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5 16:38:04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篇(1)

1.2清淡、低糖、低脂是今后的发展方向当前人们患有高血脂高血糖的患者越来越多,以前焙烤食品使用的全脂奶粉、糖、蛋白和油脂等原料,均属于高糖分、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高能量食品,不符合现代人们追求健康的趋势。科学健康的膳食已成为人们追求的目标。这就要求烘焙食品改变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现状,向清淡、营养平衡的方向发展。

1.3原料将更专业化由于消费者对焙烤食品质量要求的提高,焙烤食品原料将会更加细化和专业化。专业工厂制作各种辅料既可以达到较好的效果,又可省去很多人工和时间。

2中国焙烤食品工业存在的问题

2.1传统焙烤食品没有实现工业化当前焙烤食品在我国还没有大规模的推广和发展。我国的焙烤食品目前还大都停留在糕点、小吃的消费水平上,大家通常把焙烤食品当作零食食用,还远未达到改善人民饮食结构,使我国饮食向工业化、现代化发展的地步。由于我们对这些传统的焙烤食品重视不够,使这些焙烤食品加工技术一直处于手工生产的落后状态,驻足不前。

2.2焙烤工艺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落后其工艺技术和装备总体水平落后,设备陈旧,未经过改造,技术含量少,管理模式陈旧、死板。除部分外资企业外,国内大多数焙烤食品企业仍然是采用传统的生产技术,保持在半自动生产的状态,一些新技术如两次发酵工艺、两次搅拌技术、连续发酵工艺和高热连续烤炉及自控设备等技术还没有得到普遍推广和应用。

2.3焙烤食品基础原料品种少、质量不高我国焙烤行业所用的三大基础原料,目前质量都不高,还需调整提高,品种需要丰富。如,最重要的原料——面粉,虽然市场上有各种各样的专用粉,但无论哪个品牌的专用粉都没有能达到真正的“专用”。而国外的专用粉已经划分得非常细致,目前我国大量生产和普遍使用的是即发活性钱酵母,而发达国家主要使用鲜酵母。

2.4焙烤食品经营模式不太完善随着消费者消费水平的提高,焙烤食品将朝着满足居民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和品牌化连锁经营方向发展,但当前在经营模式方面,我国的焙烤食品行业绝大部分是前店后厂。这样使企业投资大,生产成本高,产品质量不够稳定,不易连锁,很难生产品牌效应。经营模式不太完善还会使一些传统的焙烤食品生存期缩短。

2.5焙烤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我国焙烤行业从业技术人员,经过正式院校毕业的较少,大多是经过短期的培训后上岗。我国焙烤行业从业人员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不具备检验焙烤食品原料优劣的能力,严重制约了焙烤食品的快速发展。

3存在问题的解决措施

3.1加大对生产工人的技能培训人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只有提高了人的素质,才能做好工作。焙烤食品企业应从焙烤基础知识、原辅料应用、工艺操作规程等方面,对生产工人进行培训。

3.2提高员工的待遇提高员工的待遇,让员工分享企业发展带来的利好,以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同时,企业应定期了解员工的思想和心理状态,对情绪烦躁、怨天尤人、三心二意的员工应进行心理疏导,以提高员工的抗压能力,让员工时刻拥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另外,企业还应采用亲情化管理模式,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环境,让员工有一种稳定感和归属感。

3.3采用现代管理模式制定科学的生产经营制度,一制度来规范员工的行为和企业运作,而不是靠企业负责人的随心所欲来管理企业。

3.4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和设备,以实现“节能降耗“的目的在焙烤食品生产中,采用微波设备进行熟化、杀菌。具有生产效率高、杀菌速度快、清洁环保的优点,并可有效降低能源消耗。

3.5改善生产环境的卫生状况采用双核臭氧杀菌技术、动态消毒技术,消除生产车间内的微生物污染,从而提高焙烤食品的安全质量。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篇(2)

doi:10.3969/j.issn.1004-7484(s).2014.05.749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5-2988-02食品检验检测是依据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对食品的质量、卫生安全进行检验检测,系统评价食品的安全及卫生质量水平,对稳定食品市场监督、促进食品贸易、改进食品生产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的安全问题一直是国民关注的焦点,也是国家和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问题。

1食品检验检测的重要价值

近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繁曝光,比如苏丹红辣椒、三聚氰胺奶粉、工业明胶、硫磺大米等食品安全事件引发人们对食品安全深度热议,食品安全问题一度成为重大民生问题。当前我国经济贸易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食品出口安全问题关乎国家贸易经济,食品检验检测是监督食品质量安全的重要手段,为国家经济和人民生命安全起到保障的作用,有效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发展。因此,建立完善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严格监督食品安全生产、安全流通、安全食用,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保障广大食品消费者的利益,实现国家经济稳定发展。

2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2.1食品行业迅速发展,体系建设不完善当前我国经济快速发展,食品行业呈现多元化发展,各种新加工食品层出不穷,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更新和完善的速度远远不及食品行业的发展,检验检测体系涉及食品产业范围不全面,导致各种新食品安全问题的不断发生,危害范围越来越广,给国家和人民造成极大的损失。此外,当前食品检测体系侧重对最终出厂成品的检测,忽视对食品加工原材料、中间产品、市场流通及食品消费过程的安全检测,极易造成过程环节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可见现有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已经不能有效的满足当前食品安全检验的要求,不利于食品安全生产的监督。

2.2检测标准制定不健全,检测实施缺乏科学依据在2000年以前,我国对食品制定了食品工业国家标准1070项、食品工业行业标准1164项、食品进出口标准578项,形成我国食品生产标准的主要依据[2]。但对于大部分的食品缺乏明确是国家或地方标准,不利于地方食品的管理、监督、检验,造成食品检验检测工作的极大困扰,加大食品检验检测标准贯彻化实施的难度。

2.3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总体落后,技术发展不平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更新发展,食品检验检测技术水平也获得很大的提高,但是当前我国食品检测技术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经济发达地区掌握先进技术,经济落后或偏远地区技术革新速度慢,检验设备老旧,设备不完善,技术水平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无法满足当前丰富的食品市场安全检测需求,不利于国家检验检测整体水平的提高。检验技术落后不仅表现在检测设备落后,同时也表现在检验方法的传统、单一,比如筛选技术不成熟、速测法灵敏度不高、检验结果准确性差等方面,极大的限制了食品检测更新。

3建立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有效措施

3.1依据食品行业发展需要,完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当前我国食品检验检测体系呈现“重尾轻头”的现象,对于食品加工源头和过程中间产品缺乏有效的监督,未形成食品加工全过程的监督体系,极易造成过程食品安全事故发生。因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当改革食品检验检测制度,开放竞争式食品检测市场,大力引进民间资本的投入,介入民间检验检测机构,刺激食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完善和改革形成食品加工从原材料到消费者食用全过程的监督体系,扩大食品监督涉及面,建立完善的科学合理的食品检验检测体系。

3.2健全各级检测标准,促进食品检测有效实施国家或地方各级相关部门应当依据行业的发展趋势,制定和完善各类食品的检验标准,为食品检验检测实施提供有效的依据,促使企业食品加工的自觉按照标准进行监控,减少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可以通过借鉴国内外发达地区成功经验,充分融合先进检测技术,充分考虑食品行业的发展需求,以食品安全为主导,研究或制定符合我国、地方实际情况的食品标准,促进食品加工行业安全稳定发展。此外国家应当加强重点影响食品安全因素的检测标准,比如农药、兽药、食品添加剂、生物化肥等,建立严格的检测标准,强化食品加工源头的监督工作,有效提高食品安全检测效率[3]。

3.3创新食品检测技术,提高专业人员素质对于经济技术比较落后的地区,政府相关部门应当加大扶持力度,引进国内外先进检测技术,并有选择性研制部分先进的检测方法,加快食品检测技术朝高端、精准、创新、先进的方向发展,全面提高食品检测技术。同时政府相关部门或检测机构应当加强检验人员专业素质的学习和培训,包括食品加工行业法律法规、食品安全法律等,并制定相关岗位安全操作规程,规范食品检验检测行为,确保食品检验检测的专业化、规范化、科学化,全面提高检验人员专业能力。此外国家还应当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借鉴发达国家相关食品法律制度,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行业法律法规,规范我国食品检测标准,促使我国食品检验检测技术快速发展。

总之,食品检验检测体系是监督食品安全生产的必要手段,对保障我国食品安全供给,维护国家安全稳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应当借鉴国际先进检测技术,加强各级食品检测标准的制定,创新检测技术,形成科学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督体系,对于减少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篇(3)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解秦皇岛市保健食品生产企业的生产经营现况,规范秦皇岛市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行为,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卫生秩序,本研究调查了秦皇岛市保健食品生产及经营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监管对策,并对消费者购买保健食品提出几点建议。

一、秦皇岛市保健食品生产及经营现状调查

秦皇岛市保健食品的生产比重很低,辖区内获批的保健品生产企业(单位)仅4家,产品种类仅5种,八千岁牌养生酒、润欣康牌迎和胶囊、天人牌红棘油、老得慢补膏、调脂早餐。目前只有润欣康牌迎和胶囊上市销售,总体来讲,秦皇岛市不是一个保健食品生产地,这与秦皇岛市的产业结构和策略有很大关系。

目前秦皇岛市保健食品的销售渠道主要集中在药店零售,秦皇岛市辖区大小药店近300余家。经营的保健食品主要品种是增强免疫力、缓解体力疲劳、辅助降血脂、增加骨密度。在一些连锁药店中保健食品品种比较齐全,小规模药店基本上采用的模式是一两个品牌,可选余地很小。保健食品产品剂型以药品剂型为主。主要采取胶囊、片剂、口服液、颗粒剂(冲剂)等剂型,这些剂型的产品就占了近70%;笔者调查了秦皇岛市郊区12家药店107份保健食品的基本情况, 排前三名的产品类别分别为:增强免疫力(25.23%)缓解体力疲劳( 18.69%)、辅助降血脂( 14.95%)。

二、市售保健食品存在的问题

(一)存在假冒伪劣产品,鱼龙混珠

主要表现在伪造或盗用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冒用保健食品标志、伪造卫生许可证、伪造合法企业产品等方面。目前在市场上销售的假冒保健食品多为减肥类、调节血脂类、调节血糖类的保健食品[1]。一些保健食品将普通食品批号“卫食字”擅自改为“卫食健字”或“国食健字”;有的将保健食品、保健品批号擅自改为药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购买到真正的保健食品也是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 [2]。

(二)擅自篡改包装、标签和说明书内容

《保健食品标识规定》第四条明确规定:保健食品名称、保健作用、适宜人群和保健食品批准文号必须与《保健食品批准证书》所载明的内容相一致。有的保健食品虽然经过批准,但为了扩大市场,诱使不明真相的人购买,就会超出审批部门批准的功能范围,表现在:擅自更改产品名称、增加或更改保健功能、扩大适用人群、变更食用方法和食用量等。还有一些委托加工企业不明确标示委托企业和受委托企业的名称和地址。这些行为不仅严重误导了消费者,而且扰乱了保健食品市场的正常秩序[3]。

(三)普通食品充当保健食品

笔者调查发现保健食品市场出现一个新苗头:普通食品充当保健食品,大量貌似保健食品的胶囊、口服液、片剂、冲剂等普通食品混迹在保健食品销售架上。有的即使在包装和说明书上未标示保健功能,却暗示保健功能,有的因在名称、形态、食用方法方面与保健食品和药品有相似之处(如液体钙胶囊、卵磷脂胶囊、葡萄糖营养口服液、复合氨基酸口服液、儿童可可钙口嚼片、多维葡萄糖酸锌冲剂等),极易误导消费者,使他们难以界定其是普通食品还是保健食品[4]。

三、秦皇岛市保健食品监管现状

秦皇岛市因为不是个保健食品生产地,所以监管的问题主要就涉及到市工商部门和市食品药品质量监督部门对保健食品的经营和流通环节的监管[5、6]。即便是这样,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监管执法力量薄弱

这表现在一方面人员队伍力量欠缺。秦皇岛市辖3区4县,保健食品经营点数目众多,执法监管点多面广,而全市工商系统和药监系统专职从事执法监察的人员仅十余名,一些基层食药监管所只有一两名工作人员,却要管理四五个乡镇,疲于应付。另一方面表现在是执法监管权威不够。

(二)、保健食品案件异地执法困难

这表现在与其他地区保健食品监管部门协调不够,发现非法保健食品或经抽验不合格后,并不能与生产单位、供货单位所在地保健食品监管部门同步工作,而只能是监管部门查处完以后另行移交,这在时间上已经过去几个月的时间了。这样做导致的结果就是,要么不合格产品继续在异地销售,要么增大受移送单位的查处难度,不合格产品被处理。

四、对秦皇岛市保健食品监管的建议

保健食品的安全是关系着人民身体健康和国家兴旺发达的重大问题,已经受到世界人民的关注如果保健食品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那么我国保健食品产业将得不到充分的发展,在国际市场上也将缺乏市场竞争力[7]。因此,解决保健食品安全问题是当务之急。针对以上保健食品存在的问题,政府有关部门应该共同努力,采取以下措施:

(一)、狠抓培训,提高队伍监管能力

针对保健食品监管人员少、任务重、基础弱等现状,从加强队伍培训入手,着力增强队伍的科学监管和依法行政能力。加强对执法人员业务培训。通过“请进来”、“走出去”、内部交流培训等形式,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使执法人员熟悉掌握保健食品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保健食品生产经营许可的标准和工作规范等。

(二)、理顺监管体制,实现有效监管

保健食品原来由卫生部门审批,《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颁布后改由食药监部门审批,但没有行政管理执法权。这种审批和管理的脱节,造成各部门各自为政,产生监管的盲区,给违法分子以可乘之机。为改变这种状况,可以仿效上海市、广东省等少数省市,具体作法是把保健食品的注册、监督管理权归并到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三)、重点抽检,确保质量安全。

实施计划抽验与监督抽验相结合,把好保健食品质量关。加大对经营企业销售量大产品的抽验力度,重点抽查减肥、抗疲劳、性保健以及降血糖产品,检验是否有违法添加药物成分;最后,指定专人负责受理举报投诉,做到投诉举报产品100%监督抽样。

(四)、广泛宣传,强化市民防范意识。

在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主流媒体上刊登保健食品常识,披露当前保健食品市场存在的各种违法行为;编印发放保健食品法律法规和知识宣传手册;进社区、广场宣传保健食品安全知识。通过广泛的宣传,增强了广大消费者,特别是中老年消费者对保健食品知识的理解和辨别能力,引导市民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

参考文献

[1]张瑞妮,张海生.保健食品安全问题与对策探究[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12):85-88.

[2]陈胜祥,金飞辉.保健食品卫生监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2010,(03):92-93.

[3]毛正银,王华东.21世纪中国保健食品行业发展中的问题与对策[J].首都医药,2009,(13):48-49.

[4]陈永法,姚瑜嫔.非药品冒充药品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对策[J].中国药事,2010,(12):1157-1161.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篇(4)

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的建设与使用管理已有近一个世纪的历史。目前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的冷藏容量据不完全统计已突破700万吨/次,估计冷库的冷藏直接从业人员超过40万。而在我国冷库制冷系统中,有80%以上的冷库采用氨为制冷剂。氨作为冷库制冷系统中的一种工作介质——制冷剂,对人体是有一定危害的。按照我国强制性国家标准GB5044《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规定,我们冷库氨压缩机间的制冷工在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方面属于IV级——轻度危害。

氨为常见的毒性程度为中度危害的化学介质,氨蒸汽在空气中容积浓度达到11-14%时,即可点燃;当空气中氨的含量达16-25%(容积百分比)时,遇明火可引起爆炸。因此,当我们使用氨作为冷库制冷系统中的制冷剂时,就随时应该加强对制冷系统安全运转的监控。此外,在我们冷库建造与使用过程中,大量使用了易燃或难燃的隔热材料,虽经科学合理的防火设计,但是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到,在冷库日常经营运转过程中,对冷库建筑物引发火灾危险的因素是客观存在的,因此作好冷库日常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对我们冷库的经营管理者来讲,仍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专项课题。

1.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

从总体上看,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现阶段安全生产的形势好于国内石油、化工及煤炭这些行业,但是毋庸讳言,这几年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现状已大不如以前,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形势依然是严峻的,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目前食品冷藏行业冷库安全生产的专职管理部门不明确

上个世纪,原商业部食品局一直是全国商业系统冷库安全生产最高管理机关,它组织制定的一系列有关冷库安全生产的管理规程,不仅在商业系统,而且在轻工、外贸、水产等行业的冷库中也都纷纷借鉴,参照执行,起到了统领全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作用。但是如今,随着政府体制的改革,商业部已不复存在了,有关我国食品冷藏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部门至今尚不明确,因此这就形成了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放任自流,各行其是的状况。

此外,目前在我国大中型冷库中,特别是在使用氨做制冷剂的冷库,多数没有设置专职的生产安全管理人员。不少食品冷藏企业对安全工程师这种专业技术职称都十分生疏。特别是近几年,国内食品冷藏企业面临着转制及市场激烈竞争的双重压力,生存是第一位的,企业领导顾及不到生产安全,加上企业减员增效等一系列内部改革措施的出台,往往被削减的首先是企业生产安全管理的职能部门及人员。从对安全生产重视程度来看,应该说现在远不如以前。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在下降,无论从历史上还是现在,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管理的水平,都落于国内石化、冶金、轻工等相关行业,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1.2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不健全

据了解,目前除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原商业部食品局曾在全国商业系统冷藏企业内颁布实施过《冷藏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暂行)外(后来此“规程”曾在国内其它行业的冷库都曾经参照执行过),至今国内针对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规程或安全生产操作规程还未见公布于世。这就说明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目前还是空白,急待从行业管理的角度,制定全行业安全生产应遵从的作业及操作规范。

1.3在各类安全生产事故中,火灾事故仍是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建设与生产中的头号多发事故

由于冷库围护结构的隔热层和制冷设备和管道的保冷层,目前仍然以难燃和易燃的隔热材料——聚氨酯泡沫塑料、自熄性聚苯乙烯泡沫塑料、软木等为主。尽管在工程设计中遵照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和“冷库设计规范”要求,科学规划防火分区,加设防火带,但不可否认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这些技术措施对冷库火险还难以彻底防范,这都会为冷库在建造和使用中留下火灾隐患。据目前有关冷库火灾事故的统计,冷库建造过程中发生的火险远远大于冷库建成后使用过程中的火险(此部分火险则大多由电气设施,设置或使用不当造成)。据不完全统计,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全国仅冷库建造过程中发生火灾就有20余起,死亡78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近1.5亿元。由此可以看出,火灾已成为我们食品冷藏业冷库的头号灾害。

1.4在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中,有关在用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安全管理目前还在刚刚起步

我国冷库制冷系统管道,按照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2003年4月颁发的《在用工业管道定期检验规程》的规定属于GC3级工业管道,按上述“规程”的要求,冷库中在用的制冷管道在线检验每年至少一次。其制冷系统中在用的压力容器,每年应进行一次外部检查,且在冷库投产运行后3年要进行一次对在用压力容器的首次内外部检验。应当说这几年我们的食品冷藏业冷库,对企业内为生产服务的制冷压力容器和制冷管道的安全是疏于管理的。在京、津、沪、羊城等东部大城市,按上述“规程”进行年检工作的才刚刚开始,尚需逐步积累执行“规程”的经验。从行业历史发展上看,我们冷库在用制冷压力容器、压力管道制冷剂的跑、冒、滴、漏现象是十分普遍的,违法操作造成的爆炸、跑氨事故时有发生,安全生产的形势不容乐观。

特别值得关注的是,在最近几年,我国许多省会城市随着市容的扩展,在进行城市改造建设中,拆除了一部分位于居住区附近的年代久远的中、小型冷库。这些冷库中使用过多年的制冷压力容器,制冷管道拆除后,被作为废钢铁卖到了废品回收站,但社会上个别从事制冷维修、安装服务的单位,不顾职业道德,将这些废旧制冷压力容器及钢管,以废钢铁的低廉价格买回,经过简单的表面除锈、刷漆后,重新用于农村集镇新建小型冷库的制冷系统的安装,其工程承包的价格低廉得惊人!但其所获取的利润仍是十分丰厚的。他们这样做的结果,钻了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网覆盖不严的空子,给投资者,特别是给在这些小冷库中工作人员的生命安全带来严重危害!由此而引发的冷库漏氨、跑氨、爆炸等安全事故时有发生。

1.5在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中职业危害问题,近十年来在行业管理中有逐渐弱化的趋势

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过去在计划经济下受到政府保护和重视的食品冷藏业,受到了空前的冲击,如今其投资主体、经营体制、隶属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样变化一方面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生机,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这种变革也丢弃了一些不该丢弃的,过去在行业里安全生产管理行之有效的好的典章制度。这其中就有食品冷藏业中有关职业危害方面一些行之有效的防控措施。例如:过去在冷库氨压缩机间作制冷运转工的人员,按照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每月都有一定的营养补助,冷库的冷藏工、搬运工都享受低温作业特有的营养物补助。如今,特别是在一些非公所有制的冷藏企业中,在这些特殊环境下工作的人员,却享有不到由于存在职业危害而应得到的补助。此外,像在冷库一线工人中普遍存在的关节炎、腰肌损伤、慢性咽炎、神经痛等职业病症的防治,更是得不到企业经营者的关心和重视。为防治这些职业病,需修建的供工人使用的热浴房间、烘衣房等,在新建的食品冷藏企业的规划建设中往往被忽视或砍掉。

从以上几个方面的分析来看,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的隐患还是多方面存在的,客观形势并不乐观。

2.我国食品冷藏冷库安全生产管理有待改进的几个问题

针对上面的分析及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安全生产的现状,为缩小我们行业在安全生产管理方面同国内其他行业之间的差距特提出如下几方面的改进的建议。

目前从全国冷藏行业来看,还没有一份可供全行业共同执行的“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规范”。因此当务之急,是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以我国人大颁布的“安全生产法”为纲,紧密结合冷库安全生产这种特殊环境,组织行业内的标准化工作者,尽快编写出食品冷藏业“冷库氨制冷装置安全技术规程”,而各食品冷藏企业可结合本企业的生产特点,制定出本企业“冷库安全生产管理规程”、“制冷机安全操作规程”等,形成国家、行业、企业三级完善的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体系。

2.2在全国食品冷藏行业中广泛开展安全生产知识和相关法规的宣贯工作

可以以一个省(自治区)为单位,由食品冷藏行业组织出面,在各省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通过办培训班、搞知识竞赛等多种灵活的形式,对全体职工进行安全生产知识及相关法规的教育。宣讲食品冷藏行业特别是有关冷库安全生产管理的相关规程,有关压力容器、压力管道的安全知识,车间火灾的防控安全捕救方法及遇险后逃生的方法。必要是要注意纠正其习惯性违章作业。当前有关国家及行业内安全生产法规的宣贯,其重点对象应是非公有制食品冷藏企业的经营者及乡、镇一级食品冷藏企业主。

2.3在食品冷藏业大中型冷库中,为落实我国“安全生产法”的要求,应针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的需要设岗立责

我国《安全生产法》已对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人员设置做出了规定,企业的安全生产除企业人为本企业安全生产第一责任外,还应设有安全管理部门及专职人员。这一要求对我国为数众多小型乡、镇食品冷藏企业来讲,一时还难以执行,但对大中型食品冷藏业冷库来讲,特别是对采用氨制冷系统的冷库来说,还是十分必要的。应该设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1人,负责企业安全生产管理制度的制订,安全生产状况的监督检查工作,以及安全生产知识和条令法规在企业内的宣贯工作。因为在这些大中型食品冷藏冷库的氨制冷系统中,氨的充注量都在几吨到几十吨之多,一旦发生氨泄漏事故,不仅危及本企业职工的人身安全,对周围500米之内的人畜都会造成重大伤害,因此,大、中型冷库企业的安危已为影响社区安全的重大问题。

2.4食品冷藏业冷库应定期进行安全生产的自我检查

食品冷藏业冷库在每年的淡季应抓紧时间。组织厂内技术人员,在专职安全管理人员的安排、带领下,对全厂各个安全生产环节、设备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并作好在作设备安全检查记录。以下几个方面应是我们冷库进行安全生产检查的重点部位。

——在用压力容器的外部检验。以宏观检查的方法进行,可用目视检查(包括使用放大镜),重点是通过外部检查,发现在用压力容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现表面缺陷,重点部位应是压力容器本体上焊缝的现状,接管、接口部位是否发生了异常变形或裂纹。发现存在危险隐患时,应及时建议企业法人请专业压力容器检验部门作深入查验,并对其危险做出评价,提出防范方法措施,以确保在用压力容器生产使用安全。

——在用压力管道的外部检验。同样可用目视检查(包括使用放大镜),重点检查管道和部位焊缝的表面状况,是否存有表面裂纹,管道表面防腐涂层是否有剥落的地方,管道的弯头处,管架处有无变形、位移,管道与管架接触部位有无局部腐蚀,带绝热层的管道,绝热层是否有破损之处,有无结霜、滴水等跑冷现象。如有则应将跑冷处管道的焊缝或金属管道表面腐蚀状况作仔细检查,并应作好记录。发现不安全隐患应及时向企业法人报告,并提出进一步采取安全措施的建议。

——对冷库制冷系统上在用的各类安全监察仪表进行校验和检查。如压力表、真空压力表、温度计、液位计、安全阀、压差控制器等,都应在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配合下,认真作好检验工作。其中压力表、真空压力表、温度计、安全阀都应每年送当地法定检验部门进行校验1次,以确保这类安全监察仪表对制冷系统安全正常工作的监护作用。

——对冷库建筑物进行宏观检查。如冷库建筑物主体沉降的情况;冷库地坪防冻设施运转工作状况;冷库隔热层表面状况,有无开裂、沉降、是否有鼠洞、结霜、滴水跑冷现象;冷库冻结间、快速预冷间结构主体的建筑材料冻融循环破损状况;冷间电线、电缆穿越冷库隔热层处有无异常状况;冷库防雷接地设施的性能状况,都应逐一加以检查,并作好记录。发现不安全因素及时向企业法人报告。

——对冷藏企业现场摆放的各类消防器材、救护用品可用性,每年要进行一次全面检查,及时更新失效的消防器材及救护用器,以使这类用品随时都处于良好备用状态。

2.5加强食品冷藏业冷库职工职业病危害的监控与防治工作

对在冷库低温下常年作业冷藏工穿着的防寒服装,就根据其作业环境温度的状况,参照国外标准,制定出我国冷藏工防寒服的行业标准,体现我们食品冷藏行业的人为关怀。对在冷库一线生产作业的冷藏工、制冷工除参加企业组织的定期健康体检外,还应对其骨关节的健康状况,脊柱健康状况,口腔咽部健康状况作增项检查,以便及时掌握本企业员工职业病的发病状况,为研究和改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的依据。

食品冷藏业冷库的安全生产问题所涉及的企业工作岗位,专业领域都很广泛,还有一些比较复杂的技术性问题还需要社会上科研、设计和规划部门携手共同研究、开发,提出更好的防范措施和解决方法,以不断降低冷库安全生产的成本。以预防为主,努力提高我国食品冷藏业冷库全行业安全生产的水平,是我们行业全本职工的共同责任。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篇(5)

中图分类号:R15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248-01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球性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食品的安全性不仅和人类健康生存有着直接关系,而且对于当今社会经济的稳步发展也有着严重的影响。食品安全问题不管是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是备受关注的主要焦点问题。当今社会不断的高速发展,在经济市场激烈的竞争当中,各行各业当中的透明度也随之得到了有效提高,新闻媒体频繁曝光食品安全质量问题,导致人们对于食品行业质量问题越来越关注。本文基于此背景,做出以下分析,与大家共同探讨。

1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

我国食品的安全现状,食品在人们日常生活当中进行销售,其中遭遇有害身体健康物质的掺假仍然占有一部分。例如,阜阳的劣质奶粉和广州的假酒以及震惊世界的三鹿奶粉问题等,此类事件已经将我国食品质量安全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举不胜举。我国各级监管部门对此所做出的监管工作一直都没有松懈停止,而且每逢重大节假日的时候,对于检查执法力度工作都会在深大程度上进行相应的全面加强。但是,在社会当中食品质量问题依然会频繁出现,各级相关部门对于食品质量的检查工作力度不可谓不努力或者不认真,可是令人不解的一点是:一些并不安全的食品,在市场当中依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样对于我国居民的生命健康都有着极大的威胁。

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从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现状来看,由《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为主导,《食品卫生行政处罚法》、《食品卫生监督程序》等多部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以及诸如《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传染病防治法》等法律中,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规定构成的法律形态,是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框架的现状。《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经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这意味着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进人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今后能更好的开展好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确保饮食安全,是从“卫生”到“安全”的转变。

2 现行食品卫生安全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2.1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调整范围狭窄,协调性差

食品进行有效的安全管理,必须是一个全过程的有力监控。但是,针对我国目前现有的法律框架,卫生部门在实际工作当中,无法有效的将职责进行综合性有效协调,在实际处理过程当中根本没有办法进行履行和实现现在的综合协调部门在工作当中相对而言是具有一定难度,政府给予协调的成本也是非常的大。所以,我国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一个清正廉洁的政府机构,而且更是需要一个较为“廉价”的政府。

2.2 食品安全标准法规体系缺乏整体指导和精心计划

食品安全法规体系滞后于时展进程,例如关于保健食品这方面,从19%年开始对保健食品实行审批制度,但是尚无一部完整的保健食品审批法规。还有过高的标准与要求导致的结果是各个企业要么做更多的假,要么走人地下,要么倒闭。与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相比较所显现的体系缺陷。纵观发达国家,它们对食品安全始终坚持采用了“从农田到餐桌”的系统管理。食品必须绝对新鲜,才允许上市出售。他们都把食品安全保障的重心放在食品生产、经营、餐饮企业之中,提出食品企业是食品安全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在美国,监管体系比较完善,有关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非常繁多,法律法规覆盖了所有食品和相关产品,并制定了非常具体有效的标准以及监管程序;在日本,食品安全监管体系由基本法律和一系列专业、专门法律法规组成。

2.3 管理体制的问题

卫生监督机构直接面对市场上的一线工作,会受到社会当中各个方面带来的眼里和影响,管理层次出现的越多,那么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因素就会越多或者越大,造成卫生部门的执法监督工作不能有效的做到位,而且在执法力度和公平性方面将会出现力度不够强以及缺失公平性等。面试社会当中食品的安全执法,笔者总结分析认为其中存在的主要的问题有以下几点:(1)执法队伍比较分散需要进一步加强执法力度,而且还出现多头执法以及执法部门各自为政,没有同意的执法标准,总体而言出现真空和交叉现象。对于监管部门,不管是在专业的技术人员以及技术条件都相对性的有所缺乏,可能会造成食品安全事故错判的情况发生,那么对于卫生执法当中的公正性和严肃性以及权威性都有着负面的严重影响,而且还不能有效的形成执法合力,对于权力和责任之间的对等关系没有进一步的明确。(2)针对监督执法和有偿服务之间应当是一种不可分离的一部分。在经济市场当中需要将监督和经济进行有效的齐抓共管,将卫生监督执法过程当中出现不公平的性和不准确性进行有效的增强提高。(3)在监督执法的过程当中有某些执法工作人员没有端正自己的思想,这样对于整体思想素质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而且还有执法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过程当中没有认真仔细,会先粗心大意的情况,在具体处理过程当中还会出现文书制作错误以及填写错误等情况,这样就在无意之中造成一些证据无效或者销毁,并且还有执法工作人员在事发的过程当中,出现漫不经心的心态以及蛮横的态度,丝毫没有体现出该有的责任心等,导致了一些简单的问题死灰复燃。

2.4 责任体系不完善

在所有的食品安全事件当中,造成事件发生的最为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低廉的违法成本。在《食品安全法》当中对于违法事件的规定当中,对于发生事件的处罚上限和下限的空间太大,而且还有处罚的力度不够,不能够有效的震慑住不法分子,例如在商家进行经营的过程当中,相关执法检查部门遇见食品质量不符合卫生标准要求,那么所接受的惩罚将只是需要其进行简单的整改以及警告处理等。所以,需要全面有效的建设或者完善责任体系,这样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有着极大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陶跃华,张晓峰.从“三鹿奶粉事件”浅析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中国卫生监督杂志,2010(4).

[2] 刘志荣,姚琪.食品安全事件频发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的思考[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1(3).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篇(6)

中图分类号:C93文献标识码: A

只要认清团膳行业的发展现状,才能结合具体需求为团膳行业未来发展提供指导和依据,同时才能选择合理的未来发展走向。

一、团膳行业定义研究分析

从广义上看,团体膳食行业指的是面向某些固定客户群体或者流动客户群体提供就餐饮食服务的食品服务行业。其中的固定客户群体通常指的是企业单位、事业单位或者国家机关团体等单位。而流动客户群体主要指的是针对流动量大、且极为集中的群体。一般分为两种,即乘坐交通工具出现的乘客、旅客,或是参加宴席、聚会、展览会、博览会及大中型赛事的群体。这一系列群体有着共同特点,就是消费水准基本统一、消费类型基本一致,且人数较多,具备一定规模。而这一系列条件,也是团膳行业兴起和发展的基础、前提。

团膳这一行业的基本服务形式是指通过承包食堂,从而统一配送原材料和物料和食物成品。而从这一行业目前发展的情况来看,外资企业占据了更大市场和更多营收份额。出现这一情况的最直接原因就是行业充分竞争后的结果。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很多企业都将发展的精力和重点放在企业经营、运行发展上来,而企业员工的就餐等基本事项这一类非企业经营发展的核心业务都在逐渐涌入市场,通过寻去合理的市场,释放相关压力。因此,从这个角度上看,团膳行业的兴起和发展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企业经营发展社会化的产物。通过经营发展的社会化,企业后勤餐饮服务工作也最终实现社会化。近些年以来,团体膳食行业不断发展的事实证明了需要结合外资企业发达、先进的经营理念,通过结合最新设备和技术,高效服务,有效执行,通过行业的自动竞争,实现自身发展壮大。通过集约化经营、集中化经营,最终有效提升企业资金利用率。

二、团膳行业发展背景研究分析

随着市场经济飞速发展,企业这一经济.实体发展迅猛,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企业人数都大大增加。但从发展实际上看,很多企业不具备服务后勤、服务企业发展运营的资本和实力。餐饮服务作为企业福利的重要内容和组成部分,很多企业都是免费为职工提供。而餐饮也是直接服务于企业生产的,为企业经营发展提供保障的。当前很多企业的做法是企业自己建造食堂,统一由行政后勤负责采购管理、人事招聘厨师和帮厨员工,同时在这一系列经营管理活动中所产生的费用则由企业财务负责,同时企业还要负责对相关生产设备和物资做好管控与维护保养,并且还要承担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各种后果,实质上,企业自主经营食堂、管理食堂发展成本极大,且效果甚微,而在成本管控上,很多企业又难以抽出精力来处理,长此以往将影响企业发展的速度和实质竞争力,而一些企业食堂伙食质量较差,企业员工更倾向于去社会、市场经营的食堂选餐。如果这一现状不能得到有效解决,就会影响到企业文化凝聚力、企业向心力,不利于企业经营发展。

庞大的市场、行业需求就为团膳企业发展提供了发展空间。专业的团膳企业可以充分满足企业员工的就餐需求,能够帮助企业将与企业经营发展关系不大的事务与企业经营发展相剥离,实现企业全力经营业务发展。而团膳公司则在企业经营发展过程中充当了后勤供应商的角色,而企业则居于主导位置,可以全力主动管控整个膳食供应过程,企业可以完全结合自身需要,选取不同类型的膳食产品。同时可以根据膳食公司服务状况自主选择合作公司,通过自主选择、自主选购,最终能够满足企业职工的就餐需求。而这些庞大的需求也就成为膳食行业发展的巨大前景。

三、当前团体膳食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尽管市场庞大的就餐需求为膳食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而团膳行业发展也有着广阔前景,但团体膳食行业发展并不均衡存在一系列问题。由于具体操作上的问题和不足,很多团膳企业很难形成精细化经营、规模化经营。当前这一行业在发展过程中,外资经营无论从服务质量,还是占据份额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根据调查,团膳行业占整个餐饮市场份额超过了30%,同时该行业的利润率始终保持在百分之二十左右。同时民以食为天,团体膳食行业受到经济发展波动的影响极小。就当前市场上,发展较为成熟的团体膳食企业来看,主要有高档的国际品牌索迪斯,以及中档的国内福记这一品牌,同时也有宏泰兴、新又好等一系列众多品牌。同时在这一行业内也存在大量的以个人承包、个体经营为主的小型团膳餐馆,可以说整个行业竞争激烈,无论本土化,还是外来餐饮文化,当前团体膳食行业发展已经相当成熟,基本涵盖了整个团体膳食行业的各类型需求。

具体而言,在这一行业内,国际高端品牌索迪斯的地位和市场份额基本很难打破,索迪斯通过自身极其正规、标准、规范、精细化的管理方式,确保了自身所品的品质和价格,获得了高端客户的认可。成为该行业学习的典范和楷模。

而以福记为典型代表的国内中档团膳公司,无论是服务质量,还是产品性价比都与国际品牌都有较大差距,但其与国内小品牌相比,还是有极大竞争力,同时价格又相对便宜,因此也会受到部分企业的青睐,从而占据了一定份额。除此之外,剩余的团体膳食服务企业普遍处于刚起步的状态,只能通过成本管控或者销售渠道拓展来获得市场,由于这一类型膳食企业网点较多,供货渠道完善,同时消费门槛和自由度较低,因此也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影响力。

然而市场经济发展状态下,就是优胜略汰,市场竞争的不断激烈,对企业成本管控与运营能力有了新的更大要求。而团体膳食行业内,大多数国内企业并不具备独立的技术,从而缺乏了核心竞争力,也使得行业内所品趋同化现象严重,而品牌的知名度也极为有效,在买卖市场中并不占据优势地位,只能通过让价换取市场这一方法,而这也造成行业内无休止的价格战争,损害行业整体的利益、同时对行业的长远发展也带来极大危害,不利于团膳行业的长远、科学、可持续发展。通过研究,我们不难发现越来越多的买方企业通过战略采购,选取一个以上的团体膳食供应商,通过膳食供应商内部竞争来降低采购成本,同时提升供应餐食的标准和质量,确保自身处理买卖市场的控局地位。这就对团体膳食行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就需要该行业内各企业,无论规模大小,能够对行业发展、市场现状以及企业发展环境做理性认识和合理分析,能够为团体膳食企业在未来竞争发展过程中选择合适的经营战略和发展思路,通过主动变更,适应市场形势,最终为长远发展占据有利地位。

四、团体膳食行业特点及发展影响因素分析

4.1 团体膳食行业特点

团体膳食行业是服务业中极具规模特征的行业,和其他重视规模,就很少重视品质不同的是这一行业不仅重视规模,还对具体品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这一行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下特点。首先,整个行业资金流转速度快,一般企业在与团体膳食行业签订供货合同时,往往是按月结账的方式,资金回转速度较快,基本不存在资金占压等问题,这一行业属于快消行业,资金回笼快,资金链不存在问题。同时,整个行业经营状态较为封闭。行业服务的企业基本由合作对方确定,从菜品到数量、价格都有严格的把控。再者,该行业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比例较为固定,整个行业劳动附加值较低,而所涉及的生产要素价格都较为稳定,无论是经营成本,还是销售收入都稳步在固定的比率上。最后,团体膳食行业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存在较高风险,食物的保鲜,运输过程,都会成为经营隐患。

4.2影响团体膳食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

影响这一行业长远发展的第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价格。每个企业的需求和发展理念事实上是不一致的。这就使得团体膳食供应永远会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市场。而价格不一致,也决定了利润和管理方式。比如低价就意味着利润较低,而这对膳食企业来说,不论是经营成本,还是人力管控成本都需要严格把控,也会加重管理难度。而高价虽然利润率较高,但这些买方企业往往会对食物的品质有极高的要求和把控,也使得企业很难经营。其次是其他影响因素。企业想要集约化经营,合理管控成本,及时高效完成膳食供应工作,就需要建立高标准、高质量的采购体系和配送体系,为此,只有积极外拓资源,寻求合适供应商和运输合作单位,才能确保自身利益和长远经营。

五、未来团膳企业发展的方向与重点分析

针对竞争激烈的发展环境和不断提升的行业要求,团膳企业要想在未来实现发展,占据竞争主动权,就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5.1 深化品牌意识,打造优质品牌

品牌是企业发展的无形资产和强有力的招牌。然而随着这一行业大小企业不断泛滥,很多企业对自身品牌的认识和定位仍然停留在表面和初步阶段。因此在未来发展过程中,需要企业做好自身品牌形象设计,建立规范化的品牌,将品牌经营纳入企业战略发展的重要规划上来。

5.2 深化管理思路、构造规范化经营管理体系

推动团膳企业不断发展,就需要深化管理工作,通过营业管理、战略采购管理和信息维护管理、客观关系维护管理等一系列过程,构筑规范化、正规化经营管理体系。无论是现场营业状况,还是对物资的具体采购,以及客户信息和市场状况只有通过深化管理思路,革新管理道路,从而构造有效的管理体系,只有高效的经营管理才能为企业创造丰厚利润。

5.3 构建统一团体膳食服务模式,推动标准化服务

未来团膳企业在供应服务上,通过对客户群体的整理和归纳,进一步细化消费需求,深化服务内容,并结合不同客户群体,推动实施不同类型的服务模式。通过资源共享、消费主动、客户至上等一系列服务原则,丰富发展服务理念。同时要大力推行标准化工作,无论是产品的形式、产品的内容以及产品服务的特征都要推行标准化工作,通过开展一系列标准化服务工作,助推团膳企业经营发展实现更高目标。

六、结语

团体膳食行业这也是在近些年来得到迅速发展的,这一行业的出现和发展,一方面恰恰证明了中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另一方面是人们生活方式快节奏的更高要求。生活节奏加快,就使的人们对餐饮问题有新的要求。而市场经济下,需求就是最好的供给,就是最大市场。而这也是团体膳食行业出现的前提。而如何结合有效结合市场需求,根据市场供需,结合市场规律,研究团膳行业未来发展的新方向以及新的趋势走向,这实质上就需要我们对这一行业做深入研究,根据行业特点,结合发展背景和需求,助推实现团膳行业发展。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篇(7)

 

0.引言

最近几年,我国在提高食物供给总量,增加食物多样性以及改进国民营养状况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食品质量也有了明显的提高。但是,长期以来中国的食品供应体系主要是围绕增加食品供给数量而建立起来的,现行的食品监督监管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当前食品质量监管工作的需要,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进一步推进制度建设和监管方式改革,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做到快速反应、处置有力,确保广大消费者的食品消费安全。 食品质量综合监督,是我们食品监督部门的一项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论文参考网。经过一年多的摸索,我们在食品监管工作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我认为,当前基层食品质量综合监督工作首先要做到以下几点。

1.坚持监督和管理并重

1.1加强对食品质量工作的监督。因为食品涉及消费者的生命安全和生活

质量,尽管食品质量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实施“食品放心工程”,加大食品质量按监管力度,然而“问题食品”仍然大行其道,食品安全仍然存在诸多问题。食品安全频频地曝光,并不是现在的食品比以前更不安全了,而是食品安全工作更加引起消费者、国家、食品监督管理机构的重视了,商家可以钻的空子更小了。论文参考网。曝光后问题就有解决的可能了,就为消费者消除了不安全的因素,是件好事,并不是坏事,应充分发挥监督的积极作用。

1.2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不能过估计食品安全工作所取得

的成绩,要正视食品安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漏洞,采取严格的监管措施,扎扎实实地把食品安全工作抓好。工商、质检、卫生等部门急要分兵把口,又要相互协作,加大执法力度,抓准典型案例,进行曝光。要从源头上消除安全隐患,同事,要发挥官大消费者重视食品安全的积极性,鼓励就抱视频方面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查处,将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在食品加工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真正构筑起保障食品安全的“铜墙铁壁”。

2.加强统一领导,整合执法资源

面对食品安全这一天的大事,从中央到地方,应当痛下决心,动大手术,通

过体制改革,对现有的监管体制进行调查,整合执法资源,管住管好食品市场,为老百姓提供安全放心的食品。当前,应着重解决食品监管职责过于分散的状况,将食品安全监管的职能相对集中,权责进一步明晰,并通过建立一种有效的权威的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降低行政成本。主要解决两个问题:2.1是对监管方面存在交叉和重复之处进行明确的重新分工,只能有一个部门负责,其他部门退出;2.2是对无人监管的“盲区”,明确一个部门负责。在制定分工方案时,要充费考虑各个部门已经建立的监测网络的实力,实力弱的退出或者充实到新的负责机构。这个方案最接近现有的管理体制,但是并需解决好分工后各个环节直接的协调和衔接问题。论文参考网。问题衔接问题的关键在于都应服从于一个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

3.食品检验工作尽快完善

3.1统一食品安全标准。目前,我国食品相关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

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四级,并且水平偏低,部分标准实施状况较差,甚至强制标准也未得到很好的实施,并且现在的食品安全标准在实施中暴露出不少的问题。比如:2004年3月15日,沈阳市卫生监督所查处的24.5吨“毒黄花菜”事件,就是因为卫生部与农业部各自指定的标准中对SO2残留量的限量不同而引起的。总之,我国食品安全标准、检验检测方法的诸多方面已经到了全面清理、修改和完善的阶段,必须尽快统一。

3.2加快检测技术研究和运用。检验检测工作应随着食品工业为基数的革

新和食品安全控制标准的提高而不断完善和提高。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督检查的途径和手段,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升级和食品工业的革新,急需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控制技术,建立起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全检测机构,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发展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4.推进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

目前,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无法掩盖食品畅销的全过程,以《食品卫生法》

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前不久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者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强调和重申了监督管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具有一定的可操控性,但仍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建是仍待加强。

4.1加强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

层次法律体系,探索和反张继和国际接轨,又符合国强的理论、方法和体系。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按前监管法制体系,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消费食品安全监管中“无人管、无力管、无法管、不会管”等问题。

4.2健全长效监管机制。4.2.1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篇(8)

在连续多年的大学扩招后,我国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的阶段。随着扩招后的大学生逐渐毕业就业问题日渐突出;加之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宏观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面临更严峻的形势。本文以山东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为对象,分析了其就业与社会需求的状况,以期为山东省及全国未来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一、毕业生毕业当年的就业变化状况与分析

山东省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开始陆续建立,至2008届毕业生为止,该专业已培养5000余名学生,80%以上生源为山东省内招生,平均每年招收新生500名左右。据山东省教育厅官方统计数据显示,该专业的初次就业率达90%以上,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已成为山东省众多专业中的热门专业。

表1是山东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连续6届(2003—2008届)毕业生当年就业从事的工作类别情况,从表1可看出,毕业生当年就业直接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百分率(%)最低,而且随着时间发展,这一百分率由2003届的6.50%持续降低到2008届的2.83%;直接从事食品企业销售的百分率逐届增加趋势明显,由2003届的9.51%增加到2008届的l8.89%;直接从事食品企业品控的百分率逐届下降,由2003届的20.94%下降到2008届的10.27%(可能与我国教育部从2002年批准新上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有关);直接从事企业研发的百分率先逐届增高到13.15%(2006届)再呈下降趋势;从事食品相关单位的百分率从2004届开始基本呈上升趋势,2008届达到18.97%;从事公务员的百分率逐届下降趋势明显;毕业后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的百分率虽略有浮动,但相对变化不太大;从事其他工作的毕业生由2003届的10.0l%上升到2008届20.11%。上述就业变化状况反映了随着山东省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变化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食品产业(不仅仅加工企业)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一方面,食品企业管理在企业经营中越来越重要,应该有较大的社会需求,另一方面,刚就业的本科毕业生在校所学的管理知识很少,管理经验就更少,因此当年就业直接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百分率越来越低,说明目前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不能很好地适应食品企业需求。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食品企业经营的重心已由过去的重视生产向生产与销售并重,甚至重视销售方面转移,因此急需既懂专业知识又懂销售策略与技巧的复合人才,毕业生直接从事食品销售的百分率明显增加正反映了这一社会需求。今后的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应作出及时的改革,增加相应的商业课程体系。激烈的市场竞争也迫使食品企业加大了对新产品的研发力度和对人才的需求。现行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根本上说是参照了前苏联或我国计划经济时期主要面向生产加工企业输送技术工程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但在我国当今全面向市场经济转型时期,为适应山东省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与食品生产(主要指第二产业)密切相关的上游产业(主要指农业原料第一产业)、中游产业(主要指配料和包装设备第二产业)以及下游产业(主要指服务业第三产业如餐饮业、物流业等)迅猛发展,因此食品相关产业单位对毕业生的人才需求,特别是技术管理型、工程管理型或管理销售型人才的需求呈上升趋势。从事公务员工作的毕业生百分率逐届下降的原因可能反映社会对公务员需求不足或可能对公务员需求的学历层次大大提高。尽管毕业后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的百分率变化不大,但由于近年国家本科扩招力度几乎翻番,国际间高校学术文化交流频繁,实际上考取研究生或出国的绝对人数还是大为增加。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从事其他(非食品)工作的毕业生百分率越来越大,表明了近年来大学扩招后毕业生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一是,尽管山东乃至全国社会经济速度持续高位运行(食品工业经济更快),但对该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并未超过扩招的速度;二是,也可能反映出有相当一部分该专业毕业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等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需求,学非所用,这与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的缺陷有关;三是预示着新兴产业形态和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因此今后的人才培养模式应该有更大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目前就山东省乃至全国拥有食品科学与工程本科专业的各高校而言,人才培养方案有相当大的相似性,特色不突出鲜明,与市场经济的适应性也不够。

二、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动态发展变化与分析

毕业生毕业(1—10年)后从事工作类别的动态发展变化如表2。

由表2可看出,该专业毕业生1年后所从事工作类别的分布状况与毕业生当年就业时从事工作类别的分布状况的平均值(如表1连续6届的平均值)相当,表明毕业生1年后从事工作类别的变化不大。5年后,毕业生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百分率高达15.81%,从事食品企业销售的达19.59%,从事食品相关单位和其他类别工作的百分率也在增加,但从事食品企业品控与研发的百分率略有下降。研究生或出国类别急剧下降,是因为除个别研究生继续读博或在国外,大部分硕士研究生毕业就业参加工作。l0年后,毕业生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百分率仍在增加,达20.94%,其他工作类别百分率与5年后比,略有增加或减少。以上毕业生毕业后反馈的工作动态发展变化表明,较大比例的毕业生从食品企业基层业务或生产一线做起,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在职的培训和学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工作;另外相当一部分毕业生变换到食品企业销售、食品相关单位(如餐饮业、超市物流业、包装设备业、教育科研)和其他(非食品业)类别的工作中。为适应工作动态的发展变化,毕业生在实践中需要不断学习人文知识,如社会学、心理学等,以及商业知识,如经济学、管理学、营销学、贸易等;另一方面,在现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中应加强相应知识能力的培养。

从表3毕业生随毕业时间的跳槽情况看出,跳槽率随着毕业年数的增加而减小,反映了越年轻的毕业生对工作的满意程度越小,毕业年数越长,工作相对较稳定。

三、山东省对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趋势分析

表4为山东省食品及相关企业对人才需求情况。可看出,食品及相关企业对食品管理方面的人才需求最大。与表1比较,一方面,企业对食品管理人才需求大;另一方面,毕业生当年就业从事食品企业管理的百分率逐年降低,两者的矛盾说明刚毕业的学生的能力素质不能满足企业对食品管理人才的规格要求。这也充分说明现行本科教育人才培养方案增加管理学内容的必要性。食品销售、食品研发、食品品控方面人才需求依次降低,这与表1和表2的结果基本是一致的。

从表5看出,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工作在国有企业中比重小,且逐年降低;相反,工作在集体和民营企业的比重大,且逐年升高;在三资企业中工作所占比重也较大,但变化幅度小。这些数据表明,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山东省的集体和民营食品企业发展迅猛,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和吸引力都较大。随着外商投资优惠政策的取消,三资企业数增长缓慢,对本科毕业生的需求相对平衡。

表6为山东省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毕业生最近3年就业流向。可看出,同一行数据间比较变化不大,表明就业流向相对稳定且有规律。80.00%左右毕业生在省内就业,其余出省或出国(包括考研或外省生源);在山东省内,毕业生主要分布在半岛和沿海的经济发达地区或中心城市(如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济南、淄博等),一方面表明现阶段山东区域经济发展对该专业本科人才有较大的需求,另一方面可能反映出这些地区的就业环境对毕业生有较大的吸引力,如较优厚的工资待遇,企业先进的文化与科学的管理,较多的培训机会等。据调查,即使出省的毕业生大多也分布在我国沿海或内地的经济发达地区。

四、山东省食品工业发展现状与趋势分析

表7是山东省食品工业近5年的发展概况,从食品工业总产值看,我省食品工业一直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从2003年到2007年,食品工业总产值从2331.25亿元增长到5927.33亿元,平均每年增长900多亿元。儿与食品工业相关的企业也逐年增加,山东省统计局2007年统计表明,农副食品加工业有3333个,食品制造业1254个,饮料制造业847个。人员数量增长相对较慢,但是创造的工业总产值明显增长。据调查,随着食品企业由劳动密集型向资本、技术密集型转化升级,企业需求的人员中对中高学历要求越来越高,而一般性体力劳动型人员需求相对减少。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篇(9)

【关键词】

食品安全;监管体系;问责机制

1 我国食品工业安全监管的现状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工程,更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为了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出台了一系列法律和措施,从1993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 到200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随着国家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地方政府在监管执行方面也加大了力度,同时也获得了更多的权利,同时也相继出台了各种食品安全监管措施,这些举措有效地打击和遏制了食品安全领域的不法行为,在促进食品行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效,对于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虽然成效显著,但是由于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还很不健全,同时,由于影响食品安全和食品安全监管的因素过于繁多和复杂,食品安全形势依然严峻,从根本上改善我国食品安全状况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依然困难重重。需要进一步完善。

2 食品监管存在的问题

2.1 有关监管部门权利界定模糊

根据《食品安全法》 第4条的规定,目前我国采取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国家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研究部署,统筹指导食品安全工作,督促落实食品安全监管责任;卫生行政部门负责食品安全综合协调、制定食品标准、处理食品安全重大事故等;农业部门、质量监督部门、工商部门等分别负责初级农产品、食品生产环节、食品流通环节、餐饮服务活动的监督管理,

这种监管模式存在很多的缺陷:首先,缺乏有力的协调机构,国务院为了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统一管理,设立了专门的食品安全委员会,但其仅限于协调的软性机构,不具备垂直管理的职能,是否能够真正对其他监管部门起到组织、惩治、监督的作用尚待验证。其次,部门监管重叠,相互之间又缺乏有力的互动协调机制,很容易造成有限行政资源的极大浪费,再次,食品安全各环节之间的关系变的复杂,同时很难对各部门的职权加以详细界定,由于部门之间的职权界限模糊,往往会出现监管的空白地带,使得不法的食品生产经营者有利可图。

2.2 问责机制缺失,导致地方政府的寻租行为

所谓寻租,是通过一些非生产性的行为对利益的寻求。如有的政府部门通过设置一些收费项目,来为本部门谋求好处,有的企业通过贿赂官员为本企业得到项目、特许权或其它稀缺的经济资源,有的官员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个人捞取好处,是一些即得利益者对即得利益的维护和对即得利益进行的再分配的活动。寻租往往使政府的决策或运做受利益集团或个人的摆布。这些行为有的是非法的,有的合法不合理的。往往成为腐败和社会不公以及社会动乱之源。

地方政府是国家食品安全监管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它是整个监管过程的关键。这就极易导致地方政府的腐败寻租行为,一些企业疲于应对各个监管部门的监管和检查,宁愿出钱换取一张相关机构的免检证书。而相关部门在减轻工作量的同时又获得了相当可观的利益。

2.3 食品企业集中度不高,缺乏有效监管

目前,西部地区的食品加工企业大多数为小规模经营,产业集中度不高,分散的经营者数量多、水平低 、流动性大、增加了监督管理的难度。尤其是一些小摊贩和地下加工厂,他们没有对食品原料进行检验的能力,食品添加剂滥用情况严重,很多食品进货来源不明。而监管部门又没有足够的人力和物力对这些企业进行监管,这就导致食品安全质量无法保证。

3 对策与建议

3.1完善现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明确各方责任

要根本解决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存在的问题,就要改变多部门分段监管的现状,设立一个独立的单一的的监管部门。首先,不仅要提高食品安全委员会的地位,还要保持其独立性和中立性,不受单个部门利益的控制,能够公平地开展食品安全监管工作,通过加强其权威性,带动部门之间的协调与合作,以提高监管效能,减少监管空白和盲区。

其次,食品安全委员会作为最高的协调机构,在整体上对食品安全工作进行全程监管,对一旦发生的部门间冲突或出现监管摩擦或区域间出现监管矛盾时给予协调,对于监管部门没有履行的监管职能,食品安全委员会可以直接下达行政命令要求予以履行,彻底改变目前各地食品安全委员会无具体实权的局面。

3.2 完善问责机制,促进规范执法

建立检察机关与政府检察机关、纪检部门的工作协调机制,确保司法监督权独立,保障新闻自由和媒体知情权,构建公民参与监督问责的制度平台,为防止食品安全监管部门执法不严,食品安全监管机关应当定期向辖区居民公布辖区内的食品安全状况,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向消费者公开相关信息,并将该部门具体责任人的基本信息公开,便于群众及时向其反映所在辖区内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起到更好的监督和督促作用。 并且通过用利益驱动机制来引导消费者的行为,提高消费者监管的动力,积极推进公民问责的法制化进程。

总之,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个重要环节,就是要进一步统一食品安全监管主体权责明确化,加大监管机关自身的检查监察力度。

3.3加大社会监督力度,加强群众监督功能

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力度,光靠政府的力量是不够的,也很容易造成政府的寻租行为,必须充分发挥各种社会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管作用,才能最大限度地保障我国的食品安全。全民参与,全社会监督 争取社会各界对食品安全监管执法监督,并建立激励制度,鼓励人民群众举报违法违规生产和销售食品的行为。

同时,完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向消费者公开食品采购、生产制作和销售各个环节的相关信息,让公众监督渗透到食品安全风险预防阶段。加强社会各界、尤其是新闻界和媒体的舆论监督功能,对恶意造假坑害百姓的不法企业和个人,要坚决予以曝光,并进行惩罚和整顿。

享受安全的食品是每个公民的基本权利,国家应高度重视,并且要相继出台切实可行的监管政策,不断加大力度,完善以《食品安全法》为主导地位的相关法律法规,增大社会监管力度和执行的透明度,推动食品监管工作不断提升和改进,保障人民的生命健康。

【参考文献】

[1]刘 杨,王甜甜,陆云生 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探究 [J]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7 P194-196

[2]李洁丽 车素芳 刘海燕.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年第 11 期 P34-36

[3]郑小霞.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对策[J] 法制与经济2010.4 P78-80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篇(10)

食品质量安全涉及民生,所以做好食品质量检验是必须,也是必要的。最近几年,我国关于食品质量的安全事故屡次发生,如令人忧心的染色馒头、瘦肉精、毒奶粉、地沟油等等,这些事故一次又一次的提醒我们,要注意食品质量安全,要加大食品质量检测力度,保证食品质量。就现阶段我国的食品质量检测水平而言,尽管与西方某些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但不可置疑的是,国内食品质量检测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研发或引进的先进食品质量检测方法也越来越完善、细化,为食品质量安全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下面就食品质量的特点以及质量检测方法进行论述。

1.食品质量及食品质量特点

所谓食品质量,实际是指食品本身所具有的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可作为其是否能满足人们需求的检验指标。食品质量的特性包括了食品的外包装、品质、规格尺寸以及质量安全等等。

食品质量特点则主要是指食品的基本性能、营养价值、生产时间与保质时长、毒害物质等多个方面的内容。一般来说,食品质量多指食品的外观物理特征,食品质量特点则多指食品的内部化学特点。

2.国内食品质量检测现状

分析国内当前的食品质量检测现状,发现尽管国家相关机构已经将食品检测放到了部门工作的首位,并将其设立为国家科研发展重点项目,但是在实际执行时,由于各种各样因素的影响,食品质量检测工作进行得并不顺利,检测效率也并不高,这为人们的食品与健康安全埋下了严重的隐患。分析国内当前所采用的食品质量检测技术,原子吸收、气相色谱、液相色谱等检测设备都是实验室必备的,这表示当前国内对于食品质量的检测多采用原子吸收、气相色谱等技术。毋庸置疑,以上所提到的几种检测设备及与之相对应的检测技术都具有科学、高效的质量检测效果,都能满足检测要求,但是,由于以上设备的价格十分昂贵,保养维护难度大,并且对操作人员的专业技术要求非常高,所以大多被长期置放于实验中,实际参加检测的频率相对较低,尤其是在现场检测时,上述提到的几种检测仪器没有办法实现现场检测,更无法对数量多、种类繁的食品进行质量检测,存在应用局限性。由此看来,国内现阶段的食品质量检测市场迫切需要一批操作简单、及时、快速,且经济性强、检测精确的食品质量检测设备或仪器。

3.食品检验辨别方法

3.1检验方法标准

无论采取哪一种检验方法,都必须严格执行产品检测规范。我们在对食品检验方法进行选择时,首先要从产品标准入手,因为产品标准中已经明确对检验项目的检验方法进行了明文规定。比如米香型白酒产品标准是GB/T10781.3-2006《米香型白酒》,对它进行检测时,就按照GB/T10781.3-2006《米香型白酒》所规定的方法展开即可,即:感官要求、理化要求方面的检验依据GB/T10345的相关标准执行;净含量方面的检验依据JJF 1070的相关标准执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虽然针对同一个项目进行检测,但由于产品的种类不同,所以会采取多种检测方法。比如我们对香辛料调味品进行检测时,香辛料调味品依据的检测标准为GB/T15691-2008《香辛料调味品通用技术条件》,而总分灰的检验标准则依据的是GB/T12729.7-2008《香辛料调味品总灰分的测定》;再比如对茶叶进行检测时,茶叶的检验标准依据的是GB/T14456.2-2008《绿茶第二部分:大页种绿茶》,对于茶叶总灰分的检验方法依据的标准是GB/T8306-2002《茶总灰分的测定》。从这些案例我们可以看出,虽然是同一项目,但由于产品种类不一样,检测的对象不一样,所依据的标准也会不一样。

3.2检验辨别方法

在确定检验的标准之后,下一步就是对检验辨别方法。笔者在对食品质量检验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问题就是有很多检验方法在确定检验标准以后,会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检验方法,那么这种情况要如何处理呢?我们知道,食品质量检测过程中使用最多的要数GB/T5009这个系列的标准,而在GB/T5009.1-2003《食品卫生检验方法理化部分总则》之中,就如何处理上述情况,已经有了明确的描述:检测方法如果出现了两个或者两个以上检验方法,可以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并以第一法为仲裁方法;标准方法之中,如果依据适用范围预设若干并列方法时,需要根据适用范围选择适宜的检测方法。除此以外,如果没有明确规定第一法的标准方法时,与别的方法也属于并列关系。

“可以依据具体的实际情况选择使用”是指企业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依据自己所具备的一些条件来选择其中的任何一种检测方法,不需要选择第一法。以第一法为仲裁方法的原因是当几个检验方法对同一个样品进行检测时,第一法对仪器的要求比较高,检验的精密度也非常高。

4.如何提高食品质量检测水平分析

针对上述所分析的国内食品质量检测现状,笔者认为,除了及时研发和引进一批新的检测设备之外,还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提高食品质量检测水平,保障食品质量安全。

4.1建立并完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

首先,在原有体系的基础上进行完善,建立一个完整、系统的食品检测体系;以地市为单位,整合政府各部门资源,建立一个设施较为完善的食品质量检验中心,并保证检验中心内设备齐全、人员配置充足,质量检测流程完善。

4.2提高食品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

食品质量检测工作中,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姑且不论检验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单就职业道德而言,检验人员的思想行为就可直接影响并决定食品质量的检测结果。因此在食品检验工作中,务必要加强检验人员的素质建设。具体做法有:公开、公平、公正的聘用高素质、高能力人才;定期对检验人员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并加强其职业道德建设,使检验人员的综合素质能得到大幅度的提高。

4.3扩大检测项目

扩大检测项目主要是针对社会上一些热点问题来说,比如对先前吵得沸沸扬扬的毒奶粉事件,检测部门和检测人员在对奶粉样品进行检测时,要尽量扩大检测项目,开展专项评价性抽验检查,并构建一个预警系统。对于社会上一些质量信誉较差的企业,要加大对其的监督检查力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安全问题与人民群众的健康问题息息相关,加强食品质量的检验是保证食品质量的重要举措。食品检验方法的选择直接影响着检验结果,同时也影响着食品生产企业的信誉与整个食品市场的形象,因此,企业、单位必须按照国家的相关规定,结合企业的经营状况与食品自身的特点,合理选择检验方法,如此才能够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进而保障食品安全。

【参考文献】

当前食品行业现状篇(11)

一、对于高职食品科学专业中信息素养的相关分析

餐饮业是我国第三大产业中的支柱项目,饮食在日常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高职食品科学培养教学需要不断改变思路以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趋势,从而开展相关教学活动。目的之一就是帮助学生在今后更好、更快地步入工作岗位。信息素养主要指学生在接受相关食品科学专业知识及在实践过程中对于信息处理的综合能力。对于烹饪方向学生而言,则是接受与食品科学相关信息,同时采取有效的针对性措施。通过不断提升该能力,加深对该行业的了解,同时增长个人见识,为以后的烹饪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对于学生而言,还有利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

二、对当前的高职食品科学烹饪方向的现状分析

(一)受传统教育模式影响较深。从实际情况分析,可以发现中国的烹饪高等教育是在早期烹饪中等职业教育的基础之上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当前高等烹饪教育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过去传统中职教育理念的影响。因此开展教育工作时,在人才培养模式、培养目标、教学安排、教学内容、课程设计等方面都受到一定束缚。因此高职学生接收到的信息大都闭塞落后,因此无法有效促进学生对食品科学的正确理解,同时无法不断在实践中训练自身的烹饪技能,因此在未来影响个人的就业前景。

(二)当今社会需求变化迅速。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对于饮食的要求越来越高。越来越看重菜肴的营养价值及背后的文化意境跟潜在内涵。而且相关需求随着时间的推移,被赋予了更多价值。因此需要烹饪方向学生不断加强自身信息素养,了解当今时代需求,在不断完善自身专业技能的基础之上,不断增强文化修养。

(三)高职食品安全专业烹饪师资力量相对匮乏。烹饪专业是一个相对而言新兴的行业,跟传统厨师行业相比,它对学生提出了更多要求,对学生的学习理论、认识有新要求。当前主要高职烹饪师资人员,都是由高职院校聘请的高级厨师,尽管他们经验丰富,但是大都缺乏较高的文化素养,因此只能为学生大致讲解相关烹饪流程,学生无法得到相关理论指导作为基础,获取相关信息。这就导致当前学生的理论知识跟实际操作出现严重脱节的情况。

三、信息素养对于烹饪方向学生的积极培养作用

(一)有利于加深学生对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的正确认识。由于当前社会发展迅速,人们的饮食需求也在不断改变。其中蕴含的饮食文化越来越丰富。只有烹饪专业学生增强自身的信息素养,才能不断了解当前市场中,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烹饪学生应该掌握的相关技能,同时可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不断分析该行业的潜在发展趋势,明白自己未来主要的从业方向。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满足未来市场需求。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的相关教师应该不断加强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教育,使学生深入了解当前社会发展趋势。例如:可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烹饪大赛,从其中不断加深对饮食文化的了解。同时应该不断学习,了解中西方美食之间的差异,不断设计出更符合人们需求的菜肴。根据食品科学现状分析,可以发现人们现在越来越关注食品的安全性,因此学习烹饪的过程中,需要首先做好食材筛选。另外,当前人们越来越注重养生,因此粗粮的运用可有效满足人们的需求。只有保证学生不断接受相关信息,才能不断针对需求做出适当调整,从而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需求。

(三)有利于加强理论教学跟实际操作之间的联系。一般烹饪教学都是师傅进行示范操作,学生之后进行练习操作,很多时候都是凭借自身经验,缺乏相关理论依据。因此学生需要提高信息素养,自觉学习相关理论知识,例如:学习菜肴制造时,起初很可能对调料量的拿捏不准确,因此需要学生加强实践,同时查阅相关背景知识。同时可以进行自我尝试,加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联系,不断改进菜式,满足人们的饮食需求。

信息素养教育在高职食品科学专业烹饪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烹饪技能,同时更清楚了解当今社会的饮食需求,在未来更顺利地开始自己的职业生涯。因此在当前高职食品科学专业中,应该不断加强信息素养教学。

参考文献:

[1]陈洪华.烹饪中、高职课程衔接研究[D].扬州大学,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