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5 17:12:27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1)

一、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分析

风险总是无处不在,但风险主要潜伏在基层,也发酵于基层。社区作为社会结构的最基本单元,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心和难点,也应当成为我们实施风险分析的核心和焦点。当前,影响社区安定和谐的风险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农民市民化引发的文化冲突。农民是城镇化的主力军,农民进入城市生活,转化为市民,不仅仅意味着生活环境的改变,还需要生活方式等文化因素的变迁。然而,文化惯性的消极影响是长期存在的。在一些社区,一些刚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仍然习惯于在社区公共场所晾晒衣物,在社区空留地种植自家菜园,婚丧嫁娶依然沿用农村习俗,占用社区公共场所大操大办。当这些无序的行为方式与社区有限的公共资源发生冲突,并给他人带来较大的不便时,人际冲突不可避免。而当这些冲突被从农村搬迁进来的市民视作关涉尊严之争时,暴力冲突就会偶有发生,给社区治安带来挑战。

2、个体能力不足诱发的意外伤害。农民向市民转换,存在一个转换成本问题。首先是职业转换,部分进城的农民原来的职业是种地,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当他们进入城市后,当不得不向非农化生产方式的转化时可能存在着诸多的困难。因为他们一般学历水平较低,技能单一,在剩余劳动力过多与就业机会压力较大的矛盾比较尖锐的社会转型期,他们进城后可能会处于不稳定的无业流动状态。即使找到工作,也是劳动强度大、时间长、条件差的工作,而得到的报酬与付出的劳动不成比例。这种强烈的反差可能会促使个别人铤而走险,利用社区住所为据点去从事黄赌毒等不需要多少技术含量但有暴利的行业,既为社区治理埋下了隐患,也为他们日后的人生悲剧打下了伏笔。除此之外,他们刚到社区生活,由于对城市环境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所以在防范交通事故、财产被盗、火灾事故、财产诈骗等方面,可能也会相对略显迟钝,受伤害的概率也会相对增加。

3、社区能力欠缺造成的低效防灾。社区是社会的缩影。当前社会面临着的各种传统的和非传统的、自然的和社会的风险,这些风险绝大多数都能在社区感知得到甚至出现过。但无论是社区的资源、能力还是社区居民的心理,都与应有的抵御风险的需求存在着差距。诸如,以进城农民为主体的社区,居民一般都在忙于生计,对涉及风险管理等社区公共事务,绝大多数都采取“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态度;社区居民来自不同区域,相互之间缺乏类似于村民之间的长期联系,缺乏互帮互助的前提;对于社区管理者,社区居民也停留在基本了解和认识状态,缺乏对他们的必要信任和依赖。这种一盘散沙似的状态,决定了社区居民在应对突发性灾害风险时显得孤军奋战,若再次发生类似“非典”那样的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在灾害的初期社区居民会因社区组织不力而显得孤立无援。

4、诉求渠道不畅导致的。农民进入社区获得形式上的市民身份的同时,也面临着真正进入市民社会的制度壁垒。由于某些制度上的障碍,他们可能暂时无法享受与市民同等的养老、医疗、保险、就业、教育、司法救助等社会保障和福利待遇。他们进入城市遭遇着职业转换的艰难,市民身份与农民待遇的心理落差、不稳定的经济来源以及不断增大的日常生活开支等多重压力。如果他们的境遇长期以来无人问津并无法改变,那么他们就难以真正融入市民社会,他们虽身在社区,心却离游离于城市社会之外,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偏激的特殊社会群体。同样的境遇及诉求易于促使他们心理上共鸣,行动上协同,最终可能会组织起来酝酿并发动一系列的,从而成为社会的不安定因素。

二、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风险预警系统可以为社区风险识别提供技术支持,为社区风险分析提供基础支撑,为社区风险监控提供合理保证。但是,对于大多数社区而言,风险预警机制的建设还停留在初级阶段,主要表现为:一般社区都设立了门卫制度,制定有发现重大风险后如何报告和进一步防范制度,部分社区还在社区主要场所安装有视频监控设施。对于防火防盗,大多数社区也履行了善意的提醒义务。但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也明显存在防范范围狭窄,防范手段单一,防范措施不力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对风险预警知识的重视。依据海恩法则,每次风险事件爆发都是量的积累的结果。长期以来,社区对居民的风险教育形式也仅仅是向转述他们几句风险防控口号,张贴几张宣传加以警示,对风险事件爆发前的多次出现的轻微事故视而不见,对事故发生前未遂的先兆视而不见、放任不管,最后风险事件不可避免。因此,加大对社区居民的风险防控教育还任重道远。

2、缺乏对风险事件形成机理的反思。每一次风险事件常常会造成社区或者居民的损失,但每一次风险事件的发生也为社区提供了一次绝好的审视风险预警机制缺陷、发现风险控制措施的薄弱点的机会。但是,目前多数社区更倾向于将风险事件的发生当做是偶然事件,或者将风险事件简单地归咎于个人能力不足造成的意外事件,不能做到举一反三,更不能防患于未然,致使类似事件在社区反复重演。

3、缺乏对风险监控的必要条件。首先,担任与风险治理相关的社区居委会干部一般都年龄偏大,风险意识淡薄,管理理念落后、技术手段匮乏。在他们主导下的风险控制,预警信息可能难于及时、有效地沟通、传递;其次,社区居民也缺乏对于诸如灭火器等防火、逃生工具的使用和演练,在灾害降临时,居民控制风险事件的能力还无法预知;再者,一般社区出于管理经费紧张的事实,社区对风险预警及风险监控也没有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在人力资源不足、信息传递不畅、制度激励缺失的情况下,社区对风险的监控效果将打折扣。

三、如何建构群防群治的社区风险管理预警机制

未雨绸缪才能防患于未然,社区风险治理的重点必须放到“预防”上来。这就要求必须把“预警”放在首位,不断发展和完善预警机制,提高预警能力,以有效防止或减少社区风险事件的发生。

1、抓组织建设,建立全员参与的风险预警参与机制。个体的力量总是有限的,只有把所有个体力量整合起来,才能形成预防风险的强大合力。社区居委会应将制定社区风险治理规划,在风险预警建设机制上坚持把机构设置、人员分工、奖惩制度等落到实处。在参与主体上,坚持群防群治,全员参与;在机构设置上,依法成立治保会、调委会;在责任分工上,根据各社区面临的不同的风险特点及经济发展状况,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成立以治保会为骨干,组建不同类型群防群治预警队伍,特别应吸纳有一定的工作能力,法制观念强,身体健康的复员军人及专业技术人才参与其中,力争做到各司其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在奖惩制度上,对表现突出,有及时发现风险苗头且预防得力的给予表彰和奖励,对工作不力的要督促整改。只有推进风险预警全员化,才能增强社区风险预警能力。

四、抓平台建设,建立常抓不懈的风险预警普教机制。

风险教育是建构社区风险预警机制的基础性工作。社区应从居民的日常衣食住行着眼,坚持把风险知识普及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来抓。在社区各主要路口设置消防宣传栏、防范意外伤害知识宣传栏,在社区培育一种重视风险预警的氛围。同时,对于如何防范重大的自然灾害风险以及出现频次较高的风险,应广泛征求社区居民意见和建议,赋予他们更多的知情权和发言权,让居民群策群力防范风险的过程也成为广大居民接受风险教育的过程。再者,定期开展风险教育活动,每月开展一次风险知识教育活动,通过召开风险管理座谈会、发放预防风险知识宣传册等形式,让风险意识始终与居民同在,让风险预警活动始终与居民同行。

五、抓渠道建设,建立高效便捷的风险预警情报机制。

情报信息是社区风险预警的前提。情报的来源除了社区居委会干部外,社区居民也是重要的信息源。为了增加信息来源,社区居委会应当鼓励居民之间加强信息交流,可以鼓励他们建立社区QQ群,举办社区居民联欢制,建立“十户联防” 等制度。只有社区居民在风险预警信息上互通有无,才便于及时发现社区风险的蛛丝马迹,进而采取预警措施。另外,社区还可以从居民对社区风险治理评价、群体上访事件以及新闻媒体报道的其他社区舆论信息等渠道中审视本社区中风险预警机制的结构性缺陷,从而为从源头上预防社区风险的提供有效对策。

六、抓硬件建设,建立科学可靠的风险预警监查机制。

硬件设施是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的基本依托。社区除建立必门卫制度,实施社区检查登记制外,对于新设立的社区,也应当尽快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尽管需要投入一定的经费,但与事发后被动补救相比,其事先的投入还是十分有利于社区居民的。除此之外,实行夜间巡逻、重点地段、重点事项超前防控等措施,也是风险预警的必备形式。由此形成门防、技防和人防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风险预警模式。

七、抓系统建设,建立齐抓共管的风险预警升级机制。

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是一项系统的工程,社区作为城市风险治理大系统中的基本单元,在社区风险预警机制建设方面不能唱“独角戏”,它必须与社会其他单位及系统团结协作,才能实现风险治理的最佳效果。因此,社区有必要同街道(办事处)等上级部门保持紧密良好的联系,争取在人力、物力和财力上的获得它们的大力支持。社区有必要邀请公益律师走进社区,为社区群众释疑解惑。社区还可以与街道综治办联合开展“和谐家庭,拒绝暴力”活动,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合作建立“健康进万家”活动,与消防部门合作开展“消防进社区”活动,与交警部门合作开展“安全事故警示教育”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必然为社区风险预警机制提档升级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撑。唯有如此,一个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平安社区、和谐社区、幸福社区建设才会取得成功。

参考文献:

[1]王青山,刘继同. 中国社区建设模式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

[2]杨雪冬. 风险社会中的复合治理与和谐社会[J].探索与争鸣,2007,(02).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2)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是指,在流通环节中,市场受到的由于监管部门不可控的不确定性因素所导致的系统性危害。这一定义将系统性风险界定为一种结果,其特征有客观性、系统性、不可控性、关联性、阶段性等。此概念的形成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对风险做出了限定,使它应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将风险限定于对流通环节的市场秩序、市场环境的危害;另一方面“系统性”将风险设置在对整个体系的功能产生的影响,并让不相干的第三方也承担了一定的成本。

第二。我们考量系统性风险的目的在于探寻应对方法与应对机制,避免损失的扩大。在系统性风险中,人们总能从风险中清理出引起风险的因素,透过这些不确定因素,我们会发现此类风险的发生基本上是由于系统构成要素、运作规则和发展环境的异化而导致的。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具有不可控性,我们能够做到的不是控制这些不确定性因素,而是防止损失的加剧。

第三,将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界定为结果的意义在于:它更准确地反映了系统性风险的本质,有利于我们加深对系统性风险的理解;它明确了系统性风险管理的方向――异化状态的控制与正常状态的恢复;明确了系统性风险管理的重中之重是建立危机应对机制,而不是突发事件的处理。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是指,在流通环节中,导致市场受到非系统性损害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一定义将区域性风险界定为一个事件,其特征有普遍性、区域性和可控性等。此概念的形成主要是基于以下几点:

第一,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对风险做出了限定,使它同样具有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将风险限定在与流通环节的市场相关联:另一方面“区域性”将风险设置在对区域的功能产生的影响,并在可以控制的范围内,而未影响到整个系统。

第二,我们考量区域性风险的目的在于防止此类风险的出现,避免损失的发生。在区域性风险中,风险结果不同于风险本身,透过风险结果,我们就会发现此类风险的发生就是主观的过错、背离运作规则和履职能力不强等因素而导致的。这些因素具有可控性,我们能够通过制度的完善,队伍建设的加强来控制这些因素,并对区域性风险发生负有责任之人加以处罚。

第三,将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界定为事件的意义在于:它明确了区域性风险的本质,避免了概念的混淆;它明确了区域性风险管理的方向――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控制和冲突调节;明确了区域性风险管理的首要任务是防范机制和处置机制的建立与完善。

二、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产生的原因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法律法规风险、政策性风险、制度性风险、环境性风险等,其中,环境风险包括社会环境风险和自然环境风险;区域性风险主要包括:廉政风险、执法风险等,其中,执法风险包括执法手段不足的风险、执法不到位的风险和履职能力弱的风险等。

(一)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发生的原因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的客观性在于该类风险的发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超越了人们的控制能力,其发生原因有以下几点:

1.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存在的现实原因

乌尔里希・贝克认为。“风险社会是指在全球化发展背景下。由于人类实践所导致的全球性风险占据主导地位的社会发展阶段”。这一概念强调了以理性、自由、民主、市场化、科学技术等为特征的现代性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类实践由于追求现代性对解放人类、推动全球发展的作用,而导致现代性悖论和异化所造成的社会风险。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流通环节的市场主体实践活动呈现的是一种无序的状态,这一方面是竞争的结果,同时也是社会发展阶段的现实情况。那么,对于流通环节的市场监管来说,这一因素使得监管总是要面临各类市场主体的创新活动,有时还要面对新的市场主体和新的经营业态,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了损失的不确定性,即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随时可能发生。而对于监管主体来说,其职责就在于防止此类损失的扩大。

2.法律的滞后性与制度缺陷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存在的客观原因

法律的滞后性与制度缺陷可以使我们陷入系统性风险。我国流通环节中现行的监管法规、监管制度、执法准则是以社会实践不断提出问题的前提下,不断完善的。有的监管法规和监管制度即使完全得到贯彻执行。其相应的监管工作也很难做到全面、客观。在现实工作中,我们的执法准则由于滞后性,更难得到及时的修正与完善。监管实践会提出什么问题?在什么时间提出问题?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情况。对于监管部门来说,要在监管实践行动之前准确分析、判断这些问题,并及时完善法律、弥补制度是不可能的,防止损失的扩大才是我们能够做到,并且应该做到的。

3.认识能力有限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存在的基本原因

认识能力是指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能力,它具有主观性,同时也具有客观性,是自然性和社会性的统一。认识过程就是人的认识能力发挥作用的过程。风险存在是与人的认识能力分不开的,对于一个事物的认识程度决定着我们对之控制的程度。我们对市场自身的了解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多,流通环节也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能够轻易地被我们把握,这是认识能力的客观性决定的。也就是说,我们的认识受环境、经验、知识、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对于风险的认识无法达到完整、全面的程度。使得我们在市场监管过程中,往往因监管、执法问题处理不当,被媒体、公众广泛关注后,没有认识到风险已经发生了,决策迟缓、无法妥善控制风险。

4.监管体制不够完善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体制是市场监管的职责划分和权力划分的方式和组织制度,是国家和国情的产物。监管体制是关系到市场监管工作得以正常运行的根本性问题。能够直接影响市场监管的效率和作用。流通环节市场监管工作的体制不完善具有客观性,受经济发展水平、市场环境、市场发育程度和执法资源等条件的制约。监管体制不完善引起的损害必定是系统性的,不是单个区域或单元的混乱。对于流通环节市场监管部门来说,

其监管体制不完善引起的损害具有关联性,不仅仅局限在监管部门之内。必定会影响与之相联系的领域。同时,监管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导致的损害是阶段性的,不可能始终存在。社会管理的自我调节和修复可以达到控制损害的效果。所以,监管体制不够完善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存在的重要原因。

(二)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发生的原因

廉政风险、执法风险是导致市场受到非系统性损害的具有区域性特征的不确定性因素。这些不确定性因素具有普遍性,可能会在各个地区、各个环节、各个阶段出现,需要普遍关注与防范。它具有区域性,即它的发生和影响是在一定区域内,不会引起系统的混乱。同时,它具有可控性。能够通过执法人员的努力防止发生。能够通过相关执法人员控制风险后果的范围。能够通过相关制度确定责任单位,并排除不确定性因素。它们产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监管执法人员素质有限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存在的首要原因

在监管过程中,实施监管工作的是各级执法人员,当监管人员缺乏监管知识,未能对新的监管方式方法进行有效研究和运用的时候,就会在监管执法过程中,出现履职越位、缺位和错位的情况,影响履职效应,降低市场监管工作的有效性,引发执法风险。这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存在的首要原因。

2.管理机制不够健全是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存在的客观原因

机制是指一个工作系统的组织或部分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和方式。客观地看,干部任用机制、激励机制等管理机制对于执法人员的廉政意识、责任意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些机制不健全是导致有些监管执法干部内无动力、外无压力,工作只重形式、不重实效的重要原因,也是导致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区域性风险存在的客观原因。

三、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管理

流通环节市场监管中的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存在考量着我们的发展程度、认识能力、自我修复水平和执法能力。加强对流通环节市场监管系统性风险和区域性风险的管理,既包括管理措施的完善,也包括管理程序的科学化与合理化。

1.树立风险意识

它是管理风险的第一步,流通环节的市场监管部门应该牢固树立监管风险观念,加强监管风险知识的培训,使全体监管执法人员在监管工作中必须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和恰当的职业怀疑,从每一项监管工作上防范和控制监管风险。

2.风险的识别与风险分析

风险识别一般要根据监管事项的性质,从潜在的事件及其产生的后果和潜在的后果及其产生的原因来检查风险。收集、整理监管事项可能的风险并充分征求各方意见。在确定了项目风险列表后,就可以进行风险分析了。风险分析的目的是确定每个风险对市场秩序的影响大小,一般是对已经识别出来的监管风险进行量化估计。

3.制定风险防范计划与风险监控办法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3)

中图分类号: TE14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加强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

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要开展风险管理,就要以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为风险管理的核心,监督管理生产作业环节全过程的危害加以识别和控制,从而,以风险管理的过程监控,保证生产服务作业各个环节的安全。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的基本思路是:

1、首先考虑消除危害因素(如果可能的话),其次是考虑降低风险,最后考虑采用个体防护设备(设施)。

2、是尽可能对危害因素进行综合评价,而不是对健康危害、人工搬运和机械伤害等进行单个评价。

3、是把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作为一项主动的活动而不是被动性活动。

4、对危害识别、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需要单位内每个员工共同参与。只有全员参与、积极配合、共同努力,才能使得三个过程真正取得成效。

5、考虑到危害识别、风险控制与风险控制过程的复杂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单位的规模、工作状况、性质、危害因素的复杂性和重要性的程度等因素。对于危害因素很小的单位来说,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的策划,并不意味着他们都必须进行复杂的危害识别、风险评价与风险控制活动,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作业的风险管理,就不需要进行复杂的识别、评价和控制活动。

二、加强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的对策

风险管理是一个过程管理,要实现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首先要对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环节进行危害识别,对识别出的危害进行定性的风险评价,从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环节的风险辨识找准切入点,采取科学、系统、符合实际情况的单元划分方法,确保既有利于辨识工作顺利进行、又同时避免辨识过程出现遗漏、重复、模糊等弊端,找出产生事故风险点。并对岗位设备、设施存在的危险点,提出消除、隔离、转移、降低、控制、防护风险的控制措施,由社区HSE管理部门组织专业安全管理人员及全体员工从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节点的风险辨识,综合其他安全管理技术和手段,进行生产服务节点风险分析和控制的制定,逐步完成社区各生产服务作业环节的风险管理。

1.完善风险管理为核心的HSE管理体系对策

牢固树立风险意识,完善以“风险管理”为核心,以“辨识、分析、控制、改进”为主要内容的HSE管理模式,通过宣传发动,组织员工广泛参与生产节点的控制与管理,积极落实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增强员工HSE素质的提升;依据国家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生产实际,按照HSE管理体系要求对现有的安全生产管理制度、各工种安全技术操作规程进行梳理、清理和修订,为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提供可控依据,并不断改进生产服务作业各节点的风险管理措施,进行有效地控制与实施。

2.建立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对策

一是建立风险管理体系。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要将主要生产服务作业节点工序和主要设备设施的管理制度、标准和规程修订完善汇总,形成一个完整、规范的生产节点管理体系,进行审核、实施。二是建立目标体系。对生产服务作业节点明确相应的风险分析与控制管理指标,将管理控制指标具体分解到每一个生产服务节点和岗位,每一个节点都有具体负责人,让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与控制措施落到实处。三是建立考核体系。建立社区管理中心、三级、基层生产服务作业节点考核体系,层层考核,确保风险管理的责任落实和目标实现。

3.完善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监督约束机制对策

进一步完善以督查、自查、互查为主的安全风险管理监督约束机制,树立“一切事故都是可以避免的”理念和“我的安全我负责,他人的安全我尽责”的观念,开展“查找身边十大隐患(风险)”排查活动,查找人、机、物、环境各方面存在的不安全因素,控制生产服务作业过程和设备设施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积极开展作业岗位“七想七不干”:一想安全禁令、不遵守不干;二想安全风险、不清楚不干;三想安全措施、不完善不干;四想安全技能、不具备不干;五想安全环境、不合格不干;六想安全用品、不配齐不干;七想安全确认、不落实不干。通过加强生产服务作业节点的风险控制与管理,让每名员工真正了解岗位风险,能够辨识岗位风险,能够降低岗位风险,做到相互间的安全监督、安全提醒、确保“三不伤害”(不伤害自己、不伤害他人、被他人伤害),真正做到个人无违章、岗位无隐患、班组无事故、过程无危险。

4.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控制措施对策

风险控制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技术型风险控制,一种是管理型风险控制,这两种基本形式并非一种单一的而是一个控制体系,这两种风险控制体系相结合是理想的风险控制模式。具体说,技术型风险控制的原则就是优先运用无危险或危险性较小的工艺、技术、原料、设备、设施、场所等。同时,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还应注意运用各种可以减少降低危害的安全技术,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各种技术进行不断的更新和投入。管理型风险控制就是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企业的经验建立各种制度,配备相应的机构和人员,进行各种安全健康培训和考核,开展各种形式的安全健康监督工作,建立员工健康安全应急救援机制和预案。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过程中的风险控制,主要按照管理型风险控制的理论,在以上主要生产服务过程中各节点风险识别、风险分析的基础上,相应制定个节点的风险控制措施。

经过对社区每个生产服务作业节点风险状况危害识别、风险分析,制定出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过程中各作业节点的风险控制措施。通过基层单位落实到生产服务作业过程中,实行过程控制,同时,基层单位在遇有设施设备、工艺流程等调整,或者生产服务节点风险分析、风险控制措施不完善等情况时,各基层单位应及时对生产服务节点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进行修订,保持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

总之,风险管理是以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为核心的防范生产服务作业过程中风险的管理过程,通过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将生产服务作业环节中的风险减至最低。运用风险管理的内涵,分析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在风险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研究探讨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风险管理思路和对策,建立和完善胜利油田社区主要生产服务作业环节危害识别、风险分析与风险控制措施,为今后胜利油田社区安全生产服务风险管理提供可靠的安全生产基础保障,从而,确保胜利油田社区生产服务作业环节风险得以受控,使到工作岗位和作业过程中的风险得到控制或降低,员工自身的风险意识得到了提高,员工熟知岗位和作业环境的风险,会查找身边存在的危害风险,作业前先想安全风险和确认安全,先想后干,确保岗位和服务作业环节安全生产。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4-8824(2009)-05-0086-02

风险管理是指对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或潜在的风险事件及预防方法的识别、评价、处理对策和科学管理[1]。护理安全一般是指患者在接受护理的全过程中,不发生法律和法定的规章制度允许范围以外的心理、机体结构或功能上的损害、障碍、缺陷或死亡[2]。近年来,我国的社区护理正在蓬勃发展并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公众医疗健康知识水平的提高,法制观念和自我保护意识的增强,家庭病床、出诊治疗等业务的开展,单岗作业率增加,与患者接触最密切的护理工作则存在着诸多环节的危险因素,因此,风险管理在护理安全工作中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1 风险识别

风险识别是风险管理的第一步,是对潜在的和客观存在的各种护理风险进行系统的连续的识别和归类。

1.1 目前社区护士普遍学历不高,年龄偏大,职称结构不合理,对如何进行家庭资料收集分析并对家庭问题及危险因素进行判断,家庭安全护理知识、社区护理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知识缺乏,普遍存在重临床护理、疾病护理和医院内护理,轻保健护理、康复护理和家庭护理的现象。社区护理工作与医院工作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护理人员对患者在医院的情况不了解,工作缺乏针对性。

1.2 社区护士面对千差万别的服务对象,病情变化多端,用药情况复杂,如患者体质差异、给药的方法、方式不当,药物本身发生不良反应、药品变质失效会给患者造成不安全后果;轮流出诊匆忙的交接班可能造成治疗错误、贴错标识将造成用药错误;家庭病床输液患者私自调节滴数、更换液体方法不当,担心空气栓塞、输液反应等。

1.3 社区护士除了要将临床护理中的基础护理技术应用到社区外,还要熟练掌握社区急救、家庭急救、外伤清创缝合技术、洗胃、小儿头皮静脉穿刺、吸氧等技术操作。如输液时的小静脉穿刺就需要反复选择血管,穿刺时有时不能做到一针见血,老年人及婴幼儿视、听、触觉等感知能力差会产生不安全因素。

2 实施风险管理措施

2.1 成立护理风险管理小组

2.1.1 由护士长、主管护师和护士各一名组成,按照风险管理程序开展工作。

2.1.2 明确分工监管范围,系统收集临床护理、社区护理、社区急救、出诊服务、家庭病床的风险信息,分析现有护理风险的主客观因素,制定规避风险的措施,护士长重点检查措施是否到位,经常电话征求家属及出诊患者意见。

2.1.3 每周召开风险管理小组例会,进行总结、分析、反馈,把发生护理不安全事件后的消极处理变为护理不安全事件发生前的积极预防,处理更全面、科学[3]。

2.1.4 提高护士风险意识和服务意识,学习相关法律知识,定期进行《医疗事故处理条例》的学习,分析医疗护理形势,学习风险管理知识,提高护士防范风险的意识。

2.2 增强法制观念,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由于社区护理要走向社区、进入家庭,直接面向社区人群,以入户服务为主。服务内容中保健、预防服务占很大比重,因此,必须进行规范化的在职转岗培训。重点放在慢性病管理,家庭安全护理知识,社区护理相关的法律法规,强调护理安全意识,加强社区、家庭环境下护士自身安全防范,患者安全管理,安全用药等方面内容的培训。

3 讨论

3.1 完善各种制度和流程 完善、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是防范差错事故及纠纷的良好基础,严格执行各项制度,护士长不定期监督落实情况。政策、法规是进社区护理事业发展的保障,政府应尽快制定社区护理服务工作的各项法律法规,重新界定社区护理的功能和社区护士的职责,保障社区医护人员的切身利益。

3.2 认真履行告知制度 护士在执行任何一项操作前,必须解释操作的目的和意义,及时告知患者要注意的问题,形成共识。护理人员在进行某项操作时,必须根据专业经验以及患者从中所获利益和潜在风险所占比例等因素做出评估,如果预期的收益较风险为大,则建议患者接纳风险,实施相关治疗。

参考文献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5)

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紧紧围绕“创新群众路线工作法,实现跨越发展”的总体要求,不断拓展联系群众途径,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切实保障群众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建立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涉稳隐患的工作机制,确保我乡社会和谐稳定。

二、主要内容

(一)评估项目:乡场镇居民生活用水价格调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二)评估范围:乡文兴社区全体居民,场镇各单位,乡“两委员一代表”,乡其他群众。

(三)评估内容:1、事项合法性。决策机关是否在权限范围内进行决策;决策内容是否符合现行法律法规及政策;决策程序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规定。2、事项合理性。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否保障和改善了民生;是否保持了政策的连续性、相对稳定性;是否兼顾群众的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是否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的诉求;是否会造成其它地方、其它行业、其它群众的攀比,引发不良连锁反应。

3、事项安全性。是否存在重大公共安全隐患;是否可能引发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重大社会治安问题、较大规模群众上访和、过激过度的网络负面舆论,以及其它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可能引发的社会稳定风险是否可防、可制、可化解。4、事项可行性。出台的时机和条件是否成熟;本级财力能否承受;是否超过大多数群众的承受能力;是否得到大多数群众的接受和支持;是否坚持了审查审批和报批程序;是否符合实际且可操作;制定的风险化解措施和应急处置预案是否周密完善、科学有效。

(四)时间:2013年3月-5月底。

(五)评估地点:乡文兴社区。

三、实施步骤

(一)成立领导小组。为加强领导、提高工作效率,保证乡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法试点工作顺利开展,成立以乡党委委员、副乡长徐治富为组长的“乡重大事项风险评估法试点工作领导小组”,编制《乡场镇用水价格调整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实施方案》。

(二)搜集资料掌握情况。工作组向社会公布本次水价调整的基本情况、方案、法律和政策依据,以及反映意见的具体途径和期限等内容。全面收集事项的合法性、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等方面的基础资料、信息和数据,为评估提供全面、真实、准确的第一手资料。

(三)预测风险。

①采取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对水价调整的合法性、合理性、安全性、可行性作出全面评估。

②对水价调整可能引起的显性风险、潜在风险和可能诱发风险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③对水价调整实施后可能引发的矛盾冲突以及涉及的人员数量、范围和激烈程度等作出预测评估,识别风险点。

④分析风险源,评估风险概率,预见风险后果,确定风险程度。

(四)形成风险评估报告。工作组根据广泛调查情况,对各种风险进行科学分析与评估,形成评估报告草案。内容包括:基本情况,预测评估情况,风险防范、化解措施及应急处置预案,评估结果和决策建议意见等,并上报区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五)专家评审。区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组织政研、法制、维稳、专家评审员、利益群众代表对评估报告进行评审,提出综合评审意见。须经三分之二以上利益群众同意通过。

(六)集体会审决策。决策事项无风险的,可以作出决策;存在较小风险的,在预先做好风险防范和化解工作、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后,可以作出决策;存在较大风险的,要暂缓作出决策,并要求提出决策建议的单位修改完善决策方案,经再次组织评估确认风险等级降低的,可以作出决策;存在重大风险的,不得作出决策。

(七)跟踪项目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要坚持全程动态跟踪,及时监测、排查新出现的矛盾和问题,需要对决策进行调整的,要及时调整;需要停止执行的,要立即停止执行。

四、实施要求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6)

[中图分类号]F830.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5024(2009)02-0167-03

[作者简介]万天舒,中国交通银行会计结算部风险管理处处长、高级经济师,博士生,研究方向为银行会计结算管理。

(上海200120)

2004年6月26日,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公布了《统一资本计量和资本标准的国际协议:修订框架》,即“新巴塞尔协议”,决定于2006年开始在十国集团实施,并积极推动新资本协议在全球范围内的实施。目前,已有近百个国家明确表示将实施新巴塞尔协议,同时这一协议也得到我国银行业的响应。新巴塞尔协议的重要特点之一就是:在继承1日协议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这三大支柱的同时,在“最低资本要求”这第一支柱中,独立提出了操作风险的概念,并与信用风险、市场风险一起共同构成银行风险资本的计量和监管框架,使得操作风险成为商业银行面对的三大主体风险之一。

新巴塞尔协议第644条将操作风险定义为:由不完善或有问题的内部程序、人员、系统或外部事件所造成损失的风险。作为商业银行中从业人员最多、业务流程最长、业务操作环节最复杂、直接使用账务处理系统、直接接触外部客户的业务条线,会计核算与支付结算部门最容易受到来自人员、外部事件、内部流程与系统等方面的风险威胁,会计结算领域的操作风险首当其冲成为商业银行操作风险最主要的表现形式。

一、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特点及成因

(一)近年来我国几个典型的银行业会计结算领域操作风险案例

1.“内外勾结”挪用客户资金案件。2005年1月4日,东北高速有限公司在中国银行黑龙江河松街支行的2.93亿元存款消失,此后数日接连暴出其他数家单位的存款失窃,总额近10亿之多。该案的主要作案手法是:该支行负责人高山与支行多名人员串通,上门为企业办理开户手续,然后中途把企业预留印鉴偷换,并调换成自己控制的印鉴,从而掌握企业账户的支配权,任意调度资金。同时,对企业出具虚假的存款证明和对账单,掩盖事实真相a

2.“监守自盗”窃取金库库款案件。2007年4月14日14时许,河北省邯郸市农业银行金库发生一起特大盗窃案,两名管库员任晓峰、马向景共盗取库款近5100万元人民币。任、马两人相互勾结,利用掌握金库密码和钥匙的便利,先后多次进入库房直接大肆盗取现金。但由于该行金库管理混乱,监控不力,一直未被发现。

3.“空存实取”盗取银行资金案件。2006年8月23日-10月10日期间,山东省德州市建设银行平原支行短期合同工刁娜共挪用、盗用银行资金2180万元,用于购买体育。主要作案手法是:一是空存现金,在没有收到实际资金的情况下,直接虚增存款;二是直接盗取现金。刁娜在作案期间,多次在中午闲暇时直接盗取现金交予柜台外同伙,或下班后自行夹带现金离开,甚至直接将现金交其他柜员存入同伙账户。

(二)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基本特点

以上几起案件都是近年来广为披露并造成极大社会影响的案件,是会计结算操作风险在不同地域商业银行会计运营管理的不同环节、不同部位的典型表现,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些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基本特点:

一是特定性。操作风险不同于市场风险和信用风险,它更多地内在于、内生于银行内部的业务操作,风险的发生往往由于银行内部人员的参与,银行员工的违规行为,或不按既定流程和要求的行为所导致,风险的大小受到不同的人主观因素的影响。同时,操作风险因素主要存在于银行的业务操作中,操作风险事件前后之间也有关联,单个操作风险因素与操作风险程度与大小之间不存在可以定量界定的关系。

二是差异性。作为会计结算领域的操作风险,因发生在不同部位、不同业务环节或不同地域,其表现形式仍然存在一定差异。有些环节由于业务交易量大、办理业务人员多,受到操作风险冲击的可能性比较大,但损失往往可以控制。有些环节尽管接触到的操作人员较少,业务量也不大,发生操作风险的频率相对较低,但是一旦发生,损失将有可能无法限量。由于所在地域的不同,会计操作风险也会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特点,如在有些地区,会计操作风险呈现出高发频发态势,风险环节相对集中。而在有些地区,会计操作风险表现得较为散发,风险环节也相对分散。

三是复杂性。商业银行会计操作风险源于多种因素,其更多的时候表现为一种突发性和隐蔽性事件,常常带有鲜明的个案特征。因此,对于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部门来说,很难准确监控那些对于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来说最重要的风险因素,也很难像管理信用风险和市场风险那样,对操作风险发生的趋势进行判断和预测,或对操作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进行计量和估算。

(三)引发我国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主要因素

尽管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表现形式各有不同,风险的发生也不遵循某种规律,但综观近年来发生在不同地区、不同商业银行的各类型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人员和外部事件是两个最主要的风险诱发因素。

人的因素在操作风险的产生方面占有很大的比重,因为人是业务操作的主导者和实施者,银行员工的道德水平、风险意识、工作责任心、业务知识、操作熟练程度等将直接导致操作风险的产生,或者可以直接预防和控制操作风险。

外部事件也对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一方面,商业银行位于国民经济发展和经济金融体系中的核心位置,各类外部政治、社会、经济事件,或多或少,或快或慢,或直接或间接会影响到银行会计结算体系中,成为诱发风险的因素;另一方面,作为经济中枢、社会资金结算中介和现金流通集散场所的商业银行还越来越多地受到来自外部环境中各类觊觎银行内部资金的欺诈事件侵扰。此外,银行内部员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可能导致一些因道德风险引发操作风险的事件发生。

作为诱发会计操作风险的两大因素――人和外部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不同地域环境的影响,从而使得会计操作风险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征。

二、会计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1.不同的地域形成不同的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特点。《晏子春秋》中有句古话说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这形象地说明了在不同地区环境的影响下,同一事物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表现。我国是一个大国,一是地域广大,陆

上国土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高原、盆地、平原、丘陵、山川、河流星罗棋布,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形成了不同地区人们特有的生活习惯和性格特征。二是文化博大,五千年的灿烂文明使得不同历史时期形成的文化在不同地区不断传承,形成了各个地区特有的人文风俗和文化特征。这些地域性差异突出地反映在外部社会经济环境上,突出地表现为人的文化观念和行为方式的差异。金融产业的成长是金融产业的空间运动长期演化的结果,银行业作为金融业中重要的一环也不例外,也需要通过对地域环境的适应,不断调整内部结构,达到区域内的平衡。在这种调整下,整体上必然会出现非均衡、不同步的特征,从而导致不同地域银行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和特征存在差异。

2.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管理成为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新课题。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不同地域由于其外部社会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各不相同,人文文化风俗各有特点,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分布存在不平衡,风险的特点也存在差异,这就要求商业银行的会计风险管理者要结合不同地域文化,深入分析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特征,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提高管理的有效性与针对性。

而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整体管理模式来看,基本上总行层面都是全行一盘棋式的“大一统”管理模式,管理要求全面,全行标准统一,但没有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分行的特点,突出针对性的管理要求,失去了风险管理的敏感性。各分行层面更多地侧重于按照既定的规则和要求进行业务管理和操作,缺乏对自身特点的深入分析和深刻认识,往往身处在特定环境中也很难对自身管理弱点和重点进行深刻把握。进行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分析,实施有地域特色的会计风险管理措施,成为当前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者面临的一个崭新课题。

三、会计操作风险地域性分析的思路和框架

人和外部事件是影响地域性会计操作风险的主导因素,但影响人和外部环境的地域性因素也是多维度和多层面的。我们在对不同地理区域进行地域性会计风险因素分析时,也应按照不同的层面和角度分别展开。

1.地区人文文化的继承性对会计操作风险特征产生影响。不同地区由于其地理区位和历史背景不同,在人文和文化上也会产生较大差异,而这一差异突出地表现在人的行为方式、思想状态、风险偏好等方面,使得不同地区银行业会计风险管理中面临着不同的状况和问题。东北地区位于我国版图的最东和最北部,历史上被称为“关外”或“关东”。清朝开始的“闯关东”,使得大量来自天南海北的人口和文化融合,形成了相互团结、讲究情义的人文环境,也造就了东北人民风淳朴、粗犷豪放、结朋交友、讲义气、好面子的民俗风貌。而这一人文特征在商业银行会计风险管理领域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本地区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案件中内外勾结作案较多,“一条龙”式的窝案多发。近年来,东北地区发生的银行业会计操作风险案件几乎全部集中在基层营业机构,绝大多数属于内外勾结作案和集体作案,银行现有的制度、流程和系统约束作用有限,给我们及时识别风险、有效防范案件带来了更大难度,需要我们采取更为有效甚至是非常规的管理和防控手段。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7)

中心全体工作人员参与行评意识强烈,切实把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纳入总体工作规划,并保证了行评工作的机构落实、责任落实。实行“一把手工程”,成立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小组,由中心陈主任为组长,李副主任为副组长,内设科室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工作,建立了主任亲自抓,分管副主任具体抓,行评办组织协调的工作格局,更好地配合市社会劳动保险公司与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抓好行风评议各项工作的具体落实。制定了《区社会保险中心年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细则》社保[]号下发至各科室及各个工作人员,明确行评指导思想、目标、内容、方法步骤和要求。

二、召开动员大会,统一中心干部职工的思想认识

组织学习《泉州市劳动保障系统年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方案》、《泉州市社会劳动保险系统年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方案》和《区劳动保障系统年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实施方案》,传达市、区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精神和要求,具体部署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把本中心干部职工的思想、行动统一到民主评议行风工作上来,增强了参与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学习活动,使全体职工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爱岗敬业,围绕服务对象开展工作,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工作效率,创造了一个活泼健康、乐观进取的工作氛围。

三、创新宣传手段,夯实行评基础

通过分发宣传单、摆摊设点等形式,把开展民主评议行风的目标、内容向社会公开,发动广大群众积极参与;设置意见箱,公布投诉电话、,自觉接受群众监督;同时改进民主评议行风的测评手段,利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开设行评网页,在中心网站上公布行评情况,设立行评调查栏,征询群众意见。通过以上多层次、全方位的立体宣传,努力营造社会舆论氛围,为本次行评工作的顺利开展夯实了基础。

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开展伊始,我中心与局行评办密切配合,参与局组织的座谈会、在繁华地段设点宣传、分发宣传材料,累计发放宣传材料多份,累计接受群众咨询多人次。另外,我中心还开通了行评热线和网上行评网页()接受群众监督和参与行评工作,至目前已有多人通过网上行评调查栏参与我中心的行评调查,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同时,深入基层,分发了份行评问卷调查表,共回收了份。

通过宣传活动,使广大群众了解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主动支持和参与行评工作;另一方面通过信息的反馈,使我中心认识到工作中存在的不足,进而促使工作的开展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强化队伍建设,健全规章制度

(一)内强素质,外塑形象。中心坚持以开展行评工作为契机,以培训促服务、以服务求发展,引导干部职工学理论、学科学、学业务、学管理,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娴熟的职业技能。建立学习制度,坚持每周一次的全局理论业务知识学习会,以“两本书”为学习重点,不定期集中中心工作人员进行业务政策及理论的学习,研讨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思路;同时,鼓励中心干部职工参加自学、函授等各种形式的再教育学习活动,不断提高全体工作人员的政治理论素质和业务操作水平,加快建设一支党和人民满意、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社会保险经办队伍。

二健全规章制度,改善服务设施,改进服务方式和服务手段,切实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在中心原有规章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完善,新出台了《区社会保险中心内设机构岗位职责暂定》、《区社会保险中心关于进一步加强考勤管理制度的通知》、《区社会保险中心工作人员职责》、《区社会保险中心效能建设工作制度试行》和《区社会保险中心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意见》五项内部管理措施,并组织全体职工进行学习,明确工作职责,提高办事效率。继续实行社会服务承诺制、首问责任制、一次性告之和限时办结制度,大力推行勤奋务实“十办”和文明服务用语,杜绝服务忌语。完善办事流程图、服务指南和政务公开栏,印制服务卡,方便参保人员与我中心的联系。并将内设科室岗位职责、工作人员职责以及社会保险制度执行情况等内容上墙、上网公开,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

五、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为契机,促进社会保险事业的深入发展

中心以维护社会稳定为主线,围绕开发大局,努力开拓、锐意进取,构筑了较为完善的社会保险体系,率先在全省建立了精简高效、集机关、企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农村保险“五保合一”的运行模式。民主评议行风工作的开展,对社会保险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心以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为契机,不断地推进社会保险各项工作的深化发展。

(一)落实服务承诺,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社会化发放。企业养老保险费转由地税部门征收后,基金来源得到了进一步保证,对于个别机关事业单位欠缴养老保险费这一问题,采取加强联系、督促催缴的办法,保证了养老保险费的及时入帐。同时,加强业务部门之间的协调联系,按照业务流程和工作分工,及时拨付养老金,全区离退休人员均能在每月日足额领到养老金。月份,共支付企业养老金万元;征收机关事业养老保险费万元,支出万元,征收企业工伤保险费万元,支出万元;征收企业生育保险费万元,支出万元;征收机关事业单位工伤医疗费基金万元,支出万元;征收机关事业单位生育医疗费基金万元,支出万元;征收农村义务兵养老保险费万元。

(二)配合国企改革,为下岗职工开设个人缴费服务窗口,方便下岗职工养老保险关系的接续和保险金的缴纳。月份共为个下岗职工缴纳养老保险费万元。

(三)规范档案管理和业务流程。一是要求各工作人员将有关业务档案按时间按单位类别科学归档备查;二是规范社会保险基金支出流程和退休审批流程等相关业务操作,并体现在中心醒目位置,方便办事人员及群众办理社保手续,提高工作人员的办事效率和工作质量。三是利用退休证换新证这一有利时机,开展反冒领养老金工作,发放退休人员个人情况表,做好退休人员信息数据库的信息收集和计算机系统信息录入工作,并于月份开始从新的信息系统发放离退休金。

(四)集中力量做好退休调资及补发工作,迎接党的十六大顺利召开。根据省、市劳动社保的统一布署,中心临时抽调人员,于月份前及时完成全区名退休人员的退休金调资工作,并全部拨付到退休人员的存折中,及时地将党和国家的关怀传达给广大离退休人员。

(五)创新宣传手段,提高广大劳动者的社会保险意识。积极参与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与地税等部门的宣传活动,发放宣传材料多份;同时,创新宣传手段,组织工作人员开发了“区社会保险中心网站”,通过网络系统,将各项社会保险政策、法规传送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并在网上提供咨询服务,为广大劳动者排忧解难。

(六)举办免费的社保政策培训班,提高参保单位办事人员的工作效率。⒈举办了两期社会保险知识及操作规范业务培训班,共为家企业名社保经办人员提供了免费培训,让这些企业的经办人员进一步了解和熟悉社保政策,提高参保单位社保经办人员的工作效率,切实有效地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⒉为加强和规范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机构机构、定点零售药店的管理,提高全体医务人员医疗保险政策的掌握深度,更好地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员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专门编写了培训教材,组织了家定点医疗机构及定点药店的名工作人员进行考试,并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益。

(七)规范个人帐户管理,严格对帐制度。积极与地税部门进行沟通联系,理顺参保单位及参保人员参保资料的收集和归纳建档,准确登记个人缴费信息,及时完成了全区份个人对帐单的打印校对工作,让广大参保人员缴得明白、算得清楚。版权所有,全国公务员共同的天地!

(八)推进社会保险体制改革,促进其他各项社会保险工作的协调稳定发展。积极稳妥地推进区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扩大医疗保险覆盖面,努力维护广大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目前,基本医疗保险已在全区机关事业中实现全覆盖并逐步向企业扩展,区内粮食系统、金融系统和邮电系统已全部参加我区的基本医疗保险;至月份,共有家、人参加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统筹,其中企业有家、人。年月份共征收基金万元,支出万元,当年节余基金万元,实现基金累计节余万元。为了方便解除劳动关系等人员按政策规定参加基本医疗保险,我中心专门开设了医疗保险个人缴费窗口,至目前共受理社会性参保人员人,较好地保障了这部分人员的基本医疗需求。

(九)主动加强与区内大、中企业的联系和协调,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随着炼化一体化工程的起动,经济建设将再掀新潮,社保中心紧紧围绕这一开发大局,千方百计宣传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引导各新办企业参加社会保险统筹,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区内粮食系统、金融系统、邮电系统以及海洋集团、二化公司等大、中型企业已全部参加我区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会保险统筹,有力地保障了这些企业员工的合法权益。同时,积极争取省、市各上级劳动保障部门的支持,尽力做好个别企业的协调工作,月日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宋健华副厅长带领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医保处陈新榕处长与省医保中心主任陈成武一行,在泉州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卢连枝副局长与区人事劳动和社会保障局谢清池局长等人的陪同下,到福建炼油化工有限公司就该公司参加区基本医疗保险统筹事宜进行协调,有力地促进了我区社会保险事业的开展。

(十)规范管理离休干部等特殊群体的医疗费报销工作,方便离休干部享受医疗保障。中心于年月日起财政等部门处理离休干部等特殊群体的医疗费用报销工作,并出台了《关于离休干部等特殊群体医疗费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下发到每位服务对象手中;为了方便这些人员报销医疗费用,为每位离休干部办理一本公费医疗银行存折,简化离休干部报销医疗费用的程序。至月底共受理人次元的医疗费用。

六、广泛征集意见和建议,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提高

年月日市行评代表对我中心开展民主评议行风工作情况进行明察暗访,并通过召开座谈会、发放问卷调查表等多种形式了解我中心行评工作的进展,代表们对区社会保险在我区开发建设中所做的工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并就存在不足之处提出了建议和意见;我中心也通过分发调查问卷及开通网上评议栏广泛地征询社保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根据代表和群众所提出的行风问题,我中心及时地有针对性地加以整改。

(一)加大社保经办机构窗口建设力度,全面提高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的对外形象。⒈未雨绸缪,积极争取资金、提早规划设计新的办公环境。我中心在新办公大楼建设之前,专门请相关设计部门,按照“三优文明窗口”的建设要求,规划设计了“柜台化、开放式”的办公场所,目前正在抓紧施工之中。⒉不断改善现有的办公环境。把社保经办科室分布图、办事流程图、服务指南、服务承诺、工作职责、监督岗、人员去向牌等信息全部上墙,接受群众监督,方便群众办事。⒊强化考勤管理力度,工作人员统一着装,佩带胸卡上岗,做到文明礼貌、仪表端庄,充分体现了新一代社保人的风采。⒋统一配备计算机,实现办公自动化。每个工作人员人手一部计算机,同时加强计算机知识培训,做到持证上岗,提高了整个中心的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

(二)开拓创新,采用各种形式加大社会保险政策法规的宣传力度。⒈积极联系区广电部门,对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宣传活动进行报道,扩大宣传的覆盖面,共播出各种社保新闻条。⒉编写、印制宣传资料,深入基层一线,分发宣传材料。⒊创建社保网站,方便社会人员咨询了解社会保险政策法规。⒋举办劳工人员政策业务培训班,切实提高企业劳工特别是新保企业劳工的业务水平,方便劳工熟悉掌握社保政策。⒌举办定点医疗机构、定点药店医务工作人员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法规培训考试,提高他们的基本医疗保险业务操作水平。⒍鼓励工作人员积极钻研业务知识,并形成理论文章向各种专业杂志刊物投稿,努力宣传社会保险政策法规。⒎在中心办公厅设置社会保险政策资料架,免费提供各种社会保险政策法规宣传资料,方便群众索取查阅。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8)

一、强化责任担当,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

(一)紧扣“两个为主”,强化主体责任履行。一是以党委书记全面负责为主。街道党委始终把加强政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以街道党委书记一把手全面负责为主,带头履行好第一责任人的职责,前两个季度组织召开2次党风廉政建设专题会议,学习传达《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和上级重要文件精神和要求,研究部署街道党风廉政建设工作,做到“两个维护”,分析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同时,支持街道纪委履行监督责任,主动接受纪委监督检查考核。二是以班子其他成员在分管工作中履行“一岗双责”职责为主。按照 “一岗双责”要求,将廉政建设责任制进行层层分解细化,各分管领导按照分工各负其责,抓好分管工作、站所中心、所包社区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真正把主体责任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街道党委书记要求班子成员将自己分管领域和自己本人党风廉政建设方面的情况,每季度进行一次汇报。

严格贯彻落实区纪委监委及办公室下发的各种文件,对基层减负。纠正街道存在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部署社区持续走访涉黑涉恶势力及其保护伞。加强在“四抓四促”整治工作中的监督作用,严禁本街道出现焚烧、掩埋垃圾等现象,要求工作人员全部装袋拉走。及时及早组织学习赵乐际同志在甘肃的讲话精神,在宁夏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区纪委要求组织落实民生领域监督信息平台实施项目和救助资金数据核实录入。

(二)抓好“四个关键”, 力促监督责任落实。抓时间节点。在“元旦”、“春节”、“端午”节前后,传达区纪委的廉政提醒,要求干部职工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区关于改进作风的各项规定精神,要求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拒收节礼、年货,做到风清气正;街道纪委监察室采取明察暗访、重点抽查等形式,开展监督检查。抓重点问题。围绕街道社区中心工作特点,重点杜绝各社区疫情防控物资分配不均,杜绝干部职工消毒防疫用品发放不及时,杜绝“四抓四促”工作该拆的违建不拆,杜绝低保办理中的人情保、关系保及为民办实事环节中的以权谋私、以职谋私、贪污腐败、吃拿卡要;坚决整治“三公”经费使用中的奢侈浪费、贪污腐败及财经纪律执行中的隐瞒、滞留、占压规费收入;彻底刹住领导、干部在红白喜事操办中的借机敛财,项目建设中的违规行为,违规参股经商,非法参与等风气;坚决遏制选人用人上的不正之风,实现干部工作风清气正。 抓制度执行。坚持《请销假制度》,靠制度管权、管人、管事,形成制度管理新常态,重点加强对党务政务公开、财务管理、领导干部述职述廉、干部八小时以外监督管理、党风廉政建设谈话、责任追究等制度的执行力度,切实做到有令即行、有禁则止。抓督查问责。充分发挥街道纪委履行效能监督职责,不定时查作风、查岗、查纪律、督查工作落实,确保党员干部队伍严守日常约束、内部制度。在疫情期间,街道纪委对监测点和社区提出20 余数条督察建议意见。对“四风”问题突出、违反政治纪律和组织纪律,发生顶风违纪问题的,既追究主体责任、监督责任,又严肃追究领导责任。  

二、强化宣传教育,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能力

一是强化学习教育。坚持党委中心组和干部集中学习制度,及时传达学习区委区政府常务会议上学习的重要文件,把党风廉政建设相关政策法规列入学习计划,强化学习效果,今年共组织学习10余次,要求每位党员干部记录不少于1万字的学习笔记;开展廉政文化宣传,观看警示教育片2次,推送一系列经典的廉政故事;以道德讲堂、廉政党课等为平台,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道德讲堂,每季度上一次廉政党课,通过学习教育,强化了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纪律意识,增强了清政廉洁,遵纪守法的自觉性,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思想防线。组织了对两会精神的学习,是干部与时俱进,紧跟形势。二是强化主题教育。有计划地组织街道党员干部开展主体鲜明、内容丰富的廉政教育“三个一”活动。继续开展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了一次理想信念教育活动,拟在“七一”前夕,组织党员干部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屈吴山开展以“弘扬红色文化、重温红色记忆、传承革命精神”为主题的理想信念教育活动;上一次“专题廉政党课”;开展一次“廉政专题演讲活动”,从而进一步强化干部廉洁自律意识。三是强化廉政风险警示教育。通过设置廉政文化宣传专栏、廉政文化长廊、悬挂廉政警句警言等,筑牢党员干部廉洁从政的思想道德基础。同时,进一步完善廉政档案建设,制定了街道领导岗位廉政风险警示牌、廉政风险点防范管理工作流程图,进一步提高了领导干部廉政风险防范意识,营造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良好氛围。四是强化对外宣传,街道前两个季度总共出廉政纪检简报12份,被区纪委采用5次,今年街道廉政宣传成绩突出。

三、重视信访举报,加大案件的查办力度

一是整合资源,建立联合办案机制。坚持“纠建并举”和“主管部门负责”的原则,充分发挥纪检监察的组织协调作用,按照“综合协调、明确分工”的办案思路,做好与街道政法、司法、信访等部门的协调工作,形成强大的办案合力。二是认真贯彻落实上级部门关于“小微”权力整治治理的要求,结合我街道实际,梳理社区小微权力并印发了《关于加强社区“小微权力”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紧紧围绕社区工作风险点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与街道有关部门密切配合,严肃查处干苍贪蚁腐,推诿扯皮,作风散漫、效率低下、服务态度差等问题。三是跟踪排查,拓宽案件线索渠道。通过强化社区监委会职责,在社区设置举报电话广泛收集案件线索,注意挖掘隐藏的存量问题,尤其是社区低保、廉租住房补贴等惠民政策落实方面的问题。同时,街道纪委始终把监督检查作为推动工作的有效措施,先后开展督促检查10次,上半年,开展集体约谈2次,开展一对一约谈92人次。

四、严督查强问责,力促“三重”工作落实

今年以来街道纪委严格按照区纪委问效问廉问责抓落实促“三重”工作有关要求,在街道深入开展问效问廉问责抓落实促“三重”工作行动。一是将分散社区集中办公,加强管理。街道党委将红平、红川、红卫三个边远分散社区集中到红星社区办公,一方面加强了管理,一方面方便了居民办事,因我街道属于矿区街道,随着资源枯竭,多数居民迁居城区,到红星社区办事距离更近,更加方便。二是强化监督定性量化工作业绩。以持续开展“两学一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契机,将街道“三重”工作、日常工作按照工作岗位明确责任部门、责任人及完成时限,并于每月末对街道各站所、各社区工作落实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查找各站所中心、社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并将问题及时反馈,确保街道全年工作任务得到落实。各站所中心、社区每月的工作目标在党务、政务(居务)公开栏上进行公示,接受党员群众的监督。三是严格“三公”经费管理。直面区财政紧张的实际,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决贯彻管理制度,持续加强财务管理,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确保有限的资金用在为民办实事、办好事上。四是强化奖惩挂钩。严格执行区委、街道党委相关规定,对发现的党员干部上班时间脱岗,上网玩游戏、炒股,借下社区之名办私事等现象,责令书面检查并全街道进行通报,同时根据情况扣发季效奖,取消年终考核评优资格。街道党委支持街道纪委对群众反应的问题线索进行实事求是调查问责,目前有1件线索正在初步核查中。

五、查准找实廉政风险点,强化廉政风险防控

为积极推进预防制度和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规范各项权力的内涵、主体和行使范围,街道党委深入开展廉政风险点排查工作。一是抓好宣传教育。深入学习党风廉政建设政策理论以及法律法规,明确廉政风险防范管理的主要内容,认真思考此项工作对街道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深化对廉政风险点的认识和研究。二是明确排查内容和范围。以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外部环境、业务流程为主要内容,结合各自工作职责,做到抓准要害,有的放矢。三是确定排查方法。采取“自己查、群众帮、领导提、组织审”的方法,分别排查出各站所、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和个人存在的廉政风险点,为制定防范控制风险措施和办法打下坚实基础。四是严格审核把关。按照“层层把关,分级负责”原则,一般工作人员查找的风险点由站所负责人把关,站所负责人的风险点由分管领导审核把关,班子成员风险点由街道党委书记审核把关,单位风险由街道党委审核把关,确保风险点查实、查清、查透。

六、存在的问题

我街道党风廉政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一是政治理论学习上还不够深入、系统,反腐倡廉教育形式单一,创新不够。对新形势下党风廉政建设工作的新路子、新方法探索还不够;二是从严治党有待进一步提高,监督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党员干部的管理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长效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三是对干部管理人性化较多,“红脸出汗”较多,惩处问责的少,街道党委要进一步督促街道纪委对违纪问题的查处。

七、下一步打算

一是继续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干部树立“四个意识”,营造风清气正,干净担当,谋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9)

财政风险以其客观实在性蕴含于财政运行的全过程。县乡财政是我国财政体系的基础,其稳定性直接关系着基层政府职能的发挥。目前我国县乡财政系统中蕴藏着巨大的风险问题已经成为共识,但是县乡财政风险的特点及其应影响还有待于再认识。

一、我国县乡财政风险的特点

(一)我国县乡财政风险带有明显转型期的特点

我国自1978年实行财政体制改革以来,相继进行了几次大的调整,尤其实行分税制后,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明晰了事权与财权的划分,但是在省以下政府对此却没有清晰的划分,这导致上级政府利用手中规则制定权,上收财权下放事权,引发县乡政府事权与财权的倒挂现象,造成县乡政府自身职能弱化,基本公共产品与服务长期供给不足。众多县乡政府依靠借款和欠债维持其基本职能,债务负担沉重。据统计截至2008年全国乡镇一级政府负债约在 2500亿元左右,平均每个乡镇500万元以上。虽然我国县乡财政风险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但却体现出明显的转型期特点。我国计划经济体制带有巨大的惯性,农业结构调整缓慢,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乡镇企业层次低、发展缓慢,农村城镇化发展滞后引发了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缓慢,近几年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投入力度,农村居民收入有了一定的增长,农村居民对于公共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呈现较快的增长趋势,但由于农村公共产品和服务欠债过多,县乡政府的可支配财力达不到与公共需求同步增长的程度,由此造成收支矛盾加剧,增加了县乡财政风险,但是这样的财政风险又是可以随着县乡经济体制的调整,上级政府加大对县乡政府转移支付力度以及事权与财权不断调整规范而逐渐减少,因此我国的县乡财政风险带有明显的转型期的特点。

(二)我国县乡财政风险地域分布不均衡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呈现东高西低的态势,即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强于中西部地区,东部沿海7省3市占全国领土面积的10.8%,但是却生产了全国60.8%的GDP(2010年),这反映了不同地区间县乡财政发展的不平衡。从财政收入看,中西部地区县乡财政收入远低于东部地区,且收入质量也不及东部地区。东部地区平均每镇财政收入2832万元,而西部地区的乡镇则只有477万元。在未取消农业税之前,西部地区县乡农业四税是地方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而且越是经济贫困地区,对农业税依赖越大。在取消农业税之后,如何增加中西部县乡财政收入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财政收入低、质量差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中西部地区县乡财政负债严重,赤字县、赤字乡占本省县乡比例较高,从而使中西部地区教育、科技、文化、体育、卫生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薄弱,这又制约了中西部地区县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县乡财政风险呈不断积累的趋势。

(三)各地区县乡财政风险形成原因差异较大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差异较大一方面引起了不同地域之间县乡财政风险程度不同,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各地区县乡财政风险来源的差异。相对于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高,财政收入偏少、质量偏低引发的财政风险而言,东部地区县乡财政收入充裕,整体水平较高,工商业税收在财政收入中占有一定比例,但是财政支出结构却存在偏差。由于县乡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领导人的政绩直接挂钩,其有更多扩大支出的冲动,但是财政支出方向并非完全按照效率原则优先投入到基础设施等公共领域,而是优先建设某些形象工程,这些工程的实用性并不高,因此东部县乡居民也并未随经济发展与财政收支的增长而同步提高对公共产品的享有水平,当有突发事件爆发时,这时财政风险也会骤然显现。2003年的非典事件就是一个例证。在东部地区,县乡政府还热衷于为招商引资提供优惠政策,为本地县乡企业提供担保,使县乡政府背上了沉重的或有负债包袱,由于道德风险和信息不对称等因素的存在,易于使县乡政府的或有负债变为直接负债,从而加大了县乡财政风险的可能性。

(四)居民对县乡财政风险认识不足,从而加大了化解难度

根据我国《预算法》规定,县乡政府不允许出现赤字,也不允许存在负债。因此在预算报告中,县乡政府总会想尽各种办法使预算平衡,这样会使本地居民虽然会对财政收支情况有一个大体的感受,但是对财政收支真实情况难以有清醒地认识。由于我国主要以流转税制为主,居民的税收支出与财政支出难以有效挂钩,在经济人理性条件下总是不愿意多纳税而愿意享有更多的公共产品,这样使财政收入受到制约,财政支出不断扩大。当面对政府的赤字和债务时,由于流转税的特点,居民总是难以与自身境况变坏联系,而其得到的公共产品和服务却可以真实的感受到,这又会进一步要求扩大财政支出,收支差距加大的过程也是财政风险不断积累的过程,所以居民对县乡财政风险认识的模糊性,又会使化解财政风险的难度加大。

二、县乡财政风险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财政是县乡经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财政风险是否存在以及风险程度的大小会对县乡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直接的巨大影响,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县乡财政风险影响经济发展

财政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早已被实践证明,虽然县乡由于自然条件、经济产业结构和人口流动性等影响,财政对于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没有在国家层面表现的明显,但是财政对于县乡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推动作用仍然不可忽视。财政风险作为财政在资源配置过程引发损失的可能性,其对县乡经济发展的影响是消极的,也是巨大的。分税制改革以来,县乡财政出现日益拮据的问题,表现在县乡政府债务问题加重,财政收入难以实现政府职能,尤其在西部地区,80%以上的县级财政出现赤字,多数县级政府为维持基本的运转以借债、拖欠工资福利和挪用专项支出度日。许多县乡政府为完成自身职能挪用社保资金、专项资金、项目专款,变卖国有资产已是十分普遍的现象。乡镇一级私自截留县级财政收入,使本已困难重重的县级财政雪上加霜,这样会进一步影响县域经济的发展,而县域经济作为乡镇经济的外在“宏观经济环境”必然又会影响乡镇经济的发展,通过这种连环式的相互作用,县乡财政风险对县乡经济的影响逐渐放大,形成经济发展缓慢-财政险加剧的恶性循环。

(二)县乡财政风险影响居民生活水平提高

县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要靠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数量、质量的提高和结构的合理搭配以实现,因此县乡财政风险对居民生活水平的影响也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财政作为县乡公共产品生产与提供的物质基础,其存在风险必然动摇县乡公共产品提供的数量与质量。例如财政收入实际量低于期望水平,县乡政府提供公共产品或以减少数量,或以降低质量,或以借款的方式满足当前的支出需要,但是这种方式必然会使未来公共产品的生产与提供受到损害。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风险会使一些公共产品的供给过剩,而另外一些公共产品供给短缺,这样无论从公共产品的数量、质量还是结构上,财政风险都降低了县乡居民对公共产品的实际享有水平。另一方面财政风险阻碍了县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县乡经济是居民收入来源的“宏观环境”,一旦这样的“宏观环境”由于财政风险问题而破坏,县乡居民收入增长的根基就会受到影响,会使居民消费商品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受到影响,降低了县乡居民的福利水平。各种债务是引致财政风险的主要来源。农村税费改革以减轻农民负担为原则,但是农民减负的过程也是县乡政府减收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即使上级政府解决了县乡政府业已存在的巨额债务,但是债务产生的根源并没有得到消除,新的债务还会不断产生,在县乡政府无力解决而收支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向居民伸手成为一种必然选择,这样县乡居民生活水平提高无法得到保障又是财政风险的一个重要影响。

(三)县乡财政风险不利于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统筹县乡社会事业发展是新时期我国促进农村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财政是县乡社会事业发展的财力保障,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均离不开财政的支撑。由于我国县乡经济发展不充分,农村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需要得到财政的有力支持,但县乡财政风险却使这种支持无法得到充分发挥。县乡财政风险使支出结构偏离了最优状态,一些投资跨度大,见效时间长的项目得不到应有的重视,例如农村医疗卫生支出、环境保护支出长期低于应有水平导致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频发,县乡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而彰显当地官员政绩的工程却资金充足,这些都破坏了农村各项事业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的目标。某些社会事业由于财政风险的存在得不到应有的财力支持而难以发展,当遇到某些重大不利因素时,必然会对县乡政府产生巨大的支出压力,一旦县乡政府无力应对,那么财政风险必然转变为现实的危机。

(四)县乡财政风险影响农村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出现职能移位

财政风险弱化了县乡政府汲取财力的能力,导致县乡政府缺乏有效履行其职能最基本的手段与能力。一个强有力政府的重要标志就是该政府拥有足够强大的财力,目前大量县乡政府成为“看守政府”,县乡财政成为“吃饭财政”一点也不为过。县乡政府生存困扰的直接后果就是政府工作目标转向自身,其职能严重扭曲。当以保工资、保稳定成为县乡政府中心任务时,必然对那些能尽快增加自身收入的工作增加兴趣,投入力量,而对公共目标变得冷漠起来。财政风险会破坏县乡政府的公信力,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对立,激发一些潜在的社会矛盾。财政风险还会降低县乡政府的社会动员能力,使县乡政府难以筹措到急需的资金以备应急之需,而更为严重的财政风险则会使县乡工作人员人心浮动,无法开展正常工作,因此财政风险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事关县乡政权稳定,干群关系和谐和农村社会安定团结的重大的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清楚认识我国县乡才癌症的特点和对社会福利的不利影响是治理县乡财政风险的第一步,后续的各项配套措施才能有效实施,不断降低我国县乡财政风险水平。

参考文献:

[1]宋明哲.现代风险管理[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10)

一、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难题分析

1.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缺乏合理的资金来源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地区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都被边缘化,发展进程十分缓慢,导致出现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资源来源问题。传统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家庭集资和农村集体出资建设,资金来源途径十分单一。尤其是改革开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体系实施以来,集体补助的力量逐渐被削弱,很多落后地区的农民群众已经负担不起这部分资金,最近几年尽管我们积极的推行新型合作医疗和社会养老保险,但是多数钱还需要群众自己负担,因此,当前解决资金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难题。

2.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缺乏法律保障

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没有一部完善的法律体系作为法律保障,地区性的社会保障制度远远不能满足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需求,而且在相关法律制度建设过程中还面临着很多难题,例如我国的《土地法》和《土地承包法》以及《劳动法》等相关法律体系建设的原则性较强,在制度建设过程中,还缺少具体的可操作的法律条款,从而导致了现阶段我国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还缺少法律保障,阻碍了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顺利实施。

3.农业保险制度建设不完善

农业是弱质性产业,农业在生产过程中,很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供需的影响。此外,农业生产是自然再生产和商品再生产相结合的过程,生产受到了商品属性等特性制约,生产时间和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比较长,农产品还具有季节性。因此,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使得农业生产风险较大,很多保险企业前几年针对农业风险制定了不同的农业保险,但是由于风险高,赔偿多等原因,导致很多保险企业不再受理这种保险,因此,如何进一步完善农业风险防范机制也是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需要解决的一个突出问题。

二、我国新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对策和建议

1.针对地区差异性,建立对口援助制度

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显著的差异性,农村地区之间发展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因此,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应该将东西部地区的农村经济收入水平进行有效的区分,并要充分考虑到同一个区域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收入情况,基于此原则,应该逐渐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对口援助制度,实现东西部地区的财政平衡,东部地区和中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比较完善和发达的地区应该积极的对口援助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不发达的地区,逐渐实现农村社会保障资金平衡供给,提高西部地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水平不高的现状。

2.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立法工作

社区工作存在的风险点篇(11)

局党支部对人保系统推行廉能风险防范管理工作高度重视,于2010年12月15日召开了局领导班子会议,制定了《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吉青人社字﹝2010﹞57号文件),于2010年12月16日召开廉能风险防范管理工作动员大会,局机关15名干部职工参加了会议。

动员会上,局长同志安排部署了全区人保系统推行廉能风险防范管理工作,此项工作分宣传动员、排查廉能风险点、制定防范措施、强化评估审核四个阶段进行。

会议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对待,对照岗位职责和执行制度情况,采取自己查、相互找的方式,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风险点,针对存在的风险点,制定相应的廉能风险防范措施,增强自我保护意识,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防线。

通过召开动员会,全局干部职工充分认识到:人保系统开展廉能风险防范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此项工作的开展,将认真查找人保系统干部职工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制度机制、业务流程、外部环境等方面可能发生腐败行为的风险点(简称“五类风险”),并采取前期预防、中期监控、后期处置等防控措施。通过制定方案、组织实施、检查考核、调整修正等环节,对预防腐败工作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循环管理,提高干部职工自觉接受监督,主动参与监督,积极化解廉能风险的意识。促进职责明确、决策主、程序公开、管理规范,对权力运行实施有效监督,逐步形成廉能风险防范管理长效机制,促人保政系统预防行政,推动反腐倡廉建设的深入开展。

二、班子带头,全员参与,自已查、相互查找风险点,并评定风险等级。

按照《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开展风险岗位廉能管理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局党支部、局班子认真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对照履行职责、执行制度的情况,采取自己找、群众帮、领导提、集体定等方式,分析并查找个人和部门在思想道德、岗位职责、业务流程、制度机制、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的风险。

在查找个人廉能风险点的过程中,局班子成员率先垂范,带头查找,全体职工积极参与,认真查找个人风险点,全局15名干部职工查找出各类风险点68个,其中岗位职责风险点48个。填写《廉能风险自查表(个人风险点)》6份,要求每个职工按照排查出来的廉能风险点,制定相应的个人防控措施。

三、认真制定廉能风险防控措施,把保护干部和预防腐败工作落到实处。

局领导班子成员结合各自分管的工作,认真查找工作中的廉能风险点,并分别制定了相应的风险防范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