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1 17:02:15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篇(1)

一、中国古代文学课在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体系的定位

在汉语国际教育大潮流下,与如火如荼地开展的外国留学生汉语普通语言进修教学相对照的,是平稳有序的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学位教育。我们在重视汉语国际教育的学生的“量”的同时,也应注重汉语教育的“质”,即切实地培养具有良好的汉语言能力和汉语文化知识的人才,这项任务需要汉语言本科及硕士甚至博士教育来完成,虽然与普通进修生的汉语教学相比,学历教育培养的数量有限,产出周期较长,但是它有着普通语言教学所不能相比的意义。张和生先生曾指出“一所大学的汉语国际教育事业要依托汉语言本科专业,以及随之建立起来的研究生学位教育。”“高等院校理想的对外汉语教学学生结构应当是以四年制汉语言专业本科生为主体,同时招收应用语言学专业对外汉语教学方向的中外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中、短期汉语进修生。人为地适当控制汉语生或非学历生在留学生中的比例,将是高校――特别是知名高校发展的一种趋势。”[1]这种高瞻远瞩的观点无疑是将我们的汉语教学放在全球知名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来关照的。值得汉语国际教育界借鉴。

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专业教学体系既属于汉语国际教育的范畴,也属于国家高等教育本科教学体系范畴。因此留学生汉语言本科教学就包含了二者各自的教育教学特征,也应遵循二者的教育规律。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的教学体系要从各类课程上保证本科培养目标的实现,确保培养符合本科培养目标的人才。规范的四年制汉语言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通过系统的汉语语言知识的学习和汉语语言及文化类专业课程的学习,培养出具备良好的听说读写的汉语技能,并能熟习中国国情及中国文化的复合型人才,甚至学生有潜质成为各国的汉学家。

在汉语言本科专业的课程体系中,根据大纲的要求,教学内容包括:1.汉语言语技能教学,也就是进行汉语听、说、读、写各专项技能及综合训练,逐步提高学生的汉语言语能力及交际能力。2.汉语知识教学,比如词汇、语音、汉字等基础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具备系统完整的汉语言理论知识。3.中国人文知识及与专业方向有关的知识教学,比如中国文化、中国概况、中国文学、人文地理等,使学生熟悉中国国情,了解中国社会文化,具备基本的中国人文知识。[2]课程体系体现了由打好语言基础到对语言理论的掌握,再到文学文化知识的浸润的过程。课程体系尊重二语习得的规律,也重了人文知识的传授要求。

作为在高年级开设的中国古代文学课是文化类专业的必修课。古代文学课是依据国家汉办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属于中国人文知识课群。在该课群中,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修习时间是在第四学年,每学期2学分,共4学分,与之相应的,还有中国名著选读和汉语古籍选读课程,均为4学分,三门课程总计12学分,在人文知识课程类别中占重要地位。中国名著选读与汉语古籍选读均属作品选读鉴赏类的课程,在教学中可单独开课,也可以纳入中国古代文学课中,与文学史的教学相得益彰。我校在课程设置中古代文学和古代文学作品赏析两门课由一位老师统讲,在教学中既介绍文学史的发展流变,又赏析经典作品,使学生对古代文学有感性和理性的双重理解,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古代文学这门课程。

一门语言上升到艺术的高度就是这门语言的文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和手段塑造艺术形象,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们的精神境界,通过审美的方式发挥其多方面的社会作用。”[3]文学一方面是语言的精华,另一方面也体现着该民族认知世界的方式、审美特征、民族人格内涵等。因此,学习一门语言都要升华到学习该民族的文学的层面上。通过文学可以更好地掌握语言,也可以探究语言背后的文化意蕴。中国古代文学的课程就是基于此,我们不但说中国古代文学是民族文化遗产,是中国的文化精华,更是基于语言与文化的关系。

中国古代文学饱含着丰富的人文底蕴,寄托着古人或空灵或济世的人生理念,其中蕴含的中国士人的精神和傲骨值得中外学生学习并成为滋养自身精神世界的养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大美境界,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让现代人在这个科技化的时代还保有着心灵的自由与惬意。对外国人的汉语言专业教育,我们也要考虑到美育和思想领域的教育,这种教育靠什么?就要靠中国传统的文学。崔永华老师认识到“对外国人的汉语言专业教育,也要利用课堂教学、语言实践活动和校园的文化环境等多种途径和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文化科学、身体、心理、审美、社会交往等各方面的素质的教育,培养勤奋学习、工作和团结协作的精神,使他们能成为适应国际社会需要的高质量人才。注意到了德育和美育的问题。中国传统的文学和艺术就是最好的载体。”[4]

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承担着独特的责任,是以语言为载体的文学和文化的教学,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跨文化阅读与交际的能力,在教学体系中它既是文化类专业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又起着汉语言专业的“精神导师”的作用,使留学生在学好汉语的基础上,能够体认中国的文化精神,让中国古代的优秀作品滋养自己的心灵世界。

二、留学生汉语言本科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的教学策略

基于留学生的汉语认知水平及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了解的局限性,在针对留学生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他们的实际情况,在教学中实施切实有效的教学策略,以帮助学生真正地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博大精深,能够激发学习热情,达到教学目的。从教学实际出发,笔者在从教的过程中积累了以下三方面的策略,收到了一定的教学效果。

(一)“文学史发展脉络――作品赏析――作家地位”三位一体的讲授策略

对于外国留学生而言,他们不似中国学生那样,在中小学阶段就对古代诗歌和散文有所接触,对古代文学有着感性的认识。古代文学于留学生而言,不仅具有语言文字的难度,也具有理解中国独特审美情怀、中国士人文化精神方面的难度,而后者的难度更大。讲授中国文学,留学生可以通过古代的经典作品体认中国士人的审美世界,家国情怀及思辨精神,这些毋庸置疑是语言的精华所在。另一方面,要想让他们能够真切地理解作品的优秀内涵与文艺特色,就要对文学的发展脉络,甚至是中国历史的大致走向有所了解。吕蔚老师也曾提到这一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古代文学课应当让学生对古代文学有一个史的了解,这一了解基于中国历史、文化、哲学等基础之上的”[5]针对中国学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国古代文学课一般称作中国文学史或古代文学史,要使学生掌握古代文学的发展流变,首先要对各种文体的演变历程有理性的把握,对古代文学各个阶段的特征也要有所掌握。对于留学生而言,我们对文学史甚至是文学作品的历史背景的介绍目的不同于中国学生,而是要通过文学史的简要介绍,让学生能加强对作品内容的深入理解,感知作者的写作动机与蕴含的感情。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很有必要对文学史的发展做以简要的介绍。经典作品应该成为中国古代文学课的中心内容,扫除作品中的古汉语语言障碍后,教师应着重将教学内容放在对作品的赏析上,让留学生仔细体会作品的美感和思想深度。古代文学课是以语言课为承载的文化及艺术鉴赏、审美鉴赏的课程。对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的艺术欣赏,从而感知中国文学的深厚与美感,是课程的一个重要意义,孙兰也在文章中指出,“文学所承载的教学任务是什么?是文化的输入,也是审美鉴赏的输入。”[6]中国文学所追求的“意境”之美,是中国文艺美学的独特之处,“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境界都是中国古代文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而这种以含蓄为主的文学面貌就形成了中国文学甚至中国文化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因此,只有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才能让学生亲自去感知。

在对作品解读之余,也要给学生介绍重要作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对名垂千古的作家的风格及其对后代的影响有较为理性的认知。比如在学习陶渊明的田园诗作的同时,学生也应该了解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教师应该介绍陶渊明对后代的影响及他的诗作的开创性,才能与作品的赏析交相辉映。我们在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上,要做到将文学史的发展脉络与优秀文学作品阅读赏析、作家的艺术特色及地位三者统一结合起来,让学生既对作品有感性的认识,又能上升到理性的高度,对古代文学的发展流变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二)“移情”策略的有效实施

中国的《尚书・尧典》就曾经提出“诗言志”,作为中国文学大观的诗歌,是历代文人表情达意抒发内心情感的工具,诗人们借诗来将内心的“情”“志”抒发得淋漓尽致。不论是“念天地之悠悠,怆然而涕下”的亘古未有而孤独大气的内心独白式感慨,还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灵动淡然,无一不体现出作者个人的独特精神气质与别样的情感世界,而这种精神、这种感情也正是后人所敬仰的精神丰碑。所以我们给留学生讲授古代文学,就是将我们的精神文化遗产,我们中国人所敬仰并传承的精神,传达给外国学生,让他们也能领会人类的精神高点,感受作者的真情实感。笔者在教学中,常常将作者所处的情境及生活境遇介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如果换成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感想?是否与作者有相似的情感表露?有很多时候,留学生感受到,作者是代自己说出了心中要表达的语言。将作者“情”之所动,“情”之所处让学生来体会,可以增强学生对作品意蕴的理解,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移情”的策略重在让留学生能够从情感上体认经典作品中蕴含的作者的“情”与“志”。笔者很赞同涂文晖老师的见解“文学艺术最讲究传情,不能调动学生的感情,这门课就是失败。”[7]对外汉语教师在古代文学课上不仅仅是知识的传输者,更应当担负起“情”的搭建者。在文学巨匠和外国学生之间搭建起一座情感的桥梁,让我们的经典作品真正以情打动留学生的心灵,带给他们别样的情感体验,感受诗作中的韵味。

(三)通过吟诵体会古代文学作品的韵律美和意境美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诗歌在诵读的过程中更能展现其韵律美和节奏美。诗,读起来朗朗上口,余音绕梁。中国古代的蒙学即要诵读诗歌,孩童虽不通其意,然而在诵读的过程中已经慢慢影响了他们,使他们感知古文古诗,随着时间的推移,转而内化为生命的一部分,这就是文化的血液,文化的根基。同时我们也历来重视吟诵的意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即是也。在教学中,教师声情并茂地诵读,会将诗中蕴含的感情生动传情地传达出来,易于学生接受并乐于去认知。引导学生们自己去诵读作品,既可以体会汉语的韵律美,又可以增强学生的汉语语感,领会古诗中汉语的语言规律,语法规则,从而可以将学生的汉语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丰富学生的词汇量。

中国的诗歌十分讲解“意境”之美。诗作中往往会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韵味。汉诗之大美,也在于不可言说的意境。“兴象玲珑”“不可凑泊”是诗作的较高境界。这种韵味与意境仅仅通过讲授是很难体会的,必须通过阅读者的参与,即留学生要通过自己的诵读来感知其中所蕴含的意境,在诵读的过程中体会作品的意味悠长,获得美的享受。这种个体的审美认知是他人所代替不了的,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多诵读,从中获益。此外,一些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的作品也应该适度要求学生们背诵,教师的吟诵以及学生的诵读和背诵的要贯穿教学始终。

除了上述三种主要教学策略外,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己去写对优秀作品的读后感想,不必长篇大论,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即可,重点在于让学生们从中得到了一些感受和启示,这是让学生能够内化所学优秀作品的一个方法。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与中国学生的教学有所不同,既要考虑学生的实际接受水平,又要兼顾知识点的讲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理解欣赏,教师在教学过程应该分清教学轻重,不必面面俱到,要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

三、基于此教学策略的教学效果

基于上述三种教学策略的留学生中国古代文学课程能够让学生在感性的吟诵欣赏中领会汉语之美,感受作品中作者寄予的真情实感,感知作者的独特胸襟和个性气质。通过教学实践,我们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留学生逐渐消解了畏难情绪,并对古代文学产生了一定的兴趣,乐于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经典文学作品。在“移情”的过程中,学生产生了与作者相似的生命感受,也体会到了作者的伟大之处,以及作品中蕴含的独特的美学意味。学生用“情”用“心”去感悟,才能领会作品的内涵和意境,而这也远远超出了文学史知识的传授,达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文学”鉴赏的教化目的。在阅读学习古代文学作品的过程中,留学生可以固古代汉语的学习内容,一方面提高其总体汉语水平,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自身的文学鉴赏能力,增强文化底蕴。我们可以想象,一位汉语言专业的毕业生不了解王维诗歌的意境,不知晓李清照的代表词作,会是多么失败多么不合格的学生。

在针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所有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的实行都要立足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古代文学的感知与理解。在这条路上,还需要教师不断地探索。

注释:

[1]张和生:《加强汉语言专业学历教育,推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6期。

[2]《高等学校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教学大纲》,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3]《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国文学》,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

[4]崔永华:《关于汉语言(对外)专业的培养目标》,语言教学与研究,1997年,第4期。

[5]吕蔚:《中国古代文学在对外汉语中的跨文化教学》,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篇(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30-0217-03

古汉语教学一直是语言课教学探讨的一个热门话题。从20世纪80、90年代以外,大多数研究者关于古代汉语教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教材建设、理论探讨和教学语法体系研究等方面。近年来,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到古代汉语教学与文化的关系,提出了应将文化有机地融入古代汉语课程教学过程中,以极大地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增强趣味性,提高古代汉语教学的效果。但是,多数研究者关注的都是对一般院校都普遍适用的教学看法,极少有人从地方文化的角度去审视和思考古代汉语教学。笔者认为,针对地方院校特殊的区位和民族特征,地方院校的古代汉语教学应做到四个结合,即结合专业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结合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扩展教学的视野;结合地方文化丰富教学内涵;更要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有特色的教学,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一、结合各专业特点,明确古代汉语课的教学目标

古代汉语课程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文秘专业、对外汉语专业、戏剧影视文学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对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应从专业实际出发,制定适合本专业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制定要强调理论性与实践性并重,让学生通过学习古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音韵、修辞等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和讲授中学文言作品的能力;文秘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的制定则要强调古代汉语的工具性,即如何让古代汉语为今后所从事的秘书工作服务。同时由于文化和地域的差异,地方高校的汉语言文学和文秘等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的设置又应该区别于经济发达的中心地区的古代汉语教学。比如当前保山学院有三个专业开设古代汉语课程,分别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语文教育专业(专科)和文秘专业(专科)。对于本专科层次不同,专业培养目标不一样的这样几个专业,虽然古代汉语课程都是这些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但是很显然,我们应该结合几个专业的专业特点,制定出适合各个专业实际的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比如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能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没有今注的古代白文,提高古典文献阅读水平,批判地继承古代的文化遗产;为进一步学习和深入研究其他相关课程尤其是中国古代文学、古典文献学等奠定扎实的基础;能够比较准确地解决中学文言作品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具备一定的中学语言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的能力。语文教育专业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能比较系统的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及传统文化的精华,为发掘整理和批判地继承古代文化遗产,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而准备素质条件;能够比较准确地解决中学文言作品的语言文字方面的问题,并顺利地进行中学语文尤其是文言文的教学。文秘专业的教学目标可以确立为:使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古代文体知识;能运用语言学原理,整理所获得的语言材料;掌握领会我国丰富的文化资源,提升自己的学习能力及文化修养。三个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培养目标不一样,因此课程的侧重点也就不同,汉语言文学专业侧重的是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研究其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教育专业侧重的是培养学生进行中学语言尤其是文言文教学的能力;文秘专业侧重的则是运用古汉语的语言规律指导处理语言材料的能力。

二、结合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扩展古代汉语课的教学视野

我们知道,古代汉语属于语言类的专业主干课,其主要传授的内容离不开文字、音韵、词汇、语法这几大块内容。音韵,显然是古汉语的语音,这是古汉语教学中的一个硬骨头,在目前的古汉语教学中,关于音韵的教学普遍存在老师害怕教,学生害怕学的困惑。但是,作为老师,害怕教,我们却不能不教;作为学生,害怕学却不得不学。在传统的教学中,在讲授古汉语音韵时,一般通过介绍上古、中古、近古语音的区别和联系向同学介绍古今汉语语音上的演变发展。但是,学生大多都是学了就忘,能够真正理解的太少。然而,如果我们结合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来进行古汉语的音韵教学,就会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我们以学习古今汉语声调演变为例,我们知道古汉语的四个声调是平声、上声、去声以及入声,而现代汉语的四声则是阴平、阳平、上声和去声。从古四声到今四声,汉语的声调系统是如何演进与变化的?关于古今声调的演变规律我们有这样的口诀:“平分阴阳、浊上归去,入派四声”。平声、上声和去声在古今汉语中的区别不大,但是入声字是古代汉语有而现代汉语无的东西,因此,在介绍古汉语入声字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介绍入声字的特点,更有注意传授入声字的识别方法。入声字的识别上既要联系普通话的读音,也要联系各地的方言。比如,在云南方言中读阳平而普通话中读去声的字一定是古入声字,例如“肉”、“木”、“六”等字。

在古汉语词汇的教学上,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要素,任何一种语言的词汇都会及时地反映社会的瞬息万变,汉语也不例外。古代汉语发展到现代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是最大的。从词的构成上来看,汉语词汇由以单音词为主发展成了以复音词为主的形式。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出现了许许多多反映新生事物的新词新语。然而,从古汉语词汇到现代汉语词汇,我们还是能找到许多“联系点”,清晰地看得见语言词汇发展的脉络。有些汉语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中至今还存在着许多古汉语词汇,通过与这些汉语方言词汇和少数民族语言中的古汉语借词。我们可以更好的认识古汉语词汇的本义和引申义。比如白语的一些汉语借词都保留了古汉语的本义:白语表示肚子饿的词汇是“腹饥”、表示砍柴的词汇是“斫薪”,表示台阶的词汇是“陛”等等,这些词语古汉语词汇保持了出奇的一致性。通过与这些民族语言词汇的对比,可以引导学生认识古今汉语词汇的发展变化。

在古汉语的语法教学中,地方方言和民族语言也不能小视。语法是语言中最稳定的要素。古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基本语法形式从古到今都是基本保持一致的。比如:“季氏将伐颛臾”(《论语·季氏》)和“沛公居山东时。”(《史记·项羽本纪》)采用的是“主—谓—宾”的语法结构,这也是我们现代汉语最常见的一种语法结构形式。然而,我们知道,古代汉语中宾语前置的现象十分普遍。比如: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要前置等等。我们在给学生讲授这些语法现象的时候,如果只是单纯的举古文中出现的例子,学生往往不太容易接受。但是如果我们结合当地方言或者是民族语言,举出学生比较熟悉的事例,那么一个个生硬的语法现象就很容易被学生接受。比如我们可以请班上的白族同学用自己的民族语言来问“你吃饭了吗?”这样一句话,我们就会发现白语中 “你吃饭了吗?”这句话的语序是“你饭吃了吗?”,这就是与古汉语中的疑问句中宾语前置较一致的现象。而腾冲方言中疑问句也常常采用宾语前置的语法结构。例如“你哪儿靠?”说的是“你去哪里?”可见,通过与方言和民族语言的对比,我们能形象生动地说清楚古汉语的语法问题。

三、结合地方文化,丰富古代汉语课的教学内涵

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目标之一是提高阅读古代文献的能力,以继承和弘扬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于地方院校的大学生来说,在阅读古代文献,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同时,我们应该从让学生了解地方文化,继承和弘扬地方文化。

在进行汉字的教学中,我们可以将汉字的结构与地方的文化巧妙结合,让学生在轻松的地方文化欣赏中了解汉字的结构。比如“婚”、“娶”、“妻”等字和古代的婚俗密切相关,而这些婚俗在我们云南多个少数民族聚居地方还存在。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婚”字的解释是“婚,妇嫁也。礼,娶妇以昏时,古文曰婚,从女,从昏,昏亦声。”意思是“婚”字是指女子出嫁,因为古代的结婚礼都是在太阳落山后黄昏时举行,所以“婚”字中带有一个“昏”字。这种婚俗在大理比较典型,大理民间有“黄昏姑娘”这样的民谚,说的是娶新娘子要在黄昏的时候进门;即便不是黄昏时候进门,行拜堂礼和换装礼也一定要在黄昏和天黑以后。丽江宁蒗的摩梭族的走婚也是在夜晚进行的。而在我国各地的婚俗中都存在的晚上“弄新房”的习俗更是“结婚”字中“昏”的体现。“娶”字的甲骨文形体其字左边为耳朵形,即后之“耳”字,右边为“又”,即人的手。《说文解字》对“取”的解释是:“取,捕取也,从又,从耳。”而对“娶”字的解释则是“娶,取妇也,从女,从取,取亦声。”这个字反映的是古代的一种抢婚的习俗。抢婚习俗也是云南民俗中一种较普遍的现象。在保山的瓦房乡徐章等地,解放前都还存在男子夜晚用被子“裹”女子的婚俗。又如“美”、“尾”、“羌”等字与古代的服饰文化有很大关系。“美”字的甲骨文其字形下从“大”,“大”是正立的人形,头上戴着羊角或羽毛之类的装饰物;“尾”字的甲骨文则像一个人长了一条毛茸茸的大尾巴;“羌”像一个人头上戴着羊角状的装饰物。这些特征在保山的文化典籍和少数民族的服饰中都可以找到。比如保山著名的“九隆神话”中就有“衣皆著尾”的记载,白族、彝族、布朗族和德昂族等少数民族的服饰至今都还有衣尾的装饰。这些学生耳熟能详的民俗文化的介绍无疑会让学生对汉字的学习产业更浓厚的兴趣,对汉字的构造也有更深刻的了解。

在延伸性的文选的选择上我们更要紧密联系地方文化,比如针对保山学院的学生,我们选取了一些有关云南或者保山的古代文献,诸如晋·常璩的《永昌郡》、保山籍文人张含的《升庵序》、南诏阁罗凤的《南诏德化碑》等一些非常具有保山地方文化特色的文选,让学生在学生古汉语基础知识的同时认识家乡文化,这样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古汉语的兴趣,另一方面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为保护与传承地方文化作贡献。

四、结合学生实际,开展有特色的教学活动,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地方院校的学生的生源多数是来自省内,且多数是中学时候成绩不是很拔尖的同学。学生的底子相对于发达地区的院校的同学要薄弱,加上学生普遍认为他们的专业课程中,语言类的都比文学类的难学;古代的都比现代的难学。古代汉语既是语言类课程,又是“古代”的课程,当然是被学生列入到了头等难学的课程中。我们承认,古代汉语课程由于其本身较强的理论性,加上与现代汉语的一些差异性,确实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但是难并不完全等于“不好学”,只要我们教育者肯下功夫,多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上做文章,不断增加古代汉语教学的趣味性;我们就可以将古代汉语的“难学”转化为“好学”,将学生“害怕学”的情绪转变为“喜欢学”的热情。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作努力:

(一)采用新型教学手段,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

古代汉语课程由于教学内容都是一些离现实生活较远的古代的东西,加上学生先入为主的怕学心理,如果我还采用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的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更低。因此我们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比如在汉字的形体演变这一章节的教学上,我们可以通过丰富的幻灯片直观地向学生展示汉字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的整个形体演变过程,同时也可以链接东巴文等一些象形文字材料;在古代文化常识等章节的教学上我们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资料;在古诗词格律等章节的教学上可以给学生播放相关的音频资料等等。多媒体辅助教学一方面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新鲜感,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授课的信息量,让学生了解更丰富的学科知识。另外我们也可以借助其他的一些现代通讯工具,例如通过手机短信、QQ、E-mail等搭建交流平台,开展丰富的第二课堂教育活动,教师可以及时的了解和解决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学习心得、学习方法等的交流。这样一些新型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会让学生在比较轻松的氛围中逐渐接纳和喜欢上枯燥的古代汉语课程。

(二)以理论指导实践,引导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古代汉语课程说到底其实就是一种工具课。无论是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还是语文教育或者是文秘专业,从长远的培养目标来说,学习古代汉语课程所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就是指导实践,要么是指导阅读古代文献及其他相关课程的学习,要么是指导中学语文文言文的教学,要么是指导公文写作或其它语言文字材料的处理。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我们也要把握学以致用的原则,让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例如在音韵、词汇、语法等基础知识的介绍上,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方言或者少数民族语言,寻找方言或少数民族语言与古代汉语的相似点,并尝试写小论文,这样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也督促学生更加深入的学习古汉语的相关知识。在古诗词格律的教学上,可以让学生根据近体诗的格律特征和词的词谱自创一些简单的格律诗、词作和对联, 让学生在创作的艰辛中体会古典诗词的音韵美,同时也收获成果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在介绍古代的姓氏时,可以让学生去图书馆或去家乡查阅族谱,分析不同年代的取名的特点,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根据古代取字的一些常见方法为自己或同学也取一些字,这样的实践活动就像一些小小的文字游戏,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了古汉语知识。

(三)尊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

现代社会是一个尊重个性的社会,在教育活动中,我们更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方能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古汉语课程的教学,更应当切忌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还学生以阅读和思考的个人空间。比如,在进行文选的学习时,可以请一些同学先来解说分析,然后全班同学讨论和质疑,教师最后才作简单总结。这样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文的自觉性,同时也能集思广益,发现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在作业的布置上也应该以灵活的形式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多布置主观题和创作题,让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研究思考后写出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以上是笔者对地方院校古代汉语课程教学的一点粗浅的思考,恳请方家批评指正。当然,关于古代汉语课教学的思考应该是我们每一个古代汉语教学者的一个长期的课题,只要我们立足学生实际,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多个方面下功夫,一定会使我们的古代汉语课程越来越受学生的喜爱。

参考文献:

[1]吕志.古代汉语教学研究综述[J].湘潭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0.12.

[2]张春燕.试论文化与古代汉语教学[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01.

[3]陆蓉秀.秘书专业古代汉语教学改革的尝试[J].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5.01.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篇(3)

专业代码、名称及研究方向 人数 考试科目 参考书目 备注 008 文学院(电话:89683067、89683519)  147     文学院所有专业均不接受单独考试。 135102戏剧  30       01 舞台剧与影视剧写作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4 英语二③623 艺术基础(戏剧影视文学)④902 剧本写作 复试科目:0810 创意与编导

《戏剧艺术十五讲》董健、马俊山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3年。联系电话:89686486。 02 舞台剧编导 03 影视剧编导 04 演出管理 130300戏剧与影视学  6       01 戏剧戏曲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6 戏剧与电影基础(含戏剧与电影理论、中国戏剧、外国戏剧、中国电影、外国电影)④978 评论写作 复试科目:0809 戏剧与影视专题  参看“南京大学戏剧影视研究所”网站“招生与培养”栏(njuxy.cn/student.htm) 本专业为江苏省重点学科。在戏剧与影视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电影学 03 电视艺术学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01 欧美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7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西方文论 03 中外文学关系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 现代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6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当代文学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 先唐文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唐宋文学 03 元明清文学 04 近代文学 05 域外汉籍研究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 古籍整理与研究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5 中国古代文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中国文化史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 古代汉语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4 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现代汉语 03 中国语言学史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 理论语言学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社会语言学 03 方言学 04 对外汉语教学 05 语文教学和语言文字规范 050101文艺学          01 文艺理论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 或 202 俄语 或 203 日语③615 文学(含文艺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外国文学)④935 语言及论文写作(含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及论文写作) 复试科目:0802 文艺理论专题

凡大专院校中文专业的基础课程教材均可视为考试参考书。 “中国语言文学”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内择优录取,招生规模81人,初试合格参加复试者,按专业及外语总分排序;参考书目适用于初试及复试。 02 文艺美学 03 西方文论 04 中国文论 045300汉语国际教育  30       01 汉语国际教育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②201 英语一③354 汉语基础④445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复试科目:0801 专业综合(语言学概论、作文)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序东著,高等教育出版社;《古代汉语》(第一册、第二册)王力著,中华书局;《语言学纲要》叶蜚声、徐通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当代中国》张海林著,南京大学出版社;《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著,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外国文化史》孟昭毅、曾艳兵著,北京大学出版社;《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著,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 专业学位,学制2年。咨询电邮:chenguang@nju.edu.cn。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篇(4)

以西方的教学为例,西方在教学过程中从来没有放弃对古典文学的教育,学生不仅学习到了很多文史哲所遗留下来的经典,还学习到了为人处事的精髓。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我们的语言文化已经成为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活着的语言文化,就应该更好地把它发扬光大。激发学生学习古代汉语言文学的兴趣,就是需要在古典的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重视培养学生品读诗词歌赋的能力,可以进一步提高创作的能力。在实践的过程中应积极探索自学古典文学的能力,激发学生积极创作。

2.加深现代文学的教育

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中,重视培养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探索、运用的能力,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汉语言文学的实践讲座,兼顾学生的文化知识、实践工作能力。在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地让汉语言文学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充满正面的情感意识,真正陶冶学生的情操,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并采用有效的现代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方法,活跃课堂氛围,建立良好的师生间之间的互动,完成现代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学习,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培养出社会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3.积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对完成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学工作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借助多媒体技术可以生动形象、图文并茂地把文字、图像、声音与专业教师的讲解充分融合到一起,积极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这样不仅把文学作品中所要表达的场景真正地展示在课堂中,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真情实感,让学生在学习汉语言文学的过程中,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获得最佳的感知体验。建立学校专属的汉语言文学的资料库,为学生研究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的研究成果,提高学生自学汉语言文学的能力。

4.渗透德育的教学

专业教师在进行汉语言文学的教学过程中积极渗透德育教育,针对汉语言文学的学科特色,培养学生热爱汉语言文字的情感、热爱中国的传统文化,增强爱国主义的热情。把汉语言文学的教育工作带入到学生精神层面,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学生自我约束的能力、形成科学的判断力,达到良好的应变能力、创新能力。

5.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只有汉语言文学的专业教师具备较强的综合素质、过硬的业务水平,才能促使汉语言文学的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应该在古典文学、现代文化、国外文学、现代汉语等方面多下功夫,熟练掌握汉语言文学相关的知识系统、理论框架。还应具备终身学习的意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掌握最新的教育资讯,获取更多的专业知识,吸收更多的专业理论,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体系,构建出新的教学方法、教育思想,为学生更好地学习汉语言文学提供专业引导。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篇(5)

1.存在的问题

1.1 专业课程实际分布不均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 课程设置单一化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

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

2.1 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

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此外专业方向课程少,如只根据师资力量开设了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其他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则没有开设;因此,专业特色就显得不够鲜明。

课程建设方面应以“课程开放”为标准,开设新课,改造老课,既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形成突出能力运用为目标,按“通识课”思路、“适应性”原则、“多接口”模式,建设便于自学、实用性强、适应面广、学以致用的新课,并改造原有的传统老课,最终实现“课程开放”。课程类别应包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等。还应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2.2 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和目标。

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很好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这个

转贴于 http://

文化大省的优势,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首先由专业教师讲课,进行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第一线深入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本专业基本理论或技能等。再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形式,最终要求学生或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或对著名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写出调查报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以及批评的能力。

2.3 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

目前主要是以课内必修课学习为主,选修课非常有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宽厚的知识面,应该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研究能力。课程设置应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又具有可供学生就业选择的方向课程,同时更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的公选课程,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色。可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建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选修2-3门历史学课程、2-3门政治学、哲学课程、1-2门社会学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篇(6)

1.1专业课程实际分布不均衡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理论课程学习时间是三年,而在这三年中,大学一年级主要开设的是公共课程,几乎没有安排专业课程的学习。对于选择汉语言文学专业、刚刚入学的大学生而言,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感受这个专业的魅力,甚至没有了学习的兴趣。很多专业课程需要两个或三个学期才能上完,比如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等。还有一些课程从时间上是连贯的,循序渐进的,需要上完一门课程才能开始另外一门课程,比如上完古代文学才能上现当代文学,理论课程必须放在语言、文学类课程之后等等。由于大学一年级没有开设专业课程,大学二年级才开设,所以很多专业课程都集中在大学三年级,这对于即将进行实习或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来说,无疑是很大的压力。

1.2课程设置单一化

根据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培养方案,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课程设置一共三大块:公共课、专业课、实践课。而课程设置的主要部分(课堂教学的重点)是专业课。传统的汉语言文学专业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大多局限于文学类和语言类课程,比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等,这种知识结构已经不适应90后大学生的知识需求,也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在实践课这方面我们仍然有很多不足之处,目前我们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实践课安排方面,只是局限于中小学语文教育和秘书实务两个方向,也已经不适应未来市场发展的需求。

2.改革建议

2.1文理渗透,形成通识教育思想

我们现有的教学培养方案中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设置以文学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外国文学、语言学概论、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论、文学理论等作为主干课程,课程结构中基础理论所占的比例较大,实践课程相对偏少,“宽口径”特色实践能力的培养突出不够。此外专业方向课程少,如只根据师资力量开设了文学语言类基础课程,其他如唐诗研究、宋词研究、古代小说研究、修辞学和鲁迅研究、新诗研究和海派文学等课程,则没有开设;因此,专业特色就显得不够鲜明。课程建设方面应以“课程开放”为标准,开设新课,改造老课,既保留传统专业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又形成突出能力运用为目标,按“通识课”思路、“适应性”原则、“多接口”模式,建设便于自学、实用性强、适应面广、学以致用的新课,并改造原有的传统老课,最终实现“课程开放”。课程类别应包含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方向课程和公选课程以及实践环节课程等。还应贯彻落实“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理念,调整课程体系,将重视知识点传授、以培养知识型人才为主的教学模式调整为以培养学生的文学审美能力、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为主的能力型教学模式。

2.2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提高学生的汉语言应用能力

目前汉语言文学专业主要是理论课程教学。作为一个传统专业,历年来招生人数有增无减,社会需求虽然也在不断增大,但总体来说是趋于饱和,所以该专业的一般人才面临着就业难的严峻考验。如何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培养方案,是摆在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问题,应注重理论课程和应用课程的结合,进一步强化听、说、读、写类应用课程以及办公自动化等中文信息处理技术能力的课程,在教学中把传授知识和培养能力结合起来,强化学生应用能力、操作能力的培养,这是我们的培养方向和目标。此外汉语言文学专业开展文学采风与创作实习也是实践教学的很好途径。我们可以充分利用陕西这个文化大省的优势,以古今作家的故里或者曾经生活工作的地方作为实习基地。首先由专业教师讲课,进行专业认识教育,要求学生在第一线深入理解文学创作的基本原理,本专业基本理论或技能等。再通过深入民间采访、请专家介绍、座谈会讨论等形式,最终要求学生或对民间文学作品进行加工,或对著名作家作品进行评论,或者写出调查报告,从而达到提高学生文学创作或文学鉴赏以及批评的能力。

2.3实行学分制,多开选修课

目前主要是以课内必修课学习为主,选修课非常有限。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应该有宽厚的知识面,应该多开选修课,开拓学生视野,提高其研究能力。课程设置应既具有坚实的基础理论课程,又具有可供学生就业选择的方向课程,同时更具有开阔学生视野和拓展知识面的公选课程,形成课程设置“宽”和“厚”的鲜明特色。可开设中国现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经典研究、中国古代散文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研究、中国古代诗歌研究、欧洲文学专题研究、美国文学专题研究、中国话剧研究;美学、古代文论、西方文论与批评专题研究、比较文学、民俗学等课程,以提高学生的研究能力。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侧重某一方向修读专业选修课学分;建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学生选修2-3门历史学课程、2-3门政治学、哲学课程、1-2门社会学课程,以完善知识结构。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篇(7)

二、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

(一)对外汉语课程结构不合理

李铁范指出:对外汉语专业课程的设置,汉语语言学是主体和核心,教育类和文化类是重要的“两翼”[1]。综合《目录和介绍》的要求及李铁范的观点,对外汉语专业合理的课程结构应为:语言学及教学法为主体课程,文学与文化和外语类是两翼(一体两翼)。表一显示,我校对外汉语的15门必修课中有7门与汉语言文学相同,比例近1/2,其中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两门主体课的课时也少于汉语言文学,古代文学和外国文学作为两翼课程,课时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表3更清晰的显示出对外汉语的“一体两翼”比例失调:汉语语言学及教学法课程门数比24.3%、课时比20.2%,都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的30.2%和25.1%,未能体现出语言和教学法类课程在对外汉语专业中的主体地位。而文学文化类课程门数比21.6%、课时比21.8%,远远低于汉语言文学同类课程44.2%和47.8%,使作为两翼的文学文化类课程比例过于单薄。再从对外汉语自身看,课程门数上,“一体”比例为24.3%,“两翼”为21.6%、16.2%;从课时比上看,“一体”比例为20.2%,“两翼”为21.8%、31.8%。“一体”远不丰满,“两翼”课时超过“一体”。再看我校方案中对外汉语专业开设而实际未实施的课程中,语言学及教学法有2门,而文学和文化类有9门,外语类有3门。如果加上这些课程,两翼的课程必然太臃肿,超过“一体”。而两翼中外语类开课门数远低于文学文化类,两翼之间的比例也失衡。因此,我校的对外汉语课程未能体现“一体两翼”的框架。

(二)专业实践课程单薄

在培养方案中,对外汉语的专业实践课规定7门,而实际实施的只有4门,为书法、教师口语、专业技能和毕业论文,而专业技能实际上开展的只是对学生普通话的训练,而重要的教学技能、专业实习、毕业实习等与对外汉语密切相关的实践课实际上没有开展。学校和学院没有创建相关实践场所、场地,没有统一安排学生进行校内外实践和毕业实习。对外汉语专业大四年级全年没有开设课程,在没有统一组织和安排的情况下,学生很难自行联系到实践资源。目前我校对外汉语专业仅有的实践是越南班学伴,从对外汉语专业中选出部分学生担任越南留学生学友。但是这种部分性参与毕竟不能顾及全部学生,没有普遍意义。表2可见,汉语言文学的专业实践全部实施,学院专门组织学生到各个单位毕业实习,教学专业技能上则有完备的微格教学等设施和教师配备。

(三)课程设置未体现渐进性和丰富性

对外汉语是汉语和外语的双结合,课程安排应按年级体现出循序渐进性,突出由浅入深的过程。一年级应以开设基础课程为主,如语音、语法、文学史、文化史、普通话口语、写作、英语口语、听力等课程。学生具备一定基础知识后,在二三年级的课程中加入具有深度和对比性、跨越性的课程,如中西文化比较、国外汉学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教育、英汉口译、商务英语等课程,并注意将基础知识和社会实际需要联系起来,辅以种类丰富的实习训练,如授课实操、授课观摩等,而我校的对外汉语基础和实践课的结合未能凸显。学校每年也招录了日本、韩国及东南亚地区的留学生,可以开设日语、越语、韩语等第二外语选修课,丰富英语之外的第二语言,而目前对外汉语专业二外只开设了日语,且只开设一个学期,课时少,且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海外华文专题、民俗学、东南亚文化与习俗等文化类课程更是形同虚设。整体上看课程设置未能体现出循序渐进和丰富性。

(四)师资缺乏

学校目前对外汉语专业的任课教师都是中文专业教师,没有专门的对外汉语教师,给对外汉语专业学生的授课模式和方法与汉语言专业的学生没有明显区别,语言文学类课程的教材与汉语言专业也几乎一样,对汉语言文学专业存在较大的依附性。而外语类课程的教师则全部来自外语系,外语系的老师只强调外语教授,没有站在对外教学视角,缺乏对外教学视野,如不能教给学生使用外语授课技能,用外语来解释一些中外文学文化现象,表述对外汉语专业词汇和术语,使学生很难达到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的水平,对专业的发展产生限制,造成了对外汉语专业学生英语水平不如英语专业学生,而中文专业知识比不上中文专业学生的尴尬处境,自然产生身份的困惑和对未来出路的迷惘。

三、对外汉语专业身份定位和方向发展的途径

(一)突出本专业特点,辨清自身身份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在历史、师资、课程等方面都比较成熟,而对外汉语专业只开设三年,各方面都不成熟,师资、教材、课程同汉语言专业多有雷同,有的课程只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的基础上增加了对外汉语教学法、语言学等课程,有的课程则是汉语加外语的简单叠加,造成了对外汉语学生的身份模糊感。要辨清自身的专业身份,必须在课程设置等方面进行改革,课程比例应凸显“一体两翼”结构,授课内容应区别于汉语言文学专业,针对对外汉语学生的需求。对外汉语受众对象是外国人,如在同样讲授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等课程时,应针对外国人学习汉语过程中易出现的语法问题讲授,如外国人多数对虚词的使用易于出现错误,授课就应该多举实例,总结规律,对外国学生在语法、语言学习方面的错误进行归类研究,让学生了解外国人的语法障碍,以便日后教学能有的放矢,使教学理论更好与实践结合,这样才能让学生感到本专业的独特性和专业实力,明晰专业身份。

(二)培养实践型和社会型人才

我校对外汉语专业的实践课程并未实施,没有固定的见习、实习基地,学生得不到实践技能的锻炼。应该加大力度建立一批实习基地,增加资金投入,加强与外企、公司的联系。扩展学生与留学生接触,给留学生授课的机会,尽量并选派学生到海外实习、交流。结合我校教学方案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学术型人才的目标,应在社会型和创新型人才能力培养上下功夫,构建学生汉语、外语、文化、文学、教育等综合学科知识结构和应用技能的整体性,整合优势资源,让学生既能走向社会实地教学和开展交流,又能承担研究工作,有创新意识。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比较,对外汉语还应突出国际化和对外性视域,增强外向性联系,向着“教学语言国际化,教学内容国际化,教师资源国际化,服务对象国际化来形成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国际化竞争力。[2]”这样培养出来的对外汉语人才才能真正成为实践性、社会性、创新型人才。

(三)引进优秀师资

我校对外汉语师资的引进迫在眉睫,师资决定了课程的质量和特色。应该引进和聘请对外汉语专业教师,尤其是高职称教师,以及有实际跨文化交流和教学经验的教师和学者,开发国内国际资源,增强与国内同类院校的交流,并聘请优秀外教授课。招收更多留学生,让学生参与到教授留学生的授课实践中,与留学生多交流。另外,还应结合我校人文和地理历史特征,发掘地方高校特色文化,作为选修课程,如砚文化,潮汕文化,旅游文化,龙母文化,聘请这方面的教师、学者担任对外汉语学生的课外文化指导教师。还应适应世界上汉学热的潮流,开设一些国学、国际汉语学等语言文化类选修课,聘请知名的客座教授来讲座,组织本校的教授博士讲坛,以优秀的师资从语言、文化、教学各方面促进学生的培养。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篇(8)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菊花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霑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著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著,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篇(9)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依据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有关留学生汉语言专业需要而设置的课程。一般在留学生本科四年级讲授。“古代文学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留学生学习这门课程的重要性也就不言而喻。如何介绍这部分中国文化的精髓,本着什么样的指导思想教学,如何创新教学的手段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一、明确中国古代文学史与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体系

我国现行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专业培养目标要求学生掌握汉语言技能课程、汉语言理论课程、中国人文知识课程、经济管理课程。汉语言技能课程包括综合汉语、汉语口语、汉语阅读、汉语听力、汉语写作、汉语翻译、商务汉语等;汉语言理论课程包括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汉字与文化、汉语语法精讲、现代修辞学引论等;中国人文知识课程包括中国概况、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文化概论、中国简史、跨文化交流导论等;经济管理课程包括进出口贸易实务、市场营销学、国际贸易等。通过讲授这些课程力求优化留学生的知识结构,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其中,中国古代文学课主要讲授中国古代文学知识,要求学生大致了解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概况,熟悉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样式、源流变化,以及有代表性的重要作家。要求学生了解、熟悉一定数量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对古代作品的艺术表现特点有初步认识。在内容安排上以时代先后为序,将中国古代文学分为诗歌(词曲)、散文和小说三大类,突出重要作家作品的介绍,力求突出重点,让学生形象而具体地掌握中国古代文学的基本知识。这门课程能使外国留学生较多地了解中国优秀的文学遗产,提高对中国古代文学的阅读能力,属于提高留学生整体汉语水平的课程,为留学生进一步学习其他文化课程奠定基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进行汉语教授的同时,传播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留学生在学习汉语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观念,切实提高学生素质,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古代文学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授中国古代文学非常具有特殊性——外国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知之甚少,或者根本就是一窍不通,想要把精深而悠久的中国古典文化向他们展现开来,得到共鸣,非常困难。所以,当代对外汉语教学应借助现代教育技术的理念,使用多媒体技术向外国学生教授中国古代文学,是切实的选择。

多媒体技术能拓展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热情。因此,在进行教学活动的时候,应当尽可能地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来表现中国传统文化。教师应注意搜集和整理有关素材,向学生传播。比如周杰伦的《发如雪》、《菊花台》,林俊杰的《江南》等意境古典、唱词含蓄优美的佳作、香港艺人黄霑创作的许多古韵词曲运用得炉火纯青的影视歌曲,教师还可以自己动手创作一些中国古代文学课件。

但是,推行教学手段的改革,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表现中国古代文学应注意适度原则。不能将多媒体的“白板”变成扩大的“黑板”,不能将古代文学课变成影视赏析课。多媒体技术手段只是教学的手段之一,不是教学的目的。一定不能俗用滥用、喧宾夺主。在影视作品的使用中,要注意改编的问题,教师要以文本为主体,处理好原著和改编的关系,切忌以改编代替原著,混淆视听。

三、在古代文学的教学中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

国内对外汉语教学界对古代文学课的定位多是服务于语言的研究,认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在于培养留学生的言语技能和言语交际技能,古代文学课是为学习语言而设置的课型,将古代文学课边缘化、弱势化和冷漠化。其实,留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非常感兴趣。国外中文系的课程设置中,中国古代文学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汉城大学为例,29个课目中与古文相关的课目就有11个。

古代文学课是为了培养学生们讲授、阐释、鉴赏和分析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能力,进而借助文学这一载体传播中华优秀民族文化的专业基础课,它是通过对语言艺术的审美鉴赏进而吸收和理解中国文化,在传授文化知识之外,通过文学作品的内容辐射出中华优良传统的精神内核,通过作家的人格魅力和作品的艺术感染力集德育、智育、美育等多重功能于一身,具有独特价值的课程。对留学生的古代文学教学正是出于这个目的。对教师来说,更重要的任务是如何突出现代思想,体现当代意义,将古代文学课程的讲授真正应用于当代留学生的生活。如何用当代意识去激活古代文学,将“死”的文本还原为活生生的生活,是古代文学教学所面临的问题,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首要问题。

四、切实处理好文学史与作品选的比重问题

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由文学发展史与作品选两大部分组成。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很好地衔接文学史与作品选的内容,如何具体分配它们在课堂教学中的时间比例,怎样更合理地采用与各自的内容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是教学的重中之重。不能只讲作品,不讲文学史,也不能只侧重文学史。目前此方面教材很少,笔者建议选择中国人民大学对外语言文化学院主持编写的“对外汉语教学· 中国文化系列”教材。该教材收录了从先秦至明清的文学作品二百多篇,涉及到散文、小说、诗歌、赋等多种体裁。每篇作品后面都有详尽的注释,以便于留学生理解。书中还对每个时代的文学发展情况进行了概述。该书适合中级以上汉语水平的外国留学生学习或自读,也是普通高校大学生学习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总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是一项非常复杂、具有很大难度的工作,它要求教师不仅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灵活的现代意识,同时还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必须熟练地掌握现代教育技术,只有这样,才能将对外古代文学课传授好。

参考文献:

[1]涂文晖.论对外汉语高级阶段古代文学教学的特殊性[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4).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篇(10)

专业名称及研究方向

考试科目代码

及名称

同等学力

加试科目

参考书目

0302

政治学

招生人数:

30

030201政治学理论

01社会变迁与政治发展

02公共政策与农村问题

03中西政治思想比较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1政治学基础

④801西方政治思想史 或802 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

注:701必考,

政治学理论和中外政治制度专业考801,

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中共党史专业考802。

①中共党史

②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王浦劬主编,《政治学基础》

(第二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高放、李景治、蒲国良:《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第5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 徐大同主编,《西方政治思想史》,天津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4. 胡绳:《中国共产党70年》,中共党史出版社,1992年版。

5.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

030202中外政治制度

01当代中国政治与政府

02比较政治制度

03宪政制度与政府管理

030203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01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0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03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030204中共党史

01党的建设与当代中国发展

02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与实践

03安徽历史人物与中共党史

0501

中国语言

文学

招生人数:

30

050101文艺学

01文学基本理论

02中国古代文论

03文艺美学

04西方文论

①101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英语一

③702中国文学史或703现代汉语

④803 文学理论与外国文学史 或 804古代汉语和语言学概论

注: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考702和803,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考703和804。

①评论写作

②古代汉语或

写作

文艺学、中国古典文献学、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全四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版。

2.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3. 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第四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4. 郑克鲁:《外国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参考书目:

1.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修订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2.郭锡良:《古代汉语》(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99年版;或王力《古代汉语》(一二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三版。

3.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王洪君、李娟修订),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050102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01语言规范与对外汉语教学

02汉语语用学

03方言与文化

050103汉语言文字学

01汉语语法学与修辞学

02文字学与训诂学

03汉语方言学

050104中国古典文献学

01语言学文献研究

02文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03史学文献与文化研究

050105中国古代文学

01先秦文学

02唐宋诗词与诗学

03明清文学与文论

04近代文学与安徽文化

050106中国现当代文学

01中国现当代文学社团与流派研究

02中国现当代小说研究

03中国现当代戏剧与影视文学研究

04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研究

050108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

古代汉语言文学专业篇(1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05.046

Abstract Linguistics curriculum provision for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 should embody the two important points including foreign and Chinese. Under the guiding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analysis, this paper sets up a curriculum system which assisting to understand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foreign language. On language teaching course, really cultivate the students' application ability.

Key words Chines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undergraduates; the curriculum; linguistics

汉语国际教育本科专业是在原“对外汉语”、“中国语言文化”和“中国学”的基础上整合设立的专业。该专业具有很强的融合性,包括语言、文化、教育、心理等相关学科的知识。

专业建设一般涉及师资、教材、课程、教学条件、教学水平、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等几个方面,其中课程建设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定。该专业培养面向国际传播的汉语教师。根据2012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认为此类汉语教师应该具备以下素质:语言基本知识和技能、文化与交际、第二语言习得与学习策略、教学方法及教师综合素质。

围绕师资标准,课程应该体现汉语教学基础、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5个板块。①其中语言学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因为这是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物质基础,是先决条件。

李泉认为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首要的和必备的知识是:具有系统的汉语言文字知识。其核心内容应该包括汉语言文字理论与知识,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的教学理论与知识。②也就是说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设置要紧紧抓住“对外”和“汉语”两个关键点,课程体系要紧紧围绕培养学生的汉语国际推广能力服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一体化”。

如何达到这个培养目标,首先要研究汉语国际教育学生获得相关教学技巧的特点。对外汉语学生只有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将汉语与所派地区外语差异对比,才能理解与掌握汉语理论知识,把握语言教学的重点、难点。这一特点就要求该专业语言学课程要与“汉语言文学专业”有明显区别,要加强各国语言与汉语从发音到文字、词汇再到语法的对比教学。因此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认为要建立一个有利于对比分析的课程体系。

1 语言学课程体系

在这种指导思想下,应设置汉语基础课、汉语选修课、外语、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等语言类课程。“课程的横向结构以课程对于专业的适用性划分,把课程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③我们认为起码应该设置以下必修课和选修课。

1.1 汉语基础课

这一板块为汉语语言学的基础课,核心课程为: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语言学概论。现代汉语是一门知识性、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基础课。课程主要讲述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知识,并就汉字的规范化与简化等问题做专门讲解。该课程系统地讲授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训练其语言表达的基本技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和运用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能力。

古代汉语相对于古典文学、古典文献学是工具性课程,但对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其主要的教学目标是理解古今汉语的差异,了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的简单发展历程,了解汉字的简单发展历程,以便于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系统。其中常用词教学要放在重要位置,因为古代的单音节词,今天绝大部分成为双音节词的语素,如果能挑选部分常用词讲解其常用意义,一定能帮助学生理解现代汉语词汇系统,提高他们的词汇认知能力。

语言学概论着重讲授语言学的一些主要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地掌握语音学、词汇学、语法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并了解语言接触、语言演变等内容,加强学生对语言进行分析的基本能力,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实践能力。

1.2 汉语选修课

这一板块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而设,核心课程为:文字学、汉语词汇学、汉语语法学。

文字学着重讲授汉字的起源、汉字的性质、汉字的结构、汉字形体的演变、汉字的使用以及汉字的整理和简化、文字信息化、文字与文化等内容。提高学生书写、分析、运用文字的能力,帮助其理解文字中的文化内涵。

汉语词汇学旨在使学生了解语言单位词和非词的区别、词和词位的区别、现代汉语的构词法和构形法的区别,了解词汇的分类、词汇的类聚、词义类聚,了解义素分析法和语义场理论。重点掌握词义解释方法,为他们将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编撰双语词典打下专业基础。

汉语语法学以培养学生的语法分析能力为教学出发点,以汉语词法、句法、语法分析方法为主要内容,重点培养学生观察语法现象的敏感度,以帮助他们观察留学生语言运用中的语法错误。

1.3 外语语言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英语(含听力、口语、精读、写作)。选修课程为:汉外语言对比。

英语课程要“改变过去传统的听、说、读、写、译能力一齐抓的情况,突出英语作为媒介语和交际工具的作用,强调对生活用语的训练,强化用英语进行汉语教学的能力。”④

学生获得一定的英语听说能力之后,选修汉外语言对比,运用对比语言学知识分析汉语与英语语法、词汇类型差异,掌握部分外文类语言学术语,以便于在语言教学中,称说一些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1.4 汉语作为外语教学能力课程

核心课程为: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选修课程为: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

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主要讲授对外汉语教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使学生系统了解对外汉语教学学科发展的历史和现状,掌握该学科所涉及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教学法,提高对外汉语教学的理论修养,培养学生初步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及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付诸研究的能力,为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和研究打好基础。

对外汉语教学法主要介绍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语用功能等语言要素和综合、听力、口语、阅读及书面语表达等技能课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同时讲解语言要素中包涵的文化思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过程,主要描述学习者如何获得第二语言以及解释习得者为何获得第二语言。涉及中介语研究、语言习得者内部因素研究、语言习得者外部因素研究等内容。

偏误分析着重讲授对比分析的理论框架和语言学习偏误类型,介绍儿童语言获得理论、国内外中介语研究情况,使学生学会搜集偏误语料,掌握偏误描写、分析的基本方法,并能进行偏误分析实践操作。

2 语言学课程内在逻辑依据

课程体系要考虑共同性和时间性。所谓共同性,是指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上的共同性。在本专业要求培养国际汉语教师宗旨下,语言学课程之间要形成一些互相联系的系统: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英语与汉外语言对比相联系,通过古今对比、汉外对比,强化汉语基本知识、基本理论。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与教学法相联系,通过分解教学难点,强化学生相关语言学知识。对外汉语教学概论是本学科的核心课程,与教学法相联系,最终所有这些课程与第二语言习得、偏误分析为培养出有创新能力的学生服务。这个语言学课程体系,突出了“对比分析”的教学理念,能够实现语言学课程为语言教学服务的宗旨。

所谓课程体系的时间性,是指课程在时间上的关联。汉语国际教育语言学课程“共同性”围绕学生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设计,“时间性”围绕着学生学习认知规律: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而设计。大一宜开设现代汉语,使之获得浅显的语音、词汇、语法、文字知识。这一门课程将为语言学概论,为汉外语言对比提供专业基础知识。古代汉语应与“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相区别,强调古今汉语的一致与差异。语言学概论是一门理论性课程,要联系大一现代汉语、大二古代汉语具体实例,以实例讲解带动理论学习。

专业核心课程对外汉语教学概论,以学生具备语音、词汇、语法相关理论知识为宜,于语言学概论同时或之后开设。文字学、词汇学、语法学针对语言要素教学中的难点而设。词汇学、文字学宜于分别在现代汉语、古代汉语之后开设;语法学难度最大,应在高年级开设。汉外对比、第二语言习得等难度较大的课程也应该在高年级开设。各高校还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增加专业选修课,以开阔学生学术视野。

3 语言学课程体系设置最终旨归

语言学体系设置的最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是指在学习过程中领悟、理解和产生与教材没有直接提示的新思想、新能力或新技能。汉语国际教育是一门应用型专业,所有课程以学生能产生运用能力为归宿。

具体说来,学生应该具备《国际汉语教师标准》所要求的相关能力:“能结合自己的教学环境和教学目标, 运用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分析自己的教学对象”、“能了解并解释影响语言正负迁移的各种因素, 能分析和解释学习者在汉语学习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这是一种创新能力,没有一所学校能设置课程,帮助学生解决未来面对的非汉语学生学习问题,只能学生自己运用学校所学进行分析归纳。

当学生看到非汉语人员学习汉语所产生的错误,能对错误类型归类、并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指出正确运用汉语的途径和方法,这就达到了本专业培养学生的最终目的。这也是“一体化”课程建设的最终目标。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是我们下一步深入探索的方向。

注释

① 国家汉语国际推广领导小组办公室.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