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财务审计类型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4 16:33:41

财务审计类型

财务审计类型篇(1)

从审计恢复之初的1985年实施的《审计工作暂行规定》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及于2010年5月1日起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真实、合法、效益”一直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贯串于始终,它高度概括了国家对审计的本质要求和审计目标所在,与此相适应,审计类型应以实现上述审计目标而设置。审计类型的发展是审计发展的一个缩影,本文拟从审计目标与审计类型的关系中,探究国家审计类型的演进趋势及审计体制、工作创新方法,以适应我国经济的发展对国家审计工作的要求。

一、真实、合法和效益内涵与审计主要类型

(一)真实、合法和效益内涵与外延

真实:是指会计信息与实际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状况和业务经营活动成果相符合。

合法:是指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其他规范性文件,二层含义:一是经济活动符合法律法规;二是会计核算符合法律法规;也就是说经济活动是否遵循国家法律法规。

效益: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活动的经济、效率和效果,也就是说是否达到了预期目的。

从其外延看,一个企事业单位、或者是政府组织的与财政、财务收支的有关经济活动,是否符合国家的相关政策、是否是真实存在的经济活动;是否实现了其预期目标,及效果如何,是否符合经济效益的同时,符合社会效益包括环境效益,政府组织的行政行为、政策法规是否实现、是否有效、是否达到预期目标都应是效益范围。例如:一个学校支出的教学经费是多少,是否有损失浪费是审计的范围,财务收支审计既是为此而设置;而其教育成果如何、教学质量在全国、全世界是什么水平,是否实现公众所关心教育目标;是否存在管理问题;一个项目从财政、财务收支上真实、合法、效益可能没有问题,但从其立项合法性上是否有问题?是否是实际需要?是否实现了专项资金的预定目标?是否实现了原定规划的要求?因此,财政或者财务收支是审计的范围,而这一部门所担负的职责履行如何,所制定的政策是否实现了预期目标、取得了预期效果,是否存在问题,同样是审计范畴,而且是更重要的“效益”范畴。

(二)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经济责任、绩效审计是我国审计的主要类型。

这是进行审计工作职责范围,这要求审计在审计方式的运用上,以此为基础,从审计工作恢复时起,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就是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九八三年国务院转发审计署《关于开展审计工作几个问题的请示》关于审计机关的任务第三和第四条规定,“对国营企业、基本建设单位、金融保险机构,以及县以上人民政府管理的相当于国营的集体经济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并考核其经济效益。维护国家财经法纪,对严重的贪污盗窃、侵占国家资财、严重损失浪费、损害国家利益等行为,进行专案审计。”

《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1985年8月29日国务院 )第二条:“审计机关是代表国家执行审计监督的机关。通过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财政收支,财政金融机构、企事业组织以及其他同国家财政有关的单位的财务收支及其经济效益,进行审计监督,以严肃财经纪律,提高经济效益,加强宏观控制和管理,保证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进行。”

《关于开展厂长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几个问题得通知》(一九八六年审计署文件)中明确规定了审计的内容:厂长任期内企业的财务收支是否合规合法,盈亏是否真实,经济效益是否达到任期目标,国家资财有无损失浪费等。一九八八年审计署得《关于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审计得若干规定》中也把承包经营目标得实现情况及企业经营者得经济责任、国家资产得维护和增值、重大损失浪费等作为审计得重要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实施日期1989/01/01 -1995/01/01 )“第二条 国家设立审计机关,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审计机关对本级人民政府各部门、下级人民政府、国家金融机构、全民所有制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有国家资产单位的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1994年8月31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通过根据2006年2月28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决定》修正)“第二条国家实行审计监督制度。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设立审计机关。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各部门的财政收支,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以及其他依照本法规定应当接受审计的财政收支、财务收支,依照本法规定接受审计监督。审计机关对前款所列财政收支或者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和效益,依法进行审计监督”。

《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1997年10月2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231号公布2010年2月2日国务院第10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第二条 审计法所称审计,是指审计机关依法独立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务会计报告以及其他与财政收支、财务收支有关的资料和资产,监督财政收支、财务收支真实、合法和效益的行为。”

由此看出,从上世纪八十年初起,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事业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的监督就是国家审计机关的重要内容。从1989年1月1日执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条例》起明确提出了对“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效益,进行审计监督。”这一时期审计的主要类型是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和经济效益审计(包括经济责任和绩效审计)。

二.审计类型的演进与展望

(一)、我国审计类型中存在的问题

1.中央及省直与县市审计对象在规模上的差距应在审计目标上有不同审计类型。

中央及省直审计机关审计对象规模较大,一般在审计目标设定时,考虑审计成本和风险因素而只设定一、二个目标,比如只对真实、合法性进行审计,而市县审计机关审计对象相对较小,如果在设定审计目标时还比照上级审计机关的审计目标,则会出现浪费审计资源,降低审计效率。比如财务收支审计,在市县一级审计机关应增加效益审计目标,审计类型应定为财务综合审计。

2.我国经济发展需要开展新类型的审计项目。

我国现阶段的审计类型可归纳为以财务管理为审计内容的财务审计(包括行政、事业、企业财务审计);以及财务管理与经济管理为审计内容的管理审计(经济效益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管理审计),①其中绩效审计包括政府责任审计越来越成为国家审计的主要类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涉及到部门、行业、地方的经济利益的矛盾与联系会越来越多,如有的产业的发展布局、战略的选择;维护国家安全;政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评估等等,这必然会拓展审计领域,增加审计类型。环境、“三E”、“五E”、政府绩效、产业政策、教育文化政策、国家安全中的财政安全、金融安全、环境安全、民生安全、食品安全等也必然成为审计工作的重要内容,创新出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的新的审计类型。

《审计署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明确规定审计工作的主要任务:“把审计工作更好地融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展全局,推进民主法治,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国家利益,促进国家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要求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增加新的审计类型。审计长刘家义指出“审计工作一定要关注国家安全。它是我们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安全是政府责任的首要环节,是民主民生的根本保障。我们审计工作要关注国家财政安全、金融安全、环境安全、民生安全等。在维护国家安全方面,我们要积极探索,坚持不懈地抓下去。”包括国家安全在内的的政府的重要职能,事关全国人民切身利益的大事,国家重大政策的执行效果与效率,理应是人民大众关注的焦点与热点,因此必然是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二)、在审计体制内进行统筹安排、创新工作方法的探讨

1.完善现有审计类型,实现审计新技术的历史性突破

虽然我国的国家审计工作恢复只有二十六年的时间,但是取得了很大成绩,财务审计、管理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绩效审计取得了丰硕成果;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的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审计工作全国“一盘棋”的整体优势,创造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类型,如行业(项目)审计,通过对某一行业或者某一项目的审计,与效果审计相结合,揭露出存在的问题,具备其他审计类型所不具备的优势,这一我国独有的审计类型,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

从八十年代初审计工作恢复至今已有二十七年,如何完善现有审计类型,总结经验,找出不足,才能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审计体制。

一是要针对不同的审计对象的规模,合理确定审计目标,如果是规模较小可将“真实、合法、效益”作为审计目标,如市县一级的财务收支审计类型改为综合审计。

二是发挥我国审计的特点,适应当前新的要求,多在行业(项目)审计与效益审计、绩效审计结合上进行审计。

三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网络审计的优势,完成从人工审计到计算机管理网络系统审计的历史性跨越。

财务审计类型篇(2)

一、引言

民间审计机构的业务类型区分为鉴证业务和咨询业务,那么,鉴证业务能对什么进行鉴证呢?从何种角度鉴证?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界定,民间审计机构就会有不同的鉴证业务类型。所以,鉴证内容或鉴证业务类型是民间审计制度建构的重要内容。

从现实鉴证实践来说,民间审计机构通过审计业务、审核业务和确认业务,其鉴证内容已经超越财务信息,走向更加广泛的领域;从理论分析来看,基本认同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内容也会发展。然而,总体来说,关于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内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理论框架,本文拟提出这个理论框架。随后的内容安排如下:首先是一个简要的文献综述,梳理民间审计机构鉴证业务类型相关文献;在此基础上,从鉴证主题、鉴证基础、保证程度三个维度,构建民间审计鉴证内容的理论框架;最后是结论和启示。

二、文献综述

民间审计机构鉴证业务类型是审计内容的主要体现,现有文献分为两类,一是民间审计机构鉴证业务类型现状的相关文献,二是民间审计机构鉴证业务类型理论分析的相关文献。

关于前者,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区分为审计、审核和确认(Arens、Elder& Beasley,2015),具体的确认业务类型,职业组织的权威规范有规定,一些研究性文献也有描述。从职业组织的权威规范来看,AICPA的《鉴证准则说明书》(Statement on Attestation Standards)规定了三种形式的确认业务:检查、复核及商定程序(王光远,1994)。IAASB颁布的ISAE 100及随后而代之的ISAE 3000,将确认业务主题区分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流程及制度、行为(IAASB,2013)。我国的《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2006)规定,鉴证业务包括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业务、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业务和其他鉴证业务。一些研究性文献对民间审计业务类型也有描述,不少的文献指出,民间审计的主要鉴证业务是企业财务报告审计(杨正良,1993;弓中岩,1994;来明敏,1996;王向东,1997);还有些文献指出,民间审计通过审计业务外包的方式对公共组织进行审计,此时,除了关注财务报告是否公允外,还要关注内部控制是否存在缺陷、是否遵守相关法律法规(Roberts、Glezen、Jones,1990;Raman、Wlison,1992;Thorne etal,2000;蔡昌,2000;许汉友,2004;张小秋,2005;车嘉丽,2008);还有不少的文献调查了民间审计机构的确认业务类型,发现确认的主题很广泛,涉及到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流程及制度、行为,已经从传统的财务审计向效益审计、经营管理审计、社会责任审计方向发展(Muysken,1998;Bennet,1998;Grant,1998;Wolosky,1998;Pace,1999;Beets、Souther,1999; English,1999;Hughes,1999;See、Mock,1999;Dassen、Schelleman,2001;Hasan etal,2005)。

关于民间审计机构鉴证业务类型的理论分析文献不多,但是,共识程度较高,认为随着受托责任的发展,民间审计内容也会发展,随着受托责任从财务责任走向管理责任,民间审计内容也从财务鉴证走向管理鉴证,鉴证对象及鉴证对象信息都得以扩大(Clarke,1968;王光远,1994;王光远,1994;曹建勇、杨俊凯,1996;房巧玲、李雪、刘学华,2001;王光远,2004;Arens、Elder、Beasley,2015)。

上述文献综述显示,民间审计机构通过审计业务、审核业务和确认业务,其鉴证内容已经超越财务信息,走向更加广泛的领域,但是,总体来说,关于民间审计鉴证内容,还是缺乏一个系统的理论框架。本文拟提出这个理论框架。

三、理论框架

民g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类型涉及三个问题,一是能对什么进行鉴证,这主要涉及鉴证主题,一般区分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经济制度、经济行为四个方面;二是在什么基础上进行鉴证,一般区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三是以什么保证程度进行鉴证,一般区分为有限保证和合理保证。综合上述三个维度,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类型就呈现多样化,如图1所示,这也是本文的研究框架(图1实线部分)。无论何种鉴证业务,都是源于鉴证需求,这涉及的内容较多,本文不展开分析(图1虚线部分)。

(一)民间审计的鉴证主题

《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规定,鉴证业务是指审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以增强除责任方之外的预期使用者对鉴证对象信息信任程度的业务。鉴证主题是审计师提出结论、发表意见的特定事项(subject matter),所以,鉴证主题类型信赖于鉴证对象信息类型。那么,有哪些类型呢?

一些职业组织的权威规范有界定。《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规定,鉴证对象与鉴证对象信息具有多种形式,主要包括:(1)当鉴证对象为财务业绩或状况时(如历史或预测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证对象信息是财务报表;(2)当鉴证对象为非财务业绩或状况时(如企业的运营情况),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反映效率或效果的关键指标;(3)当鉴证对象为物理特征时(如设备的生产能力),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有关鉴证对象物理特征的说明文件;(4)当鉴证对象为某种系统和过程时(如企业的内部控制或信息技术系统),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关于其有效性的认定;(5)当鉴证对象为一种行为时(如遵守法律法规的情况),鉴证对象信息可能是对法律法规遵守情况或执行效果的声明。IAASB颁布的ISAE 100及随后而代之的ISAE 3000,将确认业务主题区分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流程及制度、行为(IAASB,2013)。

一些文献对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实践进行了较为广泛的调查,调查发现,其鉴证内容已经超越财务信息,走向更加广泛的领域,但是,总体来说,区分为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流程及制度、行为(Muysken,1998;Bennet,1998;Grant,1998;Wolosky,1998;Pace,1999;Beets、Souther,1999;English,1999;Hughes,1999;See、Mock,1999;Dassen、Schelleman,2001;Hasan etal,2005)。

C合职业组织权威文献的界定以及各类调查文献反映的鉴证实践,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主题大致如表1所示。

(二)鉴证基础与鉴证业务类型

根据ISAE 3000(IAASB,2013)和《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2006),以及鉴证业务基础,鉴证业务分为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

在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中,责任方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鉴证对象信息以责任方认定的形式为预期使用者获取。如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被审计单位管理层(责任方)对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鉴证对象)进行确认、计量和列报(评价或计量)而形成的财务报表(鉴证对象信息)即为责任方的认定,该财务报表可为预期报表使用者获取,审计师针对财务报表出具审计报告。在直接报告业务中,审计师直接对鉴证对象进行评价或计量,或者从责任方获取对鉴证对象评价或计量的认定,而该认定无法为预期使用者获取,预期使用者只能通过阅读鉴证报告获取鉴证对象信息。如在内部控制鉴证业务中,审计师直接对内部控制的有效性 (鉴证对象)进行评价并出具鉴证报告,预期使用者通过阅读该鉴证报告获得内部控制有效性的信息(鉴证对象信息),这种业务属于直接报告业务。

各种鉴证主题都可能在不同的基础上进行鉴证,从而形成不同基础的鉴证业务,基本情况如表2所示。当然,为什么会有不同基础的鉴证业务,这与鉴证需求相关,例如,内部控制鉴证可以是基于责任方认定业务,也可以是直接报告业务,最终选择了直接报告业务,这是源于一些需求因素(刘明辉,2010)。

(三)鉴证保证程度与鉴证业务类型

根据ISAE 3000(IAASB,2013)和《中国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基本准则》(2006),鉴证业务保证程度分为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

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的目标是审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低水平,以此作为以积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如在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中,要求审计师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对审计后的历史财务信息提供高水平保证(合理保证),在审计报告中对历史财务信息采用积极方式提出结论。这种业务属于合理保证的鉴证业务。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的目标是审计师将鉴证业务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以此作为以消极方式提出结论的基础。如在历史财务信息审阅中,要求审计师将审阅风险降至该业务环境下可接受的水平(高于历史财务信息审计中可接受的低水平),对审阅后的历史财务信息提供低于高水平的保证(有限保证),在审阅报告中对历史财务信息采用消极方式提出结论。这种业务属于有限保证的鉴证业务。一些非财务信息鉴证业务也属于有限保证,对于经济制度鉴证,可以是有限保证,也可以是合理保证。

根据调查,现实生活中,不同的鉴证主题都存在合理保证和有限保证的选择,所以,鉴证业务类型呈现多样化,基本情况如表3所示。当然,不同的鉴证保证程度,也是受到鉴证需求的重要影响,正是由于鉴证需求不同,才可能出现不同保证程度的鉴证业务(鲁桂华,2000;刘明辉、徐正刚,2006)。

四、结论和启示

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能对什么进行鉴证呢?以何种基础进行鉴证?从何种角度鉴证?对于这些问题的不同界定,民间审计机构就会有不同的鉴证业务类型。本文从鉴证主题、鉴证基础、保证程度三个维度,构建民间审计鉴证内容的理论框架。

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是指审计师对鉴证对象信息提出结论的业务,这里的鉴证对象信息就是鉴证主题,包括财务信息、非财务信息、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对于上述这些鉴证主题,按鉴证基础不同,形成基于责任方认定业务和直接报告业务;按鉴证保证程度不同,形成有限保证业务和合理保证业务。由于鉴证主题不同、鉴证基础不同、鉴证保证程度不同,民间审计机构的鉴证业务呈现多样化。

本文的研究启示我们,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审计需求在变化,随着这种审计需求的变化,民间审计的鉴证业务类型也在发展变化,并且,从发展总趋势来看,民间审计、政府审计、内部审计,其鉴证的主题、鉴证保证程度、鉴证基础,越来越呈现趋同化倾向,这种倾向,为一个国家有效地整合各类审计资源奠定了基础。如果国家的相关管理当局,不能正视这种趋势,可能浪费审计资源。X

参考文献:

[1]Arens A A,Elder R J,Beasley M S.Auditing and Assurance Services-an Intergration Approach,fourteen edition[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王光远.民间审计发展的总趋势:从财务鉴证到管理鉴证(上)[J].中国注册会计师,1994,(10):22-27.

[3]IAASB(international auditing and assurance standards board),ISAE 3000,Assurance Engagements Other than Audits or Reviews of Historical Financial Information(Effective for assurance reports dated on or after December 15,2015),2013.

[4]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的通知[S].2006.

[5]杨正良.日本的民间审计制度[J].现代日本经济,1993,(6):38-39.

[6]弓中岩.英国的社会审计[J].中国审计,1994,(3):25-26.

[7]来明敏.对我国社会审计的几点认R[J].现代财经,1996,(2):39-41.

[8]王向东.德国的政府审计、社会审计和内部审计[J].中国审计信息与方法,1997,(9):42-43.

[9]Roberts R W,Glezen G W,Jones T W.Determinants of auditor change in the public sector [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28(1):220-228.

[10]Raman K,Wlison W.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market for“single audit”service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 1992,11(4):271-295.

[11]Thorne J,Holmes S A,McGowan A S,Strand C A,Strawser R H.The relation between pricing and audit contract type:a public sector analysis[J].Journal of Accounting and Public Policy,2000,(20):189-215.

[12]蔡昌.论社会审计的发展趋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0,(4):16-17.

[13]许汉友.论政府审计与社会审计的协调[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4,(1):18-20.

[14]张小秋.对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资源整合的探讨[J].陕西审计,2005,(5):15-16.

[15]车嘉丽.政府审计和社会审计资源整合的研究[J].会计之友,2008,(6):48-49.

[16]Muysken J. Web trust:assurance and ecommerce[J].Australian CPA,1998,68(7):56-57.

[17]Bennet C,Sylph J. The trust business:assurance services and e-commerce[J].Australian CPA,1998,68(2):43C44.

[18]Grant J.A principled approach to providing assurance[J].Accountancy,1998,121(4).

[19]Wolosky H W.Choosing eldercare assurance services[J].The Practical Accountant,1998,31(1):33-37.

[20]Pace D.Assurance in the electronic commerce environment[J].Pennsylvania CPA Journal,1999,70(3):21-25.

[21]Beets D S,Souther C C. Corporate environmental reports:The need for standards and an environmental assurance service[J].Accounting Horizons,1999,(6):129-145.

[22]English L.Seeking assurance-new courses[J].Australian CPA,1999,69(5):28-29.

[23]Hughes D A.Assurance services issues[J].Australian CPA,1999,69(9):36-38.

[24]See C P,Mock T J.The market for assurance services in Singapore[J].Accounting and Business Review,1999,6(2):289-305.

[25]Dassen R J M,Schelleman C C M.The market for assurance services in the Netherlands [W].Working paper,Universiteit Maastricht,2001.

[26]Hasan M,Steven Maijoor S,Mock T J,Roebuck P,Simnett R,Vanstraelen A.The Different Types of Assurance Services and Levels of Assurance Provided[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diting,2005,(9):91-102.

[27]Clarke R W.Extension of CPA′s attest function in corporate annual reports[J].The Accounting Review,1968,(10):769-776.

[28]王光远.民间审计发展的总趋势:从财务鉴证到管理鉴证(下)[J].中国注册会计师,1994,(11):11-16.

[29]曹建勇,杨俊凯.社会审计发展新趋势――管理审计[J].广东审计,1996,(7):35-36.

[30]房巧玲,李雪,刘学华.论民间审计报告的未来发展[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2001,(2):54-57.

[31]王光远.受托管理责任与管理审计[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4.

[32]刘明辉.内部控制鉴证:争论与选择[J].会计研究,2010,(9):43-50.

[33]鲁桂华.需求者均衡与审计意见的保证程度[J].审计理论与实践,2000,(9):51-52.

[34]刘明辉,徐正刚.注册会计师鉴证业务中的保证概念[J].财务与会计,2006,(6):55-57.

财务审计类型篇(3)

关键词:内部控制审计;财务报告审计;审计意见类型 

一、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及对其有效运行的审计逐步受到重视,基于成本效益原则,整合审计也是目前大多数企业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选择,然而2012年信永中和事务所对新华制药同时出具否定意见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和无保留意见的财务报告审计意见,同时也是我国第一份被出具内部控制审计否定意见的案例,这便引发了社会公众的议论。基于此背景,笔者将对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比较,并浅析两者审计及其意见的联系。 

二、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概念 

企业财务报告审计,是指企业聘请专业人员对公司财务报告所反映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资金变动情况的合法性、公允性,以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进行审计验证,并以此基础做出客观公正的审计意见,以便财报使用者进行正确的决策、监督和控制。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是指会计师事务所接受委托,对特定基准日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审计,并发表审计意见。 

三、财务报告审计和内部控制审计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虽然财务报告审计是对该审计期间的经营成果、财务状况及资金变动情况进行审计,内部控制审计是针对某一基准日进行审计,但两项审计工作都与企业的连续经营密不可分,所以也都需要参考审计年度以及以前年度的企业状况。 

1、两者最终目的一致。内控审计与财报审计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提高被审计单位相关的财务信息质量,让财务信息使用者及利益相关者得到相关可靠的公告,减少信息不对称带来的不利影响,进而帮助其作出相应的规划和决策。2、两者均采取风险导向审计模式。审计人员首先对被审计单位实施风险评估程序,然后识别并评估被审计单位可能存在的风险,根据此在按照相关的流程开展对应的工作。3、两者均需识别重点账户、重要交易类别等重点审计领域。该项工作在财务报告审计中进行的目的是判别是否可能存在重大错报,在执行内部控制审计工作的时候需要重点注意的是:内控需要让评价账户和相关交易得到覆盖。4、两者在重要性水平的确定上相同。在实际工作中,两项审计工作内容都存在相似甚至相同之处,整合审计之下,则可以避免这部分工作的重复,同时一项审计也可以为另一项审计提供发现问题的突破口,两者相辅相成。 

(二)区别 

财务报告审计旨在保证被审计单位三大财务报表以及报表附注的真实、合法、公允,是以数据为中心展开的审计工作,而内部控制审计旨在确保被审计单位日常运行的规范性,以及对披露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可靠性的保障。尽管内部控制审计仍然以财务信息为主,但尽可能地关注被审计单位的非财务信息,并且如果发现非财务信息存在重大缺陷同样影响内部控制审计意见类型,是财务报告审计缺陷的补充。 

1、业务类型不同。财务报表审计是基于责任方认定的业务,内部控制审计是直接报告业务。2、两者对内部控制了解和测试的目的不同,测试范围也不同。财务报告审计测试内部控制是为了减少实质性程序的工作量,注册会计师并非必须对内部控制进行测试,只有在两种特定情况下才有要求,最终都服务于对财务报表的真实、合法、公允发表审计意见。3、两者内部控制测试结果需要达成的可靠程度不同。由于在财务报告审计中,对控制测试的可靠性取决于减少实质性程序工作量的程度,所以对于选取测试的样本量,弹性相对较大。然而在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最终出具的报告直接与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相关,因而对控制测试结果的要求也就更高,样本量也就更大。 

一般情况下,除内部控制已经影响到财报审计意见类型以外,注册会计师不会在财务报告审计报告中对外披露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的情况。然而内部控制审计的目的则是评价企业内部控制设计的完整性和运行的有效性,必然会披露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状况。此外,财务报告共有五种审计意见类型,而内部控制只有四种审计意见类型,不包括保留意见。 

四、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与内部控制审计意见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相关的内控审计意见类型与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类型不是相互对应的,在执行相关的内控制度的过程中,注会发现企业财务报告中内控制度如果存在重大缺陷,就会出具否定意见;如果此重大缺陷还未引发企业财务报告的重大错报,注会则出具标准意见的财务报告审计报告。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是确保财务报告可靠的一方面,而非必要条件,并且被审计单位可以根据注册会计师的意见进行调整,对调整后的财务报告发表合理的审计意见。而如果财务报告被出具否定意见,说明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的编制反映不真实、合法或公允,可以说其内部控制的设计或运行极有可能存在重大缺陷,所以通常情况下也不会出具标准无保留意见。 

五、结语 

我国对于企业内部控制治理仍然处于探索阶段,相对于财务报告审计还存在许多不足,但同时整合审计也为财务报告审计提供了辅助和补充,更全面地为信息使用者、利益相关者等提供企业财务及非财务信息,然而内部控制审计意见与财务报告审计意见之间并不存在直接关联的关系。(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财务审计类型篇(4)

一、 引言

审计意见是独立审计人对公司所编制的财务报告是否合法公允的反映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所做的判断。在资本市场上,独立审计人即注册会计师发表的审计意见已成为上市公司对外财务报告的一部分,审计意见本身传递出了重要的信息,影响报表使用人对报表信息的判断和决策。因此,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类型的因素成为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围绕审计意见类型展开了大量的研究,以期找出影响注册会计师出具审计意见类型的主要影响因素。本文对审计意见影响因素的研究文献进行梳理,从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来看,影响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因素主要来自上市公司自身特质因素、审计者自身的特征要素和外部环境因素三个方面。

二、上市公司自身特质因素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从理论上和制度安排上,审计意见是对公司财务报告是否真实、公允的一个客观评价。其决定因素应该是公司的财务报告,影响公司财务报告数据的内在原因是公司的经营绩效和公司治理能力。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公司自身的因素是否与审计意见相关开展了大量的研究,主要研究了财务指标(公司绩效)、 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公司市场特征以及盈余管理等因素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

1. 财务指标。现有的文献主要将审计意见分为标准审计意见类型和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研究财务指标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发现主要财务指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的相关性有三种:第一种是财务指标与非标准审计类型有正相关性。朱小平、余谦(2003)发现速动比率,资产收益率和资产负债率的变化量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存在正相关关系。蔡春等(2005)发现在公司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数的情况下,资产负债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呈正相关关系;第二种是财务指标对审计类型有负相关相关性。朱小平、余谦(2003)证明了,资产规模、存货占总资产的比例、现金流量比率、净资产收益率和应收项目占总资产比例的变化量与非标意见呈负相关关系。蔡春等(2005)发现在净资产收益率为正数的情况下,公司资产负债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负相关关系。在净资产收益率为负情况下,公司总资产周转率与该公司审计意见类型负相关关系。马惠媚和袁春力(2009)研究发现每股收益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有负相关性。第三种是财务指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相关性不显著。白宪生和高月娥(2009)研究发现净利润率与审计意见的类型的相关性并不显著。现有的研究成果已证明:如果公司财务状况良好,那么该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就低;而与之相反,如果公司财务不稳定或者公司处于财务困境状况下,那么该公司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就高。

2.公司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机制主要指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制度安排等。公司治理机制直接影响公司的治理能力和营运能力,从而影响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业绩,影响到报表数据,进而影响公司审计意见。现有的研究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公司治理机制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研究。一是研究公司内部治理因素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公司内部治理因素主要包括:董事会、独立董事的设置与变更、审计委员会的设置、股权结构、股东性质、高管变动与高管薪酬等方面的因素。在诸多内部治理因素中学者们就股权结构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研究较多,王跃堂、赵子夜(2003)研究发现上市公司大股东相对其他法人股的股权越集中,那么该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可能性越小。张秀梅(2009)却得出了相反的结论,认为公司股权集中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呈正相关关系。于鹏(2007)将股权结构细分为“一股独大”和“多股同大”,实证结果证明审计意见与企业的股权结构密切相关,“一股独大”的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显著要低,而“多股同大”的公司收到“非标意见”的概率显著要高。王进朝(2010)研究了非标准审计意见和CFO变更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上市公司CFO变更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的关系。王怀明和项敏(2009)系统地研究了内部公司治理因素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发现公司治理水平与标准审计意见类型是正相关关系。二是研究公司外部治理因素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公司外部治理因素主要包括: 公司控制权市场、经理人市场、产品竞争市场、债务融资和投资者法律保护等因素(白重恩等,2005)。由于外部治理因素的统计数据,衡量标准有一定的难度,目前这方面的研究较少,尚兆燕(2009)研究了法律惩戒力度对审计意见的影响,发现随法律惩罚力度的加强,非标准审计意见增多,即对投资者保护的力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类型显著正相关。

3.盈余管理。盈余管理加大了审计风险,将直接影响审计意见类型。国内外学者对盈余管理的程度、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方向对审计意见的影响都做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一是盈余管理程度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章永奎和刘峰(2002) ,徐浩萍(2004),李春涛(2006)和刘继红(2009)研究结果都表明:公司盈余管理程度越大,越有可能被出具非标意见。二是盈余管理方向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刘继红(2009)将研究样本按盈余管理的方向进行了分类,研究发现,国有企业向上盈余管理越多,则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概率越大,而在非国有企业审计意见的作用没有明显体现出来。在向下盈余管理样本中,审计意见在帮助投资者识别上市公司向下盈余管理中的作用依然较为显著,但公司所有权性质并没有导致审计意见在投资者识别盈余管理中作用的差异。三是盈余管理方式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徐浩萍(2004)证明了主要依靠调控非经营性应计利润为手段进行盈余管理的公司则更容易被出具非标准意见。

4.上市公司的市场特质。上市公司自身的市场特质(如上市地点的差异、上市时间的长短、公司的规模等因素)也会对审计意见类型产生影响。Ba和Chen(1998)以及章永奎、刘峰(2002)的研究都表明:上市公司上市所在地点可能会影响审计意见的类型,并且证明了在沪市上市的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较小。原红旗和李海建(2003),李春涛,宋敏和黄曼丽(2006),于鹏(2007)研究证明了上市公司的规模与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呈负相关关系。

三、会计师事务所的特征要素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会计师事务所理所当然是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类型的决定者,而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一些特征要素是否会影响到审计意见的类型呢?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并没有得出一致的意见。目前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事务所规模、组织形式、审计师的变更、上一期的审计意见等事务所自身的特征要素与审计意见类型的相关性做检验,并得出结论。

1.事务所规模。事务所的规模影响事务所的业务能力,从而影响审计质量,对审计产生影响。但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的相关性,国内外的学者得出了不一致的结论。一种观点认为,事务所规模与非标准审计呈正相关关系。国外学者DeAngelo(1981),Palmrose(1988),Beker et al.(1998),DeFond和Subarmanyam(1998)研究结果表明:会计师事务所规模越大,那么出具审计意见的态度越谨慎,越容易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这与国内学者李春涛、宋敏和黄曼丽(2006)的研究相一致;另一种观点认为,事务所规模与审计意见类型不相关。如夏立军和杨海斌(2002),原红旗和李海建(2003)以及李爽和吴溪(2003),李维安等(2004),王霞和徐晓东(2009)的研究结果却发现: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对审计意见并没有产生显著的影响;第三种观点是考虑公司的具体特征,事务所的规模与审计意见类型有一定的相关性。如于鹏(2007)进一步研究发现对于公司的具体特征来说,国际“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对于业绩差的公司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概率更高。

2.事务所组织形式和出资方式。国内事务所的组织形式主要是有限责任制和合伙制,出资方式主要有合资所和内资所之分。对于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和出资方式是否影响审计意见还存在不同的观点。原红旗和李海建(2003)研究得出事务所的组织形式,出资方式两者都对审计意见没有显著的影响。但李春涛等(2006)的研究结果却表现出资方式对审计意见有一定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表明国际“四大” 会计师事务所与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合资所更可能给客户出具标准审计意见。

3.事务所的变更。事务所的变更是公司通过变更会计师事务所,实现审计意见的购买和优化。耿建新和杨鹤(2001)证明了上市公司变更了会计事务所后,改善了审计意见,并且标准无保留意见显著多于非标准无保留意见。这与李春涛等(2006)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但是,李维安(2004)吴联生和谭力(2005)却证明2002年上市公司是否变更审计师或会计师事务所,并不影响上市公司被出具“不清洁”审计意见的概率。所以,会计师事务所的变更是否影响审计意见的问题上,目前学者的研究还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

4.上一期的审计意见。国内外的研究结果证明:上一期的审计意见对本期的审计意见有显著的影响。李维安,王新汉,王威(2004)检验得出上一期收到的审计意见与本期审计意见正相关关系。于鹏(2007)研究证明上市公司本期收到的审计意见与上一期收到的意见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通过实证数据验证了审计意见具有持续性。

四、外部环境因素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

外部环境因素主要是指市场因素和制度因素。部分国内外的学者开始探寻外部环境因素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例如对法律制度、诉讼事件、政府关系等因素是否影响了审计意见类型进行了研究。尚兆燕(2009)研究了法律惩戒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研究发现法律惩戒力度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正相关关系。冯延超和梁莱歆(2010)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的诉讼仲裁、违规处分等法律事件对非标准审计意见有影响,上市公司的法律风险与非标准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郑军等(2010)发现政治关系、政府背景也是影响审计意见的一个因素。研究发现特别对于前一期被出具非标审计意见的公司,通过政治关系能帮助公司对现任审计师实现审计意见的购买。

五、总结与研究展望

(一)总结。综合国内外学者对审计意见类型的影响因素的研究,影响审计意见类型的主要因素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上市公司方面的特质要素,包括公司财务指标和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二是事务所方面的特征要素,特别是事务所的规模、事务所的变更和上一期的审计意见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显著;三是外部环境因素,如法律因素、制度因素等都对审计意见有影响。可以看出,影响审计意见的因素是复杂多样的,要从多个维度进行分析。

(二)研究展望。1.研究对象上还可以进一步细分。现有文献的实证研究中,因变量的选择大多将审计意见分为两大类,即标准无保留意见和非标准无保留意见,并在此前提下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了上述的研究结论。对于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四种类型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特别是持续经营的保留意见在性质上与其他类型的保留意见有很大的区别。自变量(即影响审计意见的影响因素)的选择目前的研究集中在上市公司和会计师事务所自身的特质,对于市场因素,环境因素等外部非财务因素的衡量较少。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将非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的四种类型细分来进行相关的研究,在自变量的选择上做一些突破。2.研究样本的选择与控制上,考虑样本的特征进行分类。目前的研究样本主要是深沪证券市场上的上市公司,剔除了一些特例。为了保证结论的适应性样本量较大,本研究没有按照上市公司的特征将样本进行详细分类,如果按照上市公司特征进行分类研究预期会有更多结论。3.突破研究结论上的争议。目前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基本上就公司财务指标对审计意见的影响方面取得了较为一致的结论。认为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绩效是影响审计意见的核心因素。但对于会计师事务所方面的因素特别是事务所的规模和组织形式是否会影响审计意见还存在不一致的结论,这些有争议的地方是今后研究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 Kida,T..An investigation into auditors’continuity and related qualification judgments.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80,Autumn,page:506-526.

[2] Mutehler,J.F..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he auditors’going-concern opinion decision.Journal of Accounting of Researeh,1985,Autumn,page:668-682.

[3] DeAngelo,L.E..Audit SIZE and Audit quality.Auditing:A Journal of Praetiee & Theory,1981,Fall,page:32-51.

财务审计类型篇(5)

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定员定额的概念、制定及管理;单位预算的编制、审批及执行程序;财政拨款和事业收入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支出及具体项目的管理。

三.国有资产和负债管理:国有资产的概念和分类;事业基金、固定基金和专用基金的管理。行政事业单位负债的概念及管理要求;应缴财政预算资金和应缴财政专户资金的管理。

四.财务清算和财务报告:财务清算的原因和分类;清算财产的估价和变现;财务清偿和剩余财产分配。行政单位财务报表的主要内容及编制方法;事业单位财务报表的主要内容及编制方法;年度财务决算的编制和审批。

五.财务分析:财务分析的作用、要求和形式;偿债能力、资产管理能力及盈利能力分析;财务报表分析的应用;杜邦分析体系;我国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部分公司财务管理

一.财务估价:货币的时间价值及计算;债券的概念、价值及必要报酬率;股票的概念及价值计算;风险和报酬;资本成本和资本结构。

二.投资管理:投资项目评价的基本方法;投资项目现金流量的估计;固定资产投资决策;投资项目的风险处置

三.流动资产管理:现金管理的目标及最佳现金持有量;应收帐款及信用政策的制定;存货经济订货量的基本模型及扩展。

四.筹资管理:资金需求量的预测;筹资的渠道和方式;股票筹资与债券筹资的比较;短期负债筹资的主要形式;营运资金政策的选择。

五.股利政策:利润的构成与分配;股利分配政策的类型;股票股利和股票分割的比较;目标利润规划。

第三部分审计

一.基本概念:审计的概念和种类;审计的职能和目标;审计的方法和程序;审计业务约定书与审计范围;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审计职业规范和审计责任。

二.内部控制及其测试与评价:内部控制的目标与要素;内部控制测试;内部控制评价;管理建议书。

三.企业会计报表审计:企业会计报表审计准则;企业主要会计报表的审计;流动资产审计;长期投资审计;固定资产审计;无形和递延资产审计;流动负债与长期负债审计;所有者权益审计;收入、费用及利润审计。

四.审计报告:审计报告的基本类型;审计报告准则;审计报告的编制;期后事项;特殊目的审计。

五.内部审计:适当的审计程序;舞弊的发现;舞弊调查。

第四部分统计基础

一.集中趋势和离散趋势:集中趋势的测度;算术平均值、调和平均数、几何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级差、平均差、方差和标准差。

财务审计类型篇(6)

一、“比较”的审计模式的提出

(一)审计“免疫系统”理论。

刘家义审计长在2008年召开的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这一创新理论。刘审计长认为:“国家审计从促进广泛的社会受托责任履行、维护经济社会发展秩序的角度,发挥着预防、揭示和抵御经济社会运行中的障碍、矛盾和风险的免疫系统功能”。在医学上,“免疫系统(immune system)是机体保护自身的防御性结构,……构成免疫系统的核心成分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备识别能力和记忆能力。……免疫系统具有以下功能:一、保护:使人体免于病毒、细菌、污染物质及疾病的攻击。二、清除:新陈代谢后的废物及免疫细胞与敌人打仗时遗留下来的病毒死伤尸体,都必须藉由免疫细胞加以清除。三、修补:免疫细胞能修补受损的器官和组织,使其恢复原来的功能”。正是由于审计发挥着与机体中免疫系统类似的防护、纠错和改进功能,刘家义审计长才提出国家审计的本质是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系统。

(二)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基础是淋巴细胞,它使免疫系统具有识别能力,能够发现非己物质,及时调动巨噬细胞吞噬外来入侵,从而使免疫系统发挥预防、纠错和改进的功能。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什么呢?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功能又是如何得以实现呢?归纳起来,可以用“比较”一词来概括。

机体免疫系统发挥作用的前提是“具有高度的辨别力,能精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物质,以维持机体的相对稳定性;同时还能接受、传递、扩大、储存和记忆有关免疫的信息,针对免疫信息发生正和负的应答并不断调整其应答性”。与其相似,国家审计发挥“免疫系统”功能,首先必须能够发现或者察觉审计事项的实际情况偏离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异常现象,进而察觉风险、揭示问题、找出原因、提出建议,促使利害关系方及早采取预防、纠错或者改进措施。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的偏离,我们将其定义为“差异”(Difference)。差异包括有利偏差和不利偏差即“异常”(Anomaly)或者问题(Finding),而发现“差异”或者“异常”的关键就是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预定目标、标准或者指标进行比较,因此可以说发挥审计“免疫系统”功能的基础是“比较”。

(三)“比较”的审计模式。

根据上面的分析,发挥审计功能的基础是“比较”。更进一步,我们可以用“比较”这一核心概念,将各种审计业务统一起来,形成“比较”的审计模式。不同类型的审计业务,从审计过程看,没有太大的差异,都可以用一种类似于逻辑学中思维形式结构的方式来表示(见图1):审计事项A,比较(可以视为一种运算符),审计评价标准B(即预先确定的目标、标准或者指标),A与B相比较的结果C.在获得比较结果的基础上,作出审计评价;寻找问题(不利偏差)成因,提出审计建议。

在“比较”的审计模式下,各类审计业务的思维模式、审计过程相同,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评价标准、审计事项的选取,比较结果及其后续应用等几个方面。下面简要说明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审计事项、比较结果是如何在划分审计业务类型中发挥作用的。

1.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是区分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财政财务审计是对被审计单位报告的财政财务收支、财务状况、经营成果、资源使用是否符合公认标准做出独立评价和合理保证的一种审计业务。财政财务审计的公认标准主要是指公认会计原则或者除公认会计原则外的其他会计制度和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则是对照相关标准,对审计项目(可以是政府机构、组织、具体项目、某项业务活动或者某项职能)的经济性、效率和效果作出独立评价,并找出影响项目经济性、效率和效果的因素,为信息使用者提高绩效、改善经营、降低成本、合理决策提供有用信息。财政财务审计与绩效审计的主要差别,一是评价(对照)标准存在差异。财政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相对固定,主要是公认会计原则或者其他特定会计制度,以及相关财经法规。而绩效审计的评价标准千差万别,既可以是预定目标、行业指标或者国家标准,也可以是管理原则、良好实务或者商业惯例。二是比较的结果不同。财政财务审计对照会计原则或者会计制度,评判被审计单位对经济活动的记录和反映是否遵守公认原则,比较的结果是“遵守”或者“未遵守”,是“对”或者“错”。而绩效审计对照有关标准,评判的主要不是对和错,而是实现既定目标的程度,与预订标准的差异程度,从而说明审计项目是否具有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可见,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比较结果的差异,是财政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2.审计事项是区分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重要标志。专项审计调查与绩效审计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审计事项的差异上。很多时候,专项审计调查被视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绩效审计,其与绩效审计的区别主要是,专项审计调查的特定事项,通常涉及一个或多个行业、地方、多个部门或者单位,由于其审计事项涉及的面较广,因而专项审计调查反映的问题具有较强的宏观性、采取的方法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绩效审计选取的审计事项涉及的单位较少,一般仅针对被审计单位或者项目。

3.审计结果是区分经济责任审计与其他审计(调查)的主要标志。经济责任审计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计业务类型,目的是通过对领导干部任职期间,所在地区、部门、单位或者企业的财政、财务收支及有关经济活动的真实、合法、效益(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进行审计监督,揭示被审计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履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分清领导干部在履行经济责任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责任,准确把握和正确评价领导干部所负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为组织人事、纪检监察、行业主管及其他相关部门监督、评价、考核和任用干部提供参考依据,以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管理。可见,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是经济责任审计的基础。经济责任审计实质上是对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结果的再利用,是在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的基础上,建立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结果与被审计领导干部责任之间的直接、间接联系。而财政财务审计、绩效审计或者专项审计调查尽管也要分析问题成因并查找责任人,但问题责任人并不针对某个预先确定的领导干部。

二、“比较”的审计模式在审计中的运用

(一)“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

在“比较”模式下,各种类型的审计业务方法大体相同,在审计方法上不用去严格区分究竟开展的何种类型的审计业务,只需根据审计目标,选取适当的审计评价(比较)标准和审计事项,并在比较基础上,分析比较结果成因、分清责任、提出建议。具体讲,“比较”模式下的审计过程可以描述为:分解、细化项目总体审计目标,形成审计具体目标;找到可以反映具体审计目标的审计评价标准和能够为具体审计目标是否实现提供审计证据的审计事项;审查审计事项,获取有关审计事项实际状况的证明材料;将审计事项的实际状况与审计评价标准进行比较,得出比较结果;根据比较结果,查找差异成因和分清责任;作出审计评价和提出审计建议。

对于上述审计过程,可以用两个图形表示,一个是审计目标的分解和审计事项的选取(见图2);一个是审计“比较”过程(见图1)图2和图1的结合,就构成了适用于各类审计业务的完整审计过程。

财务审计类型篇(7)

审计意见作为企业经营状况的指示灯,能够从其独特的视角反映公司的经营状况。关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研究,国外开始的比较早,相关文献表明,审计意见在财务危机预警中的作用尚无定论。与国外的研究结果相一致,我国学者对审计意见在财务危机预警中是否具有信息含量研究的结论也不一致。

研究设计

审计意见的分类。本文在研究时,审计意见的划分为标准审计意见(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除标准无保留审计意见之外的其他审计意见)两类。

财务危机的界定。本文在研究时,采用两种较为常见的财务危机标志事件选择方法并比较这两种选择方法在财务危机预警中作用的异同。取值规则(fda,financial distress affair)如下:

研究假设。国内一些学者关注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实证研究,基本着重于考察审计意见在股票市场上的市场反应,而没有对审计意见能否预测财务危机给予正面回答。由此本文提出以下假设:

h1:财务危机公司获得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

h2:加入审计意见的预测模型的预测能力高于未加入审计意见模型的预测能力。

h3:离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时间越短,预测精度就越高。

h4:对财务危机的不同界定方法(fad1和fad2)对模型的预测正确率有显著影响。

本文数据来源于巨潮资讯网。选取1998~2006年度的所有亏损上市公司和因财务状况异常而被st的所有上市公司作为统计分析的研究样本。

实证研究

(一)我国上市公司审计意见的描述性统计

按照以上审计意见分类标准和财务危机的界定方法,本文对1998-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审计意见作了描述性统计,具体结果如表1。

为了更好地反映不同类型公司在不同年度的审计意见,按照本文的划分方法(标准审计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得到1999-2006年上市公司审计意见如图1、图2所示。

从表1、图1、图2中,我们可以看出:

第一,亏损公司和st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均显著大于所有上市公司,也可以说,所有上市公司获得的标准审计意见显著大于亏损公司和st公司,所以h1成立。

第二,从时间序列上来看,st公司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亏损公司,或者可以说,亏损公司出具的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st公司。

(二)预测审计意见类型的logistic回归

1.样本选取与设计。选择2006年度被st的上市公司50家,同时选择与st公司处于同一行业,资产规模相近、上市时间相近的50家公司作为配对公司(记作sample1),然后选取st公司前一年和前两年的数据分别建立模型。

选择2006年度亏损上市公司50家,同时选择与亏损公司处于同一行业,资产规模相近、上市时间相近的50家公司作为配对公司(记作sample2),然后选取亏损公司前一年和前两年的数据分别建立模型。

2.模型设计。本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进行研究。为了比较两种财务危机的界定方法(fda1和fda2)对回归模型的影响,本文将以这两种划分标志分别建立模型,并且比较它们的预测效果;此外,由于本文的侧重点在于审计意见信息含量的研究,所以没有把过多的精力放在建立复杂的财务预警模型上,最终本文从反映企业的盈利能力、短期偿债能力、长期偿债能力、增长能力和资产利用能力等方面考虑,最终确定以下变量: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资产负债比率和总资产周转率,分别用x1,x2,x3,x4表示,建立logistic回归模型。

理性的管理者往往希望通过以前年度上市公司的审计意见类型,结合其他重要会计信息来合理预测本年度公司的情况,所以,我们把在2006年被st(或亏损)公司记为i年,因此i-1(2005),i-2(2004年)分别表示陷入财务困境前一年、前两年。

未加入审计意见模型,

其中,

其中,i=1,2,分别表示i-1和i-2年;p表示上市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概率。对于st(或亏损)公司,yi取1,否则取0,根据所得到的logistic方程,以0.5为最佳判定点对原始数据进行判定,若p>0.5,则判定该样本为财务危机的公司,否则为正常公司。

加入审计意见x5建立新模型。在原来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审计意见这一指标,用x5表示。

建立的新模型如下:

3.预测模型及结果分析。为考察以上模型的预测效果,我们把样本sample1中的3/5作为估计样本,共60家,其中st公司和匹配公司各30家;其余的2/5作为预测样本,共40家,其中st公司和匹配公司各20家;此外,我们把样本sample2中的3/5作为估计样本,共60家,其中亏损公司和匹配公司各30家;其余的2/5作为预测样本,共40家,其中亏损公司和匹配公司各20家,通过估计样本数据,分别建立预测模型。

由表2可得:无论采取哪种界定财务危机的方法,加入审计意见后,模型的预测正确率都会大大提高,也就证明了审计意见具有增量信息含量,从而证明h2成立。离公司陷入财务危机的时间越短,预测精度就越高。我们可以看出2005年综合模型的预测正确率要大于2005所对应的综合模型。从而证明h3成立。财务危机的界定方法对模型的影响不大,所以h4不成立。

结论

本文通过对1998~2006年沪深两市上市公司披露的审计意见的实证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财务危机公司(亏损公司和st公司)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均显著大于所有上市公司的平均水平;从时间序列上来看,st公司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要大于亏损公司出具的非标准审计意见的比例;审计意见在财务预警中具有信息含量,即加入审计意见后,提高了预测正确率。

参考文献:

财务审计类型篇(8)

一、 引言

近年来,我国上市公司进行财务报表重述的数量日趋上市。财务报表重述即财务报表的重新表述,它是指企业在发现并纠正前期财务报表差错时重新表述以前公布的财务报表(佘晓燕,2011)。上市公司进行财务重述意味着前期公布的报表中存在各种不同程度的差错,并可能影响投资者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做出正确判断,从而严重地损害了投资者的利益(Levitt,2000)。

作为证券市场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治理机制,外部审计能否识别财务重述所蕴含的风险,对不同程度的财务重述做出不同的反应,并通过其发表的审计意见减少信息不对称呢?这一问题无疑关乎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中小投资者的利益保护,并最终对整个证券市场能否有效运行构成重大影响。

二、 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财务重述的发生损害了财务报告的可信性(胡南薇, 曹强,2011)。大量研究(Palmrose et al.,2004;Srinivasan,2005;Graham et al.,2008;Kravet et al.,2010)验证了股东、债权人以及经理人市场能识别财务重述所蕴含的风险,并对其做出风险反应。如果外部审计监督是一种有效的外部治理机制,注册会计师就应能够识别和评估财务重述所包含的风险,并可能体现在错误发生年度或财务重述年度的审计意见上。本文将研究视角锁定为财务重述对重述年度财务报告审计意见的影响,这一议题看似有些费解:上市公司对历史差错的更正应属正当行为,怎么会影响重述期的审计意见呢?根据信号理论,上市公司更正前期差错至少向外传递一种消极信号,即公司存在管理或内部控制问题,这样,当期报表同样存在错报的可能性,相对于未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来讲,其审计师面临的审计风险较高。为规避风险,CPA会在提高对其执业谨慎性的同时提高对其报告谨慎性,从而减少对其重述当期报表无条件赞同的可能性,即加大对其出具非标准意见的可能性。迄今,我国已有两篇文献对此做过实证检验。王霞、张为国(2005)的研究结果表明对财务重述公司之前年度蓄意错报的行为,注册会计师有所察觉并反映在审计意见中。佘晓燕(2011)研究发现,在初始差错年和报表重述年,注册会计师都能在一定程度上识别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动机,并在审计意见中有所反映。故本文提出类似的第一个假设:

假设1:本期发生财务报告重述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发生财务重述等于承认以前报表是低质量的,从而会加大当期报表的审计风险。财务重述的程度不同,其蕴含的当期审计风险存在差异,继而对审计意见的影响也就不一样。可以合理预期,财务重述程度越大,蕴含的当期审计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的审计态度越趋于谨慎和严厉,从而越可能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故提出本文的第二个假设:

假设2:本期发生财务报告重述程度越大,越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刘继红(2009)发现,所有权性质导致审计意见在识别盈余管理中的作用存在差异。那么,所有权性质会不会导致审计意见在识别财务重述性质时也存在差异呢?也就是说,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是否受到其所有权性质的影响?我国目前还未有文献对此进行探讨。我们知道,一方面,国有控股公司往往承担着更大的社会责任和政治成本,其盈余管理行为受到一定的限制(高燕,2008),重述的恶意成分较低;另一方面,政府控制的上市公司通常与政府之间存在较强的政治关联,寻租能力较强(郭梦岚、李明辉,2009),从而,财务重述最终所带来的审计风险较非国有公司要低,从而被出具非标意见的可能性也就较低。故提出本文的第三个假设:

假设3:相对于国有控股公司,非国有控股的上市公司发生财务重述时,更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三、 研究设计

1. 数据来源及样本选择。本文选取2006年~2013年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解释变量财务报告重述的数据是从迪博公司的财务重述数据库下载,并删除格式变动或因会计准则模糊性所致的重述,得到672个财务重述样本。而其他变量的数据则来自国泰安(CSMAR)数据库,剔除金融保险行业,剔除数据不全的公司后,得到有效样本15 605个。对所有连续变量的离群值进行了缩尾处理(Winsorize),双边各缩尾1%。

2. 回归模型及其变量定义:为了验证假设1,构建以下Probit模型:

Pr(OP=1)=?琢+?茁1RESTATE+?茁2LAGOP+?茁3SWITCH+?茁4BIG+?茁5PB+?茁6OWNER+?茁7LNTA+?姿IND+?孜(1)

为验证假设2,构建以下模型:

Pr(OP=1)=?琢+?茁1SERIOUS+?茁2SLIGHT+?茁3LAGOP+?茁4SWITCH+?茁5BIG+?茁6PB+?茁7OWNER+?茁8LNTA+?姿IND+?孜(2)

(1)因变量。OP为虚拟变量。本年审计报告为非标准审计报告时,赋值为1;为标准报告时,赋值为0。非标准审计报告包括带强调事项段或其他事项段无保留意见、保留意见、否定意见和无法表示意见。

(2)解释变量。RESTATE为虚拟变量,如果上市公司在本年度对财务报表进行过重新表述,则取值为1,否则为0。若假设1成立,则期望其符号为正。

SERIOUS和SLIGHT是衡量财务重述程度的特征变量,均为虚拟变量,如果本年发生的财务重述程度严重,则SERIOUS取值为1,否则为0;相反地,如果重述程度轻微,则SLIGHT取值为1,否则为0。迪博财务重述数据库将财务重述类型分为五类:会计问题重述;技术问题重述;敏感问题重述;应法律法规或交易所要求重述;重大会计差错、会计舞弊或丑闻;其他或未知。我们将重大会计差错、会计舞弊或丑闻归为重述程度严重一类。另外,借鉴Palmrose et al.(2004)“将核心重述定义为涉及收入、主营业务成本及营业费用的重述”的思想,将影响收益的财务重述也归为严重重述。其他重述则为程度轻微的。我们认为,如果公司对严重的错报进行重述,注册会计师应给予更多的关注,故在预测SERIOUS和SLIGHT符号显著为正的同时,还期望SERIOUS的系数显著高于SLIGHT。

(3)控制变量

①事务所特征变量。BIG为虚拟变量,如果上市公司聘请了国际“四大”或国内“”所时,赋值为1,否则为0。大型事务所独立性较强、质量控制较规范,故预期BIG的系数符号为正; SWITCH为虚拟变量,当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时,取值为1,否则为0。当上市公司变更会计师事务所时,一方面可能是为了购买审计意见而选择了关系更好的继任事务所;但另一方面,继任事务所也可能因面临更多的监管关注和审计风险而更加谨慎执业,故对SWITCH的系数符号不作预期;

②公司特征变量。LNTA为公司规模,是总资产的自然对数。大公司管理较规范、内控较完善,盈余管理程度较低;并且,对事务所而言,大公司更重要,谈判地位更高,出具非标审计报告的可能性更小,预期LNTA的系数符号为负;OWNER是区分国有或非国有的虚拟变量,国有企业有更多的行政资源和政治关联,也更容易通过政府干预来获取标准意见的审计报告,故预期OWNER的系数符号为负;

③财务特征变量。PB为市账率,是衡量公司成长性的指标。一般而言,高成长性伴随着较高的经营风险和较大的经营失败的概率,其存在平滑利润动机,从而更容易获得非标准审计报告,预期PB的系数符号为正。

④其他控制变量。LAGOP为虚拟变量,上年被出具非标审计报告,取值为1,否则为0。如果上年被出具了非标准审计报告,说明公司内控较薄弱,存在较为严重的财务报告问题,故其审计风险较大,本期也较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因而预期LAGOP系数符号为正。IND为行业虚拟变量,用于控制行业固定效应。

四、 实证结果

1. 描述性统计。按审计意见类型分组的单变量检验结果显示,获非标准审计报告公司财务重述的比例显著较高,这表明注册会计师在出具审计报告时会一定程度地考虑客户的财务重述问题。另外,平均而言,获非标准审计报告的公司成长性更高、规模更小、更可能为非国有性质、更可能由小型事务所审计,更可能发生会计师事务所变更、且上年更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

对各变量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变量间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且财务重述(程度无论轻重)、上年度审计意见、市账率和变更事务所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均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正相关。而事务所规模、控股权性质和公司规模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均在1%水平上显著负相关。

2. 回归分析。表1列示了模型1和2的回归结果。表1显示,RESTATE系数在5%水平上显著为正,说明2006-2013年,相对于没有发生财务重述的公司而言,本期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报告。这支持了本文的假设1。LIGHT系数为正,但并不显著。SERIOUS系数在1‰水平上显著为正,且系数0.611远大于LIGHT的系数0.069,这验证了假设2:财务重述程度越严重的公司越可能被出具非标意见。同时也说明,注册会计师能识别财务重述轻重程度并作出不同程度的反应,在财务重述程度较轻时,蕴含审计风险较低,可能并不足以影响审计意见类型。

此外,控制变量的回归结果显示,小规模公司、成长性公司、上年获非标准审计报告更可能获得非标准审计意见,这些结果与预期基本相符,与以往文献的发现也基本一致。

为验证假设3,我们按照公司性质是否为国有将样本分成两组,分别按照模型1和2进行回归检验。结果见表2。

表2的回归结果表明,在两组样本中,RESTATE和SERIOUS两个变量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明显差异,而其他变量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在两个模型中基本一致。结果显示,在国有控制上市公司样本中,“是否发生财务重述”及“所发生的财务重述是否严重”都不再和审计意见显著正相关了,而在非国有控制上市公司样本中,发生财务重述及财务重述的严重程度均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保持显著正相关关系,且其系数均明显大于表1中相应系数,这也就意味着,假设3得到了支持。

五、 结论、创新及局限性

本文首先从整体上探索了财务重述与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发现在控制了一系列因素以后,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较未发生财务重述的上市公司更可能被出具非标准的审计报告。其次,从重述类型及是否影响净收益两个维度来对财务重述程度进行细分,发现上市公司重述程度越大,越可能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且程度轻微的财务重述并不足以影响审计意见的出具。这表明,注册会计师能够鉴别上司公司的财务重述性质和程度,并对重述程度高的上市公司发表非标意见,也就是说,审计师能够对上市公司的财务重述起到监督作用,并通过发表非标意见来减轻证券市场信息不对称的程度。最后,文章还探讨了上市公司控制权性质是否对财务重述与审计意见相关性构成影响,研究发现,财务重述与非标意见之间的显著正相关关系仅存在于非国有控股公司样本中,对国有控股公司而言,财务重述与非标准意见之间的正相关关系并不显著。

本文的创新在于:(1)研究方法与研究结论均与以前文献有所差别。鉴于重述数据不易获得,我国目前研究财务重述的文献较少,其中研究财务重述与审计意见相关性的文章仅两篇,研究方法及结论基本类似,均使用错报金额来衡量重述程度,得出“错报金额越大,越容易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本文则从重述类型及是否影响净收益两个角度来衡量财务重述的程度,得出类似结论,并且还发现,程度较轻的财务重述可能并不会影响审计意见的出具;(2)拓展了研究内容,在财务重述与非标准审计意见之间加入了对控制权性质的考虑,而从目前我国文献来看,暂未有研究讨论这一问题。故本文从以上两方面丰富了财务重述领域的研究。

本文的局限性在于:(1)迪博财务重述数据仅提供了重述类型、是否影响财务报表等信息,未提供具体重述金额,也未提供影响净利润的具体金额,而重述金额大小及其对净利润的影响金额大小对实证结果都可能构成影响。(2)仅考虑了财务重述与当期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未分析其与错误发生年度审计意见之间的关系。(3)未区分财务重述原因类型,分别检验其对审计意见的影响。这些均是以后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佘晓燕.财务报表重述公司审计质量研究.财经理论与实践,2011,(9).

2. 胡南薇,曹强.上市公司财务重述与审计服务定价――兼评新审计准则的颁布效果.经济经纬,2011,(1).

3. 郭梦岚,李明辉.公司治理、控制权性质与审计定价.管理科学,2009,(12).

4. 高燕.所有权结构、终极控制人与盈余管理.审计研究,2008,(6).

5. GRAHAM J R,LI S,QIU J P.Corporate misr- eporting and bank loan contracting.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2008,89(1):44-61.

6. 刘继红.国有股权、盈余管理与审计意见.审计研究,2009,(2).

7. 王霞, 张为国.财务重述与独立审计质量.审计研究,2005,(3).

财务审计类型篇(9)

(一)转变企业管理理念,建设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在给企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产生了积极的意义,加强了企业的内部管理控制,推进了企业管理的发展,具体有以下几个方面:①降低企业内部风险:在内部控制过程中会涉及到许多的审批制度以及业务流程,两种类型的审计整合加强了企业的内部控制,使得管理层更加了解企业具体的经营发展情况,减少了内部舞弊现象,从而降低了企业的内部风险;②内部控制能够让企业内部之间既保持联系又相互制约,促进了企业日常业务开展的规范性。 

(二)促进会计师的发展。内部控制审计的提出能够拓展会计师的业务范围,当前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虽然还没有明确的规定,但众多企业及公司已经着手加强二者的整合,可见两种审计类型的整合是未来企业审计的重要趋势,整合审计也在为越来越多的会计师事务所接受,这就给会计师行业带来了新的动力,为促进会计师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但需要明确的是,在提供发展机遇的同时,注册会计师在审计经验、专业人员等方面也面临着重要的挑战。 

(三)提升审计效率。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性质不同,但二者存在着一定的共性和联系,这就使得二者的审计结果可以相互利用、相互提供数据基础,这就大大降低了审计的成本,从而提升了审计效率。具体来说,两种审计方式都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情况进行评估测试,以此来确定审计方向,而二者获得的审计资源能够实现共享,减少了审计资源及信息的人力、物力及时间,而如果由一家会计师事务所进行审计整合,还减少了两种审计关于资料的沟通成本,这些都会提升审计效率。 

(四)降低审计风险。单一的财务报表审计需要对企业的内部情况进行评估分析,并作出内部控制评价,这种分析和评价并没有内部控制审计准确,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能够提供正确的内部控制信息,从而为降低财务报表风险提供了数据基础。如果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出现错误,也可以通过内部控制审计进行正确性验证,这就大大降低了审计风险,提升了审计质量。 

二、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可行性分析 

(一)二者终极目标一致。内部控制审计的主要目标有:保证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保证资产的完整和安全、合理的利用资源、提升企业经营效率等等,从内部控制审计目标中可以看出,其主要是为了提升财务报告的质量。财务报表审计要符合会计准则以及相关会计制度,反映出企业的财务状况与经营成果,以此可以看出财务报表审计的主要目标是为了让企业的管理层以及相关信息的使用者得到真实的财务信息。 

综上所述,虽然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在审计流程等方面有所不同,但其有着共同的提升财务报告真实度和质量的目标。由此可见,将这两种类型的审计整合是可行的。 

(二)二者审计模式相同。财务报表审计采用的是以现代风险为导向的自上而下的审计模式,主要以企业的风险评估为基础,并对影响风险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确定审计范围及重点,实施审计程序。内部控制审计中主要通过对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整体风险的了解,来得出测试控制的思路,之后在进行相关审计流程。由此可见,从审计模式上来说,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都是自上而下的现代风险导向的审计模式,因此,二者的整合是可行的。 

(三)二者审计程序相关。财务报表审计与内部控制审计的结果能够被相互利用,在财务报表审计中能够对企业内部控制形成初步了解,这就给内部控制审计提供了帮助,同时注册会计师能够通过审计程序发现企业的重大错误,这就能够将相应控制点的控制缺陷体现出来,从而对内部控制审计确定方向和范围。注册会计师对企业内部控制点的审查,同样能够指出相应的账户是否存在问题,从而为财务报表审计提供帮助。 

三、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整合的策略研究 

(一)同时实现两类审计目标。首先要对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的有效性进行分析测试,以此来获取充分的证据,证明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对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意见。同时,通过内部控制审计能够帮助财务报表审计在实现更加合理的内部风险控制。 

两种审计类型虽然有着一定的相似性和关联性,但具体的审计范围以及样本量还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因此,要想实现两类审计的目标,就需要对财务报表审计策略进行相应的改进,使之能够适应内部控制审计,以此来同时实现两类审计目标。同时,为了加强二者的整合,还可以适当的通过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测试成本节约来抵消内部控制审计中所增加的成本。只有实现以上几个方面的综合性整合方案,才能够同时实现两类审计目标,才能够实现内部控制审计与财务报表审计的整合。 

(二)审计结果的相互利用。①内部控制审计中,注册会计师在形成内部控制有效性结论的同时要考虑到财务报表审计对于控制运行的有效性测试;在财务报表审计中,在评估风险时要考虑到内部控制审计中对控制和运行的测试结果。如果在任何一个审计流程中发现控制错误,要及时对该项错误造成的财务报表审计在实践、范围、性质等方面的影响进行分析;②会计师应当根据财务报表审计结果来进行内部控制审计有效性的评价和分析,例如相关程序的风险评估、舞弊相关风险评估,违规操作和行为问题以及实质性程序中的问题等。 

财务审计类型篇(10)

[摘要]在会计信息失真识别问题中,考虑到决策失误所付出的不同错误分类成本以及样本数据的不平衡分布等特点,使得基于总体准确率的数据挖掘方法不能获得理想的识别效果。本文针对会计信息失真识别问题的特点,建立了一种成本控制型支持向量机模型,利用粒子群算法进行特征选择和参数优化,从而降低总体的错误分类成本。实验证明,该模型能够有效的识别出虚假的财务报告。 [关键词]财务报告支持向量机成本 一、引言财务报告所反映的会计信息是对企业经营活动中资金运动的状态、方式的客观描述,一旦财务报告存在人为的虚假信息,各方利益都将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正确的识别出虚假会计信息显得非常重要。目前国内外主要运用传统的会计经验分析方法、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和定量的模型识别方法来识别虚假会计信息。传统的会计经验方法大多数依赖于分析性程序方法来识别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造假行为。这种方法虽然能够对每个财务报表进行细致审查,但是在对大型上市公司进行审计时效率不高。计算机辅助审计和定量的模型识别方法可以大幅提升审计效率。其中计算机辅助审计方法主要是应用审计软件来开展审计工作。在审计软件中,可以根据电子数据进行查询、查账和图形分析等操作来辅助审计工作,也可以调用审计方法库来实现审计功能。 定量的模型识别方法主要是利用上市公司公开的财务数据,建立数学模型来识别虚假会计信息。可以将这些模型嵌入到审计方法库中,帮助人们快速识别虚假会计信息。其中一些模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逻辑回归方法、多元统计分析中的主成分分析方法等传统统计方法来预测虚假会计信息,但传统统计方法在面对大规模多变量问题时会遇到“维数灾难”;的现象,而且很难处理和分析复杂非线性模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机器学习技术,如人工神经网络(ANN)和支持向量机(SVM),开始应用于企业分类问题,并获得了超越传统统计方法的实验效果。如Fanning和Cogger(1998)[6]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建立了一个识别虚假财务信息的高信都侦测模型,但人工神经网络无法避免局部极值的问题。 支持向量机(SVM)方法是由Vapnik等提出一种针对分类和回归问题的新型机器学习方法。它与传统的研究方法相比,在解决小样本、非线性以及高维模式识别问题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而且能够解决神经网络中不可避免的局部极值问题。因此,使用支持向量机方法来识别虚假会计信息能够取得比其他方法更好的效果。邓庆山和梅国平将基本的支持向量机模型应用到虚假会计信息识别领域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虚假会计信息识别问题中,将可信的财务报告错误的判定为虚假的财务报告和将虚假的财务报告错误的判定为可信的财务报告,在所付出的错误分类成本上是截然不同的,前者只会使利益相关人的盈利减少,而后者则会对利益相关人造成直接的经济损失。 此外,在数据特征上,财务数据间的勾稽关系非常明显,存在过多的冗余属性。而基本模型并没有考虑到分类问题中的错误分类成本和数据的冗余属性问题,并且基本模型中的惩罚参数以及核函数参数的不同取值,会影响模型的精度。因此,本文尝试将错误分类成本引入到支持向量机模型中,并且利用粒子群算法自动控制模型中的参数以及进行特征选择消除样本数据的冗余属性,来识别虚假会计信息。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首先提出了一种基于成本控制的支持向量机模型以及求解过程,其次建立了虚假会计信息识别的指标体系,最后用实验数据检验了模型的效果。 二、基于成本控制的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考虑一个训练集,是输入向量,为对应的二进制分类标签。考虑区分n维空间的两个点集A和B的元素这一机器学习的基本问题,这些集合分别由m×n和k×n的矩阵A和B表示,其中。定义第一类错误分类和第二类错误分类,第一类分类错误是指将A类中的点错误地分类到B类。当,但时,则发生一次第一类分类错误。定义一个阶梯函数(1)其中,因此,第一类错误分类数为。类似地,第二类分类错误是指将B类中的点错误地分类到A。当,但时,则发生一次第二类分类错误。阶梯函数为:(2)其中,。因此,第二类错误分类数为。设第一类错误分类成本为C1,第二类错误分类成本为C2,则SVM分类器的决策成本为.

财务审计类型篇(11)

财务信息化建设是通过局域网或互联网手段, 将企业内部与外部信息进行整合, 数据通过财务管理软件系统从中筛选出有利信息,更好服务企业发展。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是指,内部审计机构建立一套具有科学性、规范性、前瞻性、可持续性和共享性的内部审计信息系统,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对组织进行审计计划和审计的全过程,并确认企业信息风险战略的审计或评估。

一、企业财务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关系

脱离财务数据进行内部审计几乎是不可能的,财务数据是企业各种经济业务的货币化体现,要审查企业的经营效益、经济责任,脱离开经济业务数据,就如同空中楼阁,失去了有效的支撑依据。很大程度上基于财务信息系统提供数据的内部审计系统,是对财务信息系统导出的数据进行再加工、处理。要有效推进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内部审计软件功能需与企业财务软件相匹配、相适应,否则,孤立化发展,最终无法应用于实际内部审计业务中,如:部分审计软件无法导入或导出财务数据,最终面临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失败的局面。

独立的审计活动,基本贯穿了企业的整个财务控制活动;内部审计能够加强企业内部财务信息的对流,完善财务控制制度。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内部审计的财务信息化建设,在满足现有经济业务记载、上报等功能前提下,明确内部审计需求,进行适当发展调整,将更有利于企业后续监督功能的发挥,与审计信息化建设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局面。

二、企业财务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一)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整体处于迅速发展期。目前我国拥有2000多万个各类型企业;大型企业已基本实现财务信息化建设,其中少数实力雄厚企业已同国际接轨,通过量身定制、专业开发,在企业内部构建ERP企业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财务、业务、人力等多层面数据集成与共享。部分企业通过购买用友、浪潮等市场主流财务应用软件,对软件进行一定微调,搭建起适应企业业务类型的财务内部网络系统,基本实现集团内多层级、多企业间财务数据共享、运用。大量企业通过购买通用财务软件,基本实现初步信息化建设。处于手工记账状态,未实现信息化建设企业,多为小微企业。

具体实践中,财务核算、报表、资产管理等基础财务功能信息化已较为成熟,被广泛运用于各大企业中;但涉及财务管理更高层次的诸如:财务预算管理管控、关联交易合并抵消、往来管理账龄分析等,信息化建设程度参差不齐,大量企业针对更高层次财务信息化程度有限或未能实现高层面信息化建设。

(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现状

我国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晚,发展缓慢。在多数企业尚未有效建立内部审计部门背景下,少数具有内部审计部门的大型国有企业,信息化建设推行困难,或仅就内审部分业务通过审计软件实现,或通过财务系统软件、办公电子表格开展审计工作,或完全依靠手工完成内部审计系列工作。

尝试开展内部审计信息化的企业中,内审系统功能运用主要针对财务数据审计。涉及风险控制、非财务数据业务审计、综合分析等功能,信息化程度极低。

三、企业财务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既体现在系统整体的发展不平衡,又体现在内部功能应用的不平衡。

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发展明显快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财务信息系统已趋于成熟,而内审信息系统还处于起步阶段。这就导致审计软件功能无法跟上财务软件功能发展变化,针对财务科目、辅助设置变更,核算方式变化,内审软件常常一筹莫展,通过审计软件只能对获取的部分财务数据进行处理。这与内审源于财务而高于财务的业务要求不相匹配,导致很多审计人员只好放弃使用,转而手工处理。

财务系统基础功能运用较多,而涉及抵消、合并、分析等功能,很难完全推行,过程记录残缺或为空,仅有手工填录报表;导致审计软件在获取抵消账套时常常取不到数,使工作开展受阻,难以推动内审系统更高层级功能的开发与运用。财务系统采集与存储数据类型有限,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内部审计全面获取预算、业务等多类型数据的难度与工作量。

内审系统功能运用中,高度集中在财务审计功能模块,导致在与财务系统进行数据交换过程中一旦稍有差错,整个内审系统就被搁置一边。

(二)发展条件受限

无论财务还是内审信息化建设都需要投入一定人力、财力、物力,很多企业自身经营情况决定无法投入较多资金在信息化建设上。缺乏具备运用能力的专业化人才队伍,也是众多企业面临的一大问题。部分企业处于偏僻、落后待开发山区,办公条件有限、网络环境差、人才储备困难,难以满足信息化建设要求。大量企业并未设立内部审计部门或内部审计岗位,信息化建设更无从谈起。

(三)系统软件与现实需求存在差距

财务工作涉及到特殊、复杂诸如历史遗留问题等,通过系统难以自动生成符合会计准则要求凭证或报表数据,导致人工干预系统生成数据,而财务数据的延续性,导致干预的影响很难彻底消除。众多层级企业财务人员的管理、管控难度,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涉及诸多企业的关联交易是否能统一、标准化地在系统中实施,信息系统的标准化与现实的多样、灵活性难以完全匹配。

内部审计工作的灵活性,涉及企业诸多层面,在未实现业务数据信息化系统集成的企业,内部审计软件功能与现实需求差距难以逾越。目前市面上较普遍审计软件,其审计理念、底稿设计,多数基于社会中介机构年报或IPO审计设定,着重于对单个会计年度或三年零一期报表科目审前、审计调整及审定数的流程体现;无法满足短则三五年,长则十余年的内部审计需求。内部审计系统功能仍局限于单体企业审计,尚无法实现对合并企业的系统审计。

(四)发展成果未互通共享

财务与内部审计信息系统建设各自为政,独立发展,各自发展成果未实现互通共享。

财务信息系统发展较为成熟的数据录入、存储、处理功能,在内部审计软件中未能很好实现。针对更为灵活的审计业务,对系统生成数据的补充、加工是必然要求,但目前软件功能却很难实现补充录入数据与系统读取数据融合,并在系统内完成加工、计算、分析。内部审计软件中发展较为成熟的账龄分析功能,在财务系统中未见运用,财务系统账龄分析功能相对烦琐,导致最需要实时掌握账龄,以做好往来管理的财务人员宁可手工完成账龄分析。内部审计软件无法对直接导入的财务报表数据进行分析处理,而财务软件中针对报表分析处理数据,往往仅能满足财务人员需求。

四、企业财务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改进策略

(一)促进财务与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协同发展

在二者发展极不均衡又高度关联情况下,加强沟通,在既有成果互相运用基础上向前推进,对尚不具备运用ERP管理系统条件的企业,意义重大。

财务系统建设与运用在日益精细化同时,注重过程记录与体现,将为审计信息系统读取财务数据提供广泛支持。以企业需求为中心,通过在财务或内审信息系统功能改进会议中,互相引入参会代表,使改进方案在吸收双方专业经验基础上,兼顾各方需求。通过向擅长于打通各类系统沟通瓶颈的“物联网”技术团队寻求帮助等方式,均可有效促进二者的协同发展。

(二)培养和引进复合型人才

再好的系统,脱离了会运用的人,都将成为摆设。加强培养、引进既熟悉财务、审计知识又能熟练运用现代化信息系统的复合型人才;加强日常培训,努力提高基础人员业务与计算机运用技能,将是推动企业财务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环节。

(三)促使软件功能与实际运用更加匹配

系统开发人员难以凭空想象出实际操作的财务、内部审计人员究竟想要什么样的应用系统,也难以察觉财务、内部审计人员弃软件系统某些功能不用的真实原因。加强沟通,在合理、可实现基础上,共同努力,使软件开发、调整更符合实际需求。这既能给企业财务、内部审计人员带来真实效率提高、管理水平的提升,又将有力推动专业应用软件的发展。

(四)拓展数据采集类型与系统功能运用

丰富和拓展财务数据采集类型,严格采集标准。围绕多维度成本、预算标杆、资产效益分析、企业健康等主体,打造财务数据集市的探索,将有效推进财务系统建设,增强财务系统运用向更高层次的财务管理辅助决策发展。同时,丰富内部审计系统运用内容,推进业务审计功能的有效开发、利用与拓展,摆脱过度局限于财务审计功能模块状况。二者数据、信息面的同时拓宽,将会使信息化建设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努力推进信息化建设全线贯通

2015年12月28日,财政部、工信部联合开展电信普遍服务试点工作,并正式《2016年度电信普遍服务试点申报指南》,力争到2020年实现98%的行政村通宽带、农村宽带接入能力超过12Mbps等战略目标。随着“村村通宽带”政策的推行,限制企业信息化建设外部环境因素将逐步改善。提前布局,将企业总部财务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意义、模式、方法、要求等,向处于偏僻山区、农村的子公司相关企业负责人及财务人员灌输,作好前期铺垫准备,促使其努力融入社会整体发展趋势,将使企业财务及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实质性飞跃。

参考文献:

[1]廖晓娟.关于企业财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6(10).

[2]张雪菲,边娜.关于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的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