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德育教育方式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11

德育教育方式

德育教育方式篇(1)

但是孩子们决不甘愿做一只被动装备各种德目的口袋,他们总是使用各种办法来抵触这种被动的接收方式。科尔伯格非常反对“美德袋”式的德育方式,他戏称这个“美德袋”越传越旧,终于成为有待抛弃的“破旧布袋”,并认为它既不合理,也无效果。我国的“美德袋”教育虽然由来已久,但所得效果却甚微。现在,我们常常听到一些老师和家长的抱怨,抱怨现在的孩子越来越难教了,无论他们如何言传身教,自私、散漫、无礼等各种品德问题仍然在许多学生身上表现出来。

上海师范大学刘次林教授认为,“美德袋”教育的最大弊病在于过度重视道德行为的结果,而忽视了道德行为的动机。例如,两个孩子犯了同样的错误,他们都害怕被责罚,于是想出了各自的方法。孩子甲看过很多书,发现只要说实话就可以免于惩罚,所以就说了真话;孩子乙认为只要大人不知情就可以免于惩罚,所以就说了假话。这两个人表现出来的道德行为分别是诚实和说谎。如果从德行结果来看,前者的道德水平要优于后者,如果从德行动机来看,两者的道德水平却居于相同水平。因此,刘次林教授提倡中国德育要走向由概念、情境和动机三个维度组成的三维德目教育。

三维德目教育对学校德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学校要给学生创造丰富道德生活经验的机会,要求教师具备平等民主的教育能力,并具备充分的教育智慧。三维德目教育不同于“美德袋”教育,不可能给出固定的德育评分标准。那么,如何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对学生进行客观的评价呢?

江苏省常州市奔牛高级中学自2006年以来,一直把“相信每一位学生,善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走向成功”作为办学理念,把励志教育作为学校的主体德育模式。在三维德目教育中,我校采用的是自评为主、他评并存的方法。在评价中,采取了个体行为评价和阶段综合评价以及建立德育发展水平档案等方式,这些方式方法关注的主体是学生在各种德育条目中的动机以及该动机所处的情境,在评价中以激励性评价为主,客观性评价与激励性评价并存。

一、自评

德育评价的作用是唤醒学生的自我反省和自我管理意识,因此,我们把学生的自评作为评判学生德育发展水平的重要依据。笔者认为,学生自评的过程并不仅局限于单纯自我评价,其实学生进行互评的过程,也是自我评价的过程。学生的自评是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充分信任基础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学生的放任,班主任在评价工作开展前的有效引导至关重要。笔者在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的过程中,曾多次引导学生对以下问题进行思考。

在互评时,思考以下问题:

(1)他(她)的哪些道德行为是好的?好在哪里?

(2)我是否也具备这些道德行为?如果我没有,那么,经过努力,我是否也能具备呢?

(3)他(她)的哪些道德行为是不好的?为什么不好?

(4)你是否也有过这些不好的道德行为?

(4)结合实际情况,你觉得他(她)在改正那些不好的道德行为时,应该怎么做?

(5)如果你也有这些不好的道德行为,你打算怎么改正?

在自评时,还需思考以下问题:

(1)我有哪些优点?这些优点中哪些是为人所知的?哪些是不为人所知的?如果不为人所知,原因是什么?

(2)别人是如何看我的?这些看法是否有客观性?

(3)好的道德行为动机是什么?不好的道德行为动机是什么?这些动机符合社会道德规范吗?(本条学生自行总结,不必汇总到自评表中)

(4)我如何看待别人对我的不好评价?打算改吗?如果打算改,怎么改?

(5)谈谈近期的自我发展计划。

为了让学生能找到挖掘自身潜力,正确认识自己、锻炼自己的途径,我校给学生创造了许多展现自我的舞台,比如文化艺术界、体育健康节、科技节、行为习惯督察小组、野外拓展、模拟联合国等。学校通过开展大量的活动,尽可能多地给予每个学生展现自我才华的机会,争取让每个同学都有在众人面前亮相的机会,这样,学生对别人和自己的评价就会更加客观和丰富。

二、他评

德育教育方式篇(2)

    我们的社会提倡精神文明,我们的学校也一直在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但也不容忽视一些问题,问题的存在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松,必须加强!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要搞清楚: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什么素质?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师怎样与学生和谐相处?怎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这都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个最理想、最全面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素质:对生命的认知、对个人和社会的认知、对主观和客观的认知。可以把这三种素质比作三棵树: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学校教育要从小就在学生的心灵上种上这三棵素质树,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施肥、浇灌、丰富,使其不断长粗、长高,最终成为参天大树。教育者就是要播撒种子,播种希望。

    本文着重谈谈在学生心灵上种上一棵人文树,即谈谈学校应从那些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怎样进行教育,只是谈谈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体会,敬请指正。

    一、培养学生几种素质

    人总要在社会中生存,与人与社会交往,我们要引导学生教给学生社会的伦理准则,和一些自然规律:个体和集体相互依存,既要考虑个体的生存和利益,又要考虑集体的生存和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怎样教给学生社会责任感?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动物中得到启迪:大雁在飞行的时候往往排成一字形,这是为什么?飞行一段时间后,后面的大雁会与领头的大雁调换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如此教育学生总比空洞的说教有力: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作出贡献,同时也享受集体给予的力量和恩惠,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狼孩的事实说明离开了集体,智力损失不可弥补。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协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清道理,让同学们相互感染,形成优秀品德。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我们教育学生的德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尊、善、爱、信、谦。

    尊即要尊敬他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有好多同学尊敬人是有条件的,他尊敬领导、尊敬有钱人、尊敬对他有用的人,这就要正确加以引导。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回避你,你就应该主动迎上去,跟他打招呼,我想那个学生一定会满脸通红,一定会体验到一种滋味,他今后在这方面一定会做得最好。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友爱的气氛中,这种气氛要靠大家去创造。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应该为人师表,从我做起,先尊重学生,然后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善即要善待他人,善待社会。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相互依赖,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便宜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的社会要靠大家一起去创造,有一些家长可能在教育子女为自己谋利益方面多一些,那我们学校教育主阵地就更应该要强化教育青少年在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爱即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爱和被爱都是人情感的基本需求。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有这样一个学生跟我说过,有时他也想玩,可一想到老师为他们操碎了心,又真的不好意思去玩了,他深深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老师,回报了学校和社会。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进行简单说教,有句话说得好,道德需要道德的教化,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老师,他的学生一定会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热爱祖国,他一定是祖国的希望。

    信即诚实守信。为人处世应该诚信为本、一诺千金,人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守信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自己要说话算数,我们很多时候发现同学所定的目标、制订的计划不去努力实现,所作的保证也难以坚决执行到底,这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现,同学之间如果不能相互信任哪谈得上真诚友爱?学校、社会和家长应该一起努力植“信”于孩子心中,让孩子从小就讲信用、守诺言,这对孩子个人的学习、将来的事业、前途大有好处。

    谦有两层含义谦虚和谦让。我认为谦虚是

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很多同学在成绩落后时能一鼓作气,奋起直追,而一旦取得成绩则沾沾自喜,再也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不肯向他人学习。这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往往进步不大,甚至会出现大的倒退,即使自己是出众的,我们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追求更高更强。同学之间谦虚相处还会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在班级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友爱互助,整体提高。而谦让则是同学之间化解矛盾的最好的武器。在班集体中要教育学生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大家团结一致,目标一致,携手共进。

    以上五种品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不太成熟的,一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某些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所以在选择教育方式时要十分慎重。我们要选择、研究教育方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伤害,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选择、研究教育方式

    1、尊重学生,减少伤害

    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孩子虽小,他们也具备了做人的尊严,有句名言就表达了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少儿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教育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教育学生再不能频繁罗嗦,居高临下地训斥,更不能体罚学生,这样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好多学校有一些告示牌,时见上面贴有检讨书、悔过书之类;也有些学校为了杀一儆百,在学校大会上点名批评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这样做可能对其他学生能起到教育作用,但对其本人若不正确引导,或许他们真的会变成问题学生,今后同学们如何看他们?他们会不会滑向破罐子破摔的泥潭?这都值得教育者去思考。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校内刚受到刺激,回到家,如果家长再一阵暴风骤雨,想想学生幼小的心灵如何能承受?如此这般,我们的教育完全失败了。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对老师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可对家长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那我们的教育真是来不得一点儿简单粗暴。

    日常教学中,我们还会听到一些语言暴力伤害学生,个别老师一时激动,口不择言,甚至对学生人格侮辱,诸如:“笨蛋、傻瓜、无用的东西、猪”等等,这些话对学生的伤害比用刀割肉还严重,学生会终身难忘,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虽然老师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恨铁不成钢也可以理解,可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去伤害学生自尊。所以,凡事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意义还在于孩子终会长大,但愿这种方式不会代代相传。试想:从来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又如何去尊重别人?那我们的民族不就变成了一个野蛮的民族?我们的文明又如何代代相传?

    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多体谅、多期待、多鼓励、多沟通,当然也不是只表扬不批评,只不过要注意方式,可以启发学生自责、反省,留给违纪学生时间去认识自我、改正自我,等等。

    2、拇指赞赏,寻找闪光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老师往往因为不太细心发现不了,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表扬会唤起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奋发向上。老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有意无意中暗示给他们老师的较高期望,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往往真的就会取得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不能原谅学生的小问题,老是抓住某些事跟学生算帐,班级管理可能就会出麻烦了。我见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表现还不错的班长,一次犯了一个小小的过失,班主任一时气愤撤了他的职,从此不见了那个积极向上的男孩,他情绪低落,处处逆反,不求上进,让班主任伤透脑筋。看来,作为老师有时可以故意不看学生那些不太重要的毛病和缺点,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多跟他们交流,甚至可以多让问题学生为班级做事,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学生从小事中往往会体验到成功,增强了自信,最终可能会出现全面成功。优秀教育者为我们提供了好多批评学生的方法,避一避、缓一缓、冷一冷、笑一笑,这些都是冷静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而且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如果学生过多的生活在批评中,那他同时学会了谴责;如果他生活在过多的敌意之中,他同时就学会了斗争;相反如果他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和善待他人;如果他生活在表扬、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自爱。可见,这些优秀的品德,就靠我们教育者提供环境去培养。

    过去,我们往往是用命令

的式进行品德教育,显然这种方式,不适应现代教育,效果不会很明显。怎样才能打动学生心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课题。《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为什么要爱呢?我们如何去实施呢?这不是靠老师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祖国名山大川美,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这样爱国、爱集体的思想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其效果会十分明显。

德育教育方式篇(3)

我们的社会提倡精神文明,我们的学校也一直在抓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应该说取得了一定成效,社会风气明显好转,但也不容忽视一些问题,问题的存在告诉我们: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不能放松,必须加强!

学校作为教育的主要阵地,首先要搞清楚:学校在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应该培养学生什么素质?重点加强哪些方面的教育?教师怎样与学生和谐相处?怎样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优秀品德?这都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

一个最理想、最全面的人应该具备下列素质:对生命的认知、对个人和社会的认知、对主观和客观的认知。可以把这三种素质比作三棵树:生命树、人文树、哲学树。学校教育要从小就在学生的心灵上种上这三棵素质树,并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不断施肥、浇灌、丰富,使其不断长粗、长高,最终成为参天大树。教育者就是要播撒种子,播种希望。

本文着重谈谈在学生心灵上种上一棵人文树,即谈谈学校应从那些方面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怎样进行教育,只是谈谈个人在工作和学习中的体会,敬请指正。

一、培养学生几种素质

人总要在社会中生存,与人与社会交往,我们要引导学生教给学生社会的伦理准则,和一些自然规律:个体和集体相互依存,既要考虑个体的生存和利益,又要考虑集体的生存和利益,只有如此才能在大自然中生存。怎样教给学生社会责任感?我认为我们可以从动物中得到启迪:大雁在飞行的时候往往排成一字形,这是为什么?飞行一段时间后,后面的大雁会与领头的大雁调换位置,这又是为什么?如此教育学生总比空洞的说教有力:每个人都应该为集体作出贡献,同时也享受集体给予的力量和恩惠,任何人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是社会的一分子,狼孩的事实说明离开了集体,智力损失不可弥补。我们要教育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协作。

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要多渗透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讲清道理,让同学们相互感染,形成优秀品德。通过学习和思考,我认为我们教育学生的德行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尊、善、爱、信、谦。

尊即要尊敬他人,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美德。我们有好多同学尊敬人是有条件的,他尊敬领导、尊敬有钱人、尊敬对他有用的人,这就要正确加以引导。作为一个老师,如果发现某个学生在回避你,你就应该主动迎上去,跟他打招呼,我想那个学生一定会满脸通红,一定会体验到一种滋味,他今后在这方面一定会做得最好。每个人都希望生活在和谐友爱的气氛中,这种气氛要靠大家去创造。老师教育学生如何做人,不能靠空洞的说教,应该为人师表,从我做起,先尊重学生,然后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

善即要善待他人,善待社会。我们所有的人,都在相互依赖,无时无刻不在享受他人给自己带来的便宜及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文明的社会要靠大家一起去创造,有一些家长可能在教育子女为自己谋利益方面多一些,那我们学校教育主阵地就更应该要强化教育青少年在为自己谋利益的同时不能损害别人和社会的利益。

爱即关心集体,关爱他人,热爱生命,热爱生活,热爱祖国。马斯洛的理论告诉我们:爱和被爱都是人情感的基本需求。教师应该关心爱护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都深深体会到老师的关爱和期望。有这样一个学生跟我说过,有时他也想玩,可一想到老师为他们操碎了心,又真的不好意思去玩了,他深深感受到了老师的期望,最终他以优异的成绩回报了老师,回报了学校和社会。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进行简单说教,有句话说得好,道德需要道德的教化,情感需要情感的浇灌,一个热爱生命、热爱生活、乐于奉献的老师,他的学生一定会热爱生活,关心集体,热爱祖国,他一定是祖国的希望。

信即诚实守信。为人处世应该诚信为本、一诺千金,人人之间要相互信任,互守信用,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对自己要说话算数,我们很多时候发现同学所定的目标、制订的计划不去努力实现,所作的保证也难以坚决执行到底,这也是不守信用的表现,同学之间如果不能相互信任哪谈得上真诚友爱?学校、社会和家长应该一起努力植“信”于孩子心中,让孩子从小就讲信用、守诺言,这对孩子个人的学习、将来的事业、前途大有好处。

谦有两层含义谦虚和谦让。我认为谦虚是

一种美德,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古人云: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有很多同学在成绩落后时能一鼓作气,奋起直追,而一旦取得成绩则沾沾自喜,再也发现不了自己的问题,以为自己就是最好的,不肯向他人学习。这些同学在以后的学习中往往进步不大,甚至会出现大的倒退,即使自己是出众的,我们也应该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追求更高更强。同学之间谦虚相处还会创造一种团结和谐的气氛,有利于在班级形成优良的班风和学风,友爱互助,整体提高。而谦让则是同学之间化解矛盾的最好的武器。在班集体中要教育学生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谦让,大家团结一致,目标一致,携手共进。

以上五种品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教育教学过程中应该不断强化。但是,我们不能忘记:中小学生无论在生理还是在心理上都是不太成熟的,一旦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受到某些伤害,可能会影响他们一生的发展,所以在选择教育方式时要十分慎重。我们要选择、研究教育方式,尽量减少对学生的伤害,并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二、选择、研究教育方式

1、尊重学生,减少伤害

任何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孩子虽小,他们也具备了做人的尊严,有句名言就表达了人的尊严:士可杀,不可辱。少儿的自尊意识早在4~6岁便已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分辨是非的能力也日益提高,教育的难度也在不断加大,教育学生再不能频繁罗嗦,居高临下地训斥,更不能体罚学生,这样做不但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而且会适得其反,甚至导致严重的后果。好多学校有一些告示牌,时见上面贴有检讨书、悔过书之类;也有些学校为了杀一儆百,在学校大会上点名批评一些所谓的问题学生。这样做可能对其他学生能起到教育作用,但对其本人若不正确引导,或许他们真的会变成问题学生,今后同学们如何看他们?他们会不会滑向破罐子破摔的泥潭?这都值得教育者去思考。更可怕的是他们在校内刚受到刺激,回到家,如果家长再一阵暴风骤雨,想想学生幼小的心灵如何能承受?如此这般,我们的教育完全失败了。要知道:每一个孩子对老师来讲可能只是一个,可对家长却是百分之百的希望!那我们的教育真是来不得一点儿简单粗暴。

日常教学中,我们还会听到一些语言暴力伤害学生,个别老师一时激动,口不择言,甚至对学生人格侮辱,诸如:“笨蛋、傻瓜、无用的东西、猪”等等,这些话对学生的伤害比用刀割肉还严重,学生会终身难忘,不当的教育方式可能真会影响他们的一生。虽然老师的初衷可能是好的,恨铁不成钢也可以理解,可我们不能有意无意地去伤害学生自尊。所以,凡事我们应该三思而后行。尊重学生的人格其意义还在于孩子终会长大,但愿这种方式不会代代相传。试想:从来得不到别人尊重的人又如何去尊重别人?那我们的民族不就变成了一个野蛮的民族?我们的文明又如何代代相传?

所以,我们在教育中要多体谅、多期待、多鼓励、多沟通,当然也不是只表扬不批评,只不过要注意方式,可以启发学生自责、反省,留给违纪学生时间去认识自我、改正自我,等等。

2、拇指赞赏,寻找闪光

每一个孩子都有闪光的地方,老师往往因为不太细心发现不了,从而影响学生的积极性。适当的表扬会唤起学生的自信,让他们奋发向上。老师应该是学生的知心朋友,有意无意中暗示给他们老师的较高期望,多给学生一些肯定,往往真的就会取得好的效果。相反,如果不能原谅学生的小问题,老是抓住某些事跟学生算帐,班级管理可能就会出麻烦了。我见到这样一个案例:一个表现还不错的班长,一次犯了一个小小的过失,班主任一时气愤撤了他的职,从此不见了那个积极向上的男孩,他情绪低落,处处逆反,不求上进,让班主任伤透脑筋。看来,作为老师有时可以故意不看学生那些不太重要的毛病和缺点,多发现学生的长处,多跟他们交流,甚至可以多让问题学生为班级做事,给他们机会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这些学生从小事中往往会体验到成功,增强了自信,最终可能会出现全面成功。优秀教育者为我们提供了好多批评学生的方法,避一避、缓一缓、冷一冷、笑一笑,这些都是冷静处理问题的方式。不同的教育方式、不同的处理问题的方式,不仅直接关系到教育效果,而且久而久之,会影响学生的性格和品德。如果学生过多的生活在批评中,那他同时学会了谴责;如果他生活在过多的敌意之中,他同时就学会了斗争;相反如果他生活在鼓励之中,他就学会了耐心、和善待他人;如果他生活在表扬、认可之中,他就学会了感激、自爱。可见,这些优秀的品德,就靠我们教育者提供环境去培养。

过去,我们往往是用命令

的式进行品德教育,显然这种方式,不适应现代教育,效果不会很明显。怎样才能打动学生心灵,达到理想的教育效果?这是值得教育者思考的课题。《中学生守则》要求学生爱祖国、爱劳动、爱集体,为什么要爱呢?我们如何去实施呢?这不是靠老师简单的说教就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可以组织一些活动,让学生去感受祖国名山大川美,从而激发同学们的爱国热情。这样爱国、爱集体的思想就会在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其效果会十分明显。

三、认真学习、播撒希望

德育教育方式篇(4)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德育教育方式篇(5)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资源有效地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密切交往,作为现代条件下认知和改造世界的新型生产力,它既为加强和改进各项工作提供技术支撑,也为我们德育工作带来强劲的动力和挑战。笔者认为:差距和潜力同在,压力和动力并存。我们要学会运用辩证思维来应对眼前发生的这一切,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因噎废食,同样不能急于求成;而是要善于将其投放到发展和创新的潮流中去荡涤洗尘、千锤百炼,努力求取化恶为善、化劣为优、化短为长的良好教化。笔者试结合德育工作的实践,对此作一些抛砖引玉式的粗浅阐述。

一、关于目前初中生德育基本情况的简要分析

2011年5月,为完成“促进网络资源下的青少年成长”的课题方面研究,笔者曾经参加了对某地区8所校园的1600名初中生关于德育工作情况的调研活动。从结论性调研数据中显示,有超过55%的初中生能够运用网络技术来辅助学习,但与此同时也有35%的初中生因为沉湎于网络游戏和聊天而对学习造成影响,近13%的初中生有过视频聊天记录,从而热衷于网络交友,更有5%的初中生时常阅读各类低级趣味的网络小说,上过黄色网站,个别学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由此看出,网络在帮助学生拓宽视野、了解更多课外知识方面确实功不可没,但也带来了我们不愿看到的负面影响。鉴于此,笔者认为,如何适应科技网络下的传播方式,迎合信息时代要求去努力创新工作机制,则应成为开展德育教化的当务之急。

在网络技术日益渗透社会各个领域的发展过程中,它与传统德育模式产生的撞击自然会越发强烈起来,这种前所未有的阵阵冲击,势必促使两者之间的不可调和性更为突出。

1.传统德育模式下的青少年学生一直充当被动接受的“客体”身份,如今社会教育途径的多元化和网络资源的“不可控制性”,帮助他们逐步实现了德育教化的“反客为主”。这就使得学校德育的调控能力因鞭长莫及而渐渐力不从心。

2.网络资源下的德育社会化程度越来越高,开放性越来越突出,这与目前仍然以“禁、堵”为主要方式的学校封闭教育之间的矛盾逐渐加剧,后者的教化导向已经显得今非昔比。

3.网络资源加快了德育的个性化发展,尽管学校德育也进行了面广量大的灌输与强化,但两者由于缺乏相应的认同基础而相去甚远。由此大大削弱了学校德育的功能性。

二、当前初中生心理品德方面呈现的基本特征

网络社会的最为显著特点是“数字化生存”方式。鱼目混珠的网络情境对于个性品质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的青少年学生来说,除了新鲜刺激就是强烈震荡,从而使得他们在品德心理方面呈现出以下特征:

1.在品德认知方面显得既开阔又偏激。网络社会给予的充分自由和完全开放,让青少年学生的道德视野大为开阔,但扑面而来的各类信息却又使得他们难辨真伪、无所适从。由于广大青少年社会阅历浅、自控力差,加上他们又处于生理发育的青春期和心理发育的逆反心理期,再加上人性共有的“由好学坏易,由坏学好难”,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青少年在品德认知方面会产生偏颇和差错,进而容易进入思想偏激的误区。

2.在品德情感方面既丰富又冷漠。用一个不很恰当的比喻来说,青少年学生的情感世界比较活跃和敏感,但其情绪化现象比较严重,就好比随风而倒的“墙头草”一样难以稳定起来。在丰富多彩但不可触摸的网络虚拟情境感染下,因为无法能够真正充实自己的情感世界,无法获得随心所欲的现实利益,他们往往由此而走向自私冷漠的相反方面,甚至做出违法犯罪的事情。

3.在品德意志方面既磨砺又放纵。网络世界的包容性和共存性特征,使得多元化价值的各种社会现象能够“来者不拒、网内共存并且随君所爱、信手拈来”。,这既能为青少年提供品德意志的磨砺良机,又容易让他们在充满“诱惑和陷阱”的糖衣炮弹面前而失足立场。

4.在品德行为方面既自主又异化。有人说:在网络王国里,每一个人都是它至高无上的主人、国王和主宰。在这一片天地之间,无论你做出什么样的行为,都能获得网络技术的公平支撑。这对于缺失自由而渴望独立的青少年学生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诱惑和强烈的满足。然而,缺少监督和约束的“自由”太过骄纵,“唯我独尊”的权威过于享受,势必会陷入“爬高跌重”的深渊。表现在青少年身上的极端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等现象,与品行异化之间都是一脉相承的关系。

三、针对当前初中德育现状应该作出的基本对策

鉴于上述种种分析,笔者认为,引导初中生把合理运用和严行律己相结合,以适应和应对科技网络带给自己的挑战是最佳对策。

1.优化整合德育内容,积极形成主流导向。既然网络是个大舞台,我们就要用先进和高尚的文化去占领这个平台,并引领学生学习并从中受益。通过对初中生加强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等,有效地提高他们的自身综合素养,提升他们的是非判断能力,从而帮助他们有效提升网络选样能力和自律水平。此外,通过优秀青少年“读书报国”“行善积德”“见义勇为”等先进事迹的正面教育,为他们树立“学有榜样、赶有方向”的形象。

2.努力转变德育观念,全面拓展教化时空。网络技术把人类社会带进了科技发展的时代轨道,虽然它也稍带了一些有悖德育意愿的元素,但我们不能因噎废食,不能就此强行禁止初中生从此远离或脱离网络技术,这不仅是筑堤堵洪的愚蠢做法,也是绝对不现实的。传统的教育方法,相对而言空洞、刻板和教条,老师作为道德圣人高高在上,学生大多时候只能被动的顶礼膜拜。即使有时有所谓的交流,也是在有限的框框内。如果运用网络技术,时间空间上都得到了极大的延伸。选用德育教化方式也会丰富多彩。让学生荡涤自身污垢,弘扬自身美得,真正做到完善其身。

3.规范网络资源环境,着力构建支持系统。开展对青少年的德育教化是一项社会化系统工程,它必须得到学校、家庭、社会环境的全面重视、协调配合和“综合治理”,这样才能赢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在现实中我们不难发现,三者之间往往各行其是,相互协作的机会不多、力度不大,甚至出现相互矛盾和抵触消除的现象。笔者认为,社会层面上,国家主管部门应该加强网络监管机制,加大对一些提供不健康和低级趣味内容网站打击力度,建立一些适合于青少年上网查询的绿色网站。学校和班级层面,可以建立富有自己特色的网站,内容丰富多彩,与教育教学密切相关,力求做到趣味性与教育性相结合。同时也通过这个平台,采用BBS、贴吧等多种形式把家庭和学校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和家长可以通过这个平台更加便捷地与学校和老师交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有关情况。学校也反过来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引导家长监督管理好孩子在校外的学习。这样才能形成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教育管理模式,真正形成一股强大的德育教育合力。

总之,网络是一个敞开的德育大课堂。面对新形势和新情况,我们要增强阵地意识和创新意识,加强学习,引导学生了解网络、善用网络,把网络这门现代技术变成他们自身成长过程中一个真正有用的工具。

德育教育方式篇(6)

一、生命教育

⒈安全教育。通过灵活多样的安全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增长防范知识,提高安全防范能力。让每一个学生都能自觉从自我做起,构筑起自我保护的屏障,形成最有效的安全防范体系。从火灾、交通安全、旅游安全、盗窃等方面出发,加强高职学生的安全教育,提高对高职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使学生重视安全,珍惜生命。

⒉法制教育。近年来高职院校学生中经常发生一些违法犯罪行为,大学生的犯罪率在社会犯罪率中也占有一定的比重。很多学生对于自己最初所作所为性质并不清楚,直到触犯了法律才追悔莫及。因此法制教育是高职教育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传授必要的法学基本知识和法律基础知识,使广大学生充分认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性。

⒊心理健康教育。由于某些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和中小学应试教育的不良影响和高职院校竞争机制的全面引入,来自各方面的压力日趋增大,相当一部分高职学生的心理失调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导致学生跳楼自杀、离家出走、辍学、甚至犯罪。高职生心理健康状况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对高职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职院校不可避免的问题。高职院校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强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能力。

二、生活教育

⒈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学生,如果没有理想信念,那么三年的学习生活将会浑浑噩噩,未来的人生道路将会漫无目的。因此,高职院校的学生要把敢于吃苦、勇于奋斗的精神落实到日常学习中、生活和工作中去。加强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使他们将理想信念牢固建立在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的目标上,将来真正成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⒉感恩教育。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让高职学生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军队的保卫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把感恩教育贯穿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

⒊诚信教育。高职院校应该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利用校园广播、宣传栏、网络、电视媒体开展各类形式的主题班会、社会实践,邀请省内外专家来校讲学,表彰先进,正面引导,启迪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说老实话,办实际事,做诚信人;以各种主题诚信活动为载体,以制度建设为依托,以道德规范为机制,加强学生的诚信教育,使学生做到讲诚信,讲道德,诚心做事,诚实做人,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

三、生存教育

⒈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在他们进人高职院校的初始阶段,我们就应该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职业观,指导他们逐步完成对自己职业生涯的规划。只有对学生分阶段、分年级进行长远的职业生涯规划,从他们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发展意愿出发,引导他们进行自我探索和设计帮助他们制定出一个长远的、符合自身特点的职业生涯规划,才能使学生在将来的人才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能够在千军万马中生存下去。

⒉创业教育。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实际上就是以生存技能为导向,让学生接受生存训练,学会生存,不仅要刚就业就实现与社会的无缝隙对接,而且要实现可持续的无缝隙对接,如果说专业技能教育主要解决的是学生初入社会的生存问题,那么创业教育主要解决的学生可持续生存问题。

四、生态教育

生态教育的目标是解决人与环境之间的矛盾,调整人的行为,建立环境伦理规范和环境道德观念,教育人正确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及其价值,提高人对自然环境的情感、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为每个人提供机会获得保护和促进生态环境的知识、价值观、态度、责任感和技能,创造个人、群体和整个社会环境行为的新模式。

高职学生作为面向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人才,加强生态教育,把生态理念贯穿到每个学生的思想意识和行动中去,使学生学会欣赏自然、认识自然环境的规律,建立与自然为友同自然环境协调发展的观念,教给他们保护及改善生态环境的技能,全方位地培养学生的生态素养和生态环保意识。

参考文献:

[1]张磊,陈遇春.农林高职院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探讨[J].时代文学.2008(12).

德育教育方式篇(7)

[作者简介]刘武军,百色学院讲师,广西百色533000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8)01-0025-04

近年来,民族院校德育改革成绩喜人,但提高德育的实效性仍然任重道远。影响德育实效性的主要因素有德育环境、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方法等。优秀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方法有时要比内容更能够决定德育的效果,而要找到把内容得以贯彻落实的方式方法更重要、更难。壮族传统道德教育通过“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方式展开,将教育艺术化、美化,为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获得诱人的魅力,因而取得良好的效果,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一、壮族传统道德独特的教育方式

采取何种形式进行教育,这是由各民族的实际情况和特点所决定的。在壮族地区,道德教育常用下面独特的方式来进行:

(一)以歌传教。壮族长期没有自己统一的文字,传承文化最主要的载体是山歌,“以歌传教”就成为壮族传统道德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壮族山歌具有传授知识、教化和解决纠纷的功能。如《劝农歌》“泥鳅不能怕泥土巴头,做人不要嫌弃屎脏身”,告诫人们劳动要不怕脏累;时政歌紧跟形势,如恭城瑶族自治县莲花乡用山歌“夫妇一胎办法全,生男育女是平权;若还个个生男仔,结婚哪处找姻缘?”积极宣传计划生育政策;丧事仪式歌《目连经》唱出父母生儿育女的艰辛,传授孝顺父母的道理;等等。壮族人“稀讼狱”,“以歌代斗”,用对歌的输赢来解决纠纷。

山歌的内容来自群众生活,通俗易懂,旋律、句式优美、易唱易学,耳濡目染,没有文化知识的人也能容易学会。从我们到靖西、德保、西林等地的调查来看,目不识丁的壮族老太太、老公公也懂礼节,能用伦理道德思想教育子女。他们的伦理道德思想,很多内容直接来源于他们经常传唱的山歌。

(二)以故事传教。壮族长辈会利用睡前、亲人团聚、纳凉等时间,以讲故事形式向儿孙们传授伦理道德。壮族的许多故事都含有做人思想,如《两姐妹》《两兄弟》《贪心的朋友》《贪心变蛤蟆》《兄弟分猫》等,批判兄弟、姐妹、朋友之间那种自私、欺诈和贪心的行为,教人要互助、互让和互敬。《刘三姐》是壮族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妇孺皆知的故事,它教育人要有不怕困难,不畏,勇于抗争的精神,才能过上幸福生活。

故事为人人所喜爱,它能够满足人的征服欲望,给人上进的力量;满足人的好奇欲望,给人留下美好的理想或幻想;满足人对未来的憧憬,给人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讲述伦理故事,不但愉悦人的精神,而且能够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接受做人的道德规范。

(三)以文体活动传教。壮族人在重大节日、婚庆、乔迁大喜,特别是在歌圩上,都要举办对歌、抢花炮、抛绣球、舞龙舞狮等文体活动。举办活动的目的,一是娱乐,二是教人做人道理。如板鞋舞,是为了培养人们和谐、团结协作精神而创造出来的。传说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为了加强壮族士兵的纪律性,培养协同作战的能力,她命令每三名勇士同穿一副木板鞋“齐步跑”,来训练士兵整齐的步伐,使之步调一致,从而战胜倭寇,为国立功。后人效仿瓦氏夫人的练兵法,穿板鞋竞技以自娱而产生板鞋舞。又如蚂(虫另)舞,其起源据说是人们对为人类作出贡献的青蛙的肯定,出于保护青蛙的目的而模仿它动作的舞蹈,具有保护生态的道德教育意义。所以,参加一次文体活动,不仅能增长见识,而且能使人在欢娱中受到很好的道德教育。

(四)以情景传教。壮族人会根据情景,随时随地向年轻一代展开道德教育。在餐桌上,父母教育子女要给老人或客人盛饭、夹菜,把好吃的菜让给长者,吃饱后,要叫长者“慢吃”;在路上,若看到路上牛粪插有树枝,茅草边上打有小结,便告诉子女,这表示那些东西已经有了主人,不能再取;若遇到长者,便教子女问安、让路,并给予帮助。值得一提的是,壮族家庭教育非常重视榜样的作用,家长在教育子女时,常说“你看人家××多听话,多勤奋”;看到别人在建造房子,会教育子女说:“这是家庭和睦,勤俭持家的结果”等,这种做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五)以规(约)传教。壮族善于把道德规范纳入族规村约之中开展教育。如宜州市洛东乡坡榄村韦氏祠堂族规规定:“一议:凡我族众……礼当先重人伦,分别尊卑。男女老少,各守廉耻,不得私通奸淫,逆理,玷辱门风等弊……二议:……礼宜同心相友,不得挟嫌勾生食熟,私心向外,勾贼劫抢,盗窃分赃,以及诡计暗害……”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乡十三寨共同订立的乡约规定,严禁乞丐、烂崽、窝赌、强蛮横行、放牲畜踩禾苗、奸淫偷盗等,否则,会受到严厉的处罚。如龙脊乡乡规规定,盗窃要受到罚款、写悔过书、肉刑、革逐的惩罚。处罚一般由寨老主持,重罚在神圣威严的祠堂里举行,各村群众都来看,这不但给犯者以身体上的痛苦,而且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有的惩罚在今天看来是不人道的,但乡规(约)的不少内容在当时起到了维护壮乡良好社会秩序的作用。

二、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必要性

民族院校德育效果不理想除了具有一般院校所具有的共性原因外,还有自身的不足,主要是脱离学生的地域性、民族性,脱离学生受本民族传统道德影响这个实际来实施教育,割裂了个性与共性、传统与现代的关系。我们过去往往只是用汉族的共性的教育方式而不注意用壮族等少数民族传统道德的教育方式去教育壮族等少数民族学生,这会打破学生原有的心理中介,是违反民族教育发展规律的,影响了德育的效果。因为“每个民族都是从自己丰富的民族文化中接受道德教育,沟通人际、代际关系的”。

民族院校德育本身所教授的内容总体上看是好的,关键是没有能够找到把内容很好贯彻落实的中介――教育方式。德育的开展必须借助学生已有的中介,如民族禁忌、生活习俗、一些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等,才会进入到学生的心理世界,才会最终对学生产生作用。中介的作用十分巨大,它对外来的影响十分敏感、强烈,有时甚至接近于一种精神本能,直观而感性地决定对其亲疏取舍。1995年,贵州省思想政治研究会课题组进行的一项调查就证明了这一点。调查发现,学生受到本民族风俗习惯影响和影响深切的占被调查对象

的66%,如对艺术(音乐、美术)作品的选择上,喜欢传统古朴的和现实主义的占50%;喜欢喝酒的学生占65%;在中学时谈过恋爱(包括父母包办)的学生占30%。中山大学李萍教授把现代道德教育的原则归结为可接受性和发展性两条原则。可接受性的基础是所教育的内容,尤其是教育方式与受教育者的情感和道德需要相吻合以及吻合的程度。

民族院校与一般高校相比,具有明显的民族性和地域性:学校一般设立在民族地区,主要招收来自少数民族地区的少数民族学生,主要为民族地区培养各种专门民族人才。从壮族地区高校的情况来看,学生不少是壮族,长期受到壮族文化的影响。具有壮族的民族性格和道德心理,这是我们开展德育的“落脚点”。所以,作为德育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民族心理特点出发,采取那些与学生已有的德育的心理基础相对应的,诸如以歌传教、以文体活动传教、以习俗传教等相同或相类似的教育方式,才会得到学生的确认和接受,才会收到良好的德育效果。

三、民族院校德育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式的措施

壮族传统道德独具特色的教育方式,收到了很好的德育效果。对此,我们要借鉴、吸收其合理因素,加以改造和利用。

(一)借鉴壮族道德教育生活化的做法,在实践中开展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方法的一个鲜明特点,就是通过道德观念和伦理规范对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的全方位渗透,使人们在参与生产、生活活动的过程中,让道德观念潜移默化而内化为个人的内在要求和自觉自愿的行为。我国著名伦理学家罗国杰先生指出:“道德是一种实践精神。”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说过:生活即教育;美国著名学者杜威说:“学校中道德教育最重要的问题是关于知识和行为的关系。”

课堂教育十分重要,但源于生活的道德教育最具有生命力。笔者所在的百色学院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道德实践活动。一是在学生人学、入团和入党,或在百色起义、邓小平同志诞辰等特殊的日子里,组织他们到百色起义纪念碑、纪念馆和粤东会馆(红七军军部旧址),开展缅怀革命先烈活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二是利用西部大开发和扶贫攻坚取得的成果,组织学生参观平果铝、百色水利枢纽、广州市帮扶的田林县六隆移民安置地,以及同志两次视察过的、异地安置而走上致富路的田阳县永常村,进行社会主义教育。三是根据学生多民族成分的特点,组织学生参观考察靖西、隆林、西林等地各民族友好相处的“同饮一江水”、“共耕一块田”、“合修一条路”的典型村寨和村屯,进行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教育。四是利用那坡县黑衣壮居住地、隆林县德峨乡的苗族村寨、乐业天坑群等自然、人文资源,组织学生开展采风活动,进行民族风情教育。五是组织学生代表到学院支教点去体验生活,到通水、通路、通电、通广播电视和修建地头水柜大会战现场参加劳动,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这些做法,学生有新鲜感、实在感和震撼感,他们能够充分看到党领导的正确性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够激发自信心和改变家乡落后面貌的雄心壮志。

(二)借鉴壮族道德教育情景化和“寓教于美”的做法,在美好校园文体活动中渗透德育。壮族传统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根据不同的情景来确定相应的教育内容,以“歌化”、“故事化”、“活动化”等美的方式展开,隐蔽性强。亚里士多德特别强调德育的渗透性作用,他说:“人如果离世绝俗,就无法实现其善行,勇敢、节制、正义、明哲诸善德实际上就包含在社会的公务和城邦的公务和城邦的活动中。”我们应该加强德育的渗透工作。

一要营造良好的育人校园环境。环境既是教育活动的条件,也是教育的内容。我们要借鉴壮族传统道德情景教育的方法,有意识地把道德教育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按照科学性、教育性和有效性的原则进行校园环境建设,造就一个既有人文气息,又有道德教化效果的校园环境,使校园成为一本活的德育教科书。

二要开展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文体活动不仅能够培养人们的美感,净化和美化人的心灵,激发人们追求高尚的情操和奋发向上的志气,而且能够增强人的组织纪律性,培养勇敢、团结和进取精神。民族院校德育可以在民族传统节日,如三月三、中元节、中秋节,开展各种各样的宣传活动,举办民族歌舞、民族体育、民族手工艺制作等活动;在妇女节、青年节和建党、建军、国庆等重要节日或纪念日,组织师生“唱红歌”、“看红片”、“走红路”,在良好节日氛围中,利用各种文体活动特有的美,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举办文体活动,除了文体专业学生外,应该不重技能,重参与;不重竞技,重观赏;不重结果,重风格。

三要开展形式多样、格调高雅,以弘扬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和现代文明规范为内容的学术活动。这不仅可以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知名度,活跃学术气氛,而且可以影响教师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导向。

(三)借鉴壮族道德教育制度化的做法,建立有效的德育监督、考核和奖惩机制。壮族传统道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有切实可靠的乡规民约作制度保障。邓小平非常强调制度的作用,他说:“制度好可以使坏人无法任意横行,制度不好可使好人无法充分做好事,甚至走向反面。”

德育教育方式篇(8)

二、充分利用教材素材

在小学数学教材中,大部分思想教育内容并不占明显的地位,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贯穿于对知识的分析中。例如在教学多位数的读法的时候,我就列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一些数据和我们浏阳近几年来的财政收入等数据让学生进行读数练习,这样一方面学生掌握了知识,另一发面也从中体会到我们国家、我们家乡取得的辉煌成就。在教学时分秒时我对学生进行珍惜时间的教育。在教学圆周率时,我告诉学生:圆周率是我国的一位伟大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祖冲之计算出来的,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值计算精确到小数点后6位小数的人。并讲述了祖冲之在追求数学道路上的感人故事,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而转化为为祖国建设事业而刻苦学习的责任感和自觉性,又可以培养学生不畏艰难,艰苦奋斗,刻苦钻研的献身精神。可以说是一举多得。早在3世纪,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在解决一个数学问题时就提出把整个个位以下无法标出名称的部分称为微数。小数的名称是13世纪我国元代数学家朱世杰提出的,在13世纪中叶我国出现了低一格表示小数的记法。在西方,小数出现很晚。直到16世纪,法国数学家克拉维斯首先使用了小数点作为整数部分与小数部分分界的记号。”这个小知识就能起到既让学生学到有关小数的有关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为有我们伟大的祖先而自豪、并树立奋发向上的自信心。

三、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比如研究性学习,合作性学习等。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规律和定律如果光靠老师口头传授是起不到很大的作用的,这时候我就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思考、总结。这样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还可以培养他们团结合作的精神。拿教学方法来说,我们采取小组合作学习法,这种学习法共享一个观念:学生们一起学习,既要为别人的学习负责,又要为自己的学习负责,学生在既有利于自己又有利于他人前提下进行学习。在这种情景中,学生会意识到个人目标与小组目标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只有在小组其他成员都成功的前提下,自己才能取得成功。还可以从小让他们养成严肃看待他人学习成绩的好习惯。

德育教育方式篇(9)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感恩,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也是一个正直的人的起码品德。但现在的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父母长辈、老师们为他们所做的一切,在他们眼中都成了理所当然的,没有一颗会感恩的心。

为此我们不妨言传身教,用自身的言行影响学生。比如叫一位学生捡起校园的一片垃圾,我会真心的说:"谢谢","学生则会笑笑或说"我应该做的"。做师长的就这样把人际交往的礼貌、感激在点滴小事中表现给学生看,影响他们的言行,潜移默化,让学生知道别人对你做的一丁点好,都要记住,都要表示感谢。

清明节、妇女节、母亲节、教师节等是进行感恩教育的好机会,抓住这些契机,要求学生在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比如为妈妈洗一次碗,帮忙打扫房间,与父母一起做饭,唱一支歌给父母听。有时住校时间长了,就要求学生给父母打个电话,汇报自己的成绩、收获,倾诉烦恼,表达思念。当然,这样的契机还有很多,如重阳节、劳动节以及亲人的生日等,都可引导学生去尝试着回报恩情。天长日久,报答恩情这颗美丽的种子就会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2.让学生学会参与社会实践

在实现知识目标的同时,更要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促使学生的道德健康成长。从教材的内容上看,初中教材的理论与实际的距离还是相当大的,学生无法真正感受理论对现实生活的指导意义。因此,我们引导学生从分析亲历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入手,加深对课本基本知识的了解,并学会用理论联系自己生活的实际,真正做到知行统一,提高其认识和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生活条件比较优越,有相当一部分对学习不感兴趣,自我意识较强,缺乏集体观念,缺少合作精神等。课堂教学中,一些学生对"培养社会责任心"这一知识点较为冷漠且议论纷纷,认为中学生只要明白自己应承担哪些社会责任就行,至于积极主动地关心社会、关心他人,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培养社会责任心是长大以后的事,是大人的事,根据这一情况,我鼓励学生走出课堂,对当代中学生责任心现象进行调查,让他们亲身感受到在中学生中培养社会责任心是一个紧迫而又重大的课题。于是以"对当代中学生社会责任心现象调查"社会实践活动在师生共同探讨中应行而生了。设计这样社会实践,既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对课本知识的预习,同学们已经了解了社会责任心总是从人们生活的各个侧面表现出来,即对家庭尽责、对集体尽责、对国家尽责和为社会进步尽责,我作为一名指导老师根据各组提出的要求和设想,为他们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供活动参考。

通过这次实践研究,同学们了解了同龄人在家庭、学校、社会上具有社会责任意识的强弱和承担社会责任现状,感慨颇多,在二十一世纪人才竞争的今天,努力提高国民整体素质,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认为除了认真学习履行自己最基本的职责外,还要经常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去做对家庭、对学校、对社会尽责的实事,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好孩子、好学生、好公民。

3.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

初中教材考虑到初中生的认知特点,也举了一些事例以增加生动性,但这些实例大多是伟人和先进人物的事迹,这些光辉形象离学生的生活毕竟存在着一定的时空距离,教师如果只停留在这些事例的说教中,那么,学生就会感到高不可攀。因此,我在课堂教学前,让学生尝试着做一个令他们尊敬的人的专访,然后在课堂教学中,聆听学生们的专访经历,共同探讨学生们所介绍的人物及访谈技巧,让学生学会感悟人生。

4.让学生学会自律

所谓自律,就是针对自身的情况,以一定的标准和行为规范指导自己的言行,严格要求自己和约束自己。要让学生学会自律,课堂教学方法至少应具备三个因素:一是新鲜,二是亲和力,三是动感。新鲜,就是有特点;亲和力,就是教师的角色转换能力;动感,就是充满生命力。这就要求教学方法除了包容书本内容本身蕴涵的深刻价值外,形式上也要有独特之处。

一名学生,课上小动作比较多,时常不认真听讲。一次,上完政治课,课下,我将他叫到办公室,问他:"这节课咱们学习什么内容了?你给我复述一遍好吗?"他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我不会,我都听不懂。""课上你认真听了吗?""没有,我基础不好,小学就学习不好,上初中的时侯,我都不想念了,我想去上班挣些钱,我家里人非让我念。""你这么小,到什么地方上班?""到饭店去打工,我家的一个伙伴就在饭店里打工。""对班上那些学习好的同学,你羡慕吗?想没想过也跟他们一样?""我羡慕他们,可是我学习基础不好。""你是不是觉得自己没有他们聪明?"他犹豫了一下说:"不是。""好,那老师帮助你把学习成绩争取搞上去,你愿意吗?""行。"当天我给他布置了一些政治方面的基础知识,要求他回家去记忆。他非常乐意地接受了 。

德育教育方式篇(10)

【Abstract】This article from the moral teaching staff in recent years the emergence of some new phenomena, to discuss the feasibility of moral education courses teach the class teacher to analyze the proposed model of the class teacher to teach moral lessons and ways of implementation, and some of the problems to actively explore, and strive to moral education effectivenes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fell in the reality.

【Key words】Moral teaching; reform; Investigate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工作,教育系统把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作为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重要战略突破口,推动中等职业教育的规模迅速扩大、改革不断深入、质量日益提高。中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适应了人们生活内容、生活方式日益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是教育事业充分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性要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目前,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在校生人数超过2000万,这么一个庞大的青年群体,能不能具备健康、积极、向上的思想道德素质,直接关系到我国未来产业大军的整体素质,关系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学生德育工作是摆在所有职业教育工作者及学校的首要任务,“要成才,先成人”也是职业教育的共识。

面对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特别是职业学校近年来招生人数不断创历史新高,原有德育教师明显不足,德育课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形式面临挑战,一方面原有师资不足,有时候不得不外聘教师担任德育课授课任务,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不佳;另一方面,作为班主任的教师课程任务繁重,无暇顾及本班学生学习和思想状况,给班级管理带来一定难度,因此,改变以往德育课的任课形式成为中职德育教学改革的一个突破。利用班主任承担本班德育课授课任务,能取得相对比较好的效果。

一、可行性分析

1、中职班主任基本上都是教师。

教师具有基本授课能力,都受过高等教育,具有德育理论知识与实际经验,有很多管理知识与管理经验,能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班主任担任德育教育有于加强班主任与学生之间的沟通,随时把握班级动态和学生思想状况,充分发挥班主任的作用,而且这种改革,可以解决一些老师理论或实习任务重,无暇顾及班级工作的困境。我们知道,德育课本身包括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生活、哲学与人生等,这些内容都与班级管理管理工作密不可分,这样做能把德育课程改革和学生思想教育二者充分结合起来。从一般职业学校实际情况来看,有些真正专业对口的德育教师均在兼职岗位,本身工作量大,不能完成全校性的德育课程,而外聘德育课教师也存在许多不足。如果利用统一时间由班主任讲授德育课程,可充分发挥教学监督和比较作用,在全校课程安排上也是可行的。德育课与班会并举,班主任一周有多一次机会与本班学生交流的机会,这在现在许多师资不足的学校中更有意义,更加能突出和发挥班主任对班级管理的作用。

2、德育课的授课形式亟需改革。

职业学校课程改革正朝着一体化、项目化和任务驱动化目标进行,专业课程授教师已经熟悉掌握了专业课程改革的方向,接受德育课程授课,更能利用专业课程改革手段来促进德育课程授课方法,按着德育课要严格贯彻党和国家的精神,以《德育》课本为依据,可广泛采用案例式,启发式、互动式、比较式、探索式、模拟式多种教学形式,最终达到提高思想道德水平,促进知行合一的教学目的。

3、德育课的授课内容已经变化。

新版的德育课内容已经改革,对于所有教师(包括专职德育教师)来说都是新内容。由于新版德育课本通俗易懂,学生完全可以自学内容,对老师来说更能把握要旨进行授课。德育课授课内容要以国家颁布的大纲为依据,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职业道德与法律、经济政治与生活、哲学与人生等内容的教育。除此外,在课堂中还要增加心理教育、时事教育、职业实践教育、爱国爱校爱家教育、预防教育、环境教育、廉洁教育、安全教育等。新内容的学习,班主任更能容易结合班级现状进行教学,充分掌握德育教学内容,实施德育教学效果。

综上所述,班主任任教德育课程是可行的。

二、实践性操作

实施班主任任教德育课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实际操作:

1、课程任务编排。

由于班主任大多数都是专业课教师和基础课程教师,平时都有自己的专业授课任务,为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和时间进行德育教学,教务部门编排授课时可以采用学计划、学内容、统一上课时间、统一监督教学实效等同步进行教学,便于教学管理和编排教学内容。

2、授课内容培训。

德育教育方式篇(11)

道德建设重在教育,要充分发挥道德这一社会意识形态对社会经济发展的能动作用,必须从多方面加强道德教育,着重从正面灌输,而不能听其自流,主要应从以下几方面系统地进行道德教育:

(1)加强社会主义爱国主义教育

当前社会主义教育,要同建设有中国特色而社会主义理论教育结合起来,特别要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结合起来,才有较强的现实针对性,才能避免空调的说教。在社会主义道德教育中,首先,应把教育的重点,放在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联系的,以一心为公为核心的集体主义教育,以诚实劳动为核心的热爱劳动的教育,以为群众谋利益为核心的为人民服务教育,把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结合起来,进行以投身现代化建设为核心的爱国主义教育。其次,要围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一新经济体制的属性和特点,进行市场经济常识教育,帮助人民群众树立改革观念、开放观念、竞争观念、效率观念、法治观念等一系列新的道德观念,使之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和鲜明的时代性。

(2)摒弃和改变一切腐朽落后的道德观念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立独立性,其表现之一是它们滞后性。原有经济基础上所产生的旧道德观念,在其经济基础和物质条件改变之后,还将存在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并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资本主义、封建主义等剥削制度下所形成的道德观念,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并产生着消极影响。如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特权意识、等级观念等腐朽的道德观念和生活方式,必须予以批判和摒弃。在当前我国由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由计划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僵化意识、封闭意识、依赖意识、懒汉意识、人治意识等陈旧的道德观念,必须予以变革。这样才能克服在道德观念上的滞后性,清除其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消极作用。

(3)大力进行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另一表现是它的超前性。以共产主义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包括思想),是先进的社会意识,这一科学理论全面地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社会发展前景作出了科学预见。对人们的实践起着指导和动员作用。因而早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深刻指出,无论当时的新民主主义,还是尔后的社会主义,都是为整个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所指导的,从道德建设的角度来看,在当前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无疑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当年倡导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完全彻底为人民利益而工作的张思德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白求恩精神,都充满着共产主义道德的光辉,他在建国后所树立的先进典型:雷锋、焦裕禄、南京路上好八连等,都是我们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光辉榜样。在这些具有共产主义道德的先进人物和先进单位的带动和影响下,极大地教育和鼓舞了人们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决心及将来实现共产主义伟大理想的信念。

(4)大力进行优良传统教育

道德作为社会意识形态所具有的相对独立性的再一个表现是它的历史继承性。它同先前在道德伦理方面的思想成果有着历史继承关系,社会主义道德作为无产阶级这一先进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必然继承和发扬我国历史上在道德伦理方面的优秀历史遗产和积极的文明成果。为此我们应该通过对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大力进行革命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的教育,在革命传统教育方面,要大力弘扬革命前辈前赴后继、英勇牺牲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艰苦奋斗、以苦为荣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的革命理想主义精神,“把有限的生命放在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的为人民服务精神,“一人为大家,大家为一人”的团结精神,以及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的三大优良作风,等等,这是我们革命事业的传家宝,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建设时期,正是靠着这些可贵的革命精神,使我国人民了“三座大山”,实现了“一化三改”并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胜利。在中华民族优良传统教育方面,要大力弘扬“天行键,君子以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杀身成仁,舍身取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献身精神,“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威武不能屈,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先人后己精神,“和为贵”的团结精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尊者爱幼精神,“言必信,行为果”的言行一致精神,“吾日三省吾身”,“闻过则喜”,“择善而从”的自我批评精神。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几千年而不衰的重要因素,我们必须加以继承和发扬。

(二)多层次进行道德教育

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对于道德建设提出了这样一个重要原则:“一切要从实际出发,鼓励先进,照顾多数,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出发,从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社会还处在初级阶段的实际情况出发,在道德教育的要求上,决不能搞“一刀切”,既要注意先进性,又要注意广泛性,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对象提出不同要求:

(1)对党员和干部进行共产主义教育

共产党员是无产阶级先锋战士,干部是人民公仆,他们都是群众中的先进分子,应对其提出高标准和严要求,一定要树立共产主义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具备共产主义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带领广大群众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宏伟理想而奋斗。在道德建设上,只有先从党内抓起,从干部抓起,才能通过改善党的领导而加强党的领导,才能通过端正党风、政风进而改善社会风气。

(2)对青少年进行“四有”教育

青少年是我们的未来和希望,必须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成为跨世纪的优秀接班人,“要从娃娃抓起”对他们要着重进行共产主义理想教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还要求他们掌握科学文化知识,遵守法律和法规,遵守纪律和制度,要把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结合起来,特别要引导他们抵制那些不良社会风气和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

(3)进行社会公德教育

对广大群众,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点出发,提出必要而又切实的要求,在社会公共生活中,要大力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五爱”教育。还要提倡遵纪守法,爱护公共财物,讲究文明礼貌以及尊老爱幼、尊重妇女,关心爱护孤寡伤残等社会公德的教育,树立良好的社会风尚,使我们祖国成为一个平等、团结、友爱、互助、和睦的社会主义大家庭。

(4)进行职业道德教育

对各行各业都要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在这方面要教育党政机关干部起表率作用,当好人民的公仆,而不是作官当老爷,那种作威作福,的行为是干部中最没有职业道德的行为。还要对那些直接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服务的部门进行职业道德教育,要树立敬业精神,热爱本职工作。特别是对商业和服务行业的职工,尤其是加强行业道德教育,那种欺行霸市、投机倒把、抬高市价、缺斤缺两,以至销售伪劣产品,坑害蒙骗顾客的行为,是最不道德的行为,要大力提倡货真价实,公平交易,诚实经营,童叟无欺的商业道德,要把顾客当成“上帝”,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树立良好的经营作风。

(三)多形式实施道德教育

要使道德教育取得成效,必须运用多种多样、生动具体的教育形式:

(1)树立先进典型,弘扬模范的事迹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必须善于发现和树立先进的典型,通过新闻媒介和文艺作品,大力宣传报导他们的模范事迹,以教育和鼓舞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培养其良好的社会主义道德品质,在这方面曾为我们对立了张思德、白求恩、雷锋、焦裕禄等一些光辉的典范,教育和鼓舞了好几代人。今天我们要在学习这些先进典型的过程中,赋予新时代内容,同时发现和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涌现出的新典型,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好的文艺作品,以鼓舞和教育新的一代继续奋进。

(2)道德教育应与科学文化知识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道德教育不是空洞的说教,应将其寓于科学文化知识的教育之中,即寓德育于智育之中,才能通过青少年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潜移默化、日积月累,逐步把青少年培养成为德才兼备,又红又专的“四有”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