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06 16:20:50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上的治疗方法以及对应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该院收治的210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进行抽取,将其中70例患者组成治疗1组,再通过上述方法将剩余的140例病人平均分为两组,每组各70例病人,分别组成治疗2组和治疗3组。对治疗1组的病人采取ACEL以及少量利尿剂治疗方法;对治疗2组的病人采取钙拮抗剂的治疗;对治疗3组的病人采取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在治疗后,对3组取得的治疗疗效进行分析和对比,3组患者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 治疗结束后,3组病人的血压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受到了一定控制。治疗1组以及治疗2组中的病人受到脂代谢影响程度较小,并且,明显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方面的速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到血糖代谢方面和脂代谢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于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并发和微血管并发方面没有起到治疗作用,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取ACEL以及少量利尿剂治疗措施与采取钙拮抗剂治疗措施能够有效治疗糖尿病和高血压。

关键词 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治疗;研究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095-02

糖尿病与高血压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两种病症合并会对病人的大血管以及小血管产生严重影响,造成这些血管出现很严重的病变,能够导致病人猝死,还会造成患者心力衰竭,引发冠心病等。该病对病人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1]。相关研究证实,控制该病病人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实现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大血管和小血管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为探讨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上的治疗方法以及对应的治疗效果,该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间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其中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一组治疗无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选取21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病人110例,女性病人100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4.6±6.7)岁,在原发性高血压方面,最短病程为3年,最长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为(8.2±1.5)年,在糖尿病方面,最短病程2年,最长病程为9年,平均病程为(5.3±1.6)年。入院时检测:病人全血粘度为(12.1±0.8)MPa·s,病人的纤维蛋白原为(5.9±0.7)g/L,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为(76.1±10.9)%,病人的尿微量白蛋白为(279.8±26.1)mg/L。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分组,首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从210例患者中抽取70例患者,将这些患者归为治疗1组;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剩余140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治疗2组和治疗3组,每组70例,相关治疗方法如下,对比3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1 生活干预指导 医院对病人的生活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指导,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有利于控制和改善疾病的生活方式,例如对让病人戒烟,控制饮酒,在生活上控制吃含糖的食物等。

1.2.2 药物治疗 第一,让病人服用药物降低血糖。在病人空腹的情形下以及病人饭后2h过后对病人进行抽血,取病人静脉血作为样本,同时对病人血糖值,血脂数值,肝、肾功能,c肽等进行检查。依据对每个病人的检查结果,针对性地对病人采取一定程度胰岛素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对所有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以及相应治疗指导。治疗过程中,每天分别在病人空腹情形下、每次饭后、中餐和晚餐饭前以及凌晨3点检测病人的血糖,依据监测的数据对胰岛素的使用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直到病人在空腹情形下血糖值不超过 6.5mmol/L,并且在随机对病人进行血糖检查中显示病人血糖不超过8.5mmol/L。符合以上情形才能够实施高血压治疗措施。

治疗1组实施ACEI复合少量利尿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让病人服用伊那普利,采取口服的方法,服用剂量为10mg,2次/d,在此过程中对病人采取吲达帕胺药物治疗,同样采用口服的方法,剂量为2.5mg,1次/d治疗2组实施钙拮抗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给与病人硝苯地平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0mg/次,2次/d;治疗3组病人实施β受体阻滞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且给于病人美托洛尔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5mg/次,2次/d。治疗过后,定期对全部病人进行调查访问,分别在治疗结束2、4、6周后以及8周后对病人每一项指标都采取全天候的监测,最后分析和探讨每组病人治疗取得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病人这几个方面进行监测和观察:①病人的肾功能,关系到病人的肾损害;②全血粘度以及病人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以及病人血小板聚集率,与病人大血管病变情况有关;③病人微血管病变情况,关系到病人尿微量白蛋白方面的排泄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3组病人的血压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受到了一定控制。治疗1组以及治疗2组中的病人受到脂代谢影响程度较小,并明显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和在微血管并发方面的速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到血糖代谢方面和脂代谢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于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并发方面和微血管并发方面没有起到治疗作用,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3 讨论

糖尿病以及高血压两种病症不仅都是高发性的疾病,而且病程较长,对病人的危害性大[2]。随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病程加长,出现并发症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并且会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新疾病,会对糖尿病病人的心、脑以及肾等功能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这些器官出现病变,病情严重的还会导致病人死亡。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出现的危险常常是由于高血压病人脑血管出现问题而导致。因此,在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合并症时,临床上通常采取控制病人血压的方法减少其病发率和危害,通过控制血压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能够有效减少病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3]。国外有报道,该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有强制性的适应证,认为病人的血压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130/80mmHg)。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没有负面作用的药物,防止给病人的血糖和血脂或者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而且认为,实施综合药物治疗,能够提升疗效。

该次通过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治疗3组病人采取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治疗1组的病人采取ACEL以及少量利尿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2组的病人采取钙拮抗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效果显著,病人各方面症状都有明显改善,证明这两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60例的临床治疗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66.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 R5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3(b)-0095-02

糖尿病与高血压都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疾病,两种病症合并会对病人的大血管以及小血管产生严重影响,造成这些血管出现很严重的病变,能够导致病人猝死,还会造成患者心力衰竭,引发冠心病等。该病对病人的生命造成重大威胁[1]。相关研究证实,控制该病病人的血压水平可以有效实现对糖尿病病情的控制,而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预防大血管和小血管出现并发症等情况。为探讨在临床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上的治疗方法以及对应的治疗效果,该院2009年1月―2011年3月间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其中两组病人的治疗效果显著,一组治疗无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选取210例高血压合并糖尿病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病人110例,女性病人100例,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72岁,平均年龄(54.6±6.7)岁,在原发性高血压方面,最短病程为3年,最长病程为14年,平均病程为(8.2±1.5)年,在糖尿病方面,最短病程2年,最长病程为9年,平均病程为(5.3±1.6)年。入院时检测:病人全血粘度为(12.1±0.8)MPa・s,病人的纤维蛋白原为(5.9±0.7)g/L,病人的血小板聚集率为(76.1±10.9)%,病人的尿微量白蛋白为(279.8±26.1)mg/L。

1.2 方法

对患者进行分组,首先,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从210例患者中抽取70例患者,将这些患者归为治疗1组;再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将剩余140例患者平均分为2组――治疗2组和治疗3组,每组70例,相关治疗方法如下,对比3组患者的相关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1.2.1 生活干预指导 医院对病人的生活进行一定的干预和指导,帮助病人建立良好的有利于控制和改善疾病的生活方式,例如对让病人戒烟,控制饮酒,在生活上控制吃含糖的食物等。

1.2.2 药物治疗 第一,让病人服用药物降低血糖。在病人空腹的情形下以及病人饭后2 h过后对病人进行抽血,取病人静脉血作为样本,同时对病人血糖值,血脂数值,肝、肾功能,c肽等进行检查。依据对每个病人的检查结果,针对性地对病人采取一定程度胰岛素治疗措施。在治疗过程中,对所有病人进行疾病知识宣传教育以及相应治疗指导。治疗过程中,每天分别在病人空腹情形下、每次饭后、中餐和晚餐饭前以及凌晨3点检测病人的血糖,依据监测的数据对胰岛素的使用剂量进行相应的调整,直到病人在空腹情形下血糖值不超过 6.5 mmol/L,并且在随机对病人进行血糖检查中显示病人血糖不超过8.5 mmol/L。符合以上情形才能够实施高血压治疗措施。

治疗1组实施ACEI复合少量利尿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让病人服用伊那普利,采取口服的方法,服用剂量为10 mg,2次/d,在此过程中对病人采取吲达帕胺药物治疗,同样采用口服的方法,剂量为2.5 mg,1次/d治疗2组实施钙拮抗剂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给与病人硝苯地平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0 mg/次,2次/d;治疗3组病人实施β受体阻滞治疗措施进行治疗,并且给于病人美托洛尔药物治疗,服用剂量为25 mg/次,2次/d。治疗过后,定期对全部病人进行调查访问,分别在治疗结束2、4、6周后以及8周后对病人每一项指标都采取全天候的监测,最后分析和探讨每组病人治疗取得的疗效。

1.3 观察指标

对病人这几个方面进行监测和观察:①病人的肾功能,关系到病人的肾损害;②全血粘度以及病人纤维蛋白原的水平以及病人血小板聚集率,与病人大血管病变情况有关;③病人微血管病变情况,关系到病人尿微量白蛋白方面的排泄情况。

1.4 统计方法

应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

2 结果

治疗结果显示:3组病人的血压水平都有一定程度的改善,受到了一定控制。治疗1组以及治疗2组中的病人受到脂代谢影响程度较小,并明显降低了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和在微血管并发方面的速度。两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组病人在治疗过程中受到血糖代谢方面和脂代谢方面的负面影响,并且对于糖尿病病人在大血管并发方面和微血管并发方面没有起到治疗作用,与治疗1组和治疗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糖尿病以及高血压两种病症不仅都是高发性的疾病,而且病程较长,对病人的危害性大[2]。随着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的病程加长,出现并发症的现象也会越来越多,并且会衍生出多种不同的新疾病,会对糖尿病病人的心、脑以及肾等功能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导致这些器官出现病变,病情严重的还会导致病人死亡。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出现的危险常常是由于高血压病人脑血管出现问题而导致。因此,在治疗这两种疾病的合并症时,临床上通常采取控制病人血压的方法减少其病发率和危害,通过控制血压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能够有效减少病人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3]。国外有报道,该病在进行药物治疗的过程中有强制性的适应证,认为病人的血压应当控制在一定的范围(130/80 mmHg)。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应当尽量采用没有负面作用的药物,防止给病人的血糖和血脂或者糖尿病引发的并发症。而且认为,实施综合药物治疗,能够提升疗效。

该次通过对210例病人进行分组治疗,治疗3组病人采取β受体阻滞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治疗1组的病人采取ACEL以及少量利尿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治疗2组的病人采取钙拮抗剂的治疗措施进行治疗,两组治疗效果显著,病人各方面症状都有明显改善,证明这两种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治疗高血压合并糖尿病,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刘杰.糖尿病合并高血压260例的临床治疗体会[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1(9):66.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3)

心脑血管指的是心脏和血管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属于一类循环系统疾病[1]。随着现代生活步骤的加快,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复发、死亡比例较高[2]。本次研究选取2015年6月-2016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应用缬沙坦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6月-2016年2月在医院接受治疗的88例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的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心血管疾病的相关诊断标准,确定是心脑血管疾病;②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排除;③所有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情且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随机将所有患者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的44例患者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18~69岁,平均年龄(46.7±5.4)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3.5±1.1)年;对照组的44例患者中男26例,女18例,年龄18~67岁,平均年龄(46.2±5.0)岁,病程为1~5年,平均病程为(3.2±1.2)年,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比较,没有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应用常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钙通道拮抗药物、硝酸酯类药物进行治疗,高血压患者应用常规降压药物进行治疗,有效控制血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应用依那普利进行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缬沙坦(厂家:北京诺华制药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040217),80mg/次,1次/d,连续应用1周,1周后根据患者的血压等情况适当调整剂量,剂量范围控制在40~160mg。

1.3 指标观察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控制情况。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发生心绞痛、脑卒中和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1.4 统计分析

将所采集到的数据全部录入excel表格中,应用SPSS13.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用( ±s)来表明计量资料的数据,用χ2检验表明计数资料,P

2. 结果

2.1 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血压控制情况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和舒张压比较,没有明显差异,经过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压明显下降,达到合格水平,治疗后两组患者没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见表1.

2.2 随访1年,两组患者心血管的复况

治疗后随访1年,观察组发生心血管事件总共5例,发生率为11.36%,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事件总共9例,发生率为20.45%,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随着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预防和治疗心血管疾病是目前临床治疗的首要目标[3]。心血管疾病病情发展迅速,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治愈后易反复[4]。因此,对心血管疾病患者需严格控制病情。缬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能有效降低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AT1,减弱收缩血管的作用,同时增强作用于AT2的强度,有效扩张血管,达到降压的目的[5]。另外缬沙坦能有效缓解患者的各项临床症状,有效缓解病情,预防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本次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缬沙坦,随访1年,发生心血管事件总共5例,发生率为11.36%,对照组发生心血管事件总共9例,发生率为20.45%,对照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差异明显,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应用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能有效降低心血管复发率,有效保护心血管,提高治疗效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陈登宇.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18):17-18.

[2]兰莉.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观察[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14,11(4):36-37.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4)

[中图分类号]R5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9)04(b)―066―02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临床综合征。患病率高且预后差,是现在流行病的主要死亡原因。近年来,随着对心血管疾病发生病理的深入调查和分析。其治疗措施也在不断地改进。心血管疾病的传统疗法是利用洋地黄强心苷类药和利尿剂治疗。我院近一年来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缬沙坦(valsartan)治疗心血管疾病,现将120例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2月~2008年2月,本院治疗心血管疾病(冠心病、高血压、运动猝死、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和冠心病)患者120例,平均年龄(55±5)岁,其中,女性40例,男性80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60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方面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传统使用强心苷(洋地黄)类药物和利尿剂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ARB)缬沙坦治疗,对照组则采用非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治疗。缬沙坦每日40mg,每日2次,口服,2周左右根据血压状况剂量调整为20~120mg,每日2次,口服,无禁忌证时,无需停药。

1.3 观察项目

包括心衰症状、血压(140/90 mm Hg)、心率、心电图、X线胸片。

1.4 心功能测定

采用飞利浦HD15000Sono CT型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仪于治疗前后测定左室收缩期末内径(LVESD)、左室舒张期末内径(LVEDD)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观察血压(BP)和心率(HR)的变化。

1.5 统计学方法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两样本率的比较用X2检验,以P

2 结果

2.1 降压控制

在测试中两组降压控制方面没有明显差别,平均血压分别为130/77 mm Hg和131/81 mm Hg,已降低到达标血压水平(140/90 mm Hg),在整个心血管治疗过程中,两组血压都保持相同的下降趋势,最终治疗组平均血压为130/77 mm Hg,对照组为131/81 mm Hg,没有明显区别,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组与非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治疗取得相同的良好血压控制效果。

2.2 主要终点方面

非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治疗组共发生24例事件,而缬沙坦组共有6例事件,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为基础治疗组主要终点下降达42%,两组间具有明显差异(P=0.029)。

2.3 新发或再发急性心肌梗死

非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对照组新发急性心肌梗死中为6例,而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组为2例,两组比较,缬沙坦危险性下降39%(P=0.028)。

2.4 危险性

非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对照组因心绞痛住院4例,而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缬沙坦治疗组2例,治疗组危险性较对照组降低约50%(P=0.029)。

2.5 降低冠心病发作次数

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缬沙坦为基础治疗组冠心病发作次数显著减少,患者因冠心病住院达57%(P=0.000 07),证明血管紧张素二代受体拮抗剂类药物中缬沙坦对于心血管患者冠心病的发生具有明显疗效。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5)

影响肾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就是心血管疾病,而血液透析已经发展成为预防心血管疾病治疗肾病患者的常规治疗方法,但因透析造成的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却成逐年上升的趋势。随着血液透析滤过、血液灌流等治疗手段的发展和日趋成熟,已经逐渐应用于临床。想通过本实验找到最适合的血液净化方法,以降低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从而达到降低肾病患者死亡率的目的。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我院于2004年1月――2009年12月确诊的需要血液透析治疗的肾功能衰竭尿毒症(CFR)患者120例,男79例,女41例,年龄22-65岁,透析时间8-50个月。将患者随机分成三组每组40例,每组患者之间性别、年龄、病情及降压药的使用等都具有可比性。

1.2治疗方法对A组使用标准血液透析(HD)治疗。采用碳酸氢盐和反渗水透析液,根据患者体重使用F6聚砜膜透析器,透析液流量500ml/h,血流量平均250-350ml/min,3次/周,4小时/次。B组每周进行3次常规标准血液透析治疗(同A组),并给予每周1次血液灌流(HP)联合血液透析(HD)治疗,HP治疗时使用HA130型一次性血液灌流器,灌流器后串联血液透析器,使用F6聚砜膜透析器,首先进行2h的灌流透析,灌流器饱和后取下灌流器继续透析2h。C组每周进行3次HD治疗,并给予1次血液透析滤过(HDF)治疗,治疗中使用瑞典金宅公司生产的AK2OOULI.RAS血滤机和德国费森尤斯公司生产的F60聚砜膜,膜面积120m^2,超滤系数45ml/(mmHg*h),每次4小时,通过on-line产生置换液,使用稀释法置换,置换量7.5-9.5L/h。三组接受治疗时长均为12周,每隔2周进行一次治疗,间隔期用Fresenius F6透析器行常规HD治疗并进行半年的观察。

1.3观察指标比较3组患者在治疗中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病率及治疗前和治疗后8个月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甲状旁腺素(iPTH)的变化。

1.4统计方法用SPSS17.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采用卡方和t检验方法,若P

2结果

2.1治疗期间3组患者发生心血管并发症情况的比较在8个月的治疗中与A组相比,B、C两组患者心血管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降低,而B、C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

2.2治疗后血浆中激素的变化治疗8个月后,A组患者有轻微下降,但统计学分析差异无显著性;B组和C组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和甲状旁腺素(iPTH)水平有明显下降,与治疗前相比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而B、C两组治疗后数值相比统计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3讨论

血液透析主要是应用半透膜两侧溶质的浓度差,进而产生分子弥散作用进行溶质清除,清除率与分子量呈反比,对尿素和肌酐等小分子物质的清除率较高,而对中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不太理想。血液滤过应用正常人肾小管重吸收及肾小球滤过原理,通过对流方式清除血液中小、中、大分子毒素及水分。血液器的滤过膜可以截流的分子量为50kU,可以过滤大部分主要的炎性细胞因子。HDF将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两种治疗方法相融合,不仅拥有了血液滤过治疗方法可以滤去大部分毒素的优点,同时可以通过强通透性的滤过器的配合,滤去血液中的大、中分子量物质。血液灌流器使用具有微孔结构的物质活性炭或合成树脂,使其可以通过疏水基团的彼此作用和物理吸附对大、中分子量物质进行吸附清除,并且效果十分理想,但其对尿素和肌酐等小分子物质的清除效果较差,要通过与血液透析联合治疗相互配合达到更好的效果。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联合血液灌流治疗有较好的疗效,同时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易于临床普及,应大力将该其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6)

河北医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人事部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导师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华中医药学会络病分会主任委员

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 鸡尾酒疗法――世界的观点

目前我国因心脑血管疾病所致死亡人数每年约有260万,占总死亡构成的45%,平均每小时死亡约300人,给社会和患者家庭造成的负担十分沉重。世界医学权威指出: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必须在保持科学生活方式的同时,将药物干预放在重要位置,而药物干预更需要多点协同抗击的鸡尾酒疗法。

■ 吴以岭教授解读鸡尾酒疗法

记者:吴教授,您作为承担国家973计划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在运用中医络病理论防治心脑血管病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您能就“心脑血管病预防和药物干预的鸡尾酒疗法”做一个科普的解释吗?

吴以岭教授:要想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病,首先必须保持良好、科学的生活方式,做到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同时要积极治疗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容易引发心脑血管病的基础疾病。

药物干预不是指发现了心脑血管病才去用药治疗,而是说把药物纳入预防环节。在大多数人的观念里,只有病情出现或者病情严重后,才想到使用药物治疗,这是非常不科学、不符合国际医学发展潮流的落后观念。21世纪是世界医学界由医疗转向预防的世纪,针对心脑血管病发病年龄提前、发病率逐年提高的现状,在易患人群还没有发病的情况下,使用药物提前干预,国内的医学专家对此也是非常认同的。

鸡尾酒是多种酒的混合酒。所谓“鸡尾酒疗法”,就是把健康知识普及、药物控制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肥胖等综合措施纳入心脑血管病的预防中。对于已患心脑血管病的患者,采用调节血脂、抗凝、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扩张血管等多种药物组合治疗。对于病情稳定后的患者,也要多靶点、多角度地防止心脑血管事件再发生。

■ 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具有多重性

记者:吴教授,谈及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人们总感到非常复杂,冠心病、脑血栓是怎样发生的呢?

吴以岭教授:心脑血管病的发生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首先,血脂异常、高黏血症使血液变得黏稠,使正常的血流动力学发生改变,同时血液中血小板的凝集也容易使脂类物质粘附聚集在血管壁上,形成血栓;第二个原因是由于高血压、吸烟等因素造成了血管内皮损伤,功能发生了紊乱,这不仅加速了动脉硬化与血栓形成,同时,血管内皮功能紊乱也可造成心脑血管本身的痉挛;第三,血栓在血管内形成后或血管痉挛,若血管未完全闭塞,血流尚能通过,只是造成心脑供血不足;如果血栓完全堵塞住心脑血管,或心脑血管自身的强烈痉挛,就会使血管完全闭塞,发生心肌梗死、脑血栓等,后果将非常严重。

■ 通络――中国特色的“鸡尾酒疗法”

记者:2004年中国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络病学》明确指出:“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具有多靶点、多角度的协同抗击作用,这引起了医学界的极大关注。吴教授作为《络病学》主编,您能解释一下络病理论是怎样指导心脑血管病防治的吗?

吴以岭教授:《络病学》的编写凝聚了全国近150余位包括院士、博导在内的专家多年的心血,书中详尽论述了络病与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关系。络病理论认为,心脑血管病发生的主要原因是络脉淤阻、络病绌急和络脉淤塞。络脉淤阻相当于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络脉绌急相当于血管痉挛,络脉淤塞相当于血管闭塞。西药治疗动脉粥样硬化、血管痉挛、血管闭塞要采用多种不同的药物,而采用通络方法治疗只要一种药物就可以解决三方面的问题。

心脑血管病的防治必须把握预防、治疗、预后这三个方面的问题。预防须在保持良好生活方式的同时,对高危人群血脂异常、高血压、高黏血症的患者进行调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的药物干预,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针对已经发生了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治疗主要包括改善血液的黏稠凝聚、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硬化、溶解血栓;病情稳定后着重于怎样防止再复发,也需要采用鸡尾酒疗法,从多角度去用药。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急性心梗、脑梗经过治疗,虽然大血管得到疏通,但微血管已经遭到破坏。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心肌和脑组织才能实现真正的血液供应,这是目前西药治疗所不能解决的难题,而采用中医的通络治疗就可以很好地解决。

■ 通心络――一药独具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

记者:吴教授,既然通络疗法能够解决心脑血管病预防、治疗、预后环节中的问题,那么哪种药物是通络的代表药物呢?它是怎样发挥多靶点、多角度的治疗与预防作用的呢?

吴以岭教授:作为通络疗法的代表药――通心络胶囊,2000年以其在心脑血管病防治方面的理论突破与独特疗效而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首先,通心络胶囊对心脑血管病具有良好的预防作用。我们已经知道,预防心脑血管病发生主要在于调节血脂、抗凝、维护血管内皮功能、抗动脉粥样硬化,如果选用西药预防,需要多种药物联合应用。然而,国家权威医疗机构药理实验表明,通心络胶囊一种药物就具有调节血脂、抗血小板凝集和抗动脉硬化的作用,并且可以维护血管内皮功能,从根本上切断心脑血管病发生的始动环节。

治疗心脑血管病的关键在于改善血管自身的病变。通心络胶囊强大的通络作用不仅可以升高扩血管物质――一氧化氮的含量,并且可以降低收缩血管物质――血管内皮素的水平,可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溶解血栓,从而达到有效的治疗作用。关于心梗、脑梗大血管再通后微血管破坏问题,通心络也可以发挥很好的治疗作用,它不仅可以疏通大血管,还可以保护微血管的完整性,北京阜外医院对通心络的实验结果就证明了这一点。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4-0068-01

现阶段,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心血管疾病患病率也随时增大,严重威胁着患者的健康[1]。心血管疾病,又称循环系统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症涉及人体主要器官,如,运送血压组织、器官,一旦患病致死率极高[2]。因此,选择有效的治疗方法,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保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心血管疾病的传统治疗方法多采用利尿剂和洋地黄强心苷类药,但随着医疗水平不断提升,缬沙坦已成为治疗心血管疾病的首选药物。本文对我院2011年9~2013年9月收治的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缬沙坦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疗效,取得显著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1年9~2013年9月收治的68例心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2例,女性26例,年龄为22~78岁,平均年龄59.1±3.2岁;本组患者中共有33例高血压患者,29例缺血性心脏病患者,6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4例患者,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两组患者均实施常规治疗,常规治疗方法为:①高血压患者,治疗需注意饮食,避免食用含胆固醇类事物,以食用低盐、的动物脂肪食物为主,并配合如氢氯噻嗪、环戌甲噻嗪、利血平等降压药,维持血压正常;②缺血性心脏病患者,治疗以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药、盖通道拮抗药为主;③充血性心衰竭患者,给予25mg氢氯噻嗪(双氢克尿噻)治疗,每天1~3次;10mg依那普利,每天2次。

观察组此基础上给予缬沙坦口服进行治疗,一天1次,80mg/d,治疗7天后,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为40~160mg,1天1次,患者在无禁忌证前提下,可继续服药。

1.3观察指标

观察并记录两组治疗情况,并对两组患者治疗随访,记录两组患者心血管事件发生率。

1.4统计学分析

全部数据采用SPSS13. 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检测数据用X2表示,P

2结果

观察组治疗有效为91.2%(31/34),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5.3%(29/34),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心血管疾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流行疾病,临床表明,心血管疾病发病急、易反复、病程长,治疗需要较长的治疗周期,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3-4]。当前,医护与患者最为关心的就是如何降低心血管疾病那个的致死、致残率,这就需要及时的对为患病人群进行预防,对患者进行控制,防止病情进一步发展。随着医学技术不断发展,缬沙坦因其具有防肾衰竭、心力衰竭、降低脑血管意外的功效,可对AngⅡ与AT1受体结合产生阻断作用,其特异性受体大于AT2受体作用的20000倍,进而有效抑制胆固醇的释放,起到收缩血管、降压等作用,被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当中,并取得显著效果[5]。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治疗有效率为91.2%,对照组治疗有效率为85.3%,观察组优于对照组,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缬沙坦对心血管患者进行治疗,可达到舒张血管,降低血压,提高对患者心血管保护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朱景威.标准三联法联合缬沙坦、美托洛尔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观察[J].中国医药导报,2012,09(20):54-57.

[2]朱澍.二甲双胍联合缬沙坦治疗肥胖型高血压患者 86 例临床观察[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1):102-103.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R544.1 R289.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07)04 0291―02

顽固性高血压是指尽管使用了3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其中包括利尿剂)联合治疗,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水平[140/90mmHg(1 nwnHg=0.133 kPa)以下],或者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人病人收缩压未降到160 mmHg以下。顽固性高血压在心血管专科就诊的病人中高达25%~30%[1],目前仍未有较好的措施来治疗。国内多项研究证实复方丹参滴丸在治疗冠心并、肺心病、糖球病、高脂血症和高黏血症方面有肯定疗效,复方丹参滴丸与高血压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少有报道,更未见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的报道。本研究观察复方丹参滴丸对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收缩压、舒张压及血脂、心率的影响。结果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选择2005年1月―2006年7月住院或门诊治疗的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57岁~69岁(63.8岁±6.5岁)。按2005年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的诊断标准确诊为原发性高血压[收缩压(SBP)≥140 mmHg,舒张压(DBP)≥90 mmHg],并使用了3种以上合适剂量降压药(其中包括利尿剂)联合治疗,血压仍未能达到目标水平(140/90mmHg以下),或者在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病病人收缩压未降到160 mmHg以下者入选。排除继发性高血压、糖尿病,肝、胆、胰、肾等疾病以及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停服所有降压药及调脂药2周后进入检测和治疗阶段(停药期间严密观察血压,若血压异常波动或出现并发症则随即治疗,不能人选)。将39例病人随机分为复方丹参滴丸组(20例)与安慰剂组(19例),两组间年龄、性别构成比、高血压l级与2级(入选病例中无高血压3级病人)构成比、吸烟者比例、治疗前的SBP、DBP以及血脂水平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复方丹参滴丸组给予复方丹参滴丸(天津天士力制药有限公司)10粒,每日3次,治疗8周。安慰剂组病人服用安慰剂8周。

1.3 观察指标 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8周测量血脂的各项指标、血压和心率值,血脂指标包括空腹血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脂检测使用国产Mindray BS―3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以酶法测定TC、TG,直接法测定HDL-C、HDL-C。血样标本均为空腹12 h留取。血压测量要求:病人在室内安静休息10 min,坐位测量右侧肱动脉血压,连续测量4次,每次间隔5 min,取后3次平均值为结果并记录。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两样本均数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验。

2 结 果

2.2复方丹参滴丸对血脂的影响 复方丹参滴丸组治疗8周 与治疗前及安慰剂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后TG、TC、LDL―C水平均不同程度降低,HDL-C水平升高,0.05)。详见表2。

2.3 不良反应两组治疗前后肝肾功能变化无统计学意义,恶心等胃肠道不适反应发生率两组相比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1例病人出现头胀,1例病人出现面部潮红,但均不影响治疗,两组病人均表现出良好的耐受性,没有病人退出试验。

3 讨 论

顽固性高血压的形成通常存在多种原因,去除原因外加可选的多种类降压药的使用,理论上可以使血压降至正常,然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仍有不少病人治疗效果差。因高血压病的病因不详,希望从发病机制来选择更佳治疗方案的探索也未见明显效果[2]。用中成药治疗顽固性高血压为另一种探索途径。

高血压病病人大多存在血脂异常。有资料表明[3],血脂的增高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发展密切相关,而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病的主要原因。复方丹参滴丸主要由丹参、三七、冰片组成,其中丹参主要提取以丹参素为主的水溶性酚酸类有效成分,三七提取的有效成分为三七总皂甙。已有研究表明复方丹参滴丸降低血脂有显著疗效[4],本研究结果显示,复方丹参滴丸短期治疗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可以显著降低TG、TC、LDL-C的水平,显著升高HDL-C的含量,安慰剂组在治疗前后血脂稍有变化,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复方丹参滴丸有较全面的调节血脂异常的作用。其降脂作用可能与复方丹参滴丸显著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活力,降低丙二醛含量、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保护细胞膜有关[5]。

本组中所有病例停用了所有降压及调脂药,仅采用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研究结果显示短期治疗后SBP、DBP水平降低,与治疗前及治疗后安慰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说明病人的血压下降与复方丹参滴丸治疗相关,即复方丹参滴丸有降低顽固性高血压病病人收缩压和舒张压的作用。其降压机制可能为:①通过全面的调脂作用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改善动脉血管的弹性而降压;②改善高血压病病人的高黏状态[6],降低血液黏滞度,从而降低外周血管阻力而降压;③大量的动物及临床试验已显示高血压病病人的血管内皮功能明显受损,复方丹参滴丸除通过显著降低血脂外,其主要成分丹参素,为一种有效的氧自由基清除剂,可清除氧自由基抗脂质过氧化损伤,达到保护内皮舒张功能的目的[7],有利于血压的进一步降低。

传统的高血压病治疗方案主要以利尿排钠、扩张血管降低血管外周阻力为主,而对与高血压的形成、发展有直接因果关系的动脉粥样硬化的始动因素――高脂血症、高黏血症、血管内皮功能受损的防治往往被忽视,本研究在此方面做了初步探讨。由于本研究样本含量不多,复方丹参滴丸对顽固性高血压病人血压的影响有待更大规模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维忠.顽固性高血压治疗进展[J].心脑血管病防治,2003,3(2):1―2.

[2] 纪宝华.顽固性高血压治疗对策[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3,5(31):395―397.

[3]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委会.血脂异常防治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7,25:169―172.

[4] 马建英.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高脂血症临床观察[J].天津中医,1998,15(1):24.

[5] 王怡,高秀梅,张伯礼.复方丹参滴丸在心血管方面的药理与临床研究[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2,21(3):53―54.

[6] 钱红,圣洪平.复方丹参滴丸治疗高黏滞血症50例临床观察[J].甘肃中医,2002,15(1):29―30.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9)

1一般资料与方法

以2007年4月~2012年1月我院收治的90例肺心病为研究对象,治疗组45例中,男性33例,女性12例,年龄45~78(63.5±9.4)岁,病程5~20(9.6±2.6)年,经临床检查,均符合肺心病诊断标准[2]。对照组45例中,男性31例,女性14例,年龄48~80(62.8±10.1)岁,病程4~20(10.4±2.7)年。经统计,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吸烟史、临床症状、体征、心功能分级、血气分析、血常规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病人均给予常规接受抗感染、化痰、平喘、支持治疗等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酚妥拉明10-2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以10-20滴/分静脉滴注;多巴酚丁胺20-40mg,加入5%葡萄糖液250ml,以10-20滴/分静脉滴注, 1次/天,5-7天1疗程。用药过程中根据血压、心率调整剂量,对于血压较高的患者,可适当加大酚妥拉明的剂量,对于心律较快的患者,则适当降低多巴酚丁胺的剂量,每日1次,5-7d为1疗程。采集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的动脉血气样本,记录并分析结果,应用用SPSS13.0,将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x2检验,P

2结果

治疗前两组比较SaO2(t=1.031,P=0.305),PaO2(t=0.595,P=0.554),PaCO2(t=0.226,P=0.83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比较SaO2(t=3.432,P=0.001),PaO2(t=4.368,P=0.000),PaCO2(t=2.513,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疗前后比较SaO2(t=6.345,P=0.001),PaO2(t=8.845,P=0.000),PaCO2(t=5.159,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注:SaO2:动脉血氧饱和度;PaO2:动脉血氧分压;PaC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与治疗前比较,**P < 0 . 0 1; 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

3 讨论

多巴酚丁胺属于β激动剂,激动β1受体的作用强于β2受体,为人工合成的选择性心脏β1受体激动药,正性肌力作用强于正性频率作用,传统上应用于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用药后增加心肌收缩力及降低室内压,使缺血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缺血区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增加。多巴酚丁胺的β1受体激动作用,可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排血量,降低肺毛细血管血压,并同时具有β2受体的血管扩张作用,舒张血管平滑肌,选择性扩张肺、心、肾血管,减轻心脏负荷,改善心功能,由于心功能的改善,心排血量增加,肾血流量也随之增加,故有间接利尿作用[3],从而起到降低右心负荷,降低肺动脉高压,减轻水肿的作用。多巴酚丁胺激活腺甘环化酶,促使三磷酸腺甘转化成为环磷酸腺甘,促进钙离子相心肌细胞内转移,使心肌收缩力增强,肺毛细血管楔压降低[4],多巴酚丁胺还有轻度的β2受体激动作用,可扩张支气管,此作用于用量较大时尤为明显,这些因素都可以改善肺心病患者肺部的通气、血流比,从而使肺心病患者的缺氧情况得以改善。但是在缺氧较严重的情况下,可伴随血压反射性升高,此时多巴酚丁胺宜减量使用,因为此时心脏后负荷较重,多巴酚丁胺的正性肌力作用会进一步加重心脏负担,且疗效较差。

酚妥拉明为α肾上腺索能受体阻滞剂,直接扩张小动脉及毛细血管,能显著降低肺动脉压力,降低心脏后负荷,降低心脏氧耗量,使右心搏出量增加,从而增加肺循环血管容量,改善通气、血流比。酚妥拉明还能消除支气管和肺动脉平滑肌上α受体的作用,从而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5],酚妥拉明在合并血压升高的患者尤为有效。酚妥拉明可减少回心血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支气管痉挛。

本研究显示:2组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包括SaO2、 PaO2、 PaCO2,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 **P < 0 . 0 1,说明多巴酚丁胺、酚妥拉明对于改善肺心病患者的动脉血气指标是有效的,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10)

[摘要] 目的 探讨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为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以及提高此类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方法 对40例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治疗结果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结果 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症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9例患者于治疗3~10 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结论 临床医师应在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同时,判断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并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http://

关键词 ] 脑血管疾病;精神障碍;临床特点;治疗方法

[中图分类号] R651.12[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5(c)-0128-02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疾病类型,由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将影响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因此,正确诊断并及时治疗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是保障此类患者临床疗效的关键因素。本文将对我院自2012年1月1日—12月31日前来就诊的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临床研究,从而探讨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特点及有效治疗方法,为预防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以及提高此类患者疗效提供可靠依据,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共有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40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9例,年龄39~74岁,平均年龄(55.23±2.31)岁,脑血管疾病类型:脑梗死29例、脑出血11例。

1.2方法

1.2.1纳入与排除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经世界卫生组织(WHO)相关标准诊断为脑血管疾病;②患者均经临床相关诊断可知伴有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精神障碍;③患者于本次发病前均无任何精神类疾病;④患者无昏迷、休克等情况发生;⑤患者无恶性肿瘤疾病及严重的感染类疾病;⑥患者无机体重要器官器质性病变,如心脏、肝脏、肾脏等;⑦患者及其家属对本次研究具有知情权,且均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研究方法对40例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方法为查阅相关资料及患者病历、询问当事医护人员等,分析内容包括患者治疗方法、精神障碍类型、治疗结果等。将所得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结论。

1.2.3临床表现①智能障碍。患者早期出现记忆障碍,但判断力及自知力正常,起病急,且病情呈现出阶段性退化特点,后期患者可发生感觉障碍或思维障碍,出现妄想、强制性哭笑、情感迟钝以及情感爆发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可发生躯体合并症、精神创伤,甚至演变为全面性痴呆;②神经症样综合征。焦虑、抑郁、情绪不稳、多种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感觉过敏等;③人格改变。易怒、幼稚、易冲动等;④遗忘综合征。错构、近事遗忘、记忆困难、虚构等;⑤精神病性症状。僵木、妄想、幻视、思维奔逸、思维贫乏等。

1.2.4治疗措施脑血管疾病伴精神障碍患者入院后应及时根据其临床表现及各项检查结果确诊病情,对其发生的脑血管疾病进行对症治疗,控制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给予血管扩张剂治疗。根据患者精神障碍具体表现给予对应治疗药物:若患者出现幻视、妄想,则应选用利培酮、奋乃静等药物治疗,但剂量不应过多;若患者表现为抑郁应给予氟西汀治疗;兴奋躁动患者可给予小剂量地西泮或氟哌啶醇肌肉注射治疗,或使用异丙嗪联合氯丙嗪静脉滴注治疗[1]。所有患者给予药物治疗基础上,均结合使用心理干预措施,如讲解临床成功治疗案例增强患者自信心,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指导家属积极配合患者治疗等[2]。

1.3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资料分析

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疾病类型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

由表1可知,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征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对比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治疗效果

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对症治疗后,39例患者于治疗3~10 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

3讨论

脑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内科疾病类型,其临床特点为起病急、病情进展迅速,且临床治疗难以有效控制病情,患者预后较差,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3]。

研究表明[4],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常出现各类精神障碍,即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mental disorders caused by brain vascular diseases),患者可表现为智能障碍、神经症样综合征等多种类型,且可发生于脑血管疾病任何时期。有研究显示[5],由于脑血管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具有复杂性及多变性,且常被家属及医务人员忽略,因此患者无法得到有效治疗。脑血管疾病患者精神障碍发生机理:患者发生脑血管疾病后,其脑部局部组织血液循环受到阻碍,脑组织发生缺氧、缺血、变性甚至坏死等情况,脑细胞受到不同程度损伤,若患者发生脑出血、脑梗死等疾病,则将加重脑细胞损伤情况。此外,患者家庭、社会压力及自身心理、遗传等外在因素也是导致其出现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6]。

有研究显示[7],老年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较大,且患者脑部病灶与精神障碍发生情况密切相关,即病灶与额叶越接近,则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越高,以左侧额叶与左侧基底更为明显。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以及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呈现出逐年上升趋势,脑血管疾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率也随之上升,已引起广大医务工作者高度重视。

本文研究可知,4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神经症样综合征发生率最高(37.50%),其次为智能障碍(22.50%),其原因可能为患者过度担忧脑血管疾病治疗效果,或对临床治疗缺乏信心,担心致死或预后发生致残等情况,以及家庭及社会对其造成一定心理压力,因此,心理易产生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通过对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进行对症治疗后,患者精神障碍临床表现均得到显著改善,治疗效果较为满意。本文中40例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经对症治疗后,39例患者于治疗3~10 d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且均痊愈出院;1例患者临床症状显著缓解,但出院时仍有部分精神症状未消失,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0%,痊愈率为97.50%。提示临床对脑血管疾病患者进行治疗时,应对其进行必要的心理干预,尽量降低患者发生精神障碍几率;若其发生相关精神障碍,应及时进行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可显著改善其精神障碍情况,使其尽快恢复身心健康,以免造成严重后果。

由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发病机理可知,患者主要发病原因为脑部出现缺血、缺氧等病变,因此提示临床可使用血管扩张剂改善患者脑部供血情况,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此外,王焰山[8]等人研究显示,应用中西医联合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可达到更为显著的临床疗效。祖国医学认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属于“郁证”范畴,与人体中肝、心、脾密切相关,发病机理为心虚胆怯、肝郁气滞、气血阴阳失调等。因此对脑血管病所致神经障碍患者应用疏肝解郁活血药物可达到显著疗效。中药材首乌、当归、白芍补血养血行血,山萸肉及菟丝子补肾,茯苓、川朴、苍术化湿健脾,党参、白术、黄芪益气养阴,熟地滋阴养血,川芎、赤芍行血中之气、逐瘀行血,陈皮、香附、郁金疏肝解郁等,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诸药联用,可达到疏肝解郁、养血活血、理气逐瘀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可知,对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患者使用理气解郁药物可改善患者心理抑郁症状,且应用活血化瘀药物能够对机体新陈代谢起到一定促进作用,对大脑皮质兴奋性显著提高,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与覃加许[9]研究结果相符。

综上所述,临床医师应在治疗患者脑血管疾病的同时,判断其是否发生精神障碍,并给予及时对症治疗,以免贻误最佳治疗时机,从而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临床疗效及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http://

参考文献]

[1]范汉同. 阿立哌唑治疗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 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1, 13(1): 5.

[2]赵新苗,胡拴萍.氨磺必利治疗脑血管病并发精神障碍35例临床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2):1536-1537.

[3]贾正常,王瑞斌,贺忠梅,等.以精神障碍为主要症状的脑血管病临床分析[J].中国药物与临床,2012,12(8):1057-1058.

[4]刘文广,孙宏博,吴丽媛,等. 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1, 23(11): 87-89.

[5]安慧,杜伟国,郭万红.心理干预对脑血管病伴精神障碍患者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3,24(3):708-709.

[6]刘文广,孙宏博,吴丽媛,等. 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对照研究[J].海峡药学,2011,23(11): 87-89.

[7]陈骧. 国产奎硫平与利培酮治疗老年人脑血管病所致精神障碍的疗效观察[J]. 当代医学,2012,18(25):133-134.

心血管病治疗与方法篇(11)

临床研究证实,30%以上的心房纤颤患者合并有冠状动脉疾病,这无疑提高了心房纤颤的临床治疗难度。对于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患者,较单纯心房纤颤患者具有更高的卒中发病风险[1],而对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则需进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抗血小板药物与抗凝药物的联合应用明显增大了患者出血的几率[2],治疗安全性较低,临床治疗难度较大。本文就近年来临床对于降低血栓栓塞同时又能够降低出血风险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综述如下。

1 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的临床治疗研究

1.1心房纤颤合并稳定性冠脉疾病的临床治疗 美国胸科医师学会于2012年制定的心房纤颤抗栓治疗指南对心房纤颤合并稳定性冠脉疾病提出了新的治疗方案,提倡心房纤颤合并稳定性冠脉疾病患者采取维生素K拮抗剂进行治疗,而不推荐患者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的同时联用阿司匹林[3]。在过去,临床医师常采用维生素K拮抗剂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意在利用阿司匹林对血管内皮功能以及冠脉血管的改善功效治疗冠脉疾病,但目前临床试验证实联用阿司匹林并不能降低患者心血管、卒中风险,反而导致患者出血发生率增加,而单纯应用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与联用阿司匹林的对照试验结果分析可知,两组治疗方案患者卒中及心血管风险事件发生率比较无显著差异,但联用组出血风险提升1.5以上[4]。

1.2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治疗 对于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患者中,部分患者由于冠脉疾病的病情较为严重已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手术,即冠状动脉支架置入手术。支架置入后患者需进行抗血小板治疗以预防支架内血栓的形成,临床通常采用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双联抗血小板疗法,而临床研究表明在双联疗法治疗前患者支架内血栓发生率已达到5%~21%[5],对此研究阿斯匹林联合噻氯匹定与阿斯匹林联合华法林的疗效对比中,结果显示阿司匹林联合噻氯匹定能够显著降低患者的非致命性MI风险以及再次血运重建风险,并且可减少主要出血时间发生率[6]。因此对于心房纤颤合并冠脉支架患者其抗血小板、抗凝治疗应建议采用阿司匹林联合噻氯匹定双联疗法进行治疗。

目前对于选择口服抗凝药物治疗冠脉支架后心房纤颤患者是否在治疗期间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中同步应用口服抗凝药物的观点在临床上存在争议[7]。并且治疗期间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卒中、栓塞、心房纤颤病死率、支架内血栓形成、再出血等风险事件的影响缺乏临床证据证实。

1.3心房纤颤高危风险事件的治疗 对于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患者的高危风险事件主要有卒中、心血管事件以及出血事件,而对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及华法林三联抗凝治疗与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具有的对照试验证实[8],两种抗凝的临床获益比较并无显著差异,但对于常规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但三联抗栓治疗增加出血风险将导致三联抗栓治疗在高危风险的心房纤颤中的应用受到限制。

2 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的临床治疗

对于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未施行冠脉支架手术的患者,对其仍需进行为期十二个月的抗血小板、抗凝治疗,临床常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于CHADS2评分高于1分的中高危卒中等风险的心房纤颤患者应联合维生素K拮抗剂治疗[9]。目前临床对于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方案较为多样,首选为双联抗血小板疗法,另可根据实际病情选择三联抗栓治疗与华法林联合其他抗凝药物,但临床试验证实双联法与三联法在具体应用过程中对风险事件的预防效果比较无显著差异[10],而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较单纯应用阿斯匹林具有更低的MI风险性,表明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较其他疗法可能更为有效,但由于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在实际监测以及剂量选择中较为复杂的原因,导致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并不作为临床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案[11]。

对于华法林联合阿司匹林与三联抗栓疗法在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治疗中的效果对比试验证实,只有在如果加用第2种抗血小板药物后降低出血、卒中、心血管事件的风险明显大于增加的出血风险时给予三联抗栓治疗才可能产生相应的临床效果,但对未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患者此种可能性并不存在。因此对心房纤颤并发未置入冠状动脉支架的冠脉综合征患者不提倡给予三联抗栓治疗,同时2012年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制定的心房纤颤抗栓治疗指南中同样未将三联抗栓疗法作为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综合征的首选治疗方案。

3 展望与小结

目前临床尚未明确心房纤颤并发冠脉疾病的最佳抗栓治疗方案,临床需进行进一步的实验研究心房纤颤合并冠脉疾病的最佳治疗方案,在保证降低卒中、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同时预防患者出血风险的发生,明确口服抗凝药物联合双联、三联抗血小板抗栓疗法的具体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分析其造成不同临床结局以及血管性死亡、非致死性卒中等各类型卒中、栓塞的机制,明确抗栓抗血小板疗法的临床疗效以及安全性。

参考文献:

[1]王璇璇.心房颤动的抗凝药物研究进展[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学术版),2012,5(14):36-37.

[2]Hansen ML,Sifrensen R,Clausen MT,et al.Risk of bleeding with single,dual,or triple therapy with warfarin,aspirin,and clopidogre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ArchInternMed,2010,170(16):1433-1441.

[3]You JJ,Singer DE,HowardPA,et al.Antithrombotic therapy for atrial fibrillation: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9th ed: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e vidence basedclinical practiceguidelines[J].CHEST,2012,141(2)(Suppl):e531-e575.

[4]Rubboli A.Antithrombotic management of patients on oral anticoagulation undergoing coronary artery stenting[J].World J Cardiol,2010,2(3):64-67.

[5]刘央.心房纤颤并发血栓栓塞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5):142-143.

[6]Van Gelder IC,Groenveld HF,Crijns HJ,et al.Lenient versus strict rate control in patients with atrial fibrillation[J].N Engl J Med,2010,362(15):1363-1373.

[7]Cook S,Windecker S.Early stent throm bosis:past,present,andfuture[J].Circulation,2009,119(5):657-659.

[8]庞强.二联抗栓治疗在心房颤动合并冠心病的临床应用分析[J].当代医学,2013,19(19):108-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