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6 16:20:50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1)

数学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重要学科,数学与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初中数学还是以基础知识和基础能力的培养为主,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各个学校积极尝试更新的教学方式,努力提升教学质量,但是还是存在一些问题,还需要更加明确教学的方向。

初中数学教学存在的若干问题

多媒体技术的不得当使用。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可以说是我国教育手段进入新世纪的标志,各个阶段的教学,各个学科的教学普遍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极大地改善了教育质量,就数学而言,解决了课堂容量和抽象逻辑教学的问题,图文并茂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多媒体技术仅仅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并不是教学的实质,一定要把教学效果作为考核标准。现在一些学校过分要求老师的课件,老师也是把大量的精力放在课件的制作上,而忽略了教学的效果。其实很多老师都反映使用多媒体教学后学生的学习质量下降了,学生上课的注意力被课件的观赏性吸引,反而导致学生忽略了知识点。另一方面,多媒体技术确实增加了课堂容量,但是盲目增加课堂容量也导致学生不能完全接受,实际上是降低了课堂效率。从某种层面说,传统教学虽然有“填鸭式”的弊端,但是老师在课堂上是学生注意力的中心,学生紧紧跟随着知识点。而且,多媒体技术的使用对一些经验丰富的老教师是一个挑战,直接导致了教学质量的降低,一些老师也厌烦了学校片面追求课件观赏性的形式主义。

1.2过分自由的教学方式。新课标充分尊重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老师的作用是主导,更多地强调自主学习。但是,一些学校的方式显然片面理解了自主学习。初中阶段学生还处于发育阶段,而且很多学生都有逆反心理,不能奢求学生会主动自觉的配合教学,一定的处罚还是必要的。很多老师认为自主学习就要给学生自由,严厉要求学生已经过时了,但是,我们的教育自古就有严师出高徒的观点,虽然不完全正确,但是一定有他的可取之处。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自由不等于自主。自主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的学习,首先学生必须是主动学习,如果学生没有主动性那么就谈不上自主学习。所以,自主学习老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学习,而不是放纵学生,一些老师给学生留几个题,让学生自由发挥,既没有引导也没有讲解,这就是自主学习吗?显然这是一种误解。自主学习,是一种主动学习的学习方式,主要表现为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学习目标自我确定、学习方法自我选择、学习过程自我控制、学习结果自我反馈。然而,自主学习不是自由学习,教师正确及时的引导,让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方向和目标的指引,教师的这种重要作用是不容忽视的也是不可或缺的。在实际教学中,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整节课让学生自由看书讨论互相提问,失去了教师应有的主导,课堂教学变得散漫无边,不得要领。

2、初中数学发展的趋势

2.1素质教育与基础教育并重。随着国家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应试教育被全面,全面的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全社会的期望。从近些年的一些改革举措看,素质教育确实有很大发展,经过全面的调研和一些地方的实验,已经初步找到了实行素质教育的合理途经,各个阶段的教育也都制定了相应的大纲要求。数学素质教育最明显的变化就是更强调学生的数学思维,而不是一味的做题,更注重学生使用数学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情感全面发展。在发展素质教育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基础教育,初中还是学生初级学习阶段,这个阶段学习的知识往往是为以后做准备,就数学而言,学习的知识点都是基础的,一些解题的方法也是基础的,主要还是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教学大纲也明确了让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知识和数学技能,培养学生的基础能力,所以老师不能过分强调做难题和奥数题,还是要抓学生的基础,完成初中数学的教学任务。

2.2教学方法的改革。教学方法式教学改革的重点,直接关系到学生的教育质量,也是一直被社会所关注。正确的教学方法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能力学生有着重要意义,所以很多人认为教学方法改革的成功与否决定了教学改革成功与否。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初中数学还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首先是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配合,多媒体教学增加了课堂容量,图文并茂更容易被接受,而且总体效果不错,但不能全盘否定传统板书式教学,传统的教学方法在吸引学生注意力,提高学生想象力方面优势明显,所以,针对不同的内容要使用不同的方式,不能否定某一个。其次,让数学教学更多地融入人文情怀,一直以来数学被认为是一个理学课程,更注重逻辑思维的培养,忽略了对学生人文情怀的培养。

2.3非智力因素和考核制度。在教育界有这样一个普遍的认识,那就是“智力因素是成才的基础,非智力因素是成才的阶梯。”但是在现实的初中数学教育过程中,老师往往会忽略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作用,过分注重智力因素方面的开发。由于原来长时间对非智力因素的忽视,使得现在很多初中学生对数学学习的态度、兴趣、习惯、注意力等存在较大的问题。因此,初中数学:老师应该在以后的教学中,加强对非智力因素的重视程度,从而在数学教育中不单单地进行基础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对学生思维、能力、理性等人格方面的培养。这也涉及到我们的考核制度,对学生不能采用统一的标准,也不能仅仅以数据说明问题,更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核,和提升度的考核。建立更为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对老师的考核也是如此,不要片面追求老师的课件,要注重教学的效果。

结束语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进行,教学质量也是稳步提升,但是现在这其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和自主学习被认为是教学改革的标志,但是多媒体的应用本身也有诸多问题,自主学习实际执行中也是被曲解。本文分析了这两个问题,同时简单介绍了初中数学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2)

数学转化思想无处不在,它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它包含了数学特有的数、式、形的相互转换,也包含了心理达标的转换。在数学中,很多问题能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化部分为整体,化一般为特殊……从某种意义上讲,数学证明或数学计算中的每一步都是一种转化,转化思想是数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思想方法。

一、转化思想在教材中的体现

转化思想是一种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实际上,我们在传授数学知识时,在解数学问题时,经常、反复地应用这一重要的思想方法,只是没有单独地、明显地把它提出来而已。《九年义务教育初中数学》教材处处贯穿了这一基本思想。从它的编排顺序和教材体系来看,往往前面的知识是为传授后面的新知识做准备,后面的新知识通常转化为前面的旧知识来解决。

代数教材中“有理数”一章,在学了有理数加法和相反数后,有理数的减法就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加法来进行;学了有理数乘法和倒数的概念之后,有理数的除法,又可以转化为有理数的乘法来进行了;而“方程”这一知识板块,环环相扣,由旧知引新知,把新知转化为旧知,转化思想更是淋漓尽致贯穿始终:分式方程整式化,通过去分母、换元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无理方程有理化,通过方程两边平方、换元法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降次化,通过降次转化为二元一次方程组,进而通过代入或加减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二元二次方程组消元化,通过代入消元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或一元二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又通过因式分解转化为一元一次方程,一元二次方程的开平方法可以直接利用八年级代数求平方要的问题来解决,而配方法实际上是利用七年级代数的乘法公式对一元二次方程进行配方,然后转化为开平方来解决等。

几何教材中:把圆分割成n个全等的扇形,当n越来越大时,求圆的面积就可以转化为求矩形的面积;学习了三角形这一章知识后,四边形和多边形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解决,如多边形的内角和可以转化为求几个三角形内角和之和;图形中的线段比转化为面积比,面积比又可以转化为线段比,复杂图形的面积计算又可以用“割”“补”的方法转化为几个简单图形的面积问题……

可以说,转化的思想贯穿了整个初中数学教材。

二、转化思想在解题中的应用

转化思想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一个基本思想,不少其他数学思想都是转化思想的体现。就解题的本质而言,解题既意味着转化,既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把顺向问题转化为逆向问题,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等,因此,学生学会数学转化,有利于实现学习迁移,特别是原理和态度的迁移,从而可以较快地提高学习质量和数学能力。

1.把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

生疏问题向熟悉问题转化是解题中常用的思考方法。解题能力实际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能力,而这种能力的关键是能否细心观察,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将生疏问题转化为熟悉问题。因此,教师更应深刻挖掘量变因素,将教材的抽象程度,加工到使学生通过努力能够接受的水平上来,缩小接触新内容的陌生度,避免因研究对象的变化而产生的心理障碍,这样做常可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把抽象问题转化为具体问题

许多初中学生碰到一些抽象问题时,往往遇到数学知识理解难、语言表达不顺畅的问题,我根据学生的不同智力情况,通过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来达到初中数学学习的简单化。初中学生智力发展处于由具体的形象思维向抽象的逻辑思维的转化过程中,初中学生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知识,基于这一特点,数学老师对于一些抽象的数学问题,更要善于将其具体化。其中,教具的合理使用,PPT的灵活呈现,数形的有机结合等都是达到转化目的的有效方法。

3.把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

数学解题的过程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较难(繁)的问题,通过分析将其转化成几个难度适合学生的思维水平的小问题,再根据这几个小问题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局部为整体服务,从而找到解题的思路。

复杂问题简化是数学解题中运用最普遍的一种思考方法。一个难以直接解决的问题,通过深入观察和研究,转化为简单问题迅速求解。同时,要注意提出的问题应该有一个适当的度,问题与问题之间存在逐步推进的梯度,这样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

4.把一般问题转化为特殊问题

特殊数,特殊式,特殊公式,特殊图形(包括图像)等虽然特殊,但也蕴含着一般的内在性质,因而有些一般数学问题表面上虽然没有突破口、入手之处,但只要我们认真分析找出题中隐蔽条件,转化为特殊问题,就会使问题迎刃而解。

5.把顺向问题转化为逆向问题

许多学生之所以处于低层次的学习水平,有一个重要因素,即逆向思维能力薄弱,习惯于顺向思维,即顺向学习公式、定理等并加以死板套用,缺乏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创造能力和开拓精神。数学中的逆向思维方式随处可见,无论是概念、定义的学习,公式、法则的运用,还是定理、定律及性质的理解,解题的思维方法等都蕴含逆向思维。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顺逆这个问题,发掘教材中互逆因素,有机训练和培养学生运用逆向思维来解决问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

6.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数学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践,反过来,数学也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它能够帮助人们处理数据、进行计算、推理和证明。其中数学模型可以有效地描述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重视数学知识的应用,加强数学与实际的联系,是《新课标》强调的重点之一。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重在分析,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数学转化思想是中学数学教学中最活跃,最实用的思想方法。除了上述六个方面问题外,数学中转化问题还有很多,如,不规则与规则,运动与静止,空间与平面,变量与常量,图形与符号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我们在教学中还应合理组织教学活动,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摒弃“题海战术”的教学模式,重视解题思路的概括解题,这对学生各种思维能力(包括数学转化能力)的提高是极其有益的。

三、转化思想在教学中的渗透

转化思想极其重要,其不仅表现在学习中,也表现在生活中,这种解决问题的策略性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因此,我们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应当结合具体的内容,以转化思想为主旋律,渗透数学转化思想,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会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在知识的发生过程中,适时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数学教学内容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个称为表层知识,包含概念、性质、法则、公式、公理、定理等基本内容;另一个称为深层知识,主要指数学思想和方法。表层知识是深层知识的基础,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学生只有通过对教材的学习,在掌握与理解了一定的表层知识后,才能进一步学习和领悟相关的深层知识。而数学思想方法又是以数学知识为载体,蕴涵于表层知识之中,是数学的精髓,它支撑和统率着表层知识。因而教师在讲授概念、性质、公式的过程中,应不断渗透相关的数学思想方法,让学生在掌握表层知识的同时,又能领悟到深层知识,从而使学生思维产生质的飞跃。

在计算有理数乘除混合运算时,把除以变为乘以,使两种运算转化为一种运算,这是多种运算向统一运算转化的体现、在二元、三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教学中,消元的思想就成为转化的指导思想,而代入法、加减法是这一指导思想产生的两种必然方法。当然,加强初中数学中转化思想的渗透,并不是靠对几个范例的分析就能解决的,而要靠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站在方法论的高度讲出学生在课本里的字里行间看不出的奇珍异宝。

2.在问题的探索过程中,着力揭示数学思想方法

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直存有这么一个难点:平时题目讲得不少,可只要条件稍稍一变,一些学生就会不知所措,总是停留在模仿型解题的水平上,很难形成较强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谈不上创新能力的形成,而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又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结论的探索、发现、推导过程,搞清其中的因果关系,领悟它与其他知识的关系,让学生亲身体验创造性思维活动中所经历和应用到的转化思想方法。若学生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转化思想方法的解题功能,不仅可少走弯路,而且还可大大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与综合素养。

当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他们的转化意识也逐渐得到培养,从而增强了他们运用“转化”这一数学思想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3.在教学的小结和复习中,强化提炼数学思想方法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3)

二、初中数学教学中素质教育的方法

(一)重视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加强学生对数学科目建模能力的培养

有人将数学比喻成认识世界的一种不可或缺的语言,成年人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是能否把数学的运用能力发挥极致。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大纲中规定:“通过初中生对数学的学习,培养其主动学习数学的意识,能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培养初中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就要重视其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许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都会被抽象成数学的概念和规律。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在将教科书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要让学生知道所学数学知识的来源,对数学知识原型的介绍和分析给予重视,以便更好的了解所学数学知识的用途,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热情。同时,教育工作者还应该加强学生数学建模能力的培养及训练。学生能充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重要前提,是教育工作者在数学教学中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让学生构建数学模型,就是要求学生亲身体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存在问题的过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从教材中选择一些应用问题,或者从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科技中选取一些实际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建模训练。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还可以创造条件,让学生把构建的数学模型应用到社会实践活动中去,例如让学生在课外进行市场调查、实地测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社会实践去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和学好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应用数学的能力。

(二)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启发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可以尝试运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去启发学生从多个角度进行问题的思考。教育经验丰富的初中数学教师,能够充分挖掘出数学教材里蕴含的启发性材料,通过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去启发学生对数学的主动学习和思考。对于初中生来说,在求知的过程中他们有强烈的探索欲望,学生在开放式的教学氛围中,通常会萌发出大量的新思维,此时,教师要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将教学内容与实际生活结合,启发学生运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仅仅局限在教科书上知识的传授。初中数学教学工作者要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积极改变教学观念,将素质教育的理念潜移默化地融入数学教学中,因材施教,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气氛,而不是教师一味讲解学生被动接受,要激发初中生对学习数学的欲望,主动去学习数学,在生活中实践所学知识。初中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人观点,耐心地倾听学生的思想。为了让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增进师生感情,教师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把学生从过去枯燥的课堂氛围中解脱出来,开放学生的思想,促进学生产生创新思维。数学是一门用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学科,其教学模式不再是只要求学生背公式、解答问题,而是希望学生能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通过自己对知识的理解表达出来。活泼的、不被约束的课堂氛围,可以将学生禁锢的思维打开,让学生畅所欲言,利于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转变教学观念,树立素质教育观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育工作者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想法,懂得学生的诉求,要与学生打成一片,成为学生心灵的对话者。教育工作者授课的主要场所是课堂,课堂也是激发学生创造能力的场所。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就要求教育工作者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并在充分了解素质教育的理念后,打破以往传统的教学模式,使素质教育观不断被激发出来,从而应用到实际教学中。在授课过程中,教育工作者要与学生保持平等的教学环境,重视学生平等学习的权利,尊重每一个学生的思想,因材施教,不拘泥于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确保学生能够进行自我探究学习。通过教育工作者实施的素质教育,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科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门学科,学好数学很重要。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将数学知识充分应用实践,切实地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自觉地用所学到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使学生逐渐形成探索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无论是在教学理念上,还是在教学手段上,初中数学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地突破自己,不断地寻求创新。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思想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初中数学教学中为保证素质教育能够在课堂上顺利实施,就要求教育工作者不断地加强自我知识体系的更新。

三、总结

所谓国际的竞争,其实就是人才的竞争。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对所学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初中数学教学作为基础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工作者在教学中要积极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地去探索更好的素质教育方法,通过素质教育,充分激发学生对初中数学的学习热情,使学生能够成为满足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军.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J].成才之路,2011.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4)

 

数学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努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不仅是数学教育进行“再教育”的需要,更重要的是培养能思考,会运筹善于随机应变.适应信息时展的合格公民的需要。本文从数学思维的特征,品质出发.结合中学数学教育的实际.探讨了中学数学教育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问题.

1、数学思维及其特征

思维就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相互关系及其内在规律性的概括与间接的反映。而数学思维就是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思维.数学研究的对象是关于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与数量关系.因而数学思维有其自己的特征.

第一,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的有机结合。一个人的数学思维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宏观上.数学思维活动是生动活泼的策略创造.其中包括直觉、归纳、猜测、类比联想、合情推理、观念更新、顿悟技巧等方面,微观上,要求数学思维具有严谨性.要求严格遵守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要言必有据,步步为营,进行严格的逻辑演绎。事实上.任何一种新的数学理论.任河一项新的数学发明.只靠严谨的逻辑演绎是推不出来的.必须加上生动的思维创造.诸如特殊化一般化.归纳、类比、顿悟等等。一旦有了新的想法.采取了新的策略.掌握了新的技巧.通过反复深入地提出猜想.加以修正.不断完善.才有可能产生新的数学理论。也可以说.数学思维过程总是似真推理与逻辑推理相互交织的过程。似真推理起着为逻辑思维探路.定向的作用.可以用来帮助在数学领域中发现新命题.提出可能的结论.找到解题的途径与方法等。其中.类比推理和不完全归纳推理更是两种重要的策略推理形式;而逻辑推理则是似真推理的延续和补充.由似真推理所获得的结论.往往需要借助逻辑推理作进一步的论证、证实。因此.数学思维只有将策略创造与逻辑演绎有机结合.才能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

第二、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的有机结合。发散思维是指从不同方向、不同侧面去考虑问题,从多种途径去求得解答的一种思维活动.它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其特点是具有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通常所说的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命题推广、升维策略、降维策略等都于这方面的反映。聚合思维是以“集中”为特点的一种思维.其特点是具有指向性、比较性、程性等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在数学思维活动中,这两种思维也是常常被交替使用的。在解决一个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为了探查解题思路.人们总是要将思维触角伸向问题的各个方面.考虑各种可能的解模式.并不断地进行尝试.设法找到具体的思路.在探测思路的过程中.又要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要集中注意力初中数学论文,集中攻击目标,找到问题的突破口或关键。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注将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有机结合,特别要重视发散发性思维的训练。

2、数学思维品质

数学思维能力高低的重要标志是数学思维品质的优劣,为了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弄清数学思维品质的内容是必要的,但对这个问题的争论很多,我们认为数学思维品质至少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思维的灵活性,它是指思维转向的及时性以及不过多地受思维定向的影响。善于从旧的模式或通常的制约条件中摆脱出来。思维灵活的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善于进行丰富的联想,对问题进行等价转换,抓住问题的本质,快速及时地调整思维过程。

第二,思维的批判性。它是指对已有的数学表述或论证提出自己的见解,不是盲目服从,对于思想上已经完全接受了的东西,也要谋求改善,包括修正、改进自己原有的工作,事实上,数学本身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提出质疑,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行争论。直到解决问题的过程。

第三、思维的严谨性。它是指考虑问题的严密、准确、有根有据。在思维过程中,善于运用直观的启迪,但不停留在直观的认识水平上;注重运用类比、猜想、但不轻信类比,猜想的结果;审题时不但要注意明显的条件.而且要挖掘其中隐含的不易被察觉的条件:运用定理、公式时要注意定理、公式成立的条件;在概念数学中初中数学论文,要弄清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仔细区分相近或易混的概念,正确地运用概念,在解决问题时,要给出问题的全部解答,不重不漏,这些都是思维严谨性的表现。

第四、思维的广阔性。它是指思维的视野开阔,对一个问题能从多方面洞察。具体表现为对一个事实能从多方面解释.对一个对象能用多种方式表达,对一个题目能想出各种不同的解法.等等。如果把数学比作一座大城市.那么它间四面八方延伸的大路.正好表现出数学思维发展和应用的广阔性。

第五、思维的深刻性。它是指数学思维的抽象逻辑性的深刻程度.是抽象慨括能力的重要标志.它以抽象思维为基础.对事物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理”的加工制作.上升到理性认识。它要求人们在考虑问题时,一入门就能抓住事物的本质.把握事物的规律.能发现常人不易发现的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六、思维的敏捷性。它是思维速度与效率的标志.它以思维的合理性为基础.所谓合理性.主要反映在解决问题时.方法简明.单刀直入,不走弯路,?辣荃杈叮快速获?.它往往是思维深刻性.灵活性的派生物。

第七、思维的独创性。它以直觉思维和发散思维为基础,善于对知识、经验从思维方法的高度上进行概括,灵活迁移.重新组合,在更高的层次上作移植与杂交.思人所未思.想人所未想,具有思维新颖,别具一格.出奇制胜,异峰突起,独树一帜等特点。

以上,我们列举了数学思维品质的几个方面.这些方面是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数学教育中.要根据不同的素材.灵活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有意识、有计划、有目的的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品质。

3、培养学生数学思维品质的教学方法

数学教育必须重视数学思维品质的培养;数学教育也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蕴含在数学材料中的概念、原理、思想方法等.是培养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极好素材.作为数学教师,只有在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方面下功夫.方能有效地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第一、应使学生对数学思维本身的内容有明确的认识,长期以来,在数学教学中过分地强调逻辑思维,特别是演绎逻辑初中数学论文,都是教师注重给学生灌输知识.忽视了思维能力的培养.只注重结论,忽视了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造成学生机械模仿,加大练习量,搞“题海战术”,抑制了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的形成。我们应当使学生明白,学习数学,不仅仅是为了学到一些实用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得到数学文化的熏陶。其中包括数学思维品质.数学观念.数学思想和方法等,因此,数学教师必须从培养学生的优秀思维品质出发.冲破传统数学教学中把数学思维单纯理解为逻辑思维的旧观念,直觉、想象、合情推理、猜测等非逻辑思维也作为数学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恰当的途径,引导学生探索数学问题,要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这样,数学教育就不仅仅是赋予给学生以“再现性思维”.更重要的是给学生赋予了“发现性思维”。

第二、优化课堂教学结构,实现思维品质教育的最优化。优良思维品质的培养,是渗透在数学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的,但中心环节是在课堂教学方面论文开题报告范例。因此.我们必须紧紧抓好课堂教学这个环节。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过程,实质上主要是揭示和建二新旧知识联系的过程当然也包含了建立新知识同个体的新的感知的联系。在这里我们要特别强调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所谓知识发生过程,通常指的是概念的形成过程,结论的探索与推导过程.方法的思考过程。这些实际上是学生学习的主要思维过程,为了加强知识发生过程的教学,我们可从如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创设问题情境.激起意向.弓i_起动机。思维处问题起初中数学论文,善于恰到好处地建立问题情境,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之开启思维之门其次.要注重概念形成过程的教学。概念是思维的细胞.在科学认识中有重大作用。因此,数学教学必须十分重视概念的准确度与清晰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数学教学中最重要的过程之一。那种让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忽视概念形成过程以图省事的做法是实在不可取的。有经验的教师把概念的形成过程归结为.“引进一酝酿一建立一巩固一发展”这样五个阶段,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最后.要重视数学结论的推导过程和方法的思考过程。数学教学中的结i仑通常是通过归纳、类似、演绎等方法进行探索的,我们要善于发现隐含于教材内容中的思维素材.有意识地让学生自己去发现一些数学结论,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比如分析法.综合法.类比法.归纳法.演译法,映射法(尤其是关系映射反演原则),反证法,同一法等等。数学方法的思考过程其实就是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教师要通过对具体问题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再到更广泛的具体等一般的思考问题的方法。

第三、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动力.重视数学的实际应用.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包括数学学习的动机、兴趣、信念、态度、意志、期望、抱负水平等。数学学习的动力因素不仅决定着数学学习的成功与否.而且决定着数学学习的进程:不仅影响着数学学习的效果,而且制约着数学能力的发展和优秀数学品质的形成。事实证明.在数学上表现出色的学生,往往与他们对数学的浓厚兴趣.对数学美的追求.自身顽强的毅力分不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利用数学史料的教育因素.数学中的美学因素.辩证因素.困难因素.以及数学的广泛应用性等,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励学生勇于克服困难.大胆探索鼓励学生不断迫求新的目标,不断取得新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等.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杜,1991年11月。

[2]王仲眷。数学思维与数学方法论[M],高等教育出版杜,1989年11月;

[3]郭思乐.思维与数学教学[M]. 人民教育出版,1991年6月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5)

优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6)11A-0104-01

根据现代教育理论,高效的学习活动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有意义的探究发现,教师需要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优化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写数学日记,提高学生数学学习效率,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归类知识,巩固数学基础知识

在数学发展演变的过程中,数学课程内容不断丰富、知识体系日益完善,其中有些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的关联性,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梳理和归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数学知识体系。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写作数学日记,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回顾,总结知识的特点和应用,不断完善数学知识结构。

例如,在组织学生学习了七年级数学的《有理数》一章内容之后,教师布置了数学日记的写作任务。这一章内容主要围绕着“数轴”展开,需要学生掌握数轴的三要素,学会在数轴上标出对应的点,加深对正数、负数概念的理解,因此,笔者让学生在数学日记中必须结合生活中的实际情况画出数轴,并且标示出已知点的位置及数据,写出自己对数轴的认知和理解。由于教师提出的要求具体明确,学生大都能结合温度计上的刻度、不同地方的海拔高度、向两个方向不断延伸的马路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画出数轴,标出对应的数据。通过这样的数学日记形式,学生对数轴的三要素有了比较深刻的认知,并且通过借助数轴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巩固了有理数的知识,取得了比较理想的学习效果。

二、回顾过程,总结数学学习方法

很多数学基础知识,如数学概念、定理等,是由大量的事实推导出来的,学生只有掌握了数学知识的推导过程,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学会正确地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数学日记时,可以让学生通过对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进行回忆,强化独特的数学学习体验,概括数学学习方法,高效地进行数学学习。

例如,在学生完成了七年级数学的《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一章内容的学习之后,教师给学生布置了数学日记写作任务,要求学生根据这一章学习的内容,总结自己的收获,自由表达对数据的收集、整理和描述的想法,并且写出自己对数学课程学习方法的理解。由于教师明确了数学日记的写作内容和思路,大部分学生能在日记中谈到自己数学调查的方法,从样本的选用、调查的过程,再到数据的整理,最后作出统计图,根据图形进行数据分析。从中,学生们普遍认识到了数学调查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总结出了自己的一些学习体验及学习方法。

三、拓展内容,训练学生数学思维

教师在数学教学中不能只局限于教会学生教材上的知识,而应该有意识地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训练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数学日记的写作,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激发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思考,为学生提供自由的学习空间,促使学生对学习的数学知识进行反思,写出自己思考探究的过程,破除思维定势,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6)

为了切实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践的有效性,更快更好地实现有效课堂或者高效课堂,一线教师需从以下两个基本点着手:一方面是处理好教材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心理顺序的关系。教材的逻辑顺序主要包括知识的逻辑顺序、学生技能的训练顺序、学生态度培养的逻辑顺序等;而学生的心理顺序主要包括学生的认知顺序、能力发展的顺序、非智力因素的发展顺序等。因此,初中教师在安排课程教学时一定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对于学生学起来比较困难的知识可以安排在后面讲解,当学生的认知顺序与教材的知识逻辑顺序发生冲突时,就需要以学生的认知顺序为准,适当地调整教材的讲解顺序,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是处理好教材普适性和区域性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材的版本有所增加,这就要求教师能够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思维方式,在遵循普适性教材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教材的知识和内容做适当调整,做到科学合理、因材施教。

二、从教学方式层面来看

教学方式是提高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内容,从某种程度来讲,教学方式的选择和实施应用决定了数学课堂的质量和效果。因此,笔者建议,从教学方式层面来看,需要一线教师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进一步努力。一是处理好接受式学习和探究式学习的关系。随着新课改的深入,不少教师认为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技能和综合素养,需要让学生多探究、多实践,这一想法是正确的,但是很多教师陷入了不进行接受性教学,只采取探究式教学的教学方式,殊不知,接受性教学方式和探究性教学方式是相互依存、不可分离的。我们在实际教学中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真正地让学生在探究式学习中掌握基本知识,提高技能和素质;二是要处理好独立思考和合作学习的关系。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要注重对学生思考能力、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学习技能、思维方式的培养和提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明确的是给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在头脑风暴中取得更好的成?,而不是让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呈现出“三个和尚没水喝”的尴尬局面。

三、从教学手段层面来看

通过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现阶段很多初中数学教师比较青睐多媒体信息技术这一教学手段,可以说,这一教学手段的使用的确能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效果,但是教师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千万不要陷入滥用和误用多媒体信息技术手段的误区,而是能够真正地做到恰到好处,让其作为一种有效的课堂教学工具,为初中数学教学效率的提高贡献力量。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7)

G633.6

一、引言

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转变教学方式的理念,保证课堂的开放性、探究性、合作性与参与性[1]。教学方法的好坏,对于学习成绩影响非常大。科学的方法能使学生的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给学习带来高效率。编写学案必须考虑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注意把握各个知识点的层次,抓基础、抓主干、突出重点。我们并不提倡题海战术,但做适量的习题还是必要的,只有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的飞跃。

二、记忆方法

1.归类记忆法[2]

根据材料的性质、特征归纳分类,把复杂的事物系统化、条理化。比如学完计量单位后,可以把学过的内容归纳为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和容积单位、重量单位、时间单位。

2.歌诀记忆法

把记忆的数学知识编成顺口溜。比如量角的方法―量角器放角上,中心对准顶点,零线对着一边,另一边看度数。再如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数大小变化―小数点请跟我走,走路先要找左和右。

3.规律记忆法

根据事物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的|西。比如识记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化法和聚法。规律记忆需要学生开动脑筋对所学的有关材料进行加工和组织。

4.列表记忆法

把容易混淆的列成表格,这种方法具有明显性、直观性和对比性。比如识记质数、质因数、互质数这三个概念的区别,就可列成表来记忆。

5.重点记忆法[3]

记住了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再通过推导、联想等方法便可记住其他内容了。比如学习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这三者关系中只要记住了第一个数量关系,后面两个数量关系就可根据乘法和除法的关系推导出来。

三、数学建模及几何学习

1.基础掌握牢固

例如在证明相似的时候,如果利用两边对应成比例及其夹角相等的方法时,必须注意所找的角是两边的夹角,而不能是其它角。在回答圆的对称轴时不能说是它的直径,而必须说是直径所在的直线。像这样的细节我们必须在平时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并且牢固掌握,只有这样才是学好几何的基础。

2.善于归纳总结

已知A,B,C三点共线,分别以AB,BC为边向外作等边ABD和等边BCE,通过很多习题能够总结出:一般情况下题目中如果有两个有公共顶点的等边三角形就必然会出现一对旋转式的全等三角形的结论,这样我们很容易得出ABE≌DBC,在这对全等三角形的基础上我们还会得出EMB≌CNB,MBN是等边三角形,MN∥AC等主要结论,这些结论也会成为解决其它问题的桥梁。

3.常用辅助线

例如在非直角三角形中出现了特殊的角,应该马上想到作垂直构造直角三角形。再比如圆中出现了直径,马上就应该想到连出90°的圆周角。

4.考虑问题全面

例如说到等腰三角形的角要考虑是顶角还是底角,说到等腰三角形的边要考虑是底还是腰,说到过一点作直线和圆相交,要考虑点和圆有三种位置关系,所以要画出三种图形。

5.原则

建模的核心思想[4]就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实际操作的实践能力和发展学生将数学知识运用于解决相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比如教师在讲授等比数列知识时,完全可以引入银行储蓄问题,讲解线性规划时引入卡车运输最优方式问题。故在学校教学中引入数学建模思想是相当必要的。

6.步骤

教师要结合课本,把应用题作为数学建模方法的起始点。教师在应用题的选取上要拿捏得当,应选择比较贴近现实生活的例子;课堂上举办一定量的数学建模专题活动。主要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对所要研究的实际问题进行摸索探究,在实际问题的练习中学习知识、使用知识,最终完成一个相对完善的数学建模报告;将建模思想彻底融入到平时数学教学中。数学建模的思想能够极为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和实践动手能力。

四、激励政策

1.动机激发

学习成绩=能力X动机激发程度[5],学生成绩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其能力和动机激发程度的乘积。能力是个人的心理特征,而动机激发则是较易变化而且可以控制的因素。在学习中,能力不怎么强的学生,通过自己刻苦努力而取得较高成就的例子是屡见不鲜的,其原因就是这些学生有着强烈的学习动机或内驱力。

2.激励原则

首先,激励要因人而异;其次要做到奖惩适度,奖励过重会使学生产生骄傲情绪,失去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欲望。奖励过轻则起不到激励效果或让学生产生不被重视的感觉;再次要做到公平合理。激励要及时地进行,这样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励学生。

五、实效性

1.理念

初中数学教学不仅要对教师自身在课堂上传授知识的情况进行掌握,更加要注重初中学生自身在课堂上面对于知识掌握的程度。初中数学教师必须要将过去传统教育教学提问的方式进行改变,尽量将叙述式提问以及判断式提问等等缺少启发性的问题减少,他提高课内探讨式问题以及发散性问题的分量。

2.分层教学

初中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初中学生掌握知识基础,自学学习能力以及性格特点等等将初中学生分成不同等级,对于不同等级初中学生来采取不同初中数学的教育教学模式,最终能够使每一名学生都有所进步,每一名学生的成绩都有所提高。

六、结语

初中数学是一门对学生思维进行培养的学科,能够对学生智慧进行启迪,使人们变得更加聪明以及严谨。在数学教学中,要求数学教师必须要将学生学习数学所具有的积极性进行充分调动,使得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中所具有的乐趣。

参考文献:

[1]阙建华. 中学数学课堂教学环境的有效性研究[J]. 教学与管理. 2011(03)

[2]杨世联. 例题教学中的“变脸”艺术――初中数学课堂有效性教学初探[J]. 新课程学习(综合). 2010(10)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8)

关键词 初中数学;物理问题;研究;思考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物理问题。数学作为物理的应用学科,二者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们生活中所遇见的许多现象,是属于物理的范畴,其运动变化规律,则需要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例举物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

一、 适当运用物理问题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属于符号运算的学科,对形象思维较为丰富的初中生来说,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我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时,引入了这样的物理问题:“照像时,为了让像达到我们所要的大小和清晰度,需要调整镜头,如何调整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应该说,所有的初中生都照过像,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拥有自己的照相机。虽然他(她)们对照像有感性认识,但不太懂照像的原理,我例举的这个物理问题必然会引发他(她)们的求知欲。在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后,再画出成像原理图(如图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和光线组成一个ABO,像和透过镜头的光线又组成一个A´B´O,思考这两个三角形的关系,然后再得出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实际上也就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接下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讲解照相机操作的基本规则,让学生初步掌握照相机原理。

已知:AB=1.75米=175厘米,A´B´=3厘米,人与镜头的直线距离d=5米=500厘米

解:设:镜头和像的距离为d´

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得:AB:d=A´B´:d´

答:镜头焦距应调到离像约为2.08厘米处。

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引入光学成像的物理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里”,以期形成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思想。

二、 引导分析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良好途径。

数学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上函数课时,让学生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记录了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并绘制了如下面的函数图像(如图2、图3),请学生根据图像分析以下问题。”

1. 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70℃)乙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80℃)

2.让学生分别写出甲和乙“观察水沸腾”实验的温度y1、y2(℃)随时间t(分钟)变化的函数关系式?(y1=Kt1+70,y2=Kt2+80)

3. 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做水沸腾实验的水温在几(4.5)分钟时超过乙同学水沸腾实验的水的温度。

4. 选择4个不同答案来检验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分析能力:乙同学“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他的记录做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分析正确的是哪个?⑶

分析:⑴实验加热10分钟后停止供热;⑵沸腾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⑶AB段水平线表明沸腾过程吸热而不升温;⑷由图像可知水的实际温度与加热时间成正比。

三、 在解答物理问题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数学原理。

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有关几何知识:⑴平行线性质;⑵余角定义;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这些几何知识分析这道物理题,这样我们就达到巩固有关的几何知识的目的,而在解题过程中也让学生掌握了几何知识应用的方法。

解:1、AO是入射光线,

OO´是反射光线,则它们的

余角也相等

∠1=∠2

2、OA∥β平面镜

∠1=∠θ

∠2=∠θ

同理可得:∠3=∠4=∠θ

∠θ=∠2=∠4

又∠2+∠θ+∠4=180°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9)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经常会碰到一些物理问题。数学作为物理的应用学科,二者具有很深的渊源关系。我们生活中所遇见的许多现象,是属于物理的范畴,其运动变化规律,则需要用数学的方式表达出来。所以,在数学教学中例举物理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然的。

一、 适当运用物理问题教学可以增加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属于符号运算的学科,对形象思维较为丰富的初中生来说,会觉得枯燥无味。如我在《相似三角形》的教学时,引入了这样的物理问题:“照像时,为了让像达到我们所要的大小和清晰度,需要调整镜头,如何调整才能达到我们的要求?”应该说,所有的初中生都照过像,而且有一部分学生还拥有自己的照相机。虽然他(她)们对照像有感性认识,但不太懂照像的原理,我例举的这个物理问题必然会引发他(她)们的求知欲。在经过学生思考讨论后,再画出成像原理图(如图1),引导学生观察:物体和光线组成一个ABO,像和透过镜头的光线又组成一个A'B'O,思考这两个三角形的关系,然后再得出照相机的成像原理实际上也就是相似三角形性质的应用。接下来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讲解照相机操作的基本规则,让学生初步掌握照相机原理。

照相机成像原理 图1

已知:AB=1.75米=175厘米,A'B'=3厘米,人与镜头的直线距离d=5米=500厘米

解:设:镜头和像的距离为d'

根据相似三角形性质,得:AB:d=A'B':d'

故,d'=・d=×500≈2.08(厘米)

答:镜头焦距应调到离像约为2.08厘米处。

在《相似三角形》教学中引入光学成像的物理问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学生明白了数学在自然科学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使学生感觉到“我们生活在丰富多彩的数学世界里”,以期形成喜欢数学,学好数学的思想。

二、 引导分析物理问题是培养学生数学思维方法的良好途径。

数学教学的另外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我在上函数课时,让学生分析“甲乙两位同学在做‘观察水沸腾’实验时,记录了水在不同时刻的温度值,并绘制了如下面的函数图像(如图2、图3),请学生根据图像分析以下问题。”

水沸腾图像 图2 水沸腾图像 图3

1. 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70℃)乙同学所取的水的初始温度为多少?(80℃)

2.让学生分别写出甲和乙“观察水沸腾”实验的温度y1、y2(℃)随时间t(分钟)变化的函数关系式?(y1=Kt1+70,y2=Kt2+80)

3. 让学生从图像中找出甲同学做水沸腾实验的水温在几(4.5)分钟时超过乙同学水沸腾实验的水的温度。

4. 选择4个不同答案来检验学生对函数图像的分析能力:乙同学“观察水的沸腾”实验后,根据他的记录做出的水的沸腾图像,分析正确的是哪个?⑶

分析:⑴实验加热10分钟后停止供热;⑵沸腾温度不足100℃可能是供热不足;⑶AB段水平线表明沸腾过程吸热而不升温;⑷由图像可知水的实际温度与加热时间成正比。

三、 在解答物理问题时能更好地帮助学生记忆数学原理。

我在教学时先让学生回顾有关几何知识:⑴平行线性质;⑵余角定义;⑶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然后再引导学生应用这些几何知识分析这道物理题,这样我们就达到巩固有关的几何知识的目的,而在解题过程中也让学生掌握了几何知识应用的方法。

解:1、AO是入射光线,

OO'是反射光线,则它们的

余角也相等

∠1=∠2

2、OA∥β平面镜

∠1=∠θ

∠2=∠θ

同理可得:∠3=∠4=∠θ

∠θ=∠2=∠4

又∠2+∠θ+∠4=180°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10)

申明:本网站内容仅用于学术交流,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告知我们,本站将立即删除有关内容。 【摘要】初中时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最适时期。在这个时期,要想培养好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就必须从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出发,对初中数学进行正确的引导。本文就初中数学教学方法进行详尽的探讨。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方式多样性 众所周知,初中数学是从初级数学到高级数学中的过渡阶段,也是学生数学思维逻辑的必经阶段。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教,有定则;教,无定法”,教有定则是说:能让学生通过既定的规则去主动构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而教无定法则是在说教学的方式方法应该多样化。初中数学就是这样一门具备多样性教学任务与性质的课程,而这种特点恰恰给初中数学知识的传授带来了灵活多样的教学指导方式。下面就对初中数学教学方式的多样性、灵活性进行具体的解析。

一、多样性的教学方式来源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

现代化的教育方式提倡的是以学生为主体的模式教育。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说:以学生为课堂知识学习的主体在与课本内容接触时表现出来的一种思维创造性、自主积极性以及独立能动性。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不是由教师的被动灌输得来的,而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个人兴趣,以要学知识来做导向,在学生已有知识和对新知识看法的基础上构造适合自己学习体系的一个过程。”也就是说,在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并不是只记住教师所讲就可以,还需要用新的思维观点去纠正之前的错误观点,让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做到真正意义上的相辅相成,达到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目的。

1.多样性的教育要面对全体学生

数学是一门考察学生逻辑思维的课程,只有通过学生自己亲身的实践才能体会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只有让他们自己动手操作、主动去思考才可能真正的学会数学、学好数学。所以,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将每一位学生都当做学习的主体,并尊重他们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以及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将教师讲解题目的过程变成师生共同探讨的过程,将教师攻克难点的过程变成由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让学生当做演员真正的参与到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来。

2.以学生的内心体验为依据,引导学生领悟数学

初中数学教材的编制主要是以初中学生的思维逻辑走向、心理规律为基础进行编制的。初中数学的教材特点是过于形式化、整体内容较为抽象,这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作为教师来说,如果不能正确的处理学生的这种心态则会使学生产生反感的心理,造成对数学的厌倦。因此,教师必须时时刻刻注意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内心体验,做好对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让学生能以正确的态度去学习数学、思考数学、解析数学。

3.发现学生闪光点,鼓励学生大胆思考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去发掘学生中的闪光思维,并鼓励学生去大胆思考、大胆表达。比如,在大多数课堂上,如果某一同学对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有点出入,老师就会立即叫别的学生回答或者马上就将正确答案说出来。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对学生深入了解数学起不到任何促进作用,还会打击学生对数学问题的思考,与我们现在发散性思维的教学方式大庭相径。因此,教师必须注重对学生亮点思维的培养,并进行相应的鼓励,让学生在成就感十足的状态下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

二、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依据

初中数学的教学意义就是要积极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以培养学生逻辑思维为基础来进行。下面进行详细的探讨。

1.数学内容的设置要由容易向高难度上升。

对于同一个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会产生不同教学成果。运用不同的内容情境设置,也会体现出不同思维逻辑。因此,数学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由易到难,一层一层的剥开数学问题的谜底,让学生的逻辑思维一步一步的培养起来。

2.提问问题是数学课堂的精髓之处。

只有进行适度的提问,学生才能真正的做到对数学知识的融会贯通。教师可以有选择的去提问,比如:教师可以先选择较大的问题去提问学生,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交流互动,将大问题化成小问题,再将小问题一一去解决;再如:教师可以先对问题提出错误的解法,让学生去寻找其中的差错,首先要提问思维水平较低的学生,如果出现思维偏差,教师就要以正确的思维方式去引导,让他们自己发现自己错在哪里,只有这样学生的思维水平才会真正提高。

3.激发学生的思维逻辑性

在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注重对学生思维逻辑的培养,保证他们数学思维的活跃性。当学生的思维火花燃起时,我们要积极的去鼓励他们;当学生的思维逻辑不畅通时,我们要慢慢的去启发他们重新建立思维机制;而当学生思维逻辑偏离正确轨道时,我们要积极的去引导;当学生的思维活动太过活跃时,我们要适度的去疏导。只有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开拓学生的逻辑思维。

三、教学方式应以培养学生创造潜力为依据

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历程上的过渡性阶段,因此,教学方式的选择要依据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为依据。

1.对学生探索精神的养成

数学知识的传授主要是在课堂上进行的。因此,教师必须抓住课堂机会,对学生进行探索精神的培养。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去参与活动,引导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并抽象成数学问题,再通过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问题。这种培养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意志得到积极的锻炼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探索精神的养成。

初中数学教学的思考篇(11)

新课标强调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倡自主与探究学习。而要想有效地将传统教学模式转为探究教学模式,教师首先应真正的认识数学探究教学的意义与要求,然后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与总结,真正地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发展学生思维,学会科学学习。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前苏联教育家卡特金曾说过:教学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也有人说“兴趣是天才”,“兴趣是智慧之母”。从实践上看也是如此,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就没有学习的主动性,也就没有智慧和灵感。一名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兴趣,点燃学生的求知烈火,善于把学生的间接兴趣引到事物或行动本身引起的直接兴趣上,激发他们强烈的求知欲望。

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的特点和学生的具体学习情况,创设现实情境,设置层级多样的,趣味性强的问题,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和思考,不断积累感性的认识,

并在学习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新的认识和发展,进而是能够有自己的创新,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为学生设置新的更高层次的问题,激励学生不断创新,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持续不断地向前发展。

二、精心预设、启发思维,创设生活化的探究情境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应基于学生原有的数学知识,以生活实际作为教学背景,精心预设较具有容量及开放性的问题,创设生活化数学探究情境,然后师生共同提问,产生思维碰撞,以便激发学生探究欲望。 如教学数轴概念时,笔者创设这样的情境:在一条为笔直的,并东西走向的河堤上,建有防汛指挥所,当发现河堤某处出现险情的时候,怎样才能将出现险情的某处具置进行准确报告?这样,不再是简单地以数学课本中通过温度计导入“数轴”概念。通过这样的情境,将静态变为动态,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获取,从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创新思维。同时,这样的情境更贴近学生生活,教师还可通过学生常见的类似问题,如问路等,帮助学生明白与掌握数轴概念及其要素。其次,通过创设情境,学生可学会将生活实际与数学相联系,积极主动地在生活中发掘并抽象出数学概念,提高他们探究以及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营造民主学习氛围,加强合作探究

教师应重视教学过程,营造民主的学习氛围,留给学生充足探究空间与时间,让学生相互交流探究感受与体会。同时,对某些难点重点开展深入探讨,让学生自主探究、自主体验,交流与合作,从而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掌握科学方法。如,笔者在计算题“已知”教学中,首先学生会发现未知数的个数多于方程个数,解此类不定方程存在难度,这时可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讨论,然后全班共同交流。①指导学生对式子特征进行分析;②依据算术根与绝对值的意义,理解是什么数;③式子右边是零对左边代数式的取值有怎样的制约;④结合方程与方程组知识,找出解法。问题提出后,学生兴趣高涨,踊跃参与讨论。

四、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验证猜想或假设

从实践中获得的结论和从数学演绎得来的结论,两者是否一致?也就是说,要将通过操作、观察等直观手段得到的表象知识,经过理论的推敲加以验证,然后成为学生“发现的”数学知识。这一环节在很多几何教学中,被反复地应用。在本节课中,为了验证上面的猜想,我先请同学们讨论:说明三线重合的初步构想.有学生提出,如果将三条线段都画出来,要说明它们是否重合,好像有些讲不清楚,能否可以先画其中的一条,然后去想办法说明它就是另外的两条?(如可以先画出角平分线,再说明它也是中线和高)根据这个思路,我请同学们画出顶角平分线AD,借助于操作(将ABC沿AD翻折),并运用前面刚刚学习过的轴对称的性质,经过同学们的——番积极探索和热烈讨论,可以顺利完成上述问题的说理验证。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根据刚才的操作说理过程,还能推得的等腰三角形的其他重要性质(等边对等角)等等。这验证的过程中,往往又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思想和方法,因此也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有利时机,而这正是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应该积极追求的。

四、自我反思,深化认知魏书生先生历来讲究让学生自主学习和自我管理,他说:“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也就是多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做好引导工作,通过激烈性的评价等措施,让学生自我反思探索的过程,使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与掌握探究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帮助学生构建获取知识的方法体系,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以及克服困难的精神化成主动发展的动力,促使其提高.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可以使学生在认识上上一个台阶,逐步完善认知结构,并进一步拓展探究的空间.从而他们的思维得到了碰撞,认知得到了升华,体验得到了丰富.。在自主探究式教学中,教师要讲究一定的形式,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主要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探究、学生自我探究、两者结合探究的方式,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的认识水平进行自由的选择。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自己的角色定位,认识到自己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既不能统得过死,也不能对学生的自主思维放任自流,教师要起到设计、组织、协调和点拨学生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激励学生的探究兴趣的作用。

总之,在新课程理念下,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法,能够激发学生潜能,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因此,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应重视数学探究教学,为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探究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