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1 17:11:48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1)

一个民族最重要、最基本的需要的并不是血脉,亦并非是领土,而是他们的精神和灵魂,或者说是文化。而文化的传承却恰恰需要文字,文字可以说是文化传承的载体。文字本身也是文化的体现,是语文的核心,失去了本来文字的文化传承其实也已经失去了文化本身的内涵。没有人会认为用英语说明的清明节和重阳节会保持着原来的氛围,更别说是中国古代所传承下来的经典之作。

然而,在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语文却过于在于虚华浮夸而忽略了民族本身的沉重。同时,“数理化”思想的禁锢,使人们越发不重视语文了。甚至有人高呼“误尽苍生是语文”。

同时,社会的功用主义,严重影响了人们对语文的重视。哪怕是在校学生,很大一部分人也对语文存在着偏见。轻视语文学习,对语文学习表现出种种消极心理。

现在我就结合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对学生的这种心理作一些简要分析,并试图找到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

一、消极学习的表现

1.漠视语文,敷衍应付

由于语文的“高耗低效”,导致学生对语文学习常抱无所谓态度,上课想听就听,不想听就不听;课后作业先完成数理化,语文放在最后,随便应付一下,没时间了就不做。由于语文课无法与可以短期突击提高分数的数理化相比,也不能和社会热门的英语相提并论。所以学生不愿也不可能在语文的学习过程中投入太多的精力、花费过多的时间。在大多数学生的心目中,语文课下多大的工夫也不见能得高分,少花点精力也未必吃多大亏。这样,学生怎么会有热情去学习它呢?

2.想学好语文却屡遭挫折,盲目乱学

另外一些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但由于他们语文修养、水平低下,基本功差和学习方法不当等原因,尽管在语文学习上付出了汗水,但考试成绩一直不够理想,甚至会下降。久之,他们也对语文学习失去了信心,开始惧怕语文考试。

一部分学生对学好语文有强烈的需求,他们认为高考语文不考课本上的题目,试题都是课外的。于是他们大搞题海战术,对老师提出的紧扣课本、多读文章、培养语感的要求充耳不闻。

作为我们的母语课,作为一门最具人性、最具感染力和亲和力的人文学科,竟落到了这样尴尬的境地,每个有责任感的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应深感失落和忧虑。针对语文在现实教学中依然尴尬的现实,我们的语文教师必须依据目前的高考模式摸索出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益的途径。以期解决这个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

一、需要在观念上进行转变,正确认识语文的重要性

作为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的学科,语文渗透在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对还要迎接高考的学生来说,学好语文,尤其重要。

首先,语文是学好其他学科的基础和获得知识的必需技能。著名数学家华罗庚也曾说过:“要打好基础,不管学文学理,都要学好语文。因为语文天生重要。不会说话,不会写文章,行之不远,存之不久。”“学理科的不学好语文,写出来的东西文理不通,枯燥无味,诘屈聱牙,让人难以看下去,这是不利于交流,不利于事业发展的。”

语文是衡量人才知识与素质的标准之一。作为现代社会的合格人才,需要有一定的人际交往才能以及语言表达能力,便于与他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和合作。而处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有信息的采集、优化和处理能力,为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带来帮助。而作为一个创新型的人才,还需有良好的心态和心理素质,奋发向上的人生态度等。而这些的培养,都离不开语文。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在平时的授课中,多渗透语文的重要性,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让他们从观念上正确认识语文。

二、需要在教育方式上进行转变,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上好语文课,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教师任重道远。每个语文教师都要有教好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同时要在提高自身素质上狠下功夫,充分利用好现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

同时运用好高考这根指挥棒,从考试着手。浙江近几年高考命题的指导思想、高考试题的结构和题型发生了重大变化。考试形式多样灵活,内容信息量大,能力要求高,也更加注重人文性的体现了。因此,教师要争取在有限的时间内,让教学效果达到最大化。爱因斯坦说过:“所谓教学,应在于当学生在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而留下的那部分东西”。我们教师交给他们的知识点也不可能会有太多,还不如在他们心中留下一个爱学习的种子,让他们自己来面对。让他们自己主动习得和内化获取语文知识、语文能力甚至培养良好的个体素质。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是让学生能沉入文本、感受内容语言、发现问题、思考问题,从根本上改变教师控制课堂的局面,让学生独立自主地提问、讨论、研究。教师应把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启发者、辅导者,各种能力和积极个性的培养者,成为把教学的重心放在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从而真正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同时,在课堂上教师应注重自身形象,威严之中应不乏亲和力。尊重爱护学生,建立愉悦、和谐的课堂氛围,拓宽语文学习渠道,构建开放的课堂体系,使学生对教师产生的感情,慢慢移植到对语文学习中。

三、需要政策上进行转变

前几年的政策基本上是偏向于西方,如大量的宣传西方节日,引入西方电影,推广西方著作。这几年虽然开始将侧重点偏向本国,但是由于宣传方式的不恰当,并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2)

一、教学方法是关键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的辅助手段。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教学气氛,学生在无形中感受到一种课堂气氛。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直接影响课堂气氛。

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室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具体来说,要做到:用微笑面对学生;给予学生鼓励;多给学生肯定的目光,鼓励的目光。

(二)用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小学生天性好玩、贪玩,对于游戏有很强烈的兴趣。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因此,教师将学与游戏结合,学生对喜欢的东西学得就快,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游戏活跃了课堂气氛,调动了学生的学习情感,快乐、有效地学习语文。

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通过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教师在课堂创设游戏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来选择,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恰当的手法表现出来,让学生真正地体会到其中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调动课堂气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儿童多动手操作会促进智力的发展。从脑的结构看,人的大脑皮层的各种感觉和运动部位中,管手的部位所占面积很大,所以手的运动能使大脑的很大区域得到训练。动手操作的过程,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参与,手脑结合。学生的思维离不开动作,动手操作是智力的源泉,发展的起点,激发了学生对操作活动的兴趣。

(四)创设悬念引发课堂气氛

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一些教师不愿活跃课堂气氛,也不知怎样活跃课堂气氛,惟恐一发而不可收,形成了灌输式的教育,学生在听教师讲课,整节课下来,教师讲得多,学生说得少。课堂上教师在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置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二、提高自身素养很重要

(一)构建新型师生关系,营造和谐的语文课堂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老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否融洽,决定着语文教学课堂气氛是否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不是靠铁的纪律和挥动的教鞭“打”出来的,它依赖于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的转变,依赖于教师角色的转变,依赖于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建立。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破除“师道尊严”,变强调学生尊重老师的单向要求为师生互敬的双向统筹,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变传统教学中的专制型或权威型为合作型或伙伴型关系。在语文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权利,努力创设民主气氛,实现民主对话、民主交流,呈现一种协商式、和风细雨式的良好师生关系氛围。

(二)注重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营造积极主动活跃的语文课堂气氛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3)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20.177

语文教学中预习的实质在于通过课前的预习,让学生能够对教材中的课文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学生只有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之后,其在语文课堂中才能够做好学习新课的准备,这对于语文教学而言有着积极的意义,因为语文教学需要学生不断积累知识,通过预习学生能够接触到更多新的知识。

1 小学语文预习的有效方式

小学语文教学是小学学习中非常基础的内容,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需要充分掌握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语文预习是语文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它对提高学生语文学习能力,提升语文学习课堂效果而言有着积极的影响,所以小学语文教师需要重视语文预习方法的运用。在指导学生进行语文课前预习的时候,需要结合学生的心理特点,根据语文教材的要求引导小学生运用正确的预习方法进行课前预习。小学生由于认知能力不高,因而教师在语文预习中需要加强其指导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并且让小学生逐步的掌握预习的正确方法,这样才能够让预习效果得到最大的发挥。

1.1 诵读教材中的课文

语文预习的主要方法就是诵读全文,诵读是语文阅读教学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方式,同时它在课前预习中有着重要的意义。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一种语言的应用,作者通过语言组织表达自身的情感,因此学生需要掌握作者的写作目的,其根本前提是阅读文章,并且不能走马观花地阅读,而是需要反复性的诵读。在读第一次的时候学生需要将全文朗读一遍,认识文章中的字词,特别是对于陌生的字词,需要标注清楚。读第二遍的时候学生需要了解文章大致讲了什么样的内容,并且能够将文章内容口述出来。第三遍学生应该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诵读之所以在语文教学中运用广泛,是因为学生在反复阅读的时候,能够慢慢对文章内容有一个较为深刻的理解。

1.2 思考课文内容

阅读和思考是无法分离开来的,学生在阅读教材中课文的时候,如果只是简单的诵读,很难将全文的意思把握清楚,所以在阅读的同时还需要思考课文每一段话的意思,特别是文中的重点内容,在阅读的过程中一定需要边读边思考。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该尽可能让学生了解预习的正确的方式,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同时,要教会学生如何一边阅读一遍思考,将两者有效结合起来。教师需要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如何阅读才能提高课前预习的效果,要让学生认识到思考的重要性,让其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如在《爬山虎的脚》这一课中,描写了一句话“叶尖一顺儿朝下”,学生在读这篇课文的时候,可能会不解,为什么爬山虎的叶尖会朝下,是因为受到重力作用的影响吗,还是和爬山虎的生活习性有关。学生在初读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因此在第二遍阅读的时候可以带着问题探讨答案。在弄清楚课文内容后,可以将文章内容综合起来,探讨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意思。

1.3 检验预习成效

学生在语文预习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预习的目标,在预习的时候一定要有针对性的进行预习。在课文阅读的时候,要学会思考文中所表达的主要意义,反复阅读去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小学语文课文的最后,往往会有一个课后练习的板块。在这个板块之中,学生可以通过做课后的习题,来检验预习的效果好坏。并且课后的练习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所以学生通过做题目还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因为在做题目的时候其实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所以学生可以通过习题练习,重新回顾课文主要内容,把握作者的主要思想。由此可以看出课后的练习对于语文预习而言同样很重要,因为课后练习往往是课文中的重难点内容,所以它对学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启发性,特别是句子理解之类的题目,学生在预习之后可以尝试做一遍,看一下自己的预习效果。

2 小学语文教学预习中注意点

作为小学语文教师,不仅仅需要向学生强调预习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教师自己要掌握预习的方式,在向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应该具有一定的针对性。语文教材的内容很多,教师在挑选预习内容的时候,应该尽量选重点内容,让学生在课下预习教材中重要的课文内容,这样学生才能够对语文课堂中的重点先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教师在课堂上讲解重难点的时候,学生能够有一个提前准备。另外作为小学生,在语文预习的时候,需要重视预习的方法和策略,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在预习过程中主动去完成有关的任务。在语文学习中,学生是主体,他们需要有一个独立的空间主动去学习。在课文预习的时候,自己在没有老师监督的情况下自行收集相关的资料,这样才能够让预习效果得到进一步提高。

3 结束语

总之,在语文预习中,最重要的是要掌握一个正确有效的预习方式,这样才能够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提升。作为语文教师,应该不断探索,创新更多有效的预习方法,让语文预习效果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蔡娟.小学语文有效教学之拙见[J].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2009,(11).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4)

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阶段,还存在着教学方法老套、落后,跟不上课堂教学的节奏,严重制约了教学质量的提高,阻碍了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因此,适时地对高中语文实施新课改是教育改革的需要,也是改变现状的必要途径。新课改偏向于教材以及教学的改革,一般认为,高中语文是高中阶段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改革教学方法的问题亟待解决。从现在的高中语文新课改的实际情况来看,新课改对教学方法的主要影响是使教育更加注重以学生为本。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体现:

1.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学习需要是教学中的关键部分。学生的根本需要包括充分学习书本内容,全面掌握知识,具备一定的语文技能水平和写作能力。教师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选择相应的教学方式,制定合理的教学策略。在传统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一味地进行单一式、灌输式教学,忽略了学生的学习需要,没有体现出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新课改施行后,以学生为本的理念将得到更好的体现,学生的学习需要也将得到更好的满足。

2.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高中学生处于人生中的关键时期,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该从具体实际出发,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来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的提出,是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性化教学的开端,它给予了学生充分的重视,也是对学生个性特征的尊重。以学生为本的理念有利于学生自由发挥才能,有利于教学方法的创新与进步。

3.实现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教学方法需要以学生为本

高中语文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掌握语文知识,并能够拥有一定的语文技能水平和写作能力。高中语文在所有学科中是最为重要的基础学科,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工作时,为了取得最好的成效,一般都是围绕着教学目的来开展。新课改的推行,更加重视了高中语文的目的性,这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有利于教学方法变得更为有效。

二.高中语文新课改使教学朝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向发展

新课改背景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不再是教师授课、学生死记硬背的过程,而是教师适当的给予一些启发,让学生独立思考和领会的教学模式。这样不仅能发挥教师的教育、启发作用,而且还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新课改下的高中语文开始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性,把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作为了教学方法中主要的发展方向。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好新课改对高中语文的这一有利影响,积极的朝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方向发展。

1.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学生的学习状态影响着教学成效。当学生处在积极的学习和思考状态中时,教师的教学会相对轻松而有效,但当学生不积极主动的思考学习,也没有自主学习的意识督促行为,那么教学取不到成效。因此,从教学的结果来看,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关键。

2.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是教学方法发展的新方向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改革和创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成为了教学方法发展的新方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而且还能提高语文教学水平,满足当下高中学问教学模式的要求,成为了教学方法发展的新方向。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5)

〔分类号〕G252.7

Ontology Learning and Design of a Bootstrap Method for Ontology Learning Based on Rules of Sentence Patterns

Zhang Haiying

Xiangfan University Network Information Center, Huibei Xiangfan 441053

〔Abstract〕The paper firstly introduces the conception and development of ontology learning,analyzes the architecture of ontology learning system,and points out some main problems in the field of Chinese ontology learning,such as word segmentation,part-of-speech(POS)and flexible writing,which are specialities in Chinese corpus.省略structs she framework model of the method,and analyzes in detail the model and its two key segments in operation procedures:patterns learning segment and ontology learning segment.At last,the paper also analyzes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significance of this method.

〔Keywords〕ontologyontology learningrule of sentence patternsbootstrap

1本体学习概述

1.1本体学习的发展和定义

在本体学习被提出之前,获取本体的主要手段停留在知识工程师结合领域专家的经验,人工的设计、编辑和修改本体。虽然本体工程辅助工具已经相当成熟,手工获取本体仍旧是一项繁重而乏味的工作,从而形成了知识获取乃至语义Web发展中的一个巨大的障碍。本体学习作为一种整合了知识获取和机器学习技术,自从被提出以来,它已经为知识获取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并成为语义Web领域中的一个重要方向。本体学习自提出至今也已发展形成了众多分支,现有的本体学习方法主要包括统计聚类方法和基于模式规则的启发式方法[1]。因此,本体学习的描述性定义如下:

本体学习是指综合的运用统计和机器学习的方法,从文本、数据库等信息源中提取出某个领域的概念、概念的实例、概念间的关系等元素,并对之做筛选、修正,组合成为关于这个领域的形式化本体的过程[2]。根据学习语料的不同,现有的本体学习方法分为五类:分别是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基于字典的本体学习、基于知识库的本体学习、基于半结构化数据的本体学习和基于关系模式的本体学习方法[3]。

1.2本体学习的体系结构概述

现有的本体学习的体系结构大致包括以下的几个过程(见图1):需求分析、领域分析与建模、本体学习、本体评价[1]。

本体学习的体系结构的几个过程具体描述为:

1.2.1需求分析本体需求分析是本体开发和设计的基础。需求分析主要根据应用程序的要求确定合适的本体需求,并制定本体需求说明文档,确定本体的领域和目标、用户和使用场景、本体能力描述等信息。

1.2.2领域分析与建模为了全面、客观、整体上对建模的领域有清晰的认识,指导后期的本体建设过程,需要在宏观上对领域中的事物进行分析并确定领域建模的方法,这一过程称之为领域分析[4]。主要包括三个任务:确定知识源、领域宏观分析和确定领域建模方法。其中领域建模方法主要包括:①自顶向下法,首先在较高层次上对领域概念进行建模,逐步细化获得底层概念;②自底向上法,假设领域文档中已经包含了领域中的大多数概念和概念结构术语,通过泛化或概念合并得到领域一般概念;③中间扩展法,一般先标识领域中最重要的概念和关系,然后通过泛化得到领域上层概念,通过特化得到领域底层概念[5]。

1.2.3本体学习过程领域本体学习的过程,以结构化、半结构化和无结构文档语料为输入,通过浅层自然语言处理过程将文档进行向量化,表示为向量空间模型,便于学习算法进一步分析。本体学习算法包括概念学习算法和关系学习算法。在概念学习方面,主要使用潜在语义索引和基于HowNet的概念丰富方法;在关系学习方面,主要包括概念层次关系学习、关联关系学习和基于HowNet的关系丰富方法[6]。

1.2.4本体验证与评价将本体投入到实际应用之前,对本体进行全面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从开发人员角度来看,本体评价主要包括本体的验证和本体确认两项活动。本体验证指检查所建立的领域本体是否与其需求说明相一致;本体确认指创建的领域本体是否与真实世界的领域模型相一致。常用评价标准有一致性、完整性和简洁性等。

2中文本体获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有的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技术大多是针对英文的,这与本体概念由国外引入不无关系,由于中文自身的特点,相对英文本体学习,中文本体学习会出现诸多的问题。在中文语义Web环境下,基于本体的应用要求有高质量的中文本体作为基础,建立中文本体主要有两种方案:直接选取相应的英文的本体翻译成中文本体和基于中文语料构建出中文本体[7]。

2.1对英文直接翻译的方法获取中文本体面临的问题

直接翻译的方法获取中文本体无疑能够节省本体构建中的开销,然而翻译带来的依赖性使之存在着下列几个很严重的问题:

2.1.1英文术语本体译为中文存在不对应性对于英文中的术语,中文之中未必有确切的词与之对应,而且难以确定原本体的构建者对术语的理解。

2.1.2中西方文化差异导致的本体不一致性在中文应用中,有些本体是有中国文化特色的,比如关于道教的本体。此类本体大多没有现成的英文本体可供翻译。

2.1.3中西文本体版本更新存在不同一性完全依赖英文本体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的困境:初始的英文本体在更新了版本之后,中文本体没有做相应的更新,将导致应用中多领域本体在交互时会产生矛盾。

2.2英文本体学习方法直接应用与中文语料中所面临的问题

鉴于直接翻译的方法不能作为主导的中文本体获取方法,于是我们将研究方向转向对中文本体学习的研究上。至于用本体学习的方法来构建中文本体,国内现有的工作倾向于直接将英文本体学习中的比较成熟的技术直接应用到中文语料上。然而,由于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很大,所以这种方案中存在着下列几个突出问题[8]:

2.2.1分词问题在英文中不存在分词的问题,因为一般的英文术语都是一个独立的单词,由空格隔开;而在汉语中很少会有单字成词,必须要先对语料运用自然语言处理的技术作分词处理。分词带来的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处理复杂度问题,一般的分词都要结合上下文和词典以及词与词之间的同现几率来对汉字序列作分词。然而,一般语料中的有用部分的密度比较低,也就是说很可能存在大段的中文语料与目标领域的本体的构建是没有贡献的,所以也就没有必要对所有的语料作分词[9]。

2.2.2一词多性问题在英文中,大多数的词的词性都是确定的,因为英文单词本身有后缀来表明词性;而汉语中绝大多数的词都有多种词性,再加上一些在上下文中的词性的灵活使用,一次多性问题就尤为普遍。对词性的错误判断将导致概念的错误获取和概念之间关系的遗漏[10]。

2.2.3行文灵活问题汉语比起英语的一个很突出的特点在于汉语的行文格外的灵活,同一种关系可以由很多种句式来表示。比如:他喝了茶,他把茶喝了,茶被他喝了,表达同样的意思。在英文本体学习中,可以通过列举出所有可能的句子模式来找到概念及其关系的方法[11]。如上所述,汉语中的体现句子结构的模式特别丰富,试图直接由专家事先将所有的模式列举出来是不可行的:首先,即便是专家也未必了解所有的模式;其次,即使专家了解所有的模式也很难事先将它们都列举出来[9]。

因此,如何较好的解决上面提到的中文语料特有的分词、词性和行文灵活问题,并根据中文语料的特点降低算法的复杂度,并提高学习结果的质量成为中文本体学习中亟待研究的一个问题。

3基于句型规则的自举本体学习方法模型构建

基于上文对中文本体获取中存在的困难,本节提出了基于句型规则的自举本体学习方法。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针对中文语料中丰富的句型要素,将对于句型规则的发现的重要程度提高到与本体学习相当的地位之中,使之有机的融合到整个本体学习的过程中。在下文中,我们将对该方法的整体框架作介绍,并分析其合理性[6]。

3.1方法的框架构建和运作流程

针对中文本体获取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体学习的基本体系结构,为了突出规则在整个方法中的重要性,我们在方法的框架中设置了两个关键的环节:规则学习环节和本体学习环节[10]。

3.1.1方法的框架结构设计整个方法的框架如图2所示。

3.1.2自举学习方法的运作流程和关键环节

自举学习方法的基本流程为:在整个自举过程中,由知识工程师提供一个小规模的简单本体和相应的源文档集。首先实施规则学习环节,更新规则库;然后实施本体学习环节,更新本体库;之后将以上的两个步骤在不断更新的语料库的基础上,反复的迭代执行,直到生成用户需要的本体[12]。

在自举本体获取方法的基本流程中存在两个关键的环节:规则学习环节(见图3)和本体学习环节(见图4)。两个环节详细的工作流程为:

在规则学习环节中,系统将根据已有本体和搜集到的语料,基于词汇表发现潜在的句式规则,分为以下几个阶段:①根据已有本体,从语料中剔除无用的部分;②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基于关键词表对剩下的语料做分词和词性标注;③根据已有的本体,从做过分词的语料中剔除不相关的;④在剩下的语料中利用同现规律,发现潜在的句式规则,并做启发式的过滤[13] ;⑤由领域专家对学习到的规则作筛选、修正、细化和泛化,并添加到规则库中。

在本体学习环节中,系统将根据规则库中的规则和搜集到的语料,基于词汇表发现新的本体的片断,并用它来构

建新的本体或者扩充已有的本体,分为以下几个阶段[15] :①

根据规则库中的规则,从语料中剔除无用的部分;②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基于关键词表对剩下的语料做分词和词性标注;③根据规则库中的规则,从做过分词的语料中剔除不相关的部分;④在剩下的语料中利用规则发现本体的片断,并做启发式的过滤;⑤由领域专家对学习到的本体片断作筛选和修正;⑥系统用本体片断添建新的本体或者扩充已有的本体。

3.2 方法的性能特点分析和几点说明

3.2.1方法的性能特点分析论文所提出的基于句型规则的自举本体获取方法之所以适应中文本体学习,体现在以下的

几个方面:

首先,在该方法中,规则的获取得到了特别的重视。专门的规则发现模块对于高效的获取汉语中丰富的句型规则起到了重要作用,它提供的启发式信息使得领域专家在制定规则的时候有现成的素材可以利用;而现有的工作大多要求领域专家独立的设计句型规则。

其次,这种自举方法对于系统的初始要求大大降低,

知识工程师只需要提供一个简单的种子本体,这个本体甚至可以与目标本体的领域不相关;而现有的方法要求提供与目标领域有着联系的较为完善的本体[16]。

再次,在这种框架下,人的智力劳动的功效得到了充分的发挥。现有的工作把领域专家的劳动集中在对本体学习结果的筛选和修正上;在这里,领域专家将相当一部分劳动分配到规则的制定上,而句型规则通常是与领域无关的,所以不断扩充的规则库在其它的本体的构建中也将发挥重要的作用,即,通过“授之以渔”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14]。

最后,这种自举方法极大的降低了系统的分词的工作量。在整个过程中,目标本体的规模是分阶段逐步扩充的,因此有利于在每各个阶段添加过滤信息,将无关的语料及时地剔除,降低系统的负荷;而在现有的工作中,整个本体学习过程通常只有一个阶段,不利于语料过滤效率的提高。

3.2.2方法的补充说明本文构建的基于句型规则的自举本体学习方法在操作中,对语料等原始资料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对语料的要求。无论是规则学习,还是本体学习,都要求语料与本体(已有本体或目标本体)的相关度较高,从而客观的减少无关语料,提高学习效率。

对过滤学习结果的启发式信息的要求。由于机器学习会不可避免的引入不符合要求的结果,我们需要较好的启发式信息对于学习结果作初步的过滤,排除那些明显不符合要求的规则或本体片断,从而减少领域专家的工作量。

4结语

语义Web的迅猛发展迫切的需要简单快捷的本体构建的方法,虽然近年来本体构建工具已经相当成熟,手工获取本体仍旧是一项繁重而乏味的工作,从而形成了知识获取中的一个重大的瓶颈。本文基于中文本体获取所存在的问题对中文本体学习进行研究,并构建了相应的本体学习模型,以致力于获取高质量的中文本体,但由于时间和能力所限,研究中还存在诸多不足,还有待同行和师长们共同完善。

参考文献:

[1]Seidenberg J, Rector A. Web ontology segmentation: analysis, classification and use. [2007-02-15]. .

[5]Qu Y, Hu W, Cheng G.Constructing virtual documents for ontology matching. [2007-01-10].省略/programme/files/pdf/4009.pdf.

[6]Noy N F, Musen M A. The prompt suite: Interactive tools for ontology merging and mapp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Studies, 2003,59(6):983-1024.

[7]Zhang Y, Vasconcelos W, Sleeman D. Ontosearch: An ontology search engine. [2007-01-15]. csd.abdn.ac.uk/~yzhang/AI-2004.pdf.

[8]Doan A,Halevy A.Semantic integration research in the database community: A bried survey, AI Magazine, 2005, 26(1):83-94.

[9]Farquhar A,Fikes R,Rice J. The ontolingua server: A tool for collaborative ontology construction. [2007-01-15]. cs.umbc.edu/771/papers/KSL-96-26.pdf .

[10]黄河,程勇. 语义web中开放知识服务体系的研究. 计算机工程,2005(04):58-60.

[11]徐国虎.本体构建工具的分析与比较.图书情报工作.2006(01): 46-50.

[12]刘春艳,曾锦丹,李佳军.语义Web环境下知识组织体系SKOS应用研究.图书情报工作.2006(06): 25-29.

[13]梁健,王惠临.基于文本的本体学习方法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7(1):12-16.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6)

引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中俄关系呈现出新的特点,各领域合作日益深化,文化交流不断扩大,在种种利好形势之下,俄语人才的需求量也慢慢加大。于是,满足国家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培养符合要求的高素质俄语人才就成了急需解决的问题。英国语言学家威尔金斯(Wilkins)曾说:“没有语法,人们表达的事物寥寥无几,而没有词汇,人们则无法表达任何事物。”俄语词汇作为俄罗斯文化最基本的载体单位,是俄语语言的基础,是保证俄语学习者与俄罗斯人交际顺利进行的条件,是掌握俄语的关键。但在俄语词汇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常会遇到各种困难,这就需要学习者不断地摸索、总结,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从而达到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一、俄语词汇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根据《高等学校俄语专业教学大纲》(2003)的规定,学生要掌握3300~3800个单词,而俄语词具有数量大,变化多,含义丰富的特点,它的学习往往同语音、语义、语法和语言文化的学习交织在一起,外加新词的不断涌现和外来词被借用等现象,常使俄语学习者头昏脑涨、晕头转向。有的学生抱怨单词太多、难学;有的学生抱怨单词记了很快忘,常常是记了——忘了,再记——再忘;有的学生抱怨单词记住了,可很多情况下还是“哑巴俄语”,说不出来,或者是说了别人根本不懂……由于俄语词汇学习效率低,容易遗忘,学习和运用衔接不上,久而久之,学生的挫败感增强,学习俄语的劲儿头慢慢被磨灭。于是,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增强学习者的自信心成了俄语学习者急需解决的问题。

二、浅谈俄语词汇学习的体会

词汇学习没有万能的方法,但盲目地死记硬背肯定不是一种良策。学习者要想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必须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地总结摸索。笔者结合自身学习实际,将词汇学习过程中的几点体会与大家共享,希望对俄语学习者词汇学习这方面能有所帮助。

(一)重视语音学习。

学习中老师常说要注意语音语调,因为这是俄语学得地道不地道的因素之一。许多俄语单词的读音和拼写基本一致,会读即会写,当然会读会写对于掌握词汇来说还远远不够,但这是最起码的要求。因没有较好的目的语环境,学习者需多听录音、多模仿,多关注电视和网络中与俄语有关的知识,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同外教和留学生交流。

(二)利用构词知识来记忆、理解单词。

构词对于俄语词汇的学习起到重要的作用。我们常借助词根、前缀、后缀、词尾(常赋予词不同的语法意义,如:性、数、格、人称、体、式、时间等)还有词干(一个词去掉词尾以后留下的部分,包含词根和词缀)来记忆、理解单词。例如:同词根уч-:учить,учиться,учитель,ученик;同前缀не-:невнимание,неизвестный,неметалл,нездоровиться;同后缀-тель:читатель,заместитель,учитель,деятель...我们还可通过构词用мясо肉和рубить剁,迅速地记忆和理解мясорубка绞肉机。

(三)借助语义的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来学习词汇。

从语义的角度讲,最凸显的方法是用横向组合关系和纵向聚合关系。聚合关系分为同义关系、反义关系、上下义关系、一词多义关系、部分整体关系、同音异义关系。如:同义关系глаза—очи,жадный—скупой,родина—отечество;反义关系белый—чёрный,купить—продать,быстро—медлено;上下义关系фрукты与яблоко,груша,арбуз;цветы与роза,подсолнечник,лилия;一词多义关系играть玩;演奏、扮演;出现、冒泡等;部分整体关系окно与комната,палец与рука;同音异义关系род性和рот嘴,тело身体和дело事情,бить打和пить喝……

组合关系表现为一个词与不同词的组合搭配,如читать книгу,есть суп等,组合要符合言语习惯,在不同的语境中表达具体的意义。

(四)将词汇学习与文化学习相融合。

文化涵盖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词汇是语言的基本素材,语言是文化的表现形式。词汇的学习,要求我们尽可能地了解俄罗斯的文化,充分理解中俄文化的差异。例如дача别墅,жёлтый дом精神病院等,如果不懂俄罗斯文化,在交流中就容易产生歧义。文化导入被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列为教学的重点,所以学习者也有必要将文化的学习与词汇学习进行必要的融合。

(五)充分发挥想象力,积极联想。

福柯尼耶(Fauconnier)和特纳(Turner)提出概念整合理论,强调语言本身就是一个整合的结果,语言学习者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和联想的能力,激活原有的知识框架并不断地整合,使其更加丰富和完善。运用联想,我们可以通过英语词photo,class,plan,clup来学习俄语词фото,класс,план,клуб;我们能用“袜子搁在鞋里”去记忆воскресенье(星期日),用“七个我”学习семья(家庭),用“先有泥,后有梨”区分июнь(六月)和июль(七月);我们可以通过一个词或几个词在脑海中展现一个完整的画面、置身于一个具体的情景之中等等。联想具有创造性,很多联想只有本人乐在其中才能体会,那我们为什么不充分的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让俄语词汇学习成为一种乐趣呢?笔者认为联想是最特别的方法,它存在于其他方法之中,又超越其他方法。在词汇的记忆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六)牢记温故而知新。

学习的过程同时也是遗忘的过程,德国著名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通过实验研究的方法,提出了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以解释遗忘的规律。这提醒我们俄语词汇的学习必须复习巩固。复习可使所学知识更加扎实,理解更加透彻。

三、教学建议

教学上常讲以学生为主、老师为辅,但如果没有“师傅领进门”,又何谈“修行看个人”?俄语词汇学习要经历一个积累、巩固提高和实践运用的过程,此过程中学生遇到的困难和表现出的问题给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无论是做什么还是学什么,兴趣都至关重要。俄语词汇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寻找学生的兴趣点,唤起他们对新知识的渴望,这样学习的效率才能大大提高。

其次授课方式和练习形式要多样化,真正实现精讲多练。老师讲解的内容要精,练习的形式要多。多样化的授课方式和练习形式是保证学生学习效果的条件。

再次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指导包括课上和课下学习方法的指导。学习有法,但无定法。课上重在学,课下重在习,这才是学习。

最后教师要不断地丰富知识积累,提升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种无形的力量。“亲其师,信其道”。在俄语词汇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地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用人格魅力感染和影响学生。

结语

俄语词汇学习贯穿于听、说、读、写、译各项语言技能之中,是学习俄语的基础,是掌握俄语的关键。词汇学习虽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学,改善教学方法;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不断改进学习方法,一定能够提高词汇学习的效率,进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国翠.俄语(РКИ)词汇概念的认知心理分析及教学对策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7)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500(2012)09-0161-01

当前,以课程改革为龙头的基础教育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课程改革反映了教育发展要使学生学会学习的这种要求。国家语文新课程标准,倡导把学语文过程转变成学生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探索过程,并且能够使学生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接受、探索、模仿、体验丰富多样的适合个人特点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这些转变的实现与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训练紧密相关。

对于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地位和作用,国内外学者分析的角度各不相同,但总结来看,有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1、加强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培养,有利于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语文行为认知能力培养,有利于打破“教师讲概念,学生背概念;教师讲例题,学生做例题;教师讲方法,学生记方法”教学模式,确保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行为认知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能自主选择目标、内容、时间、方法,并能对学习结果和学习的物质环境、社会环境进行自我控制,使主体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长此以往,必然使学习者的主动意识、独立意识和创造意识得到培养,主体性也得到充分发展。

2、加强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培养,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潜能的发展

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培养不仅要求学生积极学习和动机参与,也要求学生意志投入和潜能挖掘。经过行为认知培养使学生体验到的成就感,能强化其认知动机和学习的自觉性、坚持性,使之意志品质得到充分发展。新一代学生意志脆弱,抗挫折能力十分差,缺乏这种勇于探索的精神,不断强调学生语文学习的自我调整,使他们能及时客观地评价自己的学习效果,能评价学习方法的有效性,从而相应地做出一些校正和补救措施,更有利于调动自身的积极力量来发挥自己潜在的学习能力。

3、加强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培养,有利于提高语文教学效率和学习质量

由于学生行为认知能力对语文学习活动起着整体监控作用,因此加强行为认知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必然有利于学习效率和质量的提高。在学习活动中,学生只有善于根据学习情况的特点和变化,积极监测、主动调控自己的认知活动,灵活地选择语文学习策略,合理地运用学习方法,才能尽最大可能去开发学习潜力,获得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最佳效益,达到语文学习的成功。

4、加强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培养,是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

行为认知能力强意味着懂得更多有关学习的问题,知道更多的策略,能估计、预测语文学习的方向,还表现在实际问题中善于自觉地调节自己的思维活动并及时修改、调整相关学习策略。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发展的行为认知能力将会很好地迁移到今后语文课程的学习中,学生终身受益。对学生进行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训练,不仅是职业高中语文学习所必需的,也是实现“终身学习”、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根本保证。

行为认知能力的培养途径

1、帮助学生培养语文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

多年的教学实践证明,语文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主渠道,学生行为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是以其积极主动性和能动性充分发挥为前提的。学者们普遍认为,“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和强化人际互动是转变教学观念、确定学生是学习主体思想的两项重要措施”。并且这样的关系能够让学生充分地表现自我,获得成功的体验,使学生从喜欢这种上课方式到喜欢语文课,从喜欢上语文课再到喜欢摸索语文的相关知识,逐渐建立良好的学习心态,产生自觉的学习行为,为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发展准备好前提条件。

2、引导学生选择科学的学习方法

一般认为,语文学习方法是指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所采用的方法,如预习、复习、总结、观察、记忆、思维等。语文学习方法影响学生的认知过程。恰当的语文学习方法可以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取得事半功倍的结果。根据语文新课标的要求,语文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学会学习”,而学习方法则是学会学习的基础。这一切都告诉我们在现代语文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行为认知能力,保证学生有效地进行语文课学习,必须重视语文学习方法教育。

3、加强语文认知能力训练

语文认知能力的训练是一个系统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着手。行为认知能力训练的目的是增加认知者的认知知识,提高认知者自我检测意识,培养其对认知活动主动控制的能力,强化其认知活动的计划性、策略性、调控性。常用的方法有:思维训练法、自我提问法、他人提问法等等。值得注意的是,近来关于运用多媒体教育技术训练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研究也取得了一些可喜的进展,值得我们在研究中加以借鉴。

4、树立科学的评价观,不断提高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

评价是语文教学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本环节,对学生语文学习活动进行科学评价是培养学生语文行为认知能力的必要手段,这也是研究者们所普遍倡导的。一般评价体系包括教师的评价和学生的自我评价两大方面。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0 引言

如何帮助英语学习者解决学习不得法这个问题,是摆在英语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法”即“策略”。 我国的第二语言学习策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兴盛于90年代中后期。在我国,学习策略研究起步较晚。1984年Huang Xiaohua在香港中文大学完成的以“An investigation of learning strategies in oral communication that Chinese EFL learners in China employ”为题的硕士论文标志着中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开端。在众多的外语语种中,英语是我国的主要外语语种之一,所以有必要对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的研究进行综述。

纵观国内外英语学习策略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总结出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学习策略的理论探讨,如学习策略的定义、分类、对国外学习策略的评述、学习策略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各种因素、培养学习策略的途径和方法等;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如中国学生学习外语的过程中采用的各种学习策略和方法以及存在的问题等。

本文从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个层面出发,对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进行了回顾与展望,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希望为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理清该领域的理论框架,以便更深入地研究,进而指导实践。

1 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

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主要涉及学习策略的定义、学习策略的分类等几个方面。然而,目前对于语言学习策略的界定和学习策略的分类,学者们的意见尚未统一。

1.1 学习策略的定义

我国的研究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从不同的视角对学习策略提出了多种定义。庄智象、束定芳(1994)指出:“所谓学习者策略实际上就是学习者对在获取学习机会,巩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做出的种种反应和采取的策略”。张文鹏(1998)指出:“语言学习策略应被界定为学生有意识地用来改进语言学习的步骤和方法,这些方法,有的是可见的、显性的行为,有的是隐性的大脑运作,它们直接或间接地辅助语言习得”。文秋芳认为学习策略就是为有效学习而采取的措施。笔者认为,我国的人口众多,形成了一大批以汉语为母语的英语学习者,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学者文秋芳的定义比较具有普遍性和针对性。文秋芳强调策略使用的目的即提高学习效率,而学习策略的实质就是为了提高学习效率而采取的一系列活动。

1.2 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的前期研究多为描述性研究,将学习者所使用的各种各样的策略描述下来。随着对学习策略研究的不断深入,我国的学者开始尝试对学习策略进行归类总结。文秋芳(1996)将学习策略划分为管理策略和语言学习策略。该分类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强调各种策略的关联性。

1.3 其他方面的研究

英语学习策略理论研究还包括对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各种因素(如认知风格、个性、智力、语言潜能、态度等)的探讨、文献综述、对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探讨等。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并不是孤立的,例如对英语学习策略培养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既可以是理论探讨学习策略教学的途径和方法,也可以用实验的方法进行证实。

2 英语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

近些年,学习策略的研究重心已经由理论探讨向实证研究倾斜。实证研究大多考察学习策略的使用与英语成绩的关系。文秋芳、王立非在2004年对我国的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进行了全面的回顾。他们从宏观视角和微观视角对中国学者在国内外刊物上发表关于学习策略实证研究的文章进行了分析与归类。所谓宏观视角,就是指研究者考察的出发点是英语学习者观念和策略的总体,而微观视角则侧重于学习某一类知识或技能策略的研究,如听力策略、阅读策略、词汇策略等。如上文所提,对学习策略的培训的研究可以是理论探讨,也可以用实证的方法。实验研究表明,在课堂上进行学习策略培训有其必要性和可行性。

在实证研究方面存在问题较多。第一,整合性的研究不够,琐碎的微观研究较多。第二,研究范围仍有待拓展,例如在学习策略培训方面,各种策略是相互作用,那么对哪几种策略进行培训?由谁来培训?此方面研究较少。第三,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不均衡。第四,问卷设计依据不同及样本数量差异使实证研究的结果和结论缺乏可比性和普遍性。

未来的学习策略的实证研究可以深入研究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学习策略有效性的问题,如我们在多大程度上可以确定策略的运用能够导致更有效的学习;学习策略与学习者个体差异的关系问题,如学习者的学习风格、年龄、水平是否影响策略的选择和使用等;学习策略与自主学习的关系问题;策略训练与语言教学的关系问题;学习策略与语言使用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关系等。

3 小结与展望

综上所述,笔者从理论和实证两个角度简要回顾了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研究成果值得肯定,问题与不足更要引起关注。目前我们已经有很多关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理论探讨,笔者认为广大的硕士博士生应该倾向于实证研究,以实证研究来检验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探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二者不可分割,在多做实证研究的基础上,将二者有机相结合,更有利于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发展。

在英语教学领域,英语学习策略研究既有理论意义,也有实际意义。从实际教学的角度出发,我们应该注意培养学习者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及最基本的交际策略;从理论角度出发,学习者策略研究对我们揭示外语学习过程的本质等有一定的意义。英语学习策略的理论研究丰富和发展了二语习得理论,又能推进英语教学改革,使英语教育更加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对英语学习策略研究进行回顾与展望,有利于帮助广大研究型英语教师理清我国英语学习策略研究的框架,促进英语教师有意识地对英语学习者进行策略训练并探索训练的内容、方式、效果,进一步促进我国的英语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 刘振前,肖德法.外语学习策略研究[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6.

[2] 文秋芳,王立非.中国英语学习策略实证研究20年[J].外国语言文学,2004(1):39.

[3] 束定芳,华维芬.中国外语教学理论研究六十年:回顾与展望[J].外语教学,2009(6):42.

[4] 庄智象,束定芳.外语学习者策略研究与外语教学[J].现代外语,1994(3).

[5] 张文鹏.外语学习动力与策略运用之关系[J].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3):25-27.

[6] 杨连瑞,张德禄等.二语习得研究与中国外语教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社,2007.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G633.3

一、前言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必须取于之相适应的方法。一般来说,“教法”和“学法”是不能分割的。教法中包含着学法,学法里体现着教法,二者共处于教学过程之中。但是,教法和学法又是两个不同的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所以它们彼此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可相互代替。

1.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要求教师的教法必须改革。终身教育和学习化社会要求人们必须“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和“学会创造”。因此,教师的“教法”首先要教会学生“生存”、“关心”、“学习”和“创造”之法。作为当今的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教法与学法之间的关系:(一)教法和学法是矛盾的统一体,教法和学法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它们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教法和学法作为一对矛盾,一般来说,教师的教法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起主导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之间不可避免地形成了引导和接受引导的关系,这也就在客观上决定了教师的教法对学生的学法具有先导性和制约性。但是,教师教法的基础是学生的学法,教法要遵循学生学习的特点和规律。

2.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从教到学”的转化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断转化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教师的主导作用不是为了使“教”始终保持矛盾的主要方面,而是千方百计地创造条件,把矛盾的主要方面由“教”和“教法”转化为“学”和“学法”,使学生能“自主探究、自求合作解决问题”。

3.教法转化为学法,首先,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经验、已有知识水平和学生把教法内化为学法的能力等。其次,教师在把教法转化为学法的过程中要加强指导,给学生做出示范,使学生明白教师的意图和转化过程,同时要加强学生的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完成由教法到学法的转化。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化,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已成为绝大多数教师谋求教育教学长足发展的研究课题。下面就我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就语文学法指导谈谈我一点粗浅的看法。

二、掌握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目标

根据初中语文课程标准及历年我省学业水平考试,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语文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学能力。

1.掌握初中语文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首先是指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手段,这是一个广泛是概念。因为不管什么场合,都有一个学习方法问题。对于学生在校学习而言,课堂学习十分重要,学生绝大部分的知识和方法、经验是从课堂获得的。这是有初中生年龄特征及这个年龄所涉及的知识层面等决定的。在这个年龄阶段,中学生最优学习法是:“制定计划――课前自学――专心上课――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解决疑难――系统小结――课外学习”,这八个前后联系的学习环节,就是一个适用于指导中学生学习功课的较好的学习方法体系。其他还有如:预习、寻疑、问难、笔记、学思结合、按时复习、自我修正等等方法。这些方法具有普遍意义,既适用于各科学习,当然也适用于语文学习。

其次,要掌握具体的学习操作方法。语文学习中的查字典、查词典、解词、析句、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朗读、默读、背诵、作读书笔记、复习、独立解题、审题、立意、选材、组材、修改等等。每一项都有子项,如朗读还可以分重音、声调、节奏、情感等等。

2.形成语文自学能力

自学能力是学习者在已有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一般不依赖于他人,能运用一定的学习方法独立获得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能力。由此可见,自学能力具有基础性、独立性、指导性、问题性等特征。就初中生而言,初中生在小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已经形成一定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一定的自学基础,给初中语文教师教师的自学指导做了一定的基础准备。初中生在小学学习过程中已经普遍掌握了字典、词典等语文学习工具书的使用,有一定的识字析词基础,学生可以依靠自己完成对学习对象的钻研、理解和获得知识。同时,初中生在教师的点拨下,对学习对象已经初步具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心理机制,对于完成学习对象获取知识已经逐步走上必然。

三、明确初中语文学法指导的内容

任何学科的学习过程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语文学习过程也不例外。一是教师要了解学情,制定好学法指导计划。要对学生学习的目的性、自觉性、学习心理、学习成绩、健康状况、家庭教养、学习环境等进行整体的了解,并作出统计分析。二是指导学生掌握课堂学习方法体系。课堂学习方法指导包括预习课文、释疑解难、边听边记笔记、参加课堂讨论、及时复习、独立作业、自我检查修改等。三是要指导学生听说读写的技巧。四是要指导学生应考的方法。五是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心理。良好的学习心理是抵制外来干扰,完成预期学习任务的关键。六是要指导学生学会科学管理。要定时、定事、定方法,加强计划管理,以法治学,实现语文学习管理自动化;要制定监督、检查制度。要建立反馈系统,有助于教师强化指导和学生学法的改进。

四、不断完善和改进语文学法指导的方式和途径

回顾多年的初中语文教学,对学生语文学法指导有专题性指导,开设学法指导课,专题讲座、座谈会、调查访问,个别谈话、班组交流、印发学法经验;有经验性指导,主要结合语文学习内容、学情进行指导。

1.开设学法指导课

学法课主要是结合语文学科的特点,以学生的学习心理,学习过程和认知规律为研究对象,揭示语文学习的本质、规律,探索科学的语文学习方法,加强语言修养,指导学生学习,培养语文能力。开设学法指导课,我力求做到“三确定”:

⑴确定在哪个年级开设,讲多长时间为宜?我一般在初一年级开设,每周一课时(占用1节语文课)。当学生进入初二、三年级后,便用讲座或发讲义等形式使这种课程式学法指导得以延伸和拓宽。

⑵确定讲些什么?从学生学习方式的特点来看,学法指导首先应引导学生采取和掌握与课堂教学相适应的学习步骤和学习方法。就知识与思维的相互关系而言,学法指导应侧重于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和思维方法的培养;就学习过程的心理构成因素来说,学法指导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就课内学习和课外学习的辩证关系而言,学法指导还应包括课外学习活动方法的指导。

⑶确定学法指导课应怎样上?要认真编讲义、写教案。教学方法要灵活多样,如讲述、讨论、选读,经验评论、调查分析、总结归纳等等。要精选学生中学习的典型案例,结合正反例子讲,结合具体知识讲;既面向全体学生,有注意因材施教;还要进行学法课反馈,及时了解学生及家长对学法课的意见,了解学生对学法课教学的评价,不断改进学法指导课。

2.总结学习过程

引导学生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提高自学能力的有效的心理学方法。进行学法指导,就要力争学生主动参与认知过程,而不是只给学生现成的结论,否则,是与现行的课程改革发展趋势要求相悖的。引导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总结,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有助于学生巩固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能为教师提供改进教法的反馈信息(这是“教”和“学”的辩证关系决定的)。

3.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

当今的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组织方式是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组织方式,学生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形式,采取独立自学、自主合作等方式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教学中“导学”的功能是与学生每个环节的“学”的实施同步推进的。对此教学中学法指导就必须落实到位。要做到:(1)了解本班学生的学习实际状况有针对性和有目的行地设计训练,提高学法指导的自觉性。(2)“自学”阶段要指点方法,既要教会学生全册书自学发,每类文章的自学法,单元自学法,又要根据课文的具体特点揭示相应而具体的自学方法。(3)“导”的阶段要重视引导学生自悟学法,并不失时机地帮助学生总结和归纳有效的学法。(4)“训练”设计要有助于学生掌握运用学法,强化迁移学法。

4.指导学生拟定并执行学习常规

学习习惯的养成,来自学习常规的执行和落实。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学法的形成也是这样。对此,教师要帮助学生拟定一些学习常规,如自学(预习)常规、上课常规、阅读常规、作业常规、复习常规、课外学习常规等等,让学生按常规进行学习,以便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按一定规范形成的习惯,才是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有学校总结出来的“读查思写”四字诀语文学法,要求学生按“自读”(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动笔进行圈点批画),“自查”(查阅工具书和有关资料,参阅课文下面的注释和课文前后的“教学要求”“学习重点”“自学提示”“思考”“练习”等等)。“自思”(思考自学目标提出的要求,思考课后习题与课文内容的关系),“自写”(写出自学笔记,检索积累自学收获)等四个步骤进行自学,每一个步骤都有具体有序的操作规范。比如“自写”,要求学生自学笔记要有四个方面的内容:认读――包含生字新词的注音释义,多音字形近字辨析,近义词同义词的比较,名言警语典故佳句的收集摘录等;释题――包含辨识文体,审清题意,熟悉作者,了解背景等;理解――要求学生围绕“写的什么”“怎样写的”“为什么这样写”这三个方面,写出对课文内容、手法、构思等自学心得,(对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体裁的课文,对学生提出不同的具体要求)各项内容的深浅依照学生各自的学习基础而定,分层次要求,不强求一致;质疑――要求学生写出自己通过阅读思考,发现的难以理解或不甚清楚的疑难问题;也要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对教材大胆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商榷行的意见。

这种学法指导,一是要对学习活动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二要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学生按规章去做。

五、加强学法信息交流

教师要充分重视学生在学学法、用学法、创学法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发挥学法信息交流的主体效应,不断完善适应学生个体的学法。⑴组织学生交流成功的学习方法;⑵向学生推介在报刊上寻觅到的学习方法文章,不断吸收新信息,利用新成果;⑶利用板报、专刊等发表自己的学法;⑷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学法使用情况,加强个别指导;⑸请高年级或有关专家做学术报告。

总之,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正确处理好“教”和“学”的关系,相互促进,相互提高,才能促进教学活动的健康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黎世法关于中学生最优学习法思想主张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10)

(一)语文课程的生活化

指的是语文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用来反映生活并服务于生活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关注自然,理解和尊重多样文化”“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也就是说语文学习要关注人类本身的发展,关注人类社会的存亡,关注自然的变化,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发展。语文学习必须与生活密切联系。面对纷繁的社会生活,语文与生活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密切。“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就有多么广阔”“语文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有语文”等成了近年来语文教育工作者都已接受的观点。联系生活学语文,有利于学生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有利于学以致用和学文育人,还能克服语文学习的长期性、普遍性与事实上的课时有限之间的矛盾,把学生的语文学习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那么,学生的社会“生活”包括哪些方面?语文课程标准所开列的“教科书、教学挂图、工具书、其他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网络、报告会、演讲会、辩论会、戏剧表演、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布告栏、报廊、各种标牌广告……”以及“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外的重要事件、学生的家庭生活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的资源。

(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

现代科学最突出的特征就是科学知识综合化的明显加强,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指的是语文课程要简化头绪,加强综合,使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综合的全面提高。语文课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

1.改变现行语文教育中过于追求科学化、多线索的倾向,加强语文听说读写的整合。听说整合为口语交际,口语交际和写作整合于阅读和综合性学习之中。以往的语文课程,一般分为阅读、写作、口语交际、汉语知识和语文实践活动等若干个子系统,好处是线索分明,便于教学,但缺点也很明显,即片面追求科学化,罗列大量的训练点,肢解语文;强调听说读写的独立自足,各成体系,相互之间缺少联系和照应。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如果头绪繁多,则多百害而无一益。

2.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的综合,大力提倡综合性学习。在综合性学习中,可以使学生综合运用语文知识,整体发展听说读写能力,沟通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并把书本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语文课程的实践性

是指加强语文的实践性,而语文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这是针对过去语文课程严重脱离实际、纸上谈兵、重知识轻能力、死记硬背、学生学习的归宿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等倾向而提出的,目的是广开语文资源,加强课内外联系,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语文实践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因为语文一个重要的属性是交际工具,要学生掌握好这个工具,单凭口耳相授是不可能的。语言能力的获得,需要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去自悟、自得,并培养自己运用语言去吸收、交流和储存的能力。在某种程度上,实践性与生活又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语文又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而,应该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规律。”“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这两段话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实践的重视。

(四)语文课程的开放性

是指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大力开展语文课外活动,使语文学习从课内向课外延伸,形成课内外结合的、开放的、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其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沟通教材内外、课堂内外和学校内外,使语文学习和其他课程的学习,书本学习和实践活动紧密结合起来,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阅读由课文扩展到其他文章以至课外,引导有条件的学生进行网上阅读;写作和口语交际在重视课内练习的同时,要重视课外练笔和课外口语交际活动;综合性学习一般只提供活动的方向和少数参考资料,大量的具体的学习任务则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综合性学习中的跨学科活动则是语文材料开放性的最集中表现。

2.由于教材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封闭自足的,而是开放性的、向着深广的时空延伸的,所以,对教师来说,教材决不是“圣旨”,它只是给教师的教学搭建一个大显身手的平台,其中许多地方需要教师根据不同情况作出灵活处理,或增或删,当然最主要是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实、发挥。新型教材的由有限伸向无限、由现在通向未来的开放性特点,则使教师的知识和能力受到前所未有的考验。

(五)语文课程的跨学科性

指的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相互渗透与融合。“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沟通”,“提倡跨领域学习,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等,这些观点在语文课程标准中不断得到强调。提出“跨学科”这一概念的背景在于,过去的语文课程过于强调学科中心,与其他课程隔离,独自为战,为语文而语文,湮灭了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和工具性。提出这一概念的理论依据在于:语文本来就是反映并表现大千世界的,当然也反映其他课程的内容;“生活处处有语文”中的“生活”,其他课程当然也包含在内,只要有听说读写的地方,就会有语文。新教材编写中尽力体现跨学科这一思想。阅读部分的课文选编注意体现学科内容的多样化,历史、地理、生物、物理、化学、文学、艺术等尽在其中;练习设计注意跨学科照应;综合性学习尤其强调跨学科,专题设计常常是从科学与人文两个方面入手,使学生联系其他学科所学的知识,请教其他学科的教师,开展语文活动,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二、语文教学方法改革的特点

教学内容决定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发展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也会起一定的促进作用。而语文教学内容是课程的具体反映,教学内容与课程存在着内在的有机联系。现代语文课程的变化发展,已不是传统课程所能企及,理所当然,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学方法也非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所能相提并论。那么建立在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上,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改革具有什么特点呢?我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

语文课程教学内容的综合性、开放性和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决定了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巴班斯基曾说过:“现代教学的鲜明特点乃是教学方法的丰富多彩。”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在教学中往往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形成一套固定的模式,这种注入式的教学割断了语文与生活的联系,只能抑制学生的思维,削减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影响语文教学目标的实现。近三十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语文课程的发展呈现出生活化、多样化,也导致了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只以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为目的语文教学方法就有十种之多:发现法、解决课题法、问题教学法、范例教学法、暗示教学法、SQ3R学习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观察法、局部探求法、研究法、探究和研讨教学法、综合性学习法、自主合作探究式教学法等,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语文教学方法的多样性是语文课堂教学科学化、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必然要求。

2.语文教学方法的综合性

学科发展中的分化和综合的趋势,对语文课程设置提出了综合化的要求,而语文课程的综合性则要求多样化的教学方法的交织使用,这势必形成语文教学方法改革呈现出的综合性的特点。当代语文课程所包含的教育教学的目的任务是多方面的,教学过程是由许多环节组成的。既不能用一种教学方法去完成多方面的教学任务,也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始至终都使用一种教学方法。要实现某一方面的教学任务,就要选择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教学进行到某一环节就要使用适应于该环节的教学方法。正如巴班斯基所说:“要有目的地选择每一课题的主要方法,所选择的教学方法要能很好地完成相应的教学和教育任务。要让学生掌握知识,就用讲述和谈话法;要检查学习情况就用提问或答卷;难的要讲,中等难度的可用探讨启示法。”所以在语文教学中,以某种方法为主、其他方法为辅、多种教学方法交错使用的情况是常见的,这也是语文课程发展的综合性的特点所决定的。

3.语文教学方法的双边性

中外教育史上已有过许许多多的教学方法,有的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有的则带着浓厚的儿童中心主义的色彩,这不能不说与传统的语文课程设置有关。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内容僵化,具有片面性和落后性。而现代语文课程的发展则一改传统课程的特征,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等特点。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明确了教学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平等的对话关系。即教学不是师讲生听,也不是师导生演,更不是师尊生卑,而是互学、互动,二者是合作、平等的关系。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而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与之相应,当代语文教学方法与传统的只注重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的教学方法理所当然有所不同,其特征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所说是“教师与学生合作”。如导学式教学法、启发探究教学法、问题讨论法、欣赏法等教学方法都十分重视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一方面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4.语文教学方法的双法性

教学方法,按其本义理应包括教的方法和学的方法两个方面,但长期以来,只讲教的方法,忽视学的方法。实践证明,忽视学法,教法也就失去了针对性,减弱了实效性。这个问题,只要考察一下过去的语文课程设置,就不难找到答案。传统的语文课程结构简单、形式单一、内容陈旧、远离现实生活,在教学方法上,教师的教就足够了,无需考虑学生的学,也能适应当时科学技术和生产进展缓慢的时代要求。现在的情况就大不一样了,新的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信息不断更新。要适应时代的发展,就要进行改革,课程应该综合化、趋优化。要适应课程的这种发展趋势,教学方法不仅要研究教法,更应该研究学法。把研究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放在前所未有的突出地位,已是当代语文教学方法的发展趋势,“教会学生学习”也成为当今世界教育的重要口号。这就要求教师和学生建立一种新型的关系,从“独奏者”的角色过渡到“伴奏者”的角色,从“教”这方面看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即扮演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从“学”的角度来看,学生要发挥“主体作用”,即扮演“学习的主人”的角色,以表现出“自主学习的意识”,逐步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因此发现教学法、问题教学法、程序教学法、自学指导法、自主合作探究法等便成了最优学习方式与最优课堂教学方式紧密结合的教学方法了。

关于语文的学习方法篇(11)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7-0181-02

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文化意识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与重视,文化与语言的教学被割裂开来。在涉及到文化背景方面的知识时往往避重就轻,一带而过。这种教学方法的直接结果就是虽然学生掌握丰富的词汇与语法知识,甚至超越了大纲规定的要求,但在语言写作与表达中他们常常从既有的国语文化思维中立足,语言表达与写作始终得不到质的提升。归根到底这是对异国文化无法理解与运用的结果。

一、背景文化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重要性分析

我们在日常英语阅读与写作交际中发现虽然没有不认识的词汇与不懂的语法,但是在理解上始终不到位,这其实是对异国文化知识缺乏的结果。语言与文化是密不可分的两部分,如果对背景了解不清楚,就很难灵活自如地使用英语。因此做好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知识教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与英语表达能力,在英语教学中必须引起足够重视与关注。

1.文化背景的学习可以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兴趣。不同的文化氛围与文化背景知识带给学生崭新的认识体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兴趣激发作用,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热情与欲望。而英语学习热情的调动能极大地促进英语教学。我国大学英语课本选材对知识文化背景教学日益关注,在潜移默化的知识熏陶与感染中,学生自然而然地感受到西方国家的语言文化氛围,促进听说读写能力的运用与水平提升。

2.文化背景的学习了解有助于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提升。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学会英语的日常运用与表达,但是不同的文化环境与文化背景也使得中西语言在表达上存在显著差异,如果忽视对背景文化差异的关注则往往在日常交往中出现尴尬。因此只有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才能真正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才能在日常的英语表达交流中不误用与误解,最常见的例子就是见面交谈话题的差异,中国人更喜欢追问对方的年龄、婚姻及收入,而这些正是西方所忌讳的,如果忽视了对这些细节的关注很容易侵犯别人的隐私,导致话题矛盾的产生。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背景文化教学内容分析

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对大学英语教学来说至关重要,而大学英语教学背景文化教学内容丰富多元。例如恰当地使用不同的称谓,正确地使用问候与告别语,熟悉英语交际中的体态用语,学会选择不同性别的亲昵称呼,了解英语国家家庭成员之间的亲密表达,学会正确地表扬赞美别人,理解英语国家中的日常缩略用语,了解不同节假日的表达与庆祝方式等,这些都是背景文化知识的细微层面,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做好对这些细节问题的关注,才能真正避免因为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误差,才能做好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表达的灵活切换与表达自如。

1.以社交礼仪的学习促进文化背景的学习。在日常英语学习的过程中检验英语学习效果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进行语言表达。而在与外族人进行语言表达时则需要掌握他们的基本社交礼仪,相较于语法表达的错误,社交礼仪的错误表达往往被看作是不礼貌的表现。我们可以通过社交礼仪的学习带动文化背景的学习。在大学英语教学实际中,应以专题方式开展礼仪教学,教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材料,教师对学生的表达疑问进行解答,引导学生真正置身于特定的语言文化环境中,通过练习进行实践锻炼,从而提升语言文化背景的学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