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大全11篇

时间:2023-08-28 16:37:15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1)

工业设计作为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它将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教育内容是产品设计[1]。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责任,除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工作方法的系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质的能力以外,实现以“基于工程背景”下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扬长学生聚集型思维优势,拓展提高学生发散型思维,强化学生工程制造的背景与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1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背景

作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的特点,许多高等院校都把它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常州工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是学校品牌建设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之路,强调学生与生产实际间的零距离培养方式,应运而生了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下的培养模式。

(1)教育部诸多新的政策指向充分表明,高等学校要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办学指导思想,真正用这一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2]。工业设计应用型本科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企业研发部门,对产品的外观进行设计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培养学生构建产品内外和谐的设计新理念是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3]现有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法,缺乏对企业实际制造加工情况的了解,因此企业需要对新进工业设计学生的人才进行二次培养,需要毕业生有独立完成产品从外观设计到和生产制造的经历,这给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定位及教学方案的制定带来了很好的反馈信息。

(2)从目前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情况来看,主要由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两种办学实体。在培养的方式上,艺术院校往往过分扩大设计的份量,强调概念设计的成分;工科院校则较多地采用在培养方案中增添部分艺术类课程的培养方法。这两类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方式上各有千秋,但各自都很难解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全面而客观地建立起“基于工程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办好工业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3)常州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积极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式,针对设计教育的多样性、综合性、个性化及实战性强等特点,强调毕业生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零距离过渡,并以此作为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的主要“杀手锏”,这种培养方式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强化学生“基于工程背景”下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就能迅速适应岗位。

2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国外各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模式,重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感到“基于工程背景”的模式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

(1)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虽然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设计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学、先进制造技术、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工程制造课程,表面上似乎已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的配置、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间的连接,学生应达到的制造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还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课程群开设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实际设计中制造课程的知识不会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难以达到较高要求。

(2)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以某一类产品设计为专业特色,而产品涉及行业众多,产品品种繁杂,教学要完全覆盖所有产品显然不可能。因此,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长期致力于某一类产品对象的研究,但在积极探索产品设计的方法论,以指导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教学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3)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的设置上理性不强,课程设计上仿制工科机电专业相关的设计内容或成为其内容的浓缩品的现象还较多,没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培养“基于工程背景”能力方面的实际要求。

(4)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课程的内容把握和课程间的连接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快速提高学生“基于工程背景”的专业能力的针对性不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的标准不相适应。

(5)一个学校想集成所有企业的设施和设备显然不现实,而一些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又普遍缺乏开放型、综合型的实验室与设备条件,如果教师仅通过课堂和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来教会学生产品制造的实际知识,很难完成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这与高等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3 建设“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几点设想

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必须改革与此使命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4]。应用性工业设计本科人才的培养应以特色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因材施教为方式,来理性而深化的建立起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崭新模式。

3.1 在培养方案的执行上坚决贯彻和实施“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1)从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点、能力的要求,专业确定了表现技法、工程技术、产品设计、应用实践四方面主要的知识点,并构建了相应的四大课程群,形成具有“设计与制造”、“设计与创新”、“设计与文化”三项鲜明特色的课程群体系[5],尤其要在课程内容的把握和课程间的衔接上要做细做实,更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规划。

2)工业设计专业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一定数量的企业师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派送专业教师赴企业一线接受实际锻炼,丰富原有教师“基于工程背景”的实践能力,通过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以构建结构合理、学科互补的教师团队,并在产学研实践中不断磨合,在实践中建立一支“基于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制造课程的学习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对有些工程背景内容的教学,采用直接在企业的车间现场完成,教学中要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安排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课堂上相互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3.2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上要有新的举措

1)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基础和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和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使学生在CAD/CAE/CAM技术、产品快速开发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获得综合训练。同时,对产品生产的方式、生产的组织、制造加工工艺和手段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培养出在产品开发设计领域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工程制造课程的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强调知识面的广度,帮助学生建构起“基于工程背景”的知识体系,以课程设计的串接为突破口,强化学生实际设计与制造的能力,尤其可寻求以小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为主线,发挥这一类产品涉及的机电知识面较宽泛、学生易于直观地接受、产品的制造企业较多且易于外出实习等优势,将课程设计有机地串接并构建出“基于工程背景”类的课程设计链。

3)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内涵,一方面使学生能实现专业课“明白式”学习,另一方面实现在产学研环境下的零距离培养。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小机电产品原型设计与制造为对象,触类旁通地帮助学生进行领悟、消化制造课程的理论知识。

4)将企业实际项目和教师的横向设计课题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在设计中进行结构设计并兼顾产品制造要求的能力,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掌握产品开发设计中“基于工程背景”的综合应用能力。

3.3 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好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模式

1)不断调整和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在优化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重视设计软件的应用和徒手表达能力的训练,构建以美术写生、课程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产学研体系是“基于工程背景”设计教育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没有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就不能保证设计与制造的紧密结合。培养方案要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均有完整从事设计与制造的经历,缩短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距离,真正做到以科学、有效的课程群体系和执行方式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适应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必须对工程基础课程的实验开设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按照设计艺术学科教学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的开出率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

4)加大开放式综合型实验室建设进程,使学生课余时间能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全面地体会企业“基于工程背景”的真实工作环境,不断丰富学生实践的经历。

4 结语

工业设计专业“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是工业设计多学科交融的发展趋势,也是构建系统的专业体系,完善专业建设的需要,它与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也不谋而合。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下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不仅应有全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应有实践能力;不仅应有设计创新能力,更重要应有付诸实施的能力;不仅应有宽泛的知识面,更重要的要学会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这些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个实用而可操作性强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培养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更务实。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业设计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 .2004.

[2] 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6(Z2):86-88.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2)

工业设计作为工业化时代的创新设计,它将技术、艺术与文化转化为生产力,是现代服务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体教育内容是产品设计[1]。工业设计专业教育的重要责任,除了帮助学生建立起形象思维、逻辑思维与创造性工作方法的系统,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及人文素质的能力以外,实现以“基于工程背景”下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扬长学生聚集型思维优势,拓展提高学生发散型思维,强化学生工程制造的背景与实践能力,显得更为重要。

1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背景

作为设计艺术学科的工业设计专业始建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由于社会对这类专业人才的迫切需求和工业设计专业跨学科的特点,许多高等院校都把它列为重点建设专业。常州工学院是一所特色鲜明的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地方性高校,工业设计专业是学校品牌建设专业,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摸索出了自己独特的办学之路,强调学生与生产实际间的零距离培养方式,应运而生了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下的培养模式。

(1)教育部诸多新的政策指向充分表明,高等学校要树立起“以就业为导向”的新的办学指导思想,真正用这一新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2]。工业设计应用型本科生的主要就业单位是企业研发部门,对产品的外观进行设计是其主要工作内容,培养学生构建产品内外和谐的设计新理念是目前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方向。学校教育并没有达到社会或者市场需求的标准,对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事实上是由大量的中小企业代替学校完成了。[3]现有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法,缺乏对企业实际制造加工情况的了解,因此企业需要对新进工业设计学生的人才进行二次培养,需要毕业生有独立完成产品从外观设计到和生产制造的经历,这给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学生的培养规格定位及教学方案的制定带来了很好的反馈信息。

(2)从目前国内外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情况来看,主要由艺术院校和工科院校两种办学实体。在培养的方式上,艺术院校往往过分扩大设计的份量,强调概念设计的成分;工科院校则较多地采用在培养方案中增添部分艺术类课程的培养方法。这两类院校在培养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方式上各有千秋,但各自都很难解决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如何全面而客观地建立起“基于工程背景”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已成为各高校办好工业设计专业亟待解决的课题。

(3)常州工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在教学改革上积极创新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式,针对设计教育的多样性、综合性、个性化及实战性强等特点,强调毕业生与企业实际工作的零距离过渡,并以此作为毕业生适应就业市场的主要“杀手锏”,这种培养方式给教师的教育教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只有不断地强化学生“基于工程背景”下能力的培养,才能使学生一旦进入企业就能迅速适应岗位。

2 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综观国外各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模式,重审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我们感到“基于工程背景”的模式建设的现状不容乐观,主要问题有:

(1)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方案中虽然安排有工程制造类课程:设计制图、机械设计基础、机械制造基础、电子电工学、先进制造技术、金工实习、生产实习等工程制造课程,表面上似乎已强化了学生的设计与制造能力,但在师资的配置、课程大纲的制定、课程间的连接,学生应达到的制造实践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还缺乏理性的思考,导致课程群开设的效果不明显,学生在实际设计中制造课程的知识不会用,走上工作岗位后也不能独立地处理与设计相关的技术问题,应用型本科人才应具有的核心能力难以达到较高要求。

(2)大部分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以某一类产品设计为专业特色,而产品涉及行业众多,产品品种繁杂,教学要完全覆盖所有产品显然不可能。因此,一些高等院校的专业教师长期致力于某一类产品对象的研究,但在积极探索产品设计的方法论,以指导应用型工业设计专业人才教学工作的力度还不够。

(3)工业设计专业培养方案中,课程设计的设置上理性不强,课程设计上仿制工科机电专业相关的设计内容或成为其内容的浓缩品的现象还较多,没能真正体现出学生在培养“基于工程背景”能力方面的实际要求。

(4)培养方案中实践性课程的内容把握和课程间的连接上还存在明显的不足,快速提高学生“基于工程背景”的专业能力的针对性不够,学生的能力和素质与企业需求的标准不相适应。

(5)一个学校想集成所有企业的设施和设备显然不现实,而一些高等院校的工业设计专业又普遍缺乏开放型、综合型的实验室与设备条件,如果教师仅通过课堂和带领学生到相关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来教会学生产品制造的实际知识,很难完成应用性实践能力的培养工作,这与高等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背道而驰。

3 建设“基于工程背景”下培养模式的几点设想

高等教育是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方面军,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方面肩负重要使命,必须改革与此使命不相适应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4]。应用性工业设计本科人才的培养应以特色为先,以就业为导向,以强化工程实践能力为重点,以因材施教为方式,来理性而深化的建立起新型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崭新模式。

3.1 在培养方案的执行上坚决贯彻和实施“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指导思想

1)从工业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入手,根据工业设计师的知识点、能力的要求,专业确定了表现技法、工程技术、产品设计、应用实践四方面主要的知识点,并构建了相应的四大课程群,形成具有“设计与制造”、“设计与创新”、“设计与文化”三项鲜明特色的课程群体系[5],尤其要在课程内容的把握和课程间的衔接上要做细做实,更要进行深入的研究和规划。

2)工业设计专业一方面要积极引入一定数量的企业师资,最大限度地发挥好企业兼职教师的作用,另一方面要积极派送专业教师赴企业一线接受实际锻炼,丰富原有教师“基于工程背景”的实践能力,通过整合校内外师资资源,以构建结构合理、学科互补的教师团队,并在产学研实践中不断磨合,在实践中建立一支“基于工程背景”的教师队伍。

3)进一步改革课堂教学,让学生在制造课程的学习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调动学生的感觉器官。对有些工程背景内容的教学,采用直接在企业的车间现场完成,教学中要广泛地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通过安排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撰写论文,课堂上相互交流的方式,帮助学生加强对课程内容的理解,扩大知识面。

3.2 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上要有新的举措

1)创新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是工业设计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在工程基础和专业设计类课程的教学中,通过产学研结合的途径和校内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工程环境,使学生在cad/cae/cam技术、产品快速开发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等方面获得综合训练。同时,对产品生产的方式、生产的组织、制造加工工艺和手段有较深的感性认识,培养出在产品开发设计领域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2)工程制造课程的教学要以够用为度,强调知识面的广度,帮助学生建构起“基于工程背景”的知识体系,以课程设计的串接为突破口,强化学生实际设计与制造的能力,尤其可寻求以小机电产品的设计和制造为主线,发挥这一类产品涉及的机电知识面较宽泛、学生易于直观地接受、产品的制造企业较多且易于外出实习等优势,将课程设计有机地串接并构建出“基于工程背景”类的课程设计链。

3)丰富学生第二课堂的教学内涵,一方面使学生能实现专业课“明白式”学习,另一方面实现在产学研环境下的零距离培养。教师在培养过程中应以小机电产品原型设计与制造为对象,触类旁通地帮助学生进行领悟、消化制造课程的理论知识。

4)将企业实际项目和教师的横向设计课题融入课程教学中,强化学生在设计中进行结构设计并兼顾产品制造要求的能力,使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之前,就能掌握产品开发设计中“基于工程背景”的综合应用能力。

3.3 进一步保持和发展好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特色,不断优化专业培养模式

1)不断调整和改善实践教学环节的教学内容,在优化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教学课时比重,提高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重视设计软件的应用和徒手表达能力的训练,构建以美术写生、课程实验、认识实习、金工实习、电工电子实习、生产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

2)产学研体系是“基于工程背景”设计教育模式建立的前提条件,没有产学研的紧密结合,就不能保证设计与制造的紧密结合。培养方案要确保每一位学生在校期间均有完整从事设计与制造的经历,缩短与企业实际工作的距离,真正做到以科学、有效的课程群体系和执行方式来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实践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为适应工业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我们必须对工程基础课程的实验开设内容进行重新设计,按照设计艺术学科教学及企业对专业人才的实际需求,添置必要的仪器设备,确保实验的开出率和针对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真实的学习环境。

4)加大开放式综合型实验室建设进程,使学生课余时间能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下,自主、全面地体会企业“基于工程背景”的真实工作环境,不断丰富学生实践的经历。

4 结语

工业设计专业“基于工程背景”培养模式的探索,是培养特色鲜明的应用型本科人才的要求,是工业设计多学科交融的发展趋势,也是构建系统的专业体系,完善专业建设的需要,它与包豪斯的教学理念也不谋而合。在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下培养的应用型本科专业人才,不仅应有全面的理论知识,更重要应有实践能力;不仅应有设计创新能力,更重要应有付诸实施的能力;不仅应有宽泛的知识面,更重要的要学会将知识转化为应用的能力,这些都迫切需要尽快建立一个实用而可操作性强的“基于工程背景”的培养体系,才能使我们的教学更有效、更务实。

参考文献

[1] 中国工业设计学会教育研究分会.工业设计专业发展战略研究[j] .2004.

[2] 张振松.从大学生就业现状看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j].黑龙江教育.2006(z2):86-88.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3)

《关于河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报告》提出四大主体战略、可持续发展和城市化战略、一线两厢战略,都为我们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契机。发展环境艺术设计高等职业教育,符合地方经济发展要求,同时,良好的产业背景,为培养环境艺术专业设计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以石家庄市为例,大型平面设计公司1000多家、包装设计与制作500多家、人居装饰以及景观园林公司近千家,上述公司在运作上,都逐步走向正规化、科学化、协作化,在各个领域都取得较大进步,随着石家庄以及河北省的大中城市经济的发展和收入的增长,对于上述行业中的职业人才要求日趋扩大。这些情况表明:环境艺术设计行业已进入了成熟发展阶段,人才需求量正在增加,人才素质要求和职业规范更加严格,这就要求艺术设计专业的培养充分适应市场,培养出更多更好的专业人才。目前,石家庄市的平面设计和广告公司、装饰公司等公司每年吸纳专业人才更在2-3千人上,我校环境艺术专业学生就业率近年来一直是90%以上。通过几年的摸索我们把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定位为主要面向景观设计所、景观工程施工等单位,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创新能力,能从事中小型环境景观规划设计、景观工程施工与管理工作,服务一线需要的景观设计、景观制图、景观施工与管理等岗位的高素质技能型景观设计人才。

2校企合作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

2.1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及质量标准

坚持以就业为导向来设置专业。围绕区域经济建设的需求开展专业教学改革,以培养设计应用能力、设计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为主线,提高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整体结构水平,以职业领域和岗位群的实际需要为出发点,突出学生的能力培养,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2.2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设计与实施

2.2.1“专业平台+就业方向”的人才培养计划“专业平台+就业方向”指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在学习基础的过程中逐步了解专业及未来就业岗位要求。在坚实的专业基础上学习就业知识。学生从专业基础平台到就业方向经过三个相关阶段的进阶,将逐步达到工作岗位所需的专业要求。为了使专业培养与学生就业能够良好对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研究了企业相关岗位分类、专业岗位分布及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分析职业岗位与专业内涵的关系,细化就业方向,使专业方向与岗位对接,进一步为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适应就业创造条件。目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面就有:公共艺术设计方向、景观设计方向、植物景观设计方向、计算机设计表现方向、室内设计方向等。环境艺术设计属实用艺术设计范畴,工作全程涵盖艺术创造、工程管理等多方面内容,工作岗位设置多样,因而采用大基础(专业基础)逐步过渡到小方向(就业方向)的教学方式能够适应行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同时也贯彻了“以学生为本”的精神,让学生根据自身条件在有限的专业空间内逐步调整和发展,提高学习兴趣。

2.2.2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就业方向岗位①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担任设计师或助理设计师。②在环境景观设计公司等单位从事设计绘图,施工员等工作。③专门从事电脑效果图或手绘效果图的设计绘图工作。④风景区规划设计。⑤自主创业,独资或合资创办设计实体,成为环境艺术的自由设计师。⑥与本专业或艺术设计相关的其他工作。

2.3课程体系构建

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构建合理的课程体系结构,实现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养,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主要由景观设计方向,因此,课程体系涉及以下四大类课程,它们是:设计基础类课程、环境艺术设计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公共课。在课程体系的实践、整合、发展中,我们积极吸取其他高校课程改革的经验,结合我系六年的教学实践,不断适应市场,坚持保证专业主干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的持续开设,理顺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的关系,特别是在近三年的改革中,大胆试点前沿课程。目前,课程体系已经比较合理。环境艺术设计课程分类具体如下:①环境艺术设计基础类课程:《书法》、《三大构成》、《景观工程制图》、《观赏树木》、《美术基础》、《花卉学》、《植物生长环境》、《photoshop》、《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普通测量》。②环境艺术设计方向:《现代公共艺术设计》、《景观规划设计》、《招投标及景观工程预算》、《景观工程施工》、《景观三维效果图制作》、《植物景观设计》《风景区规划》、《室内设计》。③环境设计理论课程:《建筑基础》、《景观设计概论》、《城市规划原理》、《景观史》。④公共课:《法律基础》、《英语》、《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计算机应用基础》、《应用写作》、《体育》、《形势与政策》、《大学生职业指导与创业教育》等全校公共课程。

3校企合作下的专业核心课程改革与建设

3.1教学内容改革

3.1.1探索“专业教学项目化”的教学模式根据设计师岗位能力的要求,对原来的教学计划进行全面调整。根据企业的工作流程设计教学过程,按照设计公司的组织模式与管理模式运作。选择企业的实际项目为核心内容。根据难易程度选择工程项目;根据工程项目设置课程内容;根据工作流程安排课程次序;根据设计方案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内容适用,次序合理,循序渐进,目标明确。改革后的专业核心课程设置的结构是以项目设计贯穿所有课程。从第1学期开始,到第5学期,整个专业教学随景观规划设计、风景区规划设计、现代公共艺术设计和植物景观设计4个项目模块逐层展开。顶岗实习随课程和项目的展开随时进行。第6学期毕业设计。

3.1.2构建“专业与基础一体化”的课程体系改变“基础先行”的旧思维,模糊了基础课与专业课的界线。打破了传统的以素描、色彩“、三大构成”为核心内容的专业基础课程体系,将传统素描、色彩、“三大构成”等核心内容分别纳入到项目系列课程中。如将素描、色彩、线描融入到手绘效果图表现课程中,将“三大构成”课程的核心内容融入到项目方案策划课程的界面处理和模型制作环节中。形成基础与专业并行的“专业基础一体化”的新课程体系,实践“专业———基础———专业”的新思维,使整个基序号12345技术研发项目名称河北政法职业学院新校区500亩绿地景观规划河北政法职业学院西院沿院墙景观改造香河郊野公园3800亩的旅游规划衡水"在水一方"高档生活区的景观规划柏乡汉牡丹城的整体规划与设计年限2005年-2009年2009年2010年-至今2011年6月-至今2010年1月-至今来源学院学院公司公司公司参与的年级2005级、2006级2007级学生2007级、2008级学生2008级、2009级学生2008级、2009级学生2009级、2010级学生所起作用及效果2007年新校区被评为花园式单位已完工进行中进行中进行中近几年工作室对外承接的项目职业教育础课程内容与职业能力训练融为一体。

3.1.3实施“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方法采取精讲多练,边讲边练,讲练结合,“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形式。以现场教学、示范教学、案例教学、实物教学、教学互动、任务驱动、分组研讨等多样方式进行教学。

3.2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手段改革

为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强化职业能力培养,我们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模块化的课程模式。现行的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技能训练课、院开公共课、毕业设计等五大部分。专业必修课15门,专业选修课12门,专业技能训练课10门。这是打破单一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人才个性发展的重大举措,对于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很有帮助。另外,注重实践课程体系建设是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主要特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实际发展状况如下:一是追求务实,实际操作性强。二是市场上对这个行业流程以及质量要求都非常高。三是该行业是新兴行业,与人民生活水平以及商业发展的水平息息相关,管理政策不断出台,行业规范正在形成中。为了适应这一实际现状,艺术设计课程采取多种形式。①在专业授课上具体有:专业理论多媒体授课、专业作品实践课、专业市场调查课、专业实习课、专业工地实践课、专业作品以及讲评课。②课程考试方面具体有:专业综合考查课、专业理论考试课、专业绘图考试课、公共必考课、实践综合分析课多种形式。③在实践方面:具体有集中实训课、课程中的草图实践课、专业后期作品合成课、假期实践课。以后环境艺术设计实践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比例要达到1:1。④课程形式构想:打破专业授课时间限制,一切为了学生就业,一切为了市场需要,可以采取晚上、假日授课,逐步聘请一些行业专家来教专业课,以适应市场和职业化教育的需要。

4实践教学

为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适应就业环境,教学过程中将产学研与课程教学融为一体,将教学环境与企业环境完全对接,建立具有企业运行模式又与专业教学紧密结合的环境———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室,积极探索将实际项目引入专业教学,让学生在真实的环境和真实项目中学习专业知识,直接参与真实项目的设计投标、设计实践和工程实践,从而达到学习中有工作内容,工作中包含专业学习,将学习和工作融为一体。通过实际项目设计操作,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和职业能力,加强职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培养,使他们从毕业到就业真正达到零距离。因此,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坚持“学中干”、“干中学”、“工学结合”等现念,始终把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能力放在重要位置,加大实践教学力度,注重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完善校内外实践教学制度,取得了预想的效果。

4.1实践教学体系设计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4)

研究背景

国际景观规划设计学科的影响,工程实践的示范,国务院学位办对原风景园林学科专业目录的调整,以及环境艺术与旅游规划等新兴学科专业与实践领域的兴起,来这四个方面的变化、影响、制约、激励,促使中国园林(园林景观规划)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激烈的重大转变。对此我国的园林教育特别是高职高专的园林专业教育,教学应有一个相应的改变,才能满足当今社会对园林专业人才的需求。如何进行教学改革,将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的现况及问题

风景园林在我国是既古老又年轻的一门学科,风景园林专业的教育也历经沧桑,事实上我国在上世纪20年代中叶一些高等院校的建筑学科和园艺学科就曾开设了庭园学、庭园设计、造园学等课程,与美国、日本相比也不过仅晚一、二十年的时间,但作为一个专业来设置,园林学科是起源于1951年,由北京农学院(现中国农业大学)园艺系和清华大学建筑系合办的造园学科,历于1956年迁入北京林学院(现北京林业大学)。从那时起,这一专业名称就历经变化,直至现在,我国也只有少数几所高等院校设置了较为完善的学科体系,除个别院校外,大多院校,特别是高职高专(近几年由过去的中专学校升格),在课程内容、教学体系中,与现代国际化人才需求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如下:

(一)学生来源层次不齐,培养目标不明确

近几年来高职高专招生混乱,大多数高职高专学校,园林专业学科有中专和专科两种学制形式,中专的生源主要是一些学习成绩较差,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初中生,专科的生源有普通高中生、职业中学和普通中专生三方面的来源。这些学生的文化基础不一,学习背景也不相同,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方向目的不明确,不同的院校对园林专业的理解不同,根据各自的条件,课程体系各异,培养目标也不相同,差异甚大。如工科院校,侧重于建筑,城市规划和园林工程,往往在建筑的基础上向园林方向偏移。农业院校,则重于园林绿化、花卉栽培,树木等照抄林学的做法,这种现象导致园林专业教学混乱。学校对学生的培养目标不明确,到底培养的是技师还是技工不明确,导致中专、大专一个样。

二)对风景园林创新及教学形式与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一

由于受到传统园林的影响,仍停留于对诗情画意的追求上,缺乏科学性,多样性,从而禁锢了学生的思想,抑制了学生创造能力的发挥。

(三)专业口经过窄,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社会的需求

我园目前从事(或涉及)风景园林专业教育与工程实践的人员主要有3个大方面的要求,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艺术、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这三个方面都是现代合格园林师所必备的知识。而我国目前尚无任何院校是按此知识背景来构建园林专业教育体制的。

(四)在教学体系中,重艺术形式,而对科学、工程技术的重视不够

书本讲授时间过多,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工程实践时间不足,理论课与设计技能,专业设计课之间和衔接不合理,导致学生动手能力差,理论与实践脱节,这是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五)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开发利用不够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偏重于植物造景,但对真正合乎生态规律的种植设计,对资源、环境及建筑造景的综合开发利用不够。

二、高职高专园林专业教育问题的解决办法

针对上述现状,笔者认为要办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使学生能适应社会需求,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园林人才,与国际接轨,就必须先解决如下问题:

(一)根据学生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学校根据学生层次,中专层次由于其文化知识基础较差,知道面又窄,很多学生都有不愿再学习文化知识,只想学专业,对这些学生我们应着重于操作型、实践性教学,把其培养成生产第一线的技工型人才。大专层次,由文化基础较中专强知识面又较宽,他除实践性外,还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把其培养为既能懂理论又会实践操作工、技师型人才。

(二)改革现有的课程体系

目前,高职高专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尚无统一的标准、各自为政,有的差距甚远更谈不上统一的教材。培养出的学生,差异很大,且专业面过窄。笔者认为,无论哪个学校,其园林专业都应有基本的共同标准,并且应与国际接轨,只有这样,才使于统一管理,毕业的学生才能有统一的质量标准。在课程设置上应以风景规划设计,环境艺术、旅游规划设计艺术为中心。根据各校的特点扩大自选课题范围,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充分发扬学生的创造性。

(三)改革现有的评价体系

这里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改革教学评价体系,摆脱传统评价体系中,对园林作品的诗情画意过度追求,避免只重园林作品的艺术形式,而轻视科学技术成果运用的评价方式。使评价方式从,定性化走向定量化,系统化、科学化。二是改革对学生能力的评价方式,包括考试、考核的方法和手段,对技工型人才学生的评价方式,应改书面考试为动手操作考核,以技能考核为主。对技师型人才的评价方式,应以书面考试和实践考核相结合,以能力(方案能力、动手能力、图面效果、创新能力)几方面来综合评价。

(四)改革现有的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

改变过去那种在黑板上操作的教学方法。对于技工型人才的培养,要求学生直接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如花卉植物的栽培管理、园艺植物的修剪造型、工程的施工及景观制作等。对于技师型人才的培养,还应加强绘图、模具制作的训练。因为设计师最基本的语言和交流方式就是“图”(包括工程图,艺术表现图,手工草图)。没有过硬的手头工夫就不能成为设计师。而这一点恰恰是目前高职高专园

林专业学生的薄弱环节。

(五)重视师资队伍建设

目前我国高职高专园林专业的师资队伍普遍较弱(都是以前中专学校师资),尤其是规划设计方向,有丰富工程与教学实践经验的教师相当缺乏,这已严重阻碍了高职高专园林专业学科的发展。

当然师资队伍的建设并非一朝一日之事,就目前来说,各高职高专对专业教师存在着片面性认识,那就盲目追求学历和黑板艺术,认为学历越高,教学效果越好,这是不切合实际,也是不科学的,因为园林学科的艺术性强,艺术源于教师的实践经验,学校应鼓励教师多参加社会活动和工程实践,来丰富教师的实践经验,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袁克强.可持续发展观与职业教育[J].天津成人高等学校联合学报,2004,(1).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5)

一、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的偏差、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时不足和高职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弱三个方面,其具体内容如下:

(一)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的偏差

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的偏差是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之一。从目前高职院校的生源上来看,艺术类学生就读景观设计专业的人数较多,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方面,往往也侧重于艺术意味的表达和视觉效果的强化,过于强调课程的艺术性,则相对来说忽视了景观设计的实用性,这就使得该专业方向和就业方向存在着一定的偏差,制约着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

(二)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时不足

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时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发展。就目前来说,高职景观设计专业的课程设置还不尽合理,对于景观设计专业课时的安排不足,一般来说,至少需要两年的时间才能实现一个新专业计划的完善,而高职院校对于专业课讲授存在着明显的课时不足的现状,在课堂教学中所传授的景观设计基础理论较浅,无法深入探索景观设计的内涵。学生所设计出来的景观可实施性较差,及时调整景观设计课程体系十分迫切。

(三)高职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弱

高职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弱使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陷入困境。对高职院校而言,注重培养学生的即时上岗能力,有助于学生毕业后尽快融入社会工作。但是现在的高职学生自学能力普遍较弱,及时上岗后能快速融入工作岗位,却无长远的职业规划和提升自己的打算,这都是由于自学能力不高造成的,因此,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过程中,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势在必行。

二、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策略

为进一步提高高职景观设计专业的教学水平,针对上述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下文将逐一进行分析:

(一)加强实践教学,实行“产教”结合

加强实践教学,实行“产教”结合是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有效途径。实践性是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重要内容,加强实践教学,在时间教学内容设计上,可以采取课内实训、生产(综合)实训和毕业设计等,实行“产教”结合的教学模式。与此同时,还可建立固定的教学实习训练基地,将景观设计课程教学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起来,使学生能够理论结合实践,促进景观设计专业教学活动的开展。

(二)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技术技能培养

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技术技能培养是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专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实践技术操作能力、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础。在高职景观设计专业中,按照园林技术职业岗位能力培养要求,要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技术技能培养,重视园林景观规划、园林植物配置、园林工程施工管理等职业能力的培养,保证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此外,合理配置文化课与专业课比例,协调文化课与专业课之间的关系,改善现有的课程体系不佳的现状,如加大实训、生产实习、顶岗实习等实践教学课程的比重。这样在课程内容方面,由学科性课程向能力本位职业课程转变,有利于提高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的有效性。

(三)结合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结合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在高职景观设计实践性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容小觑。为了使学生拥有较大的景观设计职业后续发展潜力,需要对学生加强教育。结合高职景观设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要把握好两个关键点:一是自学意识和终生学习观念。在高职景观设计教学中必须让学生明白,要想在景观设计的专业道路上走得更远,必须根据自身特点,制定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并依此制定合理的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二是加强学生对景观设计学科体系的认识。为使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得到更好地运用,必须让学生了解到景观行业所需的整体知识结构,并清楚地知道该如何进行职后学习。对高职景观设计教师而言,可以各类资料进行灵活有效的处理和使用。通过一定的教学环节,结合课内外教学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景观设计教学,灵活地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三、结语

总之,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在进行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时,应加强实践教学,实行“产教”结合;优化课程结构,强化技术技能培养;结合培养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面对高职景观设计专业教学中出现的问题,积极探索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职景观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水平,促进高职院校又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张利静.高职景观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开封大学学报,2010(02).

[2] 黄鹄.高职景观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研究[J].职业教育研究,2009(12).

[3] 封峰.高职类工程造价专业人才校企联合培养模式的研究[J].华章,2010(29).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6)

景观设计学(landscapearchitecture)是关于景观的分析、规划布局、设计、改造、管理、保护和恢复的科学和艺术。

景观设计学是一门建立在广泛的自然科学和人文与艺术学科基础上的应用学科。尤其强调土地的设计,即:通过对有关土地及一切人类户外空间的问题进行科学理性的分析,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案和解决途径,并监理设计的实现。

根据解决问题的性质、内容和尺度的不同,景观设计学包含两个专业方向,即景观规划(landscapeplanning)和景观设计(landscapedesign),前者是指在较大尺度范围内,基于对自然和人文过程的认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具体说是为某些使用目的安排最合适的地方和在特定地方安排最恰当的土地利用而对这个特定地方的设计就是景观设计。

1景观设计专业教育的发展

在国内,20世纪90年代初,高等院校获得了更多的办学自,于是开设景观设计学的高校数目持续增长。这个时期,中国留洋的设计学海归派相继回国,代表人物有北京大学的俞孔坚、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向荣。他们从国外带来了新的设计理念、新的课程结构,新的教学方法。有力地促进了国内景观设计学教育的发展。

2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景观规划设计理论素养,掌握本专业知识与技能,了解相关专业知识的高级专门人才。毕业生能从事景观规划、设计、管理和研究工作,并具有国土与区域景观规划、城市景观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游憩与旅游规划设计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就业方向

本专业毕业生的主要就业方向及业务工作范围为:景观规划设计及其相关规划设计机构的业务工作;政府有关部门、土地综合利用和市场服务机构,以及项目策划、决策与工程等部门咨询工作;建设、国土、环保、旅游、文化等政府主管部门管理工作;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教育及研究工作。

4景观设计专业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应该说景观设计专业在学校教育中还属于比较新的专业,很多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一直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而笔者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经常接触到且非常重要的问题从大量的学生中反映出来,那就是学生常常困惑于在学校学习了之后能干什么,很多学生在实习过后都发表感概,感觉自己在工作中什么都不会,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没学到什么东西,学习和实践很脱节。这种情况在不同学校的众多学生中都不同程度的存在,但在本身学习积极性和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当中尤为突出。作为教师在这个问题上应有很大责任进行教学研究改革和实践。本文就在景观设计专业教学和工作实践相结合这个问题上做出一定的探索和思考。

5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可行的解决办法

目前,景观设计专业无论是在专科和本科层面大都是执行的单元式模块式的教学体系,先安排基础课,然后进入专业课。对本专业的介绍安排的课程往往是理论课程,理论课程中也有实际设计案例的介绍,但这些进行这些设计案例的工作整个的工作流程,需要团队各个工种的配合,需要各个工种的人员具备那些素质,尤其是主创设计师需具备的方方面面的素质,技能以及工作中的协调能力往往不是这些理论课程的重点。但很多学生往往欠缺这方面的认识了解,缺乏对本专业的全面的认识。导致在学校的学习过程中对课程的学习缺乏有的放矢的目的性,减弱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也难以形成对自身将来职业规划定位的清晰的认识,也使得学生在课堂学习之余缺乏拓展学习的意识和可能性。以往的教学安排一直认为这个问题在大学即将毕业时的毕业实习和毕业创作中来解决,但在此之前的整个大学单元式的学习过程就容易导致“形散而神散”了,加上不同的单元课程的老师一直在换,任课老师也不完全了解学生对本专业的认识情况,任课老师把自己这门课上好就是主要的教学要求。虽然各个课程之间有大纲的安排,有连续性的,但很多学生不一定体会到这些教学安排的意义。而这个问题是可以而且应该通过一个专门的课程来解决的,这个课程的时间应安排在整个大学学习之初为最好。此课程中一定是以具体的景观设计项目为基本内容展开讲解的,可以放到《景观设计概论》中以实际项目为例与学校课程的相关性讲解的部分,或是作为本专业的设计项目的欣赏课。主要解决学生在大学学习之初的几个认识上的问题。一,我学习的这个专业到底是个什么专业,前景如何;二,我学习过后能做什么工作,能有些什么基本能力,与自己爱好能力是否契合;三,将来在学校会学到什么课程,这些课程有什么用;四,完成一个相对完整的设计项目需要那些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专业知识、整个设计过程是怎么样的,设计项目的市场运作、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等等。

6本文结合四川内江市迎宾大道“甜都大道”景观设计方案作为研究和示

6.1项目基本概况。内江新的城市迎宾大道。“甜都大道”北接新入城线,南接成渝高速内江收费站,是成渝两地和周边城市居民目前进入内江的主要门户,是内江市着力打造城市新风貌的形象窗口。意义非常重大。

6.2设计定位。在最初和业主交流的阶段,业主明确表示对之前在四川及重庆比较成功的几条景观大道很感兴趣,并希望有所借鉴。当然借鉴是学习能帮助我们站在更高的起点上,但道路不一样,大环境不一样,更重要的是地域文化更不一样。所以立足于自身实际情况,挖掘本地地域文化,在不同城市中的景观大道中脱颖而出是我们设计一开始就明确的根本出发点。

介绍这部分内容时,应给学生重点讲解和业主如何沟通如何引导业主,在尊重业主的情况下又要坚持自我设计的基本原则和理念。这其实要求学生意识到自己平时不仅仅应该学习好本专业,对学校的其他拓展大学生自身素质的活动也应该重视,这比简单提出鼓励学生全面发展的口号更有说服力。

6.3历史文化背景分析。“拳拳爱国之心,悠悠恋乡之情。床前明月,胸里内江。天府四川腹地,成渝两地中途。巴蜀交通要道,沱江商贸名城。卧凤藏蛟,人材辈出之地;飞鸿舞鹤,书画腾起之乡。多情似蜜,雅称甜城。”———(《大洲广场赋》魏明伦)。这首由内江籍文化名人魏明伦做的赋道出内江的两大城市名片。一是“甜城”的美誉,二是“大千故里、文化内江”。其中内江“甜城”的美誉是怎么来的呢。近三百年来,内江因盛产甘蔗、白糖和蜜饯享有“中国甜城”之称,“中国蜜饯之乡”之誉。“甜城”一词已载入《辞海》。

这部分工作已经是开始进行方案设计的前期工作了。其实对什么是“设计”是很多从事设计工作多年的人都难以真正理解的字眼,好多学生对设计的认识在学校阶段更是茫然。那这部分工作就很明确简单的说明设计首先必须立足于文化尤其是当地的历史文化,这是设计师必须做的工作,也是设计师必须具备的文化素质。同时,可举例说明诸多世界优秀设计师都是有很高文化艺术修养的人,设计师的能力和水平达到一定高度后,本人的文化修养是决定其作品水准的主要因素。所以,很多同学将专业课和文化课决然分开,且轻视文化课的错误认识应该从根本上去除。要让学生不仅仅上好学校安排的文化课,而且自觉地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

6.4设计构思。基于我们对糖业文化的解读,对蜜饯生产了解。思考我们的设计方案,尤其是这样一条景观大道的设计如何将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机的融入其中呢?将会给学生介绍整个设计构思形成的过程及结果。

这部分内容是最很重要的一部分内容,作用在进一步启发训练学生对设计工作的认识和理解,如何将设计创意落实到具体的设计中去。除了强调设计思维的训练,同时向学生讲解设计方案形成过程中,个人设计习惯和设计能力如何养成,尤其强调手绘草案的重要性。希望学生清楚的认识到计算机辅助设计只是手段之一,不可能替代手绘能力。

6.5具体设计

具体设计的内容非常多,这里就不赘述。这部分内容有分析图、平面图、效果图、示意图、经济技术指标。讲解这部分内容时,需将每一部分图纸内容应由那些课程的学习来解决,其中有些的内容不能在大学学习期间解决,必须在工作后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提高才能掌握。还需讲解这些工作在以后的工作团队中如何进行配合分工,有些工作往往进行外包等等。让学生清楚自己通过大学学习能达到什么样的水平,结合个人情况将来是否应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学历,还是在工作中锻炼自己。以及将来在工作中如何进行职业规划。

7结语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7)

会计专业,人才通道拥挤

据了解,很多中国学生留学澳大利亚都会选择商科专业,包括会计类专业、银行、金融等。由于会计专业一直以来都是澳大利亚移民紧缺专业,并且澳大利亚很多高校专门为没有会计教育背景的本科毕业生设置了相应的研究生课程,没有严格的专业背景要求,使得近年来赴澳大利亚攻读会计专业的人数激增,导致澳大利亚会计专业的人才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供大于求的局面,会计专业毕业的学生很难再找到跟专业对口的工作。因此建议大家,在选择专业时一定不要扎堆,而是要将未来国内和澳洲,乃至亚太地域经济发展对人力资源的供需关系作为参考依据进行衡量选择。

当然,在商科领域中,也有很多专业可供选择,例如保险精算学、酒店管理、电子商务、创新管理、公司法务、税务、金融分析或者项目管理等。这些专业的就业前景还是相当不错的。

专才专业,就业有优势

所谓的通才专业和专才专业都是相对而言的,以会计专业为例,会计专业往往被认为是通才专业,因为所学的内容涉及会计领域的方方面面;而税务会计、金融分析、保险精算学等则被认为是专才专业,因为是会计专业的细化和深化。这些专业往往要求有相关的教育背景。

很多家长和学生担心选择专才专业就业面比较窄,只局限于某个行业的某个领域;并且专才专业的所学内容往往比较复杂,很难学会。任何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专才专业选择的人少也就意味着竞争较通才专业要小很多,就业机会却多很多。专才教育的优势在于它可以使你具备从事某职业的专业资格,因此在就业的时候,你的目的性十分明确。

5大热门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工程类专业

中国的工业刚刚发展了一半,未来的发展空间还很大,相应的对这方面的人才需求就很多,比如土木工程类人才、电子工程、化工工程、食品工程、矿业工程类人才等。

旅游、酒店管理专业

澳大利亚拥有一流的旅游管理学院,教育品质国际公认,去澳大利亚学旅游课程性价比非常高。

一些优质大学的旅游学院在课程中都安排了较长时间的带薪实习机会。近年来,随着澳大利亚旅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以及上海世博会的即将举办,国内对旅游人才的需求增加,该专业人才在中国和澳大利亚都将被看好。

IT专业

目前IT行业的职位空缺相应增长。宏观经济条件以及网络的迅猛发展都使得人们对IT业进行大额投资充满信心。这一行业的多个部门再次出现人力短缺。受市场供求关系调节的影响,会有越来越多的学生对该专业逐步恢复几年前的热情。

护理专业

随着世界人口老龄化趋势的显现,护士短缺呈现全球性危机。很多国家都在积极从国外引进护士,以解决本国的护士急缺,澳大利亚也是如此。在世界范围内经济不景气的环境下,护理从过去的底层职业一跃成为令人羡慕的职业,这给中国很多护校学生提供了很好的留学机会。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赴澳攻读护理专业基本限于在国内已经有护理背景,受过专业学习或训练的学生。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8)

[作者简介]张琪(1973- ),男,四川自贡人,重庆科技学院外事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20世纪英美文学和英语教学法。(重庆 40133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3)24-0121-03

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末,我国具有英语学士学位授予权的院校是200多所,在2004年变成了598所,到2011年有959所,现在全国上千所本科院校中,除了部分音乐学院、体育学院、艺术院校等尚未设立英语专业,其他学校几乎无一例外地都在招收英语专业本科生。英语专业由此成为覆盖面最广、在校人数最多的专业。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理工科高校便纷纷开设科技英语专业本科或专门用途英语专业本科。至2007年止,在我国高校中,1/3以上的英语专业教学点是在理工院校设置的。理工科背景的高校的主流专业、师资力量、科研团队以理工科为主,学生就业也相对较好;相形而言,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师资普遍不强,专业影响力较小,学生在理工科行业的就业率低,发展速度慢,这直接影响到英语专业学科和人才培养等发展。最近十年,外语界专家、学者和一线外语教师就理工科背景下的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改革进行了很多研究,提出了大量的观点,这些观点既有相同点,又彼此相异,甚至彼此相悖。但是,争论最为重要的观点还是趋同的,主要涉及理工科英语专业的指导思想、自身定位、课程设置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

一、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本科的现状

理工科高校开办英语专业肇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近30年的人才培养实践中,其教学状况和学科建设一直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直到实行全国英语专业四八级统考后,人们才发现理工科高校还存在一批质量不错的英语专业学生。然而,近年来,随着更多的理工科高校开办英语专业,其培养的人才质量开始下滑,学科建设现状、教师队伍建设也不让人满意,专业的自身定位问题也不明确,理工科英语专业进一步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此情况下,如何进一步明确英语专业的学科性质,如何界定英语专业的核心课程,如何平衡外语技能的训练和专业知识的传授,如何规划英语专业的师资发展等问题成为理工科英语专业发展亟须解决的课题。

1.指导思想的僵化。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规定“高等学校英语专业培养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和广博的文化知识并能熟练地运用英语在外事、教育、经贸、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从事翻译、教学、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复合型英语人才”。《大纲》明确规定高校在4年中开设的英语专业课程的总学时数不应少于2000学时,并将英语课程分为英语专业技能课、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等三个模块,在此基础上列出了建议性英语专业课程设置。通读《大纲》,人们发现这是一个几乎完全按照传统英语专业量身定做的大纲,而且几乎只能适应纯粹的英语语言文化专业的培养,根本不能满足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客观而论,这是一个极其僵化的教学指导文件,不论院校,全国一统,忽视个性培养,强调千人一面,其结果就是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在“985”高校、“211”高校甚至文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冲击下死无葬身之地。

2.专业定位的困惑。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人才培养追求“宽口径”“全面发展”“特色生存”,课程设置上“大而全”和“四不像”,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采取“英语专业+理工科课程”的简单复合办法,既想强调语言技能的培养,又要狠抓英语语言文化的通晓,还要重视理工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获取,这样的培养模式费力不讨好,结果就是专业定位不准,特色丧失,学生语言技能低下,英语语言文化知识一知半解,相关理工科专业技能不强。因此,尽管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先天上占有跨文理学科的便宜,但培养的学生最终在人才市场上的认可度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在相关理工科专业领域内就业人数稀少,学生后续发展缺乏动力。

3.教师队伍建设的尴尬。纵观这几年理工科高校开设英语专业的缘由,其目的不外乎三点:一是增加学校的学科门类,向综合型大学冒进。这是近十年来众多理工科高校的通病。二是适应学校办学依托行业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培养能在行业就业的英语语言人才。三是解决庞大的公共外语专业师资队伍的个人发展和提升需要。不论哪种原因,很多理工科高校开设英语专业都存在盲目性,缺乏充分的就业市场调研和自我的发展规划,往往是在师资队伍不到位的情况下匆匆上马;在办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专业地位低下,学科发展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缺乏必要的经费投入等问题。此外,英语专业的教师普遍同时承担着公共大学英语课程,工作量普遍超重,没有时间自我提高,严重影响了英语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由于英语教师大多为英语语言文化专业毕业,相关理工科专业知识缺乏,无法承担相关理工科类课程的教学;而理工科专业教师虽具备专业知识,但是英语语言能力相对较低,往往不能胜任英语授课的工作,理工科专业教学无法纳入到英语语言技能的训练之中,学科交融存在脱节,不能统一协调进行。

4.课程设置的随意。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是否也要遵循文科高校或者综合大学英语人才培养的路径?囿于《大纲》的束缚,以及专业设置的模棱两可,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也显得格外别扭,既要兼顾英语学科的课程,又想以就业为导向向市场靠拢,开设专业课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大部分理工科高校都采取“英语语言技能+文化文学知识+理工科专业核心课程”的做法,认为在传统的英语语言课程上加上某专业的几门核心课程就能完成培养文理兼容的复合型人才。实际上,这样简单课程“复合”最终培养出来的学生既不如传统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下的毕业生,也不如英语水平相对较好的相关专业的毕业生,不能满足企业所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需求,不受就业市场的青睐。

5.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取舍。对于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而言,英语究竟是一门工具还是一门学问?这一问题长期困扰着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一线教师,而专家对此也争论得格外厉害。何其莘就指责目前的部分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大纲》的要求有一定距离,过多关注所谓“复合”专业的知识(特别是国际经贸、国际金融等带有“国际”字头的课程),而忽视了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人文学科课程。然而事实上,强调语言技能、人文素质和相关专业知识的齐头并进往往导致“四不像”,其结果就是学生英语语言技能低下,英语语言知识贫乏,相关专业知识不牢靠。

二、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为了走出英语专业面临的困境,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本科建设和发展必须依靠学校的办学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进行,立足行业特点,办出专业特色,增强学生的理工科知识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具有鲜明行业特色、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英语人才。

1.专业指导思想上坚持差异化发展。《大纲》虽然明确提出了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旨在“培养复合型英语人才”,但是作为纲领性文件,未能充分考虑到不同地区、不同类别的院校、不同行业对于英语专业人才培养需求上的差异,以同一个教学大纲指导条件、水平、背景迥异的理工科高校教学很难收到很好的效果,可以说,《大纲》已经不能适应当前中国对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要。因此,从国家层面上来说,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不同的社会需求,研究制订适应不同情况和条件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对于教学实行更细化的实行分类指导,在共性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发展,特色发展,鼓励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结合自身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建设英语专业、培养英语人才。对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而言,要力求区别于文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敢于创新教学理念,牢牢树立为行业发展培养人才的理念,立足特色,以人才培养的个性化和差异化谋生存,求发展。

2.学科发展上依托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特色立校的根本就是依托学校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进行办学,英语专业学科建设也应如此。理工科高校办学普遍具备行业背景,具备相应的优势学科群,这也使得理工科高校的毕业生特点突出,个性鲜明。显而易见,理工科高校的办学背景和优势学科群就是该校英语专业学科建设的出发点,也是英语专业个性化人才培养的立足点。建设英语学科,如果不依赖于理工科高校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其学科建设的结果必然是向文科同类专业靠拢,学科发展趋于同质化,学科特色丧失,导致培养出来的学生个性化丧失,特色不明显,在人才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因而,理工科院校的英语学科建设就必须旗帜鲜明地依托该校办学的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以市场为导向进行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并将培养目标明确定位于满足该行业对英语人才的需求。

3.课程设置上注重学科交融和复合。理工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上应当建立三个模块: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前两者从根本上体现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科内涵、研究范围和知识结构;后者涉及相关学科知识,在学科本体发展方向的基础上形成办学特色。但是简单地进行模块化教学并不能帮助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形成特色,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必须强调英语专业技能课程;英语专业知识课程和相关理工科专业知识课程的相互融合,既注重英语语言能力的培养,又兼顾专业知识的建构,把英语语言技能的培养、英语文化知识的传授与理工科高校办学的行业背景、优势学科群结合起来,相互融合或者复合,在发展语言技能的同时学习英语文化知识、获取理工科专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此外,在课程设置上还要切忌追求“学科门类齐全”,避免出现简单的“英语专业+理工科核心课程”这样简单的“融合”或“复合”,在课程设置上需要考虑英语语言知识和技能培养与相关专业只是培养的平衡,弱化英语语言知识,加强英语语言技能培养,强化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在专业范畴内统筹考虑语言、文学、文化的和谐发展。

4.教学实践中强调语言的工具属性。对于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而言,英语作为一种语言,首先是也必须是一种交际技能,是使用者对于语言的“器”的属性的掌握和使用,而并非“道”的追索和诉求,所以对于理工科英语专业而言,语言的工具性属性当属第一追求目标。在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强调语言的工具性,就是要强调英语作为工具为行业服务的重要性。这就要求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依托办学行业背景和优势学科群,走特色化发展之路,并在教学环节上加强语言工具行业中的实践应用教学,为学生提供仿真甚至真实的英语语言实战机会,通过参观学习、资料翻译、生产实习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开展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习理工科专业知识,培养行业就业技能,同时锤炼英语语言,不断提高英语语言应用能力。

5.师资队伍建设上着力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不同于文科高校的英语专业教师,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专业语言技能和文化知识,还要具备较强的理工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实践能力和实践经验,这就是目前高校普遍提倡的“双师型”教师。目前,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双师型”教师有两个来源:一是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二是理工科专业毕业、英语能力较为突出的教师。前者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和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但是缺乏基本的理工科专业知识;后者具有良好的理工科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实践技能,但是相形之下英语语言技能相对低下。因此,要改变英语专业的师资,就必须建立合理的英语专业教师进修计划和制度,鼓励英语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理工科课程进修、现场蹲点实习,强化其科学素养,鼓励其获得相关理工科专业资格证书;对于毕业于理工科专业的教师,要采取措施促进其外语水平的不断提高。实际上,随着近几年理工科高校发展的需要,不少理工科专业教师都具备海外留学的经历,具备良好的英语语言技能,能够胜任理工科课程的双语教学甚至全英文教学。需要说明的是,在实践教学中,不能用同一语言标准来衡量上述两类教师的语言水平,对于前者应当强调其语言技能,弱化理工科专业知识;对于后者,则重点强调理工科知识结构,弱化其语言能力。

6.人才培养模式上实行“双学位”或“主辅修制”。为了更好地促进文理的相互渗透,促进学科的相互融合,培养英语技能良好、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文理复合型人才,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应该积极探索“英语+专业”“主业+辅业”的办学思路,要求和引导学生根据社会的需要和自己的兴趣辅修学校的优势专业课程,如石油、冶金、电力、动力、通信、汽车等专业;同时,以“2+2”或者“3+2”形式面向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双学位”或者“主辅修制”,努力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和人才培养的效率,以市场为导向,培养“精英语,懂科技”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同样,为了更好地完成人才培养,理工科高校英语专业在录取学生阶段应该区别于文科英语专业,只招收理工学生,以保证学生后续发展的需要。

三、结语

理工科高校的英语专业要在当前的形势下走出困境并得到发展,就必须依托学校的办学背景和优势学科,坚持走学科渗透、文理兼容之路,立足特色,弥补不足,从教学理念、课程设置、师资队伍、培养模式等方面着手,狠抓实践教学环节,大胆改革和创新,发展学生语言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培养语言运用能力强、相关专业知识结构扎实的英语复合型人才,以适应时代和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戴炜栋,张雪梅.对我国英语专业本科教学的反思[J].外语界,2007(4).

[2]韩高军,张媛媛.“英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及其实施[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2007(6).

[3]何其莘.中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的历史回顾和展望[N].钱江晚报,2012-

07-07.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9)

风景园林专业作为整个建筑设计领域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与规划专业、建筑学专业并立。作为一个完整的建筑教育体系,风景园林设计教育进一步完善了学生对整体建筑设计的认识[1]。在高校专业设置中,相比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业而言,风景园林专业独立的时间相对较晚,在院校专业设置中也没有前二者那样普遍。但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对环境的认识和要求日益增高,景观设计在人们日常生活、公共环境中的地位也在逐渐上升,同时建筑市场中对景观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也越来越高。许多高校为了适应市场需求,陆续开设了风景园林专业。如何根据高校自身特点,调节教学课程体系,使之更好适应社会,目前是众多风景园林专业教育的关注重点所在[2]。

近一个世纪以来,风景园林学科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迁和发展,所涉及的相关领域和学科也在不断扩展,它逐渐由一门专业化的学科发展为一个综合性的交叉学科[3]。与此同时,社会对于风景园林专业的需求变得多元化。比如,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不同于以往相对单纯的实体环境设计,更加注重生态学方面的考量,致力于营造更为健康、舒适、节能的人居环境。再者,景观设计的分工也更为精细,在项目中常会出现一些新的问题和需求,如特殊生态保护、废弃用地改造、特定人群需求等,这些都需要更为专业化的人员从事设计工作[4]。

1 国内外景观学专业发展现状

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的变化会直接影响高校中课程教育体系的结构。国内外很多高校针对自身的学科优势、面对的市场需求,调整了自身培养模式,教育出更适应当地工作环境的学生。如英国格林威治大学和利兹城市大学针对当地拥有众多中小型私人宅邸花园的现状,开设了花园设计本科教育[5]。从课程的设置上来看,花园设计与风景园林具有相同的理论基础和技能要求,但前者更偏向于中小型空间的设计,并更加注重手工工艺技术。还有一些高校根据自身学科设置的特点,发展出各具特色景观专业,比如农林院校中偏向植被生物特性方面;建筑类院校中偏重于工程结构方面;艺术类院校中则更注重艺术特质等。对于新开设风景园林专业的高校来说,如何根据本校专业优势及发展方向,结合当前市场需求,制定合理可行的教学课程体系,是目前首要的关注焦点。

2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的发展背景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我校于2011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风景园林专业,在2012年正式招生,目前已连续招生三届,每届两个班级,目前在校总学生120人。我校新开设的风景园林专业与原有的建筑学专业同属建筑系,建筑学专业办学时间相对较长,课程设置较为成熟,已顺利毕业多届学生,毕业生的社会认可度较好。景观建筑设计专业的部分课程与原有建筑学专业相同或相关,主要授课教师也大多相同。因此学科课程安排以原有建筑学专业为基础,重点培养学生从事景观建筑设计、景观工程设计,以及相关的管理、研究工作,使毕业生具备城市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场地规划与设计、建筑文化遗产保护管理等工作的基本能力。

3 当前专业的学科设置情况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主要包括几大平台:

3.1 公共课平台

由公共必修模块和公共选修模块构成。公共必修模块,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就业指导、形势与政策、军事理论与军事技能(军训) 、大学英语、数学、物理、计算机等公共基础课程。公共必修模块主要课程。公共选修模块,是以素质教育类为主的全校性公共选修课程,设有人文社科类(含大学语文和中国文化导论)、自然科学类、艺术素养类、教育技能类(含体育)、创业基础类、经济管理类等课程。

3.2 学科专业基础课平台

由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和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构成。学科专业必修模块,包含专业主干学科中必须掌握的学科基础理论、技术理论和基本技能方面的课程。风景园林专业与原有建筑学专业具有部分相同主干学科,如画法几何、阴影透视、美术基础等,还包括一些特有课程,如风景园林设计基础、中外园林史等。跨学科专业选修模块,是指有选择性地开设与本学科专业相关的跨学科、专业课程。结合我校已有专业特点,开设了工程概预算、土木工程施工等课程,以丰富学生相关专业知识。

3.3 专业课平台

由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和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构成。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包括体现本专业特色的最重要、最核心的课程。包括贯穿整个学期的景观建筑设计课程、风景园林设计课程等。专业任选课程模块,是为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的课程,以本专业学科前沿课程、本学科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课程、边缘学科课程为主体设置的课程。如偏重园艺方向的园林植物与应用课程,偏向建筑工程方向的建筑结构选型课程等,以及一些相关专业课程,如城市规划原理、室内设计原理、中外建筑史、建筑构造、表现技法、工程测量等课程。这些课程根据自身接续特点,学生专业知识水平的提高,分布在不同的学期。

3.4 实践教学平台

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素质拓展3个模块。其中,课程实践模块包括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如美术实习、快速设计、构成设计等。专业实践模块包括生产实习、认识实习、毕业实习和毕业设计。实习主要是在学校定点实习基地进行,时间通常为1~2周。实习结束后由学生提交相关图纸和实习报告。通过实习环节,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接触实践,对课本知识有更深入了解。此外,我校还设置素质拓展模块,是学生毕业前必须完成的实践环节。主要通过组织多种形式和内容的第二课堂教学活动,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个性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4 今后学科发展思索

4.1 积极开放思路,迎接新的形势

随着风景园林专业的不断发展,在教学中也出现了许多新内容,其中广泛涉及诸如地质学、工程学、地理学,乃至于社会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相关学科。同时作为设计领域支柱之一的风景园林学科,也更广泛与深入地与城市规划和建筑学专业相联系,这些都为本专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和方向。

4.2 突出专业特色,设置子系列课程

可以根据学校已有专业特点,或本学科前沿发展方向,在原先教学体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划分出更多方向的子系列课程。如结合我校地下矿井开采专业,就采矿塌陷区环境设计与开发设置相关课程,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入了解某类景观环境的特殊性。

4.3 扩宽学生知识面,培养综合型人才

我校风景园林专业是在原有建筑学专业平台上建立的,应当充分发挥已有专业的优势,加强不同学科间的联系,同时鼓励学生注重不同学科间的交流,多学科同时发展。这样既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就业后整体行业的认识全面,选择就业面也更为宽广。

总之,风景园林专业课程体系的建设,需要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同时参考学生反馈信息才能得到正确的评估。随着新专业不断完善,以及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结合国内外高校新的实践成果,我校必将培养出更加适应社会需求的专业型人才。

【参考文献】

[1]成玉宁.论风景园林学的发展趋势[J].风景园林,2011(02):25-25.

[2]杜春兰.就社会需求论风景园林教学[J].城市规划,1998(03):61-62.

[3]孙青丽.当代景观设计理论课程教学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2(10):105-106.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10)

1建筑行业发展趋势

建筑业分为“狭义建筑业”和“广义建筑业”,狭义建筑业主要包括建筑产品的生产(即施工)活动,广义的建筑业则涵盖了建筑产品的生产以及与建筑生产有关的所有的服务内容,包括规划、勘察、设计、建筑材料与成品及半成品的生产、施工及安装,建成环境的运营、维护及管理,以及相关的咨询和中介服务等等,反映了建筑业整个经济活动空间。文中所谈的建筑业是狭义建筑业。其实,无论是狭义还是广义,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不可避免地具有宏观经济形势相关性和政策敏感性,这决定了建筑企业在制定战略的时候,会密切关注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动态及各项经济指标。各项数据表明,未来几年里——建筑业发展前景广阔。

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长一直呈高速增长态势,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为10.9%,全年增幅预计不低于10%。而且,从国家整体经济发展状况来看,我国的工业生产、建筑、零售销售等基本面情况总体保持良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未来几年继续快速增长的潜力很强。据专家预测,截至2015年的未来几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有望超过官方制定的7.5%的目标。根据我国未来固定资产投资的状况,对未来建筑行业需求总量做出的预测是:到2015年,建筑业总产值(营业额)预计将超过90000亿元,年均增长7%,建筑业增加值将达到15000亿元以上,年均增长8%,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左右。具体说来,未来建筑业热点将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铁路建设。“十二五”期间将是中国大规模铁路建设时期,铁路部门计划续转和新安排建设项目达200多个,其中客运专线项目28个,建设总投资12500亿元人民币。今年作为“十二五”的第二年,铁路建设已经呈现出如火如荼的局面。据了解,去年上半年我国完成铁路基本建设投资621.9亿元,同比增长1.9倍。其中铁路基建大中型项目完成投资613.64亿元,同比增长2倍。可以预见,我国铁路新一轮大规模建设即将展开,随着铁路投资的放开,以及参与铁路建设项目资质限制的松动,铁路建设市场将成为建筑企业另一个充满机遇的细分行业市场。

公路建设。按照交通部已经确定的公路水路交通发展2020年以前的具体目标和本世纪中叶的战略目标,到2020年,公路基本形成由国道主干线和国家重点公路组成的骨架公路网,建成东、中部地区高速公路网和西部地区八条省际间公路通道,45个公路主枢纽和96个国家公路枢纽;到2015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00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3.5万多公里;到2020年,全国公路总里程达到250多万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万公里以上。因此,未来10-20年,应是我国路桥建设持续、稳定发展的时期。

城市建设。首先,从城市化率来看,目前我国城市化率只有31%,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根据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潜力和中国人口增长的综合分析,可以预测,未来20年内,中国城市化水平将提高到60%左右,这意味着城市化率每年需提高约1.5个百分点。其次,从我国城市的功能分区看,我国目前很多城市的功能分区并不合理,为了使城市土地价值最大化,必将对功能区重新划分,而这将导致现在很大一批城市住房资源的重新优化配置,很多需要配套和重建。

房地产。近两年,为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房地产投资增速过猛势头得到初步遏制,过热的购房需求有所降温,但从投资总量上看,房地产市场的建设需求仍是建筑行业企业应重点关注的细分行业市场之一。参照我们过去二十余年居民收入增长速度以及住房改造速度,2020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可能达到35平方米,即平均每户现有城镇居民还要增加10平方米多。因此,可以大胆断言,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尽管房地产商可能面临重新洗牌的局面,但房地产业将处于稳定发展的黄金时期。

除了上述种种之外,高速的经济增长态势及“十二五”期间国家大规模的固定资产投资还会更多建筑市场热点,例如冶金、化工、电子工程等等。未来几年,施工企业将会在建筑大舞台上一展英姿,大显身手。

建筑业广阔的发展前景,为从业企业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2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就业前景

在选择专业时,一些家长和考生认为“学建筑出来就是当小工”,这类想法实际是一种误区。

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大都去了工程技术岗位。对于专科(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就业一般是从基层干起,做具体的技术工作。建筑类专业的毕业生主要就业去向是各类建筑公司,房地产公司、监理公司和市政建设企业。建筑类专业毕业生可从事的岗位很多,如施工、预算、资料、安全、质量检测等。

建筑业、房地产业的持续高速发展,使建筑类专业毕业生成为高校应届求职大军中的宠儿。在大学毕业生总体就业压力比较大的情况下,建筑类专业毕业生仍然十分走俏,需求量在各类专业中名列前茅。特别是,今年,在国家政策的调控下,建筑业仍呈现出繁荣景象。以山东商务职业学院2012年应届毕业生就业状况显示,在2012年上半年(截止到3月份),就有包括烟台建设集团、荣成建设集团、德信建筑有限公司等120余家企业到校索要建筑类各种专业的毕业生,提供岗位900余个。毕业生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2.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今后十五年,山东省建筑及房地产行业对建筑类专业技术人才的平均需求以每年60%以上的速度增加,人才缺口达40%以上,目前烟台地区的施工企业技术员缺口率达到70%。为此,本专业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就业方向为建筑施工企业、监理公司、房地产开发公司等,岗位为施工员(核心岗位)、质检员、安全员和资料员等。

2.2 工程造价专业就业前景分析

造价工作人员的市场需求量大,相对工作环境舒适,收入较丰厚(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年收入已经达到5万以上),是名副其实的白领人士,就业前景好。就业方向为施工企业、工程造价咨询公司、招标机构、房地产开发公司、企事业单位的基建部门等,本专业毕业生从事工程预结算编制、工程造价招投标、工程审计、工程监理经及工程造价管理相关软件的开发应用等工作。

化学工程专业就业前景篇(11)

一研究方法介绍

一个专业的合理发展需要从依托背景、师资队伍、学生认知、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入手,找到四方的最佳契合点,因此对一个专业的发展现状分析需要从这五个方面入手。

1.依托背景

任何专业都依托其所在学校或学科而存在。学校性质和发展将影响到一个专业的长远发展。文科类院校较注重感性描述和一定程度的建模分析,其宏观思维能力较强;理工科院校则逻辑思维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思维较为规范和有条理性;综合性院校则二者兼备,交叉度较高。学科背景对专业发展竞争也有较大影响,我国旅游管理所开办学科背景主要有三类:一是地理学科背景,其空间思维能力较强,适合旅游规划总体设计,这部分比重最大,约为40%多;二是管理学科背景,其突出宏观管理理念应用,具有较高的宏观管理能力;三是历史学学科背景,在旅游文化管理和旅游人才文化素质提高上具有优势。

2.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基于对相同专业市场竞争对手、自身实力和社会对专业需求分析基础上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它决定专业课程设置方向和学生将来的专业就业竞争力。专业课程设置是基于专业定位基础上的课程合理安排设计,主要体现为课程开出的先后顺序、课程群性质合理划分及配置等。

3.师资队伍

专业发展和竞争实力关键在于师资力量。专任教师学历背景、研究方向最好与专业方向有机统一;其职称高低反映出其研究实力,同时也将影响到专业竞争优势。

4.实验体系

专业竞争必须考虑实验体系因素。旅游管理专业具有在重视基本理论基础上更突出实践动手能力、专业个性,实验体系中的师资配置、仪器设备、实践体系等都直接关系到专业培育人才的合格与否。

5.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主要是指社会对本专业的认知认同度。社会认知度高低将决定和影响专业招生效果和专业学生就业意向选择,同时也是检验专业所在院系人才培养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通过实地走访和网上资料收集,按照前面专业发展分析路径,我们将重庆市内七所高校相近专业各要素进行态势分析。

1.依托背景

背景依托包含专业所依托学科背景和学校背景,其影响到学生对其认知度和专业竞争地位。据分析,七所高校所依托的学校背景存在较大差异,有的是具有博士授权点的211重点建设高校,有的是无硕士授予权的普通院校。所依托的学科背景也有较大区别,总体看分为三类:一类是依托管理学学科背景,如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一类是依托地理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一类是依托文学学科背景,如重庆工商大学依托思想政治专业和中文专业,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系设置在人文学院下。

2.师资力量

师资力量也是反映一个专业实力的重要指标。它主要通过师资数量、师资结构(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学历结构)、师资科研成就、研究方向等指标来综合体现。七所高校本专业师资竞争态势:在职称结构上,七所本科院校高级职称比重分别为58%、16.9%、47%、46%、51%、54%、40%,具有较大的差异。究其原因较复杂。在研究方向上,就专业接近程度上,地理学和管理学与旅游管理专业知识结构接近度最高,重庆工商大学和重庆交通大学专业接近度存在一定问题。在科研获奖上,西南大学最靠前,重庆师范大学次之。在学历结构上,七所院校中,重庆三峡学院和重庆理工大学稍为落后,但总体结构较为合理。

3.实验体系

旅游管理专业的高应用性、专业特性要求实践实验体系的完备。实验实践主要体现在实验体系构成、实验基地(研究所、中心等)、实验人员配置等。七校实验体系如下:在实验师资配备上,三所院校无专业实习实验老师,一般由任课老师担任实习员,这会增加教师工作负担,影响教师开设实习环节的积极性。在实习基地和实习体系建设上,西南大学明显落后其他院校,这可能是该专业不太受学校重视所致。在实验仪器和设备上,西南大学、重庆理工大学和重庆三峡学院较为滞后,可能是认为旅游管理专业实习训练只要场地,不需要太多的仪器和器材设备所致,也有可能是专业定位所致。

4.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

专业定位是否准确、清晰和有特色化是判断专业定位的重要指标,一般可以通过专业描述和授予学位体现。课程设置是否匹配专业定位,课程开出先后顺序是否合理,专业基础课、专业主干课、专业选修课配置比例是否合理以及其是否与专业定位符合也是考量指标之一。总体看来,七所高校都偏重于旅游管理大背景下进行差异化定位,有的偏重于传统的酒店方向,如重庆工商大学、重庆教育学院、重庆三峡学院;有的偏重于前沿的会展旅游、旅游策划等,如重庆师范大学、重庆理工大学、重庆交通大学。就课程匹配度看,七所高校专业定位和课程匹配度都还尚可,但课程群比重搭配上存在较大差异,重庆工商大学选修课比重过大,西南大学专业主干课比重大,其余学校都是3∶3∶4,一般来讲,旅游管理专业课程群专业要求3∶3∶4比重较合理。

5.认知度

认知度是一个人或社会对某事的整体看法及评价。社会对一个专业的认知了解程度将影响其专业方向选择,认知模糊或认知度较低则要求专业在发展时必须进行改进或调整。认知度包含专业知晓度和专业美誉度。知晓度可以通过利用Google搜索引擎进行网络资料收集,其结果为:西南大学旅游系1710000条,重庆理工大学旅游系1020000条,重庆交通大学旅游管理系987000条,重庆工商大学696000条,重庆三峡学院旅游管理系659000条,重庆师范大学旅游学院636000条,重庆教育学院旅游系606000条。西南大学的网络认知度比最后一名的教育学院整整多出一倍。专业美誉度通过专业就业率和专业就业流失率测算,据中国旅游报报道,重庆地区旅游专业学生专业就业率仅为30%,专业就业流失率则高达到65%。

三重庆市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1.各院校专业定位特色度不够,同质化现象突出,与市场接轨性不高

按现代市场竞争理论,高校专业发展需要寻求差异化定位,以求立于不败之地。据前统计,仅有重庆理工大学、重庆师范大学、重庆交通大学进行了专业方向上的差异化发展;其余四所高校都是传统的旅游管理大专业下的传统方向(酒店和旅行社)。另外,七所高校在进行专业拓展时考虑市场变动需求不够,主要是旅游行业发展变动趋势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征方面,会议会展和专题旅游方向并没有得到应有重视。

2.专业社会认知度不高

根据前面分析,在知晓度上,七所高校存在较大差异度,导致学生选择报考学校时,存在较大偏好度。专业就业率上总体偏低,说明专业教育存在较大问题。专业就业流失率较高说明专业市场吸引度不高,这与旅游业属于朝阳产业不相匹配。

3.师资背景与专业匹配协调度不高

在教育部学科专业设置中,旅游专业隶属于管理学学科,但仅有两所高校选择设立在管理学背景下,其余五所院校的教师师资大都具有地理学或中文学科背景,虽然可以从不同学科角度拓展旅游研究内容,但旅游专业思维毕竟不能等同于地理学的时空思维,中文文学的想象发散思维。

四重庆旅游管理专业发展对策

1.拓展专业范围,实时发展特色方向

前述七所设置旅游管理专业高校中,除西南大学外,其余高校的生源80%来自于重庆本地,所以其专业定位和拓展面临较大竞争压力。考虑重庆其余高校竞争实际情况和重庆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旅游管理专业可以进行放大或缩小两个层面专业发展定位。所谓放大型专业定位就是突破传统旅游专业局限于远距离和长时间研究特征,进行全方位休闲专业定位。这样一方面学生就业面较宽,另一方面也可以结合教师不同的学科专业特长。缩小型专业定位就是在传统旅游管理专业大方向基础上进行分市场群体的专业定位。如酒店管理方向新增商务酒店课程群设置,瞄准重庆商务客源日益增大趋势;旅行社方向深化专题旅游课程群设置,瞄准旅游发展的个性化需求日益增大趋势;同时新增会议展览服务管理方向应对重庆建设长江上游经济中心需要。新增旅游策划方向,因为本科旅游专业竞争不是服务技能竞争,而是营销策划竞争,是创新能力竞争。

2.外引内联,提高社会专业认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