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自动化免疫分析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0 16:28:22

自动化免疫分析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1)

[中图分类号]R392-33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7210(2009)05(b)-127-02

美国拜耳公司生产的ACS:180SE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以其独特的免疫分析技术,齐全的检测项目,简便的操作,快速、灵敏的测试结果,在临床上广泛应用。该机使用的一次性样品杯、定标液、酸碱试剂、辅助试剂等均为厂家负责免费提供,降低了检测成本,方便了客户。

1 仪器的使用环境及保养

环境温度、尘埃、电源的稳定性对机器的影响很大。环境温度和湿度过高或过低,仪器都会报警,因此实验室应安装空调和除湿机。室内湿度过大时仪器无法正常启动,可用吹风机对准仪器后部的窗口吹10~15 min即可。同时要做好环境的防尘、清洁工作。定期用无水乙醇擦拭吸样针和试剂针,同时调整吸样针和试剂针的位置,试验用水必须使用达标水质。

2 操作流程

2.1 仪器工作全程由微机控制

仪器自检、灌注、编排工作表、样本和试剂的识别与定标、样本和试剂的混合、进样、清洗等均由自动程序控制,操作简便。

2.2 样品杯为一次性使用,厂家负责免费提供

使用时将杯子放如杯仓内,由机械装置引导自动进入轨道,吸样针和试剂针将样本和试剂吸入,反应分析后样品杯被清洗送入污物仓,同时将检测结果自动传送至电脑,整个过程全自动化检测。

2.3 吸针均由程序自动控制

为使吸样针和试剂针准确吸样和吸试剂,机内有一负压泵为吸针提供负压,针上有传感器及液面检测器负责检测。吸针的吸样位置和吸样量多少均由程序自动控制。

2.4 结果分析

分析结果直接传入英文版的微机,再自动传送至中文版的微机中,打印中文综合报告。

3 常见故障及处理

3.1 系统故障及电路故障

当系统发生故障时,英文版微机显示器左上角窗内后黄色表识闪动,机内故障检测系统将指示出故障发生的具体部位及处理办法。大部分故障可自己解决。当电路发生故障时就要与厂家维修工程师联系解决。因为控制仪器的微机是全英文版的,所以操作人员必须能够具备一定的英文水平,仪器旁也应该随时放置英文词典以备查用。

3.2 微机故障

微机是该系统的心脏。有时由于微机不能启动,与主机之间的连接松动等都会造成整个系统不能工作。这时应该检查微机电源、与主机间的连接线路、系统软件等。如确属微机本身硬件或软件故障,就要与厂家维修工程师联系解决。

3.3 卡杯子

卡杯子故障是该仪器出现故障率较高的现象之一。杯子一旦卡住,整个检测过程就要重新开始,既浪费时间又浪费试剂。

3.3.1 杯仓卡杯子由于样品杯是在杯仓内任意放置,由仓内机械传送带随机拾取的,使用一段时间后仓内灰尘及塑料样品杯上的毛刺等都可能使杯子卡住。此时轨道上无杯,机器空走。解决的方法是将机器左侧上外板拆下,将卡杯取出,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清洁传输带、杯仓即可。

3.3.2 污物仓卡杯子检测后样品杯被清洗送入污物仓内。长时间使用后,杯子进入污物仓的出口处会有灰尘积聚,出口斜面变涩,使杯子不能顺利滑入污物仓,从而堵住出口。此时仪器报警,检测停止。解决的方法是将污物仓打开,用用棉签蘸取无水乙醇清洁杯子出口即可。

3.4 过滤器渗漏或过脏

仪器左边上一小窗可看见水过滤器。由于受水炙和环境的影响,如果一段时间结果出现较大偏差,并从小窗上看到过滤器发黄或是渗漏,就需要与厂家维修站联系更换水过滤器。

3.5 样品(试剂)盘无动作

当传动装置发生故障时,样品(试剂)盘不能动作,此时应首先检查传动马达有无动作,在拆开清洁后发生此故障,多半是由于条形码检测器没有检到条形码。只要将样品(试剂)盘转一下位置就可解决。所以在拆盘时要记住原始位置很重要。如果条形码检测器灯不亮,无扫描,则是检测器本身故障,就要与厂家维修工程师联系解决。

3.6 液面检测故障

当进样(吸试剂)的1~3号针任一发生故障时,该针进到样本(或试剂)杯中,只是轻点一下,不能吸液,则要考虑是否液面检测器损坏。可将两只针上液面检测器互换。如果故障也随之转移,就可断定是液面检测器损坏。此电路板在机上为软线连接,拆装时要格外小心,以免扩大故障。

3.7 水量过少或水液面过低

在仪器的左面有上下两个水桶,上面是净水桶,下面是污水桶。两个水桶分别由两个带圆型塑料垫的盖子盖住。使用一段时间后,即使净水桶里是满的仪器也会出现水液面过低的报警现象。此时,可打开净水桶盖子,将盖子上的圆形塑料垫转动位置盖上即可。如果长期磨损,转动后仍不能解决,就需要与厂家维修站联系更换塑料垫。

3.8 样品或试剂量过少,液面过低

此时吸针因吸不到样品或试剂而报警,无法检测。可将样品管或试剂瓶稍微向上提3~5 mm,以不影响吸针吸样为准,这样可将样品或试剂液面稍微提高,从而顺利检测,同时避免了试剂的浪费。

总之,在使用过程中日常维护和保养至关重要,能消除隐患,降低故障率;如果能了解一些常见的故障发生的原因并及时加以处理,更有利于提高仪器的使用效率,充分发挥该仪器快速、准确的性能。

[参考文献]

[1]叶应妩,王毓三,申子瑜.全过临床检验操作规程[M] .3版.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6:223.

[2]郭健.生化分析仪的选择与分析系统[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834.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2)

现行临床免疫检验应用较多,特别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复发及存活期期间,多依靠免疫检验帮助临床判断患者的当下情况,并未患者的治疗提供帮助。而在免疫检验自动化的发展过程中,也经历了诸多的变化,随着医疗设备的不断发展,免疫检验自动化也得到了巨大的进步,经过多年的研究,免疫检验自动化分析的操作步骤也在逐渐减少,检查报告结果更加准确详细,免疫检验已经从微量检测进一步发展为超微量检测[1]。而对免疫检验自动化进展总结分析,也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免疫检验自动化的概念以及现状

1.1 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的概念 免疫自动化检验指的是计算机控制检测仪器进行免疫检测分析,不需要人工操作。主要涉及三方面的工作:①加样品、分配试剂、以及洗涤和检测的自动化。②检测数据的自动化处理。③提示操作人员仪器出现故障以及解决办法[2]。

1.2现状分析 今年来临床免疫检验的工作量逐步增大,传染性疾病对检验人员的构成的风险不断加大,对检验工作的效率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临床上免疫检验的自动化要求已经刻不容缓。自动生化分析技术在七十年代应用于临床检验实验室,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至九十年代免疫检验分析技术已经发展的越来越成熟,其中时间分辨荧光检测技术、化学发光检测技术等先进的分析技术不断的应用于临床免疫检验,这些检验技术灵敏度高、特异性好,抗干扰能力较强。

随着临床检验技术的不断发展,极大的促进了免疫检验技术的自动化的发展,很多自动化的分析仪应用于临床,大大降低了检验人员的工作强度,缩短了分析的流程,提高了检验结果的特异性以及准确性和灵敏度,所以自动化检验备受临床医学检验人员的青睐。

2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的发展

2.1标记免疫检验技术的自动化发展 标记免疫指的是采用酶、放射性同位素等物质标记抗原或者抗体发生抗体、抗原反应。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其标记方法不尽相同,主要可以分为:放射免疫技术、酶标记技术、免疫荧光标记技术。其中临床检验中使用最广泛的是放射免疫技术和免疫荧光标记技术。但是两者都有明显的缺点,免疫荧光标记技术比较费时而且不能进行定量和自动化,放射免疫技术检测所需仪器复杂且价格昂贵,对人体危害比较大。酶标记技术则是一项易于操作的一项新技术,具有无需特殊设备、适用范围广泛、检测周期短等优点。

免疫标记检测技术主要具有两方面的优点:灵敏度高,测定目标由待测物转变为待测物上的微量标记物质,利用其放大效应,大大降低了待测物的检测下限,可进一步发展到超微量检测。特异性高,从传统的有机或者无机试剂发展为抗体和抗原,使得检测的特异性显著提高,随着酶试剂、稀土元素等更加灵敏、高效的标记物质的出现,免疫标记检测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了临床免疫检验检测各种激素、肝炎抗体、肿瘤标记物等微量蛋白物质的主要检测分析手段[3]。

2.2 免疫浊度检测的发展

2.2.1 透射浊度检测法 免疫浊度的测定可以通过检测光源光路方向透射光的强度,分析其与测定溶液溶度的关系的方法。透射光的吸光度与待测定免疫物质的量呈现正相关,抗体量固定时,根据待测定免疫物质的吸光度,计算出相应抗原的量,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只要试剂合适,在普通的生化分析仪上就可以进行全自动化的分析,可以使得人体液中的特异性蛋白质测定的准确度和灵敏度显著提高,检验流程更加简洁。

2.2.2散射浊度检测法 散射浊度检测法指的是波长一定的光照射溶液,当遇到抗原抗体复合物分子时,复合物颗粒导致光线折射,出现偏转,其偏转角度与光线波长以及复合物分子的大小和量有很大关系。光强度与抗原抗体复合物含量成正比,散射光强越强,那么形成的抗原抗体复合物也就越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检测范围宽、检测速度快、敏感度高,但是要求所检测的抗体质量比较高。

3免疫检验自动化的总结

免疫检验自动化的主要技术参数主要有:临床检验中的抗体、抗原需具有高度的特异性和亲和力;检验中的固体载体一般为磁性微球,以达到增加免疫反应的面积的目的;自动化分析仪都要结合相关的计算机软件对测定的数据进行转化和分析。新的分析仪设计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其自动化程度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新时期临床免疫检验的最重要的检验方法之一。在不断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对临床免疫检验自动化的发展进行深入的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一些高灵敏度、高精确度的免疫检验技术将会广泛应用于临床,提高临床免疫学检验的效率,促使检验技术不断向着更高质量的方法发展。

参考文献: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3)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检验亦在不断更新,成为当今医学领域进步最快的学科之一,其中临床免疫检验的推陈出新更是佼佼者。免疫检验已由全手动操作,逐步过度至班自动化操作,目前我国部分经济发达地区先进医院已优先步入全自动化阶段。本文就免疫检验自动化的概念、目前发展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规划作一简单总结。

1免疫检验自动化的概念

"自动化",顾名思义为计算机操作取代人工手动操作。而免疫自动化,即运用计算机技术参与免疫检验操作、调定的技术。其中包括样本调控、试剂掌控等免疫检验基本操作过程;检验结果与数据自动处理,以及故障自动报警系统与自救系统等。

2当前免疫检验自动化发展现状

免疫检验技术的不断进步是适应我国当前医疗环境的自我完善。众所周知,医少患多不仅仅是临川科室的突出问题,在检验科,检验医师与待检样本比例严重失调是大多数医院检验科面临的一大难题,故如何提高检验效率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免疫检验自动化具有高效、高灵敏度等优点,其在检验科的应用价值已逐渐凸显,虽然该技术在我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及其迅速。我国免疫检验自动化系统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至今40余年间逐步成熟。多年的临床经验证实,免疫检验自动化技术具有高灵敏度、特异度,且对于干扰因素的分析和排除能力强于手动操作,能有效避免误差的发生[1]。

3免疫自动化技术进展

3.1免疫标记测定自动化系统的进展 免疫标记是运用抗原抗体反应的原理,对目标AG/AB或介导AG/AB进行标记,从而根据对待测目标进行追逐、测定的技术,常用的标记手段有荧光素、放射性同位素、酶等,并可根据标记手段的差异分为免疫荧光技术、放射免疫测定技术以及酶标技术等等。前两种免疫标记技术目前应用频率较高,有很高临床应用价值,但亦有一定缺陷,如放射性同位素价格昂贵,对人体具有致癌和致畸作用等;而应用荧光素的免疫荧光标记技术耗时较长,实现全自动化有一定难度。免疫标记技术另一大突破是化学免疫技术的发现,其标记物为花光物质。虽然该技术起步较晚,但由于其高信度、效度优点,有效避免了耗时常和生物有机体放射毒性等弊端,已成为当前免疫标记技术的领军项目。

总体而言,免疫标记技术具有高灵敏度、高特异性等优点,在激素水平测定,各种类型肝炎病毒AG/AB测定以及肿瘤标志物水平等多种蛋白类物质的测定中具有及其重要的应用价值。

3.2免疫浊度测定自动化 免疫浊度是在光学手段辅助下,根据抗原抗体复合物能增加透明液体浊度的原理,通过分析液体浊度推断目标AG/AB含量的技术。根据光学手段的差异,可将免疫浊度测定技术分为散射比浊法和透射比浊法两大类,下面逐一介绍。

3.2.1散射比浊法 散射比浊法是将一定波长的光束,对混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溶液照射,光束垂直通过溶液时,在照射致AG/AB复合物时会发射不同角度的折射,而折射的角度与AG/AB复合物的量、微粒大小相关,故可以通过散光光度自动分析处理系统,测定溶液中AG/AB复合物以及目标抗原的含量。

散射比浊法免疫浊度测定技术具有高效、敏感等优点,尤其是对于血浆蛋白含量的测量,精确度较高。该技术主要缺点为其要求与目标待测抗原发生反应的介质抗体质量要求高,主要为避免AG/AB复合物微粒大小参差不齐对自动处理系统产生的结果误差。

3.2.2透射浊度法 透射浊度法的原理是一定波长的光束在透过混有抗原抗体复合物的溶液时,会被其吸收,从而在光路方向收集光强度,并计算原光束强度与溶液中光束强度差即为溶液吸光度,溶液吸光度与AG/AB复合物微粒数目有关。

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中运用透射浊度法进行溶液分析的较多,该技术适用度广,对抗体和试剂无特殊要求,只要溶液中AG/AB复合物分子微粒大小适合、AG/AB复合物量足够均可采用该方法测定。

除上述免疫标记测定自动化系统、免疫浊度测定自动化外,多种自动化免疫分析仪器亦在临床免疫检验中广泛应用,其应用的技术亦较为先进。而当前常用的自动化分析仪器有AXSYM全自动快速免疫分析系统、Vitros ECi全自动增强化学发光酶免分析仪系统、auto DELFIA全自动时间分辨荧光免疫检测系统等。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4)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标本用量较少、稳定性较高、标记物制备较容易、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主要将免疫分析与化学反光分析相结合,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是继酶免疫、发射免疫以及荧光免疫测定之后的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经常需要检测和分析表征性物质,以判断疾病以及身体病理特征[1]。通过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快速分析各种物质,能够提高检测的灵敏度与准确度。

1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概况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主要包括化学发光分析和免疫分析系统,用于抗原、抗体、酶、激素、维生素以及脂肪酸等检测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分析是根据免疫反应情况,待免疫反应完之后加入酶或氧化剂等发光底物,发光底物经过氧化会形成处于激发状态的中间体,通过发射光子来释放能量,以达到稳定状态。而免疫分析是在抗体或抗原之上利用标记物进行直接的标记,标记物为化学物质或酶,待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后,会产生带有抗体免疫的复合物。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原理是以化学发光剂对抗体或抗原进行直接标记,待磁颗粒性、抗体或抗原发生反应之后,在磁场的作用下,分离处于游离状态和结合状态的化学发光剂,将发光促进剂加入到结合状态的部分,使其进行快速的发光反应,并以定性或定量的方式检测处于结合状态的发光强度。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系统具有操作较为简单,结果较为准确可靠,且自动化程度较高以及试剂储存的时间较长等优点,可根据激发态分子能量的来源,将化学发光的过程分为生物发光、光照发光和化学发光。

2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应用的类别

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在临床检验中,主要分为酶催化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以及电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酶催化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是通过抗体或抗原在标本中发生反应之时,采用发光的酶作为标记物。直接标记发光物质的免疫分析是采用吖啶酯对体或抗原进行直接标记,待抗体或抗原发生免疫反应后会产生一种复合物,加入氢氧化钠和带有双氧水的氧化剂后呈碱性,出现发光、分解等现象[2]。而电化学发光的免疫分析过程包括化学反光和电化学,将三丙胺作为电子供体,对抗体或抗原用三联吡啶钌进行标记,在电场的作用下,通过电子转移而产生发光反应。

3 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的分析

3.1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传染性疾病 乙型肝炎病毒是血清学的标志物,是治疗和评价机体免疫功能的重要指标。诊断乙型肝炎病毒中的抗体或抗原的表面部分是否受到感染,这样的诊断为常规酶法,但常规酶法会使低病毒含量的携带者出现漏检的情况。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和以前的常规酶法相比,具有线性范围宽和高灵敏度等特点,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对传染性疾病进行分析,如对于已感染免疫病毒的儿童,应对其体内的甲型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以及单纯疱疹病毒以Bowser等进行测定,检测出的灵敏度较高。

3.2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肿瘤标志物 肿瘤标志物指肿瘤肿瘤在发生与增殖的过程中,通过肿瘤细胞进行合成、释放或者是机体与肿瘤细胞发生反应,产生酶、激素、白质以及癌基因产物等物质。患者的细胞、血液以及组织中都会有肿瘤标志物,利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能够快速的寻找到难以发现的肿瘤标志物。通过对患者进行体外的辅助诊断以及术后监测,能够缓解患者的病痛。采用Mac等诊断和监测食管癌患者的病情,如对血清中的癌胚抗原浓度、鳞状细胞癌的抗原浓度等进行检测。以Raslan和Shabin对健康孕妇德阴道液和胎膜早破中的人绒毛膜促线性激素和AFP标志物进行比较,AFP的特异性和敏感度较高。

3.3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心脏疾病 在临床检验中,经常以同丁酶对心脏疾病患者进行定量测定。心肌损伤的标志物包括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和肌钙蛋白T,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心脏疾病的标记物,能够提高检测的准确度。通过采用Dutra等将肌钙蛋白T(cTnT)的受体分子制成免疫传感器,应用于早期心肌梗死的临床检测,其方法较好,具有相关性,可以应用到临床中对标本进行检测。

3.4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激素 激素是细胞和细胞间进行信息传递的媒介,主要指散在内分泌细胞中或内分泌腺所分泌出来的高效能的活性物质。在临床检测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和测定性激素、甲状腺激素等激素,能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比较可靠、准确的实验室数据,提高检测的灵敏度和特异性[3]。通过以Vutyavanich等对血清中的促黄体生成素、睾丸素、促卵泡生成素以及催乳素等进行检测,以Karlsson对患者甲状旁腺进行检测,以Gayk和Schmidt对骨代谢标志物中的降钙素进行测量,并和放射免疫法相比,其精密度和准确度较高。

3.5 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分析其他物质 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还可以分析细菌、维生素、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酶以及基因等。通过Dasgupta等对血清中高辛含量进行检测,以Quan等对食物中含有的盐曲霉毒素B1进行检测。

综上所述,化学发光免疫技术具有不污染环境、操作简便以及便于实现自动化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到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中。在临床检验中应用化学发光免疫技术,能够为临床检验提供数据依据,提高检测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参考文献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5)

章编号:1004-7484(2014)-03-1787-0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起源于1977年,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主要利用了化学发光测定技术和免疫反应,化学发光测定技术有着非常高的灵敏性同时免疫反应有着非常高的特异性,通过两者的结合使得化学发光免疫技术成为现今最新的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较其他免疫分析技术而言拥有着高灵敏度、价格低以及操作简便等多种优点,正因为这些优点使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被广泛的运用。

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基本原理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最关键的步骤就是化学发光以及免疫,免疫分析技术就是对分析的抗原进行标记,而化学发光分析技术就是对所产生的微观反应进行检测,以此来达到分析的目的。免疫分析就是利用抗原与抗体之间的特异性结合所产生的明显现象来检测所检测物质,而采用标记免疫分析就是通过对抗原进行放射性的标记,这样就能够更好的检测微观物质所发生的化学反应[1]。化学发光技术则是化学反应中的一种现象,化学反应必然伴随着能量的迁移,而具备能量的分子为了达到稳定的状态就要释放多余的能量,能量则是通过光形式释放出来,对所发出的光和能量迁移进行分析便可以知道内部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

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不仅拥有较好的灵敏度以及较高的自动化程度,而且其还有较高的精密程度,所以得到了较多的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临床医学以及食品分析中都得到了相当多的应用,下面将进行详细介绍。

2.1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还处于早期阶段,因此没有得到较多的应用。主要原因则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的应用中会跨越化学、兽医以及生物学科方面的知识,而这样加大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应用难度,因此没有在兽医学中得到较多的应用。但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仍然是兽医学中一项疾病快速检测的方法,即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以精准快速的判定动物所发生疾病的原因,而且通过这项技术的运用还可以监测动物体内的疾病发生概率[2]。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没有较多的应用到兽医学中,而且技术也没有国外先进,这进一步制约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国外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较多,比如国外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来进行动物肠道病毒检测试验、猪肉中沙门菌抗体检测以及评价胰岛素浓度对奶牛繁殖性能的影响,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2.2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有较多的应用,比在兽医学中的应用要更加广泛,而且在临床医学的应用中非常重要。美国通过对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进行改进,使得其具备更好的灵敏性以及精准性,现今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临床医学中主要用来检测甲状腺系统、性腺系统、血液系统以及心血管系统中激素浓度。后来有科学家利用金刚烷衍生物在碱性磷酸酶的条件下可产生长时间辉光的特性将其运用到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中,即通过碱性磷酸酶来作为标记物,完善后的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科用来检测心脏病、传染病、糖尿病以及过敏症状,另外还可以用于血液系统和胰岛素的检测中。现今将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运用的最好的就是Roche公司,其所创造的ECL分析系统可以检测到及其细微的反应信号,并且特异性反应极为强烈,操作过程也非常快捷。

2.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在食品分析上中的应用 现今食品安全已成为人们越来越关注的问题,检测食品中含有的违规成分也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运用可以快速精确的测定食品中违规成分的含量,使得食品检测部门可以更好的测定食品中含有成分的含量。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可以用于鸡肉样品中CAP的检测以及牛奶中黄曲霉毒素的检测,国外科学家还利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来测定牛奶、牛肉以及鸡蛋中肉毒梭菌毒素A的含量,由于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有着较高的灵敏度,所以所测定的结果非常准确,而且极大的节省了测试所需要的时间[3]。Yang M等科学家将增强型化学发光免疫检测技术以及电荷耦合器件结合起来创造了检测食品中葡萄球菌肠毒素B的技术,其灵敏度非常高、方法实用而且检测成本非常低。

3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的新研究进展

3.1 新的标记物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运用的重点就是检测内部微观化学反应的情况,而为了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就需要发光物质发光时间更加持久发光更加明亮,而这可以通过标记新的标记物来得以实现。各国科学家都致力于研究标记物的发光时间以及发光强度,标记物发光需要特定酶的催化,这需要科学家通过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够证明哪一种标记物在哪一种酶的催化下才能够达到长时间的发光以及高强度的发光,另外对于标记物发光过程还需要较高的稳定性。目前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得到luminol-H2O2在HRP2A的催化下可以发出高强度而且长时间的光,而且发光的稳定性非常好。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能够快速、灵敏、精准的测定非常细微的物质含量,对于医学检测以及食品安全检测都有着较多的应用,通过不断的研究会使得该技术得到更广泛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魏光伟,余永鹏,魏文康.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进展[J].动物医学进展,2010-03-20.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6)

血清绒毛膜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dadotropin,HCG)有胎盘的合体滋养层细胞合成的一种糖蛋白,它是目前发现妊娠最早的特异性的指标是维持妊娠黄体及影响类固醇产生。HCG在一星期后就能在孕妇血液中检测到,尿中可以在35天后测定到,对于男性和为怀孕的女性,病理性升高提示有恶性的肿瘤存在。常规对其的测定多用放射免疫分析法,今年来,采用了化学免疫分析法。点化学免疫分析法是将化学发光法和免疫测定相结合的产物。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整个检测的过程都是封闭式,并有配套的封闭试剂和包被好的试剂珠。灵敏度高,下线可测到1.00U/L。

1材料方法

1.1检测仪器

GC1200γ放射免疫计数器和美国西门子的IMMULITE2000全自动化学免疫分析仪。

1.2试剂

3V公司生产的试剂和美国西门子公司配套试剂,均按试剂说明书进性测定

1.3检测样本

质控血清采用美国西门子公司的配套质控品;病人混合血清由实验室常规检测新鲜血清混合而成;60例病人血清来自本院住院病人,20份标本测定HCG值正常,40份标本HCG值超出范围。

2结果

2.1 重复性实验

用化学免疫方法和放射免疫的方法分别对三个浓度进行测定,范围为(4.65-6.97,24.7-37.1,223-334)单位为U/L的HCG质控血清进行实验,如下表。结果两种方法都有较好的重复性。化学免疫方法CV比放射免疫的法小

表两种方法测定HCG精密度评价

质控血清 例数 RIA法 ELISA

批内CV% 批间CV% 批内CV% 批间CV%

低值质控 20 5.06 6.21 4.02 4.59

中值质控 20 4.25 5.16 3.57 3.98

高值质控 20 4.20 5.19 3.59 3.88

2.2 对照试验

分别用化学免疫方法和放射免疫的方法检测60例病人血清标本HCG检测,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相关性较好(R=0.998,P

3讨论

放射免疫分析在过去有很大的优越性,也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与重视,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灵敏度较高,但试剂中含有放射性元素,其有衰变,试剂稳定性较差,并且对环境造成了危害,其检测方法流程较繁琐。

化学免疫分析法是用磁珠微球作为固相载体,,含有放光底物,它既具有发光检测的高灵敏性,有具有免疫分析的高特异性。整个过程有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中进行测定,操作误差少。因此化学方法测定更优于放射免疫法,也不会造成放射性元素对环境的污染。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7)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随着农村劳动力的快速转移和经济的快速发展。流动人口大量增加,现有流动人口2.61亿。未外来人口的增多势必引起流动儿童的增加。流动人口中的儿童居无定所,难以管理。加之流动人口经济状况较差,自我保健意识差,对计划免疫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各地尽管采取了许多措施,但接种率仍然无法提高,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性传染病发病率上升【2】。

1 影响因素

1.1 管理体制不完善

1.1.1相关部门对所辖区域内流动儿童掌握登记不全,不能及时地提供流动儿童的准确信息,相关部门协作配合不力,使有些流动儿童无法享受国家免疫规划服务。

1.1.2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配备不足,专业人员不足,设备陈旧,经费不能足额到位等。

影响了整个地区主动服务流动儿童的质量。

1.2 流动儿童免疫接种问题

1.2.1 政府对流动儿童的管理重视不够 当前采用传统户籍制人口管理模式,已无法满足计划免疫工作的需求,不能正确的反映流动儿童的基本信息,原因在于各部门没有明确责任,缺乏协调,造成流动儿童管理上处于无序状态.同时儿童信息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了免疫接种的服务质量和保障健康的程度【3】。

1.2.2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认识不足 流动儿童的家庭不少为收入水平低下或居无定所无固定职业的家庭,由于受文化水平,生活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部分流动儿童家长对免疫接种工作未引起足够重视,防病保健意识淡薄,从而导致儿童漏卡漏种现象的发生。这也是各地区流动人口具有的特点【4】。

1.2.3 宣传工作不到位 对预防接种知识没有进行广泛和深入持久的宣传。

1.2.4 基层接种单位工作人员缺乏,对流动儿童的接种服务不到位。

2 管理对策

2.1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要遵循“政府参与,社会参与,部门配合,法制保障”和对流动儿童实行现居住地管理的原则,对不同地区重点部位和薄弱环节采取强化工作措施,同时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经费的投入,认真落实国家有关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的投入政策,从政策上.资金上给予重视和支持,保证免疫规划人员,经费,设备到位。加强政府部门的督导管理,将流动儿童的管理纳入议事日程,制定切实可行的流动儿童实施国家免疫规划方案,协调好教育,公安,计生,妇幼保健,街道,居委会,卫生等部门。,保证流动儿童与常住儿童享受同样的预防接种服务。减少流动儿童接种的空白点。

2.2 开展针对性的宣传教育 除开展常规的4.25宣传,强化宣传,要根据流动儿童的特点,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地区利用广播,报刊,宣传单,告示,标语,短信平台等形式传递信息,多方位,反复开展计划免疫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儿童家长对免疫规划工作的知晓率和主动接受免疫接种意识【3】,共同做好流动儿童的预防接种工作。

2.3 加强对流动儿童免疫规划工作的管理 推进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提高计免人员的业务素质,并在人力,财力,物力等方面给予确实的保障,以保证免疫规划工作的正常开展。建立各级流动儿童管理网络系统,加强流动儿童调查摸底,查漏补种工作,责任明确,措施到位。把补种作为常规管理工,为流动儿童提供优质便利的接种服务,提高儿童家长的满意度。

2.4加强流动儿童的管理 对居住2个月及以上的流动儿童及时建立预防接种卡,无接种证者同时建立.补办接种证,享受与本地儿童同等待遇。居住2个月以下的儿童办理临时接种证,促使流动儿童及无证者主动到本辖区免疫预防接种门诊补种疫苗。

3 讨论:

免疫规划工作是疾控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我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的基本国策之一,自从实施儿童免疫规划以来,许多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流动人口的逐年增长,流动儿童的数量也随之上升,这些人流动性强,信息难以掌握,.由于多元因素的作用,流动儿童与当地儿童预防接种水平存在极大差距,甚至削弱当地人群的免疫屏障,导致流入地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病率上升,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工作已成为疾病防控工作的重点和难点【4】。流动儿童免疫接种率不及时,不到位,直接造成了许多地区计免相关疾病的发生和传播,流动儿童的免疫接种成了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工作中的一个难点,给目前儿童免疫规划管理模式带来了一定的冲力,因此必须引起各有关部门的重视,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让适合年龄的儿童能够及时.规范的进行预防接种,达到预防和控制疫苗针对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目的。及时发现计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对策,建立完善的外来流动儿童管理机制,为更好地开展流动儿童计划免疫工作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李华,计划免疫工作中流动儿童的来源。临床与实验医学杂志.2010.10(23).289-288.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R3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7)01(c)-0225-

进入21世纪以来,免疫学成为了当前发展比较快的前沿学科。目前,免疫学科已经成为了全球科研ESI评价体系中的学科之一,并且各个国家也通过免疫学科的发展水平来衡量一个国家的综合科技实力。免疫学一方面能够帮助人类解决生命现象的本质问题;另一方面也对于人类重大疾病的机制破解和制剂的研发具有重大的意义。另外,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研究解决了人类的重大疾病,增进了人类的健康,推动了我国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提高我国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我国的国民力量,并且结合了我国的重大需求,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可以使我国的免疫学科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1 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开展交叉合作研究的必要性

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包含有新型免疫组织器官、单细胞、亚细胞层面的免疫功能和调节机制等。而一些新型技术的创新发展又促进了这些系统性免疫学的研究。这使得免疫学又与化学、光学、信息学等学科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另外,免疫学与相关学科的交叉与合作使人类许多重大疾病的免疫机制得到破解,其治疗的手段也得到了改革和创新。在生命系统中,免疫系统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并且与内分泌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有着互相调控的作用。而对于免疫学科与相关学科的交叉研究能够很好地破解人类的一些重大疾病。因此,在我国免疫学快速发展并且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升的过程中,开展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合作研究对于免疫学所能解决的人类重大疾病的诊疗新策略具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也需要基金委在政策和基金方面得到资助。

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现状与重要研究成果

2.1 免疫学与生命科学内部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我国免疫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是由于免疫研究技术方法得到了改进;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干细胞生物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的相互促进和发展。第一,免疫学与结构生物学的交叉。研究了病毒侵染和免疫应答机制,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并且能够从感染免疫学当中研究出结构免疫学这一重要的分支。第二,免疫学与干细胞生物学的交叉。目前,生命科学研究的新方向是多能干细胞的培养与器官重塑。而干胞生物医学转化的前提是需要免疫学交叉对于干细胞的免疫分化和排斥的研究。第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免疫学与演化生物学的交叉揭示了抗原受体及免疫应答多样性的物种起源。第四,免疫学与生物信息学的交叉。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受生物信息学的影响,免疫学的研究模式已经转换成为了数字化可预测的分析模式。

2.2 免疫学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的重要成果

第一,免疫学与临床医学交叉的相互促进。对于免疫学与自身免疫性疾病来说,自身免疫性疾病对人类的危害程度远远超过了感染性疾病。而免疫学对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使其有了很大的发展。而免疫学与肿瘤学的交叉在近几年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肿瘤疫苗的上市增强了T细胞的应答,延长了肿瘤晚期患者的存活率。而对于免疫学与器官移植而言,免疫学的研究使器官移植成功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第二,化学表观修饰时免疫调节的重要机制。化学学科一方面从微观分子化学键角度分析了免疫分子,还研究了免疫表观调节的化学修饰机制,提高了免疫调节研究的作用。第三,糖结构生物学开拓了解析免疫分子功能的新视野。近年来,糖结构免疫学研究发现多糖及受体对于免疫细胞具有一定的调节功能。

从以上几点来看,目前免疫学和其他的生命学科、化学学科、医学科学领域的交叉合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关注,并且在代谢疾病、免疫治疗以及化学表观调控机制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多具有突破性的进展。

3 其他学科作为关键辅助手段促进免疫学高水平发展的成果

3.1 化学修饰与示踪技术是免疫学在体实时研究的重要手段

单克隆抗体检测功能把荧光和酶化学修饰作为其应用的前提。可视化技术中运用了荧光分子修饰与化学光学成像技术。而一些化学、光团以及金属离子修饰使佐剂、示踪剂以及转染增效剂具有了更多的功能,也推动了免疫学向着更高层次发展。另外,免疫分子的相互作用促进了免疫网络之间的作用和调节。因此,对于免疫调节功能的研究可有效实现对于重大疾病的免疫干预。近年来,计算机模拟技术能够实现高效鉴定和化学改构,使小分子免疫调节得到快速的发展。

3.2 材料科学在免疫佐剂、递送体系、示踪检测试剂方面的重要应用

近些年,材料科学和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得到了快速的发展。而人类对于新型疫苗、人工器官以及生物材料的需求也加快了免疫学科与材料学科的交叉和联合。第一,对于免疫治疗新分子或者药物来说,特异性靶向问题成为了最应注意也是必须解决的问题。材料学的研究实现了免疫分子的靶向问题。例如,PH敏感材料使纳米颗粒在胃肠道的不同部位得到有序或者定向的释放,有效推动了肠道免疫研究以及口服药物的开发。第二,人类疫苗佐剂的主要成分为皂苷和糖脂等。而目前开发的固有免疫激动剂能够有效增强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其中IL-15以及全反式维甲酸等分子有可能成为新型的黏膜佐剂。第三,一些新型材料的免疫示踪技术已经实现了在机体和细胞层面对于免疫应答的实时监控。目前,我国已经通过在体单细胞免疫成像技术揭示了B-T细胞的相互作用和向浆细胞转化的流程。

3.3 信息学与数学工具将实现免疫组学数据的分析归纳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我国已建立了关于病原体和疾病相关的大规模数据库。数学、信息科学与免疫学科的交叉和联合实现了数据的采集、标记和关联,分析了不同标准下的数据分类和集成以及不同筛选条件下的数据提取、运算和分析等。

4 我国免疫学与相关学科交叉的不足与挑战

在国际上,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得到快速发展的同时,我国也应当意识到在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不足以及所面临的挑战。一方面,对于免疫应答的代谢、表观调控等基层理论而言,我国虽然已经有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却没有建立一定的新理论和新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目前无法将基层理论和临床进行紧密结合的研究,使我国的自身免疫疾病研究的大规模临床优势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另外,我国在肿瘤免疫研究方面得不到创新性的发展,使得肿瘤特异性抗原、免疫调节以及免疫治疗的机理研究得不到一定突破性的进展。最后,在抗感染疫苗方面,我国也只是在戊型肝炎疫苗得到了一定的创新性法,但是在结核、乙肝、艾滋病等方面的免疫治疗却没有重大的突破。在生物医用新型材料方面,我国缺乏一些实质性的学科交叉研究。而在化学修饰分子和生物材料对免疫系统的影响方面也需要进行深入的研究。目前,我国也缺乏一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数据分析仪器和软件,这也已经成为了免疫组学研究应当面临的突破口。

5 未来的优先资助方向建议

在我国免疫学科快速发展的同时,免疫学科也派生出了多个具有活力的交叉型新学科。例如,代谢免疫学科、结构免疫学科、神经免疫学科等,使免疫学研究的范畴从疫苗研发、抗原体结合扩展到人体组织器官生理和病理机制、生命现象的本质、免疫应答的结构等,并在很大程度上使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得到创新。随着免疫学的迅速发展,当前免疫学需要注重的课题是有效地将免疫学和医学学科、化学学科以及生命学科等诸多学科有机地联系起来,解决共同的科学问题,实现对于领域前沿的重大突破。

5.1 免疫应答的化学表观调控

目前,我国应当深入了解免疫识别以及应答的核心问题是表观调控信号对组织器官的特异性免疫应答的影响以及对于人体免疫表观调控机制的探索。

5.2 代谢的免疫调控

各类免疫细胞需要通过代谢调控来实现分化和增殖。生命本质的研究需要了解免疫细胞代谢的免疫调控和信号传导、宿主以及微生态代谢的关系,也要能够免疫细胞的代谢调控、代谢产物的组学分析之间的流向和转运调控等。这也能够成为人类重大疾病防治的理论基础和新分子靶标。

5.3 未来资助的优先领域

为了能够促进我国免疫学科的持续、快速发展,我国应当从3个方面来进行研究。第一,免疫新器官、新亚群以及新分子的新发现。重新认识和研究各个免疫新器官的基本免疫学特性,发现和鉴定新的免疫细胞亚群,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多样性和可塑性,完善和描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作用网络。第二,免疫应答的单细胞和亚细胞的特征以及调控机制。联合化学和生物学方法促进了免疫学示踪技术的发展。研究生理和病理下的免疫细胞的轨迹以及相互作用。第三,广谱中和抗体产生和作用的新机制。广谱中和抗体产生的动力学,广谱中和抗体的基因突变以及维持机制,广谱中和抗体诱生的B细胞调控机制等。第四,固有免疫应答和调节新机制。固有免疫应答在微生态调控中的作用,固有免疫应答与调节机制。第五,代谢与免疫。免疫细胞的代谢特征、转导与调控机制,细胞自噬与免疫的调节等。

6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免疫学科的快速发展,我国对于免疫学也有着非常高度的重视和支持。这也标志着我国对于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的深入的必要性。针对目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研究的现状和挑战,我国也通过开展一些论坛来分析当前我国免疫学相关的交叉学科发展的重要科学问题,促进了我国免疫学和生命学科以及其他相关学科的交叉发展。

⒖嘉南

[1] 庆祝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建所三十周年暨国际免疫学进展学术讨论会通知[J].现代免疫学,2009(5):363.

[2] 何兴华.免疫学与营养免疫学[J].西部医学,2006,18(2):219.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9)

【关键词】人工免疫技术 网络入侵系统 应用

自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社会公众对于信息有了详细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信息化技术在金融、军事和通信等行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便利,实现了社会生产力的新跃升。然而,网络设备较为复杂、开放程度高,使得网络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目前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大多都采用人工免疫技术进行安全检测。

1 概述人工免疫技术

1.1 人工免疫技术

人工免疫技术,是以生物体免疫入侵检测系统为原理,仿真模仿生物有机体对自我和异物的辨别,并作出相应的免疫反应,以确保生物机体的安全。具体来讲,人工免疫技术将生物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智能的系统,对网络内的正常行为和异常行为进行辨别,以确保网络系统免受入侵行为的攻击。

1.2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主要借助微机和互联网两种主体对网络内部的信息数据进行完整研究,找出安全隐患,检测数据是否被非法修改处理。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是一种充分整合各类硬件和软件的安全检测系统,具体可划分为成进入、视图进入和冒充其他用户等。根据对入侵检测类别的分析,从技术层次可分为异常检测、误用检测和特征检测;从检测机体可分为计算机攻击检测和互联网入侵检测;从控制方式可分为集中型控制和网络管理工具协调控制。

就目前网络入侵现状而言,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入侵手法日益丰富,使得入侵系统复杂化、多样化;入侵过程中加密入侵信息;入侵检测难度逐渐增大;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缺乏详细的框架和检测术语。因此,在现行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急需改善对入侵监测的数据源集中分析技术,做好攻击检测的人工分析,进一步研发改善人工免疫技术,确保网络信息的安全。

2 人工免疫技术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具体应用

2.1 人工免疫技术基本原理

人工免疫技术,是将人类身体的免疫系统处理抗原的过程为模本,模仿其特性应用到具体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人类免疫系统通过对自身和非自身物质进行辨别,以消灭异性的细胞。人工免疫技术的基本原理有以下三个:否定选择算法、克隆选择算法和基因库进化。否定选择算法,具体就是指人工免疫技术可以通过设定否定选择模式消除异体,先做好自体的确定,然后编辑出异常检测方法并进行对比,确定出合格的检测机器,最后实现否定选择模式和理论的完美结合。克隆选择算法,是指抗原被激活后会快速繁殖分解成为多个克隆体,人工免疫技术是利用CLONALG选择多种抗体进行克隆,产生较高适应度的克隆体,以保持抗体的多样性和通用性。基因库进化,是人工免疫技术的核心原理,主要仿真模拟人类免疫系统的进化过程,通过改变基因以产生较少的抗体进行检测,形成人类的免疫系统,并对其进行分析,确保进化策略可以扩大覆盖范围,减少抗体之间的重复覆盖,主要以引导基因库进化和反馈基因库进行进化两种为主。

人工免疫技术主要适用于自适应能力和自学习能力较强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第一,人工免疫技术可以抵抗病原体对电脑的入侵检测,可以通过自适应行为进行系统控制,最大的优势就是系统不会因一个机体失衡而整体崩溃。第二,人工免疫技术可以建立分布式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更好地进行机体监控。第三,人工免疫技术可以利用联想记忆机制可以促使产生更小的检测集合体,以便更好地检测入侵行为。

2.2 以人工免疫技术为主的入侵检测模型

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以人工免疫技术为主,主要由数据源、传感器、分析器、行为事件、安全警报和管理响应器等构成。此系统主要以分布性、自组织性和轻量级为特点,具有可配置性、可扩散性、可测量性、自适应性、全局分析性和高效性。其中CIDF模型是入侵检测系统的惯用模型,主要有行为分析器、行为产生器、行为数据库和响应单元,主要分析各类需求以产生系统需要的数据信息,通过网络内部的数据包对信息进行判断,以获取系统日志并作出相应的反应处理。还有一种关键的网络入侵检测模型NAIS,这种模型需要较多的机器构成,比如克隆选择组件和预处理程序等。由主IDS服务器进行主入侵检测,通过生成的检测器集进行数据检测并连接到主机,检测器在对主机进行检测时,可以根据信息的相符与否以确定是否发出报警音。

2.3 人工免疫系统设计分析

人工免疫系统,就是基于人工免疫技术的网络入侵检测系统,在对其进行设计时,需要从计算机安全入手,而人工免疫系统的正常运作必须保证计算机的安全,维持系统的稳定。一般可以将人工免疫系统模型分为记忆性抗体检测式、成熟性抗体检测式、未成熟抗体检测式、自体模式检测、自体几何动态检测和分割检测式六种。这些模型的共性就是都可以适应动态系统,可以根据抗体的生命周期进行动态化检测。同时,人工免疫系统可以实现对检测的动态计算,通过界定一些专业术语以更好地进行运算,比如抗原、自体和非自体以及检测约束器等。最后,人工免疫系统在实验中的应用分析,说明其系统可按照调整参数规则进行处理,测试系统效果,表明人工免疫系统在检测网络入侵过程中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3 小结

综上所述,人工免疫技术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中的应用,是生物免疫机理在科技领域应用的一大突破,也是一种可以实现自我学习和自我使用的复杂技术。这种技术在网络入侵检测中的应用可以最大程度上实现检测的高效高质。

参考文献

[1]白鹏翔.免疫优化算法在网络入侵误报警中的应用[D].太原:太原理工大学,2015.

[2]顾鑫恒.人工免疫机制在网络入侵检测系统研究与实现[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14.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R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0382-01

目前在我国,脊髓灰质炎疫苗、麻疹疫苗为儿童接种的六种疫苗中的最为重要的两种,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的强化效果和接种率将会对脊髓灰质炎和麻疹的发病与流行产生显著的影响[1]。为了对无脊灰状态予以维持,加速实现消除麻疹的目的,盐城市建湖县在今年1月-5月间实施了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以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本次研究中对这次活动的效果进行了评价分析,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中资料来源于盐城市建湖县各个预防接种单位上报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和麻疹查漏补种登记表和统计表,人口资料为我县免疫规划年报表。

1.2 方法

1.2.1 研究方法

将以上统计的研究资料进行整理,针对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率和麻疹疫苗补种率展开回顾性分析,并对其免疫效果进行评价。

1.2.2 实施情况

脊髓灰质炎疫苗免疫强化情况:本次活动中接种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对象纳入标准为:全县4周岁以下适龄儿童,即2009年1月1日至强化免疫服苗期间出生儿童:1、“零”剂次免疫的儿童(不含出生2个月内的新生儿);2、4月龄以上累计服苗次数少于3次的儿童; 3、2012年1月1日以后由外地迁(流)入本地且不论既往有无免疫史的流动儿童;4、在常规免疫中漏卡、漏种的本地户口儿童或流动儿童;5、2008年1月1日到2008年12月31日出生的儿童,2012年无糖丸服苗史的,在查漏补服期间补服一剂次。此类对象不纳入本次强化免疫统计,只进行常规免疫登记。

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情况:本次活动中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对象的纳入标准为:8月龄至4周岁的儿童,即在2008年3月1日-2012年6月30日期间出生的儿童(含外来流动儿童)。以接种证为准,8-17月龄年龄组儿童未接种麻风疫苗,18月龄-4周岁年龄组儿童未接种麻腮风疫苗,不管其居住地与出生地,凡无麻疹类疫苗接种禁忌症的儿童均作为查漏补种免疫对象。所有查漏补种对象均接种1剂次麻风疫苗或麻腮风疫苗。如18月龄-4周岁年龄组儿童补种后仍未达到2剂麻疹类疫苗的,则应另行安排时间完成2剂麻疹类疫苗接种。

1.3 数据处理

研究中所得到的相关数据采用SPSS14.0统计学数据处理软件进行处理分析,针对计数资料和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Χ2检验,在P

2 结果

经统计,第一轮免疫强化时,本地儿童应种219,实种213.流动儿童应种770,实种751.合计应种989,实种964. 接种率97.47%。

麻疹疫苗查漏应补种624剂次,实际补种600剂次,补种率为96.15%。

3 讨论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经过脊髓灰质炎疫苗强化免疫以及麻疹疫苗查漏补种活动使盐城市建湖县儿童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全程接种率以及麻疹疫苗全程接种率得到了显著提高。免疫强化和查漏补种工作为对常规免疫工作的一种补充,能够使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得到有效的控制。从上述调查结果我们可发现,我县的免疫效果基本上符合预期要求,然而依旧存在脊灰疫苗0剂次接种现象,并且第一轮接种的服苗率较第二次低,这表明,我县的免疫工作依旧存在空白点和漏种现象。因此相应的免疫预防工作者应对其给予注意,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积极的改善[2]。

通过本次调查我们体会到,做好免疫接种工作的关键在于以下几点:① 政府重视为强化免疫工作基础。各级政府应对免疫强化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和全力的支持[3]。② 多种形式的宣传为免疫强化工作的保障。应在街道、社区等场所对免疫接种的重要性和相关知识进行宣传教育,以提高家长对免疫知识的知晓程度,积极主动为儿童进行免疫接种[4]。③ 周密合理的免疫强化计划为改善免疫强化工作质量的重要依据。在政府等相关部门的支持下,各个免疫接种单位应依照自身的特点和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对免疫强化工作进行合理的规划,计划要具合理性和周密性,扩大覆盖面,保证免疫工作的广泛性[5]。

综上所述,本县的脊髓灰质炎疫苗的免疫强化和麻疹查漏补种工作效果相对理想,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使本县的脊髓灰质炎疫苗和麻疹疫苗接种率得以提高,然值得注意的是,脊髓灰质炎疫苗接种依旧存在一定的空白点和漏种现象,基层免疫预防工作者应对其给予关注,通过一些高质量的宣传、培训以及督导工作对免疫工作进行强化,从而实现免疫接种工作高质量,宽范围的展开,提高适龄儿童的疫苗接种率,以达到对流行病的发生与发展进行预防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景明辉.邢台市麻疹强化免疫活动效果分析[J].河北医药,2009,11(21):1374-1375.

[2] 李氏天,张宁.5568 名活产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9,47(03):91-92.

自动化免疫分析篇(11)

2结果

2.1体重

在FR0,自由取食组和限食组间体重没有显著性差异(t=-0.125,df=17,P=0.902)。21d限食处理后FR组体重显著降低(F21,168=13.583,P﹤0.001),而Fed组的体重则没有显著性变化(F21,168=0.670,P=0.858)。从FR10(t=-2.214,df=17,P=0.041)到FR21(t=-2.733,df=17,P=0.014),FR组体重著显低于Fed组。与FR0时的体重((30.6±1.3)g)相比,21d限食处理后((25.7±1.4)g),FR组黑线仓鼠体重丧失(4.9±0.8)g(16.1%)(表1)。

2.2器官鲜重

限食显著降低了黑线仓鼠肾周脂肪(t=-3.801,df=17,P<0.01)、肾周脂肪含量(t=-2.179,df=17,P<0.05)、腹膜后脂肪(t=-2.308,df=17,P<0.05)、总体脂(t=-2.675,df=17,P<0.05)(表1)、脾脏鲜重(F1,16=10.394,P=0.005)、心脏鲜重(F1,16=5.214,P=0.036)和胃及内容物重(F1,16=6.502,P=0.021)(表2)。其它身体成分和器官鲜重在两组间则没有显著性差异(表1,2)。

2.3白细胞数

KLH免疫挑战后5d(t=1.179,df=17,P=0.255)、10d(t=0.293,df=17,P=0.773)和15d(t=0.693,df=17,P=0.498),限食组和自由取食组间的白细胞数均无显著性差异(图1)。限食组(F2,18=2.253,P=0.168)和自由取食组(F2,16=0.138,P=0.872)白细胞数也不随限食时间而变化。

2.4细胞免疫

PHA免疫后的6h(t=-0.102,df=17,P=0.920)、24h(t=1.853,df=17,P=0.081)和48h(t=-0.770,df=17,P=0.442),限食组黑线仓鼠的PHA反应均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限食组(F2,18=70.502,P<0.001)和自由取食组(F2,16=56.201,P<0.001)PHA反应均随时间的延长而显著下降。

2.5体液免疫

KLH挑战后的5d(t=-1.142,df=17,P=0.269)、10d(t=-0.624,df=17,P=0.541)抗KLHIgG浓度在两组间没有差异,KLH挑战后的15d限食组抗KLHIgG浓度显著低于自由取食组(t=-2.241,df=17,P=0.039)(图2A),此外限食组(F2,18=11.714,P=0.001)和自由取食组(F2,16=13.899,P<0.001)IgG浓度随限食时间的延长而升高。限食不影响KLH挑战后的5d(t=-0.470,df=17,P=0.644)、10d(t=-1.675,df=17,P=0.112)的抗KLHIgM浓度,但显著降低了KLH挑战后15d的抗KLHIgM浓度(t=-2.527,df=17,P=0.022)(图2B)。限食组(F2,18=2.979,P=0.076)和自由取食组(F2,16=3.202,P=0.068)IgM浓度不受限食时间的影响。

2.6血清瘦素水平

限食显著降低了黑线仓鼠血清瘦素水平(t=-2.622,df=17,P=0.018)(图3)。瘦素与总体脂重(r=0.358,P=0.132)、PHA反应(r=-0.379,P=0.109)、IgG(r=0.295,P=0.220)和IgM浓度(r=0.341,P=0.154)均不存在相关关系。2.7血清皮质酮水平限食对黑线仓鼠血清皮质酮水平没有显著性影响(t=-1.280,df=17,P=0.218)。皮质酮与PHA反应(r=-0.064,P=0.795)、IgG(r=0.372,P=0.116)和IgM浓度(r=0.635,P=0.003)也不存在相关关系。

3讨论

与预期的一样,限食降低了黑线仓鼠的体重、体脂重、脾脏鲜重、血清瘦素水平和体液免疫功能,而胸腺鲜重、白细胞数、细胞免疫和皮质酮水平的变化与预期不一致。限食导致脾脏萎缩但不影响胸腺鲜重,暗示着外周免疫器官的功能受到抑制而中枢免疫器官的功能不受限食的影响[]。与自由取食对照组相比,限食组黑线仓鼠体液免疫功能降低但细胞免疫功能没发生变化,说明在面临食物可利用性降低时,黑线仓鼠防御胞外病原体和寄生虫的能力下降,而控制胞内病原体(如病毒)不受影响。与其它动物在面临食物资源短缺时细胞免疫或体液免疫受到抑制[3-7]或升高[11]相比,黑线仓鼠表现出完全不同的免疫适应策略。

3.1体脂与免疫

脂肪组织不仅是动物能量贮存的场所,而且最近被认为是重要的内分泌和免疫器官[20,21]。动物能量贮存(脂肪)的下降可导致免疫功能受到抑制[17,18];Houstonetal.[22]认为具有较低能量贮存的动物分配给免疫防御的能量比具有较高能量贮存的要少。限食显著降低了黑线仓鼠肾周脂肪、腹膜后脂肪和总体脂重,较低的能量贮存可能不足以维持昂贵生理过程包括免疫反应所需要的能量[23,24],这可能是限食组动物体液免疫能力受到抑制的原因之一。

3.2瘦素与免疫

瘦素(leptin)是由脂肪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样蛋白激素,与体脂重呈正相关[25,26]。它可通过抑制动物摄食和促进能量消耗在能量平衡中发挥调节作用,同样在免疫中也起重要作用,如瘦素可直接调节T细胞免疫反应[27-29]。许多研究发现低浓度瘦素会损害动物的免疫功能[29-31]。尽管我们没有检测到体液免疫与瘦素水平之间的相关性,限食导致黑线仓鼠瘦素水平的降低可能是其体液免疫功能受抑制的另一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