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1 17:11:48

农业产业发展对策

篇(1)

中图分类号 F3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01-0308-01

随着国家对农业企业的政策导向作用,兴安县农业企业依托产业的发展而迅速发展,一大批竹木加工企业、农产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企业崛地而起,发展迅速。农业企业的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兴安县毛竹产业、葡萄产业、柑橘产业、甜玉米产业、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同时也使农民的收入得以稳定增长。与此同时,农业企业也随着产业的发展不断发展壮大,展示了农业企业与农业产业相互依存、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

1 农业企业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1.1 带动农民增收

兴安县农业主要是种植业,长期以来广大农民主要靠出售初级农产品来获取收益,由于市场的波动,农民收入极不稳定,而且收入水平较低,到20世纪90年代末,农民人均纯收入仅2 404元,随着农业企业的建立和不断发展,建立了“企业 +合作社+农户”的经营模式,采取订单保护价收购农产品,农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收入也随之增长,一方面农民的产业收入增加,另一方面农业企业的发展为农民转移就业增加了空间,农闲季节农民可到企业打工获得收入,到2014年,兴安县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1 726元,名列广西自治区前茅[1-3]。

1.2 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农业企业可以带动产业发展。随着桂林宏旺菌业发展有限公司的发展,兴安县食用菌产业由单一的蘑菇生产发展到集金针菇、反季节鸡腿菇、反季节香菇、黑木耳、灵芝生产的多品种种植,促进了食用菌品种结构调整和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兴安县华江乡竹制品加工企业群、广西桂果食品有限公司、兴安日盛食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建立和发展,促进了兴安县毛竹、甜玉米和柑橘产业的发展。到2014年,兴安县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8 500万m2;甜玉米产业从无到有,种植面积逾6 666.67 hm2;柑桔种植面积逾8 000 hm2,使兴安县农业产业得以健康稳定发展[4-7]。

1.3 延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

农产品直接进入市场,产值很低,而通过农业企业进行加工、包装,做成礼品或进驻超市销售,能大幅度提高产值。如兴安县农业企业,对毛竹、甜玉米、柑橘、食用菌等农产品进行加工包装,产值提高几倍到几十倍,特别是兴安县宏旺菌业发展有限公司通过对食用菌进行加工和包装后,其“宏旺”牌系列产品远销国内外市场,农产品附加值大幅提升。

2 制约因素

2.1 融资环境有待改善

农业企业的发展离不开金融系统的支持,但涉农企业在融资方面却面临重重困难。一方面农业企业固定资产不多,信贷额度低;另一方面由于各级财政基础薄弱,财政支农投入所占比重低,在财政贴息、低息、定项定额补贴上存在严重不足。因此,农业企业在组织生产、建立基地、引进新设备等方面均存在着资金短缺的实际困难,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农业企业的发展壮大。

2.2 企业与农户的利益缺乏科学联结机制

订单农业是企业和农民在力求保障双方利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而形成的一种契约。它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使双方的利益得到了保障。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户和企业客观上存在着利益矛盾。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有的农户在市场供不应求时,将产品销售于市场,导致企业缺少充足的加工原料;而市场供过于求时,部分企业又压质压价,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双方违约的行为,不仅使相互间的诚信度大为降低,而且也损害双方的利益,这也大大增加了企业自身发展的不稳定性。

2.3 企业人才缺乏

农业企业大多为私人企业,受传统就业思想的影响,很多大中专毕业生不愿到私企就业,导致企业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大多数企业高层次的专业科技人才及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导致企业的新产品开发力度不够,影响了企业产品竞争力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由于普通员工大多数是本地的临时季节工,文化素质参次不齐,专业素质不高,难以掌握先进的生产技能,影响企业的生产能力。

3 对策

3.1 拓宽融资渠道,改善融资环境

政府部门一是要积极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向农业企业投入,采取多种形式扩大企业融资渠道,逐步实现资金筹措的社会化和市场化;二是要对企业经营者进行诚信教育,开展企业信用度评估,成立市、县两级信用担保机构,解决龙头企业贷款担保难的问题;三是加快推进土地确权工作,出台土地流转政策,允许企业利用所取得的土地经营权、获林权进行抵押贷款,为企业发展创造良好的融资环境。

3.2 建立良好的利益同盟关系

农业企业和农民之间不能是简单的契约关系,而是要逐步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龙头企业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方式因发展阶段和产业的特点而不同,但都要坚持农民和企业自愿互利的原则。企业应大力开展订单农业,积极采用多种利益联结形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同时增强企业、农户的法律意识,规范龙头企业和农户间的订单行为,使农户放心种、企业原料有保证。鼓励和允许龙头企业牵头组织专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健全“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体系,完善龙头企业与农户的有效对接,使龙头企业和农户真正做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共同发展。

3.3 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发展兴安县农业企业,一是强化区域品牌意识,坚持质量为先,以企业产业优势为依靠,以“专、高、精”为重点,努力打造顶级品牌。在品牌建设中,要突出农产品的特色,充分体现绿色、无污染、纯天然等要素,“不求其多,但求其特” “不求其全,但求其佳”,以此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扩大国内外市场占有率。二是在一些大中城市建立市场信息点,多方收集、整理和分析信息,切实做到以市场为导向组织生产加工。三是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网络营销和网上交易,扩大产品贸易。

3.4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员工素质

企业要发展,人才是关键。企业经营者要加强对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和职工队伍素质的重视程度。一是加强企业内部管理,建立和完善员工利益保障制度和激励机制,高薪聘请并留住高层次科技管理人才,组建一支有战略眼光、懂经营、善管理的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二是善于培养人才,建立员工学习和培训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合作,开展技术培训,提高企业人员的生产水平和经营能力,为企业发展奠定人才基础。

4 参考文献

[1] 徐海斌,王丽平.农业龙头企业的成因类型及在产业化中的作用[J].中国种业,2006(5):15-16.

[2] 周中林.我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历史地位与发展对策[J].求索,2005(4):25-27.

[3] 朱瑞军,王福泰.关于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研究[J].科技致富向导,2005(3):43-44.

[4] 黄学群.天津市农业龙头企业概况及发展建议[J].中国农业科技导报,2004(6):34-38.

篇(2)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11-0019-01

一、基本情况

我县坚持以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作为农业经济的突破口,以壮大龙头、延伸链条、创建品牌、辐射带动等工作为主线,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目前全县“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初步形成。预计全县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达到33亿元,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达到18亿元,带动农户3.6万户,带动农民增收3.5亿元。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

二、采取的主要措施

1.落实政策扶持,做大做强龙头企业。近年来,县财政每年拿出3000万元用于扶持现代农业龙头基地建设,全力打造东观蔬菜、古县酥梨、峪口苹果、城赵和贾令畜牧养殖4个市级“一村一品”精品片区,产业基地的健康发展为农业企业的成长提供了强有力的后盾。另外,在税费减免、项目配套、金融信贷、品牌创建、技术培训等方面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给予全方位扶持,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有效推进我县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注重体制创新,探索产业化新路子。一是土地制度的创新。为规范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做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意见》,使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在“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有序地进行。二是经营形式的创新。通过转变经营机制,建设和完善个体、联合体、私营企业和国有企业多元化的流通加工体系,鼓励一批加工企业、农业企业或专业大户,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形式。三是投资体制的创新。出台了《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现代农业的实施意见》,鼓励民间资本投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逐步形成以农户、企业投入为主的新机制。

3.加强科技服务,提高产业化经营水平。在农业产业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我们深入开展科技合作与交流,大力引进科技人员。不断加强与国内农业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合作和交流,在更大范围内集聚和融合创新资源,借助外力开展创新创业、凝聚人气,如华祁食品有限公司引进了湖南辣妹子公司技术人员进行技术指导与管理;鑫盛牧业引进了山西农大、中国科学院畜牧专家等。另一方面,积极整合农业科技创新基地与企业改扩建项目,着力于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培育一批实用新型科技人才。在省级龙头企业中共引进各类技术、管理、销售人才30余人。

三、存在问题

1.现有农业龙头企业、基地的发展与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在发展规模、发展水平上仍有较大差距。果、菜、牛三大优势产业,缺乏领军企业,现代综合实力体现乏力,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滞后,带动能力不强。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低,附加值小。

2.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不高。全县农民经济合作组织虽然超过900家,但组织化程度、市场化运作水品都处于滞后状态,由此所支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远远不能适应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市场、企业与农户之间利益联结机制不完善,相当数量的企业与农户处于不稳定、不规范的联接状态。

3.融资途径狭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农业的特点是投资大、风险高、周期长、见效慢,现行的金融政策和农业产业发展存在不匹配因素。如设施蔬菜产业、养殖园区产业,银行贷款一年期为多,在需要资金的关键节点上,银行就催还贷,企业的发展空间受到挤压。

四、下一步思路

“十三五”期间,我们将按照“做大基地、做强龙头、做深加工、做活营销”的发展理念,坚持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培育有竞争优势和带动能力的龙头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农业生产的市场化和规模化程度为基础,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为纽带,加快提升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

1.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认真落实中央、省、市关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重点扶持市场潜力大、科技含量高、经营机制活、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农产品加工业――积极扶持伊利、统一、恒兴果汁等市场潜力大的企业重点提高农产品加工装备和现代高新技术应用水平;农产品酿造业――引导扶持燕京啤酒、乔家醋业等企业重点提高制曲、酿酒的技术工艺,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品牌;休闲观光农业――引导扶持山西千朝实业、青山绿色生态有限公司促进区域农业与休闲旅游业有机融合,打造田园休憩健身的场所和农业深层次开发的样板,从而促进本地绿色产业的发展。

2.强化农业项目建设。切实利用好国家各项惠农政策,瞄准国内外产业化优强企业和知名品牌,引进一批国家级龙头企业来我县落户。当前,要围绕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引进新上一批肉类、蔬菜、水果等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物流建设项目。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完善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出口型企业来我县从事优质农产品采收、包装、储藏、运输、加工等技术的开发,鼓励客商在农产品基地投资建设农产品交易批发市场和以加工营销为主的龙头企业,利用他们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畅达的市场销售网络,建成一批一头连接农户,一头紧贴市场的农业产、加、销企业,带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3.积极探索投融资新机制。充分调动各主管部门的积极性,制定合理目标,加大向上争取国家扶持力度;加大现有政策性资金整合力度,确保集中用活各类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逐步建立健全政府补助、企业参与、农户自筹的涉农政策性保险体系。

篇(3)

泽州县县委和县政府特别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成立农业产业化领导组,加强对农业产业发展进行指导、管理、服务和协调,并制定详细发展规划,规划了“十二五”期间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目标。

1.2不断增加财政投入,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泽州县加大财政投入,强化龙头企业基础设施建设,先后投入资金几千万元来扶持农业产业化的发展。从2012年开始,每年列资300万元用于“一村一品”建设,列资50万元用于扶持龙头企业和合作社的发展。同时,对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的认证主体给予奖励。畜牧方面,自2009年以来,县财政每年拿出300~500万元来对畜牧业发展进行扶持。2012年扶持资金增至700万元;近2年,畜牧业发展风险基金扶持项目的县级验收扶持金额达1000余万元。蔬菜方面,2011年以来,县财政先后拿出1000多万元对蔬菜基地给予补助,重点对规模化设施蔬菜、露地菜生产基地进行资金补助。2012年,补助标准为日光温室补助10000元/0.067hm2,春秋大棚补助3000元/0.067hm2,露地菜补助100元/0.067hm2。

1.3大力推进农业标准的应用,加强品牌建设

按照优质、高产、高效为主的农产品生产要求,积极加强品牌建设。全县共认定“三品”产地面积17200hm2,认证“三品”产品80个。双丰公司的“巴公”商标、晋大公司的“晋大”商标、伊健公司的“伊健”商标、味利达公司的“本尔昆”商标被认定为省级著名商标;双丰BAGONG牌脱水蔬菜、彤康米康尔杂粮系列、金万福小麦粉被认定为山西名牌产品;巴公大葱、盘松蜂蜜、卧龙山甜糯玉米被认定为山西名牌农产品;彤康米康尔小米、盘松蜂蜜、双丰巴公大葱、伊健谷宜生谷物浓浆被授予“山西特色农产品生产企业及产品”称号;双丰巴公大葱和彤康泽州红山楂申报了地标农产品;还有5家龙头企业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标准体系认证。

1.4加强项目建设,培育龙头企业

近年来,全县累计建设农业项目达40余个,促进了全县小杂粮、蔬菜、畜牧、干鲜果、蚕桑、中药材、食用菌、休闲农业、科技园区等产业的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建成了彤康、双丰、伊健、泽地萃、味利达、金连康、润农、益丰园、绿之丰、长青苑、祥鑫元等20多家规模较大、市场影响力较强、幅射带动面广的省、市、县重点龙头企业。

1.5积极组织招商引资活动,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积极组织农产品生产企业参加国际农交会、北京展销周、山西特色农博会等农产品展销会和招商引资系列活动,不仅将泽州县的特色品牌农产品送出了山西,同时还引进了资金和先进的技术人才。先后签定了双丰绿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万吨杏鲍菇工厂化生产及绿园农产品物流中心项目、伊健食品有限公司的万吨杂粮速溶早餐加工项目、益丰园农产品开发有限公司的农业观光园项目、天天鲜农产品专业合作社的泽西湖现代农业观光示范园项目、县畜牧局的万头高产奶牛养殖园区项目等,拟引资9.46亿元。

2存在的问题

泽州县农业产业化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2.1缺乏统一规划和管理

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发展必须有统一规划和指导,规划是否科学、合理,关系到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长足发展。泽州县部分龙头企业也作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但缺乏实地调研考察和研究论证,存在纸上谈兵、凭空想象的情况,而且真正实施并达到预期效果的极少。另外,个别地方不切实际上项目,盲目发展,结果项目遍地开花,重建设、轻产品、轻销售现象普遍存在,项目持续发展没有保障。

2.2龙头企业规模较小且带动能力不强

泽州县的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建设初期,产品结构都很单一,规模效益低,组织化程度低,带动能力不强,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相当有限。即使是省、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带动的也只有公司所在周边少数村庄的少数农户。这种不大、不强的龙头企业虽然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初期阶段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无法带动农业产业化经营向纵深发展,而且很多龙头企业由于其产品发展局限,无法建立配套基地,对农户的带动作用就更小了。另外,全县企业地域分布不平衡,有竞争力的企业基本都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好、农业基础扎实的乡镇,这种企业分布不利于全县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全面发展。

2.3品牌产品和精深产品少

泽州县生产的特色农产品有彤康的泽州红山楂酒、巴公的大葱、晋宏的油醋、伊健的早餐奶、泽地萃的食用菌、味利达的小米、谷丰的小杂粮、卧龙山的甜糯玉米等80余个,其中通过品牌认证的产品只有5个。产品均以粗加工为主,精、深加工少,产品档次和附加值不高,市场占有率低。

2.4资金投入不足

全县龙头企业因规模较小而自身发展能力弱,抗风险能力较差。有效抵押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此外,政府在组建农业产业化资金信贷担保机构工作上的力度不大、动作缓慢,这些因素都导致银行贷款难、筹资难,资金缺乏已成为制约全县农业产业化进一步发展的瓶颈。

3对策与建议

3.1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

扶持、发展龙头企业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环节。要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的各项优惠政策,着力培育加工型、流通型、服务型和基地型等各类龙头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扶持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

3.2支持中介组织高标准发展

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它们是联系农户和市场的重要纽带。要选择培育一批发展前景好、带动能力强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支持其开展人员培训、农业技术引进、信息与经验交流、销售网络构建,引导其由生产、销售初级合作社向固定资产、资金高级合作社发展,促进其加强管理、规范运行,增强其发展后劲。

3.3促进土地加快流转

促进土地流转是放活土地经营权、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和解放农村生产力的重大措施。今后一段时期,政府应从建立健全县乡土地流转市场及管理服务体系入手,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多种方式来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种养大户、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投资效益农业,连片开发农户流转土地。积极争取土地流转奖补政策。

3.4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将农业产业化培育经费列入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资金,作为奖励和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专项经费,主要是:①对品牌创建给予奖励;对经国家级认证、省级认定的知名品牌,按级别给予奖励;对获得有机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给予适当奖励。②对兴办农业龙头企业贡献突出的经营者和责任部门给予奖励。③对被认定为省、市、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企业给予奖励。

篇(4)

农业产业化经营,是世界农业发展规律和趋势,也是我国在稳定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基础上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有效途径[1]。近几年来,青田县根据资源禀赋和生产传统,坚持走生态农业、精品农业和都市农业之路,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全县农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

1青田县农业产业发展现状

1.1产业格局初步形成

青田县以规划为龙头,以科技为支撑,以政策为引导,充分发挥区位、市场、资本、科技等优势,不断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突出特色产业的培育和开发,狠抓基地建设,发展规模经营,逐步形成了以杨梅、田鱼、桔柑、油茶为主导的4大产业,“东部杨梅西部桔,千家万户稻养鱼”的产业空间布局初步形成。全县杨梅栽培面积达6 333.33 hm2,年产值1.5亿元,成为全县农业经济支柱产业;规范化稻田养鱼种养面积2 333.33 hm2,年产值4 300万元,产业地位日益突出;油茶面积1.46万hm2,年产值1.21亿元,“浙南油库”名副其实;柑桔栽培面积2 600 hm2,年产值5 382万元,传统优势仍在。

1.2经营主体迅猛发展

青田县充分发挥侨乡优势,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吸引工商资本、华侨资本投资农业生产、加工及营销,一批竞争力强、带动力强的涉农经营主体迅猛发展。截至目前,全县共有涉农企业75家,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250多家,涵盖青田县杨梅、田鱼、桔柑、油茶等4大支柱产业,涉及种植、养殖、加工等10多个行业,其中县级龙头企业22家,省市级示范性合作社5家。产业组织的迅速发育,提高了农民合作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2]。

1.3品牌效益日益提升

通过举办杨梅节、参展参评、深化温青“菜篮子”工程合作等措施,使农产品品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至2009年底,全县共有涉农注册商标141个,“山鹤”、“青野”获省知名商标,“稻鱼共生系统”被列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建成1个有机食品基地、2个绿色食品基地和15个无公害农产品基地,种植面积4 333.33 hm2,标准化生产面积逾1 333.33 hm2。建成了农产品定量检测实验室,2009年全县抽检农产品4 026批次,合格率95.4%。品牌的打造和质量的提升,提高了农产品的市场知名度和竞争力,有效带动了农业向高效化、生态化发展。

1.4科技创新成果丰硕

2009年引进和推广新品种71个、推广新技术96项、开发新产品8个。积极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打造“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2009年开展农民技能培训11 674人次,新增农民转移就业6 954人,帮助2 610位山区农民实现异地转移,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活动10次,接受农民咨询3 080人次,发放各类资料5 230份。通过对群众进行科学文化知识、岗位技能的教育与培训,增强了农民的创业本领,提升了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拓展了农民就业和增收门路。

2存在的问题

2.1劳动力素质不高,经济能人缺乏

小农意识在农民思想上根深蒂固,普遍存在“小富即安”心理,加上偏远山区交通滞后、信息闭塞以及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等因素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后,除留下来的专业大户外,从事农业生产的大多是妇女和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一些先进实用的农业新技术由于受劳动者素质的影响,不能得到大面积推广,农业科技含量低,农业产业发展缺乏能人带动。

2.2各种经营主体实力不强,带动能力弱

目前,青田县只有9家市级重点农业企业,仅占全市总数的4.8%,且是全省唯一一个没有省级农业龙头企业的县;产业组织普遍规模偏小、生产能力低,重复生产的多,产品互补的少,技术含量不高;经营管理水平较低、经济效益不高,抗市场风险能力有限。自身实力不强直接影响了对基地农户的带动力、市场的开拓能力,从而制约了青田县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2.3产业化发展机制不健全,资金政策制约明显

青田县每年投入到农业产业的农发资金只有700万元(其中县级支出农业综合开发资金330万元),未建立农业产业化基金,财政扶持力度亟待加大;产业政策透明度不高,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欲求无门、形同虚设;未设立农业加工园区,行政管理体制、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手段滞后;农业企业贷款融资困难等都明显制约着青田县农业产业的发展,农业产业启动速度缓慢。

2.4市场服务体系建设滞后,销售渠道不畅

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相对滞后,缺乏统一规划,数量少、规模小、设施落后、功能不全,布局不合理,市场发育程度低,农产品流通不畅,不能有效地带动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农户、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之间关系松散,还未形成规范、完善的技术、信息服务体系;大宗农产品受季节影响大,上市时间集中,销售难问题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

3对策

3.1积极培育龙业经营主体

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对杨梅、稻田养鱼、柑桔、油茶等几大产业,分别制定产业发展规划;以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积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引导社会各界及工商资本创建农业企业;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培育壮大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农业企业,力争成为国家级、省级农业企业龙头;引导创办农民合作组织,完善管理,规范运作,引领一产向二三产业延伸,做大产业规模,延长产业链,不断促进农民增收。

3.2不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继续开展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努力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积极培育农业产业带头人;鼓励经营主体增加技改投入,不断提高精深农产品加工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加快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设备和工艺,改造传统的农产品加工企业;鼓励农业经营主体与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合作,实行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利用科研单位的技术优势,加快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应用,提高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3]。

3.3切实加大农业扶持力度

要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建立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制定公开透明的扶持办法,奖励经营主体开展技术研发、节能减排、拓展市场和基地建设等;继续加大对农民的直接补贴力度,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制定和落实扶持农业发展的信贷政策,加大对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及农户等经营主体的金融扶持力度[4];积极探索采取担保基金、担保公司等有效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为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来资本介入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便捷的途径。对农业乡镇的主导产业发展情况进行分类专项考核,成绩突出的予以重奖,形成养农重农护农氛围,激发乡镇发展农业热情。

3.4全力维护农业生产安全

加强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抓好农业污染源治理,保障农业生产环境安全;推广农业标准化生产,帮助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率先实行标准化生产;加大质量安全监测和检查力度,杜绝不合格农产品进入市场;切实做好动植物疫病的防控工作;深入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大力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积极培育名牌农产品,加强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

3.5不断完善营销服务体系

要重视农产品营销,在产业集中地落实农副产品直销市场的建设,改善流通服务体系与设施,增强农产品就地销售能力;继续深入实施“接轨温州”战略,积极开展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大力开拓外部销售市场;进一步完善农技“110”和农民信箱信息平台建设,准确、及时、完整地向社会市场需求信息,提供技术、品种、价格、销售等信息服务,实现千家万户的小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4参考文献

[1] 刘扬华.欠发地地区农业产业化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农业学报,2006(18):185-186.

篇(5)

二、衡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的成功经验

(一)为建设好切实有效的科研平台。

进行了提升试验站条件的相关项目,完成了收割机以及拖拉机等大型农业机械设备与其配套的电子设备的采购工作,提高了试验站的自动化与机械化质量。针对2015年度财政专项资金项目做出了具体的策划方案,结合河北省的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工作,力争建设好试验站的节水智能控制系统,做出具有代表性的农业节水模板。同时,试验站已申报了农业部耕地保育科学观测试验站的建设项目,并按照技术专家的专业意见针对目前的不足进行了改进工作。此外,针对将试验站建设为国家农作物品种试验站的相关研究报告也已经上报。这些举措无疑加强了实验室的实力,为后续的深入研究提供了保障。

(二)树样板重转化,科技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在科技服务能力方面,通过积极树立样板、建立示范基地等措施有效提高了科技服务工作的整体水平,以推动农业产业化发展为战略目标,以实现农民增收、粮食安全、生态改善以及提升农业整体面貌等作为重点工作内容。同时,实施了“百千万科技成果示范工程”,使得科研成果转化成功,实现了突破发展,其中玉米品种中地175转让费100万元,小麦品种衡S29转让费80万元,通过创新转让程序及合作模式实现了单项转让价格突破历史新高。

(三)创新党建工作,加强文化建设的创新活力。

以“激发全所创新活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全心全意为‘三农’服务”作为目标,持续地加强党建工作的创新活力,改进活动方式,实现日常工作的正常运行与健康发展。其中,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教育作为中心,为党员干部提供思想帮助,促使他们坚定自己的工作目标,并加强其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以及世界观。目前开展的党建活动如下:开展了以“深化理论学习,促进改革发展”为主题的征文比赛;组织党员干部赴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以及河北省第一个县委———中共安平县委进行学习等活动。这些党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高了党员干部思想教育水平,同时也加强了党员干部全力服务人民的思想意识。

(四)通过完善制度建设,使得管理工作的整体水平得到提高。

在制度建设以及工作规范管理方面更加有序、完善。在制度方面修订并完善了8项制度,其中包括《科技成果奖励暂行规定》、《会议制度》、《请销假制度》等,同时对例会制度及汇报制定的落实工作进行了严格检查,确保重要事项通过集体研究并被实际执行。在财务管理制度完善方面,对中央制定的八项规定要求进行了严格、规范落实,对农业资金借款、审核以及费用报销等各项工作环节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及具有操作性、详细的工作流程,使得财务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完善。此外,还以院审计整改会议的精神为指导,通过对重大项目的支出情况进行把握,提高预算管理水平并就财务工作中存在的实际问题进行了彻底整改,使得预算与实际支出相符,项目资金的使用符合相关规定要求。

三、继续提高衡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的途径

(一)加强科教兴农以实现农业产业化可持续发展。

在提高农业产业化、组织化发展水平的过程中,应将优秀人才的培养作为工作重点,人才资源是促进农业发展实现质的突破的关键因素。因此,应有目的性、计划性地组织相关的培训、出国进修等项目,培养具有农业专业知识、外贸知识并懂外语的人才,从而提高衡水市农业的对外发展能力。同时,还应加强对广大农民进行农业市场经济发展以及科技知识的培训,通过提高农业生产者的综合素质并且加强与农业科研院的合作以实现打造一支高质量的农业科技队伍。

(二)提高领导班子建设水平、发挥政府引导作用。

农业组织化发展作为一项具有层次性、系统性的工程,离不开政府的领导与统筹协调,通过提高领导班子的建设水平、改进作风并充分发挥出政府的引导作用,将农业产业化发展作为重点战略目标,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从而实现农业市场竞争力的提高。政府应以当前的市场需求为依据,结合农业发展实际情况,利用自身发展优势,因地制宜,形成重点发展项目,以“发展特色、统筹规划”为基本原则,引导农业生产者和农业龙头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此外,政府部门还应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对农业组织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及时解决,为广大农户及龙头企业排忧解难。

(三)继续抓好科技示范基地及高标准示范项目的建设。

加强高标准农业示范项目及科研基地的建设,使其成为全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排头兵,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对促进农业组织化具有重要意义。示范基地应将衡水市的特色农业主导产业作为重要内容,以示范项目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促使特色农业龙头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对科技示范基地及项目应进行全过程、动态化的跟踪管理,打破传统的终身制,对示范效应差、主导产业发展情况不突出以及工作不力的示范基地进行取消,对特色主导产业发展优秀、产业结构优良的示范项目进行鼓励和支持。

(四)继续深化改革,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制度政策体系。

农业产业化需要相应扶持农业发展配套政策的支持,政府应以农业产业化为核心内容对相关制度进行继续深化改革,健全促进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以多元化的投资渠道及融资政策扩大农业投资的范围,明确农业发展政策扶持的范围,以“公平竞争、共同发展”为原则营造平等的竞争环境。同时,政府还应充分利用财政支农资金大力支持农业发展,通过政府出资、贷款贴息的形式拉动龙头企业的发展。充分发挥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以及进出口银行政策性贷款的重要作用,提高农业产品及生产经营企业占据市场份额的比例。

篇(6)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9002301

1 引言

随着城镇化进程,我国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农业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不断提高,农户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明显加快,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已成必然趋势。加之,农业产业化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提出的客观要求,对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优化土地资源配置、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农业比较收益及促进农业技术推广应用有重要作用。而垫江是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示范县,并存在龙头企业少而小、带动能力不强,主导产业不突出、专业化水平低,商品基地发展不足、经营规模太小,组织化程度低、难以推进农业规模化大生产及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滞后等现状,所以探索垫江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就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制约垫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分析

基于生产函数Q=f(L,N,K,E)且立足垫江农业发展实际,本节把影响因素做了转化与拓展,试分析制约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因素。

2.1 劳动人口素质低下、人力资本严重短缺

一是我县农民及其子女受教育年限较低,在家务农劳动者受继续教育机会少,成年尤其老年农民的文盲率比较高。据统计,我县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3年,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比重达52%,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农民仅占21%。这些导致我县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对科学知识接受能力较差,造成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二是我县大部分农民思想比较保守、“小富则安”,市场意识、竞争观念淡薄,参与市场竞争能力比较低。三是大量劳动力,尤其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劳动力流失和农技人员急剧减少,剩下的老人、妇女及文化很低的中年人很难肩负起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任。

2.2 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开发难度大

我县交通相对东中部地区较闭塞、通信也较落后,这导致我县经济环境封闭、信息短缺,商品生产受制约,进而阻碍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以交通基础设施为例:到2013年底止,我县公路里程2586公里,人均拥有路网仅为2.7米,为东部的1/3和中部的1/2;高速公路通车里程76.4公里,仅占全市总里程的3.1%;县二级以上高级公路占总高速公路的仅11.4%;对于县内,诸多乡村公路多年得不到修缮、路面硬化,多数田间道路过窄过陡。以上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我县农民的生产、生活成本。

2.3 农业资金短缺、有效投入不足

总所周知,资本是农业发展最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资本积累有自身资本积累和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两种途径。从农业自身资本积累看:垫江县农产品商品化程度低、农业比较效益低,绝大多数农民的收入大部分用于维持日常生活开支,用于扩大农业再生产的自我积累资金几乎为零。这样农业资金投入只有依靠国家财政信贷支持。但从国家财政信贷支持看:我国尚处于发展中阶段,各领域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而我国又面广人多,国家落实到单个地区的政策性资金也就十分有限,且这些下发给地方的政策性资金大都用于弥补地方收支差额,用于生产性投入的资金数额不大。同时,我县对发展农业上应有的优惠、扶持政策远远不够,没有真正把农业资金用于发展农业方面。以上这些都导致农业有效投入不足。

2.4 体制不活、政府扶持农业发展的行为存在一定偏差

一是县农业发展尚未形成良好的运作机制。从农作物物种选择、农业技术推广到农产品销售等都没形成高效运作的有机整体,往往某些环节超前,另外一些环节较滞后,极大降低了农产品市场化、商品化程度。二是职能部门相互干扰严重。目前,国家对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等各环节基本上实行分段管理,我县部门间的利益格局未能合理定位,部门既得利益存在冲突,各职能部门都希望加强微观管理职能而缺乏全局观念和整体利益,部门分割状态的体制造成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严重脱节和不协调。三是我县的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的不灵活和不健全也对农业发展产生了不良影响。

3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

市场带动发展型要求所在地要有完善的基础设施且对交通运输能力要求较高,主导产业带动发展型需要地区有相对突出的资源优势且这种类型发展下产业(产品)结构单一,对市场需求的动态适应性不强。鉴于我县尚无水路及铁路运输,同时县内农业发展起步较晚、农民市场意识与竞争意识淡薄等等,所以我县应依靠合作组织、龙头企业促进农业产业化建设。

3.1 大力发展农业合作社

一是加大资金支持力度。农业合作社所从事的基本上都是与农业相关、风险较大、效益不高的行业,极不利于吸纳城市富余资金。因此政府要建立农业合作

社发展基金用来支持合作社的生产发展、技术进步、贷

款贴息、教育培训等,对合作社的生产经营和扩大经营规模、开拓市场、增加设施投资等给予全程信贷支持。二是改善农业合作社融资环境。缺乏资金支持导致合作社发展后劲不足,不能支持会员发展新产业和扩大经营规模,更不能支持合作社建立自己的经济实体和扩大服务内容。三是加大政府职能部门支持力度。从理论上,政府支持力度越大,农民合作社组织发展的阻力就越小,运行成本就较低。对农户来说也相应地减少了参与成本,有助于提高其参与积极性。如农委、科协、农机站、供销社等可通过兴办专业合作组织更有效行使其职责。我县可在自身职权范围内采用减税、低税和免税政策来支持合作社的发展。四是创新方式解决法律环境方面难题。随着合作社的发展出现了比如土地股份合作社等新问题,我县应对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方式、价格、期限、土地入股和货币入股的关系、分配方式及入股后合作社对于土地权利等作出明确的规定用以规范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发展和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股合作社的行为。

篇(7)

1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基本状况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他们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尽相同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农业产业集群基本上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两种,其中以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存在的农业集群总数已达到440多个。从主要类型和相关问题角度来看,我国农业集群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内容:

1.1 根据地区区位优势,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农业集群,并形成专业化小城镇

例如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群,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有淡海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蔬产品、特经产品和粮棉油产品五大板块,生产的优势农产品主要种类有18种,其中1/3的品类与国家对农业区划要求主攻产品目标相衔接,2/3与融入国际产业链,应对入世要求相吻合,集聚区内注册的品牌有45项。

1.2 依靠科技、专业优势建立的高科技农业集群

陕西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杨凌的农科教整体优势,经过6年多的发展,从开始的1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680多家,初步形成了包含生物工程、环保农资和绿色食(药)品三大特色产业,新区技工贸收入从建区之初的几十万元达到2003年的28亿元,年均增长60%,GDP年均增长30%,杨凌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之一。新企业的衍生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和产业文化的变迁等现象十分明显。另外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农产品和农资的物流配送等涉农服务业也是发展重点。

1.3 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集群,即通过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

如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信宜市怀乡、东镇、白石等镇为主体,以信宜市万事利实业有限公司和信昌林产工贸公司为龙头,已基本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竹器编织产业集群。2003年,信宜全市共有竹器编织中小企业1 000多家,其中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03家;2003年实现产值近18亿元,出口创汇2.18亿美元,产品出口到美、日、欧、澳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出口订单不断,生产前景看好。由于竹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仅2003年该产业就联结带动农户10万多户20多万人就业,有效地解决2万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1.4 外来资金带来多个配套企业发展起来的农业集群

如台商在福建农业投资范围由原先的种植业、水产和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到农业关联企业乃至观光休闲农业,特别是出现了整个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体配套投资的现象,除农业生产领域之外,还投资产后的加工、贸易、销售和产前的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设备、农产品运销设备等领域。这种农业集群化生产组织模式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带动投资地产业提升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不断增长。

1.5 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企业繁衍和集聚形成农业集群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广西贵港甘蔗化工厂独家发起定向募集改组创立。其前身是建成于1956年的广西贵县糖厂,199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组建成定向募集的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贵糖拥有日榨万吨的制糖厂、大型的造纸厂和酒精厂、轻质碳酸钙厂。这些企业为蔗糖和衍生产品的深加工及相关原料、技术的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在贵糖周围又有一批为之服务的运输、仓储等企业,这些企业都促进了糖业集群的发展和运行。

整体而言,我国东部的农业集群发展较好,正如波特所说,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机制越健全的地方,集群越健康。在以中小企业为主农业集群中,尚存在主导产业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跟风”仿效,盲目培植主导产业。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以粮、猪为主,其他产品较少或没有形成规模,区域化生产和主导产业不明显。有些地区提出要抓十几个主导产业,但最终没有形成规模,也就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有的地区在实行区域化生产和选择主导产业时候,对自身区位条件了解不够、竞争仿效等问题突出。

2 发展中国农业集群的建议

篇(8)

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绿色发展的理念,绿色发展首次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成为未来农业现代化的新目标。绿色农业是我国对出自最佳生态环境的农业的特定称谓,相当于西方的生态农业、有机农业或无公害农业。发展绿色农业、建设绿色农业产业带是湖北省在农业全面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新阶段,针对农业资源短缺,立足湖北特色优势,为引领湖北农业快速健康发展、确立新时期竞争新优势而作出的战略选择。经过多年的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湖北已培育和发展了一批极具区域特色、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优势农业产业带,这些产业带的发展,推动了全省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步伐。

1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内涵及其作用

自1927年美国学者斯坦因德吉尔(S.Degeer)在“工业四边形”概念基础上提出“制造业带(manufacturingBelt)”的概念以来,许多学者从理论上阐述了产业带的相关概念及其形成机制,比较有代表性的是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维尔纳桑巴特(Wernersombart)的“生长轴”理论,20世纪90年代美国学者沙利文(E.C.sulivan)的交通经济带思想,21世纪初戈登(IanR.Gordon)和摩洛(Philip-Mcann)提出不同集团和不同活动的混合趋向于在不同的地方集结成带束状,其结果就是某种程度地伴随着产业专业化的空间分异,并总结了三种基本的带状模式,即纯聚集模式、产业综合体模式和社会网络模式[1]。国内学者关于产业带的研究始于陆大道院士1984年提出的“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理论”[2],此后,许多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产业带的概念和演化机制进行了界定和探讨,除产业带以外,国内外许多学者还在不同的场合提到了产业聚集带、产业密集带、经济(地)带、经济隆起带、城市经济带、经济走廊、交通经济带等与产业带极为相近的概念[3],这些研究在吸收和借鉴国外相关概念的基础上,结合国内的案例,形成自己的观点并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应用研究,对指导我国产业布局实践、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国内外还没有对绿色农业产业带进行定义,在实践上,福建省“十一五”规划曾提出重点建设闽东南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闽西北绿色农业三大特色产业带[4]。笔者认为,绿色农业产业带是绿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结果,是绿色农业产业在空间上的集聚,是指在区域性得天独厚的气候地理条件下,立足当地农业资源、农产品品种和基础优势,以产业化为基础,以农业组织新模式为纽带,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生产和加工生态、安全、优质、高产、高效绿色农产品为对象,形成有特色、有规模,产业协调、持续发展的绿色农产品的优势区域。绿色农业产业带既有产业带所共有的一般性特征,如产业在地理上的邻近性、产业链条的完整性、网络组织及其社会根植性以及带结构的柔性化等,又不同于一般的产业带和农业产业带,具有生态的可持续性、经济的高效性、产品的标准规范性特征。从实践来看,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形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个显著特征,在此区域内可以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实现资源的更有效利用和配置,具有贯通农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紧密连结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业、服务业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具有促进增收的经济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促进基层政权建设的政治功能,符合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是促进农业增效、确保农民增收的重要组织形态,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2湖北构建绿色农业产业带存在的问题分析

湖北是中部地区农业大省,绿色农业及其产业带的形成和发展对提高农业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力,促进现代可持续农业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极其重大的作用,但也存在以下一些问题:一是政府对构建绿色产业带的定位和前景认识不明确,政策引导和扶持不足。政府部门对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无论是省“十二五”和“十三五”规划,还是“十二五”和“十三五”湖北省农业发展规划与湖北省现代农业发展规划,都没有提出要构建绿色农业产业带,往往只考虑扶持短期内对拉动当地经济效果较明显的行业和企业,而没有从国家宏观调控和调整当地产业结构的高度,将构建绿色农业产业带列为未来湖北省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二是政府和金融部门对绿色产业链的发展和延伸没有做深入研究,龙头企业、基地与农户三者之间还不能协调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绿色产业龙头企业少,辐射效应弱,各企业间协作配套程度低;保护和培育原料生产基地问题凸现,尤其是部分产业存在低水平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绿色产业链各环节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没有合理化,特别是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加工企业与生产基地之间尚未建立利益共享机制。三是绿色产业层次不高,科技含量和产品附加值较低。按照发展阶段的不同,可以将产业带划分为雏形期的产业带、成长期的产业带、成熟期的产业带。目前湖北省现有的绿色农业产业带大多处于雏形期和成长期,除了武汉城市圈“两型”农业试验区外,大部分绿色产业企业仍为初加工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和原料生产企业,产业带线状的基础设施束还不够发达,整体组织性差,内部联系松散,协同配合不够,缺乏系统性,产业密集程度、交通便捷度等有待提高,导致功能不能充分发挥。四是科技支持和资金投入不足。科技部门缺乏对绿色农业及产业带的专项资金,绿色农业技术服务体系不健全,绿色农业科研开发和推广投入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当地金融部门普遍未把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与构建绿色产业带有机地统一起来,没有将绿色产业带的构建作为信贷培育的主要方向,在实践中往往对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的绿色产业不愿过多地支持,对支持绿色产业项目存在慎贷或惜贷思想,目前还没有制定与绿色产业发展相适应的信用管理和服务模式。五是绿色产业缺乏风险补偿机制,信贷风险过度集中于银行体系,也缺乏健全的农业支持补贴制度。风险补偿机制,是一种有效的风险分散形式。在建有完善风险分散机制的信贷市场中,金融机构能及时有效地分散和转移其所面临的风险,甚至在风险发生后,亦能到合理补偿。农业是弱质产业,涉农贷款风险大、成本高,风险与收益不对称,使农村金融机构缺乏支持农村经济的动力。目前,农村信贷风险补偿机制还处于起步阶段,中央及各地方政府没有出台相应的担保制度或补偿办法,各农村金融机构也缺乏足够的风险控制能力。

3构建湖北省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对策建议

3.1尽快制定发展绿色产业带的总体规划,明确其发展目标

一要以国家宏观调控为契机,及时调整产业结构,引导区域产业的合理布局,把构建绿色农业产业带确定为全省今后产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二要将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纳入全省农业发展规划中,以新的农业功能定位为指导思想,综合考虑全省各地的地理环境、资源条件、基础设施、产业体系、市场需求、政策引导、科技进步、城镇群及生态环境质量等多种因素,规划设计形成3个符合生态条件的生产力布局的区域特色农业产业带,即武汉城市圈都市农业产业带、长江及汉江沿线绿色农业产业带、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带,成立由省发改委和省环保厅牵头、相关职能部门以及三大产业带有关市(区、县)发改委、环保局和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绿色产业带发展管理机构,负责绿色产业发展的组织、协调与监管工作;编制绿色产业发展规划,突出规划的指导性和权威性,确定发展重点,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三要充分发挥区位优势、自然资源优势和劳动力资源比较优势,利用产业基础好、要素成本低、配套能力强的综合优势,组织实施三大绿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强区域间横向经济联合与协作,将绿色食品的发展与优势农产品的区域布局相结合,严格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技术标准实施科学管理,标准化生产,形成大基地、大龙头、大品牌、大产业。

3.2根据不同的情况,运用不同政策措施支持绿色农业产业带的发展

首先,要在税收、土地等方面给予优惠政策。优先考虑土地利用计划,适当减免征用地的各项费用,对投资达到一定额度且有益于当地环保的企业给予“零地价”的政策。二要建立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基金。该项基金按企业缴纳的地方所得税的一定比例提取,专门用于补贴龙头企业技术改造贷款,提升其技术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三要建立绿色农业产业风险基金。该基金由主管部门、企业、农户和保险公司共同出资建立,专门用于抵御绿色产业产品的市场风险,对金融机构发放贷款按增量给予适度补助,对不良贷款损失给予适度风险补偿。四是对于开发资金不足的问题,可借鉴国外产业带的做法,以政策为契机,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积极吸引外部资金的投入,同时借助外部投资者开拓更广阔的外部市场。

3.3整合有限资源,重点培育生产基地和龙头企业,促进绿色农业产业链的延伸

首先,要提高资源利用率,树立循环经济发展观。例如,通过资产重组和子公司的建立,将多个产品统一整合到多个企业的品牌中,确保品牌产品的生产用料。其次,要积极争取各类企业扶持资金,培育原料生产基地,确保大型项目和大型企业的原料供应。第三,要提高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通过强强联手、内外联合,可以形成大企业甚至大企业集团,通过拉长产业链,可逐步形成产业集群。第四,要在扩大龙头企业辐射效应的基础上,积极支持初步形成产业链的集群企业,促其加速产业集聚优势的形成,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

3.4提升产业层次,形成产业带崛起的动力机制

重点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改造传统产业。传统产业在三大产业带内占有很大的份额,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对优化和提升产业带工业结构至关重要。二是推进技术创新,充分发挥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推动企业建立起技术创新的投资机制和运行机制。三是加大科技投入,利用省内各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引进和吸收先进技术,通过产学研一体化来提高绿色产业的科技含量。

3.5创新体制机制,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

篇(9)

中图分类号 F3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2)17-0327-01

优质谷类、蔬菜、中药材、桑蚕、水果、食用菌等是贵港市农业优势产业,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探索加快这些优势产业的发展,对于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重要意义。为调查了解贵港市当前的农业优势产业现状,进一步探索发展的对策和措施,进行了一系列调研活动,笔者针对调查的情况提出了意见和建议,以探讨贵港市发展农业优势产业的对策。

1 贵港市农业优势产业发展现状

1.1 农业优势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提高

近年来,贵港市重点发展优质谷、蔬菜、中药材、桑蚕、水果、食用菌、糖蔗、木薯、茶叶等农业优势产业,取得了较大进展。2011年全市优质稻、蔬菜、食用菌、桑蚕、蔬菜、中药材、糖蔗、水果、木薯、茶叶等农业优势产业面积达到401 533 hm2,比2010年增加4 200 hm2,实现产值77.95亿元,比2010年增长12.1%,占种植业产值的比重达81.6%。其中优质谷、中药材、食用菌、蚕桑等优势产业规模名列广西壮族自治区前茅。2011年全市优质稻播种面积193 333 hm2,总产量达122.67万t、产值达36.80亿元,产值比2010年增长11.5%;中药材(主要品种有山药、穿心莲、泽泻、葛根等)种植面积达7 466.67 hm2,产值达4.25亿元,产值比2010年增长10.5%。食用菌面积达935万m2,产量达7.82万t,产值达5.78亿元,产值比2010年增长8.5%。桑园面积达11 133 hm2,产值达6.05亿元,比2010年增长11.5%。蔬菜、糖蔗、水果、木薯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主产区,种植效益较好。优质谷平均产量为6 000~6 750 kg/hm2,产值为1.80万~2.25万元/hm2,比一般稻谷高15%~30%;中药材一般产值为4.5万~6.0万元/hm2,纯收入3.00万~3.75万元/hm2;食用菌8~10 kg/m2,产值达40~50元/m2,纯收入30~35元/m2。种桑养蚕收入6.0万~7.5万元/hm2,纯收入3.75万~4.50万元/hm2,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贵港市优质粮食、中药材、食用菌、桑蚕等优势产业多次被自治区人民政府表彰奖励。

1.2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品牌档次有所提高

优势产业由糖蔗、优质稻为主的传统优势产业,逐步发展到中药材、食用菌、桑蚕、茶叶等新兴优势产业。贵港市“桂花牌”白砂糖,桂平市荔枝、西山茶、“金利”大米、山药,平南县“石硖”龙眼、大玉余甘,覃塘区毛尖茶、莲藕、蘑菇,港北区蔬菜、优质米,港南区中药材等享誉区内外。目前,全市有无公害稻谷生产基地等10个通过了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总面积达124 293 hm2,有稻谷、茶叶、荔枝6种通过无公害农产品产品认证。全市有5个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总面积达10 910 hm2,大米、茶叶饮料、茶叶等通过绿色食品产品认证,产品质量明显提高,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

1.3 企业和种植大户参与逐年增多

近年来,46家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5家,从事米业、糖纸、酒精、果品、药材加工等行业,年销售额达85.3亿元。逾750户种植大户参加优势农产品种植流通,既提高了经济效益,又带动了农业优势产业的发展。

2 存在的问题

2.1 产业结构层次较低,新兴产业规模还不够大

贵港市传统农业比重较大,现代农业优势产业比重较小,虽然农业优势产业有较好的基础,但除了优质稻、中药材、食用菌外,与先进地区相比规模还较小,如全市5个县的桑园面积还没有广西宜州市(县级市)的桑园面积大,有些产业如糖蔗面积逐年减少等。

2.2 产品精深加工数量较少,附加值较低

虽然贵港市从事农业优势产业加工、流通的龙头企业比过去多,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规模还比较小,农产品精深加工数量不多,简单加工或粗加工的比重较大,附加值较低。

2.3 信息不灵,风险意识不强

个别地方还没有掌握市场和农业种植周期长的规律,价格高的时候盲目扩大种植,价格低的时候放弃种植,信息不灵,导致种植规模和价格波动较大,出现供需平衡,直接影响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种植户和加工流通企业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3 发展对策

3.1 加强基地建设,扩大生产规模

要加快农业优势产业基地建设[1-2],应坚持在调整区域布局、优化品种结构和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基地规模,形成产业化生产基地。积极引导企业发展订单生产,与基地农户签订购销合同,结成紧密的利益联系,既保证了加工企业的原料来源,又增强了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积极发展专业合作组织,利用农业专业合作社和种植大户,建立和发展农业优势产业基地,扩大种植规模,形成规模生产和规模效益。

3.2 选好主导品种和种植区域

目前,优质稻、优质蔬菜、木薯、中药材、蚕桑、食用菌、甘蔗、茶叶仍是较适宜贵港市企业和大户种植开发的品种,主要表现在种植有基础、竞争力较强、效益较好,要重点发展加工型和外向型的品种,从而提高贵港市优势产业整体效益。

3.3 培育龙头企业,打造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

发展农业优势产业[3-4],关键在于搞好加工业和流通企业。要利用各种方法培育、引导、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在金融土地、工商税收、企业技改等方面,对有市场前景的龙头企业予以优惠和支持。积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搞技改上档次,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加工档次和附加值,开拓更大市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推广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加强检测体系建设,从源头上保证产品质量安全。鼓励企业通过创新和技改,提高产品质量,打造名优品牌,增强竞争力,扩大企业知名度和效益。

3.4 加强信息服务,减少风险

农业优势产业发展存在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农作物生长周期较长,在生产过程中难免会受自然灾害如洪涝、低温冷害、霜冻等影响,导致产量较低,有时还会受市场价格波动影响。各有关部门要在抓好设施农业建设、提高防灾抗灾能力的同时,为生产者和经营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市场信息,引导农民和企业根据市场需求选择种植和经营品种,减少市场风险,确保产品销售顺畅。要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开展销会、上互联网和发挥各种营销组织作用等多种形式,寻找订单,开拓市场,扩大销路。同时,要增强风险意识,从容应对市场变化,减少市场风险。

3.5 提高产业发展科技含量

要加强对农民的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针对市场需求,有计划地引进名、优、新品种和新技术,包括引进先进加工设备,改造传统产业和传统产品,提高单产、质量和效益,确保产业持续稳定发展。

4 参考文献

[1] 李金叶.新疆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带培育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

篇(10)

1 我国农业产业集群基本状况

我国许多地区已经产生和正在发展农业产业集群,他们以乡村农民企业家、城市科技实业家、外资、港台资本家和国有企业等为驱动主体,在不同的背景下,以不尽相同的方式组织农业生产,农业产业集群基本上可分为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两种,其中以农业科技园和现代农业示范区存在的农业集群总数已达到440多个。从主要类型和相关问题角度来看,我国农业集群的基本情况主要有以下内容:

1.1 根据地区区位优势,建立在农村或乡镇工业基础上的农业集群,并形成专业化小城镇

例如广东东安的农林牧渔产业群,已形成的优势农产品规模集聚区有淡海水产品、畜禽产品、林果蔬产品、特经产品和粮棉油产品五大板块,生产的优势农产品主要种类有18种,其中1/3的品类与国家对农业区划要求主攻产品目标相衔接,2/3与融入国际产业链,应对入世要求相吻合,集聚区内注册的品牌有45项。

1.2 依靠科技、专业优势建立的高科技农业集群

陕西杨凌示范区充分发挥杨凌的农科教整体优势,经过6年多的发展,从开始的17家企业发展到现在的680多家,初步形成了包含生物工程、环保农资和绿色食(药)品三大特色产业,新区技工贸收入从建区之初的几十万元达到2003年的28亿元,年均增长60%,GDP年均增长30%,杨凌已经成为陕西省经济发展最具潜力的增长点之一。新企业的衍生和中小企业的发展、企业家的成长和产业文化的变迁等现象十分明显。另外包括农业科技成果交易、信息咨询和技术培训、农产品和农资的物流配送等涉农服务业也是发展重点。

1.3 以市场为依托,发展特色农业集群,即通过贸易集群带动生产集群

如广东竹器编织产业集群基本形成。以信宜市怀乡、东镇、白石等镇为主体,以信宜市万事利实业有限公司和信昌林产工贸公司为龙头,已基本形成产、加、销、出口一条龙的竹器编织产业集群。2003年,信宜全市共有竹器编织中小企业1 000多家,其中有自营出口权的企业103家;2003年实现产值近18亿元,出口创汇2.18亿美元,产品出口到美、日、欧、澳等国家和地区,目前出口订单不断,生产前景看好。由于竹编产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仅2003年该产业就联结带动农户10万多户20多万人就业,有效地解决2万农村部分剩余劳动力就业的问题。

1.4 外来资金带来多个配套企业发展起来的农业集群

如台商在福建农业投资范围由原先的种植业、水产和畜禽养殖业、农产品加工业扩大到农业关联企业乃至观光休闲农业,特别是出现了整个农业产业上中下游一体配套投资的现象,除农业生产领域之外,还投资产后的加工、贸易、销售和产前的种苗业、化肥、农药、农用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和食品加工包装设备、农产品运销设备等领域。这种农业集群化生产组织模式促进了产品质量和效率的提升,在带动投资地产业提升和整体经济发展的同时,竞争力不断加强,效益不断增长。

1.5 在改制后的公有企业基础上经过企业繁衍和集聚形成农业集群

例如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由广西贵港甘蔗化工厂独家发起定向募集改组创立。其前身是建成于1956年的广西贵县糖厂,1994年完成股份制改造,组建成定向募集的广西贵糖(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目前贵糖拥有日榨万吨的制糖厂、大型的造纸厂和酒精厂、轻质碳酸钙厂。这些企业为蔗糖和衍生产品的深加工及相关原料、技术的支持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生产环境;同时,在贵糖周围又有一批为之服务的运输、仓储等企业,这些企业都促进了糖业集群的发展和运行。

整体而言,我国东部的农业集群发展较好,正如波特所说,市场经济越发达、市场机制越健全的地方,集群越健康。在以中小企业为主农业集群中,尚存在主导产业不明显,难以形成产业优势,“跟风”仿效,盲目培植主导产业。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的经济结构是以粮、猪为主,其他产品较少或没有形成规模,区域化生产和主导产业不明显。有些地区提出要抓十几个主导产业,但最终没有形成规模,也就难以形成产业优势。有的地区在实行区域化生产和选择主导产业时候,对自身区位条件了解不够、竞争仿效等问题突出。

2 发展中国农业集群的建议

(1)第一,政府通过政策、项目、财税等手段,加大对基础设施、有技能的劳动力群体和信息服务的投入,使本地企业间建立学习和交流机制推动企业间建立联系以促进学习和交流,增强企业之间的“信任和承诺”,形成植根于本地的农业集群等形式,从互补的人力、信息和技术资源中获得协同作用,促进企业之间的知识流动,营造有利于产业集群形成发展的产业生态。第二,要加强有利于实用技术的扩散和企业家精神的培养的各类教育培训机构、行业协会等的建设,多组织商品博览会等交易会,这既能提高区域产品的知名度,又能促进供需双方进行产品技术交流,加强本地企业与外地企业。进行联合开发,共建技术开发机构;注重生产型企业也注重吸引研发和技术服务机构转变,营造有利于产学研结合的创新氛围,吸引国内外大公司兼并本地企业。这些都是以区域内合作文化氛围及信任程度为基础的,企业间的“信任”和“承诺”是维持集群的必要条件。政府可设立中立的权威机构为本地中小企业提供信誉评估,可以 帮助中小企业跨越寻找合作伙伴的障碍,同时降低外来公司甚至跨国公司在建立本地化供应体系过程中的搜索成本,鼓励外来公司生产本地化,促进农业集群的形成。

(2)加强物流和信息服务,建立健全中介服务体系。可建立农产品物流公司、信息中介公司及其他服务性公司,以有效地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提高农业生产规模,也能提高农户工资性收入的比重,成为农业产业集群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农业产业集群不是孤立地发展的,必须有一个完善的服务体系,主要包括:①各种规范的咨询和中介服务机构,如管理、技术、信息、人才、财务、金融、法律等方面的中介服务;②完善的创业服务中心, 依托大学、科研机构和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兴办能够为创业者提供共用技术开发平台的专业技术孵化器,为处于种子和创建阶段的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提供孵化器功能;③教育培训体系,其职能是提供人才保障。同时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业务范围,提供相应的服务,为促进产业集群提供良好的发展基础;④完善集群中间产品市场体系,强化相关融资网络系统和拓展外销网络。

(3)制定产业集群的政策措施。一是在构建产业群集总体思路下设计外资的目标吸引政策,有目标地吸引那些具备产业带动优势和有产业关联效应或配套协作功能的项目进入农业集群,把引进的外来技术和品种与集群的优势条件相融合,融入到集群的文化建设之中,使引进的项目本土化,努力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分区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二是用优惠的政策引导对农业群集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公共物品或准公共物品的投资,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与农业发展配套的基础设施和软环境的建设。三是建立农产品的质量控制体系政策。农业产业集群

要考虑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 实现农产品加工高效化和市场化,设施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农业集群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因此,应按照无公害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制定农产品的生产过程, 以及收获、加工、包装、储运等环节的质量控制体系,确保农产品卫生安全,形成规模化和专业化的名牌产品生产,提升品牌效应。四是争取建立稳定农产品产销政策。五是建立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培育龙头企业的相关政策。以大中型高新技术企业或企业集团为龙头,通过产业环节的分解或鼓励其母体公司内的科技人员和企业家分离出来自办公司。中小企业可依附于龙头企业的市场与经营,配合龙头企业的特定市场分工体系,发挥和利用自身有限资源优势,成为龙头企业的一部分。龙头企业也可以与小企业进行转包合作,增强企业的柔性,从而在农业集群内形成大中小企业密切配合、专业化分工与协作完善的网络体系,共同构筑农业集群效应。

(4)加强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要强化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致力于创造更为完善的吸引高新技术投资创业的环境。政府及科技管理部门要进一步支持高新区各类科技孵化器建设,特别要在孵化器与中介服务机构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协作关系,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既可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制度创新从根本上讲,就是要适应科技创新的内在要求,为科技创新提供制度基础和动力,对于有利于农业集群发展的制度,应该大胆尝试。通过制度创新,加强和落实对科技创新的扶持和引导;通过制度创新,建立起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利于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和创造性,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机制,建立健全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鼓励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对企业领导人和科技骨干实行年薪制和股权、期权试点。另外还要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的力度,在产业化经营的各个环节,进一步普及先进适用技术。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组建自己的研究开发机构,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要加大科技投入,加大科技培训力度,努力提高农民素质。

(5)根据区位优势选择特色产业。在农业集群的初建时期,各地区在统筹研究和制订地区发展规划,应以市场为基础,选择具有一定发展的本地特色产业作为主导产业,因为只有内生的企业集群才具有优先发展的独特优势,才可能形成本地的竞争力。可以通过区位商(又叫区域专业化率)的测算来确定。还可以参考库兹涅茨的比较劳动生产率,相对投资效果系数,产业GDP增长率弹性系数区域某产业就业增长率弹性系数等来确定优势特色产业。

参考文献

篇(11)

农业产业化是现阶段我国农业适应现代化发展需要催生出来的产业,是农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提出的内在要求,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开县农业在新时期如何抓住机遇,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要求,便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实际上,大力推行农业产业化,是对传统农业发展模式的一种革新,是处理和解决当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所暴露的种种矛盾最有效的举措。因此,探索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创新农业发展机制,推行农业产业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一、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要性

开县是三峡库区移民大县,农业产业开发比较滞后,农业生产没有完全突破传统格局,现代农业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传统的农耕制度仍制约着农业发展方向。因此,集中优势资源,发展产业化经营,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实现农业产加销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1.农业产业化是充实、巩固和完善联产承包制的有效手段

在统分结合的双层体制下,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通过利益诱导,在生产环节上发挥出“分散经营”的优势,在保障农民生产自主性的前提下,充分调动起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另一方面,以市场为纽带,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和衔接以及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确立,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在整体上突出“统一经营”的特点,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这种统分结合,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农民与社会化服务体系之间的利益关系。可以说,农业产业化赋予了联产承包制新的内容和新的生命力。

2.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力措施

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对农产品品种、质量、农业区域布局和产后加工转化进行全面调整的过程,也是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转变农业增长方式的过程。

是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可以带动千万农户按照市场需求,进行专业化、集约化生产,避免分散、小规模生产所带来的盲目性和趋同性,从而全面推进农业的技术、组织和制度的创新。二是农业产业化经营可造就一批有竞争力的市场主体,龙头企业通过实行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生产,充分发挥农村劳动力低成本的优势,依靠精深加工和技术革新,创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名优产品,增加农民的收入,提高农业的总体效益。

3.农业产业化是实现城乡统筹、建设新农村的重要途径

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一是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必然要求破除传统农业的思维,突破产业、所有制的限制,树立现代农业的理念,用工业化的机制和方法,优化城乡资源配置,把农村的土地、劳动力、农产品等资源优势转化为市场优势,使城镇的资本、技术、人才优贽转化为农村的现实生产力,带动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正是集聚资源优势整合城乡生产要素,促进城镇资源农村化,农村经营城镇化。二是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集合优势资源规模化生产,实现农业生产效益最大化,进一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保障农村劳动力充分再就业,不断改善农村社会面貌,促进新农村建设。

二、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

现阶段,农业产业化发展模式较多,不同模式各有其特点,这要求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改进、创新,根据不同区域,不同产业优势,合理布局,最大限度的发挥其突出作用。

1.龙头企业带动型

以龙头企业为主,围绕主体产品,形成“公司+农户”产销一体化经营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的支撑作用,带动农民实现规模经营,达到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目的。如开县帅笑工贸公司是集全县油料深加工的企业,在开县临江、竹溪等油料主产区实行定单农业模式,以此带动种植农户的积极性;

2.主导产业带动型

以开发名优产品、特色产品为目的,利用当地资源优势,确立区域性主导产业,形成特色产业开发示范区,发展名优产品。通过主导产业规模化生产,围绕特色农业的影响,实现产销一体化经营。对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其特点是资源优势突出,经济优势明显、生产优势稳定。

3.生产大户示范带动型

发展农业生产大户,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实施土地流转,培植一些具有一定规模和辐射影响力的生产个体,带动更多的农户集约生产,逐布形成产业化。生产大户作为农村家庭经济发展的示范样板,很大程度上对产业开发规模化发展起到了强有力的辐射引导作用。

三、发展农业产业化对策措施

开县农业总体构想是“大特色、大生态、大品牌”的战略目标,以坚持统筹城乡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为主线, 以建设成为渝东北区域特色农业示范带为重要支撑点。因此,发展农业产业化是实现这一主线和重要支撑点必须采取的战略措施。

1.确立主导产业,科学规划布局

农业产业发展是一项带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事业,在产业布局上,应立足于长远目标,突出大特色,进行科学的规划布局,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一是依据区域特色,把目标区域进行农业产业园区划分,形成基本框架,利于产业规划。二是确立农业园区的主导产业,细分产业核心区、支撑区、拓展区,明确产业发展主次结构;三是依据地域分步,立足于主导产业的核心地带,创建生产基地,生产基地是农业开发的主要发源地,是否合理布局,是正确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关键。

2.培育龙头企业,创建名优产品

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核心。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快慢、规模的大小、拉动力的强弱和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取决于龙头企业的数量、规模和市场化的程度。一是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引进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在保持结构平衡的的基础上,延长农业产业链条,提高科技含量,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农业增效。二是龙头企业必须是以市场为导向,效益为中心,严格按标准化、规范化企业经营机制运行,以规模生产为突破口,发展和壮大农产品基地;同时,围绕特色产业,创建一批特色农产品品牌。三是龙头企业需要严格质量管理,加强农产品安全认证。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是创建名优产品基础性工作,是实施品牌战略的核心内容。因此,龙头企业树立农产品质量与安全意识,采用国际先进管理机制,逐步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竟争力。

3.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组织运行机制

3.1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利益联结机制

实施产业化发展的运行机制核心是利益分配,完善的利益和风险机制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根本保证,一是通过产业化联营,广泛开展定向投入、定向服务、定向收购等方式,为农户提供种养技术、市场信息、生产资料和产品销售等多种服务,提高龙头企业的服务能力。二是大力发展订单农业,采取契约、合同、股份合作等形式明确企业和农民权利责任,提高订单履约率。三是鼓励龙头企业设立风险资金,采取保护价收购、利润返还等优惠措施,与农户建立紧密、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农民融入到企业中去,使企业和农民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从而实现经济利益一体化。

3.2建立和完善农业产业营运机制

产权明晰是市场经济运行的根本保障。农业产业化营运首先要解决产权的界定,推行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按现代企业制度运行,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入股,实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合作,使企业和各联结体成为产权明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的经济主体。

3.3发挥政府职能,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农业产业化是一项跨部门、跨行业的工作,只有充分发挥各级政府对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扶持、引导、服务功能,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才能顺利实施。一是加强宣传引导,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完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科学的产业机制,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投资环境,二是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保障体系,发挥优势部门、优势资源、优秀人才,对产业化项目进行专题研究和运作,逐步完善土地流转、农业风险保障、财政和金融支持政策,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协同配合,使农业产业化在资金、技术、物资、信息等方面获得更好的政策扶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推动农业产业化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