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7:59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篇(1)

在新课改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等的提升成为高中地理教学首要完成的任务,同时新课改的规定使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探究,找寻适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活动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结构等优势逐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推广起来,但是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暴露的不足,还需要特别注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活动教学法的概念

在活动教学法中多元理论被广泛应用起来,有效地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把地理知识融合在活动过程中,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技术直接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获取高效学习的方法或能力,这便是活动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好活动教学法能把课堂知识内容转化成促进学生发展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综合性活动,用各种活动串联课堂可以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合作思维。

二、活动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活动教学法的实施中很多学校和教师不能根据地理教学材料或者内容设计活动,导致整堂地理课不能高效进行。(1)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前预习。(2)教师重活动,轻指导,导致教学不平衡,学生发展受阻。(3)学生习惯不良,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自控能力弱。(4)活动开展中对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浪费精力,收效不高。(5)活动安排没有兼顾集体与个别活动的统一。(6)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活动教学法应用的措施

1.以活动目标的规划建设为中心

在新课改时期,高中地理教学利用活动教学法时很容易在经验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照搬”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有误区,在活动教学法实施中应该相互印证和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两者的要求,一切围绕活动目标建设为中心。在活动教学法实施前学校就应该制订校级发展具体的目标;用明确的校级目标促进教学学科的目标建设与活动开展;设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

2.活动建设以师生为基本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事物或者现象是抽象的,教师在过去需要用很长的语言或者演示等方法才能把知识内部的规律或者现象之间的联系等传递给学生,这样使学生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是很有限的。活动教学法则是安排具体的活动来承载事物规律或者联系,需要学生通过教学的活动、实验等探究活动,学生便能在活动中清晰感受抽象的内容,但是有很多事物或者现象却又容易受到教师水平、学生学习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很难理解较难、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严格从学生的学情进行活动教学,用高效的活动突破重难点,把活动建设的基本点确定在广大师生身上。

3.活动教学法实施中加强教师的引导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篇(2)

在我国,虽早已提倡将实践活动融入课堂,但受应试教育的影响,许多老师只注重基础知识的讲授,这样并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因此将实践活动渗入课堂教学刻不容缓。地理作为一门基础课程,在其课堂教学中融入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多元智力的需要,也是学生建构知识和优化学习过程的需要。

1、高中地理实际活动教学的内涵

对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内涵的理解重在对“实践活动”的理解,实践活动是指一种新的、不同于传统授课方式的教学和学习形式。它是以学科内容为基础,以实践活动为方式,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去参与、思考和探究,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挖掘学生内在潜能,提高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和素养,是一种新的学习方式。实践活动并不意味着脱离书本,也不意味着是完全的课外活动,它的开展是遵循课程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要求,以实践活动的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从而提高他们学习的能力、质疑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则是指培养学生地理实践能力的教学活动,在教学过程中采用各种实践活动,如地理知识辩论、地理演讲、地图绘制、地理实验和调查、地理参观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形象理解并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兴趣。

2、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现状

教育家陶行知曾说过“社会既学校”,“生活既教育”,他所提倡的正是要跳出学校教育的旧框框,将实践融于教育当中。为了适应社会形势的发展,与国际教育改革接轨,我国全面推行了素质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因此地理实践活动教学被确认为与课堂教学融合的必要课程而非以往的补充课程,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全体学生。但在我国,由于传统教学模式对教师的影响较为深刻,现今课堂教学中仍普遍存在重讲授轻实践的教学现象,忽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教育;在地理学科知识和能力的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地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忽视了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将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的实施放在一个可有可无的位置。

3、高中地理实际活动教学的开展策略

3.1提高教学质量,增强教师自身素质

教师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其自身素质直接影响教学活动的设计和开展,教师要将“加强地理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一教育口号深入意识,善于开展实践活动并努力提高教学活动的质量。首先,教师要具备地理实践能力,包括绘制地图能力、观察能力、操纵地理仪器能力、野外考察、收集地理信息、在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的能力等。地理教师除了精通专业知识之外,还要掌握其他领域的知识,以适应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需要。此外,教师还要具备组织各种地理实践活动的能力,以及指导学生观察、实践和探究活动的能力。

3.2合理选取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

实践活动的教学内容的选取关系着活动质量的优劣,活动教学内容的选取可以下两方面为依据:(一)课堂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例如可将教学的重点难点设计为研讨类活动,启发同学在课堂上独立思考,鼓励他们踊跃发言,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思维,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二)学生的学习情况。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确定活动内容,可让学生依照自己的兴趣或学习程度,自行收集材料,筛选材料,制作画报或PPT以此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不仅锻炼学生信息收集和处理的能力及动手实践能力,也培养了学生与其他同学相互合作交流的能力,拓宽他们的视野,激发他们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3.3设计合理活动方案,有效组织活动开展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篇(3)

关键词:

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策略

高中地理教学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特点,要想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可以将地理学科传统课堂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在地理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为学生设计出灵活多样的综合实践活动,指导其将所学知识准确、灵活地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其巩固所学知识,也能够进一步锻炼和提升学生的观察、创新以及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

一、优化高中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策略分析

1.提升教师综合素养,增强实践意识

加强教师综合素养的提升,主要是因为教师专业素养的高低对地理活动的设计、开展能够否顺利、高效也进行有着直接影响,为此,教师首先就要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其中涉及地理观察、实践调查,以及熟练、准确使用地理教具等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织者与引导者,要想让学生轻松、快速地掌握所学知识,就必须要准确把握教学模式,突破传统教学思维的束缚,与时俱进,积极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并通过实施科学有效的设计策略来不断提升活动质量,从而不断提升高中地理教学水平。

2.结合教材设计实践活动,注重应用巩固

教材是教学及设计实践活动的重要基础,因此,在设计地理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教师应重视教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围绕教材内容,设计出内容新颖、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如,地理实验、调查、实地考察等,让学生通过参与多样化的实践活动,把知识理解得更透彻,对相关技能有更灵活的掌握,促进其地理素养的不断提升。比如,在讲解完交通运输布局、地形和气候等方面的知识后,教师就可以为学生设计“我爱画地图”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手绘来向大家展示自己喜欢的地图,如,世界地形图、中国铁路干线图、气候分布图等。这样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相关地理知识,也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台,提高其综合学习能力。

3.结合环境问题组织综合实践活动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所以,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不能一味地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加强思想、德育方面的教育,并将传授知识、德育、智能教育与锻炼进行科学整合,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落实。其中环保教育内容对渗透德育教学有着重要作用,而环保意识的培养与提升又与地理学科有着紧密联系,如。“水圈与水循环”知识的讲解,就能够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到节约、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性,因此,教师应重视起环境活动的设计与开展。比如,旅游环境问题。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外出旅游也逐渐成为人们放松身心的首要选择。但是在旅游中,乱刻乱画、随地扔垃圾的一些不文明现象也是层出不穷,给旅游地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对此,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结合本地实际开展关于生态旅游的专题讨论活动,以小组为单位,让学生针对“何为生态旅游”“生态旅游为什么会有益于环保”“若你是旅游者,会选择怎样保护环境”等问题,让学生积极表达自己的看法。还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开展更生动、有趣、多样化的实践活动。这样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与探究能力,也可以帮助学生积累更丰富的知识。

4.强化活动方案设计,避免形式化

要想高质量、高效率地开展地理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就必须要对活动方案进行精心设计。比如:在开展“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课程时,为了让学生对海陆间的温度差异,以及季风形成的原因,教师就可以利用沙子与水的热力性质差异的实验来对相关知识进行模拟,从而让学生对地理知识间的密切联系有进一步的了解,获得举一反三的效果。同时,这个实验活动的开展,往往需要学生逐渐地默契配合,这样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氛围,增强教学效果,也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与合作意识。

二、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

1.应紧紧围绕课程改革与时展趋势进行

时展需要的是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而新课程理念也强调教师要积极探索新颖、科学的教学模式,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使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可以得到更全面的锻炼与提升。而高中地理教学则可以作为良好的切入点,教师应通过整合地理知识,通过采取科学、新颖的设计策略,有目的、有计划地组织学生开展具有充分趣味性、实践性、创新性的地理综合教学活动,进而促进学生思维、认知和操作技能的协调发展。

2.应充分考虑乡土地理内容

每个区域都具有自身不同的地理特征,要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也必然要实施具有针对性的措施。所以,在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时,教师应充分结合本区域的地理特征,设计切合乡土实际的综合活动,从而全面锻炼和培养学生严谨务实以及积极探索、追求真理的科学态度。同时,作为学生综合性学习的重要载体,乡土地理也能够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提供重要的研究平台。

3.应兼顾学生、学校的具体情况

对于高中地理教学来讲,为了确保相关综合实践活动顺利、高效地开展,在设计活动时,教师应全面了解和考虑学生的实际水平,结合其认知特点与规律,设计出有针对性的实践活动,以此来确保学生都能够得到全面锻炼与实践。同时,针对活动的开展还要充分考虑到学校的实际情况,充分整合学校现有的教学资源,如,学校的各种活动、图书馆、校园网、地理园等,进而为各种综合实践活动的高效开展提供有力保障,也通过不断开发和利用教育资源来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总之,高中地理教师应认识到加强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对提升教学质量与效率,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性。在日常教学中,应深入钻研教学内容,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与实际需求,结合乡土实际,设计出新颖、多样化的综合实践活动,从而让学生在参与过程中,能够在巩固所学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能力,增强学习效果。

作者:叶先流 单位:福建省大田县第一中学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篇(4)

引言

高中地理学习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一直以来都是一大难题,地理知识比较抽象,老师在课堂中对概念的解释和延伸比较也比较困难,学生也很难很快接受,长期以往导致学生对地理知识失去了学习的兴趣,所以老师的教学对学生来说十分重要。目前有些学校已经开始在教学计划中对添加了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内容,该内容的应用已经得到了显著的效果,不仅仅提高了学生对地理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并且理解起来更加轻松,所以,地理实践活动的提出使地理教学质量有了进一步提升,应该受到更多学校的重视和广泛地应用。

一、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内容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的组织内容一般需要根据学校与老师的各方面条件和环境决定,一般可分为六类:第一类,主要是进行野外考察,野外考察在地理实践活动中是最基本的内容,大致包括河流、地质、海岸、地貌、湖泊等方面的考察,也包括一些地理现象如火山地貌等内容的考察;第二类,主要是指观测活动,一般是对地学要素或者自然景观进行系统全面地观察和测量,通过记录的资料进行分析和得出结;第三类,模型测绘活动,地理教学模型对学生来说具有良好的视觉效果,比如地貌模型、地球仪模型、地质构造等,通过测绘活动,可以绘制学校的平面图;第四类,是指调查活动,主要针对我国各区域环境的调查,如农村环境、自然灾害环境、农业环境等;第五类,是指科技设计与写作活动,任何科技的设计与调研都应该进行总结和写作,形成小论文形式,学生也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提出个人的建议或者看法;第六类,主要是指群体类活动,如地理谜语竞猜、地理知识竞赛等所有学生参与其中进行比赛,使学生在愉悦兴奋的环境下学习地理知识。

二、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课的意义

1.能够培养出“创造型”人才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社会上更需要多功能的“创造型”人才,而地理课外实践活动为塑造该类型人才提供了便利条件,也是现代地理教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仅仅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同时也是对地理课堂教学的一种延伸和补充。地理课外实践需要老师领导学生开展活动,但老师只在实践过程中起到启示作用,主要充分发挥学生的潜力和作用,通过调动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体现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样能够使学生消化和理解课堂基础知识,更能够培养学生的探索与应用能力,有利于“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2.加强学生灵活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地理知识比较抽象,一般描述的是空间现象,在课堂中学习这些概念和知识,对于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最后也只会将这些知识死记硬背。而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能够亲临其境地思考、观察以及接触到大自然,对地理知识能够进一步理解,同时也丰富了知识和开拓了眼界,从而加深了对课本知识与实际实践关系的认识,使地理教学能够形成全面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部分学校有地理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定期进行降水、湿度、气温等观测,如果可以每天都进行该实践活动,就可以形成校内的“天气预报”,这样的活动安排能够使学生将地理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解释真实的现象和问题。

3.能够体现出地理教学对学生的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每个学校重点关注的问题,而地理课外实践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首先,地理课外实践活动除了能够加强地理知识的学习之外,也能够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加轻松、积极、活跃;其次,在活动中也能够真正的学会动手和操作,在这个过程中能够发散学生的思维,增长见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拓宽参与面,能够面向全体学生进行素质教育,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充分地培养和发展,使教师在地理学科中得到良好的地理教学效果。

结论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是现代地理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地理学习中比较有效的学习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学生可以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中,更好地理解和巩固地理知识,同时也能通过实际的地理实践活动开拓学生的视野与思维空间,使学生能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这样就会使抽象的地理知识更加具体,易于理解和掌握,所以地理实践活动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也通过本文的研究,为地理课外实践教学提供丰富的理论基础,使地理课外实践活动能够得到更多的应用和认可。

【参考文献】

[1] 李晓. 信息技术模拟地理课外活动实践策略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5.

[2] 周关阳. 高中地理课外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聊城大学,2015.

[3] 赵小漫.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教学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2011.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篇(5)

地理是一门研究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上的地理环境、自然现象以及人文现象的学科。地理与我们的生活和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我们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更加重视学生课堂理论知识的学习。学生对各地区的地理环境、地质、地貌说起来头头是道,但并没有结合实际把书本上的理论变成真知。地理知识需要学生结合实践来揭示事物的特征,从而进一步了解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自然规律之间的关系。教师要通过地理实践活动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学生深切体会到只有了解自然、尊重自然,我们才能在这个地球上更好的生存。

1.走出地理课堂局限,拓宽地理学习空间

我们过去的高中地理知识学习主要来源于课堂上教师的言传身教。学生通过地图查看地形地貌、背诵地球运动、洋流流向、大气分层、山河湖泊的分布。虽然学生考试成绩分数挺高,说起来更是洋洋洒洒、头头是道,但是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都是纸上谈兵。由于学生年龄小,生活阅历尚浅,对于课堂上学到的地理知识没有办法同实际情况相结合。虽然现代科技在不断进步,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让学生直观的看到实际的地理地貌,但是由于受到空间与时间的限制,这些教学方法还是不能替代学生亲自参与实践活动。

高中地理需要学生通过课外实践活动来弥补地理课堂的局限性,拓展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让学生把书本上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在课外实践中学习地理知识。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让学生之间通过合作互助、知识互补来完成教师指定的课外实践活动。比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经纬度测量的实验,实际了解太阳的高度变化规律,培养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真正了解太阳正午高度与地方时差的含义,并掌握相应的计算方法。实践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地理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体验科学研究的艰辛,品尝科学研究的成就感。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利用杆影法进行纬度测量。各个小组取一根长度为1米的标杆,找一块平整的地面,将标杆垂直树立,量出标杆长度L1。在早晨六点日出的时候确定杆影的方向坐标,通过手表校正或手机确定北京时间12点,按下秒表,然后在杆影和正北方向完全重合时停止秒表,记录下本地时间正午12点与北京时间12点的时差。然后再量出标杆影长L2,应用数学公式计算当地正午太阳的高度角H,再用公式求出所量地点的纬度。最后由时间差换算经度差,得出所测地点经度。然后教师把各组所测平均值与卫星所测当地经纬度进行比较,得出结果。虽然此次实践活动所测算的结果不一定精确,但是通过这次活动,学生把课本上的地理知识与实践应用相结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的乐趣,提高了团队合作能力,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2.结合家乡区域优势,展开地理教学活动

地理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可以把学生较为熟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教学中,提高学生对地理的认知度,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高中地理知识包含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大部分,教师可以把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结合在一起讲,这样学生对自然地理知识更容易理解,其教学内容也会更加丰富生动。地理教学实践活动可以分为环保类、地理观察类和典型事件类三种。组织地理实践活动时,教师要注意把所学的地理知识融入实践活动中。比如高一的地理实践可以结合教材中地质、土壤状况、地质结构、湿度等内容,引导学生进行野外实地观察。学生在通过多次野外实际考察后,就会对当地的一些气候条件、地质构造、地理环境等有所了解。在有了一定的地理实践基础以后,教师可以精选课题,组织学生对本地的河流、水源水质进行调查检测,还可以对本市的垃圾回收及工厂进行调查,分析工厂的排污情况及其对当地环境和地质、土壤的影响。

每一次实践活动,教师都要制定详细的活动计划,把本次活动课题、活动地点、时间安排、参加人数以及目标要求等进行详尽的安排。在具体实践活动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对沿途看到的自然现象、人文环境等变化随时做好记录。教师应该随时观察周围事物,发现有趣的地理现象或者问题时及时向学生进行讲解,并及时答复学生对地理现象的疑问。学生通过实践活动,对地理知识获得了更加直观的认识,同时结合教材内容对知识进行再一次的汇总分析,更深刻的理解和记忆了课本知识,同时也提高了自身的环保意识。

在整个实践活动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独立完成任务,遇到困难时,每个小组应该先自行合作解决,教师尽量不要插手。在活动的最后阶段,教师要组织学生召开实践研讨会,对此次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让学生相互交流活动感悟和实践经验,对于表现好的学生教师给予一定的鼓励。通过实践活动,学生对知识有了更加直观感性的的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对教材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增强了环保意识,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思考问题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遵循实践活动原则,培养学生爱国爱家情怀

教师在组织开展课外实践活动时,应该遵循实践活动的基本原则,增加实践活动的有效性。首先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精心的组织和分组,小组合作一般是6人左右。小组组建时要尽量考虑组内每个人的特色,做到各取所长、优势互补,保证在小组实践活动中有丰富的知识信息输出和输入,使小组对实践课题有更加全面、深入的认识。每个小组要推选出一个具有较强组织能力的学生担任小组的组长。教师先对本次实践活动布置任务并提出完成目标,制定活动规则,明确每个小组成员的责任。然后在实践活动中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由学生独立完成任务,教师负责监督指导。教师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放开手脚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篇(6)

由于现阶段高中地理教学不只限于书本知识的内容教学,同时还要求学生能够结合实际的情况联系地理知识并运用好地理知识。也就是说,高中地理学科的教学不应该只局限在课堂上的书本教学,还要学生和老师一起走出课堂、携手共同拓宽地理学科的学习空间。在现阶段的大多数实际地理学科教学活动中,老师倾向于传统的教授学生理论知识并以考试成绩为核心教学思想。这就导致了学生没有足够的能力和经验去将理论知识去联系实际进行应用,学生只能够纸上谈兵。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的深入到大自然中,去了解并探索自然环境和地理人文,是目前我们地理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针对课堂教学活动的不足,通过课外实践开拓学习空间

在以前的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我们所习得的地理知识都是通过老师的传授而获取的。学生能够通过不同的情况掌握其所对应的地理样貌和地理知识,此教学方式能够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很好的成绩。在一定的程度上来说,一些好的老师的课堂教学能够让学生完成所有理论地理知识的积累并掌握。就应试教育而言,这本是无可挑剔的,但是着无法让阅历尚浅的学生们领略到真正的地理人文学科的自身魅力。尽管就目前而言,现代的科技可以让学生在多种教学手段中获取到实际的地理样貌,但是因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受到了时间以及空间的限制,没有办法切身深入到自然中去领略实际的地理样貌,还是或多或少有种纸上谈兵的论调。换种说法,这种教学活动是无法代替学生实际深入到自然中领略地理样貌所带来的收获的。针对于此,在高中地理教学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在课外的实践活动中来对课堂教学活动中的不足之处进行补充。进而对学生在高中地理教学课堂中的局限性进行弥补,同时也能够让学生们拥有更宽阔的地理学科学习的空间。例如,在课外活动中老师组织学生通过成立小组的形式进行一系列的地理探索活动。比如对当地的经纬度进行测量,观察太阳运行时的高度位置变化规律,进而培养好学生的地理观测能力。让学生能够从相关的地理实践活动中领略到地理学科的思维能力和探索研究带来的成就感。

二、结合家乡优势展开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

情怀地理学习与生活密切相关,应从学生熟悉的家乡地理环境入手,引导他们发现地理活动所蕴含的意义。所以,高中地理老师在设计相关的教学方案的时候,可以通过学生所熟知的周围的家乡拥有的地理环境渗透到地理环境中去,提高学生对地理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加深其对地理知识的记忆程度。在进行教学活动的同时也结合相关的知识内容与当地的环境再传播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活动中组织课外活动让学生在当地的气候特征、土壤问题和地质结构、湿度温度等方面的探索研究调查中,老师引导学生能够在学习相关的地理知识的同时也加深对家乡区域的理解。不但学到了地理知识,了解了家乡地理人文,还能够激发学生们对地理人文的热爱。因此,联系好实际的人文地理环境进行实践活动教学,让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现实生活中,同时也可以在探索地理环境中学习到新的地理知识。同时学生对地理人文有了更加直观以及更加深入的理解,学生对教材中的知识内容有了深入的、更进一步的理解和记忆。除此之外,也培养了学生探索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让学生们对自己的家乡有了不一样的看法,更加的热爱自己的家乡文化。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能够让学生对当地环境以及环保的问题展开了解,这样也使得学生们加强自身的环保意识并在将来付诸行动改善环境。学生在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中不但加深了知识内容的理解,培养了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培养了爱国爱家的崇高情怀。值得注意的是,在每一次的课外实践活动,都应该是由老师详细制定而得出的,学生在课外活动中要随时都记录好相关的注意事项和相应的地理人文数据和自然现象和变化的情况。老师在课外活动中,随机应变指导或以向学生提问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地理人文的探索和观察。在实际的课外实践活动中,老师尽可能的不要插手学生的任务,培养学生独当一面的能力,也培养学生能够独立自主解决困难的能力。

结束语:

总之,在高中阶段开设课外地理实践活动,不但能够让学生的体能得到锻炼,也能够加深学生们之间的感情以及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感情,同时还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地理人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学生在课外地理活动中也能够收获到探索地理的快乐,开阔自身的视野,对祖国大地产生浓厚的热爱,培养了学生热爱家国乡土的情怀。

参考文献

[1]甘立新,浅谈高中地理教材“活动”内容的教学处理[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08(07)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篇(7)

现代地理教学观中核心理念之一:提倡开放型教学,反对封闭型教学。纵观实际教学现状,不少一线教师对教材中形式多样的活动要求熟视无睹,安全问题、条件受限、时间不足等原因让地理活动徒有虚名,流于形式。众所周知,开展活动既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可以锻炼学生的能力,还可以将所学的地理知识与实际相联系。笔者设想,尽管开展地理活动有很多难处,但此事并非不可为。经常开展做不到,那就偶尔开展;大规模组织办不到,那就小范围组织;走出课堂不现实,那就在课内组织;平时时间紧,那就节假日组织。经过一年时间陆续探索和尝试,笔者发现有计划地开展地理小专题活动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丰富学生的地理知识,以及提升学生的地理素养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转变观念,立足现状,树立活动意识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是高中地理新课标中非常重要的理念之一。地理教师有责任去引导学生改变原有的学习方式,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传统的教育体制,教师处于绝对控制的地位,即使在新课程背景下,这种惯性依然很强,惯性不仅来自学校和社会对教育评价的原因,更主要的还是教师意识上的惯性。如何能够在现有基础上,更多体现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这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作为教师应有大教育的意识,片面追求学业成绩的教师不是一位合格的教师。教师除了重视学生的成绩以外,还应该着眼学生的未来,着眼于学生的将来发展真正所需的能力,还需要站在更高的角度去认识地理教育。通过眼下较为传统的地理课堂能为国家培养合格接班人吗?这样的反思应根植于每一位老师头脑当中。

浙江省新高考方案出台后,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许多人会以“平稳过渡”作为地理课堂丝毫不作改变的理由,这与地理课堂教学改革的初衷是相悖的,地理教师应该要基于眼前的实际做一些调整,微调胜过不作为。上学年,学校进行分类编班后,一个二类兼三类文科班“诞生”了,通过问卷的方式,了解学生学习地理的真正需求,通过对意见粗略统计,约三分之二的学生提到应在地理课上增加综合实践活动的机会,约三分之一的学生提出建议,要继续做好课前五分钟地理知识介绍的活动(原来班级曾经组织过)。经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及时向学生做了反馈,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予以高度的肯定,班级的《地理学习公约》应运而生,《地理学习公约》明确了一学期地理科学习的任务,地理学习的规范要求和方法等。同时明确提出开展三项活动,这种“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的方法,深受学生欢迎,尤其是学生所提意见被采纳后,情绪十分高涨,前期准备工作为小专题活动开展奠定了基础,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真切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意见的尊重,这就是最大的以人为本的体现。

开展活动的想法不谋而合,2008学年第一学期共策划了三项小专题活动。

二、积极探索,勇于实践,实施活动过程

(一)地理讲坛――让学生“讲”出来

地理讲坛,即每节课前五分钟,由学生提前一周时间准备与地理知识有关的内容,并利用课前五分钟向其他同学介绍。此项活动原来曾经开展过,通过师生共同努力进行了重新“包装”,向央视的百家讲坛看齐,品味得到了提升。由于原来的课前五分钟组织尚有较多的不足,如课前五分钟的主题与所要上的地理课内容偏离太远,甚至与地理学科毫无联系。为此,与学生协调对此做了调整,一是要求内容与上课内容尽可能的联系。比如在复习中国地理时,学生做了《美丽富饶的广东省》、《秦岭》、《天府之国》、《浙江地理知识》等主题;复习世界地理时,又出现了《马尔代夫》、《塞班岛》、《埋葬记忆里的土耳其》等;开设选修IB旅游地理模块的时,又有了《我曾去过的风景名胜》、《世界十大景区》、《玉环风俗》等。每次活动前,学生会事先做好PPT,事先拷贝到老师的电脑或通过E-mail发到老师的邮箱,课代表负责课前为每位同学准备一张打分表,课后进行统计,每节课公布上次讲坛的大众评分结果。每次讲坛结束后,老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要的小结,重点是表扬学生的闪光点,同时指出少许的不足。通过一个学期的活动,共收集了学生35个地理讲坛PPT。去年5月12日汶川发生地震,此时的教学进度刚好是复习世界地理,主讲学生征求老师的意见:是否可以改变他原来的话题来专门介绍汶川地震,他的这个要求不仅得到满足,而且还被特别表扬。该同学用了自己短短的五分钟时间第一时间向同学介绍了汶川的地震情况,他唤醒了大家的公民意识。之后,这个班级成了全校行动最迅速的捐款班级,并于第一时间交到了县民政局。这是地理讲坛的“额外收获”,也是对学生最好的一种德育。不少同学一开始上台表现的比较紧张,但经过几次的磨练,胆量越来越大,讲话时非常从容,从会紧张到不紧张这就是非常实在的能力提升。

(二)野外考察――让学生“做”起来

峦岩山离学校只有不到四公里的车程,又名棋盘山,海拔140米,是一处完整的地层剖面。 峦岩山得名于“山愈秀而岩益奇,岩益奇而峦愈趣”。这么一处不可多得的旅游地,许多学生并不知晓。到峦岩山做一次野外考察的设想,得到学生的普遍赞同。为了使这一项活动有别于学校的春游活动,老师事先进行了踩点,选择了考察路线,确定了考察主题,利用上课时间,选用视频资料进行介绍,让学生加深对该景点的了解。确定的考察内容包括:①土壤剖面制作;②学会识别火山凝灰岩;③何谓植物入侵;④野外如何根据植物长势判定盛行风向;⑤从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看经济发展;⑥佛教文化初探。利用周六一个下午的时间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考察。由于天气炎热,为防止中暑,为每位学生准备了一瓶的饮用水,一顶太阳帽,一些常备药品,以及制作土壤剖面的工具。活动中学生们汗流浃背,饶有兴致的向老师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很多问题并没有找到答案,但能够产生问题就是一种成功。如峦岩山的岩石是怎么形成的?峦岩山开发为旅游地的优势条件和限制因素有哪一些?当学生用相机拍那些形态奇特的岩石时,老师及时指导学生在岩石的边上放一些诸如钥匙、笔、数码相机皮套等参照物;当学生学着做土壤剖面时,现场可以教会学生在层与层之间插上小木条……预设无法全部预知所要发生的一切,野外考察活动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再精心的预设也无法预知整个活动的全部细节。组织考察活动中,难免会发生诸多的“意外”,当“不速之客”出现时,老师要有心理准备,灵活应对,而不能一味拘泥于活动前的准备,恰恰有时可以巧妙利用意外的“生成”,这样反而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地理论文――让学生“写”下来

一年一度的“地球小博士”的活动是中国地理学会针对小学生、中学生举办地理知识普及活动,2008年的小博士活动征文是有关于“节能减排”为主题的小论文评比。同样,前期做了发动,明确活动意义和组织程序。结合学分认定的要求(此时已经完成了环境保护选修模块的学习),除了进行模块的知识测试之外,外加一项小论文写作。学生对撰写小论文,普遍感觉难度很大。为此,老师多次向学生介绍小论文的写作方法,如切入口要小,主题要鲜明,其中要渗透个人的想法,同时也有参照别人的论点,最后再用相对术语方法来表述。第一次上交的小论文质量不高,为了真正体现对学生的帮助,老师不止一次的修改学生的“小论文”,看到老师对自己的评价和修改意见,大部分学生进行了二次修改。修改后的论文在老师要求下,每位同学要将自己的小论文输入到电脑,用邮件形式发送到老师的邮箱里。通过这一次小论文写作,学生撰写小论文的技巧得到锻炼,其次培养了学生上网查阅搜索资料的能力;再则,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成功体验非常明显,尤其看到小论文既将被“出版”(编订成册)时的那份成就感。他们写下的不仅仅是“节能减排”,他们也写下了自己的成长历程。

虽然笔法稚嫩,但撰写小论文的心理体验却不容忽视。撰写过程中,学生调动和运用了自己的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也有所提高。同时也提出了必要的论据,论证相关的地理问题。并尝试了运用科学的语言,正确的逻辑,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三、及时总结,认真反思,提升活动内涵

小专题活动一般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小――生命力强

一学期安排三项小专题活动,并没有对地理教学造成冲击,这样的安排密度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地理的一种变化和创新。小专题活动之所以能够开展,一是因为占用的时间不多,可谓是细水长流,如地理讲坛,每节课的五分钟(有时要少)不影响课堂的整体进度,因为围绕的话题与上课有关,他成为了课堂的有机组成部分。小论文的撰写没有在字数上具体要求,自然不会让学生有像写作文一样的压力,同时它培养了学生科学表述的能力,一方面不占课堂时间,同时也培养部分学生运用计算机的能力,减少用电脑聊天打游戏的时间,增加了用电脑学习的时间。

(二)专――地理性强

地理小专题活动无一例外都与地理学科紧密结合。由于地理学科的独特之处,上通天文,下达地理,包罗万象,因此可以联系的要素很多。在地理野外考察时,有一些环节的设计并非现行教材要求的,如简易的土壤剖面的制作、简易的岩石硬度测定方法、地理摄影等。但通过这些活动培养学生观察地理事物的能力,以及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却是在课堂所不能及的。小论文的撰写看似在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事实上,对学生的“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基本技能、描述和阐述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三)活――操作性强

以上三项地理小专题活动的共同特点是能够随时开展,也不存在时间上的先后序列,可操作性很强。可以“嫁接移植”也比较方便,只要是拥有课堂的机会,就可以举行相类似的活动。许多时候不是根据地理学科要求设定活动,而是从实际条件出发来选定活动。如地理讲坛和小论文撰写,只要老师提出要求,稍作策划,学生随时随地都可以开展。另外,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地理环境,只要我们用心观察,周围一定会有可供野外考察的地方。

通过尝试,小专题活动尚存以下三个方面的不足。

(一)小专题活动与活动之间的整体性不强,缺少统一的规划。今后应该旨在形成比较稳定的活动体系,分阶段有步骤的实施,避免随机性,活动最好能够形成稳定的教材,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一部分;

(二)忽视了学生的差异性。在活动组织中,由于个人的阅历,地理学科储备知识量的不同,总会有一些学生不能全身心的投入,导致时间的浪费。统一要求的活动,不能让每位学生有收获,个别学生总是充当旁观者的角色;

(三)活动组织与升学之间的潜在“矛盾”。进入高三以后,绝大多数学生对组织地理小专题活动还是比较感兴趣,但由于小专题活动对于学业成绩的提高不能起到一个立竿见影的作用,所以在进入高三的高考复习后,不得不放弃原来的一些做法回到课堂教学的老路;

地理小专题活动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广泛性和实践性,类型多种多样。在我国的县级行政区一般都设有城建部门、旅游局及气象站等行政部门,这些部门都可以成为我们小专题活动的场所。地理活动的开展,可在校外,可以校内;可以室外,可在室内;可个别自愿参与,可全体学生参加;可集中时间进行,可持续长期活动,种类形式多样。除了上述活动之外,地理教师还可以组织地理观察观测,乡土地理调查,地理课外阅读和写作,以及地理竞技活动,地理专题讲座、地理墙报、地理网页设计、地理游戏等。作为中学地理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推动地理小专题活动的开展,让学生的学习也能够变的丰富多彩。

参考文献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篇(8)

一、开展学生实践活动的必要性

从学生的特点来说,他们的个性各不相同,学习欲望和接受能力、兴趣爱好和自控能力也都大相径庭。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应该做到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及规律,充分认识到学生发展的差异性,更多的去注重整体教学和个性的培养,才能在教学特别是课堂教学中取到较好的传输知识的效果。作为十五、六的孩子,正处于人生黄金期的他们正在一步步走向成熟,开始更多的通过自己而不是家长和老师来加深对身边事物的理解,他们更多的是通过自己去体味未知的事物,并从探寻未知事物的喜悦中加深对世界的理解和提高对探求的渴望。针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变得尤为重要。

地理相较于其他课程来说,更为贴近我们的日常生活,是真正与我们息息相关的一门课,这位学生实践活动的开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随着科学技术地突飞猛进,学生在课堂以外也可通过影视、电脑等,更加清晰直观的感受到地理学科的博大与趣味性。而这趣味性,正是老师引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的关键。如何通过引起学生对地理课题的兴趣,引导他们在课下通过网络获得大量的信息,自主地进行探索是地理教学中成功开展学生实践的良好开端。

二、开展实践活动的形势与方法

关于引起学生对于地理内容的兴趣,更多的参与到实践中来,以下提供几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思路:

1.课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实践

每当临近下课,把下节课可能用到的知识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激发他们对于未知事物的自主探索精神,并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自主甄别信息的正确性同时加深对它的感受,使问题在不知不觉中由浅入深、由感性到理性、由静止的死知识转变成鲜活的事例,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收集信息并鉴别的能力得到有效地提高。

2.利用有关图片、课件和影像等资料丰富学生的理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同学们课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和鲜活事例后,在课堂上极其死板地转化为枯燥的文字板书出来,无异于为同学们在课堂上演奏了一首催眠曲,让人昏昏欲睡。适时出示图像、视频,不仅能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基本能力,同时也可以对比学生在课下自主收集的相关信息,找到学生思维的局限与盲区,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突破时空条件的限制,身临其境。只有这样,才能让记忆深刻而持久,不易遗忘。

而且,不能否认的是,地图这一工具,是地理学科的骨架,就像化学周期表之于化学一样,许多地理现象和规律都储存在地图之中。老师在引导学生一起读图的同时,也通过这一媒介使学生不知不觉中学会了老师地理思维的方法。动态云图可以显示出更多的信息,也更加的形象、生动。可以向学生展示雨云,气团的运动,台风的形成与运动。更加直观的展示地理学中的气象学知识,这是传动的教学方式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会极大地引发学生的讨论与兴趣。

3.利用史实、典故来串联知识点

利用引人入胜的地理典故导入新课或是联系两个知识点,都可以取到很好的效果。比如在讲到“密度流”这一知识点时,可以由洋流助战这一战争史实入手。这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这些地理现象的认识,还可以拓宽学生们的知识面,同时提供给他们一种行之有效的学习经验,提高他们的联想能力。

4.数据的收集和处理

地理并不是一门纯文科内容的科目,其中大量的统计数据更加直观的体现出一个地理现象的成因和发展趋势。利用与新内容有关的统计数据来引导学生们一同来处理和分析可以增强学生们对信息处理的能力,更重要的使学生有一种代入感和成功得出结论的成就感,这些对学生在地理教学中的主动性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比如,在讲“环境问题产生”时,为学生们提供世界森林消失的速度、水资源消耗的速度、沙漠化进程以及年垃圾排放量等一组触目惊心的数据时,学生们往往会产生更为深刻的反响,认识到防治环境污染、保护地球生态的重要性。

当然,最直接意义上的实践就是走出教室,让学生们用心去体会、用手去触摸、用眼去观察。独立自主地从中获取信息,从而得出结论,这是实践活动最高层次意义的体现。但要做到这样的教学是很难的,首先我们可到达的地方实在有限,局限于一个狭小的空间里显然得不到正确的探知;其次,正如前所述,每个学生的个性都不尽相同,这样足够放松的教学方法可能荒废一些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但定期举办个一两次还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合理的评价方式对开展学生实践活动影响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篇(9)

在新课改实践过程中促进学生素质能力等的提升成为高中地理教学首要完成的任务,同时新课改的规定使高中地理教学需要不断结合国内外先进的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探究,找寻适合高中地理教学的方法。活动教学法以其独特的活动形式、丰富多样的课堂结构等优势逐渐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推广起来,但是在实施活动教学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其暴露的不足,还需要特别注意并采取有效的措施,这样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活动教学法的概念

在活动教学法中多元理论被广泛应用起来,有效地帮助教师更好地利用课堂教学活动把地理知识融合在活动过程中,或者利用多媒体等技术直接创设利于学生学习的活动情境,促使学生获取高效学习的方法或能力,这便是活动教学法。高中地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用好活动教学法能把课堂知识内容转化成促进学生发展学习的兴趣和能力的综合性活动,用各种活动串联课堂可以锻炼学生的参与能力和合作思维。

二、活动教学法在高中地理教学实践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在活动教学法的实施中很多学校和教师不能根据地理教学材料或者内容设计活动,导致整堂地理课不能高效进行。(1)教师忽视学生在课前预习。(2)教师重活动,轻指导,导致教学不平衡,学生发展受阻。(3)学生习惯不良,组织纪律等各方面自控能力弱。(4)活动开展中对目标的理解和把握不到位,浪费精力,收效不高。(5)活动安排没有兼顾集体与个别活动的统一。(6)教学条件有待进一步加强完善。

三、高中地理教学中加强活动教学法应用的措施

1.以活动目标的规划建设为中心

在新课改时期,高中地理教学利用活动教学法时很容易在经验主义和拿来主义的影响下出现“照搬”行为,这主要是因为教师对新课程标准理解有误区,在活动教学法实施中应该相互印证和发展,需要紧密结合两者的要求,一切围绕活动目标建设为中心。在活动教学法实施前学校就应该制订校级发展具体的目标;用明确的校级目标促进教学学科的目标建设与活动开展;设定教学目标促进学生的学习。

2.活动建设以师生为基本点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有很多事物或者现象是抽象的,教师在过去需要用很长的语言或者演示等方法才能把知识内部的规律或者现象之间的联系等传递给学生,这样使学生学习到的地理知识是很有限的。活动教学法则是安排具体的活动来承载事物规律或者联系,需要学生通过教学的活动、实验等探究活动,学生便能在活动中清晰感受抽象的内容,但是有很多事物或者现象却又容易受到教师水平、学生学习的态度等因素的影响,学生在活动中很难理解较难、较抽象的物理知识,因此,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还要严格从学生的学情进行活动教学,用高效的活动突破重难点,把活动建设的基本点确定在广大师生身上。

3.活动教W法实施中加强教师的引导

高中地理教学开展活动教学法实践工作不能缺少教师言传身教的指导作用,这就使教师在活动开展过程中需要发挥自己的语言、动作等引导功能,切实做好新课改时期引导者的工作,用细致的语言和符合实际的动作等引导学生的学习思路。然后指导学生跟随活动开展的步骤过程观察活动进行的顺序或者操程中的现象,掌握地理知识和规律。同时,一边在活动中用语言帮助学生理解活动对象的主要特征,如何把握这些特征的由来、作用等,这样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主要变化方面和未来发展变化等过程。这种讲解、引导结合的形式才能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方向,有目标,其观察能力、推理能力、表达能力等能力才能得以发展,这样做就能把教学目标和新课改时期的课程标准融合在教学活动中。

4.教学中把握活动的适时、适度

在高中地理课上,教师的活动教学法不可能全程开展活动,只能在适当的时机和适当的时间段使用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因为高中地理课堂的时间都是有限的,教学不可能整堂课地灌输式教学,因此,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地传递地理知识,促进学生掌握地理知识和规律,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有针对性地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展,留足学生练习的时间和反馈纠错等时间,这样才能让学生进行高效的学习探究活动。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篇(10)

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注重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鼓励学生在自己熟悉的环境资源中进行学习探究。这样的教学模式,一方面能更好地使用教材文本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熟悉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能激活学生学习的思维,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

笔者以为,利用校本课程资源,鼓励学生走出课堂,主要体现在:(1)使用好文本教材,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有所收获和积累;(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3)帮助学生建立具有生活化的学习思维,以满足提高他们学科素养的要求。

例如,在湘教版(下同)高中地理二“土壤”专题教学中,笔者利用本地的土壤特点,鼓励学生自行组建“土壤”研究性学习小组,开展如下的教学步骤:(1)要求学生运用多元化的方式来查阅本地土壤的特点,并且能够提供一定的证据;(2)教师布置思考探究题目:①本地土壤的特征是什么?其形成的条件是什么?②本地土壤的性质特征是什么?③为什么土壤会有肥力,本地土壤适合什么作物生长?(3)要求学生在实践探究活动的基础上写出一份调查报告。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高知识和技能。

2.运用课堂学习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走进社会

人类和地球的彼此关系是新课程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要内容。因此,教师要让学生走出课堂,充分领略自然的风光。这样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养成活学活用的良好习惯,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进一步地深化在课堂上所学习的知识。

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运用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创设一种有助于探索研究的开放的情景,使学生围绕这种特定的主题主动地探索、加工处理信息并应用。运用课堂学习知识和技能,带领学生走进社会,主要表现在:(1)充分地了解本地与此相关的教学内容;(2)引导学生充分地关注周边地区社会生活热点,以激起他们参与课堂实践的信心;(3)鼓励学生尝试和探索运用多元化的思维模式进行实践探究。

例如,在湘教版在湘教版第二册“全球气候的变化”的教学中,笔者通过如下的方式进行教学:(1)播放与文本教学内容相关的画面,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2)通过走访当地的气象部门了解本地的自然气候,并且根据所提供的信息绘制一幅气象发展的走向图;(3)带领学生观察本地的天气变化情况,并运用自身的知识和技能来解决相关的问题。利用学生的课外研究性成果进行课堂教学,一方面能够培养学生关注家乡、热爱家乡的情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另一方面有助于学生的实践活动更具有丰富性和发展性。

3.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的开放性学习思维

地理课程的综合发展性告诉我们,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积累一定的知识,不仅能够满足他们学科学习发展的需要,还能够缓解课堂教学中紧张的教学氛围。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思维模式,一方面能够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大自然,让课堂所学的知识成为他们实践活动运用的动力,另一方面能够让学生在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增强自身的学习情感体验,培养他们丰富的知识思维能力。

注重活动过程体验,培养学生开放性的学习思维主要体现在:(1)能够让课堂所学内容得到充分的运用,让学生明白“实践出真知”的道理;(2)能够让学生的学习思维和技能得到成分的发展和提高,满足他们学习发展的需要,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3)能够让学生的地理知识和技能运用于课外,使得彼此的链接成为发展和提高他们知识技能的桥梁。

在课堂教学中,注重活动过程体验能够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丰富,让他们在各种不同的活动的过程中有所积累,有所发展和提高。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不同程度、不同智力等心理特征进行实践活动,让他们的学习激情始终能够保持高涨;选择适宜的课外活动方式、类型和内容,分别组织他们参加不同的活动,使全体学生都能在自己的起点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学科素养的发展。

总之,在新课程高中地理课程教学中,教师依据教材文本的内容,运用实践活动的教学方法,一方面能够激活学生学习地理的主体性,增强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另一方面能够培养他们正确的问题探究能力,提高他们的学科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普通高级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7.

[2]李端蓉.新课程下中学地理实践活动课的实施探讨[J].龙岩学院学报,2005,(11).

[3]董鑫,陈俊玲.浅谈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开展实践活动的作用[J],成都教育学院学报,2005,(07).

高中地理实践活动篇(11)

美国著名教育家杜威认为,要保障人类经验的传承和改造,学校教育必须为学生学习知识提供一定的材料,而他们要真正获得真知,则必须通过运用、尝试、改造等实践活动获取,只有通过具体的“做”,才能达到改造个体行为的目的。高中地理必修1涉及自然地理知识不仅广泛而且抽象,如地球自转运动产生的地方时差异和地转偏向力、地球的公转产生的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三圈环流的形成等,由于时间尺度和空间尺度跨度大且地理事物的发展过程往往是多个地理要素综合发展而成的,综合性强。这对高一新生来说难度很大,若不借助一定的实践活动,学生要理解这些知识颇为困难,更谈不上应用。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直接或间接地给学生设计一些能直接体验学习的机会,以此帮助学生消化与掌握知识。

例如地理第一章节地球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若教师只单纯叫学生死记硬背“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那么学生在分析实际案例时,如地转偏向力对河流两岸侵蚀力度的影响,即河流南岸或北岸、东岸或西岸的侵蚀情况时,往往会出现记忆混乱,记不清左偏还是右偏而无法正确判断河岸的侵蚀状况。这种抽象的模糊的概念只叫学生死记硬背,到学生真正要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时,往往忘记的概率比较大,或者无法真正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要是教师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获取知识,学生就能更扎实地掌握和应用知识。例如针对地转偏向力这个知识点的学习,教师可以借助一个小型地球仪及一滴墨水,课堂上让学生亲自操作,完成实践操作活动,体验地转偏向力的存在,即叫每桌同学准备一个小地球仪,让地轴垂直桌面且北极在上,先在北半球高纬度处滴一滴墨水,不转动地球仪,观察墨迹流向。随后自西向东转动地球仪,以同样的方法滴墨水,再观察墨迹发生什么变化。当南极在上呢?通过这些实践操作活动,学生切实感受到地转偏向力对水平运动物体的影响。通过主动体验不仅发现了问题,发现了规律,而且增强了记忆,提升了能力。学生完成这个实践活动后,对地转偏向力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直观的体验认识。在此基础上,不难运用地转偏向力的理论知识分析其对河流两岸的影响,比教师单纯传授要快而有效。

又如背斜顶部和向斜槽部的张力与压力抽象难懂,教师总是抱怨学生千教万教也教不会。教师是否考虑过转变角色,让学生自己体验学习,自己轻松坐等收成呢?可以让学生用一块海绵分别做向上拱起和向下弯曲,分别观察顶部和槽部海绵空隙的大小,并分析其形成原因。虽然只是简单的操作体验学习,学生瞬间明白受张力作用,海绵孔隙加大,受压力作用,孔隙变小,进而更深层次地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如隧道为什么要在背斜处开挖,一方面背斜天然呈拱形加上顶部受张力作用,不易塌方,另一方面背斜排水条件好、安全性高等。

除此之外,还可以叫学生通过制作模型体验学习,如三圈环流教学,可以叫学生结合地转偏向力制作三圈环流模型,在制作过程中学生深刻体会到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形成原因,从而快速掌握该知识点内容又便于学以致用。

对于不同知识点,我们要善于挖掘生活地理事物和现象,为教学服务,除了课堂操作体验外,还可以借用生活事例体验学习,让学生始终处于体验学习的过程之中。诸如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可以借用稀饭和干饭体验冷却快慢;隆冬的夜晚,晴朗的夜晚比阴天更容易结霜冻,体验大气逆辐射的保温作用等;溯源侵蚀可以借助矿泉水和沙堆体验侵蚀的形成过程、冲积扇可以借助书本和沙粒体验其形成等。只要善于挖掘,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在课堂上完成相应的体验学习活动,或者借助平时生活体验为课堂教学服务,都能给教学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省去无法到野外实地考察的麻烦。

二、实际应用学习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陶行知先生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学生在系统掌握所学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后,能否联系生活实际,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生活实际问题,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直接反映课改的新理念是否实现,是否培养学生相应的地理核心素养。因此在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后,教师要充分鼓励学生利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地理技能解决身边熟悉的地理事物或地理现象,通过实践让学生真正达成对知识的掌握与理解。例如在地理第一章节,学生掌握了不同季节全球各地的日出和日落方向后,本校一栋学生宿舍楼刚好坐北朝南。但宿舍过道在中间,把宿舍分南北两间。我就地取材叫学生分析为什么朝南的宿舍更受青睐。学生根据冬夏季日出日落方向的差异及正午时刻太阳方位和高度分析得出朝南的冬暖夏凉,而朝北的恰好相反。有了这样的实践基础,学生纷纷在课堂上讨论分析本县新开发的几个楼盘的光照优劣,以此进一步叫学生分析本校高三教学楼(坐北朝南)北侧的停车位,在夏季哪些停车位更好。通过课堂实践检测,学生对太阳不同季节、不同时刻的方位有深刻的认识,并培养真正能用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实际的能力,所学知识更牢固,解决学生对日出日落方位难学的困惑,并且真正学会运用知识分析生活实际问题,形成必要的地理核心能力。不同的学校定有不同的地理事物或?F象可供学生在课堂检测,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挖掘与应用。

三、??验操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