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大全11篇

时间:2023-07-31 16:52:12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篇(1)

二、规范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⑴建立健全民主理财小组。去年,我镇结合村委会换届选举,选举产生了村组民主理财小组,一批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比较高、责任心比较强、懂一些财会知识的人被选为理财成员,扭转了以往民主理财成员由村干部随意指定的现象。同时,在区委农工办的指导下,今年我镇对377名理财人员及总账会计进行培训,经考核考试合格后,发放理财证,实行持证理财。在理财结束后,我们要求理财人员对审核无误的原始凭证,每一张都要加盖民主理财专用章。⑵实行财务公开。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在财务公开上做到“六统一”,即统一公开程序,先理财后公开,理财必须有完整的记录以及理财人员签字盖章,经镇经管站审核确认后方可公开;统一公开时间,要求各村财务每季度公开一次,具体公布时间为季后15日上墙公布,组级财务公开为一年一次;统一公开的内容,公开的内容由双代办统一编制;统一公开形式,既在大村公开,又要公布到原自然村,同时经管站利用电子触摸屏进行公开,可以随时查阅往年度的公开资料,便于群众监督;统一归档管理,对公开的内容一份留村存档,一份上报经管站备案,同时拍照存档;统一接待日制度,规定每季后25-26日为群众来访接待日,村两委会主要领导、村会计在村部负责接待处理群众反映问题。

三、加强内部审计。以“摸家底、揭问题、促发展”为主线,始终坚持“依法审计、客观公正、全面审计、突出重点”的指导方针,按照区委农工办的要求,我们每两年要对9个行政村的财务收支进行一次审计,去年,我镇结合村委会换届,对9个村进行了任期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围绕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合同的结算兑现情况、债权债务的清理化解情况、资产的保值增值情况、任期内为民办实事情况等5个方面进行审计,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及时移交纪检部门,为领导选人、用人提供了决策依据。在审计过程中,审计的内容和审计方式上我们坚持“两个并重”,一是实行财务收支的真实合法审计与效益审计并重;二是实行审计与专项审计调查并重,努力提高审计的规范程度,提高审计工作效率。

四、债权债务清理工作。制订了新增债务申报和责任追究制度,坚持量力而行办事业的原则,对未经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同意、镇政府批准,擅自举债的,坚持“谁签字谁负责”的原则,追究主要领导的责任。对债权的清收,坚持先党员干部,后一般群众,先易后难,对每笔债权先进行登记核实,再明确清收责任人,对数额大的、短期内难以结清的,签订还款计划,分期收回;对有钱而拒还的,依法清收。对债务的偿还工作,坚持先一般群众后党员干部,数额上先小后大,通过清收债权、债权债务抵兑、盘活存量资产、发展经济等多途径多渠道化解债务。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篇(2)

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农村工作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财务管理工作中稍微混乱或者失误,就有可能引发农民群众上访,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为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逐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根据市局《关于做好XX年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意见》(*市农管〔XX年〕1号)的要求,我局在全县范围内积极组织开展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我县每个乡镇选择一个财务基础好、财会人员素质高的村作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村,其中**镇**村、**镇**村、**镇**村为重点示范村。

二、 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局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把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列入了农经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并印发了《**县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示范工作方案》,确保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有序开展。各乡镇根据试点工作方案精神,认真挑选试点示范村,并结合当地实际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2、组织培训,确保质量。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要求高的工作。为确保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质量,我局组织乡镇财会辅导员、试点村会计或报账员、试点村出纳、试点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参加培训,宣传巩固政策,学习财经制度,提高业务素质,加强纪律约束。通过培训,有效地促进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效果。

3、指导督促,落实工作。方案再好,关键还在于抓好工作落实。为确保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落到实处,我局组织督查组定期不定期下到乡村开展工作督查与指导,督促工作进度,强化工作责任,增强工作效果。

4、强化监督,完善制度。做好一时的工作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否长期坚持下去。要确保工作质量的长期稳定,必须加强财务的日常审核与审计监督,同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让制度管人,用制度理财。为此,我局一方面及时督促做好村级财务民主理财监督工作,逐步扩大农村财务审计面和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力度;另一方面指导试点村完善《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村级财务收支票据管理制度》、《村级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村级资产台账制度》、《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等项制度。

5、规范票据,严格管理。鉴于村级财务收入票据杂乱难以控制财源,白条列支现象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局下发文件,严格要求村级财务收入统一使用市减负办监制的专用收款收据,白条列支行为分5年纠正,力争到2012年规范性支出票据比例达到95%以上。

三、工作成效

通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推动了村级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落实,带动了村级账务处理的及时、规范与完整,促进了村级财务公开的经常化、制度化和有效化,增强了村民民主理财的实质性、责任感与监督力,保障了村级集体资产的安全、稳定与保值、增值,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了因村级财务问题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级财会队伍不够稳定。由于村级财会人员存在临时调换和换届选举后另外任用或者落选的可能性、随意性和动荡性,队伍稳定性较差,很难确保村级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长期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的层次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面的扩大、示范带动效果的提高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2、村级财务公开不够规范。一是公开的时间上有时不及时;二是公开的内容有时不全面;三是公开的数据有时欠真实准确;四是有时回避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公开时避重就轻。

3、村民民主理财制度落实不够到位。一是对村级财务活动的监督有时受到限制;二是否决村级不合理开支有时难以执行;三是受托查阅审核村级财务账目有时被加以约束;四是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行使监督权有时夹杂着个人好恶与私心杂念。

4、村级报刊征订与招待费用较难控制。村级报刊征订虽然没有明显的摊派现象,但实质上存在隐性压力,迫使村级报刊征订费用严重突破限额。村级“零招待”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一是监督力度不够;二是有关规定与农村工作实际情况不太吻合,执行上有难度;三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配合、不遵守、不履行职责。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保障村级财会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巩固与提高。队伍的稳定是确保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尽管当前推行村级换届选举,但总体原则上仍然要维持村级财会队伍的相对稳定:一要选拨任用德才兼备、诚实稳重、群众口碑好的同志从事村级财会工作或民主理财工作;二要经过县乡农经部门的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三要报乡镇农经部门审核、县农经站审批后,才可以正式任用和调换村级财会人员或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四要积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对县乡农经部门审核、审批权限的支持;五要培养村级财会人员或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自学精神,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增强责任心,树立荣誉感;六要奖罚分明,鼓舞先进,鞭策落后。

2、规范村级财务公开。一是做到全面、真实、准确、及时、重点公开;二是经常听取群众意见,拓展财务公开内容;三是加强财务公开监督,严格责任追究。

3、落实民主理财责任。一是严格挑选民主理财成员;二是强化培训指导;三是明确责任;四是保障权限;五是公开监督成效。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篇(3)

        村级财务问题历来是农村工作中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财务管理工作中稍微混乱或者失误,就有可能引发农民群众上访,严重影响到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为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逐步提高村级财务管理水平,根据市局《关于做好XX年年农村经营管理工作的意见》(*市农管〔XX年〕1号)的要求,我局在全县范围内积极组织开展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现将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    基本情况

我县每个乡镇选择一个财务基础好、财会人员素质高的村作为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村,其中**镇**村、**镇**村、**镇**村为重点示范村。

二、    工作措施

1、加强领导,制定方案。开展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是加强农村民主政治建设、促进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我局从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把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列入了农经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并印发了《**县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试点示范工作方案》,确保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的有序开展。各乡镇根据试点工作方案精神,认真挑选试点示范村,并结合当地实际切实抓好工作落实。

2、组织培训,确保质量。财务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强、业务要求高的工作。为确保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质量,我局组织乡镇财会辅导员、试点村会计或报账员、试点村出纳、试点村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参加培训,宣传巩固政策,学习财经制度,提高业务素质,加强纪律约束。通过培训,有效地促进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效果。

3、指导督促,落实工作。方案再好,关键还在于抓好工作落实。为确保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工作落到实处,我局组织督查组定期不定期下到乡村开展工作督查与指导,督促工作进度,强化工作责任,增强工作效果。

4、强化监督,完善制度。做好一时的工作并不难,难就难在能否长期坚持下去。要确保工作质量的长期稳定,必须加强财务的日常审核与审计监督,同时健全完善相关制度,让制度管人,用制度理财。为此,我局一方面及时督促做好村级财务民主理财监督工作,逐步扩大农村财务审计面和加强农村财务审计力度;另一方面指导试点村完善《村级财务预决算制度》、《村级财务收支票据管理制度》、《村级财务开支审批制度》、《村级资产台账制度》、《村级财务公开制度》、《村民民主理财制度》等项制度。

5、规范票据,严格管理。鉴于村级财务收入票据杂乱难以控制财源,白条列支现象非常严重的事实,我局下发文件,严格要求村级财务收入统一使用市减负办监制的专用收款收据,白条列支行为分5年纠正,力争到2012年规范性支出票据比例达到95%以上。

三、工作成效

通过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推动了村级财务管理相关制度的进一步健全、完善和落实,带动了村级账务处理的及时、规范与完整,促进了村级财务公开的经常化、制度化和有效化,增强了村民民主理财的实质性、责任感与监督力,保障了村级集体资产的安全、稳定与保值、增值,维护了农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减少了因村级财务问题引发的群众上访案件。

四、存在的主要问题

1、村级财会队伍不够稳定。由于村级财会人员存在临时调换和换届选举后另外任用或者落选的可能性、随意性和动荡性,队伍稳定性较差,很难确保村级财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长期稳定在一个较高水平的层次上,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建设试点示范面的扩大、示范带动效果的提高和村级财务管理工作水平的可持续发展。

2、村级财务公开不够规范。一是公开的时间上有时不及时;二是公开的内容有时不全面;三是公开的数据有时欠真实准确;四是有时回避群众关心的重点问题,公开时避重就轻。

3、村民民主理财制度落实不够到位。一是对村级财务活动的监督有时受到限制;二是否决村级不合理开支有时难以执行;三是受托查阅审核村级财务账目有时被加以约束;四是民主理财小组成员行使监督权有时夹杂着个人好恶与私心杂念。

4、村级报刊征订与招待费用较难控制。村级报刊征订虽然没有明显的摊派现象,但实质上存在隐性压力,迫使村级报刊征订费用严重突破限额。村级“零招待”制度很难落实到位,一是监督力度不够;二是有关规定与农村工作实际情况不太吻合,执行上有难度;三是思想认识不到位,不配合、不遵守、不履行职责。

四、下一步工作打算

1、保持队伍的相对稳定,保障村级财会人员整体素质的不断巩固与提高。队伍的稳定是确保工作质量的前提条件。尽管当前推行村级换届选举,但总体原则上仍然要维持村级财会队伍的相对稳定:一要选拨任用德才兼备、诚实稳重、群众口碑好的同志从事村级财会工作或民主理财工作;二要经过县乡农经部门的专业培训,并通过考试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三要报乡镇农经部门审核、县农经站审批后,才可以正式任用和调换村级财会人员或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四要积极争取乡镇党委、政府对县乡农经部门审核、审批权限的支持;五要培养村级财会人员或民主理财小组成员的自学精神,激发他们的进取心,增强责任心,树立荣誉感;六要奖罚分明,鼓舞先进,鞭策落后。共2页,当前第1页1

2、规范村级财务公开。一是做到全面、真实、准确、及时、重点公开;二是经常听取群众意见,拓展财务公开内容;三是加强财务公开监督,严格责任追究。

3、落实民主理财责任。一是严格挑选民主理财成员;二是强化培训指导;三是明确责任;四是保障权限;五是公开监督成效。

4、严格执行村级报刊征订限额制。不管任何理由,凡报刊征订费用超过当地规定限额标准的,一律严肃追究村党政主要负责人的党纪、政纪责任,超支费用由审批人个人承担。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篇(4)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省市县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其中多次提到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问题,2013年,农业部、财政部、民政部、审计署四个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意见》,可以看作是农村财务管理改革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和重要遵循,文件指出,村级财务管理是管好用好农村集体资金资产资源,发展壮大集体经济,依法保障农民集体收益分配权的重要基础和保障;文件要求,各级尤其是乡镇要切实做好村级会计工作,完善村级财务民主监督机制,加强对农村集体财务的审计监督,稳定和加强农村财会队伍建设。近年来,镇上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健全制度,强化措施,村级财务管理不断得到完善和加强,确保了农村集体资金与资产的安全,切实维护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稳定。但是,我镇村级财务管理工作仍然比较薄弱,财务混乱依然是农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引发群众上访,个别村会计现金账目不清、财务公开流于形式,超限额使用现金、坐收坐支等问题时有发生,上级部门每年审计时,总能发现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形势和现实对村级财务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倒逼着我们推进此领域的改革。

二、改革的具体做法及成效

针对村上财务管理方面暴露出的问题,镇上严格按照中央、省市县关于加强村级财务管理的具体要求,从制度和监管两个层面入手,细化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措施,有力提升了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水平。实践证明,制度建设和外部监管是破解村级财务管理难题的两个有效路径,村财镇管、审计监管、财务公开等是促进村级财务管理规范化的有力举措。

一是完善农村财务管理制度。把完善制度作为深化农村财务管理改革的核心和基础性工作,注重从制度上防范和杜绝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的问题。镇上制定了统一的村级财务管理制度汇编,将上级有关村级财务管理的精神细化为具体的管理制度,落实到了具体工作中。例如制度明确规定,12村村支书、主任不直接分管财务,各村只设出纳1名,负责日常记账和费用报销;对1000元以上支出,必须召开会议决定,并报镇上审批后方可进行,支出形成后,必须有符合财经管理制度规定的正规票据方可入账;村账必须每季度记一次,不得无故后拖。这些具体的规定,从制度上解决了跨期记账、新旧村官交替导致的账务脱节、坐收坐支等突出村级财务管理问题,通过这些制度的执行,以往审计中普遍存在的不合规发票报销、坐收坐支等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

二是全面推开乡财镇管模式。多年实践表明,村级财务管理不规范问题频发的一个主要原因是村级在财务管理中的自由度过大,镇上对症下药,进一步强化了对村级财务的统筹管理力度,增加了镇经管站工作人员,全面推开村财镇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村上只设出纳负责日常财务管理工作,村上财务实行审批制和报销制,农村“三资”统一由镇经管站造册管理。镇上同时还实行了会计电算化管理模式,抽调财务专业相关人员,对村上的纸质账进行了电子化处理,全部录入到了“三资”管理平台之中。同时,镇上进一步夯实村财镇管基础,配备2名财务人员分别负责管理6个村的账务,在人员力量摆布上做到了科学、合理,为村财镇管工作持续推进提供了强大保障。通过村财镇管,村上账务混乱和新旧账衔接不上有问题有效解决,白条入账和随意乱支等现象减少。

三是加强村级财务监管力度。镇上成立了内审室,每季度负责对村上的账务审计1次,对发现的问题建立整改台账,督促村上进行整改,对属于记账方面的问题,由镇上按照干部管理制度追究对相关财务人员责任,内审工作不断走向了常态化。镇上加大与县审计局的配合力度,每年提供2个以上的村作为村官直审村,邀请县审计局人员开展审计,及时发现村级财务管理中的问题,提早进行整改。对在年终审计中发现和反馈的村级管理中的问题,镇上确定专门的领导负责跟踪督查村上进行整改,对一些突出问题和涉及财经纪律方面的问题,交由镇纪委进行调查处理。注重发挥其他监督力量作用,把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纳入镇“两代表一委员”视察调研活动之中,每年组织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对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和村级财务管理实践情况进行一次专题调研,征求各代表的意见建议,并将这些意见建议汇总后交具体人员承办,在规定期限内向各代表通报整改情况。注重发挥村民监督委员会作用,规定村级重大财务支出审定会议必须邀请村民监督委员会主任列席,并听取其意见。这些监管措施的落实,使村账与实务漏洞得到堵塞,对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起到了积极作用,将一些问题消除在了萌芽状态。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篇(5)

随着国家财政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财务管理执行能力亟待进一步提升,基层财务规范化建设显得更为重要,不断完善财务制度建设,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加强会计基础工作,推进财务规范管理。

一、加强制度建设,以制度促管理,以管理促效益。

财务管理规章制度是对会计核算与监督的制度保障,订立原则依据国家现行有关法律、法规及财会制度,在实际工作中起规范、指导作用。制度建设是单位正常运行的保证,在加强制度建设工作中,着重抓住制度的制订、落实、完善三个环节。

(一)制度的制订

制度的制订力求一个“实”字。本着实事求是可用可行的原则,对原先行之效的保留下来,对原有不完善的使之尽快完善,对原来没有的,通过细致的调查研究,反复酝酿,结合相关规定制订出适合自己企业需要的新制度。

(二)制度的落实

落实制度讲一个“严”字,首先是领导人以身作则,严格要求自己,行为规范决不超越制度半步。其次对各个岗位上的职工按照岗位责任严格要求,决不姑息迁就。由于“严”字当头,保证了各项制度的落实。有章可循,有规可依,严格按各项规章制度办事,以此促进企业经营有条不紊的发展。

(三)制度的完善

完善制度,强调“全”字。随着信息平台的运用,及时制定《微机操作规定》,紧跟市场经济的发展,通过不断地对企业各种规章制度进行修正,使制度内容涵盖了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保证了工作有内容、有考核、有标准。使企业的财务等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查,将财务等工作做细、做好。本着严格、优化的原则,做好日常财务检查,财务人员每月对本人的工作进行自查,半年一次对财务科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或专项检查,查出问题及时纠正。同时,督促落实好上级检查及外部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为使各项制度真正落到实处,对发现的问题严肃追究责任人的责任,并连带追究单位领导的责任,确保财务工作依法规范、真实有效。

二、充分发挥财务管理职能,切实把财务管理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基层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财务管理工作,在强化财务职能上做到了管理与服务并重,在管理方式上做到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监督、检查并重,逐步形成规范、系统、科学的财务管理长效机制,并完善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基本上达到以财务管理带动全面管理,以全面管理促进财务管理的良性循环。

(一)资金使用方面。

进行严格的审批评价制度。什么样的钱该花,什么样的钱不该花。花多少,值不值,通过制度、教育和领导的以身作则,引领财务工作思想观念。依据作者多年来的经验,坚决按照上级的要求,严格执行财务管理制度,坚持不该花的钱一分也计较的原则,经手人、部门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层层把关,杜绝浪费、减少失误。

(二)成本控制方面

认真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把低成本、高效益、投入少、多产出作为费用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常年开展双增双节活动。处处精打细算,努力打造节约型单位。在实际工作中,从节约一张纸、一度电、一滴水做起。好的经验做法包括:人走灯灭、人走电器关,微机使用、冬季取暖、夏季纳凉等都作出明确规定。严防跑冒滴漏,杜绝长流水现象。车辆使用,严格执行出车审批制度,严禁公车私用,用车采用申请制度,由用车部门填写用车申请单,经批准方可派车。各部门使用办公用品如笔、墨、别针、订书针、大头针、毛巾、香皂、纸杯等,定时、定量由部门负责人登记领取,杜绝浪费现象。

(三)财务预算管理方面

每年年初,可根据上级下达的各项经济预算指标,结合本单位实际,分解制定各部门项目资金预算。在量化各部门指标任务中,各部门会同财务人员及有关人员反复研究,精打细算,力求指标准确、合理、具有可操作性,避免过高或过低。因此,在预算工作中,各部门经营能力、社会购买力、市场环境以及上年度同期情况,费用产生情况要综合考虑。按百分比增加和降低预算指标,计划一经制定不朝令夕改,一经拍板便认真执行,部门计划确定后,各部门按照预算要求,再制定详细落实措施,责任到人。为确保本单位预算计划落到实处,财务部门每月检查核算各部门落实情况,并将检查情况报各部门负责人,以达到警示督促作用。实行“红灯制”,对当月超支的部门,责令拿出弥补意见,避免下月超支,对连续两个月超支的无特殊情况,下月不予报销费用。同时,还需加大各部门之间的组织协调力度,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落实预算责任部门和责任人,在分配各各部门预算计划时,既考虑往年实际完成情况,又结合当地实际收入等情况、人员数量及经济状况,使预算目标得到很好地贯彻落实。

(四)“增收节支”活动方面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篇(6)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中,高等院校是培养人才至关重要的教育机构。随着我国人才强国战略的推行,国内高校办学规模的扩大,对后勤工作质量要求越来越高。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高校后勤管理工作逐渐由混乱不堪向规范合理的方向发展转变,同时对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与水准提出了新的要求,从而后勤财务管理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我国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活动开始的比较晚,存在诸多问题需要处理。另外,行政事业单位体制改革的迅速推进,为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和创新提供了制度和环境保障,让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逐步规范化,逐步向制度化、现代化和市场化方向靠拢。

一、当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表现出的问题

1.主体不明确,客体片面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工作的开展主要是通过高校财务部门来实施的,但高校财务部门普遍工作效率偏低,工作疏忽、到处纰漏,工作管理权得不到落实,监管力度薄弱,管理权缺位状况严重。高校后勤财务管理客体片面,无法对具体问题进行针对性的分析管理。体现在侧重于对现金的管理,忽略资产管理和管理行为工作的开展,进而导致资产管理不合理,保管和处置工作未能妥善处理,造成国有资产的损耗,以及财务管理行为无法规范的状况。最终导致财务管理的监督、控制、核算、预算、决策、预测和分析七项职能无法充分发挥。

2.财务管理目标缺失,制度不完善,职责划分不明确

当前,缺乏具体、一致的财务管理目标,是高校后勤财务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的后勤财务管理工作中缺乏准确的目标导向。管理目标不明确,后勤管理人员逐渐形成一种“等、靠、要”的思想观念,按部就班依赖传统的管理方法,遵照陈旧的思维方式展开管理工作,墨守成规、滞步不前,缺乏改革创新的意识,导致后勤财务管理存在的顽疾长期无法根除,财务管理效率低。另外,同一高校的各个后勤单位财务管理存在着各自为政、互不干涉的现象, 在遇到同类财务管理问题时,没有具体明确的规章制度可以遵循,各行其是、因势而异、因人而异、因时而异,从而操作不规范、败法乱纪的行为频发。工作职责划分不明确,导致容易处理的事争着做,难题无人解决的现象,严重致使后勤管理的不完善,无法为高校师生提供良好的服务,造成高校财产的损失。

3.内部控制制度不规范,执行力度小

高校后勤整体而言都有内部控制制度,只是在内容和范围上有所差异,但总体来讲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性偏低,例如内部控制制度内容简单、形式单一,不全面且分散、利用价值小、太过形式化。内部控制制度执行力度小、效率低,究其根本执行力度不够,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致使内部控制制度发挥不了应有的效力,没有实际存在意义。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基本丧失可利用价值。体现在:重大事项决策和执行情况没有很好的制约,无标准、无规矩;资金使用的随意性;采购工作的不规范行为等。

二、规范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方式方法

1.健全高校后勤管理制度,提升管理人员综合素养

高校后勤财务管理的基础,必须有一个完善的管理机制。一个完整的管理机制必须配备,拥有执行力的后勤管理小组,能够合理部署工作岗位,制定完善的后勤工作发展计划,调动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高校需充分尊重后勤工作人员的工作,遵照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拟定出科学合理的后勤管理的保管。此外,高校应重视后勤管理人员的任用,选拨符合岗位要求的工作人员;高校可以将后勤人员的职称、考级等问题纳入高校正常的考核中,以此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着重强调后勤群体的凝聚力,给予后勤工作人员充分的尊重,满足后勤工作的需求。再有,对于后勤工作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对后勤职工最基本的要求,此外扎实的技术、良好的文学素养、较高的情商,都是后勤职工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制约后勤管理系统凝聚力的重要因素,也是培养职工综合素养的表现,高校需对职工综合素养的培养提高重视度。

2.提高成本管理重视度

高校后勤部门工作绩效的提高,加强成本管理是其主要途径。高校后勤成本管理工作可以以这三个方面作为切入点:第一,以作业成本法、标准成本法为基础,根据高校后勤业务实际运行情况,制定具有针对性的成本管理体制;第二,遵照成本管理制度的标准要求,开展成本核算工作,以此提供准确的发展数据;第三,分析研究成本核算结果存在的差异,对成本内容进行相应的研究,找出差异,分析出影响因素,及时处理;第四,科学合理的规范业务流程,杜绝资源成本的浪费和流失。

3.加强财务管理队伍建设

内部控制设计以及运行一定程度上受到成本与效益的制约,一般内部控制的设计仅针对一些常规业务活动,且会因为实际工作中出现的具体状况,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比如执行人员的判断出现错误、营私舞弊等情况的发生。根据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必须加强对财务管理队伍各方面能力的培养,职业道德的培养,会计从业人员对政策的领悟力,以及工作执行力的提升,至关重要。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增强法律观念,这样有助于组织控制意识的加强,助力与良好内部环境的建设,确保相关制度的高效落实,进而促进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财务管理作为高校后勤管理的关键,相关规章制度必须具体明确,财务管理方法科学合理。管理效率的提升,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任务,发展方向必须明确,时刻清晰认识到高校学生是发展的主体,提高资金资源利用率。此外,在后勤管理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必须得到足够的重视,及时发现问题并第一时间处理,推动高校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姜小青.高校后勤财务管理改革刍议[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 2013,(20).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篇(7)

一、引言

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中的矛盾纠纷,大多数都是因为经济的原因引起的,财务管理是否规范不仅直接影响着团体的凝聚力和场所的稳定,也关系着广大信教群众的切身利益。长期以来,政府对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的监督“缺位”现象较为严重。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管理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规范化、制度化程度较低,基本处于“自我管理”状态。因财务问题引发的矛盾时有发生,有的矛盾一触即发,相当激烈,广大信教群众要求科学理财、账务公开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强烈要求政府部门加强监督和指导。如何加强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管理,推进宗教事务管理的社会化成为当前必须解决的问题。

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实质

宗教活动场所是指信仰宗教的公民进行宗教活动的公共场所,包括佛教的寺院、庵堂,道教的宫观,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天主教的教堂、会所,基督教的会所以及其他固定场所。其财务资金筹措和使用不同于营利组织:财务资金来源主要来自募款及捐赠、部分商业收入(如经销宗教用品、宗教艺术品和宗教出版物等)、财产收益及宗教团体会费等;资金使用于与该宗教活动场所或宗教活动场所宗旨相符的活动及社会公益事业。因此,宗教活动场所财务实质是指宗教活动场所开展与宗教宗旨相符的宗教业务活动过程中,有关经费的筹集、运用、管理和监督的活动。

三、现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的问题

笔者自筹经费对福清多所宗教活动场所进行调研,在调研中发现当前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一)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困难重重

财政部2004年8月了《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明确寺院、宫观、清真寺、教堂等宗教活动场所属于民间非营利组织,为宗教活动场所的资产使用、资金流向确定了原则,有利于政府对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管理进行监督。

调研中发现宗教活动场所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遇到很多困难:有些规模小、收入少和地处偏僻地区的宗教活动场所由于人员素质低,会计基础工作薄弱,实行本制度缺乏可行性。而有些地处交通便利、门票收入高和香火旺的寺院、宫观有实施本制度的条件,但在实施上存在一定的技术难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与以往执行的《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相比,在会计要素、会计核算原则、会计科目、会计计量基础和会计报表方面都存在较大差异,会计人员执行新的会计制度过程中产生许多问题。例如历史遗留下来固定资产确认和价值计量存在不确定性,庙宇、宫殿等固定资产属于文物,是无价之宝,如何确认是否属于固定资产,其市场价值与变现价值无法确认。[1]

(二)财务制度不健全,内部控制漏洞比较多

调研中发现许多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不规范,主要问题有:会计核算不够规范,没有依法设置账簿;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会计机构设置未达到规定要求,货币收支较混乱;审批制度不够完善,个人行为和口头指令成为教职人员习惯性的审批手段;实物资产没有依法建账,资产被盗等流失现象严重;部分宗教活动场所不及时向信教群众公布财务收支状况,财务管理基本上处于“不公开、不透明”的状态。例如在对一些小教堂调查时发现其内部控制存在诸多漏洞:资金主要来源于信教群众的募捐和会费,资金主要用于盖教堂或维持传教人员开支,有的堂口负责人直接管理现金,货币收支由堂口负责人简单告知信教群众,没有公布详细的账目等。由于没有严格的财务制度,特别容易形成教职人员在经手钱款方面独断专行,甚至发生了个别宗教团体实权人物携款外逃的严重事件,给宗教团体的声誉和信教群众的利益造成极大的伤害。

(三)负责人缺乏对财务工作认识,财会人员业务水平不高

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大都没有财会学科背景,财务管理意识淡薄,很多对会计法律法规一无所知,对财务人员任用选拔主要依赖对该人员信任。场所的财务人员大部分来自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往往是“兼职”或是“半路改行”,没有进行会计上岗培训和继续教育,有些甚至没有会计从业资格证书,缺乏基本的财务、会计知识,会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实际要求差距较大,难以胜任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工作。

(四)缺乏有效的外部财务监管

宗教活动场所财务是十分敏感的问题,其资金来源和支出的特殊性决定了外部财务监管必然出现“真空”的现象。因其不属于政府职能部门,也不是国家重点投资的项目,所以不属于政府审计的范畴;它也不是市场经济部门,不受工商税务部门等市场经济管理部门的强制性社会监管。这样,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就势必游离于外部监管之外。

四、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的措施

针对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予以解决:

(一)政府部门切实做好在宗教活动场所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工作

宗教财产是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实现自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随着宗教政策的全面落实,一些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拥有了大量的资产。在目前的情况下,政府依法保护宗教财产并对其管理进行监督,并引导加以合理使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否则,宗教财产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将侵蚀宗教的健康肌体,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

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财务监督,需要政府各级部门间的积极配合和通力合作,才能彻底贯彻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着力解决宗教活动场所财务会计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努力从制度上遏制宗教内部滋生的腐败,并且积极引导宗教界将善财善款合理利用,适度用于慈善等社会公益事业,同时也断绝企图“借教敛财”者的财路。宗教事务部门和财政部门应共同深入到宗教团体和宗教活动场所进行面对面的具体指导,帮助宗教活动场所建立健全财会制度。例如各级财政部门可对宗教活动场所财务人员和主要管理人员提供必要的培训经费的支出;在政府宗教事务预算中增加宗教活动场所财务审计经费,聘请一些会计师会同政府宗教事务部门对有财务问题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审计;对会计制度基础相对较好的宗教活动场所进行重点培训指导,帮助他们解决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

(二)大力推行宗教活动场所财务委托制度

在坚持宗教活动场所的资产所有权、资金使用权、财务审批权、核算单位和监督机制不变的前提下,对尚不具备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条件的宗教活动场所,大力推行财务委托制,规范会计基础工作,减少因财务问题引发的矛盾。以乡镇为单位建立宗教活动场所财务委托服务中心,聘请专业会计人员,对辖区内各宗教活动场所收支的原始凭证进行审核,协助各宗教活动场所做好财务管理工作,代表镇政府对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运行情况实施监督。[2]各宗教活动场所自愿向财务中心办理委托书,并缴纳少量的费用;财务委托中心自愿接受宗教活动场所的委托。[2]实践证明,实施财务委托制后各宗教活动场所既强化会计工作,又节约聘用会计人员的成本。

(三)规范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制度,建立健全内部控制机制

分析众多宗教活动场所发生财务犯罪案件,源于其内部控制薄弱、管理松弛。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建立健全会计核算制度、资产管理制度和内部控制制度,以加强内部会计监督,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管理水平。

1.建立规范的财务制度

各宗教活动场所可根据自身规模和整体管理工作的需要,遵照国家有关会计制度的政策法规,从涉及会计工作的各项业务及相关部门、岗位出发,针对财务处理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制定规范的财务制度,形成了系统的财务管理体系,为场所的财务管理工作确立了制度上的保证。[3]

2.建立内部财务监督机制

规模较大的宗教活动场所要召开教职人员和信教群众会议,推选三至五名公道正派、懂财务管理的人员,成立财务监督小组。其他场所应设财务监督员,负责对本场所执行财务、会计制度情况进行监督。财务监督小组每月定期召开会议,参加人员包括监督小组成员、出纳,场所负责人和具体采购人员列席旁听,对当月发生的每笔资金收支情况实行集中审核。对支出手续不规范不完整的发票,当场退回重新补办手续;对经财务监督小组审核后确定无疑义的票据,加盖专用章,允许入账;对未经财务监督小组审核或审核未过关的,不允许其入账。

3.合理设置岗位和合理划分职责权限

办理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应当分离,相关机构和人员应当相互制约,确保货币资金的安全。在分工协作的基础上,形成了设置合理、环环相扣、相互制约的工作链和监督链。[4]例如各场所的主要管理人员、会计、出纳的岗位要分开设置,不能交叉兼职,要明确会计员和出纳员的职责,并认真履行,不能相互替代。账、钱、物要分开保管,财务单据、账本、报表要专人保管,工作变动时办好移交。支票与印章也要分离,不能由同一个人保管。

4.对货币资金的收付应建立严格的授权批准制度

所有的货币支出票据都必须有承办经手人、验收(证明)人和场所负责人三个人的签字后,出纳员才能付款。财务人员对不符合规定的开支有权按照财务制度的规定拒付。根据场所的实际情况设定场所负责人的审批权限,超出审批权限的要经场所管理委员会集体研究决定后由场所负责人审批。

5.完善现金管理制度,加强现金管理

加强对宗教活动场所的功德箱(奉献箱)管理,实行“三把锁”和三人同时开箱清点制度。场所收入的现金,必须及时交出纳人员清点入账,出纳人员应出具收款收据,其他人不得私下接受。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现金盘点,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

6.建立实物和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对受赠实物和固定资产的管理

宗教活动场所受赠实物管理是最为薄弱的,因此各场所要建立健全实物受赠、保管、领用、核销和入账管理制度,做到受赠实物使用有记录,处理有依据,核销有凭证,投入工程建设有固定资产账。要明确固定资产保管、使用人的责任,做到固定资产购置有记账,保管有登记,使用(领用)有记录,核销有手续。

(四)定期向公众及信教群众公开财务信息,实行财务透明化

《宗教事务条例》中规定“宗教团体、宗教活动场所应当向所在地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宗教事务部门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和接受、使用捐赠情况,并以适当方式向信教公民公布。”为了打消捐赠者的顾虑和不信任感,宗教活动场所需要进行有效的财务管理,实行财务透明化,定期公布活动的绩效,就捐款的使用和结果与捐赠人进行及时有效的沟通。各场所应把财务公开工作落到实处,并在醒目位置设立财务公开栏和意见箱,每月公开财务收支和报表,并将每季度的财务报表统一送交所在宗教主管部门备案,自觉接受信教群众、宗教团体和宗教主管部门的监督。公众及信教群众可透过公布的信息了解宗教活动场所的财务状况,由公众及信教群众监督宗教的发展。

(五)必须介入外部财务监管力量

行之有效的外部财务监管,是会计信息真实合法的必要保障。宗教活动场所的外部财务监管力量主要是会计师事务所及其注册会计师。定期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宗教活动场所财务运作状况,促使宗教财务运作公开化、透明化。运用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进行独立审计,做出独立判断并形成独立的审计意见,是注册会计师的基本职责。为了在财务收入和支出控制方面约束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行为,宗教活动场所本身必须主动邀请社会审计力量介入,并作为一种制度长期坚持下去。

(六)强化宗教活动场所负责人的理财观念,切实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宗教活动场所管理组织负责人应采用参加培训班和听财务专家讲座等形式加深对财务工作的认识,提高加强财务管理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场所负责人应选择品德良好、具有财务实践经验和已取得会计资格证的人员担任财务工作。不设专职会计的宗教活动场所财务工作可以由相关的宗教团体的会计人员兼任。加强宗教活动场所财会队伍建设,举办各种形式学习班,对会计人员从多角度、多层次、多方面进行新知识、新法规、新制度的培训,切实提高财会人员的业务水平、执法观念和职业道德。

[参考文献]

[1]王宁静.浅淡实施《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的若干问题[J].福建财会研究会计学会论文专辑,2006,(4):40-41.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篇(8)

一、明确经费开支范围

1、公务接待费;

2、上级条线部门组织的考察学习及培训费;

3、上级条线部门组织的会务费;

4、笔、墨、纸张等小额办公费用。

二、严格控制公务支出

1、部门经费预算一经确立和批复,应严格执行,强化预算约束,原则上不予调整和追加。

2、财政所按月向各部门通报部门经费使用情况,对严重超过序时用款进度的提出预警告知。部门经费无余额的,在未经街道办事处批准前财政所不得办理报支业务。

3、公务接待费用应本着小额、必需、合理的原则开支,接待招待原则上在机关食堂以工作餐的形式举办,坚决反对“一人多陪、大吃大喝”方式进行公务接待。

4、参加上级条线组织的外出考察学习、培训及上级条线委托部门协办条线活动、会议的,须请示并征得部门分管领导和街道主要领导的同意后,所需费用在部门列支。

三、规范经费列支手续

1、必须取得由税务监制的票据和纳税人出具的税务发票为原始凭证,白条和其他收款凭证不得报支。

2、报支经费须部门经办人、证明人、部门负责人签名确认、部门分管领导签批同意。

四、规范许可收入管理

1、依法组织收入,未取得收费许可证的部门,不得自行设立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或者设置罚没处罚。对已经明令取消或者降低标准的项目,严禁按原项目标准收费。

2、接受上级部门委托收取的报刊费、培训费、考核保证金等,应及时按上级部门规定搞好对上结算。

3、各部门对上争取的资金必须纳入财政管理,经街道办事处主任批准后方可使用。

五、加强现金使用管理

1、取消领用小额备用金,因公务需要领取备用金的起点额为3000元,低于3000元的,一律由经办人自行解决。领取备用金,需由经办人提出申请,部门负责人证明,经部门分管领导批准后才能办理。

2、备用金领用人应当在公务完成后的10个工作日内完成报销手续。

3、前项备用金未完成报销手续的,原则上不得再次领用备用金;领取的备用金超过2个月未办理报销的,所借款项从其工资性收入中扣还。

4、拒绝私人借用公款,机关工作人员确有具体困难需借用的,应提出申请,经部门分管领导拟定意见,街道办事处主任批准后方可办理。

5、采购业务超过1000元的,原则上应办理转账业务,不得以现金方式支付。

六、规范财物采购管理

1、对单位价值较高的物品采购,符合固定资产计价的采购,由党政办统一办理。

2、大额物品采购和固定资产(空调、电脑等电器设备)采购,由部门提出申请,分管领导核准,街道办事处主任批准后才能实施。

3、凡涉及招投标和政府采购的项目,应严格按相关规定办理。

七、加强财产日常管理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篇(9)

(一)履行法律法规赋予财政部门管理农村会计工作职责的需要

《会计法》规定,财政部门负责管理农村会计工作。《湖北省农村税费改革试点方案》和有关配套文件指出:县级财政部门、经管部门要加强乡镇和村级财务管理,继续完善会计、村帐站审制度,帮助农村基层组织切实规范会计核标工作。为此,加强和完善村级财务管理是财政部门义不容辞的责任,而财政部门也具备了开展农村会计服务的良好基础。一是各财政所已对所属行政事业单位实行了零户经管,配备了开展集中核实的硬件设施和业务骨干,积累了集中核标工作的经验;二是财政部门农税征收主体到位后,财政干部与农户的交往增多、熟悉农民家庭收支情况,有利于财政部门开展会计服务,如实反映农村会计信息。

(二)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的需要

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逐步深入,村级财务管理出现了诸多新情况,一是财政直接管理的转移支付资金、农业两税附加、民政优抚资金、农民灾欠减免资金等财政性资金在农村财务收支中的比例将逐渐增大;二是“一事一议”筹集的资金成为村组基本建设项目资金的主要来源;三是村组债务锁定和化解成为农村财务管理的一项长期性工作。对农村能否实施有效管理,将直接关系农民负担能否真正减轻,关系农村税费改革的成败。因此,需要采取配套措施,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

(三)解决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需要

由于缺乏长效管理机制,农村财务管理混乱的问题在我区始终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具体表现在:一是收支无计划,开支随意性大。往往造成入不敷出,寅吃卯粮只得向农民乱收费、乱摊派;二是帐目不清,往来不明。部分村长期不记帐、不结帐、不对帐,有的会计师离任多年不办移交,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数据不全;三是资产管理失控。有的村干部直接插手现金收付,原创:坐收坐支甚至混水摸鱼,贪污、挪用等经济问题层出不穷。有的村干部长期欠款、借款,由于清收不力,使“活帐”变成“死帐”。部分村新增固定资产不入帐,个人长期占用,导致集体资产流失;四是监督乏力,民主理财流于形式。由于有的村干部民主意识淡薄,搞“一言堂”,村民理财小组没有直正参与村级财务管理。有的村长期不公示财务,即使公示也是内容不全,数据不实;五是会计人员素质不高,会计队伍不稳定。村级财务人员大都没有接受专业培训,而且无证上岗现象非常普遍,财会人员说换就换,极不稳定。鉴于以上情况,农村财务管理亟待加强,以改变管理混乱的现状。

二、改革的设想

农村财务管理要想从源头上遏制腐败混乱现象的发生,必须从制度上加以完善。为此,我们根据上级的指示精神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拟在全区推行农村会计服务工作,具体工作方案和程序如下:

(一)设立机构。各乡镇(街办)(不含龙泉)财政所成立农村会计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与零户统管中心合署办公。中心是接受村组委托、代管村组资金,办理收支结算,会计业务,保管会计档案的中介组织。行政上接受本级乡镇(街办)党委政府的领导,业务上接受区财政局的指导。

(二)清产核资。各乡镇(街办)应从财政、审计、经管、监察等部门抽调精干人员对所属村组的财务进行一次全面清理,以理顺帐务,核对往来,锁定债务,核实资产。

(三)接受委托。在实行服务之前,由各村向中心提交服务书面申请,经村民代表大会审议通过后与中心签订委托协议。中心向各村作出确保资金“三权”不变,确保及时办理经济业务等主要书面承诺。

(四)两个取消。一是统一取消各村现有银行帐户,将现金和存款余额转入中心开设的银行帐户。二是统一取消各村会计岗位和机构。各村只设一名报帐会计,负责领取备用金,办理收支结算。

(五)统一核算程序。

1、统一记帐程序。中心按一村一帐的要求进行分户核算,统一执行财政部颁布的《村合作经济组织会计制度》和《村合作经济组织财务准则》。并实行会计电算化。

2、统一审批程序。村组的各项开支先由村负责人审批,然后每月一次由村民主理财小组进行集中审核并盖章,达到一定数额的还要提交村民代表会讨论通过,最后再由中心根据有关要要求进行审核,对不合规的条据予以退回,不准入帐。

3、统一报帐程序。各村报帐员凭在中心领取的《资金结算手册》进行收支的结算。

①收入报帐程序:各村取收的一般性收入应在24小时内缴存到中心在银行开设的帐户内,并与中心办理收入报帐手续,对于区财政局拨付的转移支付和两税附加及农业税减免款,中心在收到拨款通知单后,根据明细分别记入各村帐户,并填写《收入进帐单》与报帐员办理收入报帐手续。

②支出报帐程序:中心按各村业务量的大小,对每个村核定一定数额的备用金,各村发生的一般支出由报帐员用备用金开支后,将原始凭证按审批程序审核审批后交中心报帐,中心根据财务收支计划和资金结存情况,对原始凭证再审后办理支出结算,补足备用金,对于村干部的工资,农业税减免、民政优抚金,农户拆迁补偿费等由中心根据花名册直达到个人,并填写《支出报帐单》与报帐员办理支出报帐手续;对于一事一议项目经费,村级道路建设经费由中心根据工程预算按进度直达到项目,并填写《支出报帐单》与报帐员办理支出报帐手续。

4、统一档案保管程序。中心统一负责会计凭证,会计帐簿、会计报表等会计档案的整理立卷和装订成册工作,并妥善保管,三年后移交村民委员会管理。

5、统一会计信息反馈程序。一是中心在次月5日之前,向各村提供月度财务报表,交由报帐员加盖村委会公章后返回中心做帐;二是财务公开、民主理财的要求,在季度终了后的十日内,向各村提交财务公开所需的会计信息资料,在村务公开栏中向群众公开;三是每半年开展一次财务收支分析,指导村组加强财务管理,及时解决财务管理中出现的矛盾和问题。

(六)制定管理制度。一是制定票据管理制度,统一使用《湖北省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统一收税收据》。票据的发放、回收、销毁等票据管理工作由中心负责;二是制定财务公开制度。季度、年度终了,中心负责向村民委员会提供各项资金的收、支、存明细情况及其他会计资料,由村民委员会向农民如实公开,接受群众监督。有条件的地方还可以在中心设置电子触摸屏,方便农民查询;三是制定内部工作制度。中心统一建立凭证审核制度,资金对帐制度,内部岗位责任制等内部工作制度,以加强内部控制,促进廉政建设。

三、改革的预期效果

推行会计委托制,对村级财务实行规范化管理,做到理财民主化、管理程序化、监督制度化,从而从源头上堵塞了各种漏洞,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篇(10)

中图分类号:F30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4)08-0038-01

村级财务管理历来是农村工作的重点和难点,政策性强,涉及面广,工作量大,是农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影响农村改革、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深化村级财务管理水平,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进程,既是搞好农村民主管理工作的基础,也是解决当前农村矛盾和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的需要,更是确保农村集体资产资源保值增值,改善党群干群关系,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笔者结合近年来深入接触此项工作的机遇浅谈几点感想。

一、以制度建设为重点,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工作

一是建立健全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是抓好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关键。针对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特点和“村集体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和村集体会计委托制度”改革要求,结合村级财务审计和检查过程中凸显出的新问题、新趋势,按照《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福建省村集体财务管理条例》、《福建省村集体会计委托制度暂行规定》和《农业部办公厅关于加强村集体经济组织民主理财民主监督的意见》等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及各地配套出台的相关文件的要求,规范完善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的各项制度(职权),使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建立用制度管人、约束人的长效机制,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进程,使村级财务管理工作真正步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

二是抓好制度执行,是推进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工作进程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严格执行制度,从规范管理入手,着重从四个方面强化制度执行和约束。首先是公开制度内容,让干部群众共同关注和监督制度执行,增强自我约束和相互监督的意识;其次是村级财务管理和核算业务人员熟练掌握各项制度,从财务收支核算中实施监督,对违反制度规定的事项,该纠正的纠正,该拒绝的拒绝,加强会计监督制度执行的力度;第三是将制度执行作为村级财务考核考评重要内容,并将制度执行与干部工资挂钩,与评先评优挂钩,增强村级执行制度的主动性;第四是将制度执行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内容,明确执行制度的责任和责任追究规定,增强村级负责人执行制度的约束力。

三是不断完善制度,是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与改革发展的需要。始终要将制度执行与制度完善有机结合和统一,有针对性组织村干部和党员、群众、代表等人员,调研座谈,认真征求制度执行和制度完善的合理建议,对执行中认为不合理不完善的地方,结合上级财务管理规定和财政财经法规等,进行整理、修订和完善,既保证制度切实可行,具有可操作性,又体现与时俱进,适应村级经济发展和财务管理改革的需要,使各项管理制度能有效地规范村级财务活动。

二、以民主管理为关键,规范村级民主理财制度

一是民主管理,是规范村级财务的有效途径。实施“村集体财务计算机网络监管和村集体会计委托制度”改革,最重要的是民主管理环节。要将村级民主管理作为加强和规范村级村务、财务监督管理的重点,按照合法有效的程序成立民主监督管理机构。村首先由村民代表大会或村民会议选举产生村务监督委员会,由3-5人组成,再从监督委员会成员中推选产生民主理财小组,由3人组成,要求理财组成员必须有一定文化程度、政策性强、公正、正派,懂得简单的会计业务知识。选举产生的民主理财小组在村民委员会任期内,实施村级财务理财监督,理财的范围是本村全部收支和所有经济活动;理财实行审查审核制度,并制定理财办法。理财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参与制定本村的财务制度和财务收支预算;审查各项财务收支,否决不合理的开支;监督财务收支预算和各项财务制度的执行;监督财务公开工作;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财务管理问题。

二是定期开展民主理财活动,是规范村级财务管理的手段。村级民主理财工作按季(月)开展,由理财小组组长召集,村委会组织成员共同参加,村报账员公布当期财务收支情况和收支票据,理财小组成员对照财务管理制度,逐张凭证审核,并签署审核意见,审核同意的加盖理财小组章,交村委会负责人审批,报账员整理归集,季(月)底报账。理财小组适时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当期理财情况和村级财务计划执行情况以及财务公开情况,同时实行重大财务活动和财务事项及时报告制度。

三、以审计监督和财务检查为手段,规范财务公开监督机制

一是加强财务公开力度,提高群众监督效果。要坚持把村级财务公开摆在村级民主管理首位,发挥群众监督的主体作用,制定民主理财和财务公开制度,明确财务公开的内容、程序、方法和要求。坚持做到内容全面公开、及时公开、公开程序规范,公开地点固定、公布举报电话,并由村委会安排人员负责群众对财务问题的解释。

二是加强会计监督,发挥村级财务监督辅助作用。会计监督的重点是制度执行、村级财务预算执行、债权、债务和资产、民主理财等方面。在坚持核算业务人员报账审核审查的同时,从三个方面实施监督。首先是按季(月)召开财务例会,采取互审的方式,审查村级财务收支情况、预算执行情况、债权债务和资产变动情况,针对问题提出纠正意见,通报、分析情况,反馈意见到村;其次是实行半年和年终财务报告制度,由会计人员到村,提供资料,在村委会主持下,由村负责人向村民代表大会报告财务收支和财务计划执行情况,接受代表监督。

财务工作管理规范篇(11)

一、现代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

财务管理(Financial Management)是在一定的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利润分配的管理。

财务管理是组织企业财务活动,处理财务关系的一项经济管理工作。财务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发展能力、竞争力和抵御风险的能力。可以说,一个健康的现代化企业必然有一个健康的财务管理体系。

1、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特点

第一,超前性。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急速发展,财务管理的职能也从以往单纯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扩展为对经营活动全过程的控制,形成新的会计管理和核算体系,使会计工作具有超前性的特点。

第二,动态性。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全球化经济时代的到来,经济活动已经改变了以往慢节奏的状态,变得更加迅捷和充满危险性。经济环境的瞬息万变、经济活动的错综复杂要求现代的企业管理不要摒弃以往传统的观念和意识,要保持动态性的理念,并随经济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第三,综合性。企业的其他管理活动都是单纯地从某一个局部出发进行某一部分的修补和完善,而财务管理则是从整体上对整个企业的筹资、投资、权益分配等进行综合性的全方位管理,从而财务管理可以更好地协调、促进和控制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2、财务管理的主要职能

第一,资本预算职能。财务部门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资源对企业的投资项目进行估算,对企业的投资方案做出分析,提出更加优质的解决方案。

第二,公司融资职能。财务部门可以对企业现有的融资渠道进行分析和整合,优化公司的融资渠道,调节公司的债务结构,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第三,税务管理职能。财务部门要根据税收政策的变化,进一步优化企业的税收结构,采用合理避税的方式,降低企业的经营成本。

从财务管理的职能可以得知,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对企业的健康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世界经济的总体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经济全球化浪潮势不可挡,知识经济方兴未艾,信息技术、通信技术,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这些变化都对企业的财务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伴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知识经济和电子商务的冲击,传统的财务管理思想和体系已经无法满足企业的要求,必须要建立新的符合时展潮流的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虽然在现阶段我国企业都已经认识到了财务管理的重要性,而且也提出了一些财务管理的方法。然而,我国企业在进行财务管理的过程中还是出现了各式各样的问题。体现在以下方面。

1、企业领导人与财务人员的法律意识不足

在计划经济体制的长期影响下,我国部分企业的高层领导还没有完全摆脱传统计划经济时代的特色,对财务管理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而且这部分人法律意识淡薄,置国家的法律法规于不顾,对企业资金的运作方式和使用效率没有系统的概念,企业效益的提高往往是通过违法违规操作,或者采用偷税漏税的不法手段来实现。

2、企业内部财务管理体制的缺陷

由于我国现代化的财务管理工作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系统的管理体系。因此我国企业在内部的外务管理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缺陷。这些缺陷不仅使现有的财务工作无法正常有效地进行,而且也增大了企业的经营风险,限制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财务管理的监控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多数企业财务管理的重心主要放在会计核算方面,这就使得会计的预算职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以会计核算为重心的做法使财务管理更多地偏向事后的财务核算和监督,对事前的威胁和损失难以有效地监督和控制。加之,现在很多公司财务失真现象非常严重,这就使得预算编制缺乏科学性、连续性和规范性。而且有的企业在进行财务工作时缺乏独立性,往往受到各种经济利益的影响,这就使财务管理失去了财务预测、监督和警示的意义。

4、企业的账务工作混乱

我国的财务管理还没有形成系统,造成了我国会计账务工作的混乱。加之各个公司财务人员的素质良莠不齐,对财务工作的理解不尽相同,工作方法又千差万别,很容易造成企业财产的大量流失,甚至会严重影响企业的正常运转。

5、企业的财务管理理念落后

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使我国的财务管理工作缺乏创新意识,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往往只停留在表面,没有充分发挥企业财务管理的特点和作用,致使财务管理同企业的业务管理严重脱节,不能够满足企业的正常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