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全科医学科护理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9 09:52:56

全科医学科护理

全科医学科护理篇(1)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核医学的发展较快,在医疗卫生保健领域中,同位素被逐渐广泛地应用,广泛应用在医院的核医学科工作中[1]。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机构设置的重要科室之一,能够为广大患者提供有效的诊治依据[2]。但是,电离辐射也会随着同位素的应用而产生,目前,一些医院的核医学科尚存在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的不足[3]。本文笔者针对某医院核医学科目前对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对相应的管理对策进行探讨,对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安全进行管理,保障核医学科工作人员以及患者的健康,为医院核医学科的临床工作提供帮助,现作如下分析。

1 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辐射检测情况

1.1 对辐射进行检测的仪器及检测方法

本次对某医院的核医学科进行全方位检测,以了解掌握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情况。辐射检测仪选用型号为BH3103X-γ的便携式巡测仪,对核医学科的工作场面进行射线测量;选用PCM-100(α、β、γ)对核医学科进行表面污染的检测;选用FJ-377热释光剂量计对个人计量进行检测。

1.2 该医院核医学科辐射检测结果分析

本次检测结果显示,该医院核医学科中,辐射源主要包括非密封源和密封源,非密封源为99mTc源、131I源、125I源,密封源为137Cs源、241Am源、90Sr源。本次测量结果具体如下:

(1)空气比释动能率:分装室、放射源库、给药室、分装室操作位置、骨密度室、治疗室、放免室分别为0.08-0.13μGy/h、0.13-0.24μGy/h、0.09-0.23μGy/h、3.20-4.01μGy/h、0.11-0.20μGy/h、0.11-0.14μGy/h、0.10-0.13μGy/h。

(2)核医学病房内表面污染的活度浓度测量结果:分装室、放射源库、治疗室、给药室、操作者手、放免室的活度浓度分别为0.17-0.25Bq/cm2,0.35-0.41Bq/cm2,0.13-0.21Bq/cm2,0.14-0.25Bq/cm2,0.22-0.24Bq/cm2和0.15-0.18cm2。

(3)本次参与个人剂量调查的有12名工作人员,调查结果显示每人每年有效剂量为0.07-2.18mSv,采用2000h/a的最长工作时间计算可得,在操作99mTc源的工作人员中,其工作量最大为8.06mSv,高于5mSv的年个人剂量约束值,因此,在尚未投入通风橱的运行前,应进行流作业的工作模式,并尽快购买通风橱进行安全防护。

(4)在本次研究中,在100厘米敷贴器贮源箱表面位置处,测量出空气比释动能率的平均值为0.27μGy/h,与国家标准值相比明显较低,但个人剂量约束值明显较高,因此,该医院核医学科应该尽快投入有机玻璃防护眼镜及防护屏的使用,尚未运行使用时,采用流作业的工作模式进行。

2 医院核医学科辐射安全防护与管理对策

2.1 合理进行医院核医学科的布局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工作区域布局中,应严格按照GB18871的规定对非密封工作场所进行分区、分级布局[4]。在辐射防护与管理中,应将工作场所分为监督区及控制区,即二区管理。监督区分别为显像室、标记实验室、放射性废物、诊断病床区以及放射性核素贮存区,控制区分别为给药室、操作室、病人进行放射性核素治疗的床位区。在对控制区以及监督区进行分区时,应该合理布局并安排区域的分布情况。例如,在进行检查室以及给药室的布局时,应将其分开,并诊断用的候诊室、给药室等进行合理布局,并设置专门用于受检者使用的卫生间。当在检查室实施给药操作时,必须采用放射防护设备进行防护。

2.2 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

在医院核医学科的管理过程中,加强管理工作人员对存在放射性的核素废弃物的处理,是减少辐射的重要措施[5]。对于在医院核医学科工作现场残留的污染物废水,在处理过程中,应将废水置于衰变池进行储存衰变处理,使废水的放射性核素浓度比相关标准值低后,再在排放管道中将废水排出;对于生产过程中存在的废弃,在排放前应采用活性炭进行相关过滤处理,降低废气的放射性核素活度后再进行排放处理;对于高浓度废水以及使用过但仍剩余的原液,应将其进行集中收集,再统一进行处理,活性浓度降低至合格值后,再将其排放。

2.3 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

医院核医学科的辐射来源以接触放射污染源为主要来源之一,因此,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了解、提高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知识的重视意识,能够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放射性物质照射。大多数工作人员并未对辐射防护知识具有全面了解,因而并不重视防护措施的重要性及必要性,加之辐射存在于无形之中,导致工作人员并未养成良好的习惯,大量存在未换鞋便随意出入标记室、未佩戴防护手套即对放射源进行分类处理等,导致放射性污染的发生率较高。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工作人员的防护知识的宣教,提高防护意识。

2.4 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

在单位内部中,规章制度能够保证各项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核医学科辐射防护与安全的管理力度,完善相关制度,定期对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要求核医学科的工作人员对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熟悉与掌握,定期培训在职的辐射工作人员,对于新入职的工作人员,入职前应进行系统的岗前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安全及管理的认识。根据核医学科的科室特点,针对突发放射事件制定具有针对性、全面性的应急预案,并制定有效的防护措施。当放射事件无可避免的发生时,可根据应急预案对事件进行及时处理与控制,防止事件进一步恶化。

3 讨论

核医学科是医院及医疗领域中的重要科室,对广大患者的疾病诊断、治疗具有重要影响,核医学科的辐射防护与管理水平,与该科室的工作效率、工作质量具有明显联系,因此,加强医院核医学科的合理布局、加强管理放射性核素废弃物的处理、加强核医学科工作人员对辐射防护的重视并积极完善医院内部的规章制度以及管理措施,是保证核医学科工作环境安全的重要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宏芳,娄云,万玲,等.核医学科操作人员及相关场所辐射水平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15,42(4):601-602.

[2]高芳,高向东,刘继平,等.某医院临床核医学放射卫生防护分析与探讨[J].中国辐射卫生,2014,23(2):140-143.

全科医学科护理篇(2)

脑外科收治疾病主要包括脑卒中、颅脑创伤、颅内肿瘤等,这些疾病给患者带来风险属性,主要体现在:(1)疾病变化性,如脑卒中急性期,患者病情变化性强,一旦处置不当、不及时,便可能造成严重后果,脑卒中康复期亦不乏有再出血、颅内压升高、应激性溃疡出血的患者,这些变化往往是负面的,严重影响预后。(2)疾病病理损害,脑外科患者常合并有意识障碍,意识障碍影响患者行动,患者不自主行为可能造成严重不良后果,如部分脑卒中、脑外伤患者可能合并癫痫,癫痫发作时,患者往往有较大的肢体动作,可能造成意外损伤,跌倒、非计划拔管、误吸、误咽,患者在疾病发生、进展、转归过程中往往还存在许多潜在的病理改变,如长期卧床可能引发积坠性肺炎、褥疮等,疾病还影响患者代谢、内分泌、免疫,破坏正常的机体防御机制,增加感染风险。研究证实,住院时间与医院感染风险呈正相关,许多时候这些潜在的病理改变危害比疾病本身更甚。脑外科患者多死于各类并发症、器官功能障碍,而非脑部病变,脑卒中死亡患者多与肺炎有关,这些病理改变往往具有隐匿性,呈渐进性加重,可突然爆发,是风险管理的主要目标。(3)疾病带来的并发症间接带来护理风险,如运动功能障碍、意识功能障碍、吞咽功能障碍是跌倒、坠床、非计划拔管、走失、误吸误咽、继发性损伤高危风险因素。

1.2患者心理、行为风险

除病理层面风险因素外,患者心理、行为也可成为风险要素,主要体现在:(1)病耻感、卒中后抑郁、自杀与自伤倾向、抑郁与焦虑、情感障碍等,这些负面情绪可能进展为病理性心理问题,给护理埋下不安全隐患,如许多青年脑外伤患者,因病情突然、预后可能较差,常伴有较强烈的心理应激反应,治疗信心不足,直接影响护理依从性,甚至产生抗拒,影响康复内容的落实,进而影响预后。(2)患者对疾病缺乏正确的认识,或性格马虎大意,或对医嘱重视程度不足,都可能埋下不安全隐患,临床上不乏不听从劝告擅自外出活动造成继发性损伤者,患者不依从也与当前医患关系较紧张有关,部分患者对护士缺乏信任感。

2脑外科临床医学领域护理风险控制

2.1识别风险患者

风险患者与家属识别主要方法包括:(1)量表识别法,包括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EWS)、压疮风险评估量表、意识障碍评分表、各类疾病认知水平量表等,其中部分为相关协会推荐、制定量表,一部分为医院据自身实际情况制定的,一般具有较好的风险预测作用。(2)经验法,护士据自身工作经验识别风险人群。

2.2风险控制内容与方法

(1)风险等级管理:识别风险患者与家属,进行风险等级管理。对于高风险人群,提高风险管理标准。通过加强巡视、提升护理服务质量水平等方法控制风险。此外,部分医院建立有系统性的风险评估管理办法,将风险发生率分为0~4级,将风险危害分为0~4级,风险评分则为风险发生率等级数×风险危害等级数。这种风险管理策略,不仅有助于发现高危、高发风险,还可动态评估风险分布情况,也可针对具体问题进行风险循证,寻找关键环节。如以颅内压升高为例,主要风险事件可分为基础性高血压、水肿形成、脱水药物剂量不足、变化等,医院可进行调查分析,调整护理策略,从而控制风险。(2)加强对患者及家属的管理,主要内容为各类护理干预措施,围绕健康教育,进行饮食干预、生活干预、心理干预等,以提高患者及其家属疾病管理水平。(3)落实护理技术准入制度,不同护士综合护理能力存在一定差异,护理准入制度是降低风险危害的重要方法,对于高风险患者安排综合护理能力更强的护士可有效降低风险事件危害,这与高风险患者抗风险能力较差有关。

2.3应急策略

许多风险为偶发事件,预防难度大,如误吸、跌倒、各类急性器官衰竭、严重医患冲突等,为降低风险危害。医院还常设立有各类事件应急处置策略,如医疗纠纷处置方案、误吸应急处置等。护士应熟知这些应急处置方案,熟练的掌握相关护理技术,以备不时之需,关键时刻挽救患者生命。应急处置能力也是考验一个护士综合护理能力的重要指标。

全科医学科护理篇(3)

品管圈是指经由工作性质相同或相近的人员自发组成一个小圈团体, 以此集结大家的力量, 依循一定的活动原则解决工作中遇到问题。本文旨在探讨品管圈在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中的应用, 为临床护理提供参考依据。本院自2012年12月开始于重症医学科施行品管圈管理方式,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2013年12月这一阶段的重症医学科护理工作,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2012年12月开始于重症医学科施行品管圈管理活动。本科室共计护理人员20名, 其中男1人, 女19人, 年龄20~46岁, 平均年龄(28.54±3.58)岁。上述护理人员中, 本科学历者12人, 大专学历者6人, 中专学历者2人。

1. 2 实施方法 由重症医学科护理人员组成品管圈小组, 分为3组, 每组6~7人, 由每组组员推选出一位小组长。工作过程中, 如果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课题, 则由组内成员经过共同商讨之后提出最佳的解决方案。工作过程中, 以重症患者的日常护理工作为工作中心, 保证优质护理质量, 防止患者于临床护理过程中罹患并发症。每个月至少召开2~3次小组会议, 探讨组员之间遇到的新课题, 对新同事进行护理理论技能培训。

1. 3 质量评定方法 以品管圈的活动内容和工作内容, 探讨并分析护理工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2 结果

总结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资料, 护理人员的安全意识和护理能力均有所增强, 品管圈成立之后, 无护理事故发生, 大部分患者均对护理质量持满意态度。经过统计发现, 护理过程中仍然存在些许问题, 主要为:10%的护理人员对皮肤护理和管路护理于操作上仍存在一些问题;20%的护理人员护理技术仍不熟练, 还需多加练习;40%的护理人员对于重症医学科室中一些医学设备的操作方式还不够熟悉。

3 讨论

重症医学科护理安全管理一直是临床护理中的难点, 不仅在于其相较于一般病房的护理更具难度, 还在于其与患者的生命安全存在紧密联系。为了提升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和预后效果, 提升护理质量是关键。由此可见, 护理人员不仅需要依循护理工作准则完成工作内容, 还需要在工作中不断提升自身的护理技能和专业素养。

全科医学科护理篇(4)

以本科教材《中医护理学》[2]等考试成绩为指标,技术水平以《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范》[3]技能考核成绩为指标,护理质量检查成绩以每季中医护理质量检查得分作为指标。提高了护士学习中医知识的兴趣系统的中医护理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全院护理人员对中医知识的学习产生了兴趣,促进了护理人员中医知识学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2009年10月呼吸内科护理单元被评为全国中医特色护理优秀科室;2010年10妇产科护理单元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届全国护理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至2010年10月全院有66人取得丽水市中医药学会和丽水市中医院联合举办的中医基础理论和技能培训合格证书,有125人3年内接受中医药知识和技能岗位培训时间≥100学时。2011年10月在浙江省中医医院“三级乙等”等级评审中我院的中医特色护理得到好评。护士的中医理论、技术操作成绩有大幅度提高,中医基础理论成绩、考核技能成绩,活动前后成绩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促进了中医护理技术的临床应用通过中医理论的系统培训和考核,激发和促进了护士参与中医护理操作的工作积极性。中医技能护理项目由原来4项增加到12项,中医技能开展的次数由186次增加到10385次。提高了中医专科专病的护理质量在中医医院医院管理年活动开展后中医专科护理质量检查成绩有显著提高。活动前后比较,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

全科医学科护理篇(5)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2-0524-02

医院是一个潜在多种职业危险因素的场所,作为承担医疗护理工作的医护人员,提供健康服务的同时也面临着众多职业性危害,有关医护人员职业安全的问题也已经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针对医护人员这个高危群体,在其安全操作与防护上面仍存在着诸多问题与挑战,因此,有必要就当前医护人员的安全操作及防护情况进行研究。该文就医护人员安全操作与防护知信行情况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医护人员安全操作与防护的因素,并给予合理化的建议与可行性措施,为规范安全操作行为提供指导,进而提高医护人员安全操作与防护意识。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依据医院的等级,从齐齐哈尔市6家医院(二级甲等以上综合医院)中随机抽取492名内科、外科、妇产科的临床一线医生和护士作为此次研究对象。

1.2 方法

1.2.1 调查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现场访问调查。

1.2.2 调查问卷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调查对象个人基本情况:调查对象的所在医院、医院等级、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工作年限、学历、所在科室。

(2) 医护人员对安全操作与防护的知、信、行情况,主要包括:常规安全操作行为、防护性用具的使用、医疗垃圾处理方法等。

(3)调查对象个人对医源性感染的态度:包括对安全操作与防护知识的应用程度、掌握医源性感染知识和技能的必要性、对安全操作培训的态度、发生医源性感染时是否采取以及何时采取措施等方面。

1.2.3 统计分析 对整理后的数据采用EPIDATE3.1进行双人双录入,应用SPSS18.0软件进行方差分析(ANOVA)、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基本情况

2.1.1 科室分布 被调查医护人员中,内科171人,占34.8%;外科185人,占37.6%;妇产科136人,占27.6%。

2.1.2 工作年限分布 被调查医护人员中,工作年限为“≤5年”227人,占46.1%;“6~10年” 185人,占37.6%;“11~19年”69人,占14.0%;“≥20年”11人,占2.3%。

2.1.3 学历分布 被调查医护人员中,中专学历51人,占10.4%;大专学历148人,占30.1%;本科学历249人,占50.6%;硕士及以上学历44人,占8.9%。

2.2 安全操作与防护知信行情况

2.2.1 不同科室 不同科室的医护人员在安全操作与防护知识知晓方面的得分,内科(14.079±2.037),外科(23.635±2.064),妇产科(20.832±2.133),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个人态度方面的得分,内科(4.745±0.803),外科(4.683±0.598),妇产科(4.041±1.686),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实际安全操作方面的得分,内科(12.483±0.965),外科(21.119±1.200),妇产科(19.618±1.074),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不同科室医护人员安全操作与防护知识知晓情况

3 讨论

研究发现,医护人员安全操作与防护知识知晓情况、个人态度以及医护人员所在科室、工作年限、学历是实际操作与防护工作水平的影响因素,个人态度是影响具体操作的另一主要因素。大多数医护人员由于工作繁忙或认为没有必要而不注意安全操作与防护细节,终将导致医源性感染[1]。钟映琴[2]等关于警务人员关于艾滋病职业暴露知信行的调查,显示知识、态度是影响安全行为、健康行为的重要因素。贺晓琪[3]等对武汉市综合医院医护人员安全操作与防护的调查结果指出,高职称、高学历以及工龄在10~15年间的医护人员,其安全操作与防护知识的掌握更好。工作年限在≥20年的医护人员在相关知识掌握上得分最高,工作年限11~19年的医护人员在安全操作与防护态度、实际安全操作方面得分最高,分析其原因可能与这个工作年限段的医护人员求知欲望较高、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高的原因有关。工作年限≥5年的医护人员认知情况最差,所以欲改善医护人员安全操作与防护的现状,可从年轻的医护人员做起[4]。

本研究中,学历较高的医护人员知识掌握较好,实际操作自然会得到积极的影响,促使医护人员在实际操作时能安全操作、得当防护。刘冰玉[5]对医护人员职业安全危险因素及防护对策研究中也得出,文化程度的高低是影响医护人员具体操作的重要影响因素。学历从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及以上的医护人员安全操作与防护得分情况呈递增趋势,硕士及以上的医护人员安全操作与防护得分最高,说明学历高的医护人员受到专业的医疗护理教育时间长,相关知识掌握牢固,所以其实际操作更规范,防护意识强以及防护工作也相对较好。

外科医护人员在安全操作与防护方面的知识掌握程度比内科明显较好,直接影响到其操作的规范与否,这与其科室不同,对医务人员工作要求不同有直接关系[2]。本调查研究结果发现,医护人员个人关于安全操作与防护的态度越好,安全操作越规范,防护工作做的就越好。一些工作年限较短的医护人员,亲身经历或者接触到的医源性感染很少,认为这些医源性感染离他们很远,便在重视程度上大大减弱,从而影响实际操作。还有一些外科医护人员,接触医源性感染颇多,防护态度积极[6],实际操作得到规范化。

综上所述,影响医护人员安全操作与防护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针对医护人员安全操作与防护这一现象[7],广大医护人员应给予足够的重视,职业安全与防护更应引起各级管理者高度的重视。通过端正医护人员个人态度、加强知识教育,最终改变医护人员安全操作行为,减少科室间的差别,通过相关培训以及继续教育,增进各科室之间的相互学习以及工作经验的相互交流。

参考文献

[1]王立英,戴青梅,李法云,等.33所医院医护人员职业损伤调查分析及防护对策[J].护理管理杂志,2002,2(1):12-14.

[2]钟映琴,丁常清,梁伟雄,等.警务人员艾滋病职业暴露的知识、态度、信念及行为调查[J].国际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杂志,2010,37(2):94-97.

全科医学科护理篇(6)

【摘 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各种突发性意外伤害、交通事故、中毒事件逐渐增多,人们对急诊医疗服务的期望和需求也日益迫切。急诊护理能否高效率、高质量地抢球各种危机病人,是衡量综合医院管理和技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能否妥善处理和解决好急诊科室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是否进行了全科化的培训,直接关系和影响着医院的整体形象。因此医院的急诊护理和全科化培训工作应引起高度重视。

关键词 急救;护理;全科化

急诊医学是以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为基础,以临床医学的诊治措施为手段,在机体整体角度上研究和从事急危重症的及时快速救治及科学管理体系的临床综合学科。也就是说,急诊医学是一门用最少的数据和最短的时间挽救生命,减轻痛苦的艺术[1]。急诊医学的定义和性质决定了急诊工作的如下特点[2]:

(1)时间性:时间就是生命,生命急救的时间性要求医护人员反映迅速、判断准确、救治及时和措施得力。

(2)复杂性:患者多因症状就诊,多涉及多系统、多学科,要求医护人员有较强的鉴别诊断能力和较高的综合救治水平。这些特点对急诊专科护士提出了较高的要求。急诊护士需要扎实的,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急诊护士必须加强全科化教育和培训,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综合性护理实践是全科化培养的重要场所。

1急诊护理建设的重要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疾病谱和死因顺位已经发生改变,创伤致死、致残率在大城市明显上升,中毒、灾害等突发事件屡有发生,对急诊医疗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尽管目前我国急诊医学有了长足的进步,但与国外发达国家的急诊医学或国内的传统学科相比,急诊护理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和问题。如:急诊护理发展观念落后,运行体制模糊和功能定位不明确,急诊护理教研水平较低;专业方向不明,风险大,压力大和待遇低,导致急诊护理专业队伍不稳定。这些因素严重影响急诊护理的发展特别是急诊医学水平的提高。

2急诊护理培训的现状和急诊科的问题

2.1急诊护理培训的现状

国外把急救医学及护理作为本科生的必修课程[3]。而我国则把急诊医学及护理的培养放在了毕业后的继续教育培训中,专科的进修培训教育是我国的特色,但是急诊专科人员的进修培训工作非常薄弱、开展困难。必须采取由专科急诊向全科急诊形式转变,采取院前急救—院内急诊-重症监护-康复一体化的急诊管理模式,才能从根本上提高急诊护理的整体水平,稳定急诊护理专队伍,使急诊护理得到长足的发展。

2.2急诊科的问题

(1)全能护士培养。

(2)积极调动医护人员的积极性。

3加强急诊护理的管理措施

3.1组织学习

组织全科护士学习相关法律、法规和医院的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牢固树立“安全第一”和依法施护的观念。加强急诊护士的规范化培训,掌握常见疾病的观察要点与方法、危重患者抢救技术及各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苦练基本功,定期进行理论操作、应急能力的考核。护理规章制度是护理工作的规范、法宝,是行动的指南。因此,必须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将差错消失在萌芽状态,为患者提供安全护理。

3.2加强培训

加强导诊人员的严格管理及相应的专业培训,提高导诊护士的责任感,使其具备较强的急诊意识,对就诊者按轻、重、缓、急预检分诊,对危重患者先护送入抢救室,并立即通知医生、护士做紧急处理,协助诊室的医护人员搬运患者,开通绿色通道。

4全科化培训的必要性

4.1全科化培训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趋势

一个合格的急诊护士的知识结构应该是在“全科化”基础上的“专科化”。过早专科化培养会导致知识结构不全面。因为,随着医学科学分支的交叉和渗透,原本属于专科的知识不断转变为全科化的基础知识,全科化的外延不断扩展,内涵不断充实。其他学科成熟的新技术、新业务不断应用于急诊医学,要求急诊人员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有一定程度的了解和掌握。

因此,全科化培训顺应医学科学的发展。

4.2全科教育适用于急诊护理

我国现阶段大多数医院的急诊科是由各专科急诊组成,急诊科大多配备的是内外科医师。因此,急诊科护士大多较熟悉内外科急救护理,而对其他学科的急救护理较为生疏。急诊医师的水平不均衡性、急诊医师队伍的不稳定性、医疗活动的个体性及急症病情变化性,决定了现阶段急诊护理质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急诊医疗的特点,要求急诊护理适应全科护理的发展方向,加强急诊护士的全科化培养就成为必然的选择。

总之,急诊护士需要扎实的,全面的基础理论知识,急诊护士必须加强全科化教育和培养,而急诊重症监护病房中的综合性护理实践是全科化培养的重要场所。急诊护士从专科护理向急诊全科护理发展是本世纪急诊医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全科医学科护理篇(7)

女,30岁,护师,毕业于浙江大学,本科学历,从事护理工作8年,现为NICU副护士长。__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NICU进修学习,在《临床医药护理杂志》《亚低温疗法治疗颅脑外伤的护理》。参加工作以来,严格要求自己,对待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待病人似亲人。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提高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医院各种活动。__年获得全院九项全能护理操作技能比赛三等奖,__年获得全院护理操作技能比赛中肌肉注射项目第一名,心肺复苏第三名,__年,获得市护理技能大赛三等奖、全县护士岗位技能大赛二等奖、获得全院护理知识竞赛一等奖、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__年,被评为医院先进工作者,全县“三八红旗手”,__年被评为全县卫生系统“十佳护士”。

:女,32岁,中共党员,主管护师,毕业于潍坊医学院,专科学历,在医院从事护理工作8年,__年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进修学习,现任ICU副护士长。在工作中,爱岗敬业,无私奉献。以爱心、细心、耐心照顾好每一个病人,以优质的服务赢得患者和家属的信任。__年获得医德标兵称号,__—__年多次被评为“星级护士”,__年全院护士长操作比赛中获得第一名,__年全县院感技能比赛中获得铺无菌盘单项第一,总成绩获优胜奖。

1981年出生,__年3月毕业于__大学护理专科,__年5月参加工作,先后在耳鼻喉科、门诊手术室、肛肠科、内科从事护理工作,__年9月在__华西医科大学呼吸ICU进修半年。在10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中,兢兢业业、吃苦耐劳,倾尽真心对待病患,赢得了病患和家属的赞誉。__年其所在科室引入品管圈以来,主动承担活动组织重任,在资料不全、经验全无、人力不足的艰苦条件下,自发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套路,并以此为据,带动了全科室护理品质管理的提升。

感染科护士长,副主任护师。__年7月毕业于__省__卫校护理专业,__年7月__广播电视大学护理专科毕业,__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网络教育护理专业本科毕业。__年9月-__年2月在__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进修,取得结业证书。

22年的护理职业生涯中,先后在医院内、外系大部分科室从事临床护理工作,保持勤勉、踏实的工作作风,具有丰富的临床护理经验。__年10月担任感染科护士长。__年度评为医院感染管理先进个人。

她把“活到老,学到老”,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勤奋好学,在省级、部级医学学术刊物上多篇。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征文活动,并获得优秀奖、二等奖。

站在特殊感染的第一线,她不因危险、困难而畏缩、后退,用自己的一颗仁爱之心去护理病人。她坚信自己普通的职业,虽不能树起丰碑,但却是有价值的。在生命的漫漫长途,是象她们这样的天使,用爱心为病人撑起一片希望的蓝天。使病魔纠缠的人们,纵如踏着荆棘,而不觉得痛苦,有泪可落,却不悲凉。

__市人民医院__:

出生年月:1984年10月

星座:天蝎座

爱好:看书、上网、手工

人生格言:性格决定命运

全科医学科护理篇(8)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一

20xx年是困难与机遇共存的一年,新的院领导班子重新考虑科学的分配方案,结合儿科目前实际情况,对今年全科工作做以下安排:

一、杜绝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的发生,提升医院、科室形象。

1、加强医护质量管理,完善医患沟通制度,尽可能避免不必要的医疗纠纷;

2、继续熟悉掌握并落实医疗核心制度,各级医护人员岗位职责,防范医疗差错事故的发生;

3、提高服务意识,树立全科医护人员“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热情接待患儿及家长,树立儿科服务新形象。

二、加强业务学习

1、加强基本技能及操作的练习,特别是心肺复苏操作的复习及巩固,提高危重病儿的抢救能力;

2、学习儿科新知识新进展。充分利用医院华西远程教育平台,争取各种培训及讲座学习的机会,了解学科发展动态,让科室诊疗技术尽快更新;

3、结合本科实际,着手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规范的制定,推广临床路径工作;

4、组织全科室医生认真学习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逐渐拒绝滥用抗菌药;

5、加强新生儿相关知识学习及技能培训,争取新生儿病房能投入使用。

三、开拓市场,加强宣传,扩大儿科影响力。

1、加强雾化治疗宣传,扩建门诊留诊病房,方便患儿及家长就诊方式选择;

2、利用医院宣传平台,多种方式下乡及社区宣教,提高科室及医院知名度。

四、学生带教工作。

1、加强实习生管理,严格考勤;

2、强调带教老师责任,相关知识认真讲解,操作要放手不放眼;

3、带教老师加强学习,以适应重医教学基地角色。

总之,全科每位医护人员都应端正态度,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加强学习,努力完成医院及医务科下达的各项任务。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二

第一、认真学习党的十三五规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杜绝科室医护人员收受红包及药品回扣,发现以上情况及时上报,并根据医院规定从严处理。进一步推进业务能力、沟通能力、执行能力建设;进一步深化儿科改革,严格按照二甲标准建设,规范管理科室,做到科室持续改进。

第二、儿科今年仍存在合法执业医师严重不足的情况,儿科医师队伍的建设仍是20xx年的重中之重,科室拟通过多渠道引进儿科人才,如:科室进一步加强培养科内儿科医师队伍,对需考证医生提供力所能及的方便与支持;向医院争取儿科专业医生,在本县或县外医院引进有证儿科专业医生等;并向医院争取相关的优惠政策;条件成熟时向社会呼吁儿科医师的紧迫性与必要性。

第三、加强业务学习,对疑难病例及多发病例,典型病例及时科内学习讨论,坚持科内讲课制度,一如既往的积极参加院内外各种学术活动,申请外派进修人员,引进新技术新疗法。

树立良好的学习风气,使大家自觉自愿的在工作之余学习熟悉业务知识,开阔视野,涉猎儿科领域新近展。在新的一年里,积极拓展儿童保健门诊,开展儿童CPAP辅助通气,进一步加强新生儿病房的建设,探索开展新生儿相关业务,努力与产科沟通合作,在拓展儿科业务的同时为医院产科保驾护航,也为我县新生儿提供就医方便。

进一步开展新生儿黄疸的光疗,申请增加新生儿蓝光治疗仪,提高疗效,进一步提高静脉穿刺水平,继续推广静脉留置针,减少患儿痛苦;条件许可,尝试外周静脉置管技术的开展,继续不断探索新技术、新疗法。

2021儿科医生工作计划范文参考三

进一步巩固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成效,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推进优质护理服务持续、深入开展,提高护理管理品质,根据优质护理服务规划和优质护理服务评价细则的要求,按照医院优护方案,拟定新生儿科优质护理工作计划如下:

一、工作目标

以患者满意为总体目标,夯实基础,巩固成果,进一步深化优质护理服务工作,提升服务内涵,持续改进护理质量。使患儿家属满意度≥95%;健康教育知晓率≥85%。

二、实施措施

(一)继续完善修订科内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继续完善修订质量控制标准,加强对护理不良事件督查整改制度,加强对危重病人的管理。

(二)全面提升职业素质、优化护理服务

1、加强基础理论知识的培训和专科知识培训,使护理人员综合素质及专业能力得到提高,强化基础护理及分级护理的落实并保证质量。

2、加强护理专业技术操作培训。按照新生儿科培训计划分层对全科护士进行技能操作培训,牢固掌握护理基本技能,夯实基本功底.

3、采取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以提高全院护理人员的业务素质,提高护士观察病情、落实护理措施、记录护理文书的能力。

(三)严格遵守《新生儿安全管理制度》并按其要求规范管理。

1、新生儿科护士必须持证上岗,并经新生儿专业培训,掌握新生儿常见疾病的护理技能,熟悉新生儿急救操作技术和新生儿病室医院感染控制技术。

2、严格执行身份确认制度、查对制度,患儿住院期间必须配戴身份识别腕带,如在沐浴、检查、治疗时损坏,应及时补戴,确保患儿身份正确。

3、严格限制非工作人员的进入,工作人员上班时要穿统一服装、洗手,进行各项操作时一律要求洗手、戴口罩,任何人在接触患儿前后均应认真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4、病室设备应当定期检查、保养,保持性能良好,加强消防安全管理,安全使用和妥善保管易燃易爆设备、设施,防止发生火灾事故。

5、按照规定建立医院感染监控和报告制度,定期对空气、物表、医护人员手、使用中的消毒剂进行细菌学监测。病室的医疗废弃物管理应当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有关规定进行分类、处理。

6、制定新生儿外出检查、治疗、转科和出院安全流程并有效落实。制订各类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和处置流程,提高防范风险的能力,快速有效应对意外事件,确保医疗安全。

(四)夯实基础护理,切实做好各项基础护理工作,使护理工作更加规范化。保持病床整洁、无异味、无污迹,物品摆设整齐规范,输液滴数与医嘱相符,勤巡视输液患儿,防止或减少输液外渗,善于观察病人,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五)严格落实责任制整体护理

1、改变排班方法,实施责任制排班模式,弹性排班。

2、全面履行护士职责,责任护士从入院到出院的各种治疗给药、病情观察、基础护理以及健康教育等为患儿提供连续、全程的工作,切实做好优质护理服务。

3、深化护士分层使用,依据患儿病情、护理难度和技术要求分配责任护士,危重患者由年资高、能力强的护士负责,体现能级对应。

(六)定期满意度调查

1、患儿出院时发放满意度调查,听取家属对优质护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

全科医学科护理篇(9)

医护一体化;合作;沟通

医护合作模式为医护之间一种可靠的合作过程,医护双方都能认可并接受各自的行为和责任范围,能保护双方利益和有共同实现的目标[1]。在诊疗过程中,护士、医生通过实施多专业协作,共同解决复杂的医疗问题[2]。近年来医护一体化合作被逐步应用于临床护理服务、质量管理、社区居家护理服务和医护联合教科研等工作中,现将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实施现状综述如下。

1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应用现状

1.1临床科室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临床科室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常见模式为科室组建数个医护协同小组,科主任和护士长负责组织、指导、监督和评价。医护协同小组由上级医生、管床医生和责任护士组成,管床医生相对固定分管患者[3-5],责任护士与管床医生负责同一组患者的医疗和护理。医护协同小组通过共同实施医护共同参与培训,医护联合查房,复杂病例及个案讨论,治疗护理相结合,临床路径规范化,综合心理干预和缩短抢救时间等方式为患者自入院到出院提供整体的医疗护理服务。调查结果显示:医护一体化的工作模式缩短了患者的平均住院日,增加了科室的工作效益,不仅加快了床位的周转,还减轻了患者的住院费用[6]。

1.2专科疾病治疗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由医学专家和专科护士组成的医院特色医疗服务的专病医护一体化模式正在逐步推广,并取得满意的效果。如华西医院通过采取基线调研、成员培训和科室试点等方式,组建了由护理管理专家和国际伤口治疗师组成的伤口治疗专家组,为住院伤口患者提供了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调查显示:患者对医护一体化伤口治疗模式的效果评价明显提高,在舒适度、认可度和满意度3个方面,皆得到了较高的肯定[6]。聊城市人民医院组建了医护一体化糖尿病专业管理团队,人员由糖尿病专科业务主管副主任、护士长、副主任医师和专科护士组成,团队成员均经过相关知识与技能的培训和考核,通过医院会诊系统对分散在医院各科室的高血糖患者实施会诊,指导各病区完成科学整体的糖尿病治疗和护理,调查结果显示:进行糖尿病会诊后,专科护士进行了为期3天的指导和跟踪,患者在糖尿病知识和疾病认识方面有了一定提高,增强了治疗和护理的依从性,有效的达到了控制血糖的效果[7]。

1.3医疗质量管理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临床科室成立医护专项质量管理小组,由主任、副主任或护士长担任小组正副领导职务,挑选工作经验丰富、沟通管理能力强及高年资的医生和护士为组员。管理小组制定工作目标与计划,通过医护协作针对问题进行现状调查、原因分析及制定整改措施,各司其职实施科室医疗质量改进[8-12]。近年来,医护共同参与的质量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疼痛管理、合理用药、感染控制和门急诊住院流程改进等方面,这种合作模式既调动了医生与护士的积极性,又通过全方位深度合作提高了医疗管理质量,减少了不良事件的发生[8-10]。研究表明,通过疼痛的一体化管理后,与入院时相比,中、重度疼痛患者转为轻度疼痛的比例大幅增加,疼痛状况得到有效减轻和控制。根据患者感受显示,患者对疼痛的感觉较前减轻,增加了其早期功能康复的信心,缩短了其平均住院日[11]。

1.4居家服务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居家服务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主要体现为基本照护模式[13],是以专业照护团队为核心,由全科医师、护士、治疗师、非专业照护人员整合而成。随着科学发展,医护团队可通过电话随访、电子监护和远程会诊等方式跨越居家-社区-医院三级界限实施疾病筛查、治疗和健康指导等。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组建了由癌痛治疗医生、麻醉科医生、疼痛科医生、心理咨询师、心理医生、癌痛专业护士等组成的肿瘤中心癌痛随访团队、宁养院癌痛居家访视团队和多学科随防支持团队,通过电话随访、短信咨询、居家访视和网络互动等方式建立了多学科随访管理体系,帮助出院的癌痛患者进行疼痛管理和心理支持。调查结果显示,在456名癌痛患者的1561次随访中,互动询问116人次;在医护团队指导下,其中47人因疼痛控制良好均做到安全停药,69人感受疼痛加重,干预后其中44人疼痛控制良好,其余15人出现难以控制的复杂混合性疼痛,经多学科随访支持团队会诊后均得到了相应的处理;5人感受无生存意义,通过多学科随访心理干预后,患者心理状况也得到了一定的改善[14]。

1.5科教研工作的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

传统的科教研仅限培训单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实施医护一体化后可整体提高团队知识、技能和科研水平,使医护合作更加融洽,医生和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15-17]。如南开大学口腔医学系组织医护一体化口腔专业培训,通过教学内容整合、教师整合、教学标准整合、实践整合和考核整合等方法创新教学形式,在实践整合培训过程中,指定一名护士和一名医生配组练习,每组均有医护教学指导老师,使得医护技能配合更加默契[15]。

2影响医护一体化合作的主要因素

2.1管理模式的差异医护行业管理模式和资源分配的差异

将直接影响医护合作的团队建设。有研究表明,护士管理者可将护士分成不同责任组,责任护士可按照排班对一定数量病人实施整体护理,但医生却不同,要同时负责20个或者更多的病人,使得一名医生的合作对象可能覆盖所有护士,复杂的团队人员结构导致难以确定人员职责和分工[18]。

2.2文化和教育背景的差异

性别、文化和教育背景会影响医护沟通和协作。男人倾向于清晰、快速、以事实为基础的谈话,而女性却喜欢更深入的讨论,尝试挖掘问题的根源[19]。不同的教育背景也会造成医护专业思想和实践理念的差异。有研究显示,在传统培训中,医生专注于培训疾病治疗和技术进展;护士则专注于培训与患者人际交往的水平和提供护理服务的能力,调查显示,医生普遍对传统培训效果表示满意,但护士却认为护理的价值不应局限如此,还应积极参与治疗和决策[20]。同时,医学培训的不足会导致护士在紧急情况下无法作出正确的判断。有研究指出,在一些紧急抢救中,护士有时不理解必须优先执行医嘱的意义,坚持完成自认为重要的工作,这些错误不只会伤害医护合作关系,还会影响病人治疗和预后[21]。

2.3沟通技巧的缺乏

良好的医护沟通被证实可在减少医疗差错,提高工作效率,提升工作满意度等多方面促进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22]。破坏及沟通不良会降低医护合作的有效性。破坏是指在医疗服务机构中,同事之间身体性、语言性或情感性的,具有侵略性、欺凌性、恐吓性或分裂表现的总称[23]。医生的破坏会使护士感觉到失去了自尊和信任[3]。Rosen-stein等[23]报道,部分护士与医生沟通时,会表现出迟疑和害怕,这可能会延迟关键信息的传递;部分新护士,由于经验缺乏,在沟通时无法提供全面的信息,或无法及时回答医生提出的问题,最终可能耽误患者的治疗。

3优化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建议和措施

3.1优化医护一体化推广方案

实施医护一体化合作模式可通过医院领导牵头、研讨论证、学习宣传等活动,发动全院参与,强化医护人员服务意识,鼓励多部门共同协商制定医护一体化合作项目和实践措施。但医护一体化不宜强行推进,可采用品质圈等形式自下而上进行试点,再从试点逐步深化到全院,最后通过PDCA的持续改进探索更佳的合作方法[24]。科室可每半年或一年评估医护合作情况,将改进过程及结果纳入科室持续质量管理体系中[18]。无论何种方式,在医护一体化合作临床实践推广中,医护管理者只有调动医生、护士和其他员工的积极性,使其全身心投入合作策略研发、团队建设和运营质量管理等工作中,方能达到整体协同发展的效果[25]。

3.2建立有效的医护一体化沟通渠道

影响医护沟通的原因有很多,国内外研究者希望通过对沟通的方式和内容进行规范,使其简单、方便、有效,有利于重要信息传递,如管理者走访、安全评估和标准化沟通模式等。管理者走访是为了加强上下级沟通而设计的,其提出管理者应用80%的时间来聆听一线的声音[26-27]。安全评估是指团队成员共同对工作中存在的意外事件、高风险患者、需要关注的人群、重点感染控制区域等,进行评估、讨论和分析[28]。标准化沟通是以现况、背景、评估和建议这四方面来规范信息传递,其主要用于患者病情出现变化需要及时处理时的信息传递[29],除此之外,随着信息科技的发展,远程会诊系统和医护联合电子病历系统的研发也将为医护信息共享提供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沟通平台,这将改变传统医护交流沟通的方式,开创建设性的沟通模式。

3.3实施多样化医护一体化培训模式

3.3.1跨学科教育

IPE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专业(包括护理、临床医学、健康相关专业和社会工作)相互学习以改善合作和服务质量的教育过程[30]。至今,包括美国、加拿大、中国在内的42个国家已相继开展了IPE项目或研究。McCaffrey等[31]实施了一项由50名医生和65名护士参与的为期6个月的一项跨专科教育,教育涵盖的主题除专业知识外还涵盖了沟通技巧、肢体语言和良好合作的实践因素等,调查显示医护培训有助于培养医护建立良好的友谊和熟练的沟通技巧,医生愿意采纳护士意见,并积极参与护理工作。天津医科大学护理学院选择某院校本科二年级临床医学专业和护理学专业的60名学生,通过教案设计和教学准备后,采用导入病例、组建小组讨论和医护分组训练相的方式进行操作教学,调查显示98.3%学生对医护多专业的合作态度积极,并达到了良好的培训预期效果[32]。IPE由于其课程的复杂性、传统理念的冲击和决策层的关注缺失等原因,推广仍需大量的研究及实践。

3.3.2高仿真模拟教学

HFS是在真实的场景中,利用真人大小、有实际生理和病理反应,并能与他人进行简单交流的模拟人来实施临床实践教学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33]。HFS在医护多学科教学中,有利于优化医护护理团队建设,增强医护沟通,特别是护生和临床医学生受益会更加明显[34]。现阶段,HFS被广泛应用于手术合作、急救技能、产科分娩和心肺复苏等培训中。有研究显示,学员经培训后心肺复苏术能力明显提高,99.5%的学员认为在CPR和危重病抢救的培训中,高仿真模拟人可起到非常大的作用,97.6%的学员认为通过高仿真模拟人培训,可为团队积累良好的合作精神[35]。除了实物模拟人以外,1997年由美国佛罗里达州24名护理和健康教育工作者自发组织成立的模拟病人网络平台已成为目前全球最大的医学模拟教育培训和交流平台[36]。随着高仿真模拟技术的不断推广,将为医护合作提供更贴合实战的高效率教学体验。

3.4建设多学科协作的创新病房

美国麻省总医院设立了创新病房,其建立在“关系护理”的基础上,该模式强调护士与患者、家属、医生、其他护士及其他医务人员之间的关系[37]。创新病房通过设立高学历主管护士制作患者及家属联系手册、床头信息牌、多学科共同查房和电话随访等方式构建了庞大而成熟完整的医疗护理体系,为患者提供全程的优质医疗护理服务[37]。苏维等[38]指出通过多学科协作有计划、有组织地对骨科患者进行系统、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弥补了护士健康教育知识掌握不全面的缺陷,减少了护士对健康教育的盲目性,增强了患者对疾病的认知及自我管理能力,提高了患者的健康教育知晓率,对促进患者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4小结

本文通过回顾大量文献,从医护一体化合作的应用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了陈述并提出了建议。现有的研究表明有效的医护一体化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护理服务,最终改善患者的预后[39-40]。医护一体化治疗模式能体现“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具有进一步推广和应用的价值和必要性[6]。随着医护合作政策和实践的深入,医护一体化合作将随着更全面的研究不断优化和前进。

参考文献:

[3]刘容,付功莉,唐敏.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的实践及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5,31(26):134-135

[4]韦榕飒,潘冬梅,廖金莲,等.放射性口腔黏膜炎患者医护一体化疼痛护理干预[J].护理学杂志,2015,30(6):7-10

[5]谢小敏,梁亚红,张玉,等.医护一体化对儿科患者平均住院日及住院费用的影响[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4):85-86

[6]王雅琴,宁宁,陈佳丽,等.患者对医护一体化伤口治疗模式效果的评价[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11):74-77

[7]樊敏华,袁玮.非内分泌科住院糖尿病患者实施医护一体化模式控制血糖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4,21(15):43-45

[8]熊代兰,翟艳云,朱秀华,等.普外科医护一体化合理用药管理实践[J].护理学杂志,2015,30(10):74-76

[9]朱红,侯晓玲,曾利辉,等.“医护一体化”专项管理在提高骨科术前抗菌药物正确使用率中的应用[J].中国护理管理,2012,12(2):79-81

[10]姚美英,娄玉萍,王宪华,等.肾内科住院患者医护一体化管理预防医院感染的效果评价[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5,25(8):1811-1813

[11]刘晓艳,叶霞,王小芳.“医护一体化”疼痛管理模式在骶骨肿瘤患者围手术期的应用[J].华西医学,2013,28(4):582-584

[12]叶磊,李红,刘司寰.应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改进现代急诊入院流程管理的研究[J].护理研究,2013,27(31):3532-3533

[14]石磊,马筱慧,王楠娅,等.建立多学科随访管理体系加强出院患者癌痛管理[J].中国护理管理,2014,14(11):1128-1129

[15]戴艳梅,梁晓波,赵娜娜.医护一体化教学在口腔护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2):919-922

[16]刘燕,刘华英.运用医护一体化模式提高护士临床科研能力的实践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4):273-274

[17]常宗霞,袁玮,刘云,等.医护一体化培训模式对提高护理人员核心能力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11):855-857

[22]梁丽花.计算机化医生医嘱录入系统对医护合作性沟通的影响研究[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3,34(6):39-42

[24]于红典,夏保京,谢鹏.医疗团队视角下新型医护关系的构建[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2):34-36

[25]石应康.医护一体化优化成本效益[J].中国医院院长,2013(21):90

[30]张婷,陈红.医学教育中跨专业教育的发展概况[J].华西医学,2013,28(12):1958-1961

[32]庄淑梅,丰小庆.跨专业教育在临床医护操作技术课程中的实施[J].中华护理教育,2015,12(8):577-580

[35]谭菲菲,王长远,樊洁,等.高仿真模拟人在心肺复苏培训中的应用[J].中华医学教育探索杂志,2009,8(10):1311-1313

[36]牟宝华,郑玉叶,叶志弘.学习、训练、团队合作:第五届亚太模拟医护教育研讨会见闻与启示[J].中华护理教育,2014,49(1):78-79

全科医学科护理篇(10)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加大了在各个医学研究中的经济投入,很多的新式医学研究开始不断涌现出来,而且现有的医学模式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其中就包括越来越现代化的中医内科护理学,中医内科护理学很早以前就有了,但是它的发展却一直在停滞,随着医学模式的不断转变以及科学技术的不断加入,中医内科护理学的发展处在一个前所未有的良好环境。

一、中医内科护理发展的现状

虽然现在的中医内科护理已经有了较为长足的进步及发展,但是在很多现实方面依然存在着不少漏洞,这些漏洞直接影响着中医内科护理的发展,因此这些漏洞与不足急需填补与解决。现代医学倡导的以患者为治疗中心进行系统的、全身心的以及相对较为整体的护理理念与中医内科护理的理念是没有出入的,是完全能够契合的。中医内科护理其实从我国古代就已经存在,已经有了深厚的理论以及实践基础,而中医内科护理理论作为中医学之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还是临床过程之中非常重要的恢复手段,近二十年以来,国家之间的医学交流层次上了一个台阶,西方的医学技术与中医进行了互补交流,整个医学系统更加完整。但是就在这样一个医学急速发展的大环境之下,中医内科护理也还需改善和进步。

(一)中医内科护理专业人员匮乏

虽然我国现在的整个医学系统相对已经较为完善,而且从医人员也在大幅度增加,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医学人员却非常之少,只占到所有医学人员比例的9%。现在的很多医学专业学校大部分都是以教授西方医学为主要内容,中医医学的教学内容非常少,所以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人员只有很少一部分是专业素质较高的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很多大医院中的护理人员中的92%都是学习西方医学出身,对中医内科护理的基础知识以及运用手法出现了很大程度上的不足,对中医内科护理中常用的针灸、药透等等护理方法的运用很不熟练。因此,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匮乏是目前中医护理发展的一大阻碍,人员的匮乏直接导致了中医内科护理的地位始终不能提升,医学护理也会因此不完善,出现明显的短板。

(二)中医内科护理人员操作自由性不足

在现在的绝大部分医院之中,很多能够实施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实际护理过程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限制,比如说经常用到的穴位按摩、中药敷贴以及拔罐等等,由于很多医院沿用了较为老式的护理制度,导致这些中医内科护理方法失去了作的灵活性。总体来说,利用中医内科护理来恢复患者的过程会受到严格的限制,中医内科护理的实际运用不容乐观。

(三)中医内科护理创新匮乏、制度老化

现存的中医内科护理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一潭死水,由于护理人员无法进行大量的中医内科护理,因此经验的缺乏使得他们没有方法去通过自身的认识以及护理过程的问题解决并去创新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即便是专业的中医内科护理创新研发人员,也是因为缺少临床的实际经验而事倍功半,而中医内科护理的制度固守也导致了这项技术不能将制度作为依托来发展,因此制度的老化也使得中医内科护理技术发展缓慢。

二、中医内科护理的未来展望

中医内科护理技术作为一项非常实用的医学护理技术,保证这项技术的长远的发展以及长足的进步是每一个从事医学人员无可厚非的责任与义务,因此中医内科护理需要一些实际的、有效的改善。

(一)提升中医内科护理的医学地位

首先,将中医内科护理技术提升到首要的医学护理技术的地位上来,让所有的医学人员都能认识到中医内科护理技术的重要性以及实际效用,卫生部门以及立法部门应该尽早制定一些保护中医护理学术方面的规定及法律,提升中医护理人员的使命感,改变医学人员对中医护理学的传统观念。

(二)增加中医内科护理人员的数量

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医护理学也是一样,需要大量的从业人员来复兴这一行业,因此,医学院校要尽量扩充自身中医护理学的规模,培养出更多的热爱中医医学的人才,为中医内科护理学助力。而且医院都应该从自身的中医内科护理方面下工夫,减少西方医学护理的从业人员,抽调出一部分对中医内科护理医学感兴趣的人来学习或者熟知中医内科护理医学,使得他们能够逐渐成长为有经验操作中医内科护理技术,有能力胜任中医内科护理学岗位的高素质人才,一同壮大中医内科护理。

(三)大力发展中医内科护理事业,对医学制度进行改革

现在的西方医学护理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占据着护理技术的绝大部分,所以这样不平衡的分配比例是非常畸形的,为了医学护理事业的平衡发展,为了壮大中医护理医学,就需要医学护理在开始教学的时候就渗透规模性的中医内科护理知识,让未来的医学人员拥有一定的中医护理基础。而且需要从制度上进行改革,为中医医学护理事业制定适当的制度倾斜,以发展中医护理学。总之,只有从多方面一齐对中国内科护理事业进行改进,从制度上进行科学适当的改革,不断培养出高素质的中医内科护理人才,才能够使中医内科护理事业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全科医学科护理篇(11)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不断发展,重症医学科(ICU)已经成为综合性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工作是将病情危重的患者集中起来,运用最新型先进的医疗设备及监护抢救设备在人力、物力上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医疗及护理服务。

医院已经将重症医学科工作作为医院管理工作的重点。日常医疗护理工作成为保证重症医学科是现代尖端护理技术的体现,大批先进医疗设备的进入,致使重症医学科的医疗护理问题日益增多,每一个环节都有可能危害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因此护理管理工作显得更重要,为了患者的健康及生命,医院应该主动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差错事故的发生。

1.ICU护理管理因素

1.1护理人员配置:重症医学科是不允许家属陪伴的,这样就加重了护士的工作负担,国家规定ICU相应的床护配置应该是1∶3。可是在国内,大部分医院为追求经济利益,ICU床护比只有1∶1,繁重的劳动量使护士非常疲惫,为护理质量埋下隐患。

1.2医疗设备设施:重症医学科可以说是医院医疗仪器设备最多的科室之一,随着医疗技术不断发展,医疗设备更新换代速度太快,为提高患者治愈率,医院会引进最新型的设备,运用医疗设备和设备带来的并发症是护理管理的重要内容[1]。

1.3管理制度方面:重症医学科的管理制度没有严格的模板,很多医院都是从上级医院照抄过来后照章执行的,没有针对本院特点及不足加以改善,给管理工作带来不便,对于护理工作中的各个环节不能把关,机械性操作使很多安全因素被忽略[2]。

1.4护理人员:护士的工作强度大,大部分医院在重症医学科都是采取分组责任制,意味着护士的工作时间将为12小时,长时间高强度劳动量给护理工作的安全带来很大的问题,重症病房的环境相对是封闭的,护士在这样的环境下工作更容易产生负面情绪,将影响护理工作质量,而且新型仪器设备在临床运用中需要一个相对长的时间学习和熟悉,给护士带来很大的压力,护理工作技术风险加大,影响护理安全。

1.5护理病历:现代社会,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不断增强,大量片面的媒体报道使人们对医院有抗拒心理,在举证倒置的前提下,病历已成为保护医护人员的重要资料。但是重症医学科的工作有其特征性,面对危重患者抢救时,更多的是执行医生的口头医嘱,要求护士完成医生医嘱后及时有效地补充病历。

2.ICU安全问题对策

2.1对于重症医学科人员配备问题,可以严格按照国家规定配备护理人员,其实很多大型医院已经逐步完善护理人员的分工,将护理人为地分为护理工作者及护理员,这样就减轻了护士的工作量,并且对新入院几年内的护士要求每年轮转科室,保证重症医学科在缺少人手的情况下尽快补充熟悉其工作的护理人员,保证护理质量。

2.2对于新型设备,医院应组织专业人员对护士进行培训,做到每个护士对新设备新仪器能熟练掌握,有条件的医院,可以进一步分工,如有些医院有专门的呼吸治疗师,这样呼吸机使用及更新就可以交给专业呼吸治疗师完成,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量,保证医疗质量。

对于固定的医疗仪器设备医院应安排专业人员定期检查维系,护士应将仪器设备检查作为交班内容之一,保证仪器设备抢救患者的时候不出差错事故。

2.3管理制度上,应严格按照医院规章制度执行,做到科护士长、护士长、小组长责任制,定期对护理人员进行专业抽查检查,加强基础护理操作,确立护理质量考核标准,量化考核细则,建立护理质量督导管理机构,加强督促和检查,使护理人员在工作中有章可循,进行工作流程改进,使岗位职责明确,合理安排工作,确保护理安全管理工作落实到位[3],重要地方粘贴安全警告标示,每日早交班时做到护理病历交班、床头交班、口头交班并认真核对。

2.4护理人员的管理工作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量使大部分医护人员产生倦怠情绪,护士长应经常开展座谈会、讲座等消除负面情绪,加强护理人员的责任心。教会护理人员心理调节方法,学会释放压力,这才能保证护理工作正常进行。

加强理论及实践学习,ICU病房是个面对全院开放的科室,收治病人多样化,病情复杂化,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要求,除掌握本科室的护理特点 摘 要: 本文总结了影响ICU护理质量的因素,包括医疗设备、护理管理方面、护理工作者及其他因素,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对策及方法,包括增加人员配备、加强理论业务学习等,达到提高护理质量、减少医疗纠纷的目的,使ICU医疗护理质量得到提高。

关键词: 重症医学科 护理质量 护理管理

外,还要积极学习其他病种的观察重点及护理要点。

医学是门不断更新发展的学科,对于新的护理知识及技能应合理安排护理人员进修学习,采取一帮一带的方式将学到的新知识新技能尽快运用到临床实践中。对于新进科室的护理人员首先要求其掌握最基本的仪器设备工作和各种抢救技术如心肺复苏、电除颤等,培训考核合格后才可以单独上岗,将新近人员作为护理管理工作的重点管理对象。

2.5对于护理病历的书写,一定要做到准确无误,组织学习医疗文件书写等相关文件学习,对于抢救时执行的口头医嘱一定要求医生补充完整,每日交班时将病历作为交班的重点之一,护士长定期对护理病历进行检查,注意保证与医疗病历的一致性,保证不合格病历不出现。

随着医疗水平不断发展,重症医学科在医院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人们对重症医学科的关注越来越多,这就要求医院提高医疗护理质量,减少差错事故的发生。本文就重症医学科主要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阐释,希望新形势下的护理工作取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