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6 17:25:17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篇(1)

当请法律来护航 张俊 目前我国推行污染责任保险的状况用“知易行难”表述再准确不过。其推行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勿庸置疑,但实践起来却面临种种阻力和困难。 我国当前进入了环境污染事故高发期。这些事故威胁的人群有时达到数十万、甚至数百万之众,受损的环境资源、财产更是难以计数。虽然这些事件的责任人有些被处理,但他们却无力承担损害后果和赔偿责任,国家、政府和受害者的权益被肆意侵害。 在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并直面我国严峻的环境形势和与之不相适应的防范机制后,运用经济手段、尤其是绿色保险中的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来防范环境风险,建立社会化的损害赔偿制度显得尤为紧迫。 2007年12月,原国家环保总局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出台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工作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定下我国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制度路线图。此后各地大胆实践,尝试用不同方法、在不同行业和领域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 湖南省率先推出了保险产品,确定了化工、有色、钢铁等18家重点企业;江苏省2008年推出了船舶污染责任保险;云南省昆明市规定,从2009年10月1日起,将全市25个主要污染行业全部纳入投保范围;辽宁省沈阳市率先在地方立法实现突破,在2009年1月1日起实施的《沈阳市危险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中规定:支持和鼓励保险企业设立危险废物污染损害责任险种…… 这些均彰显了国家、环保部门及地方政府推行污染责任保险制度的决心和智慧。然而,本报记者在对河北、江苏和昆明市推行污染责任保险情况进行深入调查和采访后却发现,在这几个政府力推污染责任险的地区却出现了一些不尽如人意的情况。 河北省至今没有一家企业投保绿色保险;昆明投保企业仅占应投保排污企业总数的7.8%;而在先从船舶污染责任保险试水的江苏,实收保费710万元后,至今未有赔付。 种种迹象表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推行状况不容乐观,但应该说,这种状况也在意料之中。早在出台《意见》之初,环保部门领导即分析道:“当理论的前瞻性与分割管理体制下的利益格局发生冲突时,环境经济政策就难免知易行难。” 从技术上来说,损害范围的确定和评估、保险费率的核算、索赔时效等都还有待探索和解决;从大多数污染企业来说,还不能接受为污染事故的风险和损害埋单,还缺乏社会责任意识;从发达国家环境责任保险制度的实践来看,因环境责任保险承担的赔付金额过大,承保的范围又过窄,经营此类保险的风险大大高于其他商业保险,保险公司的热情也不是太高。 这种情况并非“中国特色”。综观发达国家绿色保险实施现状,美国和瑞典实行的是强制责任保险,法国是以强制责任保险为主、任意保险为辅,德国则兼用了强制责任保险、财务保证、担保相结合的制度。 以中国目前的环境状况、经济发展状况,以及公众环境权益状况来说,都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没有后路可以退,而只能大力向前推进,其最好的办法即是国家进行立法支持,实现环境污染赔付责任的法规化。 与我国第一个法定强制险种交强险相比,环境污染事故造成的危害和损失更大,其后果肇事企业和个人更难以承担。那么,为什么不能对那些高危行业、污染企业实行强制性的污染责任保险制度,并以法律的形式做出强制投保的规定呢?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正从理论走向实践,方向已经确定,这些先行的省市正用略带蹒跚的步伐,艰难地“摸着石头过河”。他们迫切需要支持,需要国家立法为他们分担一些阻力,为驶向绿色之中国开道护航。 河北两年没有一家企业投保 产品供给与市场需求脱轨 中国环境报 记者曹培锋 周迎久 记者日前从河北省环保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河北省将探索开展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试点工作,初步建立重点行业基于环境风险程度投保企业或设施目录以及污染损害赔偿标准,发挥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社会管理和经济补偿功能,为推行绿色保险奠定技术政策基础。 被称为“绿色保险”的环境污染责任险目前在河北进展如何?如何保障环境污染责任保险顺利推进?带着这些问题,记者采访了与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有关的企业、环保人士以及相关专家。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篇(2)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们对于环境保护不当导致我国的土壤污染逐渐严重,但是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铁锰氧化物在当前的土壤污染修复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对于改善土壤的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当前我国的土壤污染缺少规范的治理导致污染土壤难以及时有效地恢复。在今后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保障土壤污染质量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现状

随着我国工业的发展,当前我国的土壤污染情况逐渐严重,这对于我国的环境建设和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尤其是在农村等人们依靠土地生活的地方,土壤污染严重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一些土壤污染很难进行短时间的修复,这对于环境的保护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当前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的主要是以下两种情况:

1.重金属对于土壤的污染

重金属对于土壤的污染在当期的土壤污染治理中比较难治理,由于重金属在土壤中具有难降解,毒性强和积累效应等等特征。我国土壤的重金属污染主要是当前一些化工企业的污染五未能及时合理的处理,将一些污染物进行掩埋等造成的土壤污染。但是重金属对于土壤的污染十分严重并且难以治理,这对于土壤污染治理部门提出了众多的挑战。当前对于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的主要治理方法就是一方面在土壤中去除重金属另一方面改变重金属在土壤中的存在状态。当前主要的技术就是采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生物方法等等,但是并没有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土壤污染现状并没有得到有效地改善。

2.土壤的有机污染

当前我国土壤污染的另一重大来源就是有机物污染,相对于重金属污染,这一污染更加严重,污染的种类比较繁多。在有机物污染中其中塑料对于土壤的污染十分严重,而且大部分的塑料污染物是难以降解的,这对于土壤污染的治理工作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并且这一污染还会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伤害甚至伤害人们的身体健康。另外由于化学农药对于土壤的污染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这对于土壤的危害十分严重,甚至会影响到地下用水,影响人们的生活健康。但是当前我国的土壤有机污染并没有得到合理的整治,一些相关的治理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缺陷性,并且治理并不彻底。

二、铁锰氧化物在土壤污染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铁锰氧化物在当前的土壤污染修复中逐渐得到应用,并发挥出一些作用,大大改善了当前的土壤质量。但是铁锰氧化物对于土壤污染的治理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铁锰氧化物的应用范围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展。

1.铁锰氧化物在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中的应用

铁锰氧化物作为土壤中的主要矿物元素,在当前的土壤污染修复中发挥着十分关键的作用。当土壤被重金属污染之后,土壤吸持重金属例子时,土壤中的铁锰氧化物会发挥重要的作用,土壤中Cu、Ni、Zn、Cr、Co 元素的吸附主要受铁氧化物的控制。土壤中沉积的铁锰氧化物对于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吸附作用,可以有效地控制重金属污染物的迁移和富集,这对于减少重金属对于土壤的污染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铁锰氧化物及其水化物和层状硅酸盐矿物质对于吸附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人工合成的铁锰氧化物和天然的铁锰氧化物有着不同的作用,导致我国的土壤中铁锰氧化物应用于重金属的土壤污染修复中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加强对铁锰氧化物对于吸附重金属作用的研究,尽量充分发挥铁锰氧化物在重金属土壤污染修复中的重要作用。

2.铁锰氧化物在治理土壤有机物污染中的应用

铁锰氧化物对于土壤有着一定的净化作用,当前土壤的有机物污染逐渐严重,严重影响了土壤的肥力和土壤的正常应用。铁锰氧化物对于环境中的有机毒害物有一定的降解功能,可以利用于土壤污染的修复工作中。在污染土壤的修复工作中利用铁锰氧化物对于土壤的修复作用和净化工作,充分提高土壤自身的治污能力和降污能力。当前土壤中含有一些天然的铁锰氧化物可以充分利用自然规律,降解土壤中的有机污染物。铁锰氧化物在土壤污染治理中有着节约成本,效果明显的优势,在今后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中需要进一步提倡这一方法,充分利用铁锰氧化物对于土壤污染的治理,缓解当前土壤污染严重的现状。

3.土壤污染治理的其他措施

土壤污染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农业的发展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特别是当前国家逐渐重视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土壤污染更需要进一步加强治理。在今后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中一方面需要建立完善的土壤污染治理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土壤污染治理法律可以有效地规范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同时为土壤污染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保障。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提高一些企业的污染治理积极性,减少企业污染物的排放,督促企业加强对污染物的处理工作。另一方面需要对于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进行严格的惩治。对于一些对土壤污染比较严重的企业需要加强治理,对于企业的污染物处理要进行严格的监督,对于一些特别严重的企业可以进行关闭,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除此之外还需要加强企业和工作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尤其是土壤污染的教育,对于土壤污染造成的危害进行宣传教育,使企业和工作人员认识到土壤污染的严重危害性。在土壤污染治理工作中还需要进一步开发和研究一些新的土壤污染修复措施和方法,尽量减少污染物对于土壤的污染,保障人们的正常生活。

三、结语

随着当前工业的发展,我国的土壤污染逐渐严重,对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十分不利的影响。当前我国的土壤污染修复措施并不十分完善,一些方法的效果并不十分明显,这导致我国的土壤污染治理工作难以进行。铁锰氧化物作为土壤中的一种丰富的物质对于环境当前的土壤污染有一定的作用,并且这一土壤污染修复的方法具有成本低,效果好的优势。在今后的土壤污染修复工作中需要进一步充分利用铁锰氧化物的土壤修复作用,同时还需要积极开发一些新的土壤污染修复方法,尽量减少土壤的污染程度。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篇(3)

明天就是电影中的“大限”了,会发生什么呢?

今天我在气象站对城市的大气进行监控,空气质量指数AQI在正常范围内,1小时内平均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臭氧(O3)、一氧化碳(CO)的浓度,24小时内平均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一氧化碳(CO)的浓度,24小时内颗粒物PM10(粒径小于等于10μm)的浓度、24小时内颗粒物PM2.5(粒径小于等于2.5μm)的浓度,以及8小时滑动平均臭氧(O3)的浓度等,共计十个指标都在正常范围内。看来今天的空气不错,但是不能掉以轻心,我们得随时监测空气质量的变化。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的一种。依据污染物的性质,可利用物理、化学或生物的方式去除污染物,一般来说,污染物大体分为粒状污染物和气状污染物,气状污染物又分成有机和无机两类。工业中经常用到过滤、重力、电极吸引等方式去除粒状污染物。而对于气状污染,我们一般先用洗涤液(一般用水)将污染物洗刷下来,再加入药水做酸碱中和。一些带有酸碱性的气状污染物,通常以焚烧、触媒氧化、活性炭吸附或者生物分解等方式处理。总的来说,大气污染的防治要结合一定的气象知识及机械、化学、生物处理的知识。现在国内的大气污染防治工程仍在发展中,技术突破需要很多能力突出的人才,环境工程的学生可以选修这一个方向作为专业的研究方向。

相比《2012》中的麻烦,工业革命过后,人类的科技与生活水平在迅速发展的同时,所带来的大量的环境破坏和资源过度开采的问题,才更应引起人们的重视。

其实从古代开始,人们就了解到他们的健康与之居住的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也尝试使用各种方法来改善自己的居住环境。早在罗马时代,人们就懂得用兴建沟渠来预防干旱,并为自己带来干净的水资源。这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城市管道水利。而最早为保护环境立法的,则出现在十五世纪的巴伐利亚,他们为了保护为其提供水资源的高山地区,制定了法律来限制该地区发展。在1854年,因为一个水井受到了霍乱患者粪便的污染,(当时细菌学和传染病学还未建立,霍乱弧菌在1884年才发现),导致英国伦敦爆发霍乱疫情。从而使政府推行了饮用水的过滤和消毒制度。此举对降低霍乱、伤寒等水媒疾病的发生产生了显著效果。于是卫生工程和公共卫生工程就从土木工程中逐步抽离出来,发展为新的学科,它包括给水和排水工程、垃圾处理、环境卫生、水分析等内容。随着之后的许多环境问题的出现,一个新的综合学科——环境工程便诞生了。

2013年12月22日,晴

今天太阳还是照常升起了,我在环境监测站对本地几条河水的水质水样进行了采集和监测。监测方面包括了河水的颜色、浊度、BOD5、COD、总氮、总磷和重金属含量等等。实验结果将在一个星期内出来,不过今天看到有些河水被工业生活污水污染得很严重,不由得感慨,600多年前的先人尚且知道要保护水资源,活在当下的我们却在对水源进行污染,这是多大的讽刺呀。同时也更加觉得我所从事的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

水污染控制工程依处理的群组区分,分为集中污水处理工程和分类污水处理工程。分类污水处理工程一般用于处理工厂排放的特定类型污水,含有具体的有毒有害物质,需要用特别设计的工艺处理。集中污水处理工程主要用于集中处理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对象多为生活污水中含有的耗氧物质(指标为COD或BOD)、氮素(指标为铵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磷素(指标为正磷酸盐和总磷)。另外还需要控制的指标有DO(溶解氧)、色度、恶臭、pH值、大肠杆菌数量和SS(悬浮固体物质)等。

在污水处理厂中,典型的污水处理工艺流程为:进水、物理处理(格栅除渣、沉砂)、生物处理(厌氧法、好氧法)、物理处理(二次沉淀)、物理化学处理(紫外线、臭氧或氯气消毒)及出水。生物处理环节去除掉污水中大部分的污染物,并降低色度,最后的消毒程序去除了大部分的致病菌,如大肠杆菌、沙门氏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等。

目前,水污染控制工程是环境工程中从事人员最多,投入资金最大,发展最快的一个方向。这是因为水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有水便有了生命,所以今后仍需要大量的投入来保护我们地球可贵的水资源。

2013年12月23日, 晴

今天工作的地方是垃圾填埋场,垃圾场中的废物可比想象中的要多多了,不过却没有太多恶臭的气味,这是因为生活垃圾已经过生物处理填埋了,并盖上了高分子塑料薄膜。地表也见不到垃圾水肆意乱流,因为填埋场的最下层经过了薄膜覆盖处理,防止其渗透到地下污染地下水。在科学的规划下,填埋场绿树成荫,垃圾车有秩序的出入,工人们按部就班地工作……

固体废物的处理和处置是解决固体废物污染与控制问题的环境工程分支学科。

固体废物处理是将固体废物变成适于运输、利用、贮存或最终处置的过程。其方法包括物理处理、化学处理、生物处理、热处理和固化处理。而固体废物处置中的最终处置或安全处置,是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的末端环节,是解决固体废物的归宿问题。其方法包括海洋处置和陆地处置,比如深海投弃、海上焚烧、土地耕作、工程库贮存、土地填埋、深井灌注等。

目前,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中,主要解决的问题是固体废物的收集运输和压实、固体废物的破碎减量、固体废物的分类筛选、固体废物的固定化、固体废物的焚烧和热解处理、固体废物的再利用、固体废物的最终处置等。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篇(4)

什么是环境?环境是指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等。而环境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的普遍问题,这一问题在我国尤为突出,由于特殊的国情,近几年来,我们国家的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不仅仅是社会发展某一环节问题,而是关系全局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而在市场日益成熟,法制建设逐步推进的今天,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进程的轨道,以法治为主的综合治理,应该说是当前环境问题解决的最优方案。本人试就我国的环境问题及环境法治作一下探讨。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环境问题的产生

环境问题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产生发展的,不同的时期其环境问题也不相同,依据历史时期的不同,我们可以把环境问题分为两种,一种是传统意义的环境问题,这主要是指在工业革命以前人们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所导致的环境破坏和资源浪费,即由于过分开垦荒地,滥伐林木、过度放牧,掠夺捕捞等而引起的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草原退化、水生物资源日益减少,旱涝灾害频繁等等。另一种就是意义上的环境问题,它是指在工业革命之后,随着工农业迅速发展和城市化,除了上述自然资源的破坏加剧外,也引起了“三废”(废气、废水、废渣)污染、噪声污染、放射性污染和农药污染等更加严重的环境问题,其污染的广度深度已大大超过了从前所引发的大量的“环境公害”事件(也称环境公众受害,指人们对生活环境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社会性危害,包括环境破坏)。

(二)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1、我国环境问题的现状

当前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已发展到威胁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世界性的重大社会问题,人类所面临的新的全球性和广域性环境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全球性广域性的环境污染;二是大面积的生态破坏;三是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现代环境问题引起全球性的环境危急,最为严重的问题包括:大气污染、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突发性环境污染事故和大规模的生态破坏等。1998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高达2100万吨,是世界上大气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国家之一。一些大城市儿童大约有十分之一患有哮喘病,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我国大气环境的严峻状况。2003年春天,一场突如其来的SARS狂潮让全世界30余个国家和地区身陷其中,8000余人感染,700余人丧生。这次突发性公共环境污染事故与我们生存的生态环境遭受大规模破坏有着密切联系。

2、我国环境问题的原因分析

环境问题在我国如此的严重,究其原因应该说是多方面的,既有自然地理因素,亦有经济、人文社会等因素,而且我们国家的具体国情又使其具有特殊性,下面本人将分别进行一下具体的阐述。

(1)经济因素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在环境方面同样适用。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的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于经济增长的数字,却往往忽略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对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的极大破坏;我国近年来的生态环境问题呈几何级数增长。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是对立状态,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的农民为“脱贫致富”,宁肯容忍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但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地方利益),违法阵营庞大,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

(2)环境问题最明显的是人文社会的原因,我国的环境问题,从现行的角度看,这方面的因素影响更为巨大。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环境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人口问题与环境问题是当展面临的重大挑战,庞大的人口数量极快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这是用不着忌讳的。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往往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这种现象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们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由于人口不断增长造成了另一个严重问题,那就是城市化问题,现在世界上所有城市都不同程度地受到城市化过快造成的负面影响。我国也不例外。由于城市建设占用了大量耕地,毁坏了一定的森林和草地,给城市化还带来了一系列其他问题:拥挤、住房紧张、污水处理不当、供水不足、空气污染、噪声污染、垃圾污染、土地荒漠化和人民健康受到损害等。人口城市化的过快发展使生态受到破坏,使环境不断恶化。

第三,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所谓环保意识,是指人们在认知环境状况和了解环保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基本价值观念而发生的参与环境保护的自觉性,它最终体现在有利于环境保护的行为上。”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多数人对于环境问题的客观状况缺乏一个清醒的认识,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较弱,我国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型的特征,政府对于强化公众环境意识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从这些大量的调查中,可以看到,我国国民的环保意识总体水平普遍较低。一个国家的国民环保意识如此,可以想象这个国家的环境问题是怎样的一个状况了。

第四,环境问题与贫困等其它的社会问题交叉在一起,又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环境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但是从总体上来看,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富国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而穷国环境问题主要是与自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的多。我国的环境问题也有类似情况,在平原、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环境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如今经过不断地治理正在不断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环境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二、对我国环境法制建设的几点思考

环境法制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此,本人就对我国的环境法制建设作以下几点探讨即对我国环境问题作几点法治化的思考:立法观念的转型与立法实践的加强、执法与司法的改进、法律监督的强化、公民环保意识与守法观念的加强、对环境构成物的物权归属思考。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篇(5)

〔6〕汪锦军.合作的解释:对政府与第三部门合作的理论解释与反思〔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9,(05):49.

〔7〕王拓涵.环境保护中的政府与公民社会:“从主导到合作”――一个研究述评〔J〕.天津行政学院学报,2012,(06):64.

〔8〕石路.政府公共决策与公民参与〔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108-109-166-189-197-266-271.

〔9〕李图强.现代公共行政中的公民参与〔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2-203.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篇(6)

地下水作为珍贵的地球资源在中国备受关注,至今我国农村有近76%的人是以地下水为饮用水水源。按照国务院三定方案,环保部、国土资源部、水利部等部门均负有保护地下水、治理地下水污染的职责,但目前我国地下水污染现状如何?到底有多少人在饮用被污染的地下水?多少企业在非法排污直接污染了地下水?对这些问题,至今官方也没能给出一个摸底数据。

水源安全紧系国人健康,呼唤透明就是呼唤生命。

7年前数据未更新

2012年5月28日,题为《中国五成城市地下水污染严重 3亿农民饮水不安全》的报道一出,舆论一片哗然。然而,据了解,有关3亿农民饮水不安全之说,已是2006年的数据。

2006年7月下旬,前国家环保总局在南京市召开全国饮用水源地保护专项执法检查现场会,时任总局副局长张力军在会上公开表示,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2006年6月的《113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月报》,有16个城市水质全部不达标;有74个饮用水源地不达标;有5.27亿吨水量不达标。此外,目前全国还有3亿多农民在饮用不合格的水。

在会上,前国家环保总局环境监察局有关负责人坦陈,有关饮用水源地污染底数仍没有彻底摸清。

2007年,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了前国家环保总局等8部委局《关于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就此,前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现环保部副部长)吴晓青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农村饮用水问题,仍旧引用“3亿农民在饮用不合格的水”这一数据。

然而到了2012年,有关媒体的报道还在引用这一数据,显然有关政府部门并未对这一数据进行更新。是没有进行新的调查,因而拿不出新数据,还是其中有不能说的秘密,公众无从求证。

今年以来,不断曝光的水污染特别是地下水污染问题,令公众深感忧虑。

污染面积讳莫如深

今年2月底,国土资源部曾在内部通报过地下水调查评价、监测工作有关情况。

根据规定,国土资源部门在地下水方面的管理职能主要包括:水文地质勘查和评价,即地下水调查评价;组织开展地下水监测,监督防止地下水过量开采引起的地面沉降和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地质环境破坏。

据此,从2005年开始,国土资源部组织开展了全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计划利用10年时间,完成我国主要地区的地下水污染调查,覆盖面积440万平方千米,全面掌握我国地下水污染状况,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依据。

国土资源部称,截至2012年年底,已经完成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淮河流域平原、华北平原等我国东部主要平原区57万平方千米的调查工作,累计采集分析地下水样品1.5万组,检测指标70项。

国土资源部表示,“力争在2015年完成全国首轮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工作”。

2011年,国务院批复并原则同意《全国地下水污染防治规划(2011―2020年)》。在当年10月举行的新闻会上,披露我国农村有近76%的人是以地下水为饮用水。国土资源部有关负责人还透露,对地下水污染调查显示,有相当面积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在对地下水进行的重金属以及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调查中发现了铅等重金属,但是并未超标。

“有相当面积的地下水受到污染”,到底面积是多少?国土资源部这位负责人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数据。

华北浅层水质较差

在上述2011年10月由环保部、国土资源部以及水利部联合召开的新闻会上,环保部有关负责人称,目前,全国地下水资源符合Ⅰ类-Ⅲ类水质标准的占63%,符合Ⅳ类-Ⅴ类水质标准的占37%。同时,他又说,我国一些地区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和工业废弃物污液以及化肥农药等渗漏渗透,造成地下水环境质量恶化、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总体看,地下水水源水质达标状况堪忧。

“如果按照环保部公开的数据看,超过六成的地下水水质还不错,仅有不到四成的地下水属于四至五类水。这一数据是否准确值得商榷,因为不同地区可能情况非常不同。”一位不愿公开姓名的专家认为。

今年2月底,中国地质科学院水文环境地质环境研究所(以下简称地科院)公开的相关调查数据,似乎印证了这位专家的质疑。

由这家研究机构提供的《华北平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且污染较为严重,其中,未受污染的地下水仅占采样点的55.87%,遭受不同程度污染的地下水高达44.13%;深层地下水综合质量略好于浅层地下水,污染较轻。

地科院称,从2006年开始,他们承担这一项目的项目组历时5年,完成了华北平原1∶25万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14.46万平方千米,1∶5万重点区地下水污染调查2.3万平方千米,采集地下水样7451组,每组样品测试指标70项。

地科院有关专家表示,这是该地区最系统、最全面的区域地下水水质和污染调查评价工作,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数据。调查显示,华北平原浅层地下水综合质量整体较差,可以直接饮用的地下水仅占22.2%,经适当处理可以饮用的地下水占21.25%,需经专门处理后才可利用的地下水占56.55%。

难以承受污染之重

今年4月,河北沧县张官屯乡小朱庄的地下水污染问题引发了人们的追问:我国有近八成的农村人口在饮用地下水,到底有多少人饮用的地下水是被污染的,政府摸底吗?

最近,由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牵头完成了一项名为《加强地下排放污染物监管保护地下水》的调查。这份调查称,每年或有160亿吨工业废水被企业偷排入地下。

马中算了一笔账,“中国所有的工业企业,它的用水量,是它的污水排放量的4倍。中国供应水量是830多亿吨/年,污水的排放量是200多亿吨,中间差了600多亿吨。”马中通过测算发现,大约160亿吨水找不到了。找不到的这160亿多吨水“实际上就是没有经过处理,就偷排掉了。”马中说。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篇(7)

全球环境问题源于西方的工业化,工业发展消耗了巨额的自然资源,排放了大量的废气、废水和废渣,对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人类所赖以生存的地球变得越来越脆弱。时至今日,环境问题依然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联合国最新公布的研究结果显示,在过去30年中,虽然国际社会在环保领域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全球整体环境状况持续恶化,主要表现在大气和江海污染加剧、大面积土地退化、森林面积急剧减少、淡水资源日益短缺、大气层臭氧空洞扩大、生物多样化受到威胁等多方面。

我国是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的高速发展时期,在全球环境状况趋于恶化的背景下,我国环境形势也十分严峻,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环境污染依然严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超过环境自净能力。重要河流湖泊遭受不同程度的污染,城市空气污染严重,工业危险废物、城市垃圾的数量在增加,噪声扰民相当严重。(2)生态破坏问题突出。主要表现为森林质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严重,水生态环境仍在恶化。(3)生物资源破坏加剧。生物多样性锐减,有害外来物种入侵,遗传资源大量丧失。(4)未来面临的环境压力加大。工业化进程中造纸、酿造、电力、化工等行业将继续发展,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难度加大;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长期存在;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大量的垃圾与污水得不到安全处置;沿海地区高强度的开发加大近岸海域的环境压力;农业面源和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社会消费转型中,电子电器废物、机动车尾气、有害建筑材料和室内装饰不当等各类新污染呈迅速上升趋势;转基因产品、新化学物质等新技术、新产品将对环境和健康可能带来潜在风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危害加重。

二、正确认识我国工业发展对环境的影响

尽管说环境问题源于工业化,但工业发展是否就一定意味着环境问题日趋严重呢?我国环境与发展之间的矛盾真的就无法调和吗?

(一)我国工业发展确实给环境带来了很大危害。工业对环境的破坏主要体现在“三废”(废水、废气、废渣)对环境的污染上。在我国工业化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工业污染给环境保护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根据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联合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其中,水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862.8亿元,占总成本的55.9%;大气污染的环境成本为2198.0亿元,占总成本的42.9%;固体废物和污染事故造成的经济损失为57.4亿元,占总成本的1.2%;虚拟治理成本为2874亿元,占当年GDP的1.80%。尽管环境污染不完全都是由工业生产造成的,但工业污染的“贡献率”也不会低。(表1、表2)

(二)工业污染只是导致我国环境状况恶化的原因之一。然而,工业并非是破坏生态环境的唯一主体,除了工业发展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之外,还有农业生产和生活消费引起的严重环境恶化。近年来,生活污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都要高于工业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量。也就是说,废水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中一半以上来自生活排放,只有一小部分来自于工业排放。另外,农业面源污染也成为我国的污染大户,我国化肥平均施用量是发达国家化肥安全施用上限的2倍,平均利用率仅40%左右;污水灌溉造成土地大面积污染,中东部地区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地已占灌溉面积的20%;全国畜禽养殖污染物产生量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倍多。由此可见,不能把环境恶化都归罪于工业,从而片面地夸大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三)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是环境状况恶化的主要原因。伴随着工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状况恶化问题,主要原因不在于工业发展本身,而在于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带来的是“高能耗、高污染、高投入、低产出”。但这不是要不要发展工业的问题,而是由于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没有实行集约化的生产方式所引起的。由于我国工业化进程还没有完成,在今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工业还会呈现出快速发展的势头,要在大力发展工业中改善和保护环境,就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转变工业增长方式把能耗和污染降到最低。

(四)大力发展工业最终有利于解决我国的环境问题。在传统发展模式和观念下,人们总把工业发展与环境保护对立起来,认为工业、特别是重化工业发展一定会带来高能耗、高污染等种种环境问题。事实上,大力发展新型工业恰恰是要对环境能源进行保护和维系。因为工业发展必然伴随着技术进步,只有装备工业发展了,环保技术取得突破了,才能为降低能耗、保护环境创造条件。同时,工业发展有利于国家财力的增加,意味着国家可以拿出更多的资金投资于生态保护和环境建设,从而改善环境恶化状况。

三、解决我国工业发展中环境问题的建议

工业发展引发的环境问题是发展中的问题,只能在工业的发展中加以解决。我们是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发展是硬道理,决不能因噎废食,因为没有发展的环境保护是没有意义的。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正确处理好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积极采取有效的措施降低工业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使工业的发展始终保持在生态环境系统可承载的范围内。

(一)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工业化道路。要把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作为工业发展的基本方向,这是解决我国工业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的必然选择。今后15~20年依然是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时期,资源消耗和环境压力依然很大,唯有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企业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意识,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才能实现我国工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大力促进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由于伴随工业发展而出现的环境恶化问题主要是由于粗放型的工业增长方式造成的。为此,加快工业企业产业转型步伐显得尤为重要。当前,我国已进入重化工业发展阶段,要把工业增长方式转变的重点放在医药、化工、建材、冶金、电子、纺织、煤炭、汽车等重点行业上,对各产业部门提出更加明确、更加具有强制性的资源和环境保护要求。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篇(8)

然而,无论是从时间上还是从已采取的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上看,形势都不容乐观,到“十一五”末期完成这两大目标仍面临着较大的压力。

节能减排成效明显

形势依然严峻

今年上半年,在经济增长11.5%的同时,节能减排工作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从而为在经济快速增长中实现节能减排目标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第一,上半年单位GDP能耗明显下降,但节能任务仍然艰巨。继去年我国单位GDP能耗实现了三年来首次由升转降之后,今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降低2.78%,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降低3.87%。

从主要耗能行业单位增加值综合能耗看,煤炭下降7.76%,钢铁下降6.49%,建材下降7.84%,化工下降5.17%,纺织下降0.73%,电力下降2.57%;石油石化和有色分别上升1.27%、1.58%。与去年全年相比,今年上半年单位GDP能耗降低了1.45个百分点。可以说,自从去年下半年突破单位GDP能耗下降的拐点后,今年上半年这种好的趋势得以继续巩固。

但是,我国高耗能行业仍在快速发展,今年上半年冶金、有色、建材、化工等部门工业增加值增速分别为25.7%、19.1%、24.1%和21.2%,均快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整体增速。不仅如此,上半年单位GDP能耗下降的贡献主要来自于发电企业“上大压小“后发电效率提高的结果,因为在单位GDP能耗下降的同时,单位GDP电耗却同比上升了3.64%。在高耗能行业仍然快速增长而关闭小火电的潜力越来越受到限制的情况下,完成节能目标的难度将越来越大。

第二,上半年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减少,但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仍然上升。据统计显示,今年上半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263.4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下降0.88%;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691.3万吨,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0.24%。从增长幅度上来看,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已经开始下降,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增幅也较去年同期回落近3.5个百分点,这说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的拐点即将出现。

但是,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变化,存在着两个不平衡。一个不平衡是地区分布不平衡。在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浙江、湖北、湖南、广东、重庆、甘肃、宁夏12省(市、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较2006年同期下降,其中二氧化硫下降幅度最大的是北京市,为13.06%,化学需氧量下降幅度最大的是浙江省,为2.48%,但黑龙江、吉林、福建、广西、海南、云南、陕西、青海、新疆9省(区)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均较2006年同期增加。

另一个不平衡是行业不平衡。电力行业二氧化硫减排成效显著,在火力发电量增长18.3%的情况下,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了5.2%,抵消了其他行业二氧化硫的排放总量的增长。

这种不平衡既说明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仍然存在着较大的潜力,同时也说明主要污染行业的产业结构调整进展缓慢,落后产能的淘汰工作进展缓慢,高耗能、高污染行业扩张趋势尚未完全遏制。

第三,水环境恶化的趋势仍在发展,重特大环境污染事故频发。今年4月以来,太湖蓝藻持续爆发,贡湖饮用水源一度出现污染,严重影响了无锡上百万群众的正常生活。这是继2005年松花江水污染事故后,又一次严重的水环境污染事故。随后,巢湖、滇池、三峡库区支流等流域也不同程度地出现水华,进一步大规模暴发的隐患仍然存在。

在一些流域,由于环境治理的速度赶不上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速度,尽管国家这几年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但边治理、边污染的现象依然存在。在一些重点湖泊流域中,化学需氧量没有被完全控制住,氮和磷又有所上升,富营养化状态达到中度和重度,并且呈加重趋势。

湖泊的生态功能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由于盲目围垦,过度利用水资源,导致湖泊面积减少,甚至消亡。我国每年平均有20个天然湖泊在消亡,建国50年来已经减少了约1000个内陆湖泊。“千湖之省”湖北的1000多个湖泊已锐减为300个。

第四,海洋污染状况在加剧,海洋生态恶化的趋势无改善的迹象。受陆源污染的影响,海洋污染状况在加剧。2007年上半年,各级海洋主管部门对全国五百多个陆源入海排污口的排污状况及邻近海域生态环境的监测结果表明,约77.1%的排污口超标排放污染物,比上年同期增加18.2%,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持续恶化。

在监测的排污口邻近海域的总面积约790平方公里,其中劣IV类和IV类水质区面积高达453平方公里,占监测海域总面积的58%。约66%排污口邻近海域海水质量不能满足海洋功能要求,近40%排污口邻近海域的环境质量等级为极差和差。排污口日平均排海的污染物总量为9230吨,比上年同期增加6.7%。而在排海污染物中,约有41.6%进入海水增养殖区,只有10.9%排入排污区。目前只有不足十分之一的排污口设置在排污区,超过四成的排污口设置在海水增养殖区、旅游区和保护区。

节能减排工作力度明显加大

长效机制仍然缺失

今年上半年,党中央和国务院对节能减排的工作高度重视,虽然年初国家没有设定具体的年度目标,但节能减排工作的力度却在不断强化。今年上半年采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增加能耗标准门槛,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过快增长。严格控制新建高耗能、高污染项目;严把土地、信贷两个闸门,提高节能环保市场准入门槛;抓紧建立新开工项目管理的部门联动机制和项目审批问责制,严格执行项目开工建设审批备案程序,组织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节能减排工作专项检查,清理和纠正各地在电价、地价、税费等方面对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优惠政策。

二是控制“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继去年9月份调整部分出口商品的出口退税率(其中142个税号的钢材出口退税率由11%降至8%)之后,今年上半年以来,继续运用调整出口退税、加征出口关税、削减出口配额、将部分产品列入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等措施,控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的出口,增加能源、资源类产品、关键零部件的进口,促进贸易平衡。 自4月15日起,再次调整钢材出口退税率。

多次调整使部分“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出现回落。不过,钢铁、电力等六大高耗能行业增加值仍增长逾两成,增幅同比提高3.6个百分点。高耗能高排放行业的过快增长,不仅增加了节能减排压力,也加大了宏观调控难度。

三是淘汰小火电取得明显成效。落后生产能力是资源能源浪费、环境污染的源头。淘汰落后产能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手段。今年上半年,全国有3900万千瓦燃煤脱硫机组建成投产,装备脱硫设施的燃煤机组装机容量占全部火电装机容量的比例由2006年的30%提高到36.3%,淘汰小火电装机容量551万千瓦,完成全年任务的55%左右。 上半年,国家电网公司已组织完成“以大代小”发电权交易电量207亿千瓦时,实现节约标准煤167万吨,减少二氧化硫排放2.23万吨。

四是节能减排的投入不断增加。加大资金投入,是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来自国家发改委的消息表明,在年初基础上,近期中央财政又增加100亿元资金用于推动节能减排。今年年初,安排国债和中央预算内投资63亿元人民币,中央财政预算亦安排50亿元用于支持节能减排,加之近期增加的100亿元财政资金,今年用于支持节能减排的资金已累计达213亿元。其中用于十大重点节能工程和节能管理能力建设的资金为90亿元,为去年的13倍。

五是城市污水处理能力有所增强,电厂脱硫装置比例明显提高。今年上半年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近700万吨/日,其中完善管网设施增加污水处理量约400万吨/日,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工程稳步推进,1400多家重点企业采取了污水深度治理措施。这些都为在GDP增长11.5%的情况下,全国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增幅较2006年的增幅回落近3.5个百分点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此同时,国家自去年以来大幅提高了新建燃煤机组同步安装脱硫设施的比例。自2006年以来,全国新投运煤电机组同步安装并运行脱硫设施(不包括循环流化床锅炉脱硫)的装机容量比例达到82.5%。另一方面,现有燃煤机组安装脱硫设施速度明显加快,截至目前,建成并投入运行超过5290万千瓦。这些都为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的下降做出了重要贡献。

然而,也应该看到,当前我国节能减排工作仍然是中央政府主导,仍然是以行政手段为主,依靠节能减排指标的层层分解来约束地方政府和企业实施,缺少长效机制,没有转化为企业的自觉行动。当前,有关节能减排的法律体系并不健全;在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小行业的同时落后产业的退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资源性产品价格仍然偏低;高耗能行业的投资增长仍过快,投资结构仍需改善;防治环境污染方面的税收体制不健全,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这些问题如果不很好地解决,可能会导致目前已取得的成果出现逆转。

经济又好又快

从六方面完善节能减排工作

当前,节能减排工作已经成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抓手。做好节能减排工作既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也是防止经济由偏快走向过热、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证。从目前一些职能部门的工作安排上看,下半年节能减排工作的思路有明显的变化,将更加强调从体制机制入手,着眼长远、建立节能减排的长效机制。

第一,继续实行更加严格的环境准入标准。下半年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严格环境准入。根据国家环保总局的要求,要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指标作为建设项目环评审批的前置条件,新上建设项目不允许突破总量控制指标;加强重点行业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纺织、汽车、电力等十大国家重点调控行业的准入条件;凡是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设施,未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的项目,一律责令停产。

针对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依然上升的情况,下半年将以造纸行业为主攻方向,重点抓好化工、酿造、印染等行业的水污染物削减工作;加大生活污染治理力度,加快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和管网配套建设,监督污水处理厂严格执行排放标准,做到长期稳定;加大挂牌督办和流域限批力度,加大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建立完善后督察制度,形成对造纸企业环境管理的长效机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第二,加强对节能减排工作的奖励、激励政策。实施节能减排方面的财税激励政策措施,不断完善有利于节能减排的财税政策体系,实现节能者、减排者受益,高耗能、高排放者受罚的体制机制。今后一个时期,中央财政投入支持节能降耗的重点包括:对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给予支持,采取按企业节能技术改造后实际取得的节能量给予奖励,多节能,多奖励;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支持关闭淘汰高耗能和高污染企业,中央财政将对经济欠发达地区按关停后的实际节能减排量,通过转移支付的方式给予适当补助和奖励;支持建立能效标准、标识制度;通过中央财政设立的可再生能源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源等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

第三,提高环保收费标准。为促进节能减排工作,将推进排污费、垃圾处理费和污水处理费的改革,逐步提高环保收费标准,并研究开征环境税,条件成熟时把环保收费通过法律以税收的形式确定下来。一是要逐步把排污费的征收标准提高到能够补偿环境治理的成本,并且使治污企业能够盈利,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分三年把现在的排污费标准提高到污染治理的成本。二是全面推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扩大收取范围;要使垃圾处理费标准能够补偿垃圾处理企业的收集、运输、处理等环节的成本,并且合理盈利;要鼓励垃圾焚烧,逐步减少填埋。三是逐步提高污水处理费标准,通过几年的努力达到补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成本、运行成本和管网的维护成本,并将污水处理费由现在的城市逐步扩大到城镇。从长远来看,污水处理费应该与城市供水价格大体相同。

第四,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体制。国家正在通过出台更多税收政策,完善节能减排的税收体制,从源头上加大企业对资源使用的成本,达到倒逼企业转变增长方式的目的。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国家将制定和完善鼓励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加大节能减排投入,建立政府引导、企业为主和社会参与的节能减排投入机制。将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税收政策措施,充分运用税收政策缓解环境污染,保护紧缺资源和能源,从源头上限制高耗能、高污染、资源型产品的生产和出口。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篇(9)

1.1大气污染现状

现如今的大气污染现状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首先是存在较为严重的煤烟型污染严重。工业化进程使得城市发生了迅速的发展,在工业的生产过程当中向空气当中肆意的排放废气,使得出现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排放量大于自然的容纳量,对生态系统平衡造成影响。

1.2大气污染的特点

现如今,大气污染所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污染范围大。气体的流动传播方式使得大气污染呈现扩散性,集中控制十分困难,如果发生污染,将会在短时间内扩散开来,从而出现较大面积的污染,对人们的正常生活造成影响,并且治理起来十分困难。第二、污染的组成成分多样,并且种类繁多,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污染源不同。较为常见污染源主要包含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等,另外雾霾同样也是大气污染源,成为十分复杂,会对人们的正常呼吸造成影响。第三、污染之后的治理工作十分困难,需要从根源入手,因此治理工作并不理想。

1.3大气污染的危害

大气污染对人们的生活所造成的危害十分之大,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还会使地球上所生活的生物的生存造成威胁。人们所呼吸到的空气是受到污染的空气,还有大量的一氧化碳、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粉尘等物质,长期这样将会造成慢性中毒,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大气污染对生态平衡造成影响,会出现较为频繁的酸雨现象,对植物的生长造成影响,危害人类以及动物的身体健康。

2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处理办法

2.1优化产业结构调整

出现大气污染主要还是因为工业污染,特别是在工业生产中所产生的没有经过任何处理的工业废气的排放。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我国现如今大气污染严重的问题,首先应该不断优化排污许可制度,同时要求各个企业能够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制度执行,从而更好的减少大气污染问题。与此同时还应该不断地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优化调整,虽然工业建设对于我国的产业升级工作十分有利,能够更快的加快经济建设步伐,但是,生态建设同时也是重要问题,需要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做好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在产业结构上,需要不断提升产业经过水平,强化技术创新力,降低在工业化建设过程当中所排放出的污染物质。在对工业化发展不造成影响的提起之下,促进产业结构协调。

2.2加强人们的环保理念

在我们正常的生产生活过程当中,废气的产生不断增加,因此强化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十分重要,使人们能够更好的认识到环境保护与我们生活之间的关系。大力宣传环保知识,培养人们的环保理念,有利于加强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通过多种方式进行宣传,运用高科技手段进行宣传,使人们能够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并积极主动的对自己的不当行为进行改正,全民参与改善环境问题。

2.3强化汽车尾气治理,减少并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

汽车尾气的治理能够更好的对大气污染情况进行改善,控制和管理汽车尾气的排放量,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上出问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对城市当中的汽车进行检测,并且保证检测过程的真实、准确、规范性,在进行完初检以及年检工作之后,进行抽检,对于不符合规定要求的汽车,禁止其形式,从而更好的保证检测工作的有效性,除此之外还应该对机动车所使用的燃料进行管理,保证所生产的燃油与规定的标准相符,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控制汽车尾气排放不达标的问题。

2.4相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

环境工程大气污染问题的治理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治理的工作理念进行转变,从根本上强化防控工作,是现如今环保工作部门首先应该做的。对于环境污染所出现的诸多的问题,相关的工作部门一定要积极努力寻找解决措施,进行积极地调查和分析工作,强化对大气污染源的控制,对城市当中的污染物进行检测,并对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建立有效的解决措施,积极倡导群众加入到环保工作中去,强化对大气污染的检测和治理工作,并及时作出预警,特别是在雾霾天气时,应该提前做好相关的防范措施,积极展开应急工作,保证居民的生命健康,将危害降低到最小。

2.5提升能源利用率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篇(10)

生物监测技术是目前环境监测的主要技术之一,指的是通过利用生物群体之间或与个体种群之间的生态关系来对环境变化或污染进行检测以及评价的技术,可以有效的反应环境中的变化以及为提供快速解决的方案一定的参考,获得监测人员的广泛认可以及运用[2]。本文就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以及其在土壤污染、大气污染、水体污染等环境监测中的应用进行简单地概述,具体如下。

1生物监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人们对环境监测关注度的上升,环境监测的技术运用不断呈现为多样性,其中有3S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物理化学技术等,然而在这些技术中,生物监测技术具有经济、快速、简易、准确等特点,而且还将生物学、微生物学、细胞学等与化学、环境工程等进行有机结合,从而不仅可以丰富环境监测的理论性依据,而且在环境监测技术上对监测结果起到精准等的推动作用[3]。相较其他环境监测的技术而言,通过生物圈中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影响来进行环境污染严重程度的呈现的生物监测技术最具有直接性以及实质性。

2生物监测技术在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生物监测主要是通过生物学的角度对环境的污染状况进行检测以及评价,具有直观、实质性的特点,主要的监测方法有:微生物监测、生物监测、生物群落监测、分子生态毒理学监测等,通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观察生物在环境中的表现形式来反映环境的实际状况,从而为人们进一步保护环境提供实质性的监测基础以及解决措施的实施依据[4]。在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土壤、大气、水体等均对人类生存具有息息相关的影响,因此,笔者就从这几个方面的环境污染对生物监测技术在其中进行的应用体现。

3生物监测技术在土壤污染中的应用体现

土壤污染主要是由于生理具有毒性过量或营养元素过量的物质进入土壤,从而导致土壤的生理调节功能失衡,土壤出现恶性循环等现象,从而影响地下水以及矿物质的质量。而生物监测可以运用生物圈的关系来监测到哪一块土壤污染严重以及土壤中哪些生物的部分处于恶性生长状态。例如可以通过动物监测法进行,以蚯蚓为例,蚯蚓的整个种群生活在土壤中,对土壤中的成分非常敏感,据相关的研究表明,在严重污染的土壤中,根本寻找不到蚯蚓的身影,因此通过蚯蚓来进行土壤的检测,使监测的结果更具有实质性的作用。再如植物检测,植物不仅要依赖于土壤的营养成分,同时也依赖于土壤底下的水质条件,因此植物同样对土壤具有敏感的变现。当植物的叶子颜色以及掉落情况变现为异常,例如颜色呈现枯黄的状态,叶子掉落严重,树干还有明显的疤痕等,可将其结果判定为土壤污染严重,根据植物的生理变化程度来判定土壤的污染严重程度,其结果的呈现实质性同样毋庸置疑。

4生物监测技术在大气污染中的应用体现

大气是由氧气、二氧化碳、水蒸气、固体杂质微粒等部分组成,在正常的状态下,按其体积计算,氧气占20.94%、二氧化碳占0.03%、而其他气体及杂质体积都大约是0.02%等,而大气污染就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某些物质进入大气成分中与之进行融合或破坏,从而使气体的标准成分含量呈现为浓度过大的结果,对整个生物圈的影响最为紧密。植物的生长少不了对大气的吸收,因此对大气的敏感程度较强,因此以植物为大气污染的监测对象不容置疑。监测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利用番茄、向日葵、柑橘等植物,以柑橘为例,在标准的大气环境中,柑橘的果实表现为硕大、颜色橙黄,叶子或叶脉的呈现形式为有规则、无异常,但是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过量、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柑橘的果实则变为干瘪,颜色为黄褐色或棕色,甚至是白色,而在其叶子或叶脉的呈现形式上则出现伤斑或点状、不规则等。

5生物监测技术在水体污染中的应用体现

水体污染指的是水体因某种物质的过量介入,导致水体自身自净的能力不足,从而影响水质的利用价值以及水中生物的生存,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尤为重要。在生物监测技术中,可以通过利用对水体污染敏感大、繁殖快的微生物或群体聚集量大的植物为监测的对象,例如指示生物法,可以通过利用浮游生物、鱼类等为监测对象,将它们生长的正常周期与其在观察区的水质中生长的周期进行比较,若发现被观察对象在观察区域的水质中出现异常生长或出现死亡等现象,则表示其水体的污染程度相当大。

6结语

生物监测技术是一种对环境变化或污染严重性进行检测以及评价的技术,主要是通过环境中生物群体之间或与个体种群之间的关系来达到监测目的,是环境监测技术中重要的技术之一。生物监测技术凭借着自身具有经济性、简易性、准确性等特点在越来越多的环境监测技术的竞争中站住了脚步,且不断发展成为环境监测中最为重要的监测技术之一,具有成为今后环境监测最重要的技术的发展前景,对今后的环境质量的提高具有意义深远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孔令燕,赵婷婷.环境监测技术的应用现状及未来发展[J].中国化工贸易,2013(02):184-184.

当今环境污染现状篇(11)

据《全国重点地方病防治规划(2004~2010年)》显示,截至2003年底,全国有氟斑牙患者3877万人,氟骨症患者284万人,地方性砷中毒患者9686人,大骨节病患者81人,潜在型克山病患者2.99万人,慢型克山病患者1.09万人。地方病与环境地质因素密切相关,尤其是地下水,如高氟、砷水是地氟、地砷病最主要、最直接的致病原因。

要根治地方病,就必须治地下水,但中国地下水面临越来越多的地表污染的威胁――“这是一种更大范围的污染,影响的人群更广泛,更难治理。” 公众环境研究中心主任马军说。

60%地下水污染严重

在过去几十年内,为满足不断增加的用水需求,中国的地下水开采量以每年25亿立方米的速度递增。

今年7月,北京举办的2010国际地下水论坛上,与会专家发出警告:一些地区地下水储存量正以惊人的速度减少,另外,许多地区地下水还遭到严重污染。与会的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水文学者弗兰克・施瓦茨说:“水危机并不只在中国存在,但中国比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的问题都更为严峻。”

由于地下水占到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3,全国有近70%的人口饮用地下水,因此地下水也是重要的饮用水水源。但水体污染正加剧中国的地下水危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相关专家在国际地下水论坛发言中提到,全国有90%的地下水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其中60%污染严重。

目前最容易受到污染的是浅层的地下水,由于地表水的污染比较普遍,自然造成浅层地下水污染也比较普遍。在北方,地下水的超采比较严重,造成大面积地下水的渗漏。由于地下水比周边地区明显低,形成漏斗区,在压力作用下,周边的地表水进入这块区域,这使得地下水更容易受到污染。

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企业排污往往采取渗排的办法,加上北方很多地方是沙土,形成渗漏,还有些企业直接将污水打到地下去,这些对地下水的污染非常严重。

农村受害最直接

除了其他污染源,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污染了农村的地下水源,更由于村民大多是用手压井直接抽取浅层的地下水,农村因此往往成为地下水污染最直接的受害者。

十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揭露和防治淮河流域水污染的民间环保人士霍岱珊说,由于淮河出现各种化学和重金属的污染,淮河两岸不仅出现癌症的高发村,当地村民不孕不育的现象增多,而且后代还有不少畸形儿。这些多是金属和持久性化学物的污染所致,现在污染关乎的已不是我们下一代人强壮不强壮的问题,而是能不能保住下一代的问题。

绿色和平组织在今年3月份对湖南重金属企业污水排放的调查发现,当地毫无顾虑的污水排放触目惊心。如今,这些重金属如铅、镉、锰、砷和氟化物等污染物一旦排放到环境中,不仅污染当地村庄,而且有可能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们的餐桌。

最近,这个组织公布的报告《“毒”隐于江――长江鱼体内有毒有害物质调查》显示,在取自长江上、中、下游不同城市的鲤鱼和鲶鱼体内,均测出了被称为“环境激素”的壬基酚和辛基酚。这两种物质可导致雌性性早熟等性发育和生殖系统问题,部分鱼体内还检测出了汞、铅和镉等重金属。

64%城市地下水严重污染

“水源不足、水源污染是中国城市饮用水水源面临的最直接问题。相比水源不足的问题,近年来,饮用水水源污染显得更加突出。”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介绍。

2005年,环保局对全国56个城市206个集中式饮用水源地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显示:水源地受到132种有机污染物污染,其中103种属于国内或国外优先控制的污染物。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一位主要研究地下水和土壤污染及其修复的专家介绍,据有关部门对118个城市2~7年的连续监测资料,约有64%的城市地下水遭受了严重污染,33%的城市地下水受到轻度污染,基本清洁的城市地下水只有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