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通信电源概念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8:04

通信电源概念

通信电源概念篇(1)

中图分类号: TN86?34; TM4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373X(2017)02?0149?05

Abstract: In order to solve the cooperative work problem of the multiple modular power supplies, the concept and architecture of the intelligent power supply are proposed. The intelligent power supply includes three key technologies of the modular power supply, real?time local area network and intelligent control. The three technologies are analyzed. On the basis of the architecture of the intelligent power supply, a parallel operation system composed of three DC?DC circuits was designed and tested. The control of current sharing and efficiency optimization was realized with the system. The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experiment results verify that the intelligent power supply is an effective, general thought and method to solve the cooperative work problem of the multiple modular power supplies.

Keywords: intelligent power supply; modular power supply; parallel system; real?time local area network

0 引 言

传统的电源(本文电源一词指广义的开关电源)是集中的、定制的模式,即负载有多大功率,配套的电源就设计多大的功率,这种模式有如下弊端:定制的模式不利于生产的组织、管理;集中的电源一旦出现故障,整个系统就会失效。为了克服这些弊端,分布式的模块电源应运而生。模块电源由多个标准的电源模块经过并联或串联后一起协同工作,给负载供电,电源的总功率会留有一定的冗余,如果某个模块出现故障,系统会自动关闭故障模块,并不影响整个系统的工作。与传统的集中式电源相比,分布式模块电源具有上述显著的优点,因此近年来得到重视和推广。但是,模块电源在使用时需要解决好各个电源模块如何协同工作的题,这其中的研究热点包括:并联时,如何解决好负载电流在各个模块之间的分配、如何提高整体效率及可靠性等问题。对于这些问题,前人已经做了很多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文献[1]研究了DC?DC并联均流的模拟控制方式,提出了减小模拟系统控制误差的方法。文献[2?3]研究了DC?DC并联均流的数字控制方法,采用电压外环、电流内环的数字双环控制,加平均电流调节取得了较好的均流效果。文献[4?5]提出了按照各个并联电路的效率确定电流分配系数,并提出了建立效率模型和进行在线参数估计等方法,这些方法在进行电流分配的同时,提高了整体效率。文献[6]研究了DC?DC并联系统在模块热切换时过电流的抑制策略,这进一步提高了系统可靠性。以上文献成果各有其闪光点,但是这些成果往往是就事论事,本文试图从智慧电源这个更广阔的角度来看待模块电源并联时电流分配、效率优化等问题。本文以DC?DC模块电源并联运行的电流分配、效率优化问题为例,提出了智慧电源的概念、组成架构,并设计了一套基于智慧电源架构的DC?DC模块电源并联运行系统,成功进行了电流分配、效率优化等管理。

通信电源概念篇(2)

红五月伊始,创业板、中小板的小盘高成长股票率先进入了牛市征程。5月上旬的市场表现最为出色的首推特斯拉电动车概念和TMT概念股,这是5月的投资主线。

第三次新技术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电动汽车的登场,被誉为汽车行业的“苹果”,美国电动汽车产业“特斯拉”的单季骄人业绩和市场追捧,引发了国内证券市场电动车产业链的“苹果风暴”。特斯拉概念股的炒作,首先受益的必然是特斯拉产业链的成员,金瑞科技研发的镍钴铝锂是特斯拉的间接供应商,以连续4涨停方式确定了特斯拉概念股总龙头的地位,南洋科技因电池隔膜紧随其后;其次,特斯拉成功的秘籍是电源管理,电池路线与众不同是特斯拉成功的关键,其商业意义意味着电动汽车商业化进程超于预期。对于A股来讲,中日韩三大锂电市场大国意义非凡。均胜电子、拓邦股份为代表的电源管理概念股连续涨停,另外,以江苏国泰、新宙邦等锂电材料概念股,以比亚迪、一汽轿车为龙头的整车概念股更是涨停不断。面对电动车概念股的盛宴,笔者认为:具有更大技术优势、资源优势、规模优势的电动车概念股是年内最大的主题投资机会,寻找A股市场上的“中国的特斯拉”成为市场当前的焦点,相信市场会沿着锂电材料、电源管理、BMS、电机电芯、充电桩、锂矿资源等细分行业继续挖掘炒作。

TMT是科技、媒体、通讯的简称,TMT概念股继续演绎节前的强势上涨,从盘面上看,小盘新型电子消费概念股仍是主力资金主要进攻方向,从影视传媒到手机游戏,从手机游戏到互联网多媒体,市场的炒作脉络十分清晰,相关个股全面进入主升浪。移动互联网概念股恒信移动、三五互联为龙头连续5涨停,天喻信息、北信源、中瑞思创、中青宝等紧随其后,传媒概念股华谊兄弟、乐视网、人民网更是迭创新高。

展望未来股市的投资思路,笔者认为在新时期下中国经济的升级版,就是以新消费替资作为国民经济的驱动力,反映在股市上,就形成了新科技、新生活、新经济三大主题投资。在投资思路上,笔者建议投资者要围绕以产业结构转型带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为核心,重点关注TMT、电动汽车、环境保护、生命科技、海洋军工五大主流热点的投资性机会。

展望下周,笔者继续看好特斯拉电动车概念股的大题材炒作,中线关注移动转售概念股的突破机会。

通信电源概念篇(3)

市场风云突变。沪深市场在上周五跳空下跌后,正式宣告春季行情的终结,特斯拉、油气改革、移动支付概念股成为本周市场难得的亮点。

互联网巨头进军移动支付领域,移动支付概念股迎来爆发年。据媒体报道,苹果正在推出移动支付解决方案,以便IOS用户可以通过iphone 、ipad等设备来购买实体物品和服务。本周召开的巴塞罗那世界通讯大会上,万事达公司宣布收购移动支付平台商C-SAM,且推出MasterPass电子支付方案,为开发者提供更多支付应用选择。国内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近年来致力于微信服务并推出了微信支付,而二维码支付凭借其时尚、便捷的客户体验,在支付领域广受青睐。进入2014年以来,以高鸿股份、东港股份一月呈现连续暴涨之势,本周市场在新国都五连板的示范作用下,以证通电子、新大陆为代表的移动二维码支付双星闪耀,携手星网锐捷、东港股份成为移动支付概念股新生力量。笔者认为,移动支付概念股潜力巨大,二维码作为一种线下和线上传感器,是未来生活消费便捷的替代方式,二维码移动支付或将成为新流行的支付方式,建议投资者挖掘移动支付潜力股。

特斯拉喜迎多重利好,充电桩点燃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投资热情。国际市场上,特斯拉汽车超级充电站计划下月即将揭晓,特斯拉准备耗资20至50亿美元建造全球最大的电池工厂,特斯拉股价再创新高等利好不断。国内市场上,受北京市将首次大规模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年内布局1000个公用快速充电桩的,未来将在中心城区打造服务半径平均5公里充电圈的事件驱动,充电桩概念股一马当先,锂电池、新能源汽车再掀炒作狂澜。本周市场,以上海普天、动力源为龙头的充电桩概念股连续涨停成为新的领军人物,以新宙邦、众和股份为代表的锂电池概念股,以金轮股份、比亚迪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概念股,掀起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二次辉煌。笔者认为,特斯拉作为市场最大的人气股,后市将面临个股分化,建议投资者对具有中线趋势的龙头品种跟踪操作,回避纯题材炒作个股的风险。

治理雾霾新举措迎来智能电网的崛起。从国家电网公司获悉,我国将规划建设12条治霾跨区送电通道,让雾霾频发的中东部地区少燃煤多用“远方来电”,最早一批送电通道将在2016年建成。本周市场,赛为智能巨资购买深圳金宏威公司股权连续4连扳,成为智能电网的新龙头,中国西电、天威保变、和顺电气、国电南自涨停开启智能电网上升之路。笔者认为,智能电网作为缓解大气污染的方法之一,后面还应有具体的实施规划利好支持,智能电网概念股还是具有上升空间的,故建议投资者以中线投资眼光逢低介入为宜。

展望下周热点,2014年国际云计算和应用展3月初在北京召开,本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小组会议首次会议召开,强调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事关国家安全和国家发展,事关广大人们群众工作生活的战略问题,提出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网络强国的目标。故笔者短线看好网络强国概念股,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

通信电源概念篇(4)

1 引言

互联网的产生和发展可以称得上是20世纪的最后10年所出现的最激动人心的事情。随着网络对社会全方位影响的不断扩大,国内外专家学者从各种不同角度对虚拟网络世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各种新名词、新概念,如虚拟社区、网上社区、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这些概念有些是重合的,有些是有差别的,但是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因此在使用这些名词时有着很大的随意性。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去定义它们,怎样界定它们的联系,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又有着什么样的包含关系,困惑着许多人。本文旨在通过对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其相关概念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它们的差别,以期更好地理解这些概念,纠正这些概念认识上的混乱。

2 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等概念的形成与发展

2.1 虚拟社区的产生与发展

虚拟社区的雏形,在万维网发明以前就出现了,实际可追溯到1984年Brand和Brilliant创建的The Well(Whole Earth Lectronic Link,全球电子讨论链),主要用来实现“虚拟邻里关系”的交互式讨论和协商,1990年Well引进Cyberspace的名称,虚拟社区开始进入世人的视野。随着互联网的出现,虚拟社区迅速发展。从最初的电子公告版到新闻组,从网上聊天室到在虚拟社区服务器上构建自己的主页,一大群素昧平生的人由趣味相投而经常在线聚会,“匿名”的乐趣和摆脱空间限制的信息交往自由,使众多参与者在这个网络上构筑交流个人经验、分享兴趣的虚拟社区。随着虚拟社区的成熟,人们开始大规模地在网上集结、传文件、讨论和聊天,使用者因此获得了真正社会交往意义上的网络传播的乐趣。与此同时,虚拟社区自身的扩张也极其迅猛。一个典型的例证是:1994年由David Bohnett创建的Geocities社区网站,到1998年3月,其访问人次已达1 420万,1999年时,已拥有350万个会员站点。

在中国,虚拟社区也是由BBS和新闻组起步的。通过BBS和新闻组,网民可以实现一种一对多或多对多的交流。1997年10月,“网易”在国内第一个创建虚拟社区服务,“新浪”也随即宣布把虚拟社区作为主攻方向之一。而成规模的应用意义上的虚拟社区的出现,则是以1998年3月大型个人社区网站“西祠胡同”的创办,和1999年6月创办于美国硅谷的“全球华人虚拟社区”ChinaRen的登陆为标志的。其中,“西祠胡同”成功地发展了以讨论版组群为主导的社区模式,而ChinaRen则第一次以聊天室为核心,开发了游戏、邮件、主页、日志等一系列的以用户为中心的服务内容。由于地缘政治、意识形态、社会形态等方面的特殊原因,中国的虚拟社区的发展速度和繁荣程度一直十分引人注目,它们大多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多功能、立体化的社会交往空间。这些虚拟社区所涉及的分类主题和交流主题,涉及了实在化的当代社会的几乎所有重要现象和事件。正是在共同探讨相同和相似主题的过程中,虚拟社区加大了社会阶层的凝聚力,它们不仅体现为地区、人群、阶级的汇聚,有时甚至反映了民族情绪聚合的观念水平。

2.2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与智能化社区概念的产生

电子社区这一概念的提出实际可追溯到美国最初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即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II)。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在其1993年2月向国会发表的“国情咨文”中正式提出了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设想,旨在建立“一个能给用户随时提供大量信息的、由通信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以及日用电子产品组成的无缝网络”,使分布在全美各个地区的社区成为真正的智能电子社区。之后美国《大众科学》杂志对此又作了一个系统的概说,构筑了一个美国电子社区发展的全景图:一个前所未有的、全国性的和世界性的电子通信网,它能把任何人与其他地方的任何人联系起来,并提供几乎是任何种类的可视化的电子通信。用户可以把计算机、交互式电视、电话这三种不同属性的设备结合起来,把这种装置与电子通信网挂钩,传呼机、移动电话等数字式电子通信工具也可以与通信网相连。能够提供远程电子银行、教育、购物、税收、聊天、下棋、电视会议、医疗、图文电视、数据广播、信息查询、电子邮政等服务。美国政府的设想,在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讨论“地球村”和“数字地球”、“数字城市”、“数字社区”的热潮。

随着计算机、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得到空前的应用,信息技术本身已经溶入全球国民经济,乃至人们的生活之中。支撑信息技术的平台就是计算机、通讯技术,其具体表现基本形式就是数字化。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必将通过交流才能产生价值,另一方面,信息作为资源在现代经济活动、人民生活中蕴藏巨大的需要,这就势必需要一个数字化的平台。包括数字城市、数字社区、数字岛、数字细胞等概念的提出,无非都是为数字化信息在各个不同空间区域为信息共享、交流及延伸出来的服务提供系统通道。信息要进行广泛的传播,是需要社会有机的综合。在城市,人们生活和活动的空间是城市,体现信息化的是城市骨干网;城市骨干网与下一级应用子网的连接能通路,重点在系统网络体系的构造,或作为基础的支撑,为各个应用的基本单位社区提供连接。而信息交流和产生价值需要具体的应用层的支撑,这些应用和增值将是依托社区为基础,那么数字化社区的概念应运而生。智能化小区是随着数字化社区的发展而发展来的。数字化社区包括了智能化社区。

3 虚拟社区、电子社区及相关概念

3.1 虚拟社区与网络社区

虚拟社区是一个不断发展的概念。最早提出“虚拟社区”这一个概念的是英国学者Howard Rheingold。他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以虚拟身份在网络中创立的一个由志趣相同的人们组成的均衡的公共领域。其实虚拟社区的概念核心来源于“虚拟现实”,虚拟现实是指计算机创造的所有环境。在虚拟现实中,人们再也感觉不到习以为常的上下、左右、前后的方位概念,唯一实在的就是它的物理外壳——计算机、网线、外部设备等,而通过这些工具展示虚拟现实具有模拟性、互动性、人造性、身临其境、远程展示以及网络化交往等特点。从虚拟现实出发引申出了虚拟社区、虚拟社团、虚拟城市、虚拟国家等一系列基本概念。1993年Howard Rheingold又在著名经典之作《虚拟社区》一书中,将虚拟社区定义为:一群主要媒介为计算机网络,彼此沟通的人们,彼此有某种程度的认识,分享某种程度的知识和信息,相当程度如同对待友人般彼此关怀所形成的团体。

Fernback和Thompson在1995年将虚拟社区定义为:通过既定领域内的不断联系,在虚拟空间中形成的社会关系。Balasubramanian和Mahajan在2001年对虚拟社区做出如下定义:虚拟社区是具备四大特性的任何实体,即人的聚合体、合理的成员、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和社会交流过程。尽管他们对虚拟社区研究的侧重点不同,但都一致同意使用“虚拟空间”这一关键要素来界定虚拟社区。

国内对于虚拟社区没有权威统一的定义。杜骏飞认为:虚拟社区,或称为网络社区、虚拟社群,它并非是一种物理空间的组织形态,而是由具有共同兴趣及需要的人们组成、成员可能散布于各地、以旨趣认同的形式作在线聚合的网络共同体。而戚攻和邓新民认为,网络社区在网络社会中具有一般社区的实体表现:第一,网络社区是一个空间单位;第二,网络社区存在着一定的人群;第三,网络社区内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的互动表现为合作、竞争、同化、冲突、适应等各种形式;第四,网络社区具有相应的组织对社区进行管理,同时,为社区居民提供服务,以满足社区居民的基本需要。林子华认为网络社区具有二重界定性。一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现代社区建设中的物质标志,表明特定社区建设中所应具备的网络信息设备、网络信息通讯及网络信息使用等各种指标情况。二重界定的网络社区是着眼于跨越时间和地域限制的网络空间的形成,表明网络信息沟通对人类社会生活所产生的广泛影响。撇开第一重界定,按第二重界定来说,网络社区相当于虚拟社区,它们是同一的。因此这两个词常互用。

3.2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小区

(1)电子社区。电子社区从广义上是指社区信息化,实质上就是社区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也就是数字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渗透到社区生活的各个方面。其本质是对物质社区及其相关现象的数字化重现和认识,是利用数字化的手段来处理、分析和管理整个社区,以促进社区的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交通流的通畅、协调和高速,通过数字化信息将管理、服务的提供者与每个住户实现有机连接的社区。电子社区就是要通过综合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技术和图形图像技术,依靠社区宽带网络,实现家庭智能化,社会管理现代化和社区服务信息化,从而全面提高居民的工作效率、生活效率和生活质量。

从管理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包括电子政务、电子商务、社区智能交通、市政基础设施管理、公众信息服务、教育管理、社会保障管理、社区环境质量监测与管理、社区管理等几乎涵盖社区生产与生活的所有管理方面和经济层面。

从技术层面来说,电子社区就是以全要素数字地形图、数字正射影像(包括航空、卫星遥感影像)、数字地形模型(DEM)、社区三维景观模型为空间定位的基本信息数据,结合地下管线、规划、土地、交通、绿化、道路、环境、经济、开发、旅游、房地产、人口、工业、商业、金融、电讯、电力等我们所关心的与空间位置有关的信息,建立数据库。在此基础上,建立各种信息管理系统和监控与决策系统,如综合市情系统、社区规划系统、交通指挥系统、配电管理系统等。

电子社区的形式可能是电子城市、电子街道和电子城镇,包括某一区域范围内的政府机构、企业、学校、医院、图书馆、社团、购物中心、银行、邮局、酒店、旅馆、车站、码头、机场、娱乐中心和家庭等基本信息节点。

(2)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数字化社区,人们习惯上简称为数字社区,是现实社区的数字化映射,是数字城市不可缺少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从一定意义上说,没有数字化社区,便没有数字城市,数字化社区是联通家庭和数字城市的关键节点,数字化社区可以有效地组织整合社区内的信息资源,实现信息资源及经营业务的共享。公民在网上可以享受到政府通过电子政务和企业通过电子商务提供的全程服务,使社会资源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它同电子社区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倾向于从宏观出发,就整个大环境而言,它可以由数字化社区、数字城市和数字国家等组成。数字化社区从微观出发,强调数字化社区作为数字城市的基本单元。建设部关于“建筑住宅数字化技术应用”的国家标准,将数字社区定义为:“数字社区是指数字化程度达到一定水准的社区,是数字城市的组成部份,未来数字社区的集合,将覆盖到整个城市乃至到整个社会。社区数字化是指在社区范围内,利用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控制网技术、IC卡技术、互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建设、管理、服务数字化综合信息共享平台互联互通。使社区内的政府管理部门城镇居民、各行各业的企事业单位可以通过这一信息共享平台提供或享受各种社区内部及外部数字化的建设管理和服务的信息资源。”

(3)数字社区与智能社区。数字化社区和智能社区是不完全等同的,数字社区包括了智能化住宅小区。由于“数字城市”与数字社区不仅具有强烈的信息时代前卫观念色彩,而且应用前景十分激动人心,因此在智能化住宅小区工程建设领域的人士,积极地把数字社区的概念引入智能化住宅小区,并将两个概念等同统称为数字社区,这一点是值得商榷的。智能社区强调的是小区中提供“以人为本”的高科技手段的智能化服务和管理;而数字社区在通常意义上的智能小区基础上,更加强调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它的建设目标是在未来数字化信息社会里,实现人类共同的“无距离、无时差”的信息资源共享,同时实现住宅的智能化功能和管理。也就是说,数字社区是在智能社区概念的基础上,与整个“数字地球”、“数字城市”连在一起,是它们的一部分,具有更高的含义。数字社区与智能小区概念的最大不同是,数字社区建设的出发点是把小区作为整个数字信息社会的一个基本单元来考虑。强调的是在小区内实现社会的信息资源共享,从而提供更多的社会化数字化信息服务。

4 结语

通过上文的分析可以得知,网络社区、虚拟社区、电子社区、数字化社区都是“网络社会”的表现形式。“网络社区”等于“虚拟社区”、“网络社区”大于“电子社区”或“虚拟社区”。虚拟社区是一个开放的分布式集成化的人际交流环境,它涉及到计算机应用技术中虚拟现实、多媒体、网络通讯、人工智能、CSCW等多个领域,也关系到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虚拟社区的功能在于它能够集中并搜索到人们迫切需要的各类资讯,为社区成员提供和创造充分的互动和交流的机会,使成员产生对社区的忠诚度,促使虚拟社区蓬勃发展,当虚拟社区蓬勃发展时它的经济效益就出现了。虚拟社区已经被认为是电子商务中的一种重要商业模式,虚拟社区的存在破坏了原有商业交易的平衡,将更多的控制力转移到消费者手中,使买方地位得到加强。虚拟社区概括了未来一大类应用,凡是涉及人与人交流的领域,虚拟社区都有用武之地。对虚拟社区的研究,将促进虚拟会议、实境式电子商务、远程协同工作、数字图书馆、虚拟研究所、远程教育、网络娱乐等应用的实现,并进而迎接虚拟社会的到来。

电子社区、数字社区与数字化社区的实质一样,只是考察的角度不同。电子社区广义上指的是社区信息化,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并列为社会信息化的三大主题,是社区信息化的重要内容,电子社区的形式大到数字城市、数字国家,小到数字社区、电子城镇和电子村庄;而数字社区或数字化社区是和数字城市联系在一起的,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地球的一个组成区域,数字社区是构成数字社会的一个基层组织。数字社区是由数字地球和数字社会引申出来的。数字社区是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和电子金融的有机结合点,是数字城市的重要应用设施之一。数字社区应当覆盖整个城市,因此它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当各种类型的数字社区建成以后,才能构成丰富多采的数字城市,只有最后整个地球都数字化了,才能真正实现社区信息化。

参考文献

1 周玉陶.网络虚拟社区建设对图书馆用户教育的影响[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2(2)

2 杜骏飞.存在于虚无:虚拟社区的社会实在性辨析[J].现代传播,2004(1)

3 严康敏,赖茂生.信息高速公路[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

通信电源概念篇(5)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中国论文网。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同时,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性能,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从而促使课堂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生成。

通信电源概念篇(6)

 

《物理课程标准》指出:“应当重视将信息技术应用到物理教学中。”在物理教学中,教师通过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和方法把容易混淆或是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加以展示,使静态的知识生动化,促使学生动手、动脑,不断揭示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世界的多种矛盾,分清主次、搞清楚各种矛盾的相互依存关系及发展方向,让学生既获得了知识、又掌握了方法,培养能力,从而真正实现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一、呈现物理情景,引入概念

建构主义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获得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中,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一定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因此,在物理概念引入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呈现物理情景,能使学生在视觉、听觉等多种感官上全方位地受到刺激,从而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如,“动能”教学时,我把龙卷风、海啸、水库放水等动态视频组合在一起加以呈现,学生看到大树拔起、车辆掀翻、堤坝冲毁、房屋倒塌的画面后非常震感,也提了许多问题:“龙卷风怎么形成的?力量怎么样厉害?” “水狂泻下怎么会如此厉害?这是什么能量?”……这样以信息技术呈现物理现象,无论是视觉效果还是听觉效果,都能给学生深刻的印象,让学生对自然界物体具有的某种“能力”获得一种强烈的感受和直观的认识,从而为建立“动能”的概念打下基础。

因此,在物理概念教学中初中物理,创设与形成物理概念有关的生动的、新颖的情境,使学生感知大量的感性材料,对物理现象有一个明晰的印象,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加深理解物理规律。

二、揭示本质属性,理解概念

物理概念的建立过程是在物理环境中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并与自己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概念相联系的基础上,通过同化或顺应不断加深认识和理解概念的。因此,在教学中运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摒弃现象和过程中那些表面的、偶然的、次要的等非本质的东西,以揭示现象和过程的本质属性。

如,“重力”教学时,我先播放铅球和跳高比赛的视频录像,然后提出问题:奋力投出的铅球和跃过横杆的运动员最终会处于怎样的状态?这样的竞技项目挑战的是人类的什么极限?问题的提出,激起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待学生回答之后,再播放神舟七号航天飞船成功升上太空和宇航员在飞船舱内的生活和工作情景的视频,再一次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在远离地球的太空中,宇航员可以用任意的姿势“漂浮”在船舱中,这又是什么原因呢?

这样,借助信息技术展示现实生活中的重力现象,丰富了学生的感知,激发了学生积极思维,在鲜明对比的情境中,抽象概括出重力概念的本质属性,使学生深刻认识到:重力是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产生的。

三、突破教学难点,深化概念

将物理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利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无疑为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近乎完美的渠道。信息技术独有的“模拟”作用,不仅能真实生动地再现各种难以理解的、抽象的物理知识,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过程,而且可以有效突破物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深化概念规律的理解。

如,“电流”一节,难点是学生无法观察到电流的形成与方向,因此,电流的概念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在教学时,我利用Flash软件进行仿真“模拟”,把电池组、小灯泡、开关、导线连成实物电路。然后闭合开关,电流(用红色线条表示)从电源正极(用“+”表示)流出,通过小灯泡时,灯泡发光,最后回到负极(用 “一”表示),形象、直观一目了然。师生通过对这一直观模拟实验的观察、分析、归纳和总结,很快就能够理解电流的形成、方向这一重点、难点,对“电流”的概念也就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教学手段,根据教学内容精心设计,把抽象的、枯燥的物理知识原理转化为生动的、具体的图像,帮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正确模型中国论文网。从而有效突破教学难点,加深对物理概念的理解。

四、动态分析过程,活化概念

物理概念与规律的教学是物理教学的核心。物理现象、物理过程的相互联系及其发展趋势是靠物理规律建立的。在物理规律教学中拓展概念教学,运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进一步揭示和理解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关系,形象直观地“顿悟”概念的内涵。这有利于概念知识沿网状同化,从而达到活化概念的目的。

如,有关滑动变阻器的滑片移动时初中物理,电流表、电压表示数变化情况的判断以及变化范围的计算问题,一直是历年中考物理试题和各种物理竞赛中的热点。而学生普遍感到此类题难度大,得分率也较低。

如右图所示的电路中,滑动变阻器R2的滑片P向右移动。请分析电流表和电压表的变化情况。教师在引导学生分析时,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动态变化功能,制成课件进行以下动态分析:把电压表和电流表等效替换,电压表等效于开路,电流表等效于一条导线。由此不难看出,电路中的电流只有一条道路,即串联电路,电压表测量的事滑动变阻器的电压。

这样,运用信息技术对电路进行动态分析,既让学生充分理解了电路的规律,也加深学生对电学部分相关概念的具体认识,深化和活化了物理概念,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加强练习反馈,巩固概念

课堂练习的检测与反馈是打造高效课堂的重要环节。通过反馈练习可以使学生深化概念,提高学习效率,加强对所学概念的理解和巩固。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贮量大、速度快的特点,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检测,为学生创造了一种悦目、悦耳、悦心的效果,高效率地提高理解概念的程度。同时,信息技术的人机交互性能,加强了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机之间的信息交流、思维碰撞,从而促使课堂师生之间的信息交流、互动生成。

通信电源概念篇(7)

一、数字地球及其相关概念

在目前这个高速信息化的进程中,信息技术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作为信息技术的基本要素,数据正如决堤之水,汹涌而来。然而相对于数据的迅速膨胀,人们利用数据的能力则十分局限。一方面是浩如烟海的数据不断扩张,另一方面则是决策信息的十分贫乏,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数据整合共享的能力不足。数字地球就是针对这种情况提出的解决方案。数字地球这一概念由美国前副总统戈尔于1998年1月首先提出[1],旨在通过数字地球的宏观架构,将各种数据无缝集成到一个统一的整体框架中,实现信息的时空集成、立体表示和智能利用。陈述彭曾指出,数字地球的核心是用全盘数字化的信息获取、存储、传输与处理技术,去控制和操纵全球性的事务[2]。以此为发端,世界各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数字地球建设热潮。数字地球计划不仅意味着信息化的巨大进步,同时也意味着信息时代面临新的国家安全战略挑战――数字地球必将对信息时代的全球战略格局带来深远的影响。面对这一挑战,必须认真研究数字地球,并积极参与到数字地球建设的实践中去。为此,我国相继提出了“数字中国”、“数字城市”、“数字流域”等的构想,为新形势下的信息化事业开创了一个全新的局面。

从数字地球的处理技术流程看,可以分为数据的获取、存储、传输和处理等环节;从数字地球的体系结构看,可分为数据层、应用层和服务层;从数字地球的实施步骤看,可分为数字城市、数字省、数字国家、数字区域和数字地球几个层级[3]。可见数字城市、数字中国是数字地球战略架构中的基础实施步骤。

二、电子政务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从戈尔对数字地球的描述中可以看到,地理空间信息(或称历史地理空间信息)构成了数字地球的时空骨架,而各种应用信息则构成其肌体。政务信息资源可以说是数字地球肌体中的神经网络体系,是其中最为精彩的应用信息。数字地球就是要将空间信息与其他各类信息实现无缝整合,实现各类信息的综合共享。只有实现了地理空间信息与其他各类应用信息的无缝整合和全面共享,才能让人们乘着“数字魔毯”自由飞翔,才能随时伸出“数字手指”获取任何想要的信息,并藉此驱动信息的运动。可以想象,借助“数字魔毯”和“数字手套”的帮助,政府首脑、各级领导和政府公务员实施政务决策和政务处理,是何等高效、准确和科学?因此,数字地球是电子政务的美好前景,而电子政务是数字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地球的数据模型是由基础数据与各种专题数据、领域应用数据组成的层次体系,政务数据可以认为处于这个层次体系的最顶层。在数字地球这个信息层次体系中,要实现各类信息的无缝整合和全面共享,既要实现水平层内的信息片整合,还要实现垂直方向的信息层间的整合。整合后,当这个数字地球的立体层次体系中的任一点触发了任一应用的活动时,则可根据活动目标随意调用需要的相关应用功能,敏捷地形成业务线,并迅速装配该业务线所需要的功能组件,调用各应用需要的各类数据资源,进行自组织有序的运算,将运算结果展现出来,构建虚拟可视场景,形成虚拟决策场景。政务处理实际上就是由一系列的决策构成的决策流,在数字地球所提供的虚拟场景中,决策流可转化为连续的虚拟决策场景的变换。这样的虚拟政务决策场景变换,使得政务决策过程实现了真正的数字化,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保证实时性。支撑虚拟政务决策的所有信息都来自后台复杂的信息监控、采集、集成、融合和处理等过程。这样的数字决策显然是最为科学的,同时也是最为高效实时的。

是各种社会活动的高级形态。以其他各类活动为依据,是一个处于社会运动形态顶层的人类综合决策运动。要综合应用各类活动的信息,力图使决策活动更加全面合理和高效。政务的信息表达形态即电子政务,在数字地球的总体框架中属于高端应用,它要以各类信息资源为支撑,是一个典型的复杂系统。由于政务信息资源是国家信息资源的核心部分,对于国家信息安全关系重大,因此,安全是首要的考虑因素。在数字城市、数字中国的战略中,信息安全体系是最为重要的保障性体系。政务信息资源的安全性要求,必须在数字城市、数字中国的整体框架中得到切实的解决。

三、电子政务信息共享面临的困难

信息整合和共享是实施数字地球计划的关键技术,也是目前世界各国研究的焦点问题之一。要实现信息共享,就要解决以下五个层次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数据之间的集成、融合问题;其次要解决应用间的互操作问题;第三要解决业务间的协同工作问题;第四要解决组织间的任务协调分配问题;最后要实现绩效评估标准的统一。对于各个层次,构建相应的标准体系,提供集成、融合、互操作、协同和协调的接口标准和实施机制标准,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越来越多的研究集中在标准化体系开发领域。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发现概念及概念间关系的复杂性,是实现信息共享的关键障碍。任何事物,都必须抽象为概念,才能实现数字化。也就是说,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必须经过人脑抽象,与概念世界中的概念进行对应,才能转化为概念世界中的元素,而只有概念世界中的元素,才有机会在数字地球中出现。由于现实世界事物间的联系是普遍的,因此,概念之间的联系也是普遍,这种概念间联系的普遍性,可以用概念间关系网络来形象地表示。如果人们对现实世界事物与概念世界中概念元素间的对应关系理解不一致,那么概念所对应的元素与现实世界中的事物就会根本不同,就根本不可能在数字地球中做到信息的共享,最后将导致数字地球的虚妄性。因此,构建一个全球各行业各领域共用的概念网络,是数字地球研究的当务之急。

作为数字地球层次体系中的应用层要素,电子政务层既要实现同层内的信息共享,还要实现与其他层次间的信息共享。特别是由于政务处理本身就是综合决策过程,因此,信息共享显得尤为重要,而构建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概念网络体系就是电子政务研究的关键问题。这个概念网络体系叫做概念模型。

信息共享的难点在于概念的语义异构和语法异构。语法异构主要是因为不同信息团体对概念的使用方法不同所致,而语义异构是由于对客观事物本质的认识差异所致。因此,语义异构问题是影响信息共享更为根本性的问题。为了解决概念的语义异构和语法异构,研究人员尝试了各种方法,其中最具成效的莫过于本体论方法。电子政务信息共享可划分为数据模型、应用协同机制、职能边界确定、政务分类、绩效评估等层次。技术、规范和安全等标准体系是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关键支撑环境。不同层次应该具有相应的信息共享模型体系,这些模型体系相互之间具有一定关系,它们共同构成一个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模型体系。这个统一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模型体系首先要采用一套共享的概念体系来构建,即概念模型体系,用以支持电子政务的语义信息共享。在这个概念模型体系支持下,电子政务语法信息共享才可能正确实施。这个概念模型体系,用本体技术来构建,就是电子政务本体。由此可见,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本体,即e-Gov Ontology,是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研究的关键课题。有关本体的知识,受篇幅所限,这里不做详细介绍。

电子政务信息共享的目的是为了提供统一、高效的政务服务。服务是电子政务的核心理念,一站式服务是电子政务所追求的目标。一站式服务需要集成、整合和共享全社会所有的政务资源,需要最大限度地降低资源的冗余存储,需要保持政务资源的一致性,需要所有政务处理系统提供高效的互操作机制,而这些技术正是电子政务服务模型所需要面对和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在此将前述的电子政务信息共享模型更一般地称之为电子政务服务参考模型,电子政务的服务参考模型用本体技术来表达,就是电子政务服务本体。电子政务服务本体,是解决当前迫在眉睫的电子政务信息整合、共享和互操作的有效方案。

此外,数据必须经过优选、深加工才能成为有效信息;信息再经过科学的深加工过程,才能增值,升华成为知识经济的要素[2]。数据挖掘是“数字地球”战略至关重要的环节,也是最薄弱、最有发展潜力的环节。数据挖掘的目的是从浩如烟海的数据和信息中发现和突现知识,而知识才是决策支持的真正力量源泉。数据和信息必须经过知识化处理,才能真正被高效利用。由于电子政务本身就是一个决策过程流,数据挖掘对它来说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然而,数据挖掘长期以来一直是电子政务面临的巨大难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政务领域的知识模型问题。只有在科学合理的政务领域知识模型支持下,才有可能进行客观有效的政务数据信息挖掘。但是,由于政务领域的复杂性,其领域知识体系不仅涉及范围广大,而且充满了不确定因素。据此,可以推断,政务领域知识模型将是电子政务建设所面临的又一个巨大挑战。

四、基于3S的电子政务应用

遥感(Remote Sensing,RS)、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实现数字地球的核心技术支撑,如果没有3S技术(上述RS技术、GIS技术和GPS技术的简称),数字地球就根本无从谈起。因此,从数字地球的视角来观察电子政务,我们首先就会想到基于3S的电子政务应用。陈述彭院士在《遥感应用与数字地球》一文中认为,数字地球是遥感应用功能的延伸,可将其分为五个步骤: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再现、决策[4]。RS的主要作用就是获取数据,实现对地球观察的数字化;而信息化则是从海量数据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过程;知识化是通过各种专业应用模型,从有效信息和数据中凝练出规律;再现是通过虚拟仿真,重建自然或社会的历史过程,延伸和预测未来发展趋势,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最后一步是决策,则是指由决策部门、集体或个人审时度势,对多种方案做出取舍。政务过程集中表现为决策过程,它要以数据化、信息化、知识化和再现等步骤为前提和基础。GPS技术主要是提供地理定位支持,这对于基于位置的政务服务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GIS技术的作用就在于实现数据的信息化管理,并在领域知识模型的支持下,尽可能地从信息和数据中凝练出知识。此外,GIS也将承担决策场景虚拟再现的任务。由此可见,GIS技术对于数字地球框架中的电子政务的实施具有深远意义。

据统计,80%的信息资源是与地理要素有关的。因此,与地理要素有关的政务是电子政务的重要构成部分。自然资源管理、环境管理、城市建设、地籍管理、交通运输、国土安全等与地理要素直接相关的自不必说,即便是看起来与地理信息最无关紧要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也可以将GIS的图层方法引入,形成基于图层的公文批示解决方案。可以这样说,只有实现了基于3S等技术支持的电子政务,才可以认为是真正的电子政务。换句话说,只有在数字地球的框架中实施的电子政务,才可称之为真正的电子政务。而GIS等技术也只有作为普通工具应用于包括电子政务的各类专业应用系统中,才可以焕发出新的生机。

五、结束语

数字地球的体系结构是一个多层次系统,其中的数据层和应用层也是一个多层次体系。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处于数据层次体系的顶层,而电子政务应用也处于数字地球应用层次体系的顶层。电子政务是数字地球框架中的高端应用系统,也是数字地球的重要服务目标之一。在数字地球框架中的电子政务才真正体现了信息社会中的政务决策形式,这一认识思路也许会对健康、有序、正确地推进社会信息化建设向纵深发展起到一点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Gore A L.The Digital Earth:Understanding our planet in the 21st Century[R].California,1998

陈述彭.“数字地球”战略及其制高点[J].遥感学报,1999,3(4):247-253

李琦,杨超伟.“数字地球”的体系结构[J].遥感学报,1999,3(4):254-258

陈述彭.遥感应用与数字地球[EB/OL].[2007-05-22].nrscc.省略/mj/mj2.asp?num=706

作者简介:

通信电源概念篇(8)

1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

互联网(Internet)作为一个专业术语,指的是由无数计算机网络互联形成的覆盖全球的信息共享网络。将能源与互联网结合,构成“能源互联网”概念,这是美国经济学家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正式提出来的。里夫金说,历史上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离不开能源革命和通信革命两大因素,正是它们的发生和结合引发了新一轮的工业革命。目前一场以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的革命正在兴起,通信领域在过去的25年里也出现了伟大的变革,即互联网革命,这就促使他将能源革命与互联网联系在一起。他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相融合,将全球的电力网变为能源共享网络,使亿万人能够在家中、办公室、工厂生产可再生能源并与他人分享。这个共享网络的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分散型可再生能源可以跨越国界自由流动,正如信息在互联网上自由流动一样,每个自行发电者都将成为遍布整个大陆的、没有界限的绿色电力网络中的节点。

这是最早也是最“正宗”的关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毫无疑问这一构想符合能源革命的方向,也十分美好,但不能不指出的是其中存在着不可忽视的技术失误:能源共享网络(即电网)与互联网的工作原理不是类似而是截然不同,能源(电力)不可能像信息那样在全世界自由流动。事实上由于电网与互联网彼此的结构、功能、技术特性、传输方式和载体,以及运行所遵循的物理规律完全不同,电力在电网中传输受到的约束要比信息在互联网中传输受到的多得多、大得多,不仅有电压、频率、功率平衡、电能损耗、传输能力的约束,还有暂态、动态、热稳等各种安全稳定极限的限制,因此电力很难像信息那样可以在任意两个节点之间自由交互。那种认为只要电网不断扩大,实现全球电网互联就解决了电力从一点到任一点的输送问题,是一种误导或误解;即使在较远的将来,超导输电在电网中的应用与今天光纤在互联网中的应用一样普遍,并且采用直流电网为主干网架时,也不能完全做到。

此外,由于电力具有同质化、一次性消耗、不能重复“分享”的特点(信息则具有个性化、长期保存、可重复分享的特点),也决定了电力并非都有必要像信息一样在任意两个节点间传输。世界上不存在没有界限、工作原理类似于互联网的能源共享网络,也没有不受约束可以在任何范围内自由传输的能源(电力)。但如果仅在一个局部区域,如一片社区或一座城市甚至更大范围内,遵照电网运行的客观规律并根据用电负荷的需求和特性,对各种分布式电源、储能装置、微电网、配电网以及主干网进行统筹规划建设,同时采用先进的信息和自动控制技术进行智能化协同调度管理,实现里夫金的构想则是可能的。

必须承认作为一个翻译的汉语词组,能源互联网是一个有歧义的概念。这里的“互联网”如果看作是专业术语Internet,按词面理解的意思应当是“传输能源的Internet”,显然这在技术上不成立。如果将“互联网”看作是一个普通汉语名词而非Internet,则可认为能源互联网就是“能源的互联互通网络”。在此前提下还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是认为各种能源,如水能、核能、风能、太阳能、天然气、煤炭转化为电能后都要汇入电网,因此电网是天然的能源互联网;二是认为真正的能源互联网应当是包括电网、油网、气网、热力网在内的综合能源网。尽管两种理解都讲得通,但不把“互联网”看作是Internet,显然不符合这个概念的本意。这种因语言表达规律差异而带来的困扰是客观存在的,因此通过认真讨论,统一认识十分必要。

2能源互联网的内涵与新能源革命思想

由于能源互联网的构想在技术上受到质疑,作为经济学家的杰里米˙里夫金后来解释说,提出能源互联网主要是源于哲学和经济学层面的思考,他承认能源互联网不是一种新的能源技术模式或体系,而只是一种新能源经济思想。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说明,可以说是正确认识能源互联网概念本质和内涵的一把钥匙,但遗憾的是里夫金的这个解释几乎被人们完全忽视了。

新能源经济思想实质上就是新能源革命思想。根据里夫金的论述以及世界各国能源革命的实践经验,它的要点可以概括如下:一、新一轮的能源革命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能源革命的目的是以可再生能源逐步取代化石能源,阻止地球生态环境的恶化,实现能源以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方式将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将以分布式为主,公众既是能源的消费者同时又是生产者,世界将迎来能源绿色化、分散化、多元化、民主化的新时代。三、具有集中、垂直、单向特点的传统电网将向相对分散、扁平和双向互动的新型电网转型,与此同时传统的电网公司也将由单一的自上而下的电力供给者,转变为包括能源信息在内的服务提供商,与用户双向共同管理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四、能源的绿色化需要经历一个化石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并存的混合能源时期,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采用智能化手段协调控制各类能源的开发和利用,优化能源配置,最大限度提高能源利用率。五、分布式能源生产方式和能源民主化将为社会创造出数以百万甚至千万计的就业岗位,成为第三次工业革命和新经济的重要支柱。

不难看出新能源革命思想的精髓,就是通过在能源革命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能源的绿色化、高效化和民主化,能源互联网概念正是这一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能源互联网的内涵可表述为“在规划建设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和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低碳、绿色能源高效、分散、智能和民主化利用的输送和配置能量的网络”。建设能源互联网就是建设符合这一内涵要求的能源网络。

3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

智能电网(Smart Grid,或称智慧电网)是融入了互联网理念,以“绿色、高效”为目标,以双向互动和扁平化为主要特征,以现代信息和储能技术为支撑的新一代智能化电网。智能电网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的智能电网指以分布式电源为基础的低碳绿色小微电网,它们既可单独运行亦可与大电网联网运行。广义的智能电网指包括有集中式电源的整个区域性和全国性的低碳绿色电网。电网特有的功能以及智能电网在能源绿色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事实上,杰里米˙里夫金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中构想的“能源共享网络”,指的就是智能电网。

能源互联网与智能电网的关系是内涵与外延的关系,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概念(内涵)的外延。它们之间也可以看作是宏观指导思想与具体技术模式的关系,能源互联网概念揭示能源和电网的发展方向,智能电网建设提供具体的技术方案。

目前国内关于能源互联网的研究,绝大部分内容其实都属于智能电网建设的范畴,比如分布式能源接入电网、微电网的运行控制和互联、需求响应资源的整合利用、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的建设运行、家庭用电智能化,以及能量(电力)路由器的研发建设等。这些内容或者以电网为基础、对象,或者本身就是电网的一个部分、一种设施,无论它们怎样融入信息技术,无论它们的信息与电力设施一体化程度有多高,目的都是为了使电网更好地实现绿色化、柔性化、智能化和高效化。

有一个情况值得深思,欧美不仅没有关于能源互联网的争论,实践中更是很少使用这一概念。比如美国还有一本以新能源革命为主题的书,叫《重塑能源:新能源世纪的商业解决方案》(中译本2014年6月出版),作者是著名能源专家艾默里˙洛文斯。他在书中分析了美国到205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量达到电力总需求80%应采取的途径,肯定了智能电网在重塑能源和加速传统电力系统变革中的作用,却自始至终没有提到能源互联网这个概念。观察德国的情况也能发现,国内谈论的几乎所有能源互联网的东西,都包括在他们的智能电网建设中。

中国人曾经对智能电网(Smart Grid)也充满了热情,但似乎一夜之间这种热情都转向了能源互联网,究其原因是我国智能电网的建设出现了大的偏差。必须指出,智能电网建设是在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大背景下提出来的,因此它不是传统电网原有的自动化、智能化建设的简单延续和提高,而是传统电网走向绿色化、民主化的一场深刻变革。但由于目前我国的智能电网建设基本上以传统电网的智能化建设为主,导致很多人产生了误解。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智能电网的建设被交流特高压绑架了。多年来我国大部分地区电网的建设都是以交流特高压电网建设为中心,电网的建设工作基本上都要服从于和服务于这个中心,智能电网的建设也不列外。由于看不到智能电网建设在推动我国能源绿色化、民主化,提高能源利用率,促进分布式能源大发展中应当发挥的重要作用,因此无数以能源革命为己任的有志之士,自然将希望寄托在了能源互联网上,不惜重新回到源头,再次扬帆起航。其实这是本不应当出现的情况,既可叹亦可赞。

4第二种技术模式与“互联网+”表达式

智能电网是能源互联网的主要技术模式,但不是唯一模式。由于能源的绿色化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在我国,可再生能源与化石能源混合作用的时期可能会更长。为了提高各类能源的综合利用效率,促进能源向低碳化、绿色化方向更好更快发展,能源互联网无疑还有第二种技术模式,这就是智慧能源网。该网络是由输配电网、天然气网、冷热气网等构成的包含分布式能源转换和储存设施在内的综合能源网,通过统筹规划建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智能化控制技术进行协同调度管理,适时提供气、电、冷、热多品种能源,互助互补满足用户需求,实现能源的梯级利用和产能端与用能端的智能匹配,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综合利用率。

智慧能源网与智能电网都是能源互联网的技术模式,但两者侧重点各有不同。智能电网以电力系统为研究对象,以绿色化为主要目标;智慧能源网则重点研究各类能源的相互转换以及各种能源网间的协同配合和优势互补等问题,主要目标是最大限度提高能源的利用率以及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在一个园区、一座城镇,或一个更大的区域里,能源互联网建设采用何种技术模式,需要因地制宜根据实际可利用的能源资源情况确定。可以肯定,随着可再生能源转换、利用、储存技术的进步,以及能源绿色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智能电网与智慧能源网将向着合二为一形成新型综合能源供给体系的方向发展。目前智慧能源网的建设以“泛能网”的形式,已经在一些地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和宝贵的经验。

能源互联网的两种技术模式,在今天“互联网+”的时代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表示,使其更具时代色彩。其中智能电网可表示为“绿色电网+互联网”,智慧能源网可表示为“能源网+互联网”。这样表示的优点,一是概念明确,针对性强。每个表达式中的“互联网”一词除指Internet外,不可能再有别的解释。智能电网的表达式中,电网之前加“绿色”二字,点出了智能电网的本质所在,有助于人们在智能电网建设中把握正确的方向。智慧能源网的表达式中,直接使用“能源网”一词指明能源互联网第二种技术模式的基本特征,避免了不必要的误解。二是突出了研究对象的特点和难点。“绿色电网”与“能源网”都是网络,它们与互联网相加是两种网络的“融合”,无疑具有相当的复杂性,强调“网络”可提醒人们不能用处理一般“互联网+”的方法来解决其中的问题。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之所以采用“+互联网”而不采用“互联网+”的表达方式,是因为当“互联网+”的对象亦为一种网络的时候,若将“互联网+”置前,容易使人将信息网络误解为是其中起主导作用的网络,从而可能导致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实践中主辅颠倒,走偏方向的情况发生。

通信电源概念篇(9)

中图分类号:G633.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6-0296-01

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育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学习空间不断拓展。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除从书本和课堂获取信息外,更多的是从计算机、Internet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育管理者和教学组织者不仅要抓好课堂教学的组织和实施,更重要的是如何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科学整合,系统开发,努力建设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的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以适应现代教育的发展需要。

立体化教学资源是以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为手段,以适合远程传输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软件为教材,以Internet/Intranet为学习和管理环境,以自主式、开放式、交互式学习为主体的学习模式,以媒体素材为基础,适用于多层次教学对象,覆盖教学的全过程各个环节而构建的教学资源体系。立体化教学资源从纸质教材到数字教材,从传统教室到现代化网络,从简单媒体到高技术多媒体;按预定目标设计,对相关的教学资源信息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系统性整合,构建了立体化、数字化、实时性的教学空间。

图1立体化教学资源体系的模型

立体化教学资源包括教学信息系统化,教学环境数字化,教学对象层次化三个方面的内涵。立体化教学资源模型如图1所示。该空间就是我们要建设的立体化教学资源系统,对上述内涵可细化为

立体化教学资源=[教学信息1,…]*[教学环境,…]*[教学对象1,…]

系统化教学信息=电子教材+纸质教材+…数字化教学环境=教学支持环境+教学管理环境

教学支持环境=信息交流环境+实验模拟环境+教学评价环境+…

教学管理环境=教师管理环境+学生管理环境+课程管理环境+…

系统化教学信息包括数字化教材和纸质教材,数字化教材包括辅助授课系统、辅助学习系统、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等。数字化教学环境必须覆盖课程教学的所有环节,包括课前预习环境、课堂讲授环境、课后复习环境、辅导答疑环境、实验模拟环境、学生自测环境、教学评价环境、信息交流环境等。层次化的教学对象为学科教学、远程教学、学习培训,适用各学科的教学和学习等。

在概念学习中,要明确相关概念引入的目的。如"速度"是贯穿运动学的基本概念,为什么要引入这个概念?物体的位置变化可用位移表示,但不同物体在相同的时间内位移不同,位置变化不同,有的物置变化快(如汽车),有的物置变化慢(如自行车),为了区分不同物体的位置变化快慢,就必须引入"速度"这个概念。只有弄清引入某一概念的真正意图,才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说真正地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根据物理现象用词语直接表达的概念,如共点力、受迫振动、内能、点电荷、光谱等,它们不但直接影响对物理问题的表达,而且是进一步学习新知识的基础,如"共点力"概念不清,静力平衡以及动力学的问题就难以处理;另一类是用数学语言表达的概念(又称为物理量),如加速度a=Δv/Δt、动能Ek=1/2mv2等,对这些量的表达式,要明确式中符号所代表的含义、各量的单位及其适用条件,如重力势能的表达式E=mgh,是基于物体的重力恒定这一条件,只在高度及纬度变化不太大时才成立。

明确概念的内涵即明确概念所反映的物理现象或过程所特有的本质属性。对于定量概念其内涵一般包括:是描述什么的物理量?是否矢量?它的大小和方向(对矢量)是如何定义的?单位是什么?是状态量还是过程量?如何测量?等等。如加速度引入的目的是为了描述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定义式为a=Δv/Δt,国际制中的单位是m/s2,是矢量,一个物体的加速度由它所受的合外力与质量决定,教材专门安排了测定匀变速直线运动物体加速度的实验(测量方法之一)。

横向分析物理概念,可以是对概念作横向比较,例如位移和路程、速度与加速度、动量和动能、电场强度与电势、电势与电势能等都有本质的区别与联系,弄清它们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加深对概念本质的理解;横向分析也可以是对相似概念采用类比的方法学习,例如学过电场线的概念,理解电场线的性质后,再学习磁感线,可利用表格将电场线与磁感线类比,得出磁感线的概念和性质。这样,可达到对概念的全方位、多角度的认识。

立向的能力提高,一方面要通过正确地运用概念,有针对性的解决有关问题,使物理的抽象上升为理性的具体。另一方面,要注意物理概念发展的阶段性,通过反复加深认识的过程,在越来越广泛的知识和背景上来把握概念。

注重引入设计增强教学魅力

王晓琳

(辽宁省本溪市南芬中学辽宁本溪117014)

摘要:引入是教学之始,新课之端。新颖、生动、活泼的新课引入会大大激发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热望。新课引入应精心设计。本文对此进行了论述。

通信电源概念篇(10)

特斯拉汽车宣告进入中国市场,引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全面爆发。特斯拉投资大主线的王者归来,主要归结以下几方面因素驱动:第一,特斯拉良好的市场口碑;第二,特斯拉汽车进入中国市场点燃投资者的热情。据特斯拉官网宣布,model S在中国以73.4万元人民币的低价销售、特斯拉3月份进入中国并宣布超级充电站计划、预计年中在上海设店、年内将市场覆盖10-12个城市,明年与国内汽车巨头在中国合作建厂,寻找中国合伙人等营销策接踵而来。第三,新能源汽车政策的利好不断。总理考察比亚迪公司、四部委《关于进一步做好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通知》出台、北京市出台支持新能源汽车政策等。第四,特斯拉冲击每股200美元的强劲走势对国内特斯拉概念股的启示意义,特斯拉概念股自去年5月启动后第一波后,经过7个月箱型整理后迎来了向上突破拉开主升浪的最佳时机。

通信电源概念篇(11)

二00一年,跟着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一七号文件的和相干政策、轨制的出台,中国电子政务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代。具体而言,目前中国电子政务建设就是依靠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的基础网络设施,应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树立4大基础数据库,重点建设102金工程,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完美的服务,从而带动整个政府信息化建设不乱以及有序发展[二]。“电子政务是1场深入的革命”。踊跃应答电子政务的挑战,必需要有先进的理念做指点。没有先进的理念,电子政务建设就会缺少正确的指点思想以及统1计划,就不能很好地服务于政府职能转变、政府机构改革,就不能充沛施展财政资金、国家干部、各级政府部门及事业单位、各种形态的国有资产、戎行等各种政府资源的优势,为公民及相干组织提供优异的管理以及服务。

基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的艰难性、深入性以及首要性,北京用友政务公司于二000年结合ERP相干理论以及实践,在政府信息化领域,首次创造性地提出GRP(政府资源计划)理念,并以此指点公司在电子政务领域的实践[三]。二00二年,上海iVisions技术有限公司也在解决方案蓝图册中提交了IGRP方案[四]。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钻研院信息化钻研中心[五]、大连理工大学[六]等都接踵论述了自己关于对于GRP的认知以及实践。

本文将在GRP基本概念的基础上,重点就GRP中的政府资源问题进行论述。本文第2节将扼要介绍GRP基本概念和3个层次;第3节将在GRP基本概念的基础上,从“人”、“财”、“物”、“信息”4个方面,说明GRP政府资源的形成和各组成部份之间瓜葛;第4节将就如何有效地应用政府资源给出1些有利的建议;最后给出结论。

二.ERP与GRP基本基本概念比较

GRP的概念来源于ERP,参照ERP的定义法子,咱们也将从管理思想、利用软件以及管理系统3个层次对于GRP概念进行定义。

七四0)this.width=七四0" border=undefined>

图一:GRP概念层次图

从管理思想层次上,GRP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政务流程管理以及政府资源集成。不管对于于实际的政务工作,仍是电子化的政务工作而言,流程化是政务工作中1个无比显著的特色。GRP中的政府流程是1个端到端(End to End)的要求响应链条(Request-Response Chain)。端到端是指任何1个政府流程都会有开始节点以及收场节点,也即政府流程在运作进程中确定会终止;要求响应链条是指在任何1个政府流程中,不管是主动的,仍是被动的方式,不管是基于事件驱动的方式,仍是通过数据驱动的方式,该流程都将会通过要求响应的方式进行运作,并终究达到收场节点。在要求响应链条中的每一1个节点中,都将对于政府资源进行整合,并附加或者限定政府资源所进行的操作或者者对于于这些资源所进行的操作。因而可以说,政府流程管理就是以政府资源公道配置、政府流程不断优化为目标,通过政府流程对于政府资源进行整合以更好地服务于政府或者公家的本身迭代进程。从宏观上讲,政府流程管理自身就是对于政府资源进行集成的管理,在政府流程中的每一1个节点上,任何1个流动都需要政府资源的介入以及运作才能够完成,政府流程将政府资源有机地联络在1起,协同工作,公道配置并施展其最大效率。反过来,政府资源的公道配置也增进了政府流程的优化,简化政府工作步骤,提高政府工作效力,晋升政府服务质量。从微观上讲,政府资源的集成可以通过门户、数据库接口、格式文件等工具或者方式进行,具体也可能表现为良多情势,比如1个政府工作人员介入某1个流程做1项具体的工作、政府流程中某1个流动需要从某1个已经有系统中提取某1个数据或者者通过某1个已经有系统发送邮件、即时通知等。目前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政府资源集成主要表现在对于电子政务利用系统的集成、电子政务信息的集成以及政府资源的公道配置以及优化方面。

从利用软件层次上,GRP利用软件是以G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综合使用C/S或者B/S架构、数据库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网络通讯技术、商业智能理论以及工具、绩效管理理论以及法子等,面向电子政务领域提供的采集、收拾、管理、交流、查询、统计、汇总、分析、报表或者相干智能利用的软件工具。GRP利用软件从具体表现情势上可以划分为良多种,比如从软件功能上划分,可以包含政府人事管理软件、政府物质管理软件、政府财务管理软件、政府资产管理软件、政府工资管理软件、政府绩效管理软件、政府采购软件、政府办公自动化软件等;从利用行业划分,可以包含财政管理软件、审计管理软件、

税务管理软件、国资管理软件、国库集中管理软件等;从软件利用模式上划分,可以分为B/S结构软件、C/S结构软件,其中B/S结构软件又可以分为大集中式利用软件、散布集中式利用软件或者者实时集中软件以及按期集中软件。从管理系统层次上,GRP管理系统则是整合GRP利用软件,面向政府领域,应用政府机构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区域性电子政务利用或者者行业性电子政务利用的总体解决方案。从笼盖规模角度,GRP管理系统涵盖了政府管理轨制以及管理法子、相干GRP利用软件、政府各项工作流程、政府各种资源和政府信息化基础设施中各种计算机硬件、软件、工具等。

ERP的概念可以从3个层次上理解[一]。从管理思想上,ERP是美国加特纳公司(Gartner Group Inc.)提出的1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 II基础上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的管理思想;从软件产品角度,ERP是综合利用了C/S、B/S体系、瓜葛数据库、面向对于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4代语言、网络通讯技术等,以E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从管理系统角度,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以及软件于1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ERP概念中包括了两个首要思想:供应链管理以及信息集成。ERP从供应链的概念动身,着眼于供应链上物料的增值进程,维持信息、物料以及资金的快速活动,处理各个环节的供需矛盾,以企业有限的资源来应答市场竞争以及机遇,请求以起码的损耗、最低的本钱、最短的出产周期发生最大的市场价值以及利润。信息集成体现为管理信息的高度集成,就是要集成供应链上所有流程、各个环节的信息,实现信息同享,为各级管理人员提供可靠的决策根据。信息集成其实不仅仅局限于企业内部,还要集成上下游的供应商以及客户的信息,这也是精益出产以及麻利生成的主要精神。信息集成也有助于供应链的动态变化和企业信息实时响应的需求。

可以说,GRP的概念来源于ERP,即面向政府领域,提供政府资源计划,有些为了强调GRP与ERP的紧密瓜葛,乃至将GRP称为GERP。从最宽泛的管理系统角度,GRP是指树立在现在通讯技术之上,以优化政府管理以及服务,公道配置政府资源为目标的管理系统。政府管理以及服务的优化抉择于政务流程的优化程度,政府资源的公道配置来源于政务信息的同享程度以及政务资源的整合程度。下面咱们在对于ERP以及GRP进行比较分析时,也将主要从管理系统的角度以及层次进行说明。

GRP的两个最为首要的思想为政务流程管理以及信息集成。政务流程管理不仅需要涵盖政府机构内部的政务工作流程,还需要包含本单位的上下级管理机构的相干流程,在这点上,与ERP的供应链的全进程管理思想是无比相似的。信息集成包含了利用集成、数据同享、资源整合。首先,GRP需要集成政府部门已经经存在的利用系统,解除利用碎片以及信息孤岛;其次,GRP也请求在整个政务流程中实现数据同享,减少政务工作繁杂度,同时也可以实现政府信息资源的市场价值以及信息增值;最后,资源整合是指要打破各级政府以及部门对于资源的垄断以及封锁,强化政府资源的不断开发、更新以及保护,使政府资源真正服务于社会,创在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综上,GRP可以从管理思想、利用软件、管理系统3个层次进行定义:

·GRP管理思想以政务流程管理以及政府资源集成为核心;

·GRP利用软件是以GRP管理思想为灵魂的,综合采取信息通讯技术,面向政务领域所提供的标准GRP利用产品平台以及相干开发工具(组件)的总称。

·GRP管理系统是整合GRP利用软件,面向政府领域,应用政府机构基础设施,所提供的区域性电子政务利用或者者行业性电子政务利用的总体解决方案。GRP系统的主要目的是公道配置政府资源以及优化政府业务流程。

三.GRP中的政府资源

目前,关于GRP和GRP政府资源相干的钻研文章较少。在政府资源方面,大连理工大学钻研人员认为政府资源是GRP分析、钻研、计划以及管理的对于象。政府资源包含物质资源管理(如土地资源、海洋资源、空间资源、矿产资源、淡水资源等等)、人力资源(包含民族宗教、教育与培训、就业与失业、福利与社保、医疗卫生、文化文娱、体育健身等触及人的社会事务)、金融资源(包含财政税收、期货证券、储蓄国债等)、公共安全(包含国家安全、社会治安、行动规范)、信息资源(包含法律法规、政策轨制、公家舆论、外事新闻等等)[六]。

咱们所提出的GRP政府资源是1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凡是电子政务中触及到的各类实体咱们均称之为政府资源。归结起来,政府资源主要分为4类,也就是咱们常说的“人”、“财”、“物”,再加之“信息”。

七四0)this.width=七四0" border=undefined>

图二:GRP政府资源组成部份及瓜葛示用意

如上面图二所示,GRP政府资源主要包含“人”、“财”、“物”、“信息”4个组成部份。其中,“人”是GRP利用软件或者管理系统中的主体,“财”、“物”则对于应于GRP利用软件或者管理系统的客体,“信息”1方面作为GRP利用软件或者管理系统中对于“人”、“财”、“物”的描写实体而存在,另外一方面,通过在“人”、“财”、“物”之间的传递或者活动,完成GRP利用软件或者管理系统所请求的繁杂功能。因而,任何1个电子政务利用软件或者者管理系统都是由“人”、“财”、“物”、“信息”(或者者“人”、“财”、“物”中的1项或者者多项)所形成,是通过信息将“人”、“财”、“物”(或者者“人”、“财”、“物”中的1项或者者多项)有机连接所形成的总体。

GRP政府资源中的“人”是1个广义、泛化的概念。“人”是GRP利用软件或者管理系统的主体,凡是能够对于GRP政府资源中的财、物和信息进行操作的实体,都可以看做属于“人”的范畴。因而,GRP政府资源中的“人”既多是介入政务工作的实实在在的人员,也多是电子政务利用中的1个软件、1个系统或者者1个Web服务等。

相对于于GRP政府资源中的“人”而言,GRP政府资源中的“财”以及“物”是相对于狭义、具体化的概念。“财”以及“物”是GRP利用软件或者管理系统的客体,针对于“财”以及“物”之上的操作由“人”来完成。在电子政务中,凡是与“收”或者“支”相干的实体,都可以看做属于“财”的范畴;凡是作为“收”或者“支”的表现情势的客体,都可以看做属

于“物”的范畴。关于GRP政府资源中的“人”、“财”、“物”以及“信息”,下面咱们将通过如下1个简单的示例进行说明。

七四0)this.width=七四0" border=undefined>

图三:GRP政府资源之“人”示例图

由上面图三,GRP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由系统的用户、国有资产管理利用软件、国有资产信息门户、房屋建筑管理系统、疆土资源管理系统形成。其中,国有资产管理利用软件需要接管用户的要求,同时与房屋建筑管理系统、疆土资源管理系统进行交互,获取国有资产相干数据并与本地采集的数据进行比对于等操作,国有资产管理利用软件发生的信息1部份直接反馈给用户,1部份需要通过国有资产信息门户展示给用户。

对于于上图虚线内的GRP国有资产管理利用软件而言,政府资源中的“财”与“收”或者“支”相干,对于应于国有资产相干的预算、购置、调配、出租、出借、转让、联营等所对于应的财政拨款、资产收益以及资产支出;政府资源中的“物”作为“财”的表现情势,对于应于由财政拨款、资产收益或者资产支出所构成的GRP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规模内的国有资产,这里限制于具体的房屋、建筑物、土地等,还可能包含特殊装备、仪器仪表、车辆等资产。

政府资源中的“人”1方面包含国有资产管理系统的各个用户,同时还包含GRP国有资产管理利用软件、GRP房屋建筑管理系统、GRP疆土资源管理系统以及GRP国有资产信息门户,这4个对于象能够操作国有资产管理系统规模内的房屋、建筑物、土地等国有资产和相干信息,因而应属于“人”的范畴。

政府资源中的“信息”则是对于上述GRP国有资产管理系统中的“人”、“财”、“物”的描写,和在3者之间传递或者交流的数据,比如国有资产购置审批流程信息、到国有资产信息门户上的数据、用户输入的要求数据、国有资产管理利用软件与房屋建筑管理系统、疆土资源管理系统之间交流的数据等。

四.如何有效应用GRP政府资源?

依据我国电子政务计划,电子政务建设主要是依靠政务内网、政务专网、政务外网的基础网络设施,应用现代信息通讯技术,树立4大基础数据库,重点建设102金工程,并通过政府门户网站为社会提供完美的服务,从而带动整个政府信息化建设不乱以及有序发展。不管是从基础数据库来看,仍是从102金工程以及政府门户网站来看,政府资源拥有笼盖规模广、数量大、表现情势多样、利用模式繁杂等特色,因而政府资源在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占有无比首要的电子政务建设核心肠位。

那末如何有效的应用政府资源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的电子政务建设就成为1个值患上深刻钻研以及探讨的方向,也是1个需要延续钻研以及不断改善的主题。下面咱们将基于GRP理论方面的钻研以及电子政务利用系统建设经验,就如何有效地应用GRP政府资源给出1些有利的建议。

(一) 对于政府资源要加强管理、全面设计,重视标准化

以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领域为例,依据财政部二00二年年底的统计数字,我国国有资产总量为一一八二九九.二亿元,经营性国有资产约七六九三七.八亿元,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约四一三六一.四亿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总量超过三0四0六.一亿元,约占二五.七%,比去年增添四二四二.六亿元,增长幅度到达一六.二%[二]。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在我国国有资产存量中占有至关的比重,然而也暴露出执法力度不够,法律监督不到位,资产管理观念稀薄,责任不落实、资产配置不公道、资产使用效力低、资产处置随便和资产流失严重等诸多问题。因而如何对于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领域内的政府资源进行有效、科学地监督以及管理是相当首要的以及燃眉之急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领域内的政府资源包含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已经经、正在或者将要施行的利用软件或者管理系统、包含车辆、房屋、土地、建筑物、无形资产等在内的国有专项资产和上述资产通过出租、出借、转让、联营等相干的收支等等。因而对于上述种种政府资源,首先应加强管理,制订行政事业单位统1的国有资产管理标准,同时进行信息化建设的时候,更要全面设计,从总体动身,通盘问虑。

(二)对于政府资源要整合优化、加强同享,重视可用性

从GRP概念的管理思想层次上来看,GRP管理思想的核心是政务流程管理以及政府资源集成,政府资源集成具体表现在对于电子政务利用系统的集成、电子政务信息的集成以及政府资源的公道配置以及优化方面。可以说,没有经由整合的政府资源是疏松的、无序的,也是不可用的或者者可用性不强的。因而如果但愿政府资源能够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而提高政务资源的使用效力以及应用率,还需要整合政府资源,并在此基础上优化政府资源,将疏松的政府资源转换成为高度集成的、有序的政府资源的聚拢然后提供给用户使用。此外,在进行政府资源整合优服务于同享利用的时候,还需要重视可用性。没有可用性或者者可用性不好的政府资源终究将不会被用户所接受。如上,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系统只有整合来自行政事业单位国有资产资源、房屋管理局的房屋、建筑物质源、车辆管理局的车辆资源、疆土资源局的土地资源、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等,在权限节制的基础上充沛实现同享,才能够真正使患上政府资源为用户所用。

(三) 对于政府资源要利用主导、提高应用率,重视易用性

有了整合、同享、可用的政府资源,如何提供给用户更好的使用也是应当注重的问题,这就是政府资源的易用性问题。政府资源易用性的加强自然会带来政府资源应用率的提高,应用率的提高也有益于深化电子政务建设以及提高信息化程度。如何提高政府资源的易用性呢?咱们认为对于政府资源的使用要以利用为主导,将利便、易用的利用软件作为政府资源的工具或者载体,使患上用户能够更利便地、更有效的、更高效地获取自己真正需要的政府资源,才能够真正提高政府资源的应用率。

(四) 使用政府资源要加强培训、提高素质,重视实效

政府资源中的“财”、“物”以及“信息”,终究要提供给政府资源中的“人”所使用,加强政府资源的可用性、易用性以及应用率也部份取决于利用软件或者者管理系统用户的素质以及水平,因而在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应加强用户在如何更好、更有效、更高效的使用政府资源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以及信息技术水平。

五. 结论

本文在GRP基本概念基础上,通过对于GRP政府资源中的“人”、“财”、“物”、“信息”4个方面的论述以及分析,明确了GRP政府资源的规模,并对于如何在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更有效地应用GRP政府资源给出了1些有利的建议、业务需求、产品模式、系统架构、市场特色等方面的比较钻研,对于ERP以及GRP进行界定,理清瓜葛,找出异同,以期对于我国政府信息化建设有所匡助。。

参考资料

[一] 朱春燕,马光华 .管理新视线 ERP与供需链管理 .中国电子音像出版社一九九九年

[二] 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点意见,中办发[二00二]一七号

[三] 北京用友政务软件公司 .电子政务红皮书 ..cn/

[四] Intelligent Government Resource Planning Solu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