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7 16:29:24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1)

外业勘察是获得地质资料重要的步骤.如果现场勘察工作不能保质保量完成.则后续工作质量均无法得到保证现场勘察工作的质量与钻探工艺的选择、原位测试设备的配置和从业人员的水平都有密切的关系。

1.1钻探及测试方法《建筑工程地质钻探技术标准》中针对不同的地质条件对钻探、取样方法有确具体的要求。在一些软土层中,不能直接采用重锤夯击法.应采用薄壁取土器静压取得.否则将会造成原状土样的试验指标相差很大.造成各种物理力学指标对应协调性差。

1.2现场编录内容不准确各个单位编录人员的水平参差不齐.有些甚至是没有任何经验的个体户在做现场编录.造成土层定名,划分不准确.与静力触探等原位测试结果出入很大:钻杆累计长度不准确,使土层分层界限划分有误。

1.3分析与建议从业人员素质过低是上述问题产生的原因.因此勘察单位的人员要熟练掌握不同岩土层适宜的钻探、取土方法、各种原位测试的设备标准、操作规程.把握住勘察过程中各个环节,从而获得真实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2.地层的划分

查明场地土层的类别、深度和分布是工程地质勘察的重要任务对岩土体的划分最根本的是把握其性质变化.在变化中区分差异.差异就是岩土层划分的依据岩土层的定名及类别划分一般首先考虑按时代、成因划分,然后按工程特性的差异性划分.定名则相对是次要的,为岩土的定性分析、定量评价提供依据。

3.地下水的勘察

在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水文地质条件始终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问题。地下水是岩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直接影响岩土体的工程特性.同时.场地地下水的变化又会反作用于建筑物。工程地质勘察中关于地下水存在以下几方面问题。

3.1地下水类型判定勘察报告中应明确场地地下水的类型(上层滞水、潜水、承压水),并与周边场地情况对比参考,分析地下水的影响。例如若将上层滞水误定为潜水,就会使设计者在深基坑支护中过多的考虑地下水对支护结构的不利影响。

3.2现场试验现场抽水试验、注水实验、压水试验、渗水试验等都是根据各个工程需要和场地条件选择进行的。重要工程或有特殊要求的工程勘察项目应进行专门的水文地质勘察试验工作,查明相应水文地质参数。当场地存在多层地下水时.应分层量测水位及水文地质参数。水文地质参数不准确.则进行地基土承载力评价、基坑支护与降水、地下水抗浮等岩土工程设计或验算时将会出现偏差.导致设计方案或风险过大或偏于保守。3-3腐蚀性在各含水层的水质相差较大或浅部地下水受到污染后.应对建筑材料影响范围内的水、土分层分片进行腐蚀性一评价,如仅按混合水的水质结果评价,则可能导致腐蚀性评价结果错误。

4.地震液化评价

地震液化评价受多种条件限制.如地下水位取值、黏粒含量取值所在不同行业中由于采用不同规范等、最终判定结果往往不同。

4.1判别公式例如《建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公式与《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的公式.是两个完全不同公式,是从各自工程特性给出了判别公式.但在实际工作中,特别是水利工程中若采用‘避筑抗震设计规范》中公式是不正确的。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2)

引言

都匀市位于贵州省南部地区,总面积2274.00平方千米。山地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80.00%以上。在山地、丘陵之间有众多小盆坝和河谷槽地。平均海拔938.00米,最高点海拔1961.00米,最低点海拔540.00米。属中低山山原地貌。气候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0℃。

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城镇工矿功能分区存在的问题

①《西部大开发“十一五”规划》的历史机遇,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特别是在建的贵广高速的铁路、贵广高速公路、厦蓉高速公路、黔桂复线、已建成的贵新高等级公路等国家西北、西南出海大通道的完善,西电东送等工程的相继建成,其土地利用结构已发生了巨大影响,用地结构正在趋于合理。

②由于历史上该城市就是属少数民族边疆地区和贫困地区,经济落后、基础设施薄弱、但同时,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的保护从另一方面也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于利用地方优势特色产业、利用当地天然气候等自然资源,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调整产业结构,科学合理利用土地也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③亿元GDP指标远低于全省及至全国水平,第一产业水平低,经济总量偏小,外向度低,又缺少足量规模企业拉动,中心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功能未能充争发挥,废弃独立工矿用地未得到有效利用,城镇人均占地41.27平方米/人,又远低于建设部制定的标准中等城市人均标准90-105平方米/人,农村居民点用地有较大浪费(人均占地132.12平方米/人高于《贵州省村镇规划标准》规定的最高上限79.60平方米/人),

2、城镇工矿功能区各种分析方法评价

1)、根据原建设部对城市用地的分类进行归类,具体详见原建设部颁布的《城市用地分类和代号》。

2)、特尔菲法和层次因子分析法

①特尔菲法

应用特尔菲法分配权重值的步骤是。

(1) 设计意见征询表

(2) 选择专家并请他们填写问卷表格

(3) 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4) 不断整理和反馈专家意见

②层次因子分析法

影响城镇工矿用地的因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和特殊因素。根据分析确定城镇工矿用地的指导性影响因素体系如下:

③资料的收集

1)、土地利用效益资料

2)、地租、地价资料

3)、影响城镇工矿的因素资料

4)、其他资料

④指标的计算

1)、单元土地质量指数计算

根据土地功能分区内单元总分值进行级差收益测算时,单元土地质量指数按下式计算:

Xin = fi/ n(23)

式中:Xin :某单元土地质量指数

fi :某单元总分值

n :土地功能分区数

2)、行业或类别资本效益折算系数的计算

分别以商业、居住、工业中某种行业或类别的资本为标准,按下式计算各行业或类别的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Kci = Crm/Cr(24)

式中:Kci :某用地类型中的某行业或类别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Crm :该用地类型中某一行业或类别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Cr :该用地类型中标准行业或类别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3)、 规模资本效益折算系数的计算

分别以商业、居住、工业中当地行业最佳企业规模或技术水平下的资本为标准,按下式计算规模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Kcs = Crn/Cmax(25)

式中:Kcs :某一行业或类别某一规模下的资本效益折算系数

Crn :该行业或类别某一规模下的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Cmax :该行业或类别最佳规模下的全市平均资金利润率

4)、 企业标准资本额的计算:

企业标准资本额按下式计算:

Cs =Ce×Kci ×Kcs(26)

式中:Cs:企业标准资本额

Ce :企业实际使用的资本额

Kci 、Kcs同前

5)、 合理工资量的计算

按当地各行业不同技术水平下劳动力的定员标准,用下式计算合理的工资支出标准:

Lcs = Lce ×LPs/LPe(27)

式中:Lcs :某企业在标准定员情况下应支出的工资额

Lce :该企业实际支出的工资额

LPs :某一技术水平下同等规模的企业应有劳动力标准数量

LPe :企业实际占有的劳动力数量

6)、企业效益资料的整理

将收集到的企业效益资料,按标准化公式计算整理,并将结果填入本附录相应表格。

⑤ 指标选择与样点数据归类

1)、 土地收益测算指标的选择

土地收益主要是对级差收益的测算。级差收益测算选择的指标主要有单位土地面积的净收益、单位土地面积标准资金占有量、单位土地面积合理工资占有量、企业所在土地的功能分区或单元总分值。

2)、样本数据归类

以土地功能分区为单位,分别以不同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数据归类,对商业用地可继续划分金融保险业、办公服务类、综合商厦类、小商店与居民服务类等行业,进行资料归类。

3)、 样本数据检验

数据检验以土地功能分区或均质区域为单位,分土地利用类型进行抽样样本的总体和方差检验。

用卡方检验法、秩和检验法分别对已知数据总体分布类型和未知数据分布类型的样本进行总体一致性检验。

用 t 检验法和均值方差法分别对样本总体为正态和非正态分布的进行异常值剔除。

当检验后的数据不能满足模型建立的需要时,应增加抽样数据,按以上方式重新进行数据归类。

(2)级差收益测算模型选择方法

根据数据资料,用以下方法进行模型选择:

将样本数据依次代入可能的数学模型中,得到不同样本的回归模型,同时对各样本模型进行经济、统计和计量检验,按检验结果,选定测算模型。

⑥系数估计

1)因素系数数值的可靠性检验

(1) 经济意义检验

一般从符号和值域两个方面检验。符号检验主要是根据模型中变量设计所要达到的条件进行检验;值域检验是根据现实经济条件加以具体限定。

(2) 统计检验

通过回归系数的统计显著性检验,判断因素在在总体上对净收益的影响程度。

通过模型的拟合优度检验,判断建立的模型与样点数据的拟合程度。

(3) 计量经济检验

通过异方差性检验和多重共线性检验,判断统计检验的有效性。

某一级地租的平均值按下式计算:

⑦用以上两种分析方法进行相互印证,并进行合理调整

⑧计算分值

测算各自然单元各影响因素分值,分值的计算方法可采用德尔菲法或层次因子分析法定量测算的方法进行。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计算,即在计算出各自然单元各影响因素的分值后,按照下列公式计算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⑨ 测算各自然单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影响因素综合分值的计算,可采用专家打分的方法和因素分值定量测算的方法。

采用因素分值定量测算法,可按照评分估价法中的因素分值计算方法进行评价测算。

⑩各评估单元的各影响因素的分值确定后,按照下述公式计算各评估单元的影响因素综合分值:

最后,根据上述得到的自然单元影响因素综合分值,采用总分数轴确定法、总分频率曲线法等划分各因素功能影响分区。

3)、GIS分析

叠置空间分析,分为自然因素(成本指数、土地利用系数、地质环境条件)、社会因素(历史形成原因、人口因素、技术水平、规划指标和政策影响因素)、经济因素(投入产出比例、投入强度)等属性数据层。根据空间分析进行最终的综合功能分区的划分。

4)、定性分析

对评价的结果要进行进一步对不能确定的,要进行实证分析,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功能分区。

5)、评价结果

①都匀市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需对土地利用的使用强度特别是人均指标进行调整,合理分配;

②都匀市已受到不合理建设项目,特别是矿产资源开发的影响和不合理的城镇工矿用地使用造成的了土地资源的一定破坏;

③需通过进一步的调整,确定商业、居住、工业等区域的科学合理划分。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的统一与社会经济持久稳定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1)、城镇工矿功能分区根据当地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确定多因素影响指标,建立分区评价模型,运用GIS技术进行分析评价。

2)、对评价的成果,进行定性分析相结合,与实际不相吻合的情况,应进行分析,找到原因,调整功能分区。

3)、此次评价是在现势情况下的评价成果,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其具体情况也会发生变化,需要进行适当的修改调整,规划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长期而言是动态变化的。

4)、功能区的划分是与历史分不开的,而且受到历史的影响比较大,只有在特定的时期特定政策也即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有时甚至将会起决定性、不可逆转的影响,在此限制条件下,进行布局调整以达到把不合理性减小到最小程度。

5)可以自然形成的街坊为个分块进行统计分析,然后归并相似的街坊,比较大的街坊应以能区分其明显功能的界线进行再次划分。

6)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关规划,特别是城市规划的调整,对其功能区的划分也会发生变化。

7)可根据当地的实际需要对有关功能分区细分进一步评价。

参考文献:

1、《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研究》 张薇(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06)

2、《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内涵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谢敏等 (中国农业大学学报 2006.11)

3、《基于3S技术的县级土地利用数据库建设》 张婧等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2008.08)

4、《区域土地利用集约发展的阶段性分析》 汤怀志等(资源与产业 2007.12)

5、《土地利用集约度的测度方法》李秀彬等 (地理科学进展 2008.11)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3)

中图分类号:TU9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ransformation, rural and urban planning fine degree of more and more high, especially an extra large city, the importance of basic database has appeared increasingly. Combining with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land use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of the working conditions of the database construction of the database updating maintenance and puts forward some thoughts and Suggestions, and put forward the present situation land use database's construction will become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 important link in th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new era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an indispensable tool rationality.

Keywords: mega cities, land use, the current situation database

1 .背景

近年来,伴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社会的逐步转型,我国的许多城市,尤其是特大城市的城市规划工作也在逐渐发生着转变。各特大城市由相对粗放的外延式发展逐步向更为精细化的内涵式发展转变,与之对应,诸如城市发展现状的评估、城市建设年度报告、存量土地的更新利用等方面的工作在整个城市规划工作中起到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在此背景下,准确的、动态的全市域土地使用现状数据库(以下简称“现状用地库”)对于今后的规划工作尤为重要,是特大城市总体规划和详细规划制定、修编、后评估最重要的工作基础,也是城市各个系统专项规划的工作基础。土地使用现状数据库的建立将有助于规划信息平台的建设,有助于对城市空间的理解、分析和判断。

与传统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项目中绘制的现状图相比,特大城市全市域的现状用地库的建库、更新更为复杂,大量的信息收集、判读需要人力、物力的支撑,其应用特点也决定了对数据的准确性有很高的要求。但与此同时,此项工作也有较多的资料可供参考,包括:不同比例的现状地形图、正射影像图、土地利用现状图等。

本文以上海为例,结合已完成的几个年份的现状用地库的工作,对特大城市现状用地库的建库、更新及应用方法等提出若干思考和建议。

2 .上海市现状用地库简介

2.1 已有数据

鉴于土地使用现状数据对于城市规划的重要性,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以下简称“规划院”)一直在尝试建立一个全市域的完整、持续更新的现状用地库。1997年在原规划局的组织下与华东师范大学一起用遥感技术建立了上海市第一张全市域现状图。并在2006年由规划院组织,利用不断进步的遥感航空技术,并由各区县参与校核,更新了1997年现状图,完成了2006年现状用地库,建立了第一个全市用地现状GIS数据库。

此后,在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的组织协调下,规划院与上海市测绘院合作进行2009年与2011年两个年份的现状用地库的更新。

2.2 应用情况

上海市现状用地库广泛应用于城市总体规划实施评估、城市建设年度报告、郊区县总体规划等方面,为理性分析及判断起到了极大的基础数据支撑作用。

比如,在《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中期实施评估》工作中,就充分利用1997年及2006年的现状用地数据,对全市、各区、中心城内外等不同层面的土地使用现状规模、结构和变化情况作了全面的梳理和定量分析,得出了很多重大的现状评估和趋势判断结论。

此外,在其他一系列不同层面的区、镇总体规划、规划实施评估等工作中,各年份的现状用地库均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3. 现状用地库建库及更新要点

3.1 制定稳定、详细的土地使用现状分类标准

前文已述,准确的、动态的现状用地库建设是未来的必要需求和必然趋势,因此,稳定、详细的分类标准十分重要。不同年份的数据的判读依据及口径的统一与稳定将保证数据比较具有可比性,也能客观如实地反映不同时期之间,城市建设的变化情况。

同时,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市场转轨之后,城市土地越来越具有多样性和复合性,给用地判读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分类标准中还应尽可能将一些容易混淆的土地名称进行说明,以保证分类判读的准确性。

在各年份的上海市现状用地库的建库过程中,始终有一份详尽的用地分类标准作为依据,虽然期间对个别用地分类进行了调整,但已逐渐形成一个稳定、完整的标准,很好地指导了建库更新的前期判读工作。

各城市应根据自身发展阶段及特点,因地制宜,有针对性地制定符合自身情况的用地分类标准,可根据一些变化情况不断地进行适当的修订,但应尽量保证其稳定性,以确保数据分类口径和统计结果的客观、稳定。

3.2 借助各类相关资料进行地类判读

基于现状地形图及影像图对地类进行判读的工作方法具有一定的局限性。部分用地对应的地形图上没有文字标识其单位名称,而通过影像图反映的建筑形态及场地情况有时也较难准确判断出用地性质;此外,诸如低层别墅和农村集中动迁基地等的名称与空间形态也未必具有很大的差异性。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4)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12(b)-0041-02

1 在技术层面上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

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扩大研究成果,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有序实现集约(如图1)。

1.1 坚持从规划入手,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不论大小,但都不能偏离有理、有据、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则。有理就是说编制或修编规划必须从长计议、理由充分、观点鲜明,发展方向清晰,理得清、挑得明、有说服力,可操作性强。有理有据就是说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期间必须分析过去发展中的利弊,着眼编制后的发展前景,从战略的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指导规划编制,体现规划的实用性。有序就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短、中、长规划结合,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就是说规划不是一纸空文,是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把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在编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的基本要求,规划在实施过程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2 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不仅是浪费资源,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产值也聊聊无几,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工业用地是这样,房地产开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 要从标准入手,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总量、建设用地的规模为基础,制定规划利用土地标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加强与土地利用相关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 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开辟地下建筑空间,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2 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 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加强对土地清查、实施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合理、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合理地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的龙头作用。

加强各规划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

(1)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

(2)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

(3)加快城乡规划立法,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 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要根据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的要求,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从而合理制定出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要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合理确定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凡不符合节约和集约用地标准的规划,不得审查通过,必须按规定进行修改调整。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的外延扩展,实行城乡规划和用地总量管理,即在建设用地规模上要受土地利用规划的制约,在城市用地上要依照城市规划组织实施,从根本上实现城乡建设用地从外延粗放型向内涵集约型的转变。

2.3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工业用需求的加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 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2.6 建立规划审查制度和规划调整管理制度

建立规划审查制度和规划调整管理制度可以通过下面四项措施来实施。

(1)强化建设用地项目的规划审查。(2)加强对城市和城镇规划的审查、审核。(3)加强对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规划的审查。(4)完善规划调整的管理、规划调整和修改制度、违反规定随意调整修编规划的责任、规划的公众监督。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5)

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140-02

1 在技术层面上

一种良好用地管理办法,必须要有相适应的制度和可操作性的规程做保证。研究节约与集约利用土地,根本的问题就是要应用规划的手段,从科学发展观的高度,去用心捕捉能带动城市扩张,又能规范农村建设用地的基本措施。把土地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作为一个因子,扩大研究成果,满足建设用地市场需求,有序实现集约。

1.1 坚持从规划入手,提高规划的功能和作用,力求规划的科学性、严谨性和实用性,注重规划的前瞻性

土地利用规划是一个完整、长期的系统工程,完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是科学利用土地的前提,它是由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时序的规划所构成的交互网络系统。要建立健全逐级控制、分工明确、重点突出、衔接统一的规划体系,必须强化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战略性和政策性,提高地(市)级以下土地利用规划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规划不论大小,但都不能偏离有理、有据、有序、有效的基本原则。有理就是说编制或修编规划必须从长计议、理由充分、观点鲜明,发展方向清晰,理得清、挑得明、有说服力,可操作性强。有理有据就是说土地利用规划在编制期间必须分析过去发展中的利弊,着眼编制后的发展前景,从战略的高度和对未来发展的深度提出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数据、指导规划编制,体现规划的实用性。有序就是在编制规划过程中必须坚持短、中、长规划结合,体现规划的阶段性和实现规划的长效性的有机统一。有效就是说规划不是一纸空文,是付诸实施的指导性文件,规划编制过程必须把有效性作为发展方向,在编制中注重其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的基本要求,规划在实施过程必须达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

1.2 从产出入手,坚持土地利用的开发强度与产出率挂钩

土地是不能再生的稀缺资源,土地的开发利用不加以控制,没有一个定量的经济标准,不仅是浪费资源,严重的说是通过毁灭资源。实施土地的综合利用,必须把开发强度与产出率一并加以研究,力求低开发实现高产出。特别是工业项目的开发,不少地方圈地现象严重,几百亩的用地仅见一层的厂房,建筑密度不到25%,年产值也聊聊无几,给国家提供的税收也很少,这样的开发必须限制,考察土地利用是否集约、节约用地产出率是个基本要求,工业用地是这样,房地产开发用地,第三产业用地、城市用地和农村用地都必须坚持以产出率为基础,鼓励支持高产出的用地项目,以满足飞速发展的经济建设的用地需求,做到用地节约、产出集约。

1.3 要从标准入手,城乡规划要把用地标准作为土地利用的强制性内容加以控制

以人口总量、建设用地的规模为基础,制定规划利用土地标准,推行节约集约用地的原则,对城镇布局、产业布局、功能分区、基础设施配置进行科学安排,确定合理的城镇用地规模,加强与土地利用相关行业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衔接,制定出土地利用的标准化文件。要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客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分别控制着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实现对城乡建设用地总量的控制要求,合理制定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开展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园区、开发建设用地指标、居住区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1.4 从空间入手,加大土地利用的节约、集约程度

城乡用地空间的整合,不仅仅是城乡两种地域景观的物质空间整合,它还是包括经济空间、社会空间和生态空间的整合。因此,城乡空间规划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用地空间规划,应该是土地、经济、社会和生态规划的结合和统一。需要国土、规划、计划、经济、环保等多个部门相互配合、建立横向联系机制,避免各自为政,相互制约。然而要实现土地利用的节约与集约,还必须从建筑物用地的纵向来考虑土地利用的空间布局。即开发土地上下空间布局的利用:一要坚持节地升空,出让土地时就要科学提出容积率的标准,让更多的建筑物升向空中,减少土地资源的浪费;二要节空伸地。空中的资源得到有效利用仅是节地的一个方面,同时要考虑向地下要资源,把建筑物能向地下延伸的部分都往地下延伸,开辟地下建筑空间,更多地满足建筑的配套需求。

1.5 从墙体改革入手,突出节地、节能、限制粘土墙体材料的使用

新型墙体材料的发展应用,在于保护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节能利废、建设节约型社会的一项重要举措,是建筑功能改善不可或缺的一项重要内容,政府必须鼓励和支持新型墙体材料的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引进和推广应用工作,对在新型墙体材料发展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宣传教育等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应给予奖励。要鼓励利用矿产尾砂、工业废渣和废弃物、建筑垃圾及江、河、湖、海的淤泥等替代资源发展新型墙体材料,在税收等方面给予优惠,要采取措施限制生产,使用空心粘土制品,逐步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瓦)。对违令使用粘土制品的要给予严惩。禁实工作要从城市逐步向农村拓展。确保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都能用上新型墙体材料。

2 管理层面上

管理是一种制度与行为的统一体。城乡建设对用地的需求,必须把两者有机结合起来。特别是在当前土地资源严控,各地争相寻求建设用地,以实现城市扩张、项目落地而不顾土地在使用上的节约与集约的前提下,不顾影响环境和无序建设的情况下,必须建立健全可持续发展的土地资源保障体制和严格的用地审批制度,为经济的发展找到双赢的路子,着力做好城乡土地利用规划。

2.1 加强规划对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指导

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的控制。新土地管理法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城乡建设用地规模控制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在加强对土地清查、实施土地资源评价的基础上,以节约和集约用地求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科学合理、节地挖潜、集约利用土地为原则,合理地编制、修订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真正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控制城乡建设用地总量上的龙头作用。

加强各规划间的协调配合工作。一方面要切实做好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相互衔接工作。土地管理部门要与城乡规划管理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正确处理好局部和整体、近期建设和远景发展、城市建设和耕地保护、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的关系,坚持城乡规划在用地规模及布局上服从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使城乡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编制、修订和实施中保持协调;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近期建设规划的综合协调作用。近期各类、各级建设规划要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相互衔接,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通过合理制定土地供应计划,统筹安排规划期年限内各类、各级建设用地的规划、布局、比例和开发时序,确保节约和集约用地目标的实现。

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针对当前城乡规划的薄弱环节,完善城乡规划的编制和管理工作显得十分重要。可以采取下面三个方法:(1)加强城镇体系和区域发展规划编制,充分发挥产业集聚效应,加大力度整合土地资源;(2)加强村镇规划的编制。村镇规划要合理确定农村居民点数量、布局和建设用地规模,在符合农民意愿的前提下,统筹规划农村居民点,迁村并点。统筹安排乡村工业用地,严禁零散布局。通过村镇规划加强对农村宅基地的管理,从而减少农村建设用地;(3)加快城乡规划立法,在已编制完成的城乡规划与规划管理工作间建立起有效的约束性联系,从而使城乡规划从编制到实施的过程能有效地得到保障。

2.2 制定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的规划控制标准

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加快制定建设用地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宏观和微观用地指标控制体系。宏观方面,要根据城乡总人均用地、城镇人均用地及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的要求,确定城乡建设用地总量、城镇用地规模和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从而合理制定出各项人均用地控制指标;微观方面,要抓紧各项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制定和修改工作,优先做好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教育和公共文化体育卫生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重点做好城市、集镇和村庄内部各项建设用地指标以及城市规划区范围内道路等市政工程建设用地指标的编制工作,其中要特别严格把关控制农村宅基地标准、各工业集中区、开发区建设用地指标、居住用地指标及其环境生态相关建设用地指标。

2.3 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用地布局调整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客观上要求城市用地结构和布局也应随之进行调整,特别是城市房地产业,工业用需求的加大,客观上要求我们必须通过各种有效的措施以实现建设用地的节约与集约。如可以用收取级差地价的方式允许企业用地的变更,达到充分、合理、高效利用土地的目的,同时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增加第三产业用地实行土地置换。

2.4 建立区域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制度

全面掌握城镇和开发区存量土地面积、类型、用途、权属、分布等状况,建立土地集约利用评价考核体系,开展城市及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评价,制定盘活存量土地的实施方案和积极稳妥的政策措施,促进存量土地的开发利用。

2.5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

建立和完善规划执法监察制度可以通过建立规划巡回执法检查制度,实行规划执法监察公开制度,建立纠正行政违法、不当行为制度,建立违法案件统计报表制度,以及完善规划动态监察制度来实施。

3 结论

土地节约利用是当前土地利用的主要趋势,只有从技术和管理两方面一起抓,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6)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是《土地管理法》确立的一项基本管理制度,是实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严格土地用途管制的一项基本政策工具,也是国家基本建设管理程序的重要环节。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至实施以来,在引导建设单位科学合理选址,促进土地集约节约利用、统筹土地利用和耕地保护、促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随着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中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本文在简述当前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工作面临的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善预审工作的建议。

1.建设项目用地预审面临的问题

1.1经营性与工业项目用地预审程序不规范

依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有关条款规定,建设项目的核准、审批等环节需要按照法律法规规定进行,同时土地管理相关部门还对建设项目中涉及土地利用等方面的工作进行严格的审查。通常情况下,建设项目的预审应由建设单位提出预审申请,由国土资源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审批。

对于非经营性用地而言用地主体以及审查内容比较清晰,因此,按照预审相关程序审批即可。但是经营性用地大部分处在城镇发展区内,在招标拍卖前主体并不清楚;部分工作人员对经营性用地的预审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没有预审的必要;另外,就全国来看对于经营性与工业项目的用地预审程序并未统一,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土地预审工作的顺利进行;部分地区通过签订土地出让合同等代替土地预审,使一些经营性与工业项目用地绕过预审环节。

1.2土地规划弹性管理增加预审难度

目前,全国大部分地区各个级别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基本完成,并通过了省级土地管理部门的审查,并要求在2020年之前严格按照编制的规划内容实施。和之前的土地利用规划相比此次的土地规划弹性管理内容有所增加,加大了用地预审工作的难度。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将列入重点规划建设项目单以及在规划中进行特别说明的项目,均当做符合整体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处理。这种处理办法导致在判断土地利用是否符合总体规划内容时存在较大的弹性,往往导致增加土地利用规模的情况发生。

其次,各级部门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会结合实际当地经济发展情况均预留一些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并且未将用地规模和选择不确定的建设项目列入重大项目规划表中。当这些建设项目实际落实时,仍需要进行预审,但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并未制定相关的政策,因此很难判断其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目标,提高用地预审的工作难度。

对于《国土资源部关于严格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管理的通知》中“已经列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重点建设项目清单”需进一步细化。对于已经列入重点建设项目清单的线性工程,预审阶段项目用地和土地利用规划编制阶段有区别,偏移不超过1公里的,可视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面状交通项目,预审阶段,项目形状有微调,总用地规模不超过规划编制阶段项目总用地规模2%的,也可视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列入规划重点项目表的民生、环保类项目可以使用城乡建设用地机动指标,并在项目总规模不突破预留建设用地规模的情况下,视同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在此规定范围外的,符合《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的相关规定,在预审阶段编制土地规划局部调整方案,并按照规定组织项目听证和论证;对于不符合《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的,需根据相关规定先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规定程序报规划原批准机关批准后上报用地预审。预审是审批建设用地的第一环,起着控制建设项目用地的第一道“闸门”作用,通过对预审阶段项目规划符合性政策的制定,从空间布局和用地规模两方面加以控制,引导建设单位科学、合理选址,保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1.3土地使用标准不够完善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制度管理办法》对不同建设项目的预审做出了详细的规定,这些建设项目种类复杂,涵盖的行业非常之广,因此,用地预审时很难找到与每个建设项目对应的规定,而且按照预审标准通过的建设项目不一定满足实际建设项目用地规模的需要。

2.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建议

2.1制定针对性强的预审审查内容

首先,针对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涉及到的建设项目和处在其外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审查时均应先明确建设单位,然后再办理土地利用相关手续,即建设单位根据实际用地情况向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提出申请,国土资源行政部门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对建设单位土地利用的各项事宜进行预审。

其次,针对处在城镇发展区内的土地,在挂牌拍卖前建设单位并不确定,这就土地储备机构按照相关规定向土地资源行政管理部门提出预审申请。针对该种类型的土地预审时,除了按照土地管理办法预审外,还应着重考虑城市规划的整体目标,加强其投资内容、投资强度以及投资对环境影响方面的预审。

2.2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性预审研究

土地利用审批是项目立项以及用地审批的关键环节,预审建设项目用地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内容,决定建设项目用地是否通过预审,因此针对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弹性较大的特点,应加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性预审研究,为土地利用预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对于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建设项目,应进一步细分项目清单;针对建设项目中的线性工程,在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时应有所区别,允许其出现1公里内的误差;另外,针对交通运输建设项目预审时应适当进行微调,如果其总用地规模未超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2%,则可认为其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要求。

2.3加强预审用地标准研究

从1992年以来国家对建设项目用地控制非常严格,并制定了多项建设项目用地控制指标,并在2012年国土资源部门对《土地使用标准汇编》进行重新修改,对煤炭工程、石油天然气工程以及电力工程等项目的土地利用审批制定了预审审查参考标准。另外,对于国家颁布土地利用标准未涉及的部分,相关部门应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状况,制定符合本地区特点的用地标准,并将其作为土地利用预审的重要参考进行落实,进而保证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

3.总结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是保证土地资源有效利用的重要一环,需要从用地规模以及空间布置两方面,寻找用地预审工作存在的问题,并严格遵守国家土地资源利用的相关规定,加强用地预审问题方面的研究,争取提高建设项目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增加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进而促进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7)

中图分类号:F3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944(2017)6-0229-02

1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设计概述

我国从2000年开始的土地整理是以增加农用地面积,特别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为目的,达到优化土地利用结构,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农业生产和农村人居生活条件,保护和建设生态环境。在实施土地整理项目前,必须做好项目土地整治规划设计工作,即在该区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土地开发整理规划的指导和控制下,通过对项目区土地利用现状、问题进行调查、分析,并在充分考虑土地整理工程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前提下,制定工程总体布局方案。在这项工作中选择科学的规划设计方法尤为重要,它直接关系到国家投资是否有效,工程是否能够顺利实施等问题[1]。

土地整治项目规划主体包括四大工程,土地平整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田间道路工程和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持工程。从工程角度来讲,涉及到土地复垦、水利工程、市政道路工程、绿化工程、环境工程等,门类繁杂,对土地整治项目规划要求较高。因此,应用科学合理的规划设计方法与技术更具现实意义。

2 GIS在土地整治单元工程设计与管理中的应用

2.1 土地整治单元工程

按照TD/T 1041-2013《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单项工程由若干个单位工程组成,能够独立发挥某一类土地整治功能要求的工程项目。单位工程是具有相同的设计功能特点,可以组合发挥作用的工程项目。分部工程是单位工程的主要组成部分,可单独发挥作用,且具有独立施工条件的工程项目。单元工程是分部工程中有多个施工工序共同完成的单体结构综合体,构成工程质量评定基本单位的工程项目[2],以单项工程灌溉与排水工程为例,工程项目划分如表1。

2.2 GIS的应用

从工程项目划分表中可以看出,灌溉与排水工程分布工程种类繁杂,且每个分部工程又包括若干个相同或不同设计标准的单元工程,且项目区大多分布在农村地区,外业测绘路途远,且规划凌乱,给工程设计带来困难。GIS(地理信息系统)具有强大的地理信息查询、统计、显示、管理与应用功能,当前大多数的土地整治工程应用AutoCAD平台进行规划设计,若结合GIS平台,可以实现项目位置查询、添加设计以及工程管理所需要的必要属性信息、单元工程造价等统计功能。结合遥感数据,在分辨率高的影像上设计,可以免去很多的测绘成本。此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的图件大多为GIS平台下作业生产的矢量数据,因此,在GIS平台设计的土地整治项目,与以往的数据具有较大的匹配性,且设计过程中可借助、调用以往的数据作为参考图层,给作业人员带来极大的方便。

3 RS在土地平整工程设计中的应用

3.1 土地平整工程

依据GB/B 30600-2014 《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土地平整工程是指为满足农田耕作、灌溉与排水的需要而采取的田块修筑和地理保持措施,包括耕作田块修筑和耕地层地力保持工程;土壤改良工程是指为改善土壤质地、减少或消除影响作物生长的障碍因素而采取的措施,包括沙(黏)质土壤治理、酸化和盐碱土壤治理、污染土壤修复等[3]。

3.2 RS的应用

在实际设计工作中,田块范围界限不清给作业人员带来困难。通常,作业人员借助土地利用现状图在未利用地图斑上进行土地平整工程设计工作。实践证明,借助合理分辨率的项目区RS(遥感)影像,可较精确地画出设计图斑界限,提高了设计方案、概预算等可行性研究的精确度;同时,RS影像可以直观地辨别设计图斑和周围地物的位置关系,较便利地识别作业位置,为日后的工程管理提供方便。

4 结语

在GIS和RS技术日渐成熟的今天,传统的土地整治规划设计方式已无法满足信息数据量越来越大,精细程度越来越高的要求,地理信息和遥感技术作为高科技的应用技术定会成为土地整治项目设计领域的主流设计工具。

参考文献:

[1]张 超,王秀茹.Map Info和AutoCAD支持下的土地整理规划设计方法[J].水土保持研究, 2006,13(1):189~203.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土资源部.TD/T 1041-2013土地整治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规程[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13.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8)

1 综述:

《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003)对检查大纲作出规定:“为了验证物项、服务和影响其质量的各项活动是否符合已形成文件的程序、细则及图纸的要求,必须由从事这些活动的单位或由其他单位为该单位制定并实施关于这些物项、服务和影响其质量活动的检查大纲。必须对保证质量所必需的每一个工作步骤都进行检查。对安全重要的检查必须由未参加被检查活动的人员进行”这里所说的检查大纲对于三门核电AP1000项目核岛建造来说就是检查和试验计划(ITP)。依照法规及质量管理要求,建造承包商制定检查和试验的控制要求,编制检查和试验计划,并予以实施,以验证核岛的建造活动符合规定的要求,并能保证其满意的投入使用。

建造承包商为了验证三门核电AP1000项目核岛建造活动是否符合已形成文件的程序、细则及图纸的要求,制定并实施关于核岛建造活动的检查和试验计划。检查和试验计划作为验证核岛建造活动是否符合已形成文件的程序、细则及图纸的要求的一个工具,他的有效使用对于核岛建造的质量非常重要。

火力发电厂建设过程中使用的是施工质量验收来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类似于我们使用ITP。

2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的划分: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划分为单位(子单位)工程、分部(子分部)工程、分项工程和检验批。有一整套的成熟的电力行业标准可以参考。DL/T5210《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定规程》共8个部分。分别为:土建工程、锅炉机组、汽轮发电机组、热工仪表及控制装置、管道及系统、水处理及制氢设备和系统、焊接、加工配制。每部分都按照一定的划分原则将质量验收划分为单位工程、分部工程、分项工程、检验批。

比如土建工程部分的划分为:

2.1 单位工程项目划分的原则:基本按具有独立生产(使用)功能或独立施工条件的建筑物或构筑物进行划分。

2.2 分部工程项目划分的原则:基本按建筑物或构筑物工程的部位划分,同时兼顾专业性质;当分部工程较大或较复杂时,可按材料种类、施工特点、施工程序、专业系统及类别等划分为若干子分部工程。

2.3 分项工程划分的原则:建筑物或构筑物工程基本按主要工种或材料、施工工艺、设备类别等工程划分;建筑设备安装工程一般按用途、种类及设备组别等划分;分项工程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检验批组成。

2.4 检验批的划分原则:按同一的生产条件或工艺、工序阶段或按规定的方式汇总,由一定数量样本组成的检验体,可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楼层、施工区段、变形缝等进行划分。

3 ITP的划分标准建议:

在ITP的使用过程中,开启的每一个ITP的范围大小没有明确的规定,只能靠施工单位工作人员的施工经验进行划分,这就造成有的ITP包括的施工范围过大,由于施工的原因,使得该ITP从开启到关闭拖的时间过长,所附的相关记录过多,这样ITP在使用过程中非常的不方便,同时该ITP在关闭时,由于记录过多,可能存在一份ITP需要分多个资料盒进行归档,不利于进行查找、管理。有的ITP包括的施工范围过小,这样就造成施工单位、总包单位、业主各单位的监督人员在签点过程中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里不仅对施工质量验收进行了明确清晰的划分,针对每一个检查项目,都明确了要遵守的质量标准,检验方法及器具。而且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计单位、制造单位、建设单位需要对哪些项目进行验收检查都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对于AP1000核电站建造过程中使用的ITP,建议通过SMNPC AP1000首堆的建设,积累一定的经验。我们业主的相关部门人员独立或与总包单位、建造承包商合作,编制一套《AP1000核电站建造的ITP划分标准》。将ITP进行明确地系统地划分;针对每一个施工工序,都明确进行检查验收的验收准则和方法;对于建造承包商、总包单位、业主单位需要对哪些施工工序进行设点,设置H点、W点还是R点都进行明确规定。当然这个标准对ITP的划分要使所有的ITP加在一起,覆盖了整个电站的施工建设;每一个施工工序的验收准则和方法都充分考虑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设计标准的要求;对于建造承包商、总包单位、业主单位需要对哪些施工工序进行设点,设置H点、W点还是R点,也要充分考虑了所有施工工作的质量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建议《AP1000核电站建造的ITP划分标准》首先分为核岛部分与常规岛两部分内容。常规岛的ITP划分标准参照DL/T5210《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现有资源进行划分。而核岛部分的标准则是参照DL/T5210《电力建设施工质量验收及评价规程》先分为两部分内容进行规定:1、土建工程ITP划分标准;2、安装工程ITP划分标准。

对于核岛的土建工程ITP划分标准的原则为:

3.1 第一层次划分原则为,将具备独立施工条件并能形成独立使用功能的建筑物及结构物进行划分;例如:AP1000核岛土建工程的ITP划分,该层次划分:核反应堆厂房土建工程、辅助厂房土建工程、核附属厂房土建工程、核废料厂房土建工程、柴油机厂房土建工程、室外00土建工程。

3.2 第二层次划分原则为,按照专业性质、建筑部位进行划分。包括以下内容:1)地基与基础分部工程,包括地面以下的结构和防水工程;2)主体结构工程部分,包括地面以上的承重构建;3)装饰装修工程部分;4)建筑屋面工程部分;5)给排水与采暖工程部分;6)建筑电气工程部分;7)通风与空调工程部分;9)电梯工程部分;10)智能建筑工程部分。

3.3 第三层次的划分原则为,按照工种进行划分,或施工顺序或使用材料的不同进行划分。

3.4 最后一个层次的划分原则为,根据施工及质量控制和专业验收需要按楼层、施工段、变形缝等进行划分。该层次就是一个一个的ITP。

对于核岛安装工程ITP划分标准的原则为:

(1)第一层次划分原则为,按照主次类别、功能、级别,以及AP1000核电站建造的大型结构模块化施工特点等原则,兼顾实际的可操作性进行划分。该层次将核岛的安装工程划分为:1)反应堆主设备安装工程部分;2)核岛流体系统安装工程部分;3)仪表控制系统安装工程部分;4)放射性废物系统安装工程部分;5)通风与空调安装工程部分;6)电气系统安装工程部分;7)蒸汽和电力转换系统安装工程部分;8)流体辅助系统、机械处理系统安装工程部分;9)模块安装工程部分;10)起重设备安装工程部分。

(2)第二层次划分原则为,对于第一层次的有些部分,例如核岛流体系统安装,仪表控制系统安装,电气系统安装等部分按照系统进行划分。

(3)第三层次划分原则为,按照机械、管道、电气、仪表、暖通、防腐绝热等专业进行划分,一个专业为一部分内容。但是对于反应堆主设备安装工程部分以单台主设备为一个部分,模块安装工程部分以一个单体结构的模块为一个部分,起重设备安装工程部分以单台设备为一个部分进行划分。

(4)第四层次划分原则为,根据上一层次内容的不同,按照主要的施工项目或主要工序进行划分。

(5)第五层次的划分原则为,按照施工内容的类别进行划分,即单个ITP组成该层次内容。

4 结论:

建立了这样一套标准,不论建造承包商、总包单位还是业主单位都可以在AP1000建造过程中,方便高效地使用ITP进行施工质量的控制。对于ITP的工作范围、开启、执行、管理、归档工作都将清晰、高效。使得以模块化施工为一大特点的AP1000核电站在国内外更加高效快速地推广。

参考文献:

[1]《核电厂质量保证安全规定》,HAF003 (1991)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9)

1.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指标体系的重要意义

民以食为天,食以土为本。土地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重要物质基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世界人口的日益膨胀,以及对土地资源的高强度开发和不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已经遭到相当严重的损害。为此,联合国提出了“拯救土地,就是拯救我们自己”的口号。我国作为发展中的人口大国,人均土地资源,特别是人均耕地资源相对贫乏,要以占世界不足7%的耕地养活世界22%的人口,始终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面临诸多问题中的首要问题。而今土地资源退化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根据土地利用变更调查,2001年全国耕地面积仍比2000年净减少61.73万公顷,耕地面积12761.5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约0.10公顷,不足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一半,全国2800多个县,人均耕地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人均耕地0.8亩警戒线的有666个,占总数的23.7%,这666个县级行政单位中人均耕地低于0.5亩的有463个,耕地的不足与对富裕生活的热心向往,使人们形成了一种跨世纪的深切忧虑。

我国耕地人均数量少,总体质量水平低,后备资源不足,保护耕地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线。对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这个事关全国大局和中华民族子孙后代的大问题,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于1997年4月特发出了“中央11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土地管理切实保护耕地的通知》,通知指出:从我国国情出发,我国土地管理,特别是耕地保护措施必须十分严格的,必须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必须采取治本之策扭转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通知强调指出:“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必须严格按照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要求,做到本地耕地总量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并努力提高耕地质量”。

《土地管理法》的核心任务是保护耕地,实现我国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依据土地资源稀缺原理、人地关系原理,集约经营原理,动态平衡和持续利用管理原理,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必须讲耕地数量持续性、耕地质量持续性、生态持续性、生产力持续性和经济持续性,核心是耕地质量的持续性。

我国耕地后备资源严重不足,且分布不均,耕地的总体质量比较差,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城镇扩大和各项建设事业发展,对城郊、平原、交通要道附近良田的大量占用,导致优质耕地的减少、低产田(地)的相对扩大,抗自然灾害能力差,耕地的生产水平低下,粮食单产与发达国家或者农业发达国家相比,相差100公斤以上。为此,土地整理具有重要作用。

《土地管理法》第41条规定:国家鼓励土地整理。县、乡(镇)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农村经济组织,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改造中、低产田,整治闲散地和废弃地。”根据《土地管理法》规定,所谓土地整理是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对既有的耕地追加投资和劳动,进行综合整治,以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活动。因此,加强土地整理,对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改善,提高我国耕地质量,提高土地生产力和土地产出率,确保我国耕地资源的持续利用,农业持续发展和粮食安全生产有着重要意义。

在“积极推进土地整理,加大土地复垦力度,适度开发未利用土地”的方针指引下,我省各县、乡(镇)根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掀起的“土地开发整理”热迅猛发展。为了加强我省土地开发整理工程项目的管理,统一工程等级,提高工程质量,确保耕地质量的提高,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改善,特制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和耕地质量指标体系。供市、县级立项规划设计、施工检查和验收参照使用。  2.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指标体系的选取原则

2.1根据利用差异性原则划分耕地整理类型。不同农业利用,种植水稻和旱作物其应具备整理条件的要求不同。水田开发整理首先必须具备满足水稻生长发育光温条件和具有可供淹灌种稻水源条件,其次田面要平整,并有能够调控小稻生长发育所需的土壤条件。不同于旱地开发整理条件。根据福建的实际情况,划分水田开发整理和旱地开发整理两种地类,分别选取技术指标,制定水田开发整理和旱地开发整理两大工程技术指标体系。

2.2根据地域差异性原则,继续划分开发整理类型。福建依山临海、多山地丘陵、平原少、自然环境条件复杂多样,地域性差异明显。依照因地制宜,地形、水文条件、土壤类型对土地开发整理工程标准条件的差异性,将水田开发整理和旱地开发整理分别续分为滨海滩涂型、河谷滩地型和山地丘陵梯田型三种地貌类型区。

2.3根据田、水、路、林综合开发治理的原则,确定田块平整质量、土壤耕作质量、农田水利工程、交通道路和农业经济效益等五项工程质量标准。

2.4根据稳定性、生产性、主导性、空间变异性和质量的差异性,设计易以量化、易以施工和检查验收的原则,分别确定田块平整工程质量指标等级、土壤质量指标等级、农田水利工程和交通道路工程质量指标等级。

3.确定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指标体系(见表1、2、3)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需要有一系列指标来衡量,其指标体系由下列六部份组成:

3.1耕地田块质量指标

包括田块方向、田块长宽度、田埂材料、田坎稳定度等。

3.2 土壤改良质量指标

包括表层沃土回田率、土层(耕层)厚度、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PH值等。

3.3 农田水利工程质量指标

包括防洪(或防潮)工程、排涝渍工程、输水配套工程、灌溉保证率等。

3.4 交通道路工程质量指标

包括道路等级配套、道路通达度、路面坡度等。

3.5 农田防护林质量指标

包括沿海防风主林带、农田防护林、片林等配套、防护林面积等。

3.6 效率指标

包括立项规模、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新增耕地率、初种农作物长势、产量等。

4、编制说明:

本指标体系,通过实践校验分析,考虑到新开发整理耕地熟化度的提高,生态环境的改善,要有一个相当过程,要缩短这个过程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因此,本指标体系中,选取土壤质量因素指标等级标准与传统耕地质量等级标准有所偏低,更符合实际情况。

致谢:制定本指标体系,是福建省国土资源厅的委托项目,在此特向有关领导和专家的指导,致以衷心的感谢。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国土地报.1998年9月1日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10)

(一)萧山区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续期办法

1、政策出台背景

萧山经济发达,工厂林立,在上世纪90年代,为了减轻企业负担,萧山区在全省率先出台了具有萧山特色的级差地租政策,将工业用地分成20、30、40、50年四个不同档次,时至今日,最早一批实行20年出让期的工业用地已到期。据统计,全区共有约300个到期项目。为解决企业主所面临的土地到期问题,萧山区在2015年出台了《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续期办法(试行),对续期条件、续期年限、续期费用等问题,都有明确的规定。2019年,在试点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审批流程,对续期办法进行了修订,形成了更为完善的续期政策,出台了《杭州市萧山区工业用地使用权出让续期办法(修订)的通知》。

2、适用范围

以协议方式供地,且原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合同中规定的出让年限低于法定最高年限50年的工业项目。

3、准予续期的情形

符合萧山区现行产业发展导向,属于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内鼓励类、允许类产业和项目的;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生态环境功能区划等要求的;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为A类(鼓励类)和B类(允许发展类)的。

4、准予短期续期或租赁的情形

(1)属于产业发展导向目录内限制类产业和项目的;

(2)工业园区范围内,虽属禁止(淘汰)类产业,但被列入转型或产业提升改造项目的,由所在镇街(平台)出具意见并经经信部门认定后,可在整改期限内予以短期续期;

(3)实际用途与原批准的工业用途不符,或因产业调整等原因暂时空置的;

(4)虽不符合城乡规划要求,但近期内无拆迁计划的,由所在镇街(平台)出具同意意见后,可予以短期续期;

(5)已列入征迁计划的宗地,暂不实施征迁的,经镇街(平台)认定后,可在征迁计划实施前给予短期续期,续期年限由镇街(平台)认定;

(6)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为C类的;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为D类,并征得区经信部门同意续期书面意见的;

(7)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的其它情形。

5、不予续期的情形

(1)被列入萧山区现行产业发展导向目录中禁止(淘汏)类产业项目且属于工业园区范围外的;

(2)连续三年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为D类且属于工业园区范围外的;

(3)不符合城乡规划要求的;

(4)已被列入征地拆迁范围的;

(5)超过整改期限仍未整改到位的;

(6)法律、法规和行政规章规定不予办理的其它情形。6、续期年限

续期年限原则上最高不超过20年,同时,与原合同签订年限及多次续期后的累加年限不得超过50年。准予办理短期续期手续的,续期最高年限按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高低给予2-10年。

7、收费标准

标准续期出让金的计算方法:出让金基数为现行基准地价的20%,在出让金基数上再按联审确定的续期年期(对照《不同年期基准地价表》)进行修正。即出让金分等级收取,按企业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等级A类按标准续期出让金收取,B-D类企业上浮5%-20%。按萧山区2019年工业用地基准地价65万元/亩测算,标准续期出让金(50年期)为13万元/亩,20年期为10万元/亩。

综述:萧山区工业用地土地使用权出让续期办法,具有很强的操作性,详细的规定了续期的条件、年限、收费标准、办理程序、不予续期及到期未申请续期的处置办法、特殊情况下续期申请人主体资格认定及续期年限的相关规定等。

整个文件至关重要的一环是 “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是建立一个统一的平台,将工业用地进行行业分类,发改、招商、国土、经信、生态环境等多部门联动,对企业的亩均经济效益、亩均税收、亩均销售值、亩均产值等内容平台进行评价考核)。

企业能否续期,一切看评价。评价的好坏直接影响续期的年限和出让金高低。

(二)对晋城开发区工业用地续期的思考

目前,我区老区已到期的工业用地3宗,分别是:山西江淮重工有限责任公司、山西航空发动机维修有限责任公司、山西森鹅服装有限公司。三宗用地土地使用权期限均为20年,于2017年到期。如何办理续期,我局建议可以参照萧山区的做法,首先建立起我区的“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制度,为续期工作建立基础。续期手续按以下程序办理:

1、申请。由企业提出续期申请。

2、部门联审。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牵头,组织区相关职能部门(经济发展、建设环保、招商等部门)按照“工业企业亩产效益评价”各项规定,对企业产业、经济效益、城乡规划情况、征迁情况作出评价,确定综合评价为A类还是B类或其它,各自出具书面意见。

3、作出准予续期或不予续期决定。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根据联审意见作出准予续期或不予续期初步意见,报开发区管委会审核同意。

4、公示。对准予续期的进行公示,公示期10天。

5、地价评估。根据续期年限进行地价评估,按评估价补缴出让金。

6、签订出让合同。公示期满无异议的,由受让人与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签订土地使用权续期出让合同,续期方式为协议出让。

7、缴纳出让金。由受让人按合同约定缴纳出让金及相关费用,费用交清后,由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分局起草批复报开发区管委会和市政府审批。

说明:对不予续期的处置办法

根据以前签订的土地出让合同,土地使用权到期后,如不续期,须无偿收回。按照以往经验,显然无偿收回难度较大,参考萧山区做法,对于配合收回土地的企业,与其签订收回协议并办理土地注销后,可由开发区财政给予适当奖励。

二、关于企业投资项目“标准地”出让模式

浙江省的标准地出让模式走在全国前列,全国第一宗标准地出让就在湖州市德清县。通过在湖州南太湖新区调研,我们了解到,湖州市目前工业用地已全部施行标准地出让。

(一)湖州市标准地出让制度

“标准地”概念:所谓“标准地”,是指在完成相关区域评估基础上,带着固定资产投资强度、容积率、单位能耗标准、单位排放标准、亩均税收等至少五项基本指标出让的国有建设用地。通俗点说,也就是政府事先定标,让土地“自带嫁妆”出嫁;企业对标竞价,清楚知道所“娶”何地,按标施建;项目建成后,政府再对标验收。

“标准地”出让意义:标准地出让颠覆了传统的供地模式,土地带上“标准”一起出让,用“承诺制”代替“审批制”,既方便企业快速投产,也倒逼企业更好地落实“标准地”的各项要求,是以高质量为导向的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举措,在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培育壮大产业群、推进高质量发展上具有重要意义。

“标准地”出让的前提条件:标准地出让的前提是完成区域评估。即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前提下,拟出让“标准地”所在区域要统一组织完成区域环境影响评估、节能评估、防洪影响评价、压覆重要矿产资源评估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等区域评估。

标准的制定: 由省级有关部门联合制定全省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建立指标动态调整机制,适时修订指标体系。各市、县(区)政府参照全省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指导性指标,根据产业准入、功能区划和相关区域评估要求,建立符合当地实际、切实可行的新增工业项目“标准地”的投资、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体系,并实行动态调整。

实施程序:

1、标准地预设。选定地块,联合会审,明确各项标准。

2、出让。自然资源部门编制土地出让方案,报政府批准后,出让公告。

3、备案。竞得人签订《土地成交确认书》后,自然资源部门负责将土地出让相关信息抄送各相关部门,招商部门负责与竞得人签订《标准地使用协议》并收缴项目履约保证金。竞得人凭《标准地使用协议》和履约保证金发票到自然资源部门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并缴纳出让金等费用、办理不动产权证书。审批局根据标准地使用协议、土地出让合同、不动产权证书及竞得人相关承诺做好“一窗受理”,完成项目备案。

4、实施。项目承诺备案完成后,项目负责做好规划设计等相关工作,按承诺备案制的要求提交相关资料报备后,由建设局负责核发施工许可证,各职能部门结合报备情况主动上门服务,实施全过程监管,重点检查企业是否按承诺制标准和建设方案组织施工,发现问题及时告知整改。

5、验收。项目竣工后,由建设局牵头组织各部门进行联合验收,项目初试运行结束后,由发改部门组织有关部门对能耗标准、环境标准、亩均产出等指标进行复核,通过竣工验收的,及时退还履约保证金;未通过的,由各主管部门进行查处整改,追究违约责任。

综述:“标准地”出让是全面贯彻落实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改革要求,实现企业投资项目“最多跑一次”,围绕“事先做评价、事前定标准、事中作承诺、事后强监管”建立的一种出让制度;是推动市场在土地资源要素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实现政府“有为”之手和市场“有效”之手的有机统一。

(二)对晋城开发区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的思考

2018年,山西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支持民营企业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30条)要求在全省推进“标准地”出让改革。今年,晋城市政府下达我区的任务中也要求完成500亩标准地出让。开发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通过“承诺制+标准地”出让改革,打造一流的营商环境、提升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势在必行。

建议:标准地出让模式在浙江省已趋于成熟,可参考使用。目前我区已实行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为推行标准地出让打下了基础。建议开发区管委会以目前正在准备土地报批和开展通平工作的500亩地为“标准地”出让试点,按程序进行出让。

1、区域评估。开发区管委会组织有关部门搞好政府统一服务,开展500亩土地范围内区域评估,完善区域准入清单和负面清单。

2、制定指标。制定工业项目“标准地”的投资、能耗、环境、建设、亩均税收等控制性指标体系,为标准地落地提供基础。

3、达到净地。进行通平工作,达到净地出让要求。

4、联合会审。进行联合会审,明确拟出让标准地各项指标。

5、出让。编制土地出让方案,报政府批准后,出让公告。

6、备案。竞得人依次签订《土地成交确认书》、《标准地使用协议》、缴纳项目履约保证金、签订《国有建设用地使用权出让合同》、缴纳出让金等费用、办理不动产权证书后到审批局进行项目备案。

土建工程类别划分标准篇(11)

中图分类号:K826.1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岩土勘察是建设工程中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勘察工作的准确详实与否,决定了工程建设安全及投资效率。下面简要的阐述一下工程勘察的营销因素和问题。

一、勘察对象

岩土工程勘察的对象是针对选定的整个地区,根据地区自然地理概况和环境地质背景,收集和整理工程地段的主要气象因子(气温、地温、冻土深度、降雨量、蒸发量);查明各建筑地段的地基岩土类别、层次、厚度及沿垂直与水平方向的分布规律;查明地下水的类型、埋藏条件,含盐类型及含盐量; 调查场地的植被发育情况:植被种类、生长态势,分布特征,覆盖度及防风固土效果。是否存在可造成地面塌陷、沉降、开裂的不良地质作用;是否存在与地震有关的潜在地震地质灾害;所在的水文地质特征是否有利于工程的建设;有无满足工程需要的地基承载条件。针对具体的地形、地貌条件、岩土体分布及性质,以搜集资料为主,开展现场调查和必要的勘察试验。

二、勘察点及技术方法

为准确测定有关岩土参数及相关勘察评价指标,以针对性、实用性为原则,常采用的勘察技术方法有: 工程地质测绘、勘探、取样、原位测试、室内试验、现场检验、监测等多种手段。

1、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岩土工程勘察的基础工作, 一般在勘察的初期阶段进行。目的是查明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地层、构造、不良地质作用的关系,划分地貌单元;岩土的年代、成因、性质、厚度和分布,对岩层要鉴定其风化程度,对土层区分新近沉积土和各种特殊性土。在地形地貌和地质条件较复杂的场地,必须进行工程地质测绘;但对地形平坦、地质条件简单且较狭小的场地, 则可采用调查代替工程地质测绘。工程地质测绘是认识场地工程地质条件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高质量的测绘工作能相当准确地推断地下地质情况,起到有效地指导其他勘察方法的作用。

2、勘探。勘探包括物探、钻探和坑探等各种方法。它是被用来调查地下地质情况的; 并且可利用勘探工程取样进行原位测试和监测,应根据勘察目的及岩土的特性选用上述各种勘探方法。

3、取样。根据场地地层情况,土层用人工挖探井刻取或静压法采取I级土试样,砂层取n级试样或W级扰动样,岩层取岩样。

4、原位测试。静力触探:静力触探试验采用原装液压静力触探双桥探头测试, 微机自动采集信息并处理后绘制单孔静力触探曲线。标准贯入试验:标准贯入试验采用标准落锤,自由落体法进行试验。试验前清孔干净,锤击速率20击/min左右。通过标准贯入试验可确定砂土、粉士和粘性土的物理状态、强度、变形参数等物理力学性质指标。动力触探:动力触探也是原位测试的一种,通过动力触探试验可确定风化基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指标。波速测试:目的是提供各层土的剪切波速值,判定场地土类型,划分建筑场地类别,确定场地覆盖层厚度,对地基土液化进行评价。

5、室内试验。根据拟建场地存在的岩土工程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室内试验, 通过室内试验, 确定岩土的有关物理力学性质指标, 为岩土工程综合评价和准确的土石工程分级提供依据。一般物性指标试验:测定土的一般物理性质指标,用来判定土的一般物理性质。压缩试验:用来判定土的压缩性,测定各层土的压缩模量、压缩系数等变形参数。颗粒分析: 砂土样作颗粒分析,确定砂土的准确定名。水质分析:主要用来判定地下水的水化学类型和腐蚀性。

6、检验检测。现场检验与监测是构成岩土工程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大量工作在施工和运营期间进行; 但是这项工作一般需在高级勘察阶段开始实施, 所以又被列为一种勘察方法。它的主要目的在于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提高工程效益。检验与监测所获取的资料,可以反求出某些工程技术参数,并以此为依据及时修正设计,使之在技术和经济方面优化。

三、岩土工程勘察技术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界面的划分,主要按岩土体和岩石风化程度划分,不良地质体的地质界面,以及地质构造和软弱结构面的判定等。

2、地质的形态,主要有空洞、不明的地下物体和分布的状况、埋藏的位置深度的确定。

3、岩土的参数,主要是些难于取到原状岩土样和难于进行室、内外试验的岩土层即风化岩、残积土和粗颗粒等。

4、综合能力,主要表现在一部分勘察技术人员缺乏对勘察各专业的野外和室内原始资料的整理、分析、利用的能力,缺乏如何辨别真伪、归纳总结的能力,缺乏建筑、结构设计方面的知识,常造成勘察的目的不明确,所提供的资料不能满足设计的需要。

五、探讨问题的对策

解决以上岩土工程勘察工作中存在技术问题,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可用工程物探可以连续加密测点的办法以获取连续的地质界面。因而有效的解决了传统钻探手段以点带面划分地质界面时常所带来的划分不准确、漏判等缺点;而且也可以用综合工程物探的方法更有效地解决传统的勘察手段难以解决的许多岩土工程问题。

强化室内、外的测试新技术及施工检测技术的运用,通过其所获得的数据和资料,经对比分析,建立互相之间的关系,并以工程施工检测所获得的实测资料反算所得到的参数为对比依据,确保所提供的岩土工程设计参数的可靠性。

不断加强勘察技术人员的再教育以及技术培训,并且形成一种定期制度,促进人员知识的更新。勘察单位必须施行内部岗位轮换制度,促进勘察技术的交流和知识渗透,尽可能地组织技术人员参加各种相关的学术活动、讲座,达到扩大勘察技术人员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的目的.强调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以提高他们的技术综合能力。

结束语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在岩土工程勘察领域中不断引进高新技术。合理地选择、运用工程物探技术与传统的勘探技术相结合,无疑是解决岩土工程勘察技术问题的最佳途径. 工程勘察过程中采用多种手段进行岩土工程勘察是必要的,也是行之有效的,对于复杂场地和重要建筑尤为必要,对于勘察数据的处理应以数理统计为基本依据, 经综合评价才能得出较为符合实际的岩土工程参数。

参考文献

[l]藏一鸣.《工程物探技术在岩土工程中的应用 》[J].福建建筑.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