整体规划在公园化、以人为本的主题思想指导下,改革创新。推行生态的“绿色殡葬”形式。象征生命常青、精神永存而且真正把陵园建成祭奠追思、旅游观光、休闲、文化为一体的绿色生态人文纪念公园。生态化陵园的建设以“总体规划,分期建设,持续开发”的模式运作的。这样可以保持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在陵园不断建设的同时,陵园的生态环境也更加优化。

参考文献:

园区规划理念篇(8)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230-02

世界园艺博览会是由国际园艺花卉行业组织――国际园艺者协会(AIPH)批准举办的国际性园艺展会。由于“世园会”能给举办地带来巨大的国际影响和综合效益,吸引了世界上许多城市积极申办。

世园会是一个影响重大的国际性盛会,对展示城市形象、完善城市功能、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要以世界眼光谋划展会定位,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水平,以本土优势彰显展会特色,提高规划水平,提高工程质量,统筹区域发展,创新体制机制,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做好各项筹办工作,努力打造以世园会为核心的都市生态新区。历届世博会经验表明,世博会直接给会展经济带来滚滚商流、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扩大就业:据测算,每增加一万平米展览面积可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1996年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曾创造310万个就业机会,1999年昆明世博会创造了数万个就业机会,2006年沈阳世博会也带动了近万个就业机会。2016年即将临近,唐山要打造“永不落幕”的世园会,笔者认为,应该从科学理念入手经营好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

一、秉承规划先行的理念,将体验营销等理念贯穿其中

1.城市规划是博览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对博览会发展和演进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控制作用。其一,城市规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博览会的举办质量和后续开发利用的前景。其二,城市规划可以引导和调控博览会更加理性的发展。其三,没有城市规划,博览会的建设就会失去方向和发展的依据。

2.任何主题公园要想吸引消费者入园消费,必须在感官体验营销方面做足文章。主题公园应根据自己主题、形象、战略规划与设计等因素,使用不同方法分步骤、有重点地来促使消费者获得感官、情感、思考、行动和关联方面的体验感受,这样才能传达主题公园品牌内涵和主题时代性等内容,最终吸引游客入园旅游。

3.融入智慧旅游发展理念。智慧旅游是基本多媒体、智能分析、物联网、感知网络等信息技术,结合管理者及游客的需求,实现一种方便、快捷、自助,更具人性化和智能化的旅游服务理念。从景区安全管理、景区内部管理、导游导览服务、园区交通管理等方面,设置游线导引、虚拟游览、游客服务、信息预报、管理方综合监控分析调度及电子商务等功能。游客只需手持智能手机或景区特定开发的手持终端机,便可享受到集便捷性、自主性、趣味性于一体的快乐旅游服务;同时管理方也能够通过终端管理平台适时掌控园区游客构成、流量以及分布情况等,及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确保园区安全有序运行。

4.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优化产业结构,依靠科技进步,强化清洁生产,规划循环型经济、节约型经济。实现节约、清洁、可持续发展,加快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坚持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强制性环境保护与自觉性环境保护相结合,确保节能减排目标实现,推进和谐社会与生态城市建设。

二、因地制宜,因势利导,科学建设开发

1.优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特别是交通环境的改善,为城市进一步经济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留下的设施以及利用会场空间所建的设施应该可以发展城市产业资源,比如,非永久性设施可区域转换开发,永久性设施可区域留用,开发为主题公园等。

2.在城市建设用地“寸土寸金”的今天,城市绿化距市民越近,价值就越大。阳台、屋顶绿化就是百姓身边的绿化,所以价值最大。在城市,地面绿化趋于饱和。在建筑无可避免地要挤占更多地面空间的时代,“地面”已经随高楼大厦升到了空中。要保持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让绿化与城市高度同比例提升。

3.园艺展馆和场馆建设采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让世人直观了解和感受到世界先进的生态环保理念;简约的仪式、不举行大庆典、节俭办园、有效调整运营和参观方式等,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贯彻和落实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城市发展理念等,这些理念可以更好地指导城市发展。

4.统筹周边大生态建设,做好周边山体、森林保护和绿化工作;统筹周边社区改造,提高周边及近郊区居民的生活质量;统筹大唐山的都市带动功能,在更高水平上建设多功能的都市新区;统筹世园会与各市区的互动发展,每个区市都要建立与世园会相呼应的园艺园区,切实增加绿化量。要以世园会建设为契机,带动老城区转型发展,做好与周边区域规划设计、工程建设、绿化美化的相互衔接,实现统一规划、统一协调、统一推进,统一督导。

三、积极借鉴,创新定价理念,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世园会门票价格有利于提高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科学制定世园会价格有利于启动消费市场,树立城市新形象,进一步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成功举办世园会以及产生的世园会经济可以成为唐山区域经济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为世园会必将吸引很多国内外游客,促进交通、宾馆、饮食、服务等行业的发展与繁荣。进一步扩大唐山与国内外的交流和合作,加快市场化进程,全面提升唐山知名度和美誉度。举办唐山世园会的意义远远超出单纯经济效益的范畴,可以引申的一个重要内涵是为唐山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发展机会。笔者建议:由政府牵头联系相关部门和单位组建专家小组,专家小组充分利用现代市场调研与预测理论知识,公正、客观收集与分析第一手资料和第二手资料,科学确定世园会价格。

四、转型世园会后续发展理念,力促世园会经济推动作用最大化

为了保持世园会的后续影响,需要从单纯的基于特殊事件活动视角的策划,转变为与其它旅游活动或是区域旅游的联合推广,进一步将其转变为常规的旅游产品。因此,举办世园会应在积极展现园艺主题的前提下,尽力展示城市人文内涵、历史风貌,联合原有的品牌旅游产品,重新定位、整合。提前谋划世园会发展,研究如何延续、放大和转化世园的后续效应,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努力把世园会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刘会萍.会展、经济与城市发展.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

2.林峰.用持续经营的理念策划、规划大型博览会.中国旅游报,2010

3.毛金凤.园艺博览会后续旅游文化营销的顾客让渡价值研究.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08

4.戴谦.高水平高效率高效益工作实现区域带动统筹发展.青岛日报,2100.12.28

5.赵若瑜,张楠.浅析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之可持续发展.学理论,2011(8)

6.陈殿阁.论2006年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价格策略.价格理论与实践,2006(1)

园区规划理念篇(9)

Abstract: Country Park is the edge of the city area of the larger natural landscape area, city park is the urban residents understand the nature, feel the natural, close to the natural place. The park has its unique charm and advantage in tourism, to play advantage, you need good design. The country park started late, the lack of experience, the following around the planning and design of "three element" theory discussion.

Keywords: Country Park Landscape Planning "three yuan theory"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未来发展趋势

国外的郊野公园建设较早,这种类型的公园主要就是简单地对游客进行引导,游客可有大量的自由空间去游玩,基本是按照森林公园进行修建。现在的郊野公园更加的多元化,郊野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可以向以下方向发展:

1.1 从观光型向参与型发展

香港的郊野公园建立得比较早,其规划受传统郊野公园的影响,大部分都以观光型为主,景观设计只是为了吸引人的眼球,带来不一样的视觉效果。而现在的郊野公园更加看重参与性,在公园里添加了更多的新鲜元素,将风景园林由美化生活扩展到引导健康生活。

1.2 从自然景观为辅体向主体发展

在以前的设计中,都是在自然的景观当中加入人工的景观,人工景观是构成的主体,自然景观是人工景观的衬托。而现今的设计,是为了突出自然景观的浑然天成,突出大自然的伟大,让人们更好地亲近大自然,感受大自然,体验大自然的设计。还要注重生态建设,这就意味着要保持水的循环、尊重物种的多样性等。这就是让人工的景观作为自然景观的陪衬,更加突出自然景观。

1.3 从单一设计向综合设计发展

把人和动物综合考虑到环境中进行设计,而且还要考虑景观的美观。这样,既有了美丽的景观又对景观进行了保护,这就把园林的作用充分发挥了出来。郊野公园就的设计就正在从单一性向综合性进行发展。

二、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与方法

郊野公园的景观规划设计有规划理念和实践两方面。规划理念占有重要的比重,规划是否成功往往取决于规划理念,其形成需要多学科共同执导,介入的学科种类较多,会出现学科理论的交叉点。如景观生态学理论、生态伦理学理论等等。换句话说,生态概念囊括了社会、文化、经济等内容,所以要将这三个部分融入到规划设计中来,于是就有了景观规划设计的“三元论”。

三、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的理念一一一三元论

3.1郊野公园景观规划内容的三元一一一生态、景观、旅游

郊野公园是位于城市郊野的具有自然特色的景观区域,因此在建立郊野公园的时候要选择现状具有较高景观资源的场地,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将设成本,缩短公园的建设周期,在短期内达到很好的景观效果与社会效益。自然美和生态美就是规划时的一个重要内容,郊野公园设计的第一原则就是保护自然生态,这也是开办郊野公园给人们传达的信息。第二个设计原则就是在保护过后适当的建设,这样做的目的就是更好地开展生态旅游。所以旅游就是设计的第三个原则。在郊野公园里安排合适的旅游项目很重要。首先,有利于生态的保护、旅游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在郊野公园内生态保护是主要的,景观和旅游是从属的,但生态、景观、 旅游是相辅相成的,所以在规划旅游活动时必须考虑自然环境的承载能力,减少由于超量而造成对生态的破坏,确保景观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必须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共同发展,注意确定功能分区、测定环境容量、游人量、游览方式、路线和内容。第三,规划设计时注意景感的创造,讲究动态游览的步移景异的感觉,也讲究静态观赏的构图美和文化内涵的意境美。

3.2 郊野公园景观开发强度的三元一一一保留、恢复、利用

郊野公园的主要建设目的就是保护生态,过后才是对休闲娱乐的开发。需要突出表现保护生物多样性、生态资源等等,尽可能减少人为的开发,还原最真实的大自然。为此,可以将郊野公园分成三个部分进行开发,分别是生态核心区、生态恢复区以及郊野游览区。

生态核心区主要生长的是地带性的植被,主要以繁殖地和原生地为主。不能在里面进行砍伐和捕猎行为。这一带是郊野公园的核心区域,将风景特色区域以及公园的景观保存起来,比如天然林带。保护就是郊野公园核心区域的原则,应尽量保持其原有的特征。

生态核心区主要生长的是地带性的植被,主要以繁殖地和原生地为主。不能再里面进行砍伐和捕猎行为。这一带是郊野公园的核心区域,都是将风景特色区域以及公园的景观保存起来。比如天然林带。它们都不应该被人为的破坏或者人为的对它们进行建设。在郊野公园的核心区域就是要更好的被保护,保持原有的特征。

郊野游览区就是供游客娱乐的区域,这个区域的生态系统的敏感度相对不是那么的高,是唯一可以进行适当合理开发的区域,但是并不是能够无限制的开发,这样同样会破坏区域的生态平衡。郊野公园是根植于某一特定的地理区域、生态环境及文化资源条件下的绿色生态本地环境和生物生长生息的场所。因此,根据每个基地的不同特色,应有与之相协调的规划布局。充分利用基地现有的有利条件,通过合理设计,巧妙地将不利因素转化为有利条件。

3.3 郊野公园景观规划设计服务对象的三元一一自然、人与自然、人

郊野公园是重要的生态保护用地,为营造自然、野趣的环境,通常会强调生态保护、生态恢复等生态的理念。在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很注意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生态型的同时,不忘以人为本,充分考虑自然环境下游人对休闲活动的需求。规划设计的时候有一个原则叫朴实原则,主要就是表现景观的外观特征。自然界的景观中多数都有这个特征。郊野公园和城市公园有很大的不同,城市公园里面有很多人工建设的景观,这种景观和自然风光给人带来的感受是不同的,郊野公园主要是要体现出自然景观的质朴之美,景观要更加的接近自然。

结语

郊野公园的建设应从郊野旅游的条件出发,充分利用自然生态景观。其最终目标是为了保护生态,让人们去感受自然。所以规划设计构思应以自然、朴实、野趣为原则,在公园内设置生态核心区来保留原生态,对被破坏的区域进行生态恢复,开拓郊野游览区来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发挥其优势,规划特色公园。通过性质、风格和功能定位,处理好保护与利用的关系。在规划建设的时候多添加一些上面提到的“三元”,可以使郊野公园更加的出彩。

参考文献:

[1]张晓鸣:香港郊野公园的发展与管理.规划师2004(10)

[2]林楚燕:郊野公园的地域性研究[硕士论文].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园区规划理念篇(10)

1 兰格尔一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独特的旅游资源

1.1 独特的自然资源

兰格尔一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内有4座16,000英尺以上的山峰,150多座冰川,被称为“北美山国”。园内山峰林立,从太平洋上吹来的湿润气流,给这里带来大量降雪,并形成大量冰原和冰川。在阿拉斯加,冰川的面积占总面积的5%,这里还有世界上移动最快的冰川,速度大约为每天9米左右。奇特的公园景观、复杂的地貌和生态历史均从公园里的植被和植物的构成里得到反映。同时,这里也是动物的天堂。山上到处生活着警觉的野生白山羊、驼鹿、棕熊、黑熊、狼及偶尔出现的北美驯鹿和美洲野牛。

1.2 奇特的历史文化资源

这里有著名的五类历史文化资源,包括考古遗址、文化景观、民族志资源、博物馆物品和结构资源。

2 兰格尔-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建设与管理特色

2.1 建立了完善的国家公园建设与管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在美国,几乎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独立立法,如1872年的《黄石公园法》、1980年的《阿拉斯加国家土地保护法(ANILCA)》等。1980年12月2日。兰格尔一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归属到阿拉斯加有关土地保护法案ANILCA中,之后又颁布了一个“公园保护临时管理方案”。此后,国家公园的工作人员又准备了一个总体的管理计划,这个规划于1985年3月起草,又于11月进行修订,最终形成了公园现在的总体管理规划(General ManagementPlan)。

2.2 管理与经营特色

2.2.1 管理机构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均由联邦政府内政部下属的国家公园管理局(The National Park Service)直接管理。它是典型的中央集权型的管理型的管理模式。以中央集权为主,自上而下实行垂直领导并辅以其他部门合作和民间机构的辅佐。

2.2.2 管理的科学性

美国国家公园系统内外都有大量的科学家,对国家公园的设立、规划、保护,利用和管理进行了长期的研究。同时,来自政府和非政府的各类研究基金也都能有效地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保护和恢复、资源利用方式以及历史文化资源等方面的研究,使各项管理工作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

2.2.3 规划设计机构

兰格尔一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的规划设计由国家公园管理局下设的丹佛规划设计中心全权负责。丹佛规划设计中心配备了相关专家,有风景园林师,生物、生态、地质、水文、气象等方面的专家学者。还有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的专家。他们不仅要负责国家公园的整体规划设计,还要负责国家公园里单体建筑的设计和施工监理的工作。

2.2.4 经营特色

兰格尔一圣伊莱亚斯国家公园暨保护区要求所有到此地开展商业项目的企业都必须获得“商业使用授权(Cornmercial Use Authorization。简称CUA)”。CUA是指授权的人(指个人、企业和其他实体)在有限的环境里给园区游客提供商业服务,但它不等同于特许权合同,它旨在给游客在有限的公园环境下通过一些简单的手段授权适当的商业服务,满足其基本需求。CUA有两种可授权的商业服务类型,一种被称之为“公园内的服务(In-Park Service)”,指在公园内提供收入超过2500美元的服务;另一种是“公园外服务(Out-Of-Park Service)”,主要是指园区外边界上的对资源的偶然利用。通过授权商业服务项目,可以避免因为私人企业的进入而导致对环境的破坏。2.3 园区理念——“公益性理念”

美国所有的国家公园始终贯彻这样一个理念——“公益性理念”,即根据国家公园的公益性质确定资源的使命,然后建立与使命相应的资金机制、管理机制、经营机制、监督机制等。以保证管理手段、管理能力与管理目标相适应。在国家公园管理中也并秉持这样的思想:保持资源的真实性、完整性,做到可持续利用是主要目的。美国将国家公园的公益性服务排在使命的第一位,且强调充分满足当代人的可持续利用需要。这种“公益性”理念很值得我国风景名胜区学习借鉴。

2.4 注重公众的参与

美国国家公园的建立与管理向来非常重视社区公众参与其中,无论是国家公园管理计划的制定、公园具体管理政策的产生以及修改调整,还是面临建设、管理、保护以及其他的具体问题时,都注重采纳公众的意见。因此。对于阿拉斯加的国家或私人拥有的土地使用,或是相关活动的环境影响评估都广泛地汲取阿拉斯加土著部落成员和长老的意见。

3 对我国风景名胜区建设和管理的启示

3.1 完善风景名胜区管理的相关法律法规

我国需要根据风景名胜区的功能、性质和管理制度的特点,制定一部有关风景名胜区的法律文件或“国家公园法”,进一步规范风景名胜区的保护管理工作,使景区的重要遗产资源的规划、管理和保护工作均能置于法律法规的管制之下。

3.2 改革管理体制,构建高效的新型经营管理体系

我国风景名胜区应借鉴美国国家公园科学合理的管理体制,建议建立直属于国务院的“风景名胜区管理局”,直接统管全国的风景名胜区,取消多头领导的混乱局面。同时,风景名胜区的管理应将现行的条块管理转变为行业管理,重点对不同功能和利益主体的空间和职责合理划分,实现国家、地方、监管者、居民四者之间合理的利益分配。建立将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的风景区管理体制。同时。建议采用将许经营权合同和商业使用权CUA的经营办法。

3.3 必须与国家公园保持一致的理念和使命

园区规划理念篇(11)

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21世纪知识经济的来临,我国高校经历了第三次校园建设的高潮,出现了大量新建的校区和改建、扩建的老校区。自从国家开始实行“扩招”政策,全国各地的高校为了满足生源急剧增长的需求,开始了校园建设的第三次高潮,再加上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引导,对西安这座高校云集的城市来说,高校建设的高潮更是来势汹汹。

一、西安高校新建校园的分布现状

西安是举世注目的世界四大文明古都,是历史文化古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全国知名高校云集之地,是全国三大(北京,上海,西安)高等教育基地之一。西安高校在经历了校园建设的第三次高潮,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建设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依据最新一轮的城市总体规划(西安市2008 ~2020城市总体规划)将会有更多的高校向城市新区转移,形成新的高教聚集区。西安北部大学园区由长安大学渭水校区、西安工业大学未央校区、西安医学院未央校区、陕西科技大学西安校区等高校构成。东部大园区由西安思源学院为代表的民办院校构成。城市南部的文教科研区,有两大高教聚集区,云集20多所各类院校。有普通高等院校如:陕西师范大学长安校区、西北政法大学长安校区等。独立院校如:西北大学现代学院、西北工业大学明德学院等。民办院校如:西安培华学院、西京大学等。军事院校如:西安陆军学院等。

表2.1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密度统计表

二、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土地利用存的问题

学校名称 老校园 新建校园

长安大学 84.9 113.5

陕西师范大学 50 111.8

西北政法大学 33.3 71.8

西安外国语大学 26.2 80

西安医学院 6.8 33.7

西安财经学院 26 79.2

西北工业大学 80 26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66.7 200

1.西安高校新建校园选择异地另建,新建校园的占地规模较大,如表2.1所示,新建校园占地规模是老校园占地规模的一倍到三倍。总体上来说在满足教学需求的基础上,都存在占地规模较大的问题。基本上新建的校园都已经能满足全校教学需求,还有一定规模的老校园存在。

资料来源:自绘

2.不同组织教学形式直接影响校园的空间结构,空间结构影响空间布局,空间布局合理与否会对用地结构造成影响,用地结构就会影响土地利用。对于本科高年来说,需要有大型的专业实验室,这与那些将新校区只作为低年级基础教育的教学场所来说高校,单就专业实验用房的有无来说,就会对校园的空间结构造成很大影响,进一步影响校园的土地利用。大量实验用房的需求,就会更进一步增加对土地的需求,使校园占地规模加大。

3.校园规划建设存在较多问题。

校园规划方面,存在占地规模大、追求完美构图、宏伟轴线的问题。如西北政法大学、西安邮电学院、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工业学院通过不同形式曲线和宏伟轴线的结合,追求完美构图。为了达到这种效果,导致校园结构松散,造成土地利用率低下。

校园建筑方面,在追求完美构图、宏伟轴线的同时,为了满足教学的需求,出现了大体量、大尺度的建筑物,西安外国语学院、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更是用教学楼与图书馆结合,在教学的核心区形成大尺度的教学综合体建筑物。西安外国语学院核心区的教学综合体长度接近400m,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教学综合体长度达到1000m。

校园交通方面。内部交通:已经具有一定规模的新校园,在完善道路系统,增加停车空间。还处于建设中只是建设完成了主路网。利用地下空间作为停车的较少。外部交通,各高校一般都配有校车,一辆辆在城市中穿梭的校车,会给城市的交通增加阻力。校园周边的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

4.土地集约利用方面,就校园自身来说,西安高校新建校园规模较大的存在追求完美构图、宏伟轴线导致结构松散,土地利用率低下的问题。校园与校园之间来看,没有任何教育、体育运动资源共享的形式。校园与城市之间,校园位于城市的边缘地带,各项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校园与周边城市的互动受到影响,大学园区的集聚效应不明显。

三、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土地集约利用规划设计策略研究

3.1宏观层面的策略研究

3.1.1高校的定位与土地集约利用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曾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这句话告诉我们,大学真正的需要的是“大师”―师资、学术与人才,而不是“大楼”--基础服务设施。每所大学都应该有自己的发展目标与定位:想发展成什么样的大学,学校在相关学术领域内取得什么样的学术成就,在相关学科领域内取得什么样的领域建树,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实力与综合排名。这才是高校定位的核心所在,并不是简单的将学校的规模,校园占地多少亩,校舍有多少建筑面积,作为学校的定位与发展目标。

3.1.2高校建设发展与城市布局发展相适应

高校校园位于城市之中,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个有机组成部分至少包括了两层含义:校园土地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校园所承担的职能也是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

高校作为知识信息经济时代知识产业的物质载体,高校受到所处大环境影响,也因为高校所处的地理位置会对地区的发展起到很大促进的作用。就西安市而言,西安市南部大学园区的建设是与南部区县的发展同步考虑、同步开发的,大学园区对南部区县的发展促进的作用较为成功。

3.1.3高校建设发展与实际需求相适应

从1999年开始扩招,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与改革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但同时也存在很多问题。由于高等教育投入的增长与教育规模的发展不适应,投入滞后于发展。加上一些高校办学条件不足,影响教学质量;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过大等问题。为了缓解这些问题,国家提出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稳定招生规模的政策。而某些高校出现了招不够学生的现象,如湖北黄冈师范学院的招生老师就面对“报到率”不足的问题,甚至出现高校之间抢夺生源的现象。

高校的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由于实际需求的变化,会对校园建设发展造成影响。

3.1.4高校规划建设的前瞻性与土地集约利用

前瞻性就是指分析市场、预见未来。对于校园的规划建设来说,因为其自身动态的特点,在建设之初,要对高校将来的建设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

西安高校新建校园规划建设,因为前瞻性不同使校园规划建设存在两种不同的建设模式,分别为:一次征地、一次规划、分期建设;多次征地、多次规划、多期建设。长安大学新校区,坐落于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长安城遗址保护区、生态产业园的交汇处。校园选择在北郊建设新校区是因为此处原有一个汽车实验基地,就选择在汽车实验基地的南侧,征地1200亩作为新校区的建设用地。但是随着学校的发展,2009年长安大学又决定在校园的西侧再次征地800亩,使整个长安大学渭水校区的用地规模扩大到2000亩。这样就存在两次征地,而又不是一次统一规划,考虑到校园后的发展,致使大量的土地闲置,造成土地利用的集约程度低下。

3.2中观层面的策略研究

3.2.1校园规划理念与土地集约利用

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理念会直接影响校园规划建设的空间结构与规模,校园规划建设又是以土地的利用为物质载体的,高校校园规划建设的理念与校园土地利用密切相关。

高校的教育理念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高校的职能从“单纯知识传授”的象牙塔转向“教学、研究、服务社会”结合相的知识工厂;高等教育方式从教师在课堂上讲,学生在课题上听的单向灌输模式,转向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教育的地点从教室转向校园和校园以外的城市甚至社会中。高校校园作为高等教育理念的空间载体,而高等教育理念的转变,通过土地利用这个物质载体以不同的利用方式表现出来。

校园规划建设的理念是以高等教育理念为前提条件的,高等教育理念的不同发展转变,使得校园规划建设的理念也呈现不同以往的理念。高校校园的规划建设反映了高等教育理念,更进一步通过校园土地利用这个物质载体反映出来。

3.2.2资源共享理念与土地集约利用

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土地集约利用来说,有很关键的一点,是通过把相关功能、不同权属的资源共享来作为实现土地集约利用。西安高校新建校园一般都成片出现在城市中,这就给集约利用创造了条件,但就实际的情况来说却没有形成共享之势。

1.高校与区域内城市之间的资源共享

高校对于一定范围内的城市建设与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而这种作用正是通过“共享”来实现的。高校聚集形成商业街区,甚至是商业中心的,最成功的是小寨商业副中心。另一个就是雁塔路电子一条街的形成。西安市雁塔路电子一条街是专门零售电子产品商业街。这两个商业街区内,人口增大,需求加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是集聚效益突出,导致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提高。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形成商业街区的模式。

2.高校校际之间的资源共享

对于西安高校新建校园来说,由于有特殊的风俗习惯,再加上高校新建校园建设还不完善,校际之间的共享几乎没有。

北郊大学园区内的高校除长安大学外的其余三所高校,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医学院曾经有过“共享”的经历。2003年,未央区政府牵头,建设未央大学城的项目。大学城有三所高校陕西科技大学、西安工业学院、西安医学院和陕西高校后勤公寓四个项目组成。当时设计的陕西高校后勤公寓是三所高校共有的后勤生活基地,包含学生生活区和教工生活区,由同一部门规划建设。而校园教学区则有高校自己建设。而一些实际的原因最终这个“陕西高校后勤公寓项目”也没有实现。

对于西安高校新建校园来说,由于各种原因所致,对于这种共享理念较为薄弱,鉴于这种情况,西安高校新建校园可以采取一种“自上而下”的模式来取得资源的共享,提高土地利用的程度。从理念上加强共享、互动的理念

3.3微观层面的策略研究

3.3.1校园空间结构与土地集约利用

高校校园规划建设重要的是校园空间结构的塑造,空间结构是校园规划建设的基础,是支撑校园的根本。不同的空间结构又以不同的用地结构表现出来,不同的用地结构形式就会直接影响校园土地利用的程度。

3.3.2校园道路交通系统与土地集约利用

在我国高校校园,主要由人车混行和人车分流两种交通方式。人车分流是近年来比较主张的一种交通方式,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与执行过程中,很难做到正真意义上的人车分流。从高校发展开放性的理念以及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正真意义上的人车分流会对校园与外界的交往带来不和谐的因素,而且人车分流需要为机动车辆行驶而单独设置的道路系统和相应的设施,需要大量的静态交通空间以及相应设施满足停车需求,这样会使校园占地面积加大,也不利于校园土地的集约利用。因此,校园的交通方式,应该是“人车混行”为主,“适度分流”为辅的交通方式。

从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可采用集中停车空间与分散停车空间相结合的布局方式。

3.3.3校园绿化景观环境与土地集约利用

高校校园的绿化景观环境的创造,更注重的是环境感官的塑造,不是通过大规模来体现的,与校园占地的规模是没有必然联系的。占地面积大,并不意味着绿化景观环境就一定好,占地面积小,也不是意味着就营建不出好的绿化景观环境。从土地集约利用的角度,鉴于我国人多、地少的实际情况,应该本着集约利用的观点,注重景观环境的客观形象与主观感受的结合,更好的体现高校校园的教育氛围。

3.3.4校园建筑与土地集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