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6 17:13:12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1)

(1)针对性原则。适用于教学的案例,应包括三维目标、学科特点、学生认知心理以及教学的同步性,围绕案例设计学生探究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例如:“地壳变动与地表形态”的教学,教材举了许多例子,但百闻不如一见,本乡本土的丹霞地貌冠豸山、喀斯特地貌赖源溶洞、地球内能新泉温泉等都是学生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案例素材,抓住学生强烈的好奇和求知欲望,可让学生列表比较地质作用的分类,并加以评价。

(2)典型性原则。有特定的背景,能反映地理事物的典型特征和一般规律,能揭示案例的内在联系和地理原理。例如:“河流的综合开发”这一节的教学,教材用了美国田纳西河作为教学案例,笔者为了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再选用连城县城文川河作为案例,效果意想不到,所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3)真实性原则。通过真实案例的学习,便于学生获得对抽象地理原理的感性认识。从人类生产生活中选择案例进行分析,可以加强学生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用地理眼光分析地理事例的习惯,增强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这一节的教学,笔者使用福建汀江案例:2010年7月,福建紫金矿业集团铜矿湿法厂发生约有9100立方米铜酸水渗漏, 引发汀江流域污染,仅棉花滩库区死鱼和鱼中毒约达378万斤。由于水库水质受重金属铜离子污染,水库短期内不适合水产养殖,民间甚至有5年不准养鱼的传闻,另外饮水安全始终让汀江流域的人们不放心。

(4)时代性原则。教师平时要注意从报纸、杂志、电视、广播、因特网等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及时反映学科的前沿和人们最为关注的社会热点,挖掘这些信息背后隐藏的地理知识,精选设计为教学典型案例。例如:“人口的数量变化”这一节的教学,笔者引用连城县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设计一些探究问题,教学效果良好。

2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的实施策略

2.1 例导型(先案后理)案例——创设教学情境

教师进行不同案例问题的展示,目的是创设教学情境、提高课堂效率。将案例的情境与相应的教学内容联系起来,揭示案例与所学原理之间的联系,使学生在熟悉和比较不同的案例过程中形成技巧和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据“案”析“理”,师生充分互动。例如:给出赣龙铁路(江西赣州一福建龙岩)案例,分析影响赣龙铁路的主要区位因素:先进的科技是保证;赣龙铁路是海西东西铁路大动脉,改变沿线区域多年来的交通闭塞状况;推动沿线区域经济发展。

2.2 例证型(先理后案)案例——探究学习过程

先理后案说明地理规律后出示案例问题,作为印证说明地理原理的案例,案例只对事实进行客观的陈述,不会出现对相关概念或对相关原理的解释。例如“地球运动”这一节的教学,为了帮助学生更全面地把握地方时、区时、经纬网等相关知识原理,启发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连城县属于哪一个半球(东、西半球与南、北半球)?(2)低纬、中纬还是高纬?(3)五带中的哪一带?有无阳光直射现象?有无极昼极夜现象?(4)7月份昼夜长短情况如何?我校作息时间变化的依据是什么?(5)如何调节太阳能热水器倾角?连城县适宜的楼间距应当是多少?调查连城县城主要住宅小区的楼间距,哪些是合理的?(6)为了不影响在美国纽约工作的表哥,什么时间给他打电话适宜?

2.3 例说型(案理同步)案例——构建知识体系

例说型,即案理同步。把案例的分析和知识的学习结合起来,通过特定案例的分析得出一般性规律,构建知识体系。例如乡土案例《连城吸引厦门企业投资兴业》。连城与厦门两地山海协作,湖里和连城挂钩结对,把产业协作和项目对接作为山海协作的重要依托,全力以赴抓项目,又好又快推进发展,截至2011年11月,先后吸引了厦门二化、柯依达科技、斯美泰服饰、高特高新材料、舫昌佛具、众利达科技等30多家厦门客商企业到连城投资办厂,总投资超过10亿元,其中投资1000万元以上生产性项目10个,总投资2.458亿元。思考以下问题:(1)连城县吸引产业转移有哪些优势条件?此外还应该做好哪些工作?(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材料中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3)厦门原是产业转移对象地区,何以变成产业移出地区?产业移出后如何产业升级?(4)材料中的产业转移对连城社会经济发展有哪些有利和不利影响?

这4个思考题是环环紧扣,把学生的思维朝着“产业转移”方向引导,每完成一个思考,都能得到一个结论,最后归纳出一般规律。

3 乡土地理案例教学法的主要特点与作用

(1)教学过程的互动性。案例教学涵盖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教师的指导活动(选择案例、提出问题、组织讨论、引导交流、总结评价)与学生的学习活动(感知案例、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归纳原理、演绎应用)相互交织,极大地发挥了教师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2)

一、思考本课地位,确定教学重点

水循环是地球上最基本的地理现象,水循环把地球上四大圈层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深刻影响着地理环境,也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本课在地理课程中的地位极高。

基于此,笔者确定本课教学重点:陆地水体的补给关系、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人类活动对水循环的影响、人类对待水循环的态度。

二、调动各方资源,收集教学素材

案例教学的重要环节是教学素材的收集。根据本课需要,笔者认为需要收集如下的素材。

三、设置课堂问题,学生探究提升

乡土案例教学中问题是主线,一个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问题可以引导学生不断思考探究,以达成教学目标。问题的设置尤为重要,应该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学生设置的问题应是自然生成,因为学生在科学探究的过程中不免会对自然现象产生疑惑。教师要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养成提出问题的习惯。

笔者结合教学需求,设置如下问题。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3)

近些年,陕西袁家村在发展乡村旅游、壮大乡村经济、推动乡村现代化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走出了一条面向市场需求,依靠乡村内在力量,创新产业发展模式的成功道路。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我们结合地理核心素养对教学目标调整如下:

二、乡土地理案例教学设计

1.教材分析与学情分析我们选取学生比较熟悉的乡土地理案例——陕西礼泉袁家村,进行“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教学设计。2.设计理念本节课教学以任务驱动、案例分析、专题研讨等方法,设计典型的、身边的案例,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自主探究为主线”的教学原则,提前下发“陕西礼泉袁家村旅游资源的评价”学案让学生查阅,有效地运用讨论法、案例探究法和小组合作交流法,引导学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经济的影响、对区域社会和文化的影响,提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3.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旅游资源及其开发条件的评价。(2)教学难点:旅游资源对区域的影响。4.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探究法、问题式教学法。5.教学过程环节一:视频图片导入,直扣主题导入语:袁家村,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没有名胜古迹和独特山水资源,十年前还是一个只有62户人家的小乡村,如今十年过去,却一跃成为中国乡村旅游的第一网红地,被称为“关中第一村”,获得“中国十大美丽乡村”荣誉称号。设计意图:通过视频和图片展示,利用陕西袁家村特色乡村旅游吸引学生注意力,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环节二:案例分析,合作探究学生阅读案例中的材料,思考相关问题,然后小组进行讨论,每组派代表发言。案例1:袁家村位于咸阳市礼泉县境内,地处关中平原腹地,距西安市60多公里,距咸阳市40多公里。号称“关中第一村”的袁家村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它虽只有62户,286人,却带动了三千多人就业,每年吸引上百万游客,集餐饮、零售、酒吧、住宿等多种产业,仅餐饮业的日营业额已超过200万元,一年加上其他收入,基本上超过10亿元。近年来,袁家村打造了以关中院子典型老宅为建筑风格的多样化住宿产品,但同时也存在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现象。简述游客在袁家村留宿较少的主要原因,并为当地吸引游客留宿袁家村提出合理建议。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阅读材料,经过探究讨论后,展示讨论结果。主要原因:(1)袁家村距离西安市、咸阳市近,大部分游客在观光旅游结束后容易返回市区。(2)袁家村旅游主要以关中饮食和关中建筑为主,旅游项目相对单一,游客选择余地较少。合理建议:挖掘袁家村现有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和价值,建立各类文创基地(如美术写生基地等),开展深度体验游。充分利用袁家村周边自然旅游资源与人文旅游资源,打造“唐昭陵+乡村旅游”一体化发展,拓展旅游农家乐等乡村休闲体验游,改善袁家村旅游环境,提高旅游服务质量与水平等。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概括作答并点评,最后进行知识拓展,让学生掌握现实中存在的旅游资源及其开发评价。设计意图:以陕西乡村旅游袁家村为例,引导学生从区域认知、综合思维能力,分析袁家村游客留宿较少的原因,同时学以致用为袁家村乡村旅游提出合理建议;培养学生的人地协调观,梳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解决身边的地理问题。案例2:袁家村自2007年始兴起旅游,借助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如今游客百万,资产已经过亿,2017年年接待游客量更是达到500万人次,被奉为乡村旅游黑马之典范。(1)说出2007年~2017年袁家村旅游人数变化的特点。(2)分析袁家村近年来发展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学生活动:阅读图文材料,小组合作探究后展示讨论结果。(1)袁家村旅游人数逐年增加。(2)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有利条件:①与咸阳市、西安市距离近,客源市场丰富。②通过关中乡土方式的重启,打造了袁家村关中印象体验地,唤回了一代人的乡愁记忆,主打关中民俗和美食文化,吸引力较大。③高速公路、铁路、国道交通便利。④离唐太宗昭陵近,旅游资源分布较集中,集群状况好。袁家村乡村旅游资源的不利条件:①袁家村旅游资源类型相对单一,地域组合状况不佳。②袁家村旅游资源的非凡性不突出,游览价值不高。③袁家村为游客提供的服务,比如餐饮、住宿、购物、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地区的接待能力不强。设计意图:通过身边的实际例子,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对具体的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进行评价,学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旅游规划与设计;通过对身边旅游业发展现状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材料一:袁家村通过打造以关中民俗和乡村生活为核心内容的关中印象体验地景区,形成村景合一、三产融合的乡村旅游商业模式。并逐步建成基础设施完备,服务功能齐全的既有田园风光,又享时尚生活,既有现代气息,又有乡愁民俗,宜业宜居,开放多元的特色小镇。袁家村的发展就是陕西乡村旅游富民的一个窗口,乡村旅游发展给当地农民带来的不光是家庭收入的增加,更重要的是文明程度的提升和文化生活的改变,思想观念的升华,生活面貌的改观以及幸福指数的提高。由此可见,完善的制度是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的保障。请根据以上材料,说明袁家村旅游业发展对乡村振兴的意义?学生活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得出以下结论。有利方面:①袁家村旅游业的发展会带动区域相关产业的发展。②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③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④促进历史文物古迹和传统民居的保护,以及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⑤促进地区旅游区卫生的改善和基础设施的建设等。不利方面:①旅游业的不稳定会导致区域经济的不稳定。②旅游业的发展会导致消费品价格的上涨。③给旅游区的社会治安带来隐患。④对传统文化造成冲击。设计意图:运用时事热点事件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关注地理热点问题,理论联系实际,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原理分析地理热点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实践力和关心、了解国际和国内热点事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以及人地协调发展的理念。环节三:知识梳理,总结归纳教师活动: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结合区域特征分析旅游资源的形成和保护,能够掌握旅游业的发展对区域的影响。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4)

乡土地理是初中地理的必学内容,是中国地理教学重要的组成部分。乡土地理主要讲述本县(市)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乡土地理教育顺应了普通中学地理要为当地建设培养人才的需要,也增强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金寨县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历史厚重,乡土地理教学案例众多。本文特以我县5A级风景区――天堂寨风景区资源开发为案例,浅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丰富的自然资源

1.地质地貌资源

天堂寨地质历史悠久,约形成于18亿年前的震旦纪,是秦岭褶皱带的延伸,属于大别山碰撞造山带,是世界上最著名的超高压变质带之一,是世界级的地质遗址。整个山势南高北低,千米以上的山峰有12座,主峰天堂寨海拔1729.13米,是大别山主峰之一,又是长江与淮河的分水岭,西淠河之源头,其地貌形态多样,别具一格,故景点众多。

2.气象资源

天堂寨山高林密,降水丰沛,因山上“晴日飞空,云亦不断”,故又称为“多云山”,全年平均气温为12.6℃。一年四季,气象不同:春天风和日丽,万木复苏,鸟语花香;夏日蝉噪林静,漫步林荫下,耳闻潺潺流水,清风拂面,倍感清凉;秋季天高气爽,红叶霜染,登高望远,乃人间仙境;冬季瑞雪普盖,琼楼玉宇,山舞银蛇,令人叹为观止。

3.动植物资源

天堂寨森林覆盖率高达96.5%,它保留了华东地区最后一片原始森林。其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生态系统保持相当完整。天堂寨属于南温带和北亚热带的过渡区,是华北、华中、华东三大植物区系的交汇点,据初步考证,本区有野生维管本植物173科,648属,共计1882种,其中世界性种属28个,少种属77个,中国特有种属16个。

4.瀑布资源

天堂寨景区内瀑、泉、溪、潭俱全,尤以瀑为盛。景区内共有瀑布108道,其中龙潭瀑布群最为壮观,在半径不到3千米的范围内竟有瀑布6条,“山中一夜雨,到处是飞泉”,景象蔚为壮观。

5.水和空气资源

天堂寨年平均降水为2100毫米,蒸发量只有1020毫米,因而溪水常流,水资源非常丰富。“踏遍黄峨岱与庐,唯有天堂水最佳。”经国家有关部门检测,天堂寨水为国家一级矿泉水,一级卫生饮用水,pH值(酸碱度)为6.9-7.1,系中性,确是世界上难觅的净水。

二、多样的人文资源

1.历史传说

天堂寨地势险峻,易守难攻,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从春秋时期楚雄争霸,到清末太平军联合捻军同清军的殊死搏斗,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到刘邓大军挥师挺进大别山,这里一直就未平静过。而正是元朝时曾有义军在此屯兵聚寨,此地遂改为天堂寨,寓为“吉祥欢乐之意”。天堂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传说众多,如九影瀑传说、剑劈石传说等。

2.红色文化

天堂寨景区地处安徽省金寨县,而金寨县是“全国工农红军第一县”和“全国第二大将军县”,该地在新中国成立前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众多革命志士曾经在此战斗和工作过,红色遗迹众多。其中典型代表为“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指挥部旧址”,馆内详细介绍了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的整个过程和重大历史意义,展现了老一辈领导人艰苦朴素、爱民如子的作风和军民鱼水情谊,现在这里也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3.民风民俗

天堂寨位于大别山腹地,过去与外界交往不便,自古以来民风纯朴,民俗具有当地特色,最具代表性的有“天堂寨吊锅”“天堂寨十大碗”“天堂寨天贶节”等。

三、存在的问题

1.自然环境的保护有待加强

景区内自然环境的破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1)自然灾害;(2)人为破坏;(3)人为污染。

2.旅游设施功能有待提高

在旅游旺季,随着游客大增,在景区内一些路段常出现长时间堵塞,这严重影响游客的心情。而在一些险要地段,对游客的保护措施较少。可见,景区的安全度也有待提高。

3.旅游市场管理有待完善

当地旅游市场的快速发展,市场上也出现了一些乱象,如黑导游现象、欺客宰客现象,还有个别餐饮业以出售国家明令禁止的动植物为招牌招揽游客等。可见,市场秩序有待加强,市场管理有待完善。

四、提出的对策。

对于上述问题,本人认为应结合景区实际进行综合治理,特提出以下对策:

首先,合理规划,加强管理,严格保护自然资源;其次,科学确定景区合理的接待人数和最大的容纳人数;再次,积极发动群众,不断创新服务方式,提升服务质量;最后,利用县内外各种平台,加大宣传力度,积极公关,争取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并树立自己的优秀品牌形象。

(指导教师:余大林)

参考文献:

1.王树声.中学地理教材教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7

2.共和国教育部.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5)

包括乡土地理在内的高中地理是融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区域性、综合性、开放性等特征。高中地理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具有永不满足、追求卓越的态度,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基本目标。将高中地理知识理论和乡土地理中生产、生活实际紧密联系,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强调一种主动研究式的学习,是农村地区中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一种新的尝试和实践。

高中地理、乡土地理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就是要理清三者内在的,彼此衔接、融合的关系,我们认为三者间的关系是:高中地理教学内容是实施研究性学习的主要理论依托,乡土地理素材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把研究性学习的理念引进课堂教学,使研究性学习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对于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大有禆益。

一、高中地理的理论知识为实施研究性学习提供知识依托

研究性学习是类似科学研究形式的学习,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对所选课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包括选题,制订调查、观测、资料搜集的方案,对调查、观测搜集的资料进行科学的分析、总结,最后形成自己的论点、观点和看法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分析、总结所依托的理论知识就是在地理学科教学中所获得的。因此,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所需的科学理论知识,主要来自课堂教学及其延伸和拓展的部分,如在高中地理必修2“农业生产活动”学习中,我们结合农业区位因素的理论知识开展了“本县主要商品性农业产品区位因素的研究”,首先,学习小组以调查访问为主要手段,把目标确定为当地主要的农产品市场。调查出了当地农业生产中主要的商品种类。然后通过访问当地农业专家、农民,查阅当地气候土壤等资料,获取了一手材料。再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进行了研究探讨,得出了影响当地商品性农产品生产的自然区位因素和社会经济区位因素,以及目前存在的问题。在此过程中,学生体验到了探讨研究的乐趣,认识到了学习地理知识是有用的,是能够指导生产活动的。

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地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首先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关注环境问题、资源问题和社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都是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能够调动学生的研究热情。其次,地理研究性学习改变了学生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促进学生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避免了学生被动地记忆理解所带来的厌学情绪,弥补了传统学习方法的不足。

研究性学习对教师的专业素养有更高的要求。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提高专业知识水平,不断吸收新的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的综合业务水平和教学水平。同时要把研究性学习作为地理学科教学的一种方式,采用这种方式完成教学任务。因此,把研究性学习实践性、自主性、开放性等的理念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之中,对传统的讲解法、接受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有效的改革,能够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和水平。

三、乡土地理是农村高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

乡土地理素材就在学生身边,既为学生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学生时常接触,具有易懂、亲切,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特点。以地理理论知识为基础,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是农村高中实施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模式。它使学生通过理论联系实际,对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亲自观察研究,既提高了学习兴趣,又增加了对地理知识的亲切感,还把地理教材中的地理原理、理论、知识与学生身边的乡土地理现象、生活、生产实际有机地联系起来,达到了学以致用,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愿,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把乡土地理素材引入课堂教学,开展研究性学习,就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挖掘教材中可以联系乡土实际的内容,收集乡土地理中与教材内容相联系的素材,运用到日常教学活动中,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对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往往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需经教师点拨,才能言传。教学中要贯彻“互动性原则”,采用集中讨论方式、小组合作方式,解决乡土地理现象中的问题。例如,在高一地理必修2学习城市区位因素时,我们结合本县实际,课前让学生以本县县城为例,调查、研究县城的选址的自然区位因素是什么?社会经济区位因素有哪些?在课堂教学中以这些乡土素材为基础,通过小组讨论分析研究实现了教学目标,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走出课堂,以乡土地理素材为载体实施研究性学习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6)

一、地理位置优越

山多地少是龙南发展种植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同时又为龙南发展林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全县活立木蓄积量达600万立方米,野生动植物资源繁多,珍稀动植物有红豆杉、银杏、观光木、云豹、水腐等,淡水鱼有80多种,为经济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原材料。

龙南降水丰富、河流众多,可供开发利用的水能蕴藏量达10.4万千瓦。政府大力发展小水电及供水设施,全县工农业生产及生活用电用水充足。建成的2座22万伏变电站以华东电网22万伏线路供电,是赣州南部电网供应中心,提高了电网运行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满足赣州南部地区用电负荷增长需要,保证经济社会发展的电力需求,对促进龙南经济快速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50万伏输变电站也已在规划建设之中。

在亚热带季风气候下发育出的红壤是酸性土壤适合种植柑橘、脐橙、茶叶等多种亚热带经济作物。龙南县在政府的指引下发展适合当地的农业发展道路,现在10万亩脐橙园硕果累累,预计脐橙产量可超过10几万吨,优质精品果园达95%以上,100%达到无公害水果产品标准。由于良好的科技管理,出产的脐橙表皮细腻、果型均匀、汁多、味甜、口感好,而备受广东、上海等地消费者的青睐。脐橙种植让龙南这个山区小县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农业发展新道路。

二、交通便利

以京九铁路、赣粤高速、大广高速和105国道为四大骨干框架,龙南的经济发展开始提速。龙南到广州、深圳,从过去的5个多小时,缩短到了3个多小时,龙南通达周边县区的时间也大大缩短,并把触角伸向了各乡镇场。纵贯南北的105国道、赣粤高速公路、大广高速和横跨东部的京九铁路覆盖了全县60%的乡镇,使龙南成为江西陆路进入粤、港、澳最便捷的通道。

2004年龙南交通形成外部三小时经济圈,内部一小时经济圈。整个龙南经济像一盘必胜的棋局,棋子间,彼此内外呼应,左右逢源。有了便利的交通,外商开始应路而动。当年1月至6月,龙南就引进内联项目56个,实际进资6.16亿元,同比增长56.9%;引进外资项目5个,实际进资2356.6万美元,同比增长26.8%。,呈现出迅猛的增长势头。龙南迎来了全国内陆县区第一个海关和第一条经国家批准的可刻录光盘生产线。有了这两个“第一”,龙南初步具备了打造赣州次中心城市的资本。目前,在总体规划框架内,根据产业发展需要,已先后开发建设金塘工业小区、大罗工业小区、新圳工业小区,建成面积达8000多亩,还将开发建设富康工业园区。2006年,县工业园区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区,县民营企业园被省科技厅命名为省级民营科技园。

三、矿产资源丰富

稀土资源是龙南最重要的优势矿种,以稀土为主的矿业经济是龙南最大的经济支柱。政府引导稀土产业积极引进稀土深加工和应用企业,瞄准产业链上的下游甚至终端企业进行招商。引进投资2亿元的江西和泰新材料公司、投资2亿元的江西依路玛公司等5家大型稀土深加工企业,延伸了稀土产业链,实现稀土产业效益的最大化。2008年引进的大明荧光材料有限公司采用全程自动化生产,只需用工两三百人,预计年产值可达3亿元。龙钇重稀土材料公司 的钇基重稀土硅铁镁复合球化剂、钇基重稀土抗磨合金铸铁变质剂,属新材料、新技术产品,获得多项部级荣誉,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而且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2008年1至2月,该县矿产品加工业总产值为28832万元,同比增长54.68%,上缴税金3195万元,占全县税收总额的31.3%。

龙南矿业的发展最关键的是要走深加工、延长稀土经济的产业链,推动经济的转型,要引进和培育在世界、在全国、全省有影响力的矿产品深加工应用企业,把龙南建成世界著名的稀土发光材料和器具为主的稀土产业基地,除稀土、钨之外,要充分利用其他矿种,发现新的有价值的探矿区,规范管理好探矿权,优化矿业经济的内部结构,使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实现矿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矿业的发展将对龙南经济的腾飞提供更足的动力。

四、旅游资源丰富

依托两个部级品牌――九连山部级自然保护区和关西客家围,开发并推出客家风情、休闲度假、生态旅游三条旅游专线。成功举办两届中国(龙南)客家围屋文化旅游节,2009-2010年度全球旅游小姐国际大赛中国江西赛区总决赛暨中国客家围屋形象大使选拔赛等活动,荣获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中国拥有客家围屋最多的县”称号。

五年累计接待旅游观光人数284.49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27亿元,旅游创汇2914.3万美元,年均分别增长32.6%、57%和95.8%,被列为江西重点旅游县。里仁栗园围被评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并获省、市“十佳和谐・魅力乡村”称号,关西新围被授予“全市最佳民俗风情奖”,黄沙畲族风情园等乡村旅游点被评为“省级乡村旅游示范点”,龙南成为全市唯一的省级生产业基地,以“山水龙南、古韵龙南、客家风情”为口号的旅游业让龙南经济朝着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做出巨大贡献。

五、优越的经济发展政策

龙南经济发展的政策环境优越,为支持工业园区建设,政府在土地供应、规征收、建设安全、出口加工等方面已出台了系列优惠政策,给产业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2008年,在优惠政策保障下,龙南园区引进外资项目61个,实际利用外资19.65亿元,同比增长11.13%。工业对全县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60.3%,拉动增长达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工作均居省、市前列。今年全县固定资产投资达40亿元,以重大项目投资可拉动经济增长3.2个百分点。今年1月至2月,该县工业投资额为2.3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76.14%和30.25%。

良好的政策指导下让龙南县成为赣州市委、市政府审定的赣南次中心城市和赣州南部核心经济区。在2008年广东企业高峰会暨广东省企业100强会上,龙南县被广东省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评为“中国最适宜粤商投资地区”,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县。2007年被省政府授予首个“江西投资环境十佳县”。

[参考文献]

[1]李小建:《经济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2]王恩涌:《人文地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7月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7)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要求:“乡土地理是必学内容。乡土地理帮助学生认识学校所在地区的生活环境,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增强爱国、爱家乡的情感。”因此教师应改变传统的教学观,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促进学生和谐的发展。

一、乡土地理融入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

(一)学好乡土地理,培养创新精神

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仅限于书本知识间的迁移,学生体会不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乡土地理的案例教学与研究性学习把地理的学习从教室拉到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调查、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如对“苍南的九寨沟―碗窑古寨”资源开发,学生通过实地考察,提出许多宝贵的意见;对“矾矿三废”排放,寻找解决的办法;对“江南河流污染”表示担忧,并提出了一些合理建议。在解决问题的同时,学生需要寻找资料,探讨对策,寻求最佳方法,这样无疑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二)学好乡土地理,酿出爱乡情怀

当今社会,很多青年学生对家乡缺乏热情,其原因就是对家乡缺乏真正的了解。他们不了解家乡的过去和现在;不知道家乡的自然和经济;也不晓得家乡的优势是什么。而生动具体的乡土地理材料和地理事物,通过教学,能够转化为学生热爱家乡的感情,建设家乡的志向。在课内,讲乡土发展的优势可使学生产生生活在家乡的自豪感;讲乡土发展的历程,可使学生坚信家乡有美好的未来;讲乡土建设的不利条件,可使学生了解家乡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困难,从而产生责任心。在课外,家乡的山水、草木,都能够使学生动情,在实实在在的地理事物面前,学生的爱乡之情油然而生。譬如:在教授“旅游资源”时,不妨列举苍南的旅游名胜:玉苍山、石聚堂、望州山、玉龙湖、渔潦沙滩等等。在讲“中国的农业”时不妨结合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如马站的四季柚;鹤顶山的高山云雾茶;岱岭乡的蘑菇;半洋村的马蹄笋等等。通过身边的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爱乡之情,这就有助于促进学生把爱乡之情付诸于实践。

二、乡土地理的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少对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意识和能力

在传统教学中,不需要教师去开发新的地理资源,教师通常把教材作为唯一的课程资源。对教师而言,乡土地理资源不知如何去教,更不知如何去开发与整合。由于教师乡土地理资源意识和开发能力的缺失,导致了乡土地理资源与地理教学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严重不足,从而使大量作为课程要素来源的乡土地理资源被埋没,这样乡土地理资源就难于在课堂中有效的融入,因而造成许多有价值的乡土地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师生对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只停留在表面

在开发乡土地理资源的内容和素材上看,大部分教师偏重于知识点的运用,而忽视了各学科知识相互渗透与融合。从乡土地理资源开发的主体来看,只重视教师自身在乡土地理资源开发中的作用,而对学生的主体作用重视不够。从乡土地理资源的载体形式看,偏重于文本资料,而对其他形式的载体形式不够重视。很多的时候,学生对乡土材料的运用只能够编写出浅显的“素材文本”,而未能形成经典案例,这样就不利于乡土地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三、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课堂相结合教学策略

由于乡土地理环境对于生活在本乡本土的高中生来说是亲身可感触的,对于地理学的相关知识,他们是可以实地调查探索的。有效地将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相结合,将有利于提高高中地理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学生对于地理知识的理解。针对上述乡土地理教学中出现的问题,本人经过多年的摸索,现就乡土地理与高中地理教学如何有机结合总结出以下策略。

(一)利用乡土资源,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1.精心选题

从乡土环境中筛选出研究课题能反映当地的社会经济、人口与资源、环境与生态等重大问题,其研究成果突出地方特色,反映当地普遍关注问题,容易引起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的注意,其科学的结论、合理的建议可为当地政府采纳,体现出地理学科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利用当地独特的地理环境,可以选择许多优秀的课题作为教学内容。譬如在教授“旅游资源”时,教师可选择更为贴近的身边地理资源,不妨列举苍南的旅游名胜:玉苍山、石聚堂、望州山、玉龙湖、渔寮沙滩。在讲“中国的农业”时不妨结合一些我们身边的例子,如马站的四季柚;鹤顶山的高山云雾茶;岱岭乡的蘑菇;半洋村的马蹄笋等等作为研究性课题。

2.鼓励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

可以利用乡土地理的区域性、空间性、开放性,让学生亲身实践,达成目标。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与积累,通过学生的实践体验改变学生的心理态度,价值观等。如:在讲授《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时,我以 “世界矾都――矾山”作为例子,利用周末时间进行调查研究,让学生研究影响矾矿工业区位,矾矿衰落的原因,矾矿整治的措施。学生围绕此问题进行调查,学生要搜集、整理矾矿相关的资料,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3.加强合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传统的教学观只重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接受,而忽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学生地理学习能力仅限于书本知识间的迁移,学生体会不到地理知识的实际价值。乡土地理的研究性学习把地理的学习从教室拉到了学生生活的空间,使学生感到学有所用,自己是学习的主人,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他们不仅善于观察、社会调查访问、收集和整理资料,更乐于结合所学知识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比较讨论,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认真务实的科学观,提高团队精神。如在苍南马蹄笋生产基地―赤溪镇泗安村,调查过程中,学生充分发挥了集体力量,以小组为单位,深入车间,了解实情,分别从气候、土壤、地形、生物生长的习性等方面进行研究,并经过大家共同努力,完成苍南泗安村发展马蹄笋的可行性报告,被温州安盛马蹄笋有限公司给予很高的评价。在解决问题的时,学生需要寻找资料,探讨对策,寻求最佳方法,这样无疑让学生思维得到锻炼,培养了学生创新的能力。

4.合理评价,促进发展

教师应对学生研究的过程和成果给予鼓励和帮助,通过对乡土地理与课堂教学有机的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每一次的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我都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每一个阶段都进行总结,鼓励学生去探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组织学生进行案例编写,教师并积极参与

乡土地理资源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让教学内容更易为学生理解与接收,将地理学科领域从有限的课堂延伸到生活中去,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可感的生活地理资源中去,实现教材由“素材文本”向“生成文本”转化,通过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变乡土地理资源活化成一个个鲜活的教学案例,增强了案例的实用性。案例编写应注重以下几方面。

(1)选择一些典型的材料进行加工。首先是通过学生写小论文。如新教材的部分活动题作为写小论文的素材,如“城市交通环境如何的改善”,学生可以利用苍南县城目前的交通情况,编写案例。学生先了解灵溪镇的交通图,以及车站的布局,指出主要交通干线,如:104国道,温福高速公路,过境干道,温福铁路,以及客运中心,城南车站等。这样学生通过地图作为载体,联系课本所学知识,指出灵溪镇交通的状况,并提出许多建设性意见。其次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编写案例。如对农村流动人口的调查,进行案例编写。以自己所在的乡镇为对象,让学生设计问题,然后逐一落实。如:矾山镇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有37863人,外出人口15546人,外迁人口占总人口百分之四十左右。针对此现象设计一些探究,学生可以自行设计问题,通过抽样调查。如:山区流动人口迁出与迁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认为流动人口对迁入区或迁出区经济发展产生如何的影响?流动人口的迁入对本地区的环境和社会治安带来什么影响?调查结束后,最终让学生写成案例,学生在编写案例时就基本掌握了“人口迁移”这节课的基本内容。

(2)案例情景创设。案例情景的选取是授课的基础,是问题设计的载体。教师要对所授内容熟悉,把握重、难点和前后知识联系,在充分研究学生后选取背景材料,并且要在课堂教学时对一些目的性不强、相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必要的适当取舍。材料的出示要以文字内容为主,也可以结合图片,但最好紧扣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关注热点,体现地理学的实用价值。将材料改写,力求以最精练的文字表达最丰富的教学内涵。

(3)案例问题的合理设计。传统教法往往只注重传授结论,而案例中的问题更注重学生的亲身经历,注重过程,让学生自己发现答案。案例设计是通过一个个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形成获取丰富的地理表象,再通过分析、综合、判断形成理性思维。因此问题的设计就成为案例编写的重点和难点。问题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首先是钻研教材与学生实际。其次是充分结合案例背景材料。在《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教师让学生根据情景,提出如下问题。

(1)矾矿兴旺区位优势?

(2)矾矿衰落的原因?

(3)矾矿应如何整治?

(4)矾矿的环境污染的成因和治理?

(5)尾气对人体健康有何影响及处理办法?

……

这样就能把本节的知识点有机的结合起来,又能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4.教师要亲身参与案例编写

案例的编写教师要积极参与。教师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编写的案例往往对教学作用更大,并能丰富地理教学资源。在教授学生的同时,老师应该起先锋模范的作用,不仅要教会学生编写案例,同时自己也要参与编写,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自然灾害对人类的影响》一节中,根据苍南夏秋季节多台风,教师分析台风频繁影响我县进行较为全面分析,为案例编写提供重要素材,让学生对此有所了解,然后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设置相应的问题。这样更能激发学生的参与度,并为案例编写打下良好基础。

总之,乡土地理融入地理教学作为一种新的探索,正日益备受广大教育工作者的重视,但在实施中还有许多不成熟之处,仍需广大地理教师细心呵护。每一次乡土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和案例的编写,都可能会提高教学的质量,并影响学生的生活与学习,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发挥好乡土地理资源,谱好这支家乡曲,就能大大提高地理教学的课堂效果。

参考文献:

[1]古伟侨.浅谈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运用[J].科技信息,2010/10

[2]黄汉阳、林少丽.结合乡土地理案例 提高高中地理教学效果――以潮汕母亲河韩江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2/04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8)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6-0028-02

从2008年秋季开始,江西实施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改革,以此推动高中教育方式与学习方式的改革,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德育功效。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一个政治教师如何去重视学生在心理、智力、体能等方面的发展潜力,立足于学生现实的生活经验,着眼于学生的发展需求,倡导开放互动的教学方式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主动学习和发展的潜力,是我们必须去关注和实践的一个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尝试用乡土案例,加强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的针对性、实效性和主动性,从而打动学生,激活课堂,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乡土案例是指有较强的地方特色,且与某一地方有密切联系的材料。政治教学中引用乡土案例,既可充实教材内容,也是政治课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重要体现,同时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也有助于教师的专业发展。

一、巧用乡土案例的即时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而乡土案例就在学生周围,既为学生所熟知,又为学生所喜爱,是学生时常接触的素材,因此巧妙地把乡土案例引入到课堂中,往往能以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作为教师在引用乡土案例时,应把当地重要的时政如地方党政的重大决策、当地出现的重大事件与教材密切结合起来。同时,在时间上,要注重新近发生的事情,以弥补教材内容的不足,扩大学生知识面,给政治课堂注入新鲜的内容。

每年的一月或二月是市、区两会召开的时间,因此我们在上高一的《政治生活》课程时,第三单元“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结合市、区两会的召开提前完成教学。在讲解这一框题时,教师结合教材中的探究问题,组织部分学生分别采访我校的区人大代表和政协代表,要求学生了解:人大代表拥有哪些权利?以及作为人大代表,如何代表人民行使好国家的权利?并要求学生根据了解到的情况撰写一份小报告在课堂中向其他学生讲解。同时教师适时地引用区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是什么?由此导入“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这一过程中,采取了由教师指导、学生参与为主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探讨性学习,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通过接触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并且来自身边的具体现象,以及相关的“实践”和“研究”的学习过程,从“感知生活”入手,逐步抽象出理论观点“感悟生活”,最后升华到理性的认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教学效果。

二、巧用乡土案例的思想性,感动学生的心灵。

传统的思想政治课教学过分强调认知而忽视情感、态度在学习中的功能,这种缺乏情感内涵的教学,使学生普遍感到学习的枯躁、单调,从而丧失了学习兴趣。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则将情感因素提高到一个新的层面和高度来理解,它不但要使学生明白重要的思想政治观点,更要将其转化为学生自身的思想信念,完成感人、化人、育人的任务。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中,正确的思想政治观点的学习和确立,则是本课程教学活动要实现的重要目的。因此,引用乡土案例,教师要注意充分发掘材料中的德育因素,发挥材料的德育功能,以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上述目标。

为了更好地说明“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奉献”这一观点时,课堂上我运用了为新界埠中学学生捐款中我班困难学生捐出自己一个星期的伙食费进行教学。

因为奉献就在同学们的身边,奉献事迹是如此的直观和真实,吸引学生眼球的同时也震撼了学生的心灵,很多学生在课堂中都有所感触,“润物细无声”,教师再多的话都已显得苍白。

三、巧用乡土案例的生活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生活化教学就是植根于学生生活世界,关注学生现实生活,引导学生不断超越现实生活,改善当下生存状态,提升生活质量为主旨的教学状态。通过教学,能使师生的课堂生活丰满,充盈学生生活经历,丰富学生情感体验,能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讲授《多彩的消费》这一框题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消费类型及消费结构,树立合理的消费理念,教师事先对学生进行分组并布置任务:一组负责调查校园里学生的消费行为;另一组则负责调查当地人的消费观念,并要求学生整理成书面材料,得出结论。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则巧妙地运用学生的调查材料,通过讨论、分析、归纳出消费的类型及消费结构。同时教师进一步运用学生的调查案例,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案例一:“很多人奉行吃光用光身体健康的消费观念,并称之为渔民的消费性格,对此你是如何看待?”

案例二:“许多人喜好打麻将,一到晚上或节假日,总能在大街小巷听到“哗啦啦”的麻将声,这你又是怎么看的?”

这节课,教师注重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处理好文本与课外材料的关系,做到依靠文本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使学生充分利用自己在生活中获得的消费体验和消费常识,作为学习资源参与讨论,又可以充分表达不同消费观念对同一消费现象的认识,形成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的思维,培养了学生的探究和综合实践的能力。

多年的实践证实,乡土案例不仅是非常重要的教材,它能有效地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理念,更重要是它能以小见大,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当然,教师在运用乡土案例的时候应该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切忌牵强附会。在乡土案例应用过程中,应避免与课本知识点没有较密切关系的;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并不能典型地说明问题的;与课本知识点有密切关系,但本身内容过多、理解较难、学生较不熟悉的乡土教材,牵强附会地应用到教学中。

二是避免喧宾夺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课本自带实例与乡土案例在时间的分配上有矛盾,在解释一个知识点时,学生的精力有限,过多的例子容易造成学生识记时的混乱。因此,乡土案例作为一种对课本知识的进一步应用,应建立在学生对课本自带实例的掌握的基础上,切忌花过量的时间和精力而造成喧宾夺主之势。

三是注意与时俱进。教师在运用乡土案例时要注意材料的实效性。

总之,在高中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恰当、准确地使用典型地本地案例进行教学,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并能培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高尚情怀,从而达到提高道德品质、增长社科知识的“双赢”成果,以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参考文献: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9)

第一,民族性。乡土音乐是富含民族特色的艺术形式,闽南乡土风情浓厚,其音乐也带有了很强的民族性,这些都为案例教学提供了现实指导。教师要立足于民族特征,展现出民族艺术的蕴涵。《灯红歌》、《王大姐》等诸多充满闽南乡土情怀的民歌,体现了闽南地区独特的音乐气质,彰显了闽南音乐文化的深厚底蕴。这些以闽南语演唱的歌曲,同闽南戏曲、曲艺艺术有着深厚的渊源和密切的关联。

第二,统一性。音乐艺术涉及领域广阔,主要体现于音乐题材的广泛性,案例教学过程要坚持统一原则,将艺术与教育相互协调起来,引导学生领悟闽南乡土音乐的潜在价值。例如,“天乌乌,要下雨,海龙王,要娶某(妻)”,这首唱响海峡两岸的儿歌童谣,成为闽南与台湾同根同祖、血脉相连的见证。唱着相同的儿歌,念着相同的童谣,两岸儿童从童稚走向青年,走向明天。

第三,艺术性。为戏曲、曲艺和民间歌曲的伴奏,以及传统民俗演艺活动而发展起来的闽南民间器乐演奏,展现出另一种独特风韵。案例教学要筛选出符合闽南地区特点的艺术元素,将这些艺术带进课堂教学活动,为初中生创建多层次的艺术平台。例如,“笼吹”、“十音”等民间器乐演奏已经成为闽南音乐的象征,在当今的街头还常能见到它们的踪迹,列举这些案例可以增强学生对乡土音乐的认知,奠定了乡土音乐内在的艺术感。

2乡土音乐案例教学应用流程

闽南乡土音乐是传统音乐艺术的构成,对当代音乐创作及思想革新具有指导性作用。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案例本质上是提出一种教育的两难情境,没有特定的解决之道,而教师于教学中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闽南乡土音乐教学选用案例教学模式,要根据课程特点及教学要求展开设计。根据笔者经验,乡土音乐案例教学流程如下:

第一,案例准备。闽南乡土音乐具有地域性特点,案例教学前要做好准备。一般在正式开始集中讨论前一到两周把案例材料发给学生,让学生阅读相关的乡土音乐材料,查阅指定的资料和读物,搜集必要的信息。案例准备是为了更好地开展音乐教学活动,学生在课堂前期有足够时间熟悉闽南乡土音乐,掌握一些基本情况,这样可以减小音乐课堂的教学难度。教师选定某一乡土音乐曲目之后,提前告知学生,要求其收集相关资料信息,为课堂案例讲解做好前期学习工作。

第二,课堂分组。不同学生对音乐案例教材有不同的看法,案例教学需汇总不同的学习观点,从多个角度体会闽南音乐的艺术内涵。初中音乐课堂采用分组法,可将学生划分为由3-6人组成的几个小组,以小组形式对案例进行多方面探讨。例如,闽南包括:厦门、漳州、泉州、龙岩等地区,分组讨论每一个地区乡土音乐的艺术特色,更加详细地认知乡土音乐。此外,小组成员要多样化,这样他们在准备和讨论时,表达不同意见的机会就多些,学生对闽南音乐案例的理解也就更深刻。

第三,集中讨论。各个小组派出自己的代表,发表本小组对于闽南乡土音乐讨论的结果和意见。这一过程为学生发挥的过程,这一阶段教师充当的是组织者和主持人的角色,此时的发言和讨论是用来扩展和深化学生对案例的理解程度的。需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闽南乡土音乐,如:音乐特色、创作意图、表达方式等,讨论越多,学习到的知识越多。对闽南乡土音乐集中讨论,既发挥了中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最大限度地表达个人想法,这是对闽南本土音乐学习的基本过程。

第四,学结。在小组和小组集中讨论完成之后,教师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总结。这种总结可以是总结规律和经验,也可以是获取这种知识和经验的方式。闽南音乐本质上属于地区艺术,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总结闽南乡土音乐可以为其它地区艺术学习提供借鉴,让学生懂得如何欣赏本土音乐艺术。例如,对探讨案例学习过程进行总结,回顾本次课堂所学到的知识,指出实际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为其它课程案例应用提供指导意见,不断提升乡土音乐教学质量水平。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10)

引言

“乡土”是一个广义的综合性区域环境资源实体。它是一个内涵十分丰富的体系,包括了这个区域的历史传统、文化特征、民族素质、人口状况、教育现状、风俗习惯以及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经济基础等方面内容,具有丰富的教育因素。

新课标将乡土的范围界定为学校所在的县级行政区域,就课程涵盖的范围而言,乡土地理范围一般指省级行政区以下的地区,含市、县、区,乡土地理要结合所在地区的自然、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突出其区域地理特征,从而体现人地关系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本文在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Ⅱ、Ⅲ湘教版)的基础上,针对中学地理教学内容,对沧州乡土地理在高中地理教学的运用进行案例分析。

那么,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应如何加强乡土地理案例教学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1.紧密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和实践感受,促成情感共鸣

课堂教学组织的出发点就是立足于绝大多数学生的兴趣、实际生活经验和感受,将其与教学内容紧密结合,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例如,在讲《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章节时,教材以扬州的变迁这一案例来说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对城市的影响”。但是笔者在备课时发现,用沧州市区形态和商业网点发展的案例完全能深刻地说明问题。于是笔者决定这一节就以本市为例,先分析沧州市近几年商业网点布局的变化,接着引导学生解释为什么有此变化,这与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变化有何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笔者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论证交通条件对本市的“同天购物中心”、“华北商厦、颐和商城一带”超级市场发展的利与弊。这类扩展性的思考、想象、讨论,将学生对家乡的感性认识提升为理性认识,有效地引导学生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激发了学生为家乡的建设成就而自豪的情感,也引发其在今后的生活中对沧州城市建设的密切关注。

2.淡化乡土地理知识点,着重培养学生综合性地理思维和地图能力

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乡土地理案例教学的重点是教会学生如何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点,认识和分析各种地理要素对居民的生活习惯、独特的地理景观、经济发展、环境状况的影响和彼此之间的联系,以整合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内容,培养学生多角度地综合分析、判断地理现象的思维习惯。例如在采用“沧州地区成为华北平原地面沉降最严重的地区之一”这一案例来讲解过度抽取地下水带来的后果时,对沧州的历史、具体沉降幅度等都仅作为地理课堂教学的背景知识,不要求学生记忆,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讨论沉降的原因、后果以及措施等,并与华北平原的盐碱化问题联系起来。

3.课外活动渗透

地理离不开野外考察和社会调查,学生要从身边的生活环境入手,乡土地理为地理课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一般课外渗透可以结合教材的问题探究,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

问题研究:如何看待农民工现象?学生组成研究小组,对沧州市开发区工业区、运河区工业区、新华区工业区进行分组调查,问卷调查农民工的生活情况和面临的困难,实地拍摄农民工的状况,上网搜索农民工的感人事迹,教师讲述自己每天坐公车看到的司机或乘客对农民工的态度。学生在班上交流研究性学习成果,全班学生都沉浸在对农民工的同情和敬意中,最后他们一致表示一定要尊重我们身边的农民工。

高中地理教学中渗透乡土地理,既体现了“学习身边的地理知识”这一新课程理念,也是应对新高考的一种教学策略,同时还是进行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相信随着高考文综的改革和培养公民综合素养的需要,乡土地理将越来越受关注。

结语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中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要求学生参与到课堂中去,要求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和想象空间。教师结合乡土案例教学,联系当地实际,积极要求学生进行实践和调查活动,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学生熟知的具体实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

由于作者能力及资料、时间等的限制,本文的研究存在一定的不足。这仅是研究的第一步,在今后的研究中,将扣紧“教材-教学-实践功能”的主线,以一种新的思路构建乡土地理,即以乡土地理为主轴,融乡土历史、乡土语文、乡土生物等内容,立足沧州地区的特色,展示沧州地区的精彩,以培养合格公民为目标,为沧州地区社会经济建设服务,使乡土地理真正成为乡土教育的最佳载体,从而达到解决沧州乡土地理问题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杨波.地理校本课程开发的初步研究[J].中国优秀博硕士学位论全文数据库,2005(10).

[2]贾金萍,张淑莉.利用乡土地理教材加强地质环境保护教育――以河北省沧州市为例[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3).

[3]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Ⅰ湘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

[4]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必修Ⅱ湘教版).湖南教育出版社.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篇(11)

乡土地理,从字面上解释是本乡本土的地理,是我们的学生能够直接观察、经常接触,并生活其间的那部分地区的区域地理。这应该是学生非常熟悉的事物。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对乡土地理的熟知程度远远低于预估水平。这一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过程和预计目标的达成。为何高中生对自己身边的乡土地理不甚了解?这一现象值得我们深思。本文以必修二“农业的区位选择”一节为例进行探讨。

一、形成缺失的原因

1.乡土地理本身的特点

乡土地理的内容可以说是包罗万象。就农业来讲,其影响因素就包括本地区的地理位置、地形、气候、河、湖、土壤、植被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各种自然资源的利用以及改造自然的成就和当地的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而高中生由于年龄和视野等因素的制约,对乡土地理的认识是零散的、微观的、不全面的。在一个庞大的宏观的知识系统面前,一名高中生此时显得很渺小,触角显得不够广,对乡土地理的认识也就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

2.生活场所的限制

高中生除了寒暑假期间,大部分时间是在校园和家庭中度过的。这种远离自然、远离社会的生活场所使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单一,活动范围比较狭小。这就直接导致了一直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农村的农业活动接触的很少,“五谷不分”的事情时有发生。即使是生活在农村的学生,也由于很少直接参与到农业活动中去,所以对农业的知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

3.学习压力的限制

在当前的高考政策下,学校和家长更多的是把重点放在高考的科目上,跟随着高考这根“指挥棒”不停地转动。“乡土地理”这门课程在学校的课程表上根本就无迹可寻。因此高中生在校园中疲于应对各种各样的习题和考试,学习压力很大。偶尔放假,也是把娱乐时间大部分花在游戏、网络等虚拟世界里。这就导致了缺少与自然亲近自然和社会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对乡土地理知识的缺失就不足为奇。

二、丰富学生乡土地理知识策略

(一)地理课堂中乡土地理的运用

1.利用乡土地理案例补充课本案例

现行的中学教材中编制了很多“案例”,这些案例很具代表性。但因为有些案例与学生的生活相差较远,学生显得比较陌生,理解时或许有些难度。因为乡土地理案例来之生活,与学生的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可以起到辅助理解作用。其非常生活化的特点一下子就能拉近和学生的距离,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并且能够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兴奋起来,进入到学习的状态。

如此节中课本选取“环地中海地区农业的发展”为例讲述“农业的区位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高中生明显感觉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地理背景不是很理解,所在理解起来比较吃力。那笔者采取了我们苏州郊区农业的发展史进行讲述。苏州地区为“鱼米之乡”,向来是水稻和水产品的主要产地。近年来,由于劳动力价格的上涨、交通和市场的发展,逐渐发展了葡萄、西瓜、蔬菜等种植,而水稻田的种植面积在不断减少。此案例结合了教材内容和生活实际,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教学的实践性也得到加强。

要注意的是,由于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的限制,一节课中同一知识点不宜采用过多的案例教学,否则反倒会让学生造成知识点的混乱,应尽量以课本案例为主,乡土地理案例为辅,不可喧宾夺主。此外,乡土地理案例也要注意实时更新、与时俱进以及要保证案例的典型性、准确性。

2.利用乡土地理案例理解地理名词

地理名词的概念解释一般比较抽象、复杂,我们可以通过乡土地理案例把它具体化、简单化。如讲到“区位”这个概念时,就“区位”的两层含义:一方面指该事物的位置、另一方面指该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联系。此时可以通过“苏州的水稻种植”进行提问,水稻分布在什么地方?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方?从而进一步加深对“区位”概念的认识和理解,为其后的农业、工业的区位选择的知识内容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再比如“时鲜业”这个词对高中生来说是陌生的。笔者把课本中的“环地中海地区”的“水果、蔬菜、花卉”的时鲜业转换成苏州本土“水八仙”的“茭白、红菱、鸡头米”。对于“水八仙”,苏州学生是比较熟悉的。根据其特点,学生就很容易理解“时鲜业”即指生产的对象是应时而新鲜的农产品,其产业的特点是季节性强、不易保鲜储存。

3.利用乡土地理类比课本地理知识

乡土地理是学生能切身感受到的生动的事实,其远胜于一般地理教学中那些只有文字描述、图片展示更贴近学生生活。让课本上的纯理论性的知识更加具体化、形象化,更便于学生理解。所以有时可以对课本上的案例进行直接替换。如果让学生把自己亲身经历的事物现身说法,其他的学生也更加信服。

课本中要求以我国亚热带沿海地区一些耕地经历了“水稻田-甘蔗地-鱼塘-花卉棚”的农业景观变迁来分析农业生产的布局和变化主要受哪些区位因素的影响。本地区虽也处于亚热带沿海地区,但并无甘蔗的种植,花卉棚也不常见。于是笔者把这个案例让家在农村的学生改成了自己家里的“水稻田-鱼塘-西瓜棚”,学生理解此案例之后,立刻明白了其中的主导因素是市场因素。农民进行的农业活动是和市场上的价格密切相关的。市场价格也是最终影响农业类型和规模的主要因素。弄清楚了自己身边的案例,课本上的案例也就迎刃而解。

4.把农产品带进课堂

农产品是农业活动的初级产品,是学生们生活当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但经常接触不等于了解,或者只知其然,却不知其所以然。如很多苏州的学生竟然不知道经常吃的苹果到底是南方还是北方的水果?或者米粉和面粉是怎么来的?面包是用什么原材料做成的?

在此节内容的教学中,笔者带了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农产品(一些水稻、小麦、苹果和柑橘),学生感到很兴奋,好奇地想知道老师葫芦里卖的到底是什么药。当学生在叽叽喳喳议论的时候,我已经知道这节课已经成功了一半。然后趁热打铁进行提问,大米是来自于水稻还是小麦?我们这里种的是柑橘还是苹果?为什么我这个苹果一边比另外一边要红?通过把农产品带进课堂,一方面通过农产品的展示吸引学生的兴趣,另一方面通过提问引出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

5.充分利地方方言

方言往往也是乡土文化的载体,它也代表了一个地方特有的地方文化。现在课堂中要求普通话,但有时有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思用普通话很难准确表达,而方言却能准确表达出其精髓。课堂中偶尔使用一句地方方言,不仅可以迅速表达出老师的本意,而且还可以让学生感觉很亲切,减少了课堂的呆板,使课堂多了几分灵动,“锦上添花”。

(二)课后作业中的“乡土风”

1.让乡土地理元素融入地理作业

传统的地理作业是一些试卷或习题,比较枯燥无味。学生面对这类作业,或多或少有些抵触情绪,其完成质量参差不齐。此时可以在地理作业中加入乡土地理元素进行调节,让学生更乐意去完成作业,使他们觉得所谓的作业实际上更是一件好玩的事情。此时,往往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课本中有一活动“以你的家乡为例,说明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学生对家乡有特殊的感情,对家乡的地理事物有渴望了解的心理。因此面对这次不同常规的课后作业,表现出很浓厚的兴趣。事实证明,学生对这次作业相当重视,通过实地考察、上网搜索、咨询父母、采访农民等途径分别从地形、交通、市场、政策等因素讲述了苏州经济迅速发展后农业因素的变化情况。在此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乡土地理调查工作,无形中使他们的乡土地理水平得到了提高。

2.引导学生关注乡土地理实情

古人云:“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课本知识的获得不是目的,更主要的是要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这样才显得更有意义。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研究社会问题,解决乡土地理实际问题。将社会问题与乡土地理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出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和针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