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目前的经济趋势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5 16:53:43

目前的经济趋势

目前的经济趋势篇(1)

1 概述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及未来经济形势的判断影响着政府、企业或个人对市场的决策和调控的决策。在实际分析和判断中,如果忽视了正确的原则可能造成宏观经济判断上的分歧,使得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与判断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难以确保我国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相关部门必须科学合理的分析与判断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准确的把握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而提高个人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促进政府部门经济调控的有效性。

2 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情况

2.1 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势与机遇 一是我国经济顺利驶入了稳定发展的正常航道;二是内生性增长机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三是中国出口呈现出了恢复性增长的趋势。

另外,目前中等收入国家向逐步向高收入国家迈进,内需潜力巨大;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企业在面临市场经济改革或者调控时,自我发展能力和适应能力逐渐增强;国民储蓄率较高,对宏观经济政策发展空间较大等。

2.2 中国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与矛盾 首先是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我国通胀压力有增强的趋势不利于市场调控,使得我国房地产行业和汽车行业无法形成新的增长点,房价、物价持续上涨。另外地方债务风险、局部金融风险仍然存在并在积累,诸多中小型企业发展遇到了资金短缺的问题,出现一方面贷款宽松,一方面贷款难的问题同时存在,给货币政策宏观调控带来了巨大的阻力。

3 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及未来趋势判断需要把握的问题

3.1 确定经济变量合理的参照 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的分析以及未来趋势的判断,涉及到的宏观经济变量范围较广,往往需要正确的确定相关参照值,参照值可以是正常值、过去值或者目标值,往往需要根据实际的经济变量,以确定不同意义的参照值。就GDP增长率来讲,其主要反映的是宏观经济运行态势的一个经济变量,因此可以将潜在的GDP增长率作为参照,也可以将目标增长率作为参照。实际GDP增长率下降或者上升并非都意味着宏观经济趋坏或者趋好,应该是趋近于潜在GDP增长率的实际GDP增长率上升,意味着宏观经济发展形势趋好;背离潜在GDP的实际GDP增长率上升,意味着宏观经济发展形势呈现不好的趋势。

3.2 区分经济变量临时性波动和趋势性变化 经济变量的变动往往呈现临时性和趋势性,对于这两种波动形式必须进行准确的区分与判断,切不可将两者混淆。对于2011年2月份我国出现进出口负值,有人认为主要原因是中国贸易顺差多年一直扩大的趋势造成的。但是实际上造成我国进出口长期顺差的原因是消费率过低、储蓄率过高。储蓄率过高造成投资率过高,提高了产能,这必然会使得出口扩大、进口减少,造成顺差增加。这种中国经济的失衡是长期形式的,而个别月份的变化只是临时性波动,不会是趋势性波动。对经济变量临时波动和趋势波动变化的正确区分,能帮助企业决策者正确的判断宏观市场经济的发展趋势,提高企业市场变化的适应力。

3.3 加强通胀预期的管理 首先大力扶持农业生产,对农业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和市场规则加以监督与管理,有效防止炒作投机。同时提高国际市场上商品价格变动的重视程度,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缓解通胀带来的压力。另外,需要根据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发展的趋势适度提高存款利率,加快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步伐,促使合理均衡汇率的形成。通过强化通胀预期的管理,在分析和判断我国宏观经济的发展形势上,对其进行宏观的调控,能有效的促进我国市场经济健康、稳定的发展。

3.4 重点调控房地产市场 首先应结合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实际情况,建立有针对性的住房供应机制;加快廉租房住房建设,使其因商品房投资下降给我国经济造成不利影响方面起到一定的弥补作用。对于商品房供应通常需要及时进行动态检测,对不合理的住房需求进行制止与疏通,促进我国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另外还应该强化房产税的推动工作,积极完善相关的财税和金融政策,加强房地产信贷风险的管理,为房地产市场提供更多的住房资源,在缓解市场不合理住房需求的同时,也对我国宏观经济进行了调控,有利于未来房地产市场的良性发展。

4 结束语

一直以来,对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与判断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面对目前我国宏观经济存在的问题与矛盾,必须全面、深入的分析,对相关措施进行准确的把握,确定经济变量合理的参照,区分经济变量临时性波动和趋势性变化,强化通胀预期管理与房地产市场的调控,有利于相关企业和部门对宏观经济进行实时的了解,并对未来市场经济发展的趋势进行掌控,从而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经济措施,实现企业稳定、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富民,梁学栋.宏观经济、政府规制与房地产市场发展――政策调控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研究论坛综述[J].经济研究,2012,

目前的经济趋势篇(2)

[DOI]10.13939/ki.zgsc.2016.24.232

经济全球化发展使各国面临着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各国也加强了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重视,不断更新发展贸易手段及策略,以保证本国经济的发展能够适应新形势下的国际市场变化。现阶段,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朝着新的方向发展,逐渐呈现出了规范化、多元化等趋势,各国还需加强对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的分析预测,以推动本国经济健康发展。

1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的效益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能够通过相互作用提升各国经济效益。经济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保证其国际地位稳固的重要因素。新形势下,国际经济的发展使其经济增长模式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并对各国提出了转变自身经济发展方式的新要求,使其能够融入到全球多元经济发展体系中,进一步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而国际贸易的发展又能够促进各国之间的经济交流,提升各国经济水平和经济竞争力,实现国际经济的大幅度增长。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能够促进各国企业发展。各国企业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面临着众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不断提升自身竞争力以保证能够立足于国际市场,这便大大提升了企业的国际竞争意识,使企业潜力得到充分激发,积极运用现代化经济管理理念,基于国际经济发展情况,建立与之相适应的生产经营模式,有效实现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水平的提升。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有助于科技的快速发展。科学技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能够为其发展提供先进技术设备。[1]在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需求的推动下,各国必须不断促进加大本国科学技术发展力度,使其能够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水平,并利用国际贸易手段,引入国际上的优秀科学技术,以完善本国科学技术体系,提升本国经济水平,同时推动了本国和国际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由此可见,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带来的效益巨大,对各国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良好掌控当前形势,以保证本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2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分析

2.1 多元化发展趋势

在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各国企业国际竞争意识不断提升,为提升自身竞争力,企业积极提升自身人员队伍整体素质和优化经营管理模式。很多企业为了拓展经营发展空间,也开始运用先进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加强自身信息化建设,这也使国际经济与贸易模式愈发多元化。互联网本身具有全球性的特性,在其应用过程中,能够实现各国企业之间信息的快速传递,交流和贸易变得更加便捷,有效降低了企业运营成本,使其国际贸易利润得以提升。而在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之下,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必然会呈现多元化的发展趋势。[2]

2.2 自由化发展趋势

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国际市场愈发复杂,国家之间的交流和资源技术的流通愈发自由,贸易主体和贸易对象持续增加,且已经覆盖到了世界各个地区。例如国际经济与贸易对象,目前已经不再局限于原本的货物贸易,而是扩展到了服务、技术、投资等多个方面,贸易主体也涉及全球的大部分国家,并还在继续增加。由此可见,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正朝着自由化趋势不断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贸易摩擦问题也越突显,各国开始运用贸易壁垒等多种贸易保护手段维护自身利益,引发了一系列的贸易争端,因而,在国际经济与贸易自由化发展趋势下,各国应尤为关注贸易摩擦问题,采取有效手段予以应对,避免阻碍自身经济发展。

2.3 科技化发展趋势

科学技术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根本动力。[3]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基于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通过先进科学技术的应用,能够深入挖掘人与自然之间的联系、发展规律,有利于建立更加符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关系及发展战略,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科学、健康。因而,科技化发展趋势,也是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

2.4 规范化发展趋势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遵照一定的原则。[4]这些原则要求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必须考虑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保证各国之间交易的行为的规范合理,符合人类道德水准和正常发展规律,注重相关准则和规则的建立。例如国际新能源领域,在最初发展阶段,相关企业遍布各国,最小的企业都能够达到年产100兆瓦。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一味地追求经济效益与规模扩张,未能建立相应的国际经济与贸易准则,导致产能过剩,国际纠纷频频发生,甚至一些国家为了保护自身利益,采取反倾销策略,严重限制了国际新能源领域的进步,并阻碍了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目前针对这一情况,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过程中已经建立了一些标准贸易规则,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也必然会朝着规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

2.5 高速化发展趋势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以及先进科学技术的支撑下,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呈现了高速化趋势,增长势头迅速。而各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也使各国提高了对本国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的要求,并在相互交流合作的同时,产生了激烈的竞争。而在这种竞争的刺激下,各国将会更加积极地采取各种贸易手段,企业竞争意识也会不断增强,并运用先进的管理手段,实现国家经济实力和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提升,能够进一步推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现阶段,国际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各国之间比拼的势头日益强劲,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将继续以高速化发展趋势继续发展。

2.6 区域合作化发展趋势

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也呈现出了区域合作化的发展趋势。一些贸易大国为了能够获取更多的经济效益、提升自身的国际地位,开始推行区域贸易,通过区域合作的战略方针,联合区域内各国共同发展经济。而这种区域经济合作的形式,也给多边贸易体制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使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局面。例如各区域成员国开始将经济发展重点放在区域贸易上、国际市场竞争从国家之间逐渐转向各区域之间、区域经济贸易比重不断提高等。随着各国对区域贸易的愈发重视,国际经济与贸易也将会进一步朝着区域合作化趋势发展。

2.7 知识化发展趋势

在各国不断优化产业结构的形势下,知识经济的发展逐渐成为了各国发展经济的重要方向,国际经济与贸易结构也更加高级,并呈现出了知识化的发展趋势。且在这一趋势的影响下,人们更加注重创新能力的发展,各国服务业也开始兴起,并得到了快速发展,渐渐超过运输业、旅游业在市场中占据着大量的市场份额。

2.8 中国成为新生力量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虽然依旧呈现以美、欧、日为中心的贸易格局,但是中国的国际地位逐渐提升,并在国际市场上开始崭露头角,成为了一股新生的力量。在以往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中,发达国家占据的市场贸易出口与服务份额较大,并获取了其中绝大部分的利益,还试图通过区域贸易合作等形式控制国际贸易秩序。而随着中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所占国际贸易总量份额持续增长,也使其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中逐渐占有更加重要的地位。

3 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下的应对策略

3.1 吸引高素质人才

国际市场的竞争,实质上也是人才的竞争。无论是国家还是企业,都需要依靠高素质人才提升国际竞争力。因而,在新形势下,面对国际经济与贸易的不断发展,国家和企业也应积极吸引高素质人才,实现科学技术的创新和服务水平的提升。并加强对本国人才的培养,构建一支具备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管理能力强、风险防范意识高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队伍,以实现国家与企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以便更好适应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趋势。

3.2 加强知识技术的输入与输出

在国际经济与贸易科技化的发展趋势下,各国应加强对自身知识技术的输入和输出,积极获取国际上的前沿成熟技术,优化自身技术体系,并加强对自主技术的创新研发,加大对专利技术的保护力度,以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维护自身利益,与国外企业公平竞争。同时,通过知识技术的输出,获取经济利益,帮助一些联盟国家发展,加强双方合作,实现共赢,并最终达到提升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目的。

3.3 积极主动应对

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是不可逃避的,国家和企业都应采取积极地态度予以应对。在其多元化、自由化、规范化的发展趋势下,国家应主动出击,积极吸取国外优秀管理经验和管理技术,主动参与贸易准则和规则的建立,争取国际发言权,加强与其他各国的合作。企业也应积极参与到国际竞争中,创新管理制度和模式,打造国际化品牌,建立与国际步伐相一致的企业文化,以使企业发展更加符合时代要求以及国际经济与贸易发展需求。同时,加强跨领域合作,对各领域资源进行整合,以促进自身的进一步发展。例如谷歌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跨领域合作,最终从单纯的搜索引擎成为了一个强大的跨国企业。

4 结 论

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逐渐呈现多元化、自由化、规范化、科技化,为实现持续健康发展,国家和企业也应积极应对,吸引并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不断引入前沿管理理念、管理技术、管理知识等,促进知识技术的输出和输入,参与国际经济与贸易标准准则的建立,在保证国际经济与贸易健康发展的同时,实现自身竞争实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章云.浅谈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2015(4):87-88.

[2]崔红艳.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分析[J].现代商业,2015(14):58-59.

[3]王博.浅论新形势下国际经济与贸易的发展趋势[J].商场现代化,2014(20):33-34.

目前的经济趋势篇(3)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即期经济景气指数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的算术平均数。即期景气指数为经济学家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得分,预期景气指数为经济学家对未来六个月总体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得分。大于5分表明经济学家对经济形势的评价是积极的、乐观的,分值越高说明越充满信心;小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消极的、悲观的,分值越低说明越缺乏信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经济运行偏热迹象趋于缓解,投资、货币信贷增长趋于稳定,资产价格趋于平稳;出口需求增长减弱趋势明显,经济增长预期持续趋缓;粮价、油价预期走高,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人民币升值预期缓解,应适当关注“热钱”流出风险;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

调查显示,这次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下滑,既来自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的不满,也源于其对未来经济走势的担忧。

从指数构成看,即期景气指数为4.80,比一季度低0.2点;预期景气指数为4.30,比一季度低0.87点,自2004年以来首次出现即期与预期景气指数双双落入不景气区间的情况。

去年年底以来,中央提出将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调查表明,经济学家认为,在控制经济过热方面的调控目标趋于实现;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特别是预期景气指数回落的原因,主要集中于对经济下行与通胀上行并存趋势的担忧。

投资信贷稳定增长

房价涨幅趋于平稳

调查显示,经济运行偏热迹象缓解。

46%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经济运行“正常”,比一季度高9个百分点;而认为“过热”和“偏热”的经济学家分别为3%和34%,比一季度分别低2个和15个百分点;11%认为“偏冷”,比一季度高10个百分点;另有6%认为“尚难判断”(图2)。

经济偏热迹象缓解,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第一,投资、货币信贷增长趋于稳定。

调查显示,56%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增长“正常”,比一季度高1个百分点;39%认为“过快”,比一季度低2个百分点;另有5%认为“过慢”(图3)。

对于货币信贷增长,53%的经济学家认为“正常”,比一季度增加11个百分点;认为“过快”的则从一季度的57%降低到43%(图4)。

第二,资产价格趋于平稳。

调查显示,认为未来六个月国内股市价格“稳定(或小幅波动)”和“下降”的经济学家分别为53%和25%,比一季度分别高2和5个百分点;22%认为将会“上升”(图5)。

认为目前平均房价水平“过高”和“较高”的经济学家分别占31%和52%,比一季度分别低15个百分点和基本持平;认为“正常”的为16%,比一季度高11个百分点;只有1%的经济学家认为房价“较低”(图6)。

认为目前房价上涨“过快”、“较快”的经济学家分别为24%和44%,比一季度分别低11个和7个百分点;另有31%和1%认为“正常”、“较慢”。

相应地,57%的经济学家认为2009年房地产价格相对2008年的上涨幅度将低于5%,其中22%认为将“下降”,15%认为“持平”,20%认为“上涨5%以内”;34%的经济学家认为明年价格将“上涨5%-10%”,9%认为“上涨10%以上”(图7)。

外需动力有所减弱

通胀压力仍然较大

由于国内外诸多不稳定因素,2008年下半年中国经济或面临“硬着陆”的潜在风险。这反映在出口需求增长减弱趋势明显,经济增长预期持续趋缓,以及粮价、油价预期走高,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调查显示,仅15%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比一季度低16个百分点;27%认为“不足”,比一季度高15个百分点。同时,78%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出口会“减慢”,比一季度高7个百分点。

相应地,尽管仍有64%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外贸顺差“过大”,但是比一季度低14个百分点。而且,73%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顺差会“减少”,比一季度高18个百分点;认为顺差将“不变”和“增加”的则分别为18%和9%(图8)。

另一方面,物价持续上涨的态势有所缓解,但受石油、粮食等大宗商品价格高位攀升的影响,经济学家认为通货膨胀压力仍然较大。

8%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粮食价格会“大幅上涨”,61%认为会“小幅上涨”,认为会“平稳”和“下降”的分别为20%和11%(图9)。

13%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大幅上涨”,55%认为会“小幅上涨”,认为会“平稳”和“下降”的分别为7%和25%(图10)。

调查显示,36%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六个月中国通货膨胀率将比上半年“上升”,比一季度低43个百分点;认为将“持平”和“下降”的分别为24%和40%(图11)。

经济学家预计2008年CPI同比增长的平均值达7.2%,比一季度高1.4个百分点,比2008年4.8%的宏观调控目标高2.4个百分点。同时,虽然认为2008年会出现“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经济学家仍占多数(56%),但认为会出现“全面通货膨胀”的比重则由一季度的18%上升到32%,提高了14个百分点。

总体而言,调查显示,只有9%的经济学家预测2008年中国GDP增长达到或超过11%,比一季度低了6个百分点;预测10%及以下的则达到64%。平均预测值为10.0%,比2007年三四季度和2008年一季度的预测值分别低0.8个、0.5个和0.2个百分点(图12)。

人民币升值预期缓解

世界经济形势严峻

根据此次调查,预期未来六个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升值3%以上的经济学家为44%,比一季度低16个百分点;其中11%预期“升值5%以上”,比一季度低10个百分点;33%预期“升值3%-5%”。此外,预期“升值3%以内”的为39%,比一季度高7个百分点;17%预期“基本稳定”(图13)。

人民币升值压力,特别是来自美元的压力明显缓解。调查显示,仅有36%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不仅比一季度低18个百分点,而且比认为“低估”的还低1个百分点;还有28%认为“合适”。而认为英镑和欧元“高估”的经济学家分别为44%和45%,比一季度分别低8和2个百分点。认为日元“高估”的仅为28%,比认为“合适”的低28个百分点。

顺差的减少、人民币升值预期的缓解以及从紧的宏观调控措施,可望缓解流动性过剩压力。调查显示,认为2008年下半年流动性过剩压力比上半年将“缓解”的经济学家为34%,比认为会“加剧”的高11个百分点。

与此同时,部分经济学家担心,一段时间以来不断涌入的境外“热钱”存在突然流出的可能性。调查显示,对未来一年内“热钱”的大规模突然流出,18%的经济学家认为“很有可能”,36%认为“有一半可能”;认为“不可能”和“无法判断”的分别为26%和20%(图14)。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形势依然严峻。调查显示,69%的经济学家认为与2007年相比,2008年世界经济总体趋于“恶化”,比2008年一季度和2007年四季度的判断分别高9和31个百分点;比认为“好转”和“持平”的分别高65个和42个百分点(图15)。

目前的经济趋势篇(4)

增长势头趋于强劲

日本经济于2002年初步入战后第14个经济周期的回升进程之后,并未能立即扭转持续达10余年之久的颓势。其实际GDP增长率在2002年甚至还出现了0.3%的负增长。步人2003年,回升势头虽有所加强,但实际GDP增长率仍只有1.4%,基本与此前10年间的平均增长率持平。而到2004年,日本的实际GDP增长率达到2.7%,显现出近年难得一见的强劲增长势头,甚至超过了欧盟和欧元区的平均增长率2.5%和2.0%。一些重要机构的预测普遍认为,2005年日本经济虽会出现轻度调整,2006年还会持续较为强劲的增长势头。如日本政府2005年1月21日的预测认为,2005年度日本的实际GDP增长率为1.6%。日本银行2005年4月28日的最新预测认为,2005年度日本实际GDP增长1.3%,2006年度将提升至1.6%;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刚刚发表的2005年春季《世界经济展望》认为,2005年日本的实际GDP增长率约为0.8%,2006年将回升至1.9%。

当前日本经济增长势头的逐步趋强,亦可用其工矿业生产指数的变化来说明。在2001年度,日本的工矿业生产指数一度下降了9.1%,而2002、2003和2004年度则分别上升了2.8%、3.5%和4.0%。若以2000年度为100,2004年度已比2001年度提升了近10个百分点。当前日本工矿业生产的持续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是由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扩张促成的,日本学界因此将目前新一轮的周期增长称之为“数字景气”。

“股市是经济运行的晴雨表”,目前日本经济增长势头的逐步趋强,也充分反映在其股价走势上。最能代表日本股价走势的日经225种平均股价,在2002年日本经济步人回升进程之后,也未能很快显现回升势头,直到2003年4月才跌至谷底,最低点为7607.88日元,但在此之后即开始显现颇为有力的回升态势,8月突破10000日元,年底升至10676.64日元。进入2004年,日本股市回升的势头进一步加强,到4月的最高点一度突破12000日元,达到12163.89日元,比一年前的低点上涨了约60%。随后日本股市虽开始出现一些波动,但仍保持在乎稳状态,日经225种平均股价始终在11000日元上下波动,截止本文截稿时(2005年5月6日)仍维持在11127.29日元。股市回升对日本经济增长的积极影响颇值关注,尤其是其带来的“资产效应”,对占日本经济总量60%以上的个人消费需求的恢复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对企业设备投资的扩大更是提供了良好的资金环境。

消费需求趋于复苏

当前日本经济增长势头的增强,是除政府公共投资需求之外的各主要需求全面恢复综合作用的结果。如在2004年,日本的企业设备投资需求增长了5.9%,出口需求更猛增了14.3%,外需对日本经济增长贡献了0.8个百分点。但尤其值得关注的还是个人或民间消费需求的复苏及其对日本经济增长势头强化的推进作用。

占日本经济总量60%以上的民间消费需求持续低迷,曾是导致上世纪90年代初以来日本经济长期萧条的最主要原因。即便是在2002年初日本经济步人回升后的很长时间里,其民间消费需求也未能显现复苏态势,2002和2003年日本的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分别仅增长了0.5%和0.2%。但在进入2004年后,日本民间消费需求开始显现颇为强劲的复苏势头,民间最终消费支出实际增长率达到1.5%,而且预测还表明,目前显现出的消费需求复苏迹象近期还将持续下去。民间消费需求的逐步复苏,对目前日本经济增长势头的趋强发挥了重要作用。日本银行福井总裁近前在以“日本经济的现状与展望”为题发表的讲演中明确指出,个人消费的逐步恢复,即是目前日本经济回升的主要支柱,也是其重要特征,而目前日本的个人消费支出之所以开始恢复,主要原因之一是新的护理保险制度的导人促使高龄层消费倾向提升,之二是企业开发出更具魅力的新商品和新服务引发了新消费需求的迅速增长。日本内阁府以“个人消费恢复的要因”为题发表的分析结果则认为,促使日本民间消费需求由长期低迷转向缓慢恢复的主要因素,一是家庭收入趋于稳定带来消费支出能力恢复,另一是失业缓解、股市回升带来消费心理改善,2004年日本一般家庭的消费者态度指数的确也比2002年上升了10.7个百分点。

金融运行趋于稳定

金融体系构成现代经济的血液循环系统,日本经济更具有明显的“金融主导型”特点。不良债权负担沉重,金融体系运营不稳甚至几近瘫痪,是上世纪90年代迄今日本经济难以走出长期萧条的主要障碍。据日本银行2003年8月公布的数据,在1992~2001年度的10年中,日本金融机构处理的不良债权多达92.9万亿日元。但由于经济萧条导致企业经营恶化尤其是破产企业增加、房地产价格下跌导致贷款担保不足等原因,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余额不仅未见减少,而且还在继续增加。如日本全国银行机构的风险管理债权余额在1998年度末(1999年3月底)为29.6万亿日元,2001年度末(2002年3月底)又增至43.2万亿日元。但到近期这一局面正在得到明显改观,由此也为日本金融系统恢复稳定和正常运营,从而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创造了有利条件。到2003年3月,日本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余额已减少至35.3万亿日元,9月再减少为28.3万亿日元,到2004年9月更减少为22.0万亿日元,比2001年度末减少了近50%;与之相应,金融机构的不良债权率也开始大幅降低,2003年底已降至6.8%,到2004年9月更降至5.3%,金融监督厅提出的到2004年度(2005年3月底)结束将不良债权率降至4%以下的目标似已实现。小泉内阁主管金融改革的经济财政大臣竹中平藏在最近的一次讲演中不无自豪地指出:日本大银行的不良债权比率到2004年9月已下降至4%,两年前本人担任金融大臣时不良债权比率高达8.4%,现在正在接近4%这一金融再生目标(2005年3月),银行部门的改善构成此次景气回升的重要特征。促使当前日本金融机构不良债权趋于减少、金融运行趋于稳定的主要因素,除日本政府、金融监管当局和金融业界为处理不良债权付出的艰苦努力取得明显成效外,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善,尤其是破产企业数目及其负债规模的逐步缩小,也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和2004年,日本企业破产件数分别减少了

14.8%和15.8%,其负债金额则更分别减少了16.0%和32.5%。

通货紧缩趋于缓解

上世纪90年代初经济泡沫破灭之后不久,日本经济即开始面临陷入通货紧缩的风险,但实际陷入通货紧缩的困境却是90年代后期的事情。其主要表现,就是物价总水平的全面、持续下降。如在1999、2000、2001、2002和2003年度,日本企业的物价指数分别为-0.8%、-0.6%、-2.4%、-1.6%和-0.5%,面向企业的服务价格指数分别为-1.1%、-0.9%、-2.5%、-2.1%和-1.2%,消费者物价指数分别为-0.5%、-0.5%、-0.8%、-0.8%和-0.2%。通货紧缩愈演愈烈,对深陷萧条难以摆脱的日本经济可谓雪上加霜。

但在进入2004年后,由于经济增长势头趋强带动需求尤其是企业投资需求逐步恢复,以原材料为中心的进口价格尤其是进口原油价格上升,以及日本银行强力推行“数量缓和”政策带来货币流通量扩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长期困扰日本经济的通货紧缩问题已开始趋于缓解。在2004年度,日本的企业物价。指数已经“由负转正”一下子上升了1.5%,其面向企业的服务价格指数为-0.4%,虽仍为负增长,但降幅已比上年度缩小了0.8个百分点,其消费者物价指数则基本与上年度的变化持平,但在许多月份都出现了正增长。通货紧缩的趋于缓解,将通过减轻企业实际债务负担、提升企业盈利水平;增大市场通胀预期,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增加税收收入、缓解财政危机等途径,对当前日本经济增长势头的趋强产生多层面的积极作用。

企业经营趋于改善

日本经济于上世纪90年代初陷入泡沫破灭萧条后,日本企业经营状况也开始趋于恶化,直至深陷困境。其主要表现包括:(1)盈利水平急剧下降。如在经营状况最严峻的1992、1993、1998和2001年度,日本企业经常利润分别减少达22.6%、21.2%、23.9%和21.2%,其中制造业中小企业的经常利润在1998年度更减少达43.8%,制造业大企业在2001年度也减少了36.9%;(2)股市价格持续走低。受企业其是上市大企业盈利水平恶化的影响,日本企业上市股票的价格也呈持续走低之势,日经225种股票平均价格到最低点2003年4月曾一度跌至7600日元,比历史最高点1989年12月的38900日元相比下跌了80%;(3)破产企业居高不下。如在企业破产最严重的2001年,破产企业达19164件,负债金额累计高达16.5万亿日元。由于企业经营状况和利润预期的持续恶化,导致企业设备投资急剧萎缩,以致成为日本经济难以走出长期萧条的重要因素。如据日本银行《全国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资料,在1992~2002年度11个年份,日本企业的设备投资除1996年度外全部是负增长,其中有些年份负增长甚至达到两位数。

但到近期尤其是目前,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开始明显改善,其主要表现包括:(1)盈利水平迅速提高。如在2004年,日本企业的经常利润增长了16.5%,其中制造业大企业和中小企业更分别增长了24.9%和19.2%。日本企业的销售额利润率也达到3.64%,其中制造业大企业更达到5.835%;(2)破产企业明显减少。如在2004年,日本企业破产件数已减少为136796件,比2001年减少了28.6%。破产企业的负债金额更减少至7.8万亿日元,比2001年减少一半还多;(3)设备投资急剧扩大。如在2004年度,日本企业的设备投资增长了6.9%,其中制造业大企业更增长了22.7%。企业设备投资的急剧扩大,已成为目前日本经济增长势头趋强的最有力的支撑。而日本企业的经营状况之所以明显改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国内外经济形势趋于好转,为日本企业提供了良好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也是日本企业为消除雇佣过剩、设备过剩和债务过剩即所谓“三大过剩”问题而长期不懈努力的结果。日本贸易振兴机构在2005年1月的《日本经济动向――2004年的回顾与展望》中指出,“作为企业部门在此次周期回升过程中显现出的特征,可以举出在整个90年代严重困扰企业运营的‘三大过剩’得到缓解。”

就业形势趋于好转

目前的经济趋势篇(5)

“企稳回升”是经济周期拐点论,“企稳”就是达到底部之后将会明显上升,形成新的上升周期。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权威人士和机构做过两次“企稳回升”的判断,但经济运行趋势表明,这样的判断有误。

一次是2010年中国经济再次达到10%以上的增长时,许多人认为中国已克服金融危机的冲击,进入新一轮增长周期,结果2011年以来的经济走势不仅没有上升,反而逐年下降,2011年降至9.3%,2012年又跌至8%。最近一次是去年底,许多人又做出“企稳回升”的判断,国内外绝大多数研究机构预测2013年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8%以上。“企稳回升”的判断既不符合趋势,也容易产生误导。

受资源环境约束加强、结构矛盾凸现、改革滞后等影响,中国潜在增长率已明显下降,转入次高增长阶段。从周期因素看,中国经济仍在筑底过程中,即使筑底成功也不会马上出现回升向上的走势,而是进入第二个调整型增长期,这与1997至2001年间的调整期情况比较相似,但面临的内外压力更大,转型升级成为绕不开的“大坎”。

“企稳回升”判断的误导性在于:它包含了不合理的高增长预期,一些地方政府想借机再“大干快上”,正因如此,才让人担心“新路”的回折,所以要坚持“调整论”,放弃“回升论”。

与“企稳回升”不同,目前中国经济的回暖是“趋稳向好”。这一判断更符合实际和未来发展趋势。

“趋稳”是就短期经济运行而言,增长暂时趋于稳定,不仅处于合理区间,而且短期不再下跌,通过促改革、调结构来稳增长的措施开始初见成效,市场信心有所恢复,企业活力有所增强。由于中国经济处于阶段性和周期性的调整,底部并不是一个“点”(一季或一年),而是一个较长的年度、季度区间,可能要盘整好几年。因此,“趋稳”不是“企稳”,更不会形成上升趋势,相反,未来几年中国经济仍有继续下行的压力。

目前的经济趋势篇(6)

关键词: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经济发展

前言

社会发展趋势及经济发展需求,是每个领域改革的方向。国内高校阶段,是为学生社会发展奠定基础的阶段,所以这一时期的教学改革也应当与经济发展趋势紧密关联,才能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实践性人才,共同助力社会持续发展。本文探讨了当前高等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联,并提出改革措施。

一、高校教学改革与经济发展关系讨论

无论在国内还是国外,教学机构都是人才的输出机构,而高校面向社会输出的人才,正是推动国家经济不断发展的基础,而社会经济发展的推进,又能够为高校带来更好的发展契机。可见高校教学与社会经济发展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共生关系,能够相互起到促进作用,达到协同发展。因此只有先确保高校教学改革的稳步推进,才能提升高校人才的整体素养,为社会输出更多优质人才资源,进而促进社会的发展。但就当前的教学趋势来说,多数高校的教学改革重点都在于眼前对学生教学体系的完善,而对于社会的经济发展趋势则并不具备深入的了解,这并不是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教学改革方向。因此无论是校方还是校内教师,都应当更深入的进行思考,加深对当前社会趋势的理解,确保教学改革符合发展需求,为社会提供更多优秀且符合时势的应用型人才,才是最重要的目标。因此后续将提出具体策略,为两者的协同发展提供方向[1]。

二、符合经济发展需求的高效教学改革措施

(一)以经济发展视角转变教学观念,体现教学内涵

教学观念无论何时都是最终决定教学成效的核心要素。我国长期受到固化思想影响的教学领域,在当前发展不断加快的社会背景下,教学思想早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需要对趋势进行分析,扭转教学思想,才能逐渐摆脱发展困境。在当前的社会中,人才的独立精神以及个人主体地位认知是十分重要的,了解自己的发展方向,会借助自身独立的思考去解决各类问题,这样的能力对学生来说要比分数更加重要,因此教师也需要摆脱陈旧思维的限制,以当前的趋势为主要方向,逐渐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才能让学生逐渐养成独立且清晰的思维,而不再是依赖教师的指导去完成任何教学任务。教师应当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特别是步入高校教学阶段,学生都已经倾向成年,都是成熟的个体,不再需要教师的过多指点,所以教师应当更注重对学生自主精神的培养以及对学生个人理念、选择的尊重。教师在各科目教学过程中,都应当更多让学生去表达,对于学生的理念应当表示出不打击、不讽刺的态度,只以建议的方式去引导学生,才能确保学生不会对这阶段的学习以及教师本身产生厌恶感,达成良性的教学交流[2]。

(二)以经济发展视角改革教学内容,跳脱教学限制

社会发展趋势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在不同发展时期,各科目教学都有相应适合的教学内容,所以固定的教学内容必然是无法满足高校学生学习需要的。所以教师在对教学进行规划之前,首先应当对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进行分析了解,之后再对教学内容进行改革完善,让教学内容跳脱教材,才能真正让学生学到在后续社会发展过程中能够加以应用的实践性知识,而不是抱着理论却无法在工作当中解决任何问题。以就业指导相关课程为例,当前许多高校在开展就业指导课程时,多是以理论知识的讲解,这对于学生后续的就业择业过程是不会起到引导作用的,只是让学生徒劳的去记忆一些知识点,对工作毫无用处。所以在进行教学改革时,教师应当先了解当前社会上各类企业的人才选取方向以及各个领域对于人才的主要诉求,并针对学生的不同专业,针对性进行引导与帮助,减少理论内容,多让学生参与到实习过程中,真正在工作过程中学着解决各类问题,面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境,在实际社会环境当中得到磨炼与成长,才能为学生的后续发展奠定有利基础,让学生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不受到限制,成为能够独立解决问题的优秀人才。

(三)以经济发展视角完善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率

教学方式决定教学效率,教学效率决定着教师可以向学生传达的知识量,学生的知识量决定着其内涵,其内涵决定着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的发展,对利害关系进行分析后,不难看出教学方式改革的重要性。符合当前趋势的教学方式,能够帮助学生建立起合乎自身发展需求的知识体系,而就当前的发展趋势来看,信息技术无疑是当前最符合社会需要的教学手段。无论在社会哪个领域,信息技术的应用都已经有了深入的渗透,为发展带来了便利。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也应当以趋势为核心,借助对创新教学方式的应用,让学生能够接触到当前在社会上应用最广泛的技术与理念,才是对学生最为有利的。在任何科目的教学当中,教师在能够利用信息技术的情况下,都应当妥善的利用,以确保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对信息技术有逐渐深入的了解。对于涉及信息技术的科目,教师都应当更多让学生实际上机去操作,而不是停留在理论学习。对于不涉及信息技术的科目,教师则应当注重以信息化的教学手段,提升教学效率,让学生更快达成知识理解与消化,学到更多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存储。综上所述,无论是与信息相关的领域或是与信息不相关的领域,信息要素的应用个都是必要的,所以教师也需要理解这一趋势,以信息思想改革教学,才能提升教学实效性[3]。

结语

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互利互促,因此高校在对教学改革进行思考时,也应当注重以社会经济发展趋势为基础,才能确保改革方向更加明确,为学生打造更好的未来,同时确保自身的后续发展。

作者:温列成 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研究所

参考文献:

目前的经济趋势篇(7)

    中国近期FEPI月度跟踪监测值报表

    近期FEPI指数的跟踪监测与预警分析

    (一)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

    从中国金融经济变化趋势分析角度看,可以得出如下分析评价结论。一是FEPI指数的监测数据显示,中国金融经济正在面临方向性选择。从FEPI指数近期走势来看,FEPI观察发现,9月份的FEPI指数为0.005735(见附表),FEPI指数逼近0点(见附图),表明当前处于方向变化的临界状态。保守估计其未来可能上行,也可能会进一步下降,拐点需要等待进一步FEPI信号确认。二是2012年1月以来的FEPI指数走势表明,FEPI指数整体趋势下行,虽然下降幅度逐渐减小,但目前尚未出现筑底企稳的征兆。

    (二)对金融投资者的建议

    从投资者角度来看,提出以下投资建议。一是金融投资可能有短期机会。FEPI指数趋势显示,有短期横向波动可能,投资者当前可以根据自己的判断,做短期投资,控制仓位,作少量操作。二是目前不宜布局中期投资。考虑到FEPI指数走势,当前金融经济并未企稳上行,未来中国金融经济走势不明朗,如果冒然出手进行中期投资做多或做空,将面临较大风险。如果选择做空,则可能会由于政策面加大调控或新的数据变得比预期好而使做空者将面临较大损失;如果做多,无法避免经济继续下行而带来的风险。因此,中期投资仍须等待进一步确认,目前可持观望态度。

目前的经济趋势篇(8)

南方基金认为,总体来看。在持续一年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速下滑的双重作用下,我国通胀压力已明显减弱,政策已没有进一步紧缩的必要。经济增速回落加快将逐渐取代通胀成为市场首要担心的问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放松力度可能超出预期。这将给市场带来反弹的动力。整体来看,去年市场主基调是下跌,今年市场的主基调是反弹。

对于未来市场走势。南方基金认为,今年市场仍会延续蓝筹股价值回归、创业板挤泡沫的格局。上证指数已经开始从底部反弹,而创业板等小盘股仍会在高估值的压力下继续探底。本次反弹仍会有反复,反弹力度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放松力度和经济增速下滑的博弈结果。

泰达宏利基金:GDP增速仍处放缓趋势中

根据数据显示,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出现超预期反弹,2011年12月及4季度出口增速超预期,同时受春节提前影响,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1%,比预期高0.6个百分点。另外,受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拖累,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3%,比11月回落近3个百分点。

泰达宏利基金指出,经济下滑幅度趋缓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流动性改善、二是信贷定向放松、三是春节提前造成备产。以上因素使得目前生产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未跟随需求出现明显下降。考虑到未来需求恢复水平并不明显,政策放松力度也较微弱,海外经济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泰达宏利基金认为GDP增速依然处在放缓趋势中,且下滑幅度或将再次加大。

招商基金:目前市场已进入筑底阶段

针对近期低迷的A股市场,招商基金基金经理赵龙日前表示,2012年A股市场应该存在结构性机会,但难以产生大的趋势性机会。债券市场则在今年上半年可能较好,其后需要视通胀的情况而定。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经济不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股票市场已经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主要的原因是A股市场估值较低,同时经济政策在向相对宽松的方向演变。

赵龙预计,今年A股市场有望逐步企稳回升,但未来主要是结构性行情。目前市场已经进入筑底阶段,流动性紧张情况有所缓解,股票市场估值水平将不再下降,但是因为经济下滑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短期对股价仍有一定压力-。由于宏观政策趋稳和业绩风险释放。2012年一季度股市有望见底,下半年则需警惕通胀反复或者增长重新趋弱风险,具体如何表现取决于政策宽松的力度。

目前的经济趋势篇(9)

南方基金表示,昨日市场受良好的经济数据和长期资金入市等多重利好的推动强劲上涨,收复近几个交易日调整的失地。而目前货币增速拐点出现,通胀下行趋势确立,本次反弹仍会有反复,反弹力度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放松力度和经济增速下滑的博弈结果。

南方基金认为,总体来看,在持续一年的宏观调控和经济增速下滑的双重作用下,我国通胀压力已明显减弱,政策已没有进一步紧缩的必要。经济增速回落加快将逐渐取代通胀成为市场首要担心的问题,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放松力度可能超出预期,这将给市场带来反弹的动力。整体来看,去年市场主基调是下跌,今年市场的主基调是反弹。

对于未来市场走势,南方基金认为,今年市场仍会延续蓝筹股价值回归、创业板挤泡沫的格局。上证指数已经开始从底部反弹,而创业板等小盘股仍会在高估值的压力下继续探底。本次反弹仍会有反复,反弹力度主要取决于政策的放松力度和经济增速下滑的博弈结果。

泰达宏利基金:

GDP增速仍处放缓趋势中

根据数据显示,四季度工业增加值增长12.8%,出现超预期反弹,2011年12月及4季度出口增速超预期,同时受春节提前影响,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8.1%,比预期高0.6个百分点。另外,受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拖累,12月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3%,比11月回落近3个百分点。

泰达宏利基金指出,经济下滑幅度趋缓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流动性改善、二是信贷定向放松、三是春节提前造成备产。以上因素使得目前生产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并未跟随需求出现明显下降。考虑到未来需求恢复水平并不明显,政策放松力度也较微弱,海外经济仍存在很大不确定性,泰达宏利基金认为GDP增速依然处在放缓趋势中,且下滑幅度或将再次加大。

招商基金:

目前市场已进入筑底阶段

针对近期低迷的A股市场,招商基金基金经理赵龙日前表示,2012年A股市场应该存在结构性机会,但难以产生大的趋势性机会。债券市场则在今年上半年可能较好,其后需要视通胀的情况而定。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在中国经济不出现大的系统性风险的前提下,股票市场已经具有相当的吸引力,主要的原因是A股市场估值较低,同时经济政策在向相对宽松的方向演变。

赵龙预计,今年A股市场有望逐步企稳回升,但未来主要是结构性行情。目前市场已经进入筑底阶段,流动性紧张情况有所缓解,股票市场估值水平将不再下降,但是因为经济下滑企业盈利增速下降,短期对股价仍有一定压力。由于宏观政策趋稳和业绩风险释放,2012年一季度股市有望见底,下半年则需警惕通胀反复或者增长重新趋弱风险,具体如何表现取决于政策宽松的力度。

国联安基金:

目前的经济趋势篇(10)

首先,GDP 增速在二季度继续下行得以验证。一是从库存周期理论来看,二季度后期我国经济处于主动去库存向被动去库存转变的阶段。但从上半年多项经济数据超预期下行来看,目前中国经济内需和外需都明显不足,经济运行状况仍不乐观;二是通过金融机构新增信贷结构来看,中长期贷款占比从去年5月以来基本都低于50%,最近几个月占比不足三分之一,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占比较高不足以解释实体经济短期资金周转的需要,而其中或许更多地暗含着实体经济主体对经济基本面的悲观预期,6月信贷9000亿,中长贷比重仍然很低,预示未来经济增长仍然乏力;三是农民工返乡侧证实体经济不振。

其次,积极政策心理预期发生转变得以验证。年初以来,面对经济增速下行的局面,货币政策“小脚步”和财政政策定向“大脚步”已持续数月。换言之,年初以来的行情是没有基本面支撑的行情,政策如果低于预期,后市风险则较大。上半年多项经济数据超预期下行,市场将希望寄托于宏观经济政策特别是货币政策的松动。然而我们认为,目前无论是数量型工具还是价格型工具,货币政策都正处于两难局面:一方面经济在继续下行货币政策有松动的必要,另一面需求较弱,货币政策“小脚步”的松动短时间无效。6 月以来,降息降准已有分别已有1-2次,其积极效果还需观察。至于财政政策,结构性减税中央虽然动员已久,而地方政府在卖地收入减少,财政紧张的情形下,减税动力明显不足。对政策的心理预期已由“积极”转向“中性”。

最后,资金外流趋势加剧得以验证。6 月热钱流出态势仍未改变,粗略估计6月热钱外流近2000亿人民币元。目前,中国经济增速下滑,中国资产吸引力下降、欧元区经济和政局不稳定,美元重现走强趋势,近几个月美元屡新高。资金由新兴市场和欧洲市场回流美国的趋势重新出现,并得到强化。如果欧洲金融市场无法回归平静,新兴市场经济增速持续回落,美国本土相对稳定的基本面复苏趋势有望加速资金的回流美国。从美元兑人民币远期互换产品走势来看,人民币升值预期已经发生变化,贬值压力进一步加大,目前美元兑人民币12个月NDF已向上突破6.4,表明人民贬值预期明确,热钱外流趋势还不会改变。热钱外流将对国内经济和金融市场形成釜底抽薪的影响,中国经济多年来资金低成本的局面将会扭转,企业成本压力和盈利压力将会增大。

2132点已破,需要面对的仍然是明天。

目前的经济趋势篇(11)

10月底以来,A股进入到看似日渐“沉闷”的“十窗口期”,笔者曾指出,我们相对看好四季度整体的行情走势(相对此前三个季度的持续下行而言,四季度存在向上修复的时空,也就是我所谓的“中期反弹”)。但在这个整体向上修复的阶段当中,我们相对“不看好”在“十”前后的指数机会,基本上是一个“被压制”的阶段。

从一定程度上说,A股的走势最终要体现中国经济(乃至社会)的阶段性特征和属性,只不过往往不是“及时反应”,而是存在“超前和滞后”。

就所谓的“十”行情而言,除开此前研究当中所谓的“政策不作为”引发政策预期失落,从而成为压制行情的因素之外,实际上早在年初的“两会”(甚至应该在去年底的“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敲定今年“双维稳”(经济上“稳中求进”,政治上“平稳交班”)路线之后,就已经框定了A股今天的态势——“稳中求进”的经济政策决定了中国经济增速持续下行多时之后必然会有“反弹”(尽管长期趋势仍然是向下回落到7%左右),以符合年初7.5%的GDP这个“稳中求进”的经济总目标(特别是在CPI回落到2%左右,就业已经超额完成的情况下,尤其如此)。

因此,笔者才判断,四季度将出现经济增速“触底、甚至反弹”的信号,也因此,我将可能改变此前受到“经济增速下行、宏观政策不作为”双重压力而持续下行的A股趋势的变因,锁定在经济增速可能的“触底、甚至反弹”上,而这一主因的确定,则决定了四季度将会出现一波“针对此前经济增速持续下行而引发的下行趋势的阶段性修复”,所谓的“中期反弹”盖因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