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变电站技术创新大全11篇

时间:2023-08-07 17:19:28

变电站技术创新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1)

中图分类号:TM41 文献标识码:A

1实现智能变电站的重要意义

变电站自动化技术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已经达到一定的水平,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电网建设的现代化水平,增强了输配电和电网调度的可靠性。然而,传统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仍然存在下列问题:

①互操作问题

由于不同厂家变电站自动化系统采用的通信技术和协议各不相同,造成产品之间缺乏互操作性,导致集成和维护成本的增加,也降低了系统的可靠性。

②电磁式互感器的问题

传统互感器存在铁芯饱和、暂态特性差和体积庞大等缺点,难以满足现代自动化技术的需求。

③常规一次设备的问题

目前多数变电站都没有装设状态监视设备,由于缺乏一次设备状态监视信息,通常只能采用计划检修,而不能实现状态检修。同时,非智能断路器设备也不能实现按波形控制合闸角和在线监测的功能。

④线缆投资、运行维护费用较高

智能变电站成功地解决了上述传统变电站存在的问题,是电力系统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通讯技术、信息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必然结果。IEC61850标准以及智能技术在变电站内的全面推广应用将是解决这些难题的关键所在。目前,国际电工委员会TC57工作组已经制定了《变电站通信网络和系统》系列标准--IEC 61850,为变电站自动化系统提供了统一平台和标准框架。随着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一次运行设备在线状态检测、变电站运行操作培训仿真等技术日趋成熟,以及计算机高速网络在实时系统中的开发应用,势必对已有的变电站自动化技术产生深刻的影响,全智能的变电站自动化系统即将得到广泛的应用。通过智能变电站技术的研究和实施,提高变电站自动化系统以及整个电网的技术水平和安全稳定运行水平。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家电网公司已成为全国“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电网公司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将其作为公司和电网发展的战略支撑,力争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占据世界电力科技发展制高点,在能源技术创新中积极发挥主体作用和表率作用,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而智能变电站在各个方面均顺应了科技进步和自主创新的要求。首先在技术储备方面,IT技术与通信技术近些年来的突破性进展使得智能变电站从技术和经济角度而言成为可能,智能化电气设备的发展,特别是智能化断路器、电子式互感器等机电一体化智能设备的出现,使得变电站进入了智能发展的新阶段;其次在发展水平上看,在智能变电站的研究、试验、工程推广等方面,国外企业也刚刚开展,尤其国内在ECT/EPT及变电站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并不落后于国外企业,可以说实现智能变电站是建设创新型电网的要求,也是我国电力行业赶超国际水平的一个契机。

通过智能66kV变电所的建设与研究,提出适合中国电网结构及运行方式的完整的66kV智能变电站系统方案,将对鞍山以至整个辽宁电网的智能建设工作产生积极影响。

2智能变电站含义及其关键技术

智能变电站技术是指基于IEC61850标准建立全站统一的数据模型和数据通信平台,实现站内一次设备和二次设备的智能通信,以全站为对象统一配置保护和自动化功能。其主要特征包括:

基于IEC61850的全站统一的数据模型及通信服务平台;

智能化一次电气设备;

基于全站统一授时的网络化二次设备。

我们认为实现"智能变电站"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点:

①IEC61850的体系架构

②全站功能的统一配置

③一体化功能系统控制器

④通信网络架构

⑤电子式电流/电压互感器

⑥智能化的一次设备

⑦全站统一的授时系统

a) 智能变电站基本内容

分析上述智能变电站要求可见,完整的智能变电站方案应包括符合IEC61850标准的全部一次、二次系统的实现。大体可分为以下几部分内容:

a)一次部分

变压器

开关、刀闸

直流系统等

b)二次部分

二次系统在逻辑上按功能可分为过程层、间隔层和变电站层,结构如图1所示:

①硬件设备

为实现图1所示的逻辑功能,二次系统设备包括:

a.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

b.变压器智能单元

c.开关、刀闸控制器

d.直流系统智能单元

e.满足IEC61850标准的系统控制器

f.监控主机(操作员站,工程师站)

g.远动主机

h.打印服务器

i.工业以太网交换机和用于光纤通信的光端机

②软件系统

软件系统采用跨平台结构设计,可选择windows、Unix、linux操作系统;数据库结构按照IEC61850模型定义、实现,所有程序支持IEC61850模型。系统集成工程化工具为工程人员或用户提供完善、方便的配置、测试、维护手段,包括系统的配置/组态、实时库的管理、模型/通信的一致性测试、SCL配置文件和参数化的管理等功能。

③站内通信网络

系统应以网络交换以太网技术为基础,站级总线采用星型结构光纤10M/100M以太网,组网方式为VLAN虚拟以太网,具有自愈功能;过程总线选择星型结构光纤100/1000Mb以太网,防止出现实时信息在网络上发生碰撞以至影响实时响应要求。必要时可考虑采用VLAN优先级协调多以太网跨过多交换机运行。

在66kV智能变电站的设计方案中,根据需要传输的数据量的计算结果,站级总线和过程总线均采用星形结构光纤100M以太网。

④授时系统

时钟同步系统由网络时间服务器(主时钟)及时钟扩展输出装置(扩展时钟)组成。时钟同步系统具有两台互为备用的网络时间服务器,时钟扩展输出装置的具体数量根据现场实际进行选项匹配,以满足时间系统对信号数量和种类的要求。网络时间服务器和时钟扩展输出装置既可以集中组屏,也可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单独组屏。

参考文献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2)

近些年,智能化技术在不断的创新,越来越多的先进技术在各个行业当中逐渐普及。智能技术在当前已经较为成熟,在工业产业当中,智能技术本质上就是代替人工进行一些分析、操作。相关研究报道,合理应用新型设备、自动化设备、电子计算机、新技术以及新工艺等智能技术能够显著改善电力行业的经济价值,能够达成高效、高产、低能耗以及低成本的企业目标。

 

1 智能技术在变电站的使用现状

 

我国当前主要的枢纽性变电站数量大约有1000座左右,其中大部分已经基本实现自动化管理、运作。智能技术在其中有着较多的使用,并且取得的经济效益十分是显著。采用先进的智能数据整理、收集与对比系统,能够给予变电站非常多的自动化、智能化功能。在新型变电站中,主要有全部分散、局部分散以及集中配屏等多种模式,智能系统在多个模式当中具备的功能大致相同,具备基本的监控功能、保护、防误操作、事故紧急修复、经济运维处理、设备实施管理等等。传统变电站与智能技术变电站而言其体系结构全然不同,其信息的交替效率也有所不同。想要将传统变电站全面改造成为智能化变电站,在技术上、安全性上以及造价成本等方面都有相当的难度。对此,智能技术应用在变电站中的优化工作重点应当是新变电站的建设方面。

 

我国终端站以及受控站的数量大约有1万左右,其因为人力资源以及资金等方面的限制,当前还无法真正、全面的实现智能化。在当前,新建变电站已经能够全面完成智能化管理。而对于常规变电站而言,变电站的无人化、自动化问题仍是问题解决重点。在未来的工作中,应当尽量将变电站向无人值班转变。对此,就需要电气设备具备更加强大的自动控制功能和更高的安全性。

 

2 智能技术在变电站当中的应用

 

2.1 引入控制端

 

引入计算机终端,促使变电站具备自动化控制功能。计算机终端系统能够按照实际的要求检测变电站的电能转变、运输等情况,判断运输电力时的电压、时间等情况,从而判断故障的发生。此外,计算机终端还能够通过数据的实时监控,实现自动化控制的功能,从而降低突发事件所引发的变电站故障,从而提升供电的可靠性。

 

2.2 分级控制技术

 

基于电力安全运输、管理的要求所创造的分级式控制技术,在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等方面实现了基本相对应的分级控制模式,这不仅能够显著的降低中央处理设备的负荷,还能够促使设备体现较高的使用效率,从而实现集中式控制,并且消除潜在的安全风险。

 

2.3 光纤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力装置的集成性

 

智能变电站能够借助光纤技术完成变电站与变电站之间的各个控制层局域网管理目的,在控制中心可以分别对站控层、间隔层以及设备层的实时信息,实现自动传播信息。与此同时,局域网当中的控制层能够借助光纤技术更加稳定、可靠的传输各类数据。电力装置的集成性配合光纤技术能够将电力装置的所有运行参数进行集成化传输、管理,从而节约数据收集的时间,节约设备的维护繁琐性。

 

2.4 实现全局或局部智能控制

 

智能设备在变电站当中的合理使用能够基本满足智能化控制的需求。通过对变电站各级设备的优化控制,能够完成电流闭锁装置、电流互感器以及控制柜等设备的智能化管控,从而实现设备半自动、全自动化管理。

 

2.5 智能技术在变电站中的突出应用

 

智能技术在变电站当中的应用能够促使变电站实现高压配电设备具备智能化,完成小范围内的智能化电网建设工作。基于智能传感器的实时监控能力,监控电力设备的运行状况,并根据监控结果进行实时的调整、控制。智能技术在变电站中能够使一次变电设备实现一体化控制、检测。对于高压设备的断路器实现一体化设计,从而实现一体化管理的目的。

 

智能技术在变电站中基于计算机终端,通过站控系统便可以实现全面的设备检测,并可以按照实际需求不断的完成电力设备运行数据的实时监测以及各类型智能变电装置的工作信号的监控,检测变电站的输出、输入状态。智能技术在变电站当中大量应用,能够极大程度的控制无效数据的采集量,并提升变电站的整体监控效率。

 

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智能系统,能够促使智能变电站具备相当庞大的信息收集能力。基于先进的数据处理技术,智能变电站便具有非常显著的信息处理效果。借鉴在线处理技术以及数据库模型技术,智能变电站能够具备基本的故障诊断能力以及状态监测能力,工作人员需要将变电站内部的设备正常工作状态时的特性、参数输入到数据库当中,系统便可以根据输入的参数、特性与当前检测到的数据是否一致来判定变电站是否处于正常工作状态,并在协议允许范围之内进行自主整改、调整,能够在一定周期之内完成变电站基本设备的实时工作状态监测、评估以及上报等工作。

 

3 总结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3)

2变电站工程项目创优质量管理中的风险

由于加强变电站工程项目创优质量管理的方法多样,因此笔者将详细分析变电站工程项目创优质量管理中的风险:①工程承包商低价中标,造成工程项目偷工减料和弄虚作假的风险。例如,在我国南部某变电站项目工程建设过程中,土建施工的承包商低价中标,但是因为管理不科学,导致施工质量较差,支出严重超出预算,最后不得不对土建施工重新进行站投标,对工程施工进程造成了严重的影响。②工程的监理合同价较低,造成监督不到位的风险。在变电站工程施工过程中,由于气象天气、供货设备、设计供图等因素的影响,工程建设的工期常常会超过合同中的工期,再加上监理单位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选择了一些非专业人员来完成监理工作,导致工程监理存在很多隐患。③对工程项目的过程质量控制不严格,经常依靠后期的修补与改正。例如,南方某变电站的新建工程申请了国家的优质工程奖,但国家评比组在考核前调查工程项目时发现,工程施工保护小室、主控楼等主体的外墙粉刷龟裂现象十分严重,而且土层的剥落也十分严重,必须再次粉刷建筑外墙。

3变电站工程中的创优质量管理措施

3.1加强技术保证

在优化工程质量的过程中,应该使工程的质量和技术人员在工程师的指导下详细了解设计图纸和设计意图,并汇总图纸中有疑问的地方,然后会审图纸,使图纸的设计和记录得到相应的处理。对于图纸的设计和变更,应该及时向有关施工人员反映,科学解决问题。另外,做好施工组织、方案和技术的设计与交底工作,通过召开相关会议,使施工人员详细了解自身的工作。

3.2加强对过程的控制

在变电站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应在每个环节都坚持高质量的原则,建设出精品工程。工程项目施工前的测量是工程的一个基础环节,测量之后应该依据工程的质量、技术和建立复验保障放线的准确性对其进行责任复查。在每道工程工序施工前,应该确保生产、技术人员完成交底工作后才能开始正常施工。另外,要坚持样板工序,遵守样板间制度,对工程进行分项。在工程开始之前,确认样板是否达标,铺开后的工程应该要高于样板的标准。

3.3加强对工程项目质量的创优控制

首先,应该做好项目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例如组建管理队伍、选定施工技术、制订进度计划、对施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培训、制订施工材料计划和现场准备;然后,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加强对施工项目的协调管理,合理安排工序。由于现代化的建筑逐渐智能化,涉及的专业更多,对安装技术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项目工程施工和管理人员应该充分考虑所使用到的技术,尤其是一些细节问题,应该通过运用技术、管理和组织等手段,并利用交底、施工网络安排计划、召开例会等形式做好工序间的沟通和合理穿插工作,确保建设工程的顺序进行,杜绝各专业因配合不到位而导致工程质量问题。

3.4完善施工质量验收记录

变电站工程项目的施工应该具有计划性,并做好施工验收记录和资料整理工作,有效控制施工质量。要使负责人的工作效率与个人的绩效挂钩,进而达到工程进度与工程资料同步运行的良好效果。同时,要保证项目工程资料的准确性、系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推动变电站工程施工项目的施工验收工作,并加强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的自我监督。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4)

作者简介:高振国(1979-),男,山东潍坊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工程师;吴杰(1975-),女,山东淄博人,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高级工程师。(山东 潍坊 261041)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36-0169-03

一、“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背景

集技术先进、智能控制、过程监测、低碳环保、资源节约等特点于一身的智能变电站,经过研究探索、运行实践和改进提高,各项技术已在不断完善中逐渐趋于成熟。为切实掌控好、运维好智能变电站,做好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管理工作,开展了关于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工作的系统化管理创新实践。具体实施背景主要依据以下三个方面的需要:

1.确保智能设备安全运行的需要

与常规变电站相比,智能变电站的最大特点是:一次设备智能化、二次设备网络化、设备对象模型化。增加了不少智能装置,如电子式互感器、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光纤传输设备、局部放电在线检测装置、SF6气体在线检测装置等,特别是合并单元、智能终端和光纤传输设备等二次设备对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准确判断事故并及时跳闸、信息全面同步传递等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确保其安全运行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今面临的新课题。

对于变电运维值班人员来说,智能设备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是一个全新的领域,熟练掌控设备、掌握运行维护规律对他们来讲难度较大。智能设备实际运行时间短,没有长时间的良好运行业绩和运行经验,在变电站的气象、环境情况下是否能够可靠运行,也面临严峻的考验,需要强化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确保智能设备的安全稳定运行,可以按照PDCA(全面质量管理程序)的模式来创新、改进并完善其管理方法,做到人员熟悉设备、环境适应设备,避免因人员、环境或设备原因影响电网安全运行。

2.开展“运维一体化”业务的需要

实施运维一体化是“大检修”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率先实践“变电运维一体化”新模式,在常规站实现了日常巡视和部分设备维护工作的融合,探索编制了《变电运维一体化作业指导书》,目前已开展红外检测、变压器铁芯电流测试、PT一次熔丝更换、图像监控系统维护维修等维护性工作,运维一体化业务普及到智能变电站也已指日可待。

3.建设坚强智能电网的需要

国家电网公司确定2011~2015年为坚强智能电网的全面建设阶段,各项技术标准和规范将进一步完善。变电站作为电力网络的节点,担负着变换电压等级、汇集电流、分配电能等功能,其智能化运行是实现智能电网的基础环节之一。因智能变电站设备具有信息数字化、通讯网络化、功能集成化、结构紧凑化、状态可视化等特征,符合设备大规模大批量扩展、升级、改造的工业化应用要求,符合世界信息、电子等科学技术发展趋势,适应高压、特高压电网发展的需要,智能变电站技术已成为变电站建设的主流技术。根据国家电网相关规划,2011年以后所有新建变电站全面按照智能变电站技术标准建设,智能变电站将迎来爆发式增长。自山东首座新建220kV智能变电站——怡明站2011年落户潍坊,到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已有在运智能变电站6座。2013年度还将投运1座,已开工建设计划2014年投运的有5座,2014年规划建设的有6座。智能变电站的陆续投运对传统运维管理方式提出了挑战,迫切要求创新实施符合公司实际、适应智能站需求的新型运维管理系统。

基于以上三个方面的需要,同时考虑到电网的安全、可靠、经济运行要求,积极探索研究标准化、规范化的智能变电站运维模式,提出实施“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创新实践。通过开展管理创新,认真研究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管理模式,借鉴传统变电站的运维经验,形成了完备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体系,为日后智能变电站的大规模建设、推广并成功运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内涵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体系涵盖了智能变电站建设期、设备调试期、工程验收期和投运后日常运行维护、设备检修期间的全过程管理。其创新思路主要是将专业管理系统化、规范化,横向抓过程控制,即从源头抓起,做好全过程的动态管理,确保结果良好;纵向抓关键因素,即控制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完成工作任务目标。控制客观因素是指建立完备的规章制度、管理规范,做到凡事有章可循、凡事有据可依;控制主观因素是指培训到位、流程执行到位、责任落实到位、监督到位,做到凡事有人负责、凡事有人监督。

其创新内容主要是通过研究智能化设备与传统设备的不同,对《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要求的六个方面的工作进行系统规范管理,突出“全、严、细、新、实、优”六字管理新方法,增补、完善有关的管理制度、运行规程、验收细则及作业指导书等,形成智能变电站运行维护的系列规范规定,实现“工作前制度全、要求严,工作中措施细、方法新,工作后成果实、目标优”管理目标。同时倡导员工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学习,践行“五学”(自学、互学、助学、导学、促学)培训模式,提高员工专业操作技能和综合业务素质;推行5W1H工作分析法(六何分析法),全面保障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三、“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主要做法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主要是针对两个难题提出:一是变电运维人员对智能变电站的掌控能力普遍较弱;二是短期内按国家电网公司要求实现变电运行与维护专业的高度融合难度较大。立足目前变电运维人员年龄偏大、学历较低的现状,为从根本上解决上述两个难题,必须有系统的、高效的、员工可接受的管理方法。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基本思路是:遵循系统化原则,按照PDCA过程控制,采取5W1H工作方法,依标准、照规范、划阶段、分层次推行智能变电站的运行维护工作。其主要做法是:从资料管理、设备验收、安全管理、运维管理、设备管理和培训工作六个方面展开系统规范管理,借鉴现有常规站的成熟、完备的管理办法,增补完善区别于常规站的系列智能站运维管理办法。

1.查计划、盯开工保障资料先行

(1)细分计划,做到心中有数。不仅管理人员、运维班班长、技术员通晓年度建设工程、生产工程计划,所有变电运维人员都要熟悉各自管辖范围内的新(改、扩)建工程计划,并根据年度计划细分为月度计划,同时指定责任人、明确工作重点,并设计制定计划横道图,将工程规模、时间进度等清晰明确表示在横道图上。运维人员定期根据实际情况对工程进展、存在问题等情况进行说明,使每位运维人员对管辖内的变电站建设情况都了如指掌。

(2)熟悉图纸,做到心中有底。运维人员在工程前期要熟悉图纸、设备说明书等资料,并积极与设计人员、施工人员、厂家人员沟通交流。一是全面学习新的设计规范、要求,提高自身技术水平。二是充分掌握设计思路,熟悉全站设备规划和配置,了解智能变电站工作原理和设备性能,为后期工作打好基础。这样就从源头上改变了运维人员仅在工程后期参与验收的现状,杜绝了后期发现问题已很难整改的弊端。三是变电运维人员在全程参与中提高了自身的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利于日后的运维管理。

2.早参与、多接触做好调试和验收

(1)规范顺控操作票,缩短编程调试期。总结分析了首座220kV智能变电站——怡明站顺控操作票编写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研究了35kV智能变电站——生物站的调试过程,借鉴常规变电站典型操作票编写审核制度,制定了《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票编写规定》,并组织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了《智能变电站顺控典型操作票》。之后经过两个110kV智能变电站顺控操作票的编写、审核、调试实践,对智能站典型票又进行了修改、补充和完善,现已公布实施。

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第三个220kV智能变电站云湖站的设备联调工作已经结束,运维人员依照《智能变电站顺控典型操作票》规范和要求编写云湖站的顺控票,以前需要15天左右完成的工作,这次只用了不到5天的时间就全部完成。经审核,差错率(差错率={出错操作项目/总操作项目}×100%)低于2%。这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工程顺利推进、按时送电争取了有利时间。

(2)严控五防闭锁,把好防误操作关。借鉴顺控典型操作票模式,深入研究探索智能站间隔层防止误操作功能及其具体实现形式,针对不同电压等级、不同接线方式,修订完善了各个电压等级(220kV、110kV、35kV、10kV)变压器、进出线、母联、PT、电容器等不同间隔的典型五防闭锁逻辑。这些典型逻辑经汇集成册,现已成为变电运维人员验收五防闭锁功能的法宝,公司设计部门也已将它作为参考资料。

(3)细化验收卡,确保验收无死角。为保证设备验收到位、整改到位,实现“零缺陷”移交,参考常规站验收管理办法,创新编写了设备标准验收卡,根据不同的设备类型形成不同的模板,特别是针对智能站新增设备,列出验收标准及详细要求。已完善智能变电站内17类主要设备及附属设施的标准验收卡。通过推广使用标准验收卡,有效避免了漏验、少验、不验等验收形式,杜绝了把关不严、质量不高、走过场等浮夸验收现象,将验收工作落实到每一台设备、每一个环节,取得了良好的实用效果。

同时重视验收环节中的沟通交流,及时召开验收沟通会,对验收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汇报、及时反馈、及时整改,做到边验收边整改,及时整改及时验收,提高了验收水平和验收效率。设备设施全部拍照存档,验收卡作为原始资料统一封存保管,做到验收流程的闭环管理,通过过程无死角确保结果零缺陷。

3.定制度、遵规程确保全面安全

安全生产是供电企业第一位的工作,任何时候、任何环节都不允许有丝毫马虎、丝毫懈怠。但长周期的安全运行也容易使员工产生松懈、麻痹思想,特别是对于智能变电站,运维经验相对欠缺,为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通过寻求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的和谐统一,使各种危险因素始终处于受控状态,逐步实现本质型、持久型安全目标。

(1)安全第一,制度先行。常规站的安全管理模式大部分是适合智能变电站的,所以重点关注智能站与常规站的不同点,通过增补、完善适合智能站的规章制度来把好制度关,制定了一系列相关规程、制度,如《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标准化作业指导书》、《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办法》、《智能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措施卡使用及管理规定》、《智能变电站现场运行规程》等,形成掌控智能变电站危险点、定期排查隐患的制度保障,做好风险分析与预控,有效降低了智能变电站运行风险,为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理搭建了一个规范化平台。

(2)制度保障,重在执行。回顾发生过的安全事故,大多数是由于人为因素造成的。因此把柔性管理纳入到安全管理体系中,以人性化的“人文关怀”推进刚性的“制度管理”,会取得良好效果。创新实施“四步提升安全竞技法”,即:第一步业务培训,第二步安全活动,第三步警示教育,第四步风险辨识。有效提高了员工的自觉安全意识、风险辨识能力、规程执行能力和安全操作能力,实现了由“要我安全”到“我要安全”的根本性转变,提高了对智能变电站的安全管控水平。

4.抓运行、强维护推进运维一体

(1)图文并茂抓巡视。《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规定智能变电站设备巡视分为五种,即在对常规站巡视(正常巡视、熄灯巡视、全面巡视、特殊巡视)的基础上增加了远程巡视。根据这一规定,组织编写了《智能变电站远程巡视标准化作业指导书》,对各种智能设备拍照、编辑、汇总,在巡视标准基础上添加图例,形成了图文并茂的《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制定了5种《智能设备远程巡视卡》,实现了智能设备远程巡视的标准化。指导书与巡视卡的有机结合,对巡视中的重点、难点部位用图片的形式加以突出,明确了设备巡视类别、巡视项目、巡视部位和巡视标准。

(2)两卡一书保操作。倒闸操作采用“两卡一书”工作法,即“智能变电站倒闸操作标准措施卡、大型操作票审批卡和倒闸操作流程作业指导书”,实现了“倒闸操作全过程管理”。该工作法深化倒闸操作安全风险分析和危险点预控,从源头上抓安全操作,强化全过程和细节控制,从管理措施和技术措施上有效防止了误操作事故的发生。

以220kV怡明智能变电站为例,自实施该“两卡一书”后,从2011年10月投运至今完成了该站28079次无差错安全操作。“两卡一书”制度的实行,优化了操作流程、提高了操作效率、缩短了停送电时间,仅220kV线路停电时间就降低了18%,确保了倒闸操作安全、有序、高效。

5.巡硬件、用软件抓好设备管理

(1)通过巡视做好硬件设备管理。目前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使用的生产管理系统PMS、调度管理系统OMS和可靠性系统,都录入了变电站的设备数据,但智能电子设备不在录入范围。为更好地管控智能电子设备,建立了完整的“智能变电站智能设备清单”,并对各智能设备的技术资料归档保存。另外,《智能变电站标准化巡视作业指导书》详细规定了智能设备的巡视内容,运维人员巡视后立即填写巡视记录,管理人员定期查看巡视记录,确保巡视效果。从台账建立、资料保管、状态巡视、运行记录等各环节管控好硬件设备。

(2)使用软件保证系统设备正常。智能变电站软件系统主要包括在线监测系统和一体化监控系统。运维人员经过前期的培训学习、现场调试,在学习讨论、交流沟通中逐渐熟悉系统,改变智能站建设初期运行人员只会看报警灯、不理解系统数据信息的状况。运维人员在各种形式的巡视过程中,定期检查系统各设备的运行状况,并通过查询系统主机检查数据是否在正常范围、显示数据与实际是否相符、数据或画面刷新是否正常等情况,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可以结合多方面的情况进行初步判断,并及时、明确、详细上报调控部门,有效掌控设备运行状况。

6.多形式、重实效提升培训效果

在培训方面不提倡填鸭式灌输,而是积极营造现场交流模式,不拘形式、随时随地开展信息传递、技术沟通和新知识学习。主要分为自主学习、技术交流和培训提高三个阶段。

一是引导员工养成自觉学习、主动学习的良好习惯。采取立体宣传、生动讲解、有奖竞赛、赶学比超等形式,培养员工对新知识、新设备、新技术的兴趣和爱好,体会学习的乐趣,品味学习成果。

二是技术交流在办公室与现场交叉进行,鼓励运维人员利用厂家人员在现场调试的机会,积极与厂家专业人员请教、学习、交流、沟通,掌握全站的系统架构、设备功能、高级应用、一二次设备及监控后台机的操作方法,分清智能变电站与常规站的主要区别,熟悉全站保护装置的跳闸方式与各一、二次设备的连接关系,遥测、遥信信息的传送方式,二次设备(合并单元、智能终端、网络交换机、对时装置等)的工作原理及运维方法等,像熟悉常规站一样熟悉智能站的智能设备和网络架构,切实当好智能变电站的管家。

三是培训提高则由公司层面统筹组织。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派人员到外地学习培训、竞赛比武、设备联调等,请专家来现场授课,开阔专业视野、拓展知识面、掌握先进技术。利用冬季集中培训、迎峰度夏检修工作较少等时机,抽调设计部门、技术管理部门、安全管理部门专家进行智能变电站专题培训,从设计、施工、维护、检修、管理等各个方面进行培训,使运维人员不仅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技能水平逐步得到提高。

四、“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效果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涵盖了《智能变电站运行管理规范》(Q/GDW750-2012)中规定的关于智能变电站的六个方面的工作,具有在行业内学习借鉴、推广应用的广阔前景。其实施效果非常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安全运行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过程控制从源头开始,设计、施工、验收、运维及管理过程都得到了良好的控制,真正实现了“零缺陷”移交。新建智能变电站自投运时刻起,就是一个健康的变电站,为其安全运行开启了良好的开端。一系列的智能变电站管理规定、作业指导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制度保护墙,从规程制度方面奠定智能站的安全运行基础。同时运维人员全过程参与、高标准要求、多形式学习,掌控智能站的实力显著提高,又从人力资源方面保证了智能站的安全运维。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更是持久可观,首先电网可靠性指标提升了0.005%,变电设备故障预防率提高至80%,减少了设备故障对电网和人身安全所产生的危害。其次充分利用远程巡视,相应延长正常巡视周期,从而减少了人工到站巡检次数,节省了大量人力、物力。

2.运维人员综合素质大幅提升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实施过程中,倡导多维度培训方式,重视文化引领,并推行5W1H工作法,即工作人员熟悉工作内容(what)、明确责任者(who)、清楚工作岗位(where)、知道工作时间(when)、掌握怎样操作(How)以及理解为何这样做(why)。该工作法有效解决了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变电运维专业成长成才慢的老大难问题,很大程度上缓解了“三集五大”改革后大量技术骨干调整到其他岗位、一线基层人员业务水平偏弱的状况。变电运维人员在各项工作中的表现非常出色,他们在智能变电站的建设、调试和验收期呈现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前所未有。经过图纸查阅、主动学习、现场交流、技术沟通、设备联调等多种形式的培训,业务综合素质得到大幅提升。

3.积累经验助力智能电网更快发展

智能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是保证智能电网坚强的重要基础,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的实施,为智能变电站的运维管理积累了宝贵经验,为智能电网安全运行打下了良好基础。

4.准备充足实现运维专业高度融合

国网山东省电力公司潍坊供电公司按照先进的理念,相继推行了运维一体化业务培训,试点开展了部分维护业务,相关规程制度、工作流程等都已开始修订,并积极探讨深度实施细则,为实现国家电网公司确定的近期、中期和晚期目标做好了充足准备。一旦时机和条件成熟,可立即全面展开,逐步推进,最终实现运行与维护业务的高度专业融合。

五、结论

智能变电站运维系统化管理,是顺应电网发展趋势,按照智能变电站运行规律,为保障智能变电站的安全可靠运行,在实践中探索出的智能变电站运维管理新模式,在已经投运的智能变电站管理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保障电网安全运行做出了贡献。

参考文献:

[1]丁书文,王成.智能化变电站的主要关键技术问题研究[J].供用电,2012,(3).

[2]马向林.对智能化变电站的认识[J].网友世界,2012,(24).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5)

1.1坝工技术

1.1.1混凝土重力坝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建成了一批高混凝土重力坝,积累了丰富的高重力坝设计施工经验,取得了诸多重要成果和突破性进展[1],如大坝深层抗滑稳定技术、多层大孔口结构技术、大坝温控防裂技术等。三峡大坝按1000a一遇洪水流量98800m3/s设计,按10000a一遇洪水加大10%洪水流量124300m3/s校核。大坝所需泄洪前缘和电站进水口前缘长度均较长,工程布置困难,且1~5号坝段深层抗滑稳定问题突出。针对三峡大坝高水头、泄洪量大、排沙量多等特点,对泄洪坝段采用表孔、深孔和导流底孔3层相间布置,以缩短泄洪前缘长度;利用左导墙、纵向围堰和右岸非溢流坝段布置3个泄洪排漂孔;左、右厂房坝段共设10个排沙孔,在150m水位下兼用于泄洪。采取上述措施,使泄洪前缘长度控制在483m,不仅满足了泄洪、排沙、排漂及施工导流等功能,同时也解决了泄洪坝段与电站布置的难题。三峡大坝泄洪坝段布置有22个表孔、23个深孔、22个导流底孔,其中表孔尺寸8m×17m,深孔尺寸7m×9m,底孔尺寸6m×8.5m,坝体孔洞多、孔口大、门槽多,坝体多层大孔口结构体型复杂。设计中通过优化孔口布置,使表孔、深孔、底孔错层相间布置,以合理利用有限的泄水前缘长度;在坝段中央布置泄洪深孔,表孔跨缝布置,其下方布置导流底孔;通过孔口体型优化、横缝接触灌浆等措施,改善了孔口应力,增大了坝体侧向刚度,减少了孔口对坝体刚度的削弱,提高了结构安全裕度。三峡左岸1~5号坝段为电站厂房坝段,缓倾角结构面发育,倾角20°~30°,最大连通率达83.1%,深层抗滑稳定问题突出。通过采用厂坝联合受力、坝踵设置混凝土齿槽、厂坝基础联合封闭抽排、固结灌浆、相邻坝段横缝灌浆、预应力锚索加固等综合处理措施,有效解决了深层抗滑稳定问题。

1.1.2高拱坝2000年,我国建成了最大坝高240m的二滩混凝土拱坝,成为中国拱坝建设的里程碑。继二滩大坝之后,坝高285.5m的溪洛渡、坝高294.5m的小湾、坝高305m的锦屏一级等一批特高拱坝相继建成。岩溶地区最高的拱坝———构皮滩拱坝坝高达232.5m,亦投产发电。超高拱坝建设需解决坝基坝肩岩体变形与抗滑稳定问题、强震区抗震安全问题、泄洪消能问题等。近十余年来,我国在高拱坝设计理论与施工技术方面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如岩溶地区高拱坝枢纽布置、高拱坝体形优化设计、大功率泄洪消能技术、大坝抗震设计等。针对复杂岩溶对拱坝稳定与变形的影响问题,结合构皮滩双曲拱坝工程实践,研究提出了岩溶地区“精细勘探、大坝优先、避让为上、系统兼顾”的枢纽布置原则,解决了岩溶地区优良岩体范围有限所导致的水工建筑物布置难题,为岩溶地区筑坝提供了新思路。

1.1.3碾压混凝土坝碾压混凝土技术具有机械化程度高、简化施工程序、缩短工期、节省投资等优点。目前,我国已建在建的碾压混凝土坝有120余座,无论数量、规模、技术难度、工艺水平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中世界最高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龙滩水电站,坝高达216.5m,获得“碾压混凝土国际里程碑工程”荣誉。在三峡三期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围堰建设中,通过提出的适应快速施工的结构措施、相应快速施工技术,创造了最大月浇筑强度47.5万m3、最大日浇筑强度21066m3、连续上升37.5m的世界纪录,其最大浇筑强度已超过国内外当时纪录的1倍以上[1]。由我国设计建造的马来西亚沐若水电站碾压混凝土坝,首次提出了“坝体上游设置防渗区+强化碾压层面施工质量+利用坝面排水孔全面压水检查浇筑缺陷+灌浆强化处理浇筑缺陷”的先进坝体防渗设计技术,及热带雨林地区碾压混凝土施工工艺与质量控制技术,为多雨地区碾压混凝土大坝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

1.1.4高堆石坝土石坝由于其具备对基础条件良好的适应性、就地取材、能充分利用开挖料、造价较低等优点,是世界各国广泛采用的坝型。土石坝类型多样,其中近年来我国在高混凝土面板堆石坝与高心墙堆石坝筑坝技术上发展迅猛。(1)混凝土面板堆石坝。混凝土面板堆石坝具有较高的安全性、经济性和适应性等优点,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生命力。目前,我国已建在建坝高超30m以上的混凝土面板堆石坝达210余座,其中水布垭面板堆石坝坝高233m,是世界上已建、在建的最高面板坝,是“面板堆石坝里程碑工程”。针对面板坝建设中存在的难题,如高应力下堆石体力学特性变化、超高坝变形控制、适应大变形的止水结构与材料等,相关单位通过自主创新、集成创新,在坝料性能及试验方法、坝体变形控制、大坝防渗系统结构和材料、大坝施工与质量控制、大坝性状监控及安全评价等方面均有重大创新和突破,形成了一整套超高面板坝筑坝关键技术体系[2]。如“坝体变形时空预沉降控制法”、“反抬法”预压以及下游堆石区与主堆石区同参数施工等技术,有效解决了高面板坝变形控制难题;以表层为主的面板止水系统的设计新理念与相应的结构措施,以及面板中上部设置永久水平缝的结构措施,可显著提高面板适应坝体变形的能力。(2)心墙堆石坝。国内100m级高心墙堆石坝较多,先后建成了碧口、石头河、鲁布革、茅坪溪、水牛家等,积累了丰富的工程经验;200m级已建成小浪底、瀑布沟。特别是近十余年来,高心墙堆石坝技术取得了较快发展,在建的长河坝坝高240m,而坝高261.5m的糯扎渡水电站已于2014年全面投产;拟建的300m级两河口水电站坝高达295m、双江口水电站坝高达314m。结合工程实践,我国对高心墙堆石坝坝体结构与材料分区、大坝变形及渗流控制、坝体分析方法、大坝安全评价及预警等关键技术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了超高心墙堆石坝静动力稳定分析理论与方法、渗控分析方法、设计准则与筑坝成套技术,建立了超高心墙堆石坝安全综合评价体系[3]。

1.2电站技术

1.2.1巨型机组设计制造技术水轮发电机组是水电站的“心脏”,其设计制造直接关系到水电站在各种运行方式下的稳定性。三峡工程之前,我国国内最大的电站机组仅为320MW。三峡工程设计施工中,通过创新思路,以市场换技术,成功实践了“引进、吸收、消化、国产化、再创新”的技术和产业发展道路,取得了许多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出世界首创的全空气冷却700MW级水轮发电机,并在三峡地下电站800MW发电机上首次采用全空冷和蒸发冷却方式,打破了巨型机组只能采用风冷技术的论断。对三峡工程而言,在同一电站的巨型水轮发电机中同时采用全空冷、半空冷和蒸发冷却3种冷却方式,推动了水轮发电机冷却技术的进步和发展[4]。通过三峡工程实践,我国实现了巨型水电机组的国产化,并推广应用至向家坝电站(单机容量800MW)、溪洛渡电站(单机容量770MW)等后期建设的大型水电站,为我国重大技术装备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特别是目前自主研发了百万级巨型机组成套技术,使我国巨型机组设计制造技术水平跨入世界领先行列。

1.2.2巨型机组蜗壳埋设技术蜗壳埋设技术关系到机组稳定运行与厂房结构安全。三峡电站蜗壳进口直径及控制结构变形的HD2值为同期世界最大,而蜗壳混凝土相对较薄。大型电站蜗壳埋设国外均采用充水保压技术,在三峡工程建设工程中,研究发现该技术需7道工序,工艺复杂、施工困难、工期长、投资大。在系统研究保温保压埋设、垫层埋设、直埋设等方式的基础上,研发了巨型机组蜗壳“组合埋设”新技术,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标准。组合埋设技术只需两道工序,大大简化了施工,有利于缩短工期。三峡巨型机组蜗壳不同埋入方式在电站的成功实施以及完整设计技术体系与相关技术标准的形成,不仅保证了水电站引水发电建筑物及机组安全稳定运行,而且为巨型机组相关行业规范制定技术标准奠定了基础,提高了我国水电行业的竞争力。组合埋设技术完全取代了国外的充水保压技术,已被国内外后续的多座巨型电站采用。

1.2.3大型地下电站洞室稳定控制技术我国大型地下电站多位于西部高山峡谷区,单机规模大,洞室稳定控制技术难度大。随着一批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地下电站洞室的成功建设,我国在大型地下电站洞室勘察、设计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取得了众多创新成果,如大型洞室“岩体稳定拱”设计理论[5]、地下电站“单洞型”布置新型式、厂房轴线与岩层走向“小交角”布置的设计新理念、大型洞室岩溶软岩及大型关键块体处理的成套综合新技术等。三峡地下电站应用“岩体稳定拱”设计理论,成功建成了埋深最小的大型地下电站;彭水地下厂房采用“小交角”布置,成功避让了岩溶系统,并采用“单洞型”布置、高边墙变形综合控制技术,顺利建成首座洞轴线与岩层走向呈零度交角的大型地下厂房。

1.3高坝通航技术内河通航建筑物主要分为船闸和升船机两大类。以长江三峡双线连续5级船闸、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垂直升船机为代表的通航建筑物,使我国水利水电工程通航技术水平跃居世界前列。

1.3.1船闸三峡船闸通航水头达113m,通航标准高,要求大坝泄洪达56700m3/s时万吨船队安全过闸,而且工期紧,须在2003年蓄水时投运,避免长江断航。船闸设计面临船闸结构型式、深切高边坡稳定、高水头大流量输水、巨型人字门及启闭设备等关键技术问题[6]。三峡船闸长达1600m的主体建筑需沿山体深挖(最深170m)后建造,设计成双线(上、下行)5级,每一线船闸分别设有5个闸室,每个闸室长280m,宽34m,由10个大型船闸组成,槛上最小水深5m,首末船闸上下游落差达113m。船闸若采用传统重力式结构,开挖及混凝土量巨大、工期长、高边坡复杂。基于三峡船闸良好的地质条件,研究采用“全衬砌船闸”新型式,闸首和闸室墙全部采用钢筋混凝土薄衬砌结构,通过专门研制的拉剪型高强锚杆,形成衬砌-锚杆-岩体联合受力的全衬砌船闸结构体系,共同承受人字门、水压力和船舶等荷载,有效减少了工程开挖和混凝土量,降低了高边坡施工难度。三峡船闸高边坡采用预应力锚固技术,对边坡岩体进行系统和随机加固支护,通过截、防、导排等措施,在边坡岩体一定范围疏干地下水,减小渗水压力,并严格控制施工程序与开挖爆破,有效解决了高边坡的变形稳定问题。三峡船闸单级闸室最大输水水头45.2m,最大输水流量720m3/s。高水头大流量条件下,船闸采用“高空化数输水廊道”技术,解决了特高水头船闸输水系统阀门空蚀与振动等难题;采用改进型“等惯性输水系统”,保障了船舶在闸室内安全停泊和升降;采用等惯性分散正向进水和旁侧泄水方式,使上下游引航道具有良好的通航水流条件。闸室采用人字门挡水,双线5级共24扇门。每扇门长38.5m、宽20m、厚3m,最大单扇门重850t,其外形与重量均为世界之最。船闸采用“低周高应力”人字门结构设计理论,解决了巨型人字门易产生疲劳裂纹的问题,采用液压启闭机“无级变速”和“负载分级平衡”技术,解决了大淹没水深人字门运行时大型卧式细长油缸的稳定性问题。

1.3.2升船机三峡升船机过船规模为3000t级,上下游水位差达113m,且航道水位变幅和变率均较大,其中上游水位变幅30m,下游水位变幅11.8m,变率±0.50m/h;受船闸充、泄水影响,上、下游引航道水流通航条件复杂。通过比选,采用齿轮齿条爬升式垂直升船机,船厢有效水域为20m×18m×3.5m,船厢总重11500t,最大提升高度113m。升船机设计面临船厢全平衡及安全控制、承重塔柱变形要求严等关键技术问题[7]。三峡工程升船机采用齿轮齿条爬升式垂直升船机技术,当船厢升降中发生漏水等失衡事故时,安全机构可随时将船厢锁定在螺母柱上,避免发生船厢坠落或冲顶事故,安全可靠性高。针对承重塔柱变形控制严的难点,采用“墙-筒体-墙-筒体-墙”的整体对称结构,满足塔柱结构的整体刚度要求,保证塔柱与船厢变形协调。继三峡水利枢纽垂直升船机之后,该关键技术已在向家坝升船机等工程中得到推广应用。

1.4其他除了上述介绍的筑坝技术、电站技术、高坝通航技术外,依托多个大型水电站的工程实践,水电工程在复杂地形地质条件下的综合勘探技术、高水头大流量泄洪消能、深水大流量高落差截流、深厚覆盖层处理、水工新材料、大型水电工程施工与建设管理等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为我国的水电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2我国水电工程面临的挑战与创新方向

2.1面临的挑战

2.1.1更加恶劣的自然条件随着西部大开发和西电东送的大力推进,我国水电工程建设重点地域也从中、东部转向西部。未来的高坝大库多集中在这些高海拔、高寒、高地震烈度、高陡边坡地区,水电工程面临的自然环境更加恶劣。在高海拔、高寒地区修建大坝,坝基冰冻覆盖层与破碎岩层一般难以挖除,冰冻覆盖层与破碎岩层在蓄水后的变形和渗流控制难度大;高海拔、高寒地区筑坝材料抗冰冻和耐久性问题突出;有效施工时段短,加之高海拔地区缺氧等恶劣环境下,施工人员和机械设备作业困难,施工质量控制难度大;高强度地震可能带来坝体结构与基础破坏或严重变形、坝体液化、涌浪超高,或堰塞湖等危害。

2.1.2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西部地区是我国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环境承载力低。修建高坝大库,可能会引起多年冻土层融化。这种变化使区域地下水位及生态水位发生重新分配,结果表现为水分不再被局限于近地表土层的深度,植物可利用的水分大为减少,可能导致短根系植物枯死,生物多样性减少,植被退化,土地荒漠化趋势增强等生态环境问题。特别是海拔3700m以上高寒植被一旦遭到破坏,其恢复和再造将非常困难。

2.1.3工程移民更加困难工程移民本身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西部地区本身可用于耕作的土地资源就十分稀缺,筑坝蓄水淹没了大量可耕作的土地,人多地少矛盾更加突出,传统安置方式难以满足移民安稳致富要求。西部又多为少数民族聚集地,生计模式、社会结构特殊,宗教文化复杂,这些更增加了移民的难度。水电工程建设区,地方经济基础薄弱,地方政府对水电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寄予厚望,导致水电开发企业工程移民投资大,影响了水电开发企业的积极性。

3科技创新方向的探讨

针对我国水电工程建设面临的新挑战,未来需要从安全、技术、环保、移民等方面开展研究。

3.1提升工程安全理念工程建设安全自始至终是开发水电资源的先决条件,抛弃工程安全,一味追求世界第一的虚荣心理,是不理智的行为。面对新挑战,必须要革新工程安全文化理念,包括公开透明、以人为本、加强投入。公开透明,就是要系统分析工程建设区域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并使工程建设参与各方对安全风险有深入认识。人是各种生产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以人为本就是要确保人的安全。高寒、高海拔、高陡边坡地区,空气稀薄,自然环境条件恶劣,需加强投入,提高劳动安全保障措施和标准。

3.2提高工程技术水平

3.2.1完善与提升技术标准体系目前我国设计标准“政出多门,参差不齐”,应协调统一现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电力标准、水利标准)、地方标准。未来水电工程建设的趋势是高坝大库,现有的技术标准适用范围有限,应总结高坝建设的实践经验,拓展完善现有标准。我国虽已成为水电建设的主战场,但设计标准尚未与国际接轨。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我国水电建设理应借此东风,推进标准国际化,加快国际化进程。

3.2.2研发及实践“四新”技术探索应用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提升工程建设能力。针对高寒地区施工,研发高性能混凝土,提高抗冻性、抗碳化等耐久性能;面对西部高地震烈度建设环境,研究总结高地震烈度下高坝抗震技术,支撑后续工程建设;高寒、高海拔地区基础处理更加复杂,应探索高寒、高海拔地区基础处理工艺;针对高海拔地区,传统的地质勘探手段受到限制,应研发地质勘探的新设备。

3.2.3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水电工程中的应用,使信息的重要生产要素和战略资源的作用得以发挥,使人们能更高效地进行资源优化配置,从而推动水电行业不断升级,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运行效率。“大数据”、云计算、BIM、“4S”技术等现代信息技术,能实现工程设计数字化、可视化、协同化,工程建设管理监控自动化、管理规范化,及工程运行管理高效化、智能化。

3.2.4倡导绿色水电开发受能源需求的约束,水电适度开发是大势所趋。在水电工程建设中,需强化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研究,深入研究高原高坝大库对气候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及保护措施。如永久冻土层融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气候改变引起冰川变化,水量、水质变化对上下游环境与生态的影响,河流生态系统变化对生物群落的影响。在高原地区建设水电工程,需深入论证,在保护生态的前提下,绿色开发水电,实现可持续发展。

3.2.5重视水库移民问题水电建设往往涉及大量移民,移民问题是水电工程能否顺利实施和最终成败的关键。水电建设移民安置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深刻认识水库淹没对移民造成的损失和机遇,用动态和发展的观点,把移民安置放在更大的时空范围去谋划,突破“三原”补偿限制,推动水电开发和当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探索新型移民安置方式,搭建良性发展平台,积极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发展优势农业。探索“灵活就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的综合安置模式。重视移民社会重建,增强移民归属感、认同感和融合度,物质方面与精神方面重建并重;构建居住安全、功能配套、邻里和谐、环境优美的新社区。突破“三原”补偿限制,建立库区和安置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效机制。重视有形损失补偿,适度关注无形损失补偿,加大后期扶持力度,共享工程效益。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6)

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掌握电工、电子、电机、电力系统基本知识,具备发电厂、变电站电气设备安装调试、检修、维护和用电检测与管理能力,从事发电厂、变电站安装调试、运行维护、检修、用电检测与管理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就业前景

本专业毕业生主要在电力系统领域的各类企事业单位;电力公司和供电局的调度管理部门以及技术中心从事自动化运行管理工作;大中型发电厂和变电站从事远动自动化控制技术及微机通信技术管理工作和值班运行及电气试验技术工作;在供电局从事线路维护、电气设备安装、调试和管理;企事业单位从事配电系统的技术管理与维护工作。

从毕业生的分配单位和工作岗位来看电力系统自动化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不错的。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既是新兴学科,又被广泛应用,发展前景有三大利好因素,就业和创业前景都相当可观。由于国外这方面的技术比较先进,最好能出国深造。

电力系统自动化技术专业培养能力

1.具备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

2.具备电气设备安装、监测与维护能力;

3.具备正确使用电工电子仪表和常用测试仪器的应用能力;

4.具备变电站仿真技术的运用能力;

5.具备自动控制的调试与维护能力;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7)

1.1 监控系统的组成

主站SCADA功能:数据采集及监控,事件报警,事件顺序记录,事故追忆遥控, 遥调,计算趋势曲线,历史数据存储,远方投切保护,调取定值、采样值,修改定值,综合自动化报警信息和短信平台等功能。

变电综合自动化系统到目前还没有相应的设计,运行维护规程,我认为工作时只要抓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就可。一个中心:综合自动化实时监控系统其关键是安全稳定,只要管理好主站的SCADA 数据库,使每一个数据点号正确。两个基本点:组成综合自动化网络的关键设备是厂站二次设备和计算机网络,这两类设备维护 可以延用现有继电保护及远动《规程》即可。但远方投退保护软压板、修改保护定值工作应在《规程》制定后开展。

(2)网络安全管理:监控系统是一个实时运行的控制系统,如果系统受到攻击其后果很严重,为此必须有独立的综合自动化网络,并在监控网与其它网络联接处,装加硬件防火墙。

1.3 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1.3.1 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新建、扩建间隔工作复杂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因综自系统资源缺乏,软件设计不够成熟;新建、扩建间隔时必须修改系统数据库,但修改后的综自系统因变电站处于运行状态无法完成综自系统逐一“对点”工作,为综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可能带来隐患。建议在新建综合自动化变电站时,综自系统设计应统筹考虑一次到位。

已运行的综合自动化系统要求二次设备备品、备件必须同型号、同软件版本号,因此造成备品、备件缺乏;建议在新建变电站时应提前考虑备品、备件问题。

1.3.3 综自系统设计存在部分缺陷

变电站综合自动化技术处于发展阶段,系统的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因通讯设备损坏致使系统崩溃。建议综自系统采用双网、主备系统设计。

变电综合自动化Scada数据齐全、正确是系统实时监控功能强的基础。同时也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如果工作时不认真造成数据错位和数据不全或遥控号错位其后果是监控误诊断、误拉回开关等。因此从事综合自动化运行维护人员必须养成“高严细实”的工作作风,作好每项工作,不放过每一个缺陷,否则会因高科技技术的使用不当而引起技术灾难。

2、管好、用好SCADA数据库是监控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的关键

严把新投变电站工程验收关。在验收新投变电站时按一下方法进行。 遥测、遥信功能正确性检查。

遥控、遥调功能、正确性检查。保护装置报文、定值、采样值、软压板必须正确。严把维护关:定期作好数据备份,定期检查遥控号。

3、实现二次设备状态检修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8)

变电站供电公司最基层、最活跃的班组之一。特点是组织结构较小、人员编制较少、日常工作具有的繁杂性、协作性等特点;相对其它专业工种而言,变电站的班组是电网企业最基层的组织体系,班组建设成效是推动各项工作顺利开展的基础。变电站班组管理涵盖了安全管理、设备管理、技术管理、运行管理以及文明生产及精神文明建设等多个方面。

变电站是隶属于决策层面和管理层面以下的执行层。工作要求量化、细化,切实工作标准落实到日常工作的各个环节,从而在确保人员安全的前提下提高电网运行的可靠性,因此,变电站的管理是供电企业及其重要的工作平台,值得管理人员认真探讨研究。一方面是抓好班组长能力建设。鼓励其坚持理论和技术学习,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工作能力,继而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变电管理水平,切实发挥班组长的模范带头作用;另一方面,狠抓班组成员的技能培训。把岗位练兵、技术比武、技术竞赛、技术问答、现场考问讲解等作为班组活动的主要形式。

1 搭建基础管理平台,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组

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每一位公司员工的工作热情、工作责任心,不仅仅只是依靠规章制度、用工机制来激励约束,同时也必须借助良好的企业文化氛围来烘托激发。

首先按民主程序建立由站长、值长、值班员组成的民主生活会制度,注重从思想上、业务上倾听员工心声,主动深入基层,感知职工的诉求,健全变电站运维管理制度,尽量使企业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职工,免除其后顾之忧。以班组为单位,组织开展事故隐患与风险分级专项学习,明确风险管控专责人,具体负责组织开展本单位安全隐患排查与风险自查、评估,组织调控中心、发展建设部、各供电所等专业人员认真学习电网安全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促进工作计划消化在日常性工作中,做到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实处。增强员工对企业、对班组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加强安全思想教育,做好预防工作

对于变电站运维管理来说,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安全培训是以“学规程、强技能;细措施、控风险”为主题,要求各班组全面落实各级安全生产管理职责,狠抓安全生产过程中的组织措施,加强施工作业现场的踏勘;同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措施,按照“四不两直”(即不发通知、不打招呼、不听汇报、不用陪同与接待,直奔基层、直插现场)的检查要求,强化施工作业队伍和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现场管控;加强员工培训,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我能安全”,确保“三不伤害”发生;要高度重视小作业的安全管理工作,切实抓好安全工器具的检查、试验工作,规范作业现场着装;加大安全检查和监督考核力度,认真开展好安全活动,做好常态化的安全分析和经验总结,使安全警钟常敲常鸣,尽量规避因人为误操作导致的安全事故。

3 探索变电站技术培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变电站技术培训涵盖了检修、运行、维护等内容,同时也有实践性较强的操作,所以变电站培训首先要深入贯彻《国家电网公司班组建设管理标准》及企业班组建设的工作要求,以专业化星级班组创建工作为契机,抓基础、精管理、促提升,推动班组基础管理和专业管理共同进步,推进基层与一线员工队伍素质整体提升,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夯实基础。

变电站应高度重视班组建设和“廉洁高效供电站”建设活动,不断创新完善工作方法,从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信息化建设、优质服务等方面入手,加强变电站基础管理,提升队伍素质,深化变电站软环境建设,促进变电站管理水平整体提升。

通过全面实施创新开展变电站管理“三条线”,即安全质量线、运维技术线、营销服务线的专业化管理,做到指标分解全面准确,管理标准落实到位,技术标准应用及时,工作标准考核全面。严格落实安全责任,提高安全生产工作可控、在控、超前预控的水平。成立共产党员党员服务队,积极开展“四进”特色服务活动,践行“你用电,我用心”的服务宗旨。扎实推进标准化建设,开展了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创建工作,使班组建设和变电站管理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另外,职工培训应采取学习考核《安规》重点章节知识、“两票”的规范填写与使用、触电抢救的各种方法以及典型的安全事故案例分析等培训内容,运用授课和交流的形式,重点加强一线职工的安全技术培训。通过培训,提高一线职工的安全意识与技能水平,为变电站的安全生产工作夯实基础。

4 结束语

近年来无人值守变电站,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应用,变电站技术培训工作变得任重道远。总之,只要在思想上重视、措施上得力、机制上创新、才能真正搞活变电站的班组建设,使变电站的班组建设基础得到巩固和提高,最终保证变电站安全文明生产。

参考文献: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9)

随着我国社会发展提倡“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来,环保节能理念深入人心。在变电站设计中,由于以往建设的变电站存在设计、建筑标准不统一,设备形式多,建设和运行成本高等情况。其中变电站庭院化、装修材料高档化,建筑面积较大,变电站的功能配置重复,施工工艺太复杂,设计优化不够,工业化建筑的方向不明确等情况较为突出。那么如何在变电站建筑设计中实现环保节能理念,笔者认为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变电站建筑设计要体现标准化

开展变电站标准化建设的目的是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保证电网安全运行,进一步明确运行人员的日常工作规范。如何有效地开展标准化建设成为各变电站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国家电网公司从几年前就已经开始着手变电站的标准化工作。目前变电站的典型设计正在进一步深化之中,已完成了大部分的施工图阶段的典型设计工作。

变电站标准化建设, 要求变电站从运行管理、设备管理、安全管理、技术管理、培训管理、站务管理及安全健康环保进行统一整改。涉及内容包括安全、运行、缺陷、消防、宿舍

等管理制度,制定设备巡视、维护、试验、轮换、状态评价、培训档案、检查周期和方法,规范各类设备资料、文档、图纸存放、编号、记录表,完善安全工器具、备品备件配置及台账等。通过变电站典型设计地推广应用,实现变电站建设的集约化管理、减少资源消耗和土地占用、合理控制了造价、提高了工作效率,体现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标准化”的具体要求。

2、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要体现生态化

人们在大发展的时代越来越深刻的意识到,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共生、“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思想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在此原则下,生态变电站是城市变电站建筑设计的必然选择。在现阶段,生态变电站建筑设计应从以下角度进行考虑:

(1)环境美观:由于输送电力的特殊性,变电站往往位于城市干道的主要位置,使变电站成为城市景观的一部分,因而变电站的外檐设计及绿化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我国国民经济比较落后,以往的变电站一般建筑在城市郊外,变电站的设计几乎无美观可言,只要满足电气方面安全运行即可。随着城市经济和电力事业迅速发展,室内变电站大规模在市区建设,客观上人们对审美观念的提高客观上已把变电站美观问题如建筑造型、立面构图、总平面布置摆在我们的设计人员面前。

总的看来由于资金的紧张变电站美观还处于初级阶段。也就是说美观要以实用、经济为前提,相反在可能的条件下不注意美观则又走向另一个极端。目前一个变电站的建筑设计一般需要多次的反复修改才能通过市规划局甚至市政府的审批,绿化指标也成了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2)注重环保节能:为了对电网实施科学规划,在建设电网时应广泛选用节能设备,对既有设备进行技改工作,逐渐将那些年久老化、性能差、能耗非常高的设备淘汰,积极研究并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的应用。其中,变电站节能所涵盖的内容非常多,包括电气设备的节能技术,节约用水用地、运行维检、建(构)筑物的节能技术。在进行电网科学规划时不仅要选用节能设备,还要将建筑节能技术运用到变电站的设计中去。选用利于环保节能的建筑材料(如取消粘土砖等);减小变电站的噪声、辐射等危害,重视设备节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采光等自然资源,进行变电站节能设计,使变电站的建筑设计成为绿色的、高效的建筑,满足生态化的要求。

3、变电站建筑设计应体现高科技化

变电站的建筑设计发展到现在,不能只局限在形式美、环境美上,而要重视科技的掌握及对科学技术的应用,也就是要有对高新技术的应用和创新,重视新技术应用,结合建设、生产和管理实际,发挥科技创新优势,解决技术上热点、加速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新技术推广应用工作取得初步成效。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充分满足电气工艺的技术要求。特别是电气设备的发展的微型化、自动化、洁净化、精密化、环境无污染化、智能化、数字化等要求。推广采用小型化、少占地、绝缘化、无油化、少维护、信息集成、智能型、节能型设备。

(2)充分满足周围环境对变电站建筑设计的技术要求。城市变电站往往与周围其它建筑距离很近甚至贴临合建,那么变电站的运行不能影响其它建筑物的使用,包括交通的组织、采光的要求、噪声的控制等。

(3)变电站建筑本身的智能设计。包括应用新型建筑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和创新等。如火灾自动报警、自动灭火、电子巡更、F6S气体自动报警及排除等。

4、变电站建筑设计体现省地节能化

城市变电站是城市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城市要用电,变电站就必须建设。大城市的突出特点就是土地紧张,寸土寸金,我们通过近几年变电站的选址工作深刻体会到选址工作难度越来越大,选择一个合适的电源点越来越困难。

为此,国家电网公司非常重视,组织开展了变电站的典型设计工作,设计了适合西安地区特点的从35~220kV的多套变电站的典型设计。从而规范了变电站设计,减少了占地。

如何合理地降低变电站占地,处理好建筑美观问题?首先,我们认为要选好站址。站址的选择除考虑负荷及运行因素外,还必须考虑到地形、地势、地质状况及水文资料。通常同一片地区,其地势及地质条件差异相当大,处于填方区和挖方区、建筑物基础选型就完全是两码事,站址选择在软土质和硬土质所需基础费用也不同。因此选址工作做好了,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其次合理地降低变电站造价要从缩小征地面积和建筑面积,实用结构选型,合理布置等方面着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变电站建筑在用地、层高、结构选型等方面的铺张,足以说明降低变电站建筑造价还大有潜力可挖,在总造价不变甚至降低的前提下,是完全可以在省地上有所作为的。

5、变电站建筑设计体现文化性

变电站建设是电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国家电力企业形象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体现企业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所以国家电网公司非常重视。国家电网公司变电站统一标识的若干规定,包括标示色、标示围墙大门、标示板、简介板、国网公司的标志等。通过这些规定,规范了变电站建设的统一形象,展示了电力企业积极、庄重、新颖、向上的精神风貌。企业文化建设将越来越融入到具体的工程建设中去,会进一步提升企业崇尚科技、坚持环保、尊重社会、服务社会、展示企业风采的良好形象。

综上所述,由于当前时代的发展,人们在节约资源的同时更加提倡保护环境减少污染,在建筑领域中,人们更加注重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因此在变电站建筑设计中,我们应当充分从标准化、科技化、节能环保等方面来实践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以此来建设符合时展要求的变电站,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10)

四棵变电站有员工10人。试点之初,许多员工对于“创学习型班组,争做知识型员工”的概念模糊不清,当站里将“永争第一,创建一流”的“愿景”写在黑版上,有的职工说:这愿景的“愿”写错了吧,应是“远”景吧?

在组织员工学习关于创建学习型组织书籍的基础上,站里在网页上开辟“创争”园地,分别建立《理论导入》、《他山之石》、《心得荟萃》、《案例集锦》等八个栏目,每月召开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经典案例大家谈”。通过多次与员工促膝谈心和心灵沟通,使员工们逐步明白了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内涵和紧迫性。将组织的需要与个人意愿有机地结合起来,提炼出了富有本站特色的共同愿景:争取2至3年内成为省电力公司和国网公司“学习型班组”标杆站,3至5年内获得全省“五一劳动奖状”、争取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

组织愿景得到了大家的广泛认同,从而变成了每个人的行动,达到了预期目标。大多数员工个人愿景提前实现,本站QC成果“变电站改扩建工程地下埋管工艺”获黄石供电公司三等奖。

二、团队突出一个“帮”字

四棵变电站是3/2接线方式运行,使操作程序和事项非常复杂,一般220千伏供电线路停电的接线方式只需要30至50项操作,而3/2变电站需要150至180项操作。站内10名职工只有5人出自传统的220千伏变电站,80%是30岁以下、处于技术积累期的青工,这对于他们是严峻的挑战。

如果按照传统的技术积累模式,对于这套极为复杂的操作系统,一个本科生没有两年的磨练期是不能熟练掌握的。然而,时间不等人,安全生产不能有半点的差错。只有结合实际,以知识共享、互帮互学、共同提高等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全新方法,才能加速提升团队综合能力。

一是实行“自助”式的学习培训。请来行家,从基础理论到技术操作、保护事项和防事故环节等进行全面讲解。当员工对本站设备技术操作有了一个基本了解和掌握后,将200余道运行技术问题,先在骨干中说清楚,然后轮流给其他人上课。“自助”式学习培训把全体员工推向钻研、“会诊”技术难题的前台,使全体员工在学、赶、帮的知识共享中,对本站6个故障点的动作逻辑、动作原理等大部分难题在半年内做到了清楚明白。

二是推行“五常”管理体系。即思想常梳理:定期开展政治学习、愿景反思、读书交流活动,使员工思想觉悟不断提高。行为常规范:不定期对员工劳动纪律进行检查,共同约束员工规范自己的行为。着装常检查:定期检查员工着装情况,保证员工当值期间着装整齐规范。环境常整治:要求员工每8小时清理工作场所环境,使工作环境整洁美观。清洁常打扫:提醒员工不定期对自己的设备专责区进行检查清扫,始终保持设备干净如新。

三是坚持“四个结合”。即不断明晰“创争”工作与创建“一流班组”相结合、“创争”工作与推动班组管理相结合、“创争”工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创争工作与提高能力相结合的“四结合”。投运伊始,首先明确员工的工作范围和工作目标,对站里工会小组长、安全员、资料员、生活员、材料员、女工委员、消防员等都进行细化分工和职责量化。将每月每人根据自己的工作,在四棵变电站网页相关栏目内链接,站长在完成自己的工作的同时,对每人的工作和相关网页内容进行督促。并结合日常工作分为承包指标、安全管理、生产管理、技术培训、精神文明五大类考核。

通过“模范运行之星”评比活动的开展,使全体员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得到充分体现,有两名员工在黄石供电公司2005年运行技术比武中取得第二和第五名的成绩。通过全站职工的努力,四棵变电站各项工作已实现规范管理,综合管理始终保持黄石供电公司领先水平。

三、培养员工讲究一个“爱”字

作为“兵头将尾”的四棵变电站站长在员工心目中,无处不体现站长的威信和魅力。这主要是得益于在强化制度硬性约束的同时,更注意人性化关怀。在创争活动中不超越人的发展阶段,不忽视人的需要,从发展人、提高人、服务人、造福人入手,最大限度地考虑员工各自的需求,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个员工在家庭般温馨中激活各自的潜能。

变电站技术创新篇(11)

在电网变电运行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许多的安全问题,引起变电故障及电气误操作事故等。引起这些现象的原因较多,主要有值班人员无法正常进行监护或者值班人员未能按照规章制度工作而引起电网变电的非正常工作。这些主要是管理方面的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电网变电运行在管理模式上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

1、电网变电运行的现状

随着几年来电网的建设及技术的改造,使得电网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规模庞大,区域内输电线路及变电站分布密集,呈现出向高电压方向发展的趋势;第二,一次设备可靠性提高,电网电流互感器、断路器等设备绝缘材料主要采用SF6,主变压器向自冷型和大型方向发展,设备整体小型化、紧凑化,COMPSS、GIS设备大量装置;第三,通信设备、自动化设备及保护设备更加先进。随着管传输技术、网络技术及微电子技术的发展,保障电网运行的通信技术、自动化技术及二次保护技术等都具备数字化和微机化的特点,并且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第四,信息化管理水平提高,随着企业信息化建设和信息网络建设的完善,使得企业的业务得到规范,作业的效率提高,现代电网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企业资源的整合能力;第五,社会资源的支持,在移动通信、交通运输等社会资源中,电力生产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因此,随着电网电站的增加,需要对其管理模式不断进行变革,释放资源效能,优化资源配置,使电网装备水平及管理理念同步提升,从而不断创新电网变电运行的管理模式。

2、电网变电运行的主要管理模式

在电网变电运行管理的模式中,无人值班管理模式主要是对变电站辖区进行有效的监控、巡视及维护,根据调度命令,改变设备的运行方式,对现场安全状况进行控制。近些年,电力企业对电网变电运行的模式不断的进行尝试和探索。所采用的主要电网变电运行管理模式中,都有其优势和不足,但是对于不同的电网规模、装备水平、环境及技术条件而言,一种模式必然有与其匹配的相关条件,这种模式的优势也成为影响其主要因素,因此,该模式就成为其效益最大化的保证。和有人值班电网变电站管理模式相比较而言,无人值班模式相应事故的应急速度相对较慢,相关人员对现场的了解程度也下降,从电网建设及发展来看,区域电网变化运行中实施集约化无人值班的管理模式是发展的趋势,不同之处在于其管理的范围有所差距。“集中控制、分点操作”的管理模式可以有效的解放人力资源,对电网变电运行中的人力资源管理效果显著,同时,一定程度上适应了智能化电网电站运行的发展确实,逐步成为国内电网变电运行的主要管理模式。

3、“集中监控、分点操作”模式的应用

3.1不同电压等级变电站的值班模式。因为变电站在电网运行中的作用非常重要,变电站所采用的技术、设备状况对电网运行产生的影响也不同,决定了其实施无人值班管理模式的条件也是不同的,采用“集中监控,分点操作”的管理模式时,首先要对变电站的值班方式进行确定,经过研究分析,以500kV和220kV变电站为例,二者所采用的无人值班方式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对于500kV变电站适合建设单独的监控中心,实施集中监控、集控运行,采取变电站少人值班的管理模式;而对于220kV变电站而言,可以建设区域性监控中心,进行集中监控,分点操作,采取变电站无人值班的管理模式。

3.2无人值班电网变电调度发令方式。不管是怎样的运行方式,电网运行中占据重要地位的是调度命令,因此要尽可能的减少命令在传输过程中的环节,保证命令安全、准确、快速、便捷的传递。调度命令传递过程中的环节是保证电网变电安全生产的主要环节,这些环节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调度命令的传输效率,所以必须对这些环节的业务进行加强管理。如果依然采用“转发令”的方式,很容易就会造成监控中心的责任加大,导致其管理幅度受到限制,降低了“集中监控、分点操作”管理模式的效果。所以,对于500kV变电站而言,实施集中控制管理后,受一次设备遥控操作的影响,出现操作的现场就成为500kV集控站,因此,“命令到集控站”是最佳的选择方式。但是对于220kV及以下变电所而言,布局遥控操作的条件,主要采用现场操作的模式,所以采用命令先到指挥中心,再到现场的模式比较合适。

4、创新型电网电站运行管理模式

在电网变电运行管理中实施无人值班管理以后,由于人与设备的时空距离产生,就需要一种新型的管理模式进行介入,这就是遥控操作功能的无人值班管理模式,采取遥控操作,使得时空距离得到弥补,降低了人员的路途奔波。根据操作任务及技术条件的差异,需要在保证电网变电安全运行的基础上加强遥控功能的建设及应用,这也是提高“集中监控,分点操作”管理模式的有效手段,电动设备及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供给一次设备遥控操作的基础,而保护与自动化的通讯联网和自动一体化保护为二次设备的遥控操作提供的条件。

4.1集控站遥控操作。根据集控站的职责,对操作进行分工,主要包括对电网经济运行方式的调整操作,例如:为了对负荷平衡进行控制,采取的拉、送负荷操作;为了对电压合格率及功率因数进行控制,采取对主变分接开关和电容器进行遥控操作;为了对系统零序抗阻进行控制,按照调度命令对主变接地开关进行拉合操作。所以,无人值班管理模式实施的基础技术条件就是集控站的遥控功能,根据现阶段的技术条件及无人值班工作的进展来看,从各方面已经具备实施无人值班的管理条件。据相关资料,一些单位已经有了多年的实施经验。随着区域电网变电运行综合控制功能的完善,集控咱遥控操作的智能化、数字化必然会得到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