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全科医学的发展大全11篇

时间:2023-06-19 16:13:51

全科医学的发展

全科医学的发展篇(1)

1. 必须尽快实现宏观医学教育模式的转变,从过去的专科医学服务模式转移到基础医学卫生服务模式。

全科医学的发展篇(2)

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提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至今已有15年之余。在各级党组织及政府的支持下医学界有识之士的不懈努力下社区卫生服务体系的构建及全科医生的培养均有了较大的发展人民群众医疗卫生保障水平得到不断提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水平把全科医生培养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已经成为医药卫生事业改革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本调查目的旨在于了解苏州市居民对全科医学的知晓情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进一步宣传全科医学、推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现将调查情况及结果分析如下。

资料与方法

调查对象:本调查于1年~9月对到苏州市5个社区的居民进行自愿填表调查。

调查方法:依据调查目的自行设计调查问卷。采用统一调查表随机选择居民以无记名填写的形式当场填写《调查表》调查表填写后当即收回。

结果

本次发出调查表16份回收156份回收率996。

调查内容及结果见表1~。

本调查结果:知道全科医生仅557;知道全科医生与专科医生的区别仅11;知道全科医生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仅。

根据学历与全科医学知晓率的分析见表。

P软件分析结果:Rs=991P=说明学历和全科医学的知晓率之间有相关关系学历越高知晓率越高。

讨论

本次通过居民对全科医学知晓情况的调查结果提示:说明苏州市居民对全科医学的知晓程度仍较低。而且居民的学历和全科医学的知晓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学历越高知晓率越高。分析原因可能与以下情况有关。

开展全科医学服务的时间较短:一些发达国家与地区在开展通科医疗实践已有多年的历史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在开展基本医疗保健服务方面以其方便、快捷、价廉、进入家庭和提供终生健康维护等服务形式在一些发达国家已经深入人心并在国家层面的医疗服务上也形成了一整套的就医体系有健康问题找“我的家庭医生”已经成为居民的健康保障和就医观念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在居民健康和保险资金支付等方面已经担当着“守门人”角色。中国内地于世纪8年代后期才引进全科医学的概念虽然经过多年的努力由于我国居民与发达国家居民在健康理念、就医机制等方面的差异尚未形成有健康问题找“我的家庭医生”的就医观念。加之我国大部分地区是由居民自己选择就医的医疗机构的普遍认为大医院专家的医疗水平总是比社区全科医生的高、大医院的医疗条件总是比社区医疗机构好等思维影响下无论“大病或小病”、“急性病或慢性病”都到大医院就诊使得大医院就医者人满为患而部分社区医疗机构却冷冷清清使得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居民反而缺乏全科医学长期负责式的健康照顾。因此全科医生也难以发挥居民健康的“守门人”的作用。

健康教育的广泛性尚有待提高:我国大部分地区居民尚缺乏预防为主的健康理念只是有病想到找医生缺少预防疾病、改变不良生活行为和方式的健康思维。为“加快发展全科医学培养全科医生”促进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快速的发展根据调查结果我们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强宣传全科医学:鉴于居民的学历和全科医学的知晓率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性学历越高知晓率越高的特点。卫生系统、学术界、新闻媒体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需要通过各种媒介(如电视、广播、报纸、黑板报、讲座等形式)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向社会各界宣传全科医学特色、全科医生的职责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对居民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多种多样的健康教育形式宣传健康知识、培养居民预防为主的意识提倡“小病”、“慢性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的观念配合建立居民健康档案改变民众对传统就医模式的依赖心理转变不管“大病”或“小病”都到大医院就诊的习性。尤其应该大力表彰在基层卫生服务机构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全科医生提高他们在居民中的形象解除社会各界对全科医生的认识误区为全科医学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和生长土壤。②提高全科医生职业道德和工作技能:全科医学是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因此要求全科医生具有关爱居民的敬业之心。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关爱居民的健康是全科医生获得居民信赖的基础。

“当前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从业人员存在着较严重的总量不足、素质不高、流失严重等问题。执业医师尤其是全科医师数量严重不足。据9年中国卫生统计年鉴我国约有6万名执业范围为全科医学的执业(助理)医师仅占执业(助理)医师总数的5远低于国际上~6的平均水平”。因此必需通过长期不懈的开展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和逐步完善培养标准、教学措施及评价方法;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对全科医生继续医学教育如自学、进修、运用医学学术平台及远程教育网等形式不断提高和更新全科医生的医学知识、防治方法等;定期对全科医生进行医疗卫生服务专业技能的考评督促全科医生提高医疗卫生服务专业技能提高居民对全科医生的信任度使全科医生成为居民信得过的健康的“守门人”。

由于我国开展全科医学年代尚短因此建立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新型的、基本医疗保健体系及培养一支群众信得过的全科医生人才的队伍尚需要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探索相关政策、措施及培养方法可谓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发[1997]号

全科医学的发展篇(3)

From actual conditions of our country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analysis and the direction of thinking/ ZHANG Yan-yun,LIU Qi-gui,LI Yue-ying,et al.//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2,9(23):159-161

【Abstract】 Combining our national conditions, through to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the analysis, and present to public health care reform in the backdrop, for China to enhance the general medical development level, and to better develop the general practitioner, probing based medical function really effective reform direction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Key words】 General practice; General practitioner;  Status of development

First-author’s address: Dalian Medical University,Dalian 116044,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2.23.105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现代医学科学实现了长足的发展,全科医学作为现代医学发展的新趋势,适应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需要应运而生。经过近三十年的风雨兼程,成为了卫生保健领域的新学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尤其近几年来,全科医学的发展受到了国家和医学界的普遍关注和高度重视,以全科医学为理论基础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正以燎原之势在全国普遍推行。发展全科医学、开展社区卫生服务,是深化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国家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加强要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建设,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服务”的政策,每万人口全科医师数达到2~3人,为全科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政策基础[1]。而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对其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不平衡。那怎样满足国家和百姓对全科医学的发展要求,促进全科医学的科学发展和学科建设,了解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是基础和前提,故进行如下综述,为将来全科医学的发展提供方向和思路。

1 全科医学的概念和内涵

1.1 全科医学的概念 对全科医学(General practice)的概念,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说法。从我国国情出发,对全科医学的定义较为赞同梁万年教授[2]的界定,全科医学作为综合性的临床二级学科,它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社会行为科学的相关内容,涉及范围广泛,包括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的各种健康问题。学科以“以人为本”为宗旨,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以人的健康为中心,与现代生物-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相适应,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的长期的、连续的、负责式的照护,反映了全科医学工作范围的广度和深度。

全科医学的发展篇(4)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全科医学教育是一种新型的医学教育体系。20世纪80年代末,全科医学的概念正式被引入我国,北京和广州等地区较早地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经过20多年来的积极发展,我国在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开展不同层次的教育培训、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教育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成绩。不过,全科医学教育也面临诸多挑战,包括对全科医学教育认识不足和重视不够、配套政策不完善、师资严重缺乏等。Linda等研究提出,中国的全科医学尚处于发展早期阶段,传统的医学教育不包括全科医学教育,要改革全科医学教育系统特别困难。为进一步推动我国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发展,分析我国现阶段全科医学教育的困境并进行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应用PEST分析法,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现状和困境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发展策略。

1、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通过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Medline数据库、中国期刊网和万方数据库检索文献;(2)自1997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各教育、卫生主管部门颁布的全科医学教育政策文件、规章制度等;(3)自1992年以来国内高等医药院校本专科招生目录、硕士研究生招生目录和博士研究生招生目录;(4)对国内全科医学教育领域知名专家学者的咨询意见;(5)到国内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单位机构(浙江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进行现场调研。

1.2 研究方法 本研究应用PEST分析法。它是现代管理中分析战略或组织外部环境的一种方法,通过政治因素(poli-tics)、经济因素(econolnlc)、社会因素(society)和技术因素(technology)分析从总体上把握宏观环境,并评价这些因素对组织目标和战略制定的影响。

2、PEST分析结果

2.1 政治因素 随着我国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医学教育的发展,国家越来越重视全科医学教育。自1997年起,我国陆续颁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促进了全科医学教育的迅速发展,见表1。不过,目前同时存在着相关政策不配套、政策的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如参加规范化全科医师培训学员的待遇常常难以保障。

2.2 经济因素 从整体上看,国内全科医学教育经费投入存在着地区不平衡现象。东部发达地区和沿海地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教育经费筹集相对容易,而西部严重缺乏。在很多省市和地区的社区卫生服务运行经费中没有人员培训的专项经费,即使有也没有很好地落实到实际的人员培训工作上。由于培训经费严重缺乏,制约了全科医学培训的开展,影响了社区卫生服务的深入发展。

另外,目前全科医师的待遇相对较低。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的全科医师缺乏应有的经济地位,造成了全科医学被政府认同却不被社会和医学生认同的局面,反过来影响了全科医学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3 社会因素 从社会大环境看,全科医学教育的受重视程度不高。长期以来,政府管理部门、社会公众对全科医学教育的理解存在片面性,认为培养社区卫生人才的全科医学教育是低水平、低层次的教育。有些人甚至认为全科医学是各个学科的简单相加,不屑于从事全科医学研究和教学,这些错误思想严重阻碍了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近些年来,基层医疗机构人才流失、人员不足、人才断层现象相对严重。

2.4 技术因素 全科医学属于新型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的特点。国内临床医学教育学制和学位制度层次较多,主要有中等医学教育、高等专科医学教育、高等本科医学教育和研究生医学教育等;学士学位医师、硕士学位医师和博士学位医师等。年制比较复杂,现有3年、5年、7年、8年等几种,是世界上其他国家所没有的。此外,尚存在着医学职业技术教育、成人医学教育。临床医学教育模式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影响着全科医学教育。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类型和技术特点见表2、3。此外,国内中医药院校还开展了中医全科医学教育。

3、解决全科医学教育困境的策略选择

3.1 建立国家全科医学教育培训制度的系统性策略 国家需要建立一个统一、有效的医学教育制度,该制度必须涵盖在校教育和毕业后的专科医师培训,使医师培养制度成为完整的体系,使整个中国医学教育都有制度可寻、有法可依,而不是各起炉灶。尽管我国幅员广阔,每个地方的医学教育和医学条件都不同,不可能用一个办法解决所有教育问题,但是医学教育基本制度不能变。在基本制度的基础上,各地可以再建立全科医师和不同水平的专科医师的培养办法。结合当前实际并考虑历史因素,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制度应逐步建立并最终完善,见图1。

全科医学的发展篇(5)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

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

全科医学的发展篇(6)

1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历程与现状

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末,至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7年,根据全国卫生改革发展形势和山东省医疗卫生工作现状,山东省教育厅和山东省卫生厅决定将我校作为省内全科医学教育试点单位,探索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当年,我校在省内率先设立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开始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的大专生。根据全科医学的培养目标和全科医生应具备的知识结构与知识技能,在充分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我校制订了三年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并不断根据实施情况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进行调整与优化,使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课程设置与课程体系基本满足了地区性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对全科医生的基本要求[1-2]。为了达到全科医学教育的预期目的,我校建立健全了全科医学教育组织和机构,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教育培训中心”,该中心下设一室三部,即办公室、教学部、科研部、实践训练部,整体负责全科医学专业方向的专业建设、教学计划制定、教材讲义编写、师资培养及全科医学研究等各项工作。为保证全科医学教育质量与水平,同期我校还成立了“滨州医学院全科医学专业指导委员会”,以监督指导全科医学教学工作。1998年,山东省卫生厅在我校成立了“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根据上级要求,我校以“山东省全科医学培训基地”为依托开始探索尝试全科医生在职岗位培训工作,制定出了全科医生在岗培训短训班、专业证书班所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课程体系,并将其付诸实施[3]。1998年与1999年2年间我校连续举办全科医生与全科医学管理干部培训班3期,共有163人结业,这些学员学成后返回原单位,现已成为滨州、东营、潍坊等地区全科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骨干力量。2000年,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已经初具规模。当时,全日制全科医学专业方向(三年制)在校学生已达362名。至2002年,已先后有5届专科毕业生毕业,共计808名。自2003年开始我校又招收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本科生,学制为5年,其中3年基础课,1年临床课与全科医学方向专业课,1年实习课,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临床医学专业全科医学方向主要以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具备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和全科医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能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医疗卫生单位、医学科研部门等从事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医学科学研究等工作的高级全科医学专门人才为目标。学生所学的课程涉及基础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全科医学总论及各论、人文社会科学等领域,共计近50余门。学生毕业后可以从事我国大中城市正在蓬勃开展的社区卫生服务及全科医疗工作,也可以在综合医院从事专科医疗或在科研机构从事医学科学研究工作[4]。为适应全科医学教育教学需要,我校于2003年组建了全科医学教研室。该教研室主要担负本科生和成人培训的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工作;2004年7月,我校又成立了全科医学系,以推动全科医学教育又好又快地发展。此后,我校又陆续组建了社区医学、社会医学、康复医学、老年医学、医学心理学、医学伦理学等相关教研室,以发展壮大全科医学教育教学力量。经过多年的建设与发展,我校已初步建立起了一支以教授、博士为学科带头人,硕士为主体,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这支师资队伍所开展的教育教学工作基本满足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要求,保证了全科医学方向的专业培养质量。2008年我校面向全校各专业学生开设了《全科医学概论》选修课程,学生选修率几近100%。许多临床、预防、口腔、麻醉等专业的学生选修《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后对全科医学与全科医生产生了浓厚兴趣,并表现出全科医生职业认同及从业选择意向。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我校设立了全科医学硕士研究生学位点。迄今为止,我校已形成了在校学生全科医学教育、全科医学专业方向学历教育、在职培训、转岗培训、研究生教育等多种形式并存的较为完善的立体化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2认识与体会

2.1“提高认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前提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推行全科医疗模式,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主要内容,是扭转“看病难,看病贵”困难局面的重要举措,也是改善当前医患关系紧张,医疗卫生服务环境恶劣的社会策略。推行实施全科医疗,就必须培养高质量的、居民们信得过的全科医生,就必须大力发展全科医学教育。各级政府与组织,尤其是高等医学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和高等医药院校,应该深刻认识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意义,切实提高发展全科医学教育的自觉性与积极性。这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思想前提[5]。2.2“领导重视”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保障在各级政府和组织以及高等医药院校内部,如果没有领导的重视,就很难能够真正开展或进一步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因为全科医学教育需要各种资源,没有领导的重视就不能获得这些资源,开展全科医学教育就只能是一句空话。为了引起各级领导对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者、全科医生及其他相关人员要积极向领导者们建言献策,向各级领导宣传开展和加强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要现实意义,启发各级领导决策层对于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的意识与积极性,主动做好领导的参谋,帮助各级领导设计、规划和组织实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6]。我校历届各级领导均十分重视全科医学教育工作,校党委、校长班子多次研究商讨全科医学教育事项,为我校的全科医学教育工作策划布置、排忧解难。领导的重视与支持是我校全科医学教育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2.3“科学组织与实施”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关键科学合理的筹集各种教育教学资源,积极探索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借鉴学习美、英、加拿大等国家的先进经验,把国外的先进经验与我国医疗卫生实际相结合,对于搞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十分重要[7-8]。对外国的全科医学理论与技术要合理的学习、消化、吸收并结合国内实际进行再创新,形成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要不断地总结全科医学教育经验规律,科学的组织实施各项教育教学工作,按照教育规律尤其是按照全科医学教育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高质量的全科医生,才能培养出符合社区居民健康需求的、受到城乡老百姓欢迎的全科医生[9]。2.4“师资队伍”是搞好全科医学教育的基础发展全科医学必须要有一只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各门课程的教学、学生的教育以及各项技术技能的训练均离不开教师[10-11]。我校采取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的策略,建立起了一支老中青相结合,学历、年龄、知识、学缘等各方面结构均较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为我校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夯实了坚实的基础。

作者:赵拥军 丛建妮 胡西厚 盖立起 工作单位:滨州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全科医学教研室 滨州医学院卫生管理学院

全科医学的发展篇(7)

医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把握发展规律,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用新的思维谋划医院建设,用新的观念指导医院实践,用新的办法改进医院工作。

实现医院科学发展,必须依靠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坚持发展成果由全社会和全体职工共享。近几年,内蒙古医院全面改善就医环境,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在医院的固定资产不断快速增长过程中,职工的收入、福利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且保持持续合理稳步的增长,做到了发展中凝聚全院职工,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全院职工的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保证了医院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医院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为了谁,依靠谁,发展成果由谁分享,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作为医院,首先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必须树立全新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流程,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把优质服务贯穿于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全院、全员、全程、全优服务。加强和改善医院接待的各种条件,提升接待能力,真正做到“患者选择我院是愿意,来到我院确实满意,离开我院充满情意”,实实在在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爱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

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以全院职工为本。要重视职工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为职工的成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支持平台。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正确的办院宗旨,充分认识提高群众健康素质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和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健康权益,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为医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承担政府、社会的健康职能和职责,架起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感情桥梁,真正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全面落实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医院要以人为本,必须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实施“科技兴医、质量兴院”战略是办院之本,要充分认识科技兴医和质量兴院的相辅相成关系,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把科技兴医和质量兴院战略一起抓,使之同步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医院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要注重预防、治疗、康复的结合,既着眼长远,创新体制机制,又立足当前,着力解决医院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既注重总体设计,明确总体目标,又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积极稳妥地推进医院各项工作。

全面发展,就是推进医院建设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应在管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经营、环境、文化等方面下功夫,逐步实现医院后勤保障的社会化、医院环境的生态化、医院服务的人文化、医院信息的数字化、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以及技术、设备、基础设施的现代化,为人民群众提供高水平、高质量、高标准的医疗健康服务。

协调发展,就是促进医院的医疗、教学、科研各个方面以及医疗、政治、行政各个环节相互协调,通过深化改革,强化管理,加快发展速度,优化学科结构,提高质量和效益,实现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的有机统一。必须始终坚持以医疗工作为中心,教学和科研都应围绕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来开展。医疗、教学和科研是“一体两翼”的关系,医疗是主体,教学和科研是两翼。脱离了临床的科研,不是医院科研发展的方向;脱离了临床的教学,也培养不出优秀人才。医院要以医疗高标准带动教学科研的整体提升,以临床疑难问题作为教学科研的主攻方向,以教学科研的优秀成果推动医疗水平的全面提高。

医院要协调发展,还必须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协调。要充分发挥城市大医院在急危重症和疑难病症的诊疗、医学教学及科研、指导和培训基层卫生人员等方面的骨干作用,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结合,将医院发展速度和社会经济可承受的程度,以及服务人民群众的满意度统一起来,防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的倾向,只有这样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要求,才能突出公立医院的公益性。

医院要协调发展,必须坚持学科建设与社会需求协调发展。医院的发展必须有赖于学科的发展壮大,而学科的领先与突破要面对社会需求,必须适应医学模式的转变,适应病人的需求。医院必须为每个学科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平台,为每个人提供一个平等的发展机遇,要注重长远,规划未来,防止浮躁、急功近利、急于求成的思想和做法,以观念创新为前提、文化创新为基础、制度创新为保障,通过创新求发展。

医院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人才建设是医院科学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必须用好现有人才,引进急需人才,培养优秀人才,选拔突出人才。医院必须把人才培养作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计划,敢投成本,在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同时,重点培养一批中青年专家,力争培养国内外拔尖专业人才。

医院要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快医院文化建设。医院文化具有振奋医院精神、提高员工素质、塑造医院形象、凝聚职工力量的重要作用。通过文化建设,提高每个职工的整体素质,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端正服务态度,提高医护质量。同时必须创建学习型医院,把学习当成医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基础工程,当成医院发展的第一要务,倡导职工养成主动学习、重新学习、终身学习的习惯。

全科医学的发展篇(8)

卫生部部长陈竺在会上要求,要尽快遴选并着力培养一批全科医师骨干,作为社区卫生人才培养的核心师资,培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成为全科医师培训基地。我们将通过10年的时间让社区医疗的阵地变强大,扭转“倒三角形”的就医格局,让社区医疗成为医务人员的首选岗位。

是什么阻挡了医学人才迈入社区医疗?全科医师的发展存在那些困境?全科医师在未来的发展中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本文试图为这些问题找到答案。

现状

待遇水平偏低

社区全科医师队伍,乃至整个社区卫生队伍目前还存在不稳定问题,社区很难吸引高级人才加入的主要问题是全科医师待遇偏低。这是记者采访过程中,大部分全科医师及专家所传达的信息。

由复旦大学卫生战略发展研究中心等机构共同开展的“我国公立医院职工收入分配制度研究”显示,医务人员的价值定位过低等,是导致基层医师队伍人心思动的主要原因。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更给出了具体的行业之间工资数字增长情况比较(见下表)。

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崔树起表示,“医务工作是高投入、高难度、高强度、高风险的职业,但许多地区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却低于当地的平均工资水平,这是及其不合理的现象。”

“由于基层医务人员工资待遇低,难以吸引到优秀人才,而现有的基层医务人员因无力承担进修、参会等费用,得不到进一步的提升,造成恶性循环。”北京市朝阳区劲松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庄宁告诉记者,“现阶段,全科医师学习的方式有很多种,如网络课程、面授课程等形式都可以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但由于收入较低,很难支撑学习经费,而医疗机构没有足够的经费供所有医务人员进修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师队伍素质的提升。”

技术水平提高慢

中山大学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马春花介绍,去年6月,她所在的学院一项关于基层医务人员薪水的调查发现,基层医疗机构吸引不到医学人才的原因除了过低的薪水外,医学生考虑更多的是工作前景是否远大。

北京市新街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李杰说,对于一名新毕业的医学生来说,过多考虑的不是薪水问题,而是自己未来的发展。希望能够在年轻的时候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无论学历还是能力都有所提高。

社区医疗机构并非完全无法吸引人才。作为社区医疗机构的北京市月坛医院,每年希望能在这里工作的医学毕业生不在少数。当问及为什么选择此处作为工作地点时,报名应聘的医学生回答到,因为这个卫生服务中心的杜雪平主任可以带研究生,这所社区医疗机构也与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他们在这里工作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所以他们愿意在这里工作,并不计较薪水的多少。记者也采访了新派到北京协和医院的医学实习生,他们的待遇并不及新分到社区医疗机构的医务人员待遇,但他们更多的是看好协和的师资力量。

“其实,作为80后的医学生,他们更看重的不是现阶段薪水的多少,而是单位是否能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社区医疗如果有很好的学术氛围,这比增加薪水更能吸引人才,也更有利于基层医务人员的队伍建设。”马春花说。

工作内容镶杂

从现状来看,我国的全科医师队伍数量明显不足。我国有近6亿的城镇人口数,按每5000名居民配备1名全科医师的低限标准计算,至少需要12万名全科医师,但目前已通过人事部和卫生部资格考试的全科主治医师仅有9826人,且多集中在东部地区的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人手的不足造成全科医师身兼医生、护士、护工多职,一人当多人用,工作内容繁杂混乱。

庄宁指出,国家赋予社区医疗“六位一体”的工作职能,防保、建档、疾病普查等工作,使得社区医务人员的工作量于原来相比增加了数倍,但人员的增长却并未跟上这个速度。按照政府低限标准计算。他所在的社区医疗机构缺编100余人。因此,很多社区医务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撰写论文和系统学习。

“而且晋升中级职称要求医务人员必须在核心期刊发表两篇以上论文,并对外语的要求很高,这对于社区医务人员来说原本就是非常困难的事,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但工作过于杂乱,使得我们在这方面可利用的时间少了,不仅技能得不到提高,也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庄宁说。

“一方面是社区缺乏高品质、高水准的全科医学人才,希望能有更多优秀的医学毕业生走到基层:而另一方面是现有的全科医师队伍水平发展受限,这对稳定人才队伍都是不利的。”崔树起教授表示。

社会认可度低

一个典型的美国卫生保健月度数据是这样显示的,每1000人中约有800人自述有症状,217人会去找医生诊断,其中113人会去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21人去门诊看病,13人就诊于急诊室,8人住院治疗,不到1人会到学术医疗中心住院。

这与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卫生服务体系的金字塔图形(见图1)是一致的。在西方国家,人们在病情较轻、病症不是十分紧急的情况下,均选择在社区看病:如果病情严重,则会由社区医师推荐到专科门诊看病。但在我国,据初步统计,即使是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患者生病后首选社区医疗机构看病的仅占30%左右,大多数患者选择去大医院看病。因此,我国的医疗服务系统呈倒金字塔结构。

“这是因为我国对全科医师的社会认可度不高导致的,”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主任委员张愈表示。我国居民多认为,全科医师技术水平低,基层医疗机构设施不到位,而大医院医师医术商、服务好,因此多选择在大医院首诊,从而造成看病难。

张愈谈到,国家曾制定“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主治、副主任及主任医师经过有针对性的全科医师转岗培训,经考核合格,并由卫生、中医药、人事部门认定后,可转为相应资格的全科医师”的政策,但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全国各省市、地区由非全科医学专业的中、高级医师转为相应资格的全科医师人数是0。访谈中绝大多数临

床医生表示不愿意晋升全科中级资格,原因包括认为全科医学没有专业性。这也反映了全科医师这个职业在医学生、临床医生中的认可度较低。

趋势

全科专科分工合作

以上这些医学生及医生的顾虑使得全科医师人才队伍建设缓慢、不稳定。那么,如何才能打消他们的顾虑,切实改善现有的问题以提高全科医师的积极性呢?

中华医学会会长钟南山表示,我国社会对全科医学的看法还存在一些偏见,人们觉得专科医师是最高级的,而全科医师是最底层的。其实,这样分类和看法是错误的。哈佛、耶鲁等名校医学院培养出来的医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培训后,有40%~50%会去做Community Doctor(社区医生),他们在那里工作并不会觉得低人一等。“实际上,当一名医学毕业生经3年住院医师培养后将向两个方向发展:一个是专科,另一个则是金科。两者都有各自的学术和艺术。”钟南山指出,医生应当把患者当成一个整体来考虑,而不仅是分成器官考虑。专科医师在这一方面做得并不是很好,而全科医师在这个层面上有自己独特的技术水平。

北京协和医院教授王仲介绍到,专科医师是进行确定诊断、病因治疗、研究发展的健康促进者,而全科医师是解决患者日常身体健康问题,进行常规保健、健康教育与培训的健康守门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疾病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大敌,全科医师的任务就是将治疗前移,治未病,普及基本医疗,并非如专科医师一样关注疑难杂症。两者工作职责不同,责任不一。

由此可见,全科医师和专科医师各有特点、不分高低。“全科医学是一门艺术,要通过科研、教育来显示全科医学的特色。而令人欣喜的是,这样的学术交流已经在不少城市开展起来了。”钟南山教授表示。

人才导向倾向社区

今年4月,首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与家庭医学学院公布了《高等医学院校全科医学教育现状调查报告》。调查显示,在已回收的112所高校的问卷中。已开设全科医学课程的学校共51所,占45.5%。高校设置的各类与全科相关课程以选修为主,共有18所学校,有14所学校设为必修课。报告中还提到,计划到2015年,全国开设临床医学本科教育的高等医学院校中,90%(注:计115所,按照学校数目不增长计算)在临床医学本科专业开设《全科医学概论》课程。“全科医学的发展将推动医疗行业的快速发展,成为未来10年医疗行业发展中的中流砥柱。”崔树起教授介绍。

钟南山教授指出,在医改五项较大措施中,强化以及建立比较完整、完善的社区医疗体系是一个核心问题,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各方面共同努力才能达到。这要求一方面加强对社区进行硬件投资,另一方面人事部门要提高社区医务人员的待遇,更重要的是培养能够在社区服务的真正合格的全科医师人才。目前全科医师的数量和质量远远达不到我们国家的需求,全科医学的力量尚显薄弱,因此要重视人才培养。他还提到,当前需要的全科医学人才分为两个层次:一类是能解决普通问题的全科医生,另一类是在有条件的地方培养的高级全科医师,通过这些种子再进一步培养符合中国基层实践的医师,这是全科医学的历史使命。

对于如何培养优秀的全科医学人才方面,崔树起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已经有两种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一种是医学生经过医学院的教育后再接受2~3年的培训,经过考核到社区工作;另一种是在大学设立全科医学专业,使医学生在进入大学时就确立全科医学方向,这样不仅在一开始就让医学生建立了防、治的大卫生观念,有其特点,而且医学毕业后即可流动到基层,为向基层医疗机构大规模输送人才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方面,在近日举行的“2009年住院医师/专科医师培训高峰论坛”上,上海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唐仲进表示,2000年起,上海开始在静安区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试点,对新分配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生进行为期4年的规范化培训。2004年12月,第一批23人完成培训。目前已有19名获得了主治医师技术职称,有7名担任全科团队长,有3名担任院长助理。“这是一个很好的趋势,保证了今后社区全科医师的素质,值得借鉴。”唐仲进说。

北京市卫生局科教处处长吕一平介绍,2008年,配合社区卫生人才“四个一批”工程,北京市在15个三级医院基地基础上,认可了16个区县的二级医院为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临床基地和他下属的社区基地。“我们调查了学员的收获,121名在培训全科医师中有将近60%的人认为自学能力提高了,最令人欣慰的就是95.9%认为提高了自己的临床思维能力,83.5%的人认为技能操作规范得到提高。”

“不论是从政策上、还是实际行动方面,都给与了全科医学建设极大的保障,使其处在最佳的发展时期。全科医学要把握有利时机乘势而上,重任在肩,应对三大挑战,维系人民的健康需要。”崔树起教授说。

相关链接

美国全科医学何以在强林中异军突起

“美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历史应引起我国的高度重视和借鉴,如果我们不从学员素质、培训能力、水平和制度等方面加以强化,势必使全科医学的发展受到制约。”一个学科能否健康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是看该学科是否有高素质的学科载体,即能否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美国的全科医学发展就曹固此经历了一次失败的过程。

美国的家庭医学始于20世纪40年代,由于当时人们对其发展缺乏深刻的认识,导致缺乏高素质的学科载体,即全科医生的素质不高,致使全科医学发展中途夭折。他们在总结了失败的经验教训后,于20世纪60年代又重新发展起来。

一个学科的重要载体是这个学科所培养的对象,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该学科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美国的家庭医学够在强手如林的专科医学时代得到蓬勃的发展,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重视了全科医生的质量。

20世纪40年代,专科医疗经过了一个飞跃式的发展后,人们感到过细的分科并不能使他们得到很好的照顾,于是在医学界开始试图建立家庭医学制度。开始,他们在大医院和高校中呼吁建议全科医学学科,但并未得到认同,多数人认为社区医疗不必要在城市建立,应该去农村和偏远的地方发展,培训全科医生的条件和师资都受到了限制,学员们没有经过合格的筛选,同时也得不到高质量的培训,毕业后去做家庭医生,自然无力提供高质量的服务,因此,全科医师在民众中没有威信,在医疗市场的竞争中失去了魅力。好成绩的学苗不愿意去作家庭医生,家庭医生更加缺少竞争力。这种恶性循环使全科医生在病人中彻底失去了威信,生源迅速减少,全科医学发展宣告失败。

当时warren Heffron,MD等一些全科医学的先驱者们一直致力于寻找失败的原因,经过大量的研究,他们总结出全科医学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与专科医生相比,奎科医生缺少完善的组织和规范的培训,这两点足以使全科医生自愧不如专科医生,失去应有的自信,从心理上就失去了优势。因此,必须要对全科医生的作用、地位、用途和水平都有明确的定位。经过他们的努力和奋斗,美国制定了全科医生制度和三年培训的规定,即将全科医生的培养正式纳入到住院医生培养的制度之中,使全科医生的培养同其他专科持有同等的地位和相同的要求。

全科医学的发展篇(9)

1前言

随着我国近年来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主题逐渐成为目前我国发展的主旋律,而卫生医疗事业的发展更是科学规划社会长远发展的重中之重。

2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现状分析

2.1国外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 全科医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在1970年初正式被确立,全科医学这门学科被北美的一些临床上的医学专家提出。最初,全科医学是一门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的临床医学学科。在1968年,医学专家们正式提出了一门具有独立性的学科,它就是家庭医学学科。之后在加拿大、 澳大利亚都陆续开始了与全科医学人才相关的一系列培养项目。1990年,在我国的台湾和香港也进行了关于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相关工作,现今,全球已经有许多国家和大部分地区开始了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工作方案的建立以及一些住院医师学习全科医学技能的培训。

2.2国内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基本现状 我国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在最开始建立的时候就已经具备了独特的中国特色,我国全科医学人才培养事业从改革开放到可持续发展, 经历了三个阶段,包括建立和弘扬以及发展,随后又经历了改革、 调整及复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突飞猛进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卫生医疗事业的重要部分。

3全科医生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全科医生质量有限 因为我国对于开展全科医学的教育比较落后,全科师资严重缺乏,培训基地和教材不完善,还有一些培训的工作不合理,规范化的培训宣传和普及很艰难,困难重重[1],社区全科医生本科学历以上的人很少,导致目前我国合格的全科医师寥寥无几。虽然有一些通过转岗和规范化的培养,培养了一些专业的全科医生,但目前,仍有较大差距,对于社区卫生发展的要求及居民的需求来说,这很难为社区居民提供高质量高水平的医疗保健服务[2]。

3.2全科医生培养方式不完善 目前提高全科医生医疗质量的先决条件是继续医学的教育,我国在积极实行的"5+3"全科医生规范化培养模式只解决了这门学科的入门问题,但目前全科医生只能通过参加专科医生举办的继续教育课程来进行继续学习,继续教育还是严重的缺乏,即使到更好的医院进行进修,也还是专科医生来指导全科医生,这样对于那些全科医生来说就缺乏了针对性的培训和指导,所以,对于提供针对全科医生的培训师资和平台,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全科医生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全面提高全科医生管理能力和诊疗水平是非常有必要的。

4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的重要意义

全科医学又叫家庭医学, 是一门新兴医学科学,是医务人员直接进入社会向群众提供医疗协助、 预防疾病的发生、保健身体,还有病后康复这一系列的指导与服务。全科医学人才是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主要在基层医疗卫生领域工作,为居民提供良好的医疗服务。

5全科医学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5.1开展全科医学教育研究, 加强全科医学学科建设 全科医学教育是培养全科医学人才必要的途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临床、预防、康复和人文等为一体的教育。近年来,学校大力发展全科医学的教育进程和研究,为了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情况,积极的组织教师学习和培训国家医疗卫生政策,加强对教师积极探索和了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和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的鼓励。

5.2加强临床实践基地建设, 积极开展社区实践教学 医学教育中非常重要的环节是实践教学环节,医学生即要有扎实的医学知识基础理论和专业的操作技能,还要有熟练清晰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实践能力。学校应该建立有利于医学生的一系列的实践操作体系;充分发挥学校和学校医院的教学资源优势,加强理论和临床实践的融合。

5.3培训基层在职医疗卫生人员 当前制约我国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关键是高职称的人员较少,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医生整体学历不高,专业不突出,年龄结构严重老化,重要的是居民普遍对基础医疗卫生的服务和医学技能不信任和不放心的缘故。因此,目前十分迫切的问题就是要强化在职医生的专业技能和知识的培训,提高全科医生的综合素质和诊疗技术[3]。建立全面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和培训人才的实习医院,为一些比较底层的医院的医生和乡镇卫生院全科医生提供全科医师骨干培训以及资质认证等,进一步为岗前培训做好准备,推进对基层医疗服务人员的医疗水平和可信度。

6结论

随着近年来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和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不断推进,在全科医学的发展和研究上有了很大的进步,在学科教育和医院人才培养方面有了充分的提高和显著的成绩。随着我国提出的现阶段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推动和不断完善医疗卫生的服务事业,是目前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全科医学的发展篇(10)

必须依靠全体职工的共同努力,实现医院科学发展。坚持发展成果由全社会和全体职工共享。近几年,医院全面改善就医环境,全面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能力,医院的固定资产不断快速增长过程中,职工的收入、福利没有受到任何影响,而且保持持续合理稳步的增长,做到发展中凝聚全院职工,调动了全院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提高了全院职工的科学发展意识和能力,保证了医院的全面、协调、和谐、可持续发展。

把握发展规律,医院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丰富发展内涵,创新发展观念,开拓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实事求是用新的思维谋划医院建设,用新的观念指导医院实践,用新的办法改进医院工作。

医院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

必须坚持正确的办院方向。实施“科技兴医、质量兴院”战略是办院之本,医院要以人为本。要充分认识科技兴医和质量兴院的相辅相成科大学子之家关系,发展过程中必须坚持把科技兴医和质量兴院战略一起抓,使之同步发展,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使医院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依靠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发展为了谁。发展成果由谁分享,始终贯穿着以人为本的原则和理念。作为医院,首先要以病人为中心,全心全意为人民健康服务,把人民群众满意作为医院工作的首要任务。要让人民群众满意,必须树立全科大学子之家新的服务理念,强化服务意识,规范服务流程,建立健全相关规章制度,把优质服务贯穿于每一个工作环节,确保全院、全员、全程、全优服务。加强和改善医院接待的各种条件,提升接待能力,真正做到患者选择我院是愿意,来到院确实满意,离开我院充满情意”实实在把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健康的关爱落实到每个患者身上。

必须以全院职工为本。要重视职工人文素养培养和职业素质教育,医院要以人为本。为职工的成才和自我价值的实现提供支持平台。必须坚持正确的办院宗旨,充分认识提高群众健康素质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中的基础性地位。坚持医疗卫生工作为人民健康服务的方向和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健康权益,维护和增进人民健康,作为医院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动承担政府、社会的健康职能和职责,架起政府和百姓之间的感情桥梁,真正做到全面贯彻落实党和政府的各项方针政策,全面落实医疗卫生行业的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岗位责任制,全面落实医院的各项工作任务。

医院要科学发展,必须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

全科医学的发展篇(11)

[中图分类号] R19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6)05(a)-0158-04

[Abstract] The strategic mode of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key disciplines in large general hospitals mainly includes sustainable investment, resource integration, combi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specialty subdividing, combined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receiving introduction and so on. Scientific and rational strategic mode selection can unify the key disciplines fulfill the purpose and meet the demand, combine of opportunities grasping and sustainable management, promote talent team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support quality improvement and safety control, promote service improvement and brand casting, in order to promote hospit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Key disciplines;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Strategic mode

学科是医院构成的基本单位,是医务人员职业发展的基础平台,是患者完成诊疗流程的最小单元,也是医院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如何构建完善的学科体系,培育优势的学科群体,打造鲜明的学科方向,探讨研究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模式尤为重要。近年来,某医院在巩固发展原有优势学科的基础上,对重点学科建设积极进行战略模式管理,学科发展取得明显成效,现拥有1个全军研究所、2个国家重点学科、6个全军医学专科中心,被评为全军先进医院,医院综合效益得到明显提高。

1 医院战略管理与战略模式的概念

学科战略管理是医院管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从医院建设发展的全局视角对学科所做出的短期、中期和长期决策,主要包括战略目标的制订和战略模式的选择[1]。学科代表医院在专业发展的高度和宽度,即技术领先的层次和学术影响的范围,因此,学科建设战略目标的制订,必须深入分析国内外医学科技发展的技术前沿和整体趋势,全面掌握国家医药卫生深化改革的政策要求,充分了解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变化,结合区域医疗市场份额的划分,对自身技术力量、床位规模、设备设施、发展潜力进行研究论证,遵循愿景明确、定位清晰的原则,进行整体的战略决策[2]。战略模式则是实现战略目标的方式选择,是战略管理的行动保障。学科建设发展具有长远性、系统性、动态性的特点,其中重点学科尤为突出。所谓重点学科,必须满足人才完备、技术领先、设备先进、规模可观、服务优质、感召力强、注重协作等条件,是医院整体实力的龙头和支柱。因此,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模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3-4]。一是,有利于提高医院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巩固医院主体优势,更好地满足患者对医疗资源的需求。二是,有利于高层次技术人才的培养,全面调动各级医护人员的工积极性,形成医院建设发展的凝聚力。三是,有利于医院内部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科学解决资源有限性和需求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提高资源利用率。四是,有利于优质高效服务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2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主要战略模式

2.1 持续投入模式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重点学科的形成,常需要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和时间的沉淀,也需要医院在人才配备、设备更新、技术创新上持续投入,推动学科建设呈放大式发展[5]。某医院神经内科1987年被评为全军专科中心,30年来该医院持续投入近亿元资金,学科建设始终运行在快车道。该院神经内科实验室设有脑电图、肌电图、经颅多普勒3个临床检验室,神经病理、基因诊断、神经免疫3个神经病学研究室,并有1个细胞培养室。该科自成立以来获国家和军队科技成果奖98项,在国内首报线粒体神经胃肠脑肌病、先天性肌无力综合征等,有11项临床和实验室技术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该医院医学影像科是国家重点专科,始终跟踪世界影像技术最前沿,640排CT、2.0TMR、PET-CT、ECT等设备均居国内领先行列,学科带头人被选为全军放射医学专业委员会和全军放射诊断设备质量安全控制专业委员会双主委,是军队医学科技领军人物,获得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2等奖5项。

2.2 资源整合模式

综合医院学科门类多,发展快慢不同,规模大小有别。为促进学科快速发展,可以对医院现有专科人员、特色技术和医疗设备等资源实施优化组合,发挥其最佳综合效益[6]。资源整合不是单纯的“1+1”,而是构成新的数列与集合。对全院学科实行统筹规划,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就可打造出新的重点学科,实现效能的倍增。某医院全军肾移植与透析治疗中心暨肾脏病研究所包含泌尿外科、血液净化科、肾内科3个临床科室,对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实施“一条龙”流水作业式诊疗,肾移植总数近5000例,血液透析患者3万人次,肾活检技术覆盖4省32市63家医院,被推选为全国器官移植学会常委单位、山东省器官移植学会主委单位。某医院急救中心是驻地“120”联动单位,共8辆救护车3个出车点,急危重症患者多,监护床位少。为解决学科发展瓶颈,医院将急救中心与重症医学科进行整合,充分发挥双方资源优势,推动了学科快速发展。

2.3 内外联合模式

基层医院或下级医院可以与国内外知名院所的重点学科建立合作关系,利用其先进理念、优势技术和资金资源发展自己的特色学科,在短时间内形成明显的地域优势[7]。某医院针对脊髓损伤多发的特点,成立了全军医院第一个脊髓修复科,是在国内外率先成立的以外科手段为主治疗脊髓损伤的专业科室,与军事医学科学院合作开展的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脊髓损伤技术临床取得良好效果。同时,该医院创伤骨科、骨病科、脊髓修复科3科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集约发展,在人才、规模、技术、科研等方面形成明显优势,被评为全军创伤骨科研究所和国家重点学科。某医院以消化内科为主体的全军肝硬化诊治中心拥有各类消化内镜近100台套,所开展超声引导下食道曲张静脉交通支硬化治疗、神经节阻断术、内镜下消化道早癌与癌前病变内镜黏膜下剥离等,技术辐射山东、河南等五省市,是中华医学会内镜培训基地,全军消化专业委员会副主委单位,与军内外90家各级医院的消化科形成稳固的内外联合关系,定期实行现场演示、远程会诊、教学培训,共享学科发展成果。

2.4 专业细分模式

随着医学科技的进步,学科细分呈现明显优势。医院可以专注于单病种,追求技术的精益求精,以优势专业技术为基点,把学科进一步细化,分别做大做强,实现整体效益的最大化,是重点学科发展的又一战略模式。某医院甲状腺乳腺外科2009年成立,建科7年4次扩大病区,现展开床位80张,平均住院日低于8 d。科室成立后,迅速开展三大类10项特色手术,特别是应用达芬奇机器人实施甲状腺微创手术在国内形成良好影响力,综合效益成倍增长。全军优生优育中心在原来妇产科基础上,细分为妇科、产科和生殖医学中心,年收入由原来3000万元增加到过亿元,医疗工作各项数质量指标名列医院前茅。尤其是生殖医学中心作为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建立的不孕不育症诊治及辅助生殖医学重点学科,完善了门诊、实验室、治疗室、观察室等学科体系,能够开展体外受精-胚胎移植、卵浆内单注射、胚胎冷冻、冻融胚胎移植、或附睾穿刺取精,以及优生优育领域胚胎移植前遗传病诊断、人工授精等技术,学科在军内外获得较高声誉。

2.5 中西医结合模式

在学科建设发展中,特色是生命,方向是灵魂[8]。中医药学是伟大的宝库,坚持中西医结合在综合医院有独特优势,病源广,专业细,科研平台高。如何为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中医药服务,关键在于医院的引导和学科战略模式的正确选择,尤其要注重特色形成和方向明确,以规避院内无序竞争。在中医药的临床应用上,某医院形成五大学科特色群,包括心脑血管疾病诊治、肿瘤诊治、肾病诊治、消化系统疾病诊治和训练伤防治。益气活血通络治疗心脑血管病,活血化痰软坚散治疗恶性肿瘤,清热化湿凉血法治疗肾移植术后药物性肝损伤,清利化瘀健脾益肾治疗肾病综合征、尿毒症,清肠扶脾法治疗结肠炎等,在临床诊治、科研课题、成果转化、院内制剂、保健养生、对外宣传等方面,均发挥了品牌优势。该医院全军肝硬化诊治中心和军区肿瘤研究所开展的“淫羊藿甙抗放射损伤和诱导分化治疗白血病及相关疑难问题的研究”“复方汉己冲剂防治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疗效的研究”分别获得省部级高层次奖项,医院被评为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全军中医药先进学科。

2.6 接收引进模式

某医院利用军队医院调整整编的时机,直接接收或引进一个学科和一个技术团队,在短时间内迅速形成本地域的优势学科。该医院接收全军小儿心脏外科中心后,在政策、经费、人才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小儿心脏外科技术水平获得迅猛发展,目前已在新生儿和婴儿先天性心脏病心内直视手术、先心病介入治疗、心脏瓣膜置换、冠状动脉搭桥及心肺联合器官移植、婴儿心脏移植等领域取得突出成就,部分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该学科在国内首先开展了2.8 kg低体重婴儿法洛四联征根治术,对体重1500 g早产儿实施Switch手术,出生11 h新生儿成功实施大动脉转位调转手术。该科室获国家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及军队医疗成果二、三等奖10余项,被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科”荣誉称号。

3 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作用

3.1 履行宗旨与满足需求相统一

医疗卫生行业是公益性事业,医院建设发展的根本目的是为患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医疗服务,同时,还承担抢险救灾等突发性宗旨任务[9-10]。因此,确立重点学科适宜的战略模式,可以紧紧把握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密切关注疾病谱的变化[11],瞄准国内外医学技术发展前沿,凝炼学科攻关方向,集中优势力量协同攻关,在重点领域取得新的突破。

3.2 把握机遇与持续管理相结合

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医疗行业进入政策调整的关键时期,基本医保全覆盖,支付方式多样化,“以药养医”问题的逐步破解,对医院尤其是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12]。某院作为全军新一轮医院等级评审的试点单位,圆满完成评审任务。并以此为契机,在医院迅速掀起学科建设精益化质量管理的新高潮,建立健全816项规章制度,制订了1200项各专业科室技术操作规范,并在部分科室组织了标准化医疗试点。组织编印了《医院规章制度汇编》《卫生战备应知应会》《医务应知应会》等6本手册,使医院管理更加有章可循,科学规范。同时,医院坚持向管理要效益,实施精益化内涵质量管理,优化流程,共享资源,降低成本,减少浪费,实现人力、物力、财力在重点学科的最佳配置。研究制订了《医院信息化建设五年规划》,建立起门诊排队叫号、分诊和银医一卡通系统,新建了高清远程会诊系统,数字化医院建设进程不断加快。对全院各科室实行全成本核算,医院和科室综合效益率大幅度提升。

3.3 人才梯队与科研能力相促进

重点学科战略的选择,学科带头人是关键,人才梯队是根本,科研能力是标志[13-14]。医院坚持重点学科的人才培养,科研创新优先保障,充分激发内在动力,更加注重外在引力,努力提高科研层次,实现重点跨越[15-16]。某院建立300万元高层次人才培养基金,选拔24名人才培养对象,与7名院士、20名全国全军知名专家签订带教协议。每年择优遴选15名技术骨干出国学习深造,加快学科带头人的培养。充分利用军区唯一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平台吸引人才,目前在站博士后近60名。近年来,医院有1人荣获“中国医师奖”,1人被评为“全国优秀医院院长”,1人荣获中国科协杰出青年“求是”奖。同时,医院建立健全了《科研创新奖励办法》《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完善各项科研管理规定,设立学科发展奖、科技成果奖、优秀论文奖等6个奖项,大力提倡与国内外知名院校、科研机构合作,盘活用好高层次科研资源,创办中华系列专业杂志,成功申报国家、军队重大课题50项,先后获得军队科技进步一等奖等科研成果奖68项。

3.4 质量提升与安全管控相支撑

质量是学科建设的生命线,安全是学科发展的保底工程[17]。学科的质量安全管理,必须实施三级监控,加强全层督导。首先是科室质量管理的控制,负责年度计划制订,组织自测自评,督导履职尽责情况,分析质量数据,查找缺陷隐患。第二级是机关职能部门质量管理的控制,将各层面质控信息进行总结,实行进行反馈。第三级是院级质量管理的控制,对质量结果进行分析评议和综合评价,进行质量战略管理,进行管理决策。三级质控有利于基础质量、环节质量和终末质量的全面管理,有利于对医疗安全缺陷隐患的层级监控、现场解决、持续改进,能够调动全体医务人员在质量安全管理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组成“我的安全我负责,科室安全我有责,全院质量安全人人尽责”的无缝网络,使院领导、职能部门和业务科室在质量安全管理实时互动,形成全院齐抓共管学科质量安全的良好格局[18]。

3.5 服务改进与品牌铸造相推动

重点学科的建设发展不仅体现在技术、规模、设备等硬件条件上,更体现在优质服务、文化品牌等软件表现上[19]。综合医院应充分发挥自身特有的技术、作风、纪律、信誉等特点,积极进行服务改进,铸造品牌优势[20]。某院本着“广泛发动、群众参与、汇集民智、宣传推介”的原则,在院内外广泛开展医院院风、院训、院徽和形象语征集活动;开展“我心目中的学科”“我与医院的故事”征文等系列活动,营造关注医院学科、热爱医院学科、展示医院学科的氛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以打造“为军爱民医院”为切入点,走入贫困山区、走到偏远农村、走进城市社区,定期组织巡诊义诊、免费体检和送医赠药活动;开展“关爱弱势群体、承担社会责任”系列活动,在社会上引起广泛影响。同时,大力宣扬重点学科及科主任等一大批“名科”“名家”“名医”,使医院重点学科和专家深入人心、家喻户晓,成为医院的“名片”“代言人”。这些活动开展,从不同视角多方位、多角度、全面立体地展示了医院重点学科,树立了良好的社会形象,铸造了医院的良好招牌。

4 讨论

随着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占医疗卫生资源主导地位的大型综合医院面临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各级卫生行政管理部门明确要求,公平可及、群众受益是深化医改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实施医疗、医保、医药改革联动,在管理体制、补偿机制、价格机制、收入分配、人事编制、医疗监管等方面全面改革,优化医疗资源布局,推进分级诊疗机制,加强层级人才培养,确保医改的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在新的历史时期,大型综合医院只有全面提升整体管理效能,才是推动自身“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根本途径。医院管理要素多元、相互关联,只有紧紧把握学科建设这一关键环节,把质量意识、资源统筹、技术创新、人才提升、效益优化等医院管理的内涵牢牢聚焦在重点学科发展上,才能保证医院建设整体推进、聚能增效。“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大型综合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研究应用,目的就是遵循需求原则、效益原则和适用原则,在国家医疗法律法规不断完善的前提下,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真正体现医院的公立公益性质,科学适度控制规模,不断缩短平均住院日,提倡精确医疗和个体化诊疗,严格管控药占比,合理降低平均费用,真正让患者放心满意。因此,重点学科建设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应坚持全面建设与重点建设、长远建设与当前建设、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相结合,以患者的健康需求为着眼点和出发点[21]。学科建设发展的规划来源于临床,归于临床,与国家和军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步,按每5年确定3~5个重点学科建设来规划,有计划的在人员、资金、设备、政策等方面给予倾斜,全力支持,重点扶持,提升学科层级。在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战略管理中,明确学科主攻发展方向,理清战略思路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前提;强化人才队伍,打造精尖技术是学科建设发展的根本;加强团队协作,实现资源共享是学科建设发展的助推力。同时,医院各学科在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同时,应学习借鉴其他学科先进的运行模式来提高自身的综合服务能力,激发每一名医务人员的积极性,不断提升医疗技术水平,提高服务质量,促进医院所有学科全面发展,为医院创造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 陈宏.中医医院战略管理与改革的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2,32(8):70-71.

[2] 唐蔚蔚,柴建军,李岩,等.公立医院后勤改革战略模式选择[J].中国医院,2013,17(1):63-65.

[3] 史文川,丁政,赵宁,等.中医医院发展的战略转型模式与路径探讨[J].中国医院,2012,16(3):75-77.

[4] 王玲,吴雯,张翔.新医改下公立医院战略管理探讨[J].医学与社会,2010,23(6):48-50.

[5] 邹晓风,吴建元,黄建英.学科建设在高校附属医院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5,35(12):90-91.

[6] 马中立,邹志康.大型综合性军队医院学科建设循证研究[J].中国医院管理,2009,29(2):14-15.

[7] 汤欣,湛保民.以学科建设促建精品医院[J].医院与医学,2015,3(1):12-14.

[8] 李维国,张玉维,张侃.军队研究型医院建设关键要素探讨[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9):891-892.

[9] 张蓝飞.医院重点学科建设该如何打造[J].医院领导决策参考,2014(24):19-21.

[10] 张怡冰,苏澎,王果,等.区域军队医院医学专病技术中心建设进展与问题[J].医院管理杂志,2014,21(4):305-306.

[11] 刘本臣,张寄,刘建平,等.强化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医临床研究,2014,28(6):130-131.

[12] 娄淮建,汪演,孟辉.某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式发展现状与对策[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10):910-911.

[13] 孙杨.社会认知理论视角下医生职业行为研究的制约和突破[J].中国医院管理,2015,35(12):100-102.

[14] 陈建明,邓华,杨听,等.驻边军队医院军民融合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J].医院管理杂志,2013,20(12):1158-1159.

[15] 冯常森,张志,吴钢.立足临床做好临床科研工作[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10,23(3):216-217.

[16] 黎爱军,吕芳,魏芹,等.论综合型医院临床科研建设与发展[J].医院管理杂志,2015,22(10):907-909.

[17] 王宾,李伟荣,刘力戈.我院临床科室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与探索[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4,34(9):24-26.

[18] 郑锴,杨美娟,郝峰.全面质量管理在综合医院住院诊疗管理中的作用探讨[J].中国医院管理杂志,2015,35(11):41-42.

[19] 姚锦,柳丽爽.公立医院品牌保护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医院管理,2013,33(10):69-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