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7 17:42:34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篇(1)

中图分类号:G631

中学素质教育,从字面上理解,即围绕中学时期进行的。中学素质教育的目的十分明确――将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能手。其中,政治思想道德教育是推进中学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提高中学生的创新和动手能力是素质教育的关键组成部分,落实党的教育和理念是中学素质教育前进的方向和目标。此外,素质教育可从三方面解读,即精神、素质、能力。精神主要指的是中学生要具备创新、集体主义、探索知识精神;素质主要指的是中学生要具备艺术、心理、文化三方面的素养;能力主要指的是学生社交、思维、生活上有所提高。

一、中学素质教育成绩和现状

在大的素质教育政策和方针的影响下,南宁市中学素质教育推进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有的学校从“情感”角度展开教育,有的学校以“创造”为切入点开展教育,有些学校以“愉快”为重点实施教育等。虽然这些方法侧重点不同,但均起到了提升学生文化和艺术水平的成效。值得一提,当属南宁市四十九中学---“树”文化教育模式。

四十九中学是一所九年制的学校,该校紧追时代变化形势,如南宁市重点推出的“绿城品牌”,四十九中学结合自身硬件和软件设施水平,将“树”文化作为办学的重要理念,希望每个从这所学校毕业的学生都能成功祖国栋梁之才。正是在这种轻松、和谐人文环境熏陶和影响下,教师们不仅具备良好职业操守,而且将素质教育融入到工作点点滴滴,一方面,让学生综合水平得到提高,另一方面也让教师的素质得到质的提升,如每一位教师都具备责任心、进取心、爱心、事业心,拥有良好的道德品质的同时,还具备高学历和高技能。

南宁市四十九中学除了通过“树”文化引导带领学校发展,还将“育才案”作为课题改革契机,挖掘每一位教师身上的潜力和优点。既让每位教师的教学水平大幅度提升,又让课堂的教学质量有了质的飞跃。不仅如此,南宁市四十九中学还力图创新,推出新的教师培育模式,即“青蓝工程”,大批的教师通过规范化和职业化的培训之后,在知识力量储备和教学经验方面都得到明显提高,更为南宁市四十九中学长远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除此之外,南宁市四十九中学还另辟蹊径,开创了新的备课模式。首先,由各个教师私下备课;其次,按照小组进行集体交流;最后,经过交流得出修改意见之后,再结合教师本色特色进行修改和反思。这种新的备课模式一经推出,受到广大教师一致好评,而受到好评的原因,与两方面有关,一是它团结了教师之间的力量,让每位老师都能吸取对方长处,补充自身不足,让资源得到共享;二是通过集体讨论学习方式,促进教师整体素质水平的提升。

不过,随着升学压力、领导政绩、教师工资等因素影响,中学素质教育现状并不容乐观。不管是高高在上的学校领导,还是受人尊重的教师,或是勤奋好学是学生,都被“分数”所捆绑。不难发现,在一些中学专门设置应付考试的班次,即与外界切断联系,教师和学生专门研究考试习题和策略,并将一些无关升学的课程取消,换成重点科目的知识讲解内容,在晨读时间逼迫学生背诵概念和重点考试内容,彻彻底底将素质教育的开展和落实抛之脑后。

二.南宁市中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南宁市中学素质问题所在,即“形式主义”。现如今,一些中学为了应付社会上舆论,表面上适应形势需要,提出一系列“假、大、空”的理念,实质上还是推崇应试教育和升学率。如学校应付检查的时实行素质教育,检查结束之后,继续开展应试教育。此外,还有一些教育者持有“搞素质教育,就是不重视学生成绩”错误观念。

南宁中学素质教育存在问题还表现为,中学生素质发展参差不齐。尽管开展素质教育之后,部分学生文化素质水平得到提升,但从整体水平来讲,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十分欠缺,这与当今社会重视学生智力和成绩,忽视学生实践和创新水平大的环境有关。

素质教育长远的实施和发展,离不开具体考核和配套制度的制定。离开制度的素质教育,如同“无木之水”,这就需要南宁市相关部门出台有关素质教育配套制度,成为用来制约和考核学校的指标。否则,素质教育只能沦为形式,没有发挥应取得的社会价值和社会效果。

三、推进素质教育措施和方法

中学素质教育的推进,并不仅仅只是学校的工作,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才能完成。一方面,社会上要推崇正确的价值观,如主流媒体要多宣传素质教育相关事迹,学校方面要高度引起重视,彻底的落实和贯彻;另一方面,家庭方面要与主动关心学生,了解学生的近况,加强学校和家庭之间了解,最好家长能主动参与到素质教育评价工作之中。

教师是素质教育实施的重要传播者,如果教师持有的观念错误,将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方法和成绩。这就需要学校的高层和学校的教师改变错误教育理念,将素质教育工作作为重点内容落实和开展。如在课程体系设置上,校方和教师需精心筛选之后,选择一套有助于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水平的教案,而不仅仅只是还停留在过去应试教育,重视分数的观念上。

考试评价方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分别是评价性考试设置和选拔性考试,属于目前素质教育评价工作重点内容。与以往应试教育不同,它更加重视对学生评价,如改进措施、激励方法,让学生能够清楚认识到自身不足和需改进地方,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虽然中学生还需通过中高和高考等环节,在此基础之上,把握好升学考试和素质教育“度”的掌握,更有助于学生今后的发展。

结束语:成功的教育,是指教师能最大限度理解、欣赏和爱护学生。而中学素质教育更应在此基础上,用真心嘏学生,用情感牵动学生,为师生之间营造一种良好教学氛围,促进彼此之间成长与进步。相对传统教育而言,素质教育是一次变革,它要求每一位从事教育的工作中,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敢于探索和创新,找出一条能真正意义将中学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到教学工作中的道路,让素质教育从“口号”演变成“行动”,成为中学素质教育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篇(2)

所谓教学反思就是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再认识、再思考、再探索、再创造。是对自己所做出的行为、决策以及由此所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的过程,是一种通过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它作为研究方法,运用简便,可贯穿教育教学过程的始终;它作为研究成果表达形式,写法灵活,可成为教师成长发展的忠实记录和反映。

一、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专业情感的形成与发展

教师专业情感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内容,主要内容包括教育信念、教育态度、专业自信等,具体表现为对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的关爱和理解、教书育人的热情以及良好的敬业精神。

教学反思是教育专业情感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专业情感来源于对专业中各种要素和意义的理解,而教学反思则通过发现、探究等反思过程加速、深化了自己从专业实践中所获得的这些理解。教师在反思中,通过对自己实践的观察和追问,不断探究和解决教育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发现教育的本质及其规律,实现教育的意义,形成积极的教育情感和责任意识。通过教学反思不断探索新的东西,解决新的问题,增强自信心和成就感。

二、教学反思有助于教师教育知识的优化组合

教学反思的根本目的在于改进教学,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升教育实践的合理性。

教师通过接受专业教育掌握了一定的教育知识和学科知识,然后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重新组合,这种转换的成功实现,有赖于教师对教学实践的反思。也只有通过教学反思,教师才能进一步领悟相关教育教学理论,寻求问题解决的有效办法,从而达到理解教育情境、提高自己实践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的目的。在反思教学中,教师通过探究和解决教学问题的过程,还能进一步加深对原有知识的理解和认识,拓宽新的知识领域,以发现更多新的知识,从而实现知识的更新和组合。

三、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专业技能的提升

教师专业技能是教师专业素质的外在体现,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教育预见能力、对教育内容的加工处理能力、教学能力等。教师专业技能的生成过程是一个“学习——实践”的过程,是知识技能向教育技能转化的过程。而教学反思是专业技能提升的最有效途径。教师要成为一个合格的专业人员,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反思、探究和解决问题,反思探询教育教学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寻求教育问题的合理性解决以实现有效的教学。有了专业意识,才能把自己的职业当作一个挑战性的事业来做,才能有探究反思的愿望、兴趣和热情。并不断用在实际教学中,不断反思,不断实践,互相指导,互相生长。加强了自身素质,提高了业务水平。

四、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提高理论水平,养成思索的习惯

教学反思以改进实践为目的,是为了教学而反思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反思从根本上说并不是追求得出系统的理论,而是借助已建立或获得的理论认识来分析教学实践,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只有具备一定教育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学反思中站到一个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基础上理解所遇问题的性质、内涵和意义,才能更好地制定改进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案。因此,教师的教育理论素养直接影响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学会批判反思是个不断的学习过程,所以要通过学习、培训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理论水平,以提高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进而提高教师教学反思的合理性和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素养的提高,绝对离不开他对教学的潜心思考,正如孔子所言:“温故而知心,可以为师矣。”只有强调个人独立思考的重要性,这样的人才能做老师。因此,教师必须养成思考的习惯。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篇(3)

为适应我国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形势,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满足新时期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教育部于2007年颁布了《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英语课程改革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这标志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进入全面实施阶段。此次改革从教学大纲或课程要求的修订到教学模式、手段、方法、内容、评价等环节的实践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显然,这样广泛深入和全面的教学改革如果没有广大英语教师的积极参与。就无法真正落到实处。而英语教师的素质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大学英语课程建设与发展的关键。但我国大学英语师资比较薄弱,教师素质总体不高,这种状况制约了我国英语教育总体水平的提高,难以应对21世纪的种种挑战。众多研究表明。反思性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它作为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热点之一,为全世界的教育者和教育研究者所接受。可以说反思性教学是教师研究解决教学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有效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师素质提高的意义

反思性英语教学是大学英语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内省和展开思考的过程,它力求找到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来达到提高教师素质的目的。在英语教学的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反思体现在对教学问题的发现与评价、对解决策略的实施和对问题解决结果的自我评价。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发现问题。积极主动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行为,改进和完善教学。反思性教学要求大学英语教师具有开放的头脑,高度的责任感和执着的精神来探索和反思教学。因此反思性教学对于大学外语教师的素质提高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为大学英语教师持续成长提供了可能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是“成长:经验+反思”。我国著名心理学家林崇德也提出“优秀教师=教学过程+反思”的成长公式。它意味着教师应该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批判性分析,成为反思性实践者。只有经过反思,教师的教学经验才得以不断丰富,教学理论才能上升到一定的高度。并对后继行为产生影响。教师在获得经验的同时如果能够坚持自我反省,那么他的成长就不是短期的或阶段性的,而是一种可以持续终身的成长的过程。

2 能促进大学英语教师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

在反思性教学中,教师要以现代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为基础,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理性思考,不仅从教学观念、教学兴趣、动机水平、情绪状态等方面进行思考,而且从教学方法、教学材料、教学方式等教学技术上思考、质疑及评价自己教学行为的有效性,并自觉地根据反思结果改正不良行为和弥补教学中的不足,从而促使自己的教学专业水平的全面提高。

3 能促使大学英语教师逐渐向专家型教师转变

在传统的大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往往注重英语知识的传授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很大程度上扮演着一个教书匠的角色。而在反思性英语教学中,外语教师在教学中的的角色发生了变化,由原来的教书匠变成了研究型的教师,由“传道、授业、解惑”者变成了学习型的教师。在自己身上实现了教学与研究,教育与学习的一体化。因此反思性教学使大学英语教师成为研究型教师,进而逐渐成为专家型教师。

4 能提高大学英语教师的创造力。

反思源于对问题的思考,而教育问题则来源于教育情境之中。教育情境是复杂、丰富多彩而又变化多端的,这是由教师这一职业的特性所决定的。教师职业实践中充满了“人”,教师所面对的是一个个鲜活不断发展变化的学生,而学生则是具有一定主体性、能动性和个别性的。这就促使大英语教师在反思性教学中敏锐地观察,积极思考,发现问题并创造性地提出新的有效的解决策略。在这个过程中。大学英语教师的创造力得以不断地提高。

二、结语

反思性教学为大学英语教师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提高素质的途径。在当今大力推行教育、教学改革的情况下,大学英语教师可以通过反思性教学,提高自身素质,改进教学,跟上改革的步伐。通过反思教学活动,教师可以认真学习教学理论,搞好课堂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从而有效提高专业水平,并走上科研之路。因此,反思性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师素质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篇(4)

在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的形势下,针对广大中小学教师课堂教学的无数实践,结合教师培训的实际,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素质在体现课改理念要求,执行课程标准上,仍有很大的差距,需加以着力提高。

教师培训工作的实践证明:教师素质的提高,有赖于各种形式。就其基本途径而言,根据自己的体会和认识,笔者认为:反思性教学实践对于提高教师的素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和载体。

所谓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指一种回忆、思考、评价教学经验的活动过程,它是对过去经验的反馈,同时,又是作出新的计划和行动的依据。

为什么说反思性教学实践是提高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的自我教育

实施新课改以来,为使教师尽快适应课改的需要,对教师素质的提高,教师业务培训部门应该说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大量的培训和辅导。而培训后的实践表明,这些培训往往过分强调外在影响,通常觉得把所谓的先进性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教育技巧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灌输给教师,就以为教师熟记了这些教育理念、教育方法和技巧,教师的素质就会明显提高,就能在日常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把这些理论性的知识转化为实际的教学行为。其实不然,大量的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培训,如果忽视教师主体能动作用的自我教育,就很难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高素质的教师。

所谓教师的自我教育,是指作为教师主体的个人,自己对自己实施的教育。这个教育过程是教师个人的自我认识,自我改造的过程,是把实践内化为意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自我教育伴随着教师自我意识的发展而发展,这种发展可以使教师由不自觉到自觉,由他律到自律,由他教到自教的转化,从而促进教师教学行为的自觉提高。

如果一个教师仅仅满足于获得的经验而不对经验进行深刻地反思,那么,不管其教令多长,经验多丰富,他的素质只会永远停留在原来的水平上,尤其是那些年龄偏大,接受新事物能力差的教师更是如此。

所以说,要想提高教师的素质,就应该提倡如何搞好教师的反思性教学实践活动,让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学会反思,在反思中促进自我教育。换言之,只有教师的自我教育能力提高了,教师的素质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

二、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

一般说来,教师素质是指完成教育教学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知识功底,理论水平,组织管理学生的能力,备课、讲课、辅导能力,教学技能,等等。而在这些素质中,教学理论水平是构成教师素质的核心内容。

如前所述,在以往的教师素质提高培训中,培训者误认为对教师通过教学理论的专题培训,就会导致教师教学行为的改变或改善。倘若对教师素质的提高在培训上不走出这个误区,培训效果就会大打折扣。因此,走出这个培训误区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就是反思性教学实践。这是因为: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结果加以审视和分析,从而再对自己的教学实践加以改进,并使教学实践更具合理性、实效性,而这个过程就是教学理论的转化过程。例如:新课改理念提倡的教学中“要张扬个性化行为”这一要求。按照传统的课堂教学管理,学生在课堂上怎敢提出自己的学习建议。有的只能是服从或听从教师的说教,否则,轻者被视为破坏课堂纪律,重者扰乱教学秩序,肯定会受到批评。而新的课改理念对此提出的要求,就是希望学生敢于发表不同的见解,尤其是阅读教学,更为张扬个性化学习提供了平台。

不能否认,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新的课改理念对教师的教学意识已产生积极影响。但是受传统的教学理论的影响,教学中对新理念意义的体现和发现还存在着不足,表现突出的是,一些教师现代教学理论讲得头头是道,烂熟于心,但观察其具体教学实践,发现其教学行为与所讲的教学理论却相去甚远。因而,也就有了“穿新鞋走老路”,“素质教育喊得震天地,应试教育搞得扎扎实实”等一些个人认为较正确而普遍的评价与说法。所以说,利用反思性教学实践迫使教师对自己教学中的活动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认真的观察和分析,并通过教师相互之间的观摩讨论,使教师看到或感到“说”与“做”之间的不一致,使教师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升理论认识,增强内化效果,并在转化中不断提高自身素质。

三、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促进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变

大量的教师课堂教学实践表明:在学术上有一定研究成就的学者型教师可谓凤毛麟角,而以经验型居多。就教师素质而言,绝大多数教师具有的只是从事课堂教学所需要的基本知识以及一般的教学技能或教学经验,缺乏发现教育问题,探究教育问题和解决教育问题的能力。于是乎,教师的素质就显然不能适应课改的需要和社会的发展,更不可能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因此,从理性的角度考虑,反思性教学实践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问题意识,而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促进和提高教师的教育科研能力,从而促使教师由经验型向学者型的转化。

四、反思性教学实践有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高

反思性教学实践的过程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也是一个教师素质持续发展的过程,更是教师综合能力提高的过程。

新的历史时期,课程改革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那种“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知道教什么,不知道怎样教”;“知道教什么,知道应该怎样教,但不知道为什么这样教的教师”根本不可能把课程改革的相关要求落到实处。因此,循环往复的反思性教学实践,能够促进教师在“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基础上,达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境界,从而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篇(5)

体育运动的范围与参与人数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国民身体的基本素质。按照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与教学目标看,体育教学重在锻炼身体,其目的直指身体健康,然而,从人类发展的角度看,不仅应该关注身体的外在健康,还应该顾及其内在运转的健康,所以,还应该对其人文素质培育有所涉及。怎样才能将高校的体育教学与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是一直受到关注的课题,从教学经验与教学的发展看,加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人文素质教育,有利用于促进体育教学与人文教学的结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一、人文素质教育在高校体育教育中的缺失

(一)重武轻文的体育思想导致文化道德素养的流失

首先,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在于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的培育;现阶段的社会演进阶段表明复合性人才更适合当下市场对人才的需求;人文主义以欧洲文艺复兴为肇始,经过五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但在我国由于改革开放后重物质轻人文,造成了对其发展的一些阻碍,这也是因为现实发展的要求所致;同样的思维,使得体育教育中,形成了“重武轻文”的思想,认为技能是体育的核心,造成了对人文素质教育的淡化处理,因而在高校体育中所培育的人才,往往流于文化道德素养的不足,造成了重大的人文培养缺失,综合素质较差。

(二)重文轻体的体育思想导致人文知识素养的薄弱

首先,重文轻体的意思是指,过度关注文化教育,却忽视了在体育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及文化素养培育;在现阶段已经初步形成了基础性的文化知识教材,并得到了极大的推广应用;然而,事实上,在体育教育中、人文教育中,均出现了冷淡反应,这表明我国高校体育教育的全面性不足,思想解放工作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单一的将体质论等同于技术技能的单向教育路径,很难将我国的体育教育事业带向更好更高的发展轨道。

二、高校体育教育中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的思考

(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首先,按照余秋雨教授对于文化的定义,它既包括生活方式,也包括精神价值,是一种集体价值的体现;所以,它是一枚硬币的两面,需要全面考量。另一方面,根据马克思主义的存在决定意识的原理分析,人文素质教育对于社会实际情况有一定的反映,而社会现实的存在决定着其内涵的设定;所以,进行人文素质教育能够对体育教育产生功能性的影响。另外,按照英国著名社会学家马林诺斯机的“文化功能论”,可以理解到人文素质在体育教育中,能够完善其育人功能、身心协调发展功能、文化娱乐功能,二者之间有一个互动与深化过程,但需要先在二者中建立起良性的互动关系。因此,要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对高校体育教育的影响。

其次,加强影响的具体方向需要落实在人格塑造、精神陶冶、品质修炼方面;而具体应该以基础的人文知识教育、体育专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方式作为起点,以综合素质的培育作为一条主线,重点从对学生人格的培养、自主意识的培育、性格的强化、对干扰的抵抗防御能力方面,进行多样化的内在素质训练。另一方面,加强影响的层面较多,除了以上所述,还需要在信息时代,按照社会对于人才的需求进行信息技术化教育,如多媒体引入、远程教育开设、社交软件应用等,将科学-技术-社会间的关系通过实际的教育手段关联起来,使学生适应现代化、在文化现代化视域下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拓展高校体育教育中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

首先,应该从思维意识角度进行培养,正如古希腊哲学家爱比克泰德所言,人们对于世界的理解仅仅只是人们的看法、意识,所以,从这个角度看,思维意识的培养非常关键;进一步讲,思维即是存在,意识即是存在之结果;因而,要在体育课程中,既设置人文教育的理论,又要透过实践来强化,以此,透过生命的“灵与肉”的二元性将体育事业的核心价值表现出来,并加以强化,让学生在一种审美形而上学的视域、思想下,重新观看体育的作用、价值,通过人文素质教育在体育教育事业中的拓展来强化自身的知性能力,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下的意识形态与思维意识。

其次,这种新型的高校体育教育模式也要求教师,敢为人之师,努力增加自身的人文知识、提高人文素养,身体力行,以“身教大于言传”为原则,对学生发生更大的潜移默化之作用;正如上文所说,现代的大学生有其时代精神所赋予的气质,很难通过道德说教得到很好的教学效果,因此,身教就变得极为重要,而且,也是拓展人文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途径;另一方面,应该利用跨学科的研究成果,积极编制符合新一代体育教育事业发展的综合课本,让学生体会到哲学-美学-文学所带来的精神价值。

三、结语

总之,在新的时代就要求与时俱进、因时制宜;从现阶段的社会发展来看,人才的全面发展,向着复合型培育已经成为了趋势;因为工业时代的人才以专业化作为标准,而进入信息时代后,人才的需求是多面而多样的,因此,丰富的知识、强健的体魄、更高的人文道德意识与综合素质已经成为了时代精神的体现,时代的强势潮流的表达;所以,应该注重高校体育教育中的人文素质教育,并在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加强其影响、提升其发展思路、拓展各种有效途径等来实现这种全面化的教育教学,让我国高校大学生向着全面、复合型人才方面逐渐转型,以满足社会对综合类人才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段丽梅,戴斌.基于“全人”生命教育视角的体育教育逻辑起点新论[J].体育科学,2015,(06).

[2]徐新洲.高校人文素质全面发展目标的实施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10).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篇(6)

一、青年教员优势及不足

1.青年教员所具备的优势

第一,思想解放,勇于开拓。青年教员思维敏捷,精力旺盛,思路开阔,勇于创新。第二,具有良好的智能结构和成才意向。第三,易于与学员进行心理上的沟通。

2.青年教员存在的不足

第一,职业道德素质亟待提高。目前青年教员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道德观的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爱岗敬业、刻苦钻研业务的精神远远不够。

第二,教学培训还不够。近年来,我校青年教员绝大多数都毕业于工科院校,而直接毕业于师范类院校的也甚少。作为一名教员他们还缺乏一定的培养和训练,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匮乏。

第三,教学中要求不严。一方面,青年教员相对学历都比较高,大部分都具有眼高手低的心理,自我感觉良好,在教学中对自己要求不严;二是青年教员与学员的关系比较融洽,这常常导致青年教员对学员的缺点和错误过于迁就,课堂管控不及时,影响了课堂秩序。

二、青年教员素质的培养模式研究

1.“请进来,走出去”――理实结合,交流互惠

教员作为素质教育的直接实践者,是全面高质量实施素质教育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因此,如何提高青年教员的师德素质师能力素质、身心素质等,以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已是当前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对青年教员培训的方式方法很多,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其中一种就是校本培训,这种培训方法具有见效、针对性强、连续性好等许多优点。目前学校中的教员大多数都是青年教员,有些教员还处在教学的适应期。虽然他们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较深的知识功底、健康的心理,但在师德素质、师能素质、身心素质上与新世纪高素质的教员尚有一定距离。

其次是聘请外校教员来本校上课评课,鼓励本校教员外出培训,即“请进来,走出去”,加强学校与学校之间的联谊。学校分期分批派本校各专业青年教员到相关学校参加专业备课、集休教研、说课听课、评课等活动,聘请外校教员来我校上课及指导教研活动等。拓宽教员的视野,学习外校优秀教员的先进的教学经验和方法。

2.“师徒结对”――以老带新,师徒共议

对年轻教员的培养,学校要采取向老教员和专业教学骨干教员“师徒结对”的形式。青年教员参加教育时间较短,没有形成自身的教育教学方法,在老教员和骨干教员的帮助下,能够少走弯路,加快适应教学工作。事实上将青年教员安置在一些经验丰富而肯于指导合作的骨干教员的身边学习,使青年教员得到支持、指导与反馈,通过他们之间相互听课、交流充分发挥骨干教员的传、帮、带的作用;在教学授课安排上尽量推选一般教员与骨干教员结合共同担任同一门课程的方法,利用联谊形式促使青年教员在日常教学中实实在在地参与学习和研究。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篇(7)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1 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环节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生踏入社会前,提高身体素质、培养终身体育爱好的最后教学阶段。作为高校体育教学的主导者,体育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基本素质直接关系到学校的体育教育质量。《关于加强高等学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的提出对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体育教师只有超前发展、优先发展、持续发展才能够保证学生的发展。

2 结果与分析

体育教师专业成长,是指体育教师通过接受专业训练和自身主动学习, 成为一名专家型和学者型体育教师,不断提升自己专业水平的持续发展过程,是体育教师内在结构不断更新、演进和丰富的过程。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高校青年体育教师是教师队伍当殊的一员,承担着学生思想品德教育、传授体育知识、发展身体能力、传播体育科技文化、培养现代化人才的特殊任务。因此体育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和制约高校体育教师发展的因素和环节是多方面的,笔者认为:“学习”、“反思”、“科研”、“创新”是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也是主要策略。

2.1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垫脚石——学习

教师本身就是一个接受终身教育和坚持终身学习的职业,高校体育教师必须要注重自身的学习,学习是高校体育教师职业连续的重要保障,是实现其职业价值的重要手段。这里所说的“学习”是广义的概念,但归根到底就是三点:“学习做人、学习做事、学习做学问”。就“做学问”而言,不仅包括体育专业知识和文化科学知识的学习;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教师职业道德的修炼与提升;在信息高速发展的现在更要注重信息技术及教育心理的学习。只有坚持不懈的学习,才能不断改变体育教师在少数人眼中的偏激看法,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赢得持续地发展,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强化人格魅力,实现人生的价值。

2.2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剂——反思

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论语》)。学习需要反思,教育更加需要反思。教育反思是教师成长过程的重要机制。高校体育教师要提高自己的职业形象,就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以自己的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依据为对象,主动反思,深入探究,推进自身专业成长。什么是反思?按照心理学的理解,反思就是对思维的思维。对思维前提进行审视,对思维的各个环节进行批判,对认识所得结果的再思考,对自己心理感受的再认识,对自己行为的再描述,这种不断的再评判、再思考、再提升的过程,就是反思。做到正确的反思,高校体育教师应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首先要反思自身在日常教学中形成的经验,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 成长=经验+反思。只有经过反思,使原有的经验处于不断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的思维状态之下,对原有经验进行分析批判,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只有在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体育教师才能不断地实现个人专业水平的提高;其次,高校体育教师应该在教学和与学生接触的时间,主动捕捉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反馈信息,进行不断地反思,不仅要以同化的眼光看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知识、理论的认识,更应该以一种顺应的态度学习和接受不同的意见和看法;最后,在教学中还应该借助于他人的意见,尤其是同事的建议和帮助,进行批判性质的反思,这样的反思才更有效。近些年在中小学推行的体育教师集体备课的制度就在很大程度上利于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这种集体备课制度同样可以借鉴到高校。

2.3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催化剂——科研

不论哪种科目,科研终究是连接理论和实践的桥梁。高校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专业水平,从“经验型”向“科研型”转换,必须加强自身科研水平,不断的学习与探究专业内涵。加强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科研水平,要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入手。内因方面,首先,要加强自身的品德修养,明确科研的目的,不是为了写作而写作,更不应该是为了某种特殊的利益而写作,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已有教育经验的总结、探讨与升华。其次,要增强自身的科研意识,除体育教学外,要多看书,多学习理论知识,为科研奠定一定的基础知识。外因方面,高校要高度重视体育科研工作,给予一定的科研保障,加大经费投入,加强科研基础条件建设,积极申报体育教学相关的研究课题和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体育教师参与教学科研工作,对体育教师申请课题的要给予机会、经费、评奖等方面优先的条件,调动体育教师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不断培养体育教师的科研意识和科能力。

2.4 高校青年体育教师专业成长的踏板——创新

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专业素质,除了学习、反思、科研之外,还必须培养其创新精神。创新精神在知识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不论哪个行业都是非常必要的。要进行创新精神的培养,首先要使体育教师树立不断创新的理念,理念是进行实践的向导,只有确立了正确的理念,才能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的去向理念靠近。创新理念要求体育教师自身要有不断创新的心理动向,还要求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其次,培养体育教师创新精神还要求我们培养高校体育教师的创造性思维,它也是创新精神的核心要素。教师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必须从想象力、联想思维、多向思维以及对于灵感的捕捉等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青年教师在高校教师中的比例日益增多,青年教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教学水平的高低,关系到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未来。加强青年教师的队伍建设势在必行,而专业建设又是重中之重,专业建设是一个循环往复的可持续的过程,高校青年体育教师只有在学习中不段反思,在反思的基础上不断升华,进行研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在此过程中,始终用创新的理念要求着自己。笔者认为,通过学习、反思、科研、创新四部曲,一定可以有效提高高校青年体育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 潘凌云.体育教师的教学反思与专业发展[J].体育科学研究,2008.4(2).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篇(8)

目前我国的美术教育特点,一是对教学内容的分割式教学,即总体上分为基础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践教学;二是教育主体对内容选择的主观意志。因此,教学内容显得单一化和技术化,素描、色彩、中国画等技巧性内容几乎占用了所有的教学时间,教育对象被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地点,按照特定的内容、性质,甚至特定的形式风格来学习,练就扎实的绘画基本功似乎是教学唯一目标,而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内容,如美术创作和美术教育理论被忽视了。当然,美术创作必须借助相应的技能技术,否则就谈不上艺术的表现形式,然而,这种“作坊式”的教学,只能训练出一批绘画“工匠”,究其原因在于对素质教育的片面理解。素质教育是“教”与“学”双层面的关系,“教”不等于“训”,“学”不完全是“练”。教学不是单纯的“训练”。所以,素质教育首先是教师的素质问题。教师的素质有两层意义,一层是学科知识,另一层是学科认识。美术是基础性学科,教师以自身熟练的技能技术对学生能起到积极的作用,按传统的观念含义,教师应该 “传道、授业、解惑”,那么,具备创造性思维、创新意识的优秀教师,对学生来说更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美术教学中的素质教育,一方面是培养学生的技能技术,另一方面是培养中小学师资素质。这里的师资,应该是适应中小学学科的教学,而不是美术专职或兼职的师资。所以,美术教学要树立师范教育大专业的教育思想意识,体现教育的承接性,表现在美术教学上为不能局限在学科以内的“素质”教育,而是通过教育形成的“素质”,同时这种“素质”也是他们将来实施素质教育必备的前提条件,所以素质教育中的美术教学实际上是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以能力形成“素质”,由“素质”演绎教育理念。

二、素质教育体现美术学科思维的相承性特征

有位哲学家提到,只用左脑或右脑思维的人,只活了半世,而使用左脑、右脑思维的人活了一世。美术是造型艺术,其活动内容包括塑造一切有形的、可视性的形体;活动形式是需要通过特殊的工具、材料;活动过程则体现物质与精神的和谐。艺术的表现,反映在对客观事物的再认识、再创造,这种认识、创造过程反映了艺术思维的逻辑性。

“素质”最直接地反映人的思维方式,人们通常习惯把大脑的思维机械地划分为左、右脑思维,简单地认识思维的一般性和特殊性,认为科学研究反映在对事物外部构成的表层思维,而艺术造型只反映在事物外部构成的表层思维,这种形而上学的认识论,孤立地看待艺术和科学的思维特性。在学校教育中,认识的局限性导致学科教育的片面性,促成了学科思维的单一性。从苹果落地到牛顿万有引力,从伽利略的引力场到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以及在达·芬奇的解剖图和机械图中体现的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说明作为艺术创造和科学创造所具有的跳跃性思想,并不局限在学科本身的思维特性,钱学森对此作了很好的阐述:“从思维学科角度看,科学工作总是从一个猜想开始,然后才是科学论证,换言之,科学工作源于形象艺术,所以科学工作是先艺术,后才是科学。相反,艺术工作必须对事物有个科学的认识,然后才是艺术创作,在过去,人们总是只看到后一半,所以才把科学与艺术分家,而其实,科学需要艺术,艺术也需要科学。”

艺术活动是最具创造性的活动,正如印象派画家高更的大型油画《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到哪里去?》作品里包含了科学的理性,也体现了艺术的激情,所以“素质”在美术教学中体现了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的相承性、包容性和统一性,认识这一点,就找到素质教育中美术教学的切入点。

三、素质教育体现美术学科思维的评鉴性特征

“素质”在体现人的审美力上是最具争议性的。审美因素贯穿于学校教育的每个角落,然而也最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我们往往过于注重学科基础的理性思维,忽视学科的情感体验或美感体验,比如,在许多星球的图片中绚丽的色彩能反映出艺术的形式美;物理学中磁场线可以体现艺术的对称美;而在文学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江清鱼读月,夜井鸟谈天”,则表达了构成艺术美的因素的多样与统一。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篇(9)

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是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培养学生在今后的适应能力,另一部分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它使人类能够理解基本原则,并能做出明智的判断,从而更好地适应复杂的社会环境。后者主要是通过智慧的想象活动而创造新思维的能力,这种创造思想的能力有两种:一种是发展性创造能力,通过挖掘学生的内在天赋而发现本已存在但未为学生发现的事实。这种能力对社会人来说是绝对不可缺少的,这种能力和第一部分联系起来构成了学校教育的主要内容。另外一部分是创造性思维能力,属原创造性能力,是发现、发明世界上本没有存在的事物或事实,这是少数非常聪明的人才具有的。惟其重要,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教育大辞典》中明确解释:“教学,以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那么,教学就是以培养能力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教学是由教师和学生两方面的共同活动组成。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它意味着启动﹑指向﹑激励﹑维持﹑调控等一系列教学的基本功能。教师在教学中是最积极的因素,对整个教学活动的影响巨大。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如果没有教师,那么情境上是不可想象的。在素质教育过程中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通过教师的传教。一名教师的传教是否成功那就看这位教师本身是否具有足够的能力与条件。不同课程的教师需具备不同的能力与条件。体育在学校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那么体育教师也不例外。体育教师只有本身具有一定的自身素质,才能把学生的素质提高,才能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才能更好地调动学生,控制学生,为学生指向。

2、体育教师应具备的自身素质

2.1体育教师应具有广博的知识

广博的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专业知识对任何一门学科的教师而言都是非常重要的,并且不可缺少的,它是区分其他学科教师的根本依据。体育教学的对象时学生,而且教学形式是一种活动形式。学生是有思想、有生命的有机体,且各种活动可以使有机体的关节、心肺功能等起变化。相关学科主要有生物学科,如人体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化等;有人文学科,如历史、哲学、文学等;还有教育学知识,如教学法、现代教育的思想理论、一般教学目标等。例如,做双臂屈伸,在学生练习的同时,体育教师可以把练习的目的,即发展胸大肌、三角肌、背阔肌的力量,以及它们所处的位置进行讲解,增加学生生理解剖方面的知识。以前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只满足“学科知识+教育知识”,而现今社会对体育教师要求“学科知识+各种相关学科知识”,并使相关学科灵活地运用在体育教学中,充分提高学生的素质。

2.2体育教师应是成熟的人

一般意义的成熟指生物发育到完备的阶段。而这里的成熟是指一般意义的成熟基础上的职业成熟,是指体育教师在知识、经验、能力和个性品质方面所达到的体育工作的适应程度,主要表现在职业意识、职业情感和职业行为等方面。成熟的体育教师要具有高尚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教师职业比较清苦,尤其是体育教师,由于社会偏见,体育教育还没有被真正认可,社会对体育教师存在着藐视的现象,而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是脑力和体力相结合的工作,且劳动支付与劳动难以相等。这势必要求体育教师要有高尚的思想和高度的责任心,才能不怕清苦,把体育事业搞好。

2.3 体育教师应是一个常反思的人

反思是对自己行为进行反省。只有不断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的体育教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体育教师。体育教师反思也就是对自己指导过的课或训练,以及各种比赛等体育活动进行总结,找出这些活动的优点和缺点,从而使自己改进缺点,更好地发挥优点,是工作更为出色。这种反思是体育教师对自己工作的反思。还有一种反思是对他人工作的反思。在学术交流中、在观摩中、在评课中都可以单独反思或与他人一起讨论合作反思。在反思过程中,不仅可以吸取他人的长处,而且可以提高合作精神。

2.4 体育教师是一个具有合作精神的人

在管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典型等式“1+1+1+1+1+1+1+1……+1>n”,即n个人协同工作的力量和能力超过n个各自工作的力量和能力的和。该等式在体育教育过程中也不例外,体育教育是需要很多人合作的系统工作。它主要包括校内合作和校外合作。校内合作包括体育教师与同行合作,与班主任和校长合作,与学生合作。班主任、校长室学生非常敬畏的人。体育教师与班主任、校长合作,课间操、学校体育业余训练等工作就能得到很好的开展,而且能使校领导、班主任和任课教师的步调一致,使学校体育有条不紊地运转。与学生合作,能使学生积极配合教师的工作。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篇(10)

2002年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1]为高校体育教育带来了崭新的理念,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我们对于体育课程内容的理解。《纲要》指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是高校体育课程的主要目标。传统体育课程主要是以“技术性实践”教学为主,教师只重视基本技术传授和以技术练习为主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目标达成,以及单一的评价标准。这样的传统体育课程无法有效解决纲要提出的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目标。我国教育部2011年10月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2],将教师教育课程理念概括为12个字: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将课程目标界定为三大领域:“教育信念与责任”、“教育知识与能力”、“教育实践与体验” [3]。这样以来,《标准》为解决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目标提供了有力的支撑。意味着从“技术性实践”研究走向“反思性实践”研究[4]。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注重技能传授转变为新课程理念的实践和研究,突出体

育健康观、文化观提高体育素养。

一、问题的提出

从课程目标的实施现状来看,我国高校体育更多的则是关注学生运动技能和运动参与,对学生的体育素养、社会适应的关注还不够,运动主线和发展主线两者的整合有待加强,忽略了学生走向社会后的效益,高校体育整体赋予人文精神、人文环境在我国高校的体育课程目标这方面则显得欠缺。高校的体育课程中仍然以技术技能性实践为主,反思性实践没有,仅有6%左右学时的理论教学。案例教学、微课教学(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简称MOOC)、对话讨论等教学策略为零,大学生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开发,这些有利于培养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深层次认识和体育素养的环节没有,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对大学生体育课权力的漠视。体育课程实施应联系学生的经验,综合运用教学策略,提供完整的学习体验,就显得非常迫切和必要,这是改革传统体育课程教学

模式的重要一步。

二、基于《标准》建构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思路

高校体育课堂教学应是“教师和学生一道理解教学的内容、发现其意义,同时也一道理解并发现隐藏在教材背后的社会现象的意义及其社会文化背景的过程” [5],基于以上解读,对研究在实践性技能传授的基础上,建构与积累体育素养。引导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地思维,来建构终身体育学习的过程。

1.在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基础上提升体育素养

体育素养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与体育教育的影响所产生的,包括体质水平、体育知识、体育意识、体育行为、体育技能、体育个性、体育品德等方面的要素综合体育素质、修养和涵养[6]。高校体育培养和发展大学生全面的体育素养,不仅有利于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及终身体育意识和习惯的养成,也是时代对全面发展人才的要求。

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技战术技能教学为主,并没有在教学中有策略的选取根植于本学科领域资源中相应的思想和例证, 并没有计划地对课程进行设计、开发。很大部分体育教师很难把教学纳入学术的范畴,反思未来体育教学的改革。所以,不管各个高校体育选课模式、俱乐部模式、分级教学模式多么灵活多样,也改变不了高校体育教学以技战术技能教学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方式,对增强体质和健康虽有很大提升,但对体育素养的提升是微不足道的。笔者认为这也正是现在较为普遍的一个现象“伪球迷”多,真球迷少;“伪体育迷”多,真体育迷少。美国当代著名教育家欧内斯特?博耶所言:“我认为高质量的大学本科教育应该使学生形成一种全球性的眼光和全人类的视野。归根到底,人类大家庭的未来并不取决于把武器系统置于太空,而取决于全人类更好的相互理解”[7]。素养的培养对人的发展重要性不言而喻。

2.探究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实施

高校体育教师在体育课程中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教学、科研和服务中来。是教师首先应该进行的反思,只有教师有了反思性、创新性的思维,在教学中才可能帮助学生进行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的学习,建立终身体育学习的能力和习惯。建构有效的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

因此,首先教师应深入解读《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重视学生已有的技术技能经验,因为我国的中学体育课程中已经对一部分体育项目的技术技能进行过教育学习,学生在大学如果仍然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学习,无异于重复学习,对学生提高体育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提升体育素养是无益的。教师应从高校体育教学实际出发,创设真实、鲜活的情景和实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学习中来,使学习成为学生解决体育问题的过程。其次,创造条件让学生去观察、验证在生活中与体育相关的问题。比如:对一场比赛裁判判罚的对错、某个技术应用的时机与条件、某个感人的体育精神。最后,要将案例分析、对话讨论、微课教学研究等活动引入体育课程,激发学生的参与,并重视学生反思性、批判性、创造性思维与能力的培养。

三、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组织

课程组织是指将课程的各种要素和成分妥善加以安排。由于体育课程的特殊性,体育课程主要是实践性教学,技术性实践教学为主,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组织应结合体育课程本身的特性,做出合理安排。

第一,可以在技术性实践教学课中,加入反思性实践教学的内容。

因为90-110分钟的技术性实践教学中,可以在最后的20-30分钟加入反思性实践教学,让学生的学习可以解决在实际体育锻炼中遇到的问题,拓宽学生的视野,启发学生在体育学习过程中与实际体育生活中发生的联系。

第二,通过专门主题、问题、议题在教学周内开设3-4次理论课程

以专门的主题、问题、议题来组织体育课程,就是让学生透过外在的体育技术技能从深层次来看体育本质,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体育观念、融合到教学中,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对体育知识的积极探求,从而真正从学生内心建立起终身学习体育、终身体育的价值观、体育观。借助书面、口头、头脑的反思,使学生将普遍化的技术技能与特定的体育情景和事件联系起来,从而达到反思性实践教学的效果。

笔者认为,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内容,是需要给学生提供一个完整的学习体验,让大学生作为体育课程决策受体,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培养大学生主体意识,以此来提高对体育学科的深层次认识和体育素养。实施反思性实践教学不是全盘否定技术性实践教学,体育课程教学中增强体质、增进健康仍然是基础,体育课程的技术性实践教学在这2个目标的实现上是不可替代的。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尊重传统不等于全盘接纳传统,传统必须改造或重建。改革就是对于传统的扬弃。”

四、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

斯腾豪斯认为,真正的教育是使人类更加自由,更富于创造性,因而教育的本质是“引导”[8]。根据该定义和笔者的实践,高校体育课程反思性实践教学课程的教学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选择。

1.理论教学

理论课一直是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比较薄弱的环节,尤其对某一项体育项目的规则与裁判法的理论教学一直是不足的,导致很多学生对该项目的重大比赛只停留在面上观看,平时自己参与的比赛不能正确分析自己存在的技术缺陷,不会利用规则和裁判法来指导自己技战术的提高。对某一项体育运动产生的体育文化背景和全球性的技战术革新都没有进行很好的理论学习。

2.案例教学

教师要提供案例――组织讨论――教师评述――原理分析;与此相适应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体验情境――分析材料――掌握原理――锻炼技能。比如:野外生存与救护、基础配合和战术体系的应用等都可以用案例教学来补充技术实践教学带来的不足。

3.对话讨论

对重大国际赛事、争议的判罚、出人意料的结局等体育赛事,可以组织对话讨论,引导学生积极进行分析,批判和辩论,教师保持教学中立,不刻意引导性的进行点评和指导,只是对技术性问题进行解释。拓宽学生对体育认知的维度和对体育精神的积极追求。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自发地使学生自觉积极地参加到课后体育锻炼中,远离网吧、不当宅男宅女。

4.微课设计

微课教学,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是非常好的教学策略,因为传统的体育教学并不布置课后作业,只是以期末的技术考核作为最终体育课成绩,一周一次的体育课程教学,并不利于学生对技术的巩固和提高,始终对技术的认识是模糊的。微课教学可以作为很好的课后辅导课程和课后作业,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反思,对提高和巩固技术教学效果,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5.多元评价指标

高校体育教师应赋予课程决策权、课程设计权、课程实施权、课程评价权、课程开发权[9],同样大学生体育课程权力赋予主要表现为参与体育课程决策、参与课程设计、参与课程实施、参与课程评价、参与课程开发。课程评价是对学生发展和课程结果进行评判,是检验教师“教”与学生“学”效果的活动。高校体育课程要改变学生一直以来被评价的状态,建构多元化课程评价体系,重视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的相互评价。参与课程评价是建构多元评价指标的基础,教师在做出评价之前,应考虑在考勤、反思性的讨论、课后作业、理论掌握、体育素养、技术考核之间做出一定的比例,让学生在参与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习过程和收获总结的基础上,做出多元评价标准。否则,就等同于在单一的技术教学、单一的考核标准下重复学习,不能提升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达不到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终身体育、提高体育素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S]. 2002.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S]. 2011.

[3] 王艳玲,苟顺明. 基于《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的高师教育学课程开发[J].课程・教材・教法,2013(3):111-116.

[4] 钟启泉.“课堂互动”研究:意蕴与课题[J].教育研究, 2010(10):73-80

[5] 高垣麻由美.教学研究的前哨[M].京都:北大路书房,2005:56.

[6] 余智. 体育素养概念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5(2):69-72.

[7] 欧内斯特・博耶.关于美国教育改革的演讲[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8] 赵 兴,郭洋波. 斯腾豪斯课程开发模式对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启示[J]. 黑河学院学报,2012(8):72-75.

对素质教育的反思篇(11)

随着母语教育全球化时期的到来,语文教师越来越成普遍关注的焦点。语文教师自身的提升将推动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和语文教育质量的提高。为满足不同学生成长中的不断变化的教育需求,更好地办好语文教育,提高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将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关注点。本文从教育反思、及时“充电”与“实战演练”三方面的内因,以及建立学习共同体和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两方面的外因来研究语文教师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途径。

一、发动内因

所谓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主要是指较系统的文化知识和语文学科本体性知识、技能技巧方面的素质,以及语文教育理论与语文教学实践方面的素质。语文教师的专业发展是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即语文教师不断地接受新知识,增长专业能力的持续过程。

1.教育反思

首先,不断地反思自身是否有正确的教育理念。语文教师不仅要教学生“立言”[1],而且要教其如何学会做人——做一个独立思考、质疑和评论的现代公民。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的教育是否指向对学生终极关怀的培养,而不再是指向急功近利的、目光狭隘的应试教育。

其次,不断反思自身是否具有深厚的理论修养。当前语文教育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语文教师的理论修养问题。语文教师理论修养的缺乏直接制约着语文教育的发展。[2]因此,语文教师要不断地反思自己是否建立起系统的语文课程观,即反思自己是否学会了现代教育学、现代心理学和现代语言学等方面的知识,并将它们融会贯通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

再次,不断反思自身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判断一个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是否得到提升主要是看其语文学科本体知识和能力方面,以及语文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方面是否得到有机的共同发展。语文教师在高师院校中文系学过的知识与掌握的能力会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遗忘,或落后过时,有的甚至成为其专业素质提高和专业发展的障碍。因此语文教师应反思自己在语文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哪些方面需要提升、弥补甚至改正。反之,如果一味地满足自身的专业现状,并停滞不前,那是绝对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具有专业素质的语文教师的。只有在不断反思学习中,及时汲取语文学科深层的养料,语文教师才能形成更为有利于自己教学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最后,反思自身是否在学习专业知识和能力之余,做到加强“外联”。譬如,以班级或兴趣小组为单位展开对当地的地方文化与民俗的涉猎研究,语文教师跟当下的作家、诗人及书法家进行对话,而不要仅仅局限于教材教法的研究。

2.及时“充电”

随着语文课改的推进和发展,唯有语文教师做到及时“充电”,完善自身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专业知识,更新教育教学管理观念,才能拥有强大的知识背景和语文学科专业知识结构。除此之外,还要及时补充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包括哲学、美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社会学等多方位的知识,才能获得广博的知识,拥有深邃的知识储备。

3.“实战演练”

实践出真知,因此语文教师还要经过严格的“实战演练”。教师本着“以学论教,教为了促进学”的理念,从学生真正的需要出发,在原生态的课堂中,将教学反思后所获得的经验、及时充电后掌握的知识和能力一起深入地运用到语文教学中,与学生展开友好平等的对话,既不迷信权威,又不盲目依赖已有的经验,而是敞开心扉,以好奇和渴望的眼光发现真实课堂教学中的点点智慧之花,与学生共同成长进步,这样才能最终成为学生学习的真正指导者和促进者。通过这样的反复实践,教师重新认识课堂教学的本质之后,才能真正促进自身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

发动内因既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又是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正是在“反思—更新—巩固—再反思—再更新—再巩固”这样一个无限往复、不断上升的过程中,语文教师的教育理念、理论修养、专业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才更趋于成熟,语文教师才得以从一个层次提升到另一个层次。

二、借助外因

1.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

基于教师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主要途径。[3]因此,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是语文教师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有效途径之一。目前,大多数语文教师还停留在“单打独斗”的状态,并不利于语文教师群体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其目的就在于扩大语文教师的活动范围,开拓认识视野,营造一种促进其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的良好的外部氛围。语文教师学习共同体由语文学习者及助学者共同构成的语文学习团体,他们之间经常进行沟通和交流,共同完成语文学习任务。通过不断的相互学习、交流和启发带动,语文教师会做到取长补短、知识共享,不仅在学习知识方面受益匪浅,而且在激发创新灵感方面成绩卓著。语文教师在这种互惠性和互动性的学习共同体中,不仅能够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而且将促进自身专业发展。

2.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

要真正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我们就必须确保其专业素质和专业发展的有效性。语文教师在提升其自身专业素质和专业能力方面处于一种瓶颈状态时,一种新型的教师评价制度——发展性教师评价可以给予其必要的促进。它摈弃了传统评价的弊端,作为一种评价理念,其核心就是促进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实施发展性教师评价将可以从教师专业结构的几个组成部分(包括激发专业热情、坚定专业信念、完善专业知识和能力、明确专业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塑造专业服务精神等方面)来促进语文教师的专业素质提升和专业发展,可见发展性教师评价对促进语文教师成长具有重大意义。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