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大全11篇

时间:2022-06-17 04:13:33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篇(1)

一、事业单位含义及特征

“事业单位”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组织形式。经专家学者考证,“事业单位”一词首次出现在1955年7月,第一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关于1954年国家决算和1955年国家预算的报告》中,自此事业单位一词逐步开始广泛使用。1998年国务院的《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对事业单位的定义即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或者其它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据《中国经济周刊》报道,现有事业单位包括教育事业单位、科技事业单位、文化事业单位等18大类,126万个事业单位在职人员4000万余人。事业单位是我国各类人才的主要集中地,是增强我国综合国力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阵地。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各项人事制度,对建设高素质、社会化的人才队伍,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实现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当今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知识技能和综合素质在竞争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人才队伍所具备的知识水平、技术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日益成为决定事业单位生存与发展的重要资源。在事业单位稳步发展的进程中,应始终把提升员工的知识水平、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水平作为单位生存、发展和创新的核心任务,培训体系的建设对于组织发展和员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员工的知识、技能等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事业单位有计划的运用培训手段进行人力资源开发,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为事业单位竞争力和组织效益的提高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国内外培训体系现状及发展趋势

1.国外培训体系现状

国外的培训体系建设,虽然受各国国情、文化传统、社会制度的影响而不尽相同,但都是把培养高素质员工队伍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逐步建立并完善了较为完备的培训体系。美国培训开发协会研究调查表明,组织在培训中每投入1元钱将收获25元的回报;美国生产力提高的26%是由于对员工和管理者进行有效的培训。日本的一项研究表明,不同素质的员工对降低成本的作用不大相同,一般员工的作用是5%,受过培训的是10-15%,受过良好培训的是30%,并且受过良好培训员工的工作效率是初始效率的6倍。通过对国外现有培训现状的了解和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培训原则一致化。目前,各国培训的原则愈来愈趋于一致,都强调有的放矢,学用一致,按需施教,讲求实效,理论与实践紧密配合。

培训前进行系统的需求调查。从用人单位需求和个人需求出发,调查组织与员工面对的现实问题。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地制定培训规划,以达到实用有效的培训目的。

培训形式多样化。在培训方式上,各国的培训形式比较灵活,既有常规性的培训,也有员工根据自身需要提出的选择性培训;既有公共行政学院专门组织的培训,也有通过其他教育机构组织的培训;既有专家学者指导的一至两年的系统培训,也有短短几天的专项业务培训。

培训内容全面化。国外在培训的内容上注重全面知识技能的学习与训练,而不是偏重于政治理论知识。其培训内容丰富多彩:有提高理论素养的基础知识培训,有提高专业技能的专业知识培训,有提高实践技能的依法行政培训,有培养员工遵守职业道德和行为规范的职业道德培训,还有提高员工反应能力、机智能力的智力训练等。

2.我国事业单位培训体系现状

我国事业单位当前的培训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有些事业单位甚至没有完整的培训体系,培训工作只局限于某一个培训项目或某一项培训要求,忽视培训体系的战略性、长远性和适用性。由于培训体系的不完善,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缺乏有力支撑,难以获得努力创新的兴趣点,从而可能导致员工无法进取向上,组织发展缓慢。通过对现有培训现状的了解和分析,主要有以下特点:

未进行系统的培训需求分析。很多事业单位往往忽视课程与本单位的适用程度,并且在培训前未做培训需求调查分析,选择了不适合本单位或员工的培训课程,使培训难见实效。

培训内容及形式较为单一。事业单位组织的人力资源培训通常是理论型培训,基本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缺少针对方向型人才及针对特定岗位的专业性、技能性、知识性的培训。

培训有效性有待提高。我国事业单位的培训内容与员工发展需要出现脱节,导致单位培训显现出很大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以及缺乏培训后的效果评估,导致培训有效性得不到保证。

对培训讲师较为依赖。我国事业单位培训的现状经常是外请一位老师,找一间教室就完成了一次培训,忽视了培训内容是否是学员真正的培训需求。培训讲师只是培训计划执行过程中的一部分,培训内容应根据单位与员工的具体需要和现实情况制定。

3.培训体系的发展趋势

面对当下国内外培训体系建设的现状,培训已经成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重要环节,如何构建完善的培训体系,取得更好的培训效果,已成为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未来的发展趋势如下:

从重视“学习内容”到注重“学习效率”。在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更新日新月异,由于知识更新的变化速度逐渐超过了员工的学习速度,从而引发了员工在学习能力上的不适应。因此,培训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在重视培训内容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员工的学习能力和提高学习效率。

(2)实施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第一,开展培训需求调查。根据所选择的培训需求调查方式,分层次、按步骤开展培训需求调查工作。第二,分析培训需求。主要关注受训员工的现状、受训员工存在的问题、受训员工的期望等内容,并根据单位、部门、个人三个层次进行沟通访谈工作。第三,汇总培训需求意见,确认培训需求。

(3)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通过对培训需求调查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及培训需求分析结果,撰写培训需求分析报告。

2.合理制定人员培训计划

明确培训需求后,制定培训计划,保证培训需求能真实的反映在培训计划中,并且得到落实。培训计划的制定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培训目标、培训计划的制定。

(1)制定年度培训目标。通过对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将培训的一般需求转变为单位培训的总体目标,并建立具体的、可衡量的培训目标,培训目标的制定一般包括知识、技能和态度三方面。

(2)制定各类人员培训计划。确定培训目标后,就需要制定培训计划,将培训目标转化成可操作的行为。培训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长期的培训计划是依照事业单位的发展目标,设立培训课程、编制培训预算;短期培训计划则根据事业单位的现有发展状况进行调整,对培训内容、活动进行具体规划。

3.综合设定人员培训课程

培训课程教案设计是一项具体、细致的系统性工作,也是决定整个培训活动是否成功的关键因素,培训课程的设计需要考虑受训者个人经历与背景、岗位与职责要求等方面的因素。

(1)根据岗位类别确定培训层级。在事业单位中,可根据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将其分为高、中、初三个层级,例如:管理人员可依次分为处级领导、科级干部、一般管理人员等进行培训;专业技术人员可以此分为高级、中级、初级等进行培训;工勤人员可分为高级工、中级工、初级工等进行培训。

(2)结合培训层级制定培训课程。结合岗位类别及培训层级制定相应的培训课程,主要包含增值培训、专业培训、岗位培训、岗前培训等,具体如下:第一,增值培训。这类培训课程针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高级层次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与科技发展趋势、成果、国家及行业的政策法规有关的适应性、拓展性培训。第二,专业培训。这类培训课程针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中级层次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行业最新知识、职业技能的提高、职业素养的提升。第三,岗位培训。这类课程主要针对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的初级层次人员,课程内容主要包括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及任职资格考试培训等。第四,岗前培训。这类培训课程主要针对新入职员工,根据调查显示,各类岗位人员认为新员工培训应包括组织介绍、规章制度及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内容。

4.加强培训实施的过程管理

打造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必须坚持以制度建设为本,以方法创新为途径,以严格管理为手段,从而实现单位与个人的共同提升。

(1)多措并举,完善制度。将单位的培训制度、绩效考核制度、人才激励制度等有效结合起来,逐步形成一套完善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为培训的顺利实施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2)统筹计划,有效安排。结合单位《培训计划》制定相应的《实施细则》,由人力资源部统筹计划,以部门为单位细化安排,将培训计划逐步分解到每个季度、每个月,以确保培训计划的顺利实施。

5.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

培训效果评估是培训系统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对整个培训流程的监控和反馈,也为下一次培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重要的信息。

(1)结合岗位特点,选择适当评估方式。调查显示,专业技术岗位的员工有65%选择调查问卷,管理岗位的员工有50%选择心得报告,工勤技能岗位的员工60%选择比较考试。事业单位可根据单位实际及员工需求,结合各类岗位特点,选择适合的效果评估方式。

(2)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培训机制。通过培训效果评估确定是否已经完成预先设定的培训目标,结合员工对于培训工作的反馈,不断总结培训过程的不足之处并逐步完善,为下一年度培训工作的有效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通过定期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合理制定人员培训计划、综合设定人员培训课程、加强培训实施的过程管理、建立健全培训效果评估机制逐步完善事业单位培训体系,能够实现事业单位与员工共同发展的要求,为事业单位在日益激烈的竞争发展过程中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使人才培养工作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提高员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增强员工对组织认同感的同时,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参考文献

[1]徐颂陶等.神圣的天职――中国现代人事管理[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209

[2]徐芳.培训与开发的理论与技术[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

[3]朱朝霞.论培训机制在事业单位管理中的应用[J].现代商贸工业,2010(24)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篇(2)

20 世纪中后期,哈佛大学的戴维?麦克利兰教授提出了“胜任力”这一概念,将胜任力分为职业、行为以及战略综合三个维度,强调积极提升个体的胜任能力,使其能够胜任特定工作岗位的需要。这一研究成果为现代人力资源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同时也为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实践开创了一个新局面。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采用新型的管理方式和手段,运用从外显特征到内显特征综合评价的胜任特征分析法,根据企业现有人力资源的基础,依据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目标和要求,积极构建起某种岗位胜任模型,最终实现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为企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力资源环境。

根据胜任能力理论,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胜任能力冰山模型,将企业人力资源的综合素质以及职业能力划分为表面的“冰山以上部分”和深藏的“冰山以下部分”,形象直观地展示了其基本结构和关系。其中,“冰山以上部分”是企业员工的一些基本能力,主要包括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素质等,是一种外在的能力表现,比较容易考核和测量。而“冰山以下部分”是企业员工的更深层次的能力和潜力,主要表现为社会角色、自我定位、特质、动机等,是一种内在的难以量化的能力,一般较为稳定,不易受到外界影响,但却对企业员工的发展起着决定性和关键性作用。

2 燃气企业培训工作状况分析

本文仅以A企业为例,A企业作为国有独资的大型燃气企业,一直重视员工培训工作,通过多年的发展,也形成了自己的培训工作体系。如同很多企业一样采用的是传统的基于岗位的员工培训,每年底对各部门进行培训需求调查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下一年度培训计划,根据计划分门别类开展实施,这种方式也体现了一定的系统性,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弊端,如:培训容易流于形式,培训内容不是员工真正需要的,员工对培训的满意度不高,从而导致培训未达预期。

3 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培训体系的可行性分析

基于岗位胜任能力培训体系以企业员工的胜任力为核心,构建起一个基于胜任力的模型,以模型中差异较大的特征作为企业员工培训的内容,并制定了相应的培训计划,突出了岗位特点和员工个体特点,有效地提高了企业员工培训的目的性、针对性、计划性,将员工的岗位胜任力作为培训的关键,有效地提高了培训的效果,为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资源基础。同时,这种培训体系还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员工的培训热情,充分发挥了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与企业的长远发展目标相一致,是一种科学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

4 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体系构建

4.1 建立胜任力模型。企业要想建立起一整套系统完善的基于胜任力的企业员工培训体系,就必须按照企业的员工培训实际,构建出一个基于胜任力的培训模型。而基于胜任力模型是建立在对特定岗位的工作分析上,调查该岗位的性质、内容、职责、在岗员工的实际工作效率以及预期工作绩效。通过比较找出目前员工实际胜任力与该岗位预期胜任力之间的差距,并且重点分析工作绩效优异的员工,找出该岗位的关键胜任力特征。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篇(3)

一、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内涵及重要意义

培训计划是指从企业的战略角度出发,在全面分析培训需求的基础上做出对培训时间和地点、培训对象、培训方式和培训课程等的预先系统安排。科学合理的培训计划需要考虑企业和员工两方面的需求,兼顾企业资源条件及员工素质基础。除此之外,培训计划还要把人才培养的超前性及培训结果的不确定性考虑在内。一份完整的培训计划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培训目标的描述、培训对象的范围、培训项目的确定及课程设置、培训师资的安排及培训方式的采用、培训时间的安排等。从实践角度而言,培训活动的组织与实施非常庞杂,要求企业内部具有健全的培训管理制度,细分的培训管理工作职责体系,只有在这种完善的体制下,培训活动才得以顺利开展。

加里•德斯勒认为培训的目标不仅包括与工作直接或间接相关的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员工献身精神的强化以及员工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忠诚度也是培训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由此可见,人力资源培训对企业和员工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而培训计划作为整个培训活动的开端,其制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对于培训活动的成功与否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如果企业的培训工作没有进行合理的计划安排,缺少长远规划机制,会导致培训活动等同于岗位培训、应急培训,着眼于当前,只能产生短期效应。另外,人力资源培训如果没有从企业长远发展角度出发,就无法进行员工潜在能力开发,造成专业人才尤其一线所需的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使职工自身素质与企业发展需求不协调。

二、企业人力资源培训计划的具体对策研究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篇(4)

北京金港机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分公司,倡导“培养塑造人才回报社会”的企业文化,鼓励员工积极参与本职工作有关的执业资格、岗位资格、管理能力、业务技能等方面的培训,从而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组建优秀人才队伍,回报社会。

作为一个由部队转型到地方的施工企业,既要继承和发扬部队的优良传统,又要结合地方施工生产的特点,符合地方建筑市场的要求。在这个在背景下,北京金港机场建设有限责任公司重庆分公司重新制定了企业发展战略,建立符合企业发展需求的培训体系、制定符合企业的培训计划,并以此为指导开展各项培训活动,提高内部员工的整体素质,使其符合企业发展的要求。

北京金港重庆分公司成立之初,就把企业的培训作为重点工作来抓。分公司从制度建设、培训需求调查、培训体系设计、培训计划制订、培训费用及证件管理、培训组织和实施、培训效果评估7个方面开展工作的。结合金港总公司对重庆分公司人员证件的要求,从分公司人员培训需求调查开始,将人员培训需求与组织需要相结合,确保完成总公司对人员持证的要求,更好地服务项目的施工生产。

一、重庆分公司培训工作的制度建设

第一,以北京金港总公司人力资源管理手册第九章培训管理为标准,对目的、适用范围、职责、定义、工作程序、相关文件和记录作为分公司培训管理工作的制度文件。

第二,重庆分公司组织人员编制了重庆分公司管理手册,第六章专门对培训工作做出了相应规定,具体细化培训工作的制度,使培训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第三,制定了重庆分公司培训管理办法,建全了领导机构。成立了由分公司总经理任组长,常务副总任副组长,分公司副总经理任组员的培训工作领导小组。人力资源部具体负责培训的日常管理工作。

二、重庆分公司培训需求调查

第一,金港总公司与重庆分公司年初签约对持证情况提出的要求:

一级建造师总数5人次。其中:建筑工程专业4人次,机电工程专业1人次。

注册安全工程师1人次,注册造价师1人次;中级以上职称总数16人次。其中高级工程师2人次,中级工程序列职称12人次(建筑专业、给排水专业、暖通专业、电气专业齐全);中级及以上经济师2人次。

员岗位证书持有量70人次。其中:安全员B5人次,安全员C10人次,试验员5人次,测量员5人次,资料员5人次,施工员10人次,质检员10人次,造价员5人次,材料员5人次,合同员5人次,劳动力管理员5人次。

第二,重庆分公司从企业战略意图、企业文化、工程(质量、安全、施工)特点几个方面考虑,结合员工绩效考核工作,采用与员工主管领导座谈等形式从企业角度对员工培训提出企业的建议。

第三,结合企业对培训的规划,对个人的培训需求通过个人自我分析法、动态需求分析法,采用培训需求调查表进行分析。

第四,有效的培训需求分析基于对差距的判断,这种差距可能是目前存在的,也可能是目前尚不存在但将来可能会出现的,因此培训需求分析不仅应立足于现在,更应立足于组织发展的未来。

动态需求分析法定义:是指某位员工到了指定岗位后,其现有能力与岗位要求以及员工个人发展需求之间的差距所对应的培训课程。

自我分析法定义:自我分析法指个人对企业有关信息及自身岗位所需知识、技能、掌握程度来分析和判断自己的培训需求。

三、培训体系建设的流程

培训体系建设的准备主要包括岗位体系、构建胜任素质模型、岗位能力分析、岗位课程匹配四个方面。岗位体系就是要明确岗位序列、岗位等级、岗位职责、岗位评估体系、岗位任职资格、岗位职业发展六大要素。胜任素质,在组织管理中是指驱动员工取得卓越绩效的一系列综合素质,是员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自我认知、特质等素质的集合。

培训体系建设流程包括培训需求分析、培训课程建设、培训计划的制定、培训计划实施与培训评估和改进。

四、培训计划制订

在确定“培训什么”和“谁来培训”后,就要制定指导培训活动开展的方案,即培训计划。

1.培训计划的制定

培训计划的制定是在综合各部门培训需求的基础上,结合公司战略和发展规划,最终确定2013年公司的整体培训计划。

2.培训计划编制的原则

考核培训按照不同的对象和要求可分为一般培训、分级培训和专题培训三类。一般培训就是考核知识的普及教育,它具备两个特点:一是培训内容程度浅,二是要求深入简出,通俗易懂。分级培训就是根据考核人员的级别层次和实际水平,分别进行不同程度和要求的培训的一项原则。分级培训可以在一般培训基础上进行,也可以直接进行。分级培训通常分为现场管理人员、中层管理人员、人力资源部人员、领导干部和专业人员这五个层次。专题培训在分级培训的基础上进行,如对施工组织计划、绩效评估、施工方案的编制等专业性强的培训。

3.培训计划的内容及实施

(1)岗位技能培训。结合岗位任格资格进行的培训,培训对象主要是绩效考核中评价与组织要求有差距的人员。培训内容主要结合施工企业实际,对岗位知识及新技能的培训。培训的实施,结合公司年度培训计划,按照培训计划由各部门负责人统一组织,人事行政部备案。

(2)资格证书培训。第一,执业资格的培训、职称培训、施工企业8大员培训。培训对象是根据施工生产需要,个人申请,部门提出培训,总经理批准列入年度培训计划的人员。培训内容是取得资格证书所要具备的知识。培训的实施,由人事行政部结合培训报名时间、外部培训班培训时间组织培训工作。

(3)管理晋升培训。是指管理者晋升、岗位变动所进行的培训。培训对象由各部门负责人、或总经理提出。培训内容:对高级管理人员培训重点应侧重于观念、理念方面,此外还有市场经济所要求的管理理论和技能,如管理学、组织行为学、企业经营过程控制、领导科学与艺术等企业高级管理人员课程。培训实施:为提高企业重要岗位人员的管理水平,适应企业发展对管理能力的要求,聘请专家结合企业实际开展的管理课程培训或参加脱产培训班。人事经理是培训的第一责任人,公司培训的启动由人事经理具体实施。各部门经理将部门内培训计划交人事行政部,由人事经理报总经理审阅。

(4)制度文化培训。是指向受训者介绍组织的规章制度、文化、明确岗位责职、签订岗位责任书等内容。培训对象主要包括外部新聘的人员、组织内部轮岗、轮换及晋升的人员,以及由于新技术、新标准、新产品引进需要接受培训的人员。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公司的性质、文化、产品及服务、规章福利、行为规范等,组织业务、岗位职责任及标准和业务知识,组织的自然环境、组织机构、经营方式、员工组成和工作流程。培训实施:为了使受训者在短时间内熟悉公司环境,尽快进入角色,人事行政部组织员工进行新员工入职培训。部门负责人有督促本部门新入职员工参加新员工入职培训的责任。因公不能参加入职培训者应至少提前1天通知人事行政部。

(5)提升岗位任职资格的培训。培训对象包括所有在职职工。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工作中所需的知识、技能及态度。培训的实施:各部门制订本部门培训计划时,确定培训方法;人事行政部组织发展专员负责提供业务上的指导;严格按照公司年度培训计划执行;将培训记录、培训资料及时交人事行政部存档。

五、培训费用及证件管理

培训费用预算在上年预算的基础上,结合各单位填报的培训需求,合理制定本年的培训预算。培训费用与施工产值、人员招聘、工程规模挂钩,动态调整,确保企业施工发展的需要。

公司视员工工作需要安排员工外出接受培训,员工在外出培训之前必须与公司签订培训协议。外出培训视同出勤,员工经过培训考取相应证件后,持有效发票到公司报销同时将证件交公司人事行政部存档。

注册证书注册在公司的奖励:注册证书在公司注册的,发生报名费、考试费、继续教育费、制章费由公司给予报销。相关职业证书包括注册岩土工程师、注册建造师、注册造价师、注册会计师。

证书注册公司工资调整说明:对参加国家统一考试取得执业资格证书并已在单位注册的员工,根据其工资级别,按就近原则上调工资。上调标准如下:一级注册建造师(建筑)2000元/月;一级注册建造师(市政)3000元/月;二级注册建造师1000元/月;注册造价工程师1500元/月;注册岩土工程师9000元/月;注册会计师CPA 1000元/月;注册税务师1200元/月。

六、培训效果评估

1.培训效果评估的定义

企业在某一培训课程或培训项目结束后,需要根据培训目的和培训要求,运用一定的评估方法对培训效果进行评估和检查,以便了解培训为员工和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哪些效益及效益的大小。

2.培训评估流程

培训评估的目的:进行培训的认识、技能、绩效、情感认同及回报效果评估。

培训评估标准:一般经过目标分解、拟订出具体标准、标准讨论、实验调整四个步骤。

制定评估方案:确定评估层次分为反应层、学习层、行为层、结果层;确定评估参与人员。

收集评估信息: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施过程中的各种资料。

培训评估的方法:选择观察法、360度考核法、绩效考核法等方法进行评估。主要依据绩效考核法进行评估。

培训评估报告:内容包括培训项目概况、培训评估概述、评估结果分析。

评估结果反馈:向学员、主管领导反馈评估结果,达到激励的目的,并通过效果评估进一步改善培训项目。

2013年培训工作投入资金比2012年增加20%,企业获得的施工产值经济效益增加了50%,比上年利润实现增加了50万元,培训费用占增加利润的10%。企业在培训中获得了经济效益、高素质的人员资质。个人通过培训自我价值得以实现,奖励政策的兑现更激励员工不断的学习、重视培训工作,分公司形成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为创建学习型企业创造了条件。下一步,分公司将完善培训结构,使培训工作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广大职工,为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员保障。

(曹洪启,男,1972年8月;北京工商大学工商管理专业;主要研究方向:人力资源培训方面。)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篇(5)

以往员工培训中存在的困扰

为更好地探索构建新的培训体系,使培训切实符合员工成长需求和企业发展需要,四航二于2010年对以往培训体系进行了系统的调研分析,发现以往员工培训工作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困扰,且具有一定的行业共性。

培训系统性较差。以往对员工的培训计划编制、培训组织、训后评估等方面的管理均有所欠缺,不成体系,导致员工培训规律性不足,效果难以掌控。

工学矛盾突出。以往员工培训是本部统一组织资源,项目部派人参加的模式。因施工企业具有生产流动性的特点,同时受履约压力的影响,时常造成项目部中想要获取培训的员工无法参加的现象。

培训针对性不强。以往组织的外部培训课程较为大众化,对基层员工实际需要的,特别是能够指导现场施工管理的培训比较欠缺。

培训与员工职业生涯的关联度较弱。以往培训更多的是引导员工对现岗位业务知识的学习,从内部各岗位序列纵向来看,课程设计得不够系统,与员工职业生涯的关联度较弱,导致员工对自身职业发展路径以及各发展阶段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的认知度不高,因此员工通过培训学习以实现职业发展目标的主动性不强;同时,员工在晋升初期往往缺乏准备,不能较快胜任新岗位。

近年来培训体系优化实践

针对以往培训中存在的不足,近年来四航二基于流程管理的思维,通过三大措施的实施,逐步完善和优化内部培训体系。

规范并完善培训实施体系。在对培训实施体系的优化过程中,四航二遵循着培训计划制定、组织实施、效果评估及优化的PDCA循环,通过各环节关键点的控制,保证培训实施效果达到预期目标。

制定合理的培训计划。四航二年度培训计划的制定思路是:在对员工自身培训需求进行调查归集的基础上,综合考虑公司战略需求、岗位资源需求、岗位资质供需差距及员工绩效考核后的改进目标,进行分析后最终确定出年度培训计划。

在计划的制定过程中,主要通过四个过程关键点的控制保证最终输出计划的科学合理。一是确保培训调研在公司范围内的全面覆盖;二是对不同层级员工制定针对性调研问卷,从不同角度了解、把握公司实际培训需求,使得培训能够兼顾员工个人职业生涯发展、部门绩效目标以及公司的战略进程;三是将员工培训需求与公司掌握的培训资源进行正确匹配;四是在培训计划初步制定后将其反馈回各单位进行纠偏,确保最终计划的准确合理。

规范培训实施流程。为提高培训实施的效率,四航二对员工培训的组织实施流程进行了规范。严格按照“确定培训课程、约请师资、确定参训人员、下达培训通知、培训场地准备、学员登记、培训过程监控、组织培训评估与考核、记录整理与归档”的标准流程开展培训。

培训评估及体系优化。为及时掌握员工学习成效和培训体系运转状态,以便对培训体系进行更有针对性的完善和优化,四航二构建了训后三级评估机制(如表1所示),其中,通过级评估,能够较好地掌握讲师授课、课程编撰以及培训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二、三级评估的实施,则能让公司准确把握员工学习成效和知识运用情况,将评估结果反馈至来年的培训计划制定过程中,促使员工经由培训得到针对性的持续提升。

构建内部培训资源。通常来说,企业内部并不会缺乏具有丰富的业务知识和经验的骨干员工,如能将他们所掌握的知识进行梳理总结,并送达项目部传授、分享给其他员工,则能很好地解决建筑施工企业培训中工学矛盾突出、针对性不强等方面的不足。

基于上述认知,四航二于2010年起积极培养内训讲师、开发内部培训课程。选取各业务领域2到3名骨干员工组成内训师队伍,并与外部咨询机构合作,通过标准化、流程化的内训师培养“23211”模式(如表2所示),打造优秀的内训师队伍和课程库。

所谓“23211模式”,是指以课程开发形成和不断优化为主线,在课件包制作的过程中,通过训练和辅导的形式,提升和巩国内训师课程设计和讲授技巧两个方面的能力。具体包括以下流程步骤。

推进员工学习地图建设。为给员工的职业发展及针对性培训学习提供指引,使员工进一步明确学习努力的方向,增强其学习自主性,同时确保员工的成长符合企业发展所需,四航二于2014年起积极探索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流程化培养,推进学习地图建设。

员工学习地图的构建主要通过“岗位序列梳理一能力建模一培训内容设计一体系建立”的工作流程,各环节的主要内容及关注重点如下。

首先,企业需通过岗位梳理,合并内部工作职责相近的岗位,形成岗位族,并结合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明确各岗位族的职业发展通道,从而形成岗位序列。岗位序列的制定,能够大大降低课程库的冗余重复以及学习地图规划的复杂程度。四航二员工的岗位序列发展有两大途径,一是基于管理角色转变的行政发展通道,二是基于专业能力提升的技术发展通道。

其次,组织岗位序列中各层级员工代表对各岗位的KPI进行梳理和确认,并据此明确该岗位员工所需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这里所说的知识和能力应分为维持类和发展类,维持类是员工胜任此岗位需具备的,发展类则是员工在职业发展下一阶段所需拥有的。

再次,依据梳理出的岗位知识和能力,结合公司所掌握的培训资源,由各层级员工代表筛选出针对性的培训课程和学习方式,并对这些学习内容进行分类与分级,形成各职序的专业技能类学习内容以及较通用的管理培训类学习内容。

最后,汇总所有的学习内容,根据员工不同岗位序列发展路径的要求,将学习内容分为新员工学习内容、普通员工学习内容、管理路径学习内容、专业路径学习内容,并按照职业发展路径形成相应的晋级包。至此,则可形成清晰完整的企业学习地图。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篇(6)

一、依岗位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特点

人力资源管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依据岗位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仍然是主流。岗位是企业组织构成中的最小组织单元,是企业具体业务的载体。依据岗位搭建组织结构,按照岗位的任职条件将人放在不同的岗位上,达成人事匹配,同时划分不同的责任和权限,利于形成稳定的管控程序,便于企业进行有效的管理。其特点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利于管控,权责清晰。依据岗位建立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组织架构层级清晰,分工明确,不同的层级不同的岗位分配有不同的权力,承担不同的责任。公司高层下达的指令沿着清晰的路径通过层层传递到达一线,每一个岗位上的员工履行岗位说明书规定的职责,有指定的汇报对象和管理对象,确保政令统一,有条不紊地完成计划目标。由于各岗位有明确的分工,当计划拖延迟迟不能完成时,可以进行层层排查,及时发现责任漏洞,起到有效的监督管控作用。

2.员工薪酬的依据是任职岗位的劳动价值。岗位的职责与特征是决定员工所能做出的贡献大小的基础平台。员工薪酬的高低与所任职岗位劳动价值的大小呈正相关关系,每个岗位的劳动价值按照劳动复杂程度、劳动强度、劳动条件等劳动要素分级分类建立评价标准通过岗位评价来确定。依照岗位价值确立的工资是薪酬结构中重要的一部分,体现了对劳动者从事工作的补偿功能。各个岗位高低有序分层排列,不同层级不同种类的岗位根据不同的岗位价值确定不同的薪酬水平。同一层级的部门经理具有不同的薪酬水平,真正使得岗位价值合理回归,达到内部公平。

3.员工的发展通过岗位晋升实现。企业的组织架构是依据岗位建立的,各个岗位有明确的职责分工与任职条件,员工如果想进一步发展,需通过不断地转换岗位。在这种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中,员工的发展主要有横向发展和纵向发展两种途径。如果员工发现自己另有所长,更适合另外一种工作,可以横向转换到别的岗位。员工也可沿着某一专业,纵向发展,比如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再到高级工程师。

二、基于岗位序列的培训体系构建步骤

1.建立岗位标准序列。第一步,工作分析,这是体系构建的基础。进行工作分析必须以公司经营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为大前提,在流程分析和人员分析的基础上,明确职位的职责、工作关系、任职资格及考核标准,最后形成职位说明书。第二步,按照岗位的基本职能将全部岗位划分为若干独立的类别,如职能管理类、技术类、技能类、营销类等。第三步,将各类岗位按照层级和管理需要,根据一定的标准划分为若干等级,拉开层次。行政管理类的分级通常根据职级、职位的高低,技术岗位进行分级,要考虑实际存在的技能差别和进一步发展的需要。第四步,确定各类岗位之间的对应关系,要考虑两个因素:一是岗位的相对价值,这要以岗位评价为依据;二是劳动力市场价格。比如,技术专家与部门经理处于同一等级,其依据是在劳动力市场上,技术专家的市场价位与部门经理的市场价位大体相当。

2.更新培训理念。企业培训是企业为了使员工获得或改进与工作有关的知识、技能、态度与行为,以利于提高员工绩效和对企业目标的贡献,企业所作的有计划的、有系统的各种努力。培训是企业以人为本战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培训的目的不仅仅是被动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提高企业的效益,而是主动地满足员工自身发展的需要、发现人才、建立企业的文化。

3.制定培训规划。根据各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和员工实现高绩效所应当具备的素质,设置不同序列不同层次的固定培训课程。固定培训课程分为两类:基于任职资格标准的培训课程和基于胜任力模型的培训课程。在工作分析的基础上,对某一类岗位的任职资格标准进行分析、归纳,并参考对相关人员的调查,设计出培训课程。除设计固定的培训课程外,每年结合员工的需求,制定培训计划并贯彻实施。

4.培训管理与激励。设计日常的培训管理及培训激励制度,关键是把培训与员工的个人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把员工的个人利益与企业的利益紧密结合在一起。将员工是否参加培训、培训成绩如何与物质奖惩、工资等级升降联系起来或与个人职业生涯发展联系起来,前者属于外在激励,后者属于内在激励。

综上所述,尽管目前基于胜任力模型的人力资源体系已引入我国并蓬勃发展,但实际应用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企业应从现状出发,积极推行基于岗位序列的培训体系,在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完善,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篇(7)

为了适应严峻的市场竞争,提升综合实力,盘活人力资源,不少企业实行了严格的人员考核约束制度,以使员工形成工作紧迫感和危机感,从而更积极地投入到工作中。“待岗”制度,是一些企业加强人员考核的一种方式。所谓“待岗”,是企业在实行全员竞争上岗和考核末位淘汰制度中,对竞聘岗位失败或绩效考核处于末位的人员实行的一种暂时“退出”机制,即这些人员从原工作岗位中退出,一段时期内无岗位、无需承担岗位职责,同时无相应岗位薪酬,仅保留最低生活保障金的机制。待岗人员需要参加单位组织的岗位培训,培训后经考试、考查合格,方能在企业内的空缺岗位中进行双向选择,从而获得再次上岗的机会。培训后仍无法胜任岗位的,则实行“劝退”制度,要求其离职。

对于企业的待岗人员,企业的根本目的并不是“清退”人员以减少人力成本,而是为了更好地盘活现有的人力资源,激发员工的工作活力,提高员工的工作能力和积极性,使待岗人员从低生产力状态转变为可充分利用的人力资源。因而,对这部分人员进行再次培训和上岗非常必要。但如果只是简单地培训,可能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以关怀员工,促进员工和企业持续、和谐发展为出发点,对这部分人员实行员工援助计划,以EAP的视角对待岗人员开展职业辅导,才能有效地激活待岗人员的生产力。

一、EAP视域下的职业辅导

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员工压力也在加大,员工的心理和情绪问题逐渐增多。为缓解员工压力,不少企业向员工推出了EAP服务。EAP (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即员工援助计划,是由组织(如企业、政府部门、军队等)为其成员设置的一项系统的、长期的援助和福利计划。它通过专业人员对组织的诊断、建议和对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帮助解决组织成员及其家属的心理和行为问题,以此来维护组织成员的心理健康,提高组织成员的工作绩效,改善组织的管理和形象,从而建立良好的组织人文环境。EAP正被越来越多的企业所认可,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EAP服务的主要内容包括:心理健康、压力管理、家庭婚姻咨询、人际关系咨询、成瘾咨询、职业生涯规划等。根据服务的具体内容,EAP可以分为职业戒酒计划(OAP)、职业健康促进计划(OHPP)和员工提升计划(EEP)等类型。

其中员工提升计划(EEP),可视为基于EAP的员工职业辅导计划,是EAP的理念和职业辅导技术的结合。EAP 的目标与功能为职业生涯管理提供了独特的视角和内容,更加注重“人文关怀”,侧重于为员工提供帮扶,实现员工与企业的和谐发展。具体而言,EEP是指针对员工个人成长问题而制定的一套帮助计划,从员工个体认知分析着手,结合组织环境,为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管理,帮助员工确定职业发展目标,制定行动计划,提升职业适应能力,激发员工的成就动机,提升员工的“软实力”和内在长效机制。员工提升计划还强调对员工的压力进行管理,培养员工全面健康的生活形态,解决员工当前和今后可能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二、企业“待岗”人员职业辅导的必要性

企业实行考核末位和竞聘上岗失败员工的待岗制度,主要目的是为了对现阶段无法胜任岗位工作、不适应岗位职责要求的员工实行强制性的停产再培训,促使员工产生紧迫感和危机感,自觉提高工作主动性,努力提升自身的工作能力,从而更好地激活这部分人员的生产力。然而目前很多企业实行的待岗人员培训,多是对员工的一般职业能力,如电脑操作、产品业务知识或公文写作能力进行培训,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没有在分析不同待岗人员职业兴趣、能力倾向、个性特点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岗位设置、岗位任职要求、空缺岗位信息等,以及企业的不同岗位职业发展路径等,对员工进行全面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辅导,更没有对待岗人员所面临的心理压力和负性情绪进行辅导,因而往往收效甚微,无法达到促进待岗员工工作积极性的目的,使此项制度流于形式。从EAP员工援助计划的视角,运用员工职业生涯规划的技术、方法和理念,为待岗员工提供全面的帮扶,从压力管理、职业能力方面,对待岗人员进行职业辅导,才能真正盘活这部分人力资源,为企业的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三、构建EAP视域下的员工职业辅导体系

在对考核末位或竞聘失败而在企业退出机制中沦为待岗人员的员工进行职业辅导时,不能简单地对他们进行职业能力培训,而应对待岗人员进行EAP视域下的职业辅导,从心理辅导、职业性向分析、环境认知、职业能力培训四个方面入手,构建全方位、多角度的待岗员工职业辅导体系。

1.心理辅导

在企业中考核处于末位或岗位竞聘失败而退出原岗位的待岗人员,遭遇这一负性事件会自尊受挫,有些人还会因此对单位的安排感到愤怒、怨恨。待岗带来的前途不确定性,使他们产生不安全感、无奈和无助。待岗期间只领取基本生活费,使一些经济负担较重的人员感到生存的压力。以上这些问题,均容易使待岗人员产生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出现心理危机,容易做出过激行为。如不及时予以疏导,将会为待岗人员的身心健康、企业的和谐稳定带来严重隐患。因而,企业适时启动EAP,对待岗人员实施人文关怀的积极帮扶,关注待岗人员的情绪和心理,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对待岗人员进行心理辅导,是非常必要的。企业可与一些实力较强的心理咨询机构合作,开设心理咨询热线和网络咨询平台,还可为待岗员工提供免费的面对面心理咨询服务,并可召集待岗员工进行情绪压力讲座及团体辅导。通过个体和团体的心理辅导,及时传达企业对待岗人员不离不弃的信念和关爱,纠正待岗人员的认知偏差,让待岗人员学习宣泄情绪、缓解压力的方法。这对减少待岗人员的负性情绪和压力,及时传递正能量,避免他们心理障碍和偏常行为的发生,化解企业与员工的矛盾,促进企业的和谐,以及后续对待岗人员顺利进行岗位再培训,都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2.职业性向分析

对待岗人员进行职业辅导的前提,是对每位待岗人员的具体情况进行深入分析。首先,要了解他们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的原因,是动力方面的原因,如态度、认知、情绪、兴趣、价值观等,还是能力方面的原因,即员工做不好岗位工作是不愿做,还是不能做的问题,并据此有针对性地开展辅导。如果是对工作缺乏兴趣、认为工作没前途,或因待遇、晋升及人际关系问题对工作产生厌倦、不满、失望等情绪,则应以心理辅导为主,让员工转变态度,纠正认知和行为偏差,澄清问题,宣泄情绪,从而激发正能量,正面、积极地对待工作。对能力不足的,则要分析员工工作能力与岗位工作要求、标准在哪些方面无法匹配,有的放矢地对弱项进行培训。其次,要全面分析员工的职业兴趣和能力倾向。通过访谈、职业心理问卷调查、人员素质测评等方式,考查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特质等,使企业对待岗人员及待岗人员对自身有一个深入、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够在企业范围内确立具有现实意义的明晰的职业发展目标,并据此进行生涯机会评估、生涯路线选择。再次,以发展的眼光对待岗人员进行分析。这里有两层含义,一是不能以待岗人员目前的状态去否认他们经过培训可获得长足进步,并可胜任原岗位工作,甚至有可能胜任更高难度工作的可能性;二是对待岗人员的职业辅导不能仅着眼于为其解决待岗后的再次上岗问题,而要从长远发展的眼光为待岗人员制定、调整职业生涯发展的长远规划。

3.工作环境认知

工作环境认知是基于EAP员工援助的人文关怀视角,全力帮助待岗人员在个体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所在企业的工作环境,以便全方位地掌握职位信息。它有利于结合员工的个性倾向和能力专长,以“人职匹配”为原则,让员工明确职业发展目标,选择更适合的职业发展路径,尽快摆脱待岗状态,重回工作岗位。环境认知主要了解与员工职业生涯相关的工作环境机会和威胁。企业可以举办待岗人员讲座,让待岗人员了解企业的组织架构和岗位体系;可以提供动态更新的企业空缺岗位信息,让待岗人员及时了解企业的岗位供给信息,避免信息不对称;还可通过网络平台岗位资料,让待岗人员掌握各种岗位的特点、性质、能力要求和任职条件;也可尝试组织待岗人员与企业各部门的双向选择聘用会,让待岗人员尽快找到适合自己个性倾向和能力特点的工作岗位。

4.职业能力培训

在对待岗人员进行心理辅导、个体职业性向分析和企业工作环境分析的基础上,应根据待岗人员的情况、特点、职业能力水平,以及企业发展和岗位职责的需要,还有待岗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按照缺什么补什么,需要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待岗人员职业能力培训。

培训时应遵循针对性、可行性、实践性和前瞻性的原则。针对性,是指培训要注重个性化和差异化,针对待岗人员的特点组织培训内容和采取培训方式。可行性,是指培训内容不能超出待岗人员现有知识能力的接受水平,培训的难度应控制在待岗人员经过努力可以掌握的程度上。实践性,是指应考虑成人的特点,在培训方式上多采用案例教学、工作现场实训和师带徒的方式,少用单纯的职业知识课堂讲授方式。可以适当引入教练技术,不要直接灌输知识和技能,而是通过方向性和策略性的提问和对话,启发思维,引导受训者发现自己的局限和盲点,发掘自我潜能,探求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从而提升表现。

此外,针对部分待岗人员动力不足的情况,还可运用EAP 进行员工成就动机的训练。从优化、训练员工良好的个性品质诸如自信心、独立性、自我实现需要等着手,引导员工提升内在意愿,制定自我规划,改变自我态度。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充分利用企业待岗人员的人力资源,只进行一般职业能力培训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引入EAP员工援助计划,在EAP视域下进行职业辅导,建立心理辅导、个体分析、工作环境分析、职业能力培训四位一体的职业辅导体系,有助于促进待岗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提升工作能力,促使待岗人员在企业内顺利再就业,有效激活待岗人员的生产力,有利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形成企业和谐发展的凝聚力。

参考文献

[1] 张宏如,赵永乐.EAP视阈下知识型员工的职业生涯管理[J].中国人才,2009,(12).

[2] 陆坤,向刚.企业持续创新内部人才激励机制研究[J].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

[3] 宋海文.国企员工职业生涯发展机制研究[J].经济生活,2012(7).

[4] 王东霞.基于优势管理和教练技术的员工辅导体系[J].财经界,2012.

[5] 马艳丽.构建企业员工职业发展平台的实践与思考[J].科技创新导报,2012.

[6] 赵喜霞,林巧.儒家人本哲学思想与人力资源管理的契合点[J].经济研究导刊,2010(15).

[7] 时勘,王欣丽,徐敏.员工援助计划在中国的发展思考[J].新资本,2006(3).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篇(8)

作者简介:王立新(1982-),男,河北承德人,河北承德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主管,经济师(河北 承德 067000),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2);王世君(1972-),男,河北承德人,河北承德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主任,经济师。(河北承德067000)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6-0016-02

近年来,随着电网建设速度的不断加大,设备的不断更新,电力企业对员工技能和从业素养的要求日益提高;另一方面,人员的构成较过去已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员工在实践方面的经验和技能都比较欠缺,动手能力相对较弱,这也是人力资源管理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迫切需要那些在一线岗位上工作多年,具有较强实践经验的老同志、老师傅,通过“师带徒”培养模式,把熟练的技能、丰富的经验和良好的工作习惯传承下去、传播开来,促进新一代员工的健康成长。然而,传统的“师带徒”培训模式存在自有的弊端,越来越不适应培养现代高素质员工的要求。

一、传统“师带徒”培养模式存在的弊端

传统“师带徒”培训模式自有的弊端主要表现在:(1)培训知识缺乏系统性,徒弟对知识的掌握具有很大的片面性;(2)同一徒弟由不同师傅培养,所学到的技能可能具有差异性;(3)培训评估体系不科学;(4)公司职能培训部门对“师带徒”缺乏有效的系统性指导,培训工作不系统。

二、现代的能力管理体系

能力管理体系作为现代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之一,通过能力管理体系建设构建各岗位能力标准、评价方法,将岗位胜任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支持企业发展战略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行为紧密结合,并应用信息技术实现对员工能力的定量化的科学评价。能力管理体系包括能力素质模型、能力评价系统、能力信息系统和能力评价结果应用四大部分。

1.能力素质模型

能力素质模型分为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部分。核心能力是反映企业的核心价值的文化,是为使企业成功实现战略目标,每一名员工必须具备的能力。专业能力是某一类专业性岗位所需要的特定的知识、技能、行为和观念。

2.能力评价系统

能力评价主要采取360°民主测评。选取与被测评者日常工作相关联的上级、同级或下属员工进行能力评价,判断被测评者在各级人员中的能力水平。建立科学合理的测评程序和确定参与测评者结构比例,与被测评者日常工作相关联的上级、同级及下属员工按照2∶4∶4的比例进行选取。

3.能力信息系统

在信息系统中建立能力模型和测评流程,提供典型的测评方式。对能力管理和绩效管理、培训管理、职业生涯管理等模块进行有效集成。

4.能力评价结果应用

通过对专业能力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有的岗位专业能力没有达到目标值,专业能力有待改进提升。分析能力差距,确定能力提升方案,改进培训计划,突出培训重点。

三、能力管理体系与“师带徒”相结合的具体实践

能力管理体系与“师带徒”相结合,使“师带徒”培训评估系统实现三个方面功能:一是培训体系科学化。使师傅传授内容精细化和定量化,便于操作和评估;二是培训体系系统化。针对岗位能力素质模型量身制定培训计划,着力提升徒弟的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等综合素质;三是培训体系动态化。阶段性进行评估,针对未达到的能力重点培训,对培训实现闭环管理,促使培训活动良性循环。通过签订师徒合同、建立能力素质模型、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师带徒、能力测评、培训评估等工作流程,确保“师带徒”传统培训模式更加科学合理。

1.能力管理体系与“师带徒”相结合工作流程

能力管理体系与“师带徒”相结合分为准备阶段、师带徒阶段和评估阶段,具体工作流程见图1。

2.主要流程说明及做法描述

以一名新进大学毕业生被分配到调度中心保护班调试工岗位为例,预期经过两年的“师带徒”培训,达到调试工岗位职责标准。需经过以下流程:

(1)签订师徒合同。首先是甄选师傅。师傅必须具备电力企业的优良传统精神,有一定的理论水平和工作经验,敬业爱岗,并且能够文明从教,悉心传艺,具有较丰富实践经验和相关职业技能资格的生产骨干型或技能型人才。师徒结对是在师徒双方自愿的基础上,由基层组织推荐,最后由公司人力资源部审核确定。

师徒选定后,双方在自愿、平等的基础上签订师徒协议,确保师带徒效果。师带徒协议书包括协议目标、师徒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合同期限、考核兑现等内容。通过订立师徒协议,切实把好培训质量关,促进师带徒工作的扎实开展。

(2)建立能力素质模型。以生产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建设为基础,借助ERP能力管理系统,构建能力素质模型。能力素质模型分为核心能力和专业能力两个部分。核心能力包含8个能力标签,专业能力包括20个能力标签。针对每个专业能力标签设计了“基本应用、熟练掌握、精通、创新”四个能力层级标准,每个能力标签都按四个层级进行量化标签描述。各层级能力目标值代表岗位应达到能力标准基本要求。

组织师带徒考核小组对岗位进行能力评估并打分。小组成员需较全面了解调度中心职责分工和岗位情况,结合公司自身特点,将岗位胜任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支持企业发展战略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行为紧密结合,形成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人力资源部负责对岗位的能力标准进行平衡审核。具体建立的能力素质模型专业能力如表1所示:

层级标准说明:

1-基本应用:能处理常规工作,按规则办事,能够顺畅处理岗位常见问题;

2-熟练掌握:有一定的经验积累,面对问题能够结合经验判断,对领导提出的合理化建议,实现妥善处理;

3-精通:工作能够独当一面,并能解决非常见问题,能指导其它同事解决相关工作问题,能归纳总结工作经验,从中概括出基本规律或方法,用于常规工作指导;

4-创新:面对工作中的新情况,能够提出持续改进建议,实现专业创新,促进管理。

(3)制定培训计划。根据师徒协议既定的目标,结合建立的岗位能力素质模型,制定出具体的、切实可行的培养计划。由于“师带徒”为一对一的培训方式,而且整个培训教学融于生产过程之中,因而培训计划的目标控制具有阶段性的特点。具体的培训计划如表2所示。

(4)实施师带徒。师傅应根据培训计划及培训内容,按分阶段培训目标计划,结合日常工作,向徒弟传授岗位技能和知识;应阻止徒弟从事不能胜任的现场工作,保证无安全事故发生;应结合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实施培训,确保徒弟达到相应的能力。

(5)能力测评。培训的目的是提高能力,而能力是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因此,评价培训的效果就是要看徒弟是否在工作行为上发生可观察性的变化,这种变化能否带来工作绩效的提高,以判断所学知识、技能对实际工作的影响。

能力管理体系的能力评价系统是根据能力素质模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员工的各项能力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岗位适应度,找出能力差距,确定培训计划发展方向。核心能力评价采用行为事例与360°测评相结合的方式;专业能力评价采用360°测评方式。

依托ERP能力管理体系评价系统,将保护调试工的能力素质模型导入系统中,选取师带徒考核小组中与徒弟接触最多的上级、同级及下属员工按照2∶4∶4的比例进行测评。测评时间按照培训计划阶段性进行,对徒弟能力进行360°评价,彻底解决了传统“师带徒”采用“师傅写份工作鉴定或徒弟撰写工作总结”的模糊评价方法。

(6)培训评估。通过对专业能力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有的岗位专业能力没有达到目标值,专业能力有待改进提升。通过系统将能力管理与员工绩效相结合,针对绩效差距,分析能力差距,确定能力提升方案,改进培训计划,动态调整培训课程,有的放矢突出培训重点,提升欠缺的能力,直至达到岗位能力标准。如图2所示:

四、小结

传统“师带徒”模式引进能力管理体系过程的几点有益尝试:

1.促进培训评估体系科学合理

有效的培训效果评价是促进培训活动良性循环的有力保证。“师带徒”培训深度融合能力管理体系,使其培训、评估体系科学化、精细化和定量化,能够得到真实、客观的评价结果,不断提高培训质量和效率。通过人力资源部对公司“师带徒”工作的有效系统指导,使整个培训评估流程更加系统化、合理化,保证了整体工作有效扎实开展。

2.提高员工与岗位适应度

新进大学生在校期间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师傅在带徒过程中通过能力素质模型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徒弟可以有的放矢学习专业能力,加快工作角色的转变,尽快地融入工作,提高与岗位适应度。

3.激励员工提高能力素质

通过师带徒-评估-师带徒有效循环,针对岗位要求结合徒弟素质状况,查找在实际工作中的能力短板,有的放矢突出培训重点,量身定做培训计划,动态调整培训课程,提高培训效率,进一步激励徒弟提高能力素质。

4.实现公司战略目标与员工能力的有效承接

能力管理是将人力资源战略和公司整体战略紧密结合的一个重要工具,而能力素质模型是将岗位胜任所需的知识、技能与支持企业发展战略所需的知识、技能与行为紧密结合。能力管理与“师带徒”有效结合,促使徒弟准确理解公司的期望和要求,明确改进发展方向,不断完善自身的能力水平,保持人才优势,确保公司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参考文献:

[1]徐芳.培训与开发理论及技术[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2]崔平.技术传承的创新与实践[J].陕西电力,2006,(4):85-87.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篇(9)

培训的目标是为企业服务,员工的素质技能必须满足企业需要。因此,培训工作首先是要与企业重点工作相结合,明确培训目标和方向,努力为企业发展服务。

结合企业阶段性工作、发展战略,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修编培训教材,正确把握培训方向,才能有力促进工作的开展,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要划定长期、中期、短期重点工作,分阶段组织制定培训计划。将员工根据技能水平划分为A、B、C类,A类员工精通岗位技能,是员工群体中的精英或技能专家;B类员工熟练掌握岗位技能,满足岗位需要,处在员工群体的中等;C类员工是不能满足岗位需要,只能从事简单工作,处在员工群体的下游。针对不同类别员工,结合企业实际工作,有的放矢地开展培训。对于A类员工,主要培训企业发展前沿技术,为长远规划做准备,满足企业未来发展需要。对于B类员工,主要培训企业当前重点工作,满足中期及当前需要,同时选拔拔尖人员,充实到A类员工中。对于C类员工,主要培训应知应会等基础理论和操作,使其尽快满足企业生产需要。这样在满足企业阶段重点工作需要的同时,兼顾了未来长远,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人才梯队,使企业更具发展后劲。

二、与员工个人目标相结合

培训是员工最大的福利,在满足企业发展需要的同时,也为员工个人发展创造条件。企业需了解员工的发展需求,将培训工作与员工个人发展目标结合起来,为员工创造更多的发展机会。

首先,要充分了解员工需求,帮助其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岗位晋升、技术等级提升等方面的目标和阶段。根据个人未来发展目标,逐个阶段分析员工需具备的知识、技能、学历、经验等需要达到何种水平,然后选择具体的培训内容。例如,晋升值班经理,需要具备管辖范围内全部岗位的工作经验,在培训中应注意安排轮岗,使其在计划时间内将各岗位轮换完毕,掌握所需经验。此外,还应敞开晋升通道,对于学历等方面先天不足的员工,鼓励参加学历教育,弥补不足。同时,应阶段性开展技能鉴定考试、职称计算机、职称外语等多项培训,帮助员工实现自我发展需要,提高其忠诚度,增强企业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最终达到双赢的目的。

三、与薪酬考核机制相结合

要将培训工作作为薪酬考核的重要项目,引入“全员参与、双向考核、严格奖惩、重在激励”的培训考核模式,调动员工和培训教师的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

要将员工奖金收入的一定比例作为培训奖单独考核,成为培训工作的专项奖励,根据培训成果奖优罚劣,形成一套科学的考评体系。一方面,对员工分为平时学习和考试考核两个环节。平时学习情况由教师定性评定,考试考核按照成绩高低定量评定,将两者作为员工培训奖金的考核依据,奖优罚劣,调动员工学习的积极性,使“要我学”成为“我要学”。另一方面,要对培训的组织工作,包括教师授课、名师带徒等环节进行考核。按照专业成立教研组或课题组,由组长牵头编制教材、编写教案。对培训效果进行双向考核,组织员工打分评定课程满意率,同时结果作为教研组和授课教师的考核依据,形成了双向激励。

四、与岗位管理相结合

培训成果应当体现在岗位上,使岗位竞争、人员流动满足岗位需求。为使员工了解自己的定位,使其参与培训的目的更明确,在培训中应注重加强岗位教育,使员工找准定位、明确职责,有效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应合理细化岗位管理体系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方式对员工实行动态管理,制定的措施符合实际、切实可行。在岗位管理体系的设置上,需要努力为员工发展创造平等的机会,真正创造“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良好环境。 同时,将培训成果作为岗位管理体系细化目标的重要内容,将不同阶段的培训目标纳入岗位管理体系,严格考核,鼓励先进,鞭策后进,提高员工的整体素质。

总而言之,要把人力资源从潜在的生产能力转化为生产力,就必须加强培训。只要将培训与企业战略、生产经营、员工需求等方面有效结合,就能有效提升培训效果,构建起一支素质高、能力强的员工队伍。

参考文献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篇(10)

作者简介:高潇(1979-),女,辽宁辽阳人,辽阳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干部管理专责,政工师。(辽宁 辽阳 111004)王小溪(1982-),女,辽宁辽阳人,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对外联络部品牌建设专责,经济师。(辽宁 沈阳 110020)

中图分类号:G7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0079(2012)36-0005-02

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公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辽阳供电公司在原有培训制度与人才培养机制基础之上创新性地提出“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这一理念。经过一年多的实践运行,公司已经掌握了可以复制并能广泛运用的典型经验。

一、公司培训管理现状

人力资源开发管理工作是公司改革与发展的前提,也是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重要条件。为全面提升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水平,创新和完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机制,辽阳供电公司在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管理方面下足功夫,从培训规划、培训形式、培训激励、培训组织实施与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但在实际管理工作中也一直存在一些问题与困惑,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培训准确性不足

培训准确性是指培训能否准确地反映企业在培训方面的需要。培训准确性主要由培训需求的科学性决定。培训需求来源不仅包括组织需求,还包括岗位需求和员工个人需求。实际操作过程中培训需求往往只偏重于组织层面,而忽视了岗位需求和员工个人需求。这种做法一方面使培训工作失去了主线,并容易造成重复培训和盲目培训两个弊端;另一方面使员工失去了学习热情,影响了培训管理工作的全员参与。

2.培训内容零散

培训内容的确定主要通过“自下而上”的形式进行。由于基层单位和班组对培训内容缺乏深刻的理解与认识,在上报培训内容过程中往往仅凭个人经验进行主观判断。辽阳供电公司在对最近五年的培训计划进行整理和统计过程中发现,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内容比较零散,明显缺乏系统性和连贯性,也没有形成按专业和阶层进行分类的课程体系。

3.培训目标不明确

培训要达到什么效果、课程内容的深度要设置成什么水平往往仅凭感觉进行描述,造成培训目标导向性不强。相同的一个培训内容对于不同的岗位,其培训深度应不尽相同;同一个培训内容对于相同岗位的不同员工,其培训目标也要有所不同。由于操作过程中对培训目标的制订缺乏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员工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培训效果,对培训资源也是一种无形的浪费。

4.培训效果评估粗放

培训效果是衡量培训管理工作的关键指标,也是企业进行培训决策的重要依据。如果培训效果无法明确,那么培训规划就失去了指引。公司对培训效果评估管理工作仅停留于基础层面,目前主要通过学员满意度调查、撰写培训心得报告和考试三种形式进行评估,而对学员行为改变和对企业效益影响等深层次问题缺乏有效的评估。

二、存在问题的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辽阳供电公司人力资源部对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在现有培训管理制度和操作模式的基础上进行了局部优化与机制创新。经过一年左右时间的试点运行,从中总结出了一套主线清晰、结构严谨、流程顺畅、目标明确的“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

“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的宗旨在于培训必须以岗位对员工的能力要求为基础,以员工素质能达成岗位需求和能持续支撑企业发展为最终目标。为达成企业战略目标,岗位对员工的能力有哪些要求、这些能力应达到什么程度、员工素质结构和水平现状如何、员工素质与岗位要求的素质之间是否有差距、差距有多大等等一系列问题正是“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的起点。只有站在这个起点之上对公司培训管理工作现状进行系统分析才能从中找到问题的根源,制订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

“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包括岗位关键素质提炼、岗位素质模型构建、员工素质差异查找与分析、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培训计划与实施和培训效果评估六大部分。该体系具体管理内容及之间的关系详见图1所示。

三、体系建设步骤

1.岗位关键素质提炼

岗位分析又称工作分析,是指全面系统地梳理、确认岗位工作内容、工作重要程度和工作输入输出的过程。岗位分析应遵循分类原则、细化原则和区分重要程度的原则。首先,将岗位从事的工作内容进行分类。工作分类应以工作性质为标准逐级展开。其次,进行工作细化。工作细化是指将工作内容分解成不可再分的独立作业动作。再次,对细化后的工作任务按重要程度进行区分。工作任务重要性通常可分为“很重要”、“重要”和“一般”三种级别。

实际操作过程中,工作分类的结果往往会出现“重叠”和“不从属”两种现象,这时可以将无法分类的工作内容单独归为一类。在工作细化过程中往往无法做到“不可再分解”的程度,这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将工作内容细分为工作模块、工作单元和作业动作三种粗细级别。在区分工作重要程度时,有些工作不易归级,这时可以采取“就高不就低原则”进行操作。工作重要程度划分应遵循时间原则、影响原则、例行原则和专业原则。

2.岗位素质模型构建

岗位素质是指对素质的内涵、外延进行界定和说明。素质定义应遵循描述清晰原则和通俗易懂原则。在素质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确定岗位要求员工素质所需要达到的程度。岗位素质通常可以分为“初级”、“中级”、“高级”和“专家级”四个等级。

3.员工素质差异查找与分析

以岗位素质模型为标准对员工现有素质进行测评,从中发现员工素质与岗位要求素质之间的差异程度。员工素质测评工作是一项严谨的工作。素质测评通常分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为每一类素质开发一种科学的测评工具;第二步,对每种测评工具进行效度和信度评估;第三步,对测评工具进行试测与修正;第四步,以岗位素质模型为依据对员工现有素质逐一进行测评。常用的员工素质测评工具主要有:卡特尔16PF测试、MBIT测试、动机测验、无领导小组测试、结构化面试、文件筐测试、投射测验、关键行为事件访谈、工作样本测试、背景资料分析、专业能力笔试和专业能力操作。

4.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

培训需求调查与分析是制订培训规划和计划的前提条件。培训需求的来源通常有三个层面。第一层面是岗位需求,第二层面是组织需求,第三个层面是员工个人需求。岗位需求是以岗位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为基础、以员工能力满足岗位素质模型为导向的培训需求;组织需求是以班组、基层单位和公司本部对员工能力的要求为基础、以员工能力满足组织发展需要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员工个人需求是指员工以自身需求为基础、以满足自身能力提升需要为导向的培训需求。岗位与组织培训需求是刚性培训需求,也是培训需求的核心来源。员工个人培训需求是补充性需求,是提升员工积极性和参与度的辅需求。

5.培训计划与实施

培训计划本着遵循省公司培训规划和计划基础上进行编写。培训计划需站在公司全局的角度综合分析培训的重复性、必要性和阶段性三个问题,从而制订分阶段、有重点、有层次的培训计划。培训组织与实施的重点工作在于根据培训计划开发横到边的专业别课程体系和纵到底的阶层别课程体系,从而建立基于胜任素质的系统性课程资源库。

6.培训效果评估

根据培训内容设计不同的培训效果评估方法和选择不同的培训效果评估层次。学习层次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了解学员对培训的整体感受,一般可以通过满意度问卷进行调查;学习层次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学员对知识、技能了解和掌握的程度,可以通过撰写学习心得报告、考试、测试、知识问答和技能竞赛等形式进行;结果层次评估的主要目的在于评价培训对学员行为的影响方向和程度,通常可以使用日常工作观察法、关键人物访谈法和工作考核法三种形式进行;效益层次的评估主要目的在于评估培训对企业带来的经济效益,通常使用ROI法(投资回报率)进行。

“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是经过实践检验并以实效为宗旨的管理体系,其主要作用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解决了培训主线不清的问题,使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紧紧围绕在以胜任岗位工作和支撑企业发展为核心的主线周围。第二,极大激发了员工的学习热情。因为基于胜任素质的员工培训与人才培养体系不仅考虑到岗位与组织的培训需求,还首次将员工个人需求纳入到调查与分析的范围。第三,节省了大量成本。该体系的出发点是岗位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当多数员工能力达成或超出岗位需要时许多培训项目就可以暂缓执行,从而避免了重复培训的弊端,并为企业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

参考文献:

具体岗位培训工作计划篇(11)

在企业竞争与持续发展的新潮流中,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是,在当今这个讲求实力制胜的时代,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再造与增强不仅有赖于资本和技术实力,更重要是取决于自己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总体实力,即组织中人力资源总体的综合素质状况和水平。烟草行业在“卷烟上水平”目标任务的指引下,对行业各项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在人力资源素质要求方面尤为突出。因此,郴州市烟草公司顺应时代潮流,结合行业实际,在公司范围内进行了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构建与应用的探索研究,以期不断提升员工素质,促进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一、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基本概念及作用

(一)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基本概念

胜任素质(Competency)又称能力素质,在组织管理中是指驱动员工做出卓越绩效的一系列综合素质,是员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知识、技能或能力、职业素养、自我认知、特质等素质的集合。最早将胜任素质这一概念应用于实践的是哈佛大学教授麦克里兰。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是为完成某一特定岗位工作,实现高绩效工作目标所要求的一系列胜任能力要素的组合。岗位胜任素质模型自其诞生之日起就被应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方面,实践证明,运用胜任素质模型可以提高企业的人力资源质量,提升组织竞争力,从而推进企业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胜任素质识别是指能否显著区分员工的工作绩效差异是判断某项胜任素质的唯一标准,即实际工作业绩卓越和业绩一般的员工在该项胜任素质上的行为表现是有明显差别的。识别员工的能力素质或岗位胜任特征可从核心素质、通用素质、专业素质三个方面进行。其中,核心素质是基于公司的企业文化及价值观出发,是针对公司所有员工的、基础且重要的要求,它适用于公司所有员工,是公司所有员工开展业务时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素质要求和共同遵守的行动标准。通用素质指那些普遍适用于多方面的岗位,但对具体岗位的重要程度的掌握层级不同,具备多个等级标准的素质和能力,主要体现在某些职位族、岗位群或某部门的岗位共同通用的素质。专业素质是依据岗位所处的专业业务领域不同,岗位任职人为履行某类部门职责或是岗位职责所必需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

(二)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的作用

岗位胜任素质模型是对企业某一岗位高绩效人员的行为特征的描述,员工可根据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的要求,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达到胜任岗位、实现高绩效的目的,进而可使企业实现高绩效,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主要作用体现在以下方面:1确定了企业战略性人力资源规划的导向和标准;2制定绩效标准,发现绩效差距,为进行公平、客观的绩效反馈提供了依据;3作为决定绩效的驱动因素之一,影响企业薪酬分配的价值取向与结构;4对人员培训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是明确培训目标、设计培训课程、确定培训内容、评估培训效果的基础;5界定核心人才的范围,确立核心人才的职业发展目标,有针对性地培养有潜质的后备人才;6为有效地规划个人职业生涯提供了依据和参考,同时,使员工的职业发展路径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有机结合。

二、郴州市烟草公司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的构建

郴州市烟草公司基于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的原理,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在全市系统内构建岗位胜任素质模型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

(一)明确企业发展战略目标

企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建立胜任素质模型总的指导方针,郴州市烟草公司紧紧围绕行业“卷烟上水平”的目标任务,着力分析影响企业战略目标实现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企业面临的挑战,然后提炼出企业员工应具有的胜任素质,从而构建符合企业文化及环境的胜任素质模型。

(二)确定目标岗位

企业战略规划的实施往往与组织中的关键岗位密切相关,因此在建立胜任素质模型时,首先选择那些对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起关键作用的核心岗位作为目标岗位,然后分析目标岗位要求员工所应具备的胜任力特征,从而构建符合岗位特征的胜任素质模型。

(三)界定目标岗位绩优标准

企业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是界定绩优标准的基础。郴州市烟草公司通过对目标岗位的各项构成要素进行全面评估,区分员工在目标岗位绩效优秀、绩效一般和绩效较差的行为表现,从而界定绩优标准,再将界定好的绩优标准分解细化到各项具体任务中,从而识别任职者产生优秀绩效的行为特征。

(四)选取样本组

根据目标岗位的胜任特征,在从事该岗位工作的员工中随机抽取绩效优秀员工(3~6名)和绩效一般员工(2~4名)作为样本组。

(五)收集、整理数据信息

收集、整理数据信息是构建胜任素质模型的核心工作,一般通过行为事件访谈法、专家数据库、问卷调查法等方法来获取样本组有关胜任特征的数据资料,并将获得的信息与资料进行整理和归类。

(六)定义岗位胜任素质

根据归纳整理的目标岗位数据资料,对实际工作中员工关键行为、特征、思想和感受有显著影响的行为过程或片断进行重点分析,发掘绩优员工与绩效一般员工在处理类似事件时的反应及行为表现之间的差异,识别导致关键行为及其结果的具有显著区分性的能力素质,并对识别出的胜任素质做出规范定义。

(七)划分胜任素质等级

定义了目标岗位胜任素质的所有项目后,应对各个素质项目进行等级划分,并对不同的素质等级做出行为描述,初步建立胜任素质模型。

(八)构建岗位胜任素质模型

结合企业发展战略、经营环境及目标岗位的实际情况,将初步建立的胜任素质模型与企业、岗位、员工三者进行匹配与平衡,构建岗位胜任素质模型。

(九)使用和完善

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建立之后,要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各项工作进行衔接,并通过沟通、交流和培训向公司各个层级的员工宣传、贯彻、推广,打消员工的顾虑,获得理解和认同,以保证实施的效果。及时取得反馈,对发现的问题做必要的改进。

三、郴州市烟草公司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的应用

建立岗位胜任素质模型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员工的能力素质与工作岗位和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相一致,主要可应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岗位胜任素质能力测评

在建立起公司《岗位胜任素质模型》以后,通过对员工的岗位胜任能力开展科学测评,从而进行有效的员工素质评价。郴州市烟草公司的主要做法是:

1开展公司岗位胜任素质能力测评培训。做到员工人手一册《郴州市烟草公司岗位胜任素质能力测评指导手册》,手册内容包括公司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和岗位胜任素质词库。结合手册进行岗位胜任素质测评培训讲解,让员工了解岗位胜任素质能力测评的意义和目的,并熟悉和掌握岗位胜任素质能力测评的操作流程。

2采用民主测评(360°测评)和专业测试两种形式对员工岗位胜任素质能力进行测评。建立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后,各岗位的胜任素质已经有了清晰、通俗易懂的行为标准。员工评价时很容易掌握,并能够根据被测评人的日常工作行为做出客观评价。民主测评由公司根据每项素质测评中员工本人、员工上级或下级、员工互评的分数按4:3:3的比例进行统计计算,形成民主测评结果。公司为了在专业素质方面更好地掌握员工素质能力的差距,进行了基层岗位专业素质问卷考试,得出专业素质测评结果。将民主测评和专业测试两项综合得分汇总后,得出员工最后的测评得分。

3开展员工胜任素质测评分析。通过员工素质测评结果统计以及运用雷达图等方式全面分析各员工测评结果与对应岗位素质标准之间的素质差距,全面反映员工与岗位素质模型的匹配程度,查找员工素质差距,对员工作出科学、合理、客观的评价。

(二)建立健全员工培训发展体系

根据郴州市烟草公司基层岗位员工素质能力测评与测评结果运用管理办法,每年年底公司通过测评的结果,清晰掌握岗位任职员工的个性能力缺失和所有岗位员工素质共性缺失的情况,并围绕这些数据开展培训需求分析,制定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主要做法是:

1制定公司培训计划。以未达标的素质为载体,对于有50%以上员工未达标的素质,公司将采取“引进来”的培训方式,如委托培训机构、外聘讲师或由内部培训师担任讲师,组织开展集中培训;同时,要求未达标的人员必须修完该项课程,其余人员可依据自身的意愿选修该课程。对于有50%以下员工未达标的素质,则采用“送出去”的培训方式,即将参训人员派送至社会培训机构进行培训,个人也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申请自行参加相应的培训项目。

2个人提升计划。年度员工素质测评报告出来以后,员工按照培训需求分析标准,识别未达标或基本符合的岗位素质,针对未达标的素质制定个人成长培训计划,报请所在部门领导批准,人力资源部门审核后,进行培训,期间发生的相关培训费用由公司承担。通过针对性的培训,不仅完善了培训管理体系,使培训针对性更强,培训监督更有力,培训评估也更为有据可依。

3培训结果与效果评估。为了充分检验员工的培训结果和培训效果,公司建立了以学分完成情况和阶段性岗位素质测评报告为载体的双维度培训评估体系,即通过员工当年度完成的岗位培训学分来检验员工年度培训的结果,通过阶段性的素质评估报告来衡量公司及员工具体执行某项培训的最终效果。公司每年将每位员工的培训评估结果载入员工个人的年度培训档案。培训评估结果将作为员工岗位管理、薪酬管理体系方面的重要依据,逐步强化对员工培训工作的激励作用。

四、结语

郴州市烟草公司在构建岗位胜任素质模型和应用于实际工作的过程中,将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和经营策略转化成清晰明确的岗位胜任素质标准,构建了公司战略执行力的管理体系;以模型确定的岗位素质标准为依据,建立了员工素质评价体系;根据员工现任岗位和职业发展的需要开展素质测评,科学分析员工与岗位的素质匹配程度和素质差距,为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决策和员工发展计划提供依据。这一系列工作均符合国家局、省局总的指导方针和路线,对人才队伍建设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促进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也具有一定的意义。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