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大全11篇

时间:2022-06-24 07:23:07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篇(1)

古希腊神话是古代欧洲文学艺术兴起的源泉和土壤。世界著名的古希腊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里斯和欧利皮德思流传下来的三十四部悲剧中有三十三部是以神话为题材的。现在人们可以在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中收索到大量的原始的古希腊神话。同时,古希腊神话为后期的罗马文学带来了无穷的素材资源和创作想象力。比如说,在古罗马神话中,诸神的形象与古希腊神话相同,取名不同。如爱神的希腊名字是Venus,罗马名字是Aphrodite;希腊神话中战神叫Ares,罗马名字则是Mars。在古希腊奴隶制社会时期,古代欧洲的戏剧和文艺理论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著名的古希腊文学家、哲学家柏拉图(Plato)和亚里士多德(Aristotle)。众所周知,柏拉图被誉为欧洲唯心主义哲学的奠基人。他的著作涉及哲学和文艺领域的心灵感应的命题,对后世文艺理论的形成影响深远。亚里士多德总结了希腊文艺创作的经验,开创了古代文艺研究学独立而精辟的新领域。如文艺与现实的关系、悲剧的本质,他都发展了自己的独立、完善的思想。他的著作The Poetics《诗学》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决定性的推动作用。

二、欧洲文艺复兴思潮的起源

希腊、罗马神话是世界文化瑰宝,通过后世手稿、传教士、学者和图书馆的保存及流传,最终传入欧洲。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文化的发展。一般认为西方文化起源于两希文化,两希指的是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古希腊神话及思想从中世纪到现代成为欧洲重要的思想源泉。欧洲文艺复兴的指导性思潮理论“人文主义”的来源其实就是古希腊神话中体现的人本主义。可以说,文艺复兴就是打着复兴古希腊、罗马文化的口号兴起的。古希腊神话以其“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主张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古希腊神话中,神并非完美,诸神具有与人同样的情感、思想以及内心弱点。此外,神话中歌颂的“英雄”在其有限的生命旅程中不懈的追求自由、胜利和理想。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是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强调“人”才是万物理论的中心;宣扬个性解放,人类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权利;反对蒙昧。比如说,薄伽丘(Boccaccio)在他的The Decameron《十日谈》中肯定了人的尊严和现实生活状态,提倡人的个性解放,表现出人本主义的觉醒。彼特拉克在作品中提出“人”与“神”的区别概念,并且深信“人”应该主宰现实生活和时代的发展。

其次,古希腊神话滋养、丰富了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发展。古希腊神话在后期的欧洲引起广泛的兴趣,为大量的诗人文艺家们提供了大量的创作素材。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的Hymn of Apollo 《阿波罗颂》至今在诗歌界璀璨夺目。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的代表性雕刻作品David《大卫》和巨幅天顶画Genesis《创世纪》都传承了古希腊神话的英雄形象具有浓重的希腊神话色彩。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则运用神话主题创作了举世瞩目的Mona Lisa《蒙娜丽莎》,它成为人类文化不朽的瑰宝。

三、欧洲文学发展的宝库

古希腊神话对欧洲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而且是一种传播土壤。”古希腊神话就如同一个巨大的宝库,里面装满了闪闪发光的思想和生动如画的神话故事。这为后世的西方文学家提供了宝贵的创作灵感和素材。莎士比亚在Hamlet《哈姆雷特》中写道,“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为,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但丁在《神曲》中描述尤里西斯如何开始。完成自己十年旅途探险的故事。拜伦曾做诗讴歌为人类偷取火种的普罗米修斯。在拜伦笔下,普罗米修斯凛凛有生气,成为反抗压迫坚忍不拔的意志和力量的化身。“巨人呵!你被注定了要辗转在痛苦和你的意志之间,……尽管上天和你蓄意为敌,但你那抗拒的毅力,你那百折不挠的灵魂—— 天上和人间的暴风雨怎能摧毁你的果敢和坚忍……”雪莱的歌剧 《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歌颂了不屈不挠为自由而抗争的人类英雄的形象,并且以鲜明的描述色彩和博大的情怀,表现了他对革命的向往,富有浓厚的现代气息和文学责任感。美国著名诗人惠特曼曾直接抒发其对古希腊神话的赞叹:“神话真是伟大!”事实上,古希腊神话故事情节曲折而生动、人物个性丰满突出鲜活。人类发展的历程中遇到的许多重大话题,像和平与战争、自由与束缚、爱情与理想、道德与腐朽,在古希腊神话中都有实际的体现。

综上所述,古希腊神话对西方文化的各个方面都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巨大影响。想要真正了解西方文化,首先对古希腊神话的认知是必需的。在西方社会,人们一般有这样的认识:对希腊神话了解的多少,一直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程度的标志。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化起源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部分,要想真正读懂西方文化,古希腊神话是必修的入门课。古希腊神话是整个西方文化的精神动力和历史发源摇篮。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篇(2)

古希腊神话和中古的梦幻文学是欧洲不同时期社会历史的产物,作为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形式,二者都在其创作中体现出了特有的想象特质。然而,不同的文学必然具有其独特的地方,因此希腊神话与中古梦幻文学所具备的想象特质也应有所异同之处,其异同表现在哪些方面呢?本文将对此问题进行粗浅的探讨。

古希腊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是古希腊人集体创造的口头创作,是欧洲最早的文学形式,大约产生于公元前8世纪以前,大体可分为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马克思认为,神话是通过幻想方式征服自然力的一种方式,是人类童年时期的产物,它对自然、社会、人类起源的解释,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生产力水平和人类对自然的认识能力。中古梦幻文学的特点有三:一是一人或动物作向导;二是讲述人讲述在梦中遇到的事情;三是采用寓意、象征手法,使得所梦见的事件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一个寓言。

在了解了希腊神话和中古梦幻文学的概要后,我们将分析二者所具备的想象特质的异同之处。经比较,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相同之处

1、虽是想象,但都与一定的社会生活相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即想象性与写实性相结合。希腊神话是氏族公社社会基本特征的表现,如以宙斯为首的12主神,更多地反映了父权制的许多特征,全部神祗故事,都表现出原始社会的群婚制特点。与此相同,中古梦幻文学亦是在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作用下发展而成的。如《列那狐传奇》采取把动物人格化的方法,用动物的世界来影射人类社会,反映市民阶层形成后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态、阶级矛盾和斗争。

2、基本上都是集体想象的结果。古希腊神话在原始初民长期口口相传的基础上形成基本规模,后在荷马、赫西俄德等人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神话中的众神、众英雄的形象皆有人们口头传说的成分;与此相似,中古梦幻文学亦是人们在传说的基础上加工整理的结果。法国中世纪中期史诗文学的杰出作品《罗兰之歌》,记叙的是查理大帝时代英雄罗兰的故事,其基础是民间创作,形成于11世纪末,后经教会文人加工编辑而成。

3、中古梦话文学的想象借鉴了古希腊神话,想象中都有神话的成分。但丁的《神曲》通过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巧妙地将现实与理想、古代与当代、宗教与异教杂糅在一起,从而构成了一幅充满艺术想象的虚幻世界。我们可以说《神曲》本身就是一部中世纪的“神话”,是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延续。

二、不同之处

1、运用想象的原因不同。希腊神话产生于生产力发展的低级阶段,因此用想象来解释当时不理解的自然或社会想象。神是人造的,神成了自然力的化身,成了人格化的自然物,同时也是人们幻想中的自然力的支配者;而中古梦幻文学却不同。生产力的发展,人们认识能力的提高,使得当时的人已能够部分解释氏族社会时不理解的自然、社会等现象,人们开始将目光集中在当时的社会矛盾上,运用想象的原因是为了隐晦地反映社会现实。

2、想象出现的环境不同。希腊神话虽用想象解释自己不能理解的现象,但人们仍处于清醒状态中。如赫西俄德的神谱,这样的神谱是人们在清醒状态下用于解释神的诞生的,不是在叙述一个梦;而中世纪梦幻文学却不同,它运用想象是在讲述人的梦境,事件是在梦中发生的。如运用梦幻文学形式的但丁的《神曲》,但丁采取幻游形式,以自己作为主人公,“在昏昏欲睡的当儿”“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梦见他接着就讲述的事情”,这样的情景完全是作者的梦中想象,与古希腊神话的想象有明显区别。

3、想象与宗教的关系。希腊神话是希腊宗教崇拜的起源。神话和宗教的关系密切。希腊的宗教崇拜发源于希腊神话,而希腊神话又与想象有着不可割舍的联系,所以可以说是希腊神话的想象特质使希腊出现了宗教崇拜;是而中世纪梦幻文学不同,它是在基督教思想的制约下发展起来的。在基督教思想逐渐深入到各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中世纪精神支柱的过程中,各类文学无不打上了她的烙印。而有基督教思想的影响便必然伴随着想象,一种想象促使了宗教的产生,一种想象受宗教的影响,这正是古希腊神话与中古梦幻文学的不同之处。

4、想象的内容不同。古希腊神话主要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大部分,神的故事包括神的产生、神的谱系、神的活动、神的创造。英雄传说则主要描写神和人的后代-半人半神的英雄的事迹,常以某一英雄为中心,形成一个个传说系列,如俄狄浦斯传说系列,赫拉克勒斯传说系列、奥德修斯传说系列等。想象的是神祗和英雄的活动;而中古梦幻文学想象的内容与此不同。他主要是用想象的方式来隐喻现实社会。主人公脱掉了神或半人半神的英雄的光环,他只是一个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例如《罗兰之歌》中的主人公罗兰,他是保卫法兰西王国的勇士,只是有睡梦的征兆,不是神灵在决定他的命运。

5、运用想象所反映的精神不同。在古希腊神话中,通过想象,表现的是崇“力”思想以及注重个性,探究哲理,自由乐观的精神。如《伊利亚特》作为英雄史诗,运用想象,创造了一系列英雄和神祗,讴歌了氏族部落的英雄主义,阐发了战争观与宿命论,充满了宏伟、崇高、豪迈的气质,具有丰富的人性内涵;而中古梦幻文学反映的精神与此不同。通过想象的艺术手法,表现的是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爱国主义、对精神的崇尚和对女性、爱情的赞颂。如中世纪法国城市文学著作之一的《玫瑰传奇》,作品向我们阐释了爱情的伟大,歌颂了爱情。

综上所述,虽然古希腊神话与中世纪梦幻文学均发挥了各自的想象特质,但两者相比异大于同。俗话说,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以古希腊神话和中古梦幻文学所具有的想象特质为切入点,我们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西方的古代文学与中世纪文学,在外国文学的探寻之旅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篇(3)

发展

古希腊神话中神与人同形同性,神与人的区别仅在于掌握特殊的力量和享有永生的权利。而古罗马早期的神灵没有个性人形,崇拜仪式简单机械,缺少思想内容,在希腊人的影响下,罗马人也开始赋予神以人形,出现了罗马神和希腊神的混同过程。在这一混同过程中,罗马神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例如,阿佛洛狄忒在希腊神话中代表着爱情、美丽与,在她在罗马与当地象征丰产植物的女神维纳斯合并后,成为丰收和爱情女神。罗马承继了希腊神话,同时它根据当时罗马政治、经济以及生活需要将一些神的地位和功能作了调整。融入了阿芙洛狄忒因子的维纳斯成为古罗马著名诗人维吉尔改写的民族史诗《埃涅阿斯纪》主人公、罗马城建立者埃涅阿斯的母亲,故被视为尤里乌斯皇祖的女始祖,由此名声大震。从阿芙洛狄忒到维纳斯,从她的身世传说到与人神的交往,由外在形象至内在品质,现存文本中阿芙洛狄忒与维纳斯的种种表现指引笔者通过细致比较找寻希腊与罗马人民女神崇拜背后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观念。

一、身世传说比较:完整神谱,部分承继

在女神出世的传说部分,古希腊神话对阿芙洛狄忒的身世提供了详尽的解释:赫西奥德在《神谱》中称,阿芙洛狄忒源自乌拉诺斯被割下抛入海中的生殖器,在海浪的泡沫中出生,所以神明们这样称呼她,意为“浪花里出生的”。她出生后,起初向库特拉岛靠近,因此被称为“库特拉的”,后来她由那里去到四面环海的库普罗斯岛(今塞浦路斯),在那里成为一个庄重可爱的女神,称为“库普罗格尼娅”,意为“库普罗斯出生的”。她一出世,便有爱神埃罗斯和欲望女神陪伴她。她满面甜蜜的微笑,善于窃窃私语,惯于欺骗。美神阿芙洛狄忒在《神谱》中是从上生长出来的,其实这已明白无误地表达出了古希腊人的一种观念:爱与生命是密不可分的,它是美的根源所在。

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阿芙洛狄忒是宙斯和狄奥涅的女儿。在特洛伊战争中,她支持特洛亚人,是金苹果裁判中有恩于她的特洛亚王子帕里斯的保护人,她为了保护帕里斯,在战场上被希腊将领狄奥墨得斯刺伤后,忍痛返回奥林波斯,“倒在她母亲狄奥涅的膝头上”。关于她的母亲,一说狄奥涅是乌拉诺斯和盖娅的女儿,因此也是提坦神;一说狄奥涅是提坦神奥克阿诺斯和特梯斯的女儿,因此与宙斯是同辈,阿芙洛狄忒便属于新一辈神。

古希腊神话关于阿芙洛狄忒神世传说的详细解释体现了古希腊神话完整的神谱体系。而古罗马神话中,这位女神海洋出世和众神迎接的故事被大致保留了下来,在奥维德的《变形记》中,欧伊珀的女儿与文艺女神竞赛唱歌之时,提到“爱神维纳斯变了一条鱼”。这无疑与维纳斯的海洋出世传说有着密切联系。但是维纳斯奇特的诞生历程在古罗马文学作品中甚少被详细描述。而相比之下,古希腊人不厌其烦地描述阿芙洛狄忒诞生和她被众神所接纳的神话。

另外,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与父亲宙斯有着频繁的交流,但她的母亲狄奥涅却难觅踪迹。这位在《伊利亚特》中“用手抹去女儿臂上的灵液,平愈了手腕上的伤口”的母亲在古罗马神话中几乎没有踪影。这表明与丰富多彩的古希腊神话相比,古罗马神话简单朴素,并不重视血脉家族的传承。古罗马作家斯维托尼乌斯谈到古罗马早期文化发展缓慢滞后的原因时说,古代罗马人一直忙于战争和扩张,对那些事情无暇顾及。因此古罗马人只是部分承继了希腊神话。且古罗马的神起初并非拟人,而是带有万物有灵和拜物教的特点,因此维纳斯作为女儿的人性部分没有得到重视,也体现了古罗马神话的自身的特点。

二、外部形象比较:恒久之美,细化之权

在希腊神话中,阿芙洛狄忒是爱与美之神,代表了希腊时代的审美价值。她在神界引众神追求,在人间因美貌闻名。在罗马神话承继希腊神话的过程中,阿芙洛狄忒身上的意味被维纳斯完整继承。例如阿芙洛狄忒有着古希腊最完美的样貌,她的臀部曲线尤其完美,以至于希腊人特地为此建了一个叫做“爱神美臀”的寺庙。与之呼应的是,罗马神话那句赞美“不可言说的维纳斯”,指的也是她美丽的臀部。不论是阿芙洛狄忒还是维纳斯,对于神界与人界的异性都充满了致命的诱惑,她虽为神o但从外貌中更加凸显人性一面,她不会用清冷皎洁的神性之光维持自己的矜持与骄傲,而是用美妙可人的青春气息动人心肠,轻而易举就获得希腊和罗马人普世审美观上的认可与欣赏。

美貌如斯,在神话故事中对她产生爱情幻想的神o数不胜数,所以她惯用他们的力量达成心愿,也会因为美貌而任情纵性地追逐爱情。维纳斯与阿芙洛狄忒在这一点上相似,她们的美貌都引起了父亲的疼爱,神o的追求和丈夫对于她的愤怒。相

反,就同性神o而言,她确实引起了她们的嫉妒和憎恨。《变形记》中的林仙波摩娜直接道出:“至于维纳斯,她丝毫没有把这位女神放在心上。”而她的美并非只是引起异性的追逐和同性的嫉妒,在罗马神话中,这样的美感上升到了高洁典雅的母亲形象的程度。在《埃涅阿斯纪》中,她全心全意帮助儿子埃涅阿斯逃出困境,走出烦恼。虽为人类的母亲,她身上高洁的神性却愈加浓厚,现身与离去之时都神秘委婉。在古罗马神话中,神与人有着分明的界限,对于神灵,罗马人始终保持敬畏的态度。扮演母亲角色的维纳斯形象圣洁高远是包含着古罗马人民根深蒂固的敬神观念和宗教观念。

女神有许多种类不同的圣物来象征自己的爱与美。鸽子、麻雀、天鹅、山羊、猞猁和海豚都是阿佛洛狄忒的圣物。而关于她举世闻名象征爱情魔力的腰带的描述在古希腊和罗马神话中保持了高度的一致。不同的是,在古罗马神话中,维纳斯最初是一位丰收女神,奥林波斯教形成后,被作为爱情、及美的女神。作为女海神,她的祭品是海豚;作为丰收女神,她的祭品是麻雀、鸽子和兔子;她最宠爱的圣鸟是鸽子,在维吉尔的《变形记》毕达哥拉斯的学说一章,提到了爱神的鸽子。从圣物处我们可以看到古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的一致之处。罗马神话对于这些圣物的划分体现着维纳斯本身职能的细分、身份的转换、丰收女神的角色定位,也体现着古罗马农耕文明的发展。

三、内在个性比较:温和或威严,皆因爱与美

在女神充满魅力的外表之下,是她因为爱与美呈现出的复杂个性。她有点燃战争的谋略,却没有奔赴战场的实力。在众神中她有驱怂爱情的力量,但常常因为其他神力的不足而显得少女般软弱,引来众神的怜爱和打击。

在荷马史诗中,阿芙洛狄忒为了捍卫特洛亚的荣誉表现出敢爱敢恨、勇敢立威、果决处事的性格特点。她与赫拉等支持希腊人的神o屡屡发生争执,甚至因为受伤遭到众神嘲笑,虽不善战但为了拯救自己的儿子而不怕战争的威胁,果断处理海伦与帕里斯的矛盾,都证明了希腊神话中的阿芙洛狄忒并不仅仅是一位单薄纯美的女神。她在特洛伊战争中与赫拉和雅典娜有着较为激烈的冲突,但是当赫拉有求于她,向她借充满魔力的腰带,请求给予和欲盼时,她非常理智地选择了同意。通过她与神o交往过程中的表现,可以看出弥补她不足勇力的是她美丽的外表下清晰的头脑和敏锐的判断力。

在古罗马神话中,她敢爱敢恨、敏锐果决的性格没有改变,更是会为祭祀仪式的不当而愤怒惩罚凡人。在《变形记》中,阿玛托斯的居民用被屠杀的客人的血来祭祀朱庇特,而“好生恶死的维纳斯见了这种渎犯神明的祭法,心中大怒,准备放弃她在塞浦路斯的城池和原野,但是她说道:‘这些美好的山河和城市犯了什么过错呢?它们有什么不是呢?我不如把这些不敬神明的人处死或流放,或者给他们一种介乎死亡和流放之间的刑罚。’”因此她就只把他们的身体变成凶恶的雄牛,在这一惩罚背后,我们固然可以看到维纳斯的果决和威严,但是我们也看到了她的正义主张和对美好自然的依恋,她最后的惩罚也留有余地,“好生恶死”,体现了她仁善的一面。从这一部分来看,属于阿芙洛狄忒的性格并没有被大范围改写,而是细致入微,具体完备。她的处世哲学加入宗教祭祀的因素,更进一步强化了阿芙洛狄忒性格中能够体现罗马人英勇果决、充满智慧的民族性格的一面。

爱与美之神内在性格的温和与勇敢在与她的儿子埃涅阿斯相处之时最为突出。在荷马史诗中,阿芙洛狄忒飞身挽救埃涅阿斯并因此被刺伤,虽只有寥寥数语,但是这种伟大的母爱在《埃涅阿斯纪》中被无限放大,她的母亲身份实际包含了整个民族。在《埃涅阿斯纪》中,特洛伊人战败后,正是因为她的保护,埃涅阿斯才得以出逃特洛伊,在意大利的土地上建立起新的祖国,这就是维纳斯为什么成为罗马的特殊保护神的原因。从希腊神话到罗马神话,阿芙洛狄忒与维纳斯的故事拼合起来,才是完整的“罗马人母亲”的叙述。阿芙洛狄忒负责的是女神维护特洛亚城的努力和作为埃涅阿斯母亲的身份说明,而维纳斯则延续并充实了整个故事的过程。

因为在古希腊神话中,神o的个性更加突出,形象更加饱满,因此阿芙洛狄忒的个性比起维纳斯更加复杂,经过古罗马神话的简单化、民族化的承继方式,阿芙洛狄忒的某些性格品质被格外放大,例如她捍卫特洛亚时表现出的勇敢和理智,作为伟大的女性神的高贵与矜持。她的神性扩大,人性缩小,而回到古希腊神话中,我们看到的是一位更具人情味道的爱与美之神。

四、结语

从阿芙洛狄忒到维纳斯,本文着重研究了古希腊神话与古罗马神话关于爱与美女神的故事细节表现出的她的面貌、行为、品质的异同。本文从女神身世传说中分析出古罗马神话对于神谱体系的部分承继,立足女神的外部形象和内在品质,可自然挖掘出女神的人性与神性,得出两个民族之间思维方式、整体性格和社会形态的异同。阿芙洛狄忒与维纳斯的不同引发的是关于两个民族神话的深入思考。罗马神话实际承继并发展了希腊神话,将加入了罗马元素的文化艺术传向了世界。而爱与美之神在这股浪潮中,以永恒的艺术魅力吸引世代人民走进她的世界,她是希腊人的阿芙洛狄忒,更是世界的维纳斯。

参考文献:

1.奥维德.变形记[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荷马.伊利亚特[M].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1999.

3.赫西俄德.工作与时日・神谱[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4.利奇德.古希腊风化史[M].北京:海豚出版社,2012:215.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篇(4)

中图分类号:J805 文献标识码:A

一、导论

戏剧在汉语中,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指凡是由演员扮演人物当着观众的面表演故事的艺术,如歌剧、舞剧、话剧、京剧、木偶剧……狭义的戏剧就是从古希腊开始的戏剧,在英文中就是Drama,也就是我们说的话剧。

古希腊戏剧是指繁荣于公元前六世纪末至公元前四世纪初之间的古希腊世界的戏剧。那时,古希腊的政治和军事中心雅典是古希腊戏剧的中心。雅典的悲剧和喜剧也包括在全世界范围内出现最早的戏剧形式之中。古希腊的剧场和剧作对西方戏剧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文化。即印度的“梵剧”,据说起源于公元前8世纪,但没有留下任何作品,现今流传下来的梵剧是公元一、二世纪的产物;第二种是古希腊戏剧,起源于公元前六世纪,鼎盛于公元前五世纪;第三种是中国戏曲,它起源于中国的南宋时期,大约在公元十到十一世纪,因此古希腊戏剧是现存的最古老的戏剧。

二、悲剧的起源

古希腊的诗分为三大类,即史诗、抒情诗和戏剧诗。史诗最繁荣的时期是公元前九至八世纪。最著名的就是荷马史诗《伊里亚德》和《奥德赛》;抒情诗又分讽刺诗、双管歌和琴歌;这之后才有了戏剧诗。

古代希腊所有的高度文化素养,很大成分来自戏剧演出。戏剧节的时候,公民、妇女、儿童、奴隶都会去看戏,甚至囚犯也可以出去看戏。

古希腊戏剧起源于民间歌舞和宗教仪式。农民于收获葡萄的季节装扮“羊人”萨提洛斯(即人形而有羊耳和羊尾,为草木之神,即酒神戴奥尼索斯的伴侣),举行歌剧,崇拜酒神。在古希腊世界漫长的演进过程中,这种原始的祭祀活动逐渐发展成一种有合唱歌队伴奏,有演员表演并依靠幕布、背景、面具等塑造环境的艺术样式,这就是戏剧的雏形。

公元前534年,一个名叫泰斯庇斯的雅典人在《酒神赞美诗》的歌舞中采用演员来演悲剧。这个演员可以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可以和歌队长谈话。埃斯库罗斯增加了第二个演员,有了两个演员才能有正式的对话,才能表现戏剧冲突和人物性格,因此埃斯库罗斯被誉为古希腊悲剧创始人,被后人称为“悲剧之父”。第三个演员则是索福克莱斯增加的。

古希腊的宗教是“泛神宗教”,人们的信仰是自由的,所崇拜的神也是随意的。而古希腊有着以宙斯为首的众多的神。在古希腊的神话传说中,人和神是“同型”、“同性”的,也就是神和人一样有着七情六欲,有着同样的生活。这也是古希腊神话独具的特点,和我们东方神话很不相通之处。古希腊戏剧的演出本身就是宗教仪式的组成部分,它始终带有宗教色彩,受宗教的保护。

古希腊的“悲剧”与近代的“悲剧”有所不同。悲剧在古希腊文里作tragoidia(特拉戈狄亚),意思是“山羊之歌”。因为悲剧中的歌队员做羊人打扮,身披羊皮。古希腊悲剧着意在“严肃”,而不着意在“悲”。亚里士多德在《诗学》第六章给悲剧下的意义是:“悲剧是对一个严肃、完整、有一定长度的行动的模仿;它的媒介是语言,具有各种悦耳之音,分别在剧的各部分使用,模仿方式是借人物的动作来表达,而不是采用叙述法;借引起怜悯与恐惧来使这种感情得到陶冶。”在古希腊,悲剧和戏剧是有严格的界线的,二者并不搅和,甚至悲剧诗人不写喜剧,喜剧诗人不写悲剧。

古希腊悲剧的题材来自神话故事和英雄传说,以及《荷马史诗》。神话和英雄传说是古希腊人最早的意识形态,包括宗教、道德、政治、经济、科技、哲学、艺术等等,既有现实成分,又有幻想成分。古希腊悲剧是“诗剧”,对话形式取材于《荷马史诗》,因为史诗中有许多戏剧性的对话。悲剧中的“合唱歌”来自叙述的“抒情诗”。所以古希腊戏剧是史诗和抒情诗综合的产物。

三、古希腊戏剧与民主政治

古希腊悲剧的发展与希腊民主运动的兴盛有密切的关系。古希腊民主运动开始于雅典的梭伦时代。梭伦在公元前六世纪初废除土地抵押,禁止土地集中,并且剥夺土地贵族世袭的政治特权,到了伯里克里时期,希腊的民主运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希腊人战胜波斯人以后,雅典的政治、经济实力的扩张引起了文化、艺术的高潮。伯里克里的目的是要使雅典成为世界文化的中心,以加强他的政治威望。他对文学、艺术、哲学等十分重视,许多诗人、艺术家、思想家成为他最好的朋友,如索福克莱斯等。希腊民主精神重视“人”的才智和力量,强调个人的作用,提倡人的意志自由;提倡集体生活,人民大众的思想感情要用集体方式表达;在法律上主张人人有发言权,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甚至神都可以表示怀疑……伯里克里把戏剧当成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的讲坛。鼓励人民群众到剧场去看戏。悲剧作家也把悲剧的创作作为宣传他的政治主张和哲学观点的工作,伯里克里时代是古希腊悲剧的鼎盛时期,留传至今的几十部作品都是那时代的产物,这与当时希腊民主政治是分不开的。

四、剧场与演出形式

古希腊剧场是露天的。观众席位于斜坡上,形如展开的扇形,观众席前面是一个圆场称“歌剧场”,歌队和演员都在这个圆场上表演。圆场后边是“换装处”建筑,与观众席最高排的座位等高,这样才把声音拢住。“换装处”前面有柱廊,并有一至三道门,作为演出的背景。换装处两旁是剧场的出入口。凡来自海外或乡下的人物从观众左方上下场,凡来自城里和市场的人物从观众的右方上下场,中间的通道为皇宫贵族上下场,天神可以从“换装处”的屋顶或阳台上出现,鬼魂则由场的地道进出。

古希腊悲剧演出的布景很简单。剧景一般设在户外,通常是庙宇或宫殿的前院,演员戴面具,穿高底靴,在表演时动作要缓慢而富于节奏,旋律比较单纯,所以散戏之后观众常常可以唱着戏中的歌回家。

古希腊戏剧的演出中,要求演员表现真实情感,可以打动观众。要求演员在朗诵台词时有很高的技巧,古希腊有很多的演说家都跟演员学习过朗诵台词。

古希腊人把戏剧看作为酒神的圣地,因此在戏剧演出中不能表现杀人流血的场面,不能表现过于激烈的动作。这些场面通常是由一位演报信人的演员通过语言来表达的,这也是古希腊的审美观念决定的,所以在古希腊悲剧中,报信人传达的内容恰恰是最有戏的地方。另外,悲剧不表达爱情,至少不渲染爱情,所以古希腊悲剧中很少有描写爱情的戏。

五、古希腊喜剧

古希腊的喜剧和悲剧一样著名于世。喜剧和悲剧一样,起源于祭祀酒神的狂欢歌舞和民间滑稽戏。喜剧一词在希腊文中叫科摩狄亚(Komoidia),意思是“狂欢歌舞剧”。 希腊喜剧比悲剧发展要晚,直至公元前487年雅典政府才将喜剧纳入城市的狄奥尼索斯神节,给予悲剧同样的支持,并且举行喜剧竞赛。这是喜剧正式受到肯定,也是喜剧有历史记录的开始。

希腊喜剧的创作比悲剧要自由得多,取材于现实生活,情节也是虚构的。人物比悲剧要多,但是同时说话的演员仍然不超过三个人。语言多用口语,即日常用语。歌队在喜剧中不如悲剧重要,人数也不断减少,但服装、道具等比较复杂和多样化。剧情的时间和地点也变化较多。古希腊喜剧大半是政治讽刺剧和社会讽刺剧,产生于言论比较自由的民主政治繁荣时期。这一时期的喜剧具有较强的批判性,尤其擅长讽刺当权人物,所以也被称为“旧喜剧”。公元前五世纪,雅典产生了三大喜剧家,他们是克拉提诺斯、欧波利斯和阿里斯托芬。克拉提诺斯写的都是政治讽刺喜剧,讽刺的对象是政治家、诡辩派哲学家和外邦人,他的风格雄浑有力,尖锐泼辣。欧波利斯三十多岁寿终,他讽刺的对象与克拉提诺斯相同,他曾在剧中挖苦苏格拉底只会空谈,事事精通却袋内空空,不懂谋生之道。他的风格较之克拉提诺斯要温和雅致得多,但在舞台上,他却是阿里斯托芬的强劲对手。他们两人曾发生争吵,互骂对方抄袭自己的作品。阿里斯托芬是第三位喜剧家,也是雅典最杰出的喜剧家,前两位喜剧家只留下了一些残片断句,只有阿里斯托芬流传下来一些完整的作品,所以在谈到希腊喜剧时,往往就以他为代表。

到了公元前四世纪,雅典由于斯巴达的侵扰和内部的动乱,政治和经济上失去了重要地位,民主政治衰落,人民享受的自由减少,他们对政治的热情已经降低,喜剧便随着政治形势的变化而减弱了政治批评的精神,讽刺只局限于宗教、哲学、文学的范围,并且开始触及家庭生活、爱情故事,因此喜剧便逐渐由政治讽刺剧过渡到所谓世态喜剧了,这就是“中期喜剧”。其中著名的是欧卜罗斯、安提法涅斯和阿勒克西斯,但他们的作品均已失传。

公元前四世纪末,随着马其顿在希腊霸权的建立,雅典完全失去了独立和自由,民主政治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在这样的政治生活中,人们对政治的热情已降到最低点,加之昔日观剧津贴取消了,一般穷苦的雅典公民不易有看戏的机会,因而观众全是悠闲阶级。这种情况使喜剧发生了质的变化,“中期喜剧”进而演变成了“新喜剧”。新喜剧同旧喜剧在思想内容上最大区别就在于他不谈政治问题,不讽刺权势者和社会名流个人,一般以家庭生活,爱情故事为主题,表现青年男女要求自由的愿望。新喜剧旨在让观众获取耳目之娱,因而讲求华丽雅致,把现实生活理想化,回避社会矛盾,冲淡社会矛盾,缺乏深思熟虑的政治思想内容。新喜剧虽然表现爱情故事,但都没有色情描写,总的说来,作品是比较健康的。其中有三个创作者比较著名,即菲勒蒙、狄菲罗斯和米南德。米南德是最有成就的新喜剧家,在谈到新喜剧时,常常以米南德为代表。

雅典旧喜剧逐渐发展变化成新喜剧的过程,与雅典民主政治从兴盛到衰落的过程相伴随,这个变化的过程,也就是喜剧政治色彩减弱的过程,也就是批评和讽刺精神减弱的过程。

六、撒特剧

撒特(Satyr)在希腊神话中是戴神的半人半羊随从。早期希腊的图像,往往把它们画成(或仅遮下体)的人形,再加上长的尾巴。撒特中有个Silenus,被认为是戴神的顾问兼导师(也有一说是戴神的过继父)。纪念戴神的歌舞由它们表演,自是顺理成章。由它们组成的歌队参与的戏剧,便是撒特剧。撒特剧如何形成,迄无定论,一般以为,它出现在六世纪晚期,在形式上,它和悲剧一样,主角是神或贵族,经由几个片段(episodes)或者场次由歌队穿插其间,演出一个完整的故事。不同的是,撒特剧的精神在于以滑稽戏谑的态度、粗俗鄙陋的语言、以及轻快放纵的动作,对剧中主角加以讽刺或嘲笑。撒特剧如此呈现出神或贵族另外的一面,可以说与悲剧相辅相成。公元前五世纪的戏剧比赛,要求在三个悲剧之后接演一个撒特剧,对观众的情绪一定可以产生平衡的作用。希腊有作品传世的三个悲剧家,都是撒特剧的高手,充分显示他们在严肃高超的情怀之外,还有轻松诙谐的一面。可惜他们的结构不是荡然无存,就是只剩断章残片,硕果仅存的,只有索福克莱斯的《追兵》(The Trackers)以及欧里庇得斯(Euripides,公元前480-公元前406)的《独眼巨人》(The Cyclops)两部而已。

参考文献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篇(5)

一般公认为,悲剧源自古希腊酒神祭仪当中礼赞酒神的酒神颂和献祭酒神的歌舞山羊之歌,最初的主题只是悲悼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尘世的受难、死亡和赞美他的再生。罗念生先生把它解释为,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那是一种乡社歌舞。歌队有五十个“羊人”组成,其中一个是歌队长,他回答歌队的问话,讲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事。这种回答最初只是一种“临时口占”,后来相传由忒斯庇斯首先将一个演员安排到歌队中,这个演员可以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可以和歌队长谈话,这就是古希腊悲剧最初的原型。

这里所界定的悲剧是可以表演的一种戏剧样式,而人类最早的悲剧意识要更为久远。在早期的原始初民那里,他们对“红色”产生了原始崇拜,因为红色是血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红色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所特有的象征符号的意义,他们穿戴用赤铁矿染过的装饰品,并将这些象征生命的“红粉”用在对死者的哀悼上,这一方面表达他原始初民对生命的眷念和热爱,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对死亡的重视,以及对自身生命的焦虑。“死亡作为不可避免的命运,给原始人类带来了莫可名状的惶惑和恐惧。他们既感到现世的欢乐,又因为能预知死亡而感到宿命的悲哀。这种欢乐与悲哀的交融,实际上形成了人类最初的悲剧意识。”[1]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两大来源之一,他们也同样诞生了自己民族的悲剧意识,在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弥达斯国王在树林里寻找酒神的养育者和老师,精灵西勒诺斯,最终他将精灵抓住了,他逼问这个精灵,对人来说什么都西是最好的?最初精灵以沉默来应答,到最后,它发出一声刺耳的尖叫,嘲笑到:“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2]这是在古希腊人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痛苦,生命的价值遭到了彻底的否定,他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苦痛,但是希腊人仍旧要找到生存的理由,坚强地活下去,尼采把它归结为日神精神产生的梦,也就是造型艺术的和谐与恬静,让希腊人的心通过这种和谐的安抚在生存中找到追逐的目标,而勇敢的活下去。贫瘠的土地和温和的海风造就了希腊人特有的性格,他们不仅看清了这个生存者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且看到了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可以去创造这么多美好的艺术,在一份独特的平静和安宁中让人们体会生活的美。

希腊悲剧的诞生也离不开希腊人的神话,荷马的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勾勒了整个希腊神话的体系,成为希腊文艺繁荣的基石,马克思对希腊神话的作用作过充分肯定,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3]对于怎样去理解希腊神话,他曾经说过:“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4]古希腊神话的魅力究竟在何处?这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地,它是人类最初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原始初民凭借他们旺盛的想象力构建的话语体系。正如维科在《新科学》中分析原始初民创造神话的过程时所说,“少数巨人在深山野林里初次碰到天上雷轰电闪,就感到恐惧。他们不知道雷电的真正原因,惯于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了解自然现象,想到像迅雷急电这般情景是某个强大的人在盛怒中咆哮。他们抬头望见天,就把天想象成为一种象人而比人强大的神,是他在咆哮,仿佛是在向人告诫什么。这样,雷神就由巨人们在恐惧中凭想象创造出来了。”[5]因此,神话也即人话,它讲述的是神的故事,但却是人的创造,反映着人的生活,显示的是人的力量、意志和愿望。在神话里,原始初民将生命的冲动与对世界的朦胧的认识结合到了一起,创造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而希腊人在构建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又不自觉地将他们内心深处所感受的悲剧意识融入其中,因此,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的产生既标志着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建构,它也预示着古希腊悲剧雏形的诞生。也正因为如此,柏拉图虽然对文艺总体持否定态度,特别是把悲剧这一艺术样式拒绝在他的理想国门外,但他仍旧要称赞“荷马的确是悲剧诗人的领袖”。[6]

师承于古希腊神话的希腊悲剧至今仍就是人类高不可及的范本,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为之而心醉、赞叹、疯狂,在今天的观众那里它同样为人们所心仪,让人们振奋,如果仅用古希腊悲剧中所包含的“命运意识”来解释似乎已难圆其说,“命运”在希腊人看来是神秘的,因为最初的希腊人还没有足够的理性来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发生自己身上的不幸,他们只好借助于“命运”,为人的际遇和苦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今天的人们不可能去相信奥林波斯山上住着十二位天神,他们统治者世界,掌管着人类的生死,命运意识已被人的理性思维所取代,但是今天的人们仍会为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喝彩,为不幸的俄狄浦斯王悲伤,这就证明了在古希腊悲剧中有着一种能够打动各个时代人的本质因素,这就是古希腊悲剧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是对自由的赞颂,更是对生命崇高感的追寻的一种英雄主义精神。从原始初民使用象征生命的“红粉”,到古希腊人对生命思考的传说,到最终古希腊人的神话与这种悲剧意识相结合而带来的悲剧的诞生,古希腊悲剧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古希腊悲剧是一种生命悲剧,它凝聚了古希腊人对生命的崇拜,对生命的思考,和对阻碍生命发展的命运力量的抗争。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和古希腊人一样感受到悲剧的魅力,恰是我们仍有着旺盛的生命追求,也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所说:“悲剧比别的任何文学形式更能够表现杰出人物在生命最重要关头得最动人的生活,它也比别的任何文艺形式更能使我们感动,它唤起我们最大量的生命能量,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宣泄。”在对悲剧的欣赏中,人认识到了自我,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同样,希腊人也正是通过悲剧中生命的毁灭感受到了生命永恒的美。

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悲剧意识,但悲剧却是希腊所独有的成就,他们首先理解了悲剧并把它发展到了顶峰。在希腊,悲剧不仅直接触动了那些伟大的悲剧诗人,让他们每年去参与悲剧比赛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希腊民众的关注,他们也深深被希腊的悲剧表演所吸引,据传其中一次的演出就吸引了将近三万的观众来观看,希腊悲剧成为希腊人民受教育和娱乐的最主要的方式。人们对悲剧的关注也是空前的,当时的希腊悲剧的观众不仅包括社会的贵族和上层阶级,普通民众,甚至是女人、奴隶和囚犯也可以进场来观看悲剧的演出,政府为了鼓励人民观看悲剧,还为这些前来的普通贫穷的民众发放津贴。不仅如此,人们还竞相为能够背诵和出演古希腊的悲剧为荣,甚至还曾传说,斯巴达人因为聆听了欧里庇得斯的诗歌,而为诗歌所震撼,放弃了复仇,放弃了摧毁雅典城的想法。希腊的悲剧就是诞生在这样一块土壤里,这使得它一诞生就发展到了它的最高峰,成为至今人类无法逾越的界点。

希腊悲剧经历的繁荣是辉煌的,但也是短暂的,在发展到巅峰的时刻它迅速走向了瓦解,如尼采所说,希腊的悲剧和其他艺术不一样,它不是寿终正寝的。尼采从音乐精神出发,指出音乐精神的消失导致了希腊悲剧的消亡,而造成这种原因的罪魁祸首是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和他的同伙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用苏格拉底精神代替了音乐精神,悲剧也就消亡了。苏格拉底精神实质就是指理性精神,悲剧发展到欧里庇得斯阶段,希腊社会哲学理性开始繁荣,智者学派兴起,理性思辨代替了直觉的生命感悟,理性所宣扬的乐观主义的科学至尚精神导致了对科学和知识贪得无厌的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必然要排斥不遵从逻辑原则的艺术,尤其厌恶崇尚生命冲动的悲剧,以道德理性来代替英雄主义的生命力崇拜。欧里庇得斯又是一个泛神论者,但他却不相信希腊神话里的天神,因此,从他开始神话思维逐渐消失了,那原来只是为崇高的神灵和英雄们表演设置的舞台开始让位于平民,正如尼采所说,一个失去了神话的家园,逃离了神话怀抱的民族必定会没有生气,没有了生命力,从而,以歌颂生命为主题的悲剧开始被谐谑世态人心的喜剧所取代,传统的希腊生命悲剧消失了。然而,古希腊悲剧的衰亡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尼采将它仅仅归罪于欧里庇得斯一人无疑是有失偏颇的。也许歌德的话可以给我们更多启示:“说任何个人能造成一种艺术的衰亡,我绝不赞同这种看法。有许多不易说明的因素加在一到起作用,才造成这种结局。很难说希腊悲剧艺术在欧里庇得斯一人手里衰亡,正如很难说希腊雕刻艺术是生于菲狄亚斯时代,而成就不如菲狄亚斯的某个大雕刻家手里衰亡一样”。

参考文献:

[1]赵凯.人类与悲剧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2]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篇(6)

一般公认为,悲剧源自古希腊酒神祭仪当中礼赞酒神的酒神颂和献祭酒神的歌舞山羊之歌,最初的主题只是悲悼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尘世的受难、死亡和赞美他的再生。罗念生先生把它解释为,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那是一种乡社歌舞。歌队有五十个“羊人”组成,其中一个是歌队长,他回答歌队的问话,讲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事。这种回答最初只是一种“临时口占”,后来相传由忒斯庇斯首先将一个演员安排到歌队中,这个演员可以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可以和歌队长谈话,这就是古希腊悲剧最初的原型。

这里所界定的悲剧是可以表演的一种戏剧样式,而人类最早的悲剧意识要更为久远。在早期的原始初民那里,他们对“红色”产生了原始崇拜,因为红色是血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红色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所特有的象征符号的意义,他们穿戴用赤铁矿染过的装饰品,并将这些象征生命的“红粉”用在对死者的哀悼上,这一方面表达他原始初民对生命的眷念和热爱,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对死亡的重视,以及对自身生命的焦虑。“死亡作为不可避免的命运,给原始人类带来了莫可名状的惶惑和恐惧。他们既感到现世的欢乐,又因为能预知死亡而感到宿命的悲哀。这种欢乐与悲哀的交融,实际上形成了人类最初的悲剧意识。”[1]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两大来源之一,他们也同样诞生了自己民族的悲剧意识,在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弥达斯国王在树林里寻找酒神的养育者和老师,精灵西勒诺斯,最终他将精灵抓住了,他逼问这个精灵,对人来说什么都西是最好的?最初精灵以沉默来应答,到最后,它发出一声刺耳的尖叫,嘲笑到:“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2]这是在古希腊人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痛苦,生命的价值遭到了彻底的否定,他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苦痛,但是希腊人仍旧要找到生存的理由,坚强地活下去,尼采把它归结为日神精神产生的梦,也就是造型艺术的和谐与恬静,让希腊人的心通过这种和谐的安抚在生存中找到追逐的目标,而勇敢的活下去。贫瘠的土地和温和的海风造就了希腊人特有的性格,他们不仅看清了这个生存者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且看到了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可以去创造这么多美好的艺术,在一份独特的平静和安宁中让人们体会生活的美。

希腊悲剧的诞生也离不开希腊人的神话,荷马的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勾勒了整个希腊神话的体系,成为希腊文艺繁荣的基石,马克思对希腊神话的作用作过充分肯定,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3]对于怎样去理解希腊神话,他曾经说过:“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4]古希腊神话的魅力究竟在何处?这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地,它是人类最初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原始初民凭借他们旺盛的想象力构建的话语体系。正如维科在《新科学》中分析原始初民创造神话的过程时所说,“少数巨人在深山野林里初次碰到天上雷轰电闪,就感到恐惧。他们不知道雷电的真正原因,惯于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了解自然现象,想到像迅雷急电这般情景是某个强大的人在盛怒中咆哮。他们抬头望见天,就把天想象成为一种象人而比人强大的神,是他在咆哮,仿佛是在向人告诫什么。这样,雷神就由巨人们在恐惧中凭想象创造出来了。”[5]因此,神话也即人话,它讲述的是神的故事,但却是人的创造,反映着人的生活,显示的是人的力量、意志和愿望。在神话里,原始初民将生命的冲动与对世界的朦胧的认识结合到了一起,创造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而希腊人在构建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又不自觉地将他们内心深处所感受的悲剧意识融入其中,因此,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的产生既标志着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建构,它也预示着古希腊悲剧雏形的诞生。也正因为如此,柏拉图虽然对文艺总体持否定态度,特别是把悲剧这一艺术样式拒绝在他的理想国门外,但他仍旧要称赞“荷马的确是悲剧诗人的领袖”。[6]

师承于古希腊神话的希腊悲剧至今仍就是人类高不可及的范本,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为之而心醉、赞叹、疯狂,在今天的观众那里它同样为人们所心仪,让人们振奋,如果仅用古希腊悲剧中所包含的“命运意识”来解释似乎已难圆其说,“命运”在希腊人看来是神秘的,因为最初的希腊人还没有足够的理性来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发生自己身上的不幸,他们只好借助于“命运”,为人的际遇和苦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今天的人们不可能去相信奥林波斯山上住着十二位天神,他们统治者世界,掌管着人类的生死,命运意识已被人的理性思维所取代,但是今天的人们仍会为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喝彩,为不幸的俄狄浦斯王悲伤,这就证明了在古希腊悲剧中有着一种能够打动各个时代人的本质因素,这就是古希腊悲剧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是对自由的赞颂,更是对生命崇高感的追寻的一种英雄主义精神。从原始初民使用象征生命的“红粉”,到古希腊人对生命思考的传说,到最终古希腊人的神话与这种悲剧意识相结合而带来的悲剧的诞生,古希腊悲剧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古希腊悲剧是一种生命悲剧,它凝聚了古希腊人对生命的崇拜,对生命的思考,和对阻碍生命发展的命运力量的抗争。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和古希腊人一样感受到悲剧的魅力,恰是我们仍有着旺盛的生命追求,也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所说:“悲剧比别的任何文学形式更能够表现杰出人物在生命最重要关头得最动人的生活,它也比别的任何文艺形式更能使我们感动,它唤起我们最大量的生命能量,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宣泄。”在对悲剧的欣赏中,人认识到了自我,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同样,希腊人也正是通过悲剧中生命的毁灭感受到了生命永恒的美。

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悲剧意识,但悲剧却是希腊所独有的成就,他们首先理解了悲剧并把它发展到了顶峰。在希腊,悲剧不仅直接触动了那些伟大的悲剧诗人,让他们每年去参与悲剧比赛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希腊民众的关注,他们也深深被希腊的悲剧表演所吸引,据传其中一次的演出就吸引了将近三万的观众来观看,希腊悲剧成为希腊人民受教育和娱乐的最主要的方式。人们对悲剧的关注也是空前的,当时的希腊悲剧的观众不仅包括社会的贵族和上层阶级,普通民众,甚至是女人、奴隶和囚犯也可以进场来观看悲剧的演出,政府为了鼓励人民观看悲剧,还为这些前来的普通贫穷的民众发放津贴。不仅如此,人们还竞相为能够背诵和出演古希腊的悲剧为荣,甚至还曾传说,斯巴达人因为聆听了欧里庇得斯的诗歌,而为诗歌所震撼,放弃了复仇,放弃了摧毁雅典城的想法。希腊的悲剧就是诞生在这样一块土壤里,这使得它一诞生就发展到了它的最高峰,成为至今人类无法逾越的界点。

希腊悲剧经历的繁荣是辉煌的,但也是短暂的,在发展到巅峰的时刻它迅速走向了瓦解,如尼采所说,希腊的悲剧和其他艺术不一样,它不是寿终正寝的。尼采从音乐精神出发,指出音乐精神的消失导致了希腊悲剧的消亡,而造成这种原因的罪魁祸首是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和他的同伙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用苏格拉底精神代替了音乐精神,悲剧也就消亡了。苏格拉底精神实质就是指理性精神,悲剧发展到欧里庇得斯阶段,希腊社会哲学理性开始繁荣,智者学派兴起,理性思辨代替了直觉的生命感悟,理性所宣扬的乐观主义的科学至尚精神导致了对科学和知识贪得无厌的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必然要排斥不遵从逻辑原则的艺术,尤其厌恶崇尚生命冲动的悲剧,以道德理性来代替英雄主义的生命力崇拜。欧里庇得斯又是一个泛神论者,但他却不相信希腊神话里的天神,因此,从他开始神话思维逐渐消失了,那原来只是为崇高的神灵和英雄们表演设置的舞台开始让位于平民,正如尼采所说,一个失去了神话的家园,逃离了神话怀抱的民族必定会没有生气,没有了生命力,从而,以歌颂生命为主题的悲剧开始被谐谑世态人心的喜剧所取代,传统的希腊生命悲剧消失了。然而,古希腊悲剧的衰亡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尼采将它仅仅归罪于欧里庇得斯一人无疑是有失偏颇的。也许歌德的话可以给我们更多启示:“说任何个人能造成一种艺术的衰亡,我绝不赞同这种看法。有许多不易说明的因素加在一到起作用,才造成这种结局。很难说希腊悲剧艺术在欧里庇得斯一人手里衰亡,正如很难说希腊雕刻艺术是生于菲狄亚斯时代,而成就不如菲狄亚斯的某个大雕刻家手里衰亡一样”。

参考文献:

[1]赵凯.人类与悲剧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2]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篇(7)

一般公认为,悲剧源自古希腊酒神祭仪当中礼赞酒神的酒神颂和献祭酒神的歌舞山羊之歌,最初的主题只是悲悼酒神狄俄尼索斯在尘世的受难、死亡和赞美他的再生。罗念生先生把它解释为,古希腊悲剧起源于酒神颂,那是一种乡社歌舞。歌队有五十个“羊人”组成,其中一个是歌队长,他回答歌队的问话,讲述酒神狄俄尼索斯的故事。这种回答最初只是一种“临时口占”,后来相传由忒斯庇斯首先将一个演员安排到歌队中,这个演员可以轮流扮演几个人物,可以和歌队长谈话,这就是古希腊悲剧最初的原型。

这里所界定的悲剧是可以表演的一种戏剧样式,而人类最早的悲剧意识要更为久远。在早期的原始初民那里,他们对“红色”产生了原始崇拜,因为红色是血的颜色,它象征着生命,红色在想象中被赋予了人类所特有的象征符号的意义,他们穿戴用赤铁矿染过的装饰品,并将这些象征生命的“红粉”用在对死者的哀悼上,这一方面表达他原始初民对生命的眷念和热爱,同时也可以看到他们对死亡的重视,以及对自身生命的焦虑。“死亡作为不可避免的命运,给原始人类带来了莫可名状的惶惑和恐惧。他们既感到现世的欢乐,又因为能预知死亡而感到宿命的悲哀。这种欢乐与悲哀的交融,实际上形成了人类最初的悲剧意识。”[1]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两大来源之一,他们也同样诞生了自己民族的悲剧意识,在希腊流传着这样一个神话:弥达斯国王在树林里寻找酒神的养育者和老师,精灵西勒诺斯,最终他将精灵抓住了,他逼问这个精灵,对人来说什么都西是最好的?最初精灵以沉默来应答,到最后,它发出一声刺耳的尖叫,嘲笑到:“可怜的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呢?那最好的东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好的东西——立刻就死。”[2]这是在古希腊人内心深处无法言说的痛苦,生命的价值遭到了彻底的否定,他们看到了生命的无常和苦痛,但是希腊人仍旧要找到生存的理由,坚强地活下去,尼采把它归结为日神精神产生的梦,也就是造型艺术的和谐与恬静,让希腊人的心通过这种和谐的安抚在生存中找到追逐的目标,而勇敢的活下去。贫瘠的土地和温和的海风造就了希腊人特有的性格,他们不仅看清了这个生存者的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且看到了这个世界是美好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们才可以去创造这么多美好的艺术,在一份独特的平静和安宁中让人们体会生活的美。

希腊悲剧的诞生也离不开希腊人的神话,荷马的史诗和赫西俄德的《神谱》勾勒了整个希腊神话的体系,成为希腊文艺繁荣的基石,马克思对希腊神话的作用作过充分肯定,指出“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3]对于怎样去理解希腊神话,他曾经说过:“困难不在于理解希腊艺术和史诗同一定社会发展形式结合在一起。困难的是,它们何以仍然能够给我们以艺术享受,而且就某方面说还是一种规范和高不可及的范本。”[4]古希腊神话的魅力究竟在何处?这不是几句话能够说清楚地,它是人类最初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原始初民凭借他们旺盛的想象力构建的话语体系。正如维科在《新科学》中分析原始初民创造神话的过程时所说,“少数巨人在深山野林里初次碰到天上雷轰电闪,就感到恐惧。他们不知道雷电的真正原因,惯于凭自己的生活经验去了解自然现象,想到像迅雷急电这般情景是某个强大的人在盛怒中咆哮。他们抬头望见天,就把天想象成为一种象人而比人强大的神,是他在咆哮,仿佛是在向人告诫什么。这样,雷神就由巨人们在恐惧中凭想象创造出来了。”[5]因此,神话也即人话,它讲述的是神的故事,但却是人的创造,反映着人的生活,显示的是人的力量、意志和愿望。在神话里,原始初民将生命的冲动与对世界的朦胧的认识结合到了一起,创造出了一个理想化的世界,而希腊人在构建这个世界的过程中又不自觉地将他们内心深处所感受的悲剧意识融入其中,因此,古希腊的荷马史诗的产生既标志着古希腊神话体系的建构,它也预示着古希腊悲剧雏形的诞生。也正因为如此,柏拉图虽然对文艺总体持否定态度,特别是把悲剧这一艺术样式拒绝在他的理想国门外,但他仍旧要称赞“荷马的确是悲剧诗人的领袖”。[6]

师承于古希腊神话的希腊悲剧至今仍就是人类高不可及的范本,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人为之而心醉、赞叹、疯狂,在今天的观众那里它同样为人们所心仪,让人们振奋,如果仅用古希腊悲剧中所包含的“命运意识”来解释似乎已难圆其说,“命运”在希腊人看来是神秘的,因为最初的希腊人还没有足够的理性来认识周围的世界,也不能用科学的方法来解释发生自己身上的不幸,他们只好借助于“命运”,为人的际遇和苦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理由。今天的人们不可能去相信奥林波斯山上住着十二位天神,他们统治者世界,掌管着人类的生死,命运意识已被人的理性思维所取代,但是今天的人们仍会为不屈的普罗米修斯喝彩,为不幸的俄狄浦斯王悲伤,这就证明了在古希腊悲剧中有着一种能够打动各个时代人的本质因素,这就是古希腊悲剧所蕴含的生命意识。这种生命意识是对生命本身的肯定,是对自由的赞颂,更是对生命崇高感的追寻的一种英雄主义精神。从原始初民使用象征生命的“红粉”,到古希腊人对生命思考的传说,到最终古希腊人的神话与这种悲剧意识相结合而带来的悲剧的诞生,古希腊悲剧从诞生那一刻起就蕴含了丰富的生命意识,因此我们也可以说古希腊悲剧是一种生命悲剧,它凝聚了古希腊人对生命的崇拜,对生命的思考,和对阻碍生命发展的命运力量的抗争。今天我们之所以能够和古希腊人一样感受到悲剧的魅力,恰是我们仍有着旺盛的生命追求,也正如朱光潜先生在《悲剧心理学》中所说:“悲剧比别的任何文学形式更能够表现杰出人物在生命最重要关头得最动人的生活,它也比别的任何文艺形式更能使我们感动,它唤起我们最大量的生命能量,并使之得到充分的宣泄。”在对悲剧的欣赏中,人认识到了自我,认识到生命的价值。同样,希腊人也正是通过悲剧中生命的毁灭感受到了生命永恒的美。

转贴于

虽然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悲剧意识,但悲剧却是希腊所独有的成就,他们首先理解了悲剧并把它发展到了顶峰。在希腊,悲剧不仅直接触动了那些伟大的悲剧诗人,让他们每年去参与悲剧比赛的竞争,更为重要的是它引起了希腊民众的关注,他们也深深被希腊的悲剧表演所吸引,据传其中一次的演出就吸引了将近三万的观众来观看,希腊悲剧成为希腊人民受教育和娱乐的最主要的方式。人们对悲剧的关注也是空前的,当时的希腊悲剧的观众不仅包括社会的贵族和上层阶级,普通民众,甚至是女人、奴隶和囚犯也可以进场来观看悲剧的演出,政府为了鼓励人民观看悲剧,还为这些前来的普通贫穷的民众发放津贴。不仅如此,人们还竞相为能够背诵和出演古希腊的悲剧为荣,甚至还曾传说,斯巴达人因为聆听了欧里庇得斯的诗歌,而为诗歌所震撼,放弃了复仇,放弃了摧毁雅典城的想法。希腊的悲剧就是诞生在这样一块土壤里,这使得它一诞生就发展到了它的最高峰,成为至今人类无法逾越的界点。

希腊悲剧经历的繁荣是辉煌的,但也是短暂的,在发展到巅峰的时刻它迅速走向了瓦解,如尼采所说,希腊的悲剧和其他艺术不一样,它不是寿终正寝的。尼采从音乐精神出发,指出音乐精神的消失导致了希腊悲剧的消亡,而造成这种原因的罪魁祸首是悲剧诗人欧里庇得斯和他的同伙哲学家苏格拉底,他用苏格拉底精神代替了音乐精神,悲剧也就消亡了。苏格拉底精神实质就是指理性精神,悲剧发展到欧里庇得斯阶段,希腊社会哲学理性开始繁荣,智者学派兴起,理性思辨代替了直觉的生命感悟,理性所宣扬的乐观主义的科学至尚精神导致了对科学和知识贪得无厌的求知欲,而这种求知欲必然要排斥不遵从逻辑原则的艺术,尤其厌恶崇尚生命冲动的悲剧,以道德理性来代替英雄主义的生命力崇拜。欧里庇得斯又是一个泛神论者,但他却不相信希腊神话里的天神,因此,从他开始神话思维逐渐消失了,那原来只是为崇高的神灵和英雄们表演设置的舞台开始让位于平民,正如尼采所说,一个失去了神话的家园,逃离了神话怀抱的民族必定会没有生气,没有了生命力,从而,以歌颂生命为主题的悲剧开始被谐谑世态人心的喜剧所取代,传统的希腊生命悲剧消失了。然而,古希腊悲剧的衰亡的原因,是相当复杂的,尼采将它仅仅归罪于欧里庇得斯一人无疑是有失偏颇的。也许歌德的话可以给我们更多启示:“说任何个人能造成一种艺术的衰亡,我绝不赞同这种看法。有许多不易说明的因素加在一到起作用,才造成这种结局。很难说希腊悲剧艺术在欧里庇得斯一人手里衰亡,正如很难说希腊雕刻艺术是生于菲狄亚斯时代,而成就不如菲狄亚斯的某个大雕刻家手里衰亡一样”。

参考文献:

[1]赵凯.人类与悲剧意识[M]上海:学林出版社,1989.

[2]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北京:北岳文艺出版社,2004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篇(8)

希腊神话自成系统。正如马克思所说,希腊神话不仅是希腊艺术的宝库,也是它的土壤[2]。希腊神话支撑着古希腊人民健康快乐的精神生活,堪称希腊之灵魂。人神同形同性说使得其中的人物在兼具美丽、智慧和力量的同时,也有着自私、虚荣、贪婪好色的人性弱点。这正反映了古希腊人民同大自然之间的矛盾和抗争过程中的一种真实领悟。现代英语词汇中,希腊神话的影响无处不在,体现着特定且特殊的含义。如:Echo取自希腊仙女埃科。关于她的故事,一种说法认为,神Pan(潘)爱她无望,便指使牧羊狗将她撕成碎片。土壤中她的碎片仍在回答潘的疯狂叫喊,于是产生了“回声”。另一种说法是,天后Hera(赫拉)出于嫉妒,剥夺了她说话的能力,只能重复别人的话。埃科不断憔悴消损,最后郁郁而终,只留下她的声音。Adonis是希腊神话中的美少年,因为战神Ares(阿瑞斯)迷恋他的情人Aphrodite(女神阿芙罗狄忒,掌管爱与美)而给自己惹来杀身之祸。虽经恋人多次保护,却最终难逃一劫,留在地上的血幻化成anemone(银莲花)。可怜爱神痛不欲生,此举感动了主神宙斯,特准Adonis每年复活6个月,与爱神团聚。现在Adonis已由专有名词转为普通名词,与“美男子”同义。Museum一词源于Museion(希腊神话中的谬斯神庙)。theMuses是对古希腊神话故事中掌管音乐、舞蹈、艺术、诗歌、历史、文学、天文、以及科学等领域的九位女神的总称。古希腊人对九位谬斯女神极度敬仰,谬斯神庙就是人们瞻仰、崇拜神灵的场所。众多艺术作品以及自然科学藏品汇集于此。西方第一座收藏文物的古代博物馆,据说就是以缪斯女神命名。从公元前280年初始建造于亚历山大城,一直历经了将近七百年的历史沧桑。虽然后来毁于无情的战火,却见证了一段文字的历史变迁。时至今日,在许多欧洲国家的文字中依然还保留着museum(博物馆)的含义。另外,music也源于古希腊语mousike,意思是“属于缪斯的”。ocean源于希腊神话中一条巨大无比的河流名称(okeanos),日月星辰在此河上朝升暮落。ocean就是古希腊人心目中的万水之源。希腊神谱具有明显的家族色彩,人员庞大且分工明确,有下面的词语为证:Chaos(混沌状态),希腊神话历史上开天辟地第一神,混沌之神;fate(命运),命运三女神(theFates);fury(愤怒),复仇女神(theFuries);momus(爱挑剔的人),嘲弄和指责之神;irenic(和平的),源于和平女神Irene;Mnemonics(记忆),源于记忆女神Mnemosyne;nemesis(惩罚,报应),源于报复女神Nemesis等。还有Eros(厄洛斯),希腊神话中背有双翼携爱情之箭的小爱神,中了他的金箭之人会产生爱情,中了他的铅箭之人则会失去爱情。Eros在英语中常被用来指代“,”,其形容词erotic表示“色情的,(引起)的”。众多的现代英语词汇,包涵着浓重神秘的古希腊神话色彩,正是那一段历史的辉煌见证。就是这许许多多美妙动人,撼天动地的希腊神话滋养了众多英语词汇,将一个自由、灵性、繁忙兴盛也充满人间七情六欲的真实的天庭世界真情演绎。

二、希腊诗歌,滋养英语词汇的精神源泉

荷马史诗《伊利亚特》(Iliad)和《奥德赛》(Odyssey)代表了古希腊诗歌的杰出成就。前一部以极其浓重的神话色彩将恢宏悲壮的特洛伊战争(TrojanWar)再现。后一部则在神话大背景的烘托下,广泛地涉及了希腊当时的社会生活。其中,有对上层社会和妇女圣洁情操的推崇,也有对以奥德修斯(Odysseus)为代表的男性机智勇敢、视荣誉为生命的英雄主义的颂扬。荷马史诗为后世提供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习语与词汇:appleofdiscord(不和的苹果)引得天后赫拉、智慧女神雅典娜和女神阿芙罗狄忒为争做天下“最美的女神”而大肆争吵,从而将特洛伊二王子Paris引领上史诗《伊利亚特》的舞台。这个习语比喻“纠纷的开端,不和的根源”。作为裁判,Paris将金苹果判给了允诺给他“最美丽的女人”的阿芙罗狄忒,最终导致了诱拐海伦以及特洛伊战争的爆发。而judgmentofParis(帕里斯之判)就成了“导致错误的裁决”。HelenofTroy(特洛伊城的海伦)因而有了两层意思“倾国倾城的美人”和“红颜祸水”。lotus-eater浑浑噩噩、安逸度日之人。《奥德赛》中,流浪英雄奥德修斯在一个叫Lotus-land的地方发现了一种植物lotus(落拓枣),人们食用此枣后就会变得游手好闲,贪图安逸,外来人则会忘却家人,迷恋他乡。所以lotus-land常用来指作“安逸乡”,lotus-eater意为“食忘忧果的不归家之人”。Mentor(门特),奥德修斯的挚友,英雄出征之际担负起替朋友照顾家庭和妻、子之任。现代英语中转译为“良师益友,可信赖的人”。而奥德修斯的妻子Penelope(佩内洛普)则以“忠诚的妻子”被收录进英语词汇。另外还有:eatone’sheartout伤心欲绝,痛不欲生;betweenScyllaandCharybdis左右为难,进退维谷;alaborofSisyphus无休无止的苦工,等等。这些习语和词汇反映了以荷马史诗为代表的古希腊诗歌艺术的成就:极强的情节想象力;极高的语言表现力;极深的故事可读性;极严谨的思想哲理性。生活的艰辛,生存的意义,生命的价值在其中一览无余[3]。

三、希腊戏剧,衍生英语词汇的一抹重彩

希腊戏剧起源于对酒神狄奥尼索斯(Dionysus)的崇拜活动:酒神节。仪式中,人们以颂诗合唱队的形式,将哀悼与狂喜、绝望与希望、痛苦与陶醉巧妙融合,从而完成了歌舞向早期戏剧形式的伟大转化[4]。其题材的选择在戏剧演化过程中从单纯对酒神的膜拜以及放荡的狂欢等一步步走近天上神仙、人间英雄、严肃的城邦政治以及严谨的哲学理念,大大丰富了古希腊戏剧的思想与形象依托。从最初的合唱团到简单的独角戏形式(用面具改变身份),从表现对立与冲突的表演的雏形,到最后真正意义上的戏剧的形成,无一不验证着古希腊戏剧是世界戏剧史的开山时代。tragedy(悲剧)和comedy(喜剧)的产生就足以说明问题: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篇(9)

希腊和中国两大文明古国都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记载了各自先民们的实践中足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内容上有相似的始祖神话和英雄故事等内容,两者分别代表了东西方的文化。通过对古希腊的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区别中看到两个文明大国璀璨的古文化精髓。

(一) “神”的形象不同

古希腊神话的最大特点就是神人“同形同性”。①意大利思想家维柯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因此,古希腊人也是按照人的形象来创造他们的’神”。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人的形态、性格、情感等特征,使得诸神形象非常接近于人。希腊人认为,“神是最美的人”,都拥有漂亮的外表,比如宙斯就拥有漂亮的外表,这也说明了神实际上是人之美质的集中体现者。②希腊神话不仅记载了神的“人神同体”,而且神也具有七情六欲。希腊神话中,无论男神、女神关于恋爱故事的特别多,即人神互通血缘。例如宙斯与女神生子或是爱上普通女子;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达夫妮。因此他们也有人的痼疾,比如说嫉妒心,赫拉、雅典娜、阿弗洛狄特为争夺“最美的女神”的赞誉而彼此使尽心计。

然而,中国古代神话大多则是把神描绘成“同体”。①天神伏羲是人首蛇身,太阳神炎帝是牛头人身,他们或是动物的化身,或是感应天象而生,他们往往是神秘的,以一种图腾的形式存在,是先民们在愚昧状态中对自然的敬畏、取悦的反映。②中国古代的神一般不会有人所谓的“心性”,他们是高高在上、正襟危坐、严肃刚正的,对于他们是一种污蔑和亵渎。

(二)“神”的体系不同

古希腊神话有一个完整的神的系统。①神的体系以家庭为单位组建,诸神基本有一个繁衍的家族体系。例如众神之首宙斯与天后赫拉结为夫妻,其儿子阿瑞斯为战神。②希腊神话里的神有“新”、“老”之分。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代一代繁衍下来的,形成了具体的诸神谱系。在希腊神话里,新神和老神之间的斗争便不可避免。在宙斯拯救兄弟以后,新辈神取代了老辈神,这就是一种接替和繁衍。这是人们主体意识逐渐形成的体现,也是人类发展历程中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规律的反映。

中国古代神话则没有脉络清楚的系统。 ①中国古代神话一般是以社会为单位,众神与主神之主要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大多不存在亲属关系。②中国古代神话的神是永恒的,不可战胜的。因此,自古以来,神都被当成祖先来膜拜。

(三)女神形象差别

古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涉及女神的形象,但两相比较差别可见一斑。①从女神数量来看,古希腊先祖们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系列女神形象,如大地之母盖亚、天后赫拉、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智慧之神雅典娜、月神阿耳忒弥斯等等,女神数量之大。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数量要少得多,关于女神的故事也仅有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为数不多的一些。②从女神命运与个性来看,古希腊女神的个性充满人的七情六欲,她们有博爱,也有自私、嫉妒的心理,形象饱满。如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费劲心思争夺“金苹果”的故事。表现女神们嫉妒心极强,追求自我满足,仇视敌人。但也正因为这样,使得她们更接近于人的形象。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大多为劳动女性,个性醇厚,与普通大众一样劳作,肩负创造人类,为人造福的重任。③从女性权威来看,古希腊神话女神不是最高权威的所在。首先,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其次,纵然古希腊女神的数量占了其神数量的近一半之多,但最高权威仍是宙斯,也无人能挑战宙斯。古希腊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是社会的中心,先民们创造神话时,也充分将权利赋予男性。从古希腊奥运会我们可以看到,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甚至于男性的附属品。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最高权威的掌握却在女性,比如女娲。在中国古代神话起源时,母系社会尚存,人类对女性是崇拜和尊敬。因此,在古代先民的意识里,女性拥有创造人类、造福人类的贡献。

(四)神的精神内涵不同

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充满了强烈的人性主义倾向,表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希腊神话故事中往往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也探索人。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反映,神的存在是为了人,人是目的,而神是手段,希腊神话的多人信仰没有导致人听命于神、人的命运完全由神来决定,而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交换。这是因为在古希腊人的意识中几乎不存在什么绝对权威,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去求知、去创造,他们充分相信自己。

相反,中国神话宣传的神灵则高高在上,认为神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具有人类所没有的超自然能力;神与人之间的界限根本无法逾越,即人类必须绝对地敬畏神、崇拜神和服从神,不可对其有任何冒犯之处。如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后的结局可以看出,神永远是不可战胜、不可挑战的。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五)“神”的现实意义不同

希腊神话故事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希腊诸神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人的七情六欲等需要,有正直勇敢的,也有奸诈狡猾的。因此,希腊诸神具有强烈的世俗性特征。比如希腊诸神的“”现象,大地女神盖亚与其子乌拉诺斯的“天地相交”,而后乌拉诺斯在盖亚的教唆下了父亲乌拉诺斯,之后又与自己的妹妹瑞娅结婚,此中关系极为复杂。古代希腊神话,神具有人的特征,被人格化,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复杂,阴暗的一面。

中国神话的“道德性”,中国神话中的“神”往往是“德”的化身。他们承担着维护宇宙秩序的崇高责任,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是人们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诸神们的种种行为动机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神农尝百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们不看重对个人情感的追求,他们大多善于控制情感,控制欲望,与希腊诸神的“”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神话里的神都是以道德最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的需要。中国的神话,基本都是理性人格,体现了一种社会的伦理道德,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时儒家道德思想的一种反映和暗示。

作为东西方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希腊都曾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作为东西方两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后世仍然具有巨大的文学魅力,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种民族文化及其特征的形成,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和源泉。

参考书目:

[1]郑克鲁,黄宝生,陈建华,蒋成勇《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篇(10)

一、引言

1997年,J.K.罗琳推出了《哈利•波特》系列魔幻小说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在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她完成了《哈利•波特》系列的七部小说,在全世界掀起了一场《哈利•波特》的阅读热潮。这部作品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为主要舞台,描写的是主人公哈利波特在魔法学校的学习生活和冒险故事。这一系列小说前后被翻译成60 多种语言,畅销2 亿多册。它已经不再简单的是一部受读者喜爱的文学作品,而演变成为了一个文化现象。以《哈利•波特》为代表的魔幻小说已经成为西方社会的一种文化思潮。为什么西方人对这部作品如此着迷?如果你了解西方文化和文学你就会从中找到答案,即受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影响就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古希腊罗马神话是欧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早已成为整个西方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不断影响着西方的社会文化以及文学艺术的发展。《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处处折射着古希腊罗马神话的光芒。

二、《哈利•波特》与古希腊罗马神话

1.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动物形象来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小说中的人物和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神灵们有着相似的名字或品性。哈利、赫拉克勒斯和阿波罗都是各自世界里的英雄。阿不思•邓布利多则相当于希腊神话里的主神宙斯,他拥有无上的权力和力量,公正不偏。他是正义的引导者,他的意愿是审慎的、正确无误的、智慧的。宙斯最爱的祭品是母山羊和牛角涂成金色的白色公牛,而 “阿不思”在拉丁语中正是白色的意思。米勒娃•麦格教授的名字与罗马神话中的智慧女神相同,也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女神雅典娜。同雅典娜一样,米勒娃•麦格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的守护者。海格是霍格沃茨魔法学校钥匙保管员。据罗琳的说法,“Hagrid” 一词来自于古英语,意思是“很糟糕的夜晚”或“睡不好觉的晚上”。他的角色相当于希腊神话里的巨人泰坦,也可以被认为是海神波塞冬,因为他们都拥有水的掌管权。《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的反面角色伏地魔则是战神阿瑞斯的化身,也就是罗马神话中的玛尔斯。他生性好斗,如同阿瑞斯一样,是嗜杀、血腥、人类灾祸的象征。《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的奇洛教授是伏地魔的追随者。他被伏地魔附身,变成了一个双面人,事事对伏地魔言听计从。而这个形象与罗马神话中的门神雅努斯不谋而合,后者具有前后两个面孔(一个看着过去,一个看着未来) 或四方四个面孔,象征着开始。

除了人物角色相似以外,《哈利•波特》系列小说中魔幻世界里的很多动物形象也与古神话中的半神半兽形象相似。希腊神话中有毒龙,九头蛇怪许德拉,看门狗克尔柏洛斯,人头马涅索斯等,而《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有看守魔法石的三头狗路威,《哈利•波特与密室》中有蛇怪,《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中有鹰头马身怪兽巴克比克、独角兽,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中有匈牙利角尾龙等等。海格的三头大狗路威,名字意为“毛茸茸的”,与希腊神话中的克尔柏洛斯简直如出一辙。这只希腊神话中的地狱看门犬有三个头,嘴里滴着毒涎,下身长着一条龙尾,头上和背上的毛全是盘缠着的条条毒蛇。相传太阳神阿波罗之子俄耳甫斯善弹竖琴,其琴声能感动草木、禽兽和顽石,为了把妻子欧瑞狄柯从地狱中救出,俄耳甫斯利用手中的竖琴令克尔柏洛斯昏昏睡去。而霍格沃茨的路威看管着学校的密室,它也有“三个脑袋,三双滴溜溜转动的凶恶的眼睛,三个鼻子――正朝他们的方向抽搐、颤抖,还有三个流着口水的嘴巴”(罗琳,2000) 。邪恶教授奇洛也用了一把施了魔法的竖琴制服了这只大狗。在希腊神话中,狮身人面女怪斯芬克斯能够凸显出小说中西弗勒斯•斯内普教授和伏地魔的性格。希腊人把斯芬克斯想象成一个会扼人致死的怪物,它坐在忒拜城附近的悬崖上,拦住过往的路人,用天后缪斯所传授的谜语问他们,猜不中者就会被它吃掉;与此相似的是,斯内普教授经常在课堂上为难哈利•波特,而伏地魔则要置他于死地,以换来自己的重生。另外,在希腊神话中,谜面由斯芬克斯提出,俄狄浦斯是解谜人;而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中,伏地魔为什么要得到魔法石是一个谜, 哈利及其伙伴的侦破经历就是解谜的过程。

2.作品中的个人英雄观源于古希腊罗马神话

古希腊神话中的英雄是力量与智慧的化身。他们同自然斗争,同敌人斗争,英勇非凡。奥德修斯足智多谋,他使用木马计率领希腊联军攻破特洛伊城,在归国途中,以坚强的意志,卓绝的智慧战胜各种恶魔。奥德修斯集中体现了智慧和英雄的形象。大力士赫拉可勒斯以超群的智慧和勇气完成了12项重任,受到希腊人的崇拜。这些典故都表现了希腊人的英雄崇拜观。而小说中的主人公哈利波特在四年的魔法学习中,除了学业进步、魔法能量升级之外,也展现了他的男子汉气概,在困境中逐渐历练成为英雄。哈利波特自从加入霍格沃茨魔法学校, 就表现得相当有集体意识, 这一点上, 校长和各位老师都相当欣赏。一年级时, 哈利波特才刚刚学会骑飞天扫帚, 就被选为学院魁地奇的狙击手。当所在队伍被对方追成平手时, 哈利勇敢地追逐飞天贼, 冒着直撞地面的危险, 逮住金色飞球, 帮助所在队伍夺得胜利。二年级时, 哈利波特的表现更为突出。虽然因为懂蛇语而受到了部分同学和老师的怀疑和排斥, 但在许多同学都被石化、学校面临将要关闭的危机, 哈利波特和同伴运用魔法咒语, 无惧毒蜘蛛的袭击, 破解了密室的秘密, 解救了整个学校。作为英雄, 他除强扶弱勇于与黑暗势力作斗争, 一年级时, 涉世未深的哈利波特已经敢于与伏地魔斗争, 避免魔法石落到伏地魔的手中。四年级, 伏地魔重生,整个魔法世界都面临重大的挑战。年纪轻轻的哈利波特依旧发挥敢于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优良作风, 与能力比自己强很多倍的敌人抗争到底。主人公意志力坚强,智慧超群,历尽千辛万苦战胜邪恶势力,这些都体现了古希腊罗马神话中的英雄情怀。

结语:《哈利•波特》系列小说充分吸收了欧洲传统文学的精华。罗琳在对传统文学题材进行继承和弘扬的同时,又赋予作品新的时代内涵。她成功地借用古老的神话给读者编织了新的神话,使小说充分地体现了自身的文学价值。正因为有这样的文化、文学历史基础,小说一经问世便迅速风靡全球。这也是《哈利•波特》赢得亿万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 J. K. 罗琳. 哈利•波特与魔法石[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2] J. K. 罗琳. 哈利•波特与密室[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3] J. K. 罗琳. 哈利•波特与阿兹卡班的囚徒[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0.

[4] J. K. 罗琳. 哈利•波特与火焰杯[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古希腊神话与传说篇(11)

希腊和中国两大文明古国都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故事,这些神话故事记载了各自先民们的实践中足迹。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在内容上有相似的始祖神话和英雄故事等内容,两者分别代表了东西方的文化。通过对古希腊的神话和中国古代神话的比较,可以看出它们既有相同的地方,也各有各的特点。我们可以从两者的区别中看到两个文明大国璀璨的古文化精髓。

(一) “神”的形象不同

古希腊神话的最大特点就是神人“同形同性”。①意大利思想家维柯说:“不是神创造了人,而是人以自己为模式创造了神。”因此,古希腊人也是按照人的形象来创造他们的’神”。希腊神话中的神具有人的形态、性格、情感等特征,使得诸神形象非常接近于人。希腊人认为,“神是最美的人”,都拥有漂亮的外表,比如宙斯就拥有漂亮的外表,这也说明了神实际上是人之美质的集中体现者。②希腊神话不仅记载了神的“人神同体”,而且神也具有七情六欲。希腊神话中,无论男神、女神关于恋爱故事的特别多,即人神互通血缘。例如宙斯与女神生子或是爱上普通女子;太阳神阿波罗爱上了达夫妮。因此他们也有人的痼疾,比如说嫉妒心,赫拉、雅典娜、阿弗洛狄特为争夺“最美的女神”的赞誉而彼此使尽心计。

然而,中国古代神话大多则是把神描绘成“人兽同体”。①天神伏羲是人首蛇身,太阳神炎帝是牛头人身,他们或是动物的化身,或是感应天象而生,他们往往是神秘的,以一种图腾的形式存在,是先民们在愚昧状态中对自然的敬畏、取悦的反映。②中国古代的神一般不会有人所谓的“心性”,他们是高高在上、正襟危坐、严肃刚正的,情欲对于他们是一种污蔑和亵渎。

(二)“神”的体系不同

古希腊神话有一个完整的神的系统。①神的体系以家庭为单位组建,诸神基本有一个繁衍的家族体系。例如众神之首宙斯与天后赫拉结为夫妻,其儿子阿瑞斯为战神。②希腊神话里的神有“新”、“老”之分。希腊神话中的神是一代一代繁衍下来的,形成了具体的诸神谱系。在希腊神话里,新神和老神之间的斗争便不可避免。在宙斯拯救兄弟以后,新辈神取代了老辈神,这就是一种接替和繁衍。这是人们主体意识逐渐形成的体现,也是人类发展历程中新事物不断产生,旧事物不断灭亡的规律的反映。

中国古代神话则没有脉络清楚的系统。 ①中国古代神话一般是以社会为单位,众神与主神之主要是一种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大多不存在亲属关系。②中国古代神话的神是永恒的,不可战胜的。因此,自古以来,神都被当成祖先来膜拜。

(三)女神形象差别

古希腊神话与中国古代神话中都有涉及女神的形象,但两相比较差别可见一斑。①从女神数量来看,古希腊先祖们依靠丰富的想象力,塑造了一系列女神形象,如大地之母盖亚、天后赫拉、爱与美之神阿佛洛狄忒、智慧之神雅典娜、月神阿耳忒弥斯等等,女神数量之大。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数量要少得多,关于女神的故事也仅有女娲造人、精卫填海、嫦娥奔月等为数不多的一些。②从女神命运与个性来看,古希腊女神的个性充满人的七情六欲,她们有博爱,也有自私、嫉妒的心理,形象饱满。如赫拉、雅典娜、阿佛洛狄忒费劲心思争夺“金苹果”的故事。表现女神们嫉妒心极强,追求自我满足,仇视敌人。但也正因为这样,使得她们更接近于人的形象。相比之下,中国古代神话中女神大多为劳动女性,个性醇厚,与普通大众一样劳作,肩负创造人类,为人造福的重任。③从女性权威来看,古希腊神话女神不是最高权威的所在。首先,普罗米修斯是希腊神话中人类的始祖。其次,纵然古希腊女神的数量占了其神数量的近一半之多,但最高权威仍是宙斯,也无人能挑战宙斯。古希腊是一个男权社会,男人是社会的中心,先民们创造神话时,也充分将权利赋予男性。从古希腊奥运会我们可以看到,女子的地位是非常低下的,她们甚至于男性的附属品。而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最高权威的掌握却在女性,比如女娲。在中国古代神话起源时,母系社会尚存,人类对女性是崇拜和尊敬。因此,在古代先民的意识里,女性拥有创造人类、造福人类的贡献。

(四)神的精神内涵不同

古希腊神话中的诸神充满了强烈的人性主义倾向,表现出强烈的人本主义色彩。希腊神话故事中往往从人的需要出发,它注意的是人的利益和进步,它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也探索人。在希腊文明的观念中,人和世界都是一方对另一方的反映,神的存在是为了人,人是目的,而神是手段,希腊神话的多人信仰没有导致人听命于神、人的命运完全由神来决定,而是一种权利和义务的交换。这是因为在古希腊人的意识中几乎不存在什么绝对权威,他们用自己的头脑和双手去求知、去创造,他们充分相信自己。

相反,中国神话宣传的神灵则高高在上,认为神具有神圣不可侵犯性。具有人类所没有的超自然能力;神与人之间的界限根本无法逾越,即人类必须绝对地敬畏神、崇拜神和服从神,不可对其有任何冒犯之处。如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后的结局可以看出,神永远是不可战胜、不可挑战的。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五)“神”的现实意义不同

希腊神话故事具有强烈的“世俗性”。希腊诸神和人一样,有喜怒哀乐,也有人的七情六欲等需要,有正直勇敢的,也有奸诈狡猾的。因此,希腊诸神具有强烈的世俗性特征。比如希腊诸神的“乱伦”现象,大地女神盖亚与其子乌拉诺斯的“天地相交”,而后乌拉诺斯在盖亚的教唆下阉割了父亲乌拉诺斯,之后又与自己的妹妹瑞娅结婚,此中关系极为复杂。古代希腊神话,神具有人的特征,被人格化,既有好的一面,又有复杂,阴暗的一面。

中国神话的“道德性”,中国神话中的“神”往往是“德”的化身。他们承担着维护宇宙秩序的崇高责任,成为社会道德的楷模,是人们追求的最高道德标准。诸神们的种种行为动机不是为了满足个人私欲,而是为了民族集体利益:大禹在治水过程中三过家门而不入、“神农尝百草”。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天神们不看重对个人情感的追求,他们大多善于控制情感,控制欲望,与希腊诸神的“乱伦”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中国神话里的神都是以道德最为最高标准,而不是仅仅满足自己的需要。中国的神话,基本都是理性人格,体现了一种社会的伦理道德,也许在某种程度上时儒家道德思想的一种反映和暗示。

作为东西方的两大文明古国,中国和希腊都曾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作为东西方两个民族的文化瑰宝,在后世仍然具有巨大的文学魅力,其各自不同的特点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两种民族文化及其特征的形成,同时也启发了后世的文学创作,成为世界文学艺术的宝库和源泉。

参考书目:

[1]郑克鲁,黄宝生,陈建华,蒋成勇《外国文学史》(修订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