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现行的教育方针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7:46

现行的教育方针

现行的教育方针篇(1)

1.明确培养目标,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师资梯队,完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以繁荣发展针灸事业,培养合格的高素质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明确不同培养目标,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1998年世界高等教育大会通过的《世界高等教育宣言》指出:高等学校要适应、促进和指导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市场和社会需求的的各类不同层次的人才,随着教一育内涵的扩大,传统教育、现代化教育、成人教育、终身教育将共同构筑起21世纪高等教育的现代教育学体系。针灸高等教育与教学改革必须具有更强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紧跟时代步伐,适应社会发展。

1.1因材施教,明确不同培养目标新世纪对针灸人才的需求有不同层次的要求。针灸医学的发展,一方面要突出特色,发扬优势,面向传统,继承前人的经验,发掘古代针灸文献中的精华:另一方面要与时俱进,面向现代医学及相关科学,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研究针灸,推动针灸医学的现代化进程。因此,针灸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注重不同层次的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更要注重“因材施教”培养。针灸医学发展既需要从事针灸高等教育、普及教育的教育人才,从事针灸现代研究的科研人才,从事针灸医疗为主的临床人才,也需要从事继承发扬传统针灸医师经验、古代针灸文献资料的传统人才,从事对外交流、有较高外语水平的外向人才,更需要综合型、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因此针灸高等教育必须应对社会需求,制定相应培养目标,针对不同培养层次、方向,注重一专多能的训练,以适应社会各类各层次对针灸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推动针灸医学的发展。

1.2探讨针灸人才培养模式遵循针灸教育的规律,培养创新型中医针灸人才,一直是针灸教育研究的目标。近年来,各个院校进行了针灸人才的培养模式的探讨,一些院校提出了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导师制与班级制互补的模式培养,既适应现代高等院校的办学模式,又兼顾中医传承学习认知的规律。这一培养模式的探讨提供了良好的开端,探索了中医针灸教育的规律和创新中医针灸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人才问题上主张熏陶成人、培育成才,以建立中医针灸思维(熟读经典和导师指导贯通)、培养中医针灸人才综合素质(科学和人文相融)、提高临床动手能力(理论与实践结合)等为培养目标,培养学生有自主创新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具体来讲,培养学生能在教师帮助下自主学习针灸经典理论、针灸临床技能和科学研究方法,对针灸学科知识具有融会贯通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善于发现问题,能通过合作交流、团队协作动手解决问题。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还探讨了中医针灸经典、临床、实验二位一体创新性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了一定成果。针灸高等教育,应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符合中医针灸教育规律、适用性广、多样化的针灸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新一代具有传承精神和创新思想的针灸人才。

2.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教师梯队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指出:“振兴民族的希望在教育,振兴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建设一支具有良好政治业务素质,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是教育改革与发展根本大计。”振兴针灸,关键在教师。50余年来,针灸高等教育教师队伍不断优化,现在全国各中医院校都具有水平较高,结构较为合理的针灸学科师资队伍。针灸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针灸教育要求从事课堂教学、临床带教的教师,具有同等的专业技术、理论水平、操作技能,教师队伍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到不同层次的培养目标。因此建设高素质、多技能、稳定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向社会输送全面的针灸人才的先决条件,故今后针灸高等教育必须进一步强化师资队伍建设,采取多种措施,增加激励机制,鼓励针灸学科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通过外出进修、学术交流、科学研究、在职培训等各种途径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高等教育对师资要求数量上有保证,质量上严要求,这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针灸高等教育必须根据社会日益扩大的学习需要调整教育机构,教师要能重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掌握多种学习手段的培养,形成一种新的“以学为主”的风气,就必须首先提高自身的素养和知识水平,不断获得新的信息、,更有效地充当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此,培养针灸人才的教师也必须掌握深博的中医理论知识,具备丰富的医疗经验及相应的科研能力、外语水平,并且能帮助学生在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跟上时代步伐的高级人才。

3.完善教学模式,改革课程体系

3.1.编写、出版全国通用教材,规范针灸专业课程建设:高等中医院校是培养针灸专业人才的摇篮和基地。20世纪60年代,《经络学》、《输穴学》、《刺灸法》、《针灸治疗学》相继出版,成为针灸专业的基本教材,以后随着针灸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针灸医籍选》、《实验针灸学》等教材相应出版。近50年来,教材几经改版,增加了一些新内容,补充了许多新的且得到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但是针灸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几十年变化不大,现行教材不能满足创新性、实用性的要求。集全国针灸专家统编的教材并在全国内通用情况并不理想,许多中医院校仍然使用自编教材。针灸学科目前尚没有适合于本科、专科、进修生、研究生以及外国留学生等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专业教材,今后应该根据不同层次、专业编写、出版全国通用教材,以供不同层次、不同方向教学使用;并鼓励编写自编教材,以突出地域特色,增强中医经典课程,强化中医思维,补充新的研究成果,介绍针灸理论研究的突破、针灸治疗手段的创新。课程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最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环节之一,是优秀学科建设的标志,是全面提升教学水平、体现教学成就的重要举措。2003年起教育部开始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了一批部级精品课程,极大地推动了高等针灸教育的发展。上海中医药大学《针灸学》于2004年评为部级精品课程,是针灸学的第一门部级精品课程。各地针灸学精品课程建设也获得全面发展,许多课程列入省市级和校级精品课程。但是,针灸学科课程建设仍需进一步改进,现在针灸学科课程设置上仍然存在内容重复多、课堂讲得多、实践机会少、临床涉猎面窄等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培养专业方向的整合,教学内容中西医比例重新调整,课时压缩,而教材改变没有跟上变化,加重了学生学业负担;此外,专业课程设置全面统筹安排不足,出现课程厚薄不均,影响学生知识的拓展、智能的开发川。因此,要培养适应21世纪针灸学科发展的针灸人才,不能忽视教材、教学内容、方法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故今后高等中医院校的首要任务是围绕教育目标的调整而进行课程结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的创新及改革,从而使课程体系一体化、系统化、立体化,公共基础课要体现基础性、渗透性、宽广性;专业课要体现传承性、前瞻性、应用性;教学计划要体现不同层次、不同专业方向的学习要求;教学方法应当在突出针灸医学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灵活多样、符合当代大学生思维特点、认知能力的创新。

现行的教育方针篇(2)

新中国经历了艰难的求索,在艰难困苦中不断求新求进。从今天来看,我国各个方面都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基本确定了可行的发展方向。时至今天,我们对学校教育有诸多的不满,在教育发展转变中也存在许多问题。要探讨这些问题,我们首先得回过头去研究我国教育基本纲领即教育方针发展的历史嬗变,由此来进一步看我们今天的教育,规划和研究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一、教育方针的内涵

教育方针涉及到国家教育发展的最高要求,其与教育目的、教育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息息相关。那什么是教育方针呢?教育方针是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发展的需要与可能而制定的具有战略意义的总政策或总的指导思想。内容包括教育的性质、地位、目的和基本途径等。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教育方针,相同的历史时期因需要强调某个方面, 教育方针的表述也会有所不同。居于以上对教育方针概念的认知,可以认为教育方针具有全局性、变动性、现实性、阶段性、政治性等特点。

二、建国以来我国教育方针的历史嬗变

(一)建国初的教育方针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共同纲领》第五章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文化与教育为新民主主义的, 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教育。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 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 培养国家建设人才, 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人民政府应有计划有步骤地改革旧的教育制度、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共同纲领》所规定的新中国的教育方针, 在1949年12月下旬, 教育部在北京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得以贯彻和确认, 会议将上述方针确定为教育工作的总方针。

(二)50年代后期至前夕的教育方针

建国初期的教育方针实质上还属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教育方针,具有一定的过度性质,直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才一步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其主要经历了以下过程。

1957年2月27日,在最高国务会议第11次(扩大)会议上的讲话中, 提出“我们的教育方针, 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1958年9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指示》提出:“党的教育工作方针, 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为了实现这个方针, 教育工作必须由党来领导。”1958年中央确立的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方针,获得了认可,并沿用了20多年,直到出现了文化教育逆流,导致了教育事业的全面溃败和教育方针的转向或名存实亡。

(三)期间的教育方针

1966年5月7日,在审阅了人民总后勤部《关于进一步搞好部队农副业生产的报告》后, 写信给。信中在讲到人民应该是一个大学校后, 提出“学生也是这样, 以学为主, 兼学别样, 即不但学文, 也要学工、学农、学军, 也要批判资产阶级。学制要缩短, 教育要革命, 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统治我们学校的现象, 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后来这封信简称“五七指示”,尽管不归教育方针之列, 但在长达10多年的时间内, 起着指导学校发展与改革指标的作用。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无产阶级的决定》,提出:“在各类学校中,必须贯彻执行同志提出的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但是,整个期间,教育战线是重灾区,教育事业遭受到严重摧残,使中华几千年文化遭受到空前浩劫。

(四)改革开放以后的教育方针

1981年6月27日, 在中共中央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中,提出“坚持德智体全面发展、又红又专、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相结合、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这是在“真理标准”讨论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在纠正了中及以前的“左”倾错误, 确立党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后, 新提出的教育方针。尽管“是沿用了过去的提法”,但它在避开“左”的口号上是很明确的。

1985年5月27日,中共中央在《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 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决定》认为这是教育体制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 然而没有用“教育方针”的提法。这一提法是党和国家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 对教育本质与社会功能认识的飞跃。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正式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总结了40多年教育曲折发展的历程所得出的宝贵经验,提出了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的八项基本原则,以教育总则的形式规范了教育的发展。

1995年3月18日,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教育法》总则中明确规定了教育方针:“第五条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原国家教委政策法规司所编《〈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释义》一书中, 明确说明: “本条是关于国家教育方针的规定。”应该说,这是以教育基本法的形式以最准确文字对国家教育方针最完整的表述。这个方针被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规定了我国未来教育的性质、方向、途径、目标及其规格,对我国教育发展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新中国以来教育方针的历史嬗变中,我们可以大致了解新中国以来教育的发展脉络,同时也有助于我们反思今天的教育,并研究和发展规划未来的教育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石中英.30年教育改革的中国经验[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

[2]王铁.中国教育方针的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3]同志论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

[4]中国教育年鉴1949―1981[Z].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4.

现行的教育方针篇(3)

教育方针作为国家指导教育事业的根本大法,决定着教育运行和发展的基本方向和路线, 是教育不可违抗的指令或法规基础。教育方针坚持的价值取向及精神主旨, 直接决定着国家教育的品质和水平。诉诸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教育方针也无疑应该与时俱进和具备发展、超越的特性。因此, 从理论上研究教育方针的基本内涵、形成原因及社会影响, 对于教育方针的完善和修正具有善意的帮助作用。这也是本文写作的基本立足点。

一、教育方针的变化概况及基本内涵教育方针作为国家对于教育活动的政治性指令和政策性要求, 应该是既符合教育规律、体现教育本质, 又适合国情、能够对教育发展产生科学、合理的定向、定性作用的教育思想和理论, 其价值取向既能够贯穿古今, 具有民族性和历史性, 又能够通向未来, 具有现实性和前瞻性, 引导教育在理性、文明、进步的制度和文化中活动和发展。综观我国在建国后50 多年中的教育方针, 可以说经历了3 次比较明显的更替与变化, 教育方针的内容也从1958 年“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 ] (P63) , 到“教育要面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 ] (P71) , 再到“教育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应该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以及应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等”[2 ] 。仔细分析教育方针的形成及对现实教育活动的影响, 可见在建国初期, 教育方针为领导人个人深思熟虑、长期思考的结果。教育方针反映了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思想追求、价值取向和文化风格, 其内容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强调教育要为政治服务,应该是政治的工具; 二是教育要切近社会实际, 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并为社会现实服务。而在具体的文字上, 教育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则表述为“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在教育为政治服务的观念中, 其基本的思想基础是: 人类社会是阶级社会, 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和基本活动内容, 阶级斗争是长期的、全方位的。教育作为社会的上层建筑, 是有阶级性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教育理所当然地应该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 应该成为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工具, 着力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而为了实现教育为政治服务的目的, 则强调教育要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尤其是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强调学生应该积极地参与社会上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 反对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第一代领导人的教育思想, 奠定了新中国教育的思想和制度基础, 其思想影响深远而久长。不仅建国初期的教育是在这个思想的主导下进行的, 而且现在的教育仍然没有离开其影响。而在改革开放时期, 基于建国前期教育活动的经验教训, 特别是鉴于建国初期教育方针中政治性内涵过强的弊端, 因而对于教育方针的确定没有像前期那样正规, 即运用中央文件的形式要求全国传达和学习, 而是采用了题词(邓小平的三个面向)这一相对灵活的形式。因为题词既可以视为深思熟虑, 又可以视为有感而发, 一时随想; 既可以视为只是对特定学校的勉励和期望, 又可以视为是对所有教育机构的要求。而且题词中的“三个面向”,不仅适用于教育事业, 也适用于科技、文化及其他事业。显而易见, 该时期的教育方针, 与建国前期的教育方针相比, 对于教育的政治性要求减弱了,对知识本体价值的肯定意味增强了, 没有了对教育具体活动的要求, 为教育制度改革及政策调整提供了一些空间。特别值得一提的是, 这一时期领导人务实、果断的领导风格, 及其对于传统体制中“人治”弊端的体察, 使其在主政期间对教育采取了开放改革的政策, 其“三个面向”的思想, 既强调开放, 即“面向世界”;又强调改革,即“面向现代化”。其主导决策的“恢复高考制度”举措及推行的“教育体制改革”等一系列具体的教育改革活动,意在建设“好”的教育制度,具有从制度的层面推动教育回归自己本质和规律的意蕴。与前中期的领导人相比,后期的领导人对于教育方针的态度可以说更加开明,他们能够积极地顺应教育发展潮流,尊重教育研究者及主管部门的意见,使该时期的教育方针个人色彩更加弱化,或者说很少个人色彩。这一是与其始终强调的集体领导原则相一致;二则与我国教育已经形成稳定的教育秩序有关。若仔细检阅该时期的教育文件,可见关于教育方针和表述的途径几乎都是正规的会议及会议文件,其内容也主要是对以前领导人教育思想的继承及时代性、科学性取舍,而且其中也包含了一些当代教育理论研究的成果。他们对于前期领导人教育思想的继承,使教育方针内容保持了一贯性和连续性。他们对于当代教育研究成果的积极吸收,表明了他们对于教育理论研究的肯定和宽容、对于教育指导思想与时俱进的革新和发展态度。综观我国建国后教育方针的演变和更替过程,可以发现其中有这样一些趋势或规律:一是教育方针基本上都是以国家领导人或政治领袖的教育思想为主旨的,而在建国后的中前期,教育方针一般都是国家领导人的语录或题词,具有“钦定”的特征。二是教育方针持续的核心和主旨是要发挥教育的政治功能,强调教育应该完全或无条件地为政治服务。三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形成教育方针的领导人个人思想有越来越淡化的趋势,而一些反映时代特征的教育研究成果则被教育政策和制度所吸收。四是在现实教育活动越来越回归本质、凸现教育主体性,教育强烈追求自身利益、尤其是经济利益的情况下,教育方针对教育现实活动的规范和主导,有越来越减弱的趋势。

现行的教育方针篇(4)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6-0040-02

一、社会转型期增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转型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出新要求

1.社会多样化对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出新挑战。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我国社会出现多样化格局,主要表现在经济成分、就业方式、组织形式、利益关系、分配方式等方面。高职学生作为社会成员缩影,社会多样化产生的消极影响必然会影响高职学生,这种多样化影响在学生个体上主要体现为:个体个性化与群体丰富化。外界事物变得丰富多彩,人们利益意识开始觉醒,自我意识增强促使个性日益激发,高职学生追求心理个性化与多样化成为大势所趋。现代化进程不断推进,中国面临更多发展机遇,高职学生为谋求自身未来生存选择自主程度加强,高职学生多样化选择呈现,个体心态个性化也终将使得高职学生群体心态丰富化。这种社会多样化发展环境下对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与价值取向等产生影响,向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更大挑战。

2.经济转轨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提出新要求。我国正在经历一场令世人瞩目的社会结构与经济体制变革,高职学生无疑会受到经济转轨产生的正负面影响,学生思想形态出现迷惘。社会变化突破传统约定俗成的价值格局,道德尺度刚性程度不足,诸多高职学生开始陷入道德思想与行为漩涡之中。高职学生也会因为价值不明等问题,对自身所扮演的社会角色信心不足,左右为难下可能会做出违背社会伦理的极端行为。出现高职学生以钱多钱少来衡量人价值大小的标准,部分学生采用虚无主义观点对待社会事物,甚至于出现诸多骇人听闻的道德丧失问题。高职院校也可称作是一个“小社会”,社会环境存在的诸多问题不免会渗入校园中去,、权色交易等行为对高职学生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部分学生思想开始动摇,从困惑迷惘到麻木松懈,最终走向堕落。种种不利影响也对高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出挑战,要求突出主旋律教育与消除市场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加强高职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牢牢把握主旋律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不断提升高职教育工作者能力。经济转轨时市场经济产生的负面影响,需高职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认真对待,正确认识市场经济对学生思想带来的负面冲击,时常保持警惕。

3.高等教育大众化为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带来新问题。当下高职院校在读学生,大多来自于成绩较低的普通高中毕业生或基础相对薄弱的中职毕业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汇聚到高职院校中,学生的知识结构、思想认知、受教育能力、社会适应力都表现出不同特征。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度加大,要求其必须采取更具针对性的新对策加以解决。高等教育大众化促使诸多高职院校出现,与传统高等教育相比而言,高职教育基于普通教育背景下对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劳动力进行仔细调查,有目的培训技能型人才教育。这种教育注重可操作性,更具职业针对性。

(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特殊模式需要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

1.应用型与复合型人才培养目标需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具备一定理论基础,且有较强实际工作能力,从事一线技术与管理工作,解决实际生产问题为目标。高职教育应从市场实际需求出发,培养现代化建设所需人才,努力构建一专多能人才培养模式,有针对性的在培养目标及方法上进行组织调整。

2.职业针对性课程设置需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针对性。普通高等教育对社会发展变化的灵活性适应不足,具体工作岗位职业教育不清晰,高等职业教育填补了这一空白。针对不同岗位制定相应的人才培养标准,这也要求高职学生所学内容需具有高度的岗位针对性,社会发展与企业需求紧密结合。依据具体岗位素质与能力要求制定教育体系与课程内容,技术岗位针对性与内容实践性要得到充分体现。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强化职业针对性教育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路线的必经之路。

现行的教育方针篇(5)

近年来党性教育工作,受到的重视越来越高,基层党校通过积极开展党性教育,能够有效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养和党性修养,对党员干部队伍进行不断的优化和提升,促进每个党员干部都能够有效遵守各项制度和规范,为人民服务。新时期背景下,基层党校需要针对党性教育工作的实效性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党性教育一直是党员干部的重要学习内容,能够帮助党员干部更加坚定自身的理想和信念,对工作作风和职业操守进行有效的端正和强化。而实效性问题,更是针对干部党性教育工作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针对基层党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积极采用有效的方式加以??对,提升党员干部的综合素养。

二、加强干部党性教育的重要意义

党员干部,是我国开展各项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人员,在进入到十八大时期以来,我党对于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主要表现在职业素养、党性修养以及工作作风方面。现阶段的党员干部需要能有效适应社会发展形势,对于党的各项工作要求进行充分满足,同时还要不断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在开展党性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基层党校需要针对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进行全面培养,这样能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工作更加顺利,促进社会主义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取得良好成果。从党员干部的实践工作来看,只有党性修养较高的干部,才能真正有效的完成国家交给的各项任务。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能对我党的综合形象起到良好的提升作用,同时还能鼓励党员干部更好的承担国家、社会和人民赋予的责任。

三、基层党校干部党性教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基层党校在开展干部党性教育工作的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育效果不够明显。现阶段,基层党校在培训干部的过程中,并没有完全起到良好的效果,很多接受党性教育的干部并不能够全面掌握相关培训知识。同时基层党校开展的党性教育工作中,很多党员干部并没有充分认识到党性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没有为了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修养而努力。并且还需要注意到的是,很多党员干部在接受基层党校的党性教育工作时,因为自身存在着多年的工作经验,突然参与到学习当中,不能够有效集中自身的注意力。第二,党性教育的内容缺乏相应的针对性。很多基层党校所开展的党性教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很多培训工作都是针对一些下发的指导文件进行的,和党员干部人员自身的实际工作不够相符,这就影响到了党性教育的实际效果[1]。

四、有效提高基层党校干部党性教育实效性的策略

基层党校在开展党性教育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党员干部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结合,从我党的现实情况出发,积极开展各项教育工作,保证党性教育工作能够取得良好的实际效果,提升党性教育工作的实效性特点,在这个过程中,需要采用积极有效的教学策略。

1.将教学课堂进行深化发展,提升实践体验的总体效果

课堂教学,对于基层党校开展党性教育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将党性教育课堂中的重点放在理论教学之中,在理论教学的全过程之中,都需要积极贯穿到党性教育问题,在开展理论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对党性教育过程中涉及到的一些深层次问题进行有效的解决,这样能促进党员干部更加全面的理解到党的各项方针政策,促进更加有效的执行这些政策和方针。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中,可以积极采用一些有效的教学手段,比如说案例式、研讨式、示范式、情景模拟等教学方式。同时还需要在开展课堂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教学模式进行不断的创新,采用一些理论教育、实际案例教育、革命传统教育以及典型教育方面,从多个方面提升党员干部的教学成果[2]。

2.针对课程教育内容进行不断的增强

现行的教育方针篇(6)

2009年5月7日,为进一步扶持和促进中国医药事业发展,落实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任务,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专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分析并指出了我国中医药发展面临的新情况和新挑战。其中提出了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完善中医药师承和继续教育等多项措施,明确了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重点和方向,为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针灸学作为传统中医药的经典学科,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千百年来为中国医学的繁荣和传承做出了巨大贡献。在中医药改革发展的大势下,针灸学的教育改革成为了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三因制宜”是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的统称,指治疗疾病要根据人体的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引以及季节、地理环境以制定适宜的治疗方法的原则。本文把中医“三因制宜”的理念运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在教改的过程中也要根据时代、地区和人物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教育方案,为目前针灸教育改革提出一些建议。

一、因时制宜

因时制宜,即根据时间节律变化和季节气候特点的不同来考虑治疗用药。运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则是指根据不同的时间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国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砭石以缓解身体疼痛,砭石是针具的雏形或前身,可以说是针灸的起源。此后随着历代王朝的更改,针灸学理论体系开始形成、发展和不断完善,针灸教育也经历了不同程度的变更起跌(表1)。针灸教育是中医药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随着时代的不同,针灸教育的方式也有所变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家族传承、师徒传承、政府的医学机构教育。目前主要的方式为政府的医学教育,也就是进入医学院校进行针灸知识的学习。而在改革的浪潮下,这种教育方式也在不断的进步完善。

2000年5月,在香港大学医学院举行的《医学教育改革・香港的经验》研讨会让一种新的教学模式进入到人们的视野,掀起一股学习香港PBL(基于问题的学习)教学经验的热潮。此后,由传统的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的LBL(基于课堂的学习)教学逐渐向PBL问题式学习教学过渡发展,成为我国医学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为什么医学教育模式需要转变呢?美国医学界早在20世纪20年代就发现LBL医学教学模式存在潜在危机,即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医学相关知识越来越丰富,医学生的负荷随之加重,大部分时间与精力被花费在理解与记忆基础知识上而忽视了实践能力和医德医风的培养。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创立的学生自学与导师指导相结合的小组教学法(PBL教学)为这一危机带来了转机。此后,在80年代、90年代,美洲大部分医学院及欧洲部分医学院也陆续开始进行实验性PBL教学。1991年美国医学学会杂志(JAMA)对此进行调查统计发现,全美有100多所医学院采用PBL教学模式,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其中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已全部用PBL教学取代传统模式教学。1986年,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和西安医科大学成为我国最早引进PBL教学的院校。随后很多院校的老师在某些医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探索性的应用或借鉴了PBL教学模式,取得了一定的经验。PBL教学模式虽然在近些年来应用较多,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现代教学经验的丰富,CBL(案例教学法)、TBL(任务教学法)、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结合、导师制与班级制互补的创新型中医针灸人才的培养模式也成为针灸教育改革可行的探索和前进方向。时代和医学科技在不断发展,针灸学的教育也会不断的发展完善,我们要根据时代的变迁和不同的学习时期,因时制宜,不断改革针灸教育方式,使针灸学教育更适应时代的发展,使学生更轻松全面的掌握针灸学的知识,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促进祖国医学的繁荣发展。

二、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是指根据不同地区的地理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同理可推,针灸教育改革中的因地制宜,就是根据不同地区针灸理念和针灸流派的不同采取各具特色的教学。我国的针灸学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史,是从古至今无数医家通过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反复研究从而凝聚的智慧结晶。医家们以某种独特的理论为宗旨,根据其不同的哲学观念和所处的地域环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医疗方式和学术见解,因而形成了不同的学说和流派,丰富和推动了针灸医学的发展。经学派、经穴考订派、穴法派、手法派、重灸派、重针派、刺络放血派、针药相须派、中西医汇通派、临床各科诸派等是目前人们较为了解的针灸流派,但在中国幅员辽阔的土地上还分布着更多颇具特色却鲜为人知的针灸流派。东北地区有彭静山的“反针”,有于致顺的“头针”,有对经络学说有独特见解的张给,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蒙族针灸等;沪上地区有以陆、方、黄、杨、奚、秦为代表的六大海派针灸流派;在江苏地区,有源远流长的澄江学派,更有杨长森、肖少卿等秉持自法的针灸医家;浙江地区则有以楼百层、盛燮荪、马石铭为代表的手法派,以杨相良、罗诗荣、施延庆等为代表的疗法派,以高镇五等为代表的重手法亦重穴位派,以阮少南、虞孝贞等为代表的针药结合派;北京有王乐亭独创的养针法门,贺普仁自创的“贺氏针灸三通法”;在山西有师怀堂先生的“新九针”和吕景山先生的“针灸对穴”;广西的桂派针法,四川的李氏柞针,云南的管遵惠子午流注针法…很多特色鲜明的针灸流派等待着新兴医学人才的继承与发展。当代中医教学模式以“一元化”的院校教育模式为主,传统的家传及师承教育越来越少,使各具特色的针灸流派的学术思想和经验手法没有被很好地继承及保存,使我们珍贵的针灸学术资料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渐渐流失。在现代针灸教育过程中,特别是在本科的学习中,学生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呆在教室里,很少有时间实践所学到的知识,更不要说深入了解当地的针灸流派。改革中医人才培养模式,让传统的“名家带徒”的师承方式融入当代教育,在院校教育过程中重视各地域流派思想的继承与发扬不失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好办法。可以在设置课程时加入具有当地特色的针灸课程,教授当地针灸流派的理论观念和操作手法,开展各医家的专题讲座,鼓励学生们拜师学艺中医药专业的学生,既要会搞科技做实验,也要会熟练应用中医药治病救人,在院校的基础培养中,在老中医的言传身教中,继承中医名家流派医脉。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针灸流派,这些流派等待着我们的继承和发扬,针灸教育改革中我们要注意因地制宜,把前人们呕心沥血的学术结晶发扬光大。

三、因人制宜

因人制宜是指根据每个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等不同特点来制定合适的治疗方案。将其应用于针灸教育改革则是指根据教育过程中各个角色不同的功能和特点,采取不同的教育培养方式。教师和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进行医学教育改革的过程中,每个角色都要注意其角色功能的转化及过渡,因人制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针灸理论需要接受临床实践的不断检验与完善。目前很多院校的针灸教师很少从事临床,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无法深刻理解针灸的本质内涵与临床疗效的关系,因此,在教学中往往缺少临床实践的支撑。很多老师在教学过程中都是照本宣科,把课本上的知识浅显的讲解一下,即没有深入探讨,也没有临床实践的辅助,学生们听的昏昏欲睡一知半解。所以,在针灸教育改革过程中,要注意医、教、研三位一体,教师既从事教学,又是临床针灸医生,同时积极开展科学研究。这样不仅有利于教师更深刻地理解针灸理论,还可以用临床实践经验来丰富针灸理论教学,同时可以利用科学研究引起学生的兴趣、充实教学内容,并且用科学数据来阐释针灸的基本理论与临床问题。当在针灸教学中遇到难点、疑点问题的时候,师生都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或科学研究来探寻解决方案。教师不断在教学、临床和科研的角色中转换,不但可以提升教学水平和质量,还可以提高临床实践技能,增强针灸科研水平,促进针灸学的发展。目前中医院校的学生大多适应填鸭式教育,思维方式呆板,灵活性较差,缺乏动手能力,独立思考和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所以深化教学改革的关键是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动方,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只知道复制知识的机器;教师则应成为学生的引导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灌输者和课堂的主人。为了利于新型医学人材的培养,使枯燥的课堂变成学生乐于接受、愉快的学习场所,必须大力加强对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研究和探索。体验式教学,开放式教学,案例教学、暗示教学、发现教学、程序教学、问题教学等都可以应用于针灸教学中,帮助医学生培养自我学习和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学生自主研究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并为促进学生临床实践技能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创造必要条件。其中,最重要的应该是学生自身观念的转变,从以前的被教者逐渐转变为主动学习者,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积极主动的投身到知识的殿堂,在学校为我们营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中,努力的汲取专业知识,把自己塑造成为新型的针灸人才。

针灸学是中国医学的瑰宝,是我国少数几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学科领域之一,也是我国开展对外科技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内容之一。20世纪以来,我们经常会听到“中医学危机”的说法,不少人觉得中医学尤其是针灸学正在走向衰落,究其原因主要是中医针灸学的整个学术体系与现代科学技术脱轨,缺少新型的针灸专业人才,使民众对针灸的专业性和疗效产生了质疑。所以,针灸的教育改革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这不仅关系着针灸学的兴盛,更关系着针灸的民众信任度和生死存亡。“三因制宜”是中医学的基本治则之一,是具有中医特色的理论,将其与针灸教育改革相结合,更能凸显出中医和针灸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使针灸教育改革也富有中医特色。根据“三因制宜”,根据不同的情况对现存的教育问题提出改进方法,促进针灸教育改革,继承发扬中医传统文化,培养高素质的医学人才还需要我们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参考文献:

[1]王卫,徐立,郭义.中法两国针灸教育比较分析[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05,(4):36-38.

[2]吴升华.论PBL医学教育模式[J].医学与哲学,2000,21(2):48-49.

[3]穆艳云,甘君学,等.PBL教学在《针灸治疗学》课程中的应用探讨[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12(4):260-261.

[4]董宝侠,陈协群,等.PBL教学法在内科学血液病教学中应用的体会[J].基础医学教育,2103,(8):782-784.

[5]马睿杰,林咸明,等.PBL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初探[J].医学教育探索,2010,9(6):816-818.

[6]杨洁,杨明晓,等.探索PBL结合LBL教学模式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15(1):15-16.

[7]李辰,刘炜宏.我国当代各地区针灸名家学术特色初探Z].2013.

现行的教育方针篇(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10-0016-01

新课改趋势下的体育教学模式是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的思考重点,传统的高中体育课程教学受到高考应试教育科目的影响,重视度不够,造成了体育理念在基础教育和成长教育阶段的缺失。

一、现阶段高中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在高中阶段,老师和学生的中心都放在了数理化等课程上,针对体育教学的重视度严重不足,这导致体育课程本身课时安排较少,此外,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由于受课程时间的限制,其可开设的教学项目受到了制约,因此体育任课老师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体育新项目的授课,只能选取学生熟悉的、适应性强的体育项目,而这些项目恰恰是学生产生重复学习厌恶情绪的根源。

(二)教学课程体系不完整。目前的体育教学课程只是针对体育项目规则和基础知识的简单传授,而针对体育健身理念以及健康化的体育生活态度涉及较少。体育运动医疗保健知识及人文体育科学知识等缺少针对性的教学,致使教学课程体系单一化,不能完全结合体育现代化的需求。

(三)教学方法陈旧。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仅是依靠粉笔和黑板的板书,教学实践课程老师仅是对简单动作的师范,学生的接受速度和理解程度得不到应有的体现,针对某些详细规定没有通过实际的模拟比赛进行领会,长久下去,造成体育课程教学成效甚微。

二、高中体育教学多元化的特点

(一)体育教学快乐化。快乐化教学是新课改中体育教学的一个快速转变,是针对守旧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的改革,体育教学的快乐化就是在体育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深刻体会到体育运动带给生活的快乐转变,对其人生观,价值观产生的积极影响。同时,在体育教学的快乐化过程中,举行具有冒险、趣味、智慧的体育竞技比赛,实现体育教学与智力教学、健康教学等方式的完美结合。

(二) 教学内容生活化。传统的体育课程仅仅是对教学内容的设计和安排,而新课改形势下,教学的目的和方向有了深刻改变,不仅仅为了学习而教学,而是更多的把生活的理念和个人的价值贯穿于学习的过程中,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其自身的个人素养得到提升。在体育教学中体现为个人生活态度与体育运动的关系,甚至包括体育教学的个人化和家庭化的结合,使体育教学与全民运动结合起来,这样才能充分体现体育教学的价值。

(三) 教学成果应用化

体育教学的最终方向是体育教学成果的应用。在新形势下进行体育教学首先要紧密结合生活化需求,在健康生活方式的前提下,针对体育运动的多元化是体育教学成果在生活中的具体应用,是适应于体育特色化、生活化、终身教育化背景下体育成为一种生活健康的趋势的具体体现。体育教学的精神就是将教学的内容、方法、知识和方法理解后,在生活中进行具体的应用和拓展。

三、高中体育教学多元化的内容及途径

(一)充分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使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辅助教学是新形势下教育模式多元化的重要体现,是针对课程教学知识的多元化和表现形式的多元化的有力补充和拓展,是结合新课改精神对体育教学知识全景展示和情景教学的主要方式之一。此外,使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压抑的数理化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任课老师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对教学内容制定相应的幻灯片,对某个动作进行讲解时配相应的动作,适当时可以进行案例分析,必要时可以加载视频,进行专门解说。

(二) 丰富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式。体育教学在实际的课程教学内容中,以分章节分单位的教学居多,例如针对篮球教学,足球教学,游泳教学等,有些院校把这些项目分别安排在了不同时期进行教授,教学时间间隔较长,造成了体育教学知识的记忆效果较低。为了提高教学成效,针对教学内容可以进行多元化设计,例如把篮球的传球和田径运动的短跑结合起来,不仅可以加强体育教学知识记忆,而且具有趣味性,激发学生的激情。此外,针对教学内容的多元化可以有针对性的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拓展,针对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武术、网球等项目进行适当的安排,这样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个人爱好,使其兴趣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增加了课程教学的活力。

(三)树立良好的体育教学观念。体育教学的多元化模式基于体育教学观念的正确认识和终身体育理念的培养。正确的体育教学观念有助于学生和老师教学的协同化调整,有利于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因此,在新课改形势下,树立良好的体育教学观念是促进教学内容多元化和教学模式创新化的必然要求,是培养终身体育理念的重要前提。

(四)构建多元化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体育教学的多元化同体育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密不可分。只有教学模式的多元化,没有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多元化,其教学成效得不到有效的检验和考核。

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由于其体制的缺陷造成了体育意识的淡化,本文通过对其现状进行分析,结合体育价值观和体育运动的宗旨,对体育教学的多元化进行了探讨,对实现途径进行了分析,有助于学生和老师对体育教学认识的转变和体育教学多元化教学模式的开展。

现行的教育方针篇(8)

定向越野是一种较为新兴的野外活动,通过地图和指北针进行方向确定,然后通过地图指示,最短时间到达目标地点者获胜。既是一种户外活动,又是一种竞技活动,定向越野通过将两种方式有机的结合,成为了一种趣味性十足的户外型运动,得到了大众的喜爱。现阶段高校开展体育教育专业的定向越野课程,很好的结合当今形势,对于市场是一种适应行为。

一、构建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理论依据

1、以素质教育为理论基础构建教学体系

国家在一段时期之内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理念,也就是通过对于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行培养,教育之中不仅要注意相关知识的传授,更需要对于学生进行有效的素质培养,成功培养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生存技能,为社会发展提供有力地接班人素质教育,绝对不是传统模式之中的单纯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应该是综合能力的培养,不仅要在学识上培养学生,更是应该在各种领域综合的对学生进行培养。学校教育不仅仅要注意学生相关素质的提高,针对于高校教育而言,学生的生存能力和心理动态同样是需要关注的方向。针对于现代高校教育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定向越野课程的引入要首先构建教学体系,必须根据素质教育的理论基础,成功的对学生自我进行有效提升教育,帮助学生充分的适应野外生存。定向越野为现代城市之中生活的孩子提供了一个理想的野外游玩机会,通过对于指北针和地图的综合应用帮助学生了解自然,贴近自然,帮助学生建立自我生存能力和应变能力,同时各种模式竞赛的开展,可以成功的帮学生建立团队意识和合作意识,针对于现代素质教育的大前提,定向越野课程开展十分有必要,而且有着明确的现论依据。

2、构建教学体系首先要明白健康第一

素质教育之中很明显的一个要求便是保证学生的身体健康,通过鼓励学生多多参与户外活动来保证学生的身体素质,可以应付现代繁杂的学业,同时对于健康的认知更为明确。为了实现这一目标,相关教育机构被要求不能占用课外时间进行过多的补课,而且体育课的时间一定要达到一定标准。举办多种户外竞赛,有效的培养学生的良性竞争,鼓励学生多多参与进这种竞争方式,可以更好了解集体荣誉感。定向越野在现代之所以吸引度较高,主要是因为其自身模式较为新颖,成功应用于教学之中可以很好地帮助学生自发的进行体育运动。同时对于学生而言,定向越野课程很好的帮助学生进行了体育锻炼,增强了体魄,针对于身体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定向越野起到了良好的预防作用,这对于现代的高校学生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在体育专业这种活动的开展,可以有效的帮助学生建立相关意识,而且指导他们在未来的教育生涯之中可以向他们的学生开展这类活动。

3、教学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相关标准

教育部针对定向越野成功构建教学体系有着一个文件标注,对于定向越野是否可以加入课程之中有着明确的要求。所以针对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构建有文件,同时针对构建进行了指导。高校教育之中成功的开展这项课程,很大程度上的吸引了眼球,使很多有识之士可以参与进定向越野的讨论之中,帮助定向越野或者教学体系构建。国家通过政策进行各项事业的宏观调控,这种举措十分有利,可以让相关活动开展的更为标准。所以教学体系的构建一定要符合国家的有关要求,只有这样,教学体系的构建才真正的具有了现实意义。

二、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构建

1、明确课程目标

教学体系的构建首先要明确课程目标,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而言,其希望培养出在教育专业内可以进行体育教育的各级教师,所以课程目标便应该是培养相关的人才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有资格执教各级学校的体育课程。因此,定向越野课程的开展应该符合相关课程目标,需要在具体运行之中规避出现不必要的问题,同时对于教育之中容易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提前考量,提前确认,针对问题进行解决。

2、确定教学模式

定向越野课程教学首先达到的标准便是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高,教学模式也应该充分符合现代化和多样化,成功的帮助学生进入大自然,融入大自然,掌握生活能力和生存能力,以模拟的方式重现野外生存的要点,便应该是现代定向越野的教学模式。定向越野课程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从实战出发,更重要的便是学生需要进行自我体验,而不是对于课程枯燥的学习,或者对于课程的认知流于书面认识上。定向越野课程在高校教育之中往往作为考查课,并没有对学生真正的考试目标,对于高校学生而言,定向越野课程也不应该是为了凑学分而单纯的选择,学生应该以自己的兴趣为出发点,在课程之中实际得到了身体素质的提高,进行自我意志的重建,让定向越野课程在自己的高校生活之中成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3、定向越野课程教学内容构建

教学内容应该充分结合教学目标开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便是两种方向的结合,所以针对定向越野课程进行教学内容选择,首先需要尊重教学目标。由于目前对于定向越野课程的认识不全面,所以无法针对教学之中做出具体的安排和规定,在真正的运行之中,教师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将两者结合,对于教学内容进行临时调整。为了满足教学的需要,教学内容不能只有单纯的一方面,更应该具有层次性,把教学内容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类,把教学内容层次分为基本内容和拓展内容。

4、定向越野课程教学评价构建

教学评价便是在教学过程完成之后,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进行课程的评分,由于定向越野自身的特殊性,所以往往不能单纯一方面的对课程进行评价,并且课程评价体系的构建往往较为不顺利。所以在建立定向越野课程教学评价而言,更应该重视过程之中的评价,以学生为本,关于对于学生的培养,不仅仅是应付了事,要对学生的综合能力进行有效评定,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综合的评价体系可以更为科学的评价定向越野课程,并且为学生提供良好的评价手段,帮助学生完成自我认识。

三、小结

定向越野课程进入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时间尚短,不过在定向越野课程进入了教育体系之中,得到了广大学生的好评,众多学生表示在定向越野之中确实得到了锻炼,成功的和自然进行了沟通,并且锻炼了自身的综合能力。再者,定向越野在现展时间也较短,随着定向越野自身的各种完善,针对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定向越野课程教学体系的发展,两者可以进行有效互动,而且互相影响,最后,定向越野课程一定会促进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有效地自我发展。

【参考文献】

现行的教育方针篇(9)

一、引言

微课主要用以讲授常规教学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疑点等相对独立的知识点[1]。随着电子信息化教育的发展,微课作为一种现代化的教育新形式,受到国内外教育者的广泛关注[2]。中医药学教育一直是以传统讲授型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及理论深奥难懂,教学效果不理想,因此,中医药教育一直渴望着应用新型的教学方式来提高教学效果[3][4]。随着微课教学形式在教育行业的开展与推广,本教学团队探索出了一系列针灸学教学微课的设计理念及制作方法,应用与本科教学及课堂辅助教学效果显著,现予以论述如下:

二、微课产生的背景及内涵

国内研究者对微课有着不同理解,国内率先提出微课概念的是广东佛山教育局研究员胡铁生,他认为微课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和课堂教学实际,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精彩的教与学活动中所需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结合。这是国内第一个微课定义,也是影响最为深远、广泛的定义。紧接着多个学者也对微课定义进行了完善和修订[5]。而对于微课的定义专家们的共识可总结为以下几点:①微课的特点是时间短、内容精炼、目标明确,主要围绕小知识点或教学环节展开;②微课载体主要为视频,具有广泛传播的特点;③微课本质是一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或微小课程[6]。

三、传统针灸学教学的特点及与微课结合的可行性分析

针灸学是一门重视实践的综合类课程[7],在教学的过程中涌现出许多问题[8][9]:①教学模式陈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学习兴致不高,课程结束后学生无法深入了解和掌握课堂教授的内容;②教学重点偏移:实践操作内容少,操作教学效果不显著;③教学形式单一:多媒体技术应用不深,课堂气氛沉闷;④教学范围局限:学生自学能力、知识应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达标。上述问题的出现严重阻碍了实用型中医人才的成长[10][11]。

本研究教学团队通过对微课这种新兴教学模式的研究,发现其与针灸学教学有着诸多可结合点,微课的教学模式的融入可改善传统针灸学的教学效果。首先,微课教学主要以碎片化知识点的教学为主,针灸学的教学知识点全面,多种技能操作相互独立,因此,拆分针灸学教学中的知识点,简化教学内容对于学习重点、疑难点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其次,微课具有多媒体的特征,在多媒体教学元素的影响下,学生注意力更容易集中,学习兴趣更浓。最后,微课可在多种移动终端上应用,具有不受时间、地点、场所等因素的限制,有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本研究教学团队根据针灸学教学中各章的内容特点,设计了不同类型的微课系列,在针灸学教学中应用教学效果良好。

四、针灸学微课的设计

(一)针灸学教学内容的选题

微课一般都针对特定的主题,如核心概念、单个知识点、某教学环节、教学活动等,教学目标非常明确,教学内容也十分清晰,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讲解清楚,而且学习者很感兴趣,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12]。因此,针灸学微课的选题要在众多的针灸学教学知识点或教学环节中提炼出重点、难点或兴趣点予以重点解答。例如在针灸学教学中针刺风险较大的腧穴的针刺方法是难点及重点,针刺时需要对慎刺穴位的局部解剖及针刺方法做重点讲解。针刺慎刺穴位知识点在针灸学教学中常常因为是多学科交叉,讲解过程中学生学习具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将穴位主治特点、穴位解剖、错误刺法、正确刺法融合到一个短小的视频中,这将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效率,有利于降低学习难度。

(二)针灸学教学内容的设计

在确定微课主题后在教学内容的设计上应当根据教学目标进行教学设计,一般分为三个环节,首先导入主题,也就是用新颖的方式将主题内容引入,这个过程要具有启发性或者吸引力,能通过短短几十秒钟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一般都采用提问式、案例式、故事式等方法[13][14]。在医学类教学中问题式教学常常具有优势,在引入主题时注意要尽可能快地进入正题,避免拖泥带水。其次为主题讲解,也就是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动画讲解主题,突出主题,让学生一目了然地学习。最后为小结,也就是通过多种多媒体素材对主题知识点进行重新总结与强调,让学生再一次加深印象,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

五、小结

作为一种新媒体、新技术和新事物,微课从诞生之日起,认可与质疑就相伴随行。特别是微课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一直受到广泛关注,微课的兴起在中医教学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大部分教育者认为中医药教育应该顺应时代,走上信息化教育的道路,然而也有部分教育者认为中医药教育保持着自身特点,盲目地追求时代热可能并非好事,容易丧失自身特点。面对认可与质疑,本研究教学团队认为我们中医学教育界应该更好地理解和认识微课,看清微课的本质内涵、优势与短板、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将微课教学内容与教学环节做详细有逻辑性的设计,这对中医药教育顺应信息化教育时代而又不失自身特色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苏小兵,管珏琪,钱冬明,等.微课概念辨析及其教学应用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7):94-99.

[2]张一川,钱扬义.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6):26-33.

[3]李长慧,崔光豪,王艳萍.“微课”在中医妇科学本科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资讯,2016(14):121+123.

[4]李会丽,杜琰,张春强,等.“药用物理学”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应用――以江西中医药大学药用物理学课堂教学为例[J].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3):87-89.

[5]胡世清,文春龙.我国微课研究现状及趋势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16(8):46-53.

[6]郑小军,张霞.微课的六点质疑及回应[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4(2):48-54.

[7]张秦宏,孙忠人,岳金换,等.基于能力培养的《针灸学》教学改革实践[J].时珍国医国药,2013(10):2498-2499.

[8]宋厚盼,黄惠勇,凌智,等.微课在中医诊断学教学中的运用和评价[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16(7):95-97.

[9]茅骏霞,李艺.案例教学法在中医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现状分析[J].上海针灸杂志,2015(11):1131-1134.

[10]孟培燕.关于《针灸学》教学中几个常见问题的讨论[J].中国针灸,2005(7):501-503.

[11]朱英,陈日兰,杜艳,等.《针灸学》课堂理论教学改革初探[J].中医药导报,2012(5):124-125.

现行的教育方针篇(10)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是毛泽东在社会主义时期写的最重要的著作之一,在这篇划时代的马列主义经典文献中,毛泽东围绕“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这个主题,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和作用,论述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内容、方法和管理等诸多问题,为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理论。

一、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概念

毛泽东根据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多次揭示、反复阐述过的“宣传工作”、“政治工作”、“政治教育工作”、“思想工作”和“政治思想工作”等问题,也根据对现实经验的正确总结,概括和提出了适用于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工作领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概念。毛泽东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为了从根本上消灭发生闹事的原因,必须坚决地克服官僚主义,很好地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恰当地处理各种矛盾。”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原意,又深化了我们党对思想政治工作规律的认识,并为我们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正确地处理社会主义时期各种矛盾,提供了更为明确的方法论指导。

二、阐述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和总目标

早在1945年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就明确指出:“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政治任务是不能完成的。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进一步突出强调了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他指出:“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不论是知识分子,还是青年学生,都应该努力学习。除了学习专业之外,在思想上要有所进步,政治上也要有所进步,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他要求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都要“逐步地抛弃资产阶级的世界观而树立无产阶级的、共产主义的世界观。”毛泽东还特别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就明确提出了党和国家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合格人才的要求,从而规定了对青年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总目标,并进一步说明了在学生中加强德育工作的重要性。这一思想在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教育和培养好他们,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奠基工程。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如何,直接关系到21世纪中国的面貌,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我们必须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认识新时期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性。

三、规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为了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热爱党、热爱祖国、坚持马列主义的信念,激发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毛泽东根据我国社会的具体情况,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这些内容以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为核心。毛泽东指出,在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间,最近一个时期,思想政治工作减弱了,出现了一些偏向。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什么政治,什么祖国的前途,人类的理想,都没有关心的必要。好像马克思主义行时了一阵,现在就不那么行时了。针对着这种情况,现在需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在思想政治工作中,必须对人民群众特别是青年学生,着重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时事政治教育,正确处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三者关系的教育,正确认识和处理民主与集中、自由与纪律关系的教育,以及艰苦奋斗、勤俭建国的教育。通过这些教育,“要使全体青年们懂得,我们的国家现在还是一个很穷的国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时期内根本改变这种状态,全靠青年和全体人民在儿十年时间内,团结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一个富强的国家。”这些思想在当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期,仍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四、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思想政治教育是解决人民内部矛盾,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中的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途径。毛泽东指出,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必须采用民主的方法,用民主的方法向他们进行教育和说服的工作。他强调指出:“企图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用强制的方法解决思想问题,是非问题,不但没有效力,而且是有害的。我们不能用行政命令去消灭宗教,不能强制人们不信教。不能强制人们放弃唯心主义,也不能强制人们相信马克思主义。凡属于思想性质的问题,凡属于人民内部的争论问题,只能用民主的方法去解决,只能用讨论的方法、批评的方法、说服教育的方法去解决,而不能用强制的、压服的方法去解决。”如果对待精神世界的问题用简单的办法去处理,就容易促使矛盾激化,或者只能治标不能治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对于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应该采取什么方法呢?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他们的思想意识是一定要反映出来的,我们不应当用压制的办法不让他们表现,而应当在他们表现的时候和他们辩论,进行适当的批评。毫无疑问,我们应当批评各种各样的错误思想。不加批评,看着错误思想到处泛滥,任凭它们去占领市场,当然不行。但是这种批评不应当是教条主义的,不应当用形而上学的方法,应当力求用辩证方法。要有科学的分析,要有充分的说服力。教条主义的批评不能解决问题。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有的放矢,区别对待,与人为善,恰如其分,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

五、确立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方针

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理论,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分析社会主义,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确定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从理论上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矛盾产生的根源、矛盾的性质和解决矛盾的方针,对社会主义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这些方针包括:第一,“团结—批评—团结”的方针。即从团结的愿望出发,经过批评或斗争使矛盾得到解决,从而在新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团结。这一方针深刻地反映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基本内容、基本方法以及要达到的目的。毛泽东指出:我们现在的任务,就是要在整个人民内部继续推广和更好地运用这个方针去解决各种内部矛盾。第二,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方针。毛泽东指出:在目前社会大变动的过渡时期,困难还是很多的,又发展又困难,这就是矛盾。我们处理问题的方针是“统筹兼顾、适当安排”,从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兼顾国家、集体、个人三者利益,是社会主义建设和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又是我们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针和原则。第三,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这是毛泽东对处理与各民主党派关系上所提出的方针,又是我们在民主党派中开展思想政治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方针。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过程,也是逐步改善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更是扩大共产党领导下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治力量的过程。第四,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毛泽东指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他认为,利用行政力量,强制推行一种风格,一种学派,禁止另一种风格,另一种学派,是有害于艺术和科学发展的。对于艺术和科学中的是非问题,应当持慎重的态度,不能轻率地作结论。“应当通过艺术界科学界的自由讨论去解决,通过艺术和科学的实践去解决,而不应当采取简单的方法去解决。”“双百”方针不仅是促进科学和艺术发展的方针,推而广之,同样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和一切工作所必须遵循的民主方

六、提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六条标准”

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中,毛泽东从我国最大多数人民的意志和我国各民主党派历次宣布的共同的政治主张出发,提出了判断人们的言论和行动是非的六条政治标准:“(一)有利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而不是分裂人民;(二)有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而不是不利于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三)有利于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专政;(四)有利于巩固民主集中制,而不是破坏或者削弱这个制度;(五)有利于巩固共产党的领导,而不是摆脱或者削弱这种领导;(六)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国际团结和全世界爱好和平人民的国际团结,而不是有损于这些团结。”这六条政治标准也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必须坚持的根本原则和标准。

现行的教育方针篇(11)

(一)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思想政治教育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经验借鉴:(1)人本主义教育。在西方,各国学者有着关注教育人性基础研究的历史传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家已经提出了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要解放人、承认人的欲望和情感的观点。罗素提出重视人的价值研究,尤其是提出要按照受教育者的自然发展规律来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现代主义思想政治教育把受教育者的主体性看作是其人性基础,普遍反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灌输论,主张教育方式和教育过程要人性化,充分调动受教育者的主体性。(2)渗透性教育。国外大多数国家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多是渗透于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理想教育等的一种隐性的、间接的渗透式教育,他们避免直接讲授规则或强迫灌输某种意识形态,引起受教育者的抗拒心理,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他们注意寓德于教,进行学科渗透。各高校非常注重发挥各学科、各种学术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渗透作用。各国都以爱国主义为中心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3)协同性教育。国外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注意营造教育环境,注意发挥家庭、社区、教会、大众传媒、特定社会组织的作用,使其与学校共同协作,把教育因素、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相结合,形成教育合力。环境对人的思想品德培养既有显性约束力,又具有隐性感染力。为此国外很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营造校内外环境。

(二)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在一定程度上和范围内有所加强,针对性研究受到越来越多重视,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出现新气象。但是由于受旧的思想观念和工作方式的束缚,当前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教育工作脱离实际导致工作中形式主义和一刀切现象还存在;针对性教育方法较单一,实效性不强等。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分析

(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与时俱进的时代教育

我们从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那里所得到的,是一种理念指引,这种理念具有前瞻性、战略性,这是“由思想教育目标的长远性、效果的长期性决定的”,之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能得以在不同时期持续开展,和它的时代性不无关系,“与时俱进”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发展。

(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针对性强的具体教育

从国内外现状来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不高主要原因在于教育手法单一片面,同时存在较为普遍的灌输教育现象;而国外一些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经典案例告诉我们,教育过程中,注重个体差异和文化差异,根据受教育主体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教育方式,同时注意引导分流,注重道德情感的感染而不是理论的灌输,可以起到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这也说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强调针对性的具体教育,这也为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代的应用实施提供理论依据。

(三)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注重实效的目标教育

邓小平曾经说过:“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思想政治教育也是如此,所谓的“思想政治教育”概念里也只是揭示了“一种理念”和“一种结果”,这种“理念”是与时俱进的,这种“结果”是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这两者间其实都是因时而变的,对于两个变量,中间采取的方式自然也要灵活多变。提高思想政治教育针对性其目的还在于增强其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注重实效的目标教育,为了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其教育手段也必须不拘一格。关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研究,能有效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