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4 16:26:45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篇(1)

1.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条件的改善,人们对于学生的教育越来越重视,也针对过去教育中所存在的各种局限性在进行不断的探究与改进。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广大教育工作者对素质教育、现代教育等相关理念有了越来越深刻的认识。过去只看重学生考试成绩的应试教育已经得到全面的舍弃,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我们越来越注重教学的本质作用和实质效果。教育的本质目的就是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建立完善的道德价值观,并具备个人发展所需要的关键技能和核心能力。总而言之,对于学生各方面的核心素养的培养越来越受到重视。而对于初中生来说,正处于青春躁动的年纪,也慢慢与社会、世界开始有了初步深入的接触。这一年纪的学生,一方面对自尊、自我实现有了新认识和要求,一方面初步接触纷繁复杂社会,对人生和未来有着深深的迷茫与无措。因此这种矛盾的状态下的初中生是亟需人生和个人价值观的指引的。这也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最为核心的意义所在。因此我们必须上好这一课,促进学生的这一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建立。

2.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内涵与意义

2.1核心素养的内涵

所谓学科的核心素养,就是学生在真正学好一门学科后形成和掌握的关于此学科的核心收获,是这门学科真正的价值所在。而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来说,其教学核心目标就是促进初中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和公民意识的培养和发展。因此,其核心素养包括的内容主要有道德品质、法治观念和健康生活等方面。道德品质方面,学生应该具备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要爱国、传承中华文明,要遵守公共秩序、助人为乐、与人向善,要严于律己、诚实守信。健康生活方面,要求学生能够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具备积极向上的价值观,能正确对待自我和群体。法治观念方面,要求学生能够尊法、守法、善于用法。

2.2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的意义

根据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目标,这一学科是以学生生活为本,引导学生建立和发展良好的道德品质和个人品质。道德与法治课程与其他英语、数学的课程最大的区别在于,相比于智育,此课程更重视德育。而注重学生此学科的核心素养的培养,一方面是有效践行道德与品质课程的教学目标,一方面也是帮助学生建立健全完善的个人品质体系和道德价值观,为其后续人生的发展奠定最为关键的核心。此外,培育学生此学科的核心素养,有助于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有助于中国文化和中华文明的传承与发扬。因此,注重培育学生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教学的价值导向,意义重大。

3.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核心素养导向下有效教学的问题现状

3.1教学模式落后,教学效果不佳

由于过去受到长久的应试教育的影响,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存在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教学模式落后,无法有效实现学科的教育目标,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一方面,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教学理念落后。部分教师无法充分认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作用,对课程及其教学不够重视。另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能力不佳,多数仍采用老师单方面讲,学生被动听的应试教育的模式。这种单方向的教学模式,过分的强度教师的作用,而忽略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是起到引导作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无法有很好的参与感,接受难度大,也就慢慢产生畏难心理,渐渐排斥、抵触道德与法治课程。

3.2教学目标不明,教学内容空洞

除了教学模式的问题,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还存在着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学内容空洞的问题。多数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上,教师都只是为了教学而教学,一味的强制性说教,内容空洞枯燥,学生无法引起共鸣和共情,教学效果可想而知。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一方面是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没有紧紧围绕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促进学生建立完善的价值观,培育学生良好的法治观念等教学核心目标来开展教学。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因为教师的教学没有贴合学生的实际,脱离了学生的实际生活、超出了初中生的认知范围。

4.如何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教学的建议

4.1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加强教学模式的改进

首先,教师、学生乃至家长要充分意识到道德与法治课程的重要性,要认真对待,共同努力,提升其教学的有效性。其次,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应该全面建立起以核心素养的培养为主线的教学策略,应该正确认识到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各自的角色与职责。教师应该是主要的教学引导者,而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因此,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开展教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加利用当前各种先进高效的教学工具,比如信息化技术、多媒体技术等,让道德与法治的教学过程生动形象,提升教学的趣味性。

4.2教学要联系实际,注重对于学生的实际困惑的引导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篇(2)

政治教学是教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科目,它对与学生今后如何看待自身和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初中政治教学责任重大。初中时期正是学生性格形成时期,这时期老师对他的教育,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性格形成和道德素质。新课改以来,特别是在实行苏科版教学以来,国家,社会,家长都对初中政治教育表示高度关注。

学生的成长不仅仅是卷面成绩的提高,更重要的是道德素质的提高。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对于学生道德培育越来越重视。这直接体现在新课改以来的课程设置上,特别是苏科版的政治教材就体现了教学与德育相结合的特点。把德育工作渗透到初中政治的教学工作中,是在新形势下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径。如何做好渗透工作考验着每个政治教学工作者。

如何实现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这是一个全新课题。笔者认为做好苏科版的初中政治教学工作,必须要结合苏科版教学的特点来进行分析。做好德育渗透工作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入手。

一、充分了解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

我们在教学工作中必须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要通过与学生的沟通,来了解学生的喜好和兴趣。在充分了解了学生的兴趣后,然后在针对学生的兴趣来设置课程教学内容。要把德育工作渗透到教学工作中,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吸引学生注意,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二、要根据课程内容来进行德育

苏科版政治教材具有深入浅出的特点,一方面它较之于传统的教材少了很多的说理性。另一方面又与学生实际相结合。改变了政治教科书过去一向严肃呆板的印象。在课程设置上,也充分考虑到了学生的认知能力。做到了课程内容与学生认知能力相符。

我们说要根据课程内容来适时进行德育,一方面是要认真掌握苏科版政治教材的内容设置,另一方面是要有灵活的教学方法。如政治教学中,我们经常会讲到诚信这个课题。书中列出了古今中外有名的诚信人物,老师在教学的时候在把人物事迹讲完后,可以要求学生进行发言,谈他们的看法,从而对症下药。在讲到我国法治建设时,则要教育学生必须要学法、懂法、更要守法。在讲到爱国主义时,则可结合当前热点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三、要循序渐进,循循善诱

道德素质的培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是一项“系统工程”。况且苏科版政治教材在内容设置上关于德育是分散在各个部分之中的,我们要进行渗透德育工作。我们不能贪大求全,企图用一节课的时间,就把德育工作做好。我们要掌握分寸,一步步地来进行渗透。在教学工作中要学会循循善诱,通过提问题,改变教学方式等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四、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教学内容的传授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双方必须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实现有效地沟通。政治教学工作者必须要加强同学生的沟通交流,要用真诚的心来打动他们,这样才能使得德育工作做到切实有效。

德育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教学地点也不一定局限于课堂之上。在生活中,在于学生的沟通中,政治教学工作者也能进行德育工作。政治教学不仅仅限于课堂授课,老师应放宽视野,充分走到学生当中,倾听学生的意见。

五、要丰富课堂内容,创新教学方式

政治教学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要以教材为中心,但也不能仅限于教材,我们必须要把教材同学生实际相结合。在完成教授内容可以适当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当中的实际,来巩固所教内容。这样做更是为了使德育工作能有效渗透。在教学方式上要大力创新,没有一层不变的教学方式。我们要把德育工作的特点和学生实际相结合,大胆进行创新。这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成绩,另一方面又加强了学生的道德素质,我们在教学方式上一定要保持创新精神。

六、要完善教学机制和建立科学地考核机制

政治教学机制的完善是做好德育工作的重要保障。当前我们虽然意识到了德育对于学生的重要性,但是在教学机制设计上对于德育的培养还不完善,这是我们的问题所在,也是我们的工作目标。建立科学地考核机制,不仅仅是针对学生,更针对的是老师。老师的业绩在肯定下,才会有做好德育工作的动力。

做好德育工作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我们在政治教学过程中必须注意渗透德育。德育工作的渗透必须要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要充分听取学生的意见,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性。

参考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篇(3)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赏识教育的具体途径

1.规范教学语言,重视学生学习表现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政治教师要对自身的教学语言进行规范。在教学中,要运用和谐和幽默的语言,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变得更加活跃和和谐,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在课堂中,教师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出发,关注学生的具体学习表现。这样,就会深入了解学生,在具体事情上展现出德育素养和法治思想,最终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比如,教师在“我们的朋友遍天下”的教学过程中,要从交友的原则出发,让学生对友谊进行交流和分析。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才会对朋友产生清晰的认知。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并鼓励和肯定学生,最终保证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重拾信心。这样,学生学习的表现得到认可和鼓励,就会强化学生的学习行为,最终对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产生清晰的认知。

2.关注学生个体发展,赏识行为和品德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篇(4)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93-2099(2020)25-0157-02

教育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培养国家复兴、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因此,教育核心目标的制定必须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特征,遵循教育的一般客观规律,以国家社会发展为准绳。在所有教育阶段中,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自我意识、自我尊严的觉醒,使初中阶段的学生思想动态较为复杂。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学生道德品质的形成有着极大的好处。

一、为何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能满足国家社会的发展要求,促进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

教育兴国,教育是一个国家持续发展最为核心的任务。而当前施行的教育方针,对未来国家的发展方向有着决定性作用。因此,一个国家要想按一定的方向和道路长远地发展下去,必须建立完善的、与之匹配的教育体系。而我国从各个层面的政策上,都明确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因此,从国家发展的角度来说,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积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要素,是满足国家、社会发展需求的必然举措。而反过来,人才的培养要看国家是否需求。如果教育的方向和国家、社会的发展方向有了偏差,那么教育成效越高越不利于个人今后的发展。因此,在初中阶段的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为了确保当前教育教学的方向与国家发展保持一致,有利于学生今后踏入社会后更好地融入集体中。

(二)满足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解决问题突破困境的需要

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是国家发展以及个人发展的双向需求,还是课程教学突破已有教学困境的需求。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存在众多问题。比如日益复杂的外界环境对學生的思想、情绪有着很多不利影响,增加了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难度。比如面对中考升学、择校等现实问题,很多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或多或少都带着功利性的眼光看待学生的教育问题,过于看重学生语数外等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和考试成绩。面对这些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面临的种种困难,借助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教学改革举措,重视道德与法治课程,有效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有力改善当前教学困境的措施,意义重大。

二、如何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充分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教育网络

不同于物理、数学等自然科学范畴的教育教学,道德与法治这种隶属于社会人文类学科的教学有其独有的特点。道德与法治的教育教学,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立,仅依靠课堂上的45分钟、教师个人的说教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也无法达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维一体的立体式教育模式,充分调动社会、家庭等各方面的教学资源,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营造一种范围广、效果好的教学氛围。通过无处不在的教育范围,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具体而言,首先要以学校教育为主体,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的联系,通过帮助学生家长树立良好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识,充分发挥家庭教育对学校教育的协助作用。其次,整合社会资源,把社会教育作为道德与法治教育的更高层次,促进学生将课堂所学在社会环境中充分实践,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对所学内容进行思考。

(二)立足课本,积极倡导教育生活化

当前初中阶段的教育教学中,多数课程都存在重理论、轻实践,与社会生活脱节的问题,而道德与法治课程尤为明显。我国的教育普遍存在局限于教材的现象,教师严格按照教材的目录开展教学。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普遍感觉教学十分枯燥。尤其是对于道德与法治这种德育性质的课程,课堂上多数情况都是教师照本宣科,把教材上的内容口头复述一遍,充满了空洞、枯燥的说教。学生既不感兴趣,又无法真正理解和掌握教师所讲的内容。因此,在道德与法治课程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我们尤其要注意教育教学的生活化,要努力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要让学生以自己的生活经验开展充分有效的教学联想。如此,一方面学生能轻易理解、掌握和认同教师所讲的内容,提升教学效率;另一方面这种生活化的教学模式,能极大提升教学的趣味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立足课本,倡导生活化的教育模式,能有效促进道德与法治课程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

(三)改进教学方式,加强多元化教学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篇(5)

关键词:创新视角;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类意识形态不断涌现,呈现泥沙俱下的局面,对社会各类人群,特别是青少年造成极大的冲击,亟须通过有效的思想引导,实现学生道德水准的提升,进而自觉抵御不良思潮的影响,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以此为目标,教育部门对初中起始阶段的《思想品德》教材进行改版,更名为《道德与法治》,实现德育教材的更新,其内容和形式更加贴合社会现状,能够起到更好的教学指导作用。

一、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模式探究的意义

1.实现教学模式与教材的相契合

长期以来,初中阶段的德育一直沿用《思想品德》教材,虽然经历过几次修编,但是改动幅度并不大,直至2016年对德育教材进行全面的修编,形成全新的《道德与法治》教材,实现教材内容、章节划分等的革新,这导致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材之间存在较大的出入,因此教师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确保教学模式与教材的完美契合,以充分发挥新教材的德育作用。

2.践行课改的教学理念

当下的教育界,课改工作正在持续深入地推行,其核心思想是借助课改实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探索也应该以此为出发点,通过先进的教学经验的学习和改良,形成完善的教学模式,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践行课改的教学理念,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

3.新时期德育教学的需要

德育是初中阶段教学的基础内容,如果德育不达标将导致学生的价值观发生偏离,出现一大批有才无德的学生,对社会非但起不到支撑和促进作用,反而产生极为恶劣的危害。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变革德育教学的模式,思索新时期德育教学的可行途径,实现学生道德水准和价值取向的提升,为社会提供德行兼备的高素质人才。

二、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创新的基本原则

1.实践性教学原则

与其他初中课程相比,道德与法治教学是借助课程教学实现学生的思维引导,进而影响其在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其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现实生活。所以,教学中应该积极采用实践性教学法,加强教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使得学生能够正视现实,产生正确的社会认知,认识到社会中各类现象的对与错,形成科学的社会认知。

2.以人为本原则

道德与法治教学是针对学生思想的教学,如果得不到学生的认可将无法有效开展,教学质量将难以保证。所以,教学中应该坚持以人为本原则,从学生的现实需要和兴趣点出发进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内容的设计,确保形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内容是与学生的生活、学习紧密相连的,能够轻松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乐于参与其中,接受德育的熏陶。

3.民主性原则

当前的德育教学大多以说教为主,老师从自身的视角出发进行教学内容的宣贯,毫不顾忌学生的接受能力和情感需求,使得教学成为老师的“一言堂”,缺乏民主性,教学效果难以达到预期。鉴于此,应该营造民主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就教学内容、社会热点等进行发言和交流,通过合理的引导和暗示,掌握学生的交流方向,使得学生在较为民主的氛围中通过民主讨论的方式探究社会现象背后的深层次含义,实现学生问题分析和辨别能力的提升。

三、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具体策略

1.加强实践教学的比例

德育教学与社会存在极为紧密的关联,教学中应该加以利用,而利用的主要途径是实践教学。通过主题班会、社会调研等形式丰富的德育社会实践,使得学生对社会有较为清晰的认识,对照教材中的相关理论,实现社会现象的自主判断,形成科学的价值观和思维认知。

2.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自我意识强烈,进行德育教学不能以说教为主,应该以平等的姿态通过交流的方式进行思想渗透,使得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尊重,进而产生学习的责任感,积极主动地 参与到德育学习中,这需要以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基础,需要老师在日常的教学和生活中加以维护。

综上所述,道德与法治是变更后的初中德育教材,要想发挥新教材的优势就需要对教学模式进行分析和探究,形成科学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与教材的高度匹配,从而发挥教材的应有作用,提高初中阶段的德育水平和质量。

参考文献:

[1]温栓柱.初中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教学模式[J].现代教育科学(中学教师),2012(8):58.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篇(6)

关键词:

新课改;政治教学;德育渗透

引言

通常所说的德育就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主要就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通过有效的教育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爱国主义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随着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断深入,德育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初中教育阶段。尤其是政治学科教育,因为政治学科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思想性,在开展德育教育的时候,能够使学生更加有效地接受德育教育。所以教师应该准确把握德育教育的重点,进而来选择教育方法。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提高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德育渗透的效率。

一、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提高政治教学效率,完成教学任务

初中政治作为一门综合型极强的学科,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很好的思想教育作用。在初中教学过程中,思想政治学科占有非常重要的比重,其主要的教学特点就是通过理论知识与情感相结合的方式来来引导学生朝着积极向上的方向努力。在政治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以学生的心理状况和认知感为基础,通过教师积极有效的引导来促使学生能够在思想上与教师产生一定的共鸣,能够更好地理解教师的授课。所以,思想政治学科有着相对于其他学科更为严密的课程。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够有效提高初中政治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对于政治所学习知识的认同感。这样能够帮助教师更加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起到很好的政治教学效果。

(二)适应素质教育发展,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当今社会没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社会上出现了道德水平下滑的情况,学生受到了错误的道德观念和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念的引导,学生的思想受到了很大的影响。同时,尽管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断深入,学生受到了一定积极的影响,但是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还是存在着重视理论培养,忽略实践指导的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于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忽略了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这样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保证教学效果造成了一定的影响。通过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进行德育渗透,能够使学生受到积极思想的引导,逐渐形成争取的价值观念,很好地保证了思想政治教学的目标。这样能够在心理和思想上对学生形成很好的影响,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初中政治教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方法

(一)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在素质教育实施的背景下,想要提高初中数学的教学效率和质量,就必须要和学生形成良好的互动效果,使教育变成一种用心交流的活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实现良好的德育教学效果。想要实现这种教学模式,首先就需要教师在开展教学的时候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来实现教学目的。所以,教师应该不断更新观念,积极与学生进行沟通,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从而能够采取鼓励的方式来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在学习《让社会投给我赞成票》的时候,教师应该与学生进行深入的沟通,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承担责任和服务社会的理解,经过学生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与学生进行沟通,使学生能够找到自身的存在感。这样能够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发挥,同又能够很好地保证学生参与到德育渗透过程中的积极性,有效提高了德育渗透的效率。

(二)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开展情感教学

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保证教学有效性的重要基础。在良好的师生关系环境中,学生更加愿意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与教师形成有效的互动,这样对于提高教学效率有着重要的帮助作用。想要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就需要教师应该真诚地与学生进行沟通,与学生建立好朋友的关系,这样才能够更好地走进学生的世界,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的情况,从而给与有效的指导。例如在学习《我与老师交朋友》的时候,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案例来让学生对于师生关系有更好的理解,使学生更加原因去拉近师生的距离。这样,有利于更好地进行德育教育。

(三)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对于初中政治教师来说,想要更加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提高教学效率,就需要加强自身的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思想道德水平,从而更好地强化德育教育。所以,对于教师来说,其自身的道德个性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力量。这就要求教师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充分认识到自身的品格对于学生的重要影响作用,从而将其作为一种教学手段来对学生进行熏陶。教师应该不断加强自身的使命感,强化自身的审美功能。在日常教学和生活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言行,不能给学生造成一种不好的影响。同时,教师还应该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知识,按照教学大纲来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从而能够在政治教学过程中更好地开展德育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在初中政治教学过程中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就需要教师应该充分以学生为主体,不断地优化教学方式和方法。通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来让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初中思想政治教学过程中。这样才能够更加有效地进行德育渗透教育,才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够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作者:肖艳春 单位:山东省济宁市兖州区矿山学校

参考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篇(7)

(一)开课情况严重受中考“指挥棒”影响中考考与不考,开卷还是闭卷对初中政治课的教学起决定性影响。即使正常开课。但学校的态度是边开课边观望,一旦有不考的信息,三年级的政治课会很快停开,为中考学科让路。学生对政治课的态度也因侥幸心理而摇摆。一旦政治学科成为非中考科目后,政治教师不被重视,使政治学科的骨干教师流失。

(二)教学情况

(1)对教材的掌握程度不足由于政治学科需要与时俱进的特性,政治学科教材改革相对频繁,教学内容调整幅度较大,教材的变化使教师面临新的挑战,部分教师短时间内仅靠以前的“老底”不能适应新教材的要求。教师也难以对整个初中教学内容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大部分只能熟悉1-2个年级的内容,不能总体把握教材体系。目前对初中全部教材都能熟练掌握的教师较少。

(2)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由于政治学科理论性较强,教师多采取讲授式为主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应用的情况不尽如人意,教学方法陈旧和教学手段的落后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下降,题目稍一灵活,学生就不会了,从教育效果看,没有达到知行统一目的。

(3)教学观念陈旧,评价手段单一目前大多数教师教学观念还或多或少地停留在“应试”上,没有充分认识到政治课作为德育主渠道的重要作用,同时在评价上,只能以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衡量和评价学生的标准。没有(或很少)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关注学生的个性发挥,更谈不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4)师资队伍匮乏初中政治教师平均年龄超40岁的趋向,年龄普遍偏大,教学的积极性和教研活动参与的热情较差,另外,有的学校班额少,一个人要教两个以上年级的课,有的老师教政治还要兼任历史等其它学科,加之政治学科教材变化速度快,给教学带来不便,教师负担很重,所以也很难潜下心里钻研教材,加之人们对政治学科的偏见,认为这个学科谁都可以教,兼任情况的存在实际上导致了政治学科师资队伍的匮乏和紧张。总之,以上诸原因导致初中政治学科教学现状不容乐观。

二、建议与措施

(一)激发学生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非仅仅从责任感产生,而是从对客观事物的爱与热忱中产生的”。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家、思想家孔子也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前苏联教育学家斯卡特金认为:教育效果取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的好坏。兴趣是指一个人力求认识、掌握某种事物,并经常参与该种活动的心理倾向。而学习兴趣就是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爱好、追求和向往的倾向,是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的直接动力。通常学生做的好的事情都是他们感兴趣的事情,换句话说,如果想让学生认真的上好每一节政治课,只有让他们对思想政治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地去完成学习任务。

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在教学活动中相容的师生关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情绪,师生心理相容能提高教学效果。要想提高教学效率,必须顾及到师生的关系。也就是说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须在教学中培养学生对老师的亲切感,学生亲其师,才能信其道,乐其道。

2、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建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学生的求知欲强烈,学习兴趣就浓厚,而求知欲的产生需要新奇的刺激。教师在教学中巧妙地预设疑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避实就虚地设置悬念,可以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急于探知其中的奥秘。但是光有求知欲,没有自信心那也不行。教师要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对学习信心不足的学生,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及时表扬和鼓励,以增强其信心。学生经常受到激烈、鼓舞会产生肯定性愉悦性的心理体验,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强化初中学生思想道德教育近年来,教育研究者和工作者对中学德育工作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导学校加强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工作。学校在对学生思想教育方面的确定尽了极大的努力,想了不少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效果还不尽人意,学生的行为习惯、道德水准、思想观念、纪律、法制意识、集体主义观念、理想、奉献精神等等或多或少还有偏差,有的甚至还有一些严重的缺漏。其原因在于缺乏一个行之有效的德育工作考核制度,中小学德育工作内容脱离时代和社会发展,对德育工作和素质教育有误解,德育工作重活动、轻效果、重课外、轻课内,认为思想教育是课外的事、业余的事无关紧要,思想教育往往流于形式。根据思想政治课的目的,任务和地位、作用,在教学中,应强化以下几方面的德育功能:思想政治的导向性;道德品质的可塑性;行为习惯的养成性。针对德育工作的现状和应具备的功能,当前应着重从以下几方面做好工作.(1)承认思想道德教育功能的广泛性,分层次,讲实效,注意可行性。(2)要把灌输与自主自律结合起来,力求知、情、信、意、行统一。(3)对思想道德教育要“定性”和“定量”相结合。

(三)在新形势下创新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新形势下,在新的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创新精神、时代精神,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认真学习创造学理论,了解创新精神的表现,爱护学生的创新精神,逐步培养学生掌握好创造性思维。其次,要加强创新教育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1、要创造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情境,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相信学生,教师投入的情感被学生感受后再作用于教师形成一种教与学相互推进的合力。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篇(8)

推行素质教育,提高全民族素质,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是21世纪教育的主要目标。初中社政课是对初中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和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是初中德育的主渠道,它承担着培养初中生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创新意识的重任。因此,积极研究探讨初中社政课教学改革,加强政治课素质教育实施显得至关重要。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

素质教育是指一种以提高受教育者诸方面素质为目标的教育模式,它重视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能力培养、个性发展、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教育。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相对应。

素质教育主要包括内在素质和外在素质。内在素质主要是人对世界、环境、人生的看法和意义,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也就是一个人的对待人、事、物的看法,也可以成为人的“心态”。外在素质就是一个人具有的能力、行为、所取得的成就等。

二、初中政治课在素质教育中的作用

初中社政《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社政课是对学生系统进行公民品德教育和初步的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以及有关社会科学常识的必修课,是学校德育的重要途径。”思想政治课同其他学科,同其他方面德育工作相比,无论从时间上、形式上还是任务上都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它对帮助中学生确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发挥着它的德育功能。

教育部明确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这一论述,把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突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初中阶段是学生理想、信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奠基阶段,而构建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思想政治课的根本任务。

三、在初中政治课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几点方式方法

1.教师必须确立新的教育理念: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要求教师必须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师有什么样的教育观、学生观、人才观、质量观、发展观、评价观直接决定教师的教育行为。教育理念影响着教师对教育的地位、作用的认识,影响教师自身专业化的实现。教师的一切教育改革行动取决于他对教育改革必要性和可能性的认识。教师的每一项改革措施首先都要找到教育理念的支持。

2.教师要自觉提高自身素质:实施素质教育,政治教师还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教师的素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自身的专业知识要扎实、要更新,业务能力要提高;二是教师的言行修养、道德觉悟要提高。这是素质教育的基础,也是推行素质教育的先决条件。

3.要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人本论:传统教育的“三中心论”,即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书本为中心,都毫无例外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状态必须彻底改变,用以“学生为中心”来代替以“教师为中心”,实现由“师本”向“生本”转变。“以学生为本”是我国教育人本论的核心思想,反映了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教师要及时慷慨地给与每个学生以积极的评价,让学生生活在希望中,教师对学生的赞扬与期待,将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乃至成长产生巨大的作用。

4.要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的有机统一:教师要理顺教学与课程的关系,实现政治课教学与课程的有机统一。追求新的课程价值,构建初中社政课课堂教学的合理框架。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体现了思想政治课新课程追求的价值。思想政治课教学中,教师要十分重视学生知识和品德形成的过程,强调学生获得新知识、新思想的体验,改变过去只重结论轻过程的错误做法。

5.优化课堂教学,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课堂教学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主渠道,实施素质教育主阵地在课堂。传统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是以讲授知识为目的,以教师为中心,进行设计和安排。从教学过程来看,就是“提问―讲解―巩固―作业”四环节;从教学关系看,就是教师教,学生学,教师问,学生答,教师板书,学生抄;从教学方法来看,以讲授法为主满堂灌。这种刻板的程序式教学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遭到扼杀。构建新的思想政治课课堂教学结构,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发展和提升的过程,以提高初中社政课的实效性。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篇(9)

初中道德与法治科目是一门综合性学科,能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的道德与法治观念,是德育的重要载体。党的十八大提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利于中华民族更好地凝聚精神力量,它不仅仅是对每个公民的要求,更是对当代中学生的提出的希望和期盼。因此,教师可以利用《道德与法治》课堂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渗透和融入,将所学知识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提高学生的道德与法治素养,将学生培养成思想端正、价值观标准的合格人才。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现状

受传统应试教育思维的影响,初中品德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加注重对考试内容的讲解,忽视了对学生情感认知和学习能力的有效培养,重视课本教材而忽视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融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内容相对较复杂繁琐,而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性阶段,对枯燥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兴致不高。教师的教学方式较为单一,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下,学生被迫接受知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及理解不够透彻,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得不到有效提高,学习水平较低,无法将课本知识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会贯通。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策略

(一)以教材知识为基础

在当前的初中阶段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仍然需要围绕教材和教学内容本身着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应该以教材内容作为教学的基础,融会贯通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涵义与学生们互动。这样能够提高学生对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学习的主动性,更快的进入到学习氛围当中,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求知意识。

例如,对于“文明”,根据十八大精神,我们可结合课本有关内容,如八年级的基本经济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九年级的改革开放、可持续发展、中华传统美德与精神文明建设等,让学生明确,当代中国社会的文明体系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并把握教学深度,引导学生知道,要通过四个文明协同创新与整体推进来全方位建设美丽中国。此外,我们可以有效利用优秀读物或校本教材等,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服务于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二)以生活实际为出发点

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展开教学工作,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步骤。教育生活化是促进教育深入而持久的有效手段,构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模式应以生活为基础。“生活是道德的沃土”,初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应与初中生的生活经历相结合,与初中生的生活实际紧密联系。

例如,在讲解《生活需要法律》一课时,教师可以例举出生活中常见及常用的法律条文,如肖像权、名誉权、未成年人保护法等,以讲故事的形式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三)以时政热点为引导

道德与法治课程的特点,决定了其鲜明的时代性特点,很多时事政治材料都被带入教学中,成为教学的素材和一部分。在当前的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中,利用这些时政材料,能够将教材中的抽象理论转变为现实的信息,化抽象为具体;同时,这些材料的充分利用,也能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增强课堂的趣味性,以达成教学的发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的同时,逐渐投入其中去思考与探索,激发探索的兴趣。

例如:可以借用这次的新冠病毒疫情讲解其体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疫情防控期间,党员干部群众、志愿者们冲锋在前、顽强拼搏,每个人都散发着光和热,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把抗疫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融为一体,充分发挥了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弘扬了社会正能量。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道德与法治课的重要意义

首先,核心素养背景下,新课程理念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渗透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本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使得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然后,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充分融入到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不仅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同时能够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和课堂教学有效性。通过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教学进程中的积极引导,有效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和创造性思维,从而提高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的教学质量。

总的来说,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如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结合,值得我们深入思考。要找到教学内容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契合点与结合点,将核心价值观的要求渗透到教学之中,在核心价值观理念的影响下,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需要重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注意其德育教育价值及功能的发掘,将学生培育成国家和社会需要的人才,做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人。

参考文献: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篇(10)

中图分类号:G6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485(2020)22-0078-02

一、影视法治教育的理论依据

《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提出:法治教育要与德育课程紧密结合。初中阶段,应采取道德与法治课中设置专门教学单元或者集中在某一学期以专册方式实施教学。有条件的学校,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多种法治教育资源、形式予以整合、提升,形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环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教育部、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加强中小学影视教育的指导意见》指出,利用优秀影片开展中小学生影视教育,是加强中小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代需要,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途径,是丰富中小学育人手段的重要举措。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写道:“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又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感觉器官中,听觉器官对信息的接受效率为11%,而视觉器官对信息的接受效率高达83%。纵观初中思品课堂,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比比皆是。这种教学方式形式单一,效果不明显,学生也不喜欢。

二、影视法治教育的教学原则

(一)主体性原则

初中影视法治教育,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的课程,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特点和现实需求;也要充分发动学生参与到影视素材的甄选、制作的过程中来,坚持课程开发以学校、学生开发相结合。影视媒介素材的选取,应采用“好看”“好用”的素材。素材或幽默诙谐,令人捧腹;或感人至深,催人泪下。同时素材能辅助课堂,帮助教师解决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灵活性原则

初中影视法治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方面都要有严谨的规划和周密的安排。但在具体开展课程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教学环境、教学对象的不同进行及时调整,坚持课程教学以集中面授和自主学习相结合。优秀的影视资源并不是为初中法治教育课堂教学堂量身定做的,我们需要对相关影视媒介作后期处理和制作。

(三)开放性原则

体现在目标的多元化、内容的宽泛性、即时性,时间空间的广域性、可变性,评价的主体性、差异性。

三、影视法治教育的课程设置

(一)内容选取

1.单一影视作品赏析,其优势在于能把授课影视作品研究透彻。以《法官妈妈》为例:以电影中张帅的故事引出一个个法律小知识。如通过“张帅入室抢劫,被判三年”的故事情节,引导学生学习一般违法与犯罪的区别和联系,学习犯罪的基本特征、刑罚的含义的类别,学习法律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等知识;又如通过“安慧法官平静地对待了张帅在欺骗自己”的故事,引导学生学习:遇到问题要学会用法律方法来解决问题,要做到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等知识。

2.多部影视作品综合教学,其优势在于更能灵活地针对实际问题。以《法律为我们护航》一课为例:可选取素材《亲爱的小孩》(未成年人身心发育尚不成熟,自我保护能力较弱,需要给予特殊的保护),《法律讲堂》(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司法保护四位一体,构筑起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四道防线),《模拟法庭》(未成年人还需要增强法律意识、权利义务意识,提高自我保护能力)。

(二)教学方法

1.讲授式,即展示素材加点评,其优势在于传递的信息量大。2.小组合作教学,即展示素材加问题,然后分组依据影视情景开展答辩或讨论,其优势在于教学对象参与度更高,往往思维碰撞,能引起更大共鸣,或引发创新观点。

(三)课程设置

四、影视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活跃了课堂的教学氛围

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影视资源无处不在,已成为学生生活中的一部分。一般来说,优秀的影视资源倾注了编辑、导演和演员等众多专业影视从业人员的大量心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有很多都是精品。相对于传统的道德与法治课堂,用于教学的视听素材声像兼备、视听兼顾,具有双通道视听优势和现场参与感。用影视素材来讲故事,同时调动了学生的“听觉器官”和“视觉器官”。巧用影视资源,创设与法治教育教学内容相吻合的教学情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增强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篇(11)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依据时展对人才需求的转变以及以人为本的科学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个性发展,通过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学生的探索创新能力和团队精神,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经历了数十年的理论实践研究,如今已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效的应用小组合作学习对学科领域进行探究与实践,是达到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的重要途径,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在情感与知识技能上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道德与法治课堂的教学质量。

一、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的问题

1.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化,走过场

在学校与教师方面,为了顺应课程改革的潮流,部分学校虽在课堂教学形式上开展了小组合作学习,但是却没有对小组合作学习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具体实施进行合理的探讨和研究;在学校教学制度方面并未进行系统全面的合作学习教学体系的改革和完善,同时缺乏对教师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集体培训和实地考察,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流于表象,素质教育的改革落实的并不到位。

在班级与学生方面,班级和小组氛围对于学生的整体参与度也是有很大影响的,有的班级或小组整体较为沉默,小组合作学习中得不到充分的交流和讨论,学习效果不明显。

2.小组合作学习的内容设置不合理

一个方面是在探究内容的选择上:有的教师选择的探究内容没有讨论价值,如课本中基础的学科知识或基本常识,导致学生失去兴趣,不予重;有的教师选择的案例素材过于老旧或不贴合实际,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在道德、情感上的体验和感悟,案例的使用也要从学生的生活出发,从近期的时政热点中选择,案例素材的选择若不符合生活化时代性的特征,学生则不能感同身受,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没话可说。

另一个方面是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有的教师设置的探究问题数量过多,或者语句太长,使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之前心理产生压力,或者对问题的理解不全面,尤其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教学目标角度出发,过多的问题设置导致多而不精,不利于促进德育教育的思考和升华。

3.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参与程度不均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进行过程中,有的学生平日成绩优秀且擅于发表观点,在讨论中容易产生“话语霸权”的现象,其他小组成员发言和展示的机会较少,或者由于成绩上的不自信而选择沉默;有的学生受自身性格的影响,或者属于班级中的“后进生”,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不经意间的“被边缘化”,没有参与到小组合作的过程当中,在交流中的学习效果和体验就会比较差。

二、小组合作学习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存在问题的改进对策

面对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问题,应当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法的发展观来看待,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和总结,结合具体的学科实践经验与理论成果,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1.组内成员合理分工,人人同责

在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之前,应对组内成员进行合理明确的分工。组织管理方面设定纪律组长,各学科学习方面设定学科组长,做到分工明确,人人有责;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时,组内成员互相监督,轮流发言,做到学习过程共同参与,学习成果共同享有,人人同责;并设定一对一的“组中组”模式,以互补为原则对学习问题尤其是自己的薄弱环节进行相互辅导,还包括进行学习互评、作业互批。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进行合作学习时,小组成员合作完成案例分析,分工进行案例的展示与表演,转变学生对道德与法治课程枯燥无味的固有印象,在语言的交融碰撞中使课堂生动有趣。

2.探究内容贴近生活,层层深入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探究内容的设置会直接的影响到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效果。教师在进行探究内容的选择和设置时,首先应做到案例的选择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符合当下的时代特征,比如共享单车,网络中的表情包,APP带给我们生活的转变等等,在内容上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思想共鸣,让学生们有话可说;其次在探究问题的设置上,要具有开放性、简洁性和可探究性,提出具有深入思考和探究价值的问题,鼓励学生多角度进行分析,让学生的思想不局限于课本和学校,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问题的设置也不易过多,且语句表达间接明了,让学生能够一目了然;最后在探究内容的整体设计上,要做到层层递进,逻辑分明,有利于帮助学生在知识建构中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提高学习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