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大全11篇

时间:2023-08-17 17:42:34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篇(1)

中职学校侧重于培养技能型的人才,使学生在掌握基本专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更需要有过硬的实际操作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尤其是当前中职技术学校中会计专业的学生,面临激烈的竞争压力,他们更应该充分发挥其动手能力,加强对自己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在提高技能方面,中职会计专业的教师更应该重视学生基础课程方面的教学,使他们能够真正适应社会的需求。

一、中职会计学生学习现状

1.学生基础较薄弱

中职学校的学生与普通的全日制学校学生相比,在专业知识方面有一点欠缺。其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学生的基础较差,难以深入理解所学的知识,久而久之,就会出现厌学的情绪。由于学生主观上存在的问题,也给会计专业学生基础课程的学习带来了很大的困难。

2.缺乏实际的应用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将会涉及到与会计专业相关的很多概念。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过于重视通过枯燥的理论知识切入到实际教学之中,导致学生在学习时要么因没兴趣而心不在焉,要不因听不懂而放弃。因此,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理论与实际的有效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与兴趣。

3.会计术语较多,学生难以深入理解

在会计基础课程的学习中,将会涉及到很多的会计专业术语。比如,在《基础会计》这一科目中所涉及到的会计主体、权责发生制、复式记账以及会计要素等专业术语,对于初次接触专业课的学生而言,感到十分抽象,因而难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长此以往,学生不仅会出现畏惧、退缩的情绪,而且由于基础知识没有掌握好,也会给今后的学习带来很大的困难。

4.课堂教学方法和手段较单一

长期以来,中职会计教育受传统教育方法以及教学条件方面的限制,课堂教学模式依然需要依靠教师被动灌输一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在教学中缺乏实践性的模拟教学,对学生也难以进行启发式的教学。学生长期在这种模式下学习,难以激发其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永远处于被动接受的地位,难以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与积极性。此外,中职学生对一般基础知识的学习决定了单纯采用理论灌输的教学方式也不利于他们的理解和吸收,我国大部分的中职院校在会计教育中没有将案例教学方式提高到一个有效的阶段,有些学校只是流于形式,这些问题的存在,都影响了中职会计专业学生的学习。

随着教学体制的不断深入改革,很多院校广泛使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但是,中职院校在这一方面却没有广泛地应用,除对会计电算化培训采用较多的计算机教学外,其他课程教学依然停留在教材、粉笔与黑板这一层面上,落后的教学手段也是影响其基础课程的重要因素。

二、中职会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

1.加强基础性知识的技能练习与培养

中职会计教学中应重视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这一技能的培养并不是瞬间就能学成的,需要一定时间的过程练习和实践。但是在此过程中,更应该注意加强学生基础知识的学习与训练。无论是珠算的看法、计数、指法和算法,还是传票算的翻页、找页等,都应该让学生重点的理解和掌握,使学生在培养相关的技能时,也能够脚踏实地的去学习和练习,只有基本功扎实了,才能有效地掌握其中的理论知识,才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有效地运用。

2.明确界定重点与一般的教学方式

基础课程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如果基础知识都掌握不好,更不用谈今后的学习情况了。在基础课程教学中,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应该详略得当,突出重点与难点,明确必须掌握与一般掌握的相关知识,有些理论虽然重要,但是也并非是教学重点,对于这些理论知识可以暂不作过高的要求,在后续的专业课程学习中自然会得到补充。与会计核算直接相关的内容,比如,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账户和复式记账等基础知识应必须重点掌握好,而对于会计工作的组织与管理等内容则需要作出一般性的要求。通过分清楚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使同学们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更能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结合

中职会计基础教育课程教学中,不仅要重视对理论知识的教学,而且应加强实践性的教学,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使学生在今后的就业中能够顺利的适应相关的需求。在会计基础课程教学阶段,概念性的知识相对而言比较多,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往往会感觉枯燥无味,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有针对性的进行实训课的讲授,既能够巩固相关理论知识的学习,又能够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对基础课程的教育中,应改变传统的偏重知识的传授为目的的教学方法,应注重学生的就业能力和综合职业素质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做好积极的引导工作,使学生能够真正做到在学中做,在做中学。

4.丰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所涉及的概念性、记忆性的知识较多,在课堂学习中,学生也难以提起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注意丰富课堂教学方法与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注意力。我认为可以采用如下几种教学方法:

(1)实施模拟教学,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此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根据学科内容与教学的进度,指导学生完成相关的模拟活动,既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2)通过案例教学,提高课堂的活跃性。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结合。在学习基础课程时,也应该通过案例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的概念、定义,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这种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活跃课堂、引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可以扩充学生的知识容量,提高其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3)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信息技术的交互性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学习主体作用的充分发挥。在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教学阶段,可以适当的运用多媒体。首先,教师可以将相关的教学内容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演示各种的业务流程,增强学生对专业学习的感性认识,加深对相关会计知识的理解。其次,充分利用相关的财务软件进行教学,在讲授完相关的理论知识后,通过软件进行模拟实践训练,切实提高学生的探究兴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中职会计教育基础课程的教学方法,既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学习质量,同时又有助于对后续知识的学习,进而为其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使中职院校真正培养出应用型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马飞.浅谈如何上好中职会计基础实训课程[J].科教导刊,2009,(14).

[2]董书俊.提高中职会计课堂教学质量探讨[J].考试周刊,2008,(17).

[3]李建红.优化《会计基础》教学,提高课程教学成效[J].考试周刊,2010,(17).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篇(2)

随着我国对于计算机的普及,计算机的理论和实践的教学受到社会和个人的重视。对于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的普及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的内容,同时,学校在前些年不断给学校配置了数量不等的计算机设备,以便为计算机的实践教学提供基础。但是在计算机教学的初期,难免学生对计算机的接受会不同程度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在计算机的教学过程中需要对系统的教学知识和实践操作给予规划,以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为计算机知识的普及创造比较好的条件。

1 关于计算机教学的重点和专业化重视

1.1 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需要提高专业水平和理论层次

在计算机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是最基本的部分,只哟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才能够为以后知识的学习大小比较坚实的基础,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都不到位,自然无法顺利学习以后的知识。在和实践上机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提供一定的便利。因此,在计算机的学习过程中,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需要打好基础。

关于计算机的日常工作的运用,常见的就是office办公软件,学习者需要对基本的软件熟悉,比如在指定表格和写稳当的时候的基本操作必须熟悉掌握,否则无法使用办公室的工作流程。关于对于些图片的处理,ps软件是关于图片处理的一些比较常用的工具,对于这个软件的掌握对于方便办公室的工作也很关键,如果办公室的工作人员不熟悉这个操作,就会在工作中将没有必要的麻烦带进来,影响工作的正常进度。

1.2 计算机基础知识需要重点掌握的部分

关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重点突出是比较重要的方法。对于计算机的知识有一个比较庞大的系统,需要掌握的只是非常多,因此为了能够将知识的掌握到达有效性的目的,需要对知识进行分类在教学的过程中突出重点。重点突出是计算机知识学习的重要方法。当然对于计算机知识掌握的全面性的把握也是很重要的,但是在比较短期的时间,首先掌握的是重点知识。

office 办公软件是需要在办公中重点掌握的知识。关于这方面的重点掌握不仅是需要在理论上掌握的内容,也是在基本的流程中和时间的操作中掌握的内容。在和实践上机相结合的基础上将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牢固可以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计算机提供一定的便利。在办公的过程中计算机是重要的辅助工作,需要从基本的学习。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是计算机的基本学习中基本的方法,需要从系统化和专业化角度进行操作。

1.3 基础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与运用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应用于工作指导当中,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举,成为我们一向重要的课题,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形成知识模块体系,形成整体认知,达到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为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2 实践的操作与拓展需要基础知识的运用

理论与实践的相互结合,是提升计算机应用水平巩固基础知识的必由之路。夯实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对今后计算机的应用起到辅助作用的知识进行模块的构建,“计算机的数学基础,程序设计”等,都是需要我们掌握的必备知识。这是通用知识的掌握,另外想具体的知识,像专门的图像处理等,都是从基础知识上面延伸出来的。

3 网络基础在实践中的拓展运用

计算机网络技术运用已经普及到大众生活和工作,像信息的及时交流、信息的传递、多媒体技术的在线运用、电子商务的开展等,都成为大家爱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的已经完全取代了人工,省时省力,在基础理论方面,涉及到具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础理论知识,具备计算机网络、计算

信息处理、企业网站建设与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络宣传、网络数据库的开发应用以及网络安全技术等方面能力的高等技术应用性的基本理论。

4 评价反思感悟

循序渐进,按照事物本身的发展顺序就一步步展开,是掌握应用技术且用之于实践的有效途径,对于计算机来说,夯实基础应用知识为根本,以应用知识带动应用能力,以应用能力推动技术创新,是一个事物完整发展的全部,也是在工作中全面发挥计算机应用技术范围和潜力的必然要求。

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成为人人必须具备的一项基本技能,贴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实际,有效应用于工作指导当中,理论和实践操作并举,成为我们一向重要的课题,在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教学之中,在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同时,更要形成基本的技能,这就是要形成知识模块体系,形成整体认知,达到全面覆盖,融会贯通的学习目的,为将来灵活运用计算机打下基础。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计算机基础包括计算机的基本常识与操作技能,常用的办公化操作与日常维护等内容。以上内容是深入研究计算机的基础,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计算机的日常应用就是围绕计算机基础知识与运用这个核心展开的。在计算机网络技术操作过程中,首先要夯实基础,以培养能力,提高技能,然后以计算机主干核心知识构造自己的应用体系,确定目标,将计算机的多功能化融汇到日常生活当中,有效解决各种为题,打造更广阔的发展前景。

参考文献

[1]陈林.“岩彩”是一种现代艺术[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版),2005(1).

[2]李明伟.现代重彩绘画的肌理形态分析[j].装饰,2003(6).

[3]王正刚.对现代重彩绘画装饰性的探讨[j].国画家,2005(4).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篇(3)

《基础会计》作为高职会计专业入门级的专业基础课,对于会计专业日后的其他会计专业课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学生全面良好的掌握该课程的知识,能够对整个会计专业课程教育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目前高职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模式现状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学生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采取课堂理论教学模式。目前,由于高职生相对来说学习能动性及学习能力比较弱,而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对于学生来说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没有任何理论基础的全新知识,这些客观因素都影响着学生此门课程的学习的兴趣和学习的效果。往往学生在刚接触此门课程时能够认真听讲,但是由于课程内容比较晦涩,课堂上不能很好理解,课后又不积极学习及请教教师,长此以往,有些学生跟不上教师讲课进度,就放弃学习,导致最终此门课程学习无效果,甚至考试不通过。

一旦《基础会计》课程内容不能掌握,那么以后的专业学习,譬如《财务会计》、《审计学》、《银行会计》、《税务会计》等课程不好开展教学,也不好引导学生学习掌握。所以《基础会计》的课程对于学生来说至关重要,应该构建一个适合高职生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提升高职学生《基础会计》课程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选择适合高职生学习的教材并且采用案例、多媒体教学模式

一本教材选择的优劣直接影响高职生的对于知识的接收能力及接受程度。现在,基础会计的教材多种多样,每本教材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及侧重面。对于高职生来说,由于他们升入高校的成绩不是很理想,对于知识的理解能力及学习知识的积极性不高,所以,应该找到一本适合高职生学习的教材。目前可供选择的有些教材是精品课程教材或者优秀课程教材等,但是此类教材的侧重点在于本科教学使用,内容偏难,或者是适合非会计专业学生使用,这些都不适合作为高职生的教学使用。教师在教材选择高职生基础会计教材时应该考虑到学生的素质,接受能力及教材知识的全面性,难易度等,选择适合高职高专学生适用的教学教材。

教师在教学中应该给学生讲清每一个概念和知识点,并且在课堂理论教学中多引用一些与生活相关的例子,加深学生对会计知识的理解及认识。同时,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一线会计工作经验,可以在教学过程中虚拟一些会计实际工作中的案例,让学生理论教学与案例相结合进行学习,分析,掌握基础会计知识。

为了增加学生对知识学习理解的直观性,有必要引入多媒体教学,多媒体能够将知识点以动态的图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能够将会计知识的内涵的来龙去脉动态展示,加强学生的学习理解能力。并且,在理论讲授过程中,可以讲一些会计实务中的会计资料文件以图片的形式展现给学生,让学生有个直观认识及理解。

(二)采用理论教学及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由于《基础会计》是一门应用性及强的课程,课堂上的理论教学都是为了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学以致用,能够胜任会计的基础工作。如果课堂上全部进行填鸭式理论教学的话,会使相当一部分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出现理解障碍却不能掌握课程知识的内涵。

为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及效果,课堂上可以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引入实践教学。对于课程内容中的总论、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核算基础、账户和复式记账、主要经济业务的核算、成本计算部分必须要进行理论教学,让学生对于会计知识有一个从无到有的认识,奠定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而对于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清查、财务会计报告、会计核算组织程序有必要在交论知识结构后,将学生引入实验教学课程进行实践教学。实践教学中,将实习教学所用的各种会计凭证、会计账簿、财产盘存单、会计报表发放到学生手中,首先使学生对于这些工作实务中必须要编制的各种会计资料有个直观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在进行理论讲述过程中,当讲到某个会计资料的知识点时,向学生展示此种会计资料文件,并且通过会计实务的例子教导学生通过进行填制这些反映会计信息的证明文件。使学生能够理论与实践结合,并且通过要求学生自身动手填制各种会计凭证,加强学生学习实践的能动性,掌握知识的牢靠性。

(三)严格学生课后习题及案例实践作业,重视考核学生学习成果及效果

对于学习能动性不高的高职高专学生,不能像本科生教学那样,可以完全放任学生课后积极学习复习的自主性。对于这些高职高专生,任课教师应该定期留置一定的课后习题,或者课堂案例等作为课后的作业,目的是加强学生基础会计知识的掌握度。但是对于这些课后作业,教师不能流于形式,只要学生做了,或者按时交上了就算过关了,而是要严格考核学生的作业效果。教师在做培养方案时,可以设置课外辅导教学学时,在实际教学中,要认真对待课外辅导工作,杜绝学生敷衍或者互相抄袭作业现象。教师对于学生的作业效果及学习效果给予一定的奖惩制度。对于独立完成,作业效果好的学生可以增记平时成绩,期末并入到考试成绩中;对于存在抄袭或者敷衍或者不交作业的学生给予教育,屡教不改的学生要减记平时成绩,期末也要并入考试成绩中,严重者可以取消学生的期末考试资格。通过严格要求学生作业及作业完成效果,能够对于学生掌握《基础会计》理论知识有一个很好的模拟应用,扎实课程知识,提升学生会计实务实践能力。

(四)教师及教学资源配置完善

《基础会计》教学对于教师及实践教学资源要求较高。此门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结合非常强的课程。授课教师应该具备高水准的理论基础,同时应该兼具丰富的实务实践教学能力及经验,只有这样的教师才能胜任这门课程的任教。并且由于现在会计学专业招生非常好,每一级学生人数比较多,在教学分班时要控制教学班级人数,不易采取大班授课,而是适宜小班讲授,这样有利于学生理论及实践教学效果。在实践教学中需要各种手工会计实习资料要配备齐全,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学习使用整个会计核算流程的所有实习资料。

总之,《基础会计》教学软硬件配置要齐全,采取适宜的教学模式,可以培育出具有良好理论基础,后续学习能力及创业就业能力的优秀的会计人才。

参考文献: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篇(4)

《基础会计》是高职会计专业学习的先导课程,也是将学生领入会计知识殿堂的入门课程或启蒙课程,《基础会计》课程教学的效果不仅对学生掌握本课程的知识具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后续的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乃至对会计专业学生的终身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基础会计》作为会计专业学习的先导课程,对如何根据会计专

业课程教学特征有效地实施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起着引导性与开创性的作用。

一、《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意义

根据高职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的构成,《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具有重要的意义。会计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有其显著的职业特征,从事会计职业的人员需要有一种从事会计职业所需的思维方式与职业操守,这种会计职业思维与职业操守是在《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时开始建立起来的。《基础会计》课程作为学习会计专业其他课程的先导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需要进行仔细的考虑,使其为学习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奠定基础。会计作为一种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手段或管理经济的一种专门方法,其课程的教学方法有别于其他经济管理专业的课程,为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就应体现会计专业课程教学的特点,并能够形成对所有会计专业课程都适用的教学方法。会计专业课程之间所存在的关系以及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特点,学生对会计专业知识的学习、思考、理解、应用等习惯在进行《基础会计》课程教学时逐步形成,《基础会计》教学的实施影响着学生对所有其他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

二、《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一定的教学目的、教学任务所采用的教学程序与教学手段,对于一门课程的教学实施及其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会计专业课程不仅具有其特定的理论、方法与技术体系,而且有其职业特征,表明会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方法也应有其特性,《基础会计》课程作为会计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其教学方法的实施及其效果尤其显得重要,是值得研究与探讨的。

1、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

《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可以说,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之前,学生对于会计的理论、方法以及技术一般是不了解的,如何让学生逐渐进入会计课程的学习角色,如何使学生适应会计课程的学习,如何引导学生进入会计的知识殿堂,《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教学顺序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基础会计》课程教学顺序可以为:首先应向学生讲解会计的基本概念,让学生建立起对会计学科体系的一个初步概念;然后讲解薄记原理,让学生掌握会计记账的基本方法与程序;而后讲解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的编制原理,使学生对会计信息系统的生成机制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后讲解会计工作的组织,让学生了解会计工作是如何运转与管理的;最后讲解会计规范,使学生树立起任何会计工作与会计行为都必须遵循一定的标准的观念。这种教学顺序是传统《基础会计》教材采用的内容编排顺序,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是有利于学生学习与理解的。如果教学的对象已具备一定的会计知识,则按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报告这样的顺序讲解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可能效果较好,有利于对会计信息认识的深化。

2、关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的重点讲授与一般讲授

作为会计专业课程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课程中有些内容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后续课程的学习是以这些内容为基础的;而有些内容则学生有一般的了解、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这些内容在后续课程中会作进一步的讲解以至学生最后能够把握这些内容。在会计学的基本概念方面,关于会计的性质、会计的职能与目标、会计专业的专业课程体系、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会计的基本程序与方法等内容是学生在学习《基础会计》课程时就必须掌握的,而会计的学科分支、会计的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等内容则作一般的理解即可,因为在后续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还会涉及与进一步进行认识;在会计薄记原理方面,对所有的内容应该进行较为详细的讲授,要使学生熟练掌握由会计凭证填制到会计账薄对账和结账的整个会计薄记技能,因为在会计专业的后续课程中一般不会再讲授会计薄记的内容,但这些后续课程的学习则需要会计薄记知识为基础;在财务会计报告方面,可以对财务会计报告的编制要求与编制前的准备工作,以及资产负债表、利润表与现金流量表的编制原理进行一般介绍,使学生对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形成初步的概念即可,因为在后续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分析与讲授;在会计工作组织方面,对于会计工作管理体制、会计机构与人员配置等作一般的介绍,使学生有一个了解即可,而对会计职业、会计人员素质等内容则要进行重点讲授,让学生对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要求等要有充分的认识;在会计规范方面,对于会计规范体系的构成以及会计的核算规范与内部控制规范可作一般讲授,使学生有一个初步的概念框架即可,在后续的《财务会计》等课程中还会作深入的讲解,但对于会计法律规范与会计职业道德规范则需作重点讲授,使学生在学习会计专业课程之初就形成会计的法制观念与职业道德观念。

3、关于《基础会计》课程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

这里的“点”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线”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知识点的连接,“面”则可以被认为是一种由不同知识点的连接所构成的知识体系。通过课程讲授中点、线、面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的知识。例如,在讲授会计核算方法时,首先要讲授设置账户、复式记账、填制与审核会计凭证、登记账簿、成本计算、财产清查与编制财务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方法的线;在讲授会计核算的基本程序时,首先要讲授会计确认、会计计量、会计记录与会计报告等知识点,然后将这些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知识点连接起来,就形成了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再把会计核算方法的线与会计核算基本程序的线根据其关系连接起来就构成了会计核算知识体系的面。通过点、线、面的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巩固已学过的知识点,还可以加深对已学过知识点的理解,并形成完整的概念体系,达到系统掌握会计核算基本程序与会计核算方法的知识。实质上,在会计学课程教学中,常常采用账户之间关系的图示结构来反映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就是关于经济业务会计处理的点、线、面的结合。会计学是一门知识结构极为严谨的学科,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在会计学课程的教学中要应用点、线、面结合的方法,而这种知识的讲授方法与学习方法则在《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就应形成。

4、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调动

能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任何课程能否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会计学所包含的内容既有薄记、根据会计准则或制度规定进行会计业务处理与编制会计报表等比较浅易的技术与方法,也有根据会计准则的原则规定对某一项业务做出职业判断进行会计政策选择、对会计准则未作规范的新发生的经济活动进行会计处理、对违背会计职业道德操纵利润的行为及时发现等需要较长时期的学习才能掌握的理论与方法。作为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基础会计》主要讲授基础的会计技术与方法,会容易造成学生认为会计学的方法就是依样画葫芦,简单重复的错觉而失去学习的兴趣。一旦失去了对《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兴趣,可能对整个会计专业课程的学习带来消极影响。为此,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应该注意学生学习兴趣培养,要向学生介绍会计学科的性质、学科体系及其在整个经济管理中所起的作用,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及其经济后果等,激发起学生刻苦学习、全面掌握会计的方法与技能的欲望,使学生形成善于思考、积极探索会计知识体系的精神,具有乐于从事会计职业的意愿、成为一位具有高超会计技术的会计高级人才的追求。显然,案例教学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有效的手段。通过精心准备的案例,不仅使学生增进对一些会计概念的理解,而且还可以使学生了解当前国内外所发生的一些重大会计事件及其带来的影响,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习的视野是十分重要的。

5、关于《基础会计》课程教学中对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与诚信品格的塑造

会计职业判断是会计人员在会计准则等规范的约束下,根据企业的理财环境和经营特点,应用专业知识和职业经验,对会计事项处理和财务会计报告编制应采取的原则、方法、程序等方面进行的判断选择。会计信息的生成直接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强弱是一个会计人员综合素质的全面体现,它不仅需要会计人员具有全面的会计理论知识和会计方法技术,而且需要会计人员对企业客观经济环境的准确把握,同时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实质上,会计专业的课程教学主要是围绕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而展开的。在《基础会计》课程讲授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时,就应开始引导学生逐步形成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与思维,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判断标准和职业道德操守观念。这样经过后续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对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与思维的再熏陶,经过诚信品格的再塑造,才能使学生具备良好的素质,真正胜任会计工作。《基础会计》课程是会计专业的入门课程,同时也是会计专业学生会计职业判断意识与思维的初步建立阶段,因此,在《基础会计》课程的教学中,特别是在讲授会计的基本概念以及会计信息的生成机制时,必须注意学生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培养与会计诚信品格的塑造。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中的问题

1.1 重知识轻育人的培养理念

教学活动开展的前提是确定正确的育人理念,但当前高职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知识轻育人的不好倾向。对学生成长方面教育的忽略,不仅不利于高职学生的成长,反映在会计学基础这种基础性学科的学习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重知识传授而轻育人的培养理念,很难让学生认识到为什么要学,以及该如何去学,没有好的学习动机,也没有有效率地学习,这显然是无法培养出我们想要的人才,实现培养目标。因此,如何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学,进而激发他们的兴趣,成为我们提高会计学基础教学水平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1.2 重教导轻引导的教学理念

对于刚刚进入高职的学生而言,他们好比一张白纸,没有任何会计方面的知识,对于学习会计知识而言,这种情况具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一方面,由于没有接受过这方面的知识,他们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系统地学习会计知识,从而构建完整系统的会计知识结构。另一方面,会计知识的学习与高中的知识学习存在不同之处,更多地是需要学生从自主学习中学会去思考,从而构建自己的会计知识结构。但现在来看,很多学校在会计学基础这一理论课教学时,为了迁就学生从高中养成的学习习惯,将课程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转化为纸质的练习,成为类似于高中文科知识的死记硬背,违背了会计知识的教学规律,不利于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养成。

1.3 重训练轻能力的教学方法

应试教育是我们当前教育中存在的极大问题,在会计学基础课程教学中也有所体现。重训练轻实践能力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培养会计专业学生健全的职业判断能力,对他们的后续学习也会造成一定的障碍,养成人格上的依赖与被动。越不给学生能力锻炼的机会,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就会越片面越僵化,对课程的学习也就会越具有畏难情绪,这显然不利于会计学基础功课的学习。

1.4 重灌输轻实务的教学环境

在我们的高职会计学基础课程中,很多时候都是教师将知识一幕幕地展现给学生,而学生则是在听教师讲解的同时不停地抄,形成了教师讲什么听什么,抄什么的做法。一堂课学习下来,学生记住的知识只限于课堂笔记。虽然学会了会计报表的编制、会计分录的编制,可以应付学校的各种考试,但到了现实工作中,却连最基本的原始凭证都无法处理到位,对各种账证的填写也难以符合要求,成为光有知识却没有实践能力的理论高手。这种重知识灌输却轻实务的教学环境,难以让学生真正理解掌握会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无法实现学生从学校知识到职业技能的过渡,学生无法做到举一反三,不利于其职业能力的发展。

2 提升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效果的对策

2.1 以学生为主体,加强师生互动

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将课堂还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进而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一方面,要通过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逐步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会计基本知识的学是会比较枯燥的,很难想象没有兴趣的学习,其学习效果会多么令人担忧。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引导者,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教授者,教师要结合自身的职业经验、教学经验,将相对枯燥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转化为一个个可为学生接受,让学生更容易理解的案例,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要允许、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不同的意见,根据他们自己的理解进行相应的观点阐述。可以多借助现代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将会计相关基础理论与知识转化为更好接受的多媒体信息,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动手操作机会。

2.2 围绕个性教学,科学安排教学内容

会计基础理论与基本知识相对固定,但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技能的掌握,每个教师却可以有自己的个性,讲课的过程中,更是应该将这种个性体现得明显一些。多媒体已成为现代课堂教学的重要工具,它通过模拟仿真,用动画、视频、声音等多种形式,拥有超出文本的表现能力。教师要在制作课堂课件上下功夫,通过精心设计,在教学内容与教学过程上为学生创造更大的想象空间与操作平台,要通过课件的播放,有效地抓住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可以通过将所学知识与多媒体设计的密切关联,设计一些生动贴切的动画与影像资料,引导学生去探究他们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如,会计等式的讲解,这是基础也是重点,通过相关影像资料的播放,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一会计公式。在向学生讲授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的同时,更多是要向学生讲授基本技能,通过让学生了解教师如何理解、掌握这些理论知识,进而使学生有信心,更有能力去实现学习目的。

2.3 围绕职业意识,增加模拟见习教学环节

提高高职会计学基础教学效果,必须围绕增强学生职业意识,增加模拟见习教学环节,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中去理解掌握所学基本知识。一方面,可以在校内营造一个职业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有机会模拟会计业务,对所学的会计基本知识与基本理论有一个大概理解。模拟会计业务,可以使学生初步具备角色意识,有利于激发其潜能。另一方面,要为学生多创造进入职场实习的机会,用完全职业化的环境来帮助学生检验自己的所学。为取得更好的效果,在实习之初,可以由指导教师带领将要进入实习阶段的学生进行考察和实训,增强对会计工作的感性认识,做好进入会计岗位实习的情绪、知识准备。而在基本技能的实习中,可以由教师带领,大家共同做,突破教学中教与学的限制,教师与学生同为同事,让学生在真实且又平等的环境中,更好地向教师学习,转化自己的理论知识。

3 结束语

在会计学基础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借助现代多媒体手段,将相对枯燥的知识转化为鲜活的知识画面,围绕提高学生的理解掌握与实践能力,突破教与学的界限,多为学生创造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进而在教学中既讲授知识,又培养良好职业习惯,为他们日后的学习与工作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篇(6)

关键词:

会计学发展;会计基础;理论研究

近些年,伴随着我国经济市场的逐渐开放,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带动了各行各业的发展,同时由于各行业的发展都涉及到经济方面,因此带动了对会计的增加需求。经济的不断变革,也使得会计这门学科在不断变革着,与会计学相关的理论知识也在不断受到受到国内研究者的关注,乃至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因而,关于提升我国会计理论的科研水平,这对会计学学科的发展具有极大地优势,同时也能提高我国的学术影响力。

一、科学发展中的基础理论

一门学科的基础理论是指一门基础科学中所包含的理论。理论都是人们通过不断地社会实践,最后通过归纳总结出来的一套理论知识,其中理论知识包括对自然界和社会知识理论的系统结论。通过不断的实践,人们可以从实践中发现一系列事情的本质规律。同时理论也分为很多种,简单划分可以分为技术理论、基础理论和应用理论。基础理论是所有学科发展的基础,同时也是最为重要的理论学科,一切事物的发展都离不开理论基础。关于基础理论,并不仅仅只有基础科学或者是基础学科才具有基础理论,任何学科同样都具有基础理论,所以对于会计学科同样具有基础理论概念。

二、会计基础理论概述

(一)会计学基础概念和其他所有学科一样,会计学科同样也具有基础理论。基础理论是人们通过不断的社会实践之后然后得出的一种理论结论,学科的基础理论也都蕴含于每个学科之中,基础理论能够给人们在应对每一件事情时,能够对事物进行分析与判断,不断对周围的事物进行认识,基础理论有助于人们认清事物或者活动的本质,帮助人们更好认识社会。会计基础理论同样具有此作用,会计理论能够帮助人们对会计学更加深刻对会计学的理解,能够更好地认识会计这门科学学科。

(二)会计基础理论分类会计基础理论可以根据基础理论的不同形式进行划分,主要可以分为四类:首先是基础理论部分,主要包括会计本质理论、会计方法理论、会计系统理论、会计目标理论;其次是会计体制理论,主要包括会计法规、会计机制、会计机构等方面的理论研究;然后是会计核算理论,主要是会计核算会计学科中的部分,其中会计信息理论、会计计量理论、核算准则理论部分相对比较重要;最后是会计管理理论,其中包括会计的管理方面,管理体系理论、效益理论、经营理论等。

三、关于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

(一)客观性。会计是一门与经济打交道的学科,涉及到经济学。主要是阐述客观实际存在的会计事物,主要阐述事物的本质、发展趋势和规律等特点,因而会计学具有客观性的特点。

(二)稳定性。会计学科所处的环境具有相对稳定性特点,因而会计基础理论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

(三)系统性。会计基础理论是一个由多个部分所构成的理论基础整体,因而会计基础理论是一门系统性学科。

(四)规范性。会计基础理论的内容反映了会计事物需要按一定的标准和统一的要求运行。

(五)规律性。会计学基础反映了会计事物本质的内在联系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规律进行揭露,因而具有规律性这一特点。

(六)支持性。会计基础理论与其他学科有一定的交叉、融合,通过交叉、融合,从而形成具体的会计理论,把握了解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有助于对其他学科的理解,这样能够有助于发挥会计基础理论的功能。

四、会计基础理论的的功能

基础理论具有对所处学科有着一定的指导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对于会计学同样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一)指导作用。根据基础理论的功能特点,会计基础理论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会计学基础能够知道会计的实际工作。掌握会计学基础知识,能够使得更好地认识会计学这门学科,学好这门学科。

(二)规范作用。会计基础理论又被称为规范会计行为。会计基础理论是经过不断的会计实践检验而得出来的一种正确的理论,被用来作为会计人员的行为标准,能够根据会计基础理论来检查会计人员的行为的合理性。其中包括有关会计核算中所要求得真实会计信息等,通过会计基础理论合影检查单位的会计信息的真实完整性。

(三)认识作用。会计基础理论主要是通过对客观会计事物认识,然后得出的一门理论结果。根据会计基础理论知识,同时与其他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相结合,能够通过会计基础理论去确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发生的各种会计事物会计性质本质,这样能够很好地揭示会计事物发生过程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对更好地认识会计事物总体的性质、特征、结构、发展趋势和规律具有很好的帮助。

五、结束语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全球化发展的不断变革,各行业也逐渐发展起来,同样会计理论也随之得到一定发展,为了适应全球化的要求,对于会计学科,同样需要为之努力,这就首先需要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研究,提高我国会计理论的研究水平,这样对于提升我国会计理论影响力有一定帮助。本文主要关于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简要探讨分析,同时就会计基础理论的特点、内容及作用进行了简要阐述,对会计基础理论进行简要研究,希望能让大家认识到会计基础理论研究的重要性,在会计基础理论研究上能够有新的成果。

参考文献:

[1]王燕,于卓.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中外企业家,2014(10):224-224,239.

[2]谭琳娜.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论研究[J].中国电子商务,2014(19):201.

[3]姜华伟.基于会计学发展战略的会计基础理研究[J].时代金融(下旬),2014(06):186-187.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篇(7)

【关键词】

基础会计;快速入门;教学改革;研究

一、前言

基础会计的入门对学好会计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学习会计后续知识的关键,所以,我们一定要谨慎地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为学生后续的会计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只要学生学好这门学科,后续的会计学习就会容易许多。但是,对于完全没有会计知识的初学者来说,基础会计的内容就会过于抽象,给他们的理解带来一定的困难,就会给学生的入门带来很大的阻碍,甚至对于长时间入不了门的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所以,基础会计快速入门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

二、基础会计快速入门教学的改革策略

传统的教学方式也是教与学的过程,但是,就传统的教学观念来看,教师时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在课堂上只是给学生灌输知识,学生需要做的就是一味地听,然后做笔记、记忆。显而易见,这种教学方式完全不适用于操作要求极高的基础会计。而且,对于会计的初学者来说,理论性强的基础会计课程就会显得枯燥乏味,入门也有一定的难度,更不用说日后将会计知识熟练地运用到工作中。所以,基础会计的快速入门教学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定要尽最大的努力来改革完善传统的不科学的教学方式。

(一)引导学生了解基础会计

对于基础会计来说,学生要快速入门,并学好这门学科,首先需要足够地了解该学科。所以,在基础会计的快速入门教学中,教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基础会计这门学科。基础会计教师的第一节课不一定要给学生讲解基本的会计概念,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去会计财务室参观相应的工作,还可以带领他们查阅相关会计资料,并作相应的解读,让学生对账务有了初步的认识了,这样,学生在接触基础会计的第一节课,脑海里就有“帐”的烙印,方便他们日后的学习。另外,在基础会计的入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给学生讲解财务工作的发展前景,并给学生做相应的职业规划,给学生介绍会计从业资格证、初级证、注册会计师证需要学习的科目,然后,给他们讲解基础会计在这些科目中的重要性,让学生从心理上愿意学习这门科目,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毕竟兴趣是学习的关键。

(二)设计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

近年来,随着企业的发展变化,会计工作的内容也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因此,在基础会计的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改进教学的内容,为学生设计最适应他们的科学系统的教学内容。首先,在基础会计知识的选择上,我们可以先给学生讲解会计要素、会计等式、会计账目、会计科目、会计凭证等学生容易理解的会计知识,让他们在初次接触会计时容易理解,方便学生快速入门。然后,再依据基础会计知识的重要程度,依次给学生讲解会计职能、会计假设、会计计量、会计原则、会计核算等知识,循序渐进地让学生深入基础会计的学习中,让他们慢慢地理解基础会计的核心知识,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最后,对于财务报告、财务清查、成本计算等知识,我们可以给他们简要的介绍,先让他们有一个简单的概念知识,方便他们在后续的会计学习中理解。

(三)有效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基础会计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同重的学科,学生只掌握了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的动手操作能力就会成为“纸上谈兵”式的学习,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不断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确保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到日后的工作学习中。一方面,我们可以给学生提供随堂练习的机会,让他们学会使用课堂知识,也能达到巩固课堂知识的效果,帮助他们进一步理解。另一方面,教师也可以给学生安排针对性的实验课,让学生实践基础会计的账务工作,从建立新帐到账务工作的完善,教师都可以引导学生慢慢深入会计账目的工作,让他们在做账的过程中,体会会计工作,并从实践中得到满足感,从而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加快他们对基础会计的入门步伐。

(四)选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基础会计的学习给学生后续的会计奠定了基础,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熟练地将其运用到日后的会计工作中,而且,它也是一门与生活贴近的学科,所以,我们选择教学方式时,可以从生活中查找实例,方便学生理解。例如:在讲到资产的知识时,教师可以选用学生熟知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来说明问题,让学生明白资产的重要性。另外,在课堂上教师也可以选用通俗易懂的措辞来帮助学生理解,也能让课堂气氛更加活跃。教师用生活中的实例加上学生容易理解的课堂术语,能让学生联想到生活中的会计实例,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理解基础会计的知识。无论如何,学生生活周围的会计实例更容易让他们快速入门,我们在选择教学方式时,一定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环境,为学生设计最适合他们的教学方式。

三、结束语

总之,要想学好会计知识,基础会计是必经之路,基础会计的快速入门教学也是必不可少的。而且传统的教学方式还是具有很大的改革空间的,所以,相关的教育工作者需要进行有效的教学改革,制定出最适应学生掌握理解的教学方式,以便于让更多的会计初学者快速入门。当然,我们也需要尽快把相应的改革策略落到实处,并不断研究,探索出更有效的改革策略,让每个学生都顺利入门,为后续的会计学习打好基础,从而成长成为企业需要的人才,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也能促进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参考文献:

[1]马述珍,张海晓.基础会计快速入门教学改革研究.中国证券期货,2011(10)

[2]曹霁霞.以简化难的基础会计课程生活化教学探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6)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篇(8)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5(a)-0133-02

科技的进步,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使得计算机得以普及,我国部分地区也从小学三年级阶段开始开设计算机课。计算机的普及和应用,也使计算机知识成为学习其他知识的门槛,每个人都需要掌握和了解计算机的基础知识,简单的操作,用于解决其他相关学科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计算机基础教学要立足需学生特点,针对教学实际中遇到的问题,不断改进和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水平。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首先从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上来看,计算机基础知识包括Windows、Excel、PowerPoint等,有些知识专业术语太多,枯燥无味,应用性不强,学生只有在相关工作中才能用得到,因此也没有学习的兴趣。对于那些使用比较多的知识,学习起来就很轻松。计算机知识每天都在更新,甚至学习完这本书,计算机知识已经有发展了一大段,教材缺乏最新的计算机基础知识。

其次,学生的个性特点决定了一些学生对于计算机非常着迷,而有些学生却如同嚼蜡。因为qq聊天工具的普及,学生对于Word应用起来较为顺手,但是如果让学生深入学习word知识,学生又觉得兴趣不大,对于那些office更是毫无兴趣。

最后,计算机教师的授课方式过于传统,一般都是分成三步走:教师讲解计算机知识和计算机操作技能―― 学生上机操作―― 教师指导,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讲解知识时学生觉得枯燥,学习兴趣低下,关注点在渴望上机操作上,对于教师讲解的计算机知识及操作技能不能深入理解掌握。在实际上机操作时就会出现一知半解的现象,教师指导起来就像重新讲解一样,浪费大量的时间,课堂效率低下。

2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策略分析

课堂教学是每个教师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课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是每个教师在课堂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的问题。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是教师永恒的话题,而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基础。当前的新课改就是在研究了各种因素后提出的,教学方式从重教师讲解,到重学生自己思考;从教师主体,到学生主体;从抽象到形象不断地发展和完善改进。计算机基础教学也应该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学生的发展,并结合课程自身的特点,使用适合的教学方法。

2.1 详略得当,粗细结合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首先是应用,会用才是主要的,但是,计算机基础知识更新速度快,涉及的知识面广,课时量相对于其他课程却少,一般认为只有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才会把计算机作为主要学科进行课程安排,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仅仅把计算机基础作为选修课程,其他学校也是把这一学科作为副科看待的,因此分配给这一学科的课时量就相对减少。而计算机基础教学需要学生进行实践操作,这个过程是一个由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是一个通过不断练习达到熟练的过程,这都需要增加课时量,同时也给教师提出了挑战,如何利用有限的课堂,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效率,是计算机教师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详略得当,粗细结合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打造计算机高效课堂。例如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教师不能仅仅凭借课本上的图片让学生认识计算机的各个组成部分,学生容易形成“雾里看花,水中望月”的感觉,“爱你却不见你”是每个学生初识计算机的感触。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该结合真正的计算机,甚至把一台计算机拆开,让学生见到真正的这些部件,从而认识深刻,很快掌握这些计算机组成部件的用途,为以后的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

2.2 因材施教,以点带面

由于学生个性的不同,针对于计算机基础知识这一学科,呈现出分化严重的现象,一方面男生喜欢动手操作能力强的学科,也更喜欢具有一定研究难度的课程,女生偏重于感性,更倾向于形象直观的课程,因此男生在上计算机基础课程时兴趣高涨,而女生则显得比较较被动。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家庭背景的不同,也会形成一定得差距。一部分学生很早就接触计算机,因此对于计算机较为熟悉,而有些学生因为家庭的原因,到了学校才接触计算机,因此在进行计算机基础学习时就出现了起点不同的现象。针对这种情况,教师要把学生合理分组,指导那些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尽快熟练使用计算机,对那些计算机基础差的学生要认真讲解计算机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操作,在时间分配上偏向那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小组中,让那些计算机基础好的学生,指导帮助基础差的学生,起到以点带面,全面提高的效果。

2.3 立足课程特点,巧妙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

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主要媒介就是计算机,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课程特点,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传统的课堂就是教师讲解教材,学生理解教材,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操作应用,这一过程仅仅调动了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多个感官共同参与,才能使学生记忆深刻,理解透彻。多媒体技术之所以受到学生欢迎,就是因为多媒体具有丰富的色彩,活灵活现的画面,以及真实的声音,就有极强的直观形象性。学生在这些感官刺激下,对所学知识也就变得兴趣盎然了。但是,利用多媒体教学也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在使用多媒体技术之前,教师应熟练掌握。如果教师对多媒体教学技术使用不数量的话就会出现以下情况:一是教师如果对多媒体运用不熟练,就会在制作多媒体课件上耗费大量的精力和时间,使得有限的时间内不能创造最大的课堂效益。二是,如果多媒体技术运用不熟练,在使用多媒体课件时就难以处理出现的问题,例如课件的超级链接不会打开,打开后回不到要讲的内容上来等。教师手忙脚乱的处理这些突发的问题,对于学生的反馈就会忽略,不能及时处理学生不懂得地方,导致课堂效率不高。

其次,使用多媒体课件时要掌握讲课的速度。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减少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并且多媒体课件承载的信息量大,教师如果让课件上的内容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时间过短,就会使学生没有时间做好笔记,如果做好了笔记又没有时间深入消化思考,甚至有的学生只顾了记笔记连教师的讲解都放弃听了,教师的讲解反而变得无足轻重,起不到应有的解惑作用。

第三,要掌握多媒体课件的制作技巧。因为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性,信息容量大,使得教师恨不得把所有的知识点都用多媒体呈现在学生面前。学生一张接一张的看课件,对于课件的内容一扫而过,难以重点记忆,甚至不能掌握这节课的重点,造成热热闹闹一节课,糊里糊涂记不清。因此,教师在利用多媒体课件时,要给学生留白,也就是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要突出重点,需要学生掌握的知识点,要重点展示。

第四,选择适合多媒体展示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计算机基础》教学中Windows、Word、Excel的操作,就非常适合多媒体课件教学,这些内容的操作,如果仅凭教师口头讲解学生是不容易理解的,如果借助多媒体展示既形象又直观。作为教师要把课件展示的内容熟悉一遍,不要出现在操作展示过程中无法短时间处理的问题,造成课堂时间的拖延,不能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

2.4 提高教师素质,促进计算机基础教学

教师作为教育的实施者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绝对作用,只有教师的素质提高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才有可能提高。首先,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更新知识体系。计算机基础知识呈现日新月异的变化,科技的进步使新软件和新的应用程序不断推成出新,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师,如果不能进行及时地学习,就会使专业知识滞后,不能教给学生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学生的计算机知识就会和时代脱节,不能适应科技的发展。教师要不断研究有关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课题,充分参考学生的建议,因为在计算机基础知识的学习上,学生是最有发言权的,学生喜欢什么,渴望什么计算机知识的学习,教师就应该朝着哪个方面去研究。

2.5 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重要作用

所有的教学手段和教学策略都要落实到学生身上,如果学生不配合,任何好的教学手段和策略都是毫无作用的。因此,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作用很重要。首先教师要精心构建教学情景,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例如在教学word插入文本框时可以让学生设计属于自己的名片,或者为朋友制作一张电子贺卡,学生通过解决自己感兴趣的任务,学会了有关的计算机知识。

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上还要注意对学生经性评价。合理的评价和考核,能够促进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既要注重对学生计算机知识的考核,也要关注学生的上机操作,把过程性评价贯穿与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中。关注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的提高,计算机基础知识最终也需要应用在操作上,只有熟练进行计算机操作,学生的计算机知识才真正的转化成能力。教师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时可以采用任务法,让学生自主发挥,通过对任务的完成来巩固计算机知识。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操作过程进行记录,并通过这些记录分析学生的操作能力,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辅导。

在这个计算机十分普及的时代,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越来越离不开计算机,许多工作都需要计算机的帮助,没有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人,是落后于这个时代的,也是不能适应这个时代的。计算机的信息分析、信息传输都需要计算机基础知识。提升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学策略,能够培养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意识,从而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梁.谈职业技术类高校对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教学[J].科技信息,2006(07X):161.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篇(9)

一般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已非什么新颖的教学论题。但是,由于高职的教育是就业的教育,而就业是要技能的,且国家把高职教育定为培养操作型、应用的人才。于是教学中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孰重孰轻又常常成为高职教育讨论的课题。对此,笔者仅就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基础知识与能力的关系浅谈自己的看法。

1、基础知识的过分强调与忽视

计算机学科毕竟是一门科学技术,客观上具有基础性和发展趋势的关系。因此,强调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要给学生予坚实的基础,因为基础性可提高学生对计算机本质的认识。计算机技术是当今发展最为迅速的高新技术,因此,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更要求学生要打好基础,在课堂上较系统地讲授基本概念,反复演示基本原理,就是设计学生练习,也多是围绕概念、原理来进行,以利于今后学生在就业岗位上能不断适应技术发展的需要。也有的认为高职教育是培养操作型、应用的人才,因此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主要是向学生传授计算机应用的技能。只要学生能掌握了计算机的一般操作技能即算达到教学目的。在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忽视基础知识的教学,学生缺少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对于专业技能的操作和应用难以理解和接受。例如我们在会计电算化专业上机实训中,在进行账套操作时,由于部分学生因为计算机应用基础知识没有掌握,上机实训就有困难。

其实,计算机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基础知识主要是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之是计算机学科规律性的知识,理解和掌握这些规律性的知识,可以使学生在以后能运用共性规律解习某些实际问题.启发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能力则为某一具体操作的关键部分,主要靠反复练习训练来掌握。知识是掌握技能的基础,而熟练的操作技能又可成为学习新知识的动力和起点。因此,高职的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应当把握社会发展、时代需求和职业岗位对高素质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要求,力求坚持两者的和谐统一。

2、单一能力的培养无科学性

“计算机应用基础”是在高职各专业中的一门公共课程,旨在使学生初步认识信息的本质和重要性,逐步培养他们利用计算机获取、使用、交换和共享信息,以适应信息时代的需要。因为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的能力已成为劳动者能力素质必须具备的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必须培养学生具有信息意识。如有的学生原来已学会Flash和网页制作,转入自己的专业学习后,就难以做到承前启后,知识连贯。可以推测,以后在从事自己专业工作,使用计算机作为辅助技术手段或进行一些信息处理也就无能为力了。

尽管说高职的教育是就业的教育,是培养操作型、应用型的人才,但并非是短期计算机培训班的性质,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仍然应让学生有一定的文化积淀,掌握基础知识,掌握本学科的认知规律。

3、基础知识与能力应为相辅相成关系

高职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中,以“能力本位”,根据教育部各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大纲,遵循计算机学科的教学规律和基本特点,在讲授计算机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突出实用操作技能的教学原则。理论讲授“够用”,加大实训课程的比例,同时在课堂教学中精讲多练,对没有联系或联系不多的内容进行删除及必要的“削枝强干”,要求学生会应用。

(1)教学模式方面。以学生为主体的,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变被动接受知识为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同时选用当今使用比较广泛的应用(系统)软件和较新的技术知识,还充分考虑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为了在教学实践中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将基础知识和应用实际紧密结合,还充分考虑到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增强Internet应用知识和使用方法。

(2)教学方法方面。结合教育部计算机等级考试要求以及劳动部职业技能鉴定有关标准,使教学更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从而更加贴近社会需要和职业岗位需求标准。

(3)知识结构方面。讲授必要的计算机应用基本原理知识,理论知识(计算机构成、网络基础)所占的比重相对较低,而比较偏重对某些软件(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浏览器)的实际操作。

(4)技术能力方面。学会使用操作系统(程序),并熟练操作、使用计算机的基本能力;学会使用一些应用软件来完成某项具体工作任务的能力,包括使用wps或是word字处理程序进行中、英文的输入、编辑、排版等;会使用FoxBASE或Excel等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等。在这些教学中处理好重点、难点内容,熟练掌握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

(5)能力培养方面。要充分体现信息时代的特点:具有信息方面的基本能力素质,即具有获取信息、分析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具有不断获取计算机新知识和形成新技能的自我学习的意识;具有 运用计算机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篇(10)

关键词:

PDCA;计算机基础课程;手机平台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4)23017601

1 绪论

十三中全会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教育部出台了一系列教育教学质量建设文件,促使高校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把教学质量摆在首位,将高等教育质量建设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引起社会高度关注和高校积极响应。高校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质量管理模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最近的各种实验表明,许多工业领域的新管理模式,都可以实际应用于教育”。PDCA就是一种科学的管理模式,最早由美国贝尔实验室的休哈特博士提出,后经戴明博士推广应用。其特点是把质量改进看成是按照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处理(Action)顺序的循环往复过程。

目前PDCA的研究主要应用于高校管理中,而对于如何运用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更好的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效率的问题研究上仍是一片空白。本课题将针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2 研究对象

我校开设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有:计算机应用基础,Visual Basic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等。而对于目前的教学模式,存在着以下问题:(1)由于课时受限,教师授课内容以理论为主,学生不能及时吸收;(2)学生接受课本基础信息,对所学知识认识低,不知道在实际中如何使用知识,学习兴趣较低,甚至出现睡觉、逃课现象;(3)学生面对众多网络和电子产品,知识吸收量较小,知识利用率较低。

根据2013年11月25调查研究的数据显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大学生手机使用率高达98%,游戏、语音等娱乐占有很大的比例,学习所占的比例不到1%。在调查中学生反映针对手机平台的网络学习资源少且与所学知识吻合度较低。本次研究的对象为: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高校本科生。

3 研究方法

国外高校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PDCA的尝试,如美国在1991―1996年,实施PDCA的学校由78所增至216所。近些年来,我国一些高校也开始借鉴企业管理的理念,引进质量管理的科学方法,遵循高等教育教学的内在规律,构建大学教学更加合理的管理体系,推进高校教学管理科学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进程。

采用PDCA来构建计算机基础课的管理体系,教师依据前期的教学效果制定plan阶段的计划,进入Do阶段执行前期计划,根据Do阶段的数据进行Check阶段的反馈结果分析,及时的进入Action阶段进行处理,不断反复,形成一个螺旋式的上升效果。

3.1 Plan阶段

分析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掌握的影响因素,根据相关因素制定修改计划,设定一个即达目标。计算机基础课程是在校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项技能,但是由于同学们接触计算机的时间不同,对计算机的熟悉度存在严重的等级化。

然而,高校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的吸收存在几个问题:(1)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的授课方式还是按照理论加上上机实践进行。前期课程中的专业术语让学生们十分陌生产生排斥性。(2)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课时设置为8或者12周,课时较短,内容较多。(3)学生使用手机频繁,但是学生不会主动查看、搜索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知识,同时没有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软件。

经过分析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影响因素:(1)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相关的软件较少。(2)教学过程中案例少,学生兴趣低。(3)学生能动性较差,被动接受。

3.2 Do阶段

实施利用手机平台建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进措施。主要影响因素确认后,针对主要因素制定相应地改进措施,并将其纳入正式的教学日程中,付诸实施。

(1)按照课程的内容,设计相关的手机软件。该软件涵盖课本的基本理论知识,与课程安排以及知识点相关的作业、一些企业中用到的案例以及部分优秀实用的案例,让学生及时的调整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2)教学过程中多添加一些案例,吸引学生兴趣,引入案例的特点是:对于知识点具有针对性,同时案例具有实用性,比如像简历、产品介绍ppt、利用彩灯讲述二进制等案例。

(3)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自己喜欢的案例,通过手机平台与老师或者学生分享,在同学中引起讨论,老师适当的加入一些学过的知识点,老师起到指导的作用。此外,每一个班级可以举办知识点案例赛,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学生之间还可以共享知识。

3.3 Check阶段

通过评价,查看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计算机基础课程改进措施的实施效果可能是多种多样的。因为学生的知识点掌握是不断变化的,导致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兴趣的主要因素,在改进实施的过程中可能变成非主要因素,而其他因素成为学生兴趣的主要因素。所以,预期的措施可能有良好的效果也可能并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

在评价学生兴趣效果时,要通过多层次、多方位的对比进行效果评价。通过学生座谈会、学生期中成绩和期末成绩、计算机基础课程作品大赛、专家座谈等多方面进行考核。

3.4 Action阶段

巩固改进后的成果,解决遗留的问题。对于利用手机平台提高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经过实施如果已经达到预期的效果,在后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可以加入下面的内容:(1)告知学生相关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软件,引导学生将其装入自己的手机中,前期引导学生使用。(2)上课期间加入与知识点相关的案例,让案例生动有趣,同时案例要具有贴近学生生活的特点。(3)与学生负责人一起举办计算机基础课程类的项目大赛,比如:电脑维修、简历大赛、excel大赛、最有创意的ppt等活动。

如果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将重新分析影响因素,并将在下一轮的循环中继续制定新的目标,并积极总结这一次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为下一次循环做好准备。

4 结果

将PDCA循环管理法应用到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管理中,提高教师的管理能力,加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兴趣;利用基于手机平台的PDCA的管理模式,学生对知识达到“学以致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就业的自信。

项目的研究可提高教师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更加合理、有效的讲授;能够提升我校计算机基础课教程的师资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缩短企业培养人才时间。

参考文献

[1]Applying the Plan-Do-Check-Act Cycle to Develop Best Practices in Remote Online Systems Engineering Education[C].Alice Squires. INCOSE.

[2]高丹.基于PDCA原理的高校教师课堂教学质量内在改进[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

关于会计的基础知识篇(11)

缺乏学习兴趣对于非会计专业学生而言,由于基础会计课程并不是本专业的主要课程,且会计知识的理论性与实践性较强,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较多,非会计专业学生对课程知识难以把握,使得对课程的重视程度降低,加之大多数非会计专业学生并没有在毕业后从事会计的打算。这些原因使得非会计专业学生在对待基础会计课程的学习方面,缺乏相应的学习兴趣,进而表现出慵懒散漫的态度。

(二)非会计专业学生思维过于发散

由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会有不同的思维认知特点,当前高职院校的非会计专业,包括文秘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以及经济管理类专业等专业,这些专业学生的思维方式都十分发散,即处理相同的问题可以从不同的思维角度进行解决。而会计知识十分严谨,任何的疏漏都有可能造成违法行为,在解决会计问题时,只有唯一一种必须遵守与执行的途径,这与非会计专业学生的发散思维相冲突。

二、高职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的策略探究

(一)将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整合

高职院校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时,不能完全按照会计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必须对非会计专业基础会计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分为会计基础知识、会计核算与会计管理方法、财务分析、会计法律法规与职业道德四大模块。

(二)将抽象晦涩的会计术语转化为生活化举例

由于会计学涉及到许多专业术语,诸如会计对象、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核算基本前提等术语,学习这些专业术语是进一步学习会计知识的重要环节。在对非会计专业学生进行基础会计教学时,如何让学生理解会计专业术语是教师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教师只有细致耐心的向学生深入解读,才能让非会计专业的学生能够基本理解。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将抽象晦涩的会计术语转化为生活化举例,从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件入手,通过生动的案例分析,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会计知识学习热情。例如,在学习权责发生制相关的内容时,教师可以将家庭水电费缴纳、公交IC卡的使用等生活事件带入知识点的教学,以此向学生说明费用的发生与实际支付的不同,进而解释权责发生制的定义。

(三)将枯燥的文字教学转化为生动的图形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