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1 16:35:39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1)

科学管理与工程这一学科是我国管理学类中唯一按一级学科招生的学科,覆盖面广,其研究的侧重点是结合现代化的科技技术和信息技术、现代化的生产经营活动、以及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来研究适合与现代化的管理理论、方法与工具。并且对系统的科学管理活动的规律加以概括,以为提高科学管理效率提供依据。

1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现状

1.1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的研究取得了优秀成果。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非常广,覆盖面非常大,其中信息管理与工业工程是其中的重要研究龙域。在工业工程方面,科研人员结合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以及工程设计与分析的方法和原则,加强了对工业工程中工作人员、无聊、机械设备、信息以及能源等各方面的系统研究,从而为实现最大效益的资源优化合理配置提供了条件,也为工业企业的科学管理和管理系统的设计和改进提供了方法和理论。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中与工业工程密切相关的其他研究领域,如管理服务系统的设计、管理技术的评价决策、生产计划、质量管理和控制、财务管理系统的设置、交通管理和人事管理等方面也取得长足的进展。而在信息管理方面,对于在现代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环境下企业等组织的采集信息、加工信息、开发信息产品、整合优化配置信息资源、服务信息、知识与信息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并且把人员、技术和组织系统有机的结合起来达到了很好的效果。此外,网络电子商务、移动设备商务、智能化商务、知识管理、信息开发与整理等领域也取得一定的成绩。

1.2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的不断发展。通过管理科学与工程相关方面的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涌现出了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这些新手段、新理论和新方法对于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主要的新理论和新方法、新手段成果有:未确知数学理论(unascertained mathematics)、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s theory)、集成分析方法(set pair analysis)、模糊数学理论(fuzzy mathematics)、粗糙集理论(rough sets)以及可拓学理论(extenics)等等。其中我国学者首创的有灰色系统理论(grey systems theory)、可拓学理论(extenics)和未确知数学理论(unascertained mathematics)。目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最为活跃的就是粗糙集理论、灰色系统理论和可拓学理论。这些新理论、新方法和新手段为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原则与方法,提供了新的研究领域与范围,从而很好的促进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与发展。

2 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趋势

2.1 科技发展和学科交叉扩大了研究领域。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学科交叉,扩大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领域。其中在线风险管理(ERP和BRP系统)和虚拟组织与虚拟企业等相关问题的研究领域得到很大的关注。此外,管理科学与工程和系统科学、行为科学等相关学科的交叉又引申出了新的研究方向,其中行为经济学、企业并购行为的研究、网络招标行为研究以及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激励行为研究等等研究方向也得到发展。

2.2 网络信息环境下的管理系统研究成为重点。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信息技术,互联网手机等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变革,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下的信息管理系统研究成为当前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重点。此外,与之相关的网络电子商务管理理论和方法的研究也取得一定的发展。在网络信息环境下,国内外的研究热的和重点主要有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与管理、信息和网络管理对策理论和模型、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系统工程等等。

3 结论

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的专业要求是结合现代的科学技术与信息技术,加强对科学管理活动的研究,从而概括出管理活动的规律,为现代的科学管理提供有效的理论和工具。其覆盖面非常广,涉及到资源优化管理、决策管理科学、项目风险管理等等方面。为了更好的促进管理科学与工程的发展,对其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掌握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2)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 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 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 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 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 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 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 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 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 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 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 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 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 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 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 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 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 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 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 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 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 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 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 问题 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 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 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 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 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 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 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 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 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 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 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 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 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 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 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 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 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 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 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 中国期刊网:cnki.net/[DB/OL].2001.

[7] 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 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 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 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 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 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3)

一般认为,国外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国外的三个阶段分别是科学管理、行为科学和管理丛林,而我国管理科学的产生与发展,经历的是初创、重建发展和繁荣三个不同阶段。二者的起止时间和研究的主要内容却有很大差异。时间上,国内研究要比国外晚20-50年;内容上,国内基本上是在学习引进西方的理论和方法。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后,信息技术和知识资本的发展,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丰富了管理学科的研究内容,并带来管理方式新的变革,给我国管理科学研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1]。随着理论研究自身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许多旧的领域在逐渐淘汰,而许多新的领域已诞生并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样,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及出现时间、热点形成的原因也在不断变化。

1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从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代码可以看出国外对管理科学的理解与我国对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理解比较一致。它主要是指通过吸收、改造、转换其它学科如运筹学、数学、经济学、心理学等的研究方法和工具,为管理科学其它两个领域提供合适的基本技术、基本方法和基本手段[3]。

1.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本文首先通过因子分析[4]和其他有关资料,选定了有代表性的59种国外期刊;然后通过关键词检索的方法统计了1990年-2000年这些期刊被SCI和SSCI收录的全部论文[5]。

从总量来看,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包括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运筹与管理;其次是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评估技术、复杂性研究和一般管理理论;而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工业工程等领域论文数量相对少得多(见图1)。出现上述研究格局是因为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直到70年代,国外管理科学的研究重点在于运用运筹学、系统工程等数量分析方法来提高决策的精确度和管理的效率,这些领域一贯以来都得到人们的重视和资助。而工业工程、预测技术、数量经济分析方法则更多的被从工程角度和经济学角度进行研究;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如果得不到新的学科的支持和工具的改造,其研究力量则会逐渐变弱。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所有领域的论文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1990年到1992年,论文数量增长最快,随后就进入一个平均量比较平稳的增长时期。论文数量增长最快的领域有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和运筹与管理。而从发展的趋势来看,运筹与管理、信息技术和管理仍将得到研究人员的重视,继续保持上升的态势。

图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1.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

在考察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现状特征时,本文综合了四个方面的材料:一是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认定的18种期刊;二是在西安交通大学管理学院针对重要管理学术期刊进行的调查结果;三是2000年的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四是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提供的中文核心期刊。根据这些材料,确定了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领域的44种专业性学术期刊。

本文通过关键词检索,对所有这44种期刊在1994年到2000年间被中国期刊网收录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6]。

从总量来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信息技术与管理和管理系统工程,其次是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管理科学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和复杂性研究则在20篇以下,尚未成为主流(见图2)。出现这种格局的原因是由于信息技术的深远影响和国家的信息化战略已得到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界的重视,并且在企业信息化、决策支持系统和政府信息化等方面已能与实践很好的结合,产生重大的经济效益。系统论的产生在国外已经有一个世纪之久,虽然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年轻的研究领域,但在与管理问题相结合方面,得到了众多学者的关注,并且持续有大量的研究成果产生;预测技术、评估技术、运筹与管理等传统的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在解决新的企业管理和社会经济问题时,得到了检验和新的发展。

从纵向的历史变化规律来看,每个领域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而信息技术与管理、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评估技术增幅最大。最近三年,管理系统工程、预测技术和组织理论保持持续上升的态势,可以预见它们仍将是未来几年的主要研究领域。此外,大部分领域的论文数量增长都不是很平稳,落差比较大,可能是由于受到诸如政府政策、资助环境的影响太大,这对于一个学科的健康发展是不利的。剔除掉这些影响,我们还发现,1996年和1999年分别是研究论文数量增长的波峰期。由此在没有更长时间序列资料作为实证的情况下,推测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周期大体上是3年。这也提醒我国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的研究资助机构,在制定资助计划时应该最少覆盖3年以上。

2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的比较分析

“研究热点”反映着某一个时段内,学术界对于一些特定问题或领域的关注程度。对于理论研究来说,这一关注程度指标同样可以用这一领域内的情况或相关关键词出现的频次来反映。热点问题是随着理论研究的进展和社会实践的需要变迁的。

根据热点问题形成的来源不同,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来源于实践的热点和理论发展自身形成的热点;根据热点持续的时间长短,热点问题可以分为持续的研究热点、前一段的研究热点和当前的研究热点;根据热点问题的地域差异,可以把热点问题分为国外的热点问题、国内的热点问题和共同的热点问题。

图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论文总量图

2.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研究热点问题和研究的主流领域有惊人的同一性。通过对国外1990-2000年的研究论文分析,得出其主要研究热点问题如表1。

表1:国外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外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知识管理、团队管理及信息管理的方法论、管理系统的哲学属性

运筹与管理随机多目标问题及算法、生产系统的调度优化、网络冲突分析和资源罪优分析、交互式组和优化、金融/保险市场的定价模型

决策与对策理论多目标决策、不确定性方法、神经网络、多参与主体信息不对称决策问题、风险和微机决策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变革与创新、网络组织的组织结构、组织行为、知识经济及经济全球化对传统组织的影响

管理系统工程系统分析方法、模拟技术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的构造、评估技术在项目投资和人力资源方面的应用

工业工程并行工程、供应链、人因工程

信息技术与管理面向应用的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数据挖掘、信息系统开发的全面质量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的设计方法和可扩展数据库模型

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量子理论和复杂策略的模仿

2.2我国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现代管理科学理论逐步渗透到我国的社会实践中来,并在我国的管理实践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引起我国理论界与决策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我国1994-2000年的重要研究论文和最近3年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与发展管理》、《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中国软科学》的全部论文进行分析,研究热点见表2。

表2:国内管理科学与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领域国内研究热点问题

一般管理理论人本管理理论、人性假设及管理研究方法论、管理模式的研究、知识管理的初步理论、基于知识的管理激励

运筹与管理动态规划、线性规划、生产系统库存优化理论、多重运输调度算法、各种限制条件下的排队系统

决策与对策理论实际管理问题的决策模型、群体决策(委员会决策)问题研究、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模糊决策、公共选择的方式及决策规则的选择、可拓学在决策中的应用、事元、物元分析与决策过程、博弈分析

组织理论组织结构、组织变革、基于流程和信息技术的组织再造、虚拟企业的组织管理模式

管理系统工程管理系统分析方法、系统最优控制、网络计划技术、灰色系统与灰色理论、系统效能分析、系统模拟与仿真方法

评估技术评估指标体系、综合评价方法、灰色关联评价模型、模糊评判、数据包络分析、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风险评估、具体对象的效益与竞争力等指标的评估

预测技术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灰色预测、模糊预测、数据包络模型、因子分析、灰色预测、遗传算法

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经济计量模型、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的统计方法、投入产出模型、生产要素对经济效益的贡献分析、一般均衡分析

工业工程敏捷制造、ERP、并行工程、生产调度模型、先进制造技术及其评价、质量成本模式研究、制造系统的可靠性研究、供应链管理、先进制造系统的抓钩排序问题

信息技术与管理智能决策支持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电子商务模式与安全研究、组织决策支持系统、数据挖掘技术

复杂性研究灰色系统、集对分析、复杂系统的分析方法、社会经济系统的复杂性研究、混沌理论、非线性复杂经济系统

2.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通过分别对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的主要研究内容的分析,可以发现它们的异同点(见表3)。

可以看出,管理系统工程、信息技术与管理和运筹与管理是国内外共同的主要研究内容。持续的研究热点将集中在这些领域。决策与对策理论、组织理论是国外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可以预见,受国外的影响,国内未来3-5年内在这两个领域的研究成果将大量出现。

表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主要研究内容的比较

国外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我国的主要研究内容(前5位)

决策与对策理论信息技术与管理

组织理论管理系统工程

运筹与管理预测技术

信息技术与管理评估技术

管理系统工程运筹与管理

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差异比较大,即使是共同的热点问题,研究侧重点也不同。如线性规划,国外的重点是随机多目标优化问题[9],而国内的重点是传统线性规划问题的求解算法和应用;此外,在热点问题的形成来源来看,国外基本上来源于管理实践和其他学科的启示上,而国内则更多的是应用国外理论结合我国国情来解决管理问题(见表4)。

表4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的比较

类型问题特征说明

国内外共同的热点问题线性规划、优化理论、决策模型组织结构、组织学习、系统分析方法、决策支持系统、并行工程、电子商务[10]、数据挖掘经典的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方向,在与实际管理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内外研究的共同重视。

国外热点问题,国内尚未成为热点问题复杂性研究[11]、供应链与价值链、知识管理、虚拟组织、绩效评估技术、复杂决策问题的博弈分析、风险管理在前沿的研究问题上,国内要落后于国外。

国外非研究热点,国内为研究热点问题管理信息系统、敏捷制造、神经网络预测方法、预测模型、评估指标体系国外前些时候的研究热点,在国内有很强的应用背景,所以成为研究热点。

此外,在其他方面的差异还包括:

(1)知识管理、复杂性研究[12]等国外研究热点,已经取得了重要的研究成果,而在我国则引入的时间不长,有可能成为未来的研究热点[13]。

(2)对于管理思想史、管理心理和行为理论、数量经济分析方法等国内外研究成果日益减少的领域,如果不借助其他学科的方法加以改造,将难以继续引起学术理论界的重视。

(3)国内关于一般管理理论、组织理论等一般理论的研究,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研究成果。现在,我们已基本了解了国外相关理论的研究状况,所以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在国内不会成为热点,但其应用研究在国内还有前景。

(4)在信息技术与管理、决策与对策理论等领域,国内研究与国外研究的差距最小。

3国内外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热点问题比较的启示

(1)研究的主流领域越来越多地受到信息技术、经济一体化和知识经济的影响。或者说,这些新技术、新的时代特征给管理研究主流领域带来了新的机遇和突破。

(2)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有些研究领域要逐渐被淘汰,像管理心理与行为理论;同时也会出现新的研究领域,如复杂性研究和电子商务等。这就要求国内研究主体要跟踪最新研究动向,培养发现研究热点的敏感性。

(3)研究的热点问题大多来自管理实践的需要,即问题导向,注重技术和可操作性。这要求国内研究主体更多地关注管理实践,而不是为研究而研究。

(4)国内的研究热点普遍地落后于国外,但也有自己领先的领域,如工业工程。

(5)国内的资助机构应加强对研究热点问题的资助,因为研究热点与管理实践联系得最紧密,而且也容易在管理实践中产生效益。特别是那些国内外共同的研究热点,其所在领域将为中国管理科学研究起到示范作用。

(6)国内研究热点的形成,基本上有两个前提:一是国外已经是研究热点,国内研究主体加以介绍和引入,结合国内实际,形成研究热点,如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等;二是国内出于国家政策的需要,由政府大力推动而形成研究热点,如复杂性研究。

(7)从内容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的管理科学基本上处在借鉴应用的阶段,根据中国的管理实践提炼出自成一体的管理理论和技术的研究还不多。

参考文献:

[1]席酉民.21世纪的管理与管理研究[J].软科学研究,1997,(12).

[2]管理科学学科代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2000年《项目指南》[D].2000,(4).

[3]成思危.中国管理科学的学科结构与发展重点选择[J].管理科学学报,2000,(1).

[4]汪寿阳,金碧辉.SCI、SSCI与管理科学期刊[J].管理科学学报,2000,(12).

[5]WebofScience:wos.isiglobalnet.com,wos.isitrial.com[DB/OL].2001.

[6]中国期刊网:cnki.net/[DB/OL].2001.

[7]ArenierMJ,HourryL,SweeneyMary.Sciencesoftheartificialandknowledgeproduction:thecrucialroleofinterventionresearchinmanagementsciences[J].DesignIssues,1999,15(2):16-55.

[8]SrinivasanA,SundaramD.Anobjectrelationalapproachforthedesignofdecisionsupportsystems[J].EuropeanJournalofOperationalResearch,2000,127(3):594-610.

[9]BruscoMJ,StahlS.AnInteractivemultiobjectiveprogrammingapproachtocombinatorialdataanalysis[J].Psychometrika,2001,66(1):5-24.

[10]金碧辉.国内外管理科学的研究热点问题比较[J].管理科学文摘,2000.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4)

1.广泛动员、鼓励创新,做好基金项目的组织申报工作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要求申请者具备扎实的研究功底,掌握学科最前沿的知识,其宗旨在于提高我国基础性研究的水平,为社会发展进步进行科学技术贮备。在每年度的基金申报工作中,医院提前召开动员大会,将《项目指南》下发到各科室,积极宣传基金委的“依靠专家、发扬民主、公正合理、择优支持”的评审原则和“控制规模、提高强度、拉开档次、支持创新”的资助方针,强调只有争取更多国家的高层次研究基金才能保持学术地位和学科优势,使更多的杰出人才脱颖而出。创新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灵魂,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所谓创新管理,就是在管理工作中,善于总结工作中的问题与不足,并结合当前发展的新形势,提出新的管理思想、管理理念和管理方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要资助基础研究,基础研究的规律证明,取得具有原始性创新的研究成果并不完全取决于研究过程,更多的是取决于研究者的创新思想、创新思路、以及良好、宽松的研究环境和条件[1]。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报项目的选题上,我们注意发现、选择、组织有创新性研究前景的课题申请科学基金,结合自身和我院的优势,选准研究方向,瞄准国际前沿,提出新的学术见解和独到之处的申请项目,并采取情报检索查询、同行专家及学术委员会把关等措施,力求申请项目能以新取胜,以优取胜,从而增强了申请项目的竞争力。

2.加强学科建设,强化服务意识

学科建设是医院建设工作的核心内容。学科建设的两个主要要素是学术水平的高低以及高层次的人才队伍,只有充分利用医院各类资源,提高学科建设的成效,才能增强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抓好学科建设是医院顺利开展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基础,是医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在重点学科建设中,科学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推动学科建设最重要的因素,是评价学科建设最客观的指标。首先,应选准研究方向,既要有广度、深度、还要切实可行,既要着眼于学科发展前沿,又要根据学科自身实力、优势和特色来选择主攻方向,使该研究领域能在国际或国内有一席之地。医院顺应跨学科技术发展的趋势,扩大了学科交流的领域,给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高起点,为科学基金申报提供了一个多领域的平台。科学基金管理工作者应有较强的主动服务意识,要不断努力学习科学基金管理新办法、新理论和信息技术的新知识;对科学基金管理工作的系统性、科学性要有足够的认识;勤学相关管理论著和管理文献;将创造性思维方式引入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管理工作中,不断强化竞争意识,提高自身管理素质。从一定意义上讲,管理也是服务。管理部门是为广大科学家和科研工作服务的,所以基金管理部门的管理要体现在做好服务工作上。

3.扩大学术交流,努力提高申报基金项目的竞争力

仅仅熟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操作程序还远远不够,具有创新的研究思路和雄厚的研究基础才是最基本的工夫。因此,医院积极支持与国内外同行专家建立联系,进行广泛的学术交流。加强专项培训,邀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及有经验的管理者进行讲座,让科研人员熟悉动态,把握指南的要点,了解标书的撰写要求和申报学科的特点,有效地组织项目申请者进行标书撰写。科技处同时组织专家对标书进行一审、二审,严把标书质量。针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支持基础研究的特点,鼓励科研人员多进行检索查新、宣传SCI、EI等重要文献收录的意义,使科研人员做好科学研究的积累。每次申报工作开始之初,医院都通过召集有关科研人员进行座谈、选题论证、优化组合研究人员梯队,严格把关标书撰写,尤其是研究路线和思路,提高申报质量。

4.抓好科学基金项目的中、后期管理,保证项目保质保量地完成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期管理是整个管理过程的中间环节。这一环节主要是对获资助项目进行中期检查,要求负责人提交项目年度进展报告,包括项目进展情况、经费使用情况等[2]。对每一个项目执行期的情况都应进行严格的审查,避免不良情况的出现。通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实行中期管理情况的分析,以及在检查评估中发现的若干问题,研究认为中期检查评估能够起到较好的督促与纠错作用。对于可控因素,通过科学的过程控制可以及早识别隐患,通过合理配置资源克服技术难点并化解风险,对于一些不规范现象予以进一步规范。例如,对于研究内容需做较大调整,建议项目负责人提出正式申请报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知晓并批准,特别是在技术遇到瓶颈或是实验可能失败的情况下,可组织相关专家进行论证,为其提出解决方案、参考或找出新的研究点。对于检查过程中因客观原因无法顺利按规定时间完成的项目,要及时提醒,尽早按规定时间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提交延期申请。但对于科研本身,如果过分干预,对课题进行频繁检查,也违背了科学研究的规律,在一定程度上会干扰项目团队的研究工作[3],走向事物的反面。总之具体的管理方式应有利于创新性成果产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后期管理往往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环,在结题阶段,及时对研究经费进行决算、审计,敦促科研人员整理出研究成果,或申请专利、奖项等,对于有应用价值的项目,则进行应用前期的研究和开发,探索产业化的可能性。同时,医院始终关注科研工作的延续性,鼓励科研人员积极总结,勇于探索,将项目间的申报、实施和总结结合起来,形成系列化的研究。这样研究基金的绩效比较明显地突出出来,增加了研究者进一步申请的积极性,也为再次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打下良好的基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申报及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制定相应的政策,加强科研管理,有效地提高了我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资助率。然而,科研管理人员和研究工作人员还应该深刻理解国家设立科学基金的指导思想,准确把握科学基金战略定位,贯彻工作方针,坚持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更加侧重人才的战略导向,推动科学基金又好又快发展。因此,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应重视人才培养,着眼优先领域,兼顾学科发展,整合创新资源,加强青年基金和重点基金的申请工作,使我院的科研水平迈上一个更新、更高的台阶。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5)

中图分类号:G 304 文献标识码:A

方向管理理论于1986年6月首次提出的,在管理新思想不断涌现的今天,也应该算是一个具有较高学术及应用价值的创新的管理学理论。这一理论的很多结论因背离常识而显得太离经叛道,与传统企业战略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理论体系有极大的差异,接受该理论必须有一个过程。方向管理理论遇“冷”是其科学发展、不断完备的必然历程。方向管理理论的先进性、科学性,将会伴随着理论的研究及应用,不断地延展。

一、方向管理理论概述

方向管理理论就理论分类而言,应归于战略管理领域,是研究未来的理论。但与国内外理论界认同的战略管理理论相比,它又显得很另类。譬如,当几乎所有的战略管理理论都将战略方向与战略目标混为一谈时,这一理论却着力研究了二者的非同步性和非一致性,研究对于一个特定的战略规划,其战略方向的不变性与战略目标的可变性之间的关系;再譬如,当几乎所有的战略管理理论都在为设定战略目标、实现战略目标而努力的时候,这一理论却提出“战略目标的达到与否并不是战略管理成败的最基本判据”“ 对系统运动方向正确与否的把握,较之如何趋近目标的控制手段以及对目标实现程度的追求更为重要”;再譬如,当很多管理学家都认为规范化是管理“有序”的基本体现时,这一理论却提出“变化万端”才是“有序”的本质特征,强调创新与战略变革才是企业生命之源;再譬如,当如今管理学界很多人都在追求管理的模型化,热衷于运用数学方法提出具有一般解释力的命题时,这一理论却认为战略管理最核心的内容,主要应该体现在愿景层面甚至理想层面,而具象的愿景与抽象的理想的规划,是不可能也不应该做模型化处理。 战略管理首先是一门艺术,其次才是方法。在笔者看来,不仅战略管理,甚至包括一般管理行为的模型化研究,绝大部分是数学之花铺就的美丽歧途,大部分是一些管理学家在书斋里的投机取巧、自娱自乐、中看不中用甚至不中用也不中看。这些几近沦为杂志管理学、课堂管理学的“公理化”“精细化”管理理论,只能证明一些似是而非的逻辑推理,毫无思想性可言,对实际的管理几乎没有什么启发性,更谈不上应用性,成为管理理论中最典型的鸡肋。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二、方向管理理论的研究现状

如果说,现有研究对方向管理理论的创立确有些许贡献的话,大概体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提出了方向管理的概念。众所周知,目标管理的想法自古就有,在近代西方工业革命之后“可用性”思潮影响下,目标管理的方法更是得到了极大推崇。但总体看,目标管理作为一种管理理论还不够系统,不够严谨。自从被世人誉为“现代管理学之父”的德鲁克(Peter F Drucker),在《管理的实践》一书中完成目标管理理论的构思以来,管理学界普遍认为,作为“目标管理”概念的科学界定及管理方法的完整设计已经基本完成。但非常遗憾,德鲁克终究还是在研究“各个层次的管理者”如何“坚持不懈地将共同的目标作为他们努力的方向”时,把目标与方向混为一谈了,没有提出方向管理的问题。

以德鲁克的能力与智慧,判断有目标管理就应该有方向管理其实是不困难的,发现二者在联系的基础上有区别也是很容易的。应该说,当德鲁克发现工作目标与愿景目标的区别时,他已经非常接近方向管理的核心内容了,当德鲁克在《公司的概念》一书中提出企业应该培养“有管理能力”的、有“责任感”的工人和建立一个“自我管理的工厂社区”时,他已经非常接近“自组织管理”的设想了。而对操作层面的“工作目标”与愿景层面的“战略规划目标”区别的认识,以及ψ宰橹管理思想精髓的理解,正是方向管理理论的两大基础。

我们冒昧揣测,德鲁克作为研究态度严谨的大家,之所以没有在目标管理研究的基础上对方向管理做进一步的研究,不是因为不存在方向管理的问题,也不是因为方向管理的研究不重要,更不是因为方向管理的研究太浅薄、太容易以至于不屑于研究,恰恰相反,是因为方向管理的研究太困难。待到自然科学的发展为方向管理研究提供了可资利用的工具理论时,德鲁克的精力和知识结构,已经决定了他不可能再进入到这一研究领域之中了。

从拟管理系统控制方式的视角看,战略管理之外的当下所有管理理论及管理实践,从严格意义上均可归类于目标管理。目标管理方法应用之广泛,可囊括至小到一个家庭的收支、一个企业的生产、销售、产值、利润等的目标控制,大到一个国家GDP、CPI、全球政治经济秩序等的目标控制。

正如《战略层面不确定性管理的思考》一文中所讲到的:在操作层面的具体工作中,“以不变工作目标为追求,以实现式管理为手段的管理模式,不管以何种形式在何时出现,都无法改变其作为一种技巧管理模式的特质。在管理过程中,一旦工作计划目标确定之后,管理者更偏重的是如何提升、完善有助于拟管理系统趋近目标的控制手段”。相对于工作计划目标实现的确定性,战略规划系统的非线性变化乃至长期行为的不可预测,决定了系统战略目标实现的概率特征,决定了所有战略目标管理其实都是一种“近似管理”,确定性战略目标的预设是相当困难甚至是根本不可能的,建立在确定性基础之上的传统的管理理论,根本无法适用这种不确定性的系统演化过程的管理。

而方向管理理论,是一种对系统长期运行过程中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进行方向控制的理论,是一种基于目标变动而方向确定基础上的管理理论。这一理论不仅不拘泥于战略目标的确定性实现,甚至容许战略目标在不确定状态下的颠覆及重设。这种建立在全新管理理念之上的管理理论,对于不确定性的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其二,找到了适用于方向管理研究的方法和工具理论。在现研究之中,所找到的研究方向管理的方法,一言以蔽之,自组织管理的方法;所找到的工具理论,一言以蔽之,是包括普利高津的耗散结构理论、哈肯的协同学理论、托姆的突变理论和洛伦兹的混沌理论等在内的一组自组织理论。

就学科分类而言,耗散结构理论属非平衡热力学理论,协同学是以物理学为基础的综合性理论,突变论、混沌理论属数学理论,但它们都具有横断学科的性质。在这四个理论中,耗散结构理论侧重研究系统能否演化以及系统演化的方向,协同学侧重研究系统演化的内在机制,突变论侧重研究系统演化的方式,混沌理论侧重研究系统演化的存在状态。这四个理论构成了研究系统演化的一组完整理论。

三、方向管理理论的创新

方向管理理论说到底,恰恰就是一个以方向控制为目的、以自组织管理为手段的演化控制理论,是一个系统在预设方向的演化过程中如何把控才能不偏离方向的自组织管理理论,这四个理论自然就成为方向管理的工具理论的必然选择。

倘若真能因仅仅提出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找到一个研究相关理论的工具,就算是创立了一个理论,对梦想成为理论创新者而言,那当然很好,难度也不算太大。但其实在大多数情况下,这是远远不够的,建立一个包含一组概念、逻辑自洽的理论的框架体系,才应该是衡量一个创新理论的基本前提条件,也是理论创新的题中应有之意。

黑格尔当年在为其庞大的哲学演绎系统设计逻辑起点时,曾对“起点”做出了三条主要规定:第一,它必须是最简单的、没有任何规定性和内容的最抽象的概念。第二,它又是最丰富的。正因为它毫无规定性,才内涵了以后发展的全部可能性。第三,该起点作为一个统一整体的部分,它能把自身包含的多种多样的可能性和丰富的内容不断展开和外化,同时通过外化不断地认识自己,回复到自身。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6)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4)31-0026-03

[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SDYY12036)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王磊(1978―),男,安徽蚌埠人,博士,青岛大学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戴更新(1970―),男,安徽铜陵人,博士,青岛大学商学院教授,研究生处副处长,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研究生教育;胡劲松(1966―),男,湖北京山人,博士,青岛大学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王世伟(1986―),男,河南新乡人,青岛大学商学院在读硕士。

一、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全面提升教育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命线。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全面提升教育质量、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根本性的重要意义。

创新能力是经济竞争的根本、国家进步的关键,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哈佛大学前校长Neil Rudenstine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指出:“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培养人们的创新性。”经过十多年的持续扩招,2012年,我国在读研究生总数已经达172万人,位居世界各国前列。如何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促进研究生教育规模、质量、效益协调发展,成为当前研究生培养的关键问题。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的智力水平特别优秀,但是在创新能力方面却只能排在中等偏上的位置。[1]

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进一步指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进社会领域制度创新、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推进社会事业改革创新,创新社会治理体制、创新行政管理方式”。这些方面的创新更是体现为“管理创新”,因此,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大有用武之地,这既是管理类专业研究生教育的机遇又是挑战。

二、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分析

创新是指人为了一定的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推动事务变化发展的活动。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科学、技术和各种实践活动领域中不断提供具有经济价值、社会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它有助于人们顺利地完成以原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新事物、解决新问题。

具体到管理类专业来说,管理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除了应该具备以上一般的创新能力以外,更为突出的是研究管理问题、解决管理实践问题的能力,即通过阅读本学科文献、实际调研等手段探索、确定具有创新意义和价值的课题,发现和创造新知识,推进管理学科的发展;运用学习到的管理理论解决组织与社会遇到的实际管理问题,推动经济社会良好发展。

三、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现状与问题

(一)学科与人才培养类型定位不科学

目前研究生就业的情况是,博士研究生大多进入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硕士研究生很少进入上述机构工作,而是普遍进入企事业单位,很少从事研究工作。但是,目前管理类研究生的培养定位仍是学术主导。不同层次、类型的学校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存在趋同化,没有因校、因地等制订特色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对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我校在课程设置、培养环节等方面没有和学术型研究生形成针对性的培养体系;同样一套导师队伍,教学、科研仍是紧密围绕理论问题,很少关注学位与职业资格的衔接,对研究生将来进入职场帮助较少。[2]

(二)教学内容陈旧,“填鸭式”“放羊式”教学现象突出

部分课程与本科生的教学内容相差不大,基本上只是少许调整,缺乏本学科前沿研究成果。[3]许多课程还依然处于本科知识层面,造成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另外,在教学方法上有两个不好的倾向。一是“填鸭式”,仍然沿袭本科阶段的教学方式,教师对着教材,照着PPT,从头讲到尾。授课方式主要是灌输式,研讨式、启发式教学方式较为缺乏,难以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独立思考精神,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二是“放羊式”,开学初,任课教师把教学内容分给每位学生,以后的课由学生轮流讲授,教师最后点评。这种方式,看似学生人人参与,但实际上由于学生的知识体系有限,他们难以准确把握一门新课的内容,教学效果不佳。这两种方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都起不到多大的作用。

(三)研究生与导师管理评价不够科学、缺乏有效约束机制

我国的研究生教育没有真正实施淘汰机制,学生只要能考进来,从来不用担心不能毕业。这导致部分研究生缺乏学习研究的动力,对于研究活动消极被动逃避。很多学生读研只为获得文凭,以便获得好的工作和薪水。许多研究生投入大量精力准备各种考试,难以保证有足够的时间用于创新性的科研与实践活动。他们的论文东拼西凑,质量普遍偏低,缺乏创新性。

另外,存在部分导师对研究生指导不足或胡乱指导等问题。近十几年来,我国研究生的增长率远大于导师的增长率,造成青年教师没有经受过专门的培训工作而匆忙上岗,部分导师尚未掌握指导研究生的方式方法。一部分导师由于指导的研究生人数太多而难以充分指导。这些都影响了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产学研重视不够

产学研结合缺乏深度,形式重于内容。按理说,我国正在进行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全面建设创新性国家,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应该大有作为。但是,高校更多地从自身学科教学的角度考虑问题,缺乏从企业发展角度思考的习惯和动力。导师和研究生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国家、省市的自然科学基金、社会科学基金等各级各类纵向项目上,深入企事业内部、解决企事业实际问题的创新研究与实践较少,导致管理类研究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社会需求存在一定差距。实际上,调查发现,高达81.3%的人认为产学研相结合对创新人才培养“作用显著”。[4]

四、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对策建议

(一)做好定位,确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类型

管理类专业培养的研究生,应该既要有学术型的科研人才,也要有应用型的管理人才和商业人才。因此,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合理确定人才培养定位。例如,对于青岛大学,我们定位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硕士生毕业后选择攻读博士学位的比例非常低,绝大部分学生进入了企事业单位和政府部门工作。因此,我们需要培养研究生的主要不是理论创新能力,而是强调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指导实践的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创业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等。

(二)深化课程体系改革

增加反映学科前沿的课程,允许学生选修跨学科领域的课程有助于创新能力培养。努力把科研成果转化成研究生的教学内容,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例如,我们开设“管理科学前沿讲座”,由本学科的导师共同参与,每人将近年来代表自己最高学术水平的研究成果与研究生分享。我校管理科学与工程学科带头人胡劲松教授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多项,近年来在SCI、EI和国内管理领域重要期刊数十篇,指导的多名研究生获得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本人获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的荣誉称号。他将自己多年的科研成果梳理总结,融入研究生的课程,如决策分析、最优控制等,深受学生好评,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改进教学与人才培养方式

根据前面的人才培养类型定位,我校作为地方性高校,我们的管理类专业主要培养研究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将来成长为企业家、经理人、单位领导等等。因此,对于管理类专业课程,多数需要在这些方面对症下药、下功夫。如采用“讲授+讨论”形式、“案例教学”形式。我们采用以上方式给研究生开设“高级管理学”课程,研究生督学对这种教学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另一门课程“服务管理”部分时间用于理论讲授,部分时间用于案例研讨,学生参与度高,效果好。总之,管理类专业研究生课程教学模式不应该单一化,管理部门要支持、要求研究生课程教师采取研讨式、辩论式、启发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邀请物流管理领域企业家、经理人来我校作报告、担任导师,建立实习基地,签订岗位实习协议,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支持研究生参与部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和各级各类竞赛活动。建议将现行的单一导师制为主的指导方式调整为指导小组制和双导师制,这两种方式对培养创新人才更具积极作用。

(四)调整研究生和导师评价体系

针对管理类专业研究生和导师的评价体系,需要做出相应的政策调整。实行研究生及导师淘汰制。建立覆盖研究生培养全过程的质量保证体系,加强过程控制力度,严格奖惩。另外,对于学校在导师职务评聘等上的问题,应该提高教师应用管理理论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和成果在考核中的比重,考查教师承担的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横向课题。目前,我校商学院的现状是教师都在向部级和省部级科学项目努力,争取将在SCI、SSCI、EI、CSSCI期刊上,争取在人民出版社、科学出版社等出版社出版著作。这应该只是极少数教师的方向,绝大多数的教师需要做应用型的工作。横向项目使得研究生能够直接参与实践,深刻理解企业实际运营特点,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升实践创新能力。

五、总结

近日,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办法》和《博士硕士学位论文抽检办法》,将全面构建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以期彻底扭转研究生教育质量低下的现实状况。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应以人才培养为核心,重点评估研究生教育质量和学位授予质量,健全不合格学位授权点强制退出机制。此次改革,实现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以政府为主向以学位授予单位为主转变,努力发挥学位授予单位作为质量第一主体的作用,推动学位授予单位形成质量保证的内生动力。把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重心下移到学位授予单位,下移到各院系和导师,以研究生和导师为核心,从研究生教育基本活动入手,激发学生和导师的活力。考虑不同类型、层次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强化分类管理、分类评价,鼓励特色发展。当然,上述意见办法毕竟只是宏观性的指导规定,属于战略层面。在具体的战术方面,本文提出的对策建议值得考虑。

参考文献:

[1]王汉清,况志华,王庆生,等.大学生创新能力总体状况调查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9):88-93.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7)

2工程管理国际期刊的意义

由于SCI收录的期刊学科种类较多,期刊数量较多,因此对工程项目管理在SCI收录的高水平国际权威期刊上相关文献进行分类研究,其目的和意义有如下几点:(1)有助于研究者找准研究方向、热点。SCI收录的期刊较多,并且期刊中每年的文献发表数量也很多,如果研究者需要对自己写作的论文方向进行确定,那么阅读归纳近几年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文献所花费的时间会有所加大,因此本文对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发表的期刊文献进行分类归纳总结,能够帮助研究者节约花费在总结文献研究方向和研究热点上的时间,快速找准目前国际上热门的研究方向,确定自己写作的具体方向和内容,并可以阅读相关期刊中的文献作为参考。(2)有助于读者、行业从事者了解最新研究形式。对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发表在SCI收录期刊中的文献进行分类归纳,能够方便读者、行业从事者了解最新的研究趋势和热点问题,快速找寻自己最感兴趣的期刊和文献进行阅读,并对国内外关于工程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解。(3)有助于后续研究工作的开展。无论是SCI检索系统收录的期刊还是EI检索系统中的期刊,即使它们都能通过引文检索功能查找相关课题早期或当前的学术文献,但却没有对近几年某一具体学科所发表的所有论文进行归纳性的总结,为此将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发表在SCI有关期刊上的论文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后,可以对后续他人的研究有所帮助,对国内国外研究现状、研究方向、作者国籍、发表时间等分类方向进行归纳,为研究工程项目管理方向的各位研究者、行业从事者等均提供支持,了解各研究方向热门程度,能够对后续的研究工作起到指导性的支持作用。

3工程项目管理国际期刊热点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8)

1.比较规范。从整体上看,中国各大高校的工商管理学科已经形成了比较系统的规模和办学层次,虽然存在着部分院校将工商管理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企业管理等不同类型的管理类学科都并入管理学院,但在工商管理方面,各位学者均能从工作实际出发,围绕着企业管理、公司治理、产业组织、企业的社会责任等诸多方面展开,并且紧跟国际全球化、一体化潮流,具有国际视野。针对中国工商企业方面存在的问题针砭时弊,提出积极对策。

2.特色明显。由于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的作用,以及高等学校、高等研究机构的本身“DNA”特点,不同地区的工商管理学院的研究方向呈现出各自特色。以中国人民大学为例,工商管理研究方向紧密围绕企业管理的各方面职能展开,例如吕景胜教授的公司治理;宋华教授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徐家悦副教授的质量管理等。南京大学的工商管理学研究方向则偏重企业战略,如成志明的战略管理;刘海建的战略管理、组织理论;刘春林的战略管理、创新管理等。各高等院校虽然在工商管理方向研究方面各有所长,但相互补充、完善,呈现出工商管理学丛林的学术之风。

3.形成“集群效应”。这里所说的集群超越了一般的产业范围,指对工商管理的研究相互融合、相互联接的共同体。例如山东大学工商管理学科集聚现象,山东大学的管理学院分为工商管理、管理科学与工程、信息管理三个系,工商管理以徐向艺、杨惠馨的战略管理和公司治理为代表;管理科学与工程以丁荣贵的项目管理、刘岗和吴爱华的生产运营管理为代表;信息管理以戚桂杰的信息系统、赵炳新的信息化管理为代表。三者虽然是从不同的学科角度进行管理学研究,但彼此之间相互支撑、相互促进,在借鉴中相互提升。工商管理学可以提供整体框架,管理科学与工程则从系统、科学方法方面独树一帜,而信息管理学则从信息化角度整合企业资源要素方面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二、工商管理学研究方向建议

工商管理是一门基础理论和方法较宽泛的学科,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研究方向,由点及面,逐步展开。本文认为可以从工商管理专业本身、工商管理配置的资源要素、工商管理的职能以及工商管理理论的研究前沿等四个方面展开。

1.从工商管理专业方面看,应更多着眼于工商管理的二级学科。其主要的研究方向有工商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审计学、资产评估、物业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其中工商管理包括工商管理、商务策划管理、特许经营管理、商品学、连锁经营管理等。在从事工商管理方向的研究时,既要理清工商管理不同学科、专业层次的关系,又能从整体上对工商管理学科的分类和组成有整体把握,在具体研究过程中才会有的放矢,泾渭分明。

2.按照工商管理的资源要素来划分。纵观国内外学者对管理的研究,均离不开对管理的职能、目标和要素的阐述。管理过程之父亨利·法约尔认为,管理活动是指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中国知名学者周三多认为,管理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对组织所拥有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以实现既定组织目标的过程。工商管理学从属于管理学类,故可从对组织资源进行配置和使用的方面进行研究,本文认为应包括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技术资源管理、市场与客户管理、政策及政府资源管理、信息资源管理等。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9)

2013年1月,笔者在北京工业大学在校硕士研究生

中开展了一项有关“研究生在学期间参与专业实践”情况的调查。调查结果表明:有86.5%的研究生(其中包括学术学位研究生和专业学位研究生)都有在学期间参与专业实践的主观愿望,但实际只有45%的学生参与过校外专业实践;另外,研究生在专业实践中从事的主要工作分别是技能操作、文案处理、数据分析等工作,只有少数同学(在一个单位实习达半年以上的)才可能参与完整的项目研发工作;而参与过校外专业实践的学生中有 51.6%的学生表示“之前所学课程知识不能满足实践需要”。这组调研数据说明:虽然每个高校都有几十到上百个校外实践基地,但因为每个基地一年能接收的来自全国各地高校实习生的数量是有限的,因此仅仅依靠校外产学研基地不能满足大批量而且是不断增长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的长期的实践需求;另一方面,由于目前校外产学研基地所在企业一般都是高新技术企业,设备技术都比较先进,研究生在进入校外企业实习之前需要有一定的技能操作、文案处理和实验数据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否则不能适应产学研基地的实习要求,基地不愿意接收,或者即使接收了从零开始的学习也难以达到预期目标。

以上论述表明,切实建设好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不仅非常必要,而且是联结课堂学习和企业实践的重要桥梁,但它又不同于以往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校内实践教学基地是以“学科为导向”,结合学科建设的成果、科研平台和研究生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购买先进仪器与设备,其建设内容是保持实践教学活动与教学目标的契合,为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提供技术保障[1];而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则是“以学科为依托、以问题为导向”,其建设内容是促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研究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任务驱动式学习、研究性学习[2],目的是激励创新。这是二者最大的不同。

一、以“实践训练、创新基地、创业孵化器和宣传展示平台”为目标,是校内实践基地建设的出发点

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作为连接课内知识和企业实践的探究场所,是对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补充,是对学生进入企业前的技能培训,也是学科专业实践的实验室,还是研究生自主创新进而创业的试验场。因而担负着实践训练、创新基地和创业孵化器的三大职能,同时也是学校宣传展示研究生科技创新成果的优秀平台。

要实现“3+1”的建设目标,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必须包括硬件建设和软件建设两个方面。硬件建设是指建设研究生公共实验资源,即校内基地的条件建设,它决定了校内基地开展创新活动的内容;软件建设是指依托基地提供的条件而开展的各种研究生创新课题及各类研究生科技创新活动,它决定了校内基地的日常运行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模式。

北京工业大学研究生工程实训平台暨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始建于2005年初,是教育部2005年和2006年的“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之一。项目建设之初,学校即将该基地的建设定位于围绕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以促进“学科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为基本出发点,依托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和产学研基地的优势,以在工科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实施“工程技术基础课程”为切入点,将研究生的培养环节与其创新实践相结合,鼓励并资助有关学院在全校范围内试点开设跨学科、跨学院的研究生主题实训室,促进不同学院、不同学科的研究生之间的学术交流。

基于以上建设思路,选择什么样的主题实训室进入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则是其中最关键的一步。我校的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分为校院两级,侧重各不相同。为鼓励学科交叉、激励创新,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面向全校重点学科或重点实验室征集基地实训室主题,要求“以问题为导向”提出实训室的研究方向而不是具体的课题,以给予参训研究生广阔的创新空间,并且这个主题方向的研究必须具有跨学院、跨学科的性质以区别于教授自身的专业实验室。然后经过校级专家组论证,最后确定进入基地的主题实训室名单和实训室负责人。通过近10年的建设,建成了2000多平方米的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陆续建成了10个主题实训室。

二、以“学校搭台、学生唱戏”为原则构建校内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行管理模式,为研究生全方位参与创新实践及管理提供平台

根据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的目标定位,我校提出了“专家指导、研究生自选创新课题、学生自主管理”的运作模式,设计了“学校成立工程实训平台建设管理委员会,开放实验室实行零编制、学生自主管理”的组织管理模式,构建了“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组织机构。

1.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组织管理体系

“管理委员会”由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校长担任主任,研究生院、党委研究生工作部负责人担任副主任。职责是制订校内基地总体发展和建设规划,研究解决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制定政策并指导基地的日常管理与运行。

“专家指导委员会”依托校学位委员会、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督导组、学生科技指导委员会专家共同组成。其职责是指导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开放实验室建设、指导研究生课外科技学术活动、指导研究生在创新实践基地开展科学研究工作等。它是基地运行管理的学术指导,是管理委员会的智囊团。

管理委员会下设“基地运行管理团队”,全部由研究生组成,负责基地的日常管理工作,并接受专家指导委员会的学术指导。

2.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运行管理机制

良好的管理机制是保障基地各项实践活动有序开展,并能够不断完善发展的重要保障。

(1)制度化建设。研究生院作为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直接管理部门,参照学校实验室相关管理规定并结合创新基地的特殊要求,制订了一套完整的基地建设管理办法与实训室考核指标体系,从基地建设原则以及实训室的遴选、职责、培训、考核等各方面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以保证基地的正常运行和良性发展。

(2)项目制管理。对进入基地的各主题实训室采用“项目制”的管理方式,采取过程与结果并重的原则,立项规划、一年中期检查、两年验收和评审。以研究生参与度、实验室开放利用率、取得的成果和效益等作为绩效考核的主要指标,严格执行末位淘汰制。建设过程中,经费投入和参训学生的实验室管理实行实训室项目负责人制,属于固定资产的仪器设备则落户到实训室负责人所在学院。

(3)规范化运行。基地参照大型实验室管理的相关做法,公共平台及整体的日常运行由基地运行管理团队执行。各实验室内部采取参训学生自我管理的方式,学生是主体,实训室负责人及指导教师始终处于主导地位,实现了学校“零编制”下的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运行管理模式。基地目前除了春节以外全年开放,年接待参加各类活动的研究生30000余人次。

(4)政策保障。学校明确了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定位是“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强调实践环节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性,将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实践活动与硕士研究生特别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中实践学分的认定相结合,对基地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的宣传和鼓励的作用。

(5)氛围营造。为宣传和吸引一批又一批研究生参与校内基地活动,学校在新生入学报到的通知书中就加入了基地特别是各实训室的介绍,在新生报到后的入学教育环节特别是利用一年一度的全校性学生科技节,组织为期一周的实训室主题宣讲活动,各实训室负责人亲临现场,宣讲实训室的主题研究方向及已取得的成果,开展有针对性的招新工作,吸引物色优秀苗子。

三、以“自我教育、自主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理念为指导,是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可持续发展的生长点

为研究生打造公共实验室资源,培养和激发研究生的创新精神,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的建设在引领全校研究生教育创新和培养质量提升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作为基地的软件建设部分,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突出“自我教育、自主创新、鼓励探索、宽容失败”理念,将主要功能定位于项目研发、学术交流、工程训练、技能培训、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产学研合作等六个方面。

(1)项目研发。我校自2003年开始设立研究生科技基金,用于资助研究生从事课外科学研究与发明制作,体现“小、快、灵、宽”的特点,即“小题目、周期短、自选课题、宽容失败”。引导研究生在项目研究中体验课题研究的整个过程,锻炼实践动手能力,培养团队精神,鼓励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科学研究团队。校内研究生创新实践基地建成之后,主动将基地的软件建设与研究生科技基金项目紧密结合。每年在科技基金申报之际,一方面,由基地主题实训室课题项目指南(每年约100~150个项目),在全校范围内通过招标方式吸纳选拔研究生入驻基地开展项目研发;另一方面,研究生自主申报的创新课题也可以主动寻求基地相关主题实训室的帮助。

(2)学术交流。创新实践基地定期举办创新讲堂、学术沙龙等活动,如“博硕风采论坛”和“学海启航研究生新生沙龙”等,并承接具有一定水平和规模的国内外学术会议,促进不同学科领域间的学术交流,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3)工程训练。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创业计划竞赛、发明创造大赛、数学建模竞赛、电子设计竞赛、程序设计竞赛、智能机器人竞赛等各类课外创新活动,在依托工程实训平台建造的创新实践基地找到了它们最好的平台。

(4)技能培训。基地与Xilinx、中软国际、思科、瑞星等知名企业合作,对研究生进行职业技能培训,提升就业能力。

(5)社会实践与素质拓展。创新实践基地的运行管理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社会实践形式,无论是参训学生还是参与运行管理的学生都可以在基地的管理中得到锻炼和提高。

(6)产学研合作。基地为学校师生和企业之间搭建了优良合作关系。一方面,企业提供课题或条件培训研究生职业技能并参与项目研发;另一方面,学生的科研成果或产品设计研发创意直接被企业吸纳或吸引企业进一步投入,从而探索出一条产学研合作的新路。

参考文献: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10)

冲突是组织生活中最常见的社会现象。人际冲突是影响员工工作过程中人际关系的重要因素之一。人际之间的摩擦、部门之间的争斗乃至组织之问的对抗,都会威胁到企业的发展。现代企业提倡以人为本的思想,如何处理好员工间的人际冲突,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尤其重要。如果工作过程中产生过多的冲突,势必会影响员工的工作状态和人际关系,进而影响其工作绩效及满意度。

先前的研究一直把冲突看成是对员工工作绩效和工作满意度产生负面影响的消极因素],DeDreu等通过对冲突的相关研究进行元分析后,发现冲突同企业绩效及员工满意度均为负相关关系。张钢等_5]则指出知识层面的冲突能在激发争辩、对抗的同时,发现并修正个体和企业现存知识体系中的漏洞和错误,提升知识水平及运用能力,既能提高个体的忠诚度和满意度,也能创造良好的个体和企业绩效。Chenl6则更加提倡权变的观点,即冲突的好坏取决于企业员工所采纳的冲突管理方式。这一观点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这些研究虽涉及员工工作满意度问题,但讨论的重点多是冲突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并未给出关于冲突管理行为与员工工作满意度关系问题的合理解答。

Rahim等指出如果能够对冲突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能够发挥其功能性的一面,提高员工个人和企业绩效。先前的研究多是将工作绩效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很少专门关注员工冲突管理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根据韩翼等的研究,工作绩效包括任务绩效、关系绩效、学习绩效和创新绩效。伴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创新绩效显得尤为重要。如何通过强化员工知识积蓄和创新来建立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并维持较高的创新绩效水平,将是企业面临的重要挑战。

鉴于此,本文试图在以往研究基础上,探索员工冲突管理行为对员工工作满意度与创新绩效的影响机制。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调查问卷和研究假设进行验证。最后给出了研究结论和展望,以期为企业提高员工冲突管理水平提供有益的启示。

l文献综述

l.1冲突管理行为

冲突管理的研究大多建立在Blake等双重关心的管理方格理论基础之上。如Rahim从关心自己和关心他人的角度将冲突管理区分为:命令、合作、回避、服从和折衷,如图1所示。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冲突管理测量为Thomas等的MODE量表和Rahim的ROCI—II量表。研究表明,2个量表均具有一定的信效度,但也有一些需要完善之处。陈晶等口在国外相关研究基础上,开发了上下级冲突处理方式量表。

1.2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组织行为和心理学中最受关注的研究变量之一。工作满意度是指个人对所从事的工作的一般态度。一个人的工作满意度水平高,对工作就可能持积极的态度;反之,则可能产生消极态度n。关于工作满意度的研究主要关注3方面的问题:①工作满意度的测量,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为密歇根组织评价问卷(MOAQ)中的工作满意度测量;②它与工作绩效等结果变量的关系;③它的影响因素和产生机制。本研究主要关注最后一个方面,即冲突管理行为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机制。

1.3创新绩效

创新绩效指的是在个体水平上产生的新颖的、同时又是切实可行的,对组织而言具有价值的产品、过程、方法与思想。Janssen等们指出个体创新绩效包括3个维度:创新思维产生、创新思维促进和创新思维实现。韩翼等引在其基础上。开发了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创新绩效量表。他们将创新绩效作为员工工作绩效的一个重要的方面,并验证了工作绩效的四维度模型。

2理论假设和模型

2.1冲突管理行为与工作满意度

工作满意度是员工个人对工作交互结果的心理感知。以往的工作满意度的研究多关注客观因素,而忽视了人的行为因素。当个人采取合作型的冲突管理行为时,他能够综合考虑自己和他人的观点,并充分行使自己的发言权,因而更容易获得心理上的满足。采取折衷行为的员工能够在自己和他人之间进行取舍,这种适度的合作同样能够满足个人的工作成就感。回避和服从型风格的员工,在工作问题上抱着退避的态度,在工作过程中体现不出自己的贡献,工作成就感降低的同时也会影响个人的满意度。而倾向于采取竞争型冲突管理行为的员工在解决问题时总是据理力争,这种行为会导致他人的反感,产生较多的情感上的摩擦,不利于员工团结和人际关系的培养。由于个人得不到大家的认同,也会导致工作满意度的降低。有学者将合作和折衷称为积极的冲突管理行为,而将竞争、服从和回避称为消极的冲突管理行为。基于以上分析,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1合作与折衷型冲突管理行为与工作满意度正相关。

假设2竞争、服从和回避型冲突管理行为与工作满意度负相关。

2.2冲突管理行为与创新绩效

Song等研究发现,合作和服从型的冲突管理行为促使建设性冲突的产生,进而产生更高的创新绩效;竞争和回避型的冲突管理行为会引发更多的破坏性冲突,导致创新绩效的降低。Song等的研究仅仅关注的是研发企业,其研究结果是否可以拓展到其他行业,值得进一步的探索。尽管该研究验证了服从型冲突管理行为的正面效用,但服从行为属于一种满足他人利益的退让行为,这种行为不利于个人观点的展示和创新。因而认为服从行为不利于创新绩效的产生。如前文所述,折衷行为属于一种适度的合作,能够适度权衡他人的观点,从而提出更好的建议。尤其是当部门成员合作失败时,折衷不失为一种有效的冲突处理手段。基于以上分析和Song等所做的工作,提出以下假设:

假设3合作与折衷型冲突管理行为与创新绩效正相关。

假设4竞争、服从和回避型冲突管理行为与创新绩效负相关。

图2为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3研究方法

由于缺乏中国本土文化背景下员工冲突管理行为量表,首先通过预测试对本研究所采用的冲突管理量表进行修改和完善。然后通过对18家企业的333名员工进行正式问卷调查。

3.1预调查

(1)预试量表的编制。冲突管理量表取自Rahim的ROCI—II、Morris等的跨文化比较量表和陈晶等口胡的上下级冲突处理方式量表,去除量表中重复的题目,最终保留题项44个。这些量表中的题项由管理学专业的研究生进行双向互译,并请多名英语专业博士生进行校对,以保证题目含义没有偏差。另外,工作满意度和创新绩效量表均在国内得到多次验证,因而在预调查中没有涉及。

(2)预试结果分析。预调查样本取自中南大学MBA学生。共发放问卷120份,回收有效问卷103份。首先进行量表纯化,该过程删除了冲突管理量表中的2个题项(删除标准为:删除CITC~0.4的项目,并且在删除后,Alpha有所提高)。接下来又进行了探索性因子分析,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因子抽取,按照最大方差法进行转轴,选取负荷>0.5的题目,且该题目不存在交叉负荷。经过几次探索,最终得到了冲突管理行为的四因子结构。4个因子的累计方差解释量为62.413。最终的量表共计30题项,其中,折衷型风格(4个题项)分布在合作和服从2个因子之内。这与双重关心理论并不矛盾,折衷是适度的关心自己和适度的关心他人,可能会与其他风格有所交叉。

3.2正式调查样本与测量工具

(1)样本正式调查受试者来自湖南省18家企业。共发放问卷450份,回收问卷376份,其中,有效问卷333份,问卷有效回收率为74。其中,男性193人,占到了总人数的68.4。25岁以下96人,占28.8;26~35岁178人,占53.6;36~45岁48人,占14.4Ao;46岁以上l1人,占3.3。大专及以下学历103人,占30.9;本科182人,占54.7;研究生48人,占14.4。

(2)测量工具。冲突管理量表采用预调查所保留的30个题目,其中,8个题目测量合作,6个题目测量竞争,5个题目测量服从,7个题目测量回避,4个题目测量折衷。工作满意度量表选自MOAQ量表,共3个题项。创新绩效采用韩翼等的8题项量表。所有量表均采用Likert5点计分。

4结果分析

4.1信效度分析

首先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软件LISREL8.70对冲突管理的30个题目进行了验证性因子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得出的四因子模型和基于经典理论的五因子模型的各项拟合指标如表1所示。可以看出,2个模型均拥有较好的拟合指数,五因子模型略优于四因子模型。候杰泰等指出,在结构方程分析中构建模型应基于理论或经验,不应盲目跟着数据判断。鉴于2个模型对数据拟合均较为理想,采用了更加符合理论的五因子模型。随后又计算了AVE值(平均方差萃取量),发现5个因子间的AVE值均高于其相关系数的平方,说明五因子模型具有较好的区别效度。

在确定了冲突管理量表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之后,用SPSS软件计算了各变量的Cronbach’Sa系数。合作、竞争、回避、服从、折衷、工作满意度和创新绩效的信度系数分别为0.899、0.850、0.747、0.741、0.909、0.786、0.913。由此可见,本研究所采用的量表具有较高的可信度。

4.2假设检验

表2列出了本研究各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和相关系数矩阵。从冲突管理风格的均值可以看出0人们选择冲突管理策略的顺序分别为:合作、折衷、回避、服从、竞争。从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合作和折衷与工作满意度和创新绩效均是显著正相关;竞争与工作满意度和创新绩效两者显著负相关;回避与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为了进一步检验各变量之间的关系,分别以工作满意度(模型A)和创新绩效(模型B)为因变量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

从表3可以看出,合作和折衷同工作满意度显著正相关(卢一0.216,P

5讨论

从表2冲突管理风格的均值可以看出,人们选择冲突管理策略的顺序分别为:合作、折衷、回避、服从、竞争。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关系导向型社会,追求人际和谐与中庸之道,因而采取较多的合作和折衷风格。采用最少的是竞争型的行为,这可能与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有关。

从表3的回归分析可以看出,合作和折衷行为同工作满意度显著正相关,两者对工作满意度的解释程度可达12.3。这也验证了合作和折衷行为积极性的一面,即倾向于通过寻求同对方合作或寻找中间路线的员工,对工作较容易感到满足。而竞争、回避、服从这3种冲突管理行为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的原因是这3种冲突管理行为是非合作的,个人的贡献得不到体现,从而影响个人的工作满意程度。

从模型B中可以看出,合作型冲突管理行为与创新绩效正相关。采取合作行为的员工往往是兼顾目标取向和关系取向,他们以追求共同目标为己任,倾向于同其他员工进行开放性的讨论,并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种开放性的讨论对于观点的整合和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而,倾向于采取合作型冲突管理行为的员工往往拥有较高的创新绩效。而回避型的冲突管理行为与创新绩效显著负相关。回避往往被归为消极的冲突管理行为,如果企业成员对彼此观点上的分歧采取回避态度,不利于开放性的讨论和新设想的产生。对于团队甚至是企业来说,回避行为容易导致群体思维,不利于企业的长期发展。与Song等研究不同的是,本研究并没有验证竞争行为对创新绩效的破坏作用和折衷行为的促进作用。这可能与研究取样有关,本研究对象为企业的一般员工,而Song等的研究选取的是部门主管。未来的研究可以探索一般员工与部门主管采取不同行为对创新绩效的影响有何不同。

工程管理最新研究方向篇(11)

中图分类号:U442.1 文献标识码:A

一、可行性研究在建设前期中的作用

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是确定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决策的依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投资体制的改革,把原由政府财政统一分配投资的体制变成了由国家、地方、企业和个人的多元投资格局,打破了由一个业主建设单位无偿使用的局面。因此投资业主和国家审批机关主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提供的评价结果,确定对此项目是否进行投资和如何进行投资,是项目建设单位决策性的文件。

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筹措资金特别是向银行申请贷款或向国家申请补助资金的重要依据,也是其他投资者的合资理由根据。凡是应向银行贷款或申请国家补助资金的项目,必须向有关部门报送项目的可行性研究。银行或国家有关部门通过对可行性研究的审查,并认定项目确实可行后,才同意贷款或进行资金补助。如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以及我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都要求把提交可行性研究作为建设项目申请贷款的先决条件。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项目初步设计的依据。初步设计是根据可行性研究对所要建设的项目规划出实际性的建设蓝图,即较详尽的规划出此项目的规模、产品方案、总体布置、工艺流程、设备选型、劳动定员、三废治理、建设工期、投资概算、技术经济指标等内容。并为下一步实施项目设计提出具体操作方案,初步设计不得违背可行性研究已经论证的原则。

可行性研究是国家各级计划综合部门对固定资产投资实行调控管理,编制发展计划、固定资产投资、技术改造投资的重要依据。由于建设项目尤其是大中型项目考虑的因素多,涉及的范围广、投入的资金数额大,可能对全局和当地的近、远期经济生活带来深远的影响,如三峡工程不仅耗资大、工期长,还需要大批的移民迁徒,因此这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内容更加详细,可作为计划综合部门实际对固定资产投资调控管理和编制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计划的重要依据。

近年来,国家提出实施项目法人责任制,过去那种普遍存在的条块行政隶属关系和无经济责任的状况已大部分被合同经济关系所代替。项目法人及项目主管部门可依据批准的可行性研究同国内或国外有关组织和生产业主签订项目所需的原材料、能源资源、运输、工程设施、工程发包、水电供应以及资金筹措等协议合同。可行性研究是项目建设单位拟定采用新技术、新设备研制供需采购计划的依据。可行性研究中对拟建项目采用新技术、新设备已进行了可行性分析和论证认为可行的,项目建设单位可依据可行性研究拟定的新技术引进和采购新设备的计划。

在可行性研究过程中,因为运用了大量的基础资料,一旦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矿产资源储量、工业性实验数据不完整,不能满足下一个阶段工作需要时,负责初步设计的部门就需要根据可行性研究所提出的要求和建议,进一步开展有关地形、工程地质、水文等勘察工作或加强工业性实验,补充有关数据。

二、可行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管理的关联作用

可行性研究是编制设计任务书的重要依据,也是进行初步设计和工程建设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环节。可行性研究不仅对拟议中的项目进行系统分析和全面论证,判断项目是否可行,值得投资,要进行反复比较,寻求最佳建设方案,避免项目方案的多变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的巨大浪费和时间的延误。这就需要严格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的审批制度,确保可研报告的质量和足够的深度。假如在设计初期不能提出高质量的、切合实际的设计任务书,不能将建设意图用标准的技术术语表达出来,自然也就无法有效地控制设计全过程。如果使工程的初步设计起不到控制工程轮廓及主要功能的作用,或在只有一个粗略的方案下便草率地进入施工图设计,设计项目管理与施工肯定会出问题。

可行性研究中的总的目标如控制不好,使设计过程中朝令夕改,设计者无所适从,顾此失彼,往往造成产品先天不足。因此初步设计概算必须在可研报告估算控制范围之内,初步设计未获批准,不得进入施工图设计阶段,重大设计变更必须报原批准机关审批。避免工程建设中不断追加投资使工程管理失控,造成“半拉子工程”、“胡子工程”,给国家及投资业主带来巨大损失。

工程项目的建造成本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取决于可行性研究及设计。在现实经济环境中,业主建设单位希望挖潜降低工程造价,特别是一些民营、个体业主,他们缺乏懂技术的专家为他们的项目认证、研究,因此下达的设计任务书做为设计依据的基本文件就很不规范。可因人而异,条款过于简单,可执行性差,往往还隐藏着一些可行性研究中应解决的问题,不能为设计阶段提供良好的设计环境,造成设计工作不应有的反复,甚至在施工中产生过多的设计变更,造成部分工程废弃及延误工期。解决这一问题的最好办法是设计项目管理尽早介入,就建设规模、标准、投资限额等,协助业主完善设计任务书,选择优秀的方案设计,这样可使下达的设计任务书更切合实际,更便于控制建设标准,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最终目的。

因此,搞好可行性研究和设计项目管理这两个环节非常有必要,这两个环节的工作做的不细,决策失误不但工程项目没有经济效益,而且损失可能是惨重的。可行性研究与设计项目管理是避免投资决策失误、保证工程项目建设及投产后经营效益责任的重要手段。

三、做好可行性研究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