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7-19 17:11:12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1)

根据前述施工现状可以看出我国在建筑施工发展历程,根据我国建筑行业发展规模和国家就现代化建设为基础对建筑业的大力扶持。笔者在建筑施工技术前景和建筑施工管理前景,建筑业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做未来建筑施工发展前景展望

1. 建筑施工技术上

(一)建筑模板向专业化,系列化方向发展

高层建筑和大型混凝土结构建筑的大量出现,使人们逐渐意识到模板在建筑结构,建筑施工上的重要性。经过多年实际施工发展和实践总结,建筑行业已总结一系列先进支模工艺和混凝土浇筑方式。模板材料也从传统的木质模板向组合钢模板,混凝土永久模板发展。现阶段,占据建筑企业施工模板主体是组合钢模板,约占模板总量的60%。

施工技术中的爬模从外墙模板开始,发展至内外墙爬模,之后到无爬架爬模,在施工设备上自下而上逐层爬升。

由此看出建筑模板趋于实际化,工具化;由于我国现阶段高层建筑,现代化大体积建筑的蓬勃发展,促使传统工艺在工具模板化,工具质量化等方面与现代建筑有差距,在现代化商业建筑过程中追求成本最小利益最大,以及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号召,未来伴随中国建筑施工的蓬勃发展和建筑技术日益更新,在建筑模板方面必定趋于系列化和专业化以及工具化,用刚性材料或更新型材料代替木质材料,方便拆卸和日后循环利用,充分综合协调环保,资源利用与经济效益三方利益关系。

(二) 清水混凝土和预应力钢筋更加广泛运用

清水混凝土在未来建筑发展上优势体现在:首先,在使用途径上,出于保护膜涂刷可在刮腻子之后直接进行,不需要贴砖和抹灰,因此即便在混凝土的表面依然不会存在明显质量缺陷,清水混凝土浇筑材料用于建筑工程结构中要优于传统混凝土材料;其次,在自身材料性能特点上,清水混凝土外观结构整洁,表面光滑,大方;现阶段商用建筑,民用建筑以及工业建筑对混凝土结构外观和性能要求不断提升,导致清水混凝土材料会愈加得以重视,避免建筑结构出现裂缝影响整体建筑质量。

出于日益迅速的经济增长和民众对安全,美观等需求变化,在施工技术上清水混凝土材料会替代传统混凝土广泛用于建筑结构上。

(三) 高技术化

高技术化体现在桩基技术革新与地基处理技术改革

在桩基技术上,未来重点发展冲钻孔技术。由于目前施工桩直径普遍在600~1500,深度65cm左右,未来高层建筑和地标性建筑会不断更新与发展,桩基深度和直径要求均会更加严格,市场需求带动技术革新,必然会把桩基技术研究作为重点课题,以满足市场需求。同时完善气举反循环成孔,泵吸反循环,清孔技术提升水下砼灌注技术和质量。

其次,发展预制桩技术。现阶段在已掌握的环保型抱夹式、预压式静力压桩技术基础上, 逐渐淘汰噪音和污染较大之柴油锤击打桩工艺, 重点开发引进液压锤击打入式、预钻孔式预搅拌式组合施工技术, 并结合打压入桩与水冲辅助静压沉桩法, 合理解决预制桩通过砂卵石夹层难题。

最后,在地基处理技术上;为满足搅拌需求会逐步完善水泥土搅拌机运作技术,为满足加固桩基深度和桩基直径会逐步发展搅拌和旋喷组合组合的搅旋桩基技术,进一步迎合市场需求和业务范围。

2. 建筑施工管理上

2012年哈尔滨大桥坍塌事件,近几年各地区建筑质量,建筑安全事故层出不穷,国民经济水平增长带动生活质量需求提升,向安全,舒适方向发展。因此在建筑施工管理上会注重建筑质量管控和建筑安全把控力度。

首先,在施工质量管理上,会加强施工人员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并在现场成立质量监管小组,严抓质量管理关口,提升建筑安全性与舒适性;落实建筑管理责任制,减少管理层级和旧式管理模式

其次,在建筑施工安全管理上;会成立安全监督小组,并在建筑施工发展前景中,安全管理会逐渐成为建筑施工核心,并在建筑施工过程中阶段性实现安全教育和安全警示。

3. 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趋势上

(一)生态化发展趋势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在国家和当地政府大力支持下,逐步呈现现代化,规模化,统一化发展趋势,积极响应祖国四个现代化建设和城乡一体化建设;近几年建筑行业发展遇上井喷期,如何在众建筑企业揭竿而起之际标新立异,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呈现强大市场竞争力是建筑行业未来发展走势。近年来国家大力倡导科学发展观,树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经济结构走势,生态化的目标要求建筑行业向低损耗,高质量,低废弃,高性能方向发展,生产对环境对空气影响最小,最环保建筑材料。

传统建筑只注重建筑完成质量,不考虑建筑使用后对自然生态和周围环境的影响。但未来在市场需求和整体行业发展走势下,在建筑设计阶段对设计目标,设计过程,建筑工程市场化,建筑与环境兼容性等问题将成为考虑方向。为提高建筑物使用寿命,保持建筑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协调统一,在使用高性能建筑材料的同时注重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二) 工业化方向发展

传统建筑注重个体化建设,不注重材料和资源循环利用,造成资源浪费,资源损失。为提升市场竞争力,形成可持续化发展,建筑行业力求把互换性和流水性植入建筑施工环节,以标准化,工厂化,规模化,循环利用化的成套技术革新建筑业传统施工方式。

工业化,流程化是现代建筑行业整体发展方向。从脚手架,支模板,建筑构件等均可由工业生产完成。标准化的实施,标准化的设计为未来建筑行业的高效率,工业化提供可能,完成建筑行业统一性协调发展。

结束语

未来建筑施工前景更多涉及自然生态与经济发展的统一协调上,并以技术革新带动企业发展,满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需求。

参考文献:

[1] 魏涛,廖光煊,梁天水.封闭框架大空间高层工业建筑可燃气泄漏事故重构与防治对策[A].2010 超 高层建筑火灾安全及综合防灾技术国际论坛论文集[C].2010.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2)

Abstract:The paper is concerned with planning park entrance gate in citilization region environment, combined with the designing of west gate & north gate of Quanzhou Xihu Park. The environment and inhabitant demand of the city are emphasized to reach the harmony and uni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architecture and environment, architecture and human.

Key words:Quanzhou Xihu park; city gardens landscape; traditional Mingnan architecture culture

中图分类号:TU2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07)06-0031-04

收稿日期:2007-04-25

作者简介:常媛媛(1978-),女(汉族),陕西西安人,助教。

1环境特点与设计概况

泉州西湖公园位于市区西北部清源山南麓,是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图1)。该区处于一片低洼的平原地带,以往发生较大洪水时,主要靠自然水面及稻田滞洪,俗称“西北洋”。由于洪涝灾害严重,引起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建设西北洋滞洪排涝工程被列为市人大十二届五次会议一号议案。从1999年6月起,投资1.7亿元,历时两年多,建成由三座名桥、三片水域和四座岛组成的西湖公园。西湖面积达100hm2,其中水域面积82.28hm2,广场道路面积1.72hm2,绿化面积16hm2,种植树种达200多种。西湖繁花锦簇,波光潋滟,与清源山的翠色相呼应,极具园林之美,是市区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湖上园林。西湖公园将滞洪排涝工程和园林景观合二为一,使泉州市民有了一处休闲的好去处,每天清晨,来这里休闲散步、晨练的市民如梭织,或把茗而谈,或竞舟而逐,得到社会的广泛称誉。

西湖公园不收门票,是一处完全开放的公共绿地,体现了泉州市委政府超前的意识。因此,大门的目的一方面方便公园的管理,另一方面给公园增加一些景观点,增加其休闲游憩功能,使公园环境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

2大门设计要点

一提起园林,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出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的景象。古代的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花园,其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权贵阶层。对传统园林的评价标准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情画意。但是现代的城市园林,其服务的对象是众多的普通市民大众。对现代城市园林的评价,除了“诗情画意”的审美功能外,还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要。因此,现代园林景观不是单纯为了美而设计的,而是强调景观功能,强调为人的日常游憩需要服务,强调满足人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和材料。

公园为了便于管理,界址四周多设园墙和大门,城市公园大门大多位于城市主干道一侧,位置显著,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一个视觉中心。大门建筑功能很简单,主要由售票检票,出入口以及部分小卖、办公等用房组成,建筑面积要求不太,但由于公园大门是公园内外交通的咽侯,游人进园首先要经过大门。因此,大门建筑功能简单与环境作用显著之间的反差,使大门设计常常成为整个公园设计中的难点重点。西湖公园实质是一个城市景观的改造工程,除了对公园内部绿化进行疏理修饰,增加相应设施外,重点放在了公园边缘环境景观的改造上,包括公园周边道路拓宽改造、周边违章建筑的拆除、公园封闭式围墙的拆除,新建通透式围墙内纵深绿色的疏理改造,其中新增的两个大门工程结合城市广场的建设成为改造工程中重要的一环,使这两座园林建筑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部分,与城市景观作一体化设计,它们不仅仅满足公园的使用要求,而且成为城市主干道沿街景观中的景点,并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创造合适的市民休憩场所。

西湖公园四周环境主要为博览建筑和居住建筑,她北面为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南和西面是城市新兴的居住区。在这样的城市景观背景中,园林建筑从设计手法、建筑体量、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必须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适应。因此,设计手法上以现代构图原理为基础,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运用到园林建筑中,把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如立体构成形式、建筑虚构架、灰空间等的运用。同时,公园园林也借鉴西方园林外向型的布局与设计手法,大量增加草坪、树木、喷泉、广场等。

3环境分析及设计构思

3.1大门规划设计中的环境意念

作为建筑小品的大门是位于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不同区域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它侧重的不是其室内的空间关系,也不是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和穿插,而是重点处理室外空间的关系,或者称之为群体空间关系[1]。建筑处理的重点体现在开放型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园林空间的融合与连接上。

3.1.1公园北大门(图2)

西湖公园的北面是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规划设计将公园的北门位于泉州博物馆的中轴线上,将它们之间的城市交通道路下沉立交,避免道路交通对博物馆广场的影响。北门设计配合泉州博物馆馆前广场的尺度和泉州博物馆的造型特点,利用一组10m~12m高的墙体组成的牌坊作为博物馆馆前广场的界限,平面上采用圆弧曲线构成,形态像广场上的飘带,柔和飘溢的曲线与西湖公园的景色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西湖公园开放式的初衷。

大门的左右两侧是对称布置的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它们通过3m高的片断式景墙与牌坊式的大门出入口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曲线形的通透式的牌坊式公园出入口与直线形的实体片墙围合组成的公园辅助用房形成对比张力的美感进一步丰富博物馆馆前广场的景观,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西湖公园,大门,广场和泉州博物馆的整体感,增加了西湖公园的文化品位。(图3)

总平面上公园北大门进门不远有湖面阻挡,空间进深不大,所以大门空间沿东西伸展形成面宽大,进深小的总体布局。

3.1.2公园西大门(图4)

西湖公园的西门位于泉州邮电小区的对面,这里有大片的新兴的具有泉州特色的住宅小区,一条城市交通干道将它们隔开;基于这种环境,公园西门平面上由大门外广场空间,大门建筑和大门内广场序幕空间组成。门外广场是游人首先接触的地方,与城市空间直接相连,门前交通流量较大,尤其节假日人流、车流更为集中,前广场负有缓冲交通的作用,大门建筑是公园前广场空间的构图中心,并且与公园外城市景观连成一体,它以公园园林为背景,面向现代城市空间,受到城市景观的制约,服从现代城市景观的要求,成为从城市空同到园林空同的过渡。由于西湖公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公园,因此门内广场空间具有约束性空间和开放性空间的两重性:一方面,市民自由出入公园,门内广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集会聊天的场所,因此需要有一个约束性空间来营造这一场所;另一方面,门内广场需要把游人引向开阔的湖面空间,引导到公园的主干道上,所以门内广场设计为纵深较大的,以完全开敞的湖面大飘台作为门内广场的收尾。这是由于这样的空间系列,公园入口空间形成一条中轴线:门外广场――大门建筑――门内广场――湖面大飘台――西湖的中心岛景区;把市民和游人从城市空间引导到园林空间。

西大门平面与北大门平面异曲同工,大门前广场为圆弧形平面,三栋经过现代建筑处理手法精心设计的具有传统泉州民居特点的建筑对称布置在弧线上,它们分别是入口门房,公园管理办公室和小卖部;它们通过化整为零的布局方式,不仅有利于表达出建筑意境上的乡土气息,而且有利于塑造门前广场空间的围合感,避免市政交通等对门内广场的干扰。(图5)

3.2大门建筑造型服从于环境

大门建筑一方面属于园林建筑,它们除了满足和反映其特殊的功能外,还着重于园林造景的作用,如点景、框景、围合园林、空间对景、障景等等[2] (图6,图7);另一方面大门建筑也从属于城市景观,造型服从于城市区域的整个规划要求,其造型设计意念、材料都应与城市建筑协调一致。首先,造型的设计手法上充分吸取传统闽南建筑文化特点,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设计手法运用到大门设计中,借鉴了泉州传统民居的形式,以不同体量、材质的墙体组合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图8~图10);其次,建筑材料上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和再现传统建筑工艺在建筑上的表达。在石雕的应用上,根据不同的材质而采用不同的手法,燕尾砖花饰与石雕花窗的细腻,装饰石柱的粗糙给人以厚重充满力量感的印象,精细的龙腾浮雕墙如画一样精雕细琢。(图11~图13)

北门和西门建筑设计上,优美有力的弧线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特色并具标志性,传统泉州民居元素配以简洁的构架景墙造型,显得端庄典雅,气派不凡。

4结语

通过西湖公园两个大门的设计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以公园大门为代表的一类完全向城市空间开放的园林建筑与城市景观紧密联系,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来许多市郊绿地变成城市中心绿地,被城市建筑包围、园林建筑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在园林建筑设计上首先应站在城市景观设计的高度上来考虑分析,解决了在传统城市肌理中,新旧建筑文化的融合问题。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古建筑文化的艺术价值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得到升华,反映了历史文化古城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创造出有现代感有时代特色的园林建筑。

参考文献: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3)

西湖公园不收门票,是一处完全开放的公共绿地,体现了泉州市委政府超前的意识。因此,大门的目的一方面方便公园的管理,另一方面给公园增加一些景观点,增加其休闲游憩功能,使公园环境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

2大门设计要点

一提起园林,很多人眼前就会浮现出小桥流水、楼台亭阁的景象。古代的园林,无论是皇家园林还是私家花园,其服务的对象是少数权贵阶层。对传统园林的评价标准也是“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诗情画意。但是现代的城市园林,其服务的对象是众多的普通市民大众。对现代城市园林的评价,除了“诗情画意”的审美功能外,还要看它在多大程度上满足现代城市居民的日常游憩需要。因此,现代园林景观不是单纯为了美而设计的,而是强调景观功能,强调为人的日常游憩需要服务,强调满足人们室外活动和交流对空间和室外家具的要求,并仔细推敲尺度,比例和材料。

公园为了便于管理,界址四周多设园墙和大门,城市公园大门大多位于城市主干道一侧,位置显著,成为城市空间中的一个视觉中心。大门建筑功能很简单,主要由售票检票,出入口以及部分小卖、办公等用房组成,建筑面积要求不太,但由于公园大门是公园内外交通的咽侯,游人进园首先要经过大门。因此,大门建筑功能简单与环境作用显著之间的反差,使大门设计常常成为整个公园设计中的难点重点。西湖公园实质是一个城市景观的改造工程,除了对公园内部绿化进行疏理修饰,增加相应设施外,重点放在了公园边缘环境景观的改造上,包括公园周边道路拓宽改造、周边违章建筑的拆除、公园封闭式围墙的拆除,新建通透式围墙内纵深绿色的疏理改造,其中新增的两个大门工程结合城市广场的建设成为改造工程中重要的一环,使这两座园林建筑成为城市景观建设的一部分,与城市景观作一体化设计,它们不仅仅满足公园的使用要求,而且成为城市主干道沿街景观中的景点,并与城市空间相融合,创造合适的市民休憩场所。

西湖公园四周环境主要为博览建筑和居住建筑,她北面为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南和西面是城市新兴的居住区。在这样的城市景观背景中,园林建筑从设计手法、建筑体量、建筑材料等方面都必须与城市的地域文化相适应。因此,设计手法上以现代构图原理为基础,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运用到园林建筑中,把现代建筑设计手法移植到园林建筑中,如立体构成形式、建筑虚构架、灰空间等的运用。同时,公园园林也借鉴西方园林外向型的布局与设计手法,大量增加草坪、树木、喷泉、广场等。

3环境分析及设计构思

3.1大门规划设计中的环境意念

作为建筑小品的大门是位于两个区域或多个区域之间的节点性建筑。它在不同区域之间起到联系、通行、标识等作用。它侧重的不是其室内的空间关系,也不是室内与室外空间的过渡和穿插,而是重点处理室外空间的关系,或者称之为群体空间关系[1]。建筑处理的重点体现在开放型的空间布局与城市空间、园林空间的融合与连接上。

3.1.1公园北大门(图2)

西湖公园的北面是泉州博物馆和闽台缘博物馆等文化设施,规划设计将公园的北门位于泉州博物馆的中轴线上,将它们之间的城市交通道路下沉立交,避免道路交通对博物馆广场的影响。北门设计配合泉州博物馆馆前广场的尺度和泉州博物馆的造型特点,利用一组10m~12m高的墙体组成的牌坊作为博物馆馆前广场的界限,平面上采用圆弧曲线构成,形态像广场上的飘带,柔和飘溢的曲线与西湖公园的景色融为一体,从而实现了西湖公园开放式的初衷。

大门的左右两侧是对称布置的管理用房和设备用房,它们通过3m高的片断式景墙与牌坊式的大门出入口联系在一起,在这里曲线形的通透式的牌坊式公园出入口与直线形的实体片墙围合组成的公园辅助用房形成对比张力的美感进一步丰富博物馆馆前广场的景观,同时进一步强化了西湖公园,大门,广场和泉州博物馆的整体感,增加了西湖公园的文化品位。(图3)

总平面上公园北大门进门不远有湖面阻挡,空间进深不大,所以大门空间沿东西伸展形成面宽大,进深小的总体布局。

3.1.2公园西大门(图4)

西湖公园的西门位于泉州邮电小区的对面,这里有大片的新兴的具有泉州特色的住宅小区,一条城市交通干道将它们隔开;基于这种环境,公园西门平面上由大门外广场空间,大门建筑和大门内广场序幕空间组成。门外广场是游人首先接触的地方,与城市空间直接相连,门前交通流量较大,尤其节假日人流、车流更为集中,前广场负有缓冲交通的作用,大门建筑是公园前广场空间的构图中心,并且与公园外城市景观连成一体,它以公园园林为背景,面向现代城市空间,受到城市景观的制约,服从现代城市景观的要求,成为从城市空同到园林空同的过渡。由于西湖公园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公园,因此门内广场空间具有约束性空间和开放性空间的两重性:一方面,市民自由出入公园,门内广场成为市民茶余饭后集会聊天的场所,因此需要有一个约束性空间来营造这一场所;另一方面,门内广场需要把游人引向开阔的湖面空间,引导到公园的主干道上,所以门内广场设计为纵深较大的,以完全开敞的湖面大飘台作为门内广场的收尾。这是由于这样的空间系列,公园入口空间形成一条中轴线:门外广场——大门建筑——门内广场——湖面大飘台——西湖的中心岛景区;把市民和游人从城市空间引导到园林空间。

西大门平面与北大门平面异曲同工,大门前广场为圆弧形平面,三栋经过现代建筑处理手法精心设计的具有传统泉州民居特点的建筑对称布置在弧线上,它们分别是入口门房,公园管理办公室和小卖部;它们通过化整为零的布局方式,不仅有利于表达出建筑意境上的乡土气息,而且有利于塑造门前广场空间的围合感,避免市政交通等对门内广场的干扰。(图5)

3.2大门建筑造型服从于环境

大门建筑一方面属于园林建筑,它们除了满足和反映其特殊的功能外,还着重于园林造景的作用,如点景、框景、围合园林、空间对景、障景等等[2](图6,图7);另一方面大门建筑也从属于城市景观,造型服从于城市区域的整个规划要求,其造型设计意念、材料都应与城市建筑协调一致。首先,造型的设计手法上充分吸取传统闽南建筑文化特点,把现代建筑设计理论、设计手法运用到大门设计中,借鉴了泉州传统民居的形式,以不同体量、材质的墙体组合构成丰富的入口空间(图8~图10);其次,建筑材料上本着“就地取材”的原则,利用现代建筑技术对传统建筑材料进行加工和再现传统建筑工艺在建筑上的表达。在石雕的应用上,根据不同的材质而采用不同的手法,燕尾砖花饰与石雕花窗的细腻,装饰石柱的粗糙给人以厚重充满力量感的印象,精细的龙腾浮雕墙如画一样精雕细琢。(图11~图13)

北门和西门建筑设计上,优美有力的弧线生动地体现了时代特色并具标志性,传统泉州民居元素配以简洁的构架景墙造型,显得端庄典雅,气派不凡。

4结语

通过西湖公园两个大门的设计实践,我们可以发现以公园大门为代表的一类完全向城市空间开放的园林建筑与城市景观紧密联系,由于城市化进程加快,原来许多市郊绿地变成城市中心绿地,被城市建筑包围、园林建筑也成为城市建筑的一部分,在园林建筑设计上首先应站在城市景观设计的高度上来考虑分析,解决了在传统城市肌理中,新旧建筑文化的融合问题。反映在城市建设中对于历史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古建筑文化的艺术价值如何在现代条件下得到升华,反映了历史文化古城建筑发展的新趋势,创造出有现代感有时代特色的园林建筑。

参考文献:

[1]欧阳国辉.在整体中把握人和环境的需求——岳麓山东大门设计.[J]中外建筑.2003(3),26-27.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modern square square, the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of modern landscape of the square, to match the configuration element, modern square plant, building in The Times of the analysis of the depth of the better grasp shape square, rational configuration of stereo space green plants, perfect the leisure facilities, strengthen square square space landscape.

Keywords: square landscape features plant building

中图分类号:[J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现代化的发展,广场作为城市形象的代表,被市民喻为“城市的客厅”,已经成为城市中最具魅力的公共空间, 在城市建设与市民心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1.广场的概念

城市广场,是为满足多种城市社会生活需要而建的,以建筑、植物、水景、道路、山水、地形环境小品、雕塑、铺地、灯光与音乐等组成要素,按一定的景观规划设计原则,采用步行交通手段,供人们进行集会、文化、商业、游憩等多种活动的具有一定的主题思想和规模结构型城市户外公共活动空间

1.2广场的类别

按城市广场的的功能、性质,可将城市广场分为集会广场、纪念广场、交通广场、商业广场、文化娱乐休闲广场等5类。

2.现代广场的特征

城市广场不仅是一个城市的象征,现代都市人们生活的一个活动空间,也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融合,塑造自然美和艺术美的空间。其具有广泛性、公共性、开放性、实用性、地方性等诸多属性,但它区别于公园设计,所以更多的应是以简练、概括为主,同时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城市广场的特色已经成为各地城市景观的重点,是判别城市个性的重要依据。

3.现代广场中植物的应运

城市广场中包含了建筑、植物、水景、道路、山水、地形环境小品、雕塑、铺地、灯光与音乐等组成要素,而植物是城市休闲广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唯一具有生命力和活力的要素。

3.1绿色植物在广场中的作用

广场上的植物就像建筑物的地面、围墙一样,具有建造功能。通过植物种类的选择、数量的确定、位置的安排和方式的采取上强调主体,做到主次分明,限定与围合空间,形成变化丰富的视觉效果,充分发挥园林植物的物理和化学效用,创造舒适宜人的生态小环境。此外, 城市休闲广场的植物造景也是提高城市公共绿地指标的重要途径和形成城市景观视觉焦点与艺术面貌的关键因素。

3.1.1植物构成不同空间,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如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等进行对比,形成不同空间与景观。

运用植物水平与垂直、体形大小、色彩与明暗进行对比形成广场独特的空间。

为了满足人们夏季广场活动和遮荫的要求,设计树阵。荫凉的区域,在瞬时人流量较大的地区种植分枝点较高的树木,而在以小群体交流为则种以分枝点较低的树木。

3.1.2表现艺术构思,形成美的植物景观

植物在艺术表现中具有明显的景观展现及体现地域文化的特色。植物景观的层次效果与季相变化使植物景观克服景观的单调,使总体环境协调一致,具备丰富多样又完整统一的观赏特色。

3.1.3植物能够起到衬托作用,提供柔和之美,

植物不仅表现艺术构思,形成美的植物景观,还能利用植物的质感以及自然曲线,来衬托人工硬质材料构成的规则式建筑形体,使两种材料的质感更加突出。

广场植物与建筑配植得体,可相互衬托,使建筑柔化,体现自然美与人工美的结合,使景点变得更为完美。同时植物的形体和质地,比起建筑变化多样,种植以后,会使这部分空间和谐而有生气。

3.2广场中绿色植物的选择

广场绿化的生态作用在不同纬度地区其适宜性不同,因此广场应多选用地域树种。

地域树种生长在本地,对本地自然环境条件的适应能力强,易于成活,生长良好,种源多,繁殖快。就地取材既能节省绿化经费,易于见效,又能反映地方风格特色。此外寒地城市的冬季,应与春、夏、秋三季共同考虑,创造出真正的“四季绿化”。可以选用一些生长容易、管理粗放,且可露地过冬的宿根花卉大面积地应用在春、夏、秋形成鲜花浪漫的景观,并且在冬季无需过多的关注。此外广场的植物造景也要注重继承地域历史文脉的文化原则。

4.建筑等在广场中的应用

广场建筑的出现,使设计思路不再考虑建筑的自身,而更重要的是立足于整个广场的环境,通过布局组合的创新,把建筑、人、环境形成一个和谐合理的大系统生活空间。广场中的建筑造型同时反映时代风格,用地方特色造就造型独特之处。

4.1广场的建筑材料

不使用对人体健康有害的建筑材料选择环保型的建筑材料是改善建筑物环境特性的途径之一。要注意建筑材料对人的影响,尤其要选用无挥发性和放射性,自然的环保型材料。选择环境特性与经济特性相平衡的材料

4.2广场的铺地

广场不合理的“硬质景观”不仅浪费了材料、能源、财源,而且破坏了自然的栖息地。铺地保持热量必然导致城市的“热岛效应”,它还会带来不舒适的眩光以及粗糙、令人疏远的环境。因此,绿色广场的铺地应注意两个问题。

4.2.1限制铺地材料

铺地材料避免使用不渗透地面,多使用渗透铺装地面。渗透铺装地面能够保持水土,又可以美化城市硬质景观,其强度不低于传统的铺地。

4.2.2限制硬质铺地面积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5)

1.轻钢结构建筑的发展现状

轻钢结构具有强度高的特点,在住宅施工设计只能怪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创造出不同的住宅形式,在区间合理布置上具有较强的能力;且在空间的利用率上,由于轻钢结构的断面小,可以增减住宅有效的建筑面积,在建筑风格上可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同时,轻钢结构在抗震性与稳定性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由于其自重轻,具有延伸性,稳定系数更高,也能较好的消耗地震带来的能量,结构安全系数高;另外,轻钢结构在住宅建设中施工较方便,现场作业量小,对周边环境污染少,施工机械化程度高,也减少了工期,还具有综合造价低等特点,符合了我国住宅产业化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对于我国轻钢结构住宅而言,相比于其他国家来说起步较晚,在改革开放以后,首先从国外学习和借鉴了一批低层和多层的钢结构住宅,之前所生产的大量钢材在建筑中的应用只有生产量的百分之十左右,并没有达到充分的利用率。近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高层建筑的增多,中国钢结构发展十分迅速,轻钢结构住宅作为一种绿色环保建筑,已经逐渐的发展起来,并出现了良好的势头,我国轻钢结构住宅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目前,我国轻钢住宅的发展状况可以从原材料供给、工业化发展水平、建筑工程发展业绩以及产业化推进等几个方面来了解,进一步的结合国家经济发展,展望其发展前景。

首先,从钢结构原材料的供给来看,建筑用钢的的产能以及种类充分满足了港机构住宅产业化的要求。我国为钢材生产大国,自1996年开始总产量超一亿吨,居于世界前列,同时不仅仅满足于产量的增加,在质量与种类上也快速进步和发展,不断的满足看国内外建筑市场的需求变化。随着质量与产量的持续增长,钢结构的造价也出现的降低的现象,并且与之配套使用的防腐材料、保温隔热材料、各种焊接材料等新型建筑材料的技术也在不断的创新和提高,进一步带动了建材市场的向前发展。

其次,经过近几年的发展,我国建筑钢结构无论从专业的技术人员还是技术研究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并日益完善,新的钢结构设计和研发,适应了现阶段建筑市场的需要,因此,从建筑钢结构的工业化发展水平来看,我国轻钢结构住宅已经处于不断完善的上升期。随着不断研发出各类钢结构设计软件和新技术,我国钢结构的生产以及专业化施工应用水平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目前,钢结构的安装新工法也层出不穷,包括节能、防水、隔热、等先进成品集合与一体成套应用,钢结构住宅的设计生产施工一体化必将提高整体建筑产业化水平。

另外,轻钢住宅在我国现在的建筑中占有较大的比例,利用轻钢结构建筑物层出不穷,在世界上也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例如鸟巢国家体育中心等都是采用钢结构建筑体系的重要工程,这些也都标志着我国建筑钢结构正向高层重型以及空间大跨度形式发展。现阶段的轻钢结构住宅的需求量最大,住宅行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的起点,轻钢结构的使用从产业化推进的角度来看是住宅产业发展的必由之路。轻型钢结构住宅产业受到了国家政策的引导与扶持,“十二五”规划已明确提出建立现代化住宅产业工业体系,技术发展的方向和重点之一是轻钢结构住宅体系开发。

2.轻钢结构住宅发展前景

随着钢材生产与创新技术的不断提高,全国钢结构建筑用钢总量也会逐渐快速增加,加之我国大力发展钢结构建筑,促进了十分广阔的轻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前景。

目前,为了适应建筑市场的需求,并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我国钢铁企业的冶金技术不断提高,适应住宅建筑的特种钢材也将不断的涌现出来。专业的技术人员通过科学的技术将钢材融入其他综合技术进行生产,从而使钢材本身具有适应建筑需要的性能,这种新型建筑用钢的出现将大力推动轻钢结构住宅的发展。其中“轻钢结构是环保住宅,钢结构符合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理念也进一步阐述了轻钢住宅即将发展的必然趋势,新世纪我国钢结构将占领广阔的建筑市场,并在目前大力推广住宅产业化的时代背景下,轻钢结构体系必将成为我国住宅结构体系的主流。

其次,虽然轻钢结构住宅的建设在我国才刚刚起步,但是由于我国已经具备钢材大量生产与专业转型技术的能力,发展轻钢结构住宅具有非常大的潜力,对此国家将重点支持轻钢结构住宅的建设。20世纪90年代,国家建设部和国家经贸委一致通过,将“轻型钢结构住宅建筑通用体系的开发和应用”作为中国建筑业用钢的突破点,并正式列入国家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这一举措为中国的钢结构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今,由于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房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低迷,在这个时机推出钢结构住宅,利用钢结构住宅的优势来吸引市民目光,刺激消费,增加市场的购买力,起着事半功倍的作用。

同时,钢结构住宅技术的不断发展也将进一步促进我国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轻钢结构不断的满足住宅建设的需要,增强本身的优势出现大量的适合轻钢结构住宅的新材料。反之,轻钢结构技术的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要求住宅建设时有匹配的建筑规范、建筑技术以及建筑标准来满足,因此这就从一定程度上给住宅产业和建筑行业带来了一场深层次的革命,促进建筑技术等多个方面的不断进步和完善,轻钢结构住宅将成为建筑现代化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

另外,发展轻钢住宅会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是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钢结构体系在现实中很容易实现工业化生产,在标准化制作的过程中还会带动与之配套的墙体环保材料等建材的开发和应用,具有高超新技术、新材料、新体系的轻钢结构住宅是实现产业化的必要条件,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大大的促进了住宅产业化的大力发展,加快了推广轻型钢结构住宅的步伐。因此轻钢结构体系住宅成套技术的研究成果必将大大促进住宅产业化的快速发展,直接影响着中国住宅产业的发展水平和前途。 [科]

【参考文献】

[1]胡晓威.浅谈我国轻钢结构住宅发展现状及前景[J].华章,2009.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6)

一、现状反思

城市景观的定义 是指景观功能在人类聚居环境中固有的和所创造的自然景观美,它可使城市具有自然景观艺术,使人们在城市生活中具有舒适感和愉。改革开放后,城市发展迅速,但由于建造时间的不同,建造材料和技术的不同,造成了建筑景观破碎,缺乏整合的现象。

1、沿街建筑个性突出,形成了无序的景观。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为了吸引大众的眼球,建筑物层出不穷,却造成了城市的沿街建筑的突出个性,形成了无序的景观,显得相当凌乱。

2、施工现场脏乱,割断了景观的连续性。有的工地采用了低矮的蓝色围墙,这样就破坏了景观的连续性,而且施工现场环境脏乱,低矮的蓝色围墙根本解决不了环境的问题。

3、建筑附属物挤杂,加剧了景观的混乱。在城市里广告牌、灯箱广告种类繁多,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设计风格和色彩的表现极为突出,不但加剧了城市道路景观的混乱,也形成了一种视觉污染,造成了城市道路空间的识别性差。

二、整合的理念

1、整合的内涵

整合是指“把一些零散的东西通过某种方式而彼此衔接,从而实现信息系统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工作.其主要的精髓在于将零散的要素组合在一起,并最终形成有价值有效率的一个整体。”

2、整合的前提

城市中的建筑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城市景观包括城市的历史景观、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个大的方面,所以城市景观的整合要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以“人性化”为目的的整合原则城市景观建筑要深入人心,必须要以人文本进行整合,才能体现景观建筑的人性化。

(1)整体连续性原则―人们连续性活动的客观要求。人们在城市道路中的行为活动的连续性特征使相邻、相近的景观要素之间产生联系。城市沿街建筑景观应当是个连续的整体,而不非局部的整体。缺乏连续性的整体,最后还是混乱的。

(2)综合多样性原则―人们对景观环境认知的要求。不同的人对景观的认知环境不同,由于人们的职业,文化背景和家庭观念态度的不同,这就需要城市景观要具有多样性,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

(3)动态渐进性原则―人们知觉恒定性对景观演化动态性的要求。景观演化的动态性要求整合只是个进程,不可能是“终极景观”。同时,人们的知觉具有恒定性。知觉的恒定性要求景观的演化应该是渐变的,要适应人心理和生理需求的接受过程,使人们对周围的环境始终具有熟悉和亲切感。

三、整合的方法

沿街建筑景观的整合应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连续,包括时间连续和形体构成这2个方面。前者指“历时”的纵向文脉传承观念,最终又以形态的连续表现出来;后者则指横向“共时”要素之间的形态连续。

1、纵向“历时性”因素的连续

(1)沿街建筑往往是新与旧并存的有机体。这要求设计者尊重“以往的时间”素材,但并不是说要无视社会的进步与科技的发展,无条件、消极地服从于原有的景观,而是应有一种“不只是为了过去而过去,而是为了现在而尊重过去”的意识。

(2)“现在时”的意义并不是指“终极的效果”,而是一个现在正在进行的过程。由于建筑工地施工过程漫长、范围广.长期以来施工现场对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影响大。沿街建筑的整合必然要包括施工现场正在进行的景观演化过程,而将工地的围墙进行简洁的艺术处理有助于缓解施工现场给人们带来的视觉压力。

(3)新的景观对未来也是有影响的,特别是沿街建筑物具有“时代的指针”的作用。未来的时间因素意味着景观建设要按照“一定时间内可以实现”的观念进行“过程”的研究和“过程”的设计,因为未来的发展需要是不确定的,所以景观建设只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终极效果。

2、横向“共时性”要素的关联

横向“共时性”要素的关联包括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的全过程,要求整合不仅要从宏观整体的角度对沿街建筑的形态进行引导,还应该对沿街建筑微观的风格、色彩、材料、质感、细部和附属物等进行控制。

从城市宏观整体的角度分析,整体性原则要求沿街建筑景观具有统一性,而可识别性原则要求它们具有强烈的个性,这种双重性的特征决定了沿街建筑景观的矛盾性和复杂性。外墙面的色彩和材料对城市沿街建筑景观的形象也起到很大的作用。城市里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建筑色彩和材料.如能根据城市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特色确定城市的色彩基调,并在此基础上对外墙面的色彩和材料加以引导,灵活运用色彩和材料的变化,就容易使沿街建筑景观和谐一致。如,北京营造了以灰色系为主的稳重、大气、素雅、和谐的城市色彩环境;哈尔滨以米黄色和白色为城市色彩的主色调。

从微观的角度讲,沿街建筑彼此之间的风格、色彩、材料、质感、细部和附属物等也应该相互协调主要表现在:外墙景观色彩协调 保持整体景观整齐性和色彩的一致性,材料一致性和风格的一致,沿街的灯箱广告比建筑物还显得突兀,失去了整体的美感,所以还应该加强规范广告和灯箱的协调性等。

总之,城市景观设计应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原则,使色彩协调,相邻建筑的屋顶、外墙面开窗形式以及门窗的样式等应当有相同的元素构成,使建筑物有一种和谐的秩序,从而使景观街道和谐。

参考文献: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7)

关键词: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特点优势推广应用

中图分类号:TU761.1+2文献标识码:A

目前市场现状

目前建筑领域采用的保温材料主要有聚苯板(EPS)、挤塑板(XPS)和聚氨酯(PU)三种。其最大的优点是质轻、保温、隔热性能好。最大的缺陷是防火安全性差,易老化、易燃烧。聚苯板(EPS)、挤塑板(XPS)因价格低廉而被广泛应用,加之,施工单位追求利润最大化及管理上存在监管漏洞,目前,很多施工项目的外保温材料耐火等级和耐火极限达不到国家的规范标准,且大多采用没有添加阻燃剂的B3(易燃)级保温材料。

1、房屋建筑由于采用燃烧性能较差的保温材料,常常引发重大火灾事故,造成了人员和财产的重大损失。例如:2008年7月27日,济南奥体中心体育馆因施工人员违规电焊引燃保温材料而发生火灾,烧毁面积约3000平方米;2008年10月9日16时,当时正在建设中的哈尔滨“经纬360度”双子星大厦发生火灾。火灾因工人违规电焊操作引燃天棚上的聚氨酯硬发泡保温层装修材料而引起;2009年中央电视台新址大楼火灾,其重要原因就是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引燃造成;2010年9月9日,长春最高住宅楼佳泰帝景城因电焊引燃外墙保温材料发生火灾;2009年9月15日,乌鲁木齐市一在建机关住宅楼因外保温材料引燃大火;2009年9月22日,乌鲁木齐市一在建高层住宅楼外墙保温层着火再次引发火灾;2010年11月15日14时许,上海市胶州路上一高楼发生火灾,此次特别重大火灾事故遇难人数为58人,公安部消防局副局长朱力平在上海“11•15”特别重大火灾事故中指出,大楼外立面上的大量聚氨酯泡沫保温材料因燃烧速度快而产生的剧毒氰化氢气体,是导致多人死亡的主要原因;2011年2月3日零时30分许,沈阳“第一高楼” 沈阳皇朝万鑫大厦大火,大火从3层燃烧至20层以上,损失约30亿元,是一次损失非常惨重的重大火灾;2012年10月27日下午4:30左右,江苏无锡市世纪花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一在建高层居民楼发生火灾,起火原因系外墙保温材料外侧美化铝塑板起火燃烧; 等等。

2、通过以上火灾事故分析,不难发现:这些事故的发生均与外墙保温材料有关,目前使用的保温材料,包括聚苯板、挤塑板、聚氨酯等化工保温材料在内的外保温材料多为可燃、易燃有机材料,一旦燃烧起来,几乎瞬间达到轰然阶段,产生大量的浓烟和剧毒气体,造成人员伤害。经过好多次的火灾惨痛教训,国家公安部2011年3月14日公消【2011】65号文件规定:民用建筑外保温材料采用燃烧性能为A级的材料,这一标准提升,使得目前国内市场上90%的保温材料不能达标,使得节能保温的建筑材料供应出现市场紧缺的现象。央视大楼火灾之后,虽然公安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于2009年9月25日联合了《民用建筑外保温系统及外墙装饰防火暂行规定》,但是民用建筑外墙保温材料的燃烧性能宜为A级(不燃),且不应低于B2级(可燃)的国家规定形同虚设,导致涉及外保温材料的建筑恶性火灾事故比比皆是。 因此,在建筑外墙保温项目中推广应用水泥发泡保温板实属必要,也是时代的要求。

二、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的优势

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正是适应国家标准和市场需求而研发生产,该产品在总结以往不同节能保温产品的基础上,经过科研人员不断研发和试验,在注重原有保温性能的基础上,重点研究阻燃防火的功能。该产品原材料就地取材,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使得该产品具备保温节能、防火、抗风压等功能,重点是它的防火等级达到了国家规定A级标准,是当前市场上性价比最高的A级防火保温节能产品。

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属于性能非常优秀的建筑节能保温材料,具有完全的防火性能和超长的耐久年限,完全符合国家倡导的防火、保温、环保、节能要求。

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不但具有保温隔热效果好、质轻、不燃、粘结性能好、施工方便等优点,而且抗压、抗折、抗冻、防水、耐酸碱性能优异,化学物理性能十分稳定,具有有机保温材料无法比拟的优点—A级防火性能、耐久使用年限长(使用年限同建筑使用年限相同),即全寿命实现对建筑的保温隔热。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具有以下特点及优点:

就地取材,主要原料采用硅酸盐水泥和粉煤灰工业废渣;

防火等级,A级不燃,不释放有毒气体。

高效吸音降噪,隔音效果好;

无毒无害,无损健康;

使用寿命长,与建筑同寿命;

吸湿性小,防水功能强劲,有效防止结露;

导热系数低(保温隔热功效更显著);

温度范围广,耐候性强;

坚固耐用,抗压、抗拉伸强度超过国家标准;

质轻,可切可锯,施工方便,工艺简单,与传统保温板施工方法相同,能满足涂料及贴砖的要求,降低施工成本;

材料生产成本低,属节能环保材料;

将生产防火保温板的废料,通过再利用实现“0”废料生产,不污染环境,减少人工、模具,节约生产成本。

与墙体相容性好,粘接力强,不需用专业粘结剂,造价低廉。

由此可以看出,随着国家对环保节能要求的不断提高,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将逐步替代全部有机保温材料,具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前景。

三、水泥发泡保温板适用范围

水泥发泡保温板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制成不同的容重和厚度,可广泛应用于住宅建筑、商业建筑、公共建筑和工业厂房建筑屋顶及墙体内、外墙保温、隔热;民用保温、隔音、交通、工厂环境噪声的处理,等等。

也可用于非A级保温材料的外墙保温系统,作为防火隔离带、挡火梁等构造。

四、水泥发泡保温板系统的基本构造

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作为保温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效果,质轻、不燃、耐酸、耐碱、强度高、抗老化、粘接力强、施工方便,易于房屋基层结构粘接,是一种生产技术成熟,工艺先进可靠的建筑保温材料。该保温系统适用于外墙保温工程。基本构造为(由内向外依次为):基层墙体:各种外墙;粘接层:M15粘结砂浆;保温层: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薄抹灰增强防护层:高强、柔性抗裂砂浆符合耐酸碱网布;饰面层:涂料饰面或面砖饰面。

五、产品市场前景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建筑需求量最大的国家,数据显示,我国既有建筑面积已超过400亿㎡,且以每年20亿㎡新增建筑面积快速增长。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提供的数据,到2020年,全国城乡住房还将新增300亿平方米。目前全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2-3倍以上,面对严峻的事实,发展节能和绿色建筑刻不容缓。按照国家“十二五”规划目标,全国65%新建建筑强制性达到节能标准要求,每年新建20亿平方米建筑中,13亿平方米新建建筑必须加建外墙节能保温层;每年旧楼翻新的15亿平方米既有建筑,必须全部加建外墙节能保温层。专家统计,这两项之和,每年我国强制性保温建筑量应不低于28亿平方米。建筑保温市场前景广阔。

经科学院及行业专家的分析研究表明,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作为一种新型发泡防火保温材料,属于性能非常优秀的节能保温建筑材料,完全符合国家倡导的防火、保温、环保、节能要求。通过对该产品研发背景、产品性能、市场前景分析,认为该产品有着以下几点的特征:

1、该产品的推广应用符合国家十二五规划中的绿色、节能、环保、安全的产业大方向,同时,与国家支持节能环保安全产品的产业政策相符合。

2、该产品技术先进,是节能保温防火建筑材料升级换代产品,符合绿色建材的要求。

3、该产品填补了目前国内建筑市场上节能保温材料中防火功能缺口,为消除建筑材料的火灾事故的发生做出了源头上的预防,使建筑安全得到进一步的保证。

4、该产品具有一定市场前景,能为企业和地方经济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5、该产品具有一定的潜在功能,在市场上将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在使用功能上将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综上所述,在国家政策要求加强建筑保温及节能的情况下,在以环保、节约能源为主题的今天,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作为最理想的建筑保温材料,以其优势,推广应用水泥发泡防火保温板势不可挡。

参考文献: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8)

中图分类号:TU-0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9-0041-03

1

前言

目前,国内经济的发展使得许多城市都有了修建大型建筑的能力,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城市中林立而起了许多巨大的,标志性的,强势的建筑。他们在城市中争相斗艳,以出位的造型,夸张的姿态向大众展示着“自己”。在这样一波浮躁的建设浪潮下,产生了许多与环境脱节,不顾及使用者体验的建筑。于此同时,也有许多建筑师不再追求形式的震撼,而向着弱化建筑以至趋于消隐的方向发展,在这些消隐的建筑作品中,建筑不再突出其视觉特征,而是努力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

2 消隐的概念界定

建筑的消隐并不只是指形体的消失,而是强调,通过一定的手法,使得建筑与环境形成一种无法断然二分的结合体,人对于空间的体验占据主导,而对于建筑体量形式的感受则得以弱化,从而达到消隐的目的。

日本建筑师隈研吾认为“建筑,原本就背负着必须从环境中凸显自己的可悲命运。可以说,这是种被迫从环境中割裂出来的宿命”。建筑与环境的割裂,从而达到自我显现的目的,是一种“被迫”的、非自然的状态。然而,除了与环境脱离,建筑还有另一种姿态——那就是回归土地,回归自然。在人与自然中消隐自我的存在感,而作为一种媒介存在,通过人对于空间的体验,对于环境的感知未彰显建筑,而建筑的本体则处于消失的状态。

3 消隐的目的

长久以来,建筑的外观一直是建筑优劣的重要评判标准。因为视觉认知一直是人类认识事物的主要方式,建筑的形态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人们对于建筑的评价。尤其在当下媒体力量发达,建筑的形象通常以二维的图片得以传播,更加增加了人们对于建筑外观的强调。与此同时,与建筑相关的其它评判标准,诸如功能、空间等在外观的遮蔽下,时常被边缘化。追求建筑的消隐,正是对于过分强调建筑外观的一种反思。

追求建筑的消隐,其目的之一就是融入环境,突出环境而非凸显建筑。近些年,北京出现了许多由外国设计师设计的新建筑,诸如由莱姆-库哈斯设计的中央电视台总部大楼、由保罗-安德鲁设计的国家大剧院、由扎哈·哈迪德设计的银河SOHO等,他们都有着极具辨识度的外观,在北京古城的背景下,这些建筑雄伟的体量显得十分突出。然而,北京的城市文脉也因他们的介入而遭到了破坏,相比于建筑所在地的环境,这些建筑更加强调自己的外观形态。

德国建筑师布鲁诺-陶特认为建筑不是实体,而是一种关联性。受陶特影响颇深的日本建筑师隈研吾也认为建筑应该与环境结合,他曾说:“我重视的是回到那块土地,重新审视建筑;回到那块土地再一次将建筑与大地连接起来”。在建筑纷纷倾向于表现自身优美姿态,独立于周围环境以求自显时,建筑的消隐则提供了另一种思考方式——那就是以谦卑的姿态介入环境,使得建筑与环境有机统一,以求消隐。建筑彰显的不再是实体感而是与一种与环境相互融合的有机关系。

追求建筑的消隐,目的之二便是强调对于建筑的体验而非单纯的对于外观的欣赏。卒姆托曾说:“我的建筑需要实地体会,而不能仅仅从照片中未体验”。对于许多建筑作品而言,除却其外在形态,其空间的魅力、材料的质感、场所的氛围都是极为精彩的,而这些只能通过体验而获得。譬如中国园林,游览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可能不是某个建筑的华丽,而是层层进深的空间与半掩半露的园林景致。这种对于体验的营造,往往超脱了单纯的对于形式的塑造,给人一种更为全面的感受。参观者的记忆最终停留在了对于时间空间的整体把握以及对于游览过程的深刻印象,建筑物本身则消隐在了整体感受之中。

4 消隐的手法

建筑消隐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形态消隐,即通过与地形结合消隐体量;一种是材料消隐,即通过材料融入环境以消隐建筑。

4.1形态消隐

建筑的形态消隐,主要是通过沉入以及地表操作两种方式将建筑与地形相结合以实现建筑的消隐。

4.1.1沉入

沉入的手法,是指建筑整体沉入地下,完全成为自然环境的一部分。

在由隈研吾设计的龟老山嘹望台中(图1),建筑通过沉入地下实现了与环境的融合。龟老山是日本爱媛县今治市大岛上的最高峰,在修建嘹望台之前山顶已经被水平切掉成为了一个公园,当地的镇长希望隈研吾在山顶公园设计一座作为本镇标志性建筑的嘹望台。刚开始,隈研吾设计了许多形态,诸如圆筒状、圆锥状、玻璃盒子等,但没有一个结果能令他满意,他逐渐发现,只要是与周围环境分割的造型,不管是什么形态,什么材料,嘹望台都会与周边的环境格格不入。最后隈研吾尝试一种与凸显造型相反的方式,将建筑沉入地下,消隐在环境中。具体的操作过程是在既存的山顶公园地面上,建造了一个剖面形状为U字形的混凝土结构体,然后在上面堆土、植树,恢复山的原来形状。嘹望台如同山顶的一条裂缝,乌瞰时,观景台的形态一览无余,然而在地面平视时,观景台则消隐在环境之中。观景台消失的是自身的形态,彰显的是其与山体的关系。

多米尼克·佩罗设计的柏林奥林匹克单车赛车场与游泳馆中(图2),也采用了沉入的手法以消隐建筑。赛车场和游泳馆位于柏林市区中不同重要城市要素的交汇处。新建建筑作为不同网络的交汇,在系统方面是难以处理的。因为在这个地区的周围有着纷杂的建筑元素,包括柏林的旧街区,从前柏林的角斗场,还有数不清的扩建的公寓楼,这些不同的都市元素不可避免的影响了这座体育场馆建设。为了能处理好不同系统的衔接,多米尼克·佩罗认为建筑必须消隐。最终,由方形的游泳馆和圆形的赛车馆组成的建筑群下沉了17m,建筑的顶部几乎与地面齐平。从地面平视,只显现出建筑闪闪发光的金属和玻璃屋顶,如同充满了水的水池,成为整体环境的一部分。

4.1.2地表延续

地表延续的手法,是指统一建筑顶面与地表,让建筑顶面成为地表的延续,建筑外观如同地面被掀开,折叠,隆起……建筑体量隐匿于地表之中。当今世界建筑中形成的建筑形态地景化的倾向就是这一手法的具体表现。

梅卡诺建筑事务所设计的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图书馆(图3)是地表延续手法运用的极佳案例,图书馆紧邻校园公共礼堂,而礼堂是一座体量巨大而造型粗犷的混凝土建筑。因此,新旧建筑的协调统一成为了设计难点。设计中,建筑师将图书馆的屋顶设计为倾斜的屋面一直延伸至地面,坡面上铺设草皮,形成了人造绿地,与周围的环境相融,巧妙的避开了与大礼堂的冲突。图书馆的正立面被弱化,而屋顶的绿色坡地得以强化,如同地表的延续。

4.2材料消隐

材料消隐是指通过透明材料,高反射材料,以及与环境同质的材料来弱化建筑的形态,以达到消隐的目的。

4.2.1透明材料

透明,仅从物理属性而言,是指物体透过光线的能力与性质。透明度较高的材料主要有玻璃、塑料、膜材以及一些金属材料。透明的材料运用于建筑表皮,可使得建筑的体量感得以弱化而变得轻盈通透,消隐于环境之中。

经过时代的发展,透明的概念在当代建筑中,不只是单纯的追求光线的透射所营造的通透效果。透明的状态有了更多的层次,如追求朦胧的半透明效果,透射的同时提高反射效果回应环境,透明的界面引入影像媒介等。但无论如何,透明的效果能让建筑体量感减弱,隐匿于环境之中。

在Reiss公司伦敦服装销售总店的旗舰店(图4)设计中,丙烯酸玻璃板幕墙得以应用,玻璃板被赋予了不同的厚度,因此玻璃的折射率和透射率也发生了变化,在光线的照射下,立面呈现出不同层次的透明感,整座建筑的体量感得以弱化。

在由让-努维尔设计的卡地亚基金会(图5)中,玻璃被巧妙地运用于建筑的立面,玻璃独特的反射及透射特性,使得建筑一方面透射出幕墙后内庭院的景色,一方面反射了街道的景象。二者在表面叠合,形成对环境产生复杂反映的立面,建筑的边界变得模糊,建筑的体量感也因此得以消解。

4.2.2高反射材料

高反射材料,诸如镜子、抛光铝板、高反光玻璃、抛光大理石等能将环境镜像,没有了光的折射,材料完全通过反射消隐在环境之中。被反射的物体在建筑上呈现出对称镜像的效果,模糊了建筑的存在感,形成了一种“伪透明”的效果。

在当代,建筑师不再仅仅满足于镜面反射,而是通过弯曲不平的表面或者材料自身的纹理,使得镜像的结果实现“异化”,激发人们对于镜像物体识别的好奇心。

由王晖设计的左右间咖啡吧(图6),位于圆明园旁,建筑外表皮采用了高反射材料,周围郁郁葱葱的环境投射在建筑表面,建筑的形体得以消隐,与环境融为一体。

多米尼克-佩罗设计的阿普克里斯工厂(图7)外表皮采用了经过抛光的金属,这些金属的鳞片在反射周围风景的同时,金属立面的褶皱也将风景“异化”,不但让建筑消隐于环境之中,也诱使人们进一步审视建筑表面的幻象。

4.2.3同质材料

当建筑的材料,尤其是外表皮材料,与场地发生联系时,如采用与环境同质同色的材料以及地域性材料来回应环境,也可以实现建筑的消隐。

卒姆托设计的瓦尔斯温泉浴场(图8),材料选用了瓦尔斯当地的灰色石英岩和混凝土,使浴场宛如埋在山中的一块巨石,与周围的自然风景融合在一起。建筑形体的弱化,体现出了卒姆托对环境的理解和尊重。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9)

一、概念界定

1、广告(Adrertising)是通过某种媒介传达特定的信息的传播活动,是用图文、语言、实物等多种形式向公众展示一种信息或介绍产品、演出、展览、会议等内容,或宣传某种观念。2、本文所指的城市户外广告(OutdoorAdrertising)英文简称为OD广告,是指在露天或公共场所运用室外装饰手段向消费者传递信息的广告形式。具体地说,是指除建筑室内以外利用城市道路、广场、建筑物、构筑物、城市室外空间、场地、设施等设置的霓虹灯、电子显示牌(屏)、广告牌、灯箱、店招等各类广告,包括利用交通工具、气球及以其它形式在户外设置、绘制、悬挂、张贴的广告。

二、城市户外广告现状与问题目前我国城市户外广告由于规划滞后,管理失序,不少城市户外广告严重损害了建筑立面形象、街道空间景观及山水风景特色,影响了交通安全和公用设施的正常使用,使有序的城市景观变得杂乱无章。其存在问题具体归纳如下:

1、户外广告布局数量过多,杂乱无章,与城市功能分区互不协调。城市功能区可分为中心区、商业街区、居住区、行政办公区、文教区、休闲区……等等,每个功能区有不同的功能要求,例如商业街区要求繁华热闹,展示城市商气浓盛、富有活力的一面;生活居住区则要求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生活安宁……,这些功能区本身的特性使它们对户外广告的布局有不同的要求:如商业街区要求户外广告数量多、密度大,造型生动;居住区不希望户外广告太多,扰乱宁静的生活环境。但目前我国的户外广告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与管理,其布局随意无序,与城市功能区互不协调。例如应严格控制户外广告的风景区、桥梁、市政广场、居住区、历史文化保护区等也被各种各样的户外广告包围和淹没,户外广告数量繁多,有空地的地方就有广告,布局杂乱无章造成城市视觉环境的污染。

2、户外广告设置的位置不当,喧宾夺主,破坏环境。由于缺乏统一规范,户外广告随意设置的现象比比皆是。例如在主干道横跨马路的交通指示"龙门架"上,设置了众多巨幅商业广告;在城市广场、体育中心等一些公共活动场所,甚至一些机关部门的门楼、高层建筑的屋顶也布满了各种各样的户外广告。破坏城市街景天际轮廓线,遮挡损害建筑立面形象,喧宾夺主,破坏环境的现象时有发生。譬如在温州体育馆顶部的大面积的"联通电讯广告"就给受众造成一个错觉:仿佛这幢建筑物不是体育馆,而是联通电讯的总部大楼。某些城市在绿化带、交通护栏、电线杆、路灯杆、人行天桥、指路牌、电话亭、公交车站甚至垃圾箱上也布满了户外广告。由于设置混乱,户外广告牌倒塌砸伤行人的事故时有所闻。

3、户外广告设计的形态与尺度把握不准。户外广告种类繁多,形态各异,规格不一,质量参差不齐,巨幅广告牌、大屏幕电子显示屏、霓虹灯、灯箱、立体旋转广告、宣传橱窗、"F"杆广告、商店招牌、路牌、气球、布料横额、彩旗等等,没有完全有效地与户外广告载体有机结合,往往一齐涌上街,层层叠叠,密集如林,侵占人行道、遮挡绿色空间,给人满眼零乱的视觉污染。广告设计往往以最低的投入而影响设计质量。具体表现在城市户外广告的设置、用材和款式设计上的强差人意。十几年前使用的木架铁皮简易广告牌,至今仍可见,便是很好的一例。由于受广告主要求的限制,和广告商要节省设计费的支出,广告画面俚俗和呆板相当普遍。

4、户外广告缺乏长期有序的管理。户外广告具有长效性与更新性的特点,经常性清洁维护是户外广告保持良好形象的突出问题。广告商出于商业性的考虑,一旦,就万事大吉,广告牌藏污纳垢,也往往熟视无睹,广告的脏和陈旧在侵蚀城市环境的同时,也压迫着人们的视觉神经。由于对户外广告的管理没有一个完善的机构与体系,多头管理现象严重,户外广告审批环节多方部门介入,多头收费,而日常监管工作各部门之间又相互推诿,造成不该管的抢着管,应该管的无人管的局面。

三、影响城市户外广告规划设计的环境因素

1、建筑物户外广告对建筑物有很大的依附性。

建筑物按其功能、性质、形式等分为多种建筑类型,如文化建筑、办公建筑、商业建筑、住宅建筑等等。建筑物是城市景观中最具魅力,最有个性化和艺术化的元素,它对依附于其墙面或屋顶之上的户外广告的影响很大,建筑物的性质、规模、形式、色彩、材料、肌理等直接影响了户外广告的类型、尺度、性质、形态、色彩等。(1)户外广告与建筑性质的协调建筑物按性质可分为行政办公建筑、文化娱乐建筑、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商业建筑、住宅建筑等类型,建筑性质的不同影响了广告类型,布置、尺度的不同。行政办公建筑不宜布置广告,尤其是商业广告。文化娱乐建筑如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宫等,可以适当一些展示、演出广告,但必须慎重,尤其是尺度、形态、布置不能损害这些建筑的形象。例如广告与建筑立面的比例关系协调,广告对建筑使用功能的影响(如遮敞采光、通风功能的窗户、封闭、挑台等)。历史文化保护建筑以保留其原有建筑的风格为重,不宜设置广告,与建筑环境不符。商业建筑是商业广告的最佳载体之一,户外广告的设置可以做透做亮,形成一种特色。户外广告类型宜丰富多彩,色彩、灯光宜鲜亮明快,但不宜遮挡分割建筑立面,破坏天际轮廓线。住宅建筑不宜布置广告。(2)户外广告与建筑规模,形态的协调建筑按规模、形态可分为高层建筑、多层建筑、低层建筑、大跨度建筑类型等,它们对户外广告的设置要求也各不相同。高层建筑较注重天际线的塑造,其造型一般而言较简洁大方,与之协调的户外广告宜简洁大方,设置位置宜设裙房,不宜设主体建筑,以不破坏建筑立面整体形象与屋顶天际线为原则,广告色彩应与建筑色彩协调,户外广告的 尺度不宜分割建筑立面,不填塞建筑物实墙,应与建筑立面尺度协调,成为立面的有机部分。多层建筑较注重立面的造型,其尺度相对高层建筑的雄伟而言,较为亲切宜人,以它为载体的户外广告设置不应分割建筑立面,及损害建筑使用功能,三层以上不宜设广告,外挑广告的距离,规格、大小应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色彩宜鲜亮明快,不污染视觉。低层建筑应保持建筑本身小巧玲珑的建筑风格,不宜设户外广告,显得过于喧宾夺主。大跨度建筑屋顶不宜设广告,立面广告宜与建筑物立面造型协调。(3)建筑风格、材料对广告设计的影响建筑风格、材料对广告设计有较大影响,广告设计是对建筑风格的进一步阐述,是对建筑立面的进一步丰富和点缀。古代建筑风格、材料要求广告的材料、造型与之相符,如采用繁体字、竖旗、灯笼、木材、石材、纸材等,要有古韵。现代建筑要求广告设计简洁现代,造型新颖独特,材料现代新奇,画面流畅动感,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二、三十年代建筑(如温州五马街)要求广告设计符合时代感,例如竖向外挑式广告的运用。

2、城市道路

(1)城市道路是户外广告的主要载体之一。街道空间作为城市外向型的带状公共空间,聚集了城市人流、车流,体现了都市生活节奏,街道元素与整体空间的有机组织最直观地反映城市的形象特征。城市道路可分为交通性道路、生活性道路、商业性道路等,因性质、宽度、断面形式的差异而对户外广告的布置、尺度提出不同的要求。设置在道路上的广告,除了设置在道路两旁的建筑上之外,通常在道路断面内利用灯杆、专用立式灯箱、过街天桥等设置。(2)道路性质对户外广告的影响:交通性道路以快速车行交通为主,道路断面以三块板、二块板为主,通常路面较宽。过小的广告,无法看清;间距过密的广告,易扰乱驾驶员的视线,也无法看清广告内容。广告一般设置在中央分隔绿带,两侧人行道绿带,但要注意统一性,不影响交通安全。商业性道路以吸引人流、增进商业气氛为目的,通常路面较宽,街景设计色彩斑澜,商业步行街的形式较为常用。人80的信息是通过眼睛获得的,商环境不完全是单调的买与卖的场所,商行为是交往的行为,而商环境的本质是交往空间。因此结合商业性道路的特征,户外广告的设置宜鲜艳丰富,形式多样,不拘一格,悬挂式、贴墙式、近墙竖式、屋顶式、门顶式、活动式及结合室外家俱的各类型式,可尽情发挥,尽情塑造火热的商业气氛。如美国拉斯维加斯的商业街,上海南京东路步行街的户外广告。生活性道路有车流也有人流,车速不是很快,兼顾生活性与交通性的性质,道路断面以单块板居多,户外广告宜设置在人行道绿带,或结合路灯、候车廊等设置。(3)悬挑或悬挂在道路上空的广告对街道空间景观的遮挡必须以不影响交通安全,不破坏道路景观为原则,其尺度应与道路宽度统一协调。

3、城市公共设施

(1)城市公用设施主要指电线杆、候车亭、书报亭、电话亭、邮政箱、宣传栏(窗)、垃圾箱等。他们与户外广告共同构成城市街道景观,其相互间在尺度、类型、材料、色彩、形式上要求和谐统一。(2)设置在上述公共设施上的户外广告,其尺度、位置、形式必须与该公共设施的形态取得协调,成为一整体。例如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在候车亭、电话亭、报亭上做的广告,往往构思精巧,匠心别具,面积通常不超过2平方米,用材与色彩都和周围的公共设施相配套。

4、城市广场

(1)广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组织城市建筑群体空间,聚集城市公共活动,疏散交通,改善城市环境条件的一种有效空间形式。按功能与性质分类,广场可分为交通广场、休闲广场、市政广场、体育广场、文化广场、商业广场等等。广场功能、尺度、形态的不同对户外广告的影响是截然不同的。(2)广场性质对户外广告设计的影响广场按主要性质可分为商业广场、市政广场、交通广场、休闲广场等,广场性质的不同对广场上的户外广告的形态、色彩、尺度等有一定的影响。商业广场追求热闹、喧哗的气氛,与之协调的广告可造型生动、色彩丰富、形式多样。市政广场较严肃、大气,不宜设大量的户外广告,与庄严气氛不符,可适当地设电子显示屏,与建筑物协调,展示公益、市政广告。交通广场作为交通枢纽与对外窗口,宜以展示地方品牌、展示地方形象、提示性的广告为主。广告设计宜采用高档材料,色彩协调明快,画面精致,给人视觉冲击力强的形式。休闲广场是居民城市生活的重要行为场所,其尺度、功能的设计以人的行为为对象,宜亲切宜人。相应地广场上的广告设计也应从人的因素出发,尺度不宜过大,色彩柔和明快,可与小品、设施结合统一设计。(3)广场形态对户外广告设计的影响广场形态多样,有平面式广场、立体式广场及复合式广场。平面广场又可分为十字型、主从型、卫星型、串联式、丁字型、亚铃型、枢纽型等;户外广告应结合广场形态的不同及广场上人流不同的行为方式、不同视觉角度的转换进行不同的设计,广告的形式、色彩、尺度配置要与广场相协调。(4)广场尺度对户外广告设计的影响广场的大小并非单纯的尺度问题,它是由活动内容、布局分区、视觉特征、光照条件、容积感与建筑边界条件等因素共同制约的。同时也与相邻空间的相互对比有关。户外广告的设置应根据广场的尺度感受来设计不同尺度、色彩、形态的广告。

5、绿化水体

绿化、水体是软化空间的素材。它生动了空间,更满足了人们对自然的渴求,是城市居民休闲游憩,接触自然、陶冶性情的场所,从其本身的特性而言,需要舒适、安静,与户外广告的商业性、人工化较难兼容,对户外广告起制约作用。但是一些主题公园,如游乐场等,本身具有很大的商业性,与户外广告并不冲突。因此,绿化可作为广告的背景进行设计,但户外广告尺度、形态不应破坏绿地景观,水体景观,防止广告对绿地休憩功能的损害,滨水岸线及桥梁的广告尺度与形态要专门设计。

6、视觉环境

从视觉上作分析,有三种因素需要考虑,观赏的社会视域、景观效应与容积效应。广告的设置应从视点、视距、视角的角度来分析将要展示的内容。户外广告与光照也有很大关系,向阳面、背阴的广告尺度,形态、色彩有所不同,户外广告设计也要考虑多雾气候,夜间照明等的需要。

四、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的原则与分区

1、城市户外广告设置的原则

(1)整体统一与多样个性结合的原则城市景观需要整体统一协调,户外广告则追求多样与个性,两者之间存在矛盾,但精心处理这对矛盾,却能使城市视觉环境达到统一之中兼有丰富变化的完美效果。城市户外广告设置应以城市规划为依据,从城市整体环境出发,使城市户外广告设置与城市整体环境和谐统一,以不影响损害城市形象的统一性为基本原则。要将户外广告作为点缀与城市建筑、道路、设施、绿地、水体、彩灯……等等一起组合成一整体景观而切忌喧宾夺主。此外,一定地段,街区的各类广告、内容、形式虽然各异,但其设置的位置、尺度必须统一规划,不能各自为政,使有序的城市景观变得杂乱无章,污染视觉环境。(2)环境协调的原则城市空间环境的性质、尺度、建筑立面、绿化、色彩等直接影响户外广告的设置,两者如何协调是规划的基本原则。①与道路性质协调按城市道路性质设置相应的广告,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的视觉要求出发,使户外广告的位置、体量、尺度、造型、材料、色彩作出与周围道路环境协调统一,互相衬托,有机地融于城市景观环境之中,烘托出城市商业繁华的景象和城市独特的景观。如:温州市车站大道、机场路、温州大道……等是交通性大道,又直接与入城的海港、空港、车站相连。为保证道路车辆的通畅安全快速行驶,这类道路在断面之内,除精心设计的候车亭上设置的小型灯箱广告外,不宜设商业户外广告,公益广告也不设或尽量少设,以保证宽阔的道路和完整的道路视觉感受。也不宜设置横跨道路的牌楼式灯箱,以免分散驾驶员注意力。五马街是历史文化街,也是步行商业街。保留了部分典型的近代建筑,如老香山、亨得利、强霖珠宝、一百商场等,改建后的五马街体现二、三十年代商业建筑格调,要求户外广告形式,尺度与之相协调,采用竖式悬挂灯箱,不设横式灯箱,让近代建筑的风格,充分体现出来。②与建筑物性质、尺度、形态、风格协调。广告内容与建筑性质相一致,如行政办公建筑宜设置公益内容广告;文化娱乐建筑宜设置演出、展示广告;商业建筑宜设置商业内容广告;广告尺度、形态、色彩与建筑立面有机协调,广告尺度不宜过大,切忌分割建筑原有立面,破坏建筑原有使用功能(遮挡窗户),破坏建筑屋顶造型等;色彩宜 以建筑物为基调,与之协调;广告形态宜按建筑立面的要求进行选择,点缀丰富建筑立面,与之统一协调。广告形式与建筑风格的协调。古典风格建筑宜采用古典广告形式,与年代、历史相符;民族建筑宜采用民族式广告,如红灯笼、旗幡、匾额、书法……等;现代建筑则采用现代式广告,如霓虹灯、电子显示屏……等等。③同市政公用设施协调。城市的许多公用设施,如照明灯杆、候车亭、邮政信箱、电话亭、宣传栏、道路指示牌等,其本身都是城市景观的艺术点缀,是城市景观的一部分,承担起城市景观的辅助作用。户外广告可适度结合公用设施,统一精心设计。户外广告面积、尺度不能很大,避免喧宾夺主,同时不影响使用功能。④与城市绿化协调户外广告与绿化要有机结合,互相协调,广告设置要区分不同绿地的功能,防止过多过大的商业广告破坏风景区、公园绿地的绿色景观,损害林冠线。(3)安全坚固的原则户外广告设置在人流集聚的室外露天场所,长期受日晒、风吹、雨打,一旦发生损坏坠落,后果不堪设想。布置、材料、结构、安装均要注意安全措施,尤其是布置在高处的户外广告,更要考虑抗风、避雷。在交通频繁的街道交叉口,应尽量不设、少设广告,并注意不影响行车视距。(4)易于安装、更新、维护、清洁的原则户外广告的内容、形式需不断更新变化,因长期设置在室外日晒雨淋,画面褪色、破损等现象是正常的。因而,户外广告设置必须易于安装、拆装、更新、清洁。(5)注重视觉效果原则户外广告视觉效果与视角、视距、光照及广告的间距等有关,应根据视角,视距的不同,选择最佳广告位置,达到最佳视觉效果;道路上的广告,设置间距要合理,要坚持疏密有致,避免视觉疲劳;户外广告的光照要柔和、清晰,避免眩光或看不清广告内容。

2、城市户外广告设置分区

结合城市不同的功能区特点,城市户外广告的布局,建议将全城划分为重点分布区,一般分布区和严格控制区。(1)重点分布区户外广告集中、重点设置的区域,以烘托城市繁华的商业气氛,美化城市市容,为现代化城市增添魅力,也是城市规划对户外广告设置重点规划管理的地区。包括商业区,户外广告重点布置的街道,地段。在这些区,规划对户外广告的位置、内容、尺度、形式要作重点的审定、检查与管理。(2)严格控制区城市中政府机关,重要的历史文化保护建筑区,宗教、外事、名胜古迹等地段不宜设置户外广告,规划应予严格控制,禁止设立户外广告。(3)一般分布区重点分布区及严格控制区之外的其他区域。相对而言,这些区域人流不集中,广告的作用较弱,数量也较少,对户外广告的设计管理重点在布点和尺度,管理上可适当放宽些。

五、温州市城市户外广告规划实践

1、按道路性质不同,对各类道路设置户外广告的不同要求根据城市街道景观特征及主要功能,将温州市主要道路分成:商业街、文化街、休闲观赏道路、迎宾道路及主要交通道路、公路(高速公路)、一般道路(生活性道路)(见主要道路类型分析图)。

(1)商业街,既要充分反映经济繁荣景象,又要力求体现温州精神文明风貌,显示浓郁的现代商业文化气息,设置户外广告是必要的。户外广告设置位置可在建筑墙面、楼顶或不影响道路交通、绿化的人行道、城市立交桥(天桥)或独立用地上。广告形式可采用灯箱、霓虹灯及其他新形式,设计力求创新。①重点商业街是指:五马街、蝉街、公园路、人民路、府前街、小南路、解放街、大南路、信河街,在这些道路设置的户外广告,标准要高,材料要好,造型要美,灯光要亮丽。②一般商业街是指兼有商业功能的街道,应视具置环境加以控制,适量设置户外广告,如:环城东路、飞霞北路、飞霞南路北段、黎明路、广场路东段、县前头、兴海路、振瓯路、上陡门路、开源路、龙腾路、高教园区商业街、高教东路、温迪路、马鞍池东路。③人民路-飞霞南路口、人民路-解放街口、人民路-小南路口、五马街-府前街口一带商务办公较集中地区应以体现建筑造形、建筑立面景观为主,户外广告起点缀照明作用。可在建筑物顶采用透空立体字(可加泛光照明)形式或在建筑裙楼顶使用灯箱、霓虹灯、照明广告、立体字(可加泛光照明)及其他新型材料等形式设置,但应简洁美观。

(2)文化街:学院西路、学院中路、新城区内府西路及在建的高教园区内的园区文化街,均为有文化性质的道路。这些道路的特点之一,就是文化气息较浓,无论从道路环境、人文景观、建筑风格、商店开设等,都要围绕增强人文气息加以布局和设计。可结合候车亭设置公益广告,给人们显示清静文雅、整洁文明之感。

(3)瓯江沿岸城市景观线(休闲观赏道路):如望江东路、望江西路、江滨路等,这类道路一般同自然景观联系在一起,其功能主要供人们旅游、休闲、观赏。户外广告设置应结合环境以小品灯箱广告为主,起点缀照明作用,造型要有艺术化。建筑物上的广告设置位置主要在建筑的楼顶和墙面,广告形式可使用灯箱、霓虹灯、照明广告、立体字及其他新型材料等形式,但应简洁美观。

(4)城市迎宾大道及城市主要交通道路,如机场大道-新城大道-锦绣路(城南大道)、车站大道、温州大道(疏港公路)西段、南塘大道北段、翠微大道、瓯海大道等,这些道路与城市的主要对外出入口(如高速公路)、主要对外交通枢纽(火车站、飞机场等)、城市大型公共建筑(体育中心、博物馆、展览馆等)相连,往往国内外过往宾客较多。迎宾大道要重点宣传温州"名、优、特"产品,既要体现温州市特有的区域经济特色又要塑造良好的城市景观,宜在道路交叉口的适当位置或车行道中央绿化隔离带上相隔800米设置大型广告体。可在大于或等于4米(每侧)的部分人行道上相隔80~100米设置小型落地式灯箱广告。迎宾大道两侧建筑物上广告设置位置主要在宾馆酒楼、公共建筑的楼顶和三楼以下(不含三层)建筑外立面,突出夜景景观。广告形式可使用灯箱、霓虹灯、照明广告、立体字(可加泛光照明)及其他新型材料等形式,但应简洁美观。

(5)公路(高速公路)根据"浙江省公路沿线非公路标牌管理办法"要求设置户外广告。如:沿海高速公路、金丽温高速公路、一四国道等。①公路沿线非公路标牌控制区域为公路用地和公路两侧控制区范围。公路用地是指公路及其两侧依法征用土地;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是指公路两侧边沟(坡脚护坡道、坡顶截水沟、高速公路用地)以外区域:高速公路不少于30米,高速公路连接线和国道不少于20米,省道不少于15米,县道不少于10米,乡道不少于5米。②公路路肩:公路收费站(亭)、高速公路中央绿化带和跨线桥等设施上严禁设置霓红灯、电子显示牌、橱窗、灯箱等非公路标牌。公路上不得设置跨越公路的门楼或商业性龙门架。高速公路主线(含匝道)上严禁设置跨越公路的任何非公路标牌龙门架。③在公路两侧建筑控制区范围内设置的非公路标牌,其主色调严禁使用红、黄两种颜色,以避免杂乱和眩光。其照明光源不得直射道路,防止造成行车眩目。

2、城市对外窗口及公共场所设置户外广告的要求

城市对外窗口,主要是指飞机场、火车客站、汽车客运中心、轮船码头等对外交通枢纽;公共场所主要是指体育中心、广场等。一般从事生产经营的企业,为了扩大企业及其产品的社会影响,提高知名度,都希望在城市对外窗口及公共场所设置户外广告。但是在城市对外窗口及公共场所设置户外广告,必须从建设现代化文明城市的要求出发,制订一些规范和要求,以提高城市形象。(1)规划在火车客站广场、海坦广场、星河广场、世纪广场等人流集中的地方,分别设置大型电子屏幕显示牌(见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图)。(2)火车客站、汽车客运站、港口、机场等对外交通枢纽的站前广场以及部分道路交叉口、社会停车场等车流、人流量集中而不影响交通及景观视线的地方可设置大型广告牌(见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图)。材质、体型与色彩应力求突出现代化城市形象。(3)在世纪广场、火车客站广场、汽车客运中心广场、机场等处至少设置一块喷绘公益广告牌。(4)在火车客站、机场大楼、 汽车客运大楼及体育场馆、文化中心等大型有代表性的主体建筑上不允许设置户外广告,可用霓虹灯、彩灯勾画建筑轮廓或用泛光照明显示建筑物的壮丽。

3、城市公园与公共绿地设置户外广告的要求

在中山公园、马鞍池公园、绣山公园、锦山公园、江心屿、松台公园、郭公山、海坦山、华盖山、巽山等公园内原则上不设置户外广告。沿公共绿地周边边界线可设置一些小品灯箱广告,但要从严控制,灯箱体量要求与人体相近,形式、色彩要求别致、淡雅。

4、重点地段户外广告设置要求:根据温州市城市户外广告"二系、一区"的结构特点,规定以下地段为温州市户外广告设置规划创意地段:

二系:迎宾系:由机场大道--新城大道--锦绣路,温州大道、车站大道、瓯海大道,翠微大道等迎宾道路形成以展现城市风貌的户外广告系列。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10)

一、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的问题

1、《浙江省新型墙体材料专项基金征收和使用管理实施办法》征收规定:新建、改建、扩建的建筑工程(不含农民个人自建和联户自建住房),建设单位和个人应当在办理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前,按照建设项目批准文件或规划审批确定的建筑面积缴纳专项基金预缴款,标准为每平方米10元,不便计算建筑面积的按预算用砖量缴纳,标准为每块标准砖0.06元。退还规定:建筑工程缴纳的专项基金预缴款,按新型墙体材料占墙体材料总使用量实际比例退还,对其中使用烧结页岩多孔(空心)砖部分,按实际使用比例的50%退还。

2、推广更环保的建筑材料,使建筑材料往环保节能、利国利民的方向发展本身无可非议,但是在这专项基金的一收一退里,却存在着猫腻。建设单位除非采用政府指定的墙体材料比如加气混凝土砌块、水泥砖,否则只能退回部分或者没收墙体材料押金。建设单位是有苦难言,目前所谓的新型墙体材料质量实在不敢让人放心使用。设计院在建筑结构设计的时候仍然以粘土砖为主,水泥砖因松脆,抗震性能差多应用于临时建筑、围墙、填充墙,而非主流材料。在这样的情况下,我市的墙体办就用这种类似于大斗进小斗出的行政手段,收取了巨额的费用。例如:新建一幢大楼,建筑面积7000㎡,征收标准10元/㎡,就要缴纳70000元的费用,因建筑物使用目前市场上主流的粘结多孔砖,要扣除50%即35000元。条例还规定:建筑工程禁止使用实心粘土砖,违反规定的对建设单位按照已经使用粘土实心砖的全部数量处0.5元/块的罚款。建筑物的有些部位,如:砖基础、框梁底的斜砖、地下水位以下的砖砌体都需要用粘土实心砖,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岂能简单的一罚了之。

二、散装水泥专项资金问题

建筑建材市场前景篇(11)

其次,地域文化与自然元素的介入。持有“此时此地”的设计态度,注重建筑形态,空间尺度,细部设计是否能唤起使用者对场所自觉的认同感,将“山、水、院、廊、桥、亭”等自然元素从景观的层面提升至重塑建筑与场所精神的核心要素的层面。

最后,旧时场所的存留与新建筑的融合。关注特定历史空间场所感够唤起人们的认同感和共鸣的特质,通过功能置换,适当融入现代元素等陌生化和新旧对比的处理方式创造当代建筑,尤其是开放性较强的文化类建筑等对场所内容普遍具有较高期待的功能设施。

【关键词】城市语境;建筑与场所;地景策略;地域文脉

下面分别以上述三个方面为出发点,结合成都地区近年来的一些建筑作品所采用的表达方式进行具体的阐述。

一、建筑形态与场所语境的结合

建筑的形态直观的表达其性格特征,建筑与环境的积极互动通常以开敞中庭,垂直绿化,屋顶花园等形式表现,从而使观者自觉的对建筑物产生亲切,美好的憧憬。

首先以成都天府软件园交流中心为例。天府软件园中心位于成南高新经济开发区,在周围的软件园建筑密集的背景下,以低调而安静的姿态出现。建筑由地面向两侧升起的V字形态作为入口中轴空间,提供了轻松的由地面到达屋顶的连续场所体验。屋顶花园近似成都平原的“坝子”,在形态和公共开放性上都是外场所至建筑的延续,模糊了内外空间的概念,是地景策略最有力的表达。虽然是单体建筑,但整个建筑体量却化整为零,以聚落形态出现,与周围单调而强势的城市肌理形成对比,使更加人性化,诗意化的建筑形态语言成为塑造场所内容的核心要素。在材料的运用上,建筑师保持了“材料就是颜色,颜色就是材料”的原则,终究以质朴为原则,选择黑色花岗石,木百叶和玻璃的搭配,打造出建筑含蓄,轻快,现代的气质形象。

二、场所语境的山水意象式表达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始终有着对自然的眷恋和崇拜,成都地区向来也都对山水田园式生活情有独钟,建筑环境与空间场所的塑造往往都有着向“山水院廊桥亭”等元素靠拢的情节。

以下以成都来福士广场为例。成都来福士广场位于成都市主干道——人民南路与一环路交汇处,作为集办公、公寓、零售店、饭店、咖啡馆和餐馆等功能与一身的城市综合体。设计师提出“切割泡沫块”的概念,根据功能和流线的将其切成5座大厦,彼此以桥连接。大厦之间的空隙以及大厦围成的院落则承载了空间场所的灵魂,公共空间中三座巨大的池塘来源于杜甫的诗句“三峡楼台淹日月”,同时它们也成为了下部6层购物中心中庭空间的天窗,为室内空间创造了宛如海底般的采光体验,并且在对角自动扶梯的切割下构成了三座“楼中楼”,建筑外立面架空处分别是三位知名设计师设计的历史亭、高科技亭和杜甫亭。各种公共活动空间以嵌入的方式为场所填空,四处跨越与横穿的公共桥廊,在调动人们对空间审美的兴趣的同时,也诠释了建筑与场地之建立的一种诗意化的关联。为了表现建筑文雅的气质,建筑立面采用“方孔”和“网络”的元素,以排列组合的形式无限重复形成“匀质语境”特有的细腻和宁静的界面感受,为这座繁华都市中巨大的建筑院落带来特有的安静气息。

三、场所语境的地域文脉表达

旧空间场所由于时间的作用普遍留下强烈的能够唤起人们共鸣的痕迹,当新建筑怀着向场地致敬的态度时,通过选择性的保留沉淀了情感记忆的场所与建筑遗迹,和适度的新旧对比策略,往往能取得出其不意的效果,通常表现为人们对此类陌生化的场所的普遍表现出新鲜感和认同感。

以成都东区音乐公园为例。东区音乐公园位于二环路东二段外侧,属于旧工业厂房改造项目。规划包括能容纳2000 人左右的室内“演艺中心”,以及用建筑围合的能容纳4000 余人的室外演出空间“成都舞台”。其他包括与“无线音乐基地”相关的产业业态,和与音乐有关的商业业态,如餐饮、酒吧、演出剧场、琴行、创意商店等。遵循“保留、融合、对比、细节”的规划设计原则,通过保留工业文明的历史遗迹,以及新鲜时尚元素的融入,使得场所焕发生机。承载了历史记忆的红砖厂房和讲究效率的多层厂房都尽量以原本的形态呈现,新建建筑也以谦虚的姿态从立面、材质肌理上与旧建筑渗透融合,在不影响整体形象的前提下,建筑局部也有现代时尚元素的加入,以对比的手法夸大了具有时代差异性的建筑语言在同一场景中的“表情”效果。同时,建筑物利用原有架空管廊敷设水、电等新设管道,利用原水塔成为高位消防水箱,利用提升塔成为酒吧区的特色空间并成为园区导向元素,利用烟囱成为园区标志性照明。另外,一些桁车、钢大门、钢传送带、钢烟囱、钢轨、枕木、钢罐等工业文明的痕迹也改造为景观要素。加上厂区内高大的桉树和枝繁叶茂的梧桐形成的生态环境,成功的使得旧工业厂区华丽地转身为音乐创意产业基地,而留存的历史语境则成为建筑与场所的“无名之质”。

四、结语

本文试图以建筑现象学的角度,从建筑形态,自然元素,地域文脉三个方面分别以实例阐述其对建筑与场所语境表达的策略性作用。尤其是在当代城市更新较快而矛盾日益凸显的背景下,建筑师将承担更具挑战的社会责任,上述三方面的策略仅仅提供方向性的启示作用,空间场所的探讨和实践还是一个长期任务,对于场所的关注最终还应落实到以人为本的思考上,最终形成的空间功能效率与场所人文情怀合理并存的城市建筑语言。

参考文献

[1]诺伯舒兹 ,场所精神——迈向建筑现象学 [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