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英语听课总结大全11篇

时间:2022-03-21 18:47:12

英语听课总结

英语听课总结篇(1)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1 英语听力的重要地位

据统计,在人们日常交际活动中,听占言语交集总和的45%,说占30%,读占16%,写占9%。听处于首位,足以证明其重要地位。听与说密切相连,听说活动的总和占言语活动总量的75%。英国教育学家弗里斯说:“学生学会英语的前提首先是会听。”全国英语专业四级(TEM4)和八级(TEM8)中听力部分的分值分别是30分和20分。由此可见,听力教学愈来愈成为大学英语教学中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环节。但是,听力理解部分又是大多数学生最薄弱、历次考试中失分较多的一部分。作为普通高校以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独立学院的学生入学总分相对较低,英语听力水平普遍薄弱,怎样使他们尽快融入正常且有效的听力学习中来,是我们教大一听力教师的首要任务,所以如何提高独立学院大一年级学生英语听力教学课程设计的效果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现阶段听力教学中存在的误区

对于英语听力课的教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认识,但有的教师认为,在大一初级阶段先不让学生阅读文字材料,直接播放录音,叫学生们听着录音一遍遍地“听”出是什么意思,谓之为“Prediction”。所以有的老师和学生有了这样的共识:多“听”就能锻炼出来。对于这样的共识,我们大多数老师也是接受的。但是,笔者认为应该有个前提,就是要学生们脑子里先有足够的储备,再强调量的积累,否则所谓的“练”的结果往往是事倍功半。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也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入学提出了要求:听懂教师的课堂用语以及对课文内容所作的解释;听懂他人以较慢的语速谈论日常生活;听懂基本没有生词、题材熟悉、难度略低于高三所学课文的语段,理解正确率达到70%;对大一年级学生二级要求为:听懂英语国家人士所作的难度不超过所学语言知识的讲座,掌握中心大意,理解主要内容,并能辨别说话人的态度和语气。听懂VOA慢速新闻广播和文化节目,抓住主要内容。能在15分钟内听写根据已学知识编写而成或选用的录音材料(词数150个左右,念四遍,语速为每分钟100个单词),错误率不超过10%。可见,《大纲》对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听力要求还处于一个较为初级的阶段,也就是教育部高等学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兼英语组副组长邹申所提出的第一和第二阶段。

对于处于初级阶段的学习对象,用之前提到的方法展开教学,显然不太适合。任何东西只要事先没有进入大脑,哪怕是母语,都不可能会听懂。这就好比在教学中,不让学生先读文字材料,直接听音像材料,就等于是不让它们在大脑里形成对应物,没有语言的音和形的输入。

教师不许学生先阅读材料,要他们在无任何印象的前提下就要练得听懂,而且认为这是练习听力行之有效之法。有的老师误以为练听力就是毫无准备,拿来反复硬听就有所突破。可是仔细客观地想想,尽管有的老师已有相当的阅读和听力积累,在拿到一份音像资料听头一两遍时有时也还是一头雾水。可见,听力训练应该在学生——特别是大一阶段的新生读过相当多的材料,包括要听完较为广泛的内容后再边“听”边“练”反应的一个过程。

3 大一听力教学中课程设计的解决策略

听说读写译被称为英语教学的五会或者五能,听又被列为五能之首,可见听力的重要性。因此听力课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英语教学打头阵的课程,其重要性当然也是不言而喻的,综上所述,听力课应该是训练型课程,所以笔者认为,我们老师上课就应集中在制定训练计划和设计训练步骤方面。

备课:教师首先要准确把握学生对英语要素的掌握情况,如词汇量和基础语法,对该语言表达习惯的适应状况。这些都是制定课程设计中训练计划的参考和依据。听力课的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根据教材,既有文字又有音像,这样的课备起来比较省力,但把他们可能还没掌握的东西事先提出来,上课的时候给予交代。另一种是课外补充材料。教师往往会在课外选择一些补充材料在课堂上拿给学生听,作为教材的有效补充,教师在设计这一部分的课程时要先听明白内容,还要把学生可能没掌握的不熟悉的词和词组摘录出来,准备在听录音之前先交代给学生,以便训练过程更为流畅、有效。此外,这还要求教师就录音内容设计提问方案,以考查训练成果。

上课:首先把学生可能没掌握的词或词组交代清楚,有文字内容的不妨先串讲一遍文章。不要担心学生了解了文章内容就会失去听的意义。听力课的意义在与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反应能力和接收应对能力。所以训练量要大,一遍遍地听,每一遍就文章重点提问,每个细节都要问到。也可以要求学生复述所听到的内容,用英语或母语都可以,都能考查出他们是否听懂。

课后小结:课后小结与教学反思是教师教学完一节或一个单元内容后的教学情况的反思、研究和总结。笔者认为,就听力课而言,要善于总结,把在听力教学中的点滴感受和课程教学实例记录下来;同样的,每节课都会有不尽人意的地方,也记录在案,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引以为戒,不断改进,不断创新。

4 结束语

大一学生英语听力水平的提高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它需要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付出辛勤的汗水和艰苦的努力,更需要我们教师在课堂上扮演好引导者的角色,甚至是课外悉心和有效地引导。帮助学生消除听力学习中的心理障碍,引导学生掌握提高听力水平的有效方法和技巧,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听力课程设计环节,以使他们的听力水平能够不断提高,适应高年级听力教学及考级要求,从而达到英语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英语听课总结篇(2)

高职高专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听力能力和一般本科院校的学生比较起来有一定的差距,很多学生觉得听力课很难,学习兴趣不高。笔者2010年到2013年连续四年对黎明职业大学商务英语专业的在校学生进行了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300份,其中有效问卷为296份,有效率为98.67%。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商务英语听力课程面临着比较多的问题:第一,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同样的教材觉得难和觉得简单的学生比例基本是一样的,因此在课堂上如何教,如何使用教材,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很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教师面临的问题;第二,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与一般本科院校的英语专业相比较,英语基础课程的学时数比较少,以黎明职业大学为例,商务英语专业英语听力课程只有三个学期,第一个学期每周4学时。第二、第三学期每周只有2学时,这就造成学生入学时听力基础差,而在高校学习阶段学时少之间的矛盾;第三,学生都知道听力的重要性,但是学习的兴趣却不是很高。因此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也是困扰听力教师的问题。

2.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在工作中商务英语听力水平和应用能力研究

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大都从事与国际商务或国际贸易相关的工作,在工作中常常要接待外商来访,与外商进行商务谈判,参加国内外的各种展会,出国进行业务访问等,甚至有些毕业生还被公司外派常驻国外。因此如果没有过硬的商务英语听力能力,就无法胜任外贸工作。笔者从2011年到2014年连续四年对黎明职业大学外语外贸与旅游学院的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同时对其就业的用人单位进行了调查。发放了毕业生调查问卷200份,企业调查问卷100份;分别收回了毕业生调查问卷192份和用人单位调查问卷94份,有效率分别为96%和94%。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从事的工作大都要应用到商务英语听力能力,而商务英语听力能力比较薄弱使得很多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后不能很快地适应工作。有的毕业生甚至因为英语听力能力差,在面试阶段就被淘汰。从对毕业生与用人单位调查情况可以看出,毕业生工作之后普遍发现自己的英语听力能力不能完全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比较满意的只占到34%。因此,进行高职商务英语听力能力的教学改革是必须的。英语听力能力的提高不但能帮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提高就业率,也能帮助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提高工作能力,提升用人单位的满意度。

二、高职商务英语听力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为了研究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法,笔者申请了黎明职业大学和福建省教育厅的科研课题,探讨如何进行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听力课程教学改革。

1.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有益的探索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大多就业于外贸企业或从事与外贸相关的行业,工作过程中使用的英语听力内容大多与商务工作相关。基于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对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听力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形成“教、学、练、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即教师讲解示范,“学”即学生学,“练”即学生操作练习,“做”即完成实际生产任务的操作。结合泉州地区商务英语学生就业的实际工作场景,强化岗位情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在模拟实际工作情景中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提高学生处理实际工作任务的能力。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外贸工作的特点、要求,熟悉工作背景,了解工作程序,掌握基本的工作技能。

2.优化和完善高职英语专业听力课程的定位,明确课程目标

鉴于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听力课程的实用性定位不够清晰,教学大纲、课程标准、课程安排缺乏严谨的规划,导致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听力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明确,未能有效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能力,本课题研究可优化和完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听力课程的定位,明确课程的目标,即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运用商务英语听力进行交际的能力,培养融合英语语言知识、日常生活及工作背景知识、应用英语的交际能力和策略能力为一体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3.寻求高职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和实践性

在目前的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课程教学中,往往把听力课孤立地作为一门课程来传授,多数是灌输式、传播式的传统教学方法。本课题研究如何创新运用交际法教学,强化岗位情景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的商务英语听力应用能力和在模拟实际工作情景中运用语言的交际能力。

4.改革考核方式

目前高职院校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听力课程的考核方式,多采用平时考查与期末统考结合,平时考查的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在期末总评的成绩所占比例大致为3比7。这种方式并未充分重视对学生平时学习情况的考核,无法正确反映出学生真正的听力水平。本课题研究如何改革考核方式,任课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加大平时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中所占的比例,形成终结性考试(核)的笔试成绩和平时学生练习情况综合评价成绩相结合的听力考试(核)方式。

5.探讨教材建设以及教师如何灵活应用课外教学材料

目前国内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教材都是从听力这门单一学科的角度出发,教学安排仅围绕听力展开。虽然设置的场景看似以日常生活为背景,但是所选择内容往往是编教材的教师自己编制出来的,实用性和交际性不强,缺乏文化及职业背景,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帮助不大。此外,许多教材设计的练习形式单一,客观题较多,因此形成了教师上课放录音,学生选择答案,最后对答案的比较僵硬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听力课程缺乏兴趣,不愿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本课题研究如何编写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具有教师个性、针对学习者需求的教材;同时研究如何激励任课教师充分利用传统的光盘录音、录像资料,以及多媒体、互联网上的资源,并根据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重新整合,与教材内容相结合,成为教材内容的必要补充。

6.研究课内外相结合的学习方式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听力课程学时普遍比本科院校英语专业要少,而且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更为薄弱,因此任课教师常常觉得因为学时太少导致教学效果不好。本课题研究如何将课内的教学向课外延伸;如何调动教师课外积极引导、辅导学生自主学习,定期检查学生自学情况;如何引导学生提高课外自学的积极性;如何协调课内外学习的关系;探寻解决课内学时少,学生基础差,教学效果差等矛盾问题的方法与途径。

三、高职商务英语听力教学改革建设成果

作为“语言类”“文科类”特征明显的商务英语专业中纯语言技能课程的“商务英语听力”课程,如何体现“工学结合”是课题组研究时面临的一个难题,经过了三年的项目研究与建设,获得以下成果:

1.基于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改革

以就业为导向确定商务英语听力课程目标。根据行业或领域职业岗位要求(人才市场需要),分析确定人才所应具有的关键职业技术、技能、职业素质。研究泉州地区高职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就业时应具备的英语听力能力,将英语听力课程与商务英语听力课程整合成一门商务英语听力,从学生入学就进行商务英语听力方面的训练,教学设计以项目为载体,知识、理论、能力和实践训练尽可能一体化,着重训练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从教学目标上确立“工学结合”的培养理念。并且将商务英语听力与英语文化交际相结合,在培养学生商务英语专业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的文化素质与人文素养。

2.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的“听—答案—讲解”课堂教学模式,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视听法等教学方法,用贴近泉州地区外贸行业实际工作情境的实例激发学生自主思考和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采用作坊式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通过合作(比如听力练习中的角色分配)来解决听力练习中的实际问题。上课内容以实用性和实践性为标准,结合泉州地区外贸工作进行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任务教学。在教学手段上,除了使用传统语音室进行教学外,鼓励任课教师利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设备,开展立体化教学。

3.强化实训技能

实施校企合作,定期开设高职商务英语专业课程(含商务英语听力)的实训技能探索研究。聘用行业兼职人员参与制订课程标准和教学方案、开展讲座甚至亲临课堂指导。辅之以深入行业企业进行“体验式”观摩或动手操作实习。

4.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改革传统的“平时成绩30%+期末考试成绩70%=期末总评成绩”的考核模式,增加过程性考核成绩在期末总评成绩的比例,给任课教师在考核方法上以更多的自,将通过笔试小测或者期中考试获得平时成绩的方法改为通过对整个学期学生所做练习进行综合评价形成平时考核成绩,并将平时考核成绩在期末总评比例提升至50%或更多。鼓励教师根据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所学商务英语专业方向增加“日常工作场景考核模式”,考核学生商务英语听力的实践能力。同时,因为听说技能的综合培养是提高学生社会交际能力的必然要求,只听不说或只说不听都不利于听说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考核学生成绩时将听说相结合,以此激励学生在平时加强听说同步训练。

5.加强教材建设,鼓励教师灵活应用课外教学材料

课题组研究了如何编写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符合泉州地区外贸工作需求,适应高职商务英语学生的教材,如何激励任课教师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并对资源进行整合与设计,使它们为教学服务。对教学资料不断评估、修改和完善,并邀请企业人士参与修订教材,以提高教材的适应性和有效性。对如何建设泉州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商务英语听力课程资料库的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可以以一本教材(自编教材)为主,围绕主教材每个单元的教学主题,选择一些有时效性的新闻,英美国家的电视节目,电影的片段,等等。在教学中,尽可能设计一些听说结合的课堂练习,并通过提高平时课堂表现的分数在期末总评分比例的方法,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参与课堂练习。

英语听课总结篇(3)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9-372(23)23-3-3

[作者简介]魏芳(984―),女,山东陵县人,本科,山东省德州市陵县教育局教研员,中学二级。

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推进和教育教学改革的逐步深入,英语作为中学阶段的必修课之一,其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应高度重视发挥学生在教与学的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并使这一教学思想贯穿始终。教师的责任不仅仅是指导学生“学会”英语,更重要的是要引导他们“会学”英语。在重视素质教育的今天,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再也行不通了,教师必须蹲下来和学生说话。在英语课堂教学改革中,教师必须还课堂于学生,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尤为重要。

一、编制规律词汇,加深学生记忆

传统课堂教学都是先教所学课程词汇,再学课文,但很多学生却因词汇记忆不牢而掉队。面对这一问题,笔者要求学生按2个元音音素将整册单词进行归类,然后再分类学习(见表)。

学生在分类的过程中,不仅熟悉了词汇,更摸索出了一些单词记忆的规律。笔者每节课都会抽出约分钟的时间,让学生学习一个类别,但并不要求他们完全记住,只要求他们会读即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自觉养成了利用音标读和记忆单词的习惯。学生自己根据音标会读单词了,自然兴奋不已,学习英语的兴趣逐渐浓厚起来。2多天后,学生已熟悉了整册单词。在以后学习每一课单词时,学生也不再觉得难读难记了。学生的整体成绩有了很大飞跃,学生的书写、阅读能力也都有了很大提高。

二、充分利用教材配套录音带培养学生英语听说能力

(一)充分利用教材录音带的示范作用,规范学生的英语语音、语调

英语教材配套录音带的语音、语调都是相当标准的,教师可以借助教材配套录音带作示范朗读和领读课文,能够给学生在语音、语调、语流、语速等方面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教师在讲解课文之前,不妨首先播放一遍课文的录音,让学生在了解课文大概意思的同时受到规范的英语语音语调的感染,使学生产生深入学习课文的欲望。

在课文讲解结束后,教师可以再次播放课文录音进行领读训练,采用每播放一句暂停一句的办法,让学生模仿录音逐句跟读,直至学生能基本正确朗读为止。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将有更多的机会去留意观察学生跟读时的口型、舌位是否正确,监听学生的英语发音,发现错误并及时纠正。

(二)适当提高课文录音语速,提高学生听的能力

现行英语教材都配有课文录音磁带,但标准统一的录音无法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听力能力,时间长了,学生的听力能力提高不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可购买能够调节语速的录音机,对学生的听力进行专项训练。每隔一个阶段,教师将语速提高一个档次。因为语速逐步加快,学生听的注意力特别集中。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听力都得到了很大提高。

三、模仿标准语音,练就纯正英美口语

听力水平的根本提高,源于纯正英语的掌握。为解决学生口语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笔者领着学生从48个国际音标学起,从纠正英语单词发音到练习英语句子和英语文章,每节课练习十几分钟。久而久之,学生的英语语音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学生的口语水平和听力水平也相应提高了不少。

四、缩编英语课文,升华英语教材

传统的英语教学往往忽略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现行英语教材也缺乏这一方面的具体要求和训练,但学生的写作能力体现着学生英语实际水平的高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使学生养成用英语的思维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迅速提高学生的英语写作能力,笔者领着学生对所学课文进行缩编(见表2)和复述(见图),并将这一活动作为每天的作业之一。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学生的写作能力不仅得到了很大提高,听、说、读的能力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五、革新英语课堂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自主参与意识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实践性、交际性很强的学科。如果教师只在课堂上把语言当做一门知识,滔滔不绝地讲给学生,不给学生实际操练之机,学生自然就会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并逐渐产生厌学情绪。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教学由注重语言知识的讲授转变为注重语言能力的训练,在课堂上加大学生的实践,变单向交流为双向或多向互动交流,努力把教师的任务由“教”转为“引”。同时,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给学生畅所欲言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让全体学生都积极参与学习活动。教师可采取四人或六人小组,师生共同活动等方式,通过对话、讲故事、角色扮演、讨论和演讲等活动形式,让学生展开各种语言交际活动,增加课堂上语言实践的广度和深度,以增强学生的语感厚度。教师也可用竞赛、游戏的形式来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基于强烈的荣誉感,学生将会信心百倍,全身心地参与语言活动,并从中意识到自己就是学习的主人,增强学习责任感和主动参与意识。由于教师为学生搭建了施展才华的平台,使学生获得了成就感,学生便会由讨厌学习英语渐渐地变得热爱学习英语,排除心理障碍,树立学习信心,尝到收获的乐趣。

六、鼓励学生多总结规律,在总结中发展自我

英语是一门对记忆要求很高的学科,学生每天除学习英语外,还需要记忆大量的其他学科知识。如果不注意总结规律,很多学生会陷入“眉毛胡子一把抓,样样抓不好”的误区。为杜绝这一现象的发生,笔者引导学生边学习边总结,将重点语法知识、固定句型、固定短语都系统地总结记录在一本“小结本”上。每天粗略地翻一翻,每周再做一小结,重点总结不太熟悉的内容,加强记忆。通过训练,学生应用英语的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英语的总体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

总之,英语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任务,需要不断地总结和发展。作为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应该积极地投入教学改革中去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以实际行动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新时代的优秀创新型人才。

英语听课总结篇(4)

这种教研的优点是可以给教师提供充足的备课时间,有利于教师课程进度的安排,有利于教师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充分的备课、批改作业等工作的完成,但弊端大于利端。具体弊端主要表现在:1、教师对已经安排好的公开课进行充分的备课,而忽略了平时的备课,即公开课和平时授课出现两种不同的模式;2、教师会对自己课堂上传授的知识或方法有所保留,以至于其他教师不能充分得学习更好的方法进行教学工作;3、因我校大部分教师并非专职教师,对正确的教研认识不足,对正确的听课评课作用了解不多,因此我校的教研工作并未走向正规化,其间存在较大的疏漏。

英语的成绩在我校一直是好于其他科目的,多数年级的英语成绩在全区都是领先的。但是我校英语的教研存在很多不足,除了以上的问题外,还有以下一些问题:1、同年级组英语教师存在不团结的现象,在专业知识上不能充分地交流和沟通;2、一二年级英语教师没有全力教育学生学好英语;3、新加入英语教学的教师存在知识漏洞,未能及时发现和与有经验教师取得交流沟通。

二、工作目标

下学期,英语的教研在我校的教研除了要配合整体的教研改革外,还要达到以下目的:1、对英语教师进行培训,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避免再发生授课时出现错误或漏洞;提升教师的师德情操,团结协作,相互不攀比,不嘲讽;2、初步建立一二年级英语的校本材料,为学生们进入三年级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具体实施方案

1、开展教研理论培训和其他有利于知识传授的会议

积极组织英语教师参加学校组织的教研理论培训,提高英语教师的专业知识;组织上下两个年级的英语教师,开展课程答疑解惑环节,由年级主任组织,由上个年级有经验的老师带队,由下个年级所有英语教师参与,充分开展答疑解惑,避免在授课时出现问题。此环节预计每单元进行一次。组织2---5名英语教师,在完成自己课程之外,编写出一二年级校本课程,本着实事求是,依照本校的教学习惯,设计一些切实可行的教材。此环节在每单元开课前完成。

2、开展说课、听课、评课

英语听课总结篇(5)

英语的学习重中之重是方法的选择。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主线贯穿教学整个过程,通过不断的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思考有效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逐渐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并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寻找最佳学习方法一种教学方法。然而此法并不是以老师提出问题供学生解答为主,而是通过老师的引导让学生自主产生相关问题,从而加深学习的深度,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及整个英语的学习习惯的建立。

一、教学准备

问题教学法的前提是以学生为主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引导和辅导作用,在教学中起到带动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的主动性。这就给老师提出了重大要求。

一方面是教师要具有较高的英语教学水平。首先应做到对本次课乃至整个学期或者说是整门课有一个清晰的概况,知道什么地方是重点,应该从什么地方设置悬念引导学生通过问题加深学习。另一方面就英语教师而言,课堂上要能讲一口标准流利的英语,还要具有扎实而深厚的英语语言基础知识。既要在备课时全面掌握所教教材上的英语知识,还要在课堂上通过引入外国的一些风俗习惯增加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这样在上课时学生才能根据自身情况提出相关问题以展开讨论,让学生不管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都能将英语结合文化来学习,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从而为学生今后的英语学习培养良好的习惯和能力。

二、教学内容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实施问题教学法,要强调突出问题的提出、问题的解决及相关总结。在英语教学中将英语以问题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去寻求、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案,并通过适当的英语表达出来。例如,在英语学习中如果遇到关于“爱心”的话题文章时,老师通过对文章的讲解可提出“What is your attitude towards love ,give your example and illustrate it.”让学生讨论并总结发言。英语的问题的提出并非是随意的,当学生提出有可能是同学们都感兴趣的问题时,作为老师应该及时作出反应引导学生以不同形式(小组讨论、即时辩论等)用英语表达出来,是问题得到全面而具体的解决。

三、教学中的具体策略实施

1.设置课程内外内容的结合。在上课之前除了课本上知识外,教师可以适当引进一些小插曲,比如上课前的一段小听力,本段听力是经过认真筛选安排的,通过课前的听出的内容开始当节课的教学。这样可以丰富课堂知识范围,创造问题情景,通过课程以外但与课程相关的内容的结合级法学生上课的兴趣进而为问题的提出做准备。例如在高中英语中本堂课讲前人的成功事迹,可以在上课前播放一段比尔盖茨的演讲或者是听力。通过听让学生总结文中大意,讨论后总结发言,其他学生提问题。

2.设置学习小组。英语的学习并不是单纯的记与背,而是交流,通过不断的交流培养语感的同时不断纠正自己的发音和语法,从而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比如播放高中课本中某段听力,并不仅仅是让他们听词填空或者做选择,而是通过听自己总结文中大意,并通过小组讨论,组长分派任务,大家一块总结,最后选择或者自荐发言,学生自主提问题,组内讨论和发言都是用英语。

3.问题的拓展和延伸。为了掌握课堂的节奏和逻辑,应当对问题进行适当的延伸。当学生对所听的内容比较陌生时,教师应该重复播放几遍但不是无数遍,一般三遍足以,让学生根据所听出的关键词组内讨论合作总结出整个听力的内容。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资料下发学生手中,上面或许是一段英文或者中文,又或者是听力填空等,通过不同的形式激发学生对整个课堂问题的解决有一个更深的学习,发展英语听说读写的能力。

4.反馈与强化。此过程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在课堂的末尾将整个课堂的内容做一个总结,这是学生的任务,而发言之外的学生对发言者提出问题,在老师的帮助下顺利完成总结,这是很好的锻炼。教师通过搜集学生的表达和表现做出恰到好处的表扬或批评,给他们一些压力,让他们的思维活动得到积极强化,使在下一堂课中表现出更好的效果。

5.课前课后的衔接。对于教师每一节课都会有一个可控的主题,当这个主题讲完之后也即将是此节课的最后,应当有另外一个主题衔接在此主题之后,所以课堂之末留下问题是很自然的。例如此节课讲的是关于美国的人口,下一节课讲的是成功,那么在下次课上课的时候让每位学生准备一个关于成功的演讲稿,课上做Report,学生对其提出问题引出下堂课的主题。

高中的英语更加注重的基础的学习,包括语法和书写,对应于是不断地积累,但适当的口语表达更能促进对英语的深刻学习,等到接受更高层次的学习时更轻松自如。问题教学法的模式非常适合高中英语的学习,从问与学两方面促进英语水平的提高。有问题就会积极去寻找答案,在寻求解决方案的同时加深英语的学习。

英语听课总结篇(6)

对于英语作为外语的学习者来说,听力水平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往往决定其口语水平的状况。国内外众多学者也曾多次指出听力水平与口语水平相互制约;语言W的四个技能,听力技能是最容易被忽视的板块;同时也有专家补充,作为一种微技能,听力是非母语学习者的学习瓶颈。

因此,对于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听力学习策略的运用对于英语听力水平提高是十分有必要的。郑维曾强调指出学习策略的重要性:“是学习获取、储存、提取和处理信息的重要手段。”多数研究学者至今都以O’Malley&Chamot 关于学习策略的分类(即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与社会以及情感认知策略)为研究方向。继而,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和英语研究中大部分的教师和研究学者都会以这几种学习策略来展开课堂教学以及英语研究。

国内外的研究学者在关于提高英语听力水平研究这一主题都提出各自不同的见解。总的来说,这些见解可以总归纳为两个方面:从认知策略层面以及元认知策略层面。国内外的多数学者都从不同方面进行分析总结来帮助英语学习者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不可否认的是,这两种学习策略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尤其是听力教学课堂中被广泛运用,众多学者以及老师在教学研究和教学活动中都采纳相关具体的策略方法进行科学研究和课堂教学。本文将分别从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角度分析来帮助如何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水平。

一、认知策略

彭建武(2005)将认知策略定义为:“关于如何使用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去学习、记忆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性方法。”其他学者也提出将认知策略归为学习策略的核心部分,更强调学习者具体的学习过程。陈亚红(2013)提出认知策略与语言学习材料的关系是直接关系,认知策略常出现在具体的学习活动中。

在英语听力课堂中,认知策略能够有效地发挥其作用除了跟学习者有直接关系以外,教师在此过程中密不可分的作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扮演引导者的作用,作为引导者须自身清楚了解认知策略的相关内容继而能够将这些理论知识运用于课堂教学中;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对在课堂上将要进行的英语听力理解活动中英语学习者可能会遇到的英语听力理解困难有一定的预见性。在课堂上结合教学课程内容和英语学习者薄弱的环节运用认知策略理论来帮助英语学习者提升英语听力理解能力。

在具体的一次英语听力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明确清楚如何将认知策略理论运用到实际教学中。第一,教师应在英语听力放音前根据班级学生的英语水平过滤出一些生单词,让英语学习者提前注意了解到这些单词的中文释义。此外,教师可以根据听力材料的内容来组织相关的课堂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可以让学生提前对英语听力材料里出现的主题有个预见性的了解。此外,教师根据英语听力材料的内容可以给英语学习者提出一些关键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讨论,进行相关的思维拓展。通过以上这一系列的听前准备工作都在一定程度上引导学生提高对关键信息的敏感度。与此同时,教师可以让英语学习者先标记听力试题中的重要信息,比如人称,地点,时间和数字等关键信息。第二,在进行英语听力过程中教师应指导英语学习者应该注意哪些关键信息,如何利用时间空隙来记录本篇听力材料中关键信息后来帮助其英语听力答题。第三,听力放音结束后教师应指导英语学习者如何充分利用本次听力过程中记下的笔记和听前标记的试题中的重要信息来完成听力材料。

二、元认知策略

在英语教学和研究中除了运用认知理论进行教学研究以外,也有许多国内外学者从元认知理论出发就如何提高英语听力理解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元认知可被理解为认知的认知,元认知策略所指的是学习者用来进行监控与调节。自我指导的学习方法。从元认知理论出发,就解决如何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这一问题可以制定出一个中长期的措施。第一,教师作为引导课堂的角色可以就如何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这一问题定期在课堂上向学生分析一些高频题型的考试重点和难点,分析和总结答题的技巧。第二,定期组织英语学习者课堂上或是课后小组讨论关于如何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让其在小组讨论中能够互相取长补短。第三,就如何筛选关键信息和如何标记题干重要信息两方面,教师可以对英语学习者进行大量的题型练习。就如何有效记录听力材料笔记,教师可以传授一些速记的技巧,比如缩写单词、符号代替单词和其他速记方法。第四,正确引导英语学习者在课后养成对听力材料再次剖析的习惯,对照听力文稿和听力试题尝试分析和总结自己易错点和所遇到的困难。此外,鼓励英语学习者在空余时间多接触一些国外音频广播(例如,BBC和VOA)和影视剧等。

本文通过对认知策略和元认知策略运用于提高英语听力理解能力简要总结,期望在今后的英语教学和英语研究中能够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郑维.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认知策略[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86-87.

英语听课总结篇(7)

一、引言

新的大学英语四、六级听力考试难度大大增加,同时还增加了口语测试,可以看出听说教学在大学英语教学中越来越重要。然而,传统教学中的听说训练模式已不适于学生听说能力的提高。随着多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在线教学资源日趋丰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课堂教学模式,将传统的面对面的教师讲课形式,转变为教师预先创建视频,学生利用课余时间(不受时间空间限制)通过反复观看视频来完成课程的一部分学习。本文围绕翻转课堂的特点,结合当前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探讨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开展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策略,找到大学英语视听说课程有效的教W方式,改善教学效果,促进学生英语听说水平的提高。

二、翻转课堂的发展和特点

随着技术的发展,信息传播方式也在不断地变化,这种变化对教育领域的直接影响就是翻转课堂的出现。在蓝鸽、Moodle等教学平台兴起后,教师开始将Word、PPT、Flas以及视频等文件放到网络平台上供学生课外学习使用,逐渐形成了“在线课程”等概念。科技快速发展,在线课程技术也日趋成熟,内容也日益丰富,在线教学资源也越来越多。因此,教师进一步探索将网络资源和课堂学习相结合,引导学生在课前通过观看教师创建的视频,自学视频中教师的讲解,而回到课堂上,教师则组织各种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并完成作业,促进知识内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移动设备的普及进一步推进了翻转课堂教学的发展,可汗学院(Khan Academy)出现、慕课(MOOC)兴起,微课也逐渐成为翻转课堂教学的主要学习材料。

翻转课堂与传统意义上的学生预习最明显的区别就是信息技术的介入。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区别不仅在于课堂讲授和课外自学的时空交换,更在于教学活动的合理设计与分配,在翻转课堂上,知识的输入是由信息技术辅助学习者提前在课外自主完成,而课堂则是集中学生之间的输出型交互活动。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其明确的教学目标将改变传统英语听说教学中由于“灌输式”“习题式”教学方式产生的“哑巴式”英语情况。

三、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现状

目前,大部分高校在教学改革的大方向下,将大学英语视听说课定位为以学生为中心,借助现代化教学设备的课堂模式,在听说教学上,借助“多媒体、网络技术”平台,改变传统的以录音机、磁带为教学工具的狭隘性和局限性,将枯燥的听说材料变成直观、可视、多彩的画面,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但是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时间仅有短短的几十分钟,教师在讲授完备课材料后,几乎已没有时间再和学生进行交流。受时间、地点、学生人数的限制,大多数听说教学仍以教师为中心,重“听”轻“说”。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放听力、学生做题,口语训练的时间相对较少,参与面窄。甚至有时将视听说课变为观影课,学生只是在课堂欣赏电影,没有任何相关的教学任务和规定。视听说教学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只是一种形式。

四、基于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模式

翻转课堂中的大学英语视听说分为课前和课中、线上和线下部分,课程设计遵循以下几点:课堂是用来提供学生进行语言使用和实践的场所;语言的实践和运用应以项目为引导,以任务为载体;将语言点、背景知识等主题的在线学习资源作为课堂语言实践的支撑。

1.课前部分

首先,确定选题。教师将根据视听说这门课程的特点,在每节课之前思考所选的知识点或微技能是不是这门课程中学生必须掌握的,还要考虑如果这个知识点或微技能不用视频,学生是否也容易理解掌握?除此之外,所选知识点或微技能是否容易可视化、图像化?确定好选题后,教师将选题制作成视频,制作好的视频要明确学生自主学习的内容、目标和问题等。其次,观看视频。学生利用课下时间下载视频,认真观看后,对教师设置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探讨和思考。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学英语视听说教学,有利于基础差的学生掌握重点或攻克难点,同时可实现学生课外预习时间的最大化。在这种方式下,学生可腾出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较高层次认知活动。最后,课前讨论。针对视听说课前练习,学生课前可通过QQ、微信等网络交流工具与其他学生进行英语口语交流练习,积极提出问题,以应对课堂上教师的检查。

2.课中部分

(1)教师在学生观看完视频后,针对视频中的目标,确定问题,并对学生进行提问,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汇总后作为课堂导入,吸引学生迅速进入学习状态并积极思考探讨。

(2)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积极用英语进行交流,并在过程中解决学生口语中存在的语音、语法、口误及常出现的错误等问题。根据视听说课程的独特性,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善于接纳和吸收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尊重学生,以学为主,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导者。

(3)口语成果交流和反馈评价,学生独立完成练习后,可用迷你作文概述的形式进行总结,总结后,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对学生在练习中所出现的问题及错误进行及时的指导和纠正,引导学生用正确有效的学习方法学习英语口语和听力。

(4)在教学活动的开展中,可大胆尝试角色的转变,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

3.线上和线下部分

线上部分主要解决课程完成所需要的语言和文化知识等教学目标的内在输入内容,包含视频讲解和测验,同时提供学习和练习中的及时交流和探讨。线下部分主要是课堂活动和课外小组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分析、综合和评价的实践机会。

五、结语

大学英语视听说的翻转课堂颠覆了传统的课堂模式,知识传授通过微课等信息技术的辅助形式在课前完成,有效的课堂活动设计弥补了课前观看视频的不足,课堂上的共同探讨使得输出型的课堂活动充满了趣味性和活力。翻转课堂模式下的大量听说练习、及时的反馈和深入的讨论对学生语言表达和思维能力的发展起到了较好的推动作用,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能够真正地主导课堂,切实提高自己的口语和听力水平。

参考文献:

英语听课总结篇(8)

中图分类号: 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3)18-0054-04

一、引言

近年来,与大学英语课程教学改革力度相比,英语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就显得有些滞后。在2003―2008年共评选出的54门英语语言类国家精品课程中,公修课总门数31门,是专业课总门数23门的1.3倍,其中涉及“英语视听说”课程的只有一家。[1] 2004年南通大学组建前,听力教学基本上是在模拟语言实验室进行的,以播放录音磁带和录像带为主要授课形式。从2004年开始逐步朝数字化、多媒体化方向发展。经过7年多的教学实践,南通大学的“英语视听说”课程已初具成效,完成了教学大纲、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资源库等方面的改革与建设,教案、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已上网,并拥有了自己的网址与BLOG。

二、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传统教学以传授―强化―记忆为过程的“填鸭式”教学模式虽有成绩,但对英语创新人才培养来说存在诸多弊端。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一个被动吸收、反复练习和强化记忆的过程,“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而英语视听说教学利用多媒体及网络技术正是实现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的理想认知工具。英语视听说课程网站依托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影像于一身,这种基于计算机的多媒体辅助教学环境可以使英语学习更加生动形象。在意义建构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教师则是意义建构的倡导者和促进者。同时,富有意义的情境又可加强学生与情境中角色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有效实现英语学习过程中的“协作”与“会话”,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开口说话”,并且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英语知识与技能的“意义建构”。

2.任务型教学法理论

任务型教学法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有效途径之一。学生通过多种语言活动完成任务,达到学习语言和掌握语言的目的。研究者对“任务”的界定和含义有不同的认识,总结起来具有3个突出的特征:(1)具体的目标或结果;(2)一定的输入材料;(3)一个或一个以上的相关活动或程序。Willis(1996)[2]提出实施任务型教学法的5项原则,并根据原则设计出“前期任务(Pre-Task)”―“任务操作(During Task/Task Cycle: Three Stages)”―“后期任务(Post-Task/ Language Focus)”这一基于任务的教学框架。根据视听说任务的特征和影响任务教学的各种因素,并遵循“听前―听中―听后”教学规律,我们认为适合于视听说任务型课堂教学的基本步骤为:视听说前期任务、视听说任务执行和讨论、视听说后期补充任务强化相应听说技能训练。

3.图式理论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现代图式理论强调人已经具有的知识和知识结构对当前的认知活动起决定作用。它的基本活动方式是自下而上(bottom-up)的资料驱动加工(data drive processing)和自上而下(top-down)的概念驱动加工(concept drive processing)。

视听说教学活动通过电影、录像、VCD等网络资源,提供给学生真实生动的英语学习环境,把教学内容有机渗透到形象直观的教学情境之中。当视听过程中输入资料提供的信息和学生的图式知识或根据图式知识所作的预测吻合时,自上而下的概念驱动可促进两者的同化,即根据语境消除歧义;当输入信息与预测不吻合时,自下而上的运作过程帮助学生对此做出敏锐的反应,为新信息的同化提供合理的解释。此外,教师通过播放视听材料片段,通过模仿人物对白、复述故事情节、按照情景配音等活动,帮助学生建立地道的语音语调图式,培养语感。

总之,教师在英语视听说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和充实学生现有的图式知识,帮助他们建立新的图式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视听说能力。

三、教学实践

1.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建设

要想把传统的听力课、口语课整合成为视听说相结合的英语教学模式,首先要进行课程体系建设。

视听说课程体系(1-4学期开设,每学期16周,每周3学时,共192学时,12学分)实行的是基于“意义建构”和真实或接近真实“情境”的多媒体环境下分类指导、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将课程分为5大模块:(1)英语视听说基础课程;(2)英语视听说提高课程;(3)语言文化及听说技能策略指导讲座;(4)学生英语视听说学习资源库;(5)网上教室教学指导。

英语视听说基础课程指第一学年(96学时)学习内容,分为语音语调训练、辨音辨声训练、视听说训练及用英语思维表达训练4个模块;英语视听说提高课程指第二学年(96学时)学习内容,分为英语新闻报道类、语言文学类、科普文化类及英语演讲类4个模块。既确保教学内容整体上的科学性、系统性、完整性,又顾及不同教学阶段的针对性。

其次,在教学内容上选择多样而广泛的“真实语言材料”(Authentic Materials),通过“视”、“听”、“说”的结合,以直观画面和情节内容为基础,运用复述、总结、对话、口头概述、即席演讲等形式,开展有针对性的口语训练。在英语视听说课程的教学设计中,以音频教材《听说教程》(Listening and Speaking I-IV册)为主体,兼用《英语听力教程》(Listen This Way);视频教材为《剑桥国际英语》(New Interchange 1-3级录像版)。《听说教程》将听与说有机地结合起来,在练习设计上突出图文并茂、题型多样、学练结合、语言技能与知识并重。《剑桥国际英语》录像课程的实况片段,语音语调纯正,形式生动有趣。教师将视频有机地穿插于听说教学过程中,学生努力辨析视频中的英语原文,并创造性地再现视频中的场景对话或自编自导视频中的故事结局,教学效率明显提高。

2.教学方法与手段

(1)课堂教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英语视听说课程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双主模式,利用多种有效的现代化教学设备把“视”、“听”、“说”三课有机地结合起来,实施任务型教学,强调启发式、引导式教学,强化学习策略训练。

其过程主要有以下几点:①视听说前期任务:介绍任务的主题目标策略等训练内容、完成任务的时间和步骤,以及完成任务所需的语言和背景知识。主要形式为口头报告和影视短片视听说,采取师生回答简要点评等方式,达到热身目的。②视听说任务执行和讨论:主干视听教材材料较长、难度较大,各个练习构成数个任务链,重点培养学生信息捕捉、分析归纳和口头表达能力,强调视听说并重,主要采取小组讨论、代表发言、辩论、教师讲评等形式深入讨论完成各项任务。③视听说后期任务:以较短的音视频材料作为主干教材的补充练习,强化单项听说技能训练。教师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教师事先在网络课程公共平台布置视听说任务,学生登录学校BB平台英语听说网络课程,查看教师布置的课前预习任务,分小组制作PPT,准备在视听说前期任务中作口头汇报和课堂陈述(Presentation)。在主干视听说任务执行中,要求学生对主旨要义和细节透彻理解(可借助字幕和解说项等)并作相关笔记,既要模仿语音语调,又要模仿角色表演,建立正确的语音语调图式。在完成各主要视听任务后,教师要求学生对整个内容或其中某个人物发表评论,这是英语视听说课程教学中更高层次的练习方式。发表评论既可笔头也可口头进行,还可在网络课程“讨论版”里展开辩论,教师参与点评。

英语视听说课堂教学的成功与否离不开教师的主导作用。课题组教师在教学模式与教学手段方面,都注重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本课程材料均以多媒体形式呈现于课堂,内容时效性强。每节课均配有电子教案和PPT,全程实施交互式课堂交流,收到良好的效果。

(2)第二课堂建设

由于每周课时有限,在“优化第一课堂,强化第二课堂”的指导思想下,我们按照教学进度,每学期补充课外自主学习英语材料,要求并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将自主学习的情况纳入平时成绩。目前主要利用“天空教室”英语视听说(0602107080)(课程网址:http:///webapps/portal/frameset.jsp)作为课程建设专用空间,部分教学资源(包括教案、讲稿、教学录像、电子课件、课外作业、试题库、视听影视库、听说教案库、背诵复述演讲资源库、视听实践、系列讲座等教学和自主学习资源等)已经上网;英语视听说BLOG则作为介绍教学内容、课后练习、课前准备、课外辅导答疑等的平台,师生互动交流进一步加强,极大地扩展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的空间。

在第二课堂建设中,我们主要抓住以下几个方面:

①第二课堂配套教材使用。第一学年我们将《英语电影视听说教程》(外研社2009年版)的8个单元作为学生第二课堂自主学习教材。按照教材内容每四周完成一个单元。第二学年的第二课堂学生自主学习视听说教程主要由各任课教师根据学生特点,在课程网站及BLOG新闻视频选定一定量的材料,或要求学生每天收听VOA/ BBC做新闻听抄,或做一次PPT展示。从听说试题库视听影视库中,规定学生各自或小组作影评、研究报告和完成专业四级测试等作业,通过BLOG检查学生的作业进展并将其完成情况记入平时成绩中。

②背诵复述与演讲练习。按照学生的英语水平,在第一年和第二学年选择一定数量难度不同的英语名篇及演讲范文作为作业,让学生背诵复述及作演讲练习,并在课堂上抽查;学生在背诵复述与演讲练习中习得规范、得体的英语表达方式,同时锻炼了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背诵复述与演讲练习情况做出评分并将该分数记入平时成绩。

③作业及反馈。学生可通过正常面授课程或学习平台获取作业要求,按照任课教师要求,通过面授课提交作业(尤其是录音方式的口语作业)或通过E-MAIL、学习平台BLOG系统提交作业;作业成绩及教师评语将在提交完成后两周内通过课堂或电子方式反馈给学生,学生也可在网上查阅自己的作业反馈。

为了更好地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每学期我们还邀请外教为学生办讲座,讨论英美文化和英语听说策略,为学生放映最新原版电影。此外,发挥英语俱乐部的作用,开展诸如英美文化知识竞赛、自编英文报纸、英语短剧表演、电影对白配音等一系列的第二课堂活动,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效果

1.视听说教学方法多样,生动活泼

视听说课上学生们最感兴趣的莫过于英文原版电影。《剑桥国际英语》视频录像教材描述了生动、自然的语言使用场景,通过有趣的故事展示了真实语料和英语国家的文化信息,使学生有机会观摩到英语交谈中伴随着的手势、面部表情和其他体态语言。以该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为例,视频的主题是“相亲节目”,同学们看完之后,教师请他们讨论“自己是否相信在相亲节目中可能找到自己未来的伴侣”。课堂上主题讨论、角色扮演、猜故事等活动,进一步把视听说三个环节有效地融合起来,帮助学生建立相关的文化背景图式,同时体现出本课程的精髓和特色。这种通过多媒体及网络技术与英语教学相结合而营造出来的身临其境、轻松愉快的语言氛围,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学效果。

2.促进了学生与教师的主动发展

视听说三位一体课程的课堂教学气氛活跃,学生参与程度较高,师生沟通渠道畅通,教学反馈及时有效。特别是学生在积极参与第二课堂网络课程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提高了视听说技能水平,也提高了英语语言水平,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双重积累。此外,网络课程还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培养了自主学习意识和合作精神。同时,视听说三位一体课程迫使教师积极投身于教学研究中去,无论是教材的选用编排,还是教学活动的设计,都要尽量为学生营造真实的视听说环境;既要顾及语言与文化的输入,又要顾及对学生听说策略的培养。为此,教师自己必须学习先进的教学理论,进行社会语言学、交际语言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树立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花时间去精心设计教案,达到教与学的最优化,教师也从中得到了极大的专业化发展。

五、问题与展望

虽然“英语视听说”的课程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首先,视听说课需要教师有很好的语言表达能力和丰富的教学经验,而课程组的主讲教师都是年轻的讲师,虽然工作热情积极,但在自身专业素质、教学理念和教学管理上有待进一步提高。由于学生受自身因素(如学习动机、个性差异、学习策略运用、学习基础等)和客观条件(如学校多媒体教室的满座和不开放、课程学习时间紧张、视听说环境不成熟等)影响,第二课堂自主学习有可能得不到持续和深入的开展,甚至不见成效。因此,教师需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水平,引导和训练学生的学习策略能力。同时学生也要转变思想、更新观念,把学习看成是一个自我成就的过程,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完成各项视听说任务。

其次,现有的网络环境对“视、听、说”的重视程度不够。外国语学院1300多名英语专业学生和主校区近两万名非英语专业学生共用11个课外用多媒体教室,经常受到校内校外资源计费与否、校内英语在线资源维护与更新、下载速度等限制,甚至影响第二课堂自主学习活动的正常开展。学校有计算机专业专用教室,外国语学院也应该有外语专用教室。学院领导已认识到问题的紧迫性,我们也借“南通大学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召开之际,提出了“关于英语专业自主学习教室建设问题”的提案;与此同时,学院与中心积极沟通,努力创建良好的视听说环境。

总之,英语视听说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必须以强有力的教学管理机制作为后盾。我们将继续努力,充分利用校园外语网站,特别是英语在线和精品课程网站,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与课堂学习直接相关的阅读、听力、在线测试以及英文影片、音乐、BBC、VOA在线节目等学习资源。通过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完善教材体系,加大师资培养力度,真正提高英语视听说教学质量。

英语听课总结篇(9)

一、小学英语听力教学现状

小学生的英语听力之所以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没有得到更好的和科学系统的训练,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沿用至今,传统的教学观念根深蒂固。现在的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主要存在教师教学观念落后、教学设备陈旧、课堂教学形式单一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对学生英语听力的训练和培养,使得学生的听力水平得不到提高和上升。

传统的英语课堂教学只是一味地重视学生的英语口语会话能力和写作拼读的训练。而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和技巧的培养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训练听力不仅仅是让W生听录音中的单词和语句对话,还是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以及在具体语境下对英语对话的应用。此外,听力水平的提高对于学生说、读、写技能的影响也是十分显著的。所以,听力训练对于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教师必须转变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调整课堂教学的重点,使学生的英语听力得到较好的训练。

二、提升小学英语听力的有效策略

1.转变教学方法

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学会转变教学方法,由单纯的注重学生英语会话和单词语句书写的训练转变为多种基本技能锻炼与巩固。有一个合适的科学的方法能让学生的听力得到训练。比如,在学习“My classroom”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就可以在上课前播放录音,让学生通过听听力了解和翻译关于我的教室的相关语句和单词,并且学习对话。播放完录音后,教师可以出示相关的听力练习题,这样既能够达到题目练习和语句掌握的目的,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学生的听力得到训练。

科学的、合适的课堂教学方法不仅能够让学科知识得到有效的吸收和掌握,还能够为营造轻松、活泼、自由的课堂学习氛围打下基础。学生只有在一个相对宽松自由的语境里,才能够大胆勇敢地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对话能力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可见,通过听力训练进行课堂导入和巩固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

2.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传统的课堂形式和教学方法只是教师教和学生学,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的体现。在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时,要采取多种课堂教学形式,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英语听力本身的吸引力。在丰富课堂教学形式的过程中,教师要不断添加新的学习内容与技巧,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英语学习知识。课堂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学生才能够更好地学习。

对学生进行听力训练可以采用多种课堂教学形式,比如,在学习“Meet my family”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以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相关的听力训练。先播放录音,再进行小组讨论,这样,学生分享与合作的精神能得到充分发扬。

3.提高学生注意力

在听力过程中,学生的注意力是否集中是判断听力结果是否有效的一个重要标准。教师要探究和总结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帮助提高学生在听力过程中的注意力。小学生的注意力不容易集中,并且容易做小动作,这些都会影响听力训练的质量和结果。教师可以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先从听单词开始,接着听句子,然后听短对话,最后是进行篇幅较长的英语对话训练。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听力水平得到了不断的提高,注意力也更加容易集中,也养成了良好的听听力的习惯。

另外,家庭学习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学生注意力的提高不只是在学校进行的,在家里,家长也要采取适合、科学的方法帮助学生进行注意力和听力提高的训练。比如,家长可以和孩子商量一个时间段,在这个时间段里,让孩子进行集中的听力训练。

这样通过在学校和家里的训练,学生的注意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更加容易集中。那么,在听力训练过程中,学生也会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总之,小学英语听力教学需要各方坚持不懈的努力。同时,也希望广大教育工作者能够根据实际的教学情况,结合小学生的心理个性发展特征等多种因素去总结探索更好、更有效的小学英语听力训练策略。

参考文献:

英语听课总结篇(10)

关键词:课堂话语教师话语学生话语

1.引言

随着中国英语教学实践的不断发展,英语教学研究也在不断推进,特别是英语课堂的实证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发展。近年来,外语课堂话语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到关注。胡青球(2007)从提问类型、会话结构等四方面比较了中外教师的英语课堂话语。刘家荣,蒋宇红(2004)考察了一次口语课堂中教师和学生的话语形式及话语输出量,得出结论:在英语口语课堂,教师给予学生更多的目标语输出的机会,从而有利于学生口语能力的提高。对课堂话语进行研究的还有赵晓红(1998),王银泉(1999),周星、周韵(2002)等。刘永兵,林正军等(2010)研究了基础英语课堂话语语料库的建构及研究功能,并对外语课堂话语研究进行了相关综述,将这些研究概括为三方面:(1)课堂话语量研究。(2)课堂提问类型,师生交互调整以及教师的反馈。(3)中外教师英语课堂互动模式比较(刘永兵,林正军等.2010:18)。事实上,在对课堂话语的研究中还有一方面是比较受到关注的,那就是语码转换,即研究者从语码转换的角度对外语课堂教学中教师目标语和母语的使用情况进行分析(衡仁权.2004:65)。这些对英语课堂话语的研究虽然多是个案研究,但是也可以从不同侧面揭示中国现实英语教学中的情况,为研究中国英语教学、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提供了有意参考。

上述个案研究中,描述了英语口语、综合英语、大学英语阅读课等课堂话语情况,而对听力课堂的话语分析却几乎没有涉及。随着我国的英语教学逐渐向交际方向的发展,综合英语及英语口语课堂的发展比较明显,各个案研究显示,学生的话语量明显多于教师话语量(刘家荣,蒋宇红.2004:287),相对于展示性问题,参考性问题的数量明显增加(胡青球.2007:32)。那么听力课堂又是什么样的呢?本文将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话语进行分析研究,以揭示大学英语听力课堂的教学情况。

2.研究设计

2.1 研究问题

本文将从下面几个方面对大学英语听力课堂话语进行分析:(1)教师和学生的话语量;(2)教师和学生的语言结构;(3)语码转换;(4)提问类型;(5)反馈方式。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自然调查法,即在没有任何干预的情况下,对自然发生与发展中的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胡青球.2007:32)。本文对某大学文化传媒学院09级学生的一次听力课进行录音、整理,所用教材为《新视野英语教程听力教程》,课程共90分钟,整理时去除了听力输入材料,只保留教师及学生话语,共43分钟,然后转为文字材料进行分析研究。

3.结果与讨论

本次研究分析的听力课的内容包括,短对话―长对话―听写―听一段文章,每一部分的教学过程大致遵循,听力材料-学生回答问题-教师反馈。

3.1 教师/学生话语量

本文根据录音统计了教师及学生在90分钟课堂的话语量及其在课堂中所占比例,所得结果见表1。表中结果显示,在本次听力课上,总话语量时长为43分钟,其中教师的话语量时长28分钟,学生话语量时长为15分钟。从学生/教师话语量来看,在这次听力课上教师的话语量明显多于学生,几乎为学生时长的2倍。教师话语量约占总话语量的65%,而学生话语量仅占35%。

表1 教师/学生话语量

上述统计中可以看出教师话语在听力课上占据主要地位。这与其他很多学者的研究结论相一致,如Nunan(1990),赵晓红(1998),胡青球(2007)等。Jack C.Richards (2001:118)指出课堂话语主要是教师话语。当然刘家荣,蒋宇红(2004)对口语课堂的研究得出不同的结论。这种差异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不同类型课程的教学目的不同,因此教学方法也不同,口语课更强调学生语言输出。但是尽管如此,在课堂上,鼓励学生,促进学生的语言输出无疑对学生的英语习得是有益的。Swain(1993,1995)认为通过有意义的语言输出才能达到对目标语的运用的准确性和流利性。(转自刘家荣,蒋宇红,2004:287)。语言输出不但可以增加学习者对语言的关注度(语言内容及形式),强化对语言输入的学习,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因此语言输出具有重要意义。传统课堂的教师一言堂模式事实上没有给学生提供多少语言输出机会,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3.2 教师/学生话语的句子类型

表2是对教师及学生话语中所使用的句子类型按照陈述句,祈使句及疑问句三个类型进行的统计。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在教师话语中,疑问句及祈使句的使用数量几乎相同,疑问句的数量为47句而祈使句的数量为46句,这两类句型占教师话语总量的76.9%。与这两类句型相比,陈述句的使用较少,为28句,占教师话语总量的23.1%。祈使句与陈述句共74句,占教师总话语量的61.1%。

表2 教师/学生话语的句子类型

注:括号内数字为各话语句型在课堂话语总句数中所占百分比。

祈使句及陈述句的使用常常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讲解及对学生的指令,因此,从教师的话语句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听力课上教师仍然扮演着传统的角色,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学生接受“指示”。Delamont,注意到教师话语中50%是讲解,另外50%是关于课堂纪律,管理以及对学生的反馈等(转自Richards,Jack C.2001:118)。疑问句的使用既是教师了解学生对信息的掌握手段,同时也是课堂互动的途径。在学生话语中主要使用陈述句,51句,占学生话语总量的87.9%。祈使句和问句很少,共7句,这说明在听力课堂上学生主要是接受指示,扮演着“被动接受”的角色。学生主动提问非常少,这一方面可能表示,学生对本次课堂教学内容掌握较好,另一方面可能表示学生对本次听力学习的热情不足,缺乏主动性。总之,从课堂话语句型分析中可以看出听力课堂仍然以教师为主,学生的话语权不足,课堂的交际功能体现不足。

3.3 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是指在目标语与母语之间进行的自然而迅速的交替使用(衡仁权.2004:65)。关于外语课堂上是使用目标语还是母语,存在不同的看法。根据Krashen(1982),Ellis(1990)的观点,由于外语环境有限,外语课堂作为重要的外语环境资源,应该为第二语言学习者提供更多接触目标语的机会,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使用目标语。Larsen-Freeman(1981)指出目标语的输入量会直接影响学习者对目标语的习得。Duff & Pollio(1990)认为外语课堂上应使用目标语。另外一些学者则强调外语课堂适量使用母语有助于学习者的第二语言学习。持类似观点的有Cook(2001),Turnbull(2001),Atkinson(1993),Deller & Brownlie(2002)等。Rolin-Ianziti & Brownlie(转自衡仁权.2004:66),Castellotti(ibid)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结论,适度的使用母语有助于外语学习。

表3 课堂母语/目标语的使用

本文对听力课堂上母语/目标语语码转换次数进行了统计,表3显示,在学生及老师的话语中都存在一定量的母语使用。在学生话语中母语使用量为10句,占学生话语量的17.2%,学生在课堂上母语的使用主要是由于学生自身语言能力的限制。教师的母语使用量为23句,占教师话语的19%。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语码转换的原因可能包括,(1)交际目的;(2)避免母语的负迁移;(3)增加材料可理解性;(4)组织课堂教学,使课堂指令更清晰;(5)教师自身语言能力的限制。从语码转换分析中可知,听力课上目标语使用量超过80%。如前所述,关于母语在课堂上的使用存在不同的观点。从中国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母语在课堂上的使用是不可避免的,完全使用目标语也是不合理的,关键是母语的使用量为多少是适合的,在什么情况下是适合的,这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3.4 提问类型

表2显示,疑问句是教师课堂话语中使用最多的句式,事实上,提问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重要手段。Long & Sato(1983)、 Brock(1986)、Nunan(1987)将问题划分为展示性问题和参考性问题。所谓展示性问题是指提问者已知答案的问题,参考性问题则指提问者不知道答案的问题(胡青球.2007:33)。参考性问题被认为可以增加学习者的语言输出,从而有益于语言习得(Nunan,1987:143)。根据表4中的统计,在本次听力课堂上,教师提问的问题中参考性问题为0,全部为展示性问题,这一结果尽管有些极端,但是其他一些研究也指出展示性问题在教师的提问中占多数。Long & Sato(1983:44)的研究发现79%的教师提问为显示性问题。Coulthard(1977:81)指出教师提问往往不是为了寻求答案,而是为了弄清楚学生是否知道答案。这类发现与胡青球(2007:33)对口语课堂话语进行分析所得结论不一致,口语课堂上参考性问题比例较大的事实与口语课堂重语言输出,强调语言的交际功能一致。

表4 提问类型

从听力课堂教师的提问类型可以看出听力课主要通过检验学生对听力材料的理解来培养学生的听力技能,对学生的语言输出激励不足。

3.5 反馈方式

教师反馈是课堂教学中必要的活动,是促进学生语言习得的必要手段。Cullen(2002:119-120)将教师反馈分为评价性反馈及话语性反馈。评价性反馈是指教师对学生回答做出肯定或否定的反应,这种反馈关注语言形式,其目的是纠正语言错误,而不是交际。话语性反馈则关注学生回答的内容。

表5 教师反馈

表5统计了教师课堂反馈的情况,其中评价性反馈较多,为35次,占反馈总数的85.4%,话语性反馈较少,只有6次,占全部反馈的14.6%。这一结果显示,听力课堂上教师较偏重对语言本身的关注。事实上,及时纠正学生听错的语言是教师反馈的主要内容。但是这种过分关注听力材料原文语言的教学方法容易导致学生过分关注听力原文语言,而忽略了对听力材料中信息的把握。

在第二语言听力过程中,听者基本的意义单位应该是什么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但是对此却几乎没有直接的研究。(Richards J.C..2001:189)语言学及心理语言学关于母语听力理解的研究文献表示理解所涉及的最基本的意义单位是命题(proposition),听者的最终目标是决定语言所表达的命题(Clark &Clark 1977)。尽管外语的听力理解过程也许与母语的听力理解过程不完全一致,但是很显然将单词作为听力理解的最基本单位是不合理的,听者将注意力集中在每一个词汇上会影响对听力材料意思的理解,从而影响外语听力的发展。基于语义的听力观点认为母语听力理解过程包括:(1)听者接收原文语言并存在短期记忆中。(2)尝试将听到的进行组织,识别它们的内容和功能。(3)将所识别的用于建构命题,并将命题组合起来形成连贯的信息。(4)一旦听者识别并重构了命题的意思,这些就被存在长期记忆中,而信息的最初语言形式则被删除了(Clark & Clark.1977:49)。在听力课堂上,教师对听清原文语言的强调会误导学生,导致学生误以为听力的过程便是听清楚每一个原文词汇,使主动的听力过程变成被动的接收词汇过程。

另外,听力课上教师对听力原文语言内容的过度强调会导致教师对学生所听到语言的过度频繁的纠正,从而给学生带来挫败感,给学生的听力学习带来压力,这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阻碍学生听力能力的发展。

4.结论及建议

从对学生、教师的话语分析中可以看出听力课堂上依然是教师为主导的传统课堂,教师依然扮演着传统的角色,强调学生对听力材料语言的接收,忽视学生的语言输出。首先,教师在课堂上使用了较多的祈使句组织、管理课堂活动,显示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权威性,也表明教师与学生之间并非合作关系,学生在听力课堂上处于从属地位,只是被动接受指示。其次,虽然课堂提问增加了课堂上的互动,但是问题完全是展示性的,这说明教师只是关注学生是否知道答案,而不是和学生共同探寻答案。参考性问题的缺失说明教师并不关注学生语言输出,也没有努力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语言输出机会。最后,从教师反馈来看,教师使用了较多的评价性反馈,由于评价性反馈关注语言本身,忽略语言的交际功能,不利于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这与传统的重语法学习,忽视语言使用能力培养的模式是一致的。

从教师语码转换的角度来看,听力课堂母语使用占不到20%,这与传统英语课堂相比,有很大进步,课堂上目标语的使用会增加学生的语言输入,有助于学生语言习得。

鉴于听力课堂仍然倾向于传统模式,强调被动地接受、重复听力原文词语,与自然的听力过程相悖,不利于学生听力能力的提高,因此,建议如下:(1)在提问的环节中增加参考性提问,积极鼓励学生的语言输出。(2)不要过分强调听清听力材料的每一个词,每一句话,引导学生关注听到的内容,而不只是语言本身。(3)改变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严重失衡的关系,教师的绝对权威会使学生紧张,影响学生习得效果,教师应努力营造一个平等合作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4)调整反馈方式,太多的评价性反馈不仅会将学生的注意力转向语言形式,而且会给学生的听力学习带来压力,引起焦虑,进而阻碍听力过程的发生。

尽管有很多文献都阐述了如何提高外语听力技能,但是关于外语听力过程的本质是什么,与母语听力过程是否一致,外语听力过程中,最基本的意义单位应该是什么仍然没有确切的答案,并且研究也很少,因此,外语课堂听力到底应该是什么样的,教师应该如何调整话语以促进学生实际听力过程的发生是一个有待研究的过程。

参考文献:

[1]Chaudron,C.Simplification of Input;Topic Restatements and Their Effects on L2 learners' Recognition and Recall[J].TESOL Quarterly 1983,(17/3):437-458

[2]Clark,H.H.and E.V.Clark.Psychology and Language[M].New York:Harcourt Brace Jovanovich,1977:49

[3]Coulthard,,R.M.An Introduction to Discourse Analysis[M].London:Longman,1977:81

[4]Long.M.H.& C.J.Sato.Classroom Foreigner Talk Discourse:Forms and Functions of Teachers' Questions[A] in H.W.Seliger &M.H.Long (ed.).Classroom Oriented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Rowley.MA:Newbury House.,1983

[5]Larsen-Freeman & Michael H.Long.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6]Nunan,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Making it work[J].EL T Journal 1987(41):143

[7] Richards J.C.The Context of Language Teaching[M].外语教学出版社,2001:71,118,189

[8]胡青球.中外教师英语课堂话语对比分析―一个个案研究[J].国外外语教学,2007(1):32,33

[9]刘家荣,蒋宇红.英语口语课堂话语的调查与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4(7):285,287

[10]刘永兵,林正军 & 王冰.基础英语课堂话语语料库的建构与研究功能[J].2010(8):18

英语听课总结篇(11)

二、结果与分析

(一)基本情况

调查对象为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大学三年级第二学期学生,总人数261人,男生44.06%,女生55.94%。英语水平未达到CET-4的为31.42%,达到CET-4的为59.39%,达到CET-6的为9.19%。作为三年级第二学期的大学生,应具有一定的英文教学接受能力,但仅有9.19%的学生通过CET-6,大部分学生只通过了CET-4,还有三成的学生未通过CET-4,说明本次授课学生的英文水平整体偏低,这将对双语教学的实施产生重要影响。

(二)双语教学课堂听懂率和适应性偏低

在问及分子诊断学课程双语教学的听懂率时,学生听懂率为100%的占5.36%,听懂率在75%以上的占27.20%,听懂率为50%~75%的占30.65%,听懂率为25%~50%的占16.48%,听懂率为25%以下的占20.31%。如果以听懂率75%以上的作为较好的双语教学听懂率,那么有67.44%的学生听懂率达不到这个标准,这说明学生双语教学的听懂率并不算很好。这可能受两个方面的影响,一是授课教师的双语教学掌控和表述水平,二是学生自身的英文水平限制。要提高课程的双语教学课堂听懂率,首先是授课教师要结合教学对象即学生的水平制订出合适的教学方案,以保障听懂率为首要目标,不应盲目追求高英文比例的讲解。而在适应性方面,有39.85%的学生选择不能适应双语教学,这主要包括两类学生,一是听不懂造成的不适应,二是能听懂,但不习惯这种新的双语教学方式。对于前者,主要是受限于自身英文水平,通过英文水平的提高或教师授课内容的合理安排,此不适性将会缓解。而对于后者则主要是长期以来习惯了纯中文的教学模式,这与我国双语教学的不普遍性有关,需要通过加大双语教学课程的比率,宣传双语教学的重要性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三)双语教学课程的学习难度有所提高但可以接受

在被问及“分子诊断学课程双语教学章节与同课程非双语教学的章节比较,学习难度?”时,12.26%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章节更容易理解,51.72%的学生认为两者差不多,36.02%的学生认为双语教学章节更难理解,提示了大部分学生并未感觉双语教学增加了课程的学习难度,少部分学生可能因自身英语水平、适应能力或者学习主动性不强等觉得课程的学习和理解难度有所增加,说明同一课程内比较,双语教学并未增加学生的理解难度。这都反映出虽然有难听懂、不适应等困难,但学生并未产生学习疲劳感,对分子诊断学课程双语教学总体接受情况较好。在问及“分子诊断学课程双语教学的课堂听懂率与其他中文授课课程的平均水平相比”时,有12.64%的人认为分子诊断学课程双语教学的课堂听懂率高于其他中文授课课程的平均水平,有63.6%认为两者的平均水平差不多,有23.75%的人认为分子诊断学课程双语教学的课堂听懂率低于其他中文授课课程的平均水平。结果显示多数学生认为分子诊断学课程双语教学的难度比其他中文授课课程并没有明显提高。双语教学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能够适应医学专业相关知识的英文表述,在让学生听懂课程主要内容的同时还能够理解一定的英文医学专业名词和语句,达到这两点,双语教学的目的已经基本达到,而本次调查结果也说明在本学年的分子诊断学课程双语教学中,多数学生能够理解分子诊断学课程的主要知识点。

(四)50%左右的英文比例较能为学生所接受

在被问及“双语授课时,英语的比例在多少比较适合”时,28.35%的学生认为英语的比例在40%左右比较合适,24.9%的学生选择英语的比例在60%左右比较合适,两者相加为53.25%。据此在双语教学中50%左右的英文比例较能为学生所接受。因此教师初始进行双语教学时的英文比例最好不要超过40%,在进行了一段时间双语教学后可适度增加英文比例至50%左右,使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双语教学。

(五)学习双语教学课程最大的困难在于词汇量

在被问及“学习双语教学课程最大的困难”时,9.58%的学生选择阅读水平,22.22%的学生选择听力,68.20%的学生选择词汇量,说明词汇量是学生在双语教学中遇到的最大困难,这凸显出学生词汇量较少的现状。与之联系的问题“双语教学英语PPT应该是”,仅有3.83%的学生选择全英文PPT,不标注任何中文释义,有56.32%的学生选择英文为主,标注一部分专业词汇的中文释义,有26.44%的学生选择中英文完全对照,在同一张PPT上有完整的中文句子对照,13.41%的学生选择中文为主,少量英文句子和英文单词。由此可见,学生愿意PPT尽可能展示原汁原味的英文,但又因词汇量限制可能很多单词不认识,将学生可能不熟悉的单词标注中文释义后,学生对整段英文阐述的理解将变得较为容易。

(六)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总体评价较好

在分子诊断学课程双语教学满意度的调查中,满意的占86.59%,不满意的占13.41%,满意的学生比例显著高于不满意的学生,说明学生对分子诊断学课程双语教学实施情况总体评价较好。而在学生给出的教学评分环节,有60.15%的学生评分在80分以上,评分较高。在教学技巧的调查中,认为教学技巧优秀的占11.49%,良好的占52.49%,一般的占28.74%,较差的占7.28%,说明学生比较认可双语教学实施中采取的教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