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创客教育内涵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4 16:33:49

创客教育内涵

创客教育内涵篇(1)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是培养当代学生良好政治思想的有力途径,也是当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与深化对中央有关精神理解的重要方面,不管从哪个角度讲,对深化教育改革成果、努力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品德都是极其有益的。自2005年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以后,全国各地的高效在改进和创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程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为我国现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工作开辟了良好的道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内涵的深刻落实奠定了高校基础。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

实践教学从其行为上讲是一种实践活动,但从其本体上而言却同时又是一种理论,因此实践教学同时具有了理论与实践两个向度的意义。从二者的关系上来看,实施教学措施以及制定实践教学目的的原因在于实践教学深厚的内涵之中,并且同时实践教学的内涵也是实施实践教学的基础,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它既是引导学生将外在实际转化为内在的精神动力的实践活动,同时又是引导学生将先进的思想政治理论彰显出来、在实践中得以体现的一种理论性的指导原则,所以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门将理性与感性、理论与实践融通起来的课程。本文要探讨的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也就是要分析和研究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实践层面上的涵义,亦即与其理论层次相对立的一个层面。所以,对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念的把握不应该是单向度的,应该是包含着理论与实践、本体与现象、理性与感性的双向维度的东西。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内容出发来对其概念加以考察,我们会发现在这种理论与现实的双向维度的学习中,高校中的学生逐渐完成了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相互交融的过程。这种实践课程实际上是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过程,是主观世界的外在客观化与客观世界的主观内在化相统一的过程。在这种双向的过程中,当代高校学生完成了关于世界认识的正确“三观”的建构,形成了一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领导和指导下的独特的、丰富的、科学的价值认知体系。这对于当代高校的学生而言有着极为丰富的意义,同时对于高校的教师而言,实际上也是一个提升教师教育水准和促进教师教育能力提升的良好途径。所以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主体与对象而言,它是教师与学生相互交融的过程,是学生提升人生境界、教师提升教育水平的又一个双向的过程。因此,这再次说明了一个现实的问题,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概念并不是单向度的,而是一个丰富而宏大的体系,它有它自身独特的价值内涵、指称对象、意义层次等内容,但在不同的立场下,它的内涵又是不同的,所以任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概念的单向度讨论都是有失偏颇的,是不符合现实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一)适应时展的内在需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在于促成爱国、爱劳动、爱学习的长效机制,鼓励全国人民学习传统优秀中华文化精髓,同时要立德树人以增强学生的责任感。随着新时期的到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带领我们开辟了一个社会发展的新纪元,原有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实践亟需得到创新与发展以适应新的时代内涵的要求。在目前我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关课程中,课程的枯燥乏味与缺乏活力是现存的主要问题之一,学生普遍认为类似的课程是无用的。因此,我们必须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加强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创新与变革,引导高校学生学习思想政治理论,树立正确的三观。只有在学生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后,才谈得上学生对于其他形式的科学理论的认知和把握,因此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实践改革的创新必要性之一在于适应新时展的内在需求。

(二)适应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新时代下高校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培养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现代化人才,因此高校当代的人才培养方案是建立在新时代的时代思想体系之下的,是受到r代思想和精华所引导的。站在这种意义上,促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实践教学创新的重要性就在于能够为新时代培育新的人才,所以同时它也作为培育正确思想价值理念的有力手段从而适应了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

(三)适应教学方法的必然要求

学校教学的目的在于使被教育者接受教育者的教育,同时要求被教育者将客观的知识主动转化为主观的行为,所以教育是一个集主观行为与客观知识于一体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以其独特的教学魅力在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同时,将知识潜移默化地传递到学生的心目中,另外在学生专心致志听讲的时候以及与教师相互互动的时候,在此过程中教师也提高了自身的教学水平和改进了教学方法。所以,这一教育的过程无论是对于教师而言,还是对于学生而言都是具有丰富内涵的。因此,在提升教学水平的诉求中,要想催生出合理的教学方法就必然会要求高校在相关课程中进行改革,而这其中就包含了思想政治理论课。

三、结语

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不仅是一种现实的实践活动,而且更是一种不断深化的理论体系,它不是单向度的而是拥有丰富内涵和意义的多维度综合系统。在新时代,开始高校政治理论实践教学课程的创新步伐不仅是时代的要求,而且更是培养新时代人才与适应教学方法的主观诉求。我们应该针对当代高校学生的实际特点,结合我国的现实国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的高校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进行创新与改革。

参考文献:

创客教育内涵篇(2)

关键词:

传统茶乐;民族音乐教育;影响内涵;教学理念;人文素养

对于有着几千年发展历史的传统中华文化来说,茶文化就是其中内涵和关键。而在整个茶文化体系中,传统茶乐作为一种重要的艺术资源,其中不仅充分反映了我国茶文化的发展状况,同时也从客观上诠释了传统茶乐的形成过程。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尤其是其缺乏教育内容与学生培养的体系化融合。民族音乐教育效果并不理想。通过将传统茶乐元素与民族音乐教育相融合,不仅能够优化学生教育效果,同时也能实现传统茶文化的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

1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及存在问题分析

从当前民族教育开展状况看,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机制,都实现了巨大创新和突破发展。但是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和不足。受教育理念,现代音乐和教学投入等一系列因素影响,整个教学活动存在从教学观念到教学方法上的偏移。整个音乐教育活动存在极大偏差和不足。系统来看,其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首先,随着现代音乐、西方音乐艺术的全面融入和体系化创新,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发展面临极大危机和压力,尽管很多学生对民族音乐学习有着一定兴趣和热情,但是现代音乐对学生的影响和价值更为突出。学生更愿意学习和接受现代音乐和西方音乐艺术。其次,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由于缺乏正确的教学理念和认知意识,因此在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很多老师只是片面的教育学生掌握相关知识内容,并没有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所以整个教学活动并没有实现理想教学效果。此外,尽管当前教育机制不断完善,加上教学理念进一步成熟,如今整个教育活动资源更加丰富,但是还应该客观认识到我们对整个民族音乐教育的认知并不全面,尤其是对其教育价值、教育意义和作用认识并不全面,因此整个教学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学方法缺乏创新,教学内容过于单一,甚至连教学时间都无法得到有效保障。最后,民族音乐教育,实际上是将民族文化、传统音乐艺术等多项内容体系化结合的事物,但是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在开展过程中,其整体教育过于机械,内容上也存在极大局限性,尤其是缺乏引导学生认知和理解传统民族文化,因此整个民族音乐教育内容缺乏内涵底蕴做有效支撑。而在民族音乐艺术资源体系中,传统茶乐艺术作为其中融合了民族文化、传统艺术、音乐教育等多项内容相结合的艺术活动,如果能将其与民族音乐教育体系相融合,不仅能够优化教学效果,同时也能够实现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和体系化发展。

2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认知

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传承,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立特性的茶文化体系内容,而传统茶乐就是整个茶文化体系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认知传统茶乐、学习和研究传统茶乐实际上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全面发展。所以,需要对传统茶乐的特点及内涵进行全面准确的认知。

2.1传统茶乐的内涵分析

传统茶乐是形成与采茶活动中,体系化展现茶文化内涵、描述采茶文化事物的音乐艺术活动。我国是传统茶文化大国,无论是茶文化的具体内涵,还是其体系的完善性,都有着世界上其他地区和国家无可比拟的优势。从先秦时期,我国就已经开始将茶用与祭祀和药用。而从唐朝开始,整个饮茶活动就发展成为社会大众习惯,自此之后,饮茶活动就逐渐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各个要素进行融合,从而形成了一系列具有独立特点的文化体系,其中最典型的代表就是传统茶文化艺术,比如茶乐,采茶舞、茶画等等。这些艺术内容中,不仅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更展现和诠释了相关价值规范和独立情感。可以说,在整个茶乐体系中,我们不仅能够看到传统茶文化的具体内容,同时也能对其中所描述的生活化元素形成全面认知。

2.2传统茶乐的具体特点分析

传统茶乐艺术形成过程中,充分融入了生活化元素内容。无论是茶乐的创作背景,还是茶乐艺术中的具体内容,都是对采茶生活的系统化反映和有效继承。因此,了解传统茶乐也是我们对传统茶文化及生产活动全面了解的具体过程。传统茶乐在产生过程中,无论是艺术形式,还是艺术风格,整体表现风格较为欢快。传统茶乐是在茶农产茶、制茶过程中,以及各种集体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音乐形式,因此无论音乐内容,还是音乐风格,都展现了人们的欢快情绪和乐观精神。这就使得整个音乐艺术极具渲染力,更容易被人们所接受。最后,传统茶乐还是将多项元素体系化融合的集体艺术形式,传统茶乐其多产生与茶叶集中产区,这些地区大多为山区和少数民族聚集地区,所以通过传统茶乐艺术,我们还能看到其中所融入的民族文化和内涵,因此可以说,传统茶乐是民族音乐艺术的一种形式。

3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要求分析

民族音乐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切入点。完善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不仅能够优化教学内容,适应教学改革发展的客观要求,同时也能帮助学生形成全面完善的人文素养。结合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以及学生全面培养的具体要求,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需要着重做到:首先,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时,必须认识到民族音乐教育与学生培养、社会发展之间的关联性作用。当前在开展音乐教学活动时,不能将其价值和作用认知局限到学科学习上,尤其是随着学生综合素养培养价值日益突出,如今在进行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将整个教学活动与学生素质培养全面融合。对于当前学生培养来说,需要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爱国意识和民族情怀,尤其是引导学生以正确的视角来看待传统文化和民族文化。其次,当前在开展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时,其不仅是教学内容的完善,更是教学机制的创新和发展,可以说,开创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就是整个教学体系不断革新的客观表现。随着教育机制进一步优化,如今改革教学机制,完善教学内容,提升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内涵已经成为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来开展所必须实施的内容。客观的说,民族音乐教育融入其他内容,就是丰富发展、创新突破传统教育活动的客观表现。最后,现阶段,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传统教育活动中的局限性,无论是教学内容的单一、薄弱现状,还是传统文化的教学价值,都需要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将传统音乐艺术的具体内容融入到整个民族音乐教学活动中。我国有着丰富的传统文化,特别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具有我国文化内涵的民族音乐和传统艺术,因此当前在开展民族音乐教学活动时,必须将传统音乐内容与其相融合。

4传统茶乐对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影响和价值

民族音乐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完善民族音乐教育,不仅能够有效传承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能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发展。随着我们对传统文化教育价值认知不断提升,如今开展民族音乐教育,不仅符合传统传统文化传承要求,同时也能有效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而如何才能优化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的形式,并实现其最大价值,就需要我们充分结合多项元素,探究传统茶乐意识对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的具体影响。通过将传统茶乐艺术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将有效丰富民族音乐教育的具体内容,同时优化该教育形式,实现音乐教学内涵到形式的创新和发展。尽管民族音乐教育体系已经实现了巨大创新和发展,但是其整体教学内容中,仍然存在一定不足,尤其是缺乏完善教学元素的融入,而传统茶乐艺术作为传统文化内核的集中反映,其中不仅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同时也是对当前民族音乐教育的有效补充。客观的讲,传统茶乐也是民族音乐的一种形式和内容。结合当前民族音乐教育开展状况,可以看到,整个教学活动中缺少对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继承和发展。因此如果能够将传统茶乐融入到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不仅能够丰富教学体系内容,同时也能实现对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当然,在传统文化教育过程中,融入传统茶乐因素能够对学生性格、学习习惯产生重要影响。通过将传统茶乐与民族音乐教育全面融合,不仅能够为传统茶乐艺术传承提供有力帮助,同时解决传统茶文化的传承压力。

5结语

民族音乐教育活动是整个艺术教育活动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开展民族音乐教育,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综合人文素养,同时也能实现对传统民族音乐进行有效传承。但是通过对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活动开展状况进行调查分析,不难看出,无论是教学方法,还是学生具体学习效果,都并不理想。随着当前音乐教育理念不断成熟,完善教育机制,创新教学方法,并将完善的教学元素体系化融入到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中,有着重要作用和价值。传统茶乐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元素和内容,如果能将其与整个民族音乐教育活动相结合,不仅能有效弥补民族音乐教学活动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也能够为我们有效继承传统茶乐艺术提供重要帮助。可以说,传统茶乐正是推动当前民族音乐教育机制改革的重要切入点。

参考文献

[1]任红军.主体间性视野中的中国传统音乐文化教育[J].音乐探索,2013(2):115-118.

[2]马晓倩.论中国传统音乐在学校音乐教育中的重要性[J].北方音乐,2014(17):31-36.

[3]王旭华.论当代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和发展[J].民族艺术,2015(12):126-131.

创客教育内涵篇(3)

一、引言

“创新是信息时代到来的本质特征,创新型人才是信息社会的内在诉求”。随着互联网热潮和3D打印技术、微控制器等开源硬件平台日益成熟,创客教育正在掀起一股席卷全球的教育变革浪潮。创客源自英语单词“Maker”,原意是指“制造者”。现在,创客是指利用网络与技术,将想法转成现实的一群创新群体 [1]。“创客运动”鼓励人们利用身边的各种材料、计算机相关装备以及开源性技术资源,自己或组建团队创造出独立产品的运动。“创客运动”自产生以来,受到各界源源不断的好评。2013年以来,美国中小学陆续开始参与“创客行动”,实施“创客教育”,只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创造的兴趣、信心与能力,这种思想恰恰符合当今社会对学习者的需要[2]。美国地平线报告2014年高等教育版中指出,未来三到五年之内,美国高校学生有从知识的消费者转换为创造者的趋势,而创客教育在这个转变中将会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大背景下,怎样将其引入到我国中小学教学中,使其更符合我国国情,都显得尤为必要。

二、创客教育的内涵

创客一词源于英文单词Maker或Hacker,指那些乐于动手实践和分享交流,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或群体。《连线》杂志前主编克里斯・安德森将创客描述为:“他们使用数字工具,在屏幕上设计,用桌面制造机器、制造产品。他们是互联网一代,通过网络分享成果,通过互联网文化与合作完成制作,他们联手创造着DIY的未来。”创客运动就是在全球范围内推广创客理念和创客精神的时代潮流,其中包括了开放分享的精神、动手实践的习惯,以及对技术的极致钻研和对自由的不懈追求等。在创客教育中,学生被看作是知识的创作者而不是消费者,学校正从知识传授的中心转变成以实践应用和创造为中心的场所。过去教材是学生的世界,今天世界是学生的教材。创客运动正在创造一种教育文化,鼓励学生参与其中并对现实世界的问题探索创造性的解决方案。[3]

创客教育旨在为所有学生提供适宜,用于创造的环境、资源与机会,尤其是借助技术工具与资源让学生能够将学习过程融于创造过程,实现基于创造的学习;能够在创造过程中提升学科学习质量;能够全身心投入到基于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培养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与问题解决能力,实现全人发展。因此,创客教育的内涵主要为创造、技术与全人发展[4]。

1.创造是最基本的学习

杜威“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教育思想强调“做中学”的价值,强调通过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设计、主动制作实现全身心参与的“基于创造的学习”。有研究表明,人类的学习方式虽然多种多样,但创造是人类自身最需要、最偏好的,也是最人性化的学习方式,因为创造或制作本身就是学习发生的直接证据。在基于创造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信息与知识的接受者和消费者,而应是主动的知识应用者与创造者。教师同样需要思考变革中应如何真正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利用技术工具与方法创造产品与工具以解决问题的潜力。

2.技术的发展为学生创造提供条件

技术介入教育有其必然性,技术的适切介入对教育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21世纪的技术将无缝融于学生的学习,以此激发不同年龄层次学习者的学习兴趣、维持其学习动力,这些技术对学生未来的真实生活不可或缺。技术不断革新,新技术与基于新技术的智能化产品层出不穷,为学生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创意空间,为学生更加有效地感受、学习与分享更多的创意思维提供了可能。创造主体不再仅限于专职从事创造设计与开发工作或有创造发明经验的成人,中小学生也可以利用这些工具让自己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为真实世界的创造者。

3.全面学习推动创客教育的发展

创造学习是指向全人发展的全面学习。全面学习包含六个基本要素:学科知识;创新与创造;自我认知;合作;有效沟通;责任感。通过分析全人学习的六个构成要素可知,创造教育情境下的全人发展不但体现为知识的积累、基于实践的创新能力的发展,也内含了对学生自我认知能力的培养、协作能力的发展、沟通能力的提升、责任感的培养。

三、创客教育的特征

1.整合性

创客教育要求学生设计创造产品,并全身心投入到创造过程中,它提倡的是学生能够实践中形成自己的体验,创造自己的生活。学习者学习的重心是在创造中发现自我、他人与世界,并进行积极地对话、协作。教师不再被动的传授知识,而是要关注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关注学生能够做什么,挖掘学生的天赋,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

2.开放性

创造是开放性的,学生面对的实际操作,不但要有开放、发散性思维的参与,同时也有与环境、他人及自身的开放性对话。在开放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要能够以开放的视角观察、学习和评价他人。

3.专业化设计

在创客教育种,教师不再进行过于死板的传统教学,而是需要激发学生创造的激情。专业化特征需要设计者和实施者都能够深刻的明白创客教育的本质与内涵,能够据此设计合理的目标、任务,并能够合理的预期学习者创客学习的问题和结果,保障创客教育效果、效率与效益。创客教育作为一种将基于创造的学习视作最根本学习方式、充分重视技术工具与资源利用的新型教育模式,显然需要更为专业的设计与支持[5]。

四、创客教育实施策略

1.积极响应创客行动,充分重视创客教育价值

推动创客行动的五条倡议:一是要为学生提供基于亲自动手实践的学习机会;二是要进一步提升女性与特殊群体、小群体公民参与创客行动的机会;三是要大力支持低成本原型建模工具的开发;四是制造业要加大参与创客行动的力度;五是提升各地创客在解决当地甚至是世界难题方面的贡献力度。

2.高度重视整体设计,充分关注与社区的联动

高度重视对实施创客教育的整体设计,注重将创客教育纳入到本校发展之中;重视对实施创客教育所需条件与支持的规划;重视对创客教育推广进程的规划。关注与社区的联动,多方位推进创客教育。白宫创客大会倡议高校要从多个角度推进社区创客行动,其中包括:一是在高校招生环节加入“创客档案”,注重对申请学生创客经历与能力的考核;二是要求高校在校园中创建更多的创客空间,允许当地社区创客利用;三是要求高校加强研究,推动本地、区域、国家层面的创客行动,通过研究开发出更好的可用于支持创客创造的软硬件工具。

3.着力打造创客空间,灵活选择创客教育方式

“创客空间”不仅仅是一个物理空间或工具空间,还内含基于人际互联的社区,具有一定的教育目标指向―主要指向让创客能够主动、积极、有效地设计、建模,创造作品;创客空间的组织形式多种多样――可能是基于创客个体自发形成的相对松散的、主要支持个体之间分享的空间,也可能是由一些盈利性组织提供的专属创客空间,或者公益创客空间。

创客教育越来越被更多的人关注,不同的国家也都在进行着不同的尝试,试图为教育带来新的活力与生命。而在我国,温州等地也在试着发展创客教育,这种全新的探究式学习方式俨然在逐渐成为新的主流,基于以上的论述,我们相信创客教育会有一片更为美好的明天,我们的教育也必将掀起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1]李凌,王颉.“创客”:柔软地改变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4.09.

[2]郑燕林,李卢一.技术支持的基于创造的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14.1

创客教育内涵篇(4)

1.红色文化的内涵

红色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实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由与解放的历史进程中,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整合、重组、吸收、优化古今中外的先进文化成果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为指导而生成的先进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浴血奋战、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积淀孕育下来的物质文化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红色文化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者有机结合的统一体。物质文化主要包括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革命战争遗址、重大事件发生地、纪念地及其珍贵实物等;制度文化指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所创建的理论、纲领、路线、方针、政策等;精神文化指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文化传统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

红色文化的核心内容是指文化的精神层面,主要包括:在革命战争时期形成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太行精神、红岩精神、西柏坡精神等,在社会主义建设创业时期形成的“两弹一星”精神、雷锋精神、铁人精神、焦裕禄精神等,在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抗震救灾精神、北京奥运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些精神都是伟大民族精神在新的历史时期的锤炼和升华,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宝贵结晶,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和中华民族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

2.红色文化的特征

(1)观念性。红色文化以事实为根基,以历史发展为主线,从不同角度真实记录了党和人民追求自由和真理的光辉历程。红色文化蕴含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高尚的革命精神、革命理想信念,有助于加强人民群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精神的培育,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念。红色文化是典型的中国先进文化,是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促进力量,红色文化的革命精神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核心。

(2)先进性。红色文化是在继承民族优良传统文化基础上,大胆借鉴吸收外来优秀文化而形成的,马克思主义是它的核心思想。红色文化的本源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符合客观事物和社会发展的规律。如红色文化倡导“为人民服务”,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政治理念,所有领导干部和共产党员都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红色文化是一种科学文化,它的科学性就在于无神论思想,实事求是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和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作风”等。正是基于红色文化的先进性,我党才能永葆青春和活力,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者、建设者和维护者。

(3)价值性。红色文化资源蕴含着丰富的革命精神、厚重的历史文化,以此为载体构建的以政治信仰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为核心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适应在不同时期、不同群体和阶层中开展教育,如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构建和谐社会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等都能够以此作为教育载体。红色文化资源所展现的精神是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与时俱进的品质和强大的生命力,能够在一代代建设者中得到继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资源展现了一定历史时期形成的革命精神,这种精神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与时代精神相结合的产物,是对历史文化传统、民族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4)时代性。历史使命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红色文化形成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历史时期,每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由此形成了红色文化的时代特征。

二、红色文化传承的基本规律

红色文化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的传承要遵循文化传承的一般规律,同时红色文化也有自身特殊的传承规律。

1.内核吸引规律

深挖文化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的价值取决于文化自身的内涵。传承红色文化必须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感受红色文化的精神。红色文化的内涵挖掘既要重视红色文化器物层面的展示,更要注重凝聚在器物上的精神品质,充分挖掘它的价值内涵,从而增强红色文化的凝聚力和吸引力。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挖掘、提升、总结凝聚在红色文化物质层面上的精神品质,从而促进红色文化的传承,增强红色文化的价值吸引力。

2.外力推进规律

政府强力推进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动力。红色旅游的深度发展特别是红色文化的传承,需要党和政府的强力推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红色旅游呈现了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良好局面,红色文化得以广泛传承。如,红歌会、红运会、红色经典、爱国主义歌曲大家唱、红色影视剧、红、红色诗歌、红色绘画等层出不穷,丰富多彩,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少年的极大喜爱。例如,电视剧《恰同学少年》,以在湖南第一师范的革命故事为蓝本,再现了以为代表的爱国青年群体追求真理、立志报国的爱国情怀。由于政府的强力推进,电视剧《恰同学少年》及著作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好评。该剧获得“五个一工程”特等奖,受到了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等领导的高度赞扬。

3.物化感知规律

红色文化物态化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手段。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以红色文化物态化为基础,以其作为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红色文化遗产的物态化,丰富红色文化传播的载体,让人们回归到历史情境中,感知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针对韶山同志故居周边的环境,我们要注重恢复到1959年回乡时的历史风貌,改善周边环境,营造浓厚的历史氛围,让游客感受到韶山故居的真实性。通过故居的文物陈列和导游的解读,人们可以真实地感受到一代伟人出生、成长的历史环境,体会到一代伟人的伟大情操和音容笑貌。

4.优势扩散规律

红色文化传承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渗透作用。红色文化是一种先进文化,它是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具有持久的艺术魅力。我们一定要把握红色文化的主旋律,弘扬精神品质,让先进的红色文化来影响和熏陶民众特别是广大青少年,使他们能够自觉学习、深刻体会、不断弘扬红色文化,引导人们在旅游休闲中重温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光辉历史,受到教育,进一步认识是历史和人民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选择了中国共产党、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选择了改革开放,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美好前景的信念和信心。

5.媒介传递规律

积极构建优势媒体传播网络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有效平台。媒介传播是红色文化重要的载体,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现代传播网络进行传承,现代传播网络具有虚拟性、真实性、直观性等特性,是红色文化传承必须依赖的重要载体平台。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策划一系列游客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节目,以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凸显红色文化的独特魅力。例如,展示红军长征的光辉历程,可放映电视连续剧《长征》;又如,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央电视台播放了大型电视连续剧《解放》,再现了、、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光辉形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好评。如湖南广播电视台旅游频道开办的“红动中国・长征路上我成长”的大型公益活动,让55名湖湘子弟寻访韶山故居,在铜像前举行宣誓仪式,沿着当年红军长征的路线,爬雪山,过草地,走泸定桥,与沿途的藏族同胞交流,使他们从中受到很好的体验教育。通过电台的现场连线,请红色旅游专家和前辈的后人畅谈红军故事,以新闻博客的方式展现在电台、电视和网络上面,进行立体式宣传,既有音频,又有视频,还有画面文字,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受到广大听众、观众的热烈欢迎。

6.同振共鸣规律

产生情感共鸣是红色文化传承的根本目的。红色文化的传承必须研究游客的心理需求,依据心理学上知、情、意、行的规律,注重游客的利益诉求,满足游客的心理需要,开发符合游客需要的旅游产品,从而传承红色文化,达到情感共鸣的目的。例如,通过国家一号工程改造,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展现的朱毛会师场景颇具吸引力。会师的场景通过电影片段的展示,把、、及红军战士会师时的热烈欢乐的场面表现得历历在目,栩栩如生。游客身临其境,深受感染。又如,井冈山大型实景演出背景音乐为《十送红军》,歌词以叙事为表现,并借叙事来表达红色革命根据地人民对红军的真挚、深厚的感情以及对革命成功的期盼。歌词采用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手法,使游客感到红军与当地群众难舍难分的情感。通过演员情真意切的表演,将游客带到了当时的历史情境,以深情的音乐与游客的心理达成了强烈的共鸣。

三、红色文化传承的建议思考

传承红色文化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握红色文化传承的规律,促进红色旅游的快速、健康发展。为此要注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凸显文化内涵,提升精神品质

深挖红色文化的内涵是红色文化传承的内在要求。文化内涵是红色旅游的灵魂,只有深挖红色文化内涵,探寻红色文化的传承规律,提升红色文化的品质,揭示红色文化的崇高精神,红色文化才具有凝聚力和吸引力,红色旅游也才具有生命力。一是要加强党史研究,深挖文化特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红色文化的主要内容,要通过深入研究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以史实为依据,充分挖掘革命、建设、改革开放时期的重大事件、故事等,感知、提炼、总结和概括红色精神,挖掘文化特质。二是外化红色文化,解读文化内涵。要以艺术的手段外化红色文化,对红色旅游产品进行艺术包装。每一首红歌、每一个经典、每一个故事、每一句箴言都有其特定的历史文化背景,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三是要抓住文化主题,凸显景区特色。红色旅游景区要突出红色文化的特色,注重个性化产品的开发,提升导游讲解水平。

2.坚持政府主导,着力打造品牌

红色旅游是一项政治工程,必须充分发挥红色旅游在政治方面的重要作用,要坚持政府主导,充分发挥红色旅游的社会功能和教育功能的作用。一是要重视红色文化整体形象的推广,利用公共财政资源,对区域内的红色文化整体形象进行宣传和推广。二是要注重红色旅游内涵的挖掘,提升红色文化的品位,做到深度开发与创新开发相结合,增强红色文化的吸引力。三是要加强红色旅游的规划,拓展红色旅游的内涵与外延,重视从文化的传承方面创新旅游产品。四是要打造红色文化品牌,通过联合、整合、融合,开发独具魅力的红色文化精品,创新红色文化品牌,增强红色旅游的市场竞争力。

3.发挥功能优势,强化辐射渗透

红色文化是一种优势文化,具有强大的辐射和渗透功能。红色旅游是传承和弘扬红色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红色旅游使广大青少年在游览、观光、体验中接受红色文化教育,红色文化就会在他们的知识体系中得到强化,形成优势文化。如游客参与井冈山“朱毛挑粮小道”的体验项目,在参与体验中感受革命战争年代的艰苦岁月,更加敬仰革命先辈为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而献身的大无畏精神。

4.加强媒介宣传,增强传播效果

现代传播网络是红色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户外广告和现代传播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应在城市建筑、公共汽车、高速公路上设立大型户外电子广告宣传展示牌;在城市中心、广场和街区搭建红色旅游宣传长廊。红色文化的传承要充分应用电影、电视、广播、图书、报纸、杂志、网络进行立体化宣传。要通过官方网站――旅游信息网整合全国各地的红色网站,构建红色旅游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专题网站――红色旅游信息网挖掘历史内涵,形成品位较高的红色文化网站。要根据游客的心理需求,策划一系列游客喜闻乐见、引人入胜的节目,以增强红色文化传承的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和艺术性。

5.把握时代脉搏,注重情景交融。

发展红色旅游要突出对红色文化的传承,要通过发展红色旅游使红色文化成为人们的共识,尤其是得到青少年的心理认同,才能真正发挥红色旅游的教育功能。

根据情感共鸣规律,发展红色旅游,传承红色文化,必须准确把握时代的脉搏和人民的利益诉求。必须通过内涵的挖掘、形式和手段的创新,以贴近人们心理的内容、生动活泼的形式、多样化的手段来展示红色文化,发展红色旅游。

6.积极开发创新,丰富产品类型

创客教育内涵篇(5)

中图分类号:G6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16-0022-03

1 引言

“互联网+”行动计划在2015年被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这意味着“互联网+”正式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在该计划中最受关注领域被认为是教育。在我国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趋势下,创客教育作为一种新的教育形态,开始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互联网+”计划为创客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新的机遇。创客教育在“互联网+”的有力推动下,取得了丰硕的发展成果。当然,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为创客教育需要将自身的特征与“互联网+”深度融合,在此基础上积极寻求新形势下的新方式、新途径,从而促进我国创客教育的发展。

创客型教师作为创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创客教育在新形势下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必须对创客型教师的专业发展加大重视力度,努力探寻创客型教师培养的新模式与新途径,培养适应创客教育发展的创客型教师,以促进创客教育的发展,从而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创新型人才培养和创新型国家建设。

2 创客教育及创客型教师

创客教育 由于创客教育在我国属于新生事物,发展起步较晚,因此目前关于创课教育的内涵,国内学术界还没有一个官方统一的界定。祝智庭教授等人认为,创客教育以信息技术的融合为基础,传承了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理念的思想[1]。杨现民教授等人认为,创客教育是一种融合信息技术,秉承“开放创新、探究体验”教育理念,以“创造中学”为主要学习方式和以培养各类创新型人才为目的的新型教育模式[2]。

从以上专家给出的解释,可以看出创客教育是把创客精神融入教育领域并服务于教学的一种新型教育形态。

创客型教师 创客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优秀的创客型师资队伍,创客型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创客教育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1)创客型教师的内涵。王怀宇等专家认为,创客型师资是指服务于教育,能够利用资源将创意转换为作品并将其转换为课程的教师[3]。虽然关于创客型教师还没有一个官方的统一界定,从以上专家解释不难看出,创客型教师必须是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能够开展日常的创客课程,并能在课堂教学中有效地指导学生完成相关创客活动的专业教师。

2)创客型教师的特征。作为创客型教师,他们的职责是负责培养创新型人才,所以这就要求他们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以适应现代教学的需求。经过仔细地分析与归纳,笔者认为创客型教师应具备以下特征。

①具备强烈的创新意识。强烈的创新意识是创客型教师必须具备的首要特征,因为意识是行动的前提,没有创新的意识就不可能有创新的行为。要不满足于已有现状,对未知的东西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在日常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积极思考,努力寻找问题解决的答案,并在这个过程中努力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创新性。

②具有渊博的知识储备。作为创客型教师,不仅要全面掌握专业知识,还应具备广博渊深的社会科学、边缘学科等其他学科的知识,并且要不断建构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以适应当代快速发展的创客教育教学的需要,提高教学效率。

③具有创新实践能力。实践能力是创客教师创新能力的重要构成部分,教师要勇于实践、善于实践,把理论与实践进行有效的结合,向学生展现理论对实践的指导意义,让学生通过实践去验证理论的准确性。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带领学生发现问题,并启发学生创造性地去解决问题,才能进一步将具有创新性的意识转化为现实。

④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当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知识更新速度的不断加快,需要教师自觉主动地去学习,紧跟时展前沿,不断学习吸收新鲜事物,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要明白自己既是教学者,也是新知识的学习者。

⑤具备较强的教学能力。作为创客型教师,本职工作还是教学,拥有较强的教学能力是创客教师工作的根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自己为主导,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引导启发学生,挖掘学生的创新潜力,并将这种创造能力发挥出来,为今后学生的创新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 我国创客型教师专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伴随着创客教育如火如荼地发展,我国许多学校的创客型教师的专业能力有了显著提升。但是还有很多不足,还很难满足现有的创客教育发展需要。经过分析归纳,可以发现我国创客型教师专业发展主要面临以下问题。

教师缺乏创新观念和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在创客型教师的专业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是教师胜任创客教学工作的前提。教师如果没有这种创新意识,就很难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采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培养和教育学生[4]。然而,现实情况是在许多学校的创客型教师缺乏创新意识,还没有完全从传统的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没有树立起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导致创客教育的课堂教学依然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失去创客教育的意义。

创客教育内涵篇(6)

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其重要标志之一为接受高等教育人数巨增,其二为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质量要求提高,这势必导致高校极其重视教师的专业培养.课堂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的重要组 成部分,它是以教育目标的实现为终极目的,以教育目标和有关教学理论为客观依据,对课堂教学质量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由此可见,现代教 育评价的本质特征,就是依据一定的教育价值观对教学活动、教学过程和教学结果进行价值判断.教育价值观是人们对教育的价值关系的认识和评价,在此基础上确 定其行为取向.不同的教育思想会表现出不同的教学行为,会对同一堂课得出不同的评价结论.素质教育依据的是全面质量教育价值观,是以提高全体学生全面素质 为价值取向的教育价值观.课堂教学评价,就是要在这一教育价值观的指导下,以素质教育目标为依据,揭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课堂教学各要素问 的内在联系,探索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引导教师摒弃片面质量教育价值观,树立适应素质教育要求的全面质量教育价值观.胡亦海研究 设计的综合指标内容体系是依据教育学、体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文献资 料分析和专家问卷调查分析后形成的,具有较高的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丁家玲等主要阐述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的模糊性,所采用的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相结 合的模糊综合评判模型,合理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利用定量手段刻画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定性问题.蔡秋华对浙江师范大学近年来实施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的内 容、方法、结果和产生的影响等进行了分析,充分体现了要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提出一定的质量要求.赵全以教育学、统计学和系统理论作 为指导,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进行了系统设计与研究.笔者则以“更新观念、重建框架、完善体系”为指导思想,对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估问题进行了新的探 索,建立评价指标和评价模型的全面性、客观性及评价模型的计算方法,克服了原来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工作中的主观随意性,从而提高了模糊综合评判的可靠性、准确性和客观公正性.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取海南省10所普通高校体育教师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作为研究样本.具体内容为:评估内容、评估过程和评估方法.

1.2 研究方法

1.2.1 专家咨询法选择海南省体育专家进行2轮问卷调查,第1轮咨询44位专家,发放专家咨询表44份,收回有效咨询表38份,回收率 86.36%,为进一步完善专家评估指标体系设计.第2轮咨询36位专家,发放专家咨询表36份,收回有效咨询表3O份,回收率83.33%,以确定教学 质量专家评估指标体系和指标权重.

1.2.2 层次分析法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科学确定评估指标体系中各层次及其之间各个指标重要性的比较判断矩阵,合理分配评估指标体系中各级各项指标权重.

1.2.3 数理统计法利用统计软件包SPSS12.0和ExceI软件,对专家给出的有关判断矩阵进行统计分析,得出各指标体系权重.同时,借用模糊 数学的原理和方法,建立课堂教学质量模糊评估数学模型,以期对教学质量做出客观、准确、科学的定量描述,为全面评估教学质量提供科学依据.

2 结果与分析

2.1 海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制定

2.1.1 专家评估体系框架设计笔者在综合全省10所高校对课堂教学评价、课程评价及其教学质量评价量表的基础上,运用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对普通 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估目的、评估标准、评估方法和工作程序进行研究并设计专家评估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框架的初步设计是以专家的丰富经验和广泛深 人的调查研究为实践依据,遵循指标体系的设计原则,结合体育技术课教学的具体特点,设立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具体包括5个1级指标,15个2级指标及其指标 内涵和权重系数.

2.1.2 专家评估指标内涵的确定体育教学质量评估标准是指教学评估中对被评教育客体在质量和数量上要求的一些 具体规定,是衡量体育教学活动及其价值的准则.由于它是行动的准则,所以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往往成为开展体育活动的参照系和行动指南,在教学质量评估中成为 评价主体进行价值判断的依据.在高等学校体育教学评估中,评估标准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就是任何一个评估项目的标准都是人们现阶段对教育和人才成长的“需 求”,以及教育行为的“可能”两个方面共同认识的产物,必须以人们对现阶段教育目标和当前体育教学工作总体认识为前提.本文在原有评估量表的基础上,根据 初步设计的指标体系框架对海南高校体育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考察和实测,得出初步的指标体系内涵,然后将评估体系的指标及其内涵,以问题表的形式分发给专 家,征求、汇集并统计专家们的意见,取得对指标内涵较为一致的看法,作为制定专家评估体系的依据J,最后对修正后的评估指标内涵进行试评.试评后,再对此 评估指标加以完善,最后作为正式应用的指标内涵.

2.1.3 专家评估指标体系的层次结构通过对各种材料进行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分析、归 类,然后归纳出:“教学准备”、“教学效果”、“教学负荷”、“教学组织”和“教学创新”5个方面,包括l5个2级指标和指标内涵的内容,对其进行了量 化.为了提高该评估体系的精度,在专家和同事的帮助下,将各种材料进行分类、整理,把每一项指标的内涵列入到指标体系中,作为单项指标评估依据,通过一轮 试评后,再一次进行定量筛选和定性修改,初步形成海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咨询法以不同方式向专家进行咨询, 并对得到的判断矩阵进行处理,从得到的权重计算结果中发现:用于课堂教学质量专家评估的核心指标为“教学准备”、“教学组织”、“教学效果”、“教学负 荷”和“教学创新”5个1级指标和15个2级指标.对专家们给出的判断矩阵的指标一致性进行了检验,得出判断矩阵全部指标的专家意见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2.1.4 专家评估指标权重的确定通过第2轮咨询,对15份有效咨询表中的98个判断矩阵计算得出:海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指标体 系各指标权重结果.根据体育教学特点和专家提出的意见及指标设计方案,经过定性和定量筛选评估指标体系,从而得出教学质量的一级指标,按权重排序为:教学 效果(0.2997)、教学负荷(0.2572)、教学组织(0.1673)、教学准备(0.1606)和教学创新(0.1152)5个方面内容.

2.1.5 专家评估指标体系的确立根据评估指标体系设计原则,经过指标筛选、指标权重值计算阶段,完成了专家评估指标体系设计.鉴于考虑专家评估量表 具备模糊性与可测性相结合、科学性与可行性相结合、重点性与全面性相结合、公正性与有效性相结合、针对性与整体性相结合和简捷性与操作性相结合的特点,制 定了海南省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量表(见表1).其评估量表的结构是:1级指标为5类(即5个主因素),分别为“教学准备”、“教学组 织”、“教学效果”、“教学负荷”和“教学创新”,并分别含2级指标,2级指标下设指标内涵并附以权重.采用5级分等法将评估等级分为优、良、中、及格、 差5个等级.专家评估量表使用并不复杂,专家只在相应的指标等级处打钩即可.

2.1.6 专家评估方法使用说明教学质量评估指标之间存在着 相互联系、相互区别又相互影响的模糊性,很难用“非此既彼”的明确定义去评估.为了科学地、系统地、合理地对体育教师技术课教学质量进行评估,笔者运用了 模糊评估方法进行评估.所谓模糊评估法是针对评估对象的复杂性及评估指标的模糊性,根据模糊数学的理论,对这种受多种因素影响的、复杂的评估对象进行评 估,从而得到其定量评估结果的方法.下面是结合教学质量专家评估指标体系,建立课堂教学质量模糊评估系统数学模型.

2.1.6.1 建立因素集专家对教师进行课堂教学质量评估,主要根据评估量表内容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估.这样“教学效果”、“教学负荷”、“教 学准备”、“教学组织”和“教学创新”组成了海南省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估因素集,即U=(U1,U2,U)=|教学效果,教学负荷,教学准备,教学 组织,教学创新}.而这些因素还分为若干子因素,即教学创新U={技术创新,方法创新,理论创新};故此,属于2级模糊评估问题.

2.1.6.3 建立权重集根据各因素对体育课教学质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建立因素权重集同理子因素权重集由于权重系数具有模糊性,故权重集为模糊集合,权重系数应归一化.即:

2.1.6.4建立评估集对体育课评估而言,各评估指标或指标内涵组成了集合,评估等级(优、良、中、及格、差)组成评估集代表评语所组成的集合.

2.1.6.5进行1级评判针对影响教师课堂教学质量的各子因素,专家按照评估集标准进行评估,统计确定第i个因素中第j个子因素对评价集中第k个评估 元的隶属度,构成1级模糊评估的单因素模糊评估矩阵.收集评估数据,并将各评估等级的数据转化为分数,这样对每个因素评价后,可得到模糊关系矩阵

模糊变换Y=X·R

其中的是U上的因素子集,而评估结果Y是V上的模糊子集.

2.1.6.6进行2级模糊评估综合考虑各因素不同的影响,确定评估对象对评估集的隶属度,得到2级模糊评估集为:B=A·R

为各因素对应于各评估级别的隶属度所组成的模糊评估矩阵.

2.1.6.7确定模糊评估得分将2级模糊评估集B与评估集C相乘确定模糊评估得分为W.

2.1.7评估指标体系主体信度验证用克龙巴赫a系数对评估指标体系内部一致性进行检验,一项评估工作,数据的可靠性是保证评估结果“科学、 客观、公正”的关键;其指标体系之间的一致程度,是整个量化评估结果的基础.如果指标体系的各指标间有较高的正相关,则可认为这个指标体系就具有较好的同 质性信度.一般地说,内部一致性越高,项目越同质,分数的意义就越明确.因此,在分析评估结果时,用克龙巴赫(Cronbach)系数法对本研究所构建的 综合评估指标体系的信度进行验证,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K为项目数,S2是第i个项目得分的方差,S2是整个评估的方差.通过对20位大学体育教师随机观看课堂得到专家评估指标体系系数.15个项目(K=15)的方差之和为2.86,整个评估的方差为12.98,根据公式(2),有

评估指标体系专家用表的Ot系数为0.8753,说明本套评估指标体系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2.2海南省普通高校公体课教学质量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教学质量评估工作,既有与整体的相关性,又有其自身的独立性,作为学校教育的 重要分支,既为大系统的一部分,又可自成体系.“泰勒模式”是教育评估的基本模式,把目标层层分解,形成指标体系,以此作为评估标准进行评估的一种方法 H.评估者使用这种评估方法能系统地、深入地研究评估对象,把握各种相关因素.评估者只有实现评估指标体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评估方法的合理化,才能为课 堂教学质量的评估工作提供客观依据.专家评估体系的应用过程,一般分为3个阶段:A.试评阶段;B.实施阶段;c.总结阶 段.具体应用步骤如下:①专家评估体系应用的试评阶段:评估工作成败关键在于能否准确把握评估的标准和依据,评估者必须认真学习评估规则和计算规则,准确 理解评估标准和熟练掌握评估方法;为了统一评估标准尺度,便于专家在正式评估工作中对相关因素的准确把握,开展试评工作.②应用的实施阶段:在做好各方面 准备工作前提下,评估者分工实施评估工作,尽量以客观数据的形式来确定教学质量因素的优劣;几位专家积极、认真负责地逐项进行客观公正评估,独立填写评估 量表;针对1级指标、2级指标及指标内涵的贯彻情况,几位专家进行集体讨论并分别发表自己的看法,取得评估共识,及时反馈评估信息到受评人.③总结阶段: 专家评估小组运用模糊评估方法得出评估结果;定性讨论课堂教学质量并定量比较处理评估结果数据.由此可见,专家评估体系既重视目标的评估,也注重过程的评 估;在使用上具有可靠性、简捷性特点.

3 结论

创客教育内涵篇(7)

学校的物质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外显的部分。它能够迅速为人们提供感觉刺激,给人一种有意义的感情熏陶和启迪,是一种以物质形态为主要研究对象的表层学校文化。完善、健康的学校物质文化可以鼓舞人、激励人、濡染人,是学校实现教育目标的前提和保证。因此,营造良好的学校文化必须重视学校物质文化的建设,注重突出文化内涵。努力创建以美化、绿化、净化、知识化、信息化、人文化为主要特征的、赏心悦目的校园环境。我校的物质文化建设重点打造的亮点是:

1.环境彰显客家文化品位

学校无闲处,处处熏陶人。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一草一木皆关情”。环境不仅是学生生活的空间,也是培养学生文明素质的载体。我校发掘、利用校园的环境,形成了浓厚的立体环境文化,处处都有自身的特色———“客家味”。使一草一木、一墙一板都能说话,都起到教育人、启迪人的作用。

(1)走廊文化凸显客家特色。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校园的每一块墙壁都会“说话”。整个校园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大课堂,要让学生视线所到的地方都带有教育性。例如,在走廊文化建设中赋予石壁、砖壁生命,处处显现出客家文化特色,并使其成为陶冶学生的“主体的画,无声的诗”。走廊上客家哲理隽语让学生体会,凡人小语使学生共鸣,客家名人名言让学生醒悟思索。悬挂的是朗朗上口的“客家童谣”,学习的榜样是“客家名人”,体现客家人独有的“客家风情”画以及客家人的风俗习惯———客家围屋、客家饮食、客家节日、客家祭祀、客家农事、客家服饰、客家文艺、客家宗祠等,都是很有特色的地域文化。这样的建设,能让学生感受到客家人的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拓进取,敬业乐群,乐善好施等。这样充分发掘客家文化资源,让学生耳熏目染、潜移默化,受到刻苦学习、奋发自强的人文教育,能进一步激发孩子们的热爱客家文化的热情,认识和了解客家风俗习惯和客家文化内涵。

(2)教室布置显现客家精神。高雅、生动、形象的班级物质文化,对学生具有潜移默化的教育影响力和感染力,班级布置中,借助文化之力可以打造独具魅力的班级,它具有无形的教育力量,能起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作用。因此,该校特别注重教室环境布置的艺术性,以教室环境建设为载体,营造一个科学的育人环境。例如,各班在教室布置中分布了各种各样的板块,这些板块上都有不同的名字:“客家园地”“客家娃的故事”“客家娃成长的足迹”……学生的优秀作文、成长记录、美术作品在这里展示,从而形成了每个班级不同的人文氛围。通过实践,我们欣喜地看到学生的汗水在这里凝聚,智慧在这里闪光,个性在这里张扬,梦想在这里起航。处处展现了“勤劳勇敢,艰苦奋斗,开拓进取,敬业乐群,乐善好施”的客家精神。

(3)宣传文化阵地建设展现客家韵味。宣传文化阵地建设要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通过开展行之有效的宣传,进一步展现学生的自我教育水平,提升学校品位。如,该校组建了“客家娃小导游团”,创办校报《新芽》,建立东小网站,及时报道学校的新人、新事、新面貌,坚持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再如,学校将原有的宣传橱窗留出一半作为客家人爱国成才教育的专栏,定时更换其中的内容,学生和教师课余时间看专栏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学生生活在这样一个充满着健康的、蓬勃向上的文化氛围之中,心灵自然涤荡,思想必然升华。另外,学校的校园花圃、校园雕塑、校园标志等处处展现“客家韵味”,能引人思索,给人启迪,如,学校草坪上有孩子们温馨的提示:“我是客家娃,我爱我校园。”“客家娃手上留情花自香,脚下留青草如茵。”……这些儿童化的语言对学生良好品德习惯的养成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学生们驻足观赏或嬉戏玩耍时,那些提示语是他们无声的老师,告诉孩子们其实它们也有生命。

2.“科技校园”建设初见端倪

科技校园的建设是实现科学教育的必要保证,是学校科学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阵地。加大小学科技校园的建设是科技人才培养的关键条件之一。它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搭建平台,开阔学生眼界和思路,培养学生动手实践与创造能力,为学生综合利用各科知识创造了机会,培养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东小新建的综合楼将实现硬件现代化,建设“校园电视广播台”“3D播放功能的多媒体教室”“客家文化艺术缩影展览馆”等。

二、依托地域文化资源“铸品牌”,推进校园文化建设

选择一个能统领学校全局的特色项目是非常重要的,这个项目要能体现多学科、多种能力的融合,要具备上升为学校整体特色的基本要素,而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从“特色项目”中提炼出个性化的教育思想或精神特质,把它辐射到学校的整体层面和各个领域。如何才能做到这一点呢?学校通过客家文化与德育特色、开发校本课程以及实践活动进行了有效的尝试,创造性地利用这些品牌特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个品牌亮点。

1.尝试构建以“客家文化精神”为核心的校本德育体系

特色项目的确定必须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发扬本校的优良传统,深入挖掘独特的资源。如,“客家精神”是该校独有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宝贵的校本资源。目前,学校确立了把一训三风有机地与客家文化精神相融合,构建以“客家精神”为核心的校本教育体系。再如,学校全力打造能体现客家文化特色的育人文化环境,把学校的德育与客家文化相结合,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注重德育方式、方法的创新,把礼仪教育变成有客家特色的“三字童谣”,谱成“文明礼仪之歌”等。在教育和训练中,分阶段落实,通过设立客家娃“文明劝导队”,设立客家娃“文明示范岗”,客家娃“文明礼仪之星”以及通过“感恩教育”“展示教育”等,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体现了学校在继承客家文化传统基础上的创新。

2.开发校本课程,突出特色学科,推进客家文化传承

特色学校建设应立足于课程,受益于课堂,延伸于课外。学校办学特色的打造,一定要有成熟的校本课程体系为依托,要有课堂教学的渗透和融合,要有课外活动的延伸和巩固,三者缺一不可。正是基于对学校课程建设的意义的认识,该校结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立足自身实际,从实践的层面就“客家文化思想博大精深,如何才能更为有效地让小学生予以传承”做了一些具体的探索和研究,旨在将新课程所倡导的校本课程理念迅速转化成实施者自己的信念或行动哲学。组织有关人员精心编辑《客家文化读本》,作为校本课程予以开发和利用。读本分上中下三册,上册名为《客家古韵》,主要介绍客家童谣、古诗、对联、俗语等,供一二年级使用;中册名为《客家名人》,主要介绍客家名人故事,供三四年级使用;下册为《客家新风》,主要介绍现当代红色故事及创业故事等,供五六年级使用。

同时,学校要通过特色学科建设,不断放大这一学科群体优势和影响力,开拓性地丰富了学科学习内容,从而在全面提升学科教学质量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个性特长和综合素质。因此,学校要以社团和兴趣小组为抓手,整合学校各类资源,开展内容充实、形式多样、格调高雅的兴趣小组和社团活动。要为兴趣小组活动配置专(兼)职教师、安排专门活动,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参与兴趣小组活动或社团,让兴趣小组活动成为校园文化建设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该校开设了形式多样、生动活泼、健康向上的体育类(如,乒乓球、篮球、羽毛球等)、艺术类(如,客家山歌、客家乐器等)以及美术、英语、电脑、科技等各类兴趣小组活动,通过活动做到“三定”(定内容、定地点、定人员),活动有计划、有实施步骤;活动内容要求切实可行,有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同时辅导教师做好活动情况记载和活动小组学生的管理工作。学校教导处通过督导、巡视,切实保证活动开展的时间和活动效率,杜绝将兴趣小组活动时间移作他用。正是有了兴趣小组活动的正常开展,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为学生提供自主发展的时间与空间,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促进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这样在校本课程文化以及特色学科的实施和推进带动下,学校的教研文化、课堂文化都在发生悄然的变化。教师教学实践的热情和学习研究的需求,学生的学习状态、学习能力和学习素质都有了明显的提高,学校的文化品位正在提升,学校的特色和品牌逐渐形成,并初步显示出具有稳定性和个性化的学校文化。

3.建设书香校园,开展主题实践,铸造学生高尚的品格

(1)建设书香校园。建设“书香校园”是提高学生精神境界的需要,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也是促进学校内涵发展的需要。学校要全面推进“书香校园”的建设,通过在师生中广泛开展阅读活动,不断充实师生的精神家园,形成学校独特的文化氛围,促进学校内涵发展,彰显办学特色。①学校在图书室专门开设了教师阅览室,向教师推荐了必读和选读书目,每学期组织教师进行了读书论坛、心得交流、演讲比赛等活动,极大提高了教师读书的积极性,从而有效地促进了教师读书的自觉性,提升了教师整体素质。②开展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和客家文化经典诵读活动。要求各科教师将客家文化知识有机融入学科教学之中。有计划地将阅读纳入课程计划,强化教师的阅读指导。早晨让学生每天坚持诵读20分钟,课前和午间开展“课前一诵”和“午间一读”。“课前一诵”即每课前三分钟的古诗文、名人名言、美文背诵等活动;“午间一读”为每天中午留有保证每个学生进行自由阅读和“经典诵读”时间。这样强化每天早晨、午间的阅读效能,措施落实,确保时间保证,使活动具有丰厚的内蕴和独特的魅力,已由学校走进家庭,步入社会,深入人心。更令人欣慰的是已由初始的“诵读”实现了向“育人”的转化,在孩子们思想道德教育、荣辱教育、文化熏陶、习惯养成等方面发挥了日益显著的作用。

(2)开展主题实践活动。“主题”不是现成的结论,而是一个不断生成的过程。应当从校内外、从生活中、从实践中去寻求和提出活动的主题,应当鼓励师生在实施过程中超越现成主题去不断生成新的主题,开辟新的活动探究领域。如,该校除组织学生开展一些客家文化诵读比赛,讲故事,手抄报评比等活动之外,各班还组织了学生开展有关客家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如调查,访问等),让学生在快乐实践中体验客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内涵意义。如,参观文化圣地孔庙,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古建筑之美,还初步了解了孔子的一些思想学说,并且让孩子们在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像前寄寓美好的希望,表达努力学习的决心,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追寻客家先民足迹,学校与座居瓦子街的客家族谱博物馆签订了共建协议,分批组织师生前往参观学习,听取馆长对客家历史的详尽解读,探寻客家先民的足迹。让孩子们置身于一种文化的氛围,耳濡目染,享受着客家文化的熏陶,对客家精神、台湾与大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有了更深入的感悟,进一步激发师生热爱客家文化的热情,培养“勤劳勇敢,艰苦创业,崇文重教,开拓进取,敬业乐群,乐善好施”的客家精神。此外,学校广泛开展国学经典诵读和课外阅读知识竞赛活动,先后推出《弟子规》《论语》《千字文》《大学》《中庸》等主题诵读活动,通过好书推荐会、诗文诵读会、课本剧表演等使主题班队活动之花在各班竞相开放。这样让学生在主题实践中充分展现自我,能进一步传承客家文化,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添内力”,强化校园文化建设

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关键一环,是实现学校规范化管理的捷径,是管理科学化的重要标志。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是当前文化立校、文化理校不可或缺的关键一环。在进行学校制度文化建设时,一定要着力做好制度的优质生成和制度的高效执行两方面工作,从而有力地推动学校文化建设,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1.内容要凸显“人文”

学校制度重建应该充分体现人文精神。首先,良好的学校制度为学生提供有序、合理的学校环境,即学校生活的具体准则与规范,保证学生健康成长的正当权益。其次,良好的学校制度为学生的理提供了规范要求。学生通过感知、记忆、思考、践履这种理规范,将外部的制度变成内在的制约。最后,良好的学校制度文化有利于形成学生持久的心理定势。学校在制度建设时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师生的合理要求,让制度在执行的具体过程中,与约束、惩罚与保护、奖励相结合,在惩处的同时还要辅之以春风化雨式的思想教育和人性关怀。如,学校的“岗位练兵”制度、“教科研制度”等充分尊重和保护教职工的创新、探索精神,并将教职工的成果公布在宣传栏,这样既能起到榜样示范作用,又能激励全体教师不断进取。

2.过程要凸显“参与”

在制度制定的过程中,强调全员参与。主要途径有:一是充分利用教代会的作用,制度制定的过程也是师生对制度了解、讨论、学习的过程,制度的约束力和执行力大幅提升,从而减少了执行过程中的时间和成本。二是组织教师各抒己见,集体酝酿,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师生的主人翁的意识和参与热情。

制度文化的建设要使特色学校建设的教师能在制度的影响下,主动自加压力,潜心钻研,在教学实践中磨炼和提高自身素质,把特色学校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做创办特色学校的主力军。

创客教育内涵篇(8)

那么今天,我们如何界定创客呢?是像爱迪生一样的发明家,还是像比尔・盖茨一样的创业者?其实,我们没有必要纠结于此,因为只要是以兴趣、爱好为出发点,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都是创客。正如本期对话嘉宾李大维所引用的安德森的话“我们都是创客,生来如此”。

如今,“互联网+教育”的时代悄然而至,“创客”作为新生群体和新型创业形态迅猛发展,创客教育也随之相伴而生。在很多欧美国家,“创客教育”已经渗透到日常教育中,大部分学校都已经设置了创客课程,开设了创客空间,为学生提供了“把想象变成现实”的环境、资源和机会。国内,创客教育也正在从理念落地到实践:

――北京、上海、沈阳……不同空间、共同理想的学习者、教育者,正为科学化、规范化地开展创客教育而不懈努力;

创客教育内涵篇(9)

《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中提出,到2020年建成创新创业体系,其中包括从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创业数量方面取得显著成果。目前,创新创业教育已经在各个高校掀起了新的高潮,但是其含义和范围尚不明确,通过研究,将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和外延加以界定,是促进创新创业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中国梦”的实现、高校教育改革、大学生自身发展以及就业的需要都是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外部动力。

1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内涵指的是概念的本质属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创新的解释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创业的解释是“创办事业”。创新与创业不能割裂开来理解,它们是相辅相成的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源泉和前提,是内因;创业是创新的目的与归宿,是外因。没有创业的创新是缺少动力的,没有创新的创业是缺乏生命力的。

1.1理念

2012年教育部颁布了“创业基础”教学大纲,要求各高校开设“创业基础”必修课。创新创业教育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很多高校陆续开设了这门课程,但是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一门“课程”,而应该作为一种理念,贯穿所有的课程,因为任何一门课程都需要创新,任何一个行业都有创业的可能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核心应该是打破常规、刻意出新。在学校教育阶段,对于知识的学习主要是以填鸭式的,各种体系、概念、知识点都是“别人”总结出来的,在这种思维定式下,大学生往往缺乏批判精神,认为书本上的理论都是对的,专家的观点都是不可挑剔的,甚至教师都是权威。培养独立思考能力、鼓励个性发展、允许多样化存在才能真正实现打破常规、刻意出新。

1.2主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担者,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应该是学生,而非教师或者创新创业项目和课题。创新创业教育既包括认识活动也包括实践活动,认识活动主要通过理论教学完成,实践活动更多通过实践教学完成。另外,为了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育者需要帮助主体寻找合适的中介和拓展足够的客体。中介可以是课本、网络、教师,也可以是优秀企业家的现身说法,客体可以由教师发掘也可以由大学生自己发掘,在挖掘创新创业项目的时候,需要寻求政策的支持、资本市场的关注以及师资力量的扩大,改变以往以知识传授为主,培养研究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局限,同时更要鼓励大学生借助自身的能力投身实践。[1]

1.3目标

学校教育中的创新创业教育包括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需要将目前的课程重新整合,使其具有严谨性和系统性,而非仅仅包括“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同时增加讲座的质量和数量,使其拥有固定的安排与系统的规划,建立专家库,邀请更多的不同行业的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成功者和失败者,开展丰富多彩的讲座。实践教学相对于理论教学要复杂的多:首先,聘请拥有实践经验的教师,避免实践教学从理论到理论;其次,善于利用网络资源为创新创业教育开拓新的路径,如网络时代的虚拟实践,具有虚拟性、超时空性、交互性等特点,可以实现现实难以完成的任务,如通过网络游戏让学生在短期内体验创业的过程;再次,争取社会的支持,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资源。如企业群体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实习基地,为大学生创新创业建立更加宽容友爱的环境及广泛友好的关系网络;银行的支持可以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家庭的支持主要体现在家长对大学生创新创业的理解与支持,以宽容的态度对待创新创业的成败,避免创新创业大学生太大的压力。[2]

2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

外延指概念所包括的所有因素,可以一一列举,也可以不断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很多,从不同层次、角度进行划分,会有不同的种类,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外延,我们主要从横向、纵向和内在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2.1横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教育科学研究、创新创业教育社会服务三个方面。人才培养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它们往往决定了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社会的质量。总之,高等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能够通过给社会提供合格创新创业成果、创新创业人才、创新创业培训来满足社会对高等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因此,创新创业人才、科研成果、社会服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部分。

2.2纵向划分

创新创业教育可分为创新创业教育投入、过程、产出三个阶段;创新创业教育的投入主要是从师资、设备、教材等方面作为切入点;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主要包括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两个方面,理论教学指授课计划、授课方法、作业等,实践教学指实践项目选址、实践形式、实践手段等;创新创业教育产出指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绩以及走上社会后在岗位上取得的成绩以及学校直接面向社会的服务情况。

2.3内在划分

从内在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来看,创新创业教育又可以分为创新创业教学、创新创业教育服务、创新创业教育管理等方面。创新创业教学不同于创新创业教育,教学只是教育活动的一个方面,教学主要在课堂上进行,而教育无处不在,包括创新创业环境的营造、创新创业文化的熏陶、创新创业成功人士的激励等;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指的是从师资配备、经费、设备等方面进行统筹协调,配合其它因素一起完成创新创业教育活动;创新创业教育服务的对象是学生和社会,如何让学生和社会满意是创新创业教育服务所研究的内容和关注的焦点。[3]

3结论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形式,随着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实践经验的不断积累,它的内涵会越来越丰富,外延会不断扩大。创新创业教育来自于实践,最后又要回到实践中去,而对于它的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而不断变化。

参考文献

[1]李亚员.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原则及路径优化[J].思想理论教育,2015(10):83-87.

创客教育内涵篇(10)

一、前言

现代大学生对自身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求越来越高.当他们的生活与体育的关系更加密切时,对体育教学的学有所用要求更高,更具体。他们对如何欣赏体育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现行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已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需求,与之脱节。而教会学生如何进行体育欣赏是连接高校体育教学和学生体育生活需求的纽带。本文拟把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作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与讨论,为开辟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领域、拓展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更好地实现高校体育教学的目标提供理论依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华中师范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4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4级学生60名,共计240名(随机抽样)。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在北京体育大学、北京图书馆查阅、搜集体育美学、体育欣赏、学校体育等方面与本研究有关的大量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并对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纳,对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三大因素进行论证。

2、问卷调查法

(1)专家问卷:设计与发放问卷15张,回收15张,回收率100%,通过内容结构效度检验,它们的系数分别为96%和100%。

(2)学生问卷:华中师范大学2000级学生60名,武汉大学2000级学生60名,华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河南师大2000级学生60名,两次发放,两次回收,问卷回收率为75%,问卷有效率为90%,即发放240份,有效200份。在Windows系统运用Excel制作调查统计表,并进行数据统计,得出相关系数(R)检验和P值。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欣赏是主体对客体的评价与判断的一种心理过程。体育欣赏是一种心理过程。是指欣赏主体对客体活动或比赛的技术、技能、战术的理解与内模仿和对与之相关的体育文化内涵和外延的内化地评价与判断。体育欣赏能力是指人们对体育活动及内涵的内模仿和外延的内化并直接影响自我效率的个性心理特征。

(二)体育欣赏能力的致动因素分析

表1致动因素数据表

问卷问题答案相同人数答案不同人数R值是否不一定分辨

系数P值

1.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19640.88567.5284.51.81.8P<0.01

2.大学生的观察力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781932.8P<0.01

3.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52.52.62.6P<0.01

4.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兴趣将会对体育欣赏产生影响。20001.0008611.52.53.23.2P<0.01

5.大学生对体育运动的热爱会影响他们对体育的欣赏。20001.00082.513.543.43.4P<0.01

6.大学生休闲、娱乐的需要促使他们去欣赏体育运动竞赛。188120.8574844.57.51.61.6P<0.01

1、认知亚结构。观察是体育欣赏活动的门户。影响体育欣赏能力的首要因素应为观察力,如果没有观察能力,欣赏便无从谈起。观察主体与客体的一致是观察的客观要求,观察客体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观察主体对它的认识的反复性和曲折性。离开了观察的客体,观察主体则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观察主体对于观察中主体与客体的一致发生着巨大的能动作用。思维是对观察的深入加工,是体育欣赏活动的核心。思维是人脑对事物及其规律的概括的和间接的认识过程。思维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具有间接性与概括性特点。思维在体育欣赏活动中的表现:思维是理解知识、技能的必要心理因素,理解是思维活动的结果;思维是创造性学习的核心心理因素;思维与感知内在统一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模仿提供了理论依据;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内化提供了理论依据;体育欣赏能力即是培养学生在欣赏体育时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乃是思维与问题相互推进这一规律的具体运用。创造力也是一种思维能力,问题解决常常是创造思维与再造思维的有机结合,创造思维是在创造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而体育欣赏可以为它提供更好的平台,体育欣赏活动将是人的个性潜能资源发展的沃土。创造性思维与知识经验相关的规律为体育欣赏的原理提供了依据。

2、接受心理结构。体育欣赏活动的发生总是由主体和客体双方作用的结果。马克思指出“从主体的方面看,只有音乐才能激起人的音乐感,对于没有音乐感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没有意义”,同样,对于没有体育欣赏能力的人来说,再精彩的比赛也没有意义。体育欣赏的接受心理结构包括以下几种心理要素:

(1)潜意识:是人能够意识到的心理活动基础,分为行为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即主体在体育欣赏活动中那种朦胧、混沌,难以言说的感受(美的享受和乐趣甚至)正是欣赏主体心灵深处被触动的反应即潜意识的作用。主体在欣赏时不止于客体的表层,而追求深度,这影响甚至决定欣赏活动的质量。

 (2)兴趣:它包括动机和兴趣。动机是推动人们的内在原动力,动机是客体对象信息刺激的结果,内驱力和外在诱因相互作用而产生动机。获得性动机在主体表现为发现、理解,寻找新奇、新颖的信息、创造、追求愉悦的心理欲望,丰富自身、充实自身,发展自己,提高自身,扩大和加深人对世界、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是主体进入欣赏活动的根本所在;缺乏性动机由维持生理平衡的需要引起外,更主要的是由精神的渴求引起的;获得性动机和缺乏性动机是兴趣产生的心理基础。体育欣赏活动就是去寻求满足缺乏的精神需求的手段。在体育欣赏活动中,只有主体对欣赏活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潜能才得到充分的调动,能力才得到逐渐的提高。

(3)情感。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一种态度的体验,它标志着生存的质量和意义,是人对世界进行评价的内化反应态度。在体育欣赏中,主体情感在各种心理要素中占有核心的地位,情感就是欣赏效应的反应。

(4)理解。理解就是意会。理解分为前提性理解,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前提性理解是主体的先在条件,有别于欣赏主体的理解深入,即对某项运动、比赛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理解。表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表面现象的理解。深层理解是对客体的象征、文化、内涵的把握,这是欣赏的最高境界。在体育欣赏活动中,主体有一种强烈的心理期待,即“懂得——理解体育比赛或活动,直观地感受到客体的内涵。”

四、结论与对策

(一)致动因是影响体育欣赏能力因素的根本原因或本质原因,它是大学生有意识地针对行为目标而发出的内驱力。认知亚结构(观察力、思维方式、创造力)和接受心理结构(潜意识、兴趣、情感、理解)对体育欣赏能力的影响是起决定作用。

(二)对策

1、高校体育教学必需增加体育欣赏基本知识传授,才能满足大学生对它的渴求;2、加快对体育欣赏的实践和理论研究;

3、重视高校体育文化建设;

4、加强体育教师的体育欣赏知识地培训;

5、充分发挥体育欣赏的潜在功能,发展学生个性,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目标。

创客教育内涵篇(11)

历史文化资源,是指人类文明活动过程中遗存的各种文明印记。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也就是对人类自身文明发展规律的研究。各国对于本国的历史文化资源的研究与开发从未间断,并且形成了一个跨多学科的研究体系。

一、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

历史文化资源的内涵丰富,本文主要从含义,内容和特征三个方面具体阐述。

1.历史文化资源的含义

这一概念的界定,各学者持有不同的见解和观点。郑冬生指出,“所谓历史文化资源,是指历史文物、古迹、历史遗存。”郑汕、赵康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以文化形态存在的社会资源,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纪录,是人类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积淀,是社会文明的结晶”。

金一的《文学观》里有:“从古帝王之业,真能赤手开创而无所凭藉者,歷史上,多不过三四人。”这里的“历史”指得是自然界和社会的发展进程。而“文化”,词典里的含义是“人们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如曹禺《王昭君》第二幕:“他不相信,汉朝对待匈奴的诚意,看不起长安文化。”中“文化”就是此意。“资源”则是生产资料或生活资料等的来源。叶剑英的词《浣溪沙?登大兴安岭》中:“伐后更生延百岁,祖先遗树值千年。资源利用慎材艰。”中的“资源”就作此解释。由此,我认为历史文化资源是人们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通过实践所创造出来的,对人们的生产或生活有利用价值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

2.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的内容

历史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大类资源。物质文明是人们在征服自然界改造人类社会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精神文明是人们在改造人类社会的同时产生的能够推动物质文明发展的精神财富。

3.历史文化资源的特征

(1)时代性

历史文化资源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它是人类改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历程,是人类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历史经验和人文资源。它的各个细胞无不铭刻着历史的痕迹和时代的烙印。

(2)唯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时代性和历史性决定它所承载的历史信息、历史材料、历史文化内涵、历史地位作用是不可再生的 ,无可替代的。因此,它具有唯一性。人类社会虽然已经历经几百万年,但是没有哪个历史事件或是历史人物是相同的,所以历史文化资源有明显的唯一性。

(3)客观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一种客观资源。不论是文物古迹还是人文精神都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不依托我们的意识而改变的客观存在,是无法更改和麽灭的。如:日本侵华战争,不论日本政府是更改教科书,还是试图掩饰罪状,都无法改变1937年日本侵华的事实,因为历史留下的印记是无法抹去的,它已经留下了历史证据和历史记忆。

(4)复合型

历史文化资源是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涵二者的复合体。历史文化资源既有博物馆、历史古迹等物质实体,也有历史事件、人物精神等精神内涵,它是二者的有机结合体。历史古迹是历史事件所遗留下来的物质实体,而历史事件依托历史古迹等实体展现出来。历史文化资源的物质实体和精神内涵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5)统一性

历史文化资源是历史和文化的统一体。它既包含历史资源也包含文化资源,它是二者的融合,也是历史和文化的完美组合。

(6)价值性

历史文化资源的物质实体即给予了我们了解历史文化的实物载体,又给予了我们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学、技术等等方面的信息,它是我们社会进步的源泉,是我们人类的宝贵财富。而历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涵更是人类认识自己、了解自己、改造自己的一面镜子,它给人类教训、经验、理念、精神等等反映人类心灵的精神财富,是人类发展的指路明灯。

当今世界,唯有中国享有从远古到今天不曾间断的丰厚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主要具有历史文化研究价值、经济开发价值与文化教育价值,这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共识。但是,对于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的认识还不够具体。

二、历史文化资源的德育价值

1.理论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实施德育的思想依据。历史文化资源留给我们诸多实施德育的方法和理念,是我们实施德育的有力思想依据。它是以人的本性为根本出发点,注重独立人格的培养,使人的自由个性得以高扬,尊重人的各种本性需要,使人的独立意识得以确立的一种德育理念。我们党十七大提出的“以人为本”就是源于这种理念。

2.实践价值

历史文化资源是实施德育的实体依托。“不言之教”的教育方法并非指不说话来教,而是指教学生于不知不觉之中,同时要使“不言之教”透出一种难以抵抗的威力,就要用实事来让人信服。而历史文化资源恰恰能做到这一点。

心理学认为,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当外界事物作用于人时,人对待事物就会有一定的态度。因此,情感的产生离不开客观事物。青少年“情感参与”的深度、广度很大程度取决于“客观事物”的表现形式。青少年对德育不一定能“情感参与”,但对一个鲜活的具体形象就能轻而易举地“情感投入”。这是因为青少年形象思维优于抽象思维。同时,德育教材限于容量,只能以大量的文字出现。因此,历史文化资源充当了为青少年提供形象化德育素材的重要角色。历史文化资源中拥有丰富的民族习俗、传统文化、人物精神等具有鲜明形象的德育载体,可以引发学生的“情感参与”。同时,历史文化资源还为青少年提供了德育的情境,使青少年借助具体而形象的事物将感性认识提升至理性认识,从而外化为相似情境下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使德育在青少年身上完成由理论意识到实践行为的升华。

参考文献:

[1]云南省社科联课题组.论云南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的内涵、类型、特色和价值 [j].学术探索,200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