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经济发展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7-28 16:43:05

经济发展案例

经济发展案例篇(1)

窑墩村位于舒城县棠树乡西南,全村3.7平方公里,耕地3130亩,547户、1788人,24个自然村,11个中心村民组。低保户53户67人、五保户24户2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5户94人,舒城县首批重点贫困村之一。全村党员53人,村两委干部5人。经过不断发展,窑墩村于2018年如期出列,贫困户全部脱贫,村集体经济收入从零增加至67万元。

二、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总量和来源结构

窑墩村经济发展以安新农业科技扶生态园为主体,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村集体资产规模600多万元。先后投资366万元,建立了中药材丝瓜络种植基地350亩、稻虾共养基地120亩,蔬菜大棚种植基地30亩,占地面积937平方米的农产品储藏初加工钢构厂房、2000平方米的晒场和种类加工机械,年收入约60万元。成立舒城兴裕劳务公司,筹资97万元购买挖掘机1台,年收入约20万元;盘活村闲置小学场地350㎡和白水塘28亩,年租金0.78万元;投资入股120kv光伏发电站光伏项目1个,年集体收入7万元;入股建设澳洲小龙虾养殖基地,每年村集体收益2.4万元。

三 主导产业

经过多次科学调研论证,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决定把丝瓜络种植及加工作为窑墩村集体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以此来带动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和增加贫困户的收入。丝瓜络是一种中药材,除了药用外,丝瓜络深加工可以制作成丝瓜络鞋垫、 丝瓜络保健枕 、丝瓜络沐浴品 、丝瓜络洗碗球 、丝瓜络玩具及艺术品 、丝瓜络拖鞋、 丝瓜络床垫等产品。为提高丝瓜络种植技术,村两委派管理人员40多人次到浙江宁波、六安市金安区、安庆市大观区、亳州市药材大市场及周边乡镇学习丝瓜络种植技术;多次联系浙江宁波、池州石台、六安、亳州等地丝瓜络收购商,拓展丝瓜络销售渠道;目前窑墩村丝瓜络种植已达350多亩,丝瓜络成为村集体增收的主要产业,2018年丝瓜络销售收入15万元,2019年30万元,预计2020年丝瓜销售收入达60万元。

四、发展路径

通过建设安新农业科技扶贫生态园、建强党建引领、创新管理经营体制,切实增强集体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快速发展。尝试土地入股、园区带动、资本注入等形式,实现“三变”新型经营模式,做到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种植得“现金”。

窑墩村在发展经集体经济过程中,把支部领办作为集体经济发展的主要抓手,通过“四议两公开”,确立窑墩村产业发展由村集体实施,鼓励党员干部带头发展集体经济,制定窑墩村集体经济发展经营方案,根据集体经济业务划分为不同模块,分别由村两委人负责,并制定奖惩分明制度,激发村两委干事业的积极性,提升了村两委干部带头致富的能力。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慢慢形成“党建引领和村社合一”模式,通过提高村党组织服务能力,引导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做到党支部抓协调、抓服务、抓信息;专业合作社实施技术培训、生产指导、市场营销等活动,确保按质提供种苗、技术指导和最低保护价,形成了合作社抓技术、抓标准、抓销售;社员抓种植、抓管理、抓采摘等分工明确、优势互补、高度融合的发展模式。

五、发展成效

经济发展案例篇(2)

近年来,XXXXX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目标任务,夯责任、建队伍、强保障,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以党的建设引领产业变强、农村变美、农民变富。XXXXX集体经济将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模式,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正是这样一个仅仅千人的小村,孕育出了“沙中宝”西瓜、无公害蔬菜、蚯蚓养殖、中药材种植、基础母羊养殖等产业,不但撑起了本村及周边的经济发展,也为庆和镇的繁荣增添了动力。

一、基本情况

XXXXX位于庆和镇南六公里,全村216户,总人口1061人;土地总面积为2.8万亩,其中耕地为8757亩、林地为9000亩、其他10243亩;该党支部所辖党员35人,流动党员7人。该村2018年集体收入9万元,以种植业为主要收入来源,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1000元,2018年,通辽市委授予XXX党支部产业兴旺红旗村和乡风文明红旗村。

二、主要做法

(一)发展,队伍建设是重要保障。“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XXX党总支在发展经济中,注重突出农村党员引领和带头作用,做到出谋划策、组织引导、主动服务,使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车头”和“领头雁”。2018年,村“两委”换届时,XXX重点从选准配强村干部队伍入手,不断改善和优化村级领导班子结构,提高村级干部队伍抓经济工作的能力。抓住换届有利时机,重点抓好“领头雁”队伍建设,实现了“一肩挑”,配备了副书记,选齐配强了一支富有能力、开拓进取、群众基础较好的村“两委”队伍,村干部管理更加规范。XXX充分认识到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是巩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的经济保障,通过支部带路、党员干部带领、种养大户带头、典型示范带动,重点发展西瓜、中药材、蔬菜、肉羊的培育,引领产业兴旺富民、引领生态宜居惠民、引领乡风文明育民。

(二)引领,特色农业是重要举措。 XXX党总支以整合产业资源为突破口,村“两委”一班人多次通过跑市场调研、召开党员群众座谈会等方式,结合本村土壤特色,整合闲散土地等产业资源,制定发展特色种植农业产业规划。一是“党支部+劳务公司”模式,谋划发展路子。XX村紧紧抓住XXX制药庆和镇中药材种植用工需求,根据企业需要,注册劳务公司,不仅解决了服务企业用工,还为村集体带来了劳务服务费收入,更是实现了群众在家门口务工。同时,解决了群众无立木林地栽植恢复的压力,实现了群众发包流转土地,企业发展基地,务工人员增收学技术、村级增加集体收入、全镇恢复生态的“多赢”,条件成熟时,逐步实现农户种植中药材。2019年,村集体劳务费可收入5万元,土地流转收入100万元。二是“党支部+贫困户”模式助力脱贫攻坚。村党支部投入1万元,为有养殖蚯蚓经验的贫困户购买种苗400斤,牛粪100方,帮助发展蚯蚓养殖,贫困户年可增加收入1.5万元。在贫困户产生收益的同时,村集体回购蚯蚓养殖后的牛粪,作为无公害蔬菜的肥料,形成循环小生态。三是“党支部+合作社”,带动产业发展。村党支部将到期土地30亩入股蔬菜种植合作社,村级以回购贫困户养殖蚯蚓后的牛粪为肥料,种植地瓜、青菜等作物,发展无公害蔬菜,依托现有“沙中宝”商标和通辽市运达蔬菜批发合作项目,可带动农户发展蔬菜种植等设施农业,村集体年可实现2万元收入。同时,村集体利用村级700亩四荒地对外发包收入的7万元,建造温室大棚1座,秋天回收蚯蚓,使蚯蚓安全过冬,保留种苗,降低下一年度养殖成本,村集体可节约支出1万元。并依托“沙中宝”商标,结合全村西瓜种植特色产业,村集体利用该棚培育西瓜苗,香瓜苗,种植蔬菜,年可增加收入1.5万元。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吸纳股东5户,流转林地360亩,栽植锦绣海棠,村级投入5万元,按照股比进行分红,瓜果成熟期后,年可实现收入50万元。四是“党支部+庭院经济”,拓宽增收渠道。发展“庭院经济”是近年来主推的农牧民增收致富途径之一,选择投入少,风险低,见效快,绿色、有机、无公害的建设项目,易于被群众接受和推广。2019年,XXX从长远着手,投入2万元,为30户农户栽植锦绣海棠,拓宽群众在增收渠道,为发展庭院采摘农家乐奠定基础。

(三)乘势,政策扶持是重大机遇。2018年,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发展壮大集体资金100万元到位,村级建立了西瓜溯源平台,成功注册了“沙中宝”品牌,使XXX甚至全镇西瓜从数量向质量开始转变。2018年,“XXX西瓜种植合作社”被评为全国优秀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通过五家子等村的带动,周边各类农产品的种植将向着标准化、规模化迈进,为了解决销路,庆和镇多方寻求合作,以蔬菜种植项目吸引丰盛果蔬批发、运达蔬菜市场等企业的合作,为瓜菜解决了产业链末端的问题。日后,XXX依托乡村振兴有利政策,招商对象将更加多元化,继续引入零售、网络经销、物流等加速产品流动到市场的关键环节,打通到顾客的最后一米路程。

三、成功启示

经济发展案例篇(3)

中图分类号:F326.2

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林下经济的发展与产生,有其深刻的社会背景。20世纪90年代末,国家确立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1]。随着国家林业建设中心的战略性转移,我国生态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国家整体生态环境逐年改善,生态建设成果举世瞩目。由于生态建设的需要,大量森林停止采伐,这就不可避免地给林业产业建设和林业经济发展带来许多新的问题。发展新型林业产业,尤其是发展非木质资源林业产业就成为支撑国家生态建设战略,促进林区经济发展,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和选择。本文总结多年来广西作为主要林业省份在林下经济中做成的成绩,列举多个成功案例,供大家参考和交流学习。

1. 发展广西林下经济的优势

1.1 区位优势

广西南临北部湾,东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与云南接壤,西南与越南交界。从交通上看,湘桂铁路线、“桂林――广州”高速公路、“桂林――长沙”高速公路、“桂林――北海”高速公路以及即将完工的贵广高速铁路等陆路均起始于或经过广西,优越的区位条件将成为发展广西林下经济的区位优势。

1.2 气候优势

广西地处低纬度,面临热带海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从北到南年均气温在17-24℃,太阳年总辐射量达90-100千卡/cm2・年,日均温度≥10℃,持续日数位240-358天;降水量 1100-2800mm雨热同季,这种条件非常适宜发展林下经济。

1.3 资源优势

广西是我国南方重要集体林区,有林业用地面积1506.67万hm2,其中集体林地达1400万hm2,93%由农户经营。其中,许多集体林地适宜发展林下经济,并且绝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为林下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资源优势。

1.4 土地利用优势

发展林下经济,不仅使人工林发挥林地资源的长期效用,还可以取得近期的经济效益,实现林地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的长短结合。发展林下经济,使有限的林地资源得到了效能扩展,实现了林地资源的综合利用。

1.5 生态保护优势

发展林下经济产业,增加了森林生态体系的草本和动物层以及地下微生物,形成了多重森林生态群落,构建了完整的生物链,增强了对外抵抗力,对外界干扰具有较强调节功能,实现了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

2. 广西林下经济已取得成绩

2.1 突出的经济效益

根据广西自治区林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10年,全区林下经济总产值已达135.76亿元,其中林下种植业为11.91亿元,林下养殖业为81.43亿元林下产品加工34.30亿元,森林旅游8.12亿元。截至目前,广西已有十多个林下经济产值超过8个亿,浦北、岑溪县林下经济产值超过15亿元。如此突出的经济效益彰显了林下经济的可贵之处,真正实现了不砍树更能致富的理念。

2.2 良好的就业形势

在林下经济没有发展开始之前,广西每年有几百万的劳务输出,农民工们背井离乡、漂泊各地,家里只有老人和孩子艰苦度日。来自自治区林业厅的统计数据显示,现如今林下经济可以让88.37万户农民、312.89万人有了工作和出路,林农来自林下经济的收入年人均达到580元。同时,广西还启动了“千万林农千元增收”工程,通过5年时间的努力,至2015年,林下经济将带动全区2000多万林改农民,创造林下经济产值500亿元以上。

2.3 刺激带动企业的发展

林下经济通过建立销售网络来培养龙头企业,以此刺激和带动企业的发展。集中力量,引进和培养有实力、讲诚信、影响力大、辐射力强的企业,通过龙头企业辐射带动,采取“龙头企业”、基地、大户、农户等模式,引导农户组建林业专业合作社组织[2]。如今,一系列的经济产业区发展起来:梧州市岑溪市综合林下经济示范区、河池市都安县藤芒编产业区、北海市合浦县“双珍”林下示范基地等等,已在全国响起了名号。

3. 广西林下经济发展成功模式

3.1 林下种植类型――以崇左市为例

林下种植类型主要有林药模式(即林下砂仁等中草药)、林菌模式(即林下套种灵芝等菌类)、双珍模式(即发展种植柚木、降香黄檀等珍贵树木,并在林下种植金花茶等珍贵植物)、林苗模式(即充分利用林下空地进行育苗等)、林蔬模式(即利用林下空地种植各类瓜果蔬菜)。2010 年全市林下种植产值 3340 万元,其中:砂仁产值 2000 万元,灵芝产值 800 万元,其他 540 万元。

宁明县峙浪乡长桥村等五个村三十六个村民小组利用山林种植砂仁1.3万多亩,年平均亩产砂仁鲜果 300-500 斤,亩产值1000 元左右,种植砂仁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目前该乡已成立砂仁协会,推动砂仁种植规模化、集约化经营。

扶绥县中东镇新灵、维旧、新隆等村村民有种植砂仁习惯,目前全镇种植砂仁约2000亩。新灵村琴厚村民小组韦民生利用自己承包的山林种植砂仁约15亩,年均收入达3万元左右。

天等县驮堪乡启新村朝阳屯利用退耕林林下种植牧草476.7亩,每年可割草10次,每亩年产量达2万斤以上,为村民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宁明县那楠乡那陶村那陶屯村民农凯锋种植黑灵芝3亩,年产干灵芝600斤,产值6万元。扶绥县澳洲坚果种植示范基地利用果园还没有封行之前,在果树行间套种西瓜、花生等经济作物和在果树下育苗,年收入130 多万元。

3.2 林下养殖类型――以合浦县为例

林下养殖类型主要有林禽模式(即林下养鸡、养鸭等)、林畜模式(即林下养羊、养牛等)、林蜂模式(即林下养蜂)。

钦廉林场林下种草养牛羊基地,林下长满了郁郁葱葱的牧草,为养殖牛羊提供了天然的绿色饲料。牛羊基地循环养殖的模式基础好,同时政府大力培育“龙头”企业,把农户的积极性也带动起来。企业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注重打出自己的品牌,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优。同时,政府对“龙头”企业进行重点培育,促其上档次、成规模,催生扶强一批专业化林下经济龙头企业,带动更多的群众投身林下经济发展。在农户陈爱华的养殖场,原来只有 8 头小羊羔,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现在已经发展到100只规模的羊群,市场也很大,养殖的信心也更足了。

3.3 林下产品加工类型――以桂林市为例

林下产品加工类型主要有松脂加工模式。2011年全市松脂产量15万吨,产值13亿元。桂南地区是松脂主产大县,产量、产值均占全市80%左右。地处桂林东北部山区腹地的龙胜地区有桐棉松面积100万亩,其中75%可采割松脂,人均达21亩,是广西松树最多的乡份之一,松脂年产量3万吨以上,全镇户脂农年收入约2万元,其中收入超 5 万元的脂农有2000多户。

3.4 林下旅游类型――以凭祥市为例

林下旅游类型主要有林家乐模式、休闲度假游模式。2010年全市林下旅游产值 869 万元,其中“林家乐”产值400万元;生态休闲旅游产值469万元。

凭祥市夏石镇新鸣村板小屯50户村民利用得天独厚的5000亩山林和冬暖夏凉的山泉水开发农家乐旅游景点,开设有园林水果采摘、田间植物种植、水上乐园活动等乡间体验项目,年产值10万元左右。

经济发展案例篇(4)

县域经济是指一个县或县级市行政区划里的综合经济。截止到2006年,全国县级行政区划有2860个(港澳特区及台湾省除外);2006年,我国县域内人口总数达9.18亿,占全国总人口的70.24%;全国县域经济的地区生产总值达8.81万亿元,占全国GDP的48.10%。发展县域经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切入点,在县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和生态环境保护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研究县域经济发展的新模式,对于提升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和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国内涌现了很多县域经济发展模式,不少学者也对此进行了研究,这些研究着重探讨的是单一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对于资源环境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涉及较少。本文将基于资源与环境平衡的视角,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通过比较几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特点,为不同地区县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一、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模式介绍

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指通过开采本县域内丰富的资源如矿产、森林、牧场等来带动与该矿产资源相关的行业的发展从而全面拉动全县经济的发展。例如河北省灵寿县、广西壮族自治区南丹县、陕西省定边县等均属于该种发展模式。

2.案例分析

定边县地处陕西省西北部,是陕西省有名的矿产资源大县。该县面积为6920平方公里,总人口为31.5万。该县拥有煤、石油、天然气等矿产资源等二十多种,据测算,该县境内油区储藏面积780平方公里,储量近1亿吨,已探明有开采价值的三块油田总储量2500万吨。其天然气田是我国最大的陆上整装气田,属世界级气田,已探明储量2300亿立方米,且气层连通性好、压力稳定。2007年该县实现生产总值65.85亿元,同比增长21.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14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增加值52.22亿元,增长22.6%;第三产业增加值7.49亿元,同比增长15.8%;一、二、三产业的比重为9.3%、79.3%和11.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60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为8360元。数据显示,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其财政收入主要来源于资源的产出,资源产出为其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但对其农民收入增长作用不大,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富财政不富民”的现象。

3.劣势分析

(1)替代产业缺乏,经济发展滞缓。资源型经济的不断扩张,在不断消耗有限资源的同时,直接挤压了现代加工业和商贸流通业的生存空间。资源型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特性是生产环节较少、产业分工相对简单、技术要求偏低、生产周期较短。因此,在资源丰富但经济发展水平欠发达的地区,资源产业很容易受到社会游离资金的青睐。一些有发展潜力的产业,因资金长期大量流向资源型产业,而错过了黄金发展时期。甚至有一些产业,在实现一定原始积累后,也跟风趋“热”去发展资源产业。可以预见,这种情况如不尽早改变,随着资源消耗速度的加快和资源采掘难度的日益增加,资源型经济面临的困境将会愈来愈大,而新的优势替代产业因长期受到挤压还未凸现锋芒,将可能直接冲击县域经济产业布局,阻碍县域经济进一步发展,并导致总体发展水平滑坡。

(2)经济结构滞后,增长方式粗放。从整个产业结构来看,它的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由于不需要较高的生产技术,致使经济增长完全表现为一种原始、自然产品的积累过程。自然地理条件一旦出现异常,县域经济出现波动在所难免。从产业内部结构来看,资源型经济大多数是采掘业和原材料工业,大部分生产的是初级原始产品,生产方式粗放,资源开采率十分低,资源浪费严重。

(3)财政增收不快,利润流失严重。资源型经济在抑制其他产业正常发展的同时,也直接导致了财政创收渠道的单一。资源型经济的主导产业多为上游基础性产业,产品附加值远低于下游加工业,导致加工利润大大流失,致使财政增收局限于低级层面。随着资源的消耗枯竭,县财政收入停滞不前,甚至出现倒退。同时,资源性产品的价格偏低,资源开发未能得到应有的补偿,也阻碍了财政收入的有效增长。

(4)生态环境恶化,治理任务繁重。资源型经济由于依靠采掘资源发展县域经济,在采掘资源时产生的“三废”随意排放,严重影响生态环境。现在有不少资源型县域出现了地面凹陷干裂、房屋裂缝、森林被毁、水源被污现象,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极大地威胁着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

二、旅游特色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模式介绍

所谓“特色”就是优势、专长,就是市场竞争力。县域经济的发展应具有地域特色,这是与其地理区位、历史人文、特定资源相关联的。县域经济发展要“宜农则农”、“宜工则工”、“宜商则商”、“宜游则游”,注重发挥比较优势,突出重点产业,构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比如畜牧业、养殖业、生态农业、特色农业、旅游业等等都是有特色的产业。所谓旅游特色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发挥其境内旅游资源优势,加以开发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旅游产业,依靠旅游产业所带来的关联收入发展其县域经济。

2.案例分析

登封县位于河南省中西部的中岳嵩山南麓,全市总面积12.2万公顷。总人口62万。登封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山川壮丽,现有文物古迹1127处,是著名的“文物之乡”;现有武术馆校79所,在校学员3万余人,也是著名的“武术之乡”。登封最大的优势是旅游资源丰富,登封县把旅游作为优先发展的龙头产业来抓,强力实施“旅游立市”战略。全市景区年接待量近200万人次,门票直接收入4000多万元,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达31.4%。2007年,全市GDP实现67.4亿元。同比增长17%;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19亿元,同比增长43.4%;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6.9亿元,同比增长136%,均位居郑州6县(市)之首。

3.劣势分析

(1)旅游特色型县域经济的波动性强。旅游经济是一种对外来游客依赖性很强的经济,外界一切影响旅游者进入性的因素都可能对旅游经济造成很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县域旅游发展,进而影响其县域经济。

(2)旅游特色型县域经济的财政贡献低。县级财政主要来源于旅游经济所带来的税收收入,而旅游由于其所带来的税收收入波动性较大,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比工业所创造的税收收入低,所以很容易造成以旅游经济为主导的县域经济财力薄弱,无法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与发展,县域整体经济实力也会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富民不富财政”的现象。

三、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1.模式介绍

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就是在资源型县域经济发展到了一定阶段后,由于受到资源和环境限制,其工业发展逐步向外拓展,工业企业“走出去”,同时充分发挥其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业“走进来”,实现资源与环境平衡的县域经济发展模式。

2.案例分析

湖北省兴山县位于湖北省西部,长江西陵峡北岸,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汉明妃王昭君的故乡,其境内水能、矿产、林特、旅游等自然资源丰富,该县依靠其境内丰富的磷矿资源,经过20年的探索与发展,现拥有一家上市公司兴发集团,兴发集团目前是我国最大的磷酸盐生产企业、世界最大的六偏磷酸钠生产企业,中国化工500强第97位,2007年兴发集团实现销售收入、利润、创汇分别达到30.54亿元、3.62亿元、1.14亿美元。根据该县县情,该县提出了“打造百亿兴发,接待百万游客”的“双百工程”目标。由于土地、环保、区位等诸多制约因素,兴发集团在县内发展的空间受到了很大限制,要建设百亿兴发,必须“走出去”,积极向外拓展,保证政府财源的稳定性。工业走出去了留下了足够的空间用来发展旅游产业,带动周边农民发展服务业,从而提高农民收入,真正实现了“富财政又富民”的和谐景象。

3.优势分析

(1)提供稳定的财源保障。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国家“两型”社会建设下的产物,其特征是合理利用资源,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降低环境成本,稳定财政收入。

(2)有利于可持续发展。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工业与环境协调发展,具体体现在工业向外走出去发展,县内发展高精尖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产业,留下的空间和资源用于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业对环境破坏性小,有利于维护生态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3)有利于提高农民收入。单一的资源型县域经济不仅对环境污染破坏性大,而且不能有效拉动农民增收,与旅游产业相比,工业生产所涉及的行业较少,相关从业人员也很少,对农民收入增长拉力不强。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积极发展旅游产业,旅游产业涉及行业较多,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有利于加速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提高农民收入。

四、结论

研究表明,资源环境型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是环境成本最小,资源配置最优,通过基于资源禀赋的工业和旅游业的协调发展,实现财政收入和农民收入双增长的可持续发展模式。这种模式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与区域经济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形成以新型工业与旅游产业并重发展为主导的发展格局。在遵循科学发展、创新、可持续利用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要求下,从优化新型工业与生态旅游业发展模式入手,强化新型工业与生态旅游协调发展机制,积极向外拓展以加快新型工业发展,向内强化生态环境建设,加快旅游产业发展,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从而实现资源与环境平衡的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段圣奎:三峡库区旅游发展模式新探[J].商场现代化.2006(11): 20~22

[2]万 军 高宏彬 邹 昊 杨锡怀: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J].决策参考.2006(3):15~17

[3]冯灿飞 马耀峰:贫困型山地旅游区可持续旅游开发模式研究[J]. 视野观察.2005(2):19~21

[4]朱 舜:县域经济学通论[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经济发展案例篇(5)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中小企业迅速发展,已成为我省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发展的主要力量。200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以下简称中小企业促进法)颁布实施后,我省进一步加强了对中小企业的服务和扶持,促进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但在新形势下,我省中小企业在发展中还存在着融资难、担保难、用地紧缺、服务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为充分发挥我省体制机制优势,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的不断发展,认真贯彻实施中小企业促进法,不断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尽早制定一部切合浙江实际的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财政经济委员会认为,省政府提请审议的条例草案符合上位法规定和我省实际情况,总结了多年的工作实践经验,吸收了各方面意见,内容基本可行。现就条例草案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

一、关于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的职责问题

条例草案第四条对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的职责作了规定,但该规定过于简单,为了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工作的开展,建议条例草案对该条文内容进行充实修改。一是中小企业工作部门的职责要与中小企业法和我省的三定方案相衔接,明确其为中小企业综合指导、协调和服务的主要职责。二是将第三条第二款内容移作该条文的第二款,使乡镇人民政府为中小企业服务的职责与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的职责相衔接。

二、关于中小企业的创业扶持问题

条例草案第二章创业扶持对中小企业的市场准入和发展都作了规定,总体上讲这些规定有利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但都比较原则。调研中市县普遍反映,规定不够具体,可操作性不强,特别是对中小企业建设用地,条例草案第十条规定的内容过于笼统。对于“鼓励投资建设多层标准厂房”的规定,各地反映,由于中小企业生产类型不同,生产厂房层高、层次要求都不相同,如仅建设标准厂房难以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而且根据我省块状经济的特点,迫切需要根据产业特色建设多层厂房,才能适应中小企业个性化的厂房需求。为解决中小企业用地紧缺的问题,还要多方着手,统筹用地。条例草案除规定建设符合产业特点的多层厂房外,还需从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率、进行土地置换、统筹使用闲置土地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才能缓解中小企业用地的困难。因此建议对中小企业用地的条文作相应较具体的修改完善。另外,在创业准入方面条例草案第七条规定“对上述类型的初创小企业,可以按照行业特点降低注册资金限额。”由于修改后的公司法已大幅度降低了公司设立的准入条件,且此表述也不符合公司资产法定的原则。因此建议将该规定修改为“其注册资金按照国家规定的最低限额执行”,同时删去“具体办法另行制定”的规定。

三、关于中小企业资金支持问题

条例草案明确了省级财政预算中应当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但各地反映,一是希望比照中小企业促进法,在预算中设立中小企业科目,保证扶持中小企业专项资金的安排。二是希望在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基础上,根据财政收入增长的情况,专项资金能逐步有所增加。三是希望除财政安排专项资金外,还可以广泛吸纳捐赠等社会资金,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因此,建议条例草案根据以上反映作修改补充。同时对乡(镇)安排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在条例草案第十三条第二款中规定“财政充裕的乡(镇)人民政府也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并制定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因“财政充裕”很难从量上界定,所以建议删去“财政充裕”,由于上款已规定“其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由同级人民政府财政部门会同中小企业工作部门制订,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故该款可删去“并制定使用、管理的具体办法”一句。

四、关于中小企业信用担保问题

目前我省中小企业仍存在融资难问题,除了引导有条件的中小企业通过项目融资、债券发行等途径融资,缓解资金短缺外,建立担保和再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途径。根据《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第十三条提出的“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基金和区域性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要求,建议条例草案中增加逐步推进落实以上意见的内容。同时由于我省中小企业数量多,担保机构又处于建立发展期,为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建议条例草案增加“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安排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专项资金用于担保机构的建立、风险补偿或奖励”的内容,积极支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切实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五、关于中小企业市场开拓问题

中小企业不断增强开拓国内外市场竞争力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条件,在国内外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建立与大企业的配套协作关系,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延伸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推进中小企业专业化生产,促进生产向精、特、新发展的重要途径。同时,中小企业要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不断提升企业层次和产品档次,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发展壮大。建议条例草案第六章市场开拓方面增加以上相关内容,并强调大企业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支持。

条例草案第三十四条还规定了政府采购向中小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的原则,但按照“同等优先”的要求,中小企业较难获得优先,因此建议删去“同等”二字,修改为“政府采购应当按照公开、公平、优先的原则,向中小企业购买产品和服务”,以体现政府采购对中小企业的扶持。

六、关于职工培训问题

我省中小企业多数是民营企业,其经营管理者整体素质还不是很高,因此不但要加强对企业职工的培训,更需加强对企业经营管理者的培训。条例草案仅对职工培训作了规定,未对经营管理者培训作出规定,因此,建议增加相关内容。同时条例草案对培训经费的转引规定,一是规定不具体,不易操作;二是反映提取的教育经费,用于培训的不多,用于考察学习的比较多。因此建议增加依法提取和专款专用、按实列支的规定内容,以落实培训经费,保障中小企业整体素质的提高。另外,随着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培训的方式方法也要不断改进,通过网络技术等,多形式多渠道地开展培训,提高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建议在条例草案中增加相关内容。

经济发展案例篇(6)

土地是国家稀缺资源,其不可再生性决定了我们必须节约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资源。粘土砖、粘土瓦的大量生产使用对上地尤其是耕地资源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多年来,我省各级政府重视禁粘和发展新墙材工作,在禁止、限制生产使用粘土砖的同时,加大对新墙材发展的扶持力度,把推进墙体材料改革、开发推广新型墙体材料作为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经过这儿年的努力,效果比较明显,粘土砖的生产和使用得到了有效遏制,同时也涌现出了一大批技术含量高、污染少、能耗低的新墙材生产企业。但长期以来受传统观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我省发展新墙材工作中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如有的部门监管还较为薄弱;对发展新墙材的扶持不够有力;全省地区间发展很不平衡,有的地方甚至还在大量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发展新墙材工作严重滞后等等。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迫切需要通过地方性立法来推进墙体材料改革与发展,切实把禁止、限制生产使用粘土砖、加快发展新墙材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促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因此,抓紧制定一部符合我省实际的发展新型墙体材料的地方性法规是十分必要的。

财经委认为,省政府提请的条例草案符合国家有关法律规定,总结了近年来发展新墙材工作好的做法,借鉴了外省市地方性立法经验,内容基本可行。建议将条例草案列入省人大常委会本次会议审议议程,同时就条例草案有关问题提出以下意见建议:

一、关于废弃粘土的综合利用问题。调研中有的地方认为,条例草案第二条把新型墙体材料定义为以非粘土为原料生产的建材产品,由此,以废弃粘土为原辅料生产的建材产品就不属于新型墙体材料,按条例规定应予以禁止或限制生产,这不利于废弃粘土的综合开发和利用。我们认为,发展新型墙体材料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耕地资源,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对于不破坏耕地、利用废弃粘土生产的砖瓦,虽不属于新型墙体材料,但也应该综合开发利用,而不应予以全面禁止或限制。如清理河道产生的淤泥,城市建筑工程、房地产开发挖出的粘土等资源都需要进行综合处理和利用。因此,我们建议条例草案在对新型墙体材料定义的同时,对以利用废弃粘土为原料生产的墙体材料应予以补充明确。

二、关于禁止生产使用粘土砖问题。条例草案对禁止、限制生产使用实心及空心粘土砖做了规定。调研中许多市县认为,条例草案关于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和限制生产使用空心粘土砖的规定,符合我省土地资源状况和保护耕地的要求,但力度还不够大,建议条例草案第十六条关于禁止使用空心粘土砖、粘土瓦的范围应扩大到县城规划区。但也仍有一些地方反映,生产使用粘土砖延续时间久远,受传统观念、成本价格、替代产品质量以及地区发展不平衡等影响,现在要在全省范围内全面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限制生产使用空心粘土砖,客观条件尚不成熟,实施起来难度较大。财经委认为,不管是从保护耕地资源还是节能减排要求出发,全面禁止生产使用粘土砖势在必行,这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产业结构调整的客观要求,目前在全省范围内禁止生产使用实心粘土砖和限制生产使用空心粘土砖是完全必要的,也是能够做到的。从当前情况看,全面禁止占用耕地建窑或者在耕地上取土生产粘土砖是一项重要任务。因此建议条例草案增加该项内容,并在法律责任章节中增加关于违反此项内容的处罚规定。

三、关于扶持与促进新墙材发展问题。条例草案第三章专门对促进与扶持新墙材发展做了规定。我们认为,禁粘和发展新墙材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禁止生产使用粘土砖为新墙材的推广和使用创造有利条件,同时新墙材的健康发展更有利于加快替代、淘汰粘土砖,二者互为促进。我省一些地方尤其是农村地区粘土砖的生产使用禁而不止,其主要原因就是新墙材的发展没有及时跟上,有的新墙材在质量、工艺及价格上缺乏竞争力,致使不能完全替代粘土砖,因此扶持和促进对于发展新墙材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总体上讲,条例草案第三章关于促进与扶持新墙材发展工作的篇幅偏少,建议增加相关内容,如新墙材产业链建设,对新墙材生产及应用、技术研发,粘土砖生产企业转产新墙材等方面的财政资金支持,对新墙材工作推广和研发及应用有突出贡献的单位、企业及个人进行表彰奖励等等。

四、关于新墙材工作机构职责及其他相关部门职责问题。调研中有的市县认为,尽管条例草案对新墙材工作机构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职责进行了规定,但还不够明确和具体。目前在禁粘和发展新墙材工作中,一个突出问题就是相关部门职责不明确,监管不到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建议条例草案,一是对新墙材工作机构、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乡镇的职责作进一步的明确;二是为加大对行政不作为的惩治力度,建议在法律责任章节中增加对相关部门行政不作为的处分处罚规定。

五、关于专项基金退还比例及行致处罚问题。条例草案对新墙材专项基金的退还比例作出了具体规定。我们认为,条例草案已经规定了专项基金具体管理办法,由省财政部门会同省新墙材主管部门另行制定,并报省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因此,本条例可以不再对专项基金的具体退还比例作出规定,建议条例草案对此作进一步修改。调研中有的部门认为,条例草案对违反规定生产使用粘土砖瓦的罚款金额最高不超过二十万元的规定,数额太少,不足以起到有效威慑作用,建议加大处罚力度。

六、其他

(一)关于新墙材的标准问题。条例草案对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的标准作了规定,为促进新墙材的发展,建议各级新墙材工作机构在督促生产企业及时制定和执行产品标准的同时,要鼓励其采用国际先进标准。

经济发展案例篇(7)

1、有利于大国经济理论自身的丰富与完善。

案例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在于可以暂时抛开抽象的理论,引导学生直接进入一个形象的情境,继而通过理解形象的情境掌握其后相关的抽象理论。一般而言,理论与案例认知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理论指导案例分析,案例抽象修改理论,修改的理论发现新的案例,新的案例抽象出更新的理论……。大国经济是一门新型学科,仅建立了初步的理论框架,许多问题尚待深入研究。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快速进入角色,摆脱理论基础不足的限制与老师平等交流实质性问题。且学生思维开放活跃,视角灵动独特,更易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而对学科发展而言,有时提出问题远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2、有利于学生理解大国经济理论在传统经济理论基础上的创新。

大国经济的理论创新之一是遵循适当途径刻画带有明显规模优势特征的特殊经济规律。从字面上看有些抽象,要深入领会殊为不易。但如果遴选某一大国作为案例,则能清晰辨别出经由各种途径实证分析该国规模特征的优劣,从而做出选择:是按分工程度受市场规模限制途径,研究生产、市场与国家规模对分工及专业化的影响,还是按经济规模节省成本与规模报酬递增途径,研究生产与市场规模对经济效益与生产效率的影响;是按国家规模表征为人口、资源与市场规模途径,研究国家规模对生产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影响,还是按国家规模制约贸易模式与经济治理结构途径,研究国家规模对经济发展模式与相关制度安排的影响。

3、有利于学生运用大国经济理论分析与解决我国的具体问题。

理论源于实际,也将用于实际。在案例教学中运用大国经济的一般理论分析中国的具体国情往往能较好地解释身边的经济现象。以次贷危机为例,为什么国际性金融危机中各小国经济出现大幅震荡甚至政权更迭,反观诸大国,特别是中国却能安之若素,波澜不惊呢?这主要是因为我国不仅具有大国优势,而且拥有体制优势。前者表现为我国的一般产业足以超越小国的重点产业,经济增长能力较强;国内市场巨大可以通过拉动内需应对国际市场动荡;可以动用巨额储蓄进行资金调节,缓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后者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可以更好地利用计划与市场两种手段,特别是在危机中施行强有力的财政、货币与产业政策,能将“看得见的手”用到极致。

二、大国经济课程运用案例教学法的难点

虽然案例教学法应用于大国经济课程优点颇多,但实际运用却困难重重:

1、大国经济理论体系欠完备。

在相对复杂的大国经济案例中,通常包括比较分析和综合评价各大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研究新兴大国经济发展的系统机制,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提出新兴大国经济发展的政策框架等几个步骤。然而,学术界对“大国”概念仍缺乏一致意见:一种以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等单项或多项统计指标为归依,另一种则遵循经济学原理,给出关于经济学意义的定义即以是否具有大宗国际商品市场定价权为标准。而合理界定大国概念是分析大国特征与经济规律的必要前期即该概念是上述流程的理论基石,因而两种不同流派的争论将不可避免地对理论指导下的案例分析带来困扰。

2、大国经济教学案例的收集与整理。

众所周知,案例教学必须有丰富的案例库。但是,大国经济是一门新兴学科,理论尚在不断发展之中,这就使得现有的案例不仅种类不全,为数不多且代表性不够,更重要的是难以跟上理论革新的步伐,存在较大的出入。其次,大国经济案例往往具有复杂背景,几乎涉及大国规模特征的方方面面,既要考虑国民经济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与独立性,又要考虑经济发展的非均衡性,既要考虑与世界经济之间影响的双向性,又要考虑经济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且各大国的案例背景千差万别,各不相同。加上理论体系固有的缺陷,使得案例的收集与整理难上加难,是一个复杂而艰巨的挑战。

3、中国经济发展问题的独特与复杂。

研究与解决中国经济发展问题是开设大国经济课程的主要目的。这也就决定了中国独特而复杂的国情不可避免的会折射到中国案例中来。以外贸增长为例:中国已是世界贸易大国,在世界贸易格局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但中国需要转变增长方式以由外贸大国变为外贸强国。尽管拥有核心技术、打造自主品牌是必由之路,但考虑到中国是一个不匀质大国,区域经济很不平衡,各区域贸易结构升级应按不同的目标与路径分层推进。如果全国都无差别地追求开发核心技术,势必脱离现实,势劲而实微。显然,如果缺乏对中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自然就无法驾驭案例教学法对其加以分析,获得正确的结论。

三、大国经济课程案例教学改革的对策

1、处理好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之间的关系。

理论讲授与案例教学是一种抽象与具象的辩证关系,对立统一,不可偏废,关键在于安排两者之间适度均衡的内容比例。至于先后顺序,则可先讲基本概念再讲具体案例,也可反其道而行之,先给出案例,然后逐条引入基本概念。对于理论成熟的部分,可由抽象演绎出具象即先理论后案例。对于理论未成熟的部分,则可由具象归纳出抽象即先案例后理论。于是,理论与案例相得益彰,教学相长。理论指导案例教学,案例推动理论发展。

2、启发学生自主搜寻与反复遴选教学案例。

是否选取合适并且新颖的教学案例是教学效果好坏的关键。但老师的水平,时间与精力毕竟有限,因而宜采用学生众包模式加以解决。所谓众包模式是指一个机构把过去由本职人员执行的工作任务,以自由自愿的形式外包给非特定的(而且通常是大型的)大众网络的做法模式。该模式已对美国某些产业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例如,一个外行在两周内完成了一个跨国公司耗资数十亿美元都未解决的研发难题。借鉴这一模式在于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启发他们借助互联网搜索引擎进行自主搜寻。

经济发展案例篇(8)

案例教学就是利用典型事例进行教学,使学生能通过对特殊的、典型的事例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理论教学中的概念和原理,并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目前,在国外本科教学中,案例教学是一种流行且应用很广的教学方法。

案例教学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罗马时代。但它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教学方法,却是1870年美国哈佛大学法学院兴起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到了20世纪初,案例教学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各知名法学院。

1919年,华莱士.B.唐哈姆任哈佛商学院院长,他对案例教学极为赞赏,主张在商学院推广使用,认为商学院的课程应以真实生活情境中的问题为中心,引导学生参与分析与讨论。今日,案例教学仍在法学教育与工商管理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梅森教授在哈佛大学创立了“梅森联谊会”,专门从事有关寡头垄断理论的安全收集、整理及其经验性研究工作,而且他们还把研究成果大量运用于哈佛大学的经济学教学之中,此后经济学安全教学与研究在美国及欧洲的大学中普遍开展。

我国的一些机构和研究人员一直在进行经济学案例的引进和研究工作。1991年,在世界银行的资助下,我国首次举办了关于案例教学的经济学与管理学进修班,该进修班邀请了众多知名专家,并编印了一大批案例教材。近年,我国陆续有学者开始进行经济学案例研究的尝试,2000年,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开始在各个专业进行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尝试,并组成了经济学各个专业的案例教学研究小组,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经济学的案例教学和研究工作。2004年,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组织出版了国内第一套经济学案例丛书。目前,我国对经济学案例教学的探索和讨论正方未艾,未来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一、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近20年,在中国发展迅速,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学是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系统。区域经济学属于应用经济学的范畴,因此不同于其他课程,该课程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和综合性。鉴于该课程所具有的特点,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往往是以现实的区域发展作为研究对象,特别是一些社会热点问题,采取不同的形式,如专题讲座、热点讨论、小组辩论等,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足以引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促使他们主动思考、积极参与讨论,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同时也可以更加积极关注当地经济的发展。这样也可以达到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目的。

二、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用时应注意的问题

现在许多院校的区域经济学教学中都采用案例教学中,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也存在许多问题,需要不断的完善。

(一)教师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国普遍采用应试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一般采用统一的教材,教师进行“满堂灌”甚至“填鸦式”课堂讲授,而学生则采取全盘接受甚至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无疑,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接受的知识是有限的。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作为区域经济学课程老师,随着时代的发展,要不断更新教学理念,在教学中采用先进的教学方式,注重要最新社会热点的应用,同时采用同学们更易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如随着“两会”的召开,可以快速将两会传递的最新信息,利用专题讲座,或者案例讨论等形式,应用于自己课堂教学中。

(二)理论教学为与案例教学相结合

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学科,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套完整的理论,如区位论、产业理论及增长理论等,因此,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注重理论的讲授,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熟悉与系统掌握整门课程的系统知识;另一方面,理论知识可以有效地指导案例教学,如增长理论,在讲授学习完基本理论,清楚理解均衡增长与非均衡增长的基本理念后,可以在课程上,让同学们讨论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不同时期采取的发展策略,如“”时期实行的发展策略,而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通过先富带动后富。因此,区域经济学作为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但是在教学中要注重理论教学与案例教学相结合,理论教学是前提和基础,而案例教学是对区域经济理论学习的升华与应用。

(三)经典案例与地方性案例相结合

在区域经济学教学引入案例教学时,应注意经典案例与地方性案例相结合。在区域经济学发展中,一些经济学家总结和积累了许多经典案例,在经济学教学中被广泛采用,但是在实际的教学中,选择案例时,应注重学生的熟悉度,尽量选择学生有所认知的。如区域经济学中“区域开发”理论,其经典案例是“美国田纳西河流域开发”,但对于广西的学校与学生来说,更加熟知的是“北部湾经济区”开发与“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开发。经典案例比较典型,在教学中可以对讲授的理论进行分析说明,但是由于学生认知程度等方面的问题,学生会对自己城市自己身边的案例更感兴趣,更加容易参与到案例的讨论中,会使理论学习更加有效。

(四)案例教学多形式并重

区域经济学案例教学应多种形式并重,热点讨论、专题讲座及PPT展示等多种形式相结合。不同的教学形式,会起到不同的作用。如热点讨论更多的是,在教师对理论知识讲授到,针对已讲授理论知识,结合热点,让同学逐个或者组成不同的小组讨论,这种方式可以充分调动同学们的积极点,锻炼同学们应用已学理论的能力。而专题讲座,主要是任课老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到其他高等院校、知名企业或是政府经济部门邀请专家、企业家或官员到校开展相关专题讲座。这种形式可以开拓学生视野,并能够加深他们对实际经济问题的理解,如在讲授区域规划相关知识时,可以邀请发改局的官员做一场关于所在市“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这样一方面,可以形成对理论知识的有效补充,另一方面,也可以加深同学们对区域经济学知识的兴趣,以及更加关心区域经济发展。

三、总结

案例教学在法学、工商管理教学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区域经济学作为应用经济学的一门分支学科,注重应用性,因此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就显得十分必要。但是,目前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中的应用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没有形成成熟的案例教材、教学形式单一、案例教学应用较少等问题。尽管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教学中还不成熟,但是通过案例教学,可以看到学生在经过多次案例讨论之后,学生的自信心与表达能力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因此,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应引入案例教学,提高同学对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兴趣,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区域经济热点的讨论,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林霞.浅谈区域经济学的几种教学方法[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2006(1).

[2]五丽娟.论案例教学在区域经济学教学中的应用[J].高校教育研究,2008(15).

[3]曹容宁.西方经济学案例教学与教育方法的探索[J].南京广播电视大学报,2005(3).

[4]张元鹏,刘文忻.我国理论经济学教学中的案例教学问题研究[J].高等教育管理专刊,2005.

[5]踪家峰.中国区域经济学教学的现状、问题与改革方向[J].经济研究导刊,2008(5).

[6]陈潭,程瑛.Seminar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及其课堂教学模型构建[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4(4).

经济发展案例篇(9)

二、案例教学法概述 

(一)案例教学法的理论基础 

案例教学法是使学生通过对案例的理解,感受案例中的问题和冲突,并以“解决问题”为主要的学习思路,进行知识的领会和能力的发展的过程。案例教学法使学生从被动的学习转变为主动的学习,从接受式的学习转变为参与式的学习,这不仅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展现,也是现在人本教学思想的展现。 

(二)案例教学法的实际作用 

成功的案例教学,能够使课堂的气氛发生根本改变,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以及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使课堂变得活跃而有秩序;通过案例学习,学生对知识的领悟更加深刻,也会获得相应的能力的增长;通过案例教学,教师能够直接发现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的优缺点,有利于教师进一步调整教学方法;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的促进作用,也将使教学评价发生相应的变化。 

二、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教学中的应用 

(一)以教学内容为基础编制案例 

经济教学不仅包括了经济管理学习,还包括经济技术应用教学,如经济统计教学等。要使不同的教学内容能够得以完全展示并使学生的经济知识能够贯穿起来,教师就有必要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用心编制不同的案例。如果教学内容是经济知识中的某一个细则,如经济法律法规,那么,教师所编制的案例就应该是对经济法律法规的详细表述,学生应该能够在案例当中总结出所要学习的经济法律法规的知识点;如果教学内容是对一个单元的经济知识的总结,那么教师所编制的案例就应该包括多个问题,案例应该更加复杂,这样才能使学生通过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形成对一个单元的知识的综合建构。 

(二)根据教学目的选择案例呈现的方式 

呈现案例是案例教学法的关键,使用不同的方法呈现案例,学生对案例中的主要内容的观察角度不同,对案例的理解也不同。对于那些简短的、只包含个别知识点的案例,教师可以选择多媒体的方式展示案例,例如,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注意到不同的统计方法对经济统计结果的影响,那么就可以将两种统计方法和结论通过多媒体展现出来,这样不仅节省课堂实践,也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又如,教师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理解到不同的经济管理理论对企业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则适合使用“课堂短剧”的形式呈现案例,事先提供案例,请学生自愿根据案例内容编排剧本并在课堂上进行角色扮演,这样逼真的呈现案例的方式,不仅能够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放在课堂案例上,使经济管理理论教学变得更加生动而具有吸引力,还能使学生根据案例中的冲突对经济理论的应用形成更加深刻的印象;同时,学生准备短剧表演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对经济理论进行精研和学习的过程。 

(三)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 

对案例进行分析和总结,是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效果之表现。教师需要在呈现案例之后,指导学生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案例讨论,小组合作方法是比较可取的。教师可以事先将学生按照学习成绩、知识结构和实际能力进行分组,保证每组学生的基本水平相同,并规定每个小组学生在案例学习中的具体责任,如设置“观察者”、“小组长”等角色,使每组学生都能够在小组讨论中发表意见;在小组讨论之后,教师给学生下发案例讨论总结的表格,使案例报告的形式统一,使每个小组将讨论结果综合起来,得到对案例不同的见解和解决方案,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这样一来,不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能够完全发挥出来,不同的案例讨论结果也能够给学生以不同的启发,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范围更广、层次更深的思考,这就是学生主动进行知识建构的过程。 

三、案例教学法使用的原则 

(一)以课堂控制保证案例教学的有效性 

案例教学因其贴近生活、具有很强的直观性和现实性,往往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但这并不意味着案例教学是轻松的教学。实际上,案例教学的实施并不轻松,其轻松教学的目的更非很好实现。案例教学的实施,以教师对课堂的高效引导和控制为基础,这是案例教学发挥其教学作用的重要保障。 

(二)以教学评价巩固案例教学法的效果 

经济发展案例篇(10)

1.1 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较为年轻,学派多,分歧大,且理论性、政策性更强,其舶来品的特征也使其缺乏现实存在感,因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是一门老师难教、学生难学的理程.案例教学法引进有助于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案例教学的实践性特征较好地解决了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抽象难懂的问题.与微观经济学相同,宏观经济学也是采用抽象分析的方法,是通过大量图形和数理分析去阐释相关经济学原理.然而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中更强调变量的内生性和分析方法的动态性,涉及的模型也更加复杂,目前大多数国内宏观经济学教材在内容编排上也更多地运用了数学推理和图形分析,这使得宏观经济学变得更为枯燥难懂,既影响到了学生学习得积极性,也影响到了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法所具有的实践性特征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案例教学中的案例大多来源于现实经济生活实践,通过案例的阅读能够使社会阅历简单、实践经验有限的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大量现实经济问题,从而增加其对宏观经济理论的感性认识,使得宏观经济学理论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不再是一座空中楼阁.

二是案例教学的真实性特征增强了宏观经济学的现实存在感,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1992 年我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之后,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和分析方法在国内开始逐渐流行并为人们所接受. 作为舶来品,宏观经济学是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市场经济活动规律和经济政策实践经验的抽象和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间不长,无论从我国国情还是从市场经济的完善程度看,都与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尤其是通过引入本土案例,介绍一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实践和经济热点问题,不仅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本基本原理的理解,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的认同感,使得宏观经济学不再是他山之石.

三是案例教学的综合性特征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宏观经济学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作为分析对象,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其涉及市场和主体更多、研究的领域更为广泛、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更为紧密,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又庞大的理论体系.同时,由于现代宏观经济学诞生的时间较短,学派林立,对同一经济问题不同经济学派从不同的研究角度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理论和政策主张.庞大的体系和林立的学派在丰富和发展宏观经济学的同时,也使得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产生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他们往往拘泥于某一学派或某一问题的认识,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无法将不同章节、不同学派、不同经济问题中的理论融汇贯通,形成一个有机整体.案例教学的内容来源于经济实践,具有很强的综合性.由于现实经济问题大多错综复杂,案例的分析、解决需要学生将所学知识有机联系起来,综合加以运用,因而案例教学有助于实现知识的融汇贯通,解决学习过程中知识的碎片化和条块分割化问题.

1.2 案例教学有助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由于宏观经济学理论性强,自学难度大,因此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强调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和课后作业练习等方式达到学生掌握知识、记忆知识的目的.然而,讲授式教学也有其缺陷:一是讲授式教学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足,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容易演变为知识漫灌的填鸭式教学,出现老师教什么,学生学什么、课堂学得快,课后忘得也快和知识听得懂,题目不会做等问题,影响教学效果.二是讲授式教学的目标主要是强调对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而宏观经济学是一门与实践结合很紧密的课程,从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看,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相关理论、概念和方法,而且还要求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学方法是实现教学目标不可或缺的工具,因此从当前的教学实际看,有必要对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方法进行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案例式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具有学生主体性、突出启发性、高度互动性和结果多样性等特点.它强调以学生作为教学工作的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模拟或者重现现实经济生活中的一些场景,将学生纳入案例情境,通过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产生激烈的思维碰撞和观点交流,引导学生对问题做出分析、判断、推理和论证,多层次、多方位、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答案,进而建立一套适合自己的思维方式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因此,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引入案例教学可以弥补讲授式教学的不足,既有利于对学生知识点的记忆和掌握,也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有利于宏观经济学教学目标的实现.

2 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教学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学方法只是教学工作中的一个环节.要发挥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应有作用,不仅要对案例教学自身进行发展完善,还要注意其与其他教学方法和教学改革工作的协调配合.

2.1 要注意本土案例的开发

要发挥案例教学在宏观经济学教学中的作用,首先必须对案例教学本身不断进行完善. 案例教学涉及环节众多,其中精选适合于课堂教学的案例是实施案例教学的基础和关键.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的开展情况,加大对本土案例资源的开发是一项十分迫切的工作.这是因为,第一,与微观经济学相比,宏观经济学更强调经济理论的政策含义,更强调从经济发展实际出发,寻找解决现实经济问题的政策建议.然而,目前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国内教材案例缺乏,引进的多恩布什、萨缪尔森和曼昆等人编写的外文版教材都是以欧美等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为背景,案例内容也多来自发达国家的经济实践.国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经常会提出这样的困惑:这些经济模型在中国是否适用,实践中能否运用这些模型来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因此,只有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开发本土案例资源,精选学生熟悉的或发生在学生身边的经济热点问题作为教学案例,才有助于激发学生对现实经济问题的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用经济学思维去观察和思考经济问题的习惯.第二,微观经济学诞生的时间早,可供选择的经典案例多,如蜜蜂与果园、灯塔的故事和公共地悲剧等.而现代宏观经济学产生时间较短,在实际教学中可供使用的经典案例相对较少,因此也需要广大教师在案例教学中积极进行挖掘.

借鉴西方国家开发经典案例的经验,我国开发本土教学案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从中国古代经济思想中挖掘. 我国古代虽然没有形成系统的经济理论,但却有着非常丰富的经济思想,加以梳理、挖掘便可成为很好的宏观经济案例素材.例如,我国古代的本末论是关于财富观和经济结构的典型案例,富国之学是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的典型案例、善者因之(即实行自由放任的方针)和通轻重之权(即实行国家调控的方针)争论则是我国古代关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之争的典型案例.二是从我国传统文化和习俗中挖掘.如用愚公移山来说明经济的发展方式、治大国若烹小鲜来说明政府的宏观经济政策实践、用我国过年的消费习俗和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来说明消费理论等.三是从我国的经济发展实践,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发展实践中提炼.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同时也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也进行了诸多实践,这也为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如可利用我国上世纪90 年代的软着陆来说明AD-AS 模型,用民工潮、民工荒和大学生就业来说明劳动力市场相关理论,用人民币升值、中美贸易关系、一路一带战略等来说明相关国际经济问题.

2.2 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区别和配合使用

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特征,不同的教学方法有各自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它们彼此联系、密切配合、互相补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方法体系.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既要注意对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区分,明确其作用、优缺点和适用范围,同时也要注意各种方法之间的协调配合使用.当前,就宏观经济学案例教学而言,尤其要注意做好以下两点.一是要注意案例教学与举例教学的区别.由于宏观经济学与现实经济问题结合紧密,因此案例教学法和举例教学法在当前宏观经济学的教学中被广泛使用.由于二者之间存在诸多相似之处,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都将二者混为一谈,不加区分.其实二者之间无论在教学目的、教学方式、教学流程,还是教学素材的要求方面都存在一定差别.首先,二者的教学目的不同.案例教学是一种启发式、讨论式教学,重在启发学生思维,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举例教学本质上是讲授式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教学辅助手段,其目的是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把握.其次,二者的教学方式不同.案例教学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作为组织者、引导者和协调者,要求学生的高度参与,而举例教学则仍然是以教师为主体,不需要学生高度参与.再次,二者的教学流程不同.案例教学法的教学流程主要包括吃透理论,精选案例;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分析案例,做出判断;讨论案例,相互交流和点评总结,深化案例等五个步骤[4],其重在启发、讨论和总结而非描述.而举例则只需要把案例呈现给学生,并做适当分析,不需要学生参与分析、讨论,也不需要教师进行引导和协调.最后,二者对教学素材的要求不同.案例教学要以案例为中心来开展教学,因此其对选用的案例的要求较为严格,要求所选案例要全面、完整、权威、典型和更具开放性,而举例教学对素材的要求则相对宽松,可以是一句话、一种现象或一个问题,选取例子比较随意,来源比较广.不同教学方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由于不能很好地对二者进行区分,使得部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经常把二者混为一谈,不能按照案例教学的步骤和流程规范进行操作,案例选择随意性大,重案例呈现,而轻案例分析、讨论和总结,学生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案例教学启发学生思维和锻炼学生能力的目的也就无法实现.

二是要注意与讲授式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教学方法具有整体性,各种方法只有取长补短、密切配合才能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案例教学如果离开其它方法单独使用,就无法发挥其应有作用.目前我国各大高校宏观经济学的本科教学主要采用传统讲授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虽然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传统讲授式教学的不足,但它也需要讲授式教学为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同时其在设施过程中存在的理论深度不足等缺点也需要讲授式教学予以弥补.因此,在强调案例教学重要作用的同时,也要注意与其他教学方法的配合使用.基于当前宏观经济学教学工作实际,在传统讲授式教学的基础上,发挥案例教学的辅助作用是一种比较可行的教学方案.

2.3 要注意做好教学配套改革工作

经济发展案例篇(11)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29-01

《经济政治与社会》作为一门必修课程,在长久的教学中形成了一套固定的教学模式,然而,随着教育模式的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趋势。刻板教条的教学方式已经为社会所淘汰,照本宣书式的教学方法不能将课堂的知识于实际社会相联系,学生学习起来没有激情和动力,更不能立足于事实,理解与应用上存在很大的问题。针对传统教学中课程受重视程度不高、教学模式较为单一、教学与实际社会脱轨等问题,教育事业改革势在必行,随着案例分析法等多种方法在教学中的应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有了一个新的发展方向,《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也能够发挥出本身应有的教育意义。

一、《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目的

《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是中职院校的重点必修课,在众多院校中都有相关的开课安排。《经济政治与社会》的基本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围绕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进行现代化教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政治经济知识水平,综合培养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使得现代教育培养下的学生具备一定的政治文化素养,能够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经济。教育旨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念,让学生从包容的角度去看待世界上不同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不断督促自己,发展自己,在自身得到充足发展的同时,积极投身到现代会建设中去,为社会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综上所述,《经济政治与社会》是现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课程理论,因此,如何上好这门课程,让学生真正提高自身的经济政治文化修养很有必要,案例分析法就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为上好《经济政治与社会》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二、案例分析法

案例分析法是随着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在广大教育者与社会工作者不断摸索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为上好《经济政治与社会》提供了很大的优势。案例分析法主要是指通过运用案例教学,选取与课程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进行分析总结,给出自己的观点。案例分析法在具体的应用中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有很大的灵活性,教育者能够从多个不同的角度选取案例,案例的来源也相当广泛,可以是我国五千年悠久的历史长河中的一幕,也可以是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正在发生的某件事。除了选材灵活多样,案例分析法应用能够有效的带动学习气氛,帮助学生的理解,因为只是简单的陈述不能让一个知识或者观点深入人心,而且学生在理解上也可能存在一定的困难。通过案例分析就能充分带动学生的思绪,引发学生的思考,案例与观点结合分析的时候就是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加工,学生以实例为基点联想能够有效帮助理解,也能增进学生对社会的了解。

三、《经济政治与社会》中应用案例教学法的优势

1、案例教学法贴近生活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一门与人类生活紧密相关的课程,在教学中,如果采用案例分析教学法,除了可以引经据典,也可以举一些我们可以看到接触到的正在发生的事。比如国家领导人的某次讲话,某个企业的发展历程,某个社区的干部选举,具体的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这些都是经济政治文化,这些事都发生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我们能够从网络上、新闻上、生活中了解到很多这样的信息,我们对于这些案例并不陌生,这也就是案例分析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教育中的一个重大优势,在对案例分析中,这样接近生活的实例能够帮助我们的理解,也能够让我们与社会更加紧密联系,从认知的角度去了解世界。

2、案例教学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举例说明或者亲身去展开调查都是案例分析法中常用的手段,教师可以通过社会发生的事例进行分析引导学生深入相关课题的研究,也可以组织学生亲身参与到案例调研中,例如在讲述“依法行使民利”时,可以组织或者鼓励学生到当地的行政服务中心去深入调查,这就能够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不局限课本知识中,亲身实践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案例分析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它打破了教育模式的枷锁,使得学生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生活中,这在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积极性是学习一门课程的重要条件。

3、案例教学法更加利于生活

案例教学法在《经济政治与社会》教学中的广泛使用,不断能够督促学生学好课程知识,也能让学生学会更好地生活。因为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应用中能够培养学生对于一些社会现象的认知与解决方法,使得学生能够逐渐向成良好的价值观念。除此之外,案例教学法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同时也不断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得学生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深入了解社会,学会更好的行使权力,承担责任。

《经济政治与社会》是中职院校教育中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针对目前《经济政治与社会》课程开展中存在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与实际脱离等问题,案例教学法等教育方法的广泛使用使得课程教育开展有了一个新的方向。在现代教育中,案例分析法能够充分联系社会生活,同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真正实现教育的目的,把学生培养成为一个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