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0 17:01:58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1)

本文所写的学困,并非指有学习困难的儿童,而是针对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所进行的学困生分析,故此,本文的学困问题是指:在初中思想品德学习中,由于学生的学习方法以及老师教学方法的不足,从而导致学生学习思想品德困难,导致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所以,本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的学困问题作出相关的分析。

一、导致学困问题出现的原因

1.学生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主要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无法很好地指导自己学习,导致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在实际的初中思想品德学习中,大部分学生都没有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只是跟随着老师的教学步伐走,但是老师的教学计划是针对全班学生制订的,所以不同的学生应该根据自己的学习能力来制订自己的学习目标,这样才不会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对初中思想品德成绩比较好的学生来说,老师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太过简单,从而导致该部分学生失去了对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兴趣;而对于那些思想品德成绩比较差的学生来说,老师所制订的教学目标太困难,该部分学生很难达到老师的教学目标,故此,由于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老师的教学目标进行学习的,从而导致学生的学习进度与老师的教学进度脱轨,导致学习困难的出现。

2.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不够

学生在学习思想品德的时候,之所以出现学习困难的问题,除了是因为自己所制订的学习目标不够明确外,还有老师在教学中的引导也起到一定的影响,所以说,如果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在教学时对学生的引导不够,也会导致学生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在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中,大部分老师只是专注自己的课堂教学,而忽略了对学生的引导教学,忽略引导他们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课堂上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不够的,要想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成绩,学生在课后也必须进行学习,然而由于缺乏老师的指导,导致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显得十分困难,从而无法很好地提高课后学习效率,无法提高思想品德成绩。

二、解决学困问题的措施

1.引导学生制订学习目标

要解决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学生的学困问题,首先就要指导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学习,指导学生制订合理的学习计划。所以,在思想品德课堂上,老师应该引导学生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这样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才有方向性,才不会出现学困的问题。例如,学生在考试的时候由于对知识的不熟悉而不会回答试题中的简答题,故此,学生就可以根据这个问题来制订明确的学习目标:在下一单元的学习中,我一定要将课文中的知识点背熟,确保在下一次的考试中,我会回答试卷上的简答题。然后学生再根据自己的具体明确的学习目标来制订相关的学习计划,从而提高自己的思想品德成绩。故此,在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中,由于学生制订了明确的学习目标,从而制订出了明确的学习计划,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按照计划来进行学习,就不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了。

2.加强对学生复习的引导

学生之所以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主要是因为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不足或是不会运用所学知识,故此,为了提高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复习指导,这样学生在复习的时候才不会出现学习困难的情况。要加强对学生的复习指导,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给学生提出问题,通过问题来指导学生复习。所以,在进行完一个模块的教学后,老师就可以布置相关作业,然后通过作业来指导学生复习,从而更好地巩固学生的思想品德知识。对于个别思想品德成绩比较差的学生,为了更好地解决他们学习困难的问题,老师还可以另外指导他们进行复习。例如,除了布置相关的作业外,老师还可以另外给他们布置其他任务,比如让他们描绘这一单元的思维导图,从而提高他们对这一单元的理解和记忆,帮助他们更好地解决学习困难的问题,更好地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成绩。

3.加强对学生学习技巧的指导

要想更好地解决学生的学困问题,老师还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学习技巧的指导。根据不同的学困问题,老师就应该给予不同的指导。例如,A学生在思想品德的学习中之所以会出现学困问题,主要是因为A学生的记忆力差,无法很好地记忆所学的思想品德内容,针对这个问题,老师就应该加强对A学生关于提高记忆力的指导。所以,针对不同学生不同的学困问题,老师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相应指导。

总而言之,学生之所以会在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中出现各种学困问题,与学生的学习方法和老师的教学方法是脱离不了关系,故此,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老师应该加强对学生的了解,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解决在思想品德学习中遇到的困难,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成绩。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2)

2004年秋季温州市改用广东版思想品德新教材。在将近四年的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中,笔者作为一线教学人员,不断地思索、体验、领悟,孜孜不倦地投入新课程的教学工作之中,同时听了许多同行的公开课、优质课和随堂课,感触颇深,尤其是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育教学状态令人担忧。只有实施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注重学生的发展,才能根本改变农村思品课的教学质量。

一、建设一支专业化的教师队伍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职业具有自己独特的职业要求和职业对某一学科教育教学有较高的专业研究水平与较高的教育教学艺术水准。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专业教育至少应包括五个方面:把教学和学校教育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研究,学科教育学的知识,课堂教学中应有的知识和技能,教学专业独有的素质、价值观和道德责任感,以及对教学实践的指导。

要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师首先必须通过自身的终身努力学习和教育部门多样化的培训。学习与培训必须讲究实效性。其次通过示范课、观摩课、优质课等形式,使之对课堂教学的指导具有可操作性,以适应新课程教学的需要。再次,要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水平,微格教学指导是一种最佳的途径,教育教研部门在培训指导时要多加运作。

顾明远教授指出,社会职业有一条铁的规律,即只有专业化才有社会地位,才能受到社会的尊重。如果一种职业是人人可以担任的,在社会上就是没有地位的。笔者认为同样的道理:如果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人人可以担任,则思想品德教师在学校中就没有地位,思想品德新课程教学就不可能有新的突破。

二、关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前苏联心理学家维果斯基认为,能够引导学生发展的教学必定同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一致。“最近发展区”是学生经教师指导达到最近发展的可能性水平。而思想品德课教学“最近发展区”问题长期悬而未决。一般说来,教学中能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是理论和他们生活实际的矛盾。这些矛盾是学生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也是他们最渴望得到说明和解决的。它们既是学生关心的“热点”,也是学生“困惑”的难点。这些矛盾反映了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解决问题和他们独立解决问题之间的水平差异,这也就是思想品德课教学中的“最近发展区”所在。思想品德课要解决好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最佳途径,课堂教学就必须从学生生活入手,从学生生活汲取课堂教学素材。这一方面源于生活实践,又高于生活实践,另一方面有利于触发学生的思想品德灵感,拨动学生思维的神经,激发学生对生活问题表述自己观点的兴趣,有利于畅怀学生心灵深处对某一思想品德行为规范的真实感受与体验,教师从中可以引导学生对问题明辨是非,达到教育的目标。因此,把握了理论和学生生活实际中的真实矛盾,并能情境化地真实再现问题探究过程,就掌握了思想品德课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从而也就解决了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动力问题。

教学中的一些案例引不起学生的共鸣,其原因主要在于脱离了初中生的实际。例如,例子大多离农村中学生的生活很远。农村学生生活范围较窄,信息量少,他们往往很难理解和接受这些材料。再如,榜样性材料大多为古人、名人和成人,青少年典型很少。这些榜样的生活环境和农村初中生相去甚远,其行为示范性不强,学生有“可望不可及”之感。显然,这脱离了农村初中生的实际,思想品德课的效果必然大打折扣。

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关注案例的时代性和典型性,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问题、选择材料、引导思考和指导行为。例如,选择教学材料,要尽可能选用本乡本土的事例;树立榜样,要尽可能选择本地的或青少年的先进的典型;引导思维,要尽可能从学生身边的各类矛盾中提出问题;指导行为,要尽可能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他们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等。

三、构建“知信行和谐发展”教学模式

应根据“知信行相互转化与和谐发展规律”的要求,针对当前思想品德新课程要求构建新型的课堂教学模式。“知信行和谐发展”课堂教学模式基本结构为“入心、明理、解惑、力行”。“入心”,即教师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明理”,即教师引导学生感知、理解教材,掌握观点,明白道理;“解惑”,即教师引导学生激疑、质疑、辨析、解疑,使学生在理论和实际结合的基础上解除疑惑,坚定信念;“力行”,即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知识分析和解决各种实际问题,促使学生努力践行所学理论和行为规范。这一模式把思想品德课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要求有机地融合于统一的教学过程,并较好地体现了思想品德课教学中“明理”、“笃信”、“力行”等教育阶段的相互转化和顺序更替过程,从而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知识、信念、行为等品德基本要素的和谐发展。

笔者在我县初中的一堂主题为《文明交往》的思想品德公开课上分别开展了文明交往之星评比、网络交友、朋友多好还是少好的辩论赛活动,学生积极参与,知信行相互转化较为和谐。在整节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情感、道德、价值观得到洗礼。实践证明,这一模式能很好地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达成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有效途径。

四、合理整合科学运用教学资源

在当前条件下,充分挖掘教学资源,是提高思想品德教学质量的方式之一。若当地财政资金许可,学校就应尽可能配置计算机教学网络。与此同时,作为思想品德教师应摒弃非多媒体教学不可的意识,根据当地实际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开发教学资源并不断吸收新鲜富有感染力的材料,把学生身边的生活素材融入课堂教学之中,生活内容课堂化,课堂教学生活化,使课堂富有个性化和时代感。

教师的教学活动应坚持以课程标准为准处理和设计教学结构、教学内容,但不局限于标准,要出于标准,胜于标准(标准仅是基本或起点)。教师对教材的处理应该是动态的,也是多变的。所谓动态的,就是教师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所教学生的不同特点对教材进行加工、组织、表述等再创造。不同的教师有着不同的教学风格和教学方式,而学生的主体活动作为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也富有个性化特色,这样的结合必是动态的、多变的。据我所知不少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尝试使用幻灯机、录音机教学媒体,都达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教师的教学依据应该是新课标,而不仅仅是课本,教师是新课程的使用者和开发者。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3)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4)03-

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是一项致力于青少年自身发展和人类健康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又是一项当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系统工程。增强青少年体质是初级中学体育课的根本任务,此阶段是一个人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生活习惯的重要节点,是提高青少年学生健康水平的关键时间段。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要结合初中生的身心特征、体育基础等情况,贯彻以健康促进为重点、以育人为目标、以体育锻炼为基本手段、以丰富、合理的教学内容为载体的基本原则,增强学生体制,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促进身心的全面发展,为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设计为本文的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以体质健康、体育课、教学设计等为关键词,借助于中国知网、超星图书数据库和互联网等搜索工具查询了相关文章,并对其认真研读和参考借鉴。

1.2.2 专家访谈法。通过对初中体育教师、学生和相关专家等对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中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等方面的相关状况进行了访谈。

1.2.3 逻辑分析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调研资料对调查数据的统计结果,进行逻辑归纳和理论分析,得出结论和建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的转变

体育课指导思想即:指导体育教学,并带有一定的方向性、指导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教学思想,是国家、集体和个人对体育教学认识和要求的反映,是体育教学工作的指南。因此,只有在科学、合理的学校体育课指导思想统领下,才能设计出符合初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并提高初中生体质健康水平的教学设计。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一方面要贯彻和落实“健康第一”,结合初中生的身心发展特征,将增进学生健康的思想贯穿于体育课教学的全过程;另一方面,“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要遵循体育学科的特点和体育教育的教学规律,教学活动要遵循人体生理机能活动变化规律、运动技能形成规律、运动负荷变化规律、体育教育的实践性规律以及运动项目的自身特点,保障不同年级、不同学期、不同身体状况的学生都能得到锻炼。另外,为了“体质健康促进”教学效果的连续性,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还应注重教学内容和功能间的衔接与互补,例如体操可以发展学生的协调性和柔韧性,田径可以发展学生的耐力和速度,而篮球可以发展学生的灵敏性,如果将这三个项目科学合理的组合在一起,可以发挥体育课教学效果的全面性,促进学生各项身体素质的全面发展。

2.2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定位

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是初中体育课的亚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结果和标准,是体育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教学设计的重要环节之一。在初中体育课教学设计中,设定明确、合理和可操作化地体育课教学目标,对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是十分必要的。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设定,一方面要根据国家课程标准提出的五个教学目标:即身体发展、运动参与、知识技能、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结合学生的现有水平和教学内容,选取其中的几个目标进行设定,一般情况下只选择其中的三个目标来设定体育课教学目标,以保障初中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了更好地贯彻新课标,推进教学改革进程,达到初中生体质健康的目标,学生对“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科学认识也应当列为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的一部分。因为健康不仅仅是指没有疾病和衰弱的状态,更是一种在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上的完好状态,而通过长期有序的体育锻炼既可以达到学生身心健康的目的,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与社会的交流。学生也只有理解了“健康与体育锻炼关系”的真正内涵,才能真正朝着健康的道路上迈进。

2.3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的组织安排

体育课的组织教法是指体育教师根据学生、教学内容、场地器材等方面的情况为实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各种组织措施。它是学生获得体育技能、体质健康促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的重要渠道。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体育课教学组织的严谨与否直接影响了整堂课的教学效果,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使学生获得最大的进步与发展是实现课堂教学效益最大化的重要基础,因此初中体育教师要科学、严谨的组织体育课的教学。首先,初中体育课要有正常的课堂秩序,并根据教学内容、场地器材和学生等情况下选择适宜的教学组织形式:充分利用场地器材以提高练习的密度,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以避免学生伤害事故的发生;其次,要保障初中体育课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初中体育教师在选择教学方法上要注意加强学生主动、持续进行身体练习的时间以达到预设的强度的目的,还应注意各教学内容的联接要连贯,减少因队伍调动、过多的讲解造成的停顿时间。同时在客观上也要求教师精讲多练,练为主、讲为辅,保证学生生理机能状态始终处在较合适的水平上;另外,还要保障教学步骤的清晰以及教学过程的自然流畅,初中体育课要根据教学内容,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结合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合理的教学步骤,努力营造轻松、愉快、和谐和主动的课堂教学氛围,既能使学生循序渐进地掌握运动技能,又使学生得到了持续的锻炼,给学生以“水到渠成”之感。

2.4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和教学时长的整体优化

教学内容是指教师为了完成教学目标而选用的、使学习者从现有状态过渡到目标状态的载体。课时安排在这里仅指完成该项教学内容的时间。初中体育课中教学内容与教学时长的合理搭配是一切体育教学工作的逻辑起点,其合理性与否不仅影响着学校体育的教学质量和效率,更为重要的是影响着学生“兴趣”的形成。初中生是初中体育课教学的主体,体育课教学内容既要符合初中生身心特征,又要以促进学生健康水平的提高为目的;体质健康促进是初中体育课的重要功能,所以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不能一味的迁就学生的兴趣,又不能遵循保守的教学;所以,“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既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体育健康干预,又要集中力量提高学生体质健康的水平。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应该是综合、多层面的,并应逐渐渗透于学生学习和生活之中的目的。考虑学校和学生条件,突出贡献健康为主的运动项目,学校体育内容应尽量选择针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运动项目。如加强跑步、球类运动等项目,增添趣味运动等。更不要因运动项目的对抗性强,容易造成意外事故给学校带来不必要的麻烦而取消户外运动的项目。因此,借鉴体质健康促进理论,结合学校体育特点,按照学生对项目的喜好程度,体育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进行分类。像羽毛球、篮球、足球等学生一旦接触就会喜欢的项目,在课程安排上可以设置多课时、长时间的教学,使学生在体育学习的无形中养成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像跳远、跳高、铅球等相对枯燥、学生比较厌烦的运动项目,在课程安排上可以少安排课时,并且时间不宜长久,保障初中体育课整体的实效性。还有像长跑这类初次接触给人比较单调、厌烦的感觉,但是如果学生一旦形成兴趣就会受益终身的项目,这类项目的兴趣点一般在几节课以后,所以应安排在学生神经活动的兴奋期阶段上课,以保持学生对这类教学内容兴趣的持续性;另外,初中阶段是学生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因此对符合符合初中生速度、耐力发展的运动项目,要着重增加初中生练习的量与强度。

2.5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初中体育课教学评价的创新

教学评价是指运用科学可行的评价方法,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成果进行价值评判,为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提供可靠的信息和科学依据,也是教学设计的关键环节。合理的教学评价是初中体育课教学的动力,教学评价的高度直接决定了初中体育课的走向。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评价应着重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而不是过多的在体育课教学形式上把关。但是学生体质健康的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应当既有长期效应的评价,又有中期效应的评价和短期效应的评价。首先,从长期效应来看,学校体质健康环境的建设状况是教学评价长期效果的重要指标,而通过学校体育教育,学生的社会、心理和身体健康以及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是否得到显著提高也应当列于评价指标之中;其次,从中期效应来讲,应当包括青少年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变化、健康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运动技能的增长,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合理化、教学功能的连续性以及体育课后的影响性等。最后,短期效果即课堂效果,因此评价应当着重体现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率、练习时间、参与的积极性、对教学内容的喜爱程度以及教师在课上的组织、教学方法等方面。在这里需要指出的是,长期效应是一种追求,也是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环境建设的理想状态,而这种追求的实现需要建立在短期和中期效应的前提下,尤其是以合理建构的课堂效应为基础,即体育课程的具体实践活动,否则,就会成为一种空喊的口号,一种盲目的随从,而最终的结果是不言而喻的。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指导思想在“健康第一”的基础上,要突出学生的个体差异性,突出初中体育课教学内容与功能的衔接与互补。初中体育课教学的指导思想是统领体育课教学的关键点,只有指导思想正确了,才能设计出有利于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体育课。

3.1.2“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教学目标在突出身体发展、运动参与、知识技能、心理发展与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内容的基础上,要着重强调学生对“健康”内涵的科学理解。体育课教学目标是指引初中体育课教学的灯塔,只有目标明确了,才能使初中体育课走向正确的道路。

3.1.3“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组织教法的严谨与否直接影响到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初中体育课的教学组织形式既要保障教学方法的有效性,又要保障教学步骤的清晰性以及教学过程的流畅性。

3.1.4“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教学内容要根据学生的兴趣以及对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类,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产生长远影响的以及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可以安排较长的学习时间。

3.1.5“体质健康促进”思想下的初中体育课的教学评价应当以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为重点,通过短期效应、中期效应以及长期效应的评价,为学生体质健康的长期发展考虑,激励初中体育教师教学的积极性。

3.2 建议

3.2.1 初中学校运用体质健康促进理论优化体育课设计,要以落实“健康第一”和“终身体育”为目标,洞察、分析被我们所忽略的影响学生健康的不利因素,调整初中体育课教学策略,科学干预和影响学生的体育行为,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的体育生活方式,使学生受益终身。

3.2.2 想要通过学校体育课改善初中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在体育课上体育教师应当加强对学生体质健康促进的过程引导,而引导的重心就在于课程与教学模式的创新与选择,只有这样,学校体育课才能在相对规范和制度化的道路上迈步前进,教师的教学才能有找到落脚点,健康促进的目标也就成为一种使然的结果。

3.2.3 要达到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目标,除了实施体育课课程改革外,初级中学还应立足于学校体质健康促进的理念,充分利用学校各种媒体和途径,开辟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和健康环境的建设,增强学生的健康知识,强化学生健康意识,在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的实践中,促使学生健康行为的形成。

参考文献

1 周丛改.体育强国目标下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机制探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1(06):36.

2 杨忠伟.体育运动与健康促进[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3 杨家照.对体育课堂组织教法的有效选择与运用思考[J].2011(2):65.

4 林莉,孙仕舜,董德龙.学校体育对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42.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4)

由于当代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知识信息传播的速度极快,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的周期缩短以及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这些现状对人才的培养和教育的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要想成为21世纪的人才,就要有适应社会变化的综合素质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义务教育阶段为学生的素质培养打好优良的基础。

素质教育中的素质主要包括道德、智力、审美、劳技、身体等方面的素质。初中思想品德课主要是以培养学生道德素质为核心的教学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综合素质的重要前提。初中思想品德课程要达到素质教育的教学目标,采用合理的课堂教学模式起着关键作用。

一、素质教育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出发点的教育,强调以育人为本,培养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培养其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在义务教育阶段,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与综合素质的基本途径,而探索有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是提高整体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者乔伊斯与威尔于1972年出版的《教学模式》一书被认为是教学模式理论研究的开端。随着属于研究方法的模式论在各个领域的广泛应用,它为推进各领域的科学化作出了重要贡献,越来越多的教育学者也进行了教学模式理论的研究。一般认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的教学理念与教育思想的指导下进行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样式,包括教学目标、操作方法、实施条件与评价等要素。教学模式对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有着重要的作用。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对组织教学的一种设计,它将教学方法、组织形式、教学手段从宏观上进行调配,对教学具有构造功能;另一方面,教学模式是在实践中形成的,它解决了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脱节问题,更好地提高了教学质量。

素质教育正是新时期教学模式研究的指导思想。党的十五大曾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才资源的开发。”全国人才工作会议曾指出:“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问题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关键问题。”总书记还强调,到2020年我国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等。要有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在义务教育阶段的素质教育是不可忽视的,在教育改革后的新课标下,我国基础教育的总体目标是素质教育。研究适合素质教育的教学模式是当下各教育学者所重视的课题。道德素质是学生综合素质的根本,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担负起培养学生优良思想行为素质的主要作用。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初中思想品德是培养中学生健康思想品德的必修课程,也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并与我国当前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课程。但是长期以来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还存在一些亟待改善的问题与困难。

其一,学生、教师都认为思想品德课程教材内容很抽象,再加上应试教育观念,在课堂上过于注重理论的传授和道德的训诫,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思想品德修养的提高。其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缺乏实践性的引导,课堂教学只传授了概念性的知识,缺乏引导到生活实践的解释,只让学生将其当做某种理论知识来掌握、识记,难以化为学生真正的思想,用来指导其实践。其三,关注理论、关注权威是大部分思想品德课程的基本模式。这些都是不符合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的。初中阶段的学生渴望了解社会、了解身边的一切与生活相关的事物。教育部颁发的《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中提出,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特点之一就是实践性:“注重与学生生活经验和社会实践的联系,通过学生自主参与的、丰富多样的活动,扩展知识技能,完善知识结构,提升生活经验,促进正确思想观念和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和发展。”同时还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人的思想品德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和实践逐步形成的。初中生生活范围逐渐扩展,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他们正确认识自我,处理好与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为促进思想品德健康发展提供必要的帮助。”这也正是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因此,初中思想品德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探索出合理的教育模式。

三、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符合素质教育模式的探索

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要抓住两个关键:学生的主体认知与个性化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基于这两个要求,以下几种教学模式在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中有着很好的效果。

1.导学式

根据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作为引导者来进行师生互动,导学式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是指以引导为主,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循序渐进地进行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比传统传授式的教学模式,导学式更有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从教育心理学角度来看,导学教学模式主要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舞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升学生的主体认知能力。

思想品德教学的导学模式关键在于正确提问。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发现问题和系统阐述问题可能要比得到解答更重要”。导学式的提问包含老师提问和学生发现问题两个方面,老师引导学生去发现问题、阐述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兴趣与动力。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老师可以提出启发性的、探索性的问题以引导学生思考。《学记》里有:“君子之教,喻也。”其意在于强调教学要注重引导,引导学生学会知识与相关技能。也可以用学生了解的、身边的事物来提问引导。例如,学习“民族文化”时,可以从学生身边的事来提问引导,如“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体现文化特色的小说、电影、电视剧作品正在流行”“你所在的地区有哪些文化特色”等。

2.案例式

案例教学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是一种可操作性较强的教学模式,而且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案例教学模式是以情境认知理论、人际交互决定理论、构建主义理论等心理学研究理论为基础构建的。

采用案例教学模式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初中思想品德教学的案例模式构建需要从教学目标开始。将案例教学的目标置入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把教学材料合理有效地组织起来,这是构建思想品德案例教学模式的第一步。案例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第二,确定好教学目标之后就是教学案例的选择与撰写。案例教学模式的核心是预备良好案例,案例的整理与撰写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案例要包含教材中知识性的概念和原理,也要切合实际,能反映社会现实。应用的案例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发展与生存的相关问题,如经济、科技、社会、生产、生活等。这样才能让学生感觉到知识的实用性,从而提升思想品德课的生命力。第三,在实行案例教学的课前要做好准备,老师与学生都要熟悉并掌握教学内容,教师还要把握教学的难点。第四,案例教学的主要组织形式是讨论。讨论可以是个人发言、小组分析、大型辩论等,这主要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案例案情、学习环境等,由教师采用合理的组织形式来教学。

案例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可以采用以下程序进行:理论讲解―出示案例―个人分析―小组讨论―小组互评―全班分析―课堂总结。当然课堂教学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一定拘泥于某种固定的程序,根据教学内容可以灵活应用各种教学方法来教学。如案例出示可以提前,个人分析可以放在最后或以作业的形式布置。案例教学模式是实现教与学双方面的良性互动,体现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综合能力的有效教学模式。

3.教案学案一体化模式

每个学校的学生认知情况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除了教师上课的教案,还要为学生学习准备学案。在新课标的指导下,学校教师根据在校学生的认知情况,以现行教材为依据编写的供学生使用的文字材料,称之为学案,这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发展而来的。大多学校和大多科目大都采用学案教学。初中思想品德学案主要是从学生的自主学习角度出发,用于指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优化教学效果,培养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学习方案。学案的形成可以组织教研组的全体教师集体备课、讨论而产生。集体备课是一种有效的教研活动,要在教师个人认真准备的基础上进行。它的优势在于能集中大家的智慧、集思广益、在集体研讨中互相启发;另外教师们由于年龄、教学经验、个人见识等方面的差异,在集体备课过程中可以取长补短、使教师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从而提高教学的整体水平,提高教育教学的效果。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准备适合在校学生的学案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是符合学生个性化培养目标的。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5)

“合二而一”哲学思想在中国当代哲学史上产生了极大影响,是我国哲学史中重要的研究问题。而语文学科作为一个基础学科,涉及文学、历史、哲学等多个方面内容,初中语文的很多知识点、课文内容和单元都可以通过哲学上的“合二而一”思想进行学习和研究。在“合二而一”思想指导下进行语文教学,能够更好地指导语文教学的研究方向,帮助教师从理论层次上更好地理解文本,也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语文知识的领悟。

一、“合二而一”思想概述

“合二而一”思想古已有之,是中国传统的哲学思想之一。先秦时期,道家的辩证法思想可以被看做是“合二而一”思想的滥觞,在《老子》中就有关于“有”与“无”对立关系的探讨,这也是最早关于“合二而一”思想的讨论。明清思想家方以智是正式提出“合二而一”思想的第一人。方以智在《东西均》一书中写到:“交也者合二而一也;轮也者首尾相衔也。凡有动静往来,无不叫轮,则真长贯合,于几可征矣。”通过这段话,方以智阐明了自己关于事物对立统一的看法,即事物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相互联系、渗透,共同形成一个统一整体,表明了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关系。

“合二而一”思想在当代哲学史上的极大发展得益于著名当代哲学家杨献珍。在我国20世纪60年代曾经爆发过著名的“合二而一”论战,对“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进行了大讨论。从本质上来讲,“合二而一”和“一分为二”都可以看做是事物的对立统一规律,这场论战更多地也是倾向于政治上的斗争而非学术讨论,但是也正是这场论战让广大群众了解到“合二而一”思想,从客观上加深了“合二而一”思想的群众基础。杨献珍的“合二而一”思想是方以智“合二而一”思想的延续,他在肯定事物矛盾对立统一的基础上,将哲学思想与社会现实相联系,为理论指导实践作出了贡献。

在本文中,“合二而一”思想是指对事物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规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合二而一”就是指在教学方面,教师与学生达到思想上的对立统一;在教材方面,学生与作者、教师与作者创作思路的对立统一;在知识点学习方面,达到知识理论与实际学习效果的对立统一。

二、“合二而一”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

“合二而一”思想对初中语文教学的指导作用主要可以体现在教材和教学两个方面。下文从实际教学出发,对“合二而一”思想的对语文的指导作用进行分析:

(一)教材方面

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最重要的是要教导学生将教材中的知识融入自己的知识体系中,达到融会贯通的效果。教师在教学中不仅仅要教会学生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方法。通过“合二而一”思想,教师能够将语文教材中的很多知识串联起来,在不同的文章之中找到契合点,能够更好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达到对教材的透彻理解,从而在授课中更好地讲解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更好地吃透语文知识。

通过对“合二而一”思想的分析,我们能够发现在现行语文教材中存在着几对对立统一关系:语文教材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对立统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对立统一、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对立统一、文学内容与应用内容的对立统一、书面教学与口语教学的对立统一、知识教学与能力教学的对立统一等等。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针对这些对立统一关系进行教学设计,合理运用“合二而一”思想,从而更好地理解教材体系,按照教材体系设计授课思路,将整个初中语文知识串成线,达到重点突出,要点兼顾的教学效果。

(二)教学方面

在“合二而一”思想的指导下,在语文教学上,教师应该注重两个方面:教学设计与学生互动。

在教学设计方面,教师应该在文本解读基础上,在“合二而一”思想指导下,从文章主题入手,结合学生生活实际进行教学设计。举例来说,在《春》这篇课文中,教师可以从现实中的春天与文章对春天情感的抒发这两个对立的方面进行教学设计,如教师可以问学生:“《春》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于春天有怎样的情感?”之后让学生简单阐述下自己对于春天的情感体验,并进行课堂随笔描写。通过这两种体验的对比进一步感受《春》中对于春天的细腻描写和文字的优美,让学生真正领悟到老舍笔下优美动人的春天。

在学生互动方面,教师应该抓住学生的心理,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找到与语文知识的契合点,继而在“合二而一”思想的指导下加强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思想上的统一达到提高语文学习效果的目的。具体来说,教师在课堂中应该鼓励学生抒发个人意见,鼓励学生积极对语文学习的不同观点发表看法,支持不同思想之间的碰撞,让学生在自由表达意见的同时更加深刻地理解语文知识,提高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深化语文学习效果。

三、结语

通过对“合二为一”思想的分析,语文教师能够更好地运用这种哲学思想指导实际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真正让学生感受到语文中的和谐与美,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6)

在初中阶段,思想品德课程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教学内容相对较为抽象和枯燥,加之教学方法不当,现阶段初中思想品德课程的总体教学质量不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初中阶段德育教育工作的总体水平。

1导课的理论内涵及其重要作用

1.1导课的理论内涵

导课又称为课程导入,是指新的课程或教学内容开始前,教师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统称,是教学活动的开始环节,也是决定课堂教学总体质量和水平的基础性环节。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过程中,有效的导课策略对教学质量整体提升的作用尤为明显。

1.2有效导课策略的重要意义

一是可以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将会极大地带动学生参与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与其他课程教学内容相比,初中的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较为单一和枯燥,如果在课程开始阶段通过运用有效的导课策略,能够迅速培养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将会极大地提高课程教学的总体质量。二是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的过程中,通过运用有效的导课策略,教师一方面可以迅速地为课程教学内容的展开起到铺垫作用,另一方面还可以根据导课策略实施过程中学生的集体反馈,调整和完善教学策略,达到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2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有效导入策略的主要原则

2.1指向性

导课策略的指向性包括两个主要方面,一是指导课部分的内容应当与课程教学的主体内容、教学目标等保持高度一致性,导课部分要体现出明显的指向性特征。二是导课策略中的教师感情因素要与授课主体内容和感情基调保持高度一致,让学生通过导课能够迅速进入到授课主体内容部分的感情情境之中,实现授课的平稳过渡。2.2趣味性导课策略要具有高度的趣味性,教师通过采用导课策略,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职欲望和好奇心理,带领和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和探索,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最终促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习效果的有效转化。特别是对于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来说,由于教学内容相对抽象和枯燥,导课部分的趣味性尤为重要。

2.3简洁性

导课是课程开始的部分,因此在整个课程教学过程中所占的比例也应当与其作用相辅,不能够喧宾夺主,占据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因此,有效的导课策略必须要求简洁明快,直奔主题,不能繁复,影响主体课程内容的教学效果。一般来说,导课部分教学时长控制在5分钟以内为宜,以便于迅速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

2.4生动性

初中思想品德导课应当具备生动性,是指导课模式应当紧密围绕学生的认知模式及生活实际,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论生动地诠释了这个现象。教师在实施导课策略的过程中注重贴近学生实际生活,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效果。

3对提高课程导入策略有效性的思考

3.1当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实施导课策略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很多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在实施导课策略的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部分对于导课策略的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很多思想品德课教师对于应用导课教学策略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他们忽略导课环节,采取“开门见山”式的方法,直奔课程主题。或将导课环节草草应付完毕,人为地割裂导课与课程主体之间的有机联系。例如,某教师在讲授礼仪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的开场白如下:“今天,让我们来学习礼仪有关问题,请同学们打开教材,来看看什么叫礼仪”。这种导课方式无疑是不够成功的,也不会起到启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积极性的作用。

3.2建立有效的导课策略

笔者认为,适合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有效导课策略有如下几种:一是问题式导入。教师根据课程教学主体内容,在导课环节中大量应用提问的方式,用来迅速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例如,在讲授“正确处理与父母的关系”部分内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抛出了一系列问题,如“你们平时跟父母关系怎么样?”、“当你遇到难题或疑惑之时,会不会主动跟父母沟通呢?”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你会跟父母产生矛盾呢?”,通过上述一系列问题,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并进行了热烈的讨论,达到了预期目标。二是教学信息导入式。教学信息包括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视频、音频、图像等多媒体教学信息,也包括与教学主题相关的文学艺术作品、时事政治信息等等。教师在实施导课策略的过程中,通过展示这些教学信息,达到引导学生集中注意力,积极思考的目标。例如,在讲授生命多样性和价值性的过程中,教师在课堂上播放了一组专题片,介绍了世界各地的生命和物种,让学生迅速直观地了解到生命多样性的生动含义,为进入生命价值的授课主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三是点评式导入。点评式导入是指教师在授课之前对学生进行预先布置和要求,让学生根据授课内容事先收集资料,在授课之前要求学生谈谈体会,教师根据学生的体会进行点评,并导入授课主题的方法。例如,在讲授国家政治制度的授课内容的过程中,某教师预先要求学生根据授课内容准备一些实例。在学生发言结束后,教师这样点评:“刚才几位同学谈的都很好,有几个例子涉及到了我国的政治制度。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叫政治制度”。通过点评式导入,教师很顺利地将授课内容进行带入,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7)

思想品德课属于一类独特的德育课程,其要求全面彰显人本式教育服务特性,针对学生一切合理情感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建立起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协调的对话交流路径,保证他们在教师悉心的指导作用下能够获得更好的成长进步条件。另外,思想品德课程还保留深刻的综合性,包括社会科学基础性知识和人格素质等都被囊诺其中,要求教师透过实际角度出发,观察并验证初中生不同阶段生理、心理变化细节,令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项目密切配合,保证学生在健康向上的思想环境中发生潜移默化的改进。由此看来,人本教育理念的尊重和应用,将直接决定初中生学习成绩和人文素质改善结果,应该予以重视。

一、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期间贯彻以人为本理念的现实意义论述

如今我国教育改革活动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便是教学理念调整,尤其是在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期间,相关指导教师有必要全面树立起人本教育服务思想,这样才能保证凸显学生主体适应地位并迎合时代潮流需求,这一切结果可以说和思想品德学科特性有着直接性关联,是创新课程改革活动所期盼的。

(一)适应时代多元化发展趋势

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重要阶段,为了避免其在今后社会公共生活学习参与过程中,产生任何不适反应,必须提前做好思想品德课程辅导事务。为了确保该类教学结果能够彰显出应有的针对、时效和主动性,就必须坚决秉承以人为本教育理念。

(二)避免和思想品德课既有学科规范特性产生冲突

思想品德课作为一类保留特殊学科性质的德育课程,要求相关指导教师必须全心全意关注学生现实需求,在尊重其身心发展规律前提下,进行彼此深入的交流,真正解决该类群体日常学习、生活中遭遇的困境。长此以往,令学生对教师心悦诚服,并从此以其为榜样,自主式地进行更高层次的思想品德学科内容学习,朝着思想品德学科规范目标愈走愈近。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凸显以人为本理念的相关措施解析

(一)全面关注学生的主体适应地位,构建起和谐的师生交流关系

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主张教师在生活、学习等细节中真正关心每一个学生,令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当下所做决定的正确与错误性。尽管说初中生群体思想较为活跃,不过却也处于叛逆期,往往需要得到周边人员的尊重和认可。作为现代专业化思想品德教师,要主动和他们进行心灵沟通,将该类群体思想波动细节掌握清楚,避免在课上、课下对他们进行严厉的指责。这样,课堂氛围便会逐渐地活跃起来,学生对这部分课程探究解析的兴致也就愈加高涨,同步衍生出尊师重道的良好思想行为习惯。

(二)主动创就有助于初中生身心健康发展的教学环境

新时期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人员,应该确保利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欣赏和挖掘班级每个学生的优势,保证结合不同学生心智结构和学校实力条件制定富有针对性的教学引导方案,令他们至此获得愈加健全多元的个性化学习机遇。在该类环节中,教师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一类相对愉悦和积极的情感体验空间。结合以往实际调查结果认证,初中生经常在思想品德课上冷漠呆滞,对于重点德育内容几乎不理不睬,这必须引起指导教师关注,毕竟这也是彰显该类课程人本教育思想的重要标志。具体应对手段,就是结合多媒体技术设备创设丰富的教学实践情境,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社会生活化情境演练,明白树立起积极向上道德价值观的重要性,愿意在今后利用真挚的情感主动参与到各类思想改造和学习实践活动之中。

结语

综上所述,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引导过程中,作为现代化专业指导教师,理应时刻彰显以人为本的理念,利用最新技术设备创设各类生活化情境,令学生在彼此角色扮演过程中明白标准道德素质养成的重要性,在和教师精心沟通和灵活配合基础上,令该类课堂日后变得愈加民主、平等和愉悦。再就是教师须关注并尊重不同学生个性,提供给他们合理的自由空间,令他们在学习最新思想品德课程基础上获取个性充分张扬机遇,切实地令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得以在现代初中思想道德课教学中得以细致化展现。

作者简介:郭晓明(1987-),男,安徽省芜湖市无为县,名族:汉,职称:中学一级,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初中思想品德。

参考文献: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8)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人才,让学生回归社会,感悟生活,为社会创造自身的价值,传统教育模式严重脱离社会发展的轨道,独立地知识学习让学生不能更好地认知社会、融入社会。所以,让生活融入教学,运用学习的知识更好地指导生活对于现代教育体制改革是十分必要的。生活化教学为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注入了新鲜血液。

一、学习初中思想品德离不开对生活的探讨

初中思想品德的学习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初中时代是学生成长的特殊时期,是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初步阶段,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要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加以指导。各种理论知识的学习不仅要为考试做准备,更应该融入学生的思想中,让他们有意识地用所学知识来判断对错,以一种正确的方式解决生活中的难题。生活会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所学知识会更好地指导学生生活。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更好地指导实践,这就是我们进行生活化教学的理念来源。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是学生解决很多生活中现实问题的依据。如何利用所学的知识指导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这就需要老师在初中思想品德的课堂教学中引入生活。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品德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融入社会,提升自我。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无论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情感交流,还是解决问题都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

二、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有效措施

1.情景化教学模式进入教学内容

情景化教学就是老师将生活中某些具体的场景进行模拟,例如,在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法律在我心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设定一个在商场买到过期的食品的情景。让学生设身处地思考,当自己处于这种情况下,做出怎样的决策,用书本的知识理解现实的问题,怎样去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并与老师同学进行讨论,表达自己对这些问题的认识,积累经验,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并能加深自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在情景教学中,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鼓励引导学生发散他们的思维,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学生的问题,通过情景还原,让同学给出建议,老师进行指导,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进行自我反思、修正,并且这样的情景式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把情景模式当作一种游戏,在这种游戏中实现对初中思想品德的感知与认知。

2.使初中思想品德课堂中充满生活气息

老师在大多数学生眼中是威严的代表,有的老师那种严肃的气场有时会让学生大气不敢喘一声,更不用说思考问题,交流讨论了。老师似乎在课堂中占主导地位,有时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其实,老师和学生可以建立一种新的师生关系,在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有效的课堂学习。尤其是初中思想品德的教育,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有时更多地需要感情的投入,老师要多提倡民主,开放,允许学生在知识上犯错误,让他们尽快地自我改正,多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善于激发他们的发散性思维。把他们当作自己生活中的朋友,以一种和谐的、温和的方式与他们相处。这种生活化的课堂教学会让学生更加信任老师,无论在课堂中还是课下,学生会更愿意与老师进行交流,在这种交流中,老师可以更好地把握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思想动态。根据学生的自身情况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

3.课后作业应多倾向于实践活动

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不仅要正确引导学生思想上的变化和提升,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有了这种思想上的升华后进行实践工作,怎样去热爱生活,怎样去服务社会,怎样用所学知识更好地解决生活中的难题。例如,老师可以就所学的某个单元,如第八单元上册,“成长根据地”这一单元第一课我的父亲母亲,第二课家庭剧场,第三课闲话“家常”,布置一个课后作业,如作业要求可以是:我与父母的一天记录,并讲述在这一天中我为父母做了一件事,利用这样的课后实践作业,可以让学生更深地理解课程知识,加深与自己父母的感情。在这样的课后实践中,学生更能感受到学习思想品德的意义。

作为一名初中思想品德教师,我们愿意伸出温暖的双手去抚慰学生幼小的心灵,我们愿意用自己的智慧引导他们明辨是非,认识社会。我们愿意用自己的柔声细语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他们放飞理想,坚定生活目标。探究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的精品课程是实现教学目的的一个重要举措。当然,任何一个宏伟的目标都不是那样简单就能达成的,这需要每个初中思想品德老师坚持不懈的探索研究。在新课标的要求下,培养一批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需要对课程教学进行不断创新,初中思想品德生活化教学作为一个创新之举,值得进行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姜长智.浅谈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方法[J].神州,2013(30).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9)

在过去相当长一个时期,由于“应试教育”办学思想的困扰和教育评估机制的不完善,许多学校严重存在重分数、轻思想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不良现象。有些领导口头上承认思想品德有“特殊地位”和“核心作用”,但在实践上往往忽视和削弱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地位。受高考理科不考政治的影响,有的市提出了中考不考思想品德的设想;有的初中学校,初一、初二思想品德课基本都是非专业老师任教,专业老师集中在初三搞突击。评价思想品德课老师的劳动成果欠公平和科学,尤其是实行了绩效工资后,这种现象更为明显,因而形成了思想品德教学指导思想的偏差。

二、思想品德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不高

在“思想品德这门课是副科”的错误思想指导下,思想品德教师得不到社会、学校的重视,劳动得不到社会、学校的承认。科班出身的政治教师不愿教思想品德课,部分骨干教师纷纷要求改教其他学科或调到其他部门工作。因此,有的初中学校初一、初二的思想品德课就出现了“空档”现象,即使不得已去教思想品德,也缺乏“安心、热心、专心”。学校在排课时安排了当领导的(校长、书记、主任)、能力差的(语数外教不了的)、年纪大的或身体差的教师来教思想品德课,有的学校造成了“临时工”多,“正式工”少;“半边户”多,“专业户”少的现象,由于受身体素质、业务素质、精力和能力等条件的影响,他们对教学内容的把握不够准确,知识讲解不够到位,教学时间有时都无法保证。有的领导出去开会,他所教班级的思想品德课几周都不上;有的在教学时甚至出现知识性错误,如一位数学老师上思想品德课时,竟然把“公民”和“人民”当作了同一个概念。

三、新时期初中生思维的倾向性使思想品德课教学难度加大

新时期的初中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面前,他们既感到新鲜,又感到陌生。他们思维活跃,接受信息快,社会上各种思想都会给他们的思想打上烙印。受一些消极思想和错误思潮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变化。不少学生认为,老师讲的是空洞的,正面宣传是假的;书面上的东西是无用的,只有钞票才是实在的。因此,刻苦认真学习的少了,贪求安逸舒适的多了;为集体和他人着想的少了,以我为中心的多了……这些都增加了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难度。

四、教学方法落后,考核评价机制不合理

思想品德课教学应把握时代脉搏,紧扣实际,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实现知、情、意、行统一的开放式教学。但是,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形式单一,方法落后,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另外,很多教师满堂灌,长此以往形成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毫无兴趣,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失去其应有的吸引力和生命力。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测评思想品德成绩时重视对知识的考核,忽视能力的提升和觉悟的提高;重视可量化考核因素,考核评价机制不太合理。

针对以上困境,我们应有“危机感”,采取以下相应的措施。

1.充分认识新形势下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意义

同志曾经指出,在教育改革和发展中,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首位,努力把学生培养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实际上强调了加强学校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初中生处于长知识、长身体、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对他们良好素质的形成具有决定性意义。未来高素质的人才,除了具备先进、系统、全面科学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有迎接挑战、参与竞争的意志、毅力、胆识等素质,这些人格素质的形成,主要靠学校以思想品德课教学为主的思想道德教育。因此,我们要端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指导思想,还其“核心”地位和“主渠道”作用。

2.着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首先,学校要加强组织领导,把思想品德课教学作为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整个学校的德育工作网络之中,要科学公平地评价思想品德教师的劳动成果,努力提高思想品德教师的政治、经济地位,稳定思想品德教师的队伍,为摆脱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困境创造条件。

其次,思想品德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意义,爱岗敬业,甘于清贫,乐于奉献;要努力提高自身的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心理素质等,努力探求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规律,以适应思想品德教学的需要。

3.充实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内容,完善教学和考核的手段

首先,教师要针对学生的思想实际和社会发展需要,调整和充实教学内容,增强针对性,如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面对新一代青少年所肩负的历史重任,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开拓创新、勇于进取的精神;要有目的地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等。

其次,要完善教学设施,更新教学手段。如建立实践基地,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加社会调查;引导学生看《新闻联播》《焦点访谈》等栏目;订阅各种时事报纸杂志,如《时事》《求是》《半月谈》等。坚持正面教育与因势利导相结合,传统方式与现代传播相结合,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相结合等,使思想品德课教学具有思想性、知识性、启发性、艺术系。

4.改革思想品德学科的考核方法,完善思想品德学科的测评体系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10)

一、引言

初中课堂有效教学指在特定教学价值观体系下,通过有效教育手段促进学生全方位(包括知识、思维与实践能力、智力、创造力、情感等)最优化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是最活跃的因素,首先,教师控制课堂教学进程,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起主导作用;其次,学生是教学目标体现者,属于教学活动主体。

二、影响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有效性的主要因素

课堂有效教学的影响因素指影响教学活动进行、教学预期目标与效果实现的因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教师因素。思想品德任课老师的文化、道德、专业素养及教学能力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的行为特征是影响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因素;(2)学生因素。一般来说,中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方式、学习动机等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由于教学内容枯燥、教学形式单一,会导致学生丧失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并最终导致思想品德课落后于社会与学生实际,学生只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学习,使得课堂教学内容很难内化;(3)教学内容因素。教学内容是教育活动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认识、掌握、运用的对象,是教育活动中的纯客体。教学内容合理与否决定教学的有效性与否。教学内容涉及教材、教学资源、学情等多因素,其中教科书是教学内容的核心。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围绕教学目标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课程教学内容;(4)教学多媒体因素。多媒体教学可缩短教学时间,调动学生注意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综合运用文字、视频、图片等直观形象的课件演示方式,将知识重点与难点进行深入剖析,加深巩固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习;(5)互联网因素。网络开拓了学生视野,拓宽了学生学习空间与途径,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发展;(6)教学环境因素。教学环境对教学活动顺利及学生身心健康影响较大,属于教学活动的重要因素。教学环境包括教学活动场所、教学设施、师生关系等方面内容。

三、提高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

(一)提高思想品德课程地位

1.加强思想品德课教学是时展的要求。青少年思想品德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传承与培育思想意识、道德品质、文化传统与价值观念。

2.思想品德课是学校开展德育工作的主要途径。初中思想政治课是学生系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社会科学常识教育及马克思主义常识教育的必修课程,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主要渠道。思想品德教材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的关系、我与社会的关系,我与国家的关系四个方面,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及社会与国家,并战胜自我、适应社会、报效祖国。

3.思想品德课是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的重要课程。思想品德教材提供积极有效的心理疏导法。重视思想品德课教学可培养学生的健康心理,帮助其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

(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1.提高教师职业素养。首先,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主动实践“爱国、爱岗、爱学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树立明确的职业理想,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全身心投入思想品德课教学,才能真正实现思想品德的教学目标;其次,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具备现代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会左右教师行为意向。在素质教育背景下,教师必须树立现代教育理念,优化教育教学行为,才能真正改变学生学习方式,达到教学目的。2004年,教育部部长周济在全国师德论坛讲提到三观点: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发展教师为本,教师则以素质与师德为本。

2.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首先,初中思想品德教师必须优化教学理念。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调动学生积极性,使其认真的投入学习,以学促教,以教导学。同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发言,敢于质疑,不断提高学习的效率,由此来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其次,新课标对初中思想品德教师组织教学能力要求更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教材内容为基准,根据初中生的客观实际情况拓展思路。

3.优化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指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运用系统的方法,遵循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对教学活动进行系统规划的过程。教学设计是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学设计的优劣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效果的好坏。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使我们的课堂用少的时间和精力,获得最佳的效果。

4.优化教学手段。教学手段是教师与学生传递信息的设备、工具与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主要强调各类电化教育器材,如投影、计算机、DVD等。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现代化教学手段发挥作用显著:首先,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其次,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第三,增强学生的理解能力。如为初三学生讲《保护环境》课时,通过放映环境污染图片,让学生感悟环境问题,使其深刻感受到:经济建设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保护环境势在必行。

5.优化教学方法。首先,重视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法指教师根据教学要求与学生水平,运用教学工具与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其次,理论联系实际。教师只有把思想品德课堂教学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才能真正有效地提高学生思想品德素质。理论联系实际教学需要注意的问题包括:教学资料符合初中生现实生活;为学生提供生活实践机会;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在课外的延伸。如为初三学生讲《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时,先让学生调查自家经济收入,进行归类分析,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三)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变革学生学习方式。教师要转变学生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其指导下开展主动、个性学习。在传统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要求学生循规蹈矩,按照教师设计的教学思路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把课堂学习权利还给学生,把学生自主学习与其指导结合起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2.培养学生创新能力。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注重增强学生思维内在动力,激发其创新意识;其次,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气氛,确保学生主体地位,鼓励并引导其积极参与课堂教学。如为学生讲《保护环境》课时,让学生调查周围环境状况,让学生通过调查真实感受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性。

初中地理教学指导思想篇(11)

随着初中学生生理和心理的慢慢成熟,其智力发展也不断完善。初中阶段正是逻辑思维占据主导地位的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思维特点是在头脑中可以把事物的形式和内容分开,并且可以离开具体的事物来进行逻辑推理和分析问题。事实表明,初中生面对问题时,并不是直接去接受别人得出的结论,而是想方设法去挖掘出隐含在问题或材料情景中的各种可能性,再用逻辑思维和实验证明的方法对每一种可能性予以验证,最后确定那一种可能性是事实。

初中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他们兴趣广泛,思维活跃、敏捷。他们喜欢别出心裁和标新立异,而且在许多方面都表现出强烈的创造欲望,他们会迷恋上各种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在写作文的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模仿的成分在不断减少,独创的成分在逐步增加。又如在解题的过程中,他们不满足于一种解决方法,而是竭尽全力去寻求各种不同的方法,力求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从初中生的思维特点来看,在初中阶段实施研究性学习非常合适,因为研究性学习本来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让他们自己去探究问题,从而实现自己探索、自己创新、自己得出结论的愿望。虽然有时候他们的结论是幼稚的,甚至也有可能是错误的或者相反的结论,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在探索的过程中形成一种科学的世界观与严谨的科研精神。

2.传统的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特点及其弊端

初中政治课教学经过几十年的“肯定――否定”的过程,现在已经出现了教师比较注重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可喜的变化,这是政治课教学最大的收获之一。但当前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弊端仍然是理论脱离实际,既脱离于社会生活实际,又脱离于学生的生活实际,而且思想政治课教学更多的是注重形式教育。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遇到实质性问题往往是“空对空”,只能在课堂上谈理论,而不能现实说法,到生活中去解答理论上的问题。即使有时为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采取“课堂讨论法”,认为这样就可以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但这种讨论法依然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是问题的提出者、引导者,由谁发言、如何发言都由教师确定。对此,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这是对机器的要求,而不是对人的要求,这是在调试答题机器,

3.初中政治学科和研究性学习结合的重要意义

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往往因传统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使学生因缺乏正确的认识而失去学习的兴趣,致使教学效果不佳。其实,与其它学科相比,政治课包含着丰富的、与现实生活结合相当紧密的很多知识和内容(如身边的法、身边的经济学、人口理论教育、国际国内形势等),这就为研究性学习引入到初中思想课教学奠定了基础。

二、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实施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

1.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

为了应对国际发展形势,适应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迅速发展,总书记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深谋远虑地作出了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把素质教育的重点放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构建一种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一个多渠道获取知识的机会,同时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和应用于实践。这样的教学活动对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充分开发学生的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在全国第三次教育工作会议上,同志还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各级各类学校都要摆在重要地位,任何时候都不能放松和削弱。要说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不断增强学生和群众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要有效地贯彻和实施素质教育,就必须开展研究性学习。

2.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

现在的学生,不久的将来都要走出校门,踏入社会,走上工作岗位。学生现在所学的很多书本知识,有一部分将在未来迅速发展的社会中逐步过时,而将来许多迫切需要的知识又无法预见,更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校教育中完全学到。况且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权威和唯一拥有者,他们更多的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对学生的学习仅起到参与和援助的作用。因此,在在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亲身的探索、分析、总结来获得知识,培养他们掌握获取知识的方法,远胜于求得知识本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也正因如此,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时代变化发展的要求。

3.初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创新的要求

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育环境、教学方法的制约,学生对政治课容易产生偏见,即政治课就是“理论灌输”、“死记硬背”,应付考试“记条条”,内容和形式“抽象枯燥不实用”。中学政治课教学要想走出这种困境,就必须走创新之路。引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就是根据教学创新的需要而开展的,它能够调动学生学好思想政治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展学生的潜力,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初中思想政治课研究性学习的实施

1.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