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1 16:52:02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1)

关键词 全媒体军事报道东海防空识别区

2014 年11 月23 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并航空器识别规则公告和识别区示意图,一时间舆论纷争四起。近期,随着日本强推G7 通过涉南海局势声明,南海局势亦起波澜。在这样一个时候,我们有必要回顾“东海防空识别区”报道期间我官方媒体针对这一事件的新闻报道情况,梳理报道思路,分析报道特点,总结报道经验,对于今后一段时间我们在全媒体时代针对类似重大敏感军事信息的报道将有所借鉴和启迪。

一、报道分析

1、先期发声与权威印证相结合,迅速吸引舆论“聚焦”

近年来,随着主流媒体的新媒体得到了长足发展,新媒体在报道重大事件中的速度优势得到了充分利用。仅以央视新闻为例,11 月23 日10 时声明刚出台后,中国军网几秒钟后就发出了消息,央视网也于10 时03 分了相关网页信息。紧接着,央视新浪微博平台和央视微信平台分别于10 点10 分和10 点34 分就此推出了图文并茂的报道。在继网络之后,以速度取胜的“两微”报道起到了很好的先声夺人的作用,在第一时间争取到了事件的“权”和“定义权”。并且,借助社交媒体广阔的传播平台,其传播的速度和有效性都是十分可观的。

继新媒体发挥速度优势,抢先发声之后,传统媒体紧接着对此进行了权威印证。23 日当晚,央视新闻联播对此进行了播报。第二天,《人民日报》、《新华日报》、《解放军报》多家官方媒体都在头版对此进行了大幅宣传报道,并援引孟祥青、张军社、尹卓等多位军事专家的分析解读,配合国防部发言人杨宇军答记者问的内容,权威性地印证了“东海防空识别区”这一消息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先前,就海洋权益和钓鱼岛归属问题都是他国在不断挑起事端、抛出议题、引发舆论,我方则多以应对、回应为主,处于一种较为被动的位置。在“东海防空区”事件中,我官方媒体一反“被牵着走”的状态,新媒体先期发声与传统媒体权威印证相结合,大量宣传报道铺天盖地而来,迅速吸引公众关注,将舆论议题聚焦于我方主动的“东海防空识别区”这一议题上来,赢得先机、赢在主动。

2、多维呈现与深度解读相结合,及时回应舆论“关切”

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一个显著特征即同一新闻报道的媒介载体“集成化”、表现形式“多样化”以及表达内容的“丰富化”。

就媒介载体的“集成化”来说,此次针对“东海防空识别区”,报纸、电视、广播、网络、手机终端平台,多种媒介同一时间多维呈现。媒介载体的集成与多样直接导致了表现形式的“多样化”。论证有力的文字、直观明了的图片、生动活泼的视频,这些集成在一起,形成了强大的宣传合力。就表达内容的“丰富化”而论,报道不仅要有广度,更要有深度。在吸引公众舆论的“聚焦”以后,如何把事情讲明白、把道理讲清楚,就成了摆在面前最关键的一步。在这一点上,《解放军报》打出了漂亮的一仗。

先是在24 日刊发防空区声明和规则的同时配以《坚决维护国家领土领空主权和安全》的评论员文章和以“解法苑”名义发表的《维护国家主权与安全的正当合法之举——我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的法律解读》,从“维护国家主权的合法举措”、“符合国际通行做法”、“不损害他国合法利益”三个角度,从法律层面为我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进行了法理上的支持与佐证。紧接着,11 月26 日,军报在6 版“军眼聚焦”栏目推出了“强化防空预警维护国家安全”的专题,通过对空军相关专家的采访向读者详细解读了“防空识别区”的概念、历史和功效与特性,并通过介绍美、加、日、韩、越几国的防空识别区,在对比中体现我国设立东海防空识别区是一项不应为他国说三道四的合法权益。同时,还归纳总结了其他各国处置外机进入识别区的情况,为接下来可能面临的新情况做好舆论准备。

纵观全局,从历史背景到法理法律,从言论评论到专题介绍,从理论依据到现实证据,这种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多维呈现”,使得新闻报道更富有深度与厚度。从而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地回应舆论针对这一事件的不同反应与关切。

3、彰显主题与跟进呼应相结合,积极主导舆论“走向”

随着近期南海局势紧张、东海钓鱼岛事态升级,重大敏感军事信息已然成为媒体与公众关注、热议的焦点。同时,由于其自身具备的重大与敏感的特征,围绕它的舆论场也注定无法风平浪静。要想在鱼目混杂、是非混乱的舆论场中守住舆论阵地,首先就要定下根基、稳住阵脚、打出旗号。只有统筹设计好主题,各种媒介的报道才能拧成一股绳,在不同时间段以各种形式形成强有效的报道合力。

在东海防空区的报道中,不论采取何种形式,不论通过何种途径,主题的设置与体现都很鲜明。设置的主题主要有以下几条:1、划定防空识别区是维护国家利益的合法合理之举,任何国家都无理由干涉。2、防空识别区的划定目的是出于自卫,不针对任何特定国家与目标。3、《开罗宣言》对战后国际秩序的法律效应不容置疑。

随着东海防空识别区声明与规则的公布,一时间一石激起千层浪,来自各方的不同声音纷涌而来。我方紧紧围绕设置主题,针对后期事态发展与舆论意见动态,及时跟进呼应,凭借自身舆论储备,以不变应万变,见招拆招,积极主导舆论“走向”。

(1)初期交锋。议题抛出初期,针对声明与规则出台后日方的一系列交涉与抗议言论,11 月25 日,军报在报道了《日美无权对中国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说三道四》的国防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后,以钧保言的名义刊发了《若无觊觎之心,何来担忧之语》的评论员文章。《人民日报(海外版)》亦在“望海楼”专栏发表了题为《防的是觊觎护的是安全》的文章。以鲜明的立场表达了我方的态度,也配合“非媒体”军事外宣工作——空军首次在防空识别区内巡航——提供了舆论支持。

(2)激烈交战。在激烈交战阶段,我官方媒体通过法律、法理、历史等角度的解读,用举论据、作比较等方法,将我方设立防空识别区的合理合法性充分展示于世人面前。即不和日方打纯粹的“口水仗”,而是讲道理、摆事实。这样的宣传报道不仅极具说服力,而且能树立有理有据的媒体形象。更重要的是,每一次新打出一张论证牌,都引领带动了舆论争论的走向。在这样的宣传报道下,某些国家“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行为意图不言自明。

(3)换题交手。由于在防空识别区这件事情上我方占据绝对正义,并不存在什么争议性,所以面对日方一再的耍赖行径、无理要求,把对方的无赖和无理指出来,将我方的立场和态度摆明白,用法理和事实讲清楚,再往下就进入没有意义的胶着状态了。这个时候我方利用先前的舆论储备,于《开罗宣言》发表70 周年之际,抛出《开罗宣言》这张法理新牌,在新的舆论斗争阶段将话题走向再一次掌控在自己手中。

这一点是此次新闻宣传报道中的一大亮点。即利用好重要的时间节点,把握住关键的事件日期,配合整体大议题的进程,适时地将话题转移到新的阶段性议题上。这种看似是转移话题的做法,实际上是在扩大议题的论据范围、增强议程的发展潜力。将前后两个阶段性议题结合起来,后者能为前者提供新论点新佐证,同时后者又能利用前者已有的舆论热度快速发挥影响力。这需要在前期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以一个时间轴为坐标,进行巧妙的整体布局和统筹规划。

二、经验启示

1、构建全媒体新闻报道一体化平台正如前文中所分析的那样,只有整合全媒体条件下的各类媒体为统一的一体化平台,共同配合发声才能形成宣传报道合力。这个平台既需要横向的多种类间的联合,也需要纵向的各种类间的联系。军报在此次防空识别区的报道中已经率先做出了尝试。在报纸的左下角出现了一个连接网页的二维码。受众通过手机扫一扫二维码,可以将纸质平面媒体同网络型媒体连接起来,这是各媒体间纵向联系的一个初步尝试。

2、完善全媒体新闻报道的联动机制有了一体化的平台,我们还需要有与之相匹配的全媒体新闻报道联动机制。只有形成了稳定有序的机制,在今后的重大敏感军事信息的报道中才能第一时间迅速集结力量、分配任务、分工合作,才能不管面对的事件发生得有多突然、后期事态走向进展得有多复杂,都能从容应对。

这个机制当中主要涉及两个大的方面。一个是分工分配任务明确的问题,另一个是分好了以后怎么做的问题。统筹规划和路线设计二者缺一不可。

这里需要涉及到想定预案的问题。即提前想好各种可能的情况,统一上报审批,当后续事件发生后,只需填入相应的新闻要素就可以第一时间迅速推出报道,无需再经过层层审批讨论耽误时间。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2)

在整个资源深度整合的过程中,主持人形象由单一媒介的话语代言人演变成多媒介的媒体形象代言人。 受众细分、跨媒体融合、数字技术迅猛发展,在当前的融合环境下,这些节目形态、报道内容以及传播媒介的变化,要求主持人随媒体特性而作相应的协调跟进。面对“全媒体时代”到来带来的挑战,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实现继续发展,是摆在主持人面前一个非常急迫现实的问题。在全媒体时代需要的是一个全新定义的“全能型的主持人”。

传播的技术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的方式。首当其冲的变化是传统意义上的传者和受众之间的界限正在逐渐消失,“受众”已经从原来单纯的接收者变身为“传播者”和“参与者”,传播主体出现了“泛众化”趋向。平民已经成为了话语的主体,由于受到物质技术条件的制约,人们以往在印刷媒体和广播电视媒体上发表作品比较困难,但是到了新媒体时代,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博客、论坛、博客、音视频分享网站等轻松自如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2]现在几乎所有的广播、电视栏目都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博,用这个互动平台获取受众的声音,掌握他们的喜好,以调整节目的走向。传统媒体的话语垄断权和优越感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收集技术的平民化正变得越来越薄弱,“议程设置”的权威正在被逐渐削弱。当这些平民话语更加生动、亲切的表现人们的生活,受到更多受众的欢迎时候,传统媒体的力量实际上在逐步消解。

传统媒体的主持人真的无招架之力了吗?在传播技术发达的今天,传媒人在抢夺首发权的大战中常常输给无处不在的“百姓记者”。不过普通百姓在新闻事件的报道中往往只注重那些具有“表面显著性”特征的事实,过多关注自我的感受,从而忽略了一些重要的却不具备“表面显著性”的事实,容易造成新闻事件在真相还原时信息的某种关键性缺失。这就对节目主持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公民新闻”不断扩张的时代,必须从单纯信息转变为深度解析信息,从单纯的信息加工者变成提升信息附加值的人。在“微内容”大行其道的今天,发挥传统媒体独特的优势,在完成对新闻事件的叙述之外,更要对新闻的背景、发生的深层原因、造成的深远影响等进行深层次报道和解读,为在“碎片化”的信息面前无所适从的受众,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

融合使人们在需要新闻时以他们想要的形式得到新闻,而不是希望受众去消费网络和报纸制作者制作的内容。受众被细分,媒体间的竞争日益加剧。信息从单一流动开始向多向、立体、全方位互动转变,实现了跨媒体、跨终端的节目分发和传播。适应媒介环境的变化,推行主持人中心制是全媒体时代整合资源、高效协同多媒介与观众互动现实使然,是受众需求的结果。主持人中心制不是创新之举,是业界多年来一直不断探索的方法。这种以人为本、因人而定的运作模式,是一种借助于主持人的个性化魅力来决定节目风格的特殊类型。

法国学者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认为,品牌是一种包含了神话色彩的概念,在观众的耳濡目染之外,形成了一种默契的信任,这种信任,可能是被渲染的宣传,也可能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也但毫无疑问,这是一种信任。在市场经济中,商品竞争的高级阶段无疑是品牌的竞争。品牌具有独一无二的特性,一旦实现品牌化,打造出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无法超越的独特形象,就可以有效地避免同质化竞争。同时,主持人是一种符号,就像一个产品需要统一标识来扩大节目影响力。

主持人品牌化和栏目影响力是相辅相成的,在今天竞争残酷的媒介生态环境中,品牌主持人的节目比一般主持人的节目更能吸引、影响受众,创造出更高的收视率、收听率,从而有效地提高栏目影响力,提升媒体的竞争力。人们个性的细分和多元化趋势,使媒介信息生产不能再按照过去“点对面”、“一刀切”的方式进行。根据人口、地理、行为、受益、心理等标准可以将电视受众细分为众多小群体,而且每一个群体都有自己不同的收视习惯和信息需求。

比如人口细分,是根据受众的性别、年龄、职业、家庭成员、收人等进行细致的人口统计的方法研究。不同媒介之间的博弈造成受众分流与分化是必然的,但是分流并不代表受众的减少。全媒体时代的一个重要传播特点便是多级化、立体式传播。通过其他网络、手机等媒介“转载”,通过“点击率”来延伸其传播范围与影响力。受众需要的不只是信息本身,更是希望减少信息选择时的不确定性,因此节目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便表现为一种竞争力,同时也转化为节目主持人的一种压力。[3]

在全媒体语境下的主持人中心制,要求主持人是一个全能的“超级主播”,除了超强的语言表达能力、直播访谈能力、互动交流能力、幽默修辞语言特质外,还需要有记者信息采集敏锐的触角及新闻挖掘、分析、评论的能力,还要具备访谈主持人把握话题走向的能力、与细分受众互动能力以及个性化语言表达、双语主持交流的能力等。这样才会使其成为主持人中心制的总指挥。传统意义上的“花瓶型”、“万金油型”主持人将逐渐被“智慧型”、“专家型”主持人所取代。

全媒体背景下的“全能型主持人”,需要努力适应新的媒介生态环境下的媒体特点,及时调整,努力学习,最核心的不是在技能上的简单掌握,而是一种意识和思维的转变,把握各种技能的掌握是基础,整合运用和融合是方向,思维的转变是核心。用丰富的积淀和专业化的知识塑造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格特征,用个性化满足多元化,用个性化彰显专业化,在专业化、分众化的媒介环境下拥有自己的一方舞台。

注释:

[1]吕岩梅,董潇潇:《媒体――广电媒体发展的方向》,《电视研究》2011年第10期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3)

在新技术新媒体带来媒介生态革命性变革并构建出新的媒介矩阵的情况下,电视同以往相比,虽然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做出了诸般的调整适应和变革,但依然渐趋失去“第一媒体”、“媒介之王”的地位与影响力。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表现出走向边缘化的趋势。

这一走向体现在现实实践中。就如胡智锋所说,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上升趋势面前,电视呈现出一个传统老大媒体的整体颓势。表现在:电视媒体的整体市场份额的下降、关注度的下降、内容的相对封闭,造成了全行业的困惑和焦虑。0针对这一状态,尹鸿曾形象地称2006年的电视是“软媒介”(乏力),2007年是“冷媒介”(不火)。

困惑和焦虑的电视在2008年却一扫颓势,重新展示出其独特的传播价值。这一年大事频发,电视媒体也大展身手,表现不俗。尤其是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更凸现出其作为主流传播媒体的特有优势和不可取代性。

5·12地震发生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矩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投入对这一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传播,为抗震救灾作出了不可忽视和难以取代的贡献。

媒介矩阵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联结的 网络 。。我们当下世界的媒介矩阵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构成。wWW.133229.CoM在这次整个媒介矩阵全力投入进行的危机传播中,无论是起到的作用还是获得的好评,电视媒体都是最突出的。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于5月21日到25日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72个受众样本的调查表明:53.23%的

三、危机传播中电视媒体自性的凸现

重大突发性事件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像闪电撕裂天空.将危机推到社会前台。也展示出风险社会的底色。紧急时刻,电视媒体以其迅速敏捷的反应映证了约书亚-梅洛维茨的一段论述:(新媒体的出现和 发展 )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已经开始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广播”世界。但这种改变并没有破坏媒介(如电视)在同一时刻将数百万人吸引到同一事件的能力。0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电视媒体就行动起来.成都电视台的sng车与地震两小时后到到都江堰剧院中学营救现场,成都电视台6个频道全部中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采用sng系统24小时并机直播;央视新闻频道也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小时中断正常节目,直播《关注汶川地震》。截至2008年5月24日晚,抗震救灾报道直播节目总时长达1034小时.仅5月12日至21日,就有10.3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央视抗震救灾直播报道。

由此,电视媒体将自己独特优势激发和展现了出来。现场直播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做到采访报道、制作播出、接收观看同步进行,具有消除时空、实时体验的巨大力量和全覆盖性、共时性和情感诉求的超越其他媒介的能力。

电视能做到这一点,和它具有高科技的特征密不可分。即使是在 网络 传播时代,电视也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电视节目的采、编、播等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很高的科技含量,体现着高度发达的科技,能为人们提供从来没有过的辽阔视野与多方位的参照系数。电视可以通过画面与声音双通道的信息辐射,凭借每秒30万千米的传播速度,使信息传输突破时空制约,基本上能做到与事件同步。在荧屏上展示正在进行和发生的事务。双向中继采访、现场切换、临时插播、现场采访和电视特技等电视手法的采用,又不断丰富电视表现形式,扩大传播领域。在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的支撑下,作为一种大信息容量的动态传播媒介,电视能够并且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此过程中,它凸现出其最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实时的现场再现功能。这一功能使得它能在荧屏上即时再现人类感知所不及之处的场景。

但问题是,基于网络视频和网络传输技术的网络直播似乎也能在电视媒体最为核心的优势领域进行竞争。在近来世界上发生的很多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场域,我们都能看到网络直播的参与。网络视频本身也以其与电视同样的声画兼备的特点在蚕食着电视多年来形成的领地。

网络媒体在媒介演进的进程中固然已吸收容纳了在它之前出现的诸多媒介的特点和优势,但是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领域,网络视频和网络直播在以下几个方面仍不能和电视媒体相比,更不能完全取代电视:

在技术成熟程度所决定的编码和解码方面,目前的带宽水平使得网络视频在清晰度上和电视声画还无法相比: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4)

在新技术新媒体带来媒介生态革命性变革并构建出新的媒介矩阵的情况下,电视同以往相比,虽然在媒介融合的语境下做出了诸般的调整适应和变革,但依然渐趋失去“第一媒体”、“媒介之王”的地位与影响力。它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表现出走向边缘化的趋势。

这一走向体现在现实实践中。就如胡智锋所说,在新媒体咄咄逼人的上升趋势面前,电视呈现出一个传统老大媒体的整体颓势。表现在:电视媒体的整体市场份额的下降、关注度的下降、内容的相对封闭,造成了全行业的困惑和焦虑。0针对这一状态,尹鸿曾形象地称2006年的电视是“软媒介”(乏力),2007年是“冷媒介”(不火)。

困惑和焦虑的电视在2008年却一扫颓势,重新展示出其独特的传播价值。这一年大事频发,电视媒体也大展身手,表现不俗。尤其是它在“512"汶川大地震中的表现,更凸现出其作为主流传播媒体的特有优势和不可取代性。512地震发生后,以电视为主的媒介矩阵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力度投入对这一重大灾难性事件的危机传播,为抗震救灾作出了不可忽视和难以取代的贡献。

媒介矩阵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联结的网络。。我们当下世界的媒介矩阵由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构成。在这次整个媒介矩阵全力投入进行的危机传播中,无论是起到的作用还是获得的好评,电视媒体都是最突出的。中央电视台总编室于5月21日到25日对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2072个受众样本的调查表明:53.23%的中国民众是通过电视第一时间得知汶川地震消息的.汶川地震发生后,95.37%的民众通过电视了解相关信息.接触各类媒体时间最长的是电视,平均每天为270.2分钟,81.95%的民众认为电视是了解地震相关信息最重要的媒体,81.78的民众收看了CCTVI,37.65的民众收看了灾区频道——四川卫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众意见调查部于5月22—27日期间,就抗震救灾话题对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120个地市2648位城乡居民进行的电话调查表明:91.4%的公众认为这次四川抗震救灾的电视报道能满足自己的要求.其中39.8%的公众认为这次电视报道完全能满足自己的要求,51.6%认为基本能满足自己的要求。

在这次危机传播过程中。电视具有启发性的逆转式表现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得以去思考并认识,在新的媒介生态情境下,在新的媒体矩阵布局中,电视拥有什么样的独特优势,具有哪些不可取代的性质,什么才是电视媒体自体的规定性,即电视媒体的自性(self-existence)。

一、危机、媒体、现代性

我们所处的时代是一个高风险化时代,我们置身的社会是一个风险社会,在这样的时代和社会里,危机已经成为一个显著特征,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常态。风险社会不仅是现代性的直接后果.也成为了对现代性困境的总体性表达。

现代媒体也是现代性的产物。现代社会的动力机制就来自于“时间和空间的分离和它们的重新组合,”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则是依赖于“象征标志”,即现代传媒的产生。现代传媒“使时间意义上的在场与空间意义上的在场分离开来”。对于现代社会来说.传媒可以是“镜”与“灯”。是社会文化的自我感知和自我认知系统。它不仅源于现代性,也能有效地促使人们反思和修正现代性。

现代性催发了风险的常态性存在,作为风险具体体现的危机在日常生活中主要以事故、危害或灾难的形态呈现。它们共同具有的特点是。突发性、紧迫性、不确定性、威胁性和潜在损害性等。危机传播就是在具有上述特点的危机状态下进行的信息传播。

在重大突发性危机事件发生之后,现代传媒系统都会行动起来发挥他们的功用,进行危机传播。

二、现代媒介矩阵中的电视

媒介矩阵是共同存在的媒介相互联结的网络,不同类型的媒介常常是高度地内部相关。这些不同类型的媒介在演化过程中历时地先后产生发展,又共时地处在由它们竞合所产生的媒介生态中。媒介理论家保罗?莱文森描述媒介演化的过程,并认为媒介演化趋势是对媒介和技术存在前的传播手段更加全面的复制。媒介越来越不象媒介,而是更像生活(Live)。莱文森认为人类利用媒介尽可能地重建“自然”与“符合人性”的传播手段,同时克服了传播的前技术限制(缺少永久的记录,不可能远距离看和说,不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点,等等)。早期形式的媒介为了克服空间或时间限制,最初放弃了“真实世界”的某些方面。媒介的后继形式又再次捕捉自然传播的各个方面。从媒介演化的过程和特征看。电视作为典型的现代传播媒介,处于媒介演化进程中的相对优越位置。它一直具有即刻进行视觉和听觉报道的潜力。因此.在危机出现的时候。我们期望电视能利用这种潜力。

在危机传播中,媒介矩阵中的不同媒体各司其职各显其能,在携手合作的前提下,充分地开掘自己的潜力,发挥自己。.的优势,在传播中形成竞争的态势。危机中的信息需求可以分为三类:1.关于危机的一般信息需求;2.危机中的个人信息需求。如寻求关于危机地区的家人、朋友和同事等状况的信息;3.关于如何消除危机的信息需求,如雪灾中要求司机绕行以及动员公众救灾的信息等。一般认为,对不同的信息需求.可以使用不同的危机传播媒介。如大众媒介一般用来满足第1和第3类需求,而电话和手机等个人媒介一般用来以上第2类需求。这种分工合作和同场竞争是在适应危机传播需求的情况下进行的。

虽然凭借媒介演化的成果和优势电视在重大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具有其他媒体所无法比拟的传播优势,但我们也可以发现,在汶川大地震的新闻报道过程中,广播、报刊、网络、手机等媒体也都将有关灾情几乎进行着全方位的“直播”,甚至新媒体如互联网上WEB2.0的即时反应、互相纠缠、复合印证以及结构性的信息提纯能力也使其微内容、微价值的聚合力量得到彰显。而在灾难的报道中,检讨制度缺失和举措失当这方面,平面媒体做得比电视媒体更加深人。

但无论我们横向从危机传播中组成媒介矩阵的各媒体之间的竞争性表现,还是纵向从电视媒体自身由走向边缘到重回中心,都无法否认电视媒体认识和发挥自身独特优势,遏制住在新媒体挤压下的颓势,重新认识和展现了其自身的不可取代性。

从媒介演变的进程来看,电视媒体此前出现颓势不是偶然的。自1925年电视技术被发明。1936年电视事业诞生以来,虽然随着技术的发展,它在制作和播出等方面发生了很多变化,以至使其不断地处于“再发明”的状态中.但直到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出现和普及前,电视都以拥有影音兼备的电子传媒的性质占据着传媒王国的王者地位。由于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等一系列最先进技术体系的网络媒体具有快捷便利、形象直观、互动性强等特点,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威胁。把网络媒体作为新闻来源的人正在增加.网民在网上浏览新闻的时间也在逐渐增加。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网民减少了与传统媒体的接触。美国一家公司调查显示,在因特网用户中,比以前减少了读报、看杂志、看电视时间的人分别达15%、20%和25%。作为传播媒体,电视存在的根基是拥有受众,但新媒体这种咄咄逼人的发展态势,大有撼动电视存在根基的可能性。

三、危机传播中电视媒体自性的凸现

重大突发性事件以突如其来的方式像闪电撕裂天空.将危机推到社会前台。也展示出风险社会的底色。紧急时刻,电视媒体以其迅速敏捷的反应映证了约书亚-梅洛维茨的一段论述:(新媒体的出现和发展)极大地改变了我们已经开始认为是理所当然的“广播”世界。但这种改变并没有破坏媒介(如电视)在同一时刻将数百万人吸引到同一事件的能力。0在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一时间,电视媒体就行动起来.成都电视台的SNG车与地震两小时后到到都江堰剧院中学营救现场,成都电视台6个频道全部中断电视节目的正常播出,采用SNG系统24小时并机直播;央视新闻频道也在地震发生后不到一小时中断正常节目,直播《关注汶川地震》。截至2008年5月24日晚,抗震救灾报道直播节目总时长达1034小时.仅5月12日至21日,就有10.3亿电视观众收看了央视抗震救灾直播报道。

由此,电视媒体将自己独特优势激发和展现了出来。现场直播这种方式最大的特点和优点就是能做到采访报道、制作播出、接收观看同步进行,具有消除时空、实时体验的巨大力量和全覆盖性、共时性和情感诉求的超越其他媒介的能力。

电视能做到这一点,和它具有高科技的特征密不可分。即使是在网络传播时代,电视也往往代表了一个时代最高水平的科技成果,电视节目的采、编、播等各个环节都蕴含着很高的科技含量,体现着高度发达的科技,能为人们提供从来没有过的辽阔视野与多方位的参照系数。电视可以通过画面与声音双通道的信息辐射,凭借每秒30万千米的传播速度,使信息传输突破时空制约,基本上能做到与事件同步。在荧屏上展示正在进行和发生的事务。双向中继采访、现场切换、临时插播、现场采访和电视特技等电视手法的采用,又不断丰富电视表现形式,扩大传播领域。在技术设备和技术手段的支撑下,作为一种大信息容量的动态传播媒介,电视能够并且已经全方位地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在此过程中,它凸现出其最突出的特征,那就是实时的现场再现功能。这一功能使得它能在荧屏上即时再现人类感知所不及之处的场景。

但问题是,基于网络视频和网络传输技术的网络直播似乎也能在电视媒体最为核心的优势领域进行竞争。在近来世界上发生的很多重大突发性事件的信息传播场域,我们都能看到网络直播的参与。网络视频本身也以其与电视同样的声画兼备的特点在蚕食着电视多年来形成的领地。

网络媒体在媒介演进的进程中固然已吸收容纳了在它之前出现的诸多媒介的特点和优势,但是重大突发性事件的现场直播领域,网络视频和网络直播在以下几个方面仍不能和电视媒体相比,更不能完全取代电视:

在技术成熟程度所决定的编码和解码方面,目前的带宽水平使得网络视频在清晰度上和电视声画还无法相比: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5)

关键词:

新媒体;语文;个性化教学

加强新媒体技术在高职语文教学的运用,其不仅是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工具手段,而且要求语文老师从系统的角度出发,全面提高认识,认真研究揣摩,恰到好处地运用新媒体技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的良好效果。

一、新媒体的概念及对语文个性化教学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新媒体已经成为时代主流,新媒体概念是基于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为用户提供信息全面服务。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极大地改变了大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基本方式,也极大的改变了学生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语文课堂教学应主动适应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全新挑战,充分把握新媒体技术发展规律,结合语文教学特点,利用好新媒体这个基本载体,进一步创新语文教学理念和方式,让新媒体更好的服务于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工作。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和新媒体创造的重要教学和交流平台,是开展语文教学的重要载体,将对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思考方式产生很大改变,这对当前提升语文教学水平也是一个重大机遇,有着深远而重要的影响。

二、加强新媒体时代语文个性化教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活动。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具独特个性。在长期语文以来,教学中普遍容易忽视个性,忽略个体的需求。因而,我们的语文教学应当加强个性化教学,培养有个性有思维的学生。个性化是教学的灵魂,没有个性的语文教学,是没有精神达不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要求。应突破固定的教学方式,改变单一的教学风格,运用新媒体技术,制件多媒体课件,提升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在语文课件制作中,应用新媒体技术独具个性地研读制作教学内容,精心对教材内容加工提炼,全面深入挖掘高职语文教材的内涵,特色突出地设计好每个教学环节,精心安排好语文教学结构,掌握好教学的节奏。在个性化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自我人格魅力和思想魅力,加强思维引导,让学生充分地阅读课文,认真思考,真正融入到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情境中,实现心灵的融合感悟,体会到课文内含的丰富情感,体验到课文内含的人文美感,在个性化教学中让意境美、语言美、形象美和思想美全面深化,从而获得个性化的美感。新媒体技术与语文学科的结合,就是应在语文个性化课堂教学中运用好多媒体技术、有关信息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整合,从而有效完成语文课程的个性化教学。多媒体课件是以计算机和网络作为技术工具和教学媒体,有效实现教学的信息化与现代化,并培养出具备创新型思考型和实践型的高素质人才。新媒体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充分调动学生学生学习的的主观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实现新媒体技术的在语文个性化教学中的措施

在运用新媒体技术实现课堂的个性化教学要,应加强以下措施。

1)精心设计制作好语文课件。制作好课件开展新媒体课堂教学的基础。现代化教育技术与语文课堂教学的整合具体就体现在语文教师要能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进行课堂教学,学会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前提在于设计并制作课件。教师要不断学习更新现代的媒体技术理念、熟悉并掌握一项软件操作技能,把自己的教学风格充分的展示出来,把学生引入一个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里。新媒体技术课件制作,应按照目的性、科学性和恰当性原则,使用多媒体素材,按照教学目标要求,发挥好新媒体技术特长,按照语文教学内容重点,精心设计和制作好新媒体素材,汇集图文声像的综技术表现特征,从而有效调动学生学习的主观积极性,提升学习的效率。在课件素材的选择和制作中,应正确选择教学内容,精心布局结构,认真思考视听形象表现,合理运用音视频手段,对新媒体素材进行优化整合,做到简洁清晰,容量适当。

2)应全面提升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在课堂个性化教学中的驾驭能力。学校应加强培训,让老师掌握新媒体技术手段,提升新媒体和信息化思维水平和能力,这是让老师应用好新媒体开展个性化教学,从而发挥主导作用的要求。老师在自己具有创新意识,在新媒体技术应用中才会做到创造创新,才会应用好多媒体这个课堂教学的辅助工具,也才能科学使用好新媒体技术应用,始终把提升学生主体性、创造性与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放在首位,从实际出发,实现个性化教学的良好效果。应根据课程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现代新媒体网络技术,使演示的语文课本内容更加形象生动,更加动态和直观。及时建立教与学的网站,让学生突破课堂限制,实现课下学习,实现学习意见的充分交流,也实现语文个性化教学的指导反馈更加及时高效。

3)科学合理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展语文个性化教学。在具体开展语文课堂教学中,应结合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在个性化教学中追求实用性。语文学科的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兼具,在应用多媒体开展个性化语文教学中,应十分重视语文学科具有的自身特点,不能一味地单纯追求语文教学方式的现代性和技术性,而应结合好语文学科的工具性与人文性。同时,应突出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语文教师在运用新媒体技术设计和制作语文课件时,应结合教学的实际,按照语文课件设计的原则,应牢牢把握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又应兼顾好学生的认知规律,组合好语文教学素材,展示认知规律,恰当运用多媒体课件,将课文重点分层次、分环节进行展示,并让学生参与讨论,逐步思考有关知识点,找寻出问题,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应在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通过多媒体课件,恰到好处地化解有关难点,有效消除疑点,并对有关重点、难点知识以特殊的课件方式,采用特殊手段,进而有效激发学生的视听觉,全面提升学生的听课效果。

四、结语

加强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在高职语文课堂的个性化教学,充分合理地利用其优势,有效创设一个轻松愉快、合作交融的学习环境,从而实现个性化教学效果。

作者:陈娟 单位:安顺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优化教学方法,突显大学语文的“理”、“趣”、“美”——论多媒体技术在大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伍玉婵-《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6)

“全媒体”概念并不科学

现在“全媒体”成为一个热词,特别是在报业,报社的发展规划、报业负责人的讲话、学者的论著和演讲中,许多新成立的媒体机构也以“全媒体”冠名。

冷静审视这一现象就会发现,这股“全媒体”潮流带有很大的盲目性,许多人其实是被这股热浪所裹挟,或者是被新概念所迷惑,甚至是出于从众心理而盲目跟风。实际上,这股 “全媒体”热,是中国传媒界面对新媒体的挑战与拯救报业的机遇诱惑陷入的一个集体迷思。它完全无视不同媒体机构的差异,无视不同媒体形态的特殊性,无视传媒竞争的细分与集中原则。

实际上,现在业界和学界所说的“全媒体”,是一个既涉及载体形式,又包括内容形式,还包括技术平台的集大成者。如此一个“大而全”的东西,显然无法给出一个确切的内涵和外延都很清晰的定义。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全媒体”的概念并不科学。

从现在全国报业运作的情况来看,全媒体应该有三层含义:第一是全媒体集团,指一个报业集团拥有尽可能多的媒介形态;第二个是全媒体平台,指报业集团进行流程再造,组成一个内容共享平台,实现一个平台、多出口的采编流程;三是全媒体记者,指一名记者拥有多种功能,既能写稿,也能拍照,还能拍摄、出镜,什么都会。这样,全媒体的概念虽然说得复杂些,但至少比较清楚明白,总比让读者一字一句地生抠字眼轻松。

李孝(包头市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包头日报社社长):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要依据各自特点运营

谈到“全媒体”这个概念,我认为按照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这样的表述更为准确。因为就目前而言,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发展完全是两种模式。从实际的操作来看,我认为要想完全实现 “全媒体” 运营,就像我们报业集团谈的“报网融合”一样,整合的进程是很艰难的。

我们大部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还没有实现统一的采编队伍以及组织机构和资本方面的全面融合。更为重要的是在盈利模式方面,虽然现在国内有了不少的融合平台,但是这些平台都还没有形成清晰的盈利模式和成功的案例。以当下的“澎湃新闻”为例,它依然是处于一个发展初期,也没有找到稳固的盈利模式。由于全媒体时代传播媒介整合尚不成熟,如果用传统媒体的思维模式去运营新媒体业务,就是违背其特点。所以在运营新媒体业务时,最为关键的是要真正运用互联网思维,强调用户体验,树立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

建成一个优质的媒体是需要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包头日报社也在以新媒体的发展思路构建新媒体机构和平台,目前已建成包头新闻网、包头手机报、移动客户端、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平台,全力打造新媒体立体发展格局。这些新媒体平台的运营管理与传统报业媒体的运营方式有区别,思维方式不一样,设计方式也不一样。到现在为止,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界限打通,按照统一的方法进行运营,难度还是比较大的。如果现在直接运营全媒体采编平台,那么,新媒体做不好传统媒体也做不好。所以目前包头日报社的传统纸媒和新媒体运营模式是各自独立的,按照各自思维方式发展。

江鸿(内蒙古师范大学文学院新闻系主任):

要真正理解全媒体的“全”

作为时下一个热点话题,全媒体成了很多传媒人嘴里的热词。但不管是媒体界的“全媒体”融合,还是“全媒体”建设,都要摆脱那种认为只要建了网站、做了APP、有了微信平台,然后把信息借助这些“出口”推送出去就是“全媒体”了的误区。

在全媒体的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互联网站,还是APP、微信平台都只是媒体传播的手段,是“硬件”。而全媒体建设或者全媒体融合仅仅注重“硬件”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注重另一个更重要的层面,那就是信息传播思想的转变和工作方法的革新。

全媒体时代,无论是传统媒体的传媒工作者,还是新媒体的传媒工作者,都应该改变“单向灌输”的思维习惯,摒弃那种“我写、我拍、你来看”的错误认识,树立起时刻关注公众在信息需求以及对媒体的新要求方面正在发生哪些变化的意识,这样才能真正地成为全媒体人。

简单地说,全媒体的“全”有如下几个体现:

第一,媒体定位要“全向度”。

所谓媒体定位的全向度,就是要摒弃单一的媒体概念,改变媒体只是单一的资讯提供者的片面认识,树立起今天的媒体正在转变成“社交式+服务式+实用式”的综合生活平台的理念,并以这一理念为支撑,对媒体进行补充式的改造,使之能担负起以资讯为主打的“全向度”生活服务者的角色。当然,这种“全向度”平台的搭建还要充分考虑到用户的使用体验度问题,使用越方便、越便捷,自然也就越受用户欢迎。

第二,工作思维要“全方位”。在新媒体时代,公众已经不再是媒体的受众,而是媒体的应用者、消费者,他们不仅要在媒体上看到职业媒体从业人员提供的信息,还要看到别的公众提供的信息和评价。同时在阅读信息方面,传统的“硬”新闻也正越来越不为公众所接收。基于这一变化,传统的媒体从业人员自然也就应该在工作中树立起全方位的思维意识,围绕自己所要报道的资讯进行全方位的再补充、再完善、再开发,这样才能把资讯做全、做好。

第三,工作方法要“全精通”。全媒体对记者编辑有了更高的要求,再像以往那样仅仅依靠一支笔杆子的做法显然是不适合全媒体的发展了。全媒体时代,记者编辑不仅能写、会写,还应该能拍、会摄、会后期制作,懂技术、会传输。

总之,要实现全媒体发展,加快融媒体建设,无论是媒体还是个人,都要把转变传统的思维方式作为首要工作。要知道,思维不转变,平台搭建得再华丽,也不能充分发挥出其应有的效果。

马强(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传播实验中心主任):

高校也要有全媒体意识

在全媒体时代,报业集团首先有了做全媒体的意识,因此,报业集团相比其他媒体机构,在全媒体建设中观念相对超前。而在全媒体建设中,传统媒体面临的最大问题可能就是人才短板,发掘和培养全媒体人才是非常迫切的问题。

从人才来源看,高校是主要渠道。但是,现在的新闻类院校面临的问题是:传统新闻教学都是理论型的、单一的课程结构模式,这种模式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因此,国内高校的新闻传播教育需要增强全媒体意识,对新闻传播教学要有所调整,其教学模式应该是在原有细分课程的基础上,尽量实现文字、图片、视频多种表达方式兼学的全媒体课程结构模式。这其中,全媒体的实验室应该是教学改革的基础。目前内蒙古大学已经打造了全媒体实训平台,已经有了培养全媒体人才的硬件设施,但目前所面临的问题是:在“全媒体的视野”下,如何整合新闻专业的师资队伍?如何整合和优化课程设置?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才能实现培养学生的全媒体意识,提高学生全媒体的采编技能,为适应今后全媒体新闻打下坚实的基础。

刘满贵(内蒙古大草原网传媒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

全媒体发展要有三大核心

过去谈媒体一般指的是“广播”“电视”“杂志”“报纸”,这些媒体往往都是面对一个终端、一种介质。而当今各媒体面对的是多种介质,比如纸媒在做好纸质内容的同时,也可以把内容发到广播电视和新媒体上面。因此,他们的内容开始在多种媒体上传播,多种媒体同时发声,这是全媒体。全媒体就是多种媒体,从发展趋势看,最主要的是网络媒体和新媒体,特别是移动终端的媒体。

以“大草原网”为例,作为内蒙古日报社的一个新媒体公司,主要开发的就是移动客户端,具体包括手机、网站这样的新媒体。现在新媒体的发展变化是非常快的,通过公司运营的方式,能够较快地将报社内部和外部的资源有效进行整合,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之间各自为战的采访、编辑、流程打通。

今后全媒体的发展的核心主要是3个方面:第一是高素质的人才,第二是高质量的内容,第三是高水平的技术。因此,今后的投资和运营应该向这三个方面进行倾斜。其中全媒体人才应具备的还是采编能力,因为做媒体主要的是在采编方面。好的采编能力是基础,如果没有这个基础就无法做好全媒体。同时,要想成为一个优秀的全媒体记者和编辑,就应该针对不同媒体、不同客户端的发稿特点进行采写,针对用户需求、阅读习惯、生活方式等特点进行编辑。此外,作为新媒体人,要依靠传统媒体资源进行整合提升,有战略地积累用户,不断改善用户体验,最终实现一次采集、分类加工,多渠道、多平台,实现采编流程的再造,实现全媒体产品的升级。

谢军样(360总裁助理、总编室主任):

全媒体时代经历3个阶段

全媒体是媒介融合的产物,其具有传播媒介多元化的特点,可以全方位地传播新闻等各类信息。具体来讲,就是全媒体内容中既包含文字信息,也包含视频、音频、图片等信息。这种新的模式颠覆了受众传统的阅读习惯,过去受众都是通过买报纸、买杂志、听广播、看电视去了解资讯,而现在受众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从线下转移到了线上。

比如,360搜索引擎,就起到一个大的数据库的作用。该搜索引擎设置了新闻搜索、网页搜索等功能。这些功能对海量信息进行分类和整合。例如,用户想要做一个有关“刘德华”的专题,只需将“刘德华”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结果就会出现有关刘德华的各种视频、图片、文字消息等内容。如果用户需要的是有关“刘德华”图片的内容,可以直接在“图片”类目中进行搜索。同时,360为了迎合受众的阅读习惯,当你开启电脑后,桌面的右下方会弹出一个360开机助手的图标,点击图标后就能获取到今天的一些重要的热点新闻。这些新闻中,既有文字、图片,还有视频。采取这种手段,就是为了方便用户在上班或者下班后,打开电脑就能在第一时间获得重要资讯。

从技术发展和受众阅读习惯的角度看,我认为进入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主要经历以下3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门户网站阶段。2000年是一个媒体的转折点。在2000年之前受众获取新闻资讯的方式是传统媒体,而随着国内的互联网产业的发展,这种格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2000年之后受众逐渐转移到互联网上获取信息,新浪、搜狐、网易这三大门户网站赢得了广大受众的青睐,随后新的互联网公司也纷纷涌入。

第二阶段:网络社区、博客、微博阶段。2010年新浪开通了微博信息分享和交流平台,这种公众交流平台给受众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倾诉与聆听的机会,因此打破了传统时代受众只能被动接收信息的模式,迈向了“人人皆是记者”的新时期。

第三阶段:移动终端模式。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快餐式、碎片化、图片化的阅读方式成为潮流趋势。现在更多用户选择用手机进行快速阅读,因此,微信和客户端受到追捧,其中客户端中,以“今日头条”和“澎湃新闻”尤其引人关注。

雷 蒙(内蒙古电视台主持人):

全媒体时代媒体人应有主动学习意识

今天的受众已经不再满足通过单一的方式获取信息,传统媒体也开始转变思路,主动与新媒体融合,寻找新的发展突破口。所以,在媒体融合的浪潮下,多媒介融合已经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形态。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工作者如何适应时代的需求,是每一个媒体人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我认为在业务素养方面,全媒体和传统媒体相比,对新闻工作者在新闻基本理念的要求上应该是统一的,因为客观、真实性永远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在“全民皆记者”的全媒体时代,不论是新闻工作者的报道,还是作为从事媒体的具有专业背景的“意见领袖”,在网络上的发声都要客观、真实,要提升自身的话语品质,杜绝虚假消息等不良信息的传播。同时,面对新媒体,从事传统媒体的新闻工作者应主动培养学习新媒体技术的兴趣。事实上,新媒体技术并不是“豺狼虎豹”,只要有兴趣去学习,多使用各种新媒体的专业软件,就能逐渐掌握其要领。

王 晓(内蒙古新闻网副总编辑):

全媒体有自己的传播特点

随着科技迅速发展,传播技术不断更新,媒体经历了从多媒体、再到全媒体的演变过程。全媒体时代包括电视、广播、电影、音像、报纸、杂志、网络、手机等各类传播媒介,调动了人类视、听等全部感官感受。全媒体与过去单一媒介传播的传统媒体相比,最大的特点就是:

1.内容丰富,个性化强。全媒体时代获取新闻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既可以通过传统纸媒、电视、广播等,又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来获取消息。同时,其提供的内容针对性更强,可以根据受众不同的喜好推送他们关注的内容,更容易吸引受众。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7)

引言

现阶段我们国家社会持续进步,信息技术获得了显著的发展,我国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而且新闻传播形式也发生了显著变化,要想满足持续增长的人们需求,就需要充分分析新媒体背景中新闻传播形式。本文特意研究了新闻传播方法在新媒体时代中的主要特点,而且对于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形式的创新和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参考,希望能够使得我国的新闻传播获得更加显著的发展。

1.新媒体时代新闻传播形式的特点

1.1时效性较强,全时性比较显著

对于新闻而言,时效性属于主要的特点以及特征。通过对于传统新闻传播方法的研究能够看出,大部分都是借助报纸的形式来完成传播,报纸的信息收集、编排和印刷都会消耗比较多的时间,如此新闻传播的时效性很难得到保证。现阶段我国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广播、电视和互联网平台开始取代传统的新闻媒体形式,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全新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事件,而且可以做到对于新闻事件的跟踪,如此新闻传播时效性能够显著提升,而且新闻传播也会增加全时性的特点。

1.2数字化趋势比较明显

传统的新闻传播内容,大多数都是文字比较多,图片比较少,能够满足人们在这个时期的有关需求。不过由于时代的持续进步和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传统的新闻内容很难满足人们对于新闻资讯的需求。在新媒体时代中,给新闻传播提供了更多的形式和内容,其中增加了声音和音频等内容。不仅如此,新闻传播的媒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如今出现了计算机和手机等即时通信设施,如此在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的数字化趋势也变得更加显著。

1.3互动性比较强

通过对于传统新闻传播形式的分析能够看出,虽然可以做到互动,不过大多数都是选择信件以及电话等方法,效果比较差,并且周期比较长。在新媒体时代,出现了比较多的即时通信设备和互联网平台,人们可以借助这些全新的形式来获取新闻事件,并且可以进行评论以及转发,这样可以保障人们的知情权,而且可以使得人们能够及时地收取新闻资讯,当然也会保障人们的言论自由权,之后对于政府部门来说,可以根据人们对于新闻事件的评论,来掌握民意,这样可以保障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1.4新闻传播主体的多样化趋势

传统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的主体都是新闻编辑以及记者,不过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全体公民都能够借助手机和电脑这些设施来记录、传播以及评论有关的新闻事件,这样能够看出,新媒体时代中的新闻传播主体变成了全体人员。如此能够显著降低新闻制造以及传播的成本,而且可以显著提升新闻的真实性,其中需要注意的是,能够显著降低新闻记者以及编辑工作的复杂性,对于那些有价值的新闻,能够进行更加深入地跟踪和报道,如此也可以显著提升我国新闻的整体质量。

1.5全媒体趋势比较显著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媒体的全媒体化主要包括这样几点:第一点就是新闻传播形式变得全媒体化,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不再只是文字较多、图片较少的方式,开始朝着文字、图片、音频和视频等资料进行联系的方法变化,如此新闻趣味性会显著提升,而且会变得更加有吸引力。使得新闻传播获得更加显著的发展。第二点就是新闻传播介质的全媒体化,传统的新闻传播媒介主要就是报纸和电视的方法,在进入新媒体时代之后,我们国家新闻传播媒介越来越多,手机和电脑都能够实现对于新闻的传播和阅读,如此人们新闻阅读的方法也会发生变化。

2.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创新形式的研究

2.1把自媒体增加到新闻传播中,增加新闻传播的途径

在传统的媒体时代中,新闻的传播方法比较单调,主要就是借助报纸、杂志和广播电视的方法,人们在获取新闻以及各种资讯的时候方法比较少,并且不太方便,很难及时地获取。不过由于现阶段开始进入新媒体时代,产生了自媒体这种全新的形式,人们都能够借助自媒体这种全新的方式传播新闻、获取新闻和评论新闻,如此时效性也会显著提升,能够更加方便地进行传播以及读取。不过自媒体传播的新闻大多数都没有被确认,通过和传统媒体进行比较能够看出,自媒体有着较强的影响力和公信力。所以现阶段借助自媒体来阅读以及传播新闻的人员数量持续增加,不过还是会有一部分人员选择报纸广播这些传统的方法来获取新闻信息。对于我们来说,需要以传统新闻传播方式为基础,增加自媒体传播方法,增加新闻传播的途径。由于网络和新媒体的持续进步,把自媒体增加到新闻传播中属于一种必然趋势。因此需要充分联系传统的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使得传统媒体新闻传播和自媒体新闻传播的优势能够被充分利用,给人们提供质量更高的新闻信息。

2.2新闻传播形式需要满足新闻受众的阅读习惯

新媒体时代中新闻传播是比较便捷的,不过需要充分分析人们的阅读习惯。由于经济的持续进步,人们生活节奏也在持续增快,工作压力也在持续增加,由于新闻信息比较多,所以比较容易产生阅读疲劳,很难在这些新闻信息里面获取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所以对于新闻工作人员来说,在处理新闻的时候,需要分析大众的阅读习惯,正确分类以及管理新闻信息,把相同话题的新闻放到相同的栏目里,而且最好是在首页,如此能够使得大众及时找到自己感兴趣的新闻来阅读,这样能够显著提升阅读效率以及阅读兴趣。在这个时期,需要划分好阅读群体,由于群体存在差异,所以他们的阅读习惯也存在差异,其中对于青少年来说,新闻传播的内容需要比较简单,方便理解,确保读者能够掌握获取的信息。对于那些中年的人员来说,这些人员的阅读能力以及理解能力显著强于青少年,对于这部分人群,需要做好信息的精炼,而且需要突出重点。

2.3增强新闻工作人员的职业道德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11-0125-03

全媒体时代下,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尤其是新媒体技术的发展,自媒体平台的兴起,我国高校舆论宣传工作,党的建设工作,统战工作等也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在新媒体与传统媒体交替与融合的趋势下,我国高校舆论宣传以往的工作模式逐渐与新的媒介环境不相适应,暴露出诸多问题,如舆论宣传工作未覆盖到所有媒体领域,未能及时监控与处理大量信息并消除其给高校舆论宣传工作带来的负面影响等;另一方面,全媒体时代的来临对于高校舆论宣传工作而言亦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全媒体技术的发展为舆论宣传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拓展了舆论宣传工作的空间和渠道,同时也提供了新的舆论信息载体和舆情观测场域。而在全媒体时代高校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的诸多手段中,尤其以新媒体表现最为突出,以其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等特点,突出表现了当下高校舆论宣传工作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全媒体时代下的高校舆论宣传工作

(一)全媒体及全媒体时代

随着信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传播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增多,我国已经进入了一个全新的传播形态,即全媒体时代。

全媒体是在信息、通讯、网络技术快速发展条件下,各种新旧媒介形态,包括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借助文字、图像、动画、音频和视频等各种表现手段,进行深度融合,产生的一种新的、开放的、不断兼容并蓄的媒介传播形态和运营模式[1]。

全媒体时代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是一个包容的时代。各种形态的传播媒介互相融合,互补发展。在全媒体时代下各类传播媒体发挥着各自的优势和特点,最终融汇成为一个具有系统性和包容性的传播形态。

2.全媒体时代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全媒体时代是在信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基础上形成的,新媒体的发展对于传播形态的变革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受众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者更是信息的传播者的特点愈发明显。网络的开放性使得人们可以自由地在网络平台上言论,并且得以较为迅速和广泛的传播。

(二)全媒体时代为我国高校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高校党建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高校是为我国建设输送人才的摇篮,注重高校的党建工作,对于培养高素质的学生党员,培养我国党和国家事业的新生力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全媒体时代下,高校的党建工作面临着机遇和挑战。

全媒体时代下新旧传播媒介互相交融,传播形式和传播方法日趋多元,为高校的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提供了机遇。

1.全媒体时代为党建引导和宣传工作的方式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全媒体时代,可借助多种传播媒介,利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以及互联网等传播媒介,传播文字、声音、图像以及影像等丰富的信息。全媒体为高校的党建工作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信息传播形式,搭建更加广阔的信息传递平台。

2.全媒体的开放性使得高校党建工作更加活跃。在高度开放的媒介形态下,尤其是新媒体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的状态下,高校的党建工作更加容易渗透进党组织和学生党员个体的日常交流互动中去。利用各种媒体的不同传播方式,尤其是网络的便捷和快速,将党建工作深入开展到每一个细节中去。

在全媒体时代下,我国高校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同样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首先,目前我国高校的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的手段难以适应于大学生日常获取信息的方式。大学生是年轻的一代,在当下的全媒体时代能够较快和良好的适应当下多种传播媒介的融合趋势,并能够选择较快获得信息的渠道和方式。而目前高校的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的方式方法比较落后,难以为大学生提供较为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在对各高校的网络党建建设的调查中发现,高校利用新媒体对党建舆论的引导和宣传的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水平难以达到令人满意的程度。大多数学校的党建工作仍重点通过校园报纸、广播、电视等较为传统的方式进行。

其次,大学生仍处于建设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面对复杂的全媒体时代下的信息社会,各种信息错综复杂的充斥着大学生的视野,大学生怎样提升自己选择接受信息的能力,如何避免垃圾信息的侵蚀尤为重要。高校党建工作在这样的信息社会背景下开展,有着巨大的挑战性。

二、新媒体在高校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中的特殊地位

在中国互联网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7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显示,截止2015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88亿,我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0.3%网民个人设备进一步向手机终端集中,90.1%的网民通过手机上网。其中网民中学生群体占比例最高。

党的十以来,以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工作。随着智能手机的进一步普及,4G网络的发展和成熟,校园Wi-Fi的大面积覆盖使得高校的党建工作面临着全新的新媒体环境。将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运用到高校党建工作中已经成为了当下时展的必然要求。

(一)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党建新媒体平台建设的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已经建立了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的新媒体平台。其中影响力较大的是各大高校建立的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平台。笔者以抽样调查的方式,根据新榜、清博指数等新媒体大数据平台提供的高校新媒体排行榜,选择新媒体平台影响力较大的十所高校,综合地域、高校类型等因素,以陕西师范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中国美术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西南交通大学和山东大学十所高校为例,分析新媒体平台的建设情况。

在对各大高校的新媒体党建平台的调查研究过程中,发现各大高校的党建新媒体平台已经初具规模,在舆论宣传和引导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高校新媒体党建平台多以弘扬正能量,传递新资讯为自己的内容核心,长期在新媒体平台上以丰富多样的形式信息,提供及时的信息资讯并且承担一定的服务功能。从而在校园内部形成正面的舆论氛围。在新媒体运营的过程中,组织成立了专门运营新媒体平台的学生组织,培养了一批掌握新媒体运营技巧的优秀学生干部。

各大高校建立党建新媒体平台的情况各不相同。从表1中看到,大多数高校在建立官方微信、微博的同时建立了党委、团委官方微信微博。并且成立了隶属于党委、团委的学生组织运营新媒体平台。以陕西师范大学为例,在校党委宣传部建立了新闻中心,下设微尚工作室运营陕西师范大学官方新浪微博和微信公众平台;团委建立青年传媒中心,设微扬工作室运营陕西师范大学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武汉大学团委成立隶属于武大团委的学生组织青年传媒中心运营“武大小青媒”和“武汉大学青年传媒”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和新浪微博账号。同时,各大高校各学院也以学院党委、党总支部、团委为中心设立院部官方新浪微博、微信公众平台。

笔者以2016年全国两会为时间契机,调查了以上十所高校的官方微信公众平台2月29日至3月27日的推送内容及阅读量等数据。调查中发现有些高校虽未建立党、团委官方微博微信,但在校园官方微信微博上党建内容。如:上海交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在两会召开期间推送的《两会开幕,这“十大热点”值得关注》、四川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分享乐 |川大人热议新闻舆论观》等。但根据笔者调查数据显示,在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送的党建内容阅读量远远低于其他类型的内容。上海交通大学官方微信公众平台在两会召开期间推送的《两会开幕,这“十大热点”值得关注》(头条)的阅读量为5676,选低于上海交大2月29日至3月27日头条平均阅读量27355.6。而建立了党委、团委官方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推送较少,主要集中在党委、团委建立的官方新媒体平台上进行党建工作。

同时,QQ和微信等社交软件的使用已经渗透进高校党建的日常工作中。使用QQ和微信等社交软件建立党支部QQ群、微信群等,加强党组织对学生个体日常生活学习的了解,在网络中搭建正面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平台,为青年学生营造正面的舆论氛围。

但是,在新媒体建设的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如对新媒体建设的不够重视,新媒体建设队伍不够强大等。

(二)高校新媒体党建的重要意义

1.高校的新媒体平台建设有其内容的针对性。新媒体平台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内容的定制化。高校在党建工作中通过新媒体平台可以针对不同受众制定和不同的内容,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利用新媒体的这项技术支持,可以实现对于高校党建工作中不同受众群体不同消息的传达。通过建立QQ群、微信群对不同人群实现定制化信息的传递,从而将信息更加直接准确地送达至受众。

2.新媒体平台信息更加及时。相对于传统媒介,新媒体在传播速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微博可以及时短消息,微信、网站都可以通过网络迅速传播,手机终端不仅仅是信息的接受载体也是信息载体。高校党建工作的舆论引导和宣传可以使得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及时将信息传递出来,的及时化可以吸引青年学生的注意力。

3.新媒体可以集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元素为一体,将信息内容更加生动活泼的展示出来。高校的党建工作往往只重视到了内容的政治性,忽略了形式的丰富性,将新媒体的多种形式运用到党建工作中,通过网页、微博微信等平台制作相对具有趣味的内容,提升党建宣传的吸引力。

三、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的发展方向探索

新媒体的特点迎合了大学生的日常需求,碎片化的信息也符合大学生的日常阅读状态。微博、微信、QQ等社交软件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取代了短信和电话的功能,使用网络搜索引擎查询资料,上知乎贴吧等论坛交流问题也成为了大学生学习的一种方式。新媒体所带给大学生的大量信息与其便于携带的特点使其逐渐取代了传统媒体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使用。新媒体在大学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所以,如何利用新媒体开展党建舆论的引导和宣传值得探讨。

(一)坚持传播内容的党性原则

高校建设党建舆论平台是为了提升高校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的能力。因此要坚持党性原则,充分发挥媒体作用。坚持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原则,弘扬社会正能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跟党的理论路线,利用新媒体的特点及时传播党的思想路线。

(二)提高对新媒体党建平台建设工作的重视

新媒体党建平台承担着校园舆论引导和宣传的重要责任,同时也肩负着搭建校园文化的义务。新媒体平台的搭建需要有一定的计算机技术支持,同时需要一批具有新闻敏感、政治觉悟的党建工作者。所以,要建设新媒体党建平台需要高校的高度重视,为新媒体的建设提供资金、智力等方面的支持。

(三)培养高素质的新媒体党建工作者队伍

在高校党建工作中,培养一批优秀的党建工作者是关键的环节。党建工作者的素质决定了新媒体运营的质量。高校一定要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为新媒体运营团队提供学习实践的平台。要注重青年教师的培养同时也要注重青年学生的培养。尤其是在学生党员中发现和培养优秀的党建工作者。充分发挥学生团队的帮手作用。培养有质量、有数量、有责任感的新媒体党建工作者团队。

(四)注重媒介形式的运用和传播内容的丰富性

高校在传播运用新媒体的过程中,不仅仅要注重内容的政治性,同时要注重形式的多样性和趣味性。在传统的媒体中进行党建舆论引导和宣传工作中只能运用问题和图片等单调的形式进行,新媒体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格局,因此要充分发挥新媒体的优越性,利用文字、图片、声音和影像等多种元素,使得内容在政治性的基础上富有趣味性,能让青年学生深入理解传播的内容而非走马观花地阅读。

全媒体时代下高校党建舆论引导与宣传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是在新媒体迅速发展,推动着全媒体传播形态的形成,新媒体对于高校党建舆论引导与宣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如何运用新媒体丰富党建形式仍需要在进一步实践中得到完善。

参考文献:

[1] 王庚年.关于全媒体的认识与探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2(11).

[2] 张雪,静丽贤,王艳.新媒体视域下高校大学生党建和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构建[J].科技风,2015(24).

[3] 闻竹,刘炜炜.浅谈新媒体形势下高校党建舆论引导的研究[J].职业与技术教育,2016(16).

[4] 白强.新媒体时代加强高校党建工作探索[J].品牌,2015(6).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9)

中图分类号G2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4)113-0029-02

随着互联网等高新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传媒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以其及时性强、互动性强、冲击力大、内容容量更丰富等众多优势,迅速成为传媒行业的佼佼者,极大地改变了传媒的发展格局,给传统媒体巨大的冲击,传媒领域正式进入了网络时代的新传媒时代。基于社会的发展变化,基于新兴媒体的快速发展,广大新闻采编人员唯有不断加强学习,快速掌握新传媒的特征和规律,才能真正驾驭新的平台为我所用,成为网络时代的合格的新闻工作者。

本文从网络时代的传媒本身的特征谈起,就新闻采编人员的能力建设问题进行了探析。

1 充分了解并掌握新媒体的特点与属性

在掌握网络时代媒体平台的基本特点与属性,是分析新闻采编人员应该具备那些素质的必要条件和基础。唯有掌握了网络时代的传媒体特征,才能根据现实的需要针对性地找到提高网络时代新闻采编人员素质的“钥匙”,才能从本质上找到自身亟须修补的短板和症结,从而“对症下药”。

网络时代的传媒平台与传统的媒体传播平台的不同,主要表现在4个方面:

一是及时性更强。传统媒体时代的新闻采编,由于受到设备、交通工具、通讯手段、传播方式等限制,很多时候必须亲临现场才能采集到新闻,不能在事件发生后的第一时间把信息传播出来,实际上新闻变成了“旧闻”。网络时代借助于互联网技术,通过微博、贴吧等工具,在事件发生的同时就能将信息传播出来,时效性更强。因此,网络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要增强紧迫感,进一步增强新闻的时效性。

二是互动性更强。传统媒体只是单向传播,不具备双向交流的特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新闻采编与传播的呆板。网络媒体时代的传媒机构,都将传统媒介与互联网等新兴媒介紧密结合,线上线下密切互动,让新闻变得更加生动,更有生命力。所以,新闻采编人员在网络时代要注重与受众的沟通交流,通过互动,去发现新闻,提取信息,升华新闻的主题和内涵,增强新闻的可读性,让新闻更“接地气”。

三是信息大爆炸,信息来源多元化。广播和电视媒介受到时间限制,纸质传媒受到版面容量限制,只能在海量的信息中摘取部分新闻信息进行报道,信息的交流和沟通过既不充分也不深刻,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发展进步,不能满足社会受众日益增加的信息需求。网络时代的传媒平台采用虚拟技术,彻底打破了传统媒介的限制,实现了新闻信息采编与传播的全新革命。信息大爆炸是网络时代的基本特征,新闻采编人员要分析受众的心理需求,从信息中筛选有价值、富有生命力、能够正确引导舆论的素材信息进行加工编辑,从而扩大新闻的影响力。

四是言论更自由,新闻更开放。传统媒体在很多时候受到信息源的干扰和阻挠,不能全面地展示事件的全貌,或者不能更加深入地探究事件的真正根源。除此之外,还要受到体制内各级管理机构的审查和审核,新闻几乎都是经过过滤的产物,并不是原生态的事实本身。因此,新闻采编人员要更加注重听取和吸收“网友”的声音,在思想的交流与碰撞中找到新闻的价值,在观点的争辩与讨论中找寻事实的本源。

2 善于辨别、分析、整理、整合各种信息

网络时代信息传播多元化,微博、贴吧、社交群等都是重要信息传播工具,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化、生活、娱乐、教育、汽车、房产等社会各方面的新闻信息。信息的者只要具备基本的网络工具操作能力,不管其身份、地位、学历、目的、动机等,都可以信息,发表观点与评论,这就造成了信息的鱼目混杂。

新闻采编人员要善于分析这些信息,发现那些信息是有价值的,那些是没有营养的;那些是真实的,那些是虚假的;那些是表面的,那些是本质的……要运用分析、综合、对比、求证等各种方法检验信息的真伪,保持足够的清醒,独立思考,明辨真伪,编辑整合,传播真实、客观、全面、有价值的新闻。

3 广泛拓展社交网络渠道,扩大信息来源

网络时代一个重要的特征是:信息与信息接收的主体交融。在网络时代,人人都是信息的传播者,只不过,新闻采编人员是职业的信息传播者,身份上赋予了职业特征而已。爆出猛料的微博博主、透漏内幕的贴吧吧主、转发新闻的社交群主……这些人都是广义上的新闻采编人,他们知道或者采集了信息,进行了编辑和,完成了信息传播的全过程。所以,受众由单纯的信息接收,变成信息接收与的角色融合,促进了新闻来源的多样化,促进了新闻信息的更快、更真实、更完整的传播。

基于网络时代新闻信息传播的这一特征,新闻采编人员为了获取更广泛的信息,就要拓展自己的社交网络,扩大信息来源,为新闻的采编提供稳定的多元化的渠道和方式。其一,某一领域的专职采编人员可以重点关注该领域的行业专家的微博、博客、QQ空间等动态,以此来提升报道的专业性和深度;其二,善于参加论坛、QQ群、贴吧等组织的各类网友互动,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其三,维护网络社交圈,通过线上互动,线下交流,增进感情,培养信任,让信息来源更可靠;其四,与同行建立广泛的联络,通过信息共享,资料共用等方式,建立起自己的信息来源渠道。

4 遵纪守法,坚守道德底线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传播的面积更广,短时间集聚的影响力更大,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传播上更应该认真、谨慎、客观、理性、全面、准确。作为一名记者都必须严格地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恪守新闻行业自律,遵守职业道德。网络时代虽然很多信息传播平台是虚拟的,但它对受众,对社会的影响是现实的。因此,新闻采编人员在信息,表达情感时,必须要在国家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和框架内适合的正确的信息。

记者在新闻信息前,一定要全面的了解事情的真实情况,遵循新闻信息的一般流程,慎重表达自己的情感,时刻考虑到网络的迅速传播可能会造成的社会影响,这样才能保证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充分、高效、有价值的利用。网络时代新闻传播的及时性、互动性等特征是一把双刃剑,可能会促进事件的积极发展,促进社会的正向发展,也可能会对社会产生不良影响。权衡利弊,取长补短,严格审核,强化监管才能促进网络时代媒体平台的健康长久发展。

综上所述,新闻采编人员要具备应势而变的水平和能力,分析掌握网络时代传媒的特点与属性,充分发挥和利用新传媒的优势,在遵守法律法规和职业道德的前提下,不断提升自身的采编水平,扩大社交网络,扩大新闻信息来源,通过信息、观点的交流与探讨,以独特的观察新闻视角、崭新的论点观点,让新闻更务实、更接地气、更丰富。网络时代的新闻采编人员应该是一专多能,知识丰富,了解受众,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10)

(一)中国电影业界的特殊性

电影业界既不同于其他产业形态,亦不同于其他文化产业形态,电影业界存在着大资金、季节性等特殊性,中国电影在新时期亦正处于特殊的发展阶段,同时自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文化背景,更有其独特的现状与未来发展。充分认识电影产业的自身特质,从电影的特殊性出发,深刻探析电影业界发展所需的各种特殊性因素与差异化条件,考量世界电影成功发展案例,从中汲取可为我所用的有益营养,对于新媒体时代的中国电影而言至关重要。在新媒体时代,科技的进步促进了文化、媒介与科技的融合,亦促进了文化、媒介与世界的大融合,参照世界文化产业的发展,将为中国电影的发展提供举足轻重的重要参考,在当今新媒体时代,传统文化产业遭遇空前挑战,传统的文化领域审美以及文化的宣教功能进一步弱化,并且进一步去形势主义化,因此,应因世界电影格局变化,关注世界电影在新媒体维度下的新特点、新趋势尤为重要。[1]

(二)新媒体时代的特殊性

当我们将中国电影纳入到新媒体时代,我们发现,新媒体时代不同于既往的任何一个时代,新媒体时代是高科技与后工业化所驱动的一个大时代,新媒体时代的显著特质是对时空的碎片化利用,高科技使得人们的视觉关注更富变化,大段时间、大块空间聚焦于同一媒体、同一媒介的可能性早已经也将永远不复存在,视觉关注的碎片化使得新媒体应运而生,高科技为新媒体提供了足以大行其道的助推力量。在新媒体时代语境下,电影不仅早已实现了数字化,而且亦实现了网络化、微影化以更好地适应碎片化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的特殊性与电影业界的特殊性既存在着相因性,亦存在着相辅相成的特征,新媒体时代的特殊性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挑战的同时,也为中国电影产业带来了跨媒体发展与跨市场发展的机遇。

(三)电影产业的点线面式发展

中国电影产业与世界电影产业之间仍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仅同近邻的韩国相比,其2004年度票房即高达120亿,而2004年中国全年的票房仅为15亿,其中的差距不可谓不大,当前,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关键就在于以各电影产业制造中心作为出发点,找出这些电影产业制造中心中的重点,对重点予以优先发展,并在这些重点之间连点成线,最后再扩线成面,借以带动中国电影产业的快速发展。[2]从点的发展观点来看,中国电影的发展重点过少,而且其中绝大多数重点都是传统的电影制造基地,新兴电影产业制造基地较少,这就从发展原点上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国家经济由制造输出向文化输出转变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文化经济发展的一大趋势,拓展中国电影发展思路也已经成为整个中国电影业界亟待解决的共同难题。

二、 中国电影发展路径

(一)新媒体时代电影的嬗变与融合

在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电影曾经数次被重新定义,进入新媒体时代,电影也将被再次重新定义。数字电影、手机电影、网络电影、微电影等随新媒体时代到来应运而生的电影形态层出不穷,据统计,我国各类网络用户数量早已经数以十亿计,在数以十亿计的网络用户中,新媒体的渗透率更是高达62.1%,这种比率远比任何一部普通电影所能获得的票房都要高得多,包括网络在内的新媒体已经成为获取电影信息、观看微电影、观看视频等的重要渠道。由此可见,新媒体时代不仅已经带来了电影的多种形态的嬗变,而且已经开始出现了电影与新媒体的科技技术而外的文化融合、形制融合、传播融合以及媒介融合,由此可见,电影的数字化及其与新媒体的全方位融合,将是新媒体时代国电影新的发展方向。

(二)跨区域合作与发展

大力开展电影的跨区域合作与发展是发达国家电影产业快速拓展的主要路径,跨区域合作与发展也是中国电影打开国际通路的唯一可行路径,亦是中国电影产业未来发展的一条必由之路。在电影产业的跨区域合作与发展过程中,市场调研是一个较为关键的因素,我国电影业界在市场调研方面普遍重视度不够,未能在影片孵化的过程中首先进行文化调研与市场调研,这一点就使得我国电影产业在进行跨区域合作的过程中拿不出令人信服的第一手数据资料,同时,后续的工作也无法按照合作方面的要求依程序的规约顺利展开,这些都成为了中国电影产业目前发展的最大的困境,传统的中国式电影产业发展的“跟着感觉走”的时代已经走到了尽头,纵观西方发达国家,我们看到,这些国家无一例外地在全球范围内首先建立了电影产业的消费通路,也为中国电影指明了未来发展的新思路。

(三)跨媒体发展

电影发展的最初仅服务于少数精英阶层,从而成为了其个人专属的媒体,其后,电影进入了一个广泛发展的大众媒体时代,随着人类进入新媒体时代,电影也踏入了信息化的时代,并再一次发展成为个人媒体,只不过这一次的个人媒体已经不仅仅为少数精英阶层所独享,而是全球式的新媒体的人人共享。以电影的发展透视中国电影未来发展,我们看到,中国电影正处在一个异常重要且关乎未来生存发展的转捩期,中国电影正面临着一次非常重要的抉择,能否抓住新媒体时代的发展机遇至关重要,一旦中国电影与新媒体时代形成全方位的融合,那么,一个中国电影大发展的时代将提前来临,否则,中国电影则还将经历一个相对于世界发达国家的低潮乃至没落时期,由此可见,中国电影的跨媒体发展不仅势在必行,而且跨媒体的发展已经迫在眉睫。[3]

三、 中国电影发展策略

(一)发展道路的铺陈

在新媒体时代,电影产业的发展与其他产业的发展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政策上的开放性,否则,对于电影产业而言就会一直处于一种压抑的状态之下,不仅严重地影响了电影产业的蓬勃发展,而且亦会使得与电影产业相关的产业无法快速展开,因此,在电影产业发展道路的铺陈上,国家针对文化产业化发展的宏观政策的开放性举足轻重,同时,我国电影审查制度亦存在着较大的一言堂与人为性,这不仅为可能产生的严重腐败留下了温床,同时,也严重影响了电影产业的健康与可持续发展。在国家文化产业发展的审查制度方面,亦应实现其开放性,中国电影与西方电影审查制度接轨只是迟早的事情,实现电影的分级制度,以保证电影产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实现与发达国家电影体系上的对接。

(二)核心制造业区域的打造

好莱坞的高内聚的整合性,使其迅速发展成为世界电影制作中心,整个世界的电影艺术都围绕着好莱坞不停地运转,在其他国家与地区,继起者还包括印度的宝莱坞以及尼日利亚拉各斯的瑙莱坞,衡量一个电影产业核心制造业区域成功与否的重要指标是看其所创造的商业价值,以好莱坞为例,它创造出了单部影片超过20亿美元的票房价值,这一业绩恰源于其核心制造业区域的打造。[4]中国电影恰逢新媒体时代这一机遇,抓住这一良机,打造核心制造业区域,进而形成在规模上媲美甚至超越好莱坞、宝莱坞、瑙莱坞的电影发展特区,实现电影产业集团化、集中式、聚变式发展,使得中国电影产业成为世界电影产业的一股强大的支柱力量,使得世界的关注目光,再次回到东方,再次以中国电影业界团结的力量,形成巨大的辐射能量,由中国核心电影制造业区域辐射亚洲、辐射世界,以实现中国电影的泛亚洲发展与全球化合作与输出。

(三)整体发展前瞻

电影的数字技术化为整个电影产业的跨媒体发展打下了堪称坚实的发展基础,中国电影配合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也在逐步由数字化而网络化,由传统媒体而新媒体化,借以实现电影产业未来的突飞猛进式发展。中国电影产业未来还将向纵深不断发展,电影制造业核心区域还将不断涌现,并且随着电影制造业核心区域对周边地域的不断影响,中国的二线城市乃至三线城市亦将大范围地出现电影制造地区级核心区域,这些未来的发展趋势将为中国电影带来空前的百花齐放的态势,同时,中国电影的核心制造区域还将可持续扩展,最终将会连点成线,形成中国电影产业发展的重要基线,并且,亦将会在不远的将来扩线成面,实现中国电影辐射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的发展态势,最终完成中国电影的整体发展的宏观布局。

结语

文化产业,尤其是文化产业中的创意产业引领经济发展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各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置于全球视阈下的一个普遍共识,很多国家都已经开始深刻地意识到,唯有文化方能立国,作为泛文化象征的电影产业与新媒体时代的相逢更是为文化立国带来了无限发展的可能。中国电影应顺应文化娱乐化发展大势,以娱乐化实现电影产业的商业价值,“寓商于乐”,并将中国电影与新媒体进行全方位立体式的大融合,以实现中国电影的超常规式发展。我们欣喜地看到,新媒体时代既为中国电影带来了一片可以融入其中的崭新的世界,同时亦为中国电影打开了一扇未来之窗。

参考文献:

[1]陈旭光.“超验”、“经验”、制片机制与类型化――对当下中国电影突围的几点思考[J].当代电影,2012(9):14-15.

全媒体时代的特点篇(11)

一、新媒体与群众体育运动

(一)新媒体的作用

新媒体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都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在不断变化。目前传播学者普遍认同的新媒体的定义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新媒体也被称为“第五媒体”,具有交互性、跨时空性、主动性、个性化、移动化等特征,这些特征改变了人们以往接受、传播信息的方式,使传统媒体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但传统媒体的品牌、内容和受众等优势也决定了新媒体并不能一统天下。随着传播技术的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之间的界限并非泾渭分明,媒介融合已是大势所趋,成为构架媒介化社会的核心力量之一,对比传统媒体来说,网络社交媒体的互动性、个性化、即时性、智能化的特点促使受众对它日加青睐,从而也加剧了大众对它的依赖。社交媒体作为媒体的一种,能够通过加强宣传工作,督促政府各职能部门,提高其对全民健身工作的重视,并结合自身的特点,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促使政府有关部门更好地发挥职能,组织开展群众喜闻乐见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提高群众的参与率,使全民健身运动落到实处。

置于新媒介环境下,信息传播的途径及方式趋于多元化,各类媒体取长补短,形成了一种相辅相依的互动关系,实现了不同介质资讯的传播和共享,重塑了时间、空间和人类的时空感知。可以说,报纸、电视、网络媒体之间已经是互为“媒介的媒介”。正如布罗尔特和格鲁辛所言,“媒介的每一个行动依赖于其他媒介的行动;媒介不断地对其他媒介进行评判、复制和取代,这个过程是媒介所必需的时间和空间消失了,这预告着由书本文化培育的具有个人意识的世界被“所有人都与其他人紧密相连”的世界取代。人们栖息在一个相互交叠的信息社会,没有文化等级,也没有社会分工。媒介技术的演变正在从根本上改变着人类社会的面貌。社交型媒体的出现,开拓了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其独特的“节点―广播”传播模式,让人际传播找到了和大众传播的结合点。受众以“短消息”的形式记录与分享观点,新鲜事,其基于真实的好友身份进行信息传递,定向传播效果显著、反馈及时。

(二)新媒体与群众体育发展的相互作用

1.提供信息与热点话题,使社交媒体获得社会效益与影响力

社交媒体在逐渐影响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而全民健身运动也可以给社交媒体提供源源不断地信息资源和热点坏,从而增加社交媒体的用户数量和使用依赖度,提高社交媒体的影响力,形成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格局。全民健身中各种各样的活动形式和内容,丰富了社交媒体的报道资源和内容,同时也促进了宣传形式的创新,并以此吸引了大家的眼球,从而促进社交媒体的进一步发展。目前,体育新闻报道在我国传媒领域中市场化程度比较高、发展比较充分,受众关注度高、传播效益好,新闻媒体对体育报道青睐有加。体育节目的观赏性、参与性、娱乐性、刺激性是媒体报道的素材必不可少。随着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全民健身战略地位的不断上升,运动健身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热点话题。特别是关于重大体育赛事、科学锻炼及全民健身运动的报道,更成为媒体竞相追逐的对象,而体育报道也会因全民健身活动的精彩而精彩。

2.扩展社交媒体的多样化赢利空间

体育在社交网络中有着庞大且日渐增长的的用户群体,他们有着对运动、健身共同的兴趣与热爱。这就在社交媒体固有的交往互动特性基础上,无形中逐步生成了一个潜在的体育健身消费群体,其中蕴含着一个广阔的体育消费市场与多样化的体育产业开发的可行性。比如,社交媒体网站主页中时常出现的广告内容、微博平台上常见的营销策略,社交媒体也应当进一步将这一潜在的市场与体育产业的构建相结合,在体育信息的中积极的渗透相关体育产业的内容,促进全民健身成为我国体育产业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结语

新媒体视域下的体育传播呈现了新的特点:多媒体联动;超真实性表达;泛娱乐化呈现;类媒介事件集聚;交互性增强等。这些特征是对先前媒介事件理论和实践的丰富,对我们研究体育赛事和媒介生态提供了一种新的观察视角和理论框架。新媒体时代体育媒介事件的传播特征其实也是新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特征的反映,我们有必要理清当今体育媒介事件演变和运作的过程,明晰媒介事件对当代体育和媒介生态产生的巨大影响,从一种新的媒介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研究信息时代的体育传播,促进体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