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16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1)

中图分类号:TM76 文献标识码:A

现今,人们常用的用电信息采集方法主要包括两种,其一为借助用电信息采集主站自身功能查看故障;其二为实地检查、排除。这两种方法并未完全包括到网络、终端以及业务情况等多项内容的信息数据,难以明确确切的故障产生位置,也就很难实施相应的解决对策了。

1运维现状分析

1.1采集系统运维情况

现阶段用电信息采集综合运维技术的发展概况可以总结为三两个方面。一方面,运维方法较少。用电信息采集运维通常会牵涉到多个方面,例如主站、内部网络、无线专网以及终端厂商的安装水平和业务数据的完整性。但是现阶段大部分单位所采用的信息采集运维手段比较缺乏,在很大程度上都要依赖于设备供应商与工程的安装水平;另一方面,运维资源浪费情况严重。因为采集故障和多个方面有关,常常会出现非现场中的不足难以在现场弥补的情况,导致维护人员多次来往于同一个环节,极大地降低了工作效率,并增加了运维资源耗费。

1.2标准支撑情况

这一情况主要体现在两点,其一,用电信息采集建设的工作量较为繁重,而且牵涉到的领域也比较多;其二,政府部门在信息采集宣传的早期提出了多项条例规范,其中涉及到了多方面内容,包括终端技术要点、安全保障以及验收管理等。这些条例规范给用电信息采集的规范性发展与进一步扩展奠定了坚实的保障,但是却并未涉及到用电信息采集运维领域。

2技术应用分析

2.1总体思路

用电信息采集系统会把异常终端、计量设备与数据信息都归纳到特定的信息资源库。之后,再通过用电信息采集综合运维保障系统对其中的资源进行时时动态监控,同时联系故障系统中的已有资料进行诊断;其次,用电信息采集综合运维保障系统按照出现的异常情况以及运维员工的工作实际调配维修员工;再者,运维员工按照手持现场故障诊断仪完成异常设备的跟踪与修复工作,同时把异常信息发送至综合运维保障系统;最后,综合运维保障系统把最终的解决效果做循环管理,并每隔一段时间就查询运维质量。

2.2系统功能

系统功能主要包括:

(1)设备运行状况管理。涉及有地区企业用电信息采集主站采集前置运行、采集设施工作情况等;

(2)故障监控调度管理。在这一管理工作中需深入分析故障量,例如正在实施的工作、尚未开展的工作等。同时,这一管理工作还要动态监控维护工作人员;

(3)故障跟踪服务。通常涉及有设施的运行模型管理、故障异常位置动态监视等。这一功能会在图形中通过灯光的不断闪烁表现出来,最终实现对故障的精确定位目的;

(4)运维区域管理。其功能主要有运维区域规划、异常情况管理以及工作员工管理等;

(5)产品质量监督管理。产品质量监督通常会涉及到不同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服务的异常管理。以所出现的运维故障制定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探讨设施的工作稳定性,同时从整体上研究运维信息,最终要求供应商进行相应的补救处理;

(6)报表管理。对所产生的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按照实际所需制定出相应的表格,例如日报、周报等。此外,还要定期将产品、服务的工作稳定情况反馈到产品、服务的供应商手中;

(7)辅助决策分析。在处理计量器、采集设施、以及其他异常情况时提供依据;

(8)单点登录。单点能够同时登录综合运维保障系统与用电信息采集系统。

2.3标准化

在深入的分析讨论综合运维保障系统的各方面需求之后,确定这一系统运行的主要含义、特点以及系统定位。与此同时,还要明确综合运维保障系统的各种架构及其与相关应用系统之间的交互联系。除此之外,还要明确该系统所应实现的功能要求,从整体上明确系统应用的规范性设计。全面分析综合运维保障体制,构建科学、健全的运行维护保障体制、故障运行维护评价体制。

3应用架构

用电信息采集综合运维保障系统的应用架构主要有:运维资源预测、运维基础管理、现场运维服务、运维及产品质量分析、运维监控调度、系统辅助以及系统支撑功能。该系统还借助接口和其他系统,如销售、采集以及网络管理等实现连接。其中,现场运维服务通过运行维护人员的故障确定为前提,借助相应的运维工具来进一步确定故障出现位置,并对其诊断与处理。而运维监控中心的工作员工的责任主要是通过综合运维保障系统实现对故障的监视、调整以及整理等。

4结语

电信息采集综合运维技术保障的开发与应用实现了运行维护技术服务的规范性,同时还实现了对故障的集中管理。不仅如此,还调整了采集系统的运行维护方式,把传统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弥补,并将其转化为动态监控管理。

参考文献

[1] 沈怀荣,杨露.信息融合故障诊断技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3.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2)

一、积极深入调研,把握实际需求

2011年年底, 我们开展对部分学校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包括广播音响系统、监控技防系统等)、厨房设备、空调设备专项调研工作,通过走访学校和座谈以及查询设备资料,将第一期试点开展集中统一设备维护的学校设备进行统计汇总分析(见表1),为了解学校维护设备的基本情况,以及思考如何为学校开展设备运维服务工作打下坚实基础。

表1 虹口教育运维服务设备基本情况统计汇总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绝大多数学校基本不重视设备的清洗保养,例如多媒体监控设备因为24小时运行,经常出现无法回放、储备不足、线路老化等现象或者无法覆盖到中心网络,给学校安全造成很大隐患。学校设备的维修也是由学校总务处教师自行在社会上找寻相关人员进行,维修企业的资质、维修人员的能力水平和诚信无法保障,严重影响了教育教学的质量,这些问题困扰着学校领导和总务教师。我们了解到超过95%的学校都愿意加入教育局的运维服务保障体系中,统一集中管理。

为此,虹口教育局确定将学校的厨房、空调、多媒体教学设备的运维服务工作作为虹口教育系统后勤管理社会化探索的“试验田”,通过社会公开招标,引进资质高、专业技术能力强、素质高的技术团队,将集中清洗维护、日常巡检、故障应急报修、重大活动保障等有机结合,全方位地开展学校多媒体、空调、厨房设备的运行维护工作,解决学校设备维护维修实际问题和后顾之忧,保障学校教育教学活动正常有序开展。

虹口教育局在开展学校设备运维服务过程中,为实现对学校运维服务设备的全面管理,有效地消除安全隐患,保障设备正常运行,通过运维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掌握全区多媒体、厨房、空调运维体系总体情况,包括设备的整个生命周期都留下维护维修的痕迹,提供硬件设备故障分析报告,以及运维团队人员情况和运维服务方式流程等,为优化教育设备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的依据。

二、引进专业队伍,构建管理平台

2012年3月,虹口区教育局采用购买服务的模式,通过政府公开招标的方式,引进建立以社会化专业技术团队为主导的学校设备运维服务管理团队,探索以学校后勤社会化、专业化、信息化、节约化管理的方式来维护保障各学校设备的正常使用。

现今的运维服务管理大多比较重视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了对信息技术的管理和内部业务流程的整合,缺乏有效的管理是目前运维服务面临的瓶颈。所以,引入运维服务管理平台,实现运维服务的精确化,对多媒体系统进行全面、统一集中的管理,将运维服务工作建立在规范化、标准化、低成本和低风险的基础上,是硬件设备维护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管理平台是运维管理的储备库和基石,该平台将各项管理事项条分缕析,形成统一流程,应用于学校信息查询、设备资产管理和服务工单创建与跟踪,包括资料库管理、信息管理、工单管理、设备报修分析管理等维护服务。

1.资料库管理

资料库管理是指通过资料库实现对现有信息―多媒体系统中所有软硬件产品的统一分类管理。在数据资料库建设的基础上,进行阶段维护情况的汇总分析,对设备从安装、使用、维护、转移、报废等方面进行全方位准确监管,结合设备检修维护过程中记录的检修信息、试验信息、缺陷信息、变动信息,直到设备报废处理,为设备综合查询建立规范的数据库,进一步规范学校报修流程,提高维修人员响应和解除设备故障的效率。

2.信息管理

信息管理主要包括学校设备的使用年限、维修记录、保养记录等定量信息的记录和查询。记录信息可以体现资产报修划分、故障类别统计、工程师处理效率、运维组跟进进度、维修结案率等等。在服务过程中结合资产生命周期管理,对备件的更换、维修等各种状态进行查询,并在超出时间范围的状态提供预警或通知。对于服务对象,可以直接查询学校在服务范围内的设备。

3.工单管理

工单管理实现对工单的填写、审核、批准、执行、验收等过程的流程化管理。通过记录运行操作人员对设备、系统所作的操作内容、详细操作步骤及操作结果,实现对设备系统在接入、安装调试、配置、缺陷处理、备份实施等维护管理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批准后的工单中能与运行日志、相关流程中的申请单等相关记录表单进行关联,实现闭环管理。

4.设备报修分析管理

设备报修率是在故障报修的基础上生成的设备故障直观统计表。设备报修统计体现了报修设备品牌的报修次数和报修比例,并附有该品牌型号的故障明细,如故障学校、故障分类与故障原因。我们要求运维团队通过对设备品牌、型号的判断,以及高发故障类别、高发故障原因,提交设备采购配置的建议,针对品牌型号的缺陷、质保年限及备件使用情况提供分析报告。

资产报修率可以查询该设备的报修频率、是否是同一报修原因,原则上故障超过4次先给学校上备机。结合运维团队提供的案例分析,确定故障是人为还是客观导致,从而给学校提供整修意见,并重点观察该设备的运行状态。在行状改善后是否性能有所提高,由运维团队提供报告并进行跟踪。

信息化管理平台的维护与建设,将避免设备运行维护管理混乱,工作标准化、规范化欠缺,随意性大等问题;解决了人员缺乏协作、责任不清等状况;实现了与客户的及时有效沟通,快速响应并解决问题,提高用户满意度;形成了有效的常规设备故障知识库,遇到相同相近的设备故障问题可以从知识库获取解决问题的办法和规范的操作手段。随着基础数据的不断形成积累,数据分析途径不断增多,可以逐步降低设备返修率,提高报废资产的回收率,跟踪报废流向。

为庞大的教育系统提供有序的设备运维服务,是一项浩大的、富有生命力的工作。通过系统平台建设,实现运维管理的规范化、标准化、流程化、集成化,以达到保证多媒体设备安全运行、检修过程规范合理、延长设备生命周期、节约运行成本的目的。同时考察设备功能的优劣、设备性能是否与信息化教育同步,不断地优化设备配置,提高能源级别,为教育资产的集中管理和社会化服务提供应有之义。

除建立信息运维管理平台之外,为了给多媒体、厨房、空调设备系统运行维护保驾护航,我们还建立了规范的运维服务机制,加强了管理考核评价,组建了专家咨询团队。我们要求运维服务团队每月制订计划,对设备保养清洗、日常巡检维护、重大活动保障等多维度的服务体系提供季度方案;提高运维服务团队的管理效能,建立了例会、报告、考核与培训制度;充分利用专家团队的力量指导工作,为运维服务提供有益的建议。

通过两年的运维服务工作实践,我们明确了虹口区教育校产基建管理站与专业运维服务团队的各自责任和权限,做到运维服务管办分离,职责明确。虹口区教育校产基建管理站做好监督、检查、考核工作,专业运维服务团队负责做好维护平台的管理、维护方案的实施、维护人员的管理。在运维服务实践中,我们不断积累经验,定期思考总结实施过程中的得失,逐步建立良好的运维服务机制和考核评价机制。

三、创新管理理念,拓宽发展领域

我们自2012年引进专业的运维服务公司,构建运维服务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学校设备资料库,将各所学校设备家底彻底排摸清楚,实时了解设备维护维修记录,为学校的设备申请配置提供科学决策依据;搭建虹口教育的运维人工服务平台,提供专业的10小时电话在线服务,报修响应速度快,故障排除效率高;组建专业高效的运维服务团队,做好常规的设备清洗保养工作,消除安全隐患,及时解决设备故障,避免设备“带病工作”,有效地提高设备使用效率,延长设备使用寿命;学校重大活动由专业的技术服务人员集中调度,给予保障和技术支撑,最大限度地保证活动顺利进行。

总而言之,运维服务外包的方式,可以有效减轻学校的设备管理维护压力,减少学校设备管理维护经费的支出,将总务主任及相关教师从烦琐的日常事务工作中解放出来,避免人员接触维修费用,防止腐败现象发生。

经过两年的运维服务探索实践,这种模式得到试点学校的广泛好评。2014年的问卷调查显示,对运维服务管理模式表示赞同的学校达100%,对运维服务技术团队的满意率达到98%,增强了我们开展学校运维服务工作的信心。2014年,虹口教育局扩大了学校运维服务试点范围,有近98%的学校纳入了多媒体、空调、厨房设备、运动场地的运行维护项目中。同时我们将进一步尝试扩大设备运维服务的范围,将其他一些设备、设施也逐步纳入运维服务中,如“指南针计划”多媒体专业设备和学校运动场地的清洗保养。我区自实施建设教育部审定的“指南针计划”项目场馆基地以来,除了接待一批又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和社会各方领导参观指导,更多的是承担起了课外大批学生的实践拓展。随着活动的深入开展,场馆的多媒体专业设备也处于高负荷运行中,设备的软件更新和维修工作是场馆正常运行的必要保障。学校的运动场地也是学生运动的集中场所,使用率高,加上很多室外场地经受风吹雨淋,破损严重,植物的果实掉落在地面造成难以清洗的污垢。场地运维也是学校需求的一个重点,也是保障学生活动安全的重要举措之一。

四、结束语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3)

一、前言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与控制技术的集成应用,系统包括了智能交通管理、平安城市监控、三台合一接处警、基于PGIS的集成管理平台四大部分功能,为现代化城市道路交通管理提供了便捷服务。虽然我国的城市道路基础建设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已经具备了相当规模的道路交通网络,但是,道路交通网络的建设仍然落后于交通量增长的需求。这就使得城市道路交通拥堵现象仍然十分突出,为了缓解这种交通现象频繁的交通设施维护和管理方式的加强,效果十分有限,而且还带来了成本浪费与环境污染。因此,为了提高城市道路交通运行效率,不仅仅是要扩建道路交通设施,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利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进行有效地控制管理,提高道路交通的效率,采取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是解决当前交通拥堵、交通事故频发和环境污染严重的有效途径。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在建设和使用过程中,由于技术和应用管理的缺陷,运行维护管理存在很大难度,如何探寻出一条充分利用现有智能交通系统信息资源基础上,满足智能交通系统的正常运行维护的管理策略,降低政府财政支出,是智能交通系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保障。

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行情况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通常是由控制管理集成平台与智能交通各子系统两大部分组成,包括:高清电子警察子系统、超速检测子系统、道路监控子系统、高清智能卡口子系统、交通流量监测、交通信号控制子系统、事件监测子系统、交通诱导子系统、移动车辆定位子系统(GPS)以及交通管理信息子系统等部分,系统的核心是智能交通控制管理集成平台。随着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广泛应用于我国各大中城市,最大限度的发挥了智能交通管理的积极作用,使我国的交通管理实现了从经验型、科技型、体能型逐渐转变到智能型、管理型阶段,信息化建设和运行维护管理水平也进一步提高。随着新技术和控制技术的发展,动态导航仪、电子站牌、电子不停车收费系统逐步走向了人们的生活中,智慧道路系统、绿色智能交通、智能驾驶战略等智能交通管理应用也在不断得到了实践应用。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行中,我国主要是采取了快速路网结构特点的交通控制技术、系统集成模式与技术、智能交通综合监控技术与实时动态交通流预测预报的信息技术,运行维护管理是采取了以政府为主体的维护管理模式。

三、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在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应用中,运行维护管理是一项重要工作,由于维护技术和管理模式的不一样,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行效率受到很大影响,在有些地方还存在着一些运行维护管理的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管理模式中主体单一。我国的交通设施管理是以政府为主导的管理模式,政府主体角色作用明显,商业化运营存在政策障碍,这就使得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主体较为单一,工作效率偏低,缺乏责任落实和绩效考核机制的有效制约,这在很多地方导致了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维护管理存在疏漏和拖延,影响了系统使用效率。

2)运行维护的管理缺乏规范完善的标准依据。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社会参与度低,再加上政府运维受到资金限制的问题,在技术标准、建设标准和服务标准等方面缺乏规范依据,更缺乏组织或行业监督,也使得社会资金的商业化运营更加困难。

3)运行维护管理内容庞杂。智能交通管理系统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网络数量,业务范围分布广,系统软件系统、硬件系统、数据采集设备、视频监控设备等数量非常大,在运行维护管理中存在很大困难,如果没有系统的运维管理界限划分,很难形成统一、有效的系统维护。

4)维护资金存在缺口。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需要资金支持,由于运行维护模式、管理标准和制度建设等不完善,使系统维护过程中存在大量的资源浪费,就变相的增加了系统运行维护成本,使得系统维护资金单靠政府财政支出难以有效保障。

四、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策略分析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作为系统应用的有效保障工作,需要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充分保障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在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中,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方面的管理措施:

1)推进商业化运行维护模式,解决资金与技术不足。系统运行维护需要专业的技术和足够的资金,本身盈利性很弱,因此,如何开展商业化运行维护,还需要以政府为主体来进行开展与系统供应商签订试运行、正常运行期间的技术支持和费用分摊协商,根据政策要求鼓励和引导商业运维,优先考虑原系统供应商。通过商业化运维模式解决政府主导运维管理中存在的技术不足和资金困难问题,能够更加有效的保障系统运行效率和运行效益。

2)确定规范的系统维护内容及标准。根据系统组成及运行要求,系统的运行维护要涵盖枢纽监控设备、通信网络设备、交通状态监测设备以及指挥中心软硬件系统的运行维护保养,设备完好率及平均无故障时间要达到指挥中心运行的最低要求,并根据运行需求进行系统的优化和升级,保障地理信息、图层更新与维护,从而保障运行管理效率。

3)公众出行交通信息服务的商业化操作。通过移动终端及语音服务等公共网络平台,提供短信定制、WAP信息、语音信息、车载终端信息、互联网络、交通广播、电视信息等交通信息查询服务,进行商业化操作,既充分发挥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信息网络优势,又能够提高系统的运行效益,从而解决一部分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费用,这也是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的一项内容。

4)建立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的政策与组织保障体系。系统维护管理的政策保障需要明确系统建设和运维管理的权利和义务,如信息资源共享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并明确质量保障机制,明确考核管理,并根据系统发展和应用需要及时补充系统维护管理标准,为系统运营创造良好的环境。同时还要由相关交通部门建立统一的管理组织,统一信息共享、信息,从而拓展信息服务的有效渠道。

五、结语

智能交通管理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关系公众出行、交通安全等民生需求,需要全社会的参与,是保障顺利交通、有效利用社会资源的重要措施。因此,采取科学的技术管理手段,建立完善的智能交通管理系统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是现代化城市道路交通智能化综合管理的基本保障。

[参考文献]

[1]王志伟.交通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1.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4)

1运行与维护中应该遵循的原则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中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使用来说,其运行管理和维护工作应该遵循以下几个方面的基本原则,进而才能够保障其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有效性和高效性:

(1)经济性原则,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来说,经济性依然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指标和管理任务,这一点在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维护中也应该得到一定的体现,这种体现主要就是体现在运行管理的能耗降低方面,采取恰当的措施来降低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运行的能耗,保障其节能目标的实现,当然,也不能够为了实现这一经济性原则而导致其运行过程中出现安全问题;

(2)安全性原则,对于石油化工企业这一类危险性较好的企业类型来说,在针对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进行使用的过程中,必须要格外注意其运行的安全性,一旦其存在安全隐患,不仅仅会导致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出现问题,甚至还可能导致整个石油化工企业出现更大的危险事故;

(3)创新性原则,即在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运行管理和维护中,应该加强相应技术手段的研究和创新,不断引入一些新型的技术手段来提升其运行管理和维护的水平,保障其运行的规范性。

2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措施

2.1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措施

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使用来说,其运行管理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具体来说,这种运行管理主要涉及到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首先,在运行管理中必须要切实加强对于相关电气设备参数设置的关注,保障其参数设置的合理性和准确性,我们都知道,对于任何电气设备的使用来说,参数设置都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一旦参数设置出现了问题,不仅仅会影响到整个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转,导致其无法正常生产,还有可能会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安全性产生一定的威胁,因此,加强对于这些参数的监控和把关就显得极为必要,并且这种控制和管理应该落实到每一天的日常管理中去,加强实时控制,避免其参数超出管理人员的控制;同时,利用电力自动化系统,实时动态跟踪数据内容的变更和报警,针对监控反映出来的具体状况进行相应的分析,然后如果发现存在一定问题的话就给予报警处理,保障问题能够得到及时的解决;

(2)其次,有效落实好相应的巡视检查制度也是保障其运行管理效率的一个重要举措,基于整个系统中所有的电气设备进行全面的巡视检查是极为必要的,在当前很多石油化工企业运行中,其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巡视检查都已经实现了较高的自动化和信息化,这必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巡视检查的难度,但是仍然需要相关的管理人员提高注意力,密切关注其特殊状况的出现,避免运行故障的出现;这种日常巡视的存在其实也就是预防性维护,在预防性维护工作中,合理的应用各种现代化仪器是极为必要的,比如红外成像检测仪就是代表性比较强的一类设备,采用该设备能够针对系统中相关设备的温度进行有效监测,进而便能够发现故障元器件,并且进行报警处理;

(3)最后,保障故障处理的及时性也是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运行管理中的一个重要要求,因为故障的存在是威胁石油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有效运行的重要原因所在,只有保障这些故障得到了有效地处理才能够确保其运行的稳定性,而处理的及时性则能够尽可能的避免出现设备运行的中断,把因为故障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就当前的故障处理现状来说,继电保护装置的使用是极为必要的,其对于故障处理及时性的贡献是比较关键的,并且还具备一定的安全保障价值。

2.2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的维护检修措施

对于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维护检修工作来说,应该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首先,必须要切实保障维护检修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即针对所有的电气设备以及供电系统制定合理有效的维护和检修规划,尤其是对于维护检修的时间间隔必须要进行合理的制定,进而避免出现因为长久不进行维护而导致一些故障问题的出现,而对于检修维护的实效性来说,则应该重点加强全面性,确保每一个电气设备及其供电系统都能够得到相应的维护,避免出现遗漏现象;

(2)其次,必须要重点加强相关维护和检修工作的安全性控制,因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来说,其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因此,切实保障维护检修工作的安全性就显得极为必要,这种安全性既是指具体维护操作的安全性,也是指必须要保障其后期运行的安全性,这也是其维护检修工作的一个重要目的所在;对于这种安全性控制工作来说,切实做好工作票制度的落实工作是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也是当前应用效果比较理想的一个工作制度;

(3)最后,为了更好地保障其维护和检修工作的效果,还应该着重加强对于相关检修人员的培训和指导,因为对于石油化工企业中应用的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来说,其复杂程度是比较高的,包含的具体设备也是极为繁杂的,这也就对于具体的技术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要切实具备相关的技术能力和检修水平才能够保障其维护检修工作的执行效果。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石油化工企业中,电气设备和供电系统是极为关键的一个方面,也是保障其生产效率的核心内容所在,基于这一点来说,加强对于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管理和维护修就显得极为必要,尤其是针对这些电气设备正常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各种故障问题来说,切实有效的排出故障问题所在,保障其运行的稳定性和有效性是极为关键的一环。

参考文献

[1]周堂浩,李静.化工企业电气设备与供电系统的运行维护措施[J].南方农机,2015,05:66-67.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5)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3)09-2028-03

大多企业经过十余年的信息化发展,大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基本完成,即将面临着长期的系统运行维护的问题。但与信息系统建设的较高水平相比,还普遍存在IT服务管理较弱的问题,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与方法,这就使信息化的投入充满了很大的不确定性,也使信息化效果很难控制。因此,如何对企业庞大的技术系统进行科学、高效的管理,从而发挥它的最大效能,降低运营成本,是当前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挑战。

1 三套标准在运维体系中的适用性分析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在各企业和单位中的运用非常广泛,是对整个单位运作、服务过程进行质量控制管理的体系,通过质量手册、文件控制、记录控制等方面为管理对象的实施提供指导,侧重于对宏观运作流程的控制,但不包括各专业业务层面的特定要求。

ITIL作为一种以流程为基础、以客户为导向的IT服务管理指导框架,它摆脱了传统IT管理以技术管理为焦点的弊端,实现了从技术管理到流程管理,再到服务管理的转化,适用于IT服务管理和服务流程的控制。

等级保护管理体系是对信息系统的科学、安全运行进行监督和控制的体系,从安全管理制度、安全管理机构、人员安全管理、系统建设管理和系统运维管理等方面为信息安全专业层面提供指导,适用于运作流程中各节点的安全控制。其中的保护等级划分,也为信息安全投入和安全保障水平提供了平衡点。

对于已经实施ISO9000的单位,信息化职能部门在ISO9000贯彻实施时往往与自身信息化业务无法融合,即便进行了融合也常以信息化的一般性运维工作为主,没有考虑规范化安全运维工作在整个单位和组织质量控制体系中的重要性。因此将ITIL、等级保护思路与ISO9000融合,即可具体落实ISO9000体系中的流程控制,也可以弥补等级保护在体系要求、文件控制和记录控制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同时完善ISO9000体系中对信息安全领域的专业性,最终形成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框架,ITIL流程控制为主线,等级保护管理标准为保障的综合运维保障体系。

2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架构设计与文件体系建设

结合三套标准的特点进行运维管理架构设计时,在体系结构层面要考虑运维体系的建设周期、各标准在运维体系中所处的层次、每个层次要达到的要求及PDCA方法论等。在服务流程层面要考虑结合企业的现状,IT服务支持模式和管理流程及最佳实践等。在具体操作层面要考虑响应方式、实现工具、安全要求、监控方法等。将三大标准体系体系结构层面设计:在整个运维生命周期中,包括运维体系建设、运维支持管理、运维成效管理及运维持续改进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形成一个PDCA持续改进的管理循环。通过建立检查、反馈机制,对信息安全管理体系运行情况进行监督和控制,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信息安全管理体系符合新形势、新技术发展要求。

服务流程层面设计:系统运维的服务流程是信息化工作部门和服务供应商向业务部门的服务交付和支持过程,通过建立“一站式”的服务台和规范的流程程序,提高IT部门对事件的响应能力和IT运维工作的规范性,防范手工方式出现对用户请求的遗忘,以及非规范的操作引起的系统风险,同时要帮助信息化工作部门实现运维知识的积累和共享,提升运维和管理的整体水平。

具体操作层面设计:在系统运行维护中,各项工作(事件、变更等)的处理程序、操作步骤、完成时限及服务要求等,均要制订相应的标准和规范,在涉及安全管控点时,可通过建立符合信息系统等级保护要求的安全配置基线,统一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技术配置标准。

按照上述三个层面之间的关系,落实到文件体系中时,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总体框架,将体系文件分为三个级别:一级程序文件为纲领性文件,用于描述整个体系架构运作流程和运维方针策略。主要包括信息化建设与管理程序,信息系统运维管理程序,涵盖信息化建设与运维全过程。二级程序文件按ITIL流程管理为主线,为一级程序提供可操作的流程化文件。主要包括:项目管理、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管理、变更管理、应急管理等流程。三级流程涉及具体操作规范,落实二级流程文件中涉及的各方面运维和安全管理内容。主要包括:沟通管理、授权与审批管理、文件规范性管理、介质管理、资产管理、网络管理、系统管理、安全事件与应急管理、备份与恢复管理等方面。记录表单为实际运维过程的记录。各级文件组成结构如图2所示。

文件体系是运维体系架构的管理体现,是管理落地的基础,也要运用PDCA管理。

3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ITIL流程设计

要想管理体系得到贯彻执行,就要对规范化运维流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设计。因为流程是管理的终端,主要解决的是管理固化问题。而ITIL作为事实上的国际标准,基本与组织性质和业务性质无关,仅明确指出应该“做什么”,但不讲“如何做”。因此流程设计时还要结合企业的现状,本着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考虑企业对IT服务管理的切身需求,按照最佳实践和企业的实际设计出的合理的IT服务支持模式和管理流程,建立自己的方法论。

在具体的规范流程设计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是人员岗位职责。应用服务管理之后,IT部门的组织架构、职能、工作方式都会随之发生一定变化。建立规范的流程,需要确定IT支持人员和管理人员的职责,通过流程角色的设置,而不是单纯依靠组织结构的设置来把角色和职务分开。同时制定配套的人员角色和职责及考核机制,以实现对人员的量化管理和资源的有效利用。

其次是确定提供服务的管理流程。在ITIL中已归纳为服务级别管理、IT服务财务管理、能力管理、IT服务持续性管理和可用性管理5个服务管理流程。这些管理流程用于解决“客户需要什么”、“为满足客户需求需要哪些资源”、“这些资源的成本是多少”、“如何在服务成本和服务效益(达到的服务级别)之间选择恰当的平衡点”等问题,服务提供所包括的这5个核心流程均属于战术层次的服务管理流程,用以确定服务级别协议及满足服务要求所需要的最优资源,也就是说如何做正确的事。

再次是确保用户得到适当的服务支持以保障组织业务功能。服务支持流程体现服务接触和沟通的5个运作层次的流程,即事件管理、问题管理、配置管理、变更管理和管理。这5个服务管理流程的主要职能是,确保IT服务提供方所提供的服务质量,符合服务级别协议(SLA)的要求,即如何正确的做事。ITIL核心流程之间的层次关系如图3所示。

最后是引入服务台、服务连续性管理等流程自动化工具,以系统工具来固化流程,再不断完善流程。同时要关注工具之间的联动和信息整合,如果可能,尽早的进行统一的规划,建立集成规范要求,以保证投资在未来得到充分保护,不被浪费。

所以,ITIL的应用过程和效果的获得,不是简单的单纯通过项目建设能够达到的,是企业信息中心部门、咨询服务提供商、产品提供商等多方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一个持续改进、不断优化的长期过程。

4 构建信息系统等级保护为基础的防护体系

保障体系要结合管理体系和ITIL流程,落实安全技术及管理要求。可依据分级、分域、分区、分层的防护原则,对运维的信息系统按级别划分安全区域进行管理,各安全域划分为网络边界、网络环境、主机系统及应用环境四个安全层次,最后形成纵深防御体系。

在技术上可通过强化边界访问控制、规范网络访问行为、强制主机管理、构建应用授权和身份认证平台、加强审计监控等措施构建协同防御。每个安全保护部件或设备应具有安全保护功能独立完整、调用接口简洁、与安全产品相对应和易于管理等特征,在后期综合运维服务与监控平台集成建设中能够保障数据的共享和协同防御。在管理上通过建立综合运维服务与监控平台。将机房环境监控系统、网络管理系统、性能监测与管理系统、入侵防御系统等监控与管理的系统告警和性能监测数据进行整合,梳理各个资源之间的告警关系,进行集中监控告警模型设计,并可进行工具产品的客户化定制,实现集中监控管理和指挥控制,为运维体系安全运行提供全面的管理保障。

5 规范运维保障体系实施路线

在实施阶段,要考虑若一次性全部实施所有流程带来的风险,可采用分阶段实施的方法,做到稳步推进,以便取得良好效果。大致可分为前期准备阶段,全面试运行阶段,正式运行及扩展阶段,综合优化调整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

明确参与运维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做到权限分离。开展等级保护测评并根据等级保护要求制定安全配置基线及相关操作规范。根据等级保护测评结果,按照分级、分域、分区、分层原则制定安全技术基础平台整体解决方案,在管理与技术上提供安全依据。试运行ITIL运维管理五大流程,检验工作流程的可操作性。梳理清楚管理对象,完善资产配置管理,确定运维管理的范围。

2)全面试运行阶段

全面开展规范化运维工作,在运维平台中体现所有运维工作并力争全员参与,做到运维职责明确,流程处理程序规范,操作标准,过程有痕迹并制定合理的绩效考核方案。在日常运维工作中查找不足,提供改进意见,不断完善质量目标文件、流程体系文件和操作手册。充分发挥知识库作用,将常见问题解决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并上传至知识库,做到知识共享。同时实施完成安全技术基础平台,实现安全管理中心与运维平台互联互通问题,保证安全要求融入运维流程中。

3)正式运行及扩展阶段

全面运行完善后的ITIL运维管理五大流程,结合ISO20000相关运维标准,构建信息化运维服务运维服务体系,规范化、标准化、痕迹化运维管理工作。运用PDCA过程,进一步细化调整管理体系,总结体系运行情况,调整不适用和无法落实的部分,使之能高效、有序的运作。同时定期通过第三方机构对已测评的信息系统开展等级保护复评,找出所有系统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整改方案和实施计划,督促信息安全措施的落实。

4)综合优化调整阶段

总结前期的规范化运维工作,调整不适用的部分,常态化的管理体系运作。定期进行内部评审,找出与当前工作的不适用部分进行优化调整;同时在工作中,结合工作实际,寻求更高效安全的方法优化体系,提高体系的效能。

综合上述实施阶段,确定实施路线图如图4所示。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6)

【关键词】

国家审计信息化;信息安全;运维建设

国家审计是在国家开展宏观经济综合监督体系的重要环节,实现其运行系统和整体信息安全的有效性是极为必要的。通过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有效结合了审计基本业务特征环节的信息安全防护以及实现系统健康运行的监控运维服务体系,在实现系统化的体系建设且开展综合性的防护保障措施之后,以有效保障国家审计在进行信息系统建设整体系统的健康安全运行[1]。

一、结合审计业务特征所开展的信息安全防护工作

信息安全防护在国家电子中进行应用时,需要严格遵守国家在相关方面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性要求,更需要明确政务职能环节业务信息的风险和特征,然后从根本实际出发开展有针对性的信息安全防护规划工作,保障所采取的措施能够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确保安全防护工作的顺利有效。

1.1对审计信息和业务的流转型特征展开研究一般而言,国际审计中包络初期的数据采集及有效形成核查环节的审计信息记录和证据整合,并通过互联网的应用将相关信息报送审计机关的非专网中,这就涉及到业务活动中的信息安全性,如果在流转环节出现审计信息的泄露,因为国家审计所具有的设密性和权威性,将构成重大的安全风险[2]。

1.2针对审计业务的整体特征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规划在国家审计要求范围之下,对国家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和信息化的协调发展给出了总体性的规划要求,实现审计信息化系统项目建设的三网安全规范,通过审计门户网、审计专网、审计内网三个环节实现对电子政务信息的安全防护,有效保障信息的安全性。此外,还需要根据四级互联审计专网对于信息安全防护的要求,在有效倚仗外网的信息信任体系来实现覆盖全国的信息系统建设,构建有效的病毒中心防御系统,为信息的安全防护提供基础环节的保障。

1.3根据国家审计的信息特征出发进行安全防护策略的研究国家审计业务具有一定的流转性,这就需要对该环节的信息安全进行有效的风险评估,以避免出现泄漏状况,在国家信息保密和安全主管部门的支持和指导管理下,在进行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时采取了信息交换和安全交互以及三网隔离的主体策略,以有效保障审计信息在流转环节的安全性。

二、保障国家审计信息安全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

通过实现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有效保障了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维体系的建设主要在整体队伍、方式、系统和制度以及资金等方面,在这个过程中要有效保障整体建设同运维服务的关系。

2.1运维服务系统在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运行监管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构成了运维服务的整体系统。其中信息服务系统中的现场审计和审计管理系统已经面向全国的审计系统,以更好地实现两项系统应用的有效性,另外,审计署还建立了面向全国审计系统的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服务体系,而且国家审计系统还发行了同信息安全建设运维系统相关的指导性信息和文件,以保障信息系统应用的有效性。运行监管系统侧重于对整体系统建设中的各项子系统的运行状态实现有效的监管控制,以有效纳入整体的安全系统实现统一的管理,整体性的满足了多层级的系统运维监管任务,极大地提升了监管力度,使得国家审计信息系统以及所属子系统的运行都能够具有稳定、安全的整体环境。

2.2运维服务队伍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实现了国家审计总数的服务部门和省级的工程服务办的两级服务系统构建,并建设完成了中央省市县的四级审计机关的信息系统的整体运行服务队伍。在进行子系统集中管理的基础前提下,审计署建立了面向下属各个机关和部门及全国性地方审计的“呼叫中心”运维服务队伍,有效保障了热线电话和服务网站的整体有效性运行,将疑难问题和咨询答复等交由运行后台专家,并得到专业性的确定答案之后予以恢复,有效实现了整体运维服务体系的建设。

2.3运维服务制度就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的相关制度而言,均是由审计署所制定的相关指导办法和体系,以有效明确运维过程中的职责分工和机构设置,有效实现对运维内容和机制的执行。另外,在进行运维资金的使用和管理方面也制定了一定的制度规范和要求,以确定在运行中经费使用的有效性以及利用的最大化。通过各项管理制度确定,使得整体的运维体系科学、合理,并能够在制度的支持下实现对相关专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技能培训以及使用经费和规范化服务等相关内容的引导,进一步强化了整体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3]。

2.4运维服务外包方式在实际的发展过程中,审计署将审计信息化系统建设项目中的“呼叫中心”服务队伍建设实行了外包政策,并在逐渐的发展中,在运维服务系统的整体性要求性下,将该环节在内的网络系统和应用系统通过集成商的方式通过外包服务实现有效的运维服务体系建设。另外在运维服务体系的信息系统建设中,也实现了政府对技术人员队伍建设的外包服务组建方式。

2.5完善整体系统与运维服务的体系构建在国家审计信息系统建设环节中,运维保障和信息系统建设是支撑前进的两大驱动力量,这就需要正视两者之间的关系,在启动运维保应用的基础上开设有效的指导性栏目或者咨询通道。此外,还可以构建全国性的运维体系效能保障,实现普及性的管理建设,并在运维体系的支撑下强化整体系统的集中统一管理。最后,需要实现有效的监控运维提下,实现对整体运维服务的监控和管理,确保整体运行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三、结束语

审计信息系统建设项目需要有效的网络效能支持,这就需要保障在管理应用中的安全有效性,尤其是国家审计环节中的文件,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严肃性和影响性,在这样的基本认知下,就需要从根本实际现状出发开展有效的安全防护工作以及相应的运维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建设,以保障国家审计信息的整体安全性。

参考文献

[1]刘勇.审计信息化系统的研究与实践[D].四川大学,2006.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7)

中图分类号:U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1-0148-01

在整个高速公路机电系统中,机电设备的运行状态直接关系到整个高速公路的使用情况,其在保障交通运输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1]。高速公路运营期间,全面落实机电系统的养护与管理工作,以确保机电系统的性能始终保持在最佳状态,是满足高速公路安全、稳定通行需求的先决条件。为此,本文就机电系统在高速公路的运管研究展开探讨,提出个人观点以供业内同行参考借鉴。

1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养护与管理的必要性

1.1 养护公路运营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养护与管理,是保障公路正常运营的重要前提,新时期,我国高速公路规模日益扩展,机电系统的数量与日俱增,以致维修管理的工作强度和难度均明显升高。然而,机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是确保高速公路安全良好运行的关键,一旦发生故障会导致整个高速公路陷入瘫痪[2]。因此,有必要通过定期养护保养,提前预防机电系统故障,以延长机电系统使用寿命,使机电系统的运行始终维持在最佳状态。

1.2 把控机电系统

高速公路中设有大量机电系统,且不同设备功能不同,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各类先进技术得以广泛应用,因此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技术含量也在不断增加[3]。有鉴于此,只有科学运用养护管理方法,才能保障机电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机电系统的运用环境较为特殊,且多为全天候工作,因此有必要规范机电系统工作流程,充分掌握其性能及云性特点,全面掌握设备实时动态,尽可能排除安全隐患,一旦察觉异常立即分析原因并进行处理,防患于未然。

2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养护与管理的措施

2.1 构建养护管理体系

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运管离不开科学体系的建设,在机电系统正常使用周期内,通过合理的养护管理,全面了解机电系统的运行状态,不但有利于预防机电系统故障,还能有效控制机电系统的运行[4]。机电系统的养护管理体系覆盖到方方面面,从采购初期到机电系统投入使用后,直至其报废的这段时间内,均离不开管理与监督。管理人员应做好详细的机电系统相关信息,建立机电系统技术档案,并将各类信息如实归档,以确保在故障发生后,技术人员能尽快了解引发故障的主要原因,并采取相应处理对策,以确保机电系统在高速公路上的良好运行。

2.2 完善养护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养护管理制度,应严格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根据机电系统的实际运行需求,制定并贯彻落实相应的养护管理制度。规范机电系统的运行、养护操作流程,避免因操作不当导致机电系统发生故障。管理部门应加大监督力度,跟踪机电系统的运行、使用状态,以避免机电系统发生故障[5]。针对违规、违法操作的行为应给予严惩,减少由认为因素造成的机电系统故障。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有必要对机电系统的故障进行预见性处理,防患于未然,将机电系统故障发生风险降到最低。

2.3 合理规划报废准则

高速公路的机电系统在超过使用寿命后,各零部件均会出现磨损、老化、功能异常等情况,这些均会影响整个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稳定运行。有鉴于此,管理人员有必要设置合理的机电系统零部件报废标准,全面掌握机电系统的性能,并做好日常的养护与保养工作,以延长其使用寿命,到大使用年限后应进行更换,以保障机电系统整体的优质性,为高速公路交通运输的安全性提供可靠保障。当机电系统达到报废标准后应立即进行报备处理,以免发生危险。

2.4 组建维修管理队伍

在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运管中,为确保各项工作的贯彻与落实,组建高水平的维修管理人才队伍是很有必要的。维修管理队伍的成员均直接参与到机电系统的维修与管理中,因此有必要对这部分技术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升其业务水平,强化责任意识,定期更新自身知识体系,与时俱M。

2.5 树立维修管理意识

身为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修管理人员,务必要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风险防控意识,在维修管理工作上应保持积极性和主动性,以保障机电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维修管理,需要专业技能与职业素养,因此有必要培养技术人员责任意识和风险防控意识,使其明确几点设备的性能,掌握其运管规范。只有树立维修管理意识,才能确保其在工作过程中,始终保持积极性,以严谨的态度,认真遵守相关规范执行各项操作。

3 结束语

综上,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运管在保障交通运输安全性、维持高速公路处在最佳状态的关键。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的养护管理至关重要,管理人员务必要结合机电系统的运行现状和具体运管需求,采取科学的策略,贯彻落实相应运管工作,以确保机电系统的应用价值得以充分发挥,为高速公路的良好运行提供可靠保障。

参考文献

[1] 何玄.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管理[J].机电工程技术,2016(01):138-140.

[2] 韩华.浅谈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的维护管理[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5(01):36-38.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8)

高速公路的有效运营,管理水平提高,离不开机电设备支持。一般而言,高速公路机电设备包括通信、收费、监控、供配电、照明、消防系统等,不仅构成内容复杂,分布比较分散,而且涉及到通信、控制、管理、计算机技术等多个领域,增加管理维护难度。为克服这些障碍,提高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水平,结合实际工作需要采取有效的维护管理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1系统总体需求

对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为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提供最优的交通工程机电技术装备,提高维护管理工作效率,确保机电设备性能良好,为车辆安全顺利通行创造便利。因此,需要开发有效的维护管理系统。(1)维护管理内容。①保证监控、通信、收费、供配电、照明系统正常运行;②对机电系统检查与测试,及时掌握系统运行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立即处理;③根据设备故障分析设备损坏程度对系统的影响范围,合理安排大修、中修或抢修工程,对损坏严重不能正常运行的系统进行改建。(2)维护管理原则。①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原则。利用先进技术开发系统,并尽量节约系统开发和运营成本;②运营和维护原则。保证系统有效运营,系统维护时尽量不影响高速公路运营;③改造和更新原则。根据设备性能对其进行维修、改造和更新,保证设备处于良好运营状态;④管理和维修原则。将技术管理和经济管理,专项维修和日常维修结合起来,及时处理设备故障。(3)系统总体需求。①按照技术先进、经济合理原则,选择性能优良,价格合理的设备,确保机电设备技术、性能优良;②重视机电设备日常维护管理工作,确保设备性能良好,并在节约维护管理成本的前提下,保证设备技术性能满足要求;③重视对现有设备的升级与改造,不断提升设备综合性能,节约成本;④注重从技术、管理、财务方面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设备技术性能和综合效益,促进整个高速公路安全顺利运营[1]。

2系统体系结构

系统利用Windows为开发平台,采用基于Web的B/S体系结构模式。由于机电设备地域分布较分散,影响故障上报、维修方案。而利用B/S结构模式便利了操作人员与上级管理机构联系,可立即采取维护管理措施。管理人员还可以随时了解机电设备运行状况,掌握设备性能,系统主要优势为:客户端不需安装专门软件,与系统采用同一的Web浏览器,节约成本,有利于系统维护升级,方便客户端工作人员操作。在满足日常工作要求前提下,可根据需要扩大系统规模,扩展Web和数据库服务器。系统对现有办公网络进行充分利用,避免网络重复建设,节约人力、物力和时间。管理中心能掌握不同设备运营情况,便于从整体做出决策,保障系统和机电设备处于良好运营状态[2]。

3系统功能结构及模块

结合机电设备种类繁多,分布较分散的特点,采用模块化思想进行系统设计,利用数据集中模式,全部数据集中在高速公路数据库系统。采用上下级数据接口,各模块数据都贮存同一数据库中,不存在上下级模块数据传递交换不便问题。每个模块的构成及功能如下。(1)系统管理模块。主要功能为登陆控制、用户权限设置、系统数据安全设置。应用网络加密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合理控制系统成员,在保障信息共享的同时,也确保数据信息安全。数据库管理主要内容为数据加密、导入、导出、备份。(2)基础信息管理模块。主要内容为管理机构、收费站、仓库、厂商、机电系统建设方案等,管理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影响设备管理效果,收费站设备比较集中,仓库用于存放机电设备,厂商信息影响机电设备性能和质量,建设方案对设备建设、维护、管理产生直接影响,因而系统建设时对这些内容要高度重视。(3)设备基本信息管理模块。对现役设备、备用设备、仪表设备等统一管理,记录各项设备基本信息,规范出库和入库流程,并具有库存预警、设备跟踪、信息查询等功能,实现机电设备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同时还建立设备信息资料档案,为管理、维修提供依据,有效保障机电设备综合性能良好。(4)设备维护信息管理模块。坚持预防维修原则,完善规章制度,对机电设备进行巡视和检查,尽早采取预防维修措施,将质量和安全事故消灭在萌芽状态,防止故障发生,避免出现不必要的损失。同时对机电设备进行保养,确保设备处于良好性能和工作状态。(5)设备故障信息管理模块。对设备故障进行诊断和分析,给出维修建议,同时评定维修质量,实现设备故障上报、分析、修理、评定的实时监督管理。(6)系统状态评估模块。掌握和了解设备运营基本情况,根据系统记录的巡检数据、故障记录、修理费用等,分析和评定设备运行状况,预测设备维修费用,制定设备用户计划[3]。(7)统计分析模块。统计分析内容包括设备状况、设备故障、易出故障厂商等内容,利用设备完好率、设备故障率、单台设备年维修费用、设备寿命周期费用等,作为设备运行状态的考核指标,从而更为全面地评定设备性能和综合状态,为管理维护提供依据。(8)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在GIS环境下实现对机电设备的查询与分析,掌握设备位置信息,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应用该系统还能让人机交互界面更为友好,直观反映机电设备配置和运行状态,便利对机电设备性能的了解,也为做出管理维护决策提供参考。(9)维修人员管理模块。为激发工作人员热情,提高维护管理水平,系统对维修人员统一管理。根据设备性能状况和维护管理需要,自动安排维护人员,跟踪维护管理人员的工作和设备运行状况,回访服务质量和服务态度,实现人力资源合理配置。(10)技术论坛模块。在该模块支持下,机电使用和维护人员能相互交流和学习,提供信息平台。有利于共同进步,提高自身维护管理技能,及时处理机电设备存在的故障,确保机电设备处于良好性能和工作状态。(11)系统的实现。采用Windows为开发平台,利用基于Web的B/S体系结构模式,SQLServer2008为后台数据库。系统采用多层模式开发,分为Model层、服务层等,将各功能代码分开,方便各模块代码嵌入与重组,提高开发效率。系统界面包括登陆界面、用户权限管理、基础数据管理、设备管理、维护管理等,根据要求进行各项操作,实现对机电系统的维护管理。

4GIS技术在系统的应用

利用Internet技术在Web上地理信息,能从www任意一个节点浏览到WebGIS站点中的地理信息,有利于信息检索和处理,并从技术上为地理信息的开放和共享提供可能。GIS系统体系结构分为集中模式、客户/服务器模式、Web/Internet模式,由于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系统较分散,故开发地理信息系统采用Web/Internet模式,GIS技术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具体应用。高速公路沿线设备标示在路的桩号两侧的位置处,采用图表形式,形象地将机电设备实际位置标示出来,机电设备重要参数也显示在地图上。系统有地理信息系统模块,在GIS技术支持下,将机电设备空间特征与属性信息联系起来,在地图上可查看各路段配置的设备及其属性、运行状态。系统具有故障设备预警显示功能,对出现故障的设备能以特殊的警示颜色在地图上显示,定位系统显示故障设备及地理位置信息,提醒工作人员处理设备故障。机电设备实现无缝连接,GIS地图上可显示设备间的连接关系,并生成连接接口信息,从而便利机电设备故障定位,有利于及时查找和处理机电设备故障。系统可以查询和统计特定区域的机电设备,绘制专题图,还可以定位、显示查询结果,更为全面、细致地掌握机电设备信息状况[4]。(2)应用效果。将该系统应用于邢台-衡水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中,做好安装调试工作,以充分发挥每个模块的作用,并掌握设备运行情况,对出现的故障及时采取措施处理。由于GIS强大的信息收集和处理功能,可据此对机电设备进行科学、全面的管理,有效地弥补传统管理方式的缺陷与不足,促进了机电设备维护管理水平提升。具体表现如下。①实现了对故障的及时准确定位。在地理信息系统模块支持下,有效地对故障设备进行准确定位。例如,2015年4月,K35+550段的通信系统出现故障,根据定位系统提示,工作人员很快找到故障所在地,并对其进行及时修复。②经济效益。采用该系统后,对比2015年1季度和2014年1季度维修数据,一次维修成功率由82%上升至96%。每年可减少行车里程2.1万km,节省燃油费3.2万元,节约人工成本2.4万元,年综合经济效益达5.6万元。③服务效益。该系统能提高机电设备完好率,确保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正常运营,从而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得到驾驶员的一致好评。

5结语

本文基于Internet和GIS技术,结合机电设备维护管理需要,介绍了一种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系统。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满足机电设备维护管理需要,经济效益和服务效益良好,在类似工作中值得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林徐平,张清华.物联网技术在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交通信息化,2014(6):39-43.

[2]李书耕.高速公路机电设备维护管理系统分析与设计[D].西安:长安大学,2014.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9)

1 应用背景

随着新设备、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电机组的建设也向大容量、高参数机组迈进,对火力发电厂而言,保持和提高电厂设备运行性能的同时,还应减少运行和维修成本。因此,建立与当前需求相适应的、恰当的设备维护管理方法,对现有设备管理模式进行优化,既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提高维修技术、转变维修思想、改善设备维修效果,延长设备寿命周期、提高设备可靠性、降低设备维护成本的迫切需求。

2 RCM分析的基本理念及程序

2.1 设备可靠性与时间关系

随着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们对设备故障的认识也在不断的更新。到70年代末随着高科技的发展,人们对设备故障的新研究认为:设备的实际故障曲线不是一种单一的“浴盆”曲线,而是六种曲线,其中三种与时间有关的故障模式曲线仅占所有故障模式的11%,而89%的故障模式与运行的时间无关(此数据是参考美国航空业所作的统计)。

2.2 设备可靠性与维修的关系

设备的可靠性与安全性是由设计制造赋予的固有特性,有效的维修只能保持而不能提高它们。对一些一开始就无法实现其规定性能、本身设计或制造阶段就不可靠的设备来讲,不可能通过改变维修范围或频度而控制其故障率。维修所能做的是确保设备保持其固有性能。

2.3 RCM(以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分析方法

用于确定对设备采取什么样的维修方式,才能让设备在其运行环境下保持实现其固有的性能(固有的可靠性):

RCM分析方法通过解决7个基本问题、确定维修策略:(1)在现行的使用环境下,用户需要设备提供什么功能及性能标准?——功能;(2)什么情况下设备无法实现其功能?——功能故障;(3)能引起各功能故障发生的原因?——故障模式;(4)故障模式发生时,会出现什么情况?——故障影响;(5)故障影响属于哪一种故障后果? ——故障后果;(6)什么工作能够预防该故障模式?——预防维修工作(主动性维修工作);(7)如果无法预防该故障模式,怎么管理其后果?——其他维修工作(非主动性维修工作)。

3 RCM分析在红海湾的应用

3.1 RCM分析开展形式及人员选择

RCM分析是以系统形式展开,在公司分别选取了运行中的重要系统及存在缺陷较多的系统,并确定了分析边界。分析采用小组会议的形式开展工作,分析小组由内组和外组组成。内组直接参与小组分析,包括督导员、运行人员、各专业维修人员。外组提供会外技术及资源支持,包括各专业维修专家、运行管理人员、安健环管理人员。在RCM分析过程中,督导员应用RCM逻辑单,按照RCM的7个基本问题,以合理次序提问,确保小组成员对问题的回答达成共识。

3.2 RCM分析的总体过程

督导员在整个分析过程中总体协调、控制,完成RCM分析的具体内容,如图1(以一个系统为例):(1)确定所分析的系统设施的功能和性能标准(编写系统功能);(2)确定功能失效模式,明确部件故障到什么程度才不能实现其功能,以及引起每种可能的功能丧失的原因(编写信息单);(3)分析故障影响和故障后果(编写信息单);(4)利用RCM逻辑单,确定对不同设备所采用的维修类型和频度(编写决策单和FFI计算);(5)对RCM分析结果进行审查,将分析结果与现有的维修大纲作分析比较。(6)根据最终审定成果的形成,修改维护大纲。

3.3 RCM的具体分析介绍(以其中一项功能为例):如图2所示

(1)功能分析:①识别系统的用户:包括使用者(相关设备、维修人员、运行人员)、安全要求、社会和环保的一些法规要求等。②针对每一用户,分析在现有环境下、其对系统的功能需求。(如上图2功能示例)③分析功能需求时,应明确其具体性能指标。(如上图2,18Nm3台/天)

通过功能分析,形成该系统在现有环境下、用户要求其具有的所有功能清单。

(2)信息单:①功能故障分析:对每一条功能,分析其功能失效的所有表现形式。(如上图其中一种功能故障示例)②故障模式分析:对每种功能故障,分析可能引起功能故障的原因。③故障影响分析:假设没有采取任何预防该故障模式发生的措施,故障模式发生时会出现什么现象。

以上分析信息,由督导员提问、小组达成一致后形成信息单记录。

(3)决策单:①故障后果识别:运用RCM分析方法的逻辑决断图,对每一条故障模式的故障影响进行评价,判断其故障后果的类别。后果类别包括:隐蔽性或明显性后果;安全性后果(可能引起人员伤亡或其他安全事件)、环保性后果(可能引起违法环保法规)、使用性后果(会降低生产量、对向电网服务造成影响或提高运行成本)、非使用性后果。②维修任务决策:运用RCM分析方法的逻辑决断图,对每一条故障模式的故障后果,选择相应的维修任务类型,确定维修任务的具体内容、频度及实施人员。③对不能接受的安全性、环保性后果,采取的措施以降低其发生概率为目的;对只是经济性影响的后果,采取的措施是以降低最终的维修费用为目的。维修任务优先次序为:综合考虑安全性从低到高、以及先考虑预防性维护(状态检测、定期翻修、定期更换),再考虑定期试验、纠正性任务或技改、重新设计等等。

3.4 分析结果及评审

以小组形式开展的对重要系统的分析,最终以制定系统中各设备的维护策略为终。在通过一系列的功能分析、逻辑判断后,各小组对故障后果进行评价辨识,按照后果的可接受程度及维修的经济性确定维修策略。针对系统或同类机组的历史故障、目前想要预防或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故障模式,分析小组进行了全面分析,识别了系统的敏感关键设备,并根据RCM逻辑给出了合理的维护任务。RCM分析前后,维护任务主要变化体现在:取消了部分设备的解体检修任务,采用状态检测或试验来替代;对液位开关、压力开关及温度开关等保护功能,完善了定期试验、以便及早发现和处理保护拒动的隐蔽故障、避免多重故障发生;对液压系统,通过增加液压油的状态检测任务、完善油质管理,从而实现对设备磨损的管理;通过分析故障影响、判断故障后果,实现合理的备品配置,对重要设备备品空缺的进行补充、或改变备品储备方式;同时通过分析过程,小组成员对系统的理解领悟更加深刻,不同专业小组成员之间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深入沟通,对今后维护工作的更好开展有着长远影响。

分析完成后,红海湾公司组织召开RCM先导分析项目的管理评审。三个先导项目分析成果通过审核,即转换为维护计划、操作程序等文件指导现场工作,并为今后逐步开展各系统分析提供参考。

4 通过RCM分析,设备管理人员管理理念的改变

红海湾公司通过组织相关专业人员,以小组的形式对各重要系统进行分析,在分析过程中,理念发生了重要的变化,主要体现在:(1)设备并不是修得越频繁可靠性就越高。解体维修本身就是一种故障形式,并不是修得越频繁,设备就越可靠。从运行中拆除一个设备进行解体大修,就意味着这个设备不能为系统运行提供它应该提供的服务。解体检修的目的是为了使设备提前进入一个后果相对较小的故障状态,以避免在运行中发生更为严重的后果。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只有准确的诊断(预测性维修)、合理的安排,才能真正带来定期检修项目的优化和设备可靠性的提高。(2)从传统的管理设备的故障转换到管理故障模式。通过管理“故障后果”、而不是管理“故障”,来确定设备真正的维修需求。该维修理念的转变为优化维修策略提供了更加科学的分析依据,一改传统的一味消除或避免故障、难以区分管理重点、无法判断管理措施必要性的情形,能够根据现场设备不同故障模式的影响分析和后果判断,识别出系统内真正的关键、敏感设备,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保持和恢复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水平为原则,确定适用而有效的维修工作。既精简了以往不必要的工作,同时能够保证对必须避免发生的故障后果采取充分的预防性维修。(3)辅机设备管理理念的改变。通过RCM的严密分析,设备管理人员对辅机设备的管理理念进行了彻底改变:基于提高系统可靠性的设备管理,以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而不是单一设备的运行可靠性作为设备维修的去管理的重点,对关键设备而非主要设备采取充分的维修工作将有效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对存在备用设备的运行设备,针对备用设备而非运行设备的维修工作将更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比起主要设备本身,针对起到隔离检修作用的隔离设备的维修工作将更有利于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5 取得的效果

RCM是一种经过实践得出来的设备维护的科学决策,在红海湾应用后,取得了以下效果: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10)

关键词:高速公路、机电系统维护、管理问题

如何使该系统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不仅取决于设备本身,更重要的是取决于设备运行中的维护管理,如何充分发挥机自设备的作用,推动运营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课题。本文主要从机自设备维护管以及维护人员管理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1 机电设备的维护与管理

设备维护与管理,主要是规范有关行为,包括对设备的操作、使用、保养、维护、检测、改造和更新,目的是使机电系统达到最佳的状态和实现最高的运行效率,实现高速公路最合理、最有效的整体运作能力,提升整体经济效益。

1.1 坚持系统管理的思想: 一是对设备实行全过程管理。传统的设备管理一般集中在设备使用过程中的维修工作上,而系统管理要求对设备的先天阶段(制成之前)和后天阶段(制成之后)进行系统管理。如果设备设计制造上有缺陷,单靠后天的雏修是无济于事的。应该把设备的整个寿命周期,包括规划、设计、制造、安装、调度、使用、维修、改造、直到报废、更新等的全过程作为管理对象,尽可能消除故障产生原因。二是对设备采月的维修方法和措施要系统化。在设备的设计、建设阶段,就要认真考虑设备的使用需求,提高设备的可靠性和维修性。把机自系统整个使用周期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系统的分析、综合的管理,以求得设备的最佳效益,形成了以设备一生作为管理对象的完整的维修体系。

1.2 设备的日常维护:机电设备日常维护与管理的宗旨是“预防为主,重点控制”。

1.2.1 坚持预防为主的思想:加强对设备的计划预防维护,采用以设备分类为依据,以日常巡检、定期维护为基础的预防维修;对那些重复性发生故障的部位,针对故障发生的原因采取改善维修,以防止同类故障的再次发生;要找出影响设备质量的关键因素,采取措施把质量缺陷减少或消灭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从管结果变为管因素。要建立设备状态监控,提高系统的维护成效,尽量减少维修费用,保证设备的完好率最高。

1.2.2 坚持重点控制的思想:

为了使有限的维修资源相对集中地使用在对高速公路运营及经济效益起重要作用的设备上,就是要区别设备的不同重要程度,分别采用不同的管理与维修的对策和措施,实施有效的分级管理,既可以节约经费,又能满足正常运营的要求。对出了故障不影响整体运行生产的设备实行事后修理;对发生故障对系统运行和高速公路运营及安全造成重大影响的关键设备应采取预防维修并实施重点保障,必须有建立应急抢修预案和备份器材准备。

1.3 设备维修记录及其整理分析:设备维修记录是维修工作的基础。它所涉及的范围很广,包括从设计、建设、安装、使用、维修一直到设备报废更新所有的数据和资料。设备维修记录一般分为输出数据资料和输人数据资料两大类,其中输入数据即原始数据资料,输出数据资料包括分析数据和成果数据。是进行统计分析的依据。因此,需要建立哪些原始记录以及记录什么项目,应与输出数据资料的要求相适应,而输出数据资料又要服从设备管理的一定目的。记录的项目要切合实际,力求完整、具体、明确,并使有关人员能正确填写它的内容。对原始记录的登记填写、检查、保管等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并形成制度。要及时对其整理和分析,以便为达到设备管理的一定目的。其中对设备故障分析(故障率,平均故障间隔时间、重大故障率、故障次数率、故障原因等),应按设备、故障的性质及其发生部位等进行分类,以便在制定消除或减少故障措施时能抓住主要问题,并不断总结、交流故障排除的经验,提高故障判断能力和维修技术水平,改进维护工作。

1.4 设备的安全管理:由于施工设计考虑不周或实际情况和设计不符等因素而导致工程建设遗留隐患,有时施工方的责任心问题和日常使用的误操作等诸多因素,都成为机电系统安全运行的潜在不利因素;另外,大部分机电系统设备都是全线乃至全省或全国联网运行,坚强网络安全建设,尤其对一些重点的网络系统如与外界有接口的网络系统更加注意网络安全,以便减少不必要的以外不良因素侵入,确保网络安全可靠运行。所以要加强日常安全检查,为系统运行创建良好的安全环境。

1.5 机电系统设备可靠性管理:高速公路机电系统建设期间,一般都侧重于系统的先进性,而在实际应用时,系统的可靠性应是首选指标。此外关键设备及软件(数据)都应留有一定数量的冗余配置和自保护功能。当发生系统瘫痪性故障时,即便时间很短,造成的影响也很大。因此必须采取坚决措施保证系统不间断运行,主要方法有:

1.5.1 及时发现和检测设备故障。系统出现故障自身检测后会发出报警信号(一般为图形提示或音响报警),监控值班员或操作人员发现设备故障应能迅速启动冗余设备工作,切换功能稳定可靠。

1.5.2 计算机网络的关键服务器可配双机备份或镜像硬盘备份;软件系统应设计严密、适当容错、抗干扰及安全性强、运行稳定。

1.5.3 供电系统稳定可靠。遇到停市电时,后备UPS系统和自备发电机要万无一失,定期试机检查以便不间断提供电源供应。

1.5.4 为了有效地应对系统突发性的,造成系统瘫痪的重大故障,应从人员、设备、备品备件应有事先准备,有一套切实可行应急抢修预案,以便随时进行应急性的抢修。应对的主导思想是先保运行,后按原系统设计的要求全面恢复技术指标。

1.6 设备的更新和改造:高速公路机电系统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型行业,由于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为核心计算机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所以设备技术寿命和经济寿命已成为今天设备更新、改造决策的重要依据。设备更新是指原设备由于效能衰退、技术陈旧或经济效果差不能继续使用时的替换。当今技术进步很快,设备更新换代已不是一种简单的更换,而以效能更高、性能更完善的先进设备,代替物理上不能继续使用和经济上不宜继续使用的旧设备。设备改造是指应用现代技术成就,改至现有设备的结构,改善现有设备技术性能,使之适应运营管理的需要。在进行设备更新和改造时,应首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和可行性研究,对设备更新改造方式进行合理选择,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

运维管理保障体系篇(11)

引言

电力工程建设中电网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是保证电力企业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与此同时,电力系统高效运行的基础就是设备维护力度。从这里可以得出,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效果直接影响到电网安全输能的关键因素。所以实际中为确保电能变电站电能分配与输送的科学合理性,需要强化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力度,加强监控措施,降低运行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

1电力系统变电运行现状分析

目前电力系统变电运行过程中的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措施不是很完善,大体上呈现出以下几个问题,严重影响变电运行的安全稳定。1.1检修制度不是很完善实际中检修次数过于频繁,实际中并不是检修越多越好的。对于那些刚投入使用电力设备与运行状态良好的设备而言,频繁的检修会造成设备出现安全隐患,影响设备的稳定运行。实际中盲目的制定检修计划,检修人员按照这些计划进行工作,直接影响到电力系统的运行安全[1]。1.2设备存在安全隐患当设备存在安全隐患时会对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与设备维护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当变电运行设备存在安全隐患直接造成变电运行安全事故数量增多。除此之外,部分电力企业单纯的提高经济效益,投入使用一些不符合指标的变电设备,虽然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成本,但却无形中扩大了安全隐患。总而言之,电力企业想要确保变电运行设备的安全性与可靠性,需要改造老旧的设备,不断投入使用新的设备,将设备安全隐患降到最低。1.3管理制度不健全电力企业维护变电运行安全管理中,需要按照相关规章制度进行。但目前安全管理制度不是很健全,造成实际管理工作中出现问题。而且在这种模式下,技术作业人员极易出现一些不规范的行为,造成作业中出现意外安全事故,直接威胁到电力设备与人身安全。

2促进变电运行设备安全管理的主要措施

2.1全方位监控变电运行监控工作本身就是确保变电系统正常运行的主要方式,也是确保变电运行可靠性与稳定性的有效措施。整个电力系统中有着具体的变电运行监视流程。实际中可以发现,大部分电力企业事故的高发期就在交接班间隙,在这个阶段的读档期极易发生电力故障[2]。为了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应该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监管工作,结合电力运行与企业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安全值班人员。监视人员不能擅自离岗,当确实因为某些原因需要离开一段时间时,应该做好相应安排,避免这段空白期出现安全事故。2.2强化安全管理队伍建设变电系统变电运行设备正常与否直接受到安全管理队伍的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的影响。因此实际中有必要做好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促进变电运行管理水平的提高,祛除变电运行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将各项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下去。首先需要做好相关培训工作,通过各种培训活动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确保管理人员掌握新进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充分掌握各种先进信息通讯设备与计算机等技术,对发生的电气事故可以在短时间内快速解决,将事故的不良影响降到最低。其次还需要招揽各种先进人才,不断引进先进管理技术人才,提高管理水平,做好安全管理队伍的建设工作。2.3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电力系统安全运营中对安全管理制度非常倚重,完善的安全管理制度可以保证变电站的正常运行,将各种规章制度落到实处,确保变电无故障运行。具体到电力企业中,可以在其中推行闭环式管理方式,建立以大服务为中心的常态运行机制。供电企业做好员工服务意识教育工作,让员工明确岗位职责,与上级领导默契配合,企业内部形成全员参与的工作氛围,提高服务质量;第二,闭环管理制度的引入。突出电力营销管理工作智能,对抄表等环节进行闭环管理制度;第三,提高服务质量,供电企业可以完善奖惩制度,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服务质量;最后做好员工培训,企业想要得到长远发展,需要不断提高员工综合素质,与企业实际需求相吻合,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3提高变电运行设备维护质量的措施

为确保变电运行设备的质量,作者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为同行提供一定的借鉴。希望能有效提高行业维护技术水平的提高。3.1提高维修技术水平通常情况下变电运行设备未投入使用前,在加工或测试过程中也很有可能出现故障,为有效规避这种情况的出现,可以在生产设备的工厂适当设置技术工作,可以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的故障问题,第一时间查明产生故障的原因,并给出具体的解决措施;设备故障发生后如果不及时进行处理,拖得时间越久对设备的损坏也越厉害,因此可以配备数名技术人员监督,避免故障出现后给设备造成进一步的伤害。随着科学技术水平提高,设备更新速度变得愈发地块,这就表明设备故障不是恒定不变的,因此相关技术人员每隔一段时间就需要参加相关技术培训工作,确保始终掌握最先进的技术,对相应设备技术了然于胸[3]。3.2变电运行设备故障诊断技术3.2.1发生故障维修通常情况下都是采用发生故障后在进行维修的。当变电运行设备发生故障后,需要技术维修人员对故障问题进行全面分析,然后采取相应的措施对故障进行维修。这种方式比较适合成本低、利用率低等设备。特别是一些常规的变电运行设备,这种设备型号单一且数量较多,发生故障后在进行维修期间产生的损失可以承受。3.2.2定期维护要对变电运行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定期检测,当发现设备有潜在隐患的时候,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处理,这种定期维护方式在实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这种维修方式对技术人员及工程师有着较高的要求,工程师需要熟练掌握设备的构成及原理,具备较高的技术水平。此种维修方式成本较高,适用于使用频率不高的设备[4]。3.2.3预知维修在设备运行时对其状态进行密切的监测,及时发现设备可能出现的潜在故障,并找出其所引发的故障原因,尽早采取处理措施,防止突发性故障出现。此种维修方式为主动维修方式,对于工程师的各项专业技术都有很高的要求。该维修方式的适用范围对设备的安全性和时效性都有很高的要求。

4结束语

总而言之,变电运行设备安全管理及维护工作不容忽视,相关人员应该提高安全防范意识,强化变电运行设备的监视工作,完善安全管理制度,确保电力系统安全运行的质量。

参考文献

[1]白晓锋.电力系统变电运行安全管理和设备维护[J].世界有色金属,2016(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