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水稻种植规划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27

水稻种植规划

水稻种植规划篇(1)

作者:李经勇 唐永群 李贤勇 钟世良 单位:重庆再生稻研究中心 重庆市农业科学院

水稻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

2006年百年不遇特大干旱,使重庆市数十万亩水稻绝收,大面积严重减产这一事实再一次突显目前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粮食生产仍然没有摆脱“靠天吃饭”的状况。一方面是现有的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或废弃;另则新修农田水利设施不足,农业灌溉水库蓄水不足,季节性缺水矛盾日益突出;再则整治好的农田因作它用,亦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粮食生产的减灾抗灾能力。耕地资源贫乏,种植效益低重庆市农村人口仍有近2000万、农产品生产数量及农业总产值等均达到了中等农业省的规模;然而重庆市耕地资源仅占全国的1.7%,人口却占全国的2.4%,人多地少的矛盾十分突出,至2004年底全市人均占有耕地仅有0.069hm2,比全国平均水平少0.029hm2,低28%;人均旱涝保收面积仅0.013hm2,比全国平均水平0.033hm2低60%,仅为四川、云南的2/3,极大地显现出了重庆市农用耕地面积的相对贫乏,制约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2008年,我们对大足、梁平等地稻田面积相对较大的乡镇调查结果表明,其人均稻田仅为0.045hm2,而每个从业劳动力平均种植稻田面积只有0.071hm2;由于种植规模小、种植技术粗放,加之丘陵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程度低,劳动力成本偏高,导致种粮成本高、经济效益低,从而极大地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制约了水稻生产的发展。从业劳动人员素质低随着城镇化、工业化建设的推进,且种粮效益低,粮食生产低效益影响了农民种植积极性。大批受教育时间相对较长、接受知识能力强的中青年劳动者已逐渐离开农村进城务工找钱谋生致富,致使农村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整体素质不高,缺乏增收致富的有效技能,给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巩固和提高,带来了极大的挑战。2008年,我们对大足、梁平等地调查结果表明,农村从业劳动力中小学文化占71.05%、初中文化水平的占21.05%、高中文化水平的仅占7.89%。水稻生产种植方式落后由于重庆市地处丘陵地区,稻田面积小、不规范,田间道路大多未经过整治,加之适宜于丘陵山区的小型农机具不配套,水稻机械化种植的推进速度较慢。目前重庆市水稻生产种植方式仍主要以手工插秧、单打、独耕为主[8],人们“面朝黄土背托天”,劳动强度大、成本高、效率低;极大地影响了人们种稻积极性,严重制约了水稻产业的发展。良种良法技术不配套近年来,一批优良品种的育成,一些轻简高效配套技术的应用,为提高水稻单产提供了技术支撑。通过水稻创高产活动、提高关键技术的到位率,一些品种在较大面积集中示范创造了产量达12t/hm2的高产典型,许多区县的670hm2水稻高产示范创建产量亦达9.45t/hm2左右。而大面积生产由于分户作业,加之种植农户的整体素质不高,种粮环比效益低,农户对新技术的需求不高、接受难度大等原因,生产上良种良法脱节、技术难以配套、关键技术到位率低,致使水稻产量潜力不能充分发挥,产量水平较低。1997—2008年全市水稻平均产量只有6.71t/hm2,仅2007年、2008年产量高于7.5t/hm2。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大了水稻生产成本,降低了种植水稻的经济效益。

几点建议

种植水稻的稻田田坎约25~30cm,每667m2稻田发生洪水时,可储存160~200m3的洪水,如果有0.667万hm2稻田的地区发生洪涝,将储存1600万~2000万m3的洪水,如果3.33万hm2稻田的地区发生洪水,将储存8000万~10000万m3的洪水。这些洪水一旦直接全部排入江河或溏、库、堰,将给社会经济造成重大损失。因此,种植水稻对于重庆这样一个以丘陵为主的地区来说,是防止洪灾的一个重要而有效的措施之一。种植水稻是培肥地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据有关研究,在淹水的条件下,有机质的分解速度比旱地慢,但又有利于提高磷、锌等富有营养元素的有效性,因此种植水稻有利于有机质积累,减少磷、锌的施用。更为重要地是,研究表明,每公顷旱地水田年固氮能力仅有15kg,水田可以达到50kg,是旱地的三倍有余[9]。稻田还是水的净化器。研究表明,稻田不仅可使pH值向中靠拢,而且对地下水硝态氮有自然净化的能力[10]。更为重要的是稻田是人工湿地,可以净化污水、消解有机有毒物质、钝化或无效化无机有毒物质。此外种植水稻还可以平稳大气及土壤温、湿度,防止表土流失,不会扬起沙尘,而且可固定落尘,叶面积大,可以净化空气,不污染地表水,减少城市热岛效应,补给地下水,防止或减轻地面沉降等生态功能。第二,水稻是多用途作物。水稻是适宜作主食,之所以号称“民以食为天,食以稻为先”是因为米饭食味和口感好,由其他粮食作物改食稻米容易,相反则难,且稻米的生物价高,据IRRI专家分析,其生物价在谷类作物中最高;氨基酸比例较合理;消化率较高:一般可达66.8%~83.1%。水稻还是多用途作物,在加工方面,据江南大学统计,用稻米作原料的产品已达3500多种[11],常见的有食品类方便饭、雪花饼等,酒类中的白酒、黄酒、米酒等,还广泛应用于医药、味精等食品工业。在饲料方面,稻谷、稻糠是传统家禽家畜饲料,稻草是传统冬季反刍家畜饲料,目前正在研究的有水稻草、稻草能源、谷秆两用稻等。第三,水稻是高产稳产作物,对保障粮食安全意义重大。1985年以来,全国水稻产量与C3作物小麦比较,水稻/小麦为1.7~1.8,与C4作物玉米比较,水稻/玉米为1.3~1.5;就四川省而言,2002年水稻产量与C3作物小麦比较,水稻/小麦为2.07,与C4作物玉米比较,水稻/玉米为1.51,由此可见,水稻在中国的三大粮食作物中,是最高产的作物。水稻种植在水田,对干旱的抵抗能力相对较强,水稻耐淹能力在各种作物中最强,水稻对各种病虫及逆境均可通过育种途径获得解决,因此水稻的稳产性在粮食作物中也最好。第四,水稻是比较优势作物,具有较好的比较效益。全国水稻播种面积大,总产最多,2002年全国水稻播种面积2820.2万hm2,占27.15%;但全国水稻总产17453.9万t,占38.19%[12]。从价格上看,2001年中国稻米出口价格176.89$/t,而稻米进口价格366.12$/t,表明通过品质改良,中国稻米价格空间还很大。从成本优势上看,种稻更明显,在主要粮食作物中,中国只有水稻的成本低于美国[13]。稻谷——中国:0.94元/kg;美国:1.65元/kg小麦——中国:1.22元/kg;美国:1.01元/kg玉米——中国:0.88元/kg;美国:0.67元/kg大豆——中国:1.83元/kg;美国:1.21元/kg综上所述,发展水稻生产,不但可以保障国家以“口粮”为主的粮食安全,也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和较大的社会效益。强化政府在粮食安全上的主导作用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一种特殊商品,是治国安邦的不可替代战略物资,其丰欠余缺关系到国计民生与社会稳定。各国政府均采取各种措施对粮食的生产和供给进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总理2009年在多个场合多次强调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重庆市多数区县符合国家产粮大县政策扶持范围,市委市府应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支持,扩大入围国家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区县范围。增加项目与资金投入,提高全市农业生产的综合能力。同时,各级领导要正确认识粮食生产的严峻形势,把粮食生产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明确各地粮食指标、并将其作为业绩考核的重要因素;彻底改变以往实际工作中重视工业而轻农业,重视GTP而忽视粮食产量,农业生产为工业建设让步,粮食靠外调的观念;在全社会形成农业是各行业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基础,为农业生产创建优良的社会人文环境。加大投入,强化科技对农业生产的支撑作用一是组织市农科院等优势科研单位,积极开展水稻特异资源材料的发掘与优良新品种的选育,为重庆特殊生态条件下的水稻生产提高科技含量高、适应性强的优良品种,同时开展轻简高效配套技术研究,有效提高水稻生产的潜力。二是组织农业科研与农技推广部门,继续开展科技入户、水稻高产创建活动,强化新品种、新技术的展示与示范辐射功能,让广大种植农户了解新的科研成果、掌握水稻生产丰产高产实用技术,并使之转化为生产力。三是组织开展水稻农艺与农业机械配套技术研究,优化筛选出适宜重庆丘陵地区水稻机械化种植的优良品种与小型农机械具,以及高效配套技术规程,有效地降低水稻生产的劳动强度、减少生产成本,提高水稻生产的产量与种植效益,有效地调动农户种植水稻的积极性。四是加强种子生产基地规划与规范化设施建设,有效提高对自然灾害的抵抗能力,提高优良种子的保供能力。五是积极搞好水稻生产灾害性气候与重大病虫危害发生情况预测预报研究,及时提供预警信息与抗灾避灾措施,有效地减少不利因素对水稻生产造成的损失,提高水稻生产的抗灾避灾能力。强化口粮田的保护与建设区县政府要在认真贯彻执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和《关于进一步采取措施落实严格保护耕地制度的通知》的要求的基础上,合理规划确定本地区的基本农田与口粮田,将其落实到具体的地块、设立保护标志,严禁它用,明确保护责任。各地应积极投入资金加大口粮田的水系、沟渠、道路的规划与建设改造和地力培肥工作,使之能排能灌、适宜于机械化种植,确保其旱涝丰收、效益高,充分发挥基本口粮田在口粮自给上的社会保障功能。多形式推进商品粮基地建设,确保全市口粮自给基本平衡粮食主产县(区)在规划、建好口粮基地的基础上,在基本农田保护区内,积极规划建设商品基地,根据互惠互利原则,吸引国有、民营粮食企业和民间资金进入商品粮基地建设、生产与粮食流通环节,组织集“基地建设——水稻生产——粮食流通”一体的,“种植农户(种粮大户)——国有(民营)企业”相结合的利益共同体,确保口粮的调剂与供给,提高稻谷的商品化率,增加种植农户(种粮大户)与粮食企业的经济效益。同时,市政府积极指导、引导口粮消费区与主产区地方政府之间,加强区域性粮食生产合作,在主产区规划建设、培育发展稳定的商品口粮生产基地,确保口粮供应。

水稻种植规划篇(2)

关键词:五常市;产业发展;影响因素

五常市位于我国黑龙江省的东南部,这个地区因为是水稻的优势产区,所以地方上的经济一直是由本地的水稻种植来进行带动的,五常市近几年来的农业生产上的规划与区域上的布局等产业上的发展取得了良好的成就。

一、水稻生产取得重大进展

2000年以来五常市水稻种植面积发展到10万hm2,单产一直稳定在8000kg/hm2左右,这一时期水稻面积仅占粮食种植面积的40%,然而总产却占64%。是黑龙江省水稻生产发展最快,种植面积最大,平均单产最高的稻区,成为国家重要商品粮优质水稻生产基地。

二、水稻栽培技术变革与发展

20世纪50年代,五常稻区水稻生产主要是散播、点播,依靠自然灌溉盲目发展;60~70年代采用湿润育秧、薄膜湿润育秧技术,但产量忽高忽低,面积上下波动,抗灾能力弱,发展缓慢;90年代结合推广寒地水稻旱育苗稀植栽培技术开展的水稻优质高产高效超稀植和大中棚育苗技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0~2004年全面推广大中棚育苗、稀植壮秧、大垄双行稀植栽培技术,出现了9000kg/hm2的典型,这些不同特色的技术模式和高产典型,都为五常稻区由中产向高产乃至超高产发展提供了经验,对整个黑龙江省170万hm2稻区具有很强的幅射作用,让大家看到了黑龙江省稻区水稻由低产向中产进而向高产再高产发展的潜力。

三、水稻种植得到快速发展的几个原因

1.适宜的品种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水稻良种培育上的技术研究也得到相应的发展,以水稻闻名的五常市为了水稻未来的发展可以得到较好的保障,在选种的问题上一直具有非常严格的标准,在研究的成果上先后推出了品质较好的“松梗”系列等品种。这些新近研究出的质量优良的品种为水稻的产量与稻米的品质提供了一个良好的保障,并且通过大面积的种植实验证明这些品种的确实具有很多的优势,例如熟期或是抵抗能力上的都具有明显的效果。但是众多的品种中多种优势集一身的品种确是少见的,其中有一种品种引起了技术人员的关注,就是早熟品种,水稻的种植种类中在成熟期上共分为三个主要的品种,第一个是晚熟品种,这个品种在生长期间表现出来的优势是对光温的变化较为敏感,所以在生长的过程中生长期的天数就会因为光温的变化出现延长的情况,这也就使得在对晚熟品种培育的过程中需要增加在培育上的成本输出,所以越是早熟的品种越是具有优势,针对这样的特点,五常市在稻米品种的选育上也已经确定了一些长势良好的品种。

3.培育壮秧技术明显提高

五常市在水稻的种植的地区主要推行种植方式是宽行稀植,这种种植方式在技术上的优势是壮秧到位率较高,想要壮秧技术上的到位率得到相应的提升就必须将秧田上的规划进行科学合理的安排,主要的措施是尽量推行大棚育苗的方式对水稻苗进行培育,这种培育上的方法具的优势是可以对水稻苗生长的环境提供良好的环境,因为此时生长过程中的水稻苗处于脆弱期,并且对于温度与湿度上的要求都比较高,如果水稻苗在培育的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照顾,移出大棚进行水田上的种植时会因为稻苗自身上的问题而影响到后续生长过程中的包浆与抽穗的环节的质量,进而导致产量上的出现较大的变动。

4.加快单项技术综合组装研究

综合高产的技术的运用在原有的技术基础上结合国外种植技术的优势,进行实验与发展的结果。不仅在种植技术上的发展得到相应的进步,也在生产的规模上进行革新,现如今五常水稻种植基地在生产的模式上主要采用的是标准化生产,在品种的选择上主要以“早、稀、控、晒”的栽培模式进行栽植,对单产产量进行保障的同时也在新品种技术开发上加大资金与研究的力度,尽量利用多种渠道对水稻品种进行开发。

与此同时,政府在此时也应发挥政策上的调动优势,尽量将水稻上的科研到种植之间涉及的几个步骤利用政府的主导力量进行无缝的衔接,争取工作上的交换与合作质量达到最高。这些机制在运行的过程中就会相互的扶持与合作,不仅利于水稻产销一体化模式的形成,也利于科技推广上的通道得到进一步保障。五常稻区要进一步提质增效加快发展,必须全面实施标准化生产,积极推广以选用优良品种为载体的“两早、两稀、两控、两晒、两防”栽培模式,在确保提高单产同时继续扩大优质品种的应用面积,提升水稻生产的科技含量。

四、结语

我国优质稻米的故乡,五常市在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带动作用,因为地域与气候上的综合条件造就了五常地区成为了现代农业建设上的领头羊。为了让五常市在产业升级方面的Ф作用得到发挥,应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区上的试验步伐,不仅仅本地区应加紧建设的速度,政府也应积极的对地区的农业上的产业规划进行政策上的优惠,尽量使得稻米产业的发展得到优良的规划。

水稻种植规划篇(3)

在浦东新区行政区域规划农田范围内(不包括部队农场和市属农场的种植面积),直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二、补贴标准和方式

(一)粮食生产补贴

1.水稻种植直接补贴。按水稻实际种植面积,每亩现金补贴230元(含水稻排灌用电费用50元、种粮农机耕作补贴100元);经区农委认定的各种类型家庭农场水稻种植面积达到80亩以上的,每亩增加270元的现金考核奖励(考核办法另行制定)。

2.水稻、麦子良种补贴。对水稻、麦子的主推品种,按市农委规定的精量播种和实际种植面积,市、区两级以实物方式实施免费定量供种。若所需种子高于市农委规定播种量的,其超出部分由种植户承担。具体供种和区级物化补贴标准为:常规稻每亩供种4公斤、每亩补贴12元;杂交稻每亩供种2公斤、每亩补贴18元;大麦每亩供种15公斤、每亩补贴40元;小麦每亩供种12.5公斤,每亩补贴40元。

3.水稻药剂定额补贴。水稻病虫害防治期的各类药剂,每亩定额物化补贴60元。

(二)蔬菜生产补贴

1.绿叶菜抢种补贴。对市下达的“夏淡”期间种植绿叶菜任务的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每亩现金补贴80元。

2.蔬菜农资综合补贴。对常年蔬菜种植面积2亩以上的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每亩物化补贴50元。

(三)农业综合补贴

1.机械化作业补贴。按区农委下达的计划指标,水稻机(育)插秧每亩现金补贴50元、水稻机直播每亩现金补贴30元。

2.商品有机肥补贴。市计划指标内的,每吨现金补贴40元。区计划指标内的,每吨补贴240元。

3.农业保险补贴。按市规定的补贴险种和保险金额、费率,市、区保费补贴比例:①水稻、能繁母猪、生猪和奶牛保险保险费补贴比例为80%;②麦子、油菜、蔬菜种植、大棚设施、家禽、农机具综合、群众渔船综合保险保险费补贴比例为70%;③淡水养殖、水果、食用菌、羊、鲜食玉米、水稻制种保险费补贴比例为60%;④蔬菜制种、农产品安全责任保险保险费补贴比例为50%;⑤淡季绿叶菜成本价格保险保险费补贴比例不高于90%;⑥对新区重点推进的农业项目,其中涉及农业保险事项的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三、补贴申请和操作程序

(一)申请

粮食和蔬菜种植户需填写水稻、蔬菜补贴申请表,交所在村的村委会,如实反映种植面积、种植品种、土地来源等基础信息。

(二)初审与公示

村委会应按种植户申报面积与“GIS农用地信息系统”进行核对,确保种植户申报的地块位置和面积与“GIS农用地信息系统”相一致,并将初审结果在村务公告栏上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补贴对象、政策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举报电话等。公示无异议后,由村委会及时将本村汇总数据上报镇农业主管部门。

(三)汇总与申报

镇人民政府负责本镇粮食、蔬菜等种植面积,畜禽和水产养殖量的汇总(应与“GIS农用地信息系统”一致)、核实与申报工作。由镇人民政府统一汇总后向区农委申报本镇区域范围内享受农业生产政策性补贴的项目和数量(金额)。

(四)审核

1.市级财政补贴项目。由区农委和区财政局会审后,共同上报市农委、市财政局审核。区农委按市批复,向各镇下达具体实施计划和补贴标准。

2.区级财政补贴项目。由区农委审核后,报区财政局复核。

(五)网上公示

各类农业生产政策性补贴,由区农委在浦东新区农网、“农民一点通”上进行公示。公示的内容包括:补贴对象、政策依据、补贴标准、补贴金额、举报电话等,公示时间不少于15天。公示结束后,对无异议的补贴进行发放。

(六)发放

1.现金发放项目。区财政局对区农委报送的补贴发放请款单复核后,将补贴资金拨付到相关镇,由镇人民政府统一通过银行“一卡通(一卡折)”直接发放到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

2.物化补贴由区农委组织实施。

(七)监督与管理

1.凡发现虚报种植、耕作面积,骗取和套取财政补贴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经查实的,取消享受本年度农业生产补贴政策,追回已发放的市、区补贴资金和农资,并予通报和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水稻种植规划篇(4)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1-0031-02

一、洱源县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概况

洱源县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北部,东与鹤庆相连,南同漾濞县、大理市接壤,西与云龙县为界,北与剑川县相邻,东经99°32′~100°20′,北纬25°48′~26°16′之间,平均海拔为2039米(其中海拔1050米~2400米的缓坡地带及湖滨坝子为主要农业区),年平均日照时数为2214.2小时,年平均气温14.6℃,无霜期247天,年平均降雨量742mm,属北亚热带高原季风气候,低纬高海拔地带,气候温和湿润,有利于各种农作物的生长。大春种植以水稻、玉米、烤烟为主,小春种植以蚕豆、大蒜、大麦、油菜为主。农业开发利用历史悠久,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方式普及较广,是久负盛名的“渔米之乡”。

全县下辖6镇3乡88个村民委员会2个社区,总耕地面积27.48万亩,其中水田14万亩,旱地13.48万亩,总人口27.3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37万人,占92%,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县,又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也是较为突出的高原水稻种植区,年水稻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5%以上,每年都对外销售大量大米,但是由于没有品牌效应,粮价又一直处于低迷状态,农民种粮增效不明显,农业增产不增收。

二、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现状

洱源作为云南省粳稻的集中种植县之一,水稻种植面积居大理州第一位,优质稻生产从无到有逐渐发展壮大。经洱源县委、县人民政府的不懈努力,农业部门加大了对水稻新品种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力度,“洱源县优质粮食基地建设项目”获省农业综合开发办立项,并从2002年开始实施,使全县优质水稻面积逐年增加,2013年已经发展到10万亩,占全县水稻种植面积的71%,单产645.8千克,在品种布局上已通过省级以上鉴定。通过县级农业部门试验、示范成功的具有优质、丰产、抗逆性强、适应性广的楚粳24号、28号、29号,滇杂31号、32号,凤稻17号、23号和剑粳6号、8号等品种,所生产大米以颗粒饱满、色泽光亮、口感好、营养丰富、香味宜人等优点,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青睐。

三、优质水稻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策性支持与资金投入不足

农业是基础产业,也是弱势产业,涉及面广,社会效益差。因此,带来政府投入上重视程度轻,投入资金少。如在优质水稻的发展过程中,除以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农田基础设施、硬件投入、国家政策性种粮补贴外,在科技领域等方面没有资金投入,导致在优质稻产业发展过程中面积增加缓慢,而且不稳定,一些先进实用技术难以推广应用。

2.农田基础设施建设不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十二五”规划以来,全县农田水利设施得到一定改善,但是无法适应农田建设田园化、耕作机械化、生产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带来对项目的整体优势凸显难以实现。

3.缺乏有效的加工企业

全县在大米的加工仅有邓川粮油加工厂一家,其设备购置于上世纪90年代,加工能力较弱,没有加工、包装、标牌一体化的加工设备,市场竞争力差。

4.缺乏优质稻品种的防杂保纯良种繁育基地和新品种引种、试验、示范经费

由于缺乏经费,不能及时引进筛选出适宜我县不同水稻栽培区域的高产优质品种。

5.无品牌战略,没有市场竞争力,未体现优质优价,直接影响稻农的积极性发挥

洱源是全国生态建设试点县,全省生态建设示范县,县内自然生态、水利、土壤、气候完全具备了生产无公害生态优质大米的条件。同时,在全州乃至全省都看好洱源大米,但是由于没有品牌、没有优质优价、没有龙头企业带领,一直处于农贸自由市场交易范围,从而错伤了粮农对优质稻种植的积极性。

6.没有系统的长远规划

每个好的项目实施务必规划先行,没有发展前景的规划,再好的项目也是不可能发挥最大的生产和社会效益。虽然全县优质水稻产化业建设每年都列入县委、政府的重点项目,但是只靠农业部门做推广计划、技术部门做宣传指导、年终对推广面积和产量情况做简要的总结、对效益情况进行理论性分析,就算完成了10万亩优质水稻基地建设项目,而缺乏现代、科学、长远的规划,这样带来面积、地点、品种、集成技术应用等方面存在一定差距。

7.海拔差异、低温、干旱也是影响全县优质水稻发展的障碍

全县优质稻种植区域是海拔1650米~2200米,区域差异较大,品种难以统一,带来品牌建立困难。其次是“两头低温”,即:育秧期“倒春寒”造成烂秧死苗;“8月低温冷害”造成稻瘟病、白叶枯病发生,空秕率增加,形成以冷带病,以病带灾,影响产量和品质。西片受自然条件限制,缺水、干旱突出,直接影响着水稻的适时栽插和先进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产量偏低,效益难以发挥。

四、优质水稻发展的优势

1.基础设施得到加强

当前,我国正处在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期,中央制定了“三化同步”的要求,切实把现代农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认真实施《全国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着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大力加强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队伍建设,办好现代农业示范园,有计划、有步骤地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自然资源优势

洱源气候优越,生态环境优美,冬无严寒,夏无酷署,雨热同季,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较适宜水稻生长。

3.交通便利

洱源距大理州府所在地下关仅70公里,目前大丽高速公路、大丽铁路、大理机场已全线开通,为优质大米的外销打开了大通道。

4.品种丰富

近年来云南省农科专家结合高原特色,选育了一批适合在云南不同海拔地带生长的优良种子,加上本土核心农业科技元素系列新品种,因其品质特殊,很受消费者的欢迎,全县所推广的优质稻系列都属于此范畴。

5.品牌效应增强

随着洱源旅游业的新兴发展,洱源优质稻米的品牌效应也同洱宝产品、洱源乳扇一样不断提高,经济效益逐年增长。

6.技术力量雄厚

全县从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17个,专业技术人员123人,其中高级职称20人、中级职称59人、初级职称44人,是一支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较强的团队,为推动洱源优质水稻发展进行提供了有力保障。

7.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得到完善

随着从中央到地方对农业生产重视程度的提高,各级加大农业投入力度,现桥、涵、闸配套,路渠第相连,能灌能排的生产体系已初步形成。

8.制定了洱源县无公害水稻种植技术规程

随着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旱育稀技术、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生物防治技术的实施,生产能力得到很大提高。

五、优质水稻产业化发展对策及建议

1.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要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在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云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以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为主线,重点建设“六大内容”,全力打响“四张名片”,着力推进“行动”,精心打造一批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上推出有优势、有影响、有竞争力的云南特色优势农产品品牌,推动高原特色农业迈上新台阶,为实现跨越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2.任务目标

在全县建设高标准、高质量、生态、无公害优质水稻生产基地10万亩,平均单产达650千克,总产为6.5万吨,年生产无公害优质大米4.875万吨,其中邓川、右所两镇种植3万亩,茈碧湖、三营、牛街三镇乡种植5万亩,凤羽镇1万亩,乔后、炼铁两镇乡种植1万亩。

3.发展对策及建议

3.1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要进一步提高认识,抓住机遇,理清思路,以完善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向为主线,以“洱源水乡”显特色,“生态环保”出效益,“安全优质”作保障,“四季飘香”强竞争,精心打造好基础。成立优质水稻产业发展领导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县长为组长,农业、发展改革、质监、经贸局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领导组在农业局设办公室,并由农业局负责成立技术组,负责生产技术指导、农民培训、科技实验示范、推广、良种繁育及病虫害防治等相关工作。

3.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以中国农业大学对洱源农业发展规划为准则,将全分为温热稻作区(邓川、右所、炼铁、乔后沿江一带),温凉稻作区(茈碧湖、三营),冷凉稻作区(牛街、凤羽),在品种布局上根据各区域特征合理引进和发展优质水稻。农业部门务必做好优质良种的试验储备,确保推广面积的稳定。

3.3积极争取项目,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加大农业装备,实施农业水资源建设、农田配套建设、田地质量提升,构建田成方、路相连、渠系配套、能灌能排、旱涝保收的生产体系;二是加大试验示范方面的资金投入,加快品种改良和更新速度;三是加大优质稻种植的培训和推广力度,实行良种统供及病虫害联防;四是加快无公害食品发展步伐,树立品牌战略,充分利用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成果,积极推广配方施肥技术、增施有机肥、水稻旱育稀植、精确定量栽培、生物防治病虫害等先进适用技术,确保稻米品质;五是充分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宣传媒体,加大外销宣传力度。

3.4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

抓紧对现有知名企业的招商工作,如对上海光明米业等进行招商,充分利用大企业大品牌的优势,填充洱源优质米加工方面的空白,实现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运营模式,为全县优质大米走向全国市场奠定基础,加速我县优质水稻的发展。

3.5建设优质水稻现代科技示范园

农业的根本出路是实现现代化,现代示范园的建设是谋求走标准化、市场化、品牌化、规模化、集群化、国际化的发展路子,并将科技在产前、产中、产后相连接。

参考文献

水稻种植规划篇(5)

根据杭州市统一部署,计划通过3年时间,完成全区10个粮食功能区建设任务,使之成为旱涝保收的稳产区、解决季节性抛荒的带动区、先进农业科学技术的应用区、社会化统一服务的先行区和高产高效种植模式的示范区。区、镇、村要三级联动,根据分年建设规划方案,尽快完成*年度基础设施建设任务,抓紧制定好2009年生产规划和工作计划;要进一步搞好土地规划利用,明确粮食生产功能区的主导地位;要进一步明确粮食功能区管理主体和运作主体;要进一步制定落实保障机制,确保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资金主要以市、区二级财政投入为主,整合其他相关渠道财政专项资金,对于市级项目建设补助资金,按市政府有关文件要求,区财政按照1:1给予配套补助。区国土、农业、财政等部门要给予大力支持。

二、进一步加大对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

(一)继续实行粮油种植大户直接补贴政策

1.对种粮大户(指全年稻麦种植面积20亩及以上农户)以及运作管理规范的粮食专业合作社社员,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5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20元/亩,市财政补贴1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助20元/亩。

2.对种粮大户的良种补贴。根据浙农科发〔2009〕2号文件明确的省定水稻主导品种,确定早稻:金早47,晚粳稻:嘉991、秀水09、秀水123,杂交粳稻:秀优5号、浙优12、甬优9号,作为我区2009年度水稻良种补贴对象。对于购买并种植上述水稻良种的种粮大户,给予2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1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贴10元/亩。

3.继续实行油菜种植大户(指全年油菜种植面积5亩及以上的农户)直接补贴政策,按实际种植面积给予4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贴20元/亩,区财政配套补助20元/亩。

(二)认真落实国家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等政策

由区农业局负责对镇乡上报的分户实际种粮面积进行审查核实,由区财政根据审核后的数据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资金,以确保国家农资综合直补、水稻良种补贴资金以及国家油菜良种补贴资金等真正按实际种植面积及时足额落实到农户手中。同时,对种粮大户直接补贴等同类补贴,也须通过“一折通”直接发放,实现基础数据共享,资金一次性发放。

三、完善农机购置和作业补贴政策

1.对购置补贴产品目录内农业机械的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组织给予补贴,加大对农民购买和应用插秧机、烘干机等农业机械的支持力度,鼓励粮食收购企业等提供场地,与种粮大户合作开展粮食烘干业务。

2.继续对本区应用水稻机械化插秧的农民给予每亩次70元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54元);继续对油菜机械化收获作业的农民给予每亩次40元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24元);对接受植保合作社或注册开展植保服务的粮食、农机合作社(纳入病虫统防统治面积全季300亩及以上)统防统治服务的农民,按种植面积给予40元/亩的补贴(其中省财政补助16元,区财政配套补助24元),对服务粮食面积超过300亩(含)以上的植保合作社(或植保小分队),区财政给予10元/亩的良药推广补助。

四、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

大力推广应用水稻机械插秧、水稻强化栽培、水稻免耕直播、病虫害综合防治、农药减量控害、测土配方施肥等适用增产节本技术,以粮食功能区为示范龙头,继续开展水稻高产示范竞赛和万村示范活动。进一步完善农作物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重点抓好条纹叶枯病、褐飞虱、稻纵卷叶螟等水稻重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防治工作。

五、加强耕地保护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继续实施低产田改造,重点抓好7个低改示范工程,确保完成全区4200余亩低产田改造任务,认真组织实施标准农田地力提升工程建设;大力实施“沃土工程”,在开展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积极采取种植绿肥、秸秆还田、增施有机肥料等措施,以提高农田土壤肥力。

六、大力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

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积极鼓励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培育发展种粮大户、粮食专业合作社。有条件的地方,可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出户给予一定奖励。动员季节性抛荒农户流转土地,由种粮大户或粮食专业合作社种植早稻等粮食作物。加快培育粮食生产(农机、植保)专业合作社,优先安排国家和省级农业财政扶持项目,引导其开展水稻代育、代耕、代种、代管、代防、代收、代烘等社会化服务,推进粮食生产环节的规模经营。大力发展订单生产,支持种粮大户开展粮食加工、销售活动,鼓励粮食企业与种粮大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协作关系,提高粮食生产组织化程度。

七、继续实行水稻政策性农业保险

对种粮大户的保险金额为400元/亩,保费为20元/亩;对种粮散户的保险金额为200元/亩,保费为10元/亩,各级财政均给予90%的补助。

八、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强化服务

水稻种植规划篇(6)

稻城•亚丁具有丰富独特的旅游资源,其中青杨树(Populuscathayana)生态防护林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誉为“生命的奇迹”。此次青杨林主题公园规划设计,正是依托600余hm2青杨树生态防护林为基础,将“生命的奇迹”规划设计成为集“游览、休憩、教育、实践等人文活动与生态系统保护”于一体的主题公园。景观面貌上采用保护性设计,即最大限度地参与自然,营造具有野趣的景观。这种景观空间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环境,从而带来了生趣。当人的活动介入到公园中,就产生了情趣。当野趣、生趣,情趣可以和谐共存时,人和自然之间也就达成了某种默契,形成了一个欣欣向荣,生生不息的生命圈。规划理念体现在对原有基地形态上的尊重,形成在原有肌理和脉络上进行新一轮的设计叠加。现有特征,作为历史记忆的片段,保留了人们对这块地的开发痕迹。新一轮的规划基本保留原有方格(林网,路网)网,改良形成新颖的游览车道、步道和广场,同时采用大胆的圆弧和斜线将原有肌理加以强化突出,形成现代感极强并个性鲜明的新规划骨架。新与旧景观元素的穿插叠加,形成传统与现代意识在同一场地中的有趣对话,从而实现以改造为主,推陈出新的造园理想。 1概况 稻城,古名“稻坝”(藏语音译),意为“山谷口开阔地”。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此试种稻谷,祝其成功,奏设“稻城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东南缘,横断山脉东侧,甘孜藏族自治州南部,稻城其北距州府康定432km,理塘147km,省会成都810km,南距云南中甸300多km(图1)。稻城县幅员总面积7323km2,县城海拔3745m。是一个典型的以农牧业生产为主的县,工业的发展较为薄弱,经济发展的主体仍是传统的农业和较低层次的建筑业、交通运输业等。境内三大主要河流为稻城河、赤土河和东义河,支流有巨龙河和俄初河均汇入木里县水洛河注入金沙江,属金沙江水系。稻城县地处亚热带气候带,由于青藏高原复杂地形的影响,使得全县呈现青藏高原型气候和大陆性气候特征,属大陆季风高原型气候类型。 2资源评价 规划区拥有受国家、以及国外林学界高度重视和普遍赞誉的“600余hm2青杨林”、红草地以及特色城镇———稻城及独特的民居建筑文化、江河径流、天然的茹布查卡温泉等自然景观资源、藏民族民俗文化资源,建设青杨林主题公园的资源优势明显并富有特色。随着大九寨国际旅游区等五大精品旅游区和西环线全面启动,三州通县油路工程基本竣工,康定机场、稻城机场和亚丁通往泸沽湖、香格里拉县(中甸)跨省公路建设在即,其交通环境将较大改善,可进入性大大提高。毗邻的云南香格里拉县、丽江已成为旅游热点,泸沽湖正在形成旅游热点,稻城旅游接待环境巳得到极大的改善,青杨林主题公园开发的外部条件也基本成熟。 3规划原则 3.1整体性原则 稻城青杨林主题公园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工程以及公园建设项目在满足对青杨林进行保护和其自身功能发挥的前提下,要充分与建设区其他功能组分形成有机的结合,满足系统整一性的要求。 3.2物种多样性和景观异质性原则 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并实现物种多样性与景观多样化原则,以求充分利用不同植物种类生态位,利用各种自然景观,创建稻城河、傍河两岸美丽的生态环境。 3.3生态、景观、经济效益有机结合的原则 稻城青杨林主题公园生态绿化和景观绿化工程主要体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但也不能忽视经济效益,应合理、适当地兼顾经济性原则,从而实现生态、景观、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 3.4景区景点绿化相结合原 则森林公园绿化要以景区绿化、景点绿化相结合为原则,各景点及景区绿化要力争有不同的植物景观特色,使森林植物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协调。 4总体布局及功能分区 4.1总体布局 稻城青杨林森林主题公园北起桑堆南到查卡,东起省母乡西止色拉乡。主要由(桑堆乡—金珠镇—省母乡—色拉乡—傍河乡)等乡镇组合成主题公园,南北长约12km,东西长约9km,规划总面积2263.3hm2。其中核心区规划面积800.47hm2,景区规划面积745.13hm2。根据稻城县青杨林生态观光资源特色与空间分布特点,将主题公园归结为“113”型规划格局,即“一线、一中心、三景区”(图2)。一线:桑堆乡至色拉乡线:(本区主要景点有—红草地—白塔—青杨林)。一中心:核心景区:(以金珠镇杨树林为中心景区)。=三景区:城西(色拉)景区;城东(省母)景区;城北(白塔)景区。(以金珠镇为中心根据资源分部按东、西、北规划为三个景区)。 4.2功能分区 稻城青杨林主题森林公园景区,由核心景区和景区组合构成。核心景区:以金珠填青杨林城西(色拉)景区;城东(省母)景区;城北(白塔)景区规划区(图3)。景区:以色拉、傍河、省母的山水风光、红草地湿地水生植物和如布查卡温泉水体物质为基础,形成高质量的风景旅游资源。 4.2.1核心景区 本区位于城西(色拉)、城北(白塔)景区省道216线傍河北岸由稻城至寒桑村公路左边青杨林内的疏林地,规划占地面积5.4hm2。景点有:世外青杨林:本区位于稻城西郊,为稻城去郊外过渡区域,这里一大片茂密的青杨林,秋季树叶金黄一片,为游人提供青杨林景观观光、休憩等场所。主题森林公园主入口(主大门):公园主入口(大门)位于稻城迎宾大道右则,是青杨林森林公园的门面、对外形象窗口,在此处规划修建藏式主大门。公园次要出入口二门):次要出入口位于稻城216省道至寒桑村路口处,是金珠镇进入青杨林公园风景区的次要出入口。入口处设旅游服务站,以导游图、图片、实物等形式向游客介绍安排旅行活动服务等项目。湿地植物观赏景观区:位于公园主入口右侧,青杨林内与民族风情园彼临,规划面积约1.2hm2的湿地植物景观观赏园,在水域内栽植高原水生和耐水湿观赏植物,如:珠牙蓼、湿生扁蕾等,以丰富公园景点景色和植物品种资源。高原观赏(花卉)植物收集繁育区:位于县林业局龙古苗圃内。规划为。33hm2高原观赏(化卉)植物收集和繁育园,收集品种40个~50个观赏价值高且易于载植的品种进行推广栽植,以丰富公园景观和进行高原植物科普教育。民族风情园:位于公园主入口处右侧,规划面积8hm2。在园内散生青杨林中现有分布已建藏式民居,并初具规模;可开展藏式农家旅游接待(藏家乐)初步服务。主题公园管理区:公园管理区位于公园民族风情园区南面,现林业局驻地苗圃内,规划面积1.8hm2。青杨林纪念碑(小广场):纪念碑(广场)是森林公园标志性的景点,是纪念重大节日活动及重要领导同志、国内外友人视察等纪念性活动场所。游乐园:位于民族风情园广场东侧,规划占地面积为0.4hm2,园内设置一些小型健身器具及游乐设施,并对其健身特点和游乐规则作相应说明,以供游人健身和游乐。民俗商业街:商业街造型古典,运用现代的建筑手法表达了传统地域风格,满足了旅游商业及餐饮娱乐的多功能需求。基地由拓展训练营、体验农业园、汽车旅馆等组成,丰富旅游结构。野营区:野营活动是户外游憩的一种,是暂时性地离开都市人口密集的地方,利用帐篷、睡袋、小木屋在郊外过夜,享受大自然。#p#分页标题#e# 4.2.2景区 色拉风情摄影点:位于省道216线色拉乡,规划占地0.01hm2。规划在公路旁设置标示牌和风情摄影区平台,供游人拍摄色拉日出晨景及草地美丽的色彩(图4)。藏白马鸡驯养管理区(观光园):本区位于城东(省母)景区青杨林中部,规划占地10.67hm2。驯养场旨在研究白马鸡,开展人工饲养,保护国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合理开发利用。傍河人工湖景观区:位于县城迎宾大道桥傍河的下游1000m段的区域,水面积15.93hm2。规划在大桥的下游河道1000m处修筑溢水大坝,将该段流域水面抬高2m,以增加水面面积和蓄积,形成傍河人工湖景观区。在该区域内增设水上游乐设施开展水上游乐项目。 5浏览线路规划 5.1公园景观车道游览线路规划 在公园城西(色拉)景区规划景观车道,其游览线路为:公园大门停车场———公园大门———民族风情园区———公园管理区———沿青杨林大道———滨河大道———野营景观区。 5.2公园景观步道游览线路规划 公园青杨林内供游人休闲、游憩的步道,该步道与各景点相连且相循环,游人可从各景点出入景观步道。 5.3公园景观马道游览线路规划 在公园城东(省母)景区、城北(白塔)景区规划景观马道,其游览线路为:多功能民俗活动景观区———沿傍河岸过稻坝拱桥———再沿傍河岸(青杨林对岸)至扎冲沿稻城河上游岸边———省道216县沿路———卡公口藏族文化特色景区停车场———青杨林及县城全景观景平台景区(图5)。 6结语 通过对稻城县城附近600余hm2郁闭成林的青杨树林的规划,一方面将青杨林主题公园打造成为稻城发展旅游业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为稻城森林城市建设以及开展青杨林森林旅游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为有效的保护好被誉为“生命的奇迹”的600余hm2青杨林,并更好的发挥其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使得对600余hm2青杨林进行保护性开发成为必要和必然。

水稻种植规划篇(7)

中图分类号 S511.04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5)15-0038-02

黄河三角洲综合训练基地(以下简称基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黄河三角洲腹地,紧邻黄河入海口,所处地域属于退海之地,黄河冲击淤积平原,现有土地总面积超过7.13万hm2,是全军最大的基地之一,2013年被总部列为“全军高端农业示范点”。为加快基地转型发展,按照上级党委、首长提出的“加快转型升级,发展规模现代农业”的决策要求,近年来基地大力实施了以旱田和盐碱地改种水稻为主的种植结构调整。规划利用3年时间发展水稻种植面积5 333.33 hm2,重点布局建设1个1 000 hm2优质水稻种植示范区和2个超过2 000 hm2优质水稻种植推广区,主要分布在基地4个农业团的11个农业分场。2014年水稻种植面积2 533.33 hm2,2015年种植面积已达4 246.67 hm2, 2016年实现5 333.33 hm2的规划目标。

为提高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基地依托山东省农科院设立黄河三角洲优质水稻种植试验示范基地,在一团三分场建立了水稻博士科研工作站,加大对水稻种植品种引进试验、筛选和推广力度。建设了良种对比试验田、展示田和推广田,探索应用了机械水插秧、机械旱条播、机械旱穴播等种植模式,特别是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是近几年基地重点研究的课题之一。该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应用,较好地改变了基地水稻生产过程中一直沿用的人工移栽的传统生产模式,极大地降低了水稻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强度,有效提高了优质水稻种植生产的质量和产量,对于基地的转型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 机插稻高产栽培技术

1.1 机插秧苗培育

与常规育秧方式相比,机插水稻育秧的显著特点是播种密度大,标准化程度高,要求秧苗基部粗壮扁平,叶片挺直,植株富有弹力。培育水稻机插秧苗是实现早育壮苗、及时插秧、战胜低温冷害、夺取水稻高产稳产的一项先进技术,培育出适合机插的秧苗是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中的关键环节。

1.1.1 品种选择。基地根据黄河三角洲的水、温、光等资源条件,主动与省农科院、东营市农业局等有关业务部门对接,依托地方信息资源优势,建立基地可靠的“良种库”,几年来先后分批引进了圣稻14、圣稻19、津原28、津原45、津原197、临稻20、盐丰47、田丰202、景丰200等超过10种分蘖力强、穗型较大、生育期适宜、抗病性强的优质水稻品种。试验证明,正常情况下春季温度稳定在15 ℃以上初期到秋季温度稳定在20 ℃以上终期,为水稻生长期,抽穗期日均温度应在26 ℃左右,结实期日均温度应在22 ℃左右,因此选种要根据当地水、光、温条件选择合适的早熟、中熟或迟熟的品种。产量指标应在11.5 t/hm2左右,穗粒结构有效穗数应在340万穗/hm2左右,结实率应在95%左右,千粒重应在28 g左右。大田备精选种子45~50 kg/hm2。

1.1.2 种子处理。培育机插秧苗一般分为大棚和露天2种。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利用大棚育苗,播种前应注意收听收看天气预报,选择晴好天气晒种2~3 d,杜绝在水泥地上晒种,以免水泥地面温度过高烫伤种子。用比重为5∶1的盐水清洗后再用清水洗净。选用一浸灵或901或其他杀菌杀线虫剂对水后进行浸种,浸种期间每天搅拌2次以上,水温在15 ℃左右的条件下,通常浸种7 d,并结合浸种剔除杂质、碎米、秕谷、残粒等,浸种后按常规方法进行催芽,注意催芽不能过度,待85%左右的种子破胸露白时即可晒干准备播种。基地通常在每年的5月初开始播种育苗,确保在5月下旬按时插秧。

1.1.3 秧苗管理。播种后通常覆土厚度在0.5 cm以内,使用地膜覆盖。昼温控制在32 ℃以内,出苗达到80%左右,即可揭开地膜,并搞好早期通风排湿。秧苗在2.5叶左右,棚内昼温在20 ℃左右,要不分昼夜进行通风、炼苗。秧苗2叶前原则上少浇水,秧苗在2~3叶,不能缺水,又不能有积水。秧苗在3叶后要干湿交替,促使秧苗老健。秧苗在揭去地膜后要选用适当药剂喷晒,防止稻飞虫、立枯病等病虫害的发生。秧苗在3叶左右可喷施磷酸二氯钾等叶面营养肥,确保秧苗根系发达、苗高适宜、茎部粗壮、叶挺色绿、大小均匀。

1.2 机械化插秧

提高水稻育苗、生产、加工等全过程中的机械化水平是水稻生产技术的基本方向,为了搞好水稻种植,提高机械化水平,基地各农业团先后购置自动式插秧机、天施1354耕播机、久保田688收割机、武汉巨丰大米自动加工机、现代化育苗流水线等各类机械170余台套。从这些年基地种植水稻的实际情况看,机械化育苗、机械化耕作、机械化收割、机械化加工等环节都已比较成熟,而机械化插秧仍然是制约水稻生产机械化程度的重要瓶颈,应当突出3个重点环节。

1.2.1 土地整理。土地整理是机械插秧的重要环节,耕整土地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机械插秧作业的质量,甚至影响水稻分蘖正常发生和生长。因此,对稻田必须进行深翻、精耕、细作。为保证大田平整,基地为各农业分场都配备了临沂激光整平机,保证田面高差控制在2.5 cm以内。整理后的大田应达到沟直、墒平、软硬适中,无杂草根、硬土块、杂质[1-2]。耕整后泥浆需要沉实,并保证沙性土沉实1.5 d左右,黏性土2.5 d左右,水整后的大田要达到泥水分清、沉淀不板结、水清不浑浊,要求插秧时水层高不过3 cm,并且要疏通配套排灌沟系,达到上水迅速、排水通畅的要求。为解决稻区水利基础设施薄弱问题,2014年基地争取了国家政策进行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地方和基地投入配套资金1 148万元。2014年10月开工建设,2015年4月底竣工,使部分稻田达到了旱能浇、涝能排、路相通、田成网的目标。2015年4月国防农业部把基地申报的二期“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批准立项扶持,规划面积1 693.33 hm2,总投资3 450万元,计划2015年11月开工建设,2016年4月底竣工。

1.2.2 及时机插。当秧苗栽培达到18 d以上,处在3.5~4.0叶时,即可开始进行机插。机插前首先进行机械调试,先调整株距,再调整插秧深度,然后调整取秧量。操作机手在机插作业时,要选择适宜的行走路线,正确使用划印器和侧对行器,以保证插秧的直线和邻接行距。基本苗机插密度以80万株/hm2为宜。机插秧苗的标准为不漏、不漂、不倒、不深,一般插深不应超过2 cm。另外,机插时还要做到随起、随运、随栽,杜绝起出的秧苗长时间存放,并随时检验插秧质量。对于少量边角死苗的地方需及时进行人工补苗。

1.2.3 适度用水。大田机插水稻用水要遵循科学、高效、节水原则。保证前期薄水插秧,插后浇水护苗,活水促蘖,脱水搁田,保水促花,干湿长穗。在具体操作中,注意把握在机插后,插秧4 d左右活棵后要排水露田,促进秧苗扎根;秧苗分蘖期要薄水层间歇灌溉,促进生蘖;幼穗分化至扬花期田间保持浅水层,此期间不能脱水;后期要做到干湿交替,保持田间湿润。总之在这期间既要防止田间湿度过大,发生病虫草害,又要防止用水过少而影响水稻生长与产量。

1.3 田间管理

水稻机插秧苗后,由于苗小、秧龄短、种植面积大,适时搞好施肥、病虫草害防治和适时收割等环节十分重要。精细的田间管理是保障水稻生长、质优高产的重要措施。

1.3.1 科学施肥。首先要施足基肥,坚持把有机肥与无机肥配合施用,按照基地科研所测土配方施肥的要求,在搞好秸秆还田的基础上要施足农家肥、高浓度复合肥和碳铵,以确保基肥含纯N 120 kg/hm2左右、P2O5 80 kg/hm2左右、K2O 90 kg/hm2左右。其次要及时追肥,追肥应根据不同品种、密度、稻田土壤基础等情况,因地制宜,合理施肥,第1次追肥可结合大田除草,一般在插秧后7 d左右实施,以促进分蘖;待10 d之后,再追肥1次,以调节平衡,壮蘖争足穗。另外,穗肥施用要按照保花肥、促花肥、催熟肥等不同时期分次施用,防止短期肥力脱节,造成减产。

1.3.2 病虫草害防治。病虫草害的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在插秧之前,要结合大田整理,使用恶草灵或丁草胺等除草剂进行封草。插秧后,由于机插稻秧苗小,大田空间大,前期以浅水层为主,特别容易滋生杂草,必须及时进行防除工作,插秧后7 d左右,选用常规除草剂,并根据草种不同,使用不同类型的除草剂。机插秧病虫害,应重点控制恶苗病、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穗颈瘟、稻曲病等,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可选择不同类型的抗病品种进行种子消毒处理,采用生物多样性栽培方式进行防治。在水稻生长期间,要结合准确的预测预报,对症选择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科学施用,既要达到防虫效果又要保证食品安全。

1.3.3 适时收割。收割是田间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判断水稻黄熟期到来的标准,通常在大田稻谷有95%以上的谷粒达到黄熟即可,在收割前应及早排水干田,并选择晴天待露水干后,加快机械收割,要及时晒干扬净,尽量避免曝晒而影响米质,做到颗粒归仓[3-4]。

2 机插水稻栽培优势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近些年来无论是军队基地还是地方大型农场的水稻种植,都积极向集团化、集约化、系统化、机械化种植方向发展。对减轻从业者的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增长水稻的丰产丰收、促进高效农业的健康发展都起到了极大的推进作用。

2.1 节约高效

作为基地,人员少,土地多,耕地成方连片,农田相对集中,采用机械插秧水稻种植省时省力。基地很多分场都采用了10行高效能插秧机,每台机械日栽插面积可达到7 hm2以上,相当于超过100名农工的日工作量,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农工田间劳动强度大大减轻。无论是军队基地还是地方大型的农场,采用机械育插秧技术,能较好地解决季节性强、雇用劳动力难、受天气因素影响大、秧苗栽插质量控制难等制约因素,为水稻高产、稳产提供了可靠保证。

2.2 确保质量

机插水稻种植与人工栽插秧水稻种植相比,一方面,能够有效保证合适的种植密度、插秧质量和插秧速度。另一方面更有利于减轻病虫害发生程度,机插秧苗由于育苗期是在大棚内进行并采用了地膜覆盖,揭地膜后小面积防治效果好,减少了苗期病虫入侵的机会。加之机插秧实行宽行窄株,更符合水稻保健栽培的技术要求,田间郁闭度下降,通风透光条件好,湿度低,病虫害特别是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虱等发生大为减轻。同时机插秧苗的分蘖起始节位较高,扎根较深,抗倒能力强。

2.3 有利于基地健康发展

军队基地多是由原农场经过调整而来,从业人员大幅度减少,基地农田规模大和劳动力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水稻机械化育插秧生产在节本增效方面具有独有的优势,是当前基地或地方农场水稻种植生产的最佳选择。

3 参考文献

[1] 吴功元,周远红,李华,等.沿江地区早熟晚梗机插稻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14):39-41.

水稻种植规划篇(8)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农业现代化工程十项行动计划”,加快农业机械化推进行动,大力推广机插秧,全力控减直播稻,力促全镇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

二、工作目标

1、水稻种植机械化目标。完成机械化种植面积3万亩,机械化种植水平达75%。其中机插0.9万亩以上,机插率23%以上。

2、插秧机具推广目标。新增高性能插秧机40标准台(乘坐式插秧机1台折合标准台3台),新增水稻条播机15台。

3、示范区建设目标。村级建设千亩机插秧示范片5个以上,水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和高速、231支线、建宝路、盐金线、镇村公路两侧500米范围内不得种植直播稻,实现机械化种植全覆盖。(详见附件2)

三、工作安排

召开全镇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会,成立领导小组和服务机构。按照目标任务,划定示范区和作业区域,并落实责任到人。按作业区域下达《水稻机插秧作业任务书》到有作业能力的作业组织。开展机插和育秧技术培训班,规范育秧操作流程和机插秧作业质量标准;机插期间,全力做好机插质量检查、机插实绩考核和插秧机技术服务工作;机插结束,做好大田管理技术指导工作。

四、扶持政策

1、作业补助。凡实施机插秧连片区域达200亩以上的作业组织(个人),且完成当年插秧机购置任务的,给予每亩30元的作业补助,直接补贴到作业组织(个人)。

2、商品化育秧基地补助。对商品化育秧基地建设连片规模达到10亩且新增播种流水线的,给予5000元的补助;购买育秧硬盘的,给予每张2元的补助(在部省高产创建项目中列支)。

五、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镇政府成立“沿河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并建立相关服务机构(详见附件1),具体负责全镇水稻种植机械化推进工作的组织实施、协调督查、指导服务,确保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目标。各村(居)也要成立相应组织,村(居)主要负责人为“基本实现水稻种植机械化”第一责任人,村主任为直接责任人。

2、深入宣传发动。要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培训等途径,大力宣传机插秧技术节本增效、增产增收、抗病抗倒的优势,切实改变人工直(撒)播传统落后和风险较大的生产方式,引导农民采用先进的机插秧技术,努力营造加快推进水稻种植机械化发展的良好氛围。

水稻种植规划篇(9)

1、建立组织,加强领导。为了保证示范基地项目的顺利实施,我们首先成立了两套班子。一是领导班子。由区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任组长、开发办、农业局、财政局、办事处以及公司和村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宣传发动、组织领导、协调关系;二是技术指导班子。由技术依托单位主要负责人任组长,会同有关专家、教授和技术人员,主要负责示范项目实施方案的落实、试验示范工作的具体操作及田间调查、数据整理等工作。为示范基地的实施和下一步带动大面积优质水稻的生产打下了坚实的组织基础。

2、搞好宣传发动,取得农民支持。由于示范项目区的土地都是农民一家一户种植,想集中连片搞示范基地,必须把土地从农民受中流转出来,由公司实行统一管理,以确保有机稻米的质量、产量和效益。为此,我们会同办事处党委和村党总支先后两次召开党员会和全体村民会,聘请有关专家和领导现场为广大党员和村民讲解党的政策、农村发展方向、有机农产品的市场以及发展有机产业给村民带来的效益和好处等。彻底解决了农民的思想顾虑,得到了全体村民的一致拥护。从丈量土地,到土地流转给村,再由村与我们公司签约合同,工作进行的非常顺利,仅十天时间就把所有手续办理完毕。

3、合理规划,有序实施。合同签约后,我公司根据示范基地的实际情况,会同有关专家,立即编制了项目建设计划和详细的实施方案,搞好了项目建设资金的筹集。建立了项目管理档案和技术档案,做好了项目建设的各项具体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我们做到了四统一,即:一是统一品种,全部推广种植米质好、产量高、抗病虫害、抗倒伏等特点的优良品种;二是统一生产质量标准,对稻米、鸭的生产质量,根据市场进行调控,积极推广了有机肥、生物肥、生物农药,减轻了环境污染,提高了产品品质;三是统一技术规程,推广了标准化生产技术,实现了产量与质量的最佳结合;四是统一实施管理,将各项操作指标形成制度化、规范化,确保了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到位。

4、抓好了有机稻米标准化生产技术的研究。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积极推广了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徐稻4号和临稻11号、圣稻13号等良种,发挥了良种的增产作用;推广了施用腐熟有机肥、秸秆还田等技术,培肥了地力,改良了土壤;在搞好测土配方施肥同时,推广施用生物菌肥、腐熟饼肥,拒绝施用化肥及有害农药技术;采用了水稻软盘育秧、机械插秧及旱育稀植技术;推广了非化学手段除草和生物治虫先进技术,示范应用了稻田养鸭、吃草控虫、供肥松土的稻鸭共育技术和采用频振杀虫灯、性诱剂诱蛾杀虫,利用生物农药、有益生物和微生物等措施综合防治病虫草害等技术。

5、开展了技术培训,加快了新技术推广应用步伐。为确保项目实施工作的顺利进行,提高农民群众科学种田水平,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技术培训。邀请省、市科研、教学及推广单位的水稻专家对农技人员、干部群众进行了技术培训。共举办培训班2期,培训人员526人次。举办技术讲座2期,开现场会2次。同时,还通过广播、电视、报纸、印发技术资料及田间现场指导等形式,广泛宣传发展有机水稻生产的目的和技术要领,提高项目实施的整体水平,带动了周边地区及全市有机农业的发展,加快了水稻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步伐,为全市水稻生产树立了样板。

6、加工、包装上档次。水稻收割后我们按要求存入专用仓库。加工时,经过16道工艺,不添加任何辅料,不接触任何化学合成品。产品包装全部采用环保材料,包装袋和包装箱均通过了有机认证,生产和包装工人上岗时全着隔离衣,戴手套、口罩和卫生帽,严格产品检验制度,对不合格产品严禁出厂。

二、取得的成果和效益

去年10月4日我们会同有关专家对示范基地进行了测产验收,平均每亩产有机水稻428.5公斤,折合大米278.5公斤。按每公斤大米10元,亩产值达2785元;对照常规水稻亩产589公斤,每公斤大米3元,亩产值1237元。有机水稻比常规水稻每亩增加产值1528元,完成了稻田养鸭2万只,产值18万元,扣除成本获利10多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另外通过有机水稻示范基地的建设,我们在以下几方面有创新。一是有机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方面我们提出了适宜鲁南稻区的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在优良品种选用、稻鸭共育、病虫草害的非化学防治方面创造了新经验;二是研究创立了“农场+加工厂+认证+品牌”的有机水稻产业化发展模式(公司建立自有农场,专用加工厂,并对农场和加工厂实行有机认证,在营销上实施品牌战略,培育名牌产品)和“1331”的有机水稻产业化运行机制(围绕有机水稻安全优质创名牌这一目标,以品种、肥料、农药三个关键控制点为标准化生产重点,以有机认证、质量追溯体系、品牌营销三项措施为保证,生产、加工、营销一体化经营方式,实现有机水稻优质高效),该模式及机制对确保有机大米质量和开拓市场具有重要意义;三是有机水稻的生产认证填补了省的空白,有机水稻和大米加工厂于去年10月获得了有机认证,是我省第一个获得有机认证的水稻产品。同时承担的市科技局科技攻关项目《有机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课题,经省市有关专家评审论证,研究技术达国内领先水平,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我们的“沂蒙丽珠”牌有机大米先后被评为沂蒙特产“十佳品牌”和“放心品牌”,去年11月18日在第六届中国优质稻米博览交易会上被评为“优质产品奖”;同时我们建设的有机水稻示范基地被市人民政府命名为“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我们公司也被市政府命名为“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

三、几点体会

1、各级领导重视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搞好示范基地建设的重要保证。在实施过程中,得到了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市政府刘彦祥副市长非常重视和关心有机水稻的生产,多次调度和了解有机水稻的生产情况,并在有关会议上提出了要求,“要大力发展有机水稻生产,提高全市水稻生产整体水平”。市开发办、农业局、科技局等部门领导也都非常重视示范基地的建设,多次派人到基地进行检查指导,督促搞好示范基地的建设。技术依托单位市农机站认真负责,全力以赴搞好技术方面的制定和技术宣传、培训、指导,保证了技术的到位率。区的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也对项目的实施给予了高度重视和有力的支持帮助。实践证明各级领导重视和有关部门大力支持是搞好有机大米示范项目建设的重要保证。

2、抓好标准化生产技术措施的落实是搞好示范基地建设的关键。由于有机水稻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应用时间短,特别是水稻旱育稀植、软盘育秧、机械插秧及稻鸭共育、非化学手段除草、生物防治病虫害等技术性强,操作要求严密,必须根据有机水稻生产的要求,严格操作,认真实施,这是搞好示范基地建设的关键。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实施联片开发

区街道办事处是塘贡米基地,有1000多年的种植历史,在有一定的知名度,自古以来,因“塘崖贡米”而远近闻名,于1985年被农业部授予“优质大米”称号,整个街道水稻种植面积2万余亩,按有机水稻标准化种植搞联片开发是发展趋势。计划今年再发展2000亩,使基地面积扩展到4000亩。通过土地流转、土地入股、合同种植等形式与项目区农民建立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的有机水稻种植基地,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开发模式运作,本着互惠、互利、引导、自愿的原则,与农户建立紧密结合的利益联合机制。

2、基地管理模式

(1)土地流转

按照国家有关政策把土地从农户中租过来,由自己组织生产经营,这种方式利于管理,农残好控制,原材料质量有保证,基地农民一方面可以收取土地租赁费(目前每亩850元),同时还可到基地打工,每年收入5000-6000元。这种形式公司投入大管理成本高,面积不宜过大,只能搞标准化种植示范园区,起示范带动作用。面积计划600亩。

(2)实行股份合作制

水稻种植规划篇(10)

深入贯彻落实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推广大棚育秧,增加水稻产量和提高农民收入为目标,充分利用我县“一江三河”和地下水资源优势,提高稻作科技含量,挖掘水稻种植潜力,全面提升水稻生产水平和效益。

二、基本原则和工作目标

坚持“确保水源、群众自愿”的原则,统一领导、统一规划、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插秧、统一管理,扩大水稻种植面积。根据我县2010年水田种植面积及工程配套现状,结合各乡镇水田发展的自身优势和发展潜力,大力推广节水控制灌溉、优良品种、大棚育秧、旱育稀植、机械化插秧等新技术,在提高灌溉保证率的基础上,巩固老稻田,合理开发新稻田。水田面积在2010年25.12万亩的基础上,2011年新增水田5.12万亩,达到30.24万亩。

三、主要措施

(一)统一良种,扩大优质品种种植面积

根据我县的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情况,应选用生育期120—128天,主茎11—12片叶,有效活动积温在2350—2550℃左右,抗病、优质、高产并通过省级审定的二级以上品种作为生产用种(龙粳14、松粳10、龙粳29),杜绝盲目购种种植和品种混、乱、杂。在种植上以区域和乡镇为单位,按积温带提倡一村一品,同一地块同一个品种,连片种植,形成规模。

(二)把握农时,适时育苗插秧

我县属寒地稻作区,水稻生产具有生育期短,活动积温少,前期升温漫,中期高温时间短,后期降温迅速等特点,把握农时是保证优质、高产、增收的关键。在实际生产中,应抢抓积温,确保水稻安全成熟。做到3月20日—31日扣棚;4月15日—20日播种育秧;5月5日—15日泡田整地;5月15日—25日插秧。确保水稻6月末7月初进入幼穗分化,9月上、中旬气温降到13℃前安全成熟。

(三)推广大棚育秧

大棚育秧是寒区稻作的发展趋势,是争取农时、培育壮秧、稀植早插、夺取高产的有效技术措施。要以标准化棚区建设为重点,引导农户采用大棚育秧,增加大棚育秧面积,大棚育秧比例达到80%以上。

(四)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面积

推广面积7000亩。其中县级示范区2处,面积3000亩(富海镇小泉子2000亩、绍文乡胜利村1000亩);其他乡镇各落实乡镇示范区1处,每处面积500亩。

(五)强化水田工程建设

江河自流、泵站提水的灌区和乡(镇)要以工程节水改造和维修建设为重点,易渴水地块要采取增打补水井的有效技术措施,提高灌溉保证率。井灌水稻要以水源井工程建设为重点,在5月1日前完成水源井工程建设任务,确保新增水田灌溉用水。

(六)减少旱改水地块高残留农药的使用

做好宣传和技术指导工作,对富南灌区沿线和明、后年开发水田的地块,要减少对水稻危害大,高残留农药(普施特、广灭灵、豆黄隆等)的使用,为今后水田大面积发展创造条件。

(七)加强科技培训和技术推广工作

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电视讲座、办班培训等方式,培养种稻的行家里手和技术骨干,做到以点带面,推广水稻大棚育苗、旱育稀植、节水灌溉、机械化插秧等高产栽培新技术,不断提高我县稻作技术水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水稻办、农机中心要做好实验、示范和技术推广工作,深入生产实际做好稻作技术指导。

(八)做好整地工作

要秋翻秋旋秋整地,坚持二年旋耕、一年翻耕的轮耕制度,使耕层深度常年保持在15—20厘米以上,充分发挥耕深效应,做到旱整地与水整地相结合,扩大格田面积,提高平整标准,达到平、碎、软、深的要求。新增水田要结合田间工程建设,以旋耕为主,旋平结合,为减少水耙地阻力,旋耕不要过深,以15厘米为宜,秋整地标准达到待播状态。

四、考核及奖励办法

为保证2011年水稻种植面积的全面完成,水稻生产工作纳入全县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考核采取半年、年终和日常考核相结合的办法对乡镇进行考核。具体考核工作由县水稻生产领导小组负责,相关部门配合,抽调技术人员组成考核组,在6月以前对各乡镇进行阶段考核;10月中旬以前进行年终考核。

对排在前三名的乡镇,分别奖励3万元、2万元、1万元,此款由县财政负责解决,奖给乡(镇)有关人员。

五、评分标准

水稻生产工作总分值为100分。

(一)水田面积:分值15分。以种植面积为基数,完成计划面积的得满分,每增加1000亩加0.5分,每减少1000亩扣0.5分,完不成种植面积不得评优。

(二)工程建设:分值15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良好,能够完成年度运行,对水田生产没有影响的得15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较好,运行期间有简单维修的,对水田生产有一定影响,但能保证正常生产的得10分;通水前工程总体建设一般,运行期间出现重大的事故,不能保证种植灌溉面积,渴水期间不能正常补水,对水田生产造成一定损失的不得分。

(三)统一水稻品种:分值15分。每个乡镇应按要求采用统一选购优质稻种。优质稻种1个得15分;优质稻种2个得10分;优质稻种3个以上得5分;优质稻种4个或4个以上不得分。

(四)推广节水控制灌溉面积:分值5分。完成推广面积的得满分,完成推广面积80%的得5分,低于80%的不得分。

(五)育秧和种植方式:分值35分。

(1)育秧:分值15分。按育秧时间要求,种植面积80%为大棚育秧得15分;种植面积60%以上为大棚育秧得10分;种植面积50%以上为大棚育秧得5分;大棚育秧面积低于50%的此项不得分。

(2)种植方式:分值5分。插秧面积(含抛秧)占总面积100%得5分;占总面积90%以上得3分;占总面积80%以上得2分;占总面积80%以下不得分。

(3)时间:分值15分。育秧时间不超过4月末,插秧时间不超过5月末的得15分,否则不得分,即不育五月苗,不插六月秧。

(六)秋整地:分值5分。及时收割,秋旋秋整地面积在80%以上的得5分;60%以上的得3分;60%以下的得2分。

(七)奖励得分:分值10分。水稻生产工作突出,列为市、县以上现场观摩交流典型的给予奖励评定加分。列为市级以上的得10分,列为县级的得5分。

水稻种植规划篇(11)

粮食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第一要素,是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品,粮食问题始终是一个最敏感的国际性的社会与政治问题。粮食安全则国家稳定,粮食安全始终是关系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全局性重大战略问题。从2006年9月以来,国际粮食价格持续上涨,泰国大米的国际市场价格已经从两年前的每吨580美元猛涨至1000美元以上,国际稻米市场交易量锐减1/3,从而引发国际性的粮食恐慌。其他主要粮食价格也因此大幅上涨,涨幅达80%,尤其是最近菲律宾因大米价格上涨造成社会动荡,紧急从越南进口100万吨大米以缓解社会危机:印度、越南、泰国等主要大米出口国则纷纷限制稻米出口,导致全球稻米价格节节攀升。目前已经有包括埃及、喀麦隆、塞内加尔等在内的多个国家因粮食价格大幅飙升引发不同程度的社会骚乱,且波及面还在扩大,世界性的粮食短缺给我国的粮食安全敲响了警钟。我国是一个拥有十三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保障粮食安全既是“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应对复杂国际环境、保持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大基础战略。据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将达15亿,如按人均消费400kg计算,到那时,我国需粮食6.4亿t,按现在的粮食产量计,缺口多达2亿t。未来10余年,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和新增人口将会使粮食消费维持较高的水平,加之饲料和工业用粮的增加,使粮食需求持续增长的趋势不可逆转。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加快,粮食品种、水资源、气候、生态环境等制约因素日益突出。国家领导人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总书记说:“粮食问题是关系经济安全和国计民生的重大战略问题,任何时候都不能有丝毫的松懈”。2009年4月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全国新增10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2009~2020)》。提出到2020年,我国耕地保有量保持在18亿亩,基本农田面积15.6亿亩,粮食生产能力达到11000亿斤以上,比现有产能增加1000亿斤,为国家粮食生产制定了宏伟的战略目标。

二、水稻是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始终是研究的热门领域

水稻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据2004年FAO统计,世界112个国家种植水稻,50%以上人口以稻米为食,亚洲3/4的人口主食稻米。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世界排名第2,总产世界第1,是水稻生产大国;65%以上的人口以大米为主食,也是稻米消费大国。在我国粮食作物中,水稻占种植面积的35%、总产量的45%,列居第1,对我国粮食生产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水稻作为模式生物,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高度重视,成为遗传学、分子生物学、育种技术和高效栽培技术等研究领域的热点。其中在1998年,日本、中国、南韩、台湾、英国和美国等10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启动了国际水稻基因组测序计划(IRGSP),解读水稻12条染色体中的基因密码,并于2002年完成了水稻的整个基因图谱,建立免费的基因图谱资料库,供各国的水稻研究人员使用。我国是水稻资源大国,入库的水稻资源有68000多份,建有20余万份的水稻突变体库,构建了来自不同种间、亚种间和品种间杂交组合的重组自交系、渗入系与DH系等株系上万份,并独立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稻基因组数据库,也是目前水稻基因研究工作中存储基因数据最全的数据库,成为仅次于人类基因组数据库的第二大基因数据库,这些都为培育高产、优质和抗病虫的水稻新品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新近我国科学家又率先提出“绿色超级稻”的设想和计划,旨在将基因组研究和分子技术育种紧密结合,加强重要性状生物学的基础研究和基因发掘,进行品种改良,培育大批抗病、抗虫、抗逆、营养高效、高产、优质的新品种,力争水稻生产中基本不打农药,少施化肥并能节水抗旱,为我国水稻事业的发展描绘了美好的明天。

三、杂交水稻是国家民族产业,研究与实践持续国际领先

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国水稻研究使高杆变为矮杆,克服了高杆水稻易倒伏的“致命弱点”,提高了水稻的耐肥能力,实现了水稻矮化育种的重大突破,为以后提高水稻产量奠定了基础。七十年代后期,以袁隆平院士为首的科学家们打破了水稻是白花授粉植物,不具有杂种优势的界定理论,世界首个培育出具有强大杂种优势的水稻新品种南优2号和汕优2号,并实现了杂交水稻三系配套,自南优2号、汕优2号大面积种植以来,我国水稻事业就翻开了发展历史的新篇章。

我国杂交水稻发展可分为三系、两系和超级杂交稻三个阶段,依照恢保关系和花粉败育特点,三系杂交水稻,主要分为野败型、红莲型和包台型三种细胞质类型,其中野败型属于孢子体杂交稻系列,通过全国上下协作攻关,该类型杂交稻大幅度提高了水稻的单产水平,30多年来在国内外累计推广种植近56亿亩,为我国及世界的粮食增产作出了卓越贡献,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因此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红莲型和包台型均属于配子体杂交稻系列,前者经过近40年的不断研究和创新,尤其是近10年来攻克了不育系育性波动等技术难题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提纯繁殖技术体系,成为我国继野败型杂交水稻之后大规模应用于生产的又一大水稻新类型,表现出高产、优质等显著特点,在我国华南、长江流域和东南亚等国家受到普遍欢迎;1966年,日本专家育成包台型粳稻不育系台中65,我国从70年代起从日本引进该不育系,依托北方丰富的常规稻品种资源,用生产潜力大、株型好的主栽常规品种对该不育系大量改造和转育,先后转育成一批粳型不育系并应用于生产,但规模不大。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初,湖北率先发现并育成了光温敏核不育系农垦58S,80年代中后期全国掀起了两系杂交稻研究热潮,1989年长江流域稻区出现异常盛夏低温天气,绝大多数核不育系表现出明显的育性波动,使两系杂交稻发展遭受重大挫折,此后加强了基础理论研究,改进了不育系的选育方法,现在以光温敏核不育为基础的两系杂交稻研究取得了长足进步,得到了大面积推广和应用。水稻产量一直是各国科学家研究的热点、重点和难点,为了突破水稻产量潜力,实现水稻超高产,各国相继实施了水稻超高产战略计划。1981年日本启动实施水稻超高产育种计划,围绕水稻

产量进行重点攻关;1989年国际水稻研究所启动超级稻育种项目,进行水稻超高产研究,但进展不大;我国1996年先后启动“中国超级稻研究”和“超级杂交稻育种”项目,项目启动虽晚却进展迅速,2000年实现了大面积生产示范亩产700kg的超级杂交稻第一期目标,2004年又实现了长江流域杂交中稻亩产800kg的超级稻第二期目标,现在正在努力实现长江流域杂交中稻亩产900kg第三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