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3 09:17:45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篇(1)

随着我国法治社会的初步建立,在高等教育的高速发展过程中,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呼唤“法治”。

一、高校学生管理中存在的法律问题

(一)学校管理制度本身的问题

高校制定的规章制度普遍轻视学生权利、重视学校权力,权利性规范与义务性规范严重失衡。细查各校校规,我们看到的是大量的“必须”“不得”等限制性条款,几乎都属于义务性规范,很少发现甚至根本就不存在权利性规范。权利与义务是相辅相成的,高校校规中权利与义务规范设置严重失衡,足以表明高校对学生权利的漠视。同时,在“从严治校”的理念下,高校的管理者一般都是从严制定校规,与相关法律法规比较,对学生的要求更高、限制更严、处分更重。如规定“考试作弊的,一律作退学处理”,毕业证跟英语等级证或者计算机等级证挂钩等,都与法律法规相抵触。同时,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庞杂而不协调,相同或类似的问题,在不同的规章制度中规定不一,有的表现为界定不一,有的表现为处理不一,降低了学生管理制度的权威性和可操作性,直接影响学生管理工作。

(二)学生管理法治化的程度有待提高

近年来,学校管理法制化的观念已渐趋普及,国内学界,尤其是教育学、社会学、法学等专业学者也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深度进行了诸多卓有成效的研究。然而,整理和分析近年来相关的论文和著作发现,研究者的视角大多集中在怎样加强管理制度建设、如何加强学生权利的保护以及改革学校管理的方式和方法等方面,均未能深入地研究高校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究竟属于什么样的法律关系、这种法律关系中学校主体和学生主体以及其他相关利益群体的权利义务内容如何,以及怎样才能切实做到学生管理法制化等结构性和基础性的问题。

(三)学生管理中普遍存在侵权行为

学生管理中普遍存在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主要集中在侵犯学生的姓名权、名誉权、隐私权、财产权以及受教育权等。

1 招生方面的侵权。在招生问题上,几年前发生的“北航事件”和“武汉学院事件”就是高校一些招生工作人员利用招生的“潜规则”侵害他人受教育权、危害教育公平的典型案例。这类事件早已存在并且非常普遍。高校的招生工作不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也就在所难免。

2 违纪处分方面的侵权。有的高校在学生违纪处分方面存在不合理甚至不合法的做法。比如随意开除学生学籍,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多数高校的学生管理中都有“考试作弊者,开除学籍”“男女学生同居的,开除学籍”“校外租房居住的,开除学籍”之类的规定。但这些规定并没有法律的明确授权,只是高校根据自己的情况制定的,不仅不合理,有的甚至明显违反法律。

3 学业证书和学位证书发放方面的侵权。绝大多数本科院校都将英语四级证书与学位证书挂钩,规定未能通过英语四级考试的毕业生不授予学士学位。而教育法和学位条例等法律法规均没有规定通过英语四级考试是取得学位证书的必备条件。学校规定高于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管其目的如何、动机何在,都必定会影响对学生的公正评价,侵犯学生的合法权益。

4 对学生财产权的侵犯。前几年四川曝光的“购书腐败案”,就是学校侵害学生财产权的典型事例。其实这类侵权行为早就存在于高校的许多代购行为中。

5 在其他管理方面的侵权。成都某高校在校园安装摄像头对学生的一些行为进行摄像并曝光男女学生拥吻、倒地的录像,且据此断定两学生发生“非法”而将两同学勒令退学,实际上侵害了学生的受教育权、恋爱权、隐私权和名誉权。

二、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法律意识淡薄:教育管理者的原因

在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部分教育管理者的法律意识十分淡薄,对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理解存在偏差。有些人片面看待法律的功能,认为法律可有可无,对自己有利就用,不利就不用,口头上说用,实践中却摒弃。这样一来,高校学生管理制度的制定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就都唯学校和管理者的意志为上,势必导致对学生权利的侵害。意识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意识问题不能解决,其他方面做得再好都不会是长效的。

(二)程序存在问题:管理过程中的原因

学校的管理是一种行政行为或者“准行政行为”,以正当程序为基本要求。正当程序错位会导致难以实现学校里面受教育者的“机会均等”,其各种合法的权益就难以得到保障和维护。从近年的学校侵权案来看,正当程序缺乏,程序存在瑕疵,是高校行使自主管理权过程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因此,重新审视程序问题、构建程序意识势在必行。

三、高校学生管理中法律问题的解决思路

(一)建立规范的高校学生管理观念体系

1 树立“依法管理”的观念。“依法管理”就是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体现法治精神,从决策的制定到实施都以法律为最高权威。这里的“法”,不仅包括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等,还应包括宪法中有关学校教育的内容以及所有其他与学校教育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如《未成年人保护法》《妇女权益法》《残疾人权益保障法》等法律中与学校教育有关的内容。所谓“治”,是指管理,而非管制,是指在学校管理过程中能动地依法管理、依法育人,而不是消极地运用法律作为工具来治理学校。机械、片面地把依法治校理解为“以罚治校”是错误的,因为法律不仅具有惩罚、警戒、预防违法行为的功能,还有指引、评价、预测人们行为和奖励、保护合法行为的作用。依法治校对学生管理的要求就是依法管理,从而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法治化。

2 树立“人本管理”的观念。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学生管理工作同样要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是一种把学生视为高等教育的消费者、把高等学校当做为学生提供教育服务的机构的理念。这在一定意义上把学生视为买方,而学校则是为买方提供服务的卖方。与传统教育模式不同,学生不再是被动、消极接受知识传授和管理的一方,这就要求高校管理中必须树立当前普遍缺乏的平等观和服务观。

(二)建立规范的高校学生管理运作体系

1 建立诚信档案卡管理制度。大学生诚信缺失已经成为一种令人担忧的问题。解决这个问题,首先需要高校加强诚信教育的力度,其次要尽快建立一些可行的制度,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其中,最能见实效的举措就是建立健全的大学生诚信档案卡制度,增强学生的诚信意识。

学生诚信档案卡制度是真实地记录学生在校期间的所有与诚信相关的信息的一种制度。学生诚信信息的主要内容包括自然状况、经济状况、品行情况、贷款情况以及学生毕业后的相关信息等。学生本人对档案卡记载的内容有知情权和质疑权,辅导员(班主任)负责诚信档案卡的日常管理,对学生履行告知义务,学生工作部门负责监督工作,在产生争议时进行协调。学生毕业离校前,各院(系)和学校学生主管部门应认真审核学生诚信档案卡记录的情况并签署认定意见。学生的诚信档案卡在毕业时装人个人档案,同时可以作为推荐学生就业的重要材料,供用人单位查询。但是,学生诚信状况的彻底改变不能完全依赖这种制度,因为这种制度终究还只是一种辅的制度。

2 完善规范学生违纪处分程序体系。(1)告知程序。设立告知程序,主要是为了使学生获得及时有效的救济,这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公开、公正、公平原则的具体体现。(2)陈述、申辩程序。高校在对学生做出处分决定前应遵循法定程序,告知拟被处分学生,对于学生提出的合理、合法的意见应予以采纳,并不得因学生的陈述和申辩而加重对学生的处分。这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维权意识,又能有效地防止和纠正高校违法或不当的处分行为的发生,还可以化解学生与学校的矛盾,实现高校学生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目标。(3)申诉程序。学生申诉程序包括违纪学生或监护人在接到违纪处理决定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可向学校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出书面申请,学校在接到学生书面申诉书后在规定的时间内作出复查并告知申诉人。需要改变原处分决定的,由学生申诉处理委员会提交学校重新研究决定。学生对复查决定有异议的,在接到学校复查决定书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可以向省级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提出书面申请。从处分决定或者复查决定送交之日起,学生在申诉期内未提出申诉的,学校不再受理其提出的申诉。这一方面显示学生管理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另一方面也彰显学校“以人为本”的精神。

(三)建立规范的高校学生管理保障体系

1 建立学生管理审查制度。学生管理制度涉及问题众多,稍有不慎,就会出现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情况。因此,在每项制度出台之前,高校需要审慎地进行审查,一般以提交专门的制度审查机构审查为主。审查机构由学生管理部门负责人员、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以及法律专业人士组成,要充分发挥高校法律顾问等专业人士的作用。制度审查的主要作用在于防患于未然,保证制度不出现瑕疵。

2 建立健全的调查取证制度。司法程序讲求证据,学生管理工作也不例外,高校要建立健全的调查取证制度。在对学生进行违纪处分之前,要认真审核学生所在系部提交的证据,有疑点的地方,学生管理部门需要亲自再调查、再取证、再核实,确保对学生的处分建立在客观、翔实的证据基础之上,充分落实“以事实为依据”的法治精神。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篇(2)

一、高校管理规范化概述

我国自从改革开放以来直至加入WTO,高等学校教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一方面,它们要不断的对其自身的教学工作进行建设,另一方面,又要不断的适应市场的变化,接受来自于社会的全方位竞争,因此,对于高校的管理面对着巨大的压力。

作为现代社会,高校的教学管理必须在其总体目标和规划下与时代同时进步更新,健全学校的相关管理制度以及提高教学管理的规范化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和前提。所以,对于高校的管理部门来说,制定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是实现教学管理规范化,保证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重要保证。

1.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含义

顾名思义高校教学管理指的是对于高校在教学工作过程以及教学步骤的管理。它主要是是通过一系列的规范制度以及措施对在教学过程中涉及到的教师、课程、学生以及形式方法和实施手段的协调组织和监控管理。通过对高校教学实施管理可以达到优化教学过程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学管理规范化是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所形成的对于培养人才规格和质量的一系列体制、方法和程序,通过这些条例和制度的规范性可以有效的提高在教学过程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2.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意义

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实质就是通过制定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在教学活动过程中的执行所达到的以“法”治教的一种管理模式。在高校推行教学管理规范化的教学模式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和稳定教学秩序。因为,只有当学校的各个岗位以及各个部门都有标准作为依据才能真正的形成严谨而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才能使高校的一切活动都处于教学规范期望中。

教学管理规范化不仅可以提高教学质量,而且还可以提高高校教师的知识水平,并且促进学风建设。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中包含着教学计划的制定、课程的安排、学籍管理等多个方面。这些步骤是否有效和正确在很大程度上都影响到教学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当其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体系和教学运行机制才能使高校教学质量得到保证。

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涉及到“教”和“学”两个方面的内涵,首先,从“教”来说,通过建立起来的教学管理规范可以有效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估,严格的对各项教学制度进行检查,这就激发了教师的工作热情;其次,从“学”的方面来说,制定出科学动态的学籍管理以及学业评估测评方法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最终有利于高校的学习风气形成。

二、高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

1.教学管理理念陈旧

(1)忽视了人的因素

在对高校教学管理中常常以行政命令作为主要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方法,教学管理者也将自己定位于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非是服务者。这样的价值观的歪曲就导致了在实际的工作中,教学管理者并不能站在教师和学生的角度去考虑教学工作,这就使得在教学中,作为教学活动主体的教师和学生并不能真正的参与到其中,不能完全的发挥自己的意识,施展自己的个性和才华,因此,这就大大的影响了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效果。

(2)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经验主义思维定势

在高校教学管理中,作为管理干部常常都缺乏现代化的管理理念,在处理事情上都是以简单的经验作为判断的依据,这就使得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缺乏活力,工作机械化,一些好的想法并不能及时的用到工作中。

2.教学管理制度的不健全

虽然每个学校都在积极的建立教学管理制度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但是部分高校并没有真正的建立起科学的教学管理体制,这主要表现在教学管理体制的制定并没有以教学质量作为核心,所以,一些学校即使已经有教学管理制度,但是还依旧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主要体现在教学管理制度不能满足教学评价的需要,不能调动教师教学的热情等等。究其实质是因为教学管理计划不明确、教学制度不完善,岗位职责模糊、课程设置重复等。

3.教学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力低下

对于高校教学管理来说,教学管理队伍在整个教学管理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甚至可以这样说,在多大程度上提高高校教学管理水平都是取决于教学管理队伍。从我国目前教学管理机构人员的素质来看,其所具备的能力并不能适应高校的发展,这主要表现在:一大部分的教学管理工组者并不是来自于教育管理专业,因而他们在管理中因为缺少专业知识而不懂得如何按照规律正常运作,这就影响了教学管理工作的开展。

4.落后的教学管理手段和方法

从目前我国高校的教学管理工作来看,虽然在选课以及教学任务的规划上已经实现了网络化管理,但是由于教学管理网络软件设施的滞后性开发仍然在管理中存在着不少的问题。很多的事情还是依旧需要手工操作进行,这就无形中增加了管理者的工作量,大大的影响到了教学管理工作开展的速度。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大多数的管理者在教学管理中往往过分的关注与对教学过程的管理,而忽视了目标,头重脚轻的现象比较严重,从而也就因此导致了教学监控体系僵硬化。

三、高校教学管理规范化的对策

1.更新教学管理理念

高校教学管理工作并不是只是事务性的管理工作,而是围绕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涉及到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管理,因而,在实施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时候,应该将自己定位为更好的帮助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服务者,积极的与学生和教师进行交流和沟通,使建立起来的管理制度和管理规定能够有效的发挥和体现教师与学生的个性精神。

2.建立健全而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体系

在高校教学管理工作中,教学文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因为它不但能够传达精神,还能够对文件的内容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因此,每个学期学校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教学目标以及工作重点建立起自己的教学文件。

而基于此基础上建立起来教学管理制度是维护教学正常秩序、提高教学质量、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教学管理部门应该根据学校的总体教学目标制定总则,然后下属学院在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自己的具体措施。这就使得教学管理工作有法可依。

3.提高高校教学管理队伍

教学管理人员的专业能力会影响到教学管理的时效性。作为学校的教学管理部门应该定期的开展对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培训,这样可以让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及时的更新信息,保证教学管理队伍的稳定性。

4.更新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

作为高校,应该适应社会的不断进步,及时的更新自己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尽量的使用管理软件,减少人工操作的程序。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篇(3)

一、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状

1.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

当前我国的高效学生组织缺乏自主性,为保证学生组织中每个个体的愿景具有代表性,还需要在学生组织的日常运作中将学校的教育理念加以应用,我国的高校需要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组织进行管理,不能够放任学生组织,任由学生个体为寻求自我价值而创立学生组织。但对于管理也应当适当,不能够使学生组织丧失其个体的自主性,从而使得参与的学生个体从一开始就缺乏融入组织、发展组织的积极性。在实践中我们发现,高校学生的组织制度不够完善,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组织常常收到学校管理的过分约束而造成高校全权把控学生组织,学生组织的自主性极弱。

2.高校学生组织缺乏自控能力

对于我国高校学生组织的自我控制力、约束力,普遍较弱。高效的学生管理整个系统中,学生所扮演的往往是被管理者。高效的横加干预使得学生组织在创建以及运行中的自我管理都缺乏自身的价值体系。高效在进行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拟定工作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际上过于严格,使得学生组织自身无法充分的发挥自我管理职能。自我管理的只能不能够有效发挥又导致高校长期全权把控学生组织,从而形成恶性循环。

3.高校学生组织管理制度不完善

在高校中,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制度也不够完善,没有相应的管理制度作支持,学生组织就自治这一功能,需要高校管理制度的允许下才能够得以生效。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高效的学生组织中,对于学生组织的自治管理制度基本空白,在高校中更多的是流于表面的学生组织管理机制,并没有充分的照顾到学生组织的自我核心价值。并且对于学生组织的管理缺乏可运作性以及科学合理性。对于学生组织的考核指标仅局限在组织所举办的活动量,以及活动中奖项的情况等,并以学生工作总结的形式进行考核。最终仅能够起到形式主义的作用,并没有形成一种有效的、学校主导学生组织自主自治的管理模式。实际考核开展时所选取的考核指标也很单一,不能够形成有效的绩效考核体系,对学生组织起到激励作用,并没有形成有效且系统化的绩效管理体系。

二、对于高校学生组织管理现状的对策研究

1.明确学生组织的管理定位

高校学生组织的建立愿景应当建立在学生个体的共同目的上,在这种具有集体全面性的基础上,建立自发的非营利性组织需要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而学生组织也应当是其组织本身的权利所有者,能够主导组织的发展方向以及组织的自治管理。校方所扮演的角色应当倾向于引导着与监督者,而非在学生组织的运行中横加干预。

2.校方引导学生组织加强自我管理能力

学生在学校的主要目的仍是学习,教授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也很重要,学生参与学生组织的管理实践不仅能够达成自我愿景,对于自身的自控力培养也很有效。作为校方,应当多加引导,带领学生营造良性的学生组织发展规律。对于组织中的管理者,要设定培训项目。作为校方需要为学生组织提供培训,帮助学生组织合理的展开运作,学生组织的管理者也需要积极参与培训、学习。在管理实践中多参考成功案例,吸取经验,对于管理工作要组织管理者的定期会议,讨论学生组织当前面临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方法。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篇(4)

作者简介:申倩蓉,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作者简介:李佳孝,西华师范大学四川省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四川南充,637000)。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逐步成熟、教育体制改革继续深入的形势下,高校面临的生源竞争、毕业生就业竞争等问题也日趋激烈。要在竞争中保持优势,高校创造和保持良好的社会形象就至关重要。公共关系作为一种管理职能,也可以运用到高校管理中,帮助学校提升社会形象。可是不少高校公关意识不强,公关管理效果不好,影响了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因此,分析高等学校公关管理存在的问题,探讨加强公关管理的策略,对高等学校充分开发利用公共关系资源、增强应对管理危机的能力、不断提升学校的社会形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公关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许多高校都开始重视公关管理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通过调查发现高校在运用公关管理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比如对公关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公关组织缺位、公关资源整合不力、公关制度不健全等。

(一)对公关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统一,没有形成合力

很多高校没有意识到公关管理对于学校的重要性,普遍认为公关是政府为了树立自身形象、企业为了自身利益而使用的推销手段,高校的责任是把学生培养成才,并不需要公关宣传,仍然抱着“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想法。因此,一些高校不愿意在公共关系上花费人力、财力和时间;而有的高校虽然认识到了公关宣传对高校发展的必要性,但大多数教师和学生认为那只是校领导和职能部门的事,与己无关。由于学校内部对公关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统一,没有形成从师生到校领导层的合力,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公共关系。

(二)没有专门的公关部门,公关管理职责不明

现阶段我国高校一般是由校办或者工会来履行公关管理职能,有的学校由宣传部或者校友会来承担这一任务。由于没有专门的公关部门,缺乏专门的人员来负责公关工作,致使学校的公关管理目标不明、职责不清,校办、工会、宣传部只是结合自身职能开展一些z公关管理活动,校友会的公关重心是校友,也不能全面履行学校的公关职能。学校公关管理缺乏战略眼光和具体规划,对优化学校内外部环境十分不利。

(三)对公共关系资源整合不够,公关管理效果不理想

由于种种原因,一些高校对自身的公共关系资源整合不够,公关效果不明显。一是对公共关系资源心中无数,没有全面深入的调查和充分发掘存在或潜在的公共关系资源;二是对公关资源缺乏全面的分析,不清楚各个领域的优势资源和短缺资源是什么,致使公共关系资源难以形成合力;三是对公共关系资源的利用没有通盘考虑、集中使用、相互补充和全程管理,一方面感到公共关系资源的不足,一方面又造成公关资源的浪费。

二、加强高校公关管理的对策思考

作为当代高校的管理者,必须正视高校公关管理存在的问题,思考高校应如何加强公关管理,充分发挥高校公关管理的功能,增强应对管理危机的能力,使学校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一)树立全员公关意识,为构建和谐校园打下基础

全员公关就是通过对全体员工进行公共关系教育或培训,增强全体员工的公共关系意识,提高全体员工的公共关系的自觉性,形成浓厚的公共关系氛围与公共关系文化。[5]首先,校领导要从学校可持续发展的高度认识公共关系重要性,把公共关系管理纳入工作日程,加强公关管理的组织建设和制度建设。提升认真学习公关理论,掌握公关的技巧,提高自身公关素养,有效地开展公关活动。其次,公关职能部门的管理者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学校公关管理的战略规划和年度计划,通过各种途径和多元化的策略卓有成效地开展公关工作。再次,广大师生要时刻认识到自己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公众对学校的印象和看法,从而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同时积极参与公关活动,利用各种机会宣传学校,维护学校的良好社会形象。

(二)整合公关资源,不断提高公关管理的实效性

整合公共关系资源是一个系统工程,包括公共关系资源的发现、开发、利用等方面。首先,高校要组织专门的力量来调查了解高校自身的公关资源状况。全面而深入地发掘高校现有的或潜在的公关资源,建立和不断完善学校的公共关系资源档案,这是整合公关资源、提高公关管理实效性的基础工作。其次,加强公关资源开发的力度。只有把公关资源变成公关资本才能取得公关效益,因此公关资源的开发十分重要。最后,要整合公关资源,充分有效利用公关资源促进学校发展。一是要对学校拥有的公关资源根据其资源优势进行分类整合,以备学校公关所需;二是根据学校公关目标建立公关资源梯队,为学校制定公关计划提供依据;三是建立公关资源数据库,为学校公关策略提供多元化选择。

(三)协调好与外界的关系,构建一个和谐的外部环境

1、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争取他们的关心与信任

学生家长是学校的首要公众和重要公众,学校必须管理好与学生家长的关系,获得他们的理解与信任。由于大学生来自四面八方,高等学校与家长的联系要比中小学困难得多,为此必须创新与家长的公关方式。一是联系方式要创新,可以采用家长委员会的方式,也可以采用学生鉴定家长回执单、问卷调查等了解家长的意见和建议,来改进学校的工作。二是联系时间要灵活,既可以利用家长送学生入学的时候进行沟通,也可以利用出差的时候拜访家长或者召开当地家长座谈会。三是联系家长学校要主动,学校要有对家长公关的计划,主动向家长通报学校的重大举措、主动邀请家长参观学校的新建筑、新设施,主动邀请家长参加校庆、运动会等大型活动,使家长时刻关心学生在校情况和学校的发展状况,提高家长对学校的熟悉度和信任度。

2、加强与社区的联系,争取他们的关注与支持

每一所高校必定属于某一社区,因此社区是学校最重要的公众。如果社区关系发生危机,学校就会受到损害,要构建学校与社区的和谐关系,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一是学校积极为社区服务。学校可以提供自己的教育设施为社区服务,弥补社区硬件建设的不足;还可以利用自身丰富的人力资源优势,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使社区感觉到社区发展与高校息息相关。二是主动邀请社区参与学校建设。比如可以聘请社区相关人士担任学校顾问、学校重大决策征求社区意见形成制度、大型活动邀请社区参与等等;同时,充分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建立学校的实习实践和德育基地。这样,既推动了学校和社区的共同发展,又加深了与社区的联系,一举两得。

3、加强与地方政府的联系,争取他们的重视与指导

许多大学发展的经验教训表明,能否处理好与地方政府的关系是高校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如果关系淡薄,学校的发展就可能遇到更多的困难;反之,如果关系和谐,学校就可能获得政府更多的政策支持、经费支持和行政权力的支持。为此,学校一定要摆正自己的位置,主动与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加强联系,争取他们的重视和指导。一是建立情况通报制度,主动向地方政府汇报学校的发展规划、发展进展以及需要地方政府帮助解决的问题,学校的积极态度才会得的政府的积极回应;二是建立沟通的平台,如通过学校和政府联席会、学校参加政府办公会、政府到学校召开现场办公会等,让政府更多地了解学校、帮助学校;三是要为地方政府分忧解难,在提供智力支持、参加公益活动、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与地方政府通力合作,这种双向互动越多,地方政府对学校的存在就越重视,学校的受益就越大。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篇(5)

(一)对档案管理工作缺乏重视

档案工作在社会上普遍存在着重视度不够的问题,这与人们档案意识薄弱具有较大的关系。在职业学校中,学校的领导和职员也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教学上,而对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忽视,意识不到档案工作对于学校各项建设工作的重要性。而且在档案管理工作中,没有明文的法规文件作为指导,使档案管理工作很难达到规范化和科学化。

(二)档案管理工作的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很大一部分职业学校在档案管理工作中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的情况,档案管理设施陈旧,设备不齐全。档案室不具体基本的档案保管要求,无法满足通风、防潮、防火等诸多档案保管的标准条件,导致所保管的档案存在着破损、发霉、虫蛀等情况。同时由于保管设备严重不足,所以档案存在着随处乱入的现象,给档案的安全埋下了严重的隐患。部分学校甚至没有专用的档案室,利用木箱来对档案进行存放,不仅不利于档案管理工作的开展,而且也使档案的使用效果大打折扣。

(三)管理工作体制不合理

通常情况下职业学校的教育档案管理工作都是由上级档案局来负责,但档案局作为行政事业单位,对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只是履行宏观指导的职责,但由于行业内每个单位都具有各自的特点,所以对于档案管理的科学指导和监督职能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四)档案管理人员素质较低

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工作往往是与人力资源合二为一的,不仅没有专门的制度和规划,而且也缺乏专业的档案管理工作。职业学校的档案管理人员往往是兼职人员,不仅没有经过系统的专业知识教育,而且忙于其他工作,对于档案管理工作较为忽视,导致管理工作仅仅是对档案的保管。

(五)缺乏有效的档案资料收集体系

由于职业学校从上到下对档案都缺乏足够的认识,更不注重档案资料的收集工作,不仅各部分没有专人进行档案资料的收集,而且档案部门与各科室在工作中也很少进行沟通,各类活动档案人员很少参与,这样就导致收集工作无人进行管理,导致档案材料收集存在着较大的难度。

二、提高职业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具体对策

(一)加强宣传,提高全体员工档案的意识

档案意识是做好档案工作的基础,因此,首先要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加大宣传力度。组织好《档案法》学习与宣传活动。通过学习与广泛宣传,使教职工能增强档案意识,形成人人重视档案,支持档案并自觉地维护学校档案工作。

(二)建立健全档案管理网络和管理制度

要把学校档案工作做好,要有健全的管理机构和管理网络。学校应该成立档案工作小组,组长应该由校级领导担任,各科室的领导和综合档案室的管理员应该是组员,同时各科室还要设立一名兼职档案管理员。这样就从组织上保证档案工作的顺利开展。有了管理网络,还要有健全的档案管理工作制度,这样才能保证档案工作逐步实现规范化管理。建立文件材料整理归档制度、档案保管制度、档案鉴定销毁制度、档案保密制度、档案利用制度、档案人员岗位责任制度等并监督实施,组织和协调学校各科室兼职档案员做好档案管理工作。

(三)加强对档案管理人员整体素质的培养

学校档案管理水平的高低是学校教学质量和管理能力的重要体现,所以作为学校档案管理人员,不仅需要具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而且还要熟练掌握档案专业知识,及时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更新,掌握最先进的档案管理方法和手段来提高档案管理水平。学校应该为档案管理人员提供培训和再教育的机会,利用多种形式来提高档案管理人员专业技能的提升,请专业人员对其进行定期培养,实际指导,积极参加上级管理部门组织的培训和再教育学习,提升档案管理人员的职业素质,提升其责任心和使命感,从而使其能够据实立档。同时档案管理人员可以从各校档案工作的共性与特殊性出发,广泛开展经验交流、学术研究和业务培训,改变以往职业教育学校档案工作任其发展、各自为政的状况。

(四)做好档案的收集和整理工作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篇(6)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高校必须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遵循教育、教学规律,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培养,对教学活动精心计划,认真落实,严格监督,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形成稳定协调的教学秩序,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级专门人才。笔者作为地方医学院教务工作者,主要是从事教务日常管理工作,结合学校医教学管理的情况,来谈谈医学院校关于加强教学工作管理的相关问题。

一、加强培养方案的管理

培养方案是培养人才规格的总体设计,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文件之一,它体现了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体现了政治与业务、理论与实践、必修课与选修课、课内教学与课外教育等方面的关系,是指导教学的法规性文件。学校应严格按照培养方案的规定,妥善安排教学和服务工作,保证培养方案的全面落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培养方案制订。各院系根据国家教育部、省教育厅的有关要求,结合新增专业的实际情况拟订培养方案初稿,教务处汇总审核,并组织论证,经学校讨论同意,报党委批准实施。

培养方案调整。培养方案印发后,必须严肃认真地贯彻执行,各部门不得随意更改,如因特殊情况必须进行小范围调整者,院系提出申请,教务处审核同意,报主管校长批准后方可调整。

培养方案修订。为保持教学的稳定性,培养方案原则上每4-5年修订一次,特殊情况可提前进行。修订培养方案,学校印发修订培养方案的通知,各院系根据有关要求,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提出修订意见和建议,报党委批准实施。

二、加强教学大纲的管理

教学大纲是最重要的教学基本文件之一,是实施教学的主要依据,它明确规定本门课程的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内容的范围、广度和深度、学时分配、教学形式、主要参考书等。教学大纲由院系部组织教研室编写,教研室应按国家有关文件要求,结合本学科发展状况及教学特点组织编写。教学大纲由院系部负责组织所属教研室、实验室编写并审核定稿,报教务处汇总,学校批准后统一印发。教学大纲发至教师和学生人手一册。各门课程均应有教学大纲,教研室必须依其要求开展教学活动。

三、加强理论课程教学

课堂教学是理论教学的主要形式。为保证质量,各教研室应安排符合条件的教师担任主讲。主讲教师是指具有讲师及以上职务或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通过岗前培训并取得合格证的教师。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授课。各级教师的授课时数原则上正、副教授不低于本门课程总学时的50%,讲师不低于45%,助教不低于5%。但三年以下教龄的助教作为培养性讲课,一般每门课程每学期每班不超过两人6学时。

四、加强实验教学的管理

实验教学是理论联系实际、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它不仅仅是对所学理论的验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实验课使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培养学生严肃的工作态度、严密的科学方法和严谨的工作作风(简称“三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医学院校的实验室实行校、院(系、部)二级管理体制,按照优化配置、公管共用、资源共享、提高效能的原则,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

五、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管理

现代教育技术是教学手段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应鼓励、支持和提倡广大教师应用多媒体授课。广大教师要认真学习、钻研多媒体等现代教育技术,真正理解多媒体授课的意义,不断提高多媒体授课的水平,不允许利用扫描仪将教材等内容扫描当作多媒体课件进行授课,要正确处理多媒体技术与讲课的关系,坚决杜绝新的“照本宣科”现象。

六、加强教材工作管理

教材建设是高等学校的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教材作为知识载体,是教学的重要媒介,各教研室在选用和编写教材时,必须按照有关规定,严格程序,严格手续,严肃纪律,确保质量。 教材的选用由教研室讨论,院系部审核,教务处批准。教研室选用的教材,原则上应为国家推荐的全国普通高等院校规划教材和获奖教材。特殊情况下,按照以上程序,可以使用自编和协编教材。

七、加强临床见习管理

临床见习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学教育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主要在医学类专业中进行。临床见习的主要目的是熟悉临床工作环境,了解临床工作程序,理论联系实际,增强感性认识,锻炼临床基本技能,为临床实习奠定良好的基础。见习由教务处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协助,院系和非直属附属医院组织进行。各院系应按照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见习计划,并组织编写、修订见习指导,明确见习的具体内容、要求、方法,切实做到学生每天的见习有计划、有要求、有内容、有专人负责。

八、加强毕业实习管理

毕业实习是完成培养方案的最后阶段,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独立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创造精神和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各单位必须高度重视并精心组织毕业实习工作。毕业实习由教务处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协助,各院系具体组织进行(包括联系毕业实习基地、实习动员、接送实习生、检查实习情况、技能考核等)。毕业实习应安排在条件较好、师资力量较强、专业水平较高的实习基地进行。

参考文献:

[1]周清明. 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弹性学分制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4.

[2]刘昕.学分制与大学生教育管理[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9.7.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篇(7)

1前言

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一流的大学, 必须有一流的管理”,学生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高校整体的教育水平,对学生实施科学、合理的管理可以促进高职院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开展,相反,学生管理不当会阻碍高职院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因此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新时期背景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虽然取得一定的进步,但在学生管理工作中依然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断的加强和改进。

2 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学生方面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在学生管理工作中,出现众多的管理者,党委书记、系领导、团委学工处以及辅导员等都是学生管理工作的直接或者间接执行者,但是在众多的管理者中,往往缺乏学生管理者。虽然在一些高职院校中,出现一些学生干部管理者,但是在管理工作中,并没有充分发挥学生干部自主管理的作用,学生干部在管理工作中大多都是遵循教师的要求进行管理,在管理工作中缺乏主观能动性。学生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没能充分发挥出来。

2.2学生管理人员方面存在的问题

学生管理是一项理论性及技能性比较强的工作,因此,它对管理人员的要求极高。虽然在部分的高职院校学生管理队伍中,出现一些比较优秀的管理人员,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还比较低。在管理工作中,管理人员无法做到热情、大方、细致、周到。在管理工作中,经常出现管理人员缺乏文明用语、缺乏耐心等现象。此外,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一些工作人员由于缺乏基本的专业技能知识,导致在管理工作中出现管理上的错误,给高职院校带来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3 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的对策

3.1强化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

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最终目的是为了教师与学生更好、更全面的发展。它是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及自我激励的重要制度保障,它所涉及的规章制度是严格的,教师与学生必须无条件的服从,但是这并不代表校园文化制度缺乏道德性。道德是教师与学生自觉地行为,但是有些教师和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因素导致道德的缺失,因此需要校园文化制度的制约与规范。校园文化制度对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规范和制约高职院校教师与学生的行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在校园文化制度的建设中,应致力于推动高职院校思想道德的建设,对一些致使高职院校内部出现矛盾冲突、阻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对高校的整体发展起破坏作用的旧制度,应该及时进行废除与修改,同时在校园文化制度建设中,融入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重要要求,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化,从整体上提高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思想政治水平,规范教师和学生的行为,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

3.2高度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

在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学生管理是最重要的环节之一,高职院校通过对学生实施科学、有效地管理,促进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发展,因此,高职院校相关的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必须充分认识到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且在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中自觉地做好各项工作,使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更好地促进高职院校各项教育工作的顺利进展。对此,高职院校的相关领导可以采取在学生管理人员内进行学生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强化学生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使管理人员高度重视学生管理的日常工作,并负起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责任。同时高职院校相关的领导还可以组织学生管理人员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召开学生管理工作重要性的专题会议或者进行一些相关的活动,使学生管理人员在会议或者活动中加深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认识,提升其学生管理的水平。

3.3提高学生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

学生管理人员是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最直接的执行者,其在学生管理工作中的一举一动都会影响到整个教育工作的效果,学生管理人员是学生管理工作质量的保证,因此,在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必须努力提高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首先,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管理人员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技能的学习,加强管理人员对专业知识及技能的掌握。第二,高职院校应致力于管理人员工作能力的提升。仅仅掌握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技能是远远不够的,只有将这些专业的理论知识及技能应用到实践中,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才具备实效性,才能真正地发挥它的作用,因此作为一名高职院校学生管理人员,除了要具备与学生管理工作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技能外,更重要是能够在学生管理工作实践中能够熟练并灵活的运用这些专业的知识与技能,不断提升其学生管理的水平。对此,高职院校可以采取学习、培训等方式进行。第三,高职院校应该加强管理人员的考核制度,执行责任追究制,在制度上规范管理人员的工作,使管理人员自觉地将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做好。

4 结语

学生管理是高职院校教育工作中关键的环节之一,其管理水平的高低对高职院校整体的教育状况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高职院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不仅仅有以上几点,更多的是需要我们在学生管理实践中不断地改进,不断地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管理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李琦.浅议高职院校学生干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学理论.2010(22).

[2]孙鑫.论高职院校学生工作中的人性化管理[J].科技信息.2010(34).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篇(8)

二、基本成绩与经验

(一)思想引领。伟大的理论产生伟大的行动。各个学校都十分重视教育理念的更新,以新理念指导自己的管理。

1、重视理论的学习。校长是一校之魂,什么样的校长就会有什么样的学校。校长们自身十分注重学习,他们订阅专业的教育管理刊物,认真阅读,做学习笔记,并将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例会等渠道传达给教师。

2、积极参观学习。对于教育教学管理规范,经验独特,业绩突出的学校(如洋思中学、栟茶中学等),学校能够及时组织领导或教师学习取经,回来后,组织讨论,如何针对本校实际,进行移植和改造,提高学校的管理水平和品味。

3、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学校三风建设,是校园文化的核心,也学校精神的集中体现。各校都有自己的三风,并在醒目的位置加以突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遵循三风的要求,是三风的具体化。校园内,具有各校特色的标语,诗一般提醒语,让全校师生沐浴在美的怀抱中。

4、明确的目标。目标凝聚人心,目标激励人们奋进。各校均能从学校实际,以及长远的发展提出自己的发展目标。如南海中学提出的“坚持走质量兴校、内涵发展之路,把学校建成管理规范,校风严正,教风严谨,学风浓厚,具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才培养基地;基本形成以师生发展为本的教育教学管理模式;通过提高教学质量,提升办学品位,把学校建成扬州地区具有办学特色的优质品牌学校。”

(二)制度保证。制度和机制建设是提升学校管理水平的基石。正如小平同志所讲“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变好,坏的制度,可以使好人变坏”。学校管理,如果没有制度和机制作保障,一切都将无从谈起。

1、完善制度建设。以实施精致化管理和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为目标,在充分学习先进地区、学校科学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实际和管理工作的新问题、新情况,对现有规章制度不断充实、修改、完善,延伸、拓展,组装配套,形成各具特色的、更加科学规范,可操作性强的、完整的制度体系框架。把制度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规范,用制度管好人、管好事。

2、创新机制。按照“目标明确、任务具体、责任清晰,考核严格,以质论酬,奖罚兑现”的整体思路,着力抓好各项机制的落实。一是责任落实机制,把教学质量和学校工作的各项目标、任务以承包、指标、标准要求等形式落实到人。系统上下人人身上有指标,个个头上有责任,调动教师好好教书的积极性。二是建立政策导向机制。学校的一切工作都要围绕提高教学质量开展,坚持以质量论英雄,评先、评优、奖励工资等都要严格按照质量取舍。让踏踏实实抓质量的受到政策的呵护,让质量高的得到政策的支持。三是利益驱动机制。学校自有资金分配制度不再吃大锅饭,坚持优质优酬,拉开分配档次。由注重过程向既注重过程更注重结果过渡。以利益驱动目标的实现和质量的提高。

事实证明,只要认真、踏实地抓好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真正解决好教师想不想教、愿不愿好好教的问题,学校管理水平一定会得以全面提升。

(三)改革推动。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再好的制度也不能一成不变,要因循时代的发展,社会要求的变化,不断改革创新。从我市学校来看,近几年,各校在教学管理,质量管理,分配制度等方面进行不同程度的改革,一定程度上提升学校的活力。如南海中学坚持 “集体领导,分条管理,分块负责,一职多能,重心下移”的管理模式,优化学校管理,实现了无缝衔接。XX年9月,学校又进行中层干部竞聘,并进行二级科室建设。明确了中层以上干部的职务、职权和职责。实施了行政成员工作周记制度,主要行政成员双签到制度。XX年9月,实行了减少管理层次的扁平化分校式的管理——年管会负责制。年级管理体系的建立,极大地调动中层领导的积极性。在教学质量考核上,既重视个人的努力,又突出集体的团结合作,发挥集体的力量。如教学任务指标实行年级、班级、备课组集体捆绑式考核,在规定的目标基础上,高于奖,低于扣。然后根据各科,各班的具体完成指标数,奖高罚低。

三、问题与原因分析

(一)有很好的行政管理,缺思想型的领导

蓍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也就是说,校长作为学校的领导者,就是要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和谐的发展,这是学校管理的出发点也是学校管理的归宿点。但现实中,有自己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并始终贯彻遵循,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围的不多。更多的面对考试,面对上级的考核,建立和完善学校的管理。虽说学校领导很重视学习理论,学习先进学校的经验,但往往在某一阶段,某一阵子,时间一久,也就丢之脑后。这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校长是由上级部门任命、领导,对上负责,学校缺乏真正的自主管理权,上级的部门的各项考核一定程度上捆住了校长们的手脚,让他们施展不开拳脚,还有诸如整个社会舆论氛围,以及对教育质量的理解不同等。如家长们普遍抱怨自己的孩子上学太苦,但学校真正正常放假,他们又很不放心。你校考重中、重点高校的人数少,他就认为你校质量不高,他是不大思考自己孩子的学习潜质与能力。因此,当今学校,因应考试及相应的考核管理是相当完备,甚至几近苛刻。但有长远的发展眼光,促进教师和学生可持续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做到求真务实的学校管理,我们还需要更多的耐心来期待。

(二)有严格的量化管理,缺有质量的管理

“量化管理”也是一种先进的管理手段,学校引入量化管理是与时俱进,但一些学校却将其发挥到了极致,必定走向反面。如教学考试成绩分析,绝大部分学校数据多达七八个甚至更多,优秀率、优良率、及格率、均分、差生率、学科指标分、全科及格率、班级均分差等;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一切以数据说话;检查教师的教学态度,翻你写的教案厚不厚,写了多少页,教后记写了多少个;检查教师对学生负不负责,作业的数量,批阅的次数,批阅的覆盖面,写了多少评语;相互学习,教师必须听多少节课 …… 。以上教学管理方面的东西,有些是需要量化,有些是不大好量化,将不该量化的硬要量化,使教师们产生了抵触情绪。还有些是数据太多,让人无从抓起,只能是该是什么就是什么,听天有命。

在教学管理工作中,我们要重视数字,因为数字反映一定的问题,但不能要那些不能说明问题的数字,更不能要那些本末倒置、损害教师积极性最终损害教育事业的数字。“向管理要数量”的行为必须改变为“向管理要质量”。

(三)有对成绩的高度重视,缺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在基础教育阶段,由于我们对教学结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因而教学过程失去了应有的教育性。尽管新课程谈到三维教学目标,但课堂教学的真实状态是更多的关注知识与能力。学校教学中,不是说没有教育,也不是教育谈得少,现在我们所谈的教育出发点和归属点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展开的。虽然学校也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但这些活动有的是注重个形式,装潢门面;有的做个样式,应付上面的检查。学校的老师也最怕搞一些与学习无关的重大活动,因为这些活动占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影响学习的成绩,好像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一个好的分数一样。

中学阶段过分重视知识教育,对学生只要考试分数,生活中的其他问题全由学校和家长大包大揽。我们经常听到这样的话,“小孩九年级了(初三),学习任务重,你们家长要照顾好孩子的生活,最好派一人专门陪读。”“毕业班了,学到11点半很正常。”“现在还看小说(打球),有一点时间还不如做模拟卷。”我们培养的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不仅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目的;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不仅要关心学生能上一个好学校,更要关心学生的理想信念、精神状态。我们今天的教学管理中的越管越细,越管越多,越盯越紧,究其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教育缺少对学生的心灵的关注,缺乏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关注。

四、对策与措施建议

(一)尊重、信赖老师,激发教师成就动机

办好学校的关键是靠教师。教师是学校发展之根本,也是学校最宝贵的财富。管理的真谛在于发挥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本应是学校最重要的办学理念。

首先要确立以促进师生发展为本的观念。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作为学校必须一心一意谋发展,谋教师的发展,学生的发展,教育事业的发展,其中的关节点是教师的发展。学校的领导应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办好学校的思想,促进人的发展作为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学校领导要始终将发展作为学校管理的大课题,作为哲学命题来思考。学校管理制度和措施在确定前要广开民主渠道,倾听各方意见,使学校的政策措施得到师生的真心拥护。加强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校务公开,使教职员工及时了解学校改革发展的情况,动员广大职工共议学校改革发展大计,为建设学校献智出力。南海中学经历十年发展,学校领导们已达成这样的共识:坚持以人为本,坚信人的发展至上,视师生的生命成长,终身发展和一生幸福为学校发展的第一要务。

其次,要致力于营造和谐的人际环境。“和为贵”,历来是中国人的传统价值观念,竞争是现代社会存在的突出特征。学校领导广与老师接触,多与教师交流,增进相互的了解;通过细致周到的思想工作,教育和引导教师正确理解竞争,积极参与竞争。

要以高尚的情怀去关心爱护全体师生员工,切实为师生员工办实事,办好事。学校领导不断改善和提高教师的待遇,努力争取国家明令但地方财政或教育行政部门不主动落实的待遇。努力创造师生间既有团结和合作,又有挑战和竞争,更有包容和谅解人际环境。

第三,肯定教师,给教师荣耀和尊严。相信绝大多数教师具有为人师表的基本素质,对教育教学怀有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对教师教育教学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个别的采取个别谈心,非责任心的问题要帮助他解决问题;普遍的采取统一强调,更多的要思考是否与学校管理制度、责任机制方面有关系。

总结推广教师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关注学校教师中教育教学实绩突出的老师,并做好宣传工作,努力挖掘他们的好经验好做法,在学校内推广,增强他们的成就动机。

(二)端正办学思想,提升人格魅力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篇(9)

关键词:普通高校 教学质量 教学管理 

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而人才培养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而教学管理又是教学工作的核心,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保障。教学质量的高低直接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关系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教学管理的创新是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需要。建立一套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先进教学管理制度,是当前高校教学管理创新的迫切任务,这就要求我们打破传统教育管理模式,摒弃忽视学生个性发展的传统教学方法,为学生自主学习、个性发展和实践活动提供更多、更广泛的时间和空间,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创新型人才。就目前情况看,随着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扩招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由于高校连续几年的扩大招生,高校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最为突出的矛盾是质的发展跟不上量的扩张,致使本科教学管理无论在认识上还是在管理手段上都存在许多问题,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主要表现为: 

1.教学管理观念落后 

教育思想、观念的改革是近年来在教学改革中一直强调的问题。但是,在短时期内扭转传统教育思想和观念是不现实的。长期以来,高校在本科教学管理上,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一直比较注重统一,而不是学生的个性发展;这显然不利于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此外,在教学工作中,依然存在着过于追求学科或专业理论体系完整性的倾向,此种倾向不仅会导致教学内容的重复和陈旧,同时不利于学生尽快地接触到科学前沿,结果导致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新的理论内容却又未能得到充分的阐述。上述问题,应当说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有关。也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高校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改革与更新依然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2.教学管理的目的和任务不明确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已经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这个新形势对高校的教学管理提出了挑战,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许多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还停留在过去的思想上,对高校教学管理的目的、任务没有深刻的理解,这将影响和制约教学管理质量的提高。因此,要想提高教学管理工作质量和成效,必须充分了解教学管理工作的内在规律,并对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目的与基本方法有深刻理解,高校教学管理工作的根本任务与目的在于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高级人才,教学管理必须紧紧围绕教学这个中心进行。符合客观教学规律的高效管理,围绕教学管理科学化体系,建立健全教学管理机构,明确管理职责,科学制定教学规章制度,加强各项教学工作规范建设,使教学的各个环节有章可循,有相当一部分教学管理干部,特别是基层教学单位专职教学管理者只是起到一个执行、传达、归纳、整理的作用。其实,教学管理的基本任务是:研究教学及其管理规律,改进教学管理水平;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工作正常运行;充分调动教师和学生教与学的积极性。从事教学管理工作者必须认识到教书是育人,管理同样也是育人。 

3.教学管理中重教轻学 

随着高校的扩招,为了满足改善办学条件的需要和扩大办学规模的需求,各高校也努力多方筹措经费投入基础建设和教学硬件设备的建设,积极增添实验设备、网络系统、图书资料等。但多数学校只注重了数量上的增加,而用于质量方面的经费投入有限,其具体表现在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经费投入不足,培训机会少。另外,许多学校尚未建立网络化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因而不能及时掌握教学各环节所提供的实时信息。高校在教学管理方面只重视对“教”的管理,主要表现在:强调对教师的培训和管理,能够经常性组织教师去兄弟院校考察、学习,并鼓励教师搞科研;然而,在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上则一直比较注重统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未能给予足够的重视;在教与学的关系上,强调“教”的主导作用,忽视作为主体的“学”的积极性的调动与发挥;造成学生长期处在一种“被动”的状态,不能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对学习缺乏兴趣和主动性,从而直接削弱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很多学校忽略对“学”的管理。在大学里,学生迟到、缺课、考试作弊现象时有发生,部分学生学习热情低,没有正确的学习观和就业观,不能正确的约束自己。这些都是影响教学质

[1] [2] [3] 

量的关键因素。 

教学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因素,针对上述种种问题,以提高教学管理为根本宗旨,笔者建议如下: 

.更新教学管理观念 

高校领导对教学质量的重视程度是影响教学质量的直接因素,也是教学管理体系高效运转的基础。这就要求高校领导在高校发展过程中具备责任感、紧迫感,不断进行研究,提高对教学质量保障理论的认识,才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各级教学管理部门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逐步提高对教学质量管理工作的认识。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需要把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坚持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多样化。在学生的日常管理上正确认识和处理统一要求与个性发展的关系,把教书育人、科研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有机结合起来。

.改进教学管理的方法,明确目的 

高校教学管理包含的内容多,涉及面广,责任重大。为了保证高校教学管理系统能科学、有序、规范、高效地运行,制定和改善教学管理制度应遵循规范性与科学性、系统性与一致性、可行性与可测性以及可持续性与创造性等原则。其中包括完善的激励机制与执行机制、教学信息监测与反馈制度、教学质量评估体系、教学管理环节与过程控制系统等。教学管理人员作为学校教学管理政策的制定者和执行者,必须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才能树立高质量服务意识,按照教学规律,对教学资源进行积极地和优化和整合。所以,首先应经常性对其进行业务培训,定期开展教学管理的交流活动,研讨教学管理改革趋势,不失时机地开展教学改革;其次,应通过适当的竞争。激发教学管理工作的活力。要健全竞争上岗机制,为教学管理人员创造公平、公正、公开的竞争舞台和发展机会,通过竞争体现优胜劣汰,提高整体素质;另外,建立一个符合校情的完善的现代化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可使学校管理层利用该系统实施宏观调控和微观处理,使统计、评估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并可以辅助决策。 

.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提倡教学并重 

目前高等教育模式多限于传授学科、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的教育模式远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科技、多元文化和知识经济发展的需求。高等教育的教学目标应该更多的关注其社会性、先进性、发展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并以此为指导,转变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改革专业设置、培养目标、课程内容、教育教学方法和教学设施。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实施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是教学改革中的主体。教师的教学改革不是简单追求形式、手段的翻新,更应该突出学生的个性和主体作用,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体制,充分尊重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自我意识、主体意识和自我调节能力,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建立一种开放的灵活的教育教学体系,保护和发展学生差异和个性,充分发挥学生的天性和优势培养和养成他们的独立自主意识、开拓创新精神、自主学习、实践、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另外,教学管理部门必须及时了解教师的教学状况和学生的学习状况,有必要让师生共同参与教学管理,参与教改方案的修订,从而不断改进教学和教学管理。只有创新观念,才能跨越教学管理创新上的障碍,突破旧思想、旧观念的束缚,形成教学思想活跃、教学对象主动、管理方式灵活的新的教学管理机制。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篇(10)

中图分类号:G4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06112-0107-02

在20世纪60年代心理契约(Psychological contracts)这一术语被Argyris引入管理领域。80年代末90年代初,心理契约的概念趋于成熟,D.M卢梭(Rousseau)在《组织中的心理与契约(Psychological and Implied Contracts in Organizations)》一书中将心理契约定义为“个体关于其与他人之间互惠交换关系的基础和条件的理解”。与正式的劳动契约不同,心理契在作用基础、作用条件和作用机理等方面具有特定的组织效应。在高校中,学校心理契约的构成双方――学校组织和教师之间形成一种隐性的关系:相互期望、责任和义务的承诺与互惠。这种心理契约反映的是学校组织(组织管理者)与教师彼此间对于对方所抱有的一系列微妙而含蓄的心理期望。可以说,浓厚的博弈色彩存在于双方的期望中。套用施恩(E.H.Schein)的理论,学校组织和个体教师之间的相互期望,远远多于在经济和物质上的需求,心理情感的期望对学校组织和教师是很重要的。高校师资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学校稳定效益的大小,甚至学校的存亡都提醒我们,如果单纯用明确而严格的管理制度与规则来提高其工作效率恐怕是行不通的。教师的劳动是心的劳动,只有触及心灵的管理才是最有效的,无形的心理契约会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感,影响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情感投入,影响教学效能以及教师的流动率,最终影响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学校心理契约的存在需要学校组织管理者作以下思考。

一、心理契约要求学校组织者反思与教师的相互关系

在以往的师资管理过程中把教师当做一个学校的成本,依靠如何降低成本,用微少的人力、物力、精神投入来获得最大效益的观念已经受到很大冲击。根据Herriot,Manning和Kidd1997年对英国各地区各行业的调查,心理契约在内容上发生了巨大变化,过去在心理契约中非常重要的内容,正在逐渐消失或占据次要地位;一些新的内容,诸如对灵活性、公平性和变革创新、不断尝试的要求,在心理契约中占据的权重越来越大。同时,交易型心理契约的内容在不断强化,对基于长期雇佣的关系型心理契约的依赖越来越少(Cavanaugh,Noe,1999)。

邓小平同志关于教育要实现“三个面向”的方针,为构建高校开放型师资管理模式指明了方向和途径。教师自主趋势增大,传统封闭式师资管理正向开放型转变(袁晓明,1997)。高校教师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在从事高等教育活动的同时,希望不断地获取新知识、新信息,拓宽视野,提高专业水平。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教师希望通过合理的途径挖掘自己的潜能,体现自身价值。同时,在市场经济的影响下,其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不希望一辈子固定在一个岗位或一种工作上,希望有所突破,有所创新,在社会的大环境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以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和价位效益。为了保持稳定有序的大环境,学校组织者应该在引进人才的开始就要引进教师的“心”。并且在教师的整个职业生涯中适时调整管理手段,建立新的心理契约,形成立(Es-tablishing)、调(Adjusting)、成(Realization)的良性循环,以确保高效率工作环境的实现。

二、心理契约要求学校管理者理解教师的内在报酬

Thompson,Jeffery,Bunderson,Stuart等人认为,心理契约的本质要素是“意识货币”(Ideological currency)。意识货币是雇员在追求价值目标过程中所获得的隐含的、可信的承诺,它与经济货币、社会情感货币(Socio-emotional currency)有较大的区别。意识货币意味着雇员的期望不是孤立地建立在个人职位上,而且源于雇员对组织价值做出贡献的信念。心理契约的违背(Violation)不一定非得源于组织对雇员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不公,也可能源于对违背原则的感知。因此,意识交换的心理契约比基于单纯的货币交换的契约需要更多的角色外行为(Extra-role behaviors),包含意识货币的心理契约能增强雇员作为组织成员的社会责任感。

我们不能把教师直接等同于雇员。但是不能忽视一大部分教师自己把自己当做雇员,从进单位那一天起“我是单位人”的“终身制”思想就在脑子里扎了根。只要不是差得过分,“循环我的工作”就可以按时领工资,就可以被评审通过。传道授业的责任已经很自然地进入每天的工作循环中。心理契约的存在,注定教师效能的提高、积极性的发挥都有赖于学校组织者再认识。建设“以人为本”的校园文化,把教师的文化价值观建立在注重人的能力充分发挥这一基础上,做到问心无愧,实现个人的社会价值。同时要形成及时的培训机制,满足教师的学习需要、成就需要。

三、心理契约要求学校组织者具有超制度的管理能力

高校为了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制定了各种各样的规章制度,譬如考勤制、奖金发放制、责任制、坐班制等等。然而,教师工作的性质和教师劳动的特点决定了更多的时候规章制度是无法约束激励“心”的劳动的。书面合同或口头合同等显性合同(ExpIicit contracts)或隐含合约(ImpIicit contracts)的确定均可由第三方见证,并具有法律效力。心理契约是当事者在特定时期和特定条件下对对方所承担责任的期望,它难以用正式的书面文件或口头格式予以表达。心理契约形成的基础不是法律和制度,而是道德、责任、习惯、信任等人文因素,契约的履行不具备法律上的强制性。显性契约一般是由任务导向的,且具有与任务周期相对应的时效性,而心理契约的形成可以发生在个体尚未加入组织之前,并持续至个体已经退出了组织以后。与显性契约相比,心理契约的内容会随着当事双方环境和条件的变化而经常发生变动,同时,心理契约的非对称性十分明显。在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里心理契约的缔结不是基于当事双方的共同目标,而是单向的利益诉求,所以无法通过重复博弈求得均衡,当事一方对关系方的期望即使可以被明确地表达,也不一定被认可和承诺。

学校要在某个时间阶段内发展到一个什么样的程度,需要教师的集体努力,无形的心理契约会影响高校教师的工作满意感、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情感投入、工作绩效以及教师的流动率,并最终影响高校战略目标的实现。相对应的,教师的利益也不是一些明文规定能解决的。这支队伍的最大特点是都受过高等教育,有针对性地对教师行为进行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导、激励,对教师不同时期的不同需求(如生活需求、学习需求、工作岗位需求、理解需求、尊重需求、成就需求等)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予以满足,使他们受到鼓舞,提高忠诚度和满意度。另外高校应该给教师一个自主环境,满足其自的心理要求,实现高校教师的自我管理、自我控制。高校管理者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建立符合教师特点的激励机制,相比起只按照规章制度进行组织更有意义。不能再把教师作为单纯的被管理、被安置、被安排的对象,教师扮演的是消极被动的角色;而应该按照人力资源管理的概念主动开发,尽量创造各种优厚的条件来培养教师对学校的归属感和主人翁意识,从满足他们的需要和期待为出发点,充分发掘他们的潜能。

四、心理契约要求学校组织者具有差别化的管理艺术

个体在需求、价值观、知识、技能、工作岗位、年龄、世代等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其在心理契约感知上的巨大差异De.Meuse,Kenneth,Bergmann,Thomas,Lester,Scott等人的研究表明,时间在个体对心理契约的感知上作用巨大。在过去的50年里,诸如信任、支持和尊重等关系要素在心理契约中的影响降低,年青人通常更追求工作的多样化报酬,如参与管理、灵活性和生活质量等,而年龄更大的人则秉承刻苦工作和忠诚等价值理念(HiItrop,1995)。卡茨和费斯勒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纵贯教师生涯的理论架构,并生动地呈现了教师在整个教学生涯中的发展与变化的真实画面,具有较高的理论价值。老年教师希望自己一生的学术研究早日成书立说,社会地位得到认可,主要表现为新生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中年教师,他们是教学活动中的中坚,教学工作任务重,家庭负担也重,他们要求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对职称评聘最为关注,主要表现为社交需要和尊重需要;了解青年教师的心理特点,管理人员应从以往指令性的方式转变为指导、协调、共同参与的方式。管理人员应鼓励、支持、信任青年教师,让其独立自主地承担工作任务,只有在出现困难时,管理人员才给予指示、帮助。这样不仅给青年教师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更主要的是在完成任务过程中增强他们的参与体验,以及更好地发挥他们的灵活性。

工作方式也是影响心理契约的重要因素。很多大学对教师的管理已经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默许教师兼职。这样就形成全日制正规大学教师和兼职教师或者外聘教师等工作方式不一样的教师共存的局面,他们对条件有不同的期望值(Bergmannetal,1986;Larwoodetal,1998)。兼职教师更看重工作的灵活性和短时性,他们可能从家庭、休闲和继续教育等方面寻求价值满足感,较少对工作中未满足的需求做出极度的反应。Smithson,Janet,Lewis,Suzan对英国雇员的研究表明,短期雇佣合同会导致交易型心理契约。在短期工作条件下,兼职受到任务导向型激励,而不是学校组织者导向型激励。这提醒组织者要有侧重地施行激励方式。而全日制教师接受长期安全的保障和平稳的工作条件来换取工作时间的灵活性,以达到工作和生活的平衡。这意味着他们已经将培训机会、自我发展、适度的自主和尊重等内容加入到了心理契约。这提醒学校管理者要根据心理契约的变化关注教师的业余生活(Non-worklife)。

师资队伍建设中关键的是人才,是人才的竞争,而隐藏在人才竞争后面的,实际上是制度的竞争。高校师资管理制度创新的关键在于要变物本位的管理模式为人本位的管理模式,学校组织者要转变观念,建立市场化、民主化的新体制,特别是要努力形成合理的用人机制、激励机制和评价机制。

收稿日期:2006-06-05

关于学校管理的问题篇(11)

一、当前高校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一)管理机制僵化。目前,我国的教育事业发展还处于探索的阶段,高等教育教学管理中的问题也日渐突出。一些传统的经验都会对高等教育的教学管理机制有着制约,机制比较僵化,不灵活。现行的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有严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管理观念与管理方法的痕迹,高校教学管理的基本理念尤其突出,和现在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这样的教学理念根本无法跟得上发展的速度,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的推行严重不相适应,在高校中分工管理不明确,管理机制僵化。

(二)管理手段落后。目前,我国总体来说已成为世界上的教育大国,但是教育大国不等于是教育强国,还有相当一批院校没有形成健全的、完善的科学教学管理制度。由于我们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师资队伍的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教学和教学管理的经验不足,教学管理干部交替频繁,所有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健康发展。

(三)考核方式死板。现有教学考核制度尚未明确,所要考核的对象和方向还都不是太完整,考核的方式也比较单调和死板。特别是在教学管理工作业绩考核的评审上,有很多学校太过于去注重科研成果,从而忽视了教学的任务。量化考核指标体系以数量追求为向导,使“重数量轻质量”成为必然,给投机取巧者创造了可乘之机,功利主义在教师中日益膨胀和扩张。教师量化考核制度的错误导向,损害了考核的权威性、严肃性和公正公平,将会给高等教育事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二、造成上述问题的根源

(一)社会因素的影响。改革开放的深化、市场经济的发展给我们带来了繁荣,但由于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社会上也出现了某些不合理的现象,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滋生,使教师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自尊受到一定程度的冲击,职业信念动摇、师德失范、责任感削弱,教师不愿意把主要精力放到教学上。在目前教师职业还比较清贫的情况下,一些教师有科研项目的稿科研,没有项目的“身在曹营心在汉”,热衷于社会兼职,到民办学校及社会培训中大量兼课,甚至有的人堂而皇之的在外面做起了生意,搞起了经营,教学成了副业,自然也就投入不足了。

(二)学校现行职称政策及其他政策的导向性影响。我国流行一般学校以教学为中心,是“一个中心学校”,重点大学既以教学为中心,又以科研为中心,是“两个中心学校”的说法,但是实际上,几乎所有的高校都办成了以科研为中心的“一个中心学校”。评价一个人的水平和能力,主要是以其科研成果和发表的论文多少为依据。教师在晋升职称时,主要靠科研成果和论文。

(三)教学管理不到位。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就是严格的教学管理。教师和教学采取的的弹性方式管理,这些都是由高校工作的特点来决定的,在有课的时候就去上课,那么在没有课的时候可以自由支配时间。这样虽然利于教师的研究和学习,但也容易使得教师的某些教学环节,如备课、作业批改、实验指导等处于失控状态。加之课堂教学的监控和督导机制不完善,教师上课如何,甚至是否空堂都无人过问。虽然多数高校也有教学检查和评估制度,但是,因为教学是一种复杂的劳动,很难用几个简单指标来衡量,所以为评估而评估、重结果不重过程、有量的衡量而无质的把握便成了高校课堂检查评估的一大特色。

三、高校教学管理存在问题的对策(一)创新管理机制。第一,要积极探索建立二级教学管理机制,分散教学管理职能,对于原来高度集中的权利进行重心下移,实行纵向权利结构的调整。要对高等院校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之间的责权,适度地进行分级教学管理,适当扩大二级学院管理权限。第二,就是要鼓励师生参与教学管理,形成教师、学生和管理都参与到教学管理中的局面。

(二)创新管理手段。对于管理手段的创新,教学管理包括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质量管理与评价,以及学科、专业、课程、教材、实验室、实践教学基地、学风、教学队伍、教学管理制度等教学基本建设管理,还包括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管理,涉及的内容很多。通过分析专业管理、教学计划管理、教学运行管理、教学评价机制等四个方面当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创新要求,如制定教学计划,不同学校由于教学条件、培养目标不同,也要不相同,教学计划要有自主性、稳定性、可变性、可行性,提出的创新要求是科学定位、充分调查、系统优化、注重实效、严格实施,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同时为我们对教学管理的创新实施指明了方向。

1.信息化管理。IT技术在教学领域的具体应用就是教学管理的信息化。总的来说,对IT技术的依托,根据一定的教育和管理思想,对教学过程进行高效能地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以实现高校教育目标的过程。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处理对象是高校教学管理过程中的各类信息,所执行的是高校中的各项教学管理事务。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建设广义上是指信息系统的硬件和软件建设,狭义上是指通常意义上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MIS)的开发及应用。因此,充分认识高校对教学管理信息化的发展及现状,加强高校教学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和应用,是当今高校教学管理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

2.学籍的管理。学籍管理制度是稳定学校教学秩序、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保障。加强学籍管理制度建设,建立一整套完备的规章制度,并根据形势发展的需要,不断健全和完善各项制度。在此基础上,学校认真执行管理制度,对各个环节都按照规章制度严格管理、规范管理、科学管理,确保教学工作正常进行。

学籍管理制度是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提高教学质量的推动力。通过学籍管理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空间,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生活的主人,更好地发展自己的个性和创造才能。

学籍管理制度是树立良好教风、规范教师教书育人活动、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教学是教师的首要工作,教师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要通过学籍管理制度制定一些教学质量评估与奖励制度,并建立约束检查机制,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积极鼓励教师投身教学改革,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保证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

(三)创新考核方式。要对高校的考核制度进行改革,就要在高校中制定出教学考核的激励体制,对教师的机

制设计要达到的效果在于减压增负,而对学生则在于加压减负。这便是我们对教师和学生进行双向机制设计的基础。把握不好这一点,势必会出现彼此不合作,互相指责和不愉快的局面。首先,教师的教学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的考核政策。教学本身是个复杂的事物,它往往不能被简单地去评判。其实不管是学校评、学生评还是教师自评,都不能恰如其分地反映教学的全貌。而综合打分的办法我们可以理解为一种权力的平衡,在治理结构上是必须的,但实际上就其评价结果本身来讲却不过是谬上加谬。

四、结语

提高教学管理的质量与水平是高等学校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同时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前途。高等学校教学管理是对高校教学过程的管理,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手段使教学活动达到既定目标的过程。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