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2-03-02 21:17:22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1)

随着对教学模式改革与探讨的不断深化,地理案例教学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逐步引入到初中地理教学中,特别在区域地理教学中得到了较为广泛的运用。然而,地理教师对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把握直接影响案例教学的有效性。为此,进一步探讨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是十分必要的。

一、什么是地理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事件或实例为题材,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上世纪20年代美国哈佛商学院,倡导的是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来自于商业管理的真实情境或事件的分析与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该种教学方法实施之后,对学生能力培养收效显著,被视为一种相当有效的教学模式而被推崇。

地理案例教学是教师运用具体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讨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地理教学方法。地理案例教学对学生地理思维方式的形成,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使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重要作用。

二、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由地球与地图、区域地理两大板块构成,以区域地理为主,其中区域地理包括世界地理、中国地理和乡土地理。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版)》在课程设计思路中明确指出:“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分区部分,除本标准规定的少量区域外,其他区域均由教材编写者和教师选择。本标准只列出区域的基本地理要素和学习区域地理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以及必选区域的数量。”(新课标p3页)很显然,这里指的“其他区域”仅是培养学生“初步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新课标p12页)和“进一步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一般方法”(新课标p17页)的案例。从人教版初中地理的编排来看,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与技能、世界地理总论安排在七年级上册,七年级下册安排认识地区与国家,八年级上册为中国区域地理总论,八年级下册为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仔细研究教材,不难看出:人教版义务教育地理课程在认识区域部分多以案例方式呈现。如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分区地理,安排了日本等六个国家和亚洲等六个地区,实际上这些国家和区域本身都是案例,设置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掌握区域学习和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和技能对区域地理事物和现象进行分析、判断的能力。因此,地理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模式引入初中地理教学,针对性较强。

三、案例教学法在区域地理教学实施中的策略

案例教学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种探究式教学。旨在推动学生的地理思维,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现教与学的统一。初中案例教学的实施一般需要经过案例导入――案例呈现――问题质疑――分组讨论――知识拓展――教师点评与知识体系形成等过程,同时必须把握好整个教学实施过程的策略设计。

1.确定案例教学实施的整体方案

教学目标的承载性和针对性是所有课堂教学基本的原则。地理案例教学目标承载性包括总体目标的承载性、阶段目标的承载性及案例分析课的目标承载性。案例教学目标的针对性包括学情的针对性与目标指向性。案例教学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的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是单纯地掌握知识。能力培养需要一定的过程,不能期待通过一两节案例教学课使学生地理思维能力和各项技能都得到发展。因此,教师必须对整个初中案例教学步骤有明确的规划。一是对整个初中阶段案例教学要实现的目标有明确的部署。二是根据学情设计每一个阶段案例教学的突破目标。三是针对学情与所选案例的特点选择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突破目标。

2.构建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模

初中区域地理的教学总体目标:旨在使学生通过认识所学区域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主要特征,掌握学习和探究区域地理的基本方法。为此,运用案例教学法进行区域地理教学的关键在于教师构建一套区域地理教学思维模式,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学习的思维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初步分析问题的能力。人教版初中地理认识区域从亚洲入手,意图在于建立区域地理的学习框架。人教版初中地理教师教学用书在第六章教材设计思路中指出:本章教材以叙述式课文――亚洲为案例为后续学习不同地区和国家地理提供了基本方法和策略。初中区域地理教学分析框架包括四个方面:地理位置定位、自然环境分析、人文环境分析、区域经济发展分析。构建区域地理分析模式时,教师不必过于追求区域要素分析的全面性和完整性,而应采取粗线条突点重点要素,注意地理思维的逻辑性和学生思维模式的形成性。如地理位置定位教学必须一以贯之地遵循空间位置由大到小、由远到近的顺序,即按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的顺序建模。自然资源主要抓住土地、气候、河流和矿产四大要素。

3.渐进性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模

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教学阶段,合理设置案例分析的难度是非常必要的。因为难度过大,直接影响学生的参与度,可能出现教师“唱独角戏”或只有个别学生参与探讨分析问题的情况。如过于简单,则达不到推动学生思维、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效果。为此,案例教学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对于初中学生来说,其思维的缜密性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尚处于开发阶段,直接将案例教学法引入课堂,必将导致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从人的认知规律来看,必然是先学习模仿――运用――创新提高的过程。教会初中学生学会分析一个区域的现状和发展,绝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首先必须让学生学习老师分析问题的方法,教会学生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建模,其次是运用区域地理分析思维框架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以案例分析巩固分析模,在学生基本掌握分析模式的基础上,再真正启动案例教学法以提高学生分析区域的能力。以七年级下册为例,在第六章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亚洲分析的两大模块:地理位置与自然环境,对区域的分析有了初步构架。为此,我对第七章案例教学的总体思路设计为:建模(导向性教学)――以例释模――以例促模(固模)――活模(对比性案例教学,提高分析能力)。第一节课为分析模块构建,即对区域地理学习模块构成进行梳理,构建区域分析知识框架,建立区域地理分析思维程序,让学生知道如何分析一个地区和国家。第二节课以《日本》为例巩固分析模式,初步理清自然和人文要素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学会知识的迁移与联系。第三节课以《东南亚》为例进入实际意义上的案例教学,培养学生初步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基本能力。第四节课以《印度》为例巩固学生运用模板分析区域地理的能力。第五节课采取《日本》、《俄罗斯》对比分析,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分析模式的能力。

4.在教学设计中把握学生主体性原则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仅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学生才是案例教学的主体。只有明确案例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才能确保案例教学探究活动的有效性。案例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更多的是学生的参与。就教师而言,案例教学过程中主要起引导、点拨、拓展和课堂的调控作用。对于学生而言,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打破传统的、被动的学习模式,根据教师提供的具体事实、材料和提出的问题,进行主动的独立思考或与他人进行讨论,探索最终结论。因此,每一节案例教学课的教学设计都紧紧围绕学生主体性原则预设整个教学过程和每一个活动环节。在实施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平等的、和谐的教学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实现师生间的和谐互动。

案例:日本案例教学课堂设计片段。

教学总思路:以二战后日本因地制宜发展经济为主线贯穿整个案例教学过程。

案例教学法重视学习者参与,学生对知识的获取不再是被动接受,而是通过个人积极思维或小组集体探究实现,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能动性和兴趣,调动和激发学生思维,减少抽象理论学习产生的单调感和枯燥感;有利于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掌握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案例教学过程是学生知识水平得到提升,学生的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探究性教学方法,给地理课堂教学带来更多活力与魅力,值得我们尝试和探索。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2)

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是通过对一个具体的地理教学情境的描述,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观察、调查、分析、讨论、实践、思考和归纳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这种方法,不仅有传授学生“知识”的方法,还包括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即教“知识”的同时渗透“学知识的方法”;在让学生学“知识”中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从而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是教法和学法的有机整合,符合新课程的理念。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具体做法

1.选编地理案例

这是实施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前提。选编高中地理案例,一是学习地理案例的编写知识;二是根据学生身边的实际、高中地理教材和热点地理问题;三是在正确的原则指导下,符合地理客观实际,精选案例,切忌“信手拈来”。

2.高中地理案例的类型

根据高中学生的特点和教材,将所选案例分成四类:一类是讲读式,如《茫茫宇宙觅知音》、《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及分布》等;讨论式如《宁启铁路扬州段开通对家乡的影响》、《洋流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活动式如《城市化给我们带来什么》、《身边的污染及人们的反映和能做的小事》;调查式如《扬州乡镇工业的类型、特点及发展方向》、《家乡河流的现状、变化、原因、危害及对策》等。

3.运用高中地理案例

这是实施案例教学的重要步骤,主要在课堂内展开和进行。首先是教师提供和呈现高中地理案例,呈现的方式是多样的,有印发地理背景材料;有学生、教师描述、介绍;有电教手段放映、模拟再现实际情景;有学生角色扮演、记者采访等形式。其次,分析和讨论高中地理案例,教师根据给出材料和相关的条件(包括课前),提出要求,进行师生互动分析:将高中地理案例的内容和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高中地理案例与道理原理之间的联系,讨论其发展规律。学生经过准备,包括阅读资料、调查访问(课前)、构建图示、分析资料、讨论问题、寻找方法、作出决策,进行发言交流。教师的职责是启发引导、组织调控、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在宽松、自主的状态下研讨和学习、探索。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总结和评价:对前一阶段的案例教学进行概括和提升,即时表扬和肯定学生们的成绩,特别要鼓励那些虽有不足或明显错误但富有创意的发言、建议、想象等;对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行弥补。最后,给学生“布白”:提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留一段“悬念”,促使学生拓展视野、调整视角,为今后的学习打下“伏笔”。

这一程序可以看出:在案例教学法中学生必须进行独立的思考,略结论、重思维过程的养成。这与高中学生的研究性学习的目的之一“通过亲身实践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异曲同工。

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三个鲜明特征

1.以学生为主

案例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教师非常注意学生的兴趣、个性和能力,运用许多幽默、故事和儿童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课堂气氛轻松、活跃。对学生感兴趣的热点地理问题,我就以极大的热情去组织教学:

如2004年12月26日,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附近海域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引发的海啸波及印尼、斯里兰卡、泰国、印度、马来西亚、孟加拉国、缅甸、马尔代夫等国,死亡人数超过16万,造成有史以来最为惨重的海啸大劫难。我结合到高中地理《地质灾害及其防御》一节的内容设计了《地震·海啸和高中地理学习》这一案例进行教学,满足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课堂上学生们非常活跃,教学效果比较显著。(本案例全文发表在2005年1月4日《扬州晚报》)

再如2005年环境日的主题是“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学生对此比较关注,希望老师介绍有关背景知识。于是,我在6月5日前后结合高中地理第六单元“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其途径”和第八单元“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这两节内容,设计了《世界环境日的由来和历届主题》案例进行教学,还发动学生以“人人参与,创建绿色家园”(中国主题)每人自编一份宣传的手抄报进行展出,学生们对地理课的兴趣更加浓厚。

2.重视实践和归纳

案例教学的教育性寓于它的实践性,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看,案例都源于实际的社会活动和不断发展的社会现实生活,与地理教育有紧密的联系。通过必要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真切了解、认识实际状况,增长知识,增强创新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地理教育在德育、智育、美育和非智力因素发展等方面的教育价值。案例教学的形式是灵活多样的,尤其以学生为主体的社会调查、访问和野外考察为重要形式。学生围绕一个个高中地理案例,收集地理资料、组织环境资料、分析地理资料来回答高中地理案例中的问题,学生一改被动接受知识的状况,而且从知识、技能、情感等各个领域,拓宽学生探索性、研究性学习的渠道,为学生的主动发展提供了条件,完全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加强地理能力培养的目标。例如:当前农村中的河流污染相当严重并有继续恶化的趋势,给人民生活和农业生产带来了极大的影响。结合高中地理第八单元“中国的可持续发展”一节内容,,我设计了《家乡河流的变化、原因及对策》案例进行教学:上课前一周的周五将围绕案例的5个问题印发给学生(①观察家乡河流的污染情况?主要有哪些污染物?②询问家长或年长的人,20年、10年前河流的情况?③观察并思考引起河流变化的原因;④针对目前的状况,你认为如何解决?你自己将怎么做?),让学生利用双休日进行观察、调查、访问,收集各种信息资料,进行思考想象。到了课堂上,因为有一手资料,学生们都有话可说,纷纷发言,相互交流和补充,教师再进行归纳、指导。如对河流污染的原因分析得非常全面,除了教材上介绍的乡镇工业、农业、农民生活污水外,学生通过调查访问还发现:自从农村有了自来水后,农民们就不注意保护河流水的清洁了;养殖业、洗浴业、医院、诊所是当今河流污染的“新杀手”;解决的办法也很多。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都得到了锻炼和培养。

3.明显有别于传统教学

传统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系统性、结构性,这有利于学生系统地掌握知识;案例教学强调知识学习的探索性、创新性,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下表是两种教学方式的比较:

传统教学的弊端

案例教学的优点

教学方法

以教师为中心

依赖教科书

重理论

以演绎法为主

注重正确与详细

强调服从统一

强化考试

以学生为中心

灵活运用教材

重实践

以归纳法为主

注重生动和有趣味

强调创造个性

强化兴趣

学习方法

被动式学习

依赖老师

学生一元化

勤奋,强调记忆

服从听话

为考试而学习

主动式学习

依赖自己

学生多元化

开拓,发挥想象力

不接受教师的摆布

出于好奇而求知

课堂气氛

纪律性强

紧张、正规

严肃、艰苦

纪律性差

放松、随和

轻松、愉快

教材

单一,资料少

平淡一色

容易使学生厌倦

难度教大

多渠道,背景资料少

丰富多彩

较生动活泼

较容易

学习效果

考试分数高

独创意识低

理论基础强

动手能力弱

考试分数低

独创意识高

理论基础弱

动手能力强

转贴于 三、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主要成效和不足

在三年多的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的实践和探索中,积累了一些经验,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主要成效

1.便于学生理解环境知识

高中地理案例具有相关的背景资料,而且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

2.培养了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

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案例教学是围绕着一个案例展开的,以解决问题和表达、交流为结束。在这过程中,许多学生在开放性环境中如从图书馆、INTERNET上学会了自主收集和加工处理资料信息,能力得到了提高。

3.训练了思维能力

教学中选择的一些高中地理案例来源于现实实际,有些是热门话题,如温室效应、人口问题、城市化等,其中包含有核心部分和次要部分。学生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和其他相关学科知识及经验剖析案例,把握案例的关键;教师有意识地对案例进行引申和扩展,鼓励学生创造性地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拟定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案,发展了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

4.获得了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

案例教学是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积极参与类似科学家探索的活动,在老师的指导和同学的交流中,获得体验,逐步形成一种在日常学习与生活中关注地理时势,保护环境的良好行为以及乐于探究、努力求知的心理倾向。

5.学会了沟通和合作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是人们合作探索的结果,弘扬社会的人文精神也把乐于合作、善于合作作为重要的基石。但在以往的教学中,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的机会并不多,且较多停留在口头引导鼓励的层面。案例教学,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培养了善于合作和交往、沟通的能力。

6.进行了思想教育

案例教学联系社会实际,能恰如其分地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联系乡土地理的案例,更能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最热烈、最真挚的情感,增强了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二)存在的不足

任何一种教学方式和方法都有其局限性,案例教学也不例外。初中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存在的不足有:

1.高中地理是一门文理交叉的综合性课程,对教师的要求较高,使高中地理案例的选择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如果不是专职教师,在进行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时,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高中地理案例教学以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前提,以教师的有效组织为保证,以精选的能说明一些问题的高中地理案例为材料;针对不同的地理教学内容,我主要设计了讲解式案例、讨论式案例、活动式案例和调查式案例。而要做到这些方面的有机结合往往较为困难。

3.高中案例教学因受教材、教学对象、教学辅助条件等的影响,特别是受高中分科、应试教育的影响,给课堂分析、讨论和实践调查带来了困难;同时案例教学对地理概念、地理原理方面的掌握效果不好。

参考资料: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3)

一、教学背景

在新课改要求下,现阶段的地理学科与地理教材开放性较强,课堂教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强调学习者对学习过程的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乐于学习、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科学创新能力及探究思考能力,使学生的发展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会。

《极地地区》是人教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下册的内容,它在内容上与前几章有所不同,所具有的自然环境也明显区别于世界其他地区。本章资料丰富、条理清晰,内容与以前学过的知识相衔接。由于课程内容相对简单,我决定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完成。于是我将本堂课设计成一节自学活动课,以下是我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实录。

二、教学实录

导入新课:给学生播放我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部分影像资料。

师:同学们,影像资料中考察队员所到之处是地球的南极,这里给你的第一印象如何?(生:冰天雪地)地球上和它相对的另一个地方是哪儿?(生:北极)南极和北极是地球的两极,他们和以前我们学过的国家和地区有很大的不同,自然环境比较特殊,本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这冰雪覆盖的两极地区。

师:如果我们要跟随这些科考队员一起深入两极地区进行考察,我们应该提前做好什么准备工作?了解哪些内容?(同学们各抒己见,纷纷发言:位置、气候、去的时间、考察的目的……)同学们考虑得很周全,这节课我们先解决其中的两个问题:位置、自然环境。现在,分成两个小组,各讨论一个问题,尽可能多地列出本组提出的问题,然后仔细阅读课本内容及相关图片,能解决的给出答案,暂时不能解决的以清单的方式列出来,提出的问题要与地理学科有关。

老师来回走动并参与其中。

师:下面请两组代表分享一下你们的讨论成果。

第一小组研究的是两极的位置,他们首先列出了两极的相对位置、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

[位置\&南极地区\&北极地区\&相对位置\&南极洲\&北冰洋\&纬度位置\&南纬66.5°以南,

66.5°S―90°S属于

南寒带\&北纬66.5°以北,

66.5°N―90°N属于

北寒带\&海陆位置\&周围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围\&周围有亚洲、欧洲和北美洲\&]

第一小组的其他几个问题是:

(1)处在南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朝哪?(处在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南;处在南极点,所面对的每个方向都是北)

(2)在南北极点上空看地球的转动方向是怎样的?(南极上空是顺时针,北极上空是逆时针)

(3)南极洲和北冰洋是跨纬度最高经度最广的大洲和大洋。

(4)第一组代表汇报完毕后,师问:有没有不清楚的或是觉得他们的汇报有问题的?可以提出来,大家共同分析,共同进步。

这时,一个同学举手:“表格里的相对位置和我们以前总结的相对位置不太一样。”

师:那以前的相对位置是怎样的?

生:相对位置一般说的是这个地方在一个大洲或大洋的什么方位。表格里只写了南极洲和北冰洋,没写在什么方位。

师:那利用纬度和海陆状况能描述出南北极的位置吗?

生:能。

师:那我们就用这两种方式来确定南北极地区的位置。

于是,我改动了表格中的相对位置:中间是南极洲,周围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三大洋包围;中间是北冰洋,周围有亚欧北美三大洲。

师:我们在遇到问题时要敢于发言、灵活变通。

三、教学感悟

1.自主性学习需注意的问题

(1)准确了解教学目标的难易程度。自主性学习是结合学习目标的要求和老师的指导,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完成学习任务的一种学习方式。本课内容条理清晰,学习难度不大,加上学生以前掌握的知识,通过努力可以完成,适合进行自主性学习。

(2)要求学生全面积极参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全面参与学习的过程,在小组中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起到引导作用。充分信任学生,培养学生敢问、善问的习惯,给学生提供提问的思路、角度与方法,老师在学生的提问过程中给予必要的更正与提示。

2.团结合作,增强交流与互动

合作学习就是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注意进行师生、生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团结合作。本课将学生分为两组,各组成员根据各自的特长进行分工,在交流中产生思想的碰撞、成果共享,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总之,给学生一个空间,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针对问题自己去讨论,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带给老师不一样的惊喜。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4)

一、展示案例,创设学习情境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地理案例可以是文字的、图像的、图形(地图)的、数据的、景观的等形式,可采用印刷、网络、音像等多种媒体展现。声像一体化的案例教学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以上述案例为例,教师先展示“珠海蚝屋”景观图和下列文字材料:千百年来,村民从海岸沙堤中掘出大量蚝壳垒墙作房。这样的房子冬暖夏凉、不积雨水、不怕虫蛀,很适合岭南的气候。明清时期,蚝壳墙多半出现在众人景仰的祠堂里,或是有钱人家的宅院里。蚝墙之所以被大户人家格外青睐,是因为它的防盗功能――若有贼黑夜之中贸然翻墙入院,非割得他“损手烂脚”不可。现在留存的蚝壳建筑物屈指可数,以唐家镇的宗亲祠堂和斗门南门村的赵氏祠堂最出名。教师图文并茂地展示案例材料,学生似乎来到了“现场”,很快就进入了情境,充分感知了案例。

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分析

当学生“进入”案例情境之后,教师应立即设疑问难,要求学生剖析解惑。教师的设疑,应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达到“诱敌深入”的目的,否则学生会产生厌烦情绪,失去探究的信心。根据上面的案例,笔者设计了三个层次的问题:

①蚝屋有什么特殊功能?(这是浅层次的提问,目的在于引导学生探究案例,从材料中提取相关信息)。

②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解释当地为何建筑蚝屋?(这是针对前一层次的提升,要求学生由对前一层次问题的认识上升到对原因的分析上)

③蚝屋在当代有何价值?你认为政府有必要出资修建蚝屋吗?(这是较高层次的提问,给学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是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教师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提问,不仅极大地激发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还扩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集体归纳,回归教学内容

这是案例教学的关键和核心环节。分析案例的关键是师生互动,将地理案例的内容与相应的地理知识联系起来,揭示地理案例与地理原理之间的联系。在这个阶段,教师首先要根据实际情况引导学生多角度进行思考或小组讨论。在此过程中,教师要在各小组巡回指导,倾听他们的激烈讨论,或回答学生的提问,或指点一些关键问题。经过上一步的“思维过程”,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了亢奋状态,急需进行交流。在学生汇报分析结果时,教师不能在案例讨论中插入“专家式”的建议或事实,要让学生在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中,运用相关的地理知识,积极参与交流和研讨,富有创造性地进行探索实践。

四、总结评价,提升学习水平

案例讨论后,在各种见解跃然出现时,教师要把好讲评关。一个案例可以允许存在多种正确的解决办法,教师对案例讨论的结果不应“一刀切”。保证教学质量的关键是教师要把讲评重点放在学生讨论的质量上、思路上,指出案例涉及的理论问题及讨论的优点和不足,并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和肯定每个学生及每个小组探究的成果,让学生从中获取成功的体验,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进取心和创新精神。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5)

关键词:海绵城市;人地协调;核心素养;因地制宜

2015年12月20日至21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要加强城市地下河地上基础设施改造,建设海绵城市,确保城市的人们不用下雨再“看海”。海绵城市是新一代城市雨洪管理概念,是指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国际通用术语为“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海绵城市能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本文主要从庆阳市入选“海绵城市”的优势、建设中体现的地理观点及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典型案例三个方面谈谈。

一、庆阳市入选“海绵城市”的优势

庆阳位于甘肃东部,陇山(六盘山)以东,即陇东地区。深居亚欧大陆内部,距海洋较远,受季风区影响薄弱。东部有跌宕起伏的子午岭,西边有巍峨壮丽的六盘山,这种特定的地理位置影响着庆阳气候、经济等自然环境及人文环境。东倚子午岭,北靠羊圈山,西接六盘山,东、西、北三面隆起,中南部低缓,故有“盆地”之称。区内东西之间208千米,南北相距207千米。400mm等降水量线穿过庆阳境内,所以庆阳市处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与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地带,四季分明,降雨量南多北少,降雨多集中于7、8、9三个月并多暴雨。境内河流主要有马莲河、蒲河、洪河、四郎河、葫芦河等五条主要河流,河溪特点是缠壑绕沟。庆阳市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仅为全省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和全国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是典型的西部干旱缺水城市。特别是作为唯一一个建在黄土塬面上的城市,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和硬化面积增加,原本绝大多数就地下渗消纳的雨水集中下塬排放,不仅造成水资源浪费,更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建设海绵城市,着力构建“渗、滞、蓄、净、用、排”六位一体的综合生态水环境治理体系,将降雨就地拦蓄消纳利用,不仅是固沟保塬的迫切需要,更是城市持续发展的根本大计。今后三年,庆阳市将把海绵城市、管廊城市建设作为全市建设系统的一号工程来抓,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基本思路,采取“渗、滞、蓄、净、用、排”的综合措施,努力打造精品工程、样板工程,有效控制雨水径流,实现城市生态系统自然渗透、自然积存、自然净化,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

二、“海绵城市”建设中的地理观点

(一)人地协调观点

庆阳市是建立在黄土塬上的塬面城市,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庆阳城区建设迅速发展,原来的“涝池”蓄水已经为城市建设做出了退让,新的城市水系体统需要进一步完善。“海绵城市”是在当下人地矛盾突出的背景下提出,以“水”为核心,按照低影响开发的理念,将雨水的综合利用与生态、社会经济效益相协调发展,体现了人地协调观点。一方面主要体现在城市建设与生态保护相协调,启动海绵城市建设专项规划修编工作。庆阳市领导干部邀请专家,修订完善海绵城市、管廊城市建设专项规划。在规划修编过程中坚持规划项目与即有项目相结合,海绵元素与城市风貌特色相结合,做到以规划为引领,以计划为抓手,按规范标准全面推进海绵、管廊城市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另一方面体现在与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海绵城市非常注重对天然水系的保护利用,调蓄设施与城市现有的绿化设施园林景观相结合,净化了成本,减少了水环境污染的治理费用。

(二)地理环境整体性观点

地理环境是四大圈层组成的有机整体,每一种要素都是整体的一部分,与其他整体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地理环境整体性观点要求人类活动改造环境要素时,注意对其他要素以及整个环境所带来的影响。庆阳市自身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海绵城市利用城区原有的北湖、南湖、东湖以及南小河沟建设雨水收集系统,起到对降雨的积存作用,利用“千池百涝”工程,进行水体的水质净化作用,努力实现城市生活用水的自然循环。在改造旧城的同时,加强地下水系统的改造,以及“绿色”屋顶的利用,结合市政道路建设布置生态树池、植草沟等低影响开发设施,这一系列的针对“海绵体”的生态建设,有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作用,彰显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观点,使生态效益得到发挥。

(三)因地制宜的观点

地理环境的区域差异,使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从当地的特色的区域环境,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庆阳市积极开展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20项海绵工程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7亿元,LID雨水系统,如太一住宅小区绿色屋顶(采用空中绿地景观花园),下沉式绿地、广场;超标雨水蓄排系统,如南湖、北湖等人工湖;水资源净化及回用系统,如西峰区污水处理再生利用工程和中水管网;防洪和内涝治理工程,如红杏山庄、兰州东路雨水下沟排放工程等。将海绵城市建设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加强新建及既有建筑绿色屋顶改造,在“两证一书”发放、施工图审查、开工许可管理、竣工验收等环节中进行管控。南区生B雨洪集蓄保塬项目,总投资2.71亿元,分桥梁、湖体两大部分,人工湖体水域面积达400亩,平均水深3.4米,年复蓄水量173.6万方,预计年可减少水土流失量50万立方米;北湖、南湖等湖泊、城区下沉式绿地广场、管廊调蓄池、停车场调蓄池作为调蓄设施,实现超标雨水蓄排及径流总量控制。东湖公园片区是庆阳市区典型的易涝区,近几年通过建设调蓄水体、公园下沉式广场、生态透水停车场和雨水下塬排放口改造,片区年径流总量空置率达到81%,排水管道标准提高至2年一遇,新建人工湖,水体水质达到Ⅳ类水质标准,群众反映良好。

三、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典型案例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6)

一、高中地理案例教学类型

经过一系列案例教学的实践,笔者认为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根据地理案例的类型及所涉及的地理知识、原理的难易不同,可以分为讲解式案例教学、讨论式案例教学、活动式案例教学和调查式案例教学四类。

1.讲解式案例教学

此案例教学法类似于传统教学,教师先呈现案例,再由教师分析,从而得出相应的地理原理。此案例教学比较适用于那些非常专业的地理知识、原理的教学,因为学生很难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释。但在教学中应注意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充分参与的机会,而不是教师“一言堂”。如针对课表“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引入案例“北大西洋暖流与西北欧气候”:北大西洋暖流是世界上最强大的一支暖流,面积大,深度达300米以上,流量巨大。从佛罗里达海峡流出的水量每小时达900亿吨相当于大陆总径流量的20多倍。暖流将热量源源不断地输往欧洲西部,使得北纬55度—70度之间的大西洋东岸最冷月气温比西岸高16—20摄氏度。大西洋两岸的自然景观截然不同。西岸的拉布拉多半岛北部是苔原带,同纬度的大西洋东岸却是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如果没有北大西洋暖流的影响,英国北部和挪威海港将有半年以上的封冻期。

在本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利用多媒体展现一些西北欧的自然景观,如斯堪的那维亚半岛上的针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同纬度的拉布拉多半岛的苔原带,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冬季景观,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在展示了一系列景观图后确定以下3个需要共同研究的主题:(1)对比北大西洋55度—70度东西两岸自然带有什么不同?(2)对比北大西洋55度—70度东西两岸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有什么不同?(3)为什么纬度相同气候相差很大?通过教师的讲解,最终使学生明白暖流能是流经区温度提高、湿度增加,从而在推断出寒流起到了降温降湿的作用。

2.讨论式案例教学

讨论式案例教学法是教学中运用最多的一种案例教学,针对某一现象或材料,教师提出几个由问题,由学生合作讨论完成,从而使学生掌握相应的地理知识。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由浅入深、相互关联、层层递进,让学生感到好像在爬楼梯一步一步地接近知识。

3.活动式案例教学

针对课表“绘制简单示意图,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运用大气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解释城市热岛效应、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笔者设计了如下实验作为案例讨论热力环流的形成:在一个用保鲜膜封闭的透明玻璃箱内,一边放冰块,一边放沙子,当把一支点燃的香放入冰块一侧时,就能明显地看到烟在箱内进行循环流动。(图中虚线箭头表示烟雾的运动方向。沙子最好预先在阳光下暴晒一段时间,这样效果更明显。)为了说明问题,在实验后把透明玻璃箱内两边都换成沙子或冰,让学生观察结果,从而引导学生得出此环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两边的温差,再引导学生分析其本质,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分析城市热岛效应和海陆热力环流等现象。这些实验不应由教师完成,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全部由学生完成,从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

4.调查式案例教学

对实践性强的案例,可以组织学生到现场进行实地考察使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认识,并在直观情景下完成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关于高中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一些建议

1.课堂上教师要及时对案例进行总结

案例教学主要通过学生自己分析、归纳的途径获取大部分地理知识,因此,教师的总结要根据学生分析、讨论的具体情况及时地、灵活地进行。教师总结可以是对现象、规律和原理的纲要性概括,可以是对学生推理结论中存在问题的矫正,也可以是对学生分析案例过程和方法的评价,但由于教师总结的时间较短,因此,每一节课的总结都应有侧重,而非面面俱到。

2.案例教学法不能替代系统的理论学习和讲授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7)

初中政治课程与其他学科相比,其理论性更强。要让初中学生学好政治课程就要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深入浅出地理解政治思想的能力。作为一种创新的教学模式,案例教学用具体的案例与政治知识相结合,可以使理论性的知识变得易于理解,通过个别案例现象的分析与解读,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同时,案例教学在政治课堂教学中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既能带动学生分析与解读教学内容,又能活跃政治课堂教学气氛,帮助学生形成良好思维习惯。

一、当前初中政治教学中案例教学开展的现状

(一)教师主导案例教学活动开展,未关注学生参考度

在以教师为主导的传统教育形式下,初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案例教学,学生一时之间难以适应,对教师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产生排斥现象。一部分政治教师为了达到理想教学效果,在案例教学活动中,一人主导案例的选取、问题的提出、分析总结活动,未意识到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使案例教学间接成为填鸭教学,并不能实现案例教学效果。

(二)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相混淆

初中政治教师在对案例教学认识不充分的情况下,将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相混淆,认为案例教学就是举例子,在课堂中进行事例的穿插,其教学目的在于增加课堂趣味性,因此,对案例教学例子的选择与引用未引起重视。在课堂教学中以三言两语引入例子,或者在举例过程中虎头蛇尾,未带动学生深入思考。案例教学的开展,需要教师精心搜索与知识点相应的案例,进行完整的课程设计与组织教学,如此才能通过案例与教学的结合,引导学生思考,最终学有所得。

(三)将案例教学设置成为题海教学

部分初中政治教师将案例教学的运用视为题海教学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没有关注案例教学的运用,而在一些答题技巧的训练过程中,通过案例的提出、知识点的划定、对答案的解答进行案例分析活动。这种教学形式有其独特的优势,但也是对案例教学的一种曲解。长此以往,案例教学的实际效用难以发挥,学生对案例教学的积极性也会产生负面情绪,最终可能导致适得其反。

二、案例教学与初中政治教学相结合的探讨

(一)明确角色定位,确立学生教学主体地位

无论哪一门课程教学、哪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都应当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而不是处于接受课堂塑造的被动地位。只有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不断的自我调节,掌握新的知识与技能。在案例教学结合初中政治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牢固确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尊重学生个性,顾及学生的课堂感受,建立民主和谐师生关系,以确保学生在积极愉悦的课堂氛围中发挥学习自主性以及创造性。

(二)明确教学目标,科学选择教学案例

开展案例教学的重要基础是对案例的科学、合理选择。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前提下,结合教材内容,科学选择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典型案例,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通过具体案例,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从而对政治内容产生兴趣。例如在了解我国计划生育与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时,对我国面临的严峻人口、环境问题案例进行引入。如在《教师伴我成长》一课教学时,通过教学目标设置一个学生顶撞教师,扰乱课堂纪律的案例,提问班级学生,遇到这种情况,教师应该如何处理;站在学生立场,这个学生的顶撞行为有什么问题。通过与学生的沟通交流,结合案例的引用,使学生感受到教师教学的不易,认识到应当如何正确处理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留心生活中的典型案例,适当将案例融入政治教学之中。

初中政治教师要加强对社会生活中热门事件、最新政策的关注,通过典型案例的收集,适时地融入政治教学之中,加深学生对政治内容的感受。初中政治教师在日常要养成阅读书报、观看新闻,浏览网络资讯的习惯,并在浏览过程中将有益于课堂教学的经典案例以影像、图书、文字等形式保存下来。此外,还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生活,发现身边的大事小事,从这些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案例中得到启发。在恰当的教学时机,围绕初中政治理论知识进行,并对案例的来龙去脉详细讲解,同时通过音像、图片等资料展示,使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生动形象,提升初中政治教学效率。

(四)鼓励学生沟通交流,教师帮助归纳与总结

在案例教学过程中,应鼓励学生互相交流,可采用分组形式或个人形式,对案例的发展过程及结果进行探讨。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出自己针对案例学习得出的结论,激励学生提出新的论点,或补充前面学生所提观点。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归纳与总结作用,对小组或个人的思考成果给予肯定,对学生观点的正确与否进行评价,对富有创意的思想进行赞扬。通过学生参考性的活动,发掘学生的闪光点,真正发挥案例教学的引导与启发作用,吸引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实践活动中来。

三、结语

案例教学活动的开展,是新课改下一种全新的教育教学活动,对初中政治教学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案例教学的实施为初中政治教师的教学能力与教学行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日常生活中广泛收集、不断寻找生动有效的案例结合政治教材,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与此同时,初中政治教师也要意识到案例教学法只是初中政治教学现代教学方法中的一种,要优化课堂教学,就需要教师不断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为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课堂教学不断创新与贡献。

参考文献:

[1]张朝志.浅议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教学中的应用[J].科学导报,2014(.11).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8)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哲学家兰德尔首先提出并且在教学中投入使用的,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逐渐涉及了许多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就是将一个案例放到课堂之中,以案例为中心,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讨论,并且在讨论之中逐渐摸清知识脉络,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教学手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之下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进课堂之中,不仅集中了注意力,兴趣也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是一种学习效率非常高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往往呈现以下的优势: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从物理的教科书和教学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物理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原理,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也同样来源于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常生活,十分符合物理教学的内容。并且,由于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真实性,能够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加容易,对物理的兴趣愈发浓郁。其次,是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热烈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无疑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需要进行讨论,才能得到结论。在讨论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高度。再次,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案例教学法的特殊性质使得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讨论成为结论得出的关键所在,教师不再起到主体作用,取而代之成为课堂主体的变成了学生。这样的位置互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逐渐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找到学习方法之后,不仅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物理知识,更能够在长远的学习中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最后,案例教学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在不断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所以,学生一旦在生活中发现了物理问题,就会自主地运用已学得的物理知识去加以解决,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如果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案例教学法的位置,那么理论知识就是东岸,实践教学就是西岸,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连接东岸和西岸的桥梁,正是因为有了案例教学法,才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能够相互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物理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

案例教学法固然好,但是,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条件,现在有许许多多的初中物理教师,在并不适合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案例教学法,得到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在确定使用案例教学法之前,一定要客观地、理性地结合学校硬件条件和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细致的研究,确定符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有三: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案例教学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初中教师都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并且对案例教学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可以自如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其次,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识内容。如果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对于案例相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一无所知的话,就算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生也讨论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更有可能会因为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低下,导致讨论过程中出现空白状态,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再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要对案例教学的内容进行细致的编排。案例教学不仅仅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充分准备,更需要教学材料的合理编排,因为在案例教学中,教学材料往往起到了一个中心点的作用,无论教师的能力如何,或者是学生的知识储备是否充分,最后的关键点都在于案例内容如何。所以,如果想进行一堂十分有效率的案例教学,那么,就必须将教师、学生和教学材料之间进行有机地结合。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9)

二、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案例教学法是由美国哲学家兰德尔首先提出并且在教学中投入使用的,经过不断的发展和改革,逐渐涉及了许多的学科。在物理教学中进行案例教学法,就是将一个案例放到课堂之中,以案例为中心,引起学生和教师的共同讨论,并且在讨论之中逐渐摸清知识脉络,学习物理知识的过程。可以说,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参与性很强的教学手法,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法之下能够更加积极地投入进课堂之中,不仅集中了注意力,兴趣也可以被有效地激发出来,是一种学习效率非常高的教学手段。在物理教学中,案例教学法往往呈现以下的优势:

首先,是教学内容的真实性。从物理的教科书和教学材料中我们不难发现,初中物理所教授的知识大多数都是生活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原理,案例教学法中的案例,也同样来源于学生最为熟悉的日常生活,十分符合物理教学的内容。并且,由于案例教学中案例的真实性,能够在情感上引发学生的共鸣,使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更加容易,对物理的兴趣愈发浓郁。

其次,是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新课标对于初中物理学习中学生之间的交流和讨论作出了明确的要求,而要想让学生主动地、热烈地对课堂内容进行讨论,案例教学法无疑可以很好地做到这一点。在案例教学中,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都需要进行讨论,才能得到结论。在讨论中,学生原有的知识得到巩固,对于新知识的理解,也可以达到一个更深层次的高度。

再次,是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挑战。案例教学法的特殊性质使得在课堂中,学生的自主讨论成为结论得出的关键所在,教师不再起到主体作用,取而代之成为课堂主体的变成了学生。这样的位置互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并且在不断的自主学习中,学生能够逐渐地找到属于自己的学习方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生在找到学习方法之后,不仅能够更加轻松地学习物理知识,更能够在长远的学习中取得意想不到的好成绩。

最后,案例教学法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在不断地对案例进行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学生的兴趣也得到了最大限度的激发,所以,学生一旦在生活中发现了物理问题,就会自主地运用已学得的物理知识去加以解决,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

如果用比喻的手法来形容案例教学法的位置,那么理论知识就是东岸,实践教学就是西岸,而案例教学法则是连接东岸和西岸的桥梁,正是因为有了案例教学法,才使得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得到了很好的融合,能够相互配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的物理水平,实现对学生的全面培养。

三、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

案例教学法固然好,但是,在使用案例教学法对学生进行教学之前,一定要准备好实施案例教学法的必要条件,现在有许许多多的初中物理教师,在并不适合进行案例教学法的时候对学生进行了案例教学法,得到的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所以,教师在确定使用案例教学法之前,一定要客观地、理性地结合学校硬件条件和学生学习状态进行细致的研究,确定符合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之后再对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教学法的应用条件有三:

首先,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案例教学能力。并不是所有的初中教师都可以利用案例教学法使学生得到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必须接受相关的培训,并且对案例教学法有一定程度的了解,才可以自如地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

其次,学生也需要掌握一定程度的知识内容。如果学生本身基础薄弱,对于案例相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知识一无所知的话,就算教师能够很好地引导学生进行自主讨论,学生也讨论不出什么所以然来,更有可能会因为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的低下,导致讨论过程中出现空白状态,打击学生的学习自信心。所以,在进行案例教学之前,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掌握一定的相关知识,再带领学生进行讨论。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10)

以往的政治课堂的教学是相对乏味的,而且也忽视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是一个与学生实际相脱离的政治课堂,使政治课堂存在的价值大大降低了。与传统的教学方法相比,将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政治,利用这一阶段学生对事物的好奇心,从而获取对知识的关注和对理论向生活转化的常识性政治认知。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维。如何有效地将案例教学法融入初中政治课堂成为我们探究的重点。

一、案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

教师想要让案例教学法更好地应用于初中政治课堂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就必须了解我国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现状,才能够对症下药。目前,我国教育领域对案例教学法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案例资源有限,具体实施方法仍在探索中。初中政治课堂应用案例教学法不断有人在尝试,但尚未形成行之有效的操作模式,如何将抽象的政治理论与学生思维情感结合仍需要进一步讨论。作为新课改大环境下全新的教学尝试,仍需丰富其实践和理论认识。

二、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初中政治课堂的有效策略

1.利用生活实际和多媒体进行案例资料收集

新课标指出,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中逐步形成的。如果在选取案例时,教师能与学生生活的现实相联系,在实践中收集具体案例,那么学生能更切身地了解到案例的细节,学习兴趣和实践能力也会得到提高。

2.坚持学生主体性,进行分组讨论教学

新课改的核心就是要坚持以学生为本,突出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应该是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以

实现自身的发展。案例教学法是适应新课改要求的,也坚持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所以在进行政治教学时,教师想要将案例教学法和学生主体性兼顾的一个有效的方法就是将学生分组讨论学习。每位学生对同一个案例的认识是有不同见解的,通过讨论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相互借鉴。这样,不仅能让案例在课堂上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还能让学生将政治理论知识在探索、讨论的过程中与案例相结合,更好地加强学生知识体系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3.案例的选取要注重时效性和真实性

既然案例的选取要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那么所选取的案例就必须真实、可靠。只有真实的案例才可以让学生围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展开思考,并与所学理论知识进行完美对接。与此同时,案例的选择特别是对政治课堂教学而言,还要注重时效性,要紧随当前的时事,不断给学生注入新鲜感,才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提高他参与案例讨论的热情,从而提高课堂效率。而且案例选取的作用就是为政治课堂教学服务的,并不是什么例子都可以出现在课堂中的。所以,案例要与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相呼应。

4.教师要科学全面地评价课堂

教学评价应该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教师应该摈弃以往固定且狭隘的评价方式。而且对于案例教学法在政治课堂中的应用而言,评价也不应该只是通过试题或是课后练习就能全面体现的。案例教学法应用到政治课堂中的效果是需要教师找出更加合理、公平、全面、科学的评价体系来完成教学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课前搜集到的案例,课堂上的讨论,以及课程结束后的练习等工作等来观察学生。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价,为教师对学生学习以及课程目标的达成评价提供参考。

总之,案例教学法在初中政治的教学应用是符合新课改要求的,也是适合初中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的。案例教学法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利于学生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同时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也可以说,案例教学法的应用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观念的与时俱进,在优化政治以及其他学科的教学课堂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案例篇(11)

1.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具体的思想品德知识

在学生的传统观念中,思想品德学科向来比较枯燥,知识点和原理也较为抽象,不容易理解,所以使得大多数的初中生不喜欢学习思想品德学科。而采用案例教学法可以活化课堂,让课堂变得生动有趣,从而使学生融入教学,进而共同思考,由具体演化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最终认识到学习政治知识的规律。

2.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身学习能力

优秀的教师往往会指引学生自行探索真理,而不好的教师往往是直接将真理传达给学生。这两种方法所起到的效果有着天壤之别。同理,在课堂中使用案例教学法,也是引导学生自行探索真理的一个途径。案例教学法摆脱了传统学习的死记硬背模式,让学习变得灵活起来。而在这个背景下,学生便成为知识探索的主体,他们不再被动地接受知识,可以自觉地对知识和真理进行探究。另外,在教师的指导下,初中生对一些案例材料进行阅读,独立思考,结合自身掌握的知识来分析案例材料,这一过程也可以间接培养他们的思考能力和整理能力。

二、使用案例教学法的隐含问题

1.角色不明

在传统案例教学当中,教师和学生是课堂中的一对矛盾。其中,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扮演着中心角色。不过在对案例进行分析的过程中,这对矛盾的位置却出现了变化,最为明显的便是学生扮演着中心角色,由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不过在现阶段,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在使用案例教学法教学的时候常常会摆不好自己的位置,代替学生分析案例,这就使得案例教学法无法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2.浅尝辄止

在案例教学当中不仅具备实际案例的描述,同时还包含了诸多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停留在表面,一目了然,有的却隐藏极深,需要仔细地挖掘和剖析才可以弄懂。而初中生在分析案例的时候常常会停留在表面,对于深层次的事物无法成功窥探,挖掘不出事物的本质,有时还会被一些假象所迷惑。这时,教师必须及时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案例分析方法,比如如何透过表面分析本质,如何在此基础上使用因果分析法、假设法等。然而在目前,个别初中思品课教师往往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浅尝辄止,并不深度挖掘其对学生学习能力的促进意义。因此,在日后的教学中我们必须严格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

三、完善案例教学法的对策

1.明确案例分析主角,提高教师引导功能

在利用案例教学法开展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时,首先要明确学生处于主体地位,教师则充当引导者、领路者,在学生分析和讨论的过程中适当指引、纠正。不要出现教师直接分析说明的情况,这样不仅会造成学生思考探索机会的丧失,更无法实现学习能力培养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