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牧业发展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5-24 16:06:03

农牧业发展现状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1)

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基于工业社会要求的农业机械化、化学化、水利化和电气化在世界许多国家还没有全面完成,但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以数字化为核心、网络化为趋势的信息化产业逐渐深入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信息化技术同时不断深入到农牧业生产的各环节中,形成了以数字化为特征的“数字农业”,给农牧业这个传统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1]。农牧业信息化对于农业经济深入增长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且可以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2]。加强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

农牧业信息化是现代农业的重要标志,在驾驭农村市场经济中处于前置性的基础地位,是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力和经营管理效率的有力手段[3],是农业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途径。随着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农业信息技术将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4]。没有农牧业的信息化,就没有国民经济的信息化,也就没有整个社会的信息化。农牧业信息化应当成为中国这个农业大国一种必然和必须的发展趋势,深入研究农牧业信息化是一项亟待探讨而且具有重大意义的课题[5]。

1 农牧业信息化的概念

1. 1 信息化信息化概念包括信息和信息化两个最基本的概念。信息化是一个过程,与工业化和现代化一样,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包含3个层面和6大要素。所谓3个层面,一是信息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基础;二是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核心与关键;三是信息产品制造业不断发展的过程,是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支撑。6大要素是指信息网络、信息资源、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法规环境与信息人才。信息化就是在经济和社会活动中通过普遍采用信息技术和电子信息装备,更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6]。

1. 2 农业信息化

农业信息化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的数字化和网络化;广义的农业信息化是指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在农业领域全面地发展和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使之渗透到农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社会、经济和技术等各个具体环节的全过程,从而极大地提高农业效率和农业生产力水平[7]。贾善刚指出:农村信息化的概念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信息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过程。

梅方权年认为,农村信息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应是农业全过程的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装备现代农业,依靠网络化和数字化支持农业经营管理,监测管理农业资源和环境,支持农业经济和农村社会信息化[8]。

农业信息化可以从4个方面来加以描述和概括:一是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装备信息化;三是农业技术操作自动自控化;四是农业经营管理信息网络化[5, 9]。农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应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项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应用的过程。

农业中所应用的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信息存储和处理、通讯、网格、多媒体、人工智能以及“3s”技术(即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和遥感技术rs)等。在发达国家,信息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大致有以下方面: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和农业计算机网络等[5, 10]。数字化作为农业信息化的核心内容,就是按人类需要的目标,对农业所涉及的对象和全过程进行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表达、设计、控制和管理。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数字农业主要包括农业要素(生物要素、环境要素、技术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过程的数字信息化(数字化实施和数字化设计)以及农业管理的数字信息化[1, 11]。农业信息化实质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最新成果,全面实现农业生产、管理、农产品加工、营销以及农业科技信息和知识的获取、处理、传播与合理利用,加速传统农业的改造,大幅度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促进农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进程。农业信息技术就是实现农业各种信息采集、处理、传播和贮存等方面的技术。

根据信息技术在农业应用领域的不同,主要分为气象遥感技术、卫星定位技术、农业专家系统和农业自动化技术等[4]。数字农业的本质是把信息技术作为农业生产力重要要素,将工业可控生产和计算机辅助设计的思想引入农业,通过计算机、地学空间、网络通讯和电子工程技术与农业的融合,在数字水平上对农业生产、管理、经营、流通、服务以及农业资源环境等领域进行数字化设计、可视化表达和智能化控制,使农业按照人类的需求目标发展[1]。

笔者认为,农业信息化是指涉农领域(农、林、牧、副、渔)所有对象的数字信息化,具体体现在农业基础设施装备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农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以及农民生活的数字信息化,应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3s”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等高新技术实现农业的数字信息化,并付诸实施于农田精耕细作、病虫害防治、林区规划管理、畜禽渔业的生产操作自动化和数字化管理以及农民生活消费的网络信息化等方面,集农业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球科学、信息科学以及网络科学等高端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领域。

1. 3 畜牧业信息化

畜牧业信息就是对畜禽品种资源的遗传育种、饲养管理、饲料营养、疫病防制、器械设备、畜产品加工及其经济利用的有关理论和应用研究中表现出来的信息,主要包括各种畜禽遗传育种信息、饲料营养信息、畜禽经济信息、生产和经营管理信息、疾病防治信息以及专家人才信息等内容。根据畜牧业结构和研究内容,畜牧业信息可以划分为畜牧业自然资源信息、畜牧业生产信息、畜牧业科技信息、畜牧业经济信息、畜产品市场流通信息、畜产品加工信息、疫病防治信息、饲料营养信息、器械设备信息和单位属性信息等类别[12]。畜牧业信息化指的是在畜牧业领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方法手段和最新成果的过程。具体来说,就是在畜牧业生产、流通、消费以及农村经济、社会和技术等各个环节全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智能工具,实现畜牧业的科学化与智能化过程。畜牧业信息化不仅包括计算机技术,还包括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光电技术和遥感技术等多种技术在农业上普遍而系统的应用。

畜牧业信息化的内涵至少包括以下领域:一是畜牧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包括畜禽疫病防治、畜禽饲养管理等各个方面;二是畜牧业经营管理信息化,包括与畜牧业经营有关的经济形势、畜禽供求、国民收入、固定资产投资、物资购销和物价变动等;三是畜牧业科学技术信息化,是利用信息技术快捷与方便的特点,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技术推广方法和手段,加快科技成果的传播和转化,提高畜牧业的科技含量和竞争力;四是畜牧业市场流通信息化,指畜牧业生产资料供求信息、动物产品流通(需求量)及收益成本等方面的信息化[13]。畜牧业信息化具有丰富的内涵,主要包括:畜牧业信息服务系统化和网络化;畜牧业生产设施装备信息化;畜牧业技术操作机械化和自动化;畜牧业管理决策信息化;畜牧业劳动者的信息化和知识化等[14]。

笔者认为,畜牧业信息化是指畜牧业饲养设施的操作自动化及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生产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经营管理的数字信息化、畜牧业市场流通的数字信息化和畜牧业劳动者的高度智能化等,运用计算机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技术、“3s”技术、通信以及网络技术,实现精细饲喂、科学育种、饲养环境的监控、疫情监测、疾病防治以及产品溯源等。

2 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状况

2. 1 国外发展状况世界农业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大致经过3个阶段:第1阶段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广播、电话通讯信息化及科学计算阶段;第2个阶段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计算机数据处理和知识处理阶段;第3个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业数据库开发、网络和多媒体技术应用、农业生产自动化控制等的新发展阶段。

农业自动化技术在美国、西欧和日本已广泛应用于工厂化养殖、工厂化蔬菜花卉生产、仓库管理、环境监测与控制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中,如配合饲料全部生产流程的自动控制、日光温室中温湿度控制、灌溉及采收自动化控制。通过研制和使用农业机器人,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挤奶、喷药、组织培养以及作物育种等方面。

美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将计算机应用逐步推广到农场范围。典型的农业信息化系统有: 1975年,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创建了agnet联机网络,现在已发展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农业计算机网络系统;美国国家农业书馆和美国农业部共同开发的agricola;信息研究系统cris可提供美国农业所属各研究所、试验站和学府的研究摘要。

美国计算机在农牧业信息化中的应用已相当普遍。譬如:畜禽饲养的计算机化,有管理猪生产的计算机信息系统;管理农业机械化的计算机以及在在农副产品加工方面也有广泛的应用;其中,计算机在温室环境方面的应用最显其能。

早在20世纪80年代,日本农林水产省就“人工智能与农业”专门组织了一个调查委员会,列出了知识工程在农业中应用的一整套实施项目;日本已建立了一些农业生产自动化管理系统,如植物工厂的蔬菜生产管理系统(菠菜、番茄、黄瓜、茄子、西红柿和草莓等已进入批量生产)、陆田水田耕作、畜牧生产、家畜卫生系统、农业工程和机械管理系统等。

德国在农业科学研究中,已广泛使用电子、信息技术等监测和自动控制各种试验场所的温度、湿度、光照时间和强度、风向风速等各项要素,均自动监测和记录;德国还研究出许多用计算机编程控制的试验仪器和设备;在农业生产中,装有遥感地理定位系统的大型农业机械可以在室内计算机自动控制下完成各项农田作业[15-16]。

荷兰在畜禽养殖基础设施以及温室种植方面的信息化工作水平处于世界前列。荷兰的科研人员在十多年前应用数字化技术,在奶牛自动饲养管理系统porcod系统的基础上研发成功母猪自动饲养velos管理系统[17]。

目前,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各方面:农业信息网络技术、农业数据库系统、农业管理系统、农业专家系统、“3s”系统、农业自动化控制技术、多媒体技术、精准农业、生物信息技术以及数字化图书馆技术[15, 18]。

2. 2 国内发展状况

20世纪70年代中期,计算机应用技术开始进入我国农业领域,少数农业研究机构开展了计算机农业应用研究,从此农业信息化逐步在我国农业生产当中得以发展应用,具体发展阶段[19]如表1所示。

表1 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阶段

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起步阶段1981-1985年科学计算、科学规划模型和统计方法应用普及发展阶段1986-1995年数据处理(edp)、大型数据库的建立和mis系统开发提高阶段1996-2000年国家在“攻关”和“863”项目中都分别设置农业信息技术重大专题和课题快速发展阶段2000至今农业信息化技术全面向农业生产实际渗透

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起步较晚。20世纪80年代以来,将系统工程、数据库与信息管理系统、遥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应用于农业、资源、环境和灾害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不少成果已得到应用,有些成果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如中国农业科学院草原研究所应用现代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建立了“中国北方草地、草畜平衡动态监测系统”[20]。

中国国家科技部从1990年开始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数字农业”渐成气候,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和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十五”期间,国家科技部等部门继续加大对以“数字农业”为主要内容的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以“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内容为切入点,组织实施“数字农业科技行动”。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的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从而加速了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1]。

2003年,科技部“863计划”在生物与现代领域启动实施了“数字农业技术研究示范”重大专项。这些专项以突破一批关键技术、研制一批数字农业产品、开发数字农业技术平台、集成示范应用为目标,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及示范应用体系。在农田信息自动采集、农田植物生长模拟与数字化设计、稻麦品质遥感检测、数字化种植技术平台构建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21]。“863计划”智能计算机主题连续支持“农业智能应用系统”的研究与应用,已研制出棉花、水稻、芒果等多种作物的生育全程调控和农事管理专家系统,以及鱼病防治、苹果生产管理专家系统[22]。由农软开发的农牧场管理系统、育种分析系统和目前尚待完善的实验室数据分析系统、专家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等已在部分科研管理部门和现代化农牧场推广使用[15]。现在,国内研制的多媒体小麦管理系统(wms)和棉花生产管理系统(cotmas)都可以应用于生产[23]。我国与世界各国一样,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利用也是从单机到网络的一个发展过程。在单机应用方面,主要用于生产管理和决策应用[12]。我国畜牧业充分利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信息资源优势,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的道路[24]。

3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面临的问题

目前,我国农业信息化存在的问题有:农民素质不高、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难以形成正常的信息需求;网络成本较高,阻碍了信息化的普及;农业信息化基础工作水平低;信息技术实用性差,农业信息服务体系还没有完成,农业信息网络人才缺乏[25]。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必须建立在网络化的基础上。我国的农牧业信息网络化的发展虽然对我国农牧业的发展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12]。我国畜牧业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畜牧业基础设施薄弱,畜牧信息资源缺乏,尤其是能提供给用户的有效资源严重不足;畜牧信息技术成果应用程度低,严重阻碍了畜牧业现代化的发展,这也正是当前实施畜牧业信息化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在畜牧业生产部门及基层畜牧场,由于受地域的限制和传统畜牧业的束缚,信息技术的普及远远不能同其他行业相比,从事畜牧行业的人员平均素质也远低于其他行业部门,尤其是基层的管理人员及边远的农牧场,其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26]。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发展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依然是农民科学素质的提高、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建立与完善及完全解决“最后一公里”的难题。

4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方向

1)网络化。信息技术发展是以微电子技术为基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相互融合的高新技术。

2)智能化。信息技术的智能化发展进步很快,在农业上的应用也将得到长足的进展。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管理信息系统和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是其中最突出的表现。

3)数字化。数字化内涵包含两层意思:一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原来的模拟信号被转换成数字信号,实现了在计算机网络上的高保真和快速传播,可以制成数字视频和音频信号在网络上传递,实现远程教育等;二是表现在科学计算可视化和虚拟现实技术[25]上。

建立统一的技术标准和规范,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建立数字农业应用服务系统,通过系统集成和应用示范,逐步建立我国数字农业的科学技术体系。在统一的技术标准下,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进行研究开发,通过系统集成构建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初步形成我国数字农业技术框架。在我国不同生态经济类型和不同农业生产管理类型地区,对数字农业技术进行集成应用示范,取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当地农业信息化的跨越发展,加速农业生产由传统、粗放、经验型向智能、精准和数字化方向的转变,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通过该行动的实施,突破一批数字农业关键技术,建立数字农业技术平台,开发国家农业信息资源数据库,研究开发一批实用性强的农业信息服务系统,初步构建我国数字农业的技术框架,加速我国农业信息化进程,并逐步实现农业生产的精确化、远程化、自动化和虚拟化[1]。

我国的畜牧业发展已经进入到了新的发展阶段,建设集约化、专业化和优质高效的现代畜牧业已经成为必然[27]。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要通过计算机网络及通讯技术,把畜牧信息及时与准确地传达到用户手中,实现畜牧生产、管理和畜产品营销网络化,加速传统畜牧业的改造和升级,大幅度提高畜牧业生产效率、管理和经营决策水平[26];改变传统的畜牧业模式,使农民依靠信息引导进入市场、组织生产,走畜牧业现代化和信息化之路;加强对畜牧信息化工作的宣传,提高人们的信息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积极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24, 26]。当前,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融合所衍生的“精准农业\"、“虚拟农业\"、“智能农业\"和“网络农业\"等均是数字农业的不同侧面,成为农业信息化发展的方向[28]。

笔者认为,我国农牧业信息化应逐步实现农牧业生产的操作的全面自动化以及完全智能化,并最终进入网络化农牧业。

5 我国农牧业信息化的作用

农业信息化、智能化、精确化与数字化将是信息技术在农业中应用的结果,必将大大推动农业信息化,推动农业向高产、优质、高效及可持续方向发展。

作为21世纪农业的重要标志,发展数字农业及相关技术是我国发展现代农业必然选择的支撑技术,因此将数字农业确立为解决“三农”问题的平台,符合时展的需要。数字农业展现了美好的前景,它将极大解放农业生产力,改变农业作业方式,实现农业生产质的飞跃[1]。先进的信息收集、处理和传递技术将有效地克服农业生产的分散化和小型化的行业弱势。

强大的计算能力、智能化技术和软件技术,使农业生产中极其复杂和多变的生产要素定量化、规范化和集成化,改善了时空变化大和经验性强的弱点。将信息技术与航空航天遥感技术(rs)、农业地理信息系统技术(agis)以及全球定位系统(gps)等相结合,加强了对影响农业资源、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生物灾变和生产状况的宏观监测与预警预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并能对农业生产过程实行科学与有效的宏观管理[5]。信息自动化技术使现代的养殖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是形成统一标准化饲养的一种优化养殖方式。它有利于优化畜牧业区域布局;有利于解决人畜混居、相互交叉感染问题;有利于减少与外界接触,减少传染病的预防发生;有利于改善农民的生活环境,保护人们的身体健康;有利于改善畜禽养殖环境和生产性能的发挥;有利于提高畜禽的品质;有利于先进技术和设备的推广和生产效率的提高;有利于畜禽生产的宏观管理和相互之间的协调,从而促进畜禽业迅速发展,提高养殖者的经济效益[29]。同时,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自动补料、补水和补光等作业,节约劳动力。另外,通过多媒体模拟,可以在最适宜时期扩大生产,在市场行情最佳时销售,从而获得最大利润[30]。

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促进农业生产过程实现自动化和高效益化;通过计算机对来自于农业生产系统中的信息进行及时采集和处理,根据处理结果迅速地去控制系统中的某些设备、装置或环境,从而实现农业生产过程中的自动检测、记录、统计、监视、报警和自动启停等,实现农业自动化生产和对自然环境的实时监测[4, 23]。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得以改造,农业生产效率将大幅度提高,生产成本下降;加快新品种选育,提高病虫害预测、预报和防止水平,减少损失,增加产出,获得更大的效益,这将提高人类对自然的认知能力,最大限度地控制和利用水、土、气等自然资源,减少农业生产的不稳定性[29]。科学指导农业生产管理,增加农副产品产量,提高农产品质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实现科学化管理,提高对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政策决策水平,最大限度避免自然灾害对农业造成的损失。

6 结束语

推动农牧业信息化有利于实现农牧业生产的全面自动化及数字化;有利于降低农业生产的成本,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有利于农牧业生产的集中管理,有利于降低传统农业靠天吃饭的不稳定性;有利于减少农产品市场波动,提高农业市场流通效率,从而增加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缪小燕,高飞.“数字地球”与“数字农业”[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 2004, 15(2): 30-33.

[2] xu zenghu,i li yingbo.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service system and its interaction with agricultural e-conomic growth - intensive: the case from china [c] //service systems and servicemanagement, 2007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chengdu, 2007: 1-5.

[3] 付鸿瓒,解鸿博.进一步加快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 j].

现代情报, 2008(6): 76-78.

[4] 佚名.农业信息化技术[eb /ol]. [2009-03-16].

http: ///china/">中国禽业导刊, 2003, 20(14): 9-11.

[7]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nongcun/">农村信息化发展报告(2007)[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7.

[9] 佚名.什么是农业信息化[n].中国财经报, 2005-12-28 (6) .

[10] 杜桂莲,张勇.浅谈农业信息化[ j] .现代化农业,2003(11): 23-24.

[11] 熊海灵,杨志敏.试论数字农业与农业信息化[ j].农业网络信息, 2004(5): 27-29.

[12] 邹剑敏,黄胜海.对我国畜牧业信息建设与应用的思考[j].农业网络信息, 2007(1): 4-9.

[13] 张晓航.畜牧业信息化建设推进现代畜牧业[ j].今日科苑, 2007(16): 30.

[14] 陈新文.为畜牧业插上it的翅膀[ j].中国畜牧杂志,2003, 39(6): 42-43.

[15] 赵静,王玉平.国内外农业信息化研究述评[ j].图书情报知识, 2007(6): 80-85.

[16] 佚名.农业信息化[eb /ol]. [2009-03-16]. http: ///pc/">计算机及网络技术促进畜牧业信息化的发展[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3(4): 18.

[27] 赵颖波.让信息化促进现代畜牧业建设[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07(2): 1.

[28] 卢钰,赵庚星.“数字农业\"及其中国的发展策略[ j].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 G23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6-0315-03

1 新疆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模式现状

新疆兵团(简称“兵团”)农牧团场为适应市场需求,发展现代农业,在实践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产业化模式。现将主要的产业化模式及其发展现状介绍如下。

1.1 龙头企业+团场+职工模式

在实际生产中,团场对于西红柿、甜菜等对后续加工要求较高的大宗农产品缺乏加工场地和技术,只能采取与龙头企业合作的方式进行生产。采取该模式进行生产,要求在种植前就与企业签订收购合同。按照企业的生产、加工、销售能力确定种植的面积,通过团场将种植任务落实到职工。在生产过程中,企业提供技术指导,确保农产品质量符合企业收购要求。在该模式中团场主要发挥组织生产、协调关系的作用。团场协助企业组织生产,进行管理,企业会给予团场一定的报酬。

1.2 团场+职工的模式

对于棉花、啤酒花、红枣等农产品,为了运输、贮藏方便,增加产品附加值,由团产收购后进行初级加工。这类农产品采用团场+职工的模式[1-2]。采用这种生产模式,团场和职工签订生产销售合同,团场的效益来自于对农产品初级加工后增加的价值。职工的收入由出售农产品而获得。

1.3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职工或市场+专业合作组织+职工的模式

专业合作社是近年来农业生产中逐渐兴起的组织。农民自愿成立专业合作社能够在生产中统一进行规划布局,采用先进技术,积极拓展市场,达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职工模式中合作社负责和龙头企业联系,市场+专业合作组织+职工的模式中合作社以团体的方式了解市场需求信息,合作社发挥了连接市场和职工的作用。

1.4 产品收购商+职工的模式

市场需求量大、当地龙头加工生产企业缺乏的农产品生产和销售完全采用产品收购商+职工的模式。职工自己选择种植的品种,企业和兵团不进行技术及资金的支持。产品收获后完全进入市场自由交易。

快速发展给农牧团场的经济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带来了生机。随着兵团整体的发展,团级单位党委也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的整体规划,现已开始建立产业化链条,健全中介组织,已初步产生成效。但作为团级单位的农牧团场在产业化发展中还需要很长的时间进行完善和改进,在农业产业化道路上进一步探索。

2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模式的特点

2.1 主要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已成规模

在发展农业生产的过程中,兵团充分发挥其规划布局、组织生产、统防统治的优势,结合地区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特点,形成了种植业、畜牧业、果树园艺业为主的农业产业结构,打造了一批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的生产基地。

2.2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国领先

兵团的农业生产能力不断发展壮大,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机械使用和普及率较高,机械化作业程度高。二是棉花产量居全国领先地位,占世界棉花产量的4.5%以上。三是兵团优质粮、棉、奶、肉、酱用番茄等主要农产品总产、单产水平及商品率不断提高。

2.3 农业科技含量高,普及推广范围广

由于兵团土地耕作面积大,劳动力紧缺,资金投入多,使农业科技的推广面积较大。近年来,在兵团推广了节水灌溉技术、适合作物生长特点的配套生产技术、测土配方技术、病虫害防治技术等。研究表明,农业科技在提高产量和品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贡献率超过50%。

2.4 组织化程度高,集团化特性显著

兵团是一个党政军企合一的特殊组织,具有组织化程度化高、集团化优势突出、劳动者素质相对较高的优势,组织结构严密,其组织内部经济调控能力强,有利于组织社会化生产,易于形成产业化经济的层次和多样化。集团化优势、开拓市场力量的集成性和一致性都对产业化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兵团的规模化经营是发展产业化经营的又一大优势,符合市场竞争的需要,有利于在某个行业或几个行业形成跨行业、联系相对比较紧密的产业经营组织,有利于集中力量做大做强以农业为基础,跨行业的农业产业集团,有利于优势资源规模、高效利用和集中转化。这些特性都为农业产业化经营创造了组织优势[3-7]。

3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

兵团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给予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发展很好的指导和借鉴作用。兵团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带动农牧团场的经济建设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与此同时,兵团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牧团场发展农业产业化过程中的阻碍因素。

3.1 团场以连队或以户为主的小生产方式与大市场运营方式难以对接

团场、连队职工进行分散经营。受自身素质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单个生产的农户很难把握市场的供求关系,造成农产品销售不畅的现象[8-10]。分散生产也不利于职工抵御自然灾害。

3.2 科技专业化生产与社会化服务滞后的矛盾

受计划经济的影响,农牧团场所需的信息、技术、资金、销售等社会化服务明显滞后,所有产业组织和机构为职工服务的能力不强。同时没有建立相关的农业保障政策,降低职工参与市场竞争及组织营销的能力,而市场中介组织尚不完善。

3.3 农产品加工技术落后

农牧团场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生产非常少,一些团场甚至没有加工企业。农产品作为初级产品进入市场,农业产业链短,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经济效益较差。

3.4 职工市场观念淡薄,小农意识较强

职工参与市场竞争的意识不强,习惯于统购的单一模式,很少考虑农产品的转化增值,缺乏足够的参与市场竞争意识,懂生产但不会经营,市场信息不灵。这些因素将制约团场产业化的发展。

3.5 企业与职工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尚未完善

农牧团场职工生产产品大多属于市场经济类型,尤其鲜食和待加工农产品受市场波动较大。农牧团场的企业大多自给自足,规模较小,由于市场波动大,加上企业灵活性差,虽然企业与职工签订合同,但遇到产品过剩和灾年,往往合同履行较难,导致职工丰产不丰收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与职工风险共担的利益协调机制不完善。

4 兵团农牧团场农业产业化对策

农业产业化对农牧团场经济发展作用显著,农牧团场在推进农业产业化方面具有优势,同时也存在着一些制约因素,针对积极推进农场农业的现代化及产业化,在对农业产业化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对策。

4.1 确立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指导思想,推进团部城镇化

农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目标和核心内容要与加快团场企业发展及建设团部城镇化结合起来,确立农业现代化及产业化指导思想。

团场工业的蓬勃发展是职工致富的必由之路。农产品加工业为主的团办工业是连接农业生产和最终市场需求的中间环节。团场小城镇建设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载体,建设好团场小城镇有利于信息,集中团办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外商企业,培育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农场党委按照产业化的要求抓市场、抓信息、抓调控、抓协调、抓基础设施建设,找准经济发展定位点、找市场发展经营、靠法律保障职工权益,推动团场农业产业化经营。同时增强广大职工群众的市场观念、效益观念、法制观念、科技观念。使职工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逐步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真正成为合作的市场经营主体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生力军。

4.2 建立一体化经营机制,完善利益协调机制,进一步完善合同制模式

党委及机关部门要加强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引导和指导。农业产业化的实施,涉及许多部门,要跨越不同的行业。要完善一体化的运行机制,从下到上要改革农业管理体制,由多部门分割管理改为一体化管理。通过合作制股份的形式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使龙头企业和职工形成真正的利益共同体。完善利益协调机制,坚持“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本原则。建立产业化各经营主体的利益共同体,从目前来看,合同制在国内外都是农业产业化的主要模式。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完善兵团的合同制模式[10-15]。

4.3 鼓励和发展合作社模式

合作社在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合作社组织对农业初级产品加工率达到80%以上。合作社不但能够获得加工初级产品的利润,还能够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其市场竞争力。在兵团农业产业化中,要先在投资规模小的畜禽屠宰、加工、销售等产品和服务行业中成立合作社组织。通过示范和带动作用,逐步形成大型加工型合作社[16-20]。

4.4 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和联营体模式是农业产化发展的方向

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和联营体模式是农业产业化中较高层次的组织形式,这2种模式都要求有较高的资本集中度和产业成熟度。农工商综合体模式尽管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如降低成本,加快产品投入市场的速度。但由于受国家的产业政策限制,目前不可能成为农业产业化的主流模式。联营体模式是指在某个或某些行业已经形成较大范围的垄断企业或集团,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就目前看,兵团不完全具备发展联营体模式的条件,但兵团的一些上市公司在一些产业已具有相当的优势。由于这2种模式是真正意义上的产加销一体化,是农业产业的发展方向,在将来条件成熟时,一定是兵团农业产业化的主要发展模式。

4.5 确定主导产业,集中力量扶持、培育龙头企业

农业作为弱势产业,其产业化发展离不开国家、政府的扶持。要出台相关优惠政策,鼓励加工企业的发展,大力扶植龙头企业,培植地方龙头企业,打造农产品品牌。选择当地的主导产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首要问题。因地制宜,立足于当地的资源优势、生产条件、工作经验和优势,而且要充分考察产品的开发潜力和市场前景,突出当地的特色。实施名牌战略,提高产品质量,打出名牌,牢固占领市场并积极扩大份额。

4.6 强化加工环节,进行农产品精深加工

要获取更高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仅仅依靠出售农产品是不够的。在组织生产好农产品的基础上,要对农产品进行加工。农产品的产业链越长,附加值就越大,经济效益越好。要在逐步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农产品的精深加工,把初级农产品变为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21-24]。

4.7 进一步加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

农产品生产基地是兵团农牧团场的优势,在产业化发展的同时,更好地加强生产基地建设。按照优质化、专用化、区域化、规模化的要求抓好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保证企业按质量标准、产品规格、时间要求得到充足的农产品。

4.8 加大科研开发和推广力度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只有科技的发展才能促进农业生产,在生产中,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对科技的需要,与高校进行合作,注重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同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更好地带动单位及周边地区的经济建设。

5 参考文献

[1] 聂卫国.统一思想明确任务加速推进兵团农业产业化进程[J].新疆农垦经济,2006(2):1-9.

[2] 李雪艳,乔永新.兵团农牧团场小城镇发展现状分析[J].新疆农垦经济,2001(5):19-50.

[3] 范公广.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企业品牌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5):20373-20375.

[4] JUSTIN Y F .Rural reforms and agricultural growth in china[J].The American Economic,1992(82):34-51.

[5] DESAI K K.KELLER K L.The effects of ingredient branding strategies on host brand extendibility[J].Journal of Marketing,2004(66):73-93.

[6] 谢松柏.科技斜新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助推器[J].世纪行,2011(9):18.

[7] LEWIS P,MARTIN W,SAVAGE C.Capital investment in the agricultural economy[J].Quarterly Review of the Rural Economy,1988,10(1):48-53.

[8] 邵丽珠.兵团农业产业化:新形势新问题新任务新思路[J].新疆农垦经济,2009(7):46-52.

[9] 胡兆璋.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向现代化转变[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5,448.

[10] 王东.中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探讨-以湖南省农业产业化发展为例[J].改革与战略,2011,27(10):92-94.

[12] 孙法臣,胡洁.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7(12):31-36.

[13] 李发戈.专业生产合作社在推动农业产业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四川省邛崃市依丰水稻专业合作社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1(31):37-38.

[14] 孙法臣,胡洁.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问题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2007(12):31-36.

[15] RUTTAN V W.The Impact of urban-Industrial development on agriculture in the tennessee valley and the southeast[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55,37(1):38-56.

[16] KOO W W,LOU J Q.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sectors in chi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J].Agricultural Economics,1997(368):1-22.

[17] 李季鹏.新疆兵团农业产业化模式探析[J].区域经济,2007(508):311-313.

[18] 陈玉霞.关于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J].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5):97-98.

[19] 田燕秋.探索具有兵团特色的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J].兵团党校学报,2011(5):26-30.

[20] MILLAN M J,WHALLEY J,ZHU L.The Impacts of China''s Reforms on Agricultural Productivity Growth[J].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89(97):781-808.

[21] 兵团党委、兵团关于促进农牧职工持续增收的意见[EB/OL].(2010-06-02)[2012-06-21]..

[22] STEPHEN R,LEWIS J.Discussion:interrelations between agricultural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J].Journal of Farm Economics,1967,49(5):1154-1157.

[23] 兵团农业产业化工作办公室.兵团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问题及政策措施[J].新疆农垦经济,2008(1):35-44.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 F3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6-0259-02

苜蓿是世界上栽培最早、分布最广的多年生豆科作物,具有高产、质优、营养价值高等优点,几乎所有畜禽都需要其作为粗饲料。宁夏贺兰山农牧场发挥国有农场集中管理、农田集中连片,土地平坦,机械化作业程度高的优势,大力发展苜蓿产业。本文就贺兰山农牧场紫花苜蓿产业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并就促进紫花苜蓿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

1 发展现状

1.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目前,宁夏农垦贺兰山农牧场已建苜蓿人工草地2 133.33 hm2,是宁夏农垦10万头奶牛饲草原料和全区及周边省份饲草原料基地。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建设资金全部通过自筹和争取国家项目取得。通过配套完善苜蓿草场安全生产设施,健全规章制度,无重大安全生产事故发生。生产的苜蓿初级干草捆、二次加密干草捆、苜蓿草粉等产品,销往区内外奶牛场。

此外,截至2014年底,贺兰山苜蓿产业建设累计投入近2 500万元,其中草场建设轻型彩钢储草棚6座4.5 hm2、水泥地坪3.2 hm2、办公用房、地磅等固定资产共投入1 454.7万元,购置进口苜蓿收割、散草、拢草、打捆等机械109台/套,投入1 035万元,实现苜蓿生产全程机械化。

贺兰山农牧场草产业实施名牌战略,坚持高起点,运用新技术,推进苜蓿种植、加工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提供优惠政策,吸引区内外投资者在扬黄灌区和苜蓿草集中种植地区建立加工企业,并扶持扩大生产能力[1-2]。

1.2 产业效益不断增长

近年来,贺兰山农牧场积极争取国家项目资金,共获得368万元国家项目资金支持,2013年、2014年分别建成2个200 hm2的自治区高产优质苜蓿示范区,使得贺兰山农牧场成为当地最大的优质苜蓿种植企业。

2014年,贺兰山农牧场累计销售苜蓿干草2.8万t,销售收入5 211.9万元,实现利润896.6万元,占利润总额941.4万元的95.2%。职均收入由1.48万元提高到3.72万元,增长151.35%,实现了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双丰收。

1.3 实现了产业化经营

贺兰山农牧场是自治区农业产业化经营重点龙头企业。紫花苜蓿草产业化经营是企业的主要经营项目。原农牧场下属的草业公司现在属农垦奶牛集团公司下属,成立于2000年,被国家科技部和自治区科技厅确立为“优质紫花苜蓿出口加工基地”,被自治区农牧厅列为“三个十”工程之一和自治区“优质紫花苜蓿示范基地”。草业公司设有生产部、机械部、质检部、财务部、销售部5个职能部门,采用“公司+农户”的经营方式进行运作,取得了良好的经营效果,草业公司有管理人员20名,熟练技术工人200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0名,与社会各类专业技术单位有良好的业务合作关系,已成为全国三大草业公司之一。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链条简单

贺兰山紫花苜蓿草产业的发展无疑是成功的。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难免存在种植品种单一、科技程度低等问题。

苜蓿产业链条一般有苜蓿种子培育、初加工、深加工三大部分。苜蓿产品主要有草捆、草粉、草颗粒、草块、叶蛋白等类型。青干草草捆属于低加工水平产品。目前农牧场苜蓿草产业主要是初加工的干草捆。深加工产品较少,尤其处于价值高端的苜蓿叶蛋白的生产还处于空白。种子培育基地小,不成规模,整个产业链条比较单一。

2.2 产品的数量、种类和质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

目前,我国的牛羊每年对草产品的需求量为3 000万t左右,猪鸡每年需250万t草粉作饲料添加剂,鸵鸟、鹿等特种动物对草产品的需求量也在10万t左右。可见市场需求巨大,且对草产品种类的需求也是多样化,而农牧场主要产品是初加工的干草捆,深加工产品较少,很难满足市场对草产品数量、种类的需求[3-4]。

苜蓿种植的品种单一,质量参差不齐,苜蓿草产品质量等级划分简单,加上苜蓿收割时节多在夏季雨季,收割晾晒过程容易遭受雨淋,致使落叶、霉变,影响草产品质量。质量是产业的生命,必须建立具有权威性、检测手段先进的苜蓿产品质量标准体系与监控体系。

3 发展对策

3.1 产业发展目标

贺兰山农牧场要以现代化的经营理念,采取标准化的生产模式和市场化运作,整合资源布局,巩固农场川区种植基地、借助山区草源优势,实现山川共举,努力将贺兰山农牧场苜蓿产业建成品质一流、品种多样、品牌名优、全国有影响的草业龙头企业。

3.2 产业发展具体措施

3.2.1 加强紫花苜蓿研发,提高科技化水平。苜蓿深加工是苜蓿产业化发展的根本,除增加草产品各种类型外,应着手大力开发苜蓿的各种用途。不应将苜蓿仅仅当作牧草,而应将其进一步深加工成为健康食品原料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做一些探讨。

3.2.2 争取政府资金支持,提高机械化水平。贺兰山农牧场应该在现有的机械化生产的优势基础上,积极争取政府的农机资金,适时地学习最先进的机械操作技术,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的适于苜蓿生产加工的新型机械,不断更新苜蓿收割、散草、打捆、深加工等机械设备,努力实现机械化发展的高效率。

3.2.3 加强管理,提高种植和育种水平。贺兰山农牧场在多年的紫花苜蓿种植中也形成了很多有价值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但这些管理经验和技术还不能满足日益发展的市场需求。因此,企业应该围绕提高管理水平,积极引进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使管理水平上一个新台阶,以管理引导产业的发展。

3.2.4 进一步提高紫花苜蓿产业化水平。贺兰山农牧场需要在政府产业政策指导下,通过草田轮作、引进优良品种,实行统一种植、统一农艺措施、统一收获、统一销售、统一结算,进一步提升优质苜蓿生产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和经济效益;加强苜蓿商品的生产、销售力度,提高服务意识;还要不断引进人才,更新观念,用新的知识、新理念服务苜蓿产业。

4 参考文献

[1] 刘晓宏,杜桂娟.中国苜蓿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研究[J].农业经济,2012(3):28-29.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4)

近年来,在地委、行署的领导下,依靠科技农牧业生产连续六年丰收,打破了徘徊不前的局面。农牧业是昌都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它的健康发展直接关系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乃至社会其他行业的发展;林业,作为生态环境建设的主体,在西部大开发中,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承担着重要的职责。认真做好林业工作,使昌都林业能够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对昌都乃至我国西部的生态环境建设都有着特别重大的价值和意义。

农业连续6年丰收

1994年以前,昌都粮食生产一直徘徊在2亿斤以下,中央第三次工作座谈会以来,农业生产连续获得丰收,每年以2000多万斤的速度递增。单产由300斤上下提高到420斤,但是人均占有粮食水平增幅不大,仅从1995年的人均占有357.9斤提高到1999年底的490斤。 这几年粮食产量增幅较快的主要原因归纳起来:

一是投入增加;二是种子工程增产效果显著,在同等条件下,良种增产幅度在30%以上,甚至一倍;三是各项基础设施的改善,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去冬今春全地区维修水渠5899条,水塘1967座,新修大小水渠112条、水塘42座,增加灌溉面积1.28万亩,基本保证了生产用水;四是强化基础地位,加强领导;五是农业科技的推广应用,在大力推广良种、化肥深施、增肥节种、病虫草害防治等实用技术的同时,加强了组装配套技术的推广和技术培训。

在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上,实行农牧结合,压缩粮食种植面积,扩大饲料种植面积。根据建设生态农业,防治水土流失的要求和各种气候条件等因素,对25度以上的坡耕地全部还草还林,对各种气候条件保证率不到50%的海拔在3900米以上的耕地全面还草,将耕地面积稳定在60万亩。根据这一思路,三江两岸和三江的一、二级支流两岸的台地化为粮食主产区。该地区耕地面积达到40万亩,粮食产量占到全地区粮食总产量的80%以上。通过对该地区基本农田的全面改造,提高物质装备水平,全面推广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建设高质量的稳产田。到2005年,这一区域平均单产达到700斤,生产粮食2.8亿斤,同时将这里建成饲料、饲草生产基地,成为经济作物生产基地的高产优质高效农牧经济发展的腹心地。

畜牧业发展的4项措施

畜牧业是昌都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之一,但畜牧业又基本上是以天然草地为支柱的粗放型牧业,牲畜终年在天然草地放养,仅在冬春才有极少量的补饲。截止1999年底全地区各类牲畜存栏达345万头(只匹),肉类产量达到45219吨,奶类产量达到50261吨,毛绒总产量达到1079吨。人均占有肉奶分别为156.4斤和169.7斤。

近年来,畜牧业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进一步落实完善草场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明确草场的责、权、利、建、管、用,彻底打破草场大锅饭;

二、加强草场建设。全地区共完成草原三灭30万亩,草场围栏18万亩,草原施肥150万亩,人工种草10万亩;

三、高度重视抗灾工作。目前成畜死亡94887头(只匹),死亡率2.7%,死亡率比去年同期减少0.3%,新生仔畜成活810429头(只匹),成活率90.4%,比去年下降0.5%;

四、加强疫病监控和对其他疾病的防治工作。

昌都畜牧生产区主要集中于丁青、类乌齐、江达、边坝和3900米以上的高海拔地区。将这一区域建成夏秋架子牛羊放养基地,冬春将架子牛转移到气候相对较好的农区和半农半牧区,实现改放养为圈养,改零散养殖为规模化养殖,加快牲畜生长,加快出栏,加快周转速度,提高商品率,提高畜牧业经济效益。

天然林保护和林副产品开发

昌都地区是第二大林区,有着非常丰富的森林资源,有林地面积123.49万公顷,灌木林地面积221.78万公顷,活立木蓄积量33621万立方米,森林覆盖31.71%。金沙江流域的森林植被是构成长江流域和三峡库区绿色屏障的第一道防线,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维护生态平衡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昌都地区林业建设的总体布局如下:

一、“三江”(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上游高原宽谷区。该地区地貌为高原宽谷类型,气候属高原温带湿润――半干旱类型,基本特点是冬寒夏凉,冬春干旱,霜期长,降水量相对其他地区要多,且集中于夏季。本区林业建设的方向是天然林保护、荒山封育和营造多功能防护林;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TV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33-000-01

所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在现实条件下农业作为人类“母亲产业”,是人类抵御自然威胁和赖以生存的根本,农业养活并发展了人类,没有农业就没有人类的一切,更不会有人类的现代文明,对于我国来说在广大的农村农业并不是单纯的种植业在很多情况下农牧混杂的状况长期存在,而且农民的主要的稳定收入长期来源于农牧业,所以提高农牧业的发展水平就成为了当务之急,尤其在F在很多农村农牧业生产还停留自靠天吃饭的状况下,而且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水利工程建设落后,进而有必要对现在水利在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进行探讨,促进相关建设的发展。

一、水利建设关系农牧业对自然环境的依赖程度

水利工程本质是对周围自然环境的改造,对于农牧业来说其作用最大的就是减少了原本相对不利的自然环境影响,比如在新疆地区修建水库与坎儿井就是降低新疆地区水资源不能满足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在现在商品化农业发展方向下,自然环境限制对于农牧业发展造成条件的先天不足,造成商品化后继乏力影响农牧业整体整体发展,而通过水利建设对于农牧业来说改变了周围局部小气候,使它们更与李玉农牧业的发展,为农牧业的发展提供更好的基础条件,提升农牧业发展潜力,为本地区农牧业规划做出更好的交代。

二、水利建设关系农牧业生产数量

农牧业产品数量收到多方面的影响而概括起来无外乎自然和人为条件,而自然条件中不论是土质还是水源都与水利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而这些又都是影响农牧业产量的关键,2015年全国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482.9公斤/公顷(365.5公斤/亩),比2014年增加97.8公斤/公顷(6.5公斤/亩),提高1.8%。其中谷物单位面积产量5982.9公斤/公顷(398.9公斤/亩),比2014年增加90.8公斤/公顷(6.1公斤/亩),增长1.5%。这些都不是凭空而来的,在2015年水利部加快实施东北节水增粮等区域规模化高效节水灌溉行动,大力发展有效灌溉面积,加快灌区续建配套、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和现代化灌区建设,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完善末级渠系和田间配套工程,解决好农田灌排“最后一公里”问题。2015年,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势头良好,各项建设全面加快,新增高效节水灌溉面积2000万亩以上,为全国粮食生产“十二连增”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由此可见水利建设农牧业生产数量是一种正相关,在此过程中合理水利建设有利于农牧业增产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三、水利建设关系农牧业生产质量

水利建设还影响着农牧业生产的质量,典型就是陕北地区的水浇地与非水浇地的区别,以及内蒙古地区相关有水利支持的农牧场与靠天吃饭的牧民上产量质量的区别,在陕北地区有基本水利工程建设的地区即水浇地的存在,其亩产粮食的质量明显要高于非水浇地的质量,以玉米为例水浇地的颗粒明显要比非水浇地的颗粒饱满,而其美感也要高于非水浇地;在内蒙古草场有水利工程的地区的肥硕程度牛羊明显高于无水利工程的草场,而且有水利工程的草场牲畜的死亡率要明显低于非无水利工程的地区。

四、水利建设关系农牧业未来的发展

在现在商品化是农牧业生产的发展方向,而水利建设关系着一个地区农牧业发展的未来。农牧业商品化的自然要求主要是在因地制宜的状况下在地广人稀的地区,使用大型机械化作业,生产效率高,产量大,剩余量大,储存条件好,交通条件发达,便于输出农产品,但是现在自然条件较好的地区已经基本被开发完毕而要进行相应的开发必须改造自然条件,水利工程建设就是改造自然条件的重要手段,通过水利建设使原来不适应农牧业生产的地区变得适宜农牧业生产,大规模水利建设影响区域自然极大,在基础上对于当地农牧业的影响自然是带有。

五、水利建设农牧业生产中现实状况关键作用

水利建设对于农牧业现实状况来说是选择该地区农牧业生产方式重要关键性条件,在水利建设充分的地区人们农牧业生产方式多样化,并且在此过程中农牧业生产对于人力的单纯需要低于水利设施不完善的地区,这对于现实农业生产状况的影响无疑是关键的,故而我们可以说水利建设对现实农牧业生产有关键性作用。

六、水利建设在未来农牧业生产过程中作用效率提升

水利建设在生产过程中不仅可以提升相关人们的生活水平更重要的可以提升农牧业生产效率。其主要手段包括进行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提升水资源的应用效率,提高生产用水质量,并平衡由于季节和地形造成的水资源分配不合理的状况,以此提升水资源在农牧业生产过程中生产效率。

七、小结

本文通过对水利工程在农牧业生产作用的具体论述认为,水利建设在农牧业生产中主要的作用是减轻自然环境的影响同时提升牲畜与农作物的质量与数量并提升生产效率。

参考文献:

[1]彭春林.节约型农田水利建设探析[J].吉林农业,2011,(3).

[2]蒋显福.创立新机制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步伐[J].政策,2000,(1).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6)

[3][4] 内蒙古农牧业厅网站.2015年内蒙古农牧业机械化发展概况[EB/OL].(2016-03-07)[2016-05-11].http:///zwq/nmygk/nyjx/540692.shtml.

[5][6]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网站.内蒙古自治区201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EB/OL].(2016-02-29)[2016-05-11].http:///nmgttj/tjgb/jjshfztjgb/webinfo/2016/03/1455760440407284.htm.

[7][8][9] 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2015)[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5.

[10] 内蒙古农牧业厅网站.内蒙古自然条件与资源状况[EB/OL].(2015-04-02)[2016-05-11].http:///zwq/nmygk/zrzy/446089.shtml.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7)

2我国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的问题

2.1人员配置不合理

从目前我国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人员配置的现状来看,目前我国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人员配置还不能够满足对其的要求。由于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基础设施较差,导致难以吸引高技术的相关人才。同时政府部门所组织的公共服务人员大部分是从其他不部门借调到,导致队伍的稳定性较差,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了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的发展。

2.2技术力量薄弱

我国农村地区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畜牧业的发展还是依照传统的模式,也就是说在畜牧业的发展过程中,技术力量相对较为薄弱,导致目前我国农村畜牧业的发展十分缓慢,与发达国家畜牧业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距。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我国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技术力量薄弱,无法为农户提供先进的技术支持。同时农村畜牧业基础设施的落后也导致很多新兴技术无法使用。

2.3体制不健全

公共服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体制是否健全。从目前我国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的现状来看,我国对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的相关政策规定还不够健全,同时传统的体制也导致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无法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畜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同时由于资金等相关的问题,导致我国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3我国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的对策建议

3.1实行系统化的管理方式

系统化管理是目前任何领域公共服务管理的主要模式和主要方式,这就要求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农村畜牧业的发展需求进行系统化的管理。基层政府部门在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中,在建立系统性管理的同时,需要引进相关的人才,同时要对目前的工作人员进行相关的培训,让工作人员能够适应系统化的管理模式。针对目前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的现状,引入系统化的管理模式,配置相关的工作人员。

3.2走向多元化、标准化

畜牧业公共服务要健康发展,必须实行多元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具体来讲,多元化的方向也就是在公共服务提供主体以及公共服务资金方面逐渐引入市场化的机制,除了基层政府部门以外,要逐渐引入行业协会、社会企业以及社会组织共同提供相关的服务。而标准化也就是说在工作模式和工作方式等方面要实行标准化的工作模式。在农村畜牧业公共服务的发展过程中,要积极引入市场力量,在资金、服务主体等多个方面实现多元化的发展。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8)

Abstract: twenty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animal husbandry got rapid development, but compared with the developed countries, still has the very big disparity. China animal husbandry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romotion has technology research and promotion poor, "high yield, high quality, and high efficiency" of animal products and animal husbandry foster technology the depth of the lack of resource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the investig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our country in livestock production, the main problems of key put forward some speed up the countermeasures of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China, up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livestock production in effective measures.

Keywords: animal husbandry; Production status; Development 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DF413.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近几年,我国畜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我国的发展和农民增收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畜牧生产结构并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在畜牧生产中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采取有效对策解决这些问题已成为我国畜牧业的重大课题,这对于促进我国畜牧生产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畜牧生产现状分析

从总体来看,目前我国畜牧生产中出现了畜种结构单一、老龄牲畜比重过大及商品畜缺乏、特色水禽产量较少等现状。通过对这些现状的调查及分析,发现之所以出现这种现状是由于在我国畜牧生产中还存在着一些较严重的问题。主要问题有:一是我国畜牧生产发展不快,畜牧产业发展不全。当前,我国畜牧生产只是单纯意义上的畜牧养殖,畜牧业其他相关产业发展严重滞后,饲料加工、肉类加工、乳品加工等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慢,同时畜牧业中介组织、市场体系等建设也不够完善。二是我国畜牧生产集约化程度较低,以致带来诸如防疫工作难以落实、生产水平难以提高、抗市场风险能力弱等一系列问题,导致产品影响力小,缺乏市场竞争力。三是我国畜牧生产安全隐患大,质量安全体系不健全。近几年,一些影响我国畜牧生产发展的重大动物疫病在畜牧生产中虽然得到较好的控制,但是重大动物疫病仍然存在,并未能彻底消灭,可以说给我国畜牧生产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同时畜牧生产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也不够完善,畜牧生产未能得到严格的控制,使得各种安全问题屡禁不止。另外,畜牧生产需要方方面面提供完善的服务,可当前我国畜牧生产配套服务没有跟上;各级财政用于发展畜牧生产的投入也很少,以致影响了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

综合上述,现阶段我国畜牧生产现状还不容乐观,畜牧生产中的这些问题严重制约着畜牧业发展。为此,认真、深入地分析这些问题,寻找出加快我国畜牧生产发展的具体对策,十分重要。

二、 我国畜牧业生产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

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就是要以推进优势农产品规划布局和大力发展畜牧业为重点。畜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地位主要有四点:第一,发展畜牧业能够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够解决农村剩余劳力和剩余农产品,特别是能够促进粮食转化,解决粮食的出路。第二,畜牧业既能促进种植业的发展,有利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种植业的效益,又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和保证。第三,畜牧业既是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又是承农启工的中轴产业。第四,畜牧业既是菜篮子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轻工和医药原料的重要来源。加快畜牧业发展可以促进种植业,带动加工业,促进农业内部结构合理化和产业间的良性循环。据测算,目前畜牧业带动的相关产业的产值达4000亿元以上。可见畜牧业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我国畜牧业的发展潜力

我国大力发展畜牧业有其自身的优势:

第一,畜牧业对资源条件的适应性较强,适应家庭经营。畜牧业受耕地、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制约较小、既可以转化粮食,又可以利用作物秸秆、糟渣、饼粕等农副产品。还可以利用广阔的草地。

第二,我国发展畜牧业的基础较好。我国畜产品市场和价格放开较早,畜牧业生产引入市场机制也较早,农民在组织生产,开拓市场等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畜牧业的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市场体系建设均有一定基础,具备了大发展的条件。

第三,我国畜牧业发展潜力很大。从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历程来看,畜牧业的贡献应该越来越大。一般发达国家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在50%以上,高的可以达到80%。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还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我国畜牧业发展的环境比较宽松。从中央到地方都非常重视畜牧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畜牧业发展的政策和具体措施,大部分省、区将畜牧业列为农业结构调整中的重点产业。

四、我国畜牧生产的发展对策

针对当前现状,笔者认为:要有效解决上述问题,促进我国畜牧生产的健康发展,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加强政府对我国畜牧生产的政策引导

可以说,加强政府的政策引导对转变畜牧生产增长方式、适应市场变化、提高综合生产能力都有重要作用。所以,各级政府部门在畜牧生产过程中,一是要加大领导力度,充分发挥政府的职能作用,并制定相应的资金、税收、贷款、价格等扶持政策,通过政策调节以保证畜牧业生产质量;二是要改革现有单纯依靠行政手段抓生产的方法,组织有关部门做好服务工作,及时协调解决养殖中出现的问题。

2、大力发展我国畜产品加工业

一个地区畜禽产品加工发达程度及加工水平的高低,可以说对促进畜产品转化增值,促进畜牧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为此,在畜牧生产过程中,各地要以发展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为突破口,积极培育扶持饲料加工、肉类加工、乳品加工等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以此带动我国畜牧业工业化发展,不断提高我国畜牧业的工业化水平。

3、调整优化我国畜牧品种结构

根据当前我国畜牧生产的现状,再加上目前我国生猪、家禽、禽蛋市场供应已基本趋于饱和,所以,今后我国畜牧生产的重点应转向草食家禽和优质水禽生产的发展上来。在稳定猪、禽等生产的基础上,以发展草食家禽为重点,并充分利用草地、秸秆等资源,重点发展牛、羊等食草节粮型畜禽生产。总之,各地可根据地理位置、自然条件和资源特点,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大力发展优质水禽生产,以满足市场需求。

4、完善我国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我国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需要专业化、网络化、配套齐全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支撑。因此,政府应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量,积极参与社会化服务,将社会化服务纳入产业化体系,使之形成产业化利益共同体的主体之一。在信息、技术、良种繁育、疫病防治等服务体系的建设过程中,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加强与各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的紧密联系,以形成多渠道、多功能的综合网络,全面提高我国畜牧业服务品质。另外,我国畜牧生产过程中基础设施建设、良种繁育、疫病预防等环节还需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更需要加强畜牧生产安全管理和监控,以此保证我国畜牧生产高投入、高质量,最终获得高效益。

结束语

总的来讲,我国畜牧生产是一项投入大、风险大、收益周期相对较长的产业,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需要我们在弄清楚畜牧生产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采取有效对策加以解决,以实现标准化生产,促使我国畜牧生产水平更上一层楼,最终确保我国畜牧业生产得到较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风英、张瑞芳、:《略论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现代畜牧生产》,《现代农业科技》,2007,(21)。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F724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15-0-02

一、内蒙古农畜牧业发展现状

(一)种植业发展现状

大兴安岭和阴山山脉以东和以南的地区分布着内蒙古的农业区和半农半牧区。内蒙古自治区是我国北方的重要粮仓,主要归功于河套、西辽河、嫩河西岸平原有适合农作物生长的富含各种矿物质的土壤。

(二)畜牧业发展现状

内蒙古6个著名大草原,1000多种饲用植物,其中100多种更是饲用价值高,种植适用性强。其中包括非常适于饲养牲畜的羊草、羊茅等禾本和豆科牧草。著名的三河马、三河牛鄂尔多斯细毛羊、阿尔巴斯绒山羊等优良畜种在区内外闻名遐迩。

通过查阅近十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以及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总产值的数据可知,内蒙古自治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直处于上升趋势,到2014年达到2779.81亿元,农业产值占总产值的50.667%,畜牧业产值占总产值的43.372%[1]。由以上数据可知,农业和畜牧业是内蒙古自治区第三产业的主要产业。因此,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增加农业和畜牧业的产值迫在眉睫。

二、内蒙古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1)以公益服务为主的农牧业信息化建设是由科技厅、农牧业厅等政府部门推动;(2)与国家战略任务及自身市场化运作相结合的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主要由电信运营商推动。

三、内蒙古进行农畜牧业互联网经济转型的问题分析

(一)内蒙古进行农畜牧业互联网经济转型的竞争优势

地理条件优势:内蒙古东南与北京、天津等地方相邻,方便能源输送以及经济合作;北与俄罗斯、蒙古国相邻,可以大力发展口岸贸易。在内蒙古边境的19个贸易口岸中有全国最大的陆路口岸――满洲里和二连浩特口岸。满洲里联通俄罗斯乃至欧洲各国,是极大的人流、物流集散地。

草原文化优势:在中国人的印象中,说到草原文化就能够联想到内蒙古。由于内蒙古自古以来就存在着大量以放牧为生的游牧民族,人们说起羊肉等肉类产品以及畜牧业的附属产品,首先会想到内蒙古。因此,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内蒙古的畜牧加工业生产出的产品将会很容易取得消费者的信任。

(二)内蒙古进行农畜牧业互联网经济转型的竞争劣势

传统产业形式竞争劣势:虽然内蒙古有着非常丰富的农畜产品资源,但是这些优势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

科技水平和加工增值率低;龙头企业不具备强大的带动能力;专业化水平相对较低;发展不均衡以及忽略草原农畜产品的品牌价值等竞争劣势制约着内蒙古进行农畜牧业互联网经济转型升级。

信息化水平较低:农牧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政府在农牧业信息化建设上主导作用发挥不够,农牧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自治区缺乏农牧业信息化人才,缺乏“因地制宜”的服务等劣势严重影响内蒙古进行农畜牧业互联网经济转型升级。

四、内蒙古农畜牧业互联网经济转型升级路径研究

通过研究并查阅相应文献资料发现,传统农畜牧业的科技水平、品牌意识、龙头企业数量与规模、利益机制建设和服务组织水平,以及内蒙古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将正向影响内蒙古农畜牧业相关企业互联网经济转型意向[2]。本文将对这两类因素进行详细探讨。

(一)影响传统产业竞争力的因素

1.科技领先程度

农畜牧业科技水平低,是导致传统农畜牧业竞争力低的重要原因之一。有学者在谈及内蒙古农业经济发展问题时,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由于科技水平较低,使得内蒙古自治区在生产、存储与运输过程中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从而导致农产品的竞争力较低[3]。通过调查与文献阅读可知,畜牧业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使得畜牧业的产品竞争力低下[4]。

2.品牌意识

对于内蒙古自治区传统的农畜牧业竞争力的不足之处,很多学者在品牌意识建立方面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学者李玉彪在研究构建内蒙古优势特色产业可行性分析中也指出内蒙古自治区的农畜产品要形成产品优势,提出内蒙古农产品地区品牌发展对整体农业的重大影响[5]。

(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学者刘玉洁在研究内蒙古自治区农畜牧业信息化发展的问题与对策中指出,农畜牧业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以及缺乏农畜牧业信息化人才是影响内蒙古自治区农畜牧业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其文章中提到的农牧民信息化意识和利用信息的能力不强、缺乏“因地制宜”的服务等因素,其最终的原因也是因为地区缺乏相应的信息化人才[3]。

综上所述,科技领先程度、品牌意识、龙头产业领导力、服务组织建设程度等农畜牧业竞争力,以及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信息化人才拥有水平等信息化水平因素影响着内蒙古农畜牧产业互联网经济转型。

五、内蒙古农畜牧业互联网经济转型升级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内蒙古自治区统计局.内蒙古统计年鉴(2014)[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马春林,项朝阳,易亚兰.论农产品区域品牌的构建与培育[J].商业时代,2010(15):34-35.

[3]刘玉洁.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信息化发展的问题及对策[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4.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10)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11. 044

[中图分类号] F83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11- 0092- 02

1 相关背景介绍

1.1 我国农牧区旅游业现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迅猛发展,城市化建设速度之快,让世界瞩目。与此同时,在忙碌的城市中出现了许多渴望回归自然,放松身心的需求,农牧区旅游业应运而生。农牧区旅游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旅游模式,其命名明显突出了旅游的目的地,即农牧区。根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所调查数据展示,2015年,我国农牧区旅游业累计接待旅游者22亿人次,新增从业人员近800万人,其中600万人以上为当地农牧民。

1.2 青海省农牧区旅游业现状

青海省拥有7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面积,在进入21世纪后,青海省政府开始大力发展青海省旅游业,借着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青海省大力宣传,全面开发,使青海省旅游业呈现出了稳步上升的趋势[1]。2016年,青海将旅游业金融服务的重点转移到农牧区旅游方向,“十三五”期间,青海省平均每年增长200家农牧区旅游接待点,其中有一半为星级。截止至“十三五”末期,青海省成功设立省级农牧区旅游示范点百余家,为青海省带来5亿元以上的农牧区旅游收入。

农牧区旅游业金融服务的快速发展,改善了青海农牧区的经济状况,优化了经济结构,也提升了农牧区居民的经济收入,近16万农民在农牧区旅游业发展的过程中直接获益,使得青海省扶贫工作同样得到了进展。而且通过农牧区旅游进行的扶贫是“造血式”的扶贫,不仅“授人以鱼”,还要“授之以渔”[2]。

2 青海省农牧区旅游业金融服务现存问题

2.1 品种单一

目前青海省农牧区旅游业基本以观光旅游为主,纵然青海省拥有青海湖、日月山、鸟岛、塔尔寺等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游客基本上只能得到视觉上的单一体验,这就导致其吸引力差、消费项目单一。对其旅游金融服务的长期发展是极大的限制。

2.2 缺少抵押担保资产

青海省由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较为落后,农牧区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但缺少开发旅游资源的启动资金,缺少资金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农牧民缺乏有价值的抵押担保资产。青海省内农牧民的经济收入水平较差,拥有的固定资产价值较低,难以在银行进行抵押贷款。农牧民的农用土地皆为耕地,农牧民对于耕地只有使用权,没有土地证,同样无法在银行进行抵押或担保。农牧区民又因理念较落后,很难找到乐意与与其合作、为其提供第三方担保的企业或法人,这都导致农牧民开发旅游资源金融服务困难重重。

2.3 农牧民诚信问题

由于青海省农牧民的生活环境较为封闭,尤其是一些偏远地区,农牧民的主要收入来自于政府的低保以及各类扶贫款项,金融体环境十分脆弱,经济的落后带来的是农牧民的诚信意识缺失,许多农牧民只关注眼前利益、短期利益,缺乏合作共赢意识、长效合作意识。在时实践过程中,银行业已经发现青海省农牧区的贷款违约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2.4 风险较大

青海省由于其特殊的地理地貌,极端天气出现的概率高于我国其他平原地区,这对农牧区的旅游资源是潜在的威胁,发展农牧区旅游金融服务时,出于盈利的目的,投资方必然要评估风险、仔细衡量[3]。青海省农牧区旅游必然基于农牧特色,而针对农业的保险险种稀少,保障不全面。而仅靠人力防止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的破坏影响,难度极大、成本极高。许多保险公司也正是看清了其地区自然灾害的高发性,在向农牧区推销保险时审查制度十分严格,导致农牧区缺乏保险保障。

3 青海省农牧区旅游业金融服务发展趋势

3.1 多元化发展

针对青海省农牧区旅游金融服务项目单一的问题,经营人员应大力拓宽服务项目的多元化,不仅要发展旅游观光项目,还要拓展度假旅游项目、特种旅游项目等等,只有多元化的发展农牧区旅游金融服务项目,才能提速增收,才能与市场接轨。

3.2 政策支持

针对农牧区贷款困难的问题,政府的直接干预是最有效的解决办法。政府应通过实地调查与前景分析,筛选出确实有开发农牧区旅游金融服务项目的潜质且资金困难的地区,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保证其能顺利得到启动资金。银行也应针对农牧区旅游业的特点,扩大抵押物、担保物的范围,降低贷款标准,推行融资租赁等符合农牧区的贷款模式。政府也应降低农牧区旅游业金融服务的税收,确保其前期盈利充足,避免贷款违约的恶性循环。

3.3 加强农牧民培训

青海省部分地区的农牧民文化水平较差,缺乏诚信意识,若不加强对其培训工作,不仅会影响资金的运转,还会影响游客的体验,从而砸了农牧区旅游业的招牌。当地经营者应借鉴其他发达地区的金融服务项目开发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对从业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保障农牧民的从业能力,增强农牧区的人文建设。

3.4 推出新型保险

针对青海省农牧区旅游金融服务风险较大的现状,政府应鼓励保险公司对其提供服务。政府可以降低对保险公司农业险种的税收,保险公司可以推出新型的险种,对自然灾害、种植业、养殖业等提供全面的保障。只有保障充足,农牧区金融服务项目才敢放开手脚,突破潜在风险带来的束缚。

4 结 语

青海省的农牧区虽然经济较为落后,但绝对不是发达地区的陪衬,农牧区可以通过开展旅游金融服务,从根本上改变经济结构提高农牧民收入。如今青海省农牧区旅游金融服务的发展已经初有成效,但也暴露出了许多问题,若想发展到更高的层面,还需要政府的正确引导与相关各界的共同努力,相信在不远的将来,更好的政策、更丰富的旅游项目、更有吸引力的服务项目会不断出现,带动青海省r牧区经济飞奔向前。

主要参考文献

农牧业发展现状篇(11)

基础教育建设水平关系到经济水平的增长和科学人文素质的提高,具有维护地区稳定,巩固民族团结等特殊职能,又限于地方财政自给能力严重不足,一直以来完全靠中央财政转移支付来完成,以中央政府供给为主。

1农牧区基础教育供给现状分析

从1985年开始,农牧区实行以寄宿制为主的中小学办学模式,并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牧民子女实行包吃、包住、包学习费用的“三包”、“两免”政策。“三包”政策在实施30年来,政策范围不断扩大、标准不断提高,涵盖了农牧民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高中(含中职)教育阶段学校在校生,2016年教育“三包”年生均标准提高至3240元。截止2014年底,自治区学前、小学、初中、高中阶段和高等教育毛入学(园)率分别达到59.11%、99.64%、98.91%、73.37%和27.76%;人均受教育年限达到8.5年;青壮年文盲率下降到至0.57%,扫盲人口覆盖率基本达到100%。2014年教育经费支出占GDP的比例为15%,是全国教育经费总支出占全国GDP的平均比例的近三倍,中央政府对教育经费投入的比例与我国其他省份相比是最高的。近些年不断制定出台惠民利教政策,各级各类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教学仪器设备更新等得到大力扶持,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基本解决了学生“愿上学”、“能上学”的问题,不断增强教育吸引力,不断促进教育公平迈上新台阶。

2农牧区基础教育供给存在的问题

2.1基础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突出

目前,近20个县(区)实现了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还有超过70%的县未实行义务教育均衡化发展,大多在农牧区。农牧民居住分散,出行交通不便,这决定了大多农牧民子女需要寄宿学校,这给农牧区分散办校带来一定的困难。而学校的建设不尽合理,且农牧区学校规模普遍偏小,教育发展规模不经济、教育成本偏高等问题突出。笔者在那曲调研发现,仍有部分中小学校存在校舍不足,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等问题,特别是校舍维修改造问题突出,原因是高寒气候,教学房屋设施折旧快,破损率高,地方维修经费不足。而新建的农牧区学校,大多只有教学楼、宿舍楼、体育活动场所,学校教学设备比较陈旧,图书馆、实验室等未配套建设,后期仍缺乏大量的资金。中小学普遍反映基础教育公用经费偏低,仅维持了学校的日常教学,一些现代教学必备的常规用具、图书资料、实验用品、计算机电脑等设备严重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落后,这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升。还有一些乡镇电力供应不足,电压不稳定,影响了学校教学的正常秩序。农牧区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制约了农牧区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基础教育质量的提升,需要上级政府继续加大对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图书馆、实验室、现代教学手段等方面的投入。

2.2中小学教师队伍数量不足且质量不高,基础教育质量差

农牧区教育硬件师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师资匮乏制约了教育的发展,成为教育进步的短板。笔者坚信,没有好的教师,校园建设再高大上,也培养不出更多优秀的学生。在调研中发现,农牧区存在招教难,教师学历偏低的现状,而且农牧区教师向城里流动比较普遍,基层学校也没有好的办法留住好教师。农牧区学生从小接受藏语教学,使用藏文版教材。而藏文教材是通过汉语简单生硬地翻译过来,学生在缺少文化环境和背景下很难理解,这也不利于藏、汉文化的交流和融合。农牧区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差,农牧区基础教育中汉语教学质量现状不容乐观。学生对汉语学习缺乏兴趣,存在被动学习汉语的不良现象。笔者在那曲调研发现大多农牧民家庭父母学历低、汉语水平差,很多家长甚至不会讲汉语,家庭内部日常交流主要为藏语,家庭父母对待孩子学习汉语、讲汉语态度不积极,也不能有效辅导和监督孩子完成汉语作业,这就导致农牧民学生汉语水平普遍较差,有的学生都不会讲多少汉话。随着农牧民学生上学层次的提高,汉语教学课程科目增多,学习难度增加,而自幼使用藏文版教材的学生出现明显的断层现象,导致理解困难,学习吃力,于是部分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

2.3农牧民观念落后,家庭对教育的实际需求下降导致基础教育发展滞后

农牧民也是“理性经济人”。笔者在那曲、林芝调研发现,近年来冬虫夏草价格快速上涨,带动了当地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农牧民会过于注重眼前的经济利益,等到挖虫草的季节,就会让一些正在接受基础教育的学生就请假回家帮家里一起挖虫草。对于一些农牧民子女选择挖虫草的情况,学校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的学校干脆放持续20天左右的“虫草假”,这就形成了特有的“季节性失学”的现象,教育质量无疑受到了影响。在部分农牧民中间还存在着“读书无用论”的思想观念,他们不愿意让子女接受教育,认为传统农牧业不需要接受学校教育来改变,学校应试教育不能提高农牧业生产效益。接受教育是需要付出一定成本,而且教育投入回报周期很长,农牧民家庭看不到教育带来的未来预期收益,特别是2007年取消包分配后,一些农牧民家庭会对子女大学毕业就业担心,这也导致农牧民家庭及子女对教育的期望下降,农牧民对教育的实际需求下降,家庭与个人对教育的有效需求之和低于社会需求,从而农牧区基础教育发展滞后。政府为了保证农牧区基础教育的“两基”目标,运用行政手段发展教育,实现一票否决制、住校干部、联系乡镇等制度和政策,对农牧民进行强制性供给,体现了政府推动基础教育发展的强烈要求,但这并不是最好的供给方式,很难得到农牧民的支持,相反会引起一定的误解和抵触心理,也无法保证教育的持续性。农牧区基础教育“辍学率高、入学率和升学率低”等问题并未根本解决。

3政府提高农牧区基础教育供给的建议

3.1继续加大农牧区基础教育经费投入,重点改善义务教育发展不均衡现状

笔者在那曲实地调研发现,农牧区地广人稀,农牧民居住分散,基础教育成本很高,教育经费投入不足仍然一个突出问题,特别是高寒偏远地区、边境地区的办学条件比较差,图书馆、实验室、现代教学手段缺乏等方面问题比较突出。笔者建议政府要保障基础教育经费稳定增长,加大对农牧区学校现代教育设施建设投入。新增教育经费应该重点投入到改善农牧区条件差的学校,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改扩建一批农牧区寄宿制学校,完善相关配套设施,逐步缩小至消除县级间教育发展差距,实现基础教育均等化。

3.2提高农牧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量”与“质”,切实提高基础教育质量

的师资、生源质量、教学管理水平等方面远远落后于内地,笔者分析主要原因就在于缺少像内地一样拥有大量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因此优秀的教师对农牧区基础教育质量的提高非常重要。调研发现农牧区学校目前的现状是引不进、留不下优秀教师,笔者研究发现根本原因在于农牧区的生活条件艰苦,于是很多年轻优秀的教师为了追求更高的物质生活不会选择进来或者进来后会选择离开(有些地方规定,乡镇小学在基层工作一定年限后,通过考试等途径可以进入县城学校)。笔者建议,农牧区要提高基础教育质量,必须加快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解决学校引不进、留不住优秀教师的困境,除加强教育年轻教师树立崇高的“老”精神,关键在于对长期在基层,特别是边远地区的教师在工资、职称评定、职务提升等方面给予更加优惠、倾斜的政策,改善他们的工作、生活条件,让农村教育教学岗位成为“香饽饽”,以稳定基层教师队伍建设。农牧区学校师资来源主要有三个途径:本地培养、班培养、内地师资引进,其中本地师资培养是当地师资的主要构成。比较这三种途径的教师,优点和缺点都很明显,并且互补。内地教师不懂藏文无法深入基层一线教学,而本地的教师供给不能在短期内集中解决。所以笔者建议政府在教师公招计划中打破地区壁垒,吸纳一批来自周边的藏族聚居区的“汉语讲的好,又懂藏文的老师”,例如四川藏区毕业的师范学生进入工作是十分可行的,这样可以增强农牧区基础教育的师资质量。师资力量培养直接关系到普及义务教育的成败。加强农村师资的培养力度,“国培”和“区培”指标应向农牧区学校倾斜,实施农牧区教师培训专项工程,严格清理城区学校或其他行政事业单位向农村学校借调教师,让农村教育教学岗位满编满员力量充足,用优厚的待遇引进和留住人才。要切实改善农牧区基础教育中汉语教学质量,小学要尽快全面通用汉文版编写的教材,自幼加强汉语教学,培养农牧民学生汉语文的自主学习习惯和能力,消除农牧民学生汉语言障碍问题。这同时是农牧区学生接受教育和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自治区稳定发展的需要,更是民族团结的需要。笔者相信农牧区基础教育的明天,优秀的教师比基础教育设施建设更为急需。减少“虫草假”对教育质量的负面影响,鉴于虫草收入是当地农牧民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笔者认为强制学生留校并不现实,建议学校对全年假期进行结构性调整,相应缩短其他假期,以保障总体教学时间基本不变。

3.3改变农牧民观念,增加农牧民对教育的实际需求

政府要加强宣传力度,如:“今天的教育、明天的人才、后天的经济”。家庭的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有着高度正相关的关系,科学文化素质直接关系着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及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等等。逐步改变农牧民传统的“读书无用论”的传统观念,改变农牧民家庭过于看重眼前利益,轻视基础教育的未来预期收益,提高农牧民家庭对基础教育的正确认识,改善农牧民学生厌学情绪。增加农牧民家庭对基础教育的实际需求,完善就业政策及配套服务,增强与劳动力市场的联系,形成多层次的劳动力市场需求,解决好农牧民学生接受教育毕业后的后顾之忧,要使得农牧区学生具备“就业有保障、创业能致富”的条件,要使得学到的科学文化知识成为农牧业发展、农牧民增收的重要条件,提高初高中阶段教育收益。政府要加快发展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笔者赞成在基层教育一线工作者提出的解决方案:职业教育。例如:昌都地区左贡县中学通过开办职业教育,使得一部分基层差,难以适应初中学习的学生继续留在了学校学习,这样既完成了国家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任务,又对学生进行了职业技能培训,效果非常好。但根据我国义务教育法,初中目前不允许开办职业教育,笔者建议可以结合教育实际,中央政府和政府应该灵活变通,如果暂时解决不了,但至少课程中可以加入一些职业教育或农牧业相关内容,例如:农耕、养殖、机械加工等专业实用技术,这对于当地适龄儿童家庭对入学的积极性会有一定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明洪.农村公共产品及相关问题分析[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2〕郑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研究-以农牧区“四基”供给为例[M].四川大学出版社,2009.

〔3〕杨明洪.建设农牧区公共产品供给的长效机制[M].中国民族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