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牧业的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3 16:36:28

农牧业的发展

农牧业的发展篇(1)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精神,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揽现代畜牧业发展,以畜产品优质、安全、生态为发展方向,以提高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竞争力为核心,用生物工程、信息工程等现代技术和手段提升畜牧业,大力发展规模养殖、饲料加工业和畜产品加工业,实行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进生产方式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实现畜牧业数量、质量和效益的同步增长。

(二)目标任务。

到20*年全市畜牧业产值达到35亿元,年平均递增30%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50%以上,农民年人均畜牧业纯收入达2500元以上,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畜牧业产值之比达到1.2:1。饲料工业生产加工能力达到52万吨以上,主要畜禽规模养殖的比重达到80%以上,标准化养殖场(小区)发展到160个以上,全面实现畜产品无公害生产。重大动物疫病得到有效控制。

二、强力推进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和产业化经营

(三)以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推进现代畜牧业。

紧紧抓住政策机遇、市场机遇和龙头企业发展带动机遇,充分发挥我市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发展规模养殖,实现“养殖富群众,加工富财政”目标,努力把我市打造成在全省乃至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即至20*年,使我市在*口市成为畜牧大县(市);建成规模养殖比重达到85%以上、畜牧业产值达到2亿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60%以上的畜牧强乡镇、办事处8个;畜牧业产值达到3000万元以上、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到80%以上的畜牧专业村60个;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2个以上。加大对优势产区的扶持力度,实行非均衡发展战略,尽快形成一批居全省领先地位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和加工基地。

(四)以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畜牧业。

大力发展畜产品精深加工,以加工促发展,以加工带基地,实现畜牧业增值增效,尽快改变以“原字号”外销为主的局面。加大项目运作和招商引资力度,采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多种形式,积极争取资金,催生一批新的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到20*年,全市培育出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畜产品加工企业4家以上,其中*亿元以上的企业2家以上。

对畜产品加工建设项目,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优先安排建设用地计划指标。认真落实新建和引进的畜产品加工项目在报批实施过程中减免行政性收费的政策,对新建和引进的畜产品加工项目前三年免收屠宰检疫费,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减半收取屠宰检疫费。对经国家批准的重点龙头企业从事畜产品初加工所得收入暂免征企业所得税,对从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技术改造项目的企业可按规定抵免所得税。认真落实其他各项税费优惠政策,工业和农业结构调整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应向畜产品加工业倾斜。争取政策性资金及商业银行对畜产品加工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项目建设支持。畜产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部分的用水用电执行普通工业水电价。在突发重大动物疫情或重大自然灾害时,农业发展银行要根据国家政策及时启动应急信贷,财政部门按上级要求对龙头企业应急贷款给予贴息支持。

(五)以规模化生产推动现代畜牧业。

把建设和发展标准化规模饲养场(小区)作为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的重点,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政策扶持、示范带动、引导农户及社会各界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积极投资兴办各类规模养殖场。按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重点扶持畜禽养殖小区建设,构建符合我市实际的畜禽养殖小区,提高畜牧业集约化程度。积极发挥龙头企业在养殖小区建设中的带动作用,采取“以大带小”、“联合建场”等形式,逐步引导养殖农户“退出庭院、退出村庄、退出散养,进入小区、进入标准化、进入大市场”,努力做到规模养殖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规模养殖与龙头企业发展相结合、规模养殖与沼气工程相结合。为鼓励发展规模养殖,每年选出8个新建的达到省定标准的规范化养殖小区作为示范点,对每个示范小区市级财政给予相应补贴,用于小区内的公共基础设施及沼气建设。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用地按农业用地管理,用水用电执行农业生产水电价。至20*年底,全市组建年出栏2000万只以上的养禽集团1个,中型以上规模养殖场和规范养殖小区发展到160个。同时,把奶业发展作为振兴我市经济的新兴产业,积极兴建奶牛规模养殖场(小区)。

(六)以标准化管理,提升现代畜牧业。

对新建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从选址和建场入手,严格按照技术规程进行设计,力求做到场区布局合理,生产区、生活区、污物处理区分开,符合动物防疫条件,饲养工艺、免疫程序和投入品使用符合无公害生产技术要求。有计划的改造原有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开展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强化对畜牧业投入品和饲养环节的监管。推广和应用无公害养殖技术,引导养殖企业生产优质、安全、无公害畜产品,从源头上保证畜产品的质量安全。加大无公害畜产品的建设力度,积极开展无公害畜产品认证和产地认定。20*年全市符合条件的规模养殖企业全部通过无公害畜产品产地认定。

加大畜禽环保治理力度,改善人居环境。沼气工程要与规模养殖场和养殖小区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加快沼气技术的推广应用。鼓励已建沼气池农户积极补栏,充分利用好国家生猪标准化规模养殖项目建设资金和上级奖励资金,每年新上沼气工程和粪污无害化处理设施的规模养殖企业不少于20家。鼓励和扶持大型养殖企业,利用畜禽粪便生产有机肥料。在养殖小区和规模饲养场中,大力推广应用生物技术,努力减少养殖污染,力争20*年全市大中型养殖企业实现无污染达标排放。

三、强化科技对现代畜牧业的支持作用

(七)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

围绕种畜禽繁育、良种推广,加快建设扩繁、推广应用相互配套的畜禽良种体系,建立健全畜禽改良网络。加大投入力度,强化一、二级种畜禽繁育场建设,完善市、乡两级改良站点的设备设施。坚持培育和引种相结合,不断提高良种供应能力。重点推广奶牛和优质肉牛、肉羊、肉鸡等适销对路的良种畜禽,增加畜禽良种比重,提高养殖业生产水平。加强槐山羊等地方畜禽品种资源保护工作。逐步完善以市乡为主的人工授精改良网络,不断提高人工授精覆盖率。继续落实国有种畜禽场免征企业所得税、种畜禽生产经营免征增值税的政策。

(八)搞好饲草饲料开发利用。

充分发挥我市秸杆资源优势,大力推广秸杆青贮、生物处理和种草养畜技术,促进畜牧业循环经济发展。对养殖场(户)购置大型青贮和牧草收割机械的,均按有关规定享受财政补贴。继续落实饲料加工企业免征增值税的政策,将饲料加工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纳入工业结构调整的总体项目规划予以支持,农业发展银行加大对饲料加工企业的信贷支持,力争到20*年建成年加工能力达到*万吨以上的饲料生产企业2个以上,其中年加工能力达到20万吨的饲料生产企业1个。全市年饲料工业总产值达到*亿元以上。

(九)加强畜牧科技培训工作。

畜牧部门制定培训计划,加大对养殖场(户)的培训力度,提高养殖科技水平。要把各类专业培训与龙头企业的产业技术培训结合起来,鼓励和支持畜牧龙头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尽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

四、建立健全现代畜牧业保护体系

(十)完善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责任和工作体系。

以动物防疫中队为基础,组建乡镇、办事处动检中心,进一步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动物疫病防控责任体系。市本级要建一个不低于30立方米的兽用疫苗冷藏库,每个乡镇、办事处防检中心配备1—2个常温和冷藏疫苗储存柜,每位村级防疫员配备一个冷藏包,并为其提供必要工作条件。加快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兽医行政管理、执法管理和技术支持工作体系。充分发挥动物防疫中队作用,建立动物疫病长效机制,确保将疫情监测、强制免疫、消毒灭源、疫情普查、应急控制等综合防控措施落到实处。

(十一)建立健全预警和应急体系。

加强疫情测报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以养殖龙头企业为主干,以防检人员为支点的疫情测报网络,合理布局动物疫情测报点,监测点做到“有人员、有牌子、有电话、有制度、有记录”。加强对村级动物疫情观察员队伍的教育、培训与管理,提高预警预能力。制定测报方案,强化科学测报,及时掌握疫情动态。不断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提高预案的科学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落实资金、技术、物资“三项储备”,及时按效期更新“物资”储备,提高应急反应能力。加强应急预备队建设,定期开展技能培训和应急实战演练,提高实战能力。按照“早、快、严、小”的原则,果断处置动物疫情,坚决将疫情控制在点上。对于重大人畜共患病,畜牧、卫生、工商、商务、公安等部门要及时沟通信息,做好协防协控。

(十二)培育先进的经济合作组织和市场体系。

按照“民办、民营、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带动能力强的各类行业协会和其他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加强行业自律、开拓市场中的作用。认真贯彻落实有关扶持合作经济组织的政策措施,经民政和工商部门登记注册的畜牧业合作经济组织,其技术服务和劳务所得收入免征所得税;凡直接从事畜禽养殖的,其销售符合国家规定的自产畜禽产品免征增值税;兴办畜产品加工企业的,享受国家相关的税收优惠政策。继续搞好与上海、北京等大中城市的产销联建,巩固扩大国内市场占有份额。积极争取更多的肉畜禽活体储备配额,鼓励支持企业培育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对获得“中国名牌”或“驰名商标”的企业给予奖励。

(十三)建立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

实行养殖全过程质量监管,规范饲料、饲料添加剂及兽药的使用,加大对“瘦肉精”等违禁药品使用的查处力度,保证上市畜产品的质量。严格执行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屠宰加工企业分级管理制度,坚决关闭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标准要求的屠宰场(点),严厉打击制售病害肉等不法行为。

(十四)落实动物防疫公共财政保障机制。

畜牧兽医行政管理、行政执法和技术支持三大支撑体系工作所需经费纳入市财政预算,保证其人员经费和日常运转费用。乡镇、办事处要安排必要经费,以保障动物疫病的监测、预防、控制、扑灭和动物产品有毒有害物质残留检测等工作的需要。

五、切实加强对畜牧工作的领导

(十五)加强组织领导。

农牧业的发展篇(2)

2畜牧业是农民现金收入的主要来源

农民是农村和农业最基础的组成部分,农民的纯收入是农业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指标,进入到21世纪后,农民的收入组成逐渐丰富,而畜牧业收入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的畜牧业历史悠久,但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畜牧业发展一直以满足农民自身需求为目标,大量的畜牧产品最终都被农民群体自产自销,这种现象虽然降低了农民的生活支出,但也减少了农民增收的手段。

3畜牧业是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制定的社会主义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主要理念,对我国社会经济活动各个领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尤其是在基础的农业经济领域。第2次世界大战后,现代农业开始兴起,有“种子工程”“化肥工程”和“农药工程”支撑的现代农业,在6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使粮食作物的产量增长了31倍多。但是在现代工业理念指导下形成的现代农业在给农业经济带来利益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问题,化肥大量应用导致的土壤硬结问题、农药大量应用导致的土质劣化问题,严重阻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定不能成为农业经济发展的未来技术。在未来要想实现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畜牧业的作用不可忽视,大力发展畜牧业,增加有机肥的产量和施用量。在种植业发展的同时,养护土地、提高土壤肥力将成为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形式。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实现一人一猪,每667m2一猪,加上牛、羊、禽、兔的发展,将青饲料和农作物秸秆过腹还田,就可以为粮食生产和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提供大量的有机肥,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可以实现畜禽多—肥料多—粮食多,粮食多又促进畜牧业发展的良性循环,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目标。

4畜牧业是基层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乡镇一级政府作为农业经济发展的直接管理者和推动者,其财政收入形式的丰富和数量的增加,对农业经济发展具有鲜明的现实作用。农业经济的发展会增加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乡镇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就会增加对农业经济的投入,进一步促进农业经济的发展。在当前的农业经济发展环境下,形成这一农业经济发展良性循环的关键就是畜牧业,畜牧业的发展是投入产出比、税收贡献率极高的一种农业经济形式。以生猪为例,每在市场屠宰销售10万头生猪,相应区域乡镇政府财政就可以增收400万元。加上畜牧业养殖衍生的饲料加工、食品加工、皮革工业、毛纺加工等下游产业,畜牧业带来的财政收入极为丰厚,在一些畜牧业发达的基层政府畜牧业带来的财政收入甚至能占到财政收入总量的50%以上。畜牧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收入和财政收入将成为农业经济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农牧业的发展篇(3)

 

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它是在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情况下,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根据中国实际和改革开放的实践提出来的,切合当代世界发展趋势的一种新的发展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是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按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进步。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强调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体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的要求,体现了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

农牧企业要生存、要发展、求新求变的过程也就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必须以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总结过去,分析认识现在,规划将来,抓住和利用好一切有利于本企业的机遇。对企业的基层党组织而言,应该把“企业增效,员工增收”作为我们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一、农牧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首先要认清本身的发展状况

 

农牧企业的发展状况必须从两个方面来认识,一方面,要正确地认识企业近年来在前进中取得的较快发展。尤其是近年来,我们抓住有利机遇加快企业发展步伐,生产突飞猛进,各项改革管理工作都取得了长足进步;另一方面,还要科学地看待我们在前进中还存在着差距:我们的发展与同行业的个体企业相比存在一定差距,我们的思想解放程度还不够,企业的管理机制还不能够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我们的生产管理还是粗放式的,这几年来生产规模上去了,但我们的效益还没有实现最大化,这个差距就差在管理上,差在制度上,我们的管理还不能够做到更有效控制,我们的规章制度还不是十分健全;我们的发展还不是很和谐,企业的观念、机制、规模、产品结构等还很难与社会大市场、大环境取得和谐,企业的管理机制、人才机制、创新机制、技术水平和企业文化等也还没有达到相互融为一体。 

 

二、农牧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本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 

 

农牧企业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产品结构、市场需求等因素是长期困扰企业的问题;由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变革,农牧企业的产业结构需做大的调整。这就要求农牧企业要对本企业当前所面临的形势变化有一个准确的判断,进行科学安排自身的生产模式、生产规模,根据市场需求来调整产品结构。 

 

三、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对企业未来有一个清醒的思考 

 

面对现实的一系列困难,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做到更新观念,勇于改革创新。企业要求生存,要持续发展,要在激流中立于不败之地,唯有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一是加快调整与优化资本结构的关系;二是加快经济发展速度与提高经济效益的关系;三是协调好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四是发展速度、改革力度与员工承受能力的关系 ;五是资产增值、企业增效与员工增收的关系;七是加快改革与保持企业稳定的关系;八是企业经济发展与企业文化发展互动的关系;九是适应市场经济带来的变化与变化当中不断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系等等。一心一意谋发展落实到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上来。

 

四、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正确树立业绩观。 

 

一是要看取得的管理效益与规模效益,在保证适度规模条件下,压缩成本管理空间。要通过开源节流来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效益是考核企业与领导业绩的主要指标。二是要严格收、支、贷考核,保证盈利的真实性,把对领导干部的考核和选拔任用与收入分配制度落实到真正创造了效益的标准上来。坚持统筹协调的工作方针,把阶段性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建立维护稳定、构建和谐的长效机制。 

 

五、农牧企业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必须充分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取决于员工。 

农牧业的发展篇(4)

(一)粗放式农牧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弱。同时彰显设施农业和人工牧场的巨大优势

2009年,在遭受严重旱灾造成大面积旱作农业和天然牧场减产绝收的情况下,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喜获丰收。其原因,一方面是农作物播种面积达1.05亿亩,农作物主要是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优质高产高效农作物比重提高到64%,实施舍饲圈养的牲畜增多;另一方面是节水灌溉的设施农业及人工牧场面积扩大,亩产达原来3倍以上,增产作用明显,增强了农牧业的抗风险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农牧业承受的风险相对较大,天灾造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农牧业生产比较效益低下,且自然灾害频发,农牧民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难度大,而城镇居民承受的风险相对较小,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同步。2002―2008年,内蒙古自治区GDP增速连续7年居全国第1,而同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3965元扩大到9775元,收入比由2.90扩大为3.10。据有关部门初步统计,2009年全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到约10950元,收入比扩大为3.14。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扩大,且居民收入增幅近年平均低于GDP增速8个百分点左右。

(三)牧业相对农业的风险更大。自然灾害对牧户往往是毁灭性的

牲畜对于牧民来说,既是生活资料,又是生产资料。部分受灾严重的牧区,牲畜因缺草缺水死亡、减产及提前大量宰杀,不仅造成牧民收入减少、生活困难,并危及牲畜过冬,会直接导致来年的畜牧业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难以为继。正因如此,在个别连年遭受自然灾害的地方,近年出现了开垦草原复耕的现象,牧民生活与草原生态保护发生矛盾和冲突。

(四)相比农业生产,国家对牧业生产的优惠政策缺失

对于农业生产,国家近年实行“四项补贴”(即种粮直补、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资综合补贴),各项补贴每亩种植面积60―100多元,并长期坚持;对于退耕还林的土地,国家财政给予8年补贴,且2008年又延长补贴期限5―8年,每亩每年补贴90元。对于畜牧业,目前内蒙古草原禁牧、休牧面积达7.23亿亩,占54.8%,但资金补贴多是由地方政府负担,受地方财力制约,存在补贴资金不足、期限短且不到位的问题。国家对部分地区(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项目区)发放的草场禁牧补贴,期限也较短,一般为5年,金额低,每亩每年不足5元,到期后虽继续实行禁牧但补贴取消。

为促进生猪和奶业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对能繁母猪、良种母牛饲养(主要在农区)给予大范围的补贴;对饲养肉牛、肉羊(主要在牧区)等开展的良种养殖补贴、饲料补贴则完全是由地方政府实行并出资。

在内蒙古自治区,近年畜牧业产值占第一产业总产值的比重在45%以上,超过种植业的产值,牧民相对农民收入虽然较高,但后续扶持政策缺失势必影响牧民未来的生产和生活及畜牧业稳定可持续发展。

(五)农牧业投资的经济效益较低、风险较高,但国家倾斜政策仍显缺乏

1999年以来,针对农村信用社支农(支牧)资金不足、支农(支牧)贷款利润小的实际情况,为带动农村信用社发放支农(支牧)贷款的积极性,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人民银行作为中央银行每年向其提供低成本资金即支农再贷款;并对农村信用社执行较低的存款准备金率,发行中央银行专项票据给予资金支持,扩大其贷款利率浮动区间的上限,且实行较低的营业税率和所得税免征政策。而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农(牧)民发放5万元以下的小额贷款才可享受营业税和所得税减免。

同时,目前金融机构发放的农牧业贷款,多为一年期以内的贷款,“春放秋(冬)收”,不跨年度,遇灾情时贷款回收难,导致支农(支牧)积极性不高;部分地区金融机构为完成年度绩效考核任务,仍不放松催收贷款,一些农牧户只得通过民间高利借贷来归还贷款,加重了农牧民额外负担。

(六)农牧业风险保障不完善且发展缓慢,补偿作用不足

目前,政策性农业保险在各地还处于试点阶段,虽实行低保障(低保额、低保费)、广覆盖,但覆盖面仍较小,涵盖的农作物种类少。2009年在内蒙古承保的农作物占播种面积的57.4%,每亩保费补贴平均不到19元,主要承保玉米、小麦、大豆、马铃薯等6种农作物。而且,开办的农业保险多是种植业保险,养殖业保险明显滞后,只开办繁母猪和奶牛保险,承保奶牛23万多头,其覆盖率仅8%左右,规模较小,亟需大力推广。

二、灾害对未来“三农”、“三牧”发展走势的影响

(一)农牧民竞相摆脱对农牧业生产的依赖,农村牧区外出务工人数将大量增加

相比耕地种粮、放牧养畜,务工和经商的收入较高、承担的风险较小,经历重灾后的大批农牧民走出本土另谋出路,这将加剧一系列问题,如农牧民工的就业、子女教育和农村牧区留守人口的养老等问题。

(二)天灾促使留守农牧民转变认识,有利于推进设施农业和人工牧场的发展

在严重的自然灾害面前,感受到设施农业及人工牧场的巨大优势,促使农牧民的认识和观念发生大的转变,将积极选择现代农牧业的发展方式。

(三)自然灾害对农村牧区单一化的生产形成严重挑战,农牧民多样化发展的需求明显增强

在灾害面前,单一种植、养畜不可能有效分散风险,为减小未来的风险,农牧民将主动寻求多样化发展。为此,亟待对“三农”“三牧”在政策扶持、资金投入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

三、促进农牧业持续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增加国家对畜牧业生产的直接补贴,充分调动发展农牧业生产的积极性

一是不断完善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对农业的各项直接补贴,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二是出台对牧业生产的扶持政策,解决农牧业资金补贴、政策优惠不均的问题,对禁牧及休牧草场实行长期稳定的补贴,保护牧民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三是完善农畜产品价格支持、保护制度,保持主要农畜产品价格基本稳定并保持合理水平,提高农牧业生产比较效益,促进农牧业稳定发展、农牧民持续增收。

(二)积极因势利导,推动农牧民和地方政府加快发展现代农牧业,确保粮食安全

一是引导个人和地方财政增加投入,加强水利工程等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推广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大力

发展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人工牧场、高产饲草料基地及产业化养殖,从根本上改变农牧业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提高土地产出率。二是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做好相关服务,推进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提高产业化水平,实现从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

(三)完善政策扶持,引导和促进农牧民多种经营、多样化发展,减轻单纯对农牧业生产的依赖

扩大政策扶持面,对支持农牧业等弱质产业的营利性、商业性机构,适当给予扶持或资金补贴,将农牧业补贴扩大到支农支牧机构(企业),将资金支持、税收优惠政策扩大到所有涉农涉牧领域,引导增加农牧业产业投资。同时,强化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大力拓展农村牧区非农非牧产业增收渠道,分散农牧业的风险,促进农牧民稳定增收。

(四)着力解决大量农牧民工的出路和发展能力问题,以及有关政策面前的平等问题,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一是引导农村牧区人口合理、有序流动,加强农牧民工就业技能和发展能力培训,促进创业就业,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二是有效保障农牧民工权利,维护社会安定,下大力解决农村牧区留守儿童教育、老人赡养等问题,构建和谐社会。三是尽快解决城乡居民户籍、身份和待遇差别问题,破除农牧民工子女教育、医疗、社保等方面的制度障碍和政策壁垒,实现进城务工农牧民与城镇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打破城乡间有形的界限和无形的鸿沟,共享经济发展成果。

(五)实行倾斜政策,对支农(支牧)金融机构和金融业务给予积极扶持,改善农村牧区金融服务

农牧业的发展篇(5)

西藏是一个以农牧业为主体的,自身积累能力不足,发展缓慢的西部边疆落后地区。研究和发展县域经济,提升县域经济的竞争力,对缩小与发达地区及西部兄弟省市的差距,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和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都具有特殊重要意义。

一、西藏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

二、西藏县域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分析

(一)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

由于西藏对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 管理 不严格、科学水平较低,使得农牧业生产结构不合理,没有建立适当的农牧结构比例和较为完善的农牧结合模式,造成大量资源浪费。

(二)农牧业产业化水平不高及生态渐趋恶化

(三)农牧民劳动素质普遍低

进入 市场 、参与竞争、加速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的意识不强,节约资源和环保意识淡薄;区内干部群众经营 管理 水平、思想观念与发展 社会 主义 市场 经济 的要求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均严重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快速发展,从而放慢了西藏和谐社会实现的步伐。

三、对策建议

(一)继续加大对 农村 基础设施的投入,增强农村经济发展的后劲

近年来,虽然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也在不断增加,但发挥的效益并不理想。因此,各级政府应继续把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放在重要位置上的同时,加大后续的管理工作力度,实行管理工作法人制,使巨大的投入资金能发挥永久性的效益。继续加大投入,重点做好农用和草场的 水利 设施、 电力 、公路建设,加强农牧业科技开发利用,切实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 环境 ,改善农牧业生产条件。资金投入以政府投入为主,集体和农牧民个人自筹为辅,每项投入都应做好可行性研究和合理的勘察设计工作,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并使之发挥出最大的效益。“一江两河”中部流域的投入已形成了一定规模,基础设施相对较为完善,今后的 投资 方向应向其他地区转移,以促进西藏区农牧业经济的平衡、协调和全面发展。

(二)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改善社区环境

人口 居住分散、城镇化水平低是制约西藏区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不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也不利于农村产业化进程的推进。加快小城镇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最迫切的任务,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应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议事日程。小城镇建设,要有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强化基础设施的综合开发,建立良好的社区环境,使之充分发挥农副产品集散地、同城市联系的桥梁和农村经济 文化 中心的作用,带动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应在牧区采取积极有效措施,特别是应引导牧民采取联户、集体等办法联合经营,合理进行社会分工,形成一定经营规模,鼓励游牧的牧民相对定居和集中居住。还应切实搞好牧区的村落建设,为牧民接受文化 教育 、医疗保障以及在牧区形成一定商品市场奠定基础。

(三)建立市场机制,调整产业结构

农牧业的发展篇(6)

中图分类号:F32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1-000-01

农牧业的发展需要企业里的每一个人都同心协力、同甘共苦,需要有共同的价值观念、思想追求、需要有诚信发展的理念,需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等等,从而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发展,推动我国经济的发展。

一、我国现今农牧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今我国农牧业面临着诸多的问题如:过分借鉴西方发展模式,一定程度上缺少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农牧业发展道路;过度产业化、忽略市场调节的弊端;未能实现科学技术与农牧业发展紧密结合,在资源利用方面仍存在着问题。下面一一对此进行分析。

(一)过分借鉴西方国家发展模式

众所周知,美国作为发达国家之一由于地理位置优越、地广人稀、科学技术发达、机械化水平高,其畜牧业发展在世界上高居榜首,其中不乏许多我们可以借鉴吸收的内容,但每个国家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的风格,因此借鉴吸收都应该适度。首先美国人少地多,可利用的土地资源较多,而中国是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短缺;美国是发达国家,科技力量雄厚、机械化水平高,而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科技力量相交于美国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美国适应的是专业化生产,而中国适合发展的是密集型产业,另外,对中国地理有些了解的人都知道我国各地区之间文化方面各不相同,相较于美的专业化中国更应该适合走多样化、多功能的道路,因此对西方国家的借鉴应植根与我国国情,从我国实际出发,方为上策。

(二)对农牧业发展重视程度不够,科技发挥的作用仍有待提高

据了解分析可知,现今我国部分地区对农牧业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存在着盲目跟风的现象,农民们根据市场上销量情况来确定自己来年种植或养什么,殊不知市场调节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特征,如果只是片面的根据表象很可能会造成一定的经济损失,加之有些企业资金投入力度不大或是不合理,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农牧业的发展;再者我国农牧业科技信息化服务水平并不健全,使对市场信息的收集处理存在着偏差,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现象,以及我国缺乏农业科技方面的专业性人才,使我国农牧业发展的专业化科学化程度有待提高。

二、促进我国农牧业发展的相关举措

农牧业的良性生态科学发展不仅对刺激我国经济的增长具有重要作用,而且有利于我国更好的走向世界舞台,参与国际竞争,进而提高国家综合实力。

(一)改善我国农牧业企业文化

企业倡导感恩是正确的,可以使员工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减少摩擦、增强彼此交流,可以很大程度上提高员工工作效率,但任何事都是双向的,同样的感恩之心也应存在于公司高层;此外公司的决策应该充分公司人员的意见,多方协调满足大多数人的利益,让各个阶层的人的能力都能展示;农牧业企业要树立诚信意识,打造良好的形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生活的质量和水平,切勿将诚信只挂在嘴边,失去诚信意味着失去了主动权。

(二)我国农牧业应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

我国是一个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但同时也是一个消费大国,根据这一情况,我国农牧业应更好的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农牧业产业化发展有利于实现资源优化,促进生产的专业化,有利于农畜产品质量的提高,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国家财政收入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农牧业产业化的实现要求其充分利用科技,打造自主品牌,追求品牌效益,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只有这样在与其他国外产品进行竞争时才能有更多的优势,更好的在国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另外,还有坚持国家走进来战略,大力引进国外投资,通过借助他国资金开展跨区域竞争与合作,提高我国农牧业企业的经营水平。

(三)提高我国农牧业科技创新水平

当今国际竞争主要是经济和科技之间的竞争,农牧业的发展也离不开科技的作用。先进的农牧业技术可以扩大服务范围,更好的获得市场信息并进行分析处理指定下一步发展战略,尽可能的减少信息不畅通所带来的损失,要真正实现科技惠民,可以通过互联网的作用促进农牧业知识信息的传播,为农民工作的进行指明方向,体现国家以人为本的理念。据我所知,在我国的一些地方就成立了农牧业信息服务中心,可以通过拨打电话、接收短信等方式,为农牧业发展提供了便利。

三、结语

农牧业的发展是顺应时代之举,从国家角度来说,有利于我国企业诚信经营,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影响,更好的实施对外开放的战略,进行科技创新,很好的利用互联网时代的优势推动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相结合,增强我国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提高我国综合国力,从人民群众来说,有利于增加农民收入,共创和谐社会。本文有诸多不完善之处,应在日后的实践中不断发展补充。

参考文献:

[1]叶美琼.探讨我国畜牧业经济存在问题及应对措施[J].福建畜牧兽医,2005(2).

[2]毛红丽.浅谈建设畜牧业经济强市的几个措施[J].农村经济与科技,2003(7).

农牧业的发展篇(7)

1、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的意义

1.1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保护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污染物主要有污水、固体粪便和恶臭气体。这些污染物一方面会造成水质的不断恶化,严重威胁水产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会污染皱胃空气,严重影响空气质量,危害人类健康,对环境保护形成了巨大压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已经是发展农业农村经济需要面对的基础问题之一。

1.2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维护社会公共卫生安全的迫切需要

畜禽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卵等,会增加环境中病原菌的种类和数量,从而造成传染病的蔓延,尤其是人畜共患病。不仅给畜牧生产造成严重损失,而且给人类的健康甚至生命造成威胁。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打造生态化的农牧业,是有效防止各种畜禽流行疾病和人畜共患病传宝的有效方式之一。

1.3 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是实现资源再利用的迫切需要

在各种资源日益缺乏的情况下,采取资源开发、节约使用并举的措施,大力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强化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的综合利用,避免资源过早废弃,减少畜牧业污染的产生、迁移、转化与排放,是缓解畜牧业资源匮乏的有效途径。

2、农牧业经济的循环模式

2.1 “畜禽饲养-粪便-沼气(或粪便生化处理加工)-绿色农产品”

通过在规模养殖场大力实施“沼气工程”,把畜禽的粪污进行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生产燃气和用于发电,从而节约能源。或者将畜禽的粪便进行生化处理,制成有机肥料,减少化肥和农药的用量,使大量畜禽粪便得到无害化处理。这样既能生成新的资源,为绿色农产品的生产提供肥料,又可以减轻对于环境、地下水和农产品的污染,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

2.2 “粮食种植—饲料加工—畜禽养殖—畜产品精深加工—废弃物处理再利用”

以畜禽养殖加工业为龙头,向上延伸带动种植业发展,从粮食生产到饲料加工,向下延伸带动畜禽产品精深加工程度不断提高,实现畜禽产品向精深加工产品转化。如畜产品加工业的废弃物(血、羽毛、骨骼等)通过加工,又转化为饲料原料,从而实现物质能量循环使用,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以此形成比较完整的循环链。

2.3 “饲草种植—反刍动物饲养—蔬菜种植—特种动物养殖—单胃动物养殖”

通过种植牧草或秸秆等作物,饲喂反刍动物(牛等),然后将牛粪用于种植蔬菜,比如蘑菇等,采集蘑菇后的基料再养殖蚯蚓,蚯蚓喂鸡。通过一系列的循环利用,将农牧业紧密的结合在一起。

农牧业的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 F326.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23-01

猪、禽价格的持续低迷,让许多养殖户失去了信心和希望,而草食畜禽价格却持续走高,使我们思考如何在农区发展草食畜牧业,农区发展草食畜牧业有它的先天不足,但也有其潜力所在,各级政府和业内人士理应早日重视。

2012年以来,猪、禽价格一路走低,让多数养殖户损失惨重,究其原因主要是供大于求,养殖量过多。然而反观草食畜禽,特别是牛、羊肉和奶产品,价格一直稳定,养殖利润较高。多年来,农区草食畜禽业逐年下滑,在不少地区下降幅度还比较大。该文分析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促进农区草食畜牧业的发展。

1 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缓慢的原因

相对于牧区,农区发展草食畜牧业有其先天不足之处。但是随着现代畜牧科技的发展,完全可以克服先天不足,而大有作为。蒙牛、伊利等大型企业纷纷挺进内地,也正是为了开拓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潜力。目前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不快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一是缺乏政府引导。虽然各级政府都比较重视畜牧业的发展,但在农区,政府更多倡导和重视的仍然是生猪和家禽,对草食畜牧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既没有规划,也缺少具体的措施,草食畜禽养殖基本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二是资源利用率低,农区虽然没有牧区广袤的草原,但有大面积的荒山草坡和冬闲田,只是这些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植被稀疏,产草量很少,载畜量很低。三是缺少技术支撑。首先是品种杂乱,退化严重。南江黄羊、黄淮白山羊、皖东黄牛、江淮水牛等优良种质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利用。盲目引种和乱,产生很多“四不像”,普遍表现生产性能低下,体格小,生长慢,产肉少,养殖效益不突出。其次是缺乏养殖技术,多数养殖户没有像养猪、养鸡那样去重视、去研究、去学习,更多的是凭传统经验在养殖,畜牧科技部门在新型农民培训中关于草食畜禽讲的也比较少、内容粗浅。青贮氨化、种草养畜、配合饲料、短期育肥、胚胎移植等实用技术很少得到宣传和推广应用,养殖水平普遍偏低,缺少科技含量。四是缺少龙头企业带动。由于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规模小,发展水平低,才更加凸显龙头养殖企业示范带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1-2]。有了龙头企业的牵引,广大养殖户才能在良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的示范与应用、市场的研究与把握等各层面得到更多指导。五是缺少政策扶持。不论是在宏观政策还是在具体扶持政策方面,农区草食畜禽养殖者得到的扶持和优惠政策较少。再加上,草食畜禽的饲养周期长,投入多,回报慢,导致多数养殖者无法扩大养殖规模,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

2 加快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措施

随着规模化、专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生猪和家禽的养殖总量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加之国家扶持政策的刺激和引导,越来越多的资本还在投向养猪业和家禽业,猪、禽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已日益突出,养猪业、养禽业已经进入微利时期。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有必要把注意力转移到草食畜牧业发展上来[3-4]。为振兴农区草食畜牧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发展现状(包括品种结构、养殖数量、资源状况、养殖习性、发展潜力等),为制订草食畜牧业发展规划和出台具体的发展措施奠定基础;二是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根据各地实际情况,有目的、有选择地拿出长远发展规划和近期发展计划,找准突破口,分年分步实施;三是制订具体发展措施,包括地方畜禽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荒山草坡和冬闲田的开发利用、养殖人员科技培训、引种与改良计划等;四是大力开展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在把优质牧草种植、青贮饲料、秸秆氨化、人工授精、短期育肥、疫病综合防控等实用技术普及到每个养殖户的同时,扶持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养牛、科学养羊、科学养鹅示范户,让先进技术看得到、摸得着、学得会、用得好,真正让科技为草食畜禽的发展提供根本支撑;五是引进或培植大型养殖企业,通过招商引资或重点扶持等措施,树立各种类型的养殖典型。通过“公司+农户”、“合作社+农户”等方式,把畜禽良种推广到千家万户,淘汰劣质种畜禽;把技术送到千家万户,彻底摒弃传统落后饲养方式;把收购合同送到千家万户,让广大养殖户养的放心,以充分调动他们发展草食畜禽的积极性;六是加大扶持力度,国家在研究或出台草食畜禽扶持政策时,对农区和牧区同等看待。在起步阶段,甚至应对农区有所倾斜,特别是对大型企业、生态型企业、科技型企业,能够给予足够的帮扶;七是关注产业链的链接。不能仅仅关注“养”的问题,更要关注市场、产品开发问题。因为目前牛、羊肉等市场价格较高,消费群体相对狭窄,要充分考虑在草食畜禽产品大幅增加的同时,市场价格会有什么变化。要研究如何才能拿得出,销得掉,赚到钱,走得稳。由于草食畜禽生产周期的特殊性,一旦受到市场冲击,跌入低谷,其恢复或反弹的周期会更长。要加大草食畜禽产品加工的研发力度,精心打造和包装,把更为丰富、更有营养、更具特点的草食畜禽产品奉献给消费者,引领肉食消费新时尚。

草食畜禽是未来畜牧业发展的希望,草食畜禽产品特别是牛、羊肉由于其较高的营养价值、较高的卫生安全程度以及其特有的风味而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随着人民生活和

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草食畜禽产品必将更加受到消费者的追捧,虽然不能完全替代猪肉、禽肉,但消费量大幅增长是大势所趋。对于农区来说,从现在开始,要真正把草食畜牧业的发展摆上议事日程,特别是在良繁体系建设、荒山草坡等资源的开发利用,养殖科技的培训和推广及产业化开发等方面要早打算,早落实,早起步,早发展。在猪、禽市场不景气,举步维艰的情况下,另辟蹊径,努力开辟草食畜牧业发展的新天地,为畜牧业经济全面、健康和可持续发展以及进一步丰富市场供给做出新贡献。

3 参考文献

[1] 毛剑.加快乐山市农区草食畜牧业发展的对策[J].四川畜牧兽医2001, 28(12):11.

农牧业的发展篇(9)

随着经济发展与科技的进步,在现代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也需要不断的推进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加强技术的应用,以此来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的发展仍旧与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小康建设问题等方面息息相关。在2014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时,就曾经指出农业的发展还存在着“四化同步”的问题,农业现代化成为当前发展的重点方向。而机械化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进程中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与地位。为此,就需要提升机械化在农牧业中的应用程度,来发挥出机械化真正的作用。

一、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作用

1.农业现代化的基础是农牧业的机械化

在整体农业的发展过程中,与传统的人力或者是畜力相比较,机械化设备在劳动强度、农资消耗控制、农艺水准等等方面都具有自身巨大的优势,能够弥补传统动力的不足,大大提升农业的生产力。推行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能够有效的改善农业生产的制约条件,提升农业的生产水平,也能够为生产标准化、品质优良化以及商品化的农副产品提供确实的保障。从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过程中来说,推动农业机械化发展带来的最直接的结构就是改变了传统落后的生产方式,一方面,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改变了以人畜为主的传统的高消耗而低效率的生产方式,能够节省大量的劳动力,减轻人力成本;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化发展能够改变原有的整日耕种的劳动方式,将农民从长期的高强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减轻农民的劳动压力。可以这样说,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在节约劳动时间与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改善农民的生活水平等等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从这个角度来看,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不仅有利于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还有利于为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现代化打下坚实的基础。

2.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农牧业的机械化

在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强调机械化的运用,能够有效的提升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效率以及土地产出率,在保障我国粮油供应稳定、促进农民增收、提高生活水平以及促进农业与畜牧业进一步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作用体现在诸多的方面,其中一个重点方面就在于抗灾害、抢农时上,能够在有限的、紧急的时间内,大规模的做好防护措施或者是采摘工作,以此来减轻由于客观条件影响而带来的风险。在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下,农业生产方式也正处于创新变革的过程中,农民对于实现农机作业的需求越来越迫切,随之而来的是对农业机械化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中。而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农业机械化却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要推动农业经济的发展,就需要有农业机械化的支撑。

3.农业现代化进程的重要推力是农牧业机械化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基础是农牧业的机械化发展,这不仅有利于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民的收入,增加粮食的产量,促进农业的规模化发展,还有利于对农业生产中的节种、控肥、节水、控药以及技术集成、节约人工、节省资源等方面有重要的贡献。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促进农业走可持续性发展的道路。首先,在农牧业的发展中加强机械化的发展,能够加快强化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应用,新型工程科技以及高水平的农业种植技术能够应用在农业机械产品以及作业上,从而面向的个体多,能够满足千万个农业经营者的需要。其次,农牧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发展成为集成效应,进而有利的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最后,农牧业机械化的运用能力提升,能够拓展农业的发展功能,增加农业发展的深度与广度,进而能够有效的促进农业结构的升级。

4.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是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农业机械化发展是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直接推动力,能够有效的增加农民收入、提升城市化发展水平。传统农业的发展需要许多的劳动力,且农民的收入还很不理想。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能够节约大量的劳动力,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就会向城镇或者是第二三产业转移,这可以说是现代化与城镇化发展的重要趋势,有利于拓展农村内部的就业空间,对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与此同时,机械化的运用,能够延伸农产品的产业化发展,延长产业链,能够吸收大量农村的剩余劳动力积极就业,促进新型农村的发展。

二、创新农牧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要措施

1.完善管理意识,转变传统的农作观念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相比城市人口要多很多,而在当前推进农村整体水平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目标。农业与畜牧业是第一产业的发展重点所在,所以说加强机械化发展有利于促进农牧业现代化发展,但是在应用机械化的过程中,需要注意度的把握,不能够急于求成,在短期内就要实现农业的机械化,这样做很容易造成盲从,而无法真正的发挥出机械化的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发展,还需要围绕着各个地方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来开展具体的措施,根据不同地区各自的农业机构与畜牧结构来选择合适的、合理的机器设备来开展生产。此外,还需要加强农业机械化监管部门的服务意识,完善管理理念。这是因为当机械化刚开始进入农业生产中的时候,农民对机械化设备的理解是不够透彻的,对各项功能的使用不能够全部熟练的掌握。为此,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就需要转变管理的方式,能够选取一些专业的人才来专门为农民做介绍,深入到农村,深入到田地中去,仔细的讲解农业机械设备的使用原理与其注意事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满足农民对机械化设备的使用要求,进而真正的发挥出机械设备的作用。

2.加强训练,提高农户的整体素质

要提高机械化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程度,就需要加强农户的素质,提高他们的使用技能。对农户来说,大部分的农业机械设备都是全新的技术产品,农户要想真正的使用好它,就需要先提高文化素质与水平,特别是我国在推行科教兴农的政策后,农民的文化素质与教育水平就显得及其重要。我国十分重视农业的发展,曾经对农业部门进行过指示,要不断的加强农业科技型人才的培养,需要多注意培养农村的实用型人才。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人才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发展因素,有利于促进农业更进一步发展。随着我国农业机构的优化调整,相对的就会出现许多全新的农业产品。而在这些新的农产品中,又有许多归类到经济作物的品种中。要提高这些产品品种的产量,就需要加强机械化水平,也就会提高农产品的科技含量。在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农民能够提高自身的素质水平,能够掌握好全新的农业生产技术,提高技术的应用能力,比如说农民可以利用农闲的时刻,抓住一切能够学习的机会,积极的参与到农业机械管理部门开展的讲座中,来提高自身对农业机械设备的认识,进而能够有效的推进农业的机械化进程。

三、结束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知,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可以推动我国农村的建设步伐,有利于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除此之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有利于提升农民的收入,对推进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整个农业生产中,要推动农业的现代化进程,就需要重视农业的机械化发展,不断引进先进的技术与机械设备,提高农民的素质,确保农业的生产能够正常的运行,进而有利于提升农村经济的发展活力。

参考文献:

[1]武巧敏.农牧业机械化在推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J].农村牧区机械化.2015(4):103-103.

农牧业的发展篇(10)

一、把握“主业”与“多业”关系,突出优势主导产业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多组合产业。从横向产业关联分析,畜牧业由奶产业、肉产业和蛋产业组成。这些产业内部也可细分,比如奶业分为牛奶产业和羊奶产业。根据当前畜产品市场状况和市场前景分析资料,蛋类市场已经趋于饱和,增长缺乏新增市场空间支撑;肉类市场有小量空间,主要分配给牛羊肉产业发展;奶类市场需求则具有较大成长空间,可能支持中国奶业,主要是奶牛业的长期高速发展。从理论上讲,我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充足,劳动密集型畜牧业具有比较优势。但国内畜牧生产标准化程度低,与国际市场技术接轨具有一定困难,在一个时期内缺乏现实的国际竞争优势。再加上关中深居内陆腹地,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成本高。“建设关中畜牧大区”比较现实的思路是瞄准国内市场需求,优先发展市场增长潜力大的奶产业,重点是做大做强奶牛产业。关中平原具有发展奶牛产业的优势,(1)地势平坦,纬度、海拔、气候等自然条件适宜;(2)以小麦、玉米为主的种植业结构以及种植苜蓿的传统,为奶牛发展提供了优质饲料;(3)经过多年发展奶牛生产初具规模,拥有高产奶牛核心群和一定规模的乳品加工能力;(4)杨凌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为关中奶业建设提供技术支撑;(5)关中是城市密集区,靠近产地具有庞大的消费群体;(6)关中交通便捷,能够顺利通达国内主要消费中心。“建设关中奶业大区”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首要选择。以“牛”当先,以“奶”独大,将是未来“关中畜牧大区”的最重要特征。必须把有限的注意力资源,物质资源,人力资源和财力资源相对集中,优先加快发展具有广阔市场空间和竞争优势的奶牛产业,全力打造区域畜牧业发展的“增长极”。

现代畜牧业是一个高关联产业。一般认为,产业链、价值链长是畜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所以人们形象地将畜牧业称为“中轴产业”。从纵向产业连接分析,粮食种植业、牧草种植业、饲料(饲草)加工业是畜牧业的后向关联产业,畜产品物流和畜产品加工业则是畜牧业的前向关联产业。必须根据畜牧优势主导产业,协调推进纵向连接的相关产业发展,形成合理的产业链条、价值链条和利益链条。如果把奶牛产业定位为“首位产业”,就应该与之配套发展纵向连接产业。在种植业上突出饲用玉米、优质牧草(如冬牧70、紫花苜蓿等),在饲料加工上突出作物秸秆青贮、黄贮、氨化等,在产品加工上突出各种乳制品工业以及相配套的包装材料、物流配送等。

当然,以“牛”当先,以“奶”独大,是对一个大的经济区域总体而言的,并不排除局部地方选择其他优先发展的产业。肉牛业、生猪业、禽蛋业,甚至鹌鹑、鸵鸟等特色养殖业,都可能成为小区域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同样,把畜牧业作为关中发展的重点,并不是说关中每一个县都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更不是说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都把畜牧业作为主导产业来规划、来发展。必须强调,较小的区域一定要突出特色,突出优势。经过长期发展形成、具有市场竞争优势的传统产业,不仅决不能放弃或轻视,而且要加大支持,加快发展。

二、把握“大家畜”与“小家畜”关系,重点发展大家畜

根据家畜个体大小,一般将畜禽分为“小家畜”和“大家畜”。“小家畜”主要指生猪、家禽、羊子等,“大家畜”指奶牛、肉牛、驴、马等。这好比工业中的“轻工业”和“重工业”。“小家畜”个体较小,属于多胎多仔或卵生动物,繁殖能力强,投资规模起点低,投资回报周期短,能够实现快速增长;“大家畜”则个体较大,属于单胎单仔动物,繁殖能力差,投资规模要求高,投资回报周期长,增长速度比较慢。也正因如此,(1)“小家畜”市场波动频繁,波动也大,“大家畜”则市场比较稳定,波动不大;(2)“小家畜”规模扩张容易,持续时间短,“小家畜”的规模扩张阶段已经基本结束。“大家畜”规模扩张比较困难,持续时间长,目前“大家畜”规模扩张仍在进行。如果说20世纪后20年是“小家畜”规模扩张的时代,那么21世纪前20年则是“大家畜”规模扩张时代。“建设关中畜牧大区”必须紧跟国内“大家畜”规模扩张进程。

根据家禽的采食结构,一般将畜禽分为“草食畜”和“粮食畜”。“草食畜”指牛、羊等,“粮食畜”指猪、鸡等。“粮食畜”以采食农作物籽实为主,而“草食畜”既采食籽实,又采食作物秸秆,且以采食秸秆为主。在传统畜牧业时代,“粮食畜”采食农作物籽实后,剩余的农作物秸秆是农民家庭能源的重要来源。而到现代,随着农村能源革命,农作物秸秆不再是家庭能源的主要来源,反而成为农业“排放”的“垃圾”。发展“草食畜”,对作物秸秆进行青贮、黄贮、氨化等饲用处理,使农作物秸秆变废为宝,提高了资源利用率,更符合“循环经济”的思想和科学的发展观。再者,中国土地资源稀缺,以土地密集为主要特征的粮食短缺将是“常态”。因此,发展畜牧业必须走草食节粮、资源循环利用的路子。完全可以预言,21世纪是“草食畜”大发展的时代。

奶牛产业具有“大家畜”和“草食畜”的一般特点。而且,由于“生奶”必须经过加工“熟制”才能进入消费市场,要求奶品生产者与奶品加工者具有更为紧密的纵向产业连接,更紧密的产业关系,即较高产业化经营水平。挤奶站是奶业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一头连着奶农,一头连着乳品企业。挤奶站可以由奶农合作建设,可以由乳品企业投资建设,也可以有其他投资建设形式。要大胆探索奶农组织合作社,合作社兴建挤奶站,合作社横向联合组织合作联社,合作联社投资或控股乳品企业,乳品企业面向市场经营的奶牛产业化经营新机制。

基于以上理论分析,以奶牛业为首位产业的“建设关中畜牧大区”,必须坚持“速度”与“效益”并重,注重有效益的增长。在具体政策措施上(1)注重打牢基础,循序渐进(因畜群结构差异,一般奶牛的自然增长率为13-15%,肉牛只有5-6%),切勿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提出一些不合自然规律的高指标;(2)注重良种。优良种牛是基础。种牛如同工业工厂的仪器装备。只有“仪器装备精良”,再配合优良工艺、农艺等措施,生产优质产品,取得较高效益;(3)注重产业化经营,尤其是挤奶站建设。使草料、繁殖、养殖、加工、流通等产业各环节要环环紧扣,节节相连,配置得当,协调发展;(4)注重资金支持。注意各种融资手段配合,增加资金融通能力,满足“大家畜”的较大资金需求。

三、把握“人力”与“畜力”关系,着重提升人力资本

影响畜牧产业竞争力的因素可以列举很多。比如,饲料供给、饲养条件、疫病防治、畜群结构、产业组织、产业习惯以及气候、交通等区位因素,等等。但最基本的,可归结为“畜力”和“人力”两个方面。

“畜力”是由畜禽品种的“基因”决定的生产力。改良品种在本质上就是提高由“基因”决定的生产能力。这也是一项长期任务。这方面的潜力很大,能够做的工作很多。不同畜种发展水平、发展阶段不同,提高“畜力”的方法任务不同。生猪、家禽等“粮食畜”已基本实现良种化,今后主要任务是选育新品种和推行经济杂交。奶牛、肉牛和肉羊等“草食畜”良种化水平低,“畜力”潜力大,要坚持引进高产优良纯种、、胚胎并举,多条腿走路,加快纯种繁育速度,加大品种改良力度。从目前情形看,直接引进国外高产纯种冷冻,大力改良本地品种,是费省效宏之举。

与“畜力”相比,“人力”更重要,关键在人。所谓“人力”,简单地说,就是由人的知识、技术和经验决定的生产能力。在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过程中“人力不足”是普遍存在的一个大问题。“人力不足”也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面临的一个大问题。

农民在由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转向现代畜牧业生产的过程中,知识和技术结构存在明显缺陷:(1)农民只有从事传统畜牧业生产的简单经验,缺乏现代畜牧知识和技术;(2)普遍受教育年限短,虽具有一定的模仿能力,但对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差,农村的知识和技术传播效率低;(3)长期的单家独户经营,独立意识强,合作素质差。一盘散沙,不抱团。无论是农户与农户之间的“横向合作”(自愿组成合作社),还是农户与公司之间的“纵向合作”(实行定单生产、产业化经营),都存在一些困难和障碍。

“人才是市场竞争的第一资源”。市场竞争在表面上是产品竞争、产业竞争,在本质上则是人的竞争。农村是“穷人扎堆”的地方。农民既缺乏对“畜力”的投资,又缺乏对“人力”的投资。这种“财”与“才”的“双短缺”局面,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面临的最大制约因素。农户资金短缺,可以通过多种融资渠道解决,而知识和技术必须由农民通过自己学习掌握(当然,如果有发达社会化服务体系或发达的合作社组织,农民也可以从中“融通”一部分知识和技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一项极为紧迫的任务,就是把政府拥有的人才资源优势,以及杨凌部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科研教育优势,迅速地转化为农民畜牧业生产中的科技优势。要在畜牧专业基地、片区,组织农民畜牧科技状况调查,开展有针对性的实用技术培训。要顺应农民知识和技术接受能力差而模仿能力强的特点,大力推行畜牧业标准化生产,向农民提供“傻瓜化”的畜牧技术产品,加快现代畜牧知识和技术的扩散与传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和生产经营能力,从根本上增强市场竞争优势。

四、把握“集中”与“分散”关系,优先发展集中产区

任何经济社会活动都是在一定地理空间上进行。由于地理空间的非匀质性,造成不同地理空间的经济成本差异,进而形成空间效率的差异。人类的经济社会活动总是不断从低效率地理空间向高效率地理空间集中(聚集)。因此,经济社会活动在空间上总是呈现出了“集中”和“分散”两大特征。

“分散”是传统畜牧业的基本特征。“分散”是效率释然。传统畜牧业依附于种植业,是家庭种植业的“配套”产业,其生产“原料”来自家庭种植业剩余,其产品“市场”在于家庭消费。因此,传统畜牧业不仅受限制于家庭规模,也受限制于种植业规模。由于种植业的特点是分散利用土地,以种植业为谋生之道的家庭和村庄,在地理空间上也就接近均匀分布。因此,以家庭为单元的畜牧业自给自足,分散独立存在,如星星点灯。

“集中”是现代畜牧业的重要特征。“集中”的根据依然是“效率”。由于社会分工发展、技术进步和市场机制深化,地理空间的效率结构发生变化。原来难以利用,缺乏效率的空间,开始变得容易利用并富有效率。随之,经济社会活动空间结构和布局发生“趋利性”演变。这种演变工业经济表现明显,农业有相同趋势。在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过程中,畜牧业逐步由“面向家庭”需求到“面向市场”需求,“产品”在市场销售,“原料”从市场采购,逐步超越了家庭和种植业(养畜的农户数减少,农户的养畜数增加,少数农户养了多数畜禽,畜禽向专业农户集中),呈现专业化、基地化、集约化,“集中”连片发展的趋势——专业户专业村专业小区(园区)专业乡大型畜牧产业基地。正象工业经济中的“块状经济”、“园区经济”一样,畜牧业“集中”带来了“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集中”能充分利用家庭劳动力和庭院空间资源,能促进养殖信息、技术传播,能共享防疫、配种等公共基础,从而降低交易成本,提高交易效率。

“集中”连片发展,发挥“规模效益”和“聚集效应”是“建设关中畜牧大区”的必然选择。“集中”有不利于资源高效和循环利用;有利于知识、信息传播和科技进步;有利于实行社会化服务;有利于农户分享公共设施和合作闯市场;有利于紧密衔接产销关系,促进产业成长。要实施畜牧业的“集中”战略,设想未来的“关中畜牧大区”是由若干大型奶牛专业生产基地和众多肉牛专业片区、生猪专业片区、禽蛋专业片区共同组合而成。要规划和建设若干畜牧业专业基地、集中片区(组团),由专业大户而专业小区,而专业村、专业乡,直至专业县,终成“星火燎原”之势。陕西省宝鸡市已经着手在陈仓区渭河南岸的蟠溪、天王、钓渭三镇建设奶牛产业区,实行基地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强力推进畜牧业现代化,计划用3年时间建设30个奶牛小区、60个挤奶站,奶牛数量由1.25万头增加到3万头以上。可以采取措施,支持宝鸡市陈仓区三镇奶牛集中产区建设,使其成为“建设关中畜牧大区”中建设高效集中畜牧产区的探路先锋。

“合作社”是农业中的现代企业制度。每一个分散生产经营的农户都是相对独立的市场主体。合作社是社员(即加入合作社的小规模经营的农户)在市场交易中的“代言人”,是“集中”社员实现市场需求(而不是代替农户)的组织。合作社的“第一要务”是为社员提供“服务”。在“建设关中畜牧大区”过程中,要发挥合作社这种组织形式的优势,使“合作社”成为“关中畜牧大区”的重要组织载体。要在发展专业户、养殖小区、专业村、专业乡的同时,注意引导农户发展合作经济,自愿组成“合作社”,由合作社为农民开展“原料”采购,“产品”销售以及防疫、配种和信息、技术服务。通过合作,增强农户的市场地位,降低交易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就农业产业组织形态而言,如果说20世纪80年代称道的是家庭承包经营,90年代称道的是公司与农户的纵向连接(是经济合作的一种)的产业化经营,那么在21世纪初农户与农户的横向合作将登上前台,最终形成比较完善的农户+合作社+公司的农业组织体系。

五、把握“政府”与“市场”关系,注重发挥政府功能

从理论上讲,市场经济是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调节作用的经济,政府的职责是矫正市场机制的缺陷,弥补市场机制之不足。市场是“无形的手”,政府是“有形的手”。一般而言,只要“无形的手”能够有效发挥作用,就不需要“有形的手”参与。否则,就是政府越位、错位,这将会降低市场运作效率,损害市场经济主体利益,损害国家或区域经济效益。

农牧业的发展篇(11)

1997年***集团从农牧业最基层的养殖做起,经过四年来的研究与实践,探索出饲料的核心技术。在养殖基础上,于2002年向饲料过渡,历经“非典”和两次“禽流感”,对农牧业以致命的打击,整个行业举步维艰,刚刚起步的***更是雪上加霜。***在艰难中探索,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到2005年探索出独特的饲料发展模式,具备企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于2006年明确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开始跨越发展,将以饲料为支柱、肉食为龙头、标准化现代养殖解决食品安全确保企业快速持续发展的战略规划,制定了到2010年将成为鲁南区域性最大的农牧企业集团的奋斗目标。

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经过全体员工的努力拼搏,***集团现已拥有分布在***各县区的11家饲料加工企业,年生产能力180万吨;集团控股的***龙氏食品有限公司年加工禽类肉食8万吨;年出栏1000余万只肉鸭的养殖基地等,已形成了完整的生态现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0年主要产品饲料产能由2002年的6万吨发展到2010年的180万吨,增长30倍;销售收入由2002年的380万元到2010年的16.8亿元,增长466倍;总资产由2002年的180万元到2010年的3.4亿元,增长188倍。***从一个外行业跨入农牧行业,从最基层做起,白手起家、点滴做起,依靠自主创新、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实现了跨越发展,被行业认为是农牧行业近几年来起点最低、发展最晚、成长速度最快、竞争力最强、发展潜力最大的农牧企业,书写了农牧业发展史上的一段传奇故事,创造了行业的一个发展奇迹。***集团已成为鲁南区域性最大的禽类产业农牧企业集团,跻身全省同行业前列,正以坚定的步伐向全国同行业前列迈进。

二、农业产业化面临的新形势和任务以及采取的政策措施

***集团在延续三大重点的发展战略基础上,企业得到迅速发展,目睹到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畜牧业的快速发展,由于传统的发展模式带来了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突出的社会矛盾,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的头等大事。作为一个龙头企业,如何为政府分忧,如何引领行业发展,勇于奉献社会,履行一个龙头企业的责任与义务。***自2006年以来,在企业发展的同时,认真领会、深入学习贯彻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和十七大胡锦涛总书记报告以及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结合企业实际,到2008年8月份探索出现代化、规模化的重点龙头企业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最佳途径,因为只有现代化、规模化的重点龙头企业才能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只有加快现代畜牧业发展才能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进步,只有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的进步才能带动农民增收致富,只有农民增收致富,才能加快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根据这一论证,***集团申报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科技园,连续两年被列入省、市重点建设项目。该项目包括种植、养殖、新能源(沼气发电)、有机肥料、饲料加工、肉食加工、生物科技、冷链物流、房产开发、连锁超市等,整体思路是以养殖粪便开发沼气,沼渣开发有机肥,利用有机肥种植有机蔬菜和有机粮食,有机粮食副产品用于加工饲料,符合卫生安全标准的饲料用于标准化现代养殖,养殖的禽类进入食品深加工,生物科技提供的微生态产品直接替代农药和兽药,整个项目形成了现代农业循环经济后,实现环境生态、食品健康安全,符合两型社会和低碳经济的要求。整个项目有着明确的分工,农民的事情农民做,农民做不了的事情企业做,形成龙头企业、农户、合作组织、担保公司、金融机构互动的现代农业新模式。

三、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集团创新发展机制和运作模式,由“公司+农户”的传统模式转变为“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新型模式,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截止到2010年***集团通过饲料销售带动种植农户19.07万户,其中通过订单带动种植农户12.72万户,通过其他方式带动种植农户6.35万户;通过饲料销售带动养殖16500户,其中通过订单带动养殖12900户,通过联合办合作社带动养殖800户,通过其他方式带动养殖2800户,农民人均增收3万余元。

四、创建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的措施和建议

   1、加快现代农业转型,促进新农村建设,提高农民幸福指数的根本是加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特别是政策性银行要降低贷款门槛,向龙头企业提供流动资金和技术改造、固定资产投资贷款,用于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升级改造,兼并重组,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

   2、建议加快土地流转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便于龙头企业实行规模化、现代机械化装备,提高粮食增产增收。

   3、建议政府对养殖实行整体规划,合理布局,对传统养殖模式提升改造,向现代化养殖模式过渡,减少养殖环节污染,保证食品安全。在用地、用电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支持龙头企业建设产业化示范区,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经过短短几年的发展,深刻体会到国家支持重点龙头企业的重要性,我们将决不辜负各级领导的厚望,秉承“仁、实、谦、学”的核心价值观、“敬业、协作、拼搏、创新”的企业精神、为“用户创造更高价值,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为员工创造幸福”的经营理念,扎实推进“突出三大重点,延伸十大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现代农业产业集群,推进城镇化建设”的三十五字发展战略,形成完整的生态、绿色、安全、健康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为发展现代化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和城镇化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