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发表云网!为您提供杂志订阅、期刊投稿咨询服务!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大全11篇

时间:2023-09-06 17:25:17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篇(1)

版权所有人:广东迈达威科技有限公司(暨南大学素质教育基地)。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音乐艺术、音乐要素、音乐欣赏、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音乐的社会功能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中学生、音乐爱好者。适用范围:中学音乐备课文字资料、图片资料、音像资料的查询与下载。网站特色:该网站是暨南大学素质教育基地——广东迈达威科技有限公司根据普通高中教科书《音乐》(全一册)开发与建设的。从横向分类来看,网站内容包括音乐艺术、音乐要素、音乐与生活、音乐与其他艺术、音乐的社会功能。从纵向结构来看,网站内容包括单元、州别、中国分类、外国流派、人物、作品。可以说该网站是一本全面的网上高中音乐教科书。该网站图文并茂、音像兼备,是高中音乐教师、学生及其他音乐教育工作者和音乐学习者可以利用的音乐资源网站。

四、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

(一)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

网络实名:中国奥尔夫音乐教育网,网址:http://

版权所有人:中国音协奥尔夫专业委员会。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关于奥尔夫、奥尔夫动态、会刊、招生讯息、李妲娜文集、刘沛文集、论文集萃、译文天地、教材教具、奥尔夫中国认证、奥尔夫之家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研究人员。适用范围: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相关研究资料查询和下载。网站特色:该网站是由中国音乐家协会奥尔夫专业委员会创办的奥尔夫音乐教育专门网站。该网站为音乐教师和音乐教育研究人员提供奥尔夫音乐教育的体系概念、最新动态、委员会会刊、教学案例、培训信息、专家文集、论文集萃、译文荟萃、教材教具等资料,还提供奥尔夫音乐教育中国认证和奥尔夫专业委员会会员注册等服务。该网站是一个由音乐教育专业机构创办、以奥尔夫音乐教育为主题、以学术资源和服务为内容、以音乐教育工作者为对象的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

(二)郭声健艺术教育网

网络实名:郭声健艺术教育网,网址:http://sj—

版权所有人:郭声健。是否收费:否。主要板块:艺教动态、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学位论文、论文集萃、教学点评、教案精选、艺术启蒙、新书推荐、投稿专线等。适用对象:音乐教育工作者、音乐教育研究人员。适用范围:音乐教育课题研究方法学习,音乐教育论文写作及音乐教育学位论文写作方法的学习和参考,音乐教育论文浏览,音乐教案交流与研究,音乐启蒙教育研究资料浏览,音乐教育新书查询等。网站特色:该网站由湖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郭声健主办,是一个以音乐教育研究者为主要对象的音乐教育研究型网站。该网站的资源主要有:音乐教育课题申报与研制指导、音乐教育论文写作指导与范例、音乐教育学位论文写作指导、音乐教学个案点评与教案精选、音乐启蒙教育研究成果资料、音乐教育新书推荐等。该网站为音乐教育研究人员提供了从课题研究、论文写作到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一系列相关资源,其音乐教育专家主办的背景也为其资源的科学性、客观性、专业性提供了保障。

参考文献:

[1]哈睿.论音乐专业网络教学资源建设[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5(2)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篇(2)

案例教学法又名“case based teaching”,起源于1920年,哈弗大学商学院极力倡导,通过对典型商业管理真实事件的案例分析,鼓励学生自主参与课堂讨论,从而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1990年以后,中国教育工作者开始探究实施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基本程序为:(一)教师精选案例,讲解案例,指出重点难点,使学生产生兴趣,明确学习目标;(二)教师分析学习方法,对学习资源进行概述,并组织引导探讨;学生模仿案例,自主进行探究;(三)教师改编拓宽案例,学生同教师一起进行案例的改造、制作与实践;(四)教师评价教学,学生共同参与教学评价活动。案例教学法具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案例教学法能够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教师教导学生如何做,学生在教师的“灌输”下学到的知识未必能够用于实践,同时也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案例教学法需要学生自己去创造、思考,并同他人探讨,发表自己的见解;(二)案例教学将知识转化成能力。“填鸭式”学习只能学到书本上的“死知识”,经过思考、探讨、应用而获得的知识才是真能力,案例教学即为此而生;(三)案例教学重视师生的双向交流。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教师讲、学生听、课后记,测试时方知其教学效果、学习成果。在案例教学中,学生需先消化拿到的案例,查阅必要的知识再进行探讨,经过缜密的思考后提出解决案例问题的方案,这无形中更好地理解了知识,得到能力上的升华。

二、普通高校音乐专业《中国民族音乐》课程教学现状

中国民族音乐是以中国各民族、各地域的传统音乐为教学内容的一门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音乐表演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熟悉和理解中华民族音乐、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弘扬民族音乐文化、保护传统优秀音乐文化遗产、提高人文修养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价值。《中国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以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民间歌曲、说唱音乐、戏曲音乐为主要内容,通过对各门类历史概况、音乐形态等方面的讲授,重点对不同历史时期产生的代表人物的音乐作品进行鉴赏与模唱,使学生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有一个全面而概括的了解和感知。该课程将理论讲授、录音录像与当堂范唱模唱相结合,尤其是借鉴和沿袭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传承过程中“口传心授”的传统方式,使学生既了解名家的风格,又亲身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还能够学会演绎传统音乐的风格特色与表演技艺,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密切结合。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篇(3)

2004年底,教育部印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指导方案》(简称《课程方案》),并在有关通知中要求“进一步深化高校音乐学(教师教育)本科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学校音乐教育需要的高素质人才”。该《课程方案》不仅提出“必修课程学科化”,确定了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和类型,同时要求“各校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自主开设课程”。这一《课程方案》的下发,可以说是非常及时,它将有力地推进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科和课程建设。

在这方面,我们从加强音乐教育学学科与课程建设的角度,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在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上,增设了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程(以下简称“三课”),并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一、办学指导思想和音乐教育专业“三课”的具体设置

我院在办学的指导思想上,充分关注学生德、智、体、美和音乐能力的全面发展,以表演和创作能力、教学能力、科研能力这“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为音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在不同的音乐专业中,这三种能力既可以集于一身,也可以有所侧重。与此相应,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我们是在求得三种音乐能力的共同发展中,对音乐教学以及相关的科研能力给以特别的重视。概括地讲,就是培养能教、能讲、能写,具有较为全面音乐素养的音乐教师。

但是,在以往音乐教育专业的课程设置中,只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并且只有36课时、2学分。不仅在整个专业课程设置中只占很小的比例,并且由于在专业意识上普遍存在着重技能、轻教育的倾向,导致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很难适应基础教育音乐课堂。因此,为了适应音乐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高音乐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就必须通过进行教学改革、加强音乐教育学科与课程建设而达到这一目标。

在这方面,我院自2004年5月起,通过修订《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改变原来只设有“中学音乐教学法”一门课(36课时、2个学分)的状况,增设音乐教育学“三课”,并从2004年9月正式开课。

在新修订的音乐学(师范)专业《教学计划》中,音乐教育学“三课”都是作为专业必修课而不是选修课来设置。由于这三门课程呈现的是音乐教育学学科三层面的基本框架,因而使课程的学科性和专业性更加鲜明。

“三课”的开课学期和学时数、学分分别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为一学期、36学时、2学分;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为两学期、72学时、4学分;音乐教学法课程为两学期、108学时、8学分。我们这样设置,既体现了对学生音乐教育学理论修养与音乐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的培养,又强调了对学生音乐教学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通过这样的教学改革,我院的音乐教育学课程与通识性教育类课程在音乐教育专业的课时总量中已占20%,接近世界上发达国家同类课程设置的比例,明显改变了以往这个专业中教育类课程的课时比重非常微弱的状况。

“三课”的设置,反映了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和实践基本的、互有关联的三个不同层面。这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方面,呈现出一个最基本的框架。其中:

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基础理论。主要包括体系的和历史的两个方面。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学理论中结合对音乐教育的实践进行研究而产生的、尤其与音乐的课程与教学实践相关的理论。主要包括音乐的教学设计(包括教材编创)和课程理论两个方面。这类理论的学习,不仅包括对各种音乐教学设计、编创的理念和相关课程理论的了解和研究,同时也充分关注音乐教学的实践。

音乐教学法课程属于音乐教育实际教学能力的培养和训练。就音乐教学能力的培养而言,包括音乐的知识和技能仅仅是构成音乐教学能力的基础,只有同时具备音乐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音乐教学案例的编创能力、音乐教学行为的分析和评价能力,才称得上具有完整的音乐教学能力。

“三课”中的每一课,都可以包括多方面的内容。特别是音乐教育学理论和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是相当丰富的。但是,在总学时量仍然有限的情况下,针对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服务于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的主要目的,同时为了突出教学中的“实践”和“训练”,我们的课程设置是有倾向性的。这方面,不同的学校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思路和实际情况来安排。“三课”所呈现的,实际上是音乐教育学学科理论与学科实践最基本的三层结构,因此,“三课”实际上具有音乐教育学核心课程的意义。

二、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与教学实践

音乐教育学“三课”的教学设计与课程实施,涉及到教材与讲授内容、师资培养和教学人员安排、教学组织活动与学习方式等方面。由于高师音乐教育学的学科与课程建设原有基础的薄弱,无论是在教材建设还是师资力量等方面,原有的教材和师资素养,都较难很快适应新形势下音乐教育学的学科建设与课程改革。“三课”的实施,必然会面临着一些困难。因此,如何组织教学,将“三课”实施下去,成为我院教学改革的重要课题。

在这方面,我们一方面在教学资源方面广泛学习和利用近些年来在音乐教育改革方面已经形成的、有较高学术价值的科研成果以及教学经验,同时采取边实践、边锻炼、边提高的方式,不断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教师与学生随着课程的展开而共同成长。我们主要的做法是:

1.先行完成“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形成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除了已完成《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有关内容的制订,目前并没有现成的教材可用,况且,要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还有大量的工作要做。但是,“三课”的教学内容设计,也并非没有基础。事买上,无论是在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还是基础教育音乐新课程改革的实践经验和新教材,这方面可供借鉴、使用的学科研究成果,还是相当多的。

例如,就音乐教育学的学科理论研究成果而言,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学校艺术教育研究丛书》所包括的有关中外古今各类音乐教育的研究成果、法规史料汇编,就为音乐教育学理论课的讲授提供了很丰富的教学内容,其中包括有中国音乐教育史、中外音乐教育比较、国际上有代表性音乐教育体系等教学内容。该社出版的《音乐教育心理学》也为教学提供了重要的支持。

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课程教学方面,在新课程改革中研制的《音乐课程标准》和相关的课程标准解读本以及各种相关的通识性新课程教学、研究成果,甚至包括《音乐》新课程教材和《艺术》新课程教材中的许多教学案例设计,都可以作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的授课学习内容来用。《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的讲授内容与资料范围主要包括对音乐和艺术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成果的学习。这门课与音乐教学法课的主要区别是,它是对音乐教学课程和教学理论的研究和学习。虽然这方面的学习也要结合音乐教学的实践,但所举的例子仅仅是说明性的,并非如音乐教学法课程那样主要是对具体的教学方法、过程的实际演习和训练。

在音乐教学法的教学中,大量《音乐》甚至《艺术》新课程教材中以音乐为主的教学案例和评析,以及在基础教育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产生的多种教学案例,都可以用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课堂教学中。《音乐教学法》课的教学内容,主要是通过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演练以及观摩,并参与其中分析、评价等,掌握多种类型的音乐、艺术课程的教学方法。结合这些具体的实践,也会反过来对音乐课程和教学的理论有进一步的认识。

随着教师驾驭“三课”能力的提高以及知识的积累、科研能力的提高,我们准备通过一、两轮的教学,最后形成“三课”的校本教材。

2.“三课”的主要教学方式与具体实施

在“三课”的实施中,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音乐教学法这三门课的讲授与教学方式是不同的。我们在实践中采取的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四种:

①系统知识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的课程学习。要求教师在备课和讲授时,注意概念的解释和对问题的思考。学生能够结合已有的学习经验,在此基础上进行理论学习,对讲授内容有基本的理解。同时注意知识的系统性,并展开一定的讨论。

②某一项专题研究成果的讲授与研讨。主要用于音乐教育学理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这两门课程的学习。通过对一个专题研究成果的了解,展开课堂讨论,形成一定的认识。

③对教学案例的分析与评价。主要用于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学习。其教学特点是,虽然不直接进行课堂教学的实际演练,但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对这类课程的设计及其优点或不足进行分析、评价,甚至对其进行改进,提出有自己想法的、新的设计方案。学生也可以将学习扩大到教学观摩以及相关的教学评价活动等方面。

④对教学案例的实际操作和演练。主要用于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在教学中,组织学生对某一教学案例进行实际的操作和演练。可以分组、分地进行(甚至可以利用课外时间,对上课的资料、材料作一定的准备)。然后让学生在一起分析、讨论、评价。也可以将学习活动扩展到中小学音乐课堂。

我们在“三课”的教学实践中,更为重视对学生编创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能力的培养和训练。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基本掌握从某一教学案例甚至某一教学单元的设计和相应的教材编创,直到教学内容的演练和实际呈现、教学评价这一过程的各种能力。

学生通过这些内容的学习和训练,可以初步了解并实践从教材的研制、编写到编课、做课的各种工作,从而也使学生在一定程度上了解教师、教研员、教材编写者乃至教育改革者所做的各种工作,从而形成初步的、系统的音乐教学和教材、教学案例的编创和研制能力。

为此,在音乐教学法课程的学习中,我们结合教学案例的学习和实施,专门分设了讲解课、创编与说课、做课与评课这三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来开展教学。

在讲解课中,每位任课教师可以分别选择《音乐》新课程教材中的教学案例来讲解(还可插入一些《艺术》新课程的教学内容)。对各套教材的讲解要求有系统性,重在分析,把握整体。讲解中要结合并贯穿新课程标准的理念、体现新课程改革的思路。在讲解中,还可以进行课堂讨论。

编创课是以分组的方式,组织学生进行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创编。教学活动是以学生为主,教师进行指导。通过编创课,学生能够初步掌握基本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编创模式和设计方法。

在编创教学案例或教学单元的过程中,学生分组讨论教学案例或单元教学的基本思路和立意,利用各类工具书、专业书等查阅和搜集各种文字、音像资料,增长和巩固这方面的知识。在编创的基础上,学生分组讲解自己的设计方案,以及如何上课。对这些设计,教师可以进行指导,其他组的学生可以提出建议。

在完成编创课和说课之后,学生进行做课和评课的教学活动。各小组以班上其他同学为教学对象,以自己编创的教学案例,进行教学演练。可以自己做课件、展示图像资料,以及准备相关材料。每个组花一至两节课的时间进行做课以及评课。若是两个以上的教学案例设计,可以花两节课以上的时间来做,视需要而定。各小组在做课后,都要让其他各组的同学对其进行评价。主要从正面给予肯定,也可以提出教学建议或指出某些不足。

三、“三课”的成效

我院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实施,目前已初获成效。这些成效集中体现在学生学习能力、科研成果、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等方面,并在其他方面同时促进学生的学习以及良好教风、学风的建设等方面。

1.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在我院,“三课”的实施已成为音乐专业整体教学工作中的一个亮点,并且无形中还带动了其他专业学习的提高。老师们反映,上“三课”的师范班凝聚力增强了,其他班原来只重视音乐表演技能的同学也到院里来要求给他们开设“三课”;作曲课教师说,这个班的音乐创作能力是最强的,他们还专门开了原创作品音乐会;学院领导也说,这个学期,从学生的眼光中,从学生的招呼中,看到了学风的变化,看到了自信。

2.促进教师科研水准的提高

围绕“三课”的教改实践,我院组织了由六位教师组成的音乐教育学“三课”教学小组(又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教研室)组织和承担教学工作,同时开展和加强教研活动,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提高师资的教学能力。最近我们又成立了艺术教育研究所,参加“三课”教学的师资不仅有音乐师资,还有美术的师资。有两位教授不计报酬,完全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对这三门新设课程的教学活动进行了全程跟踪和记录,并作教育叙事研究。

这项教学改革的实践,既促进了教学,也促进了教育科研。我们在实施“三课”后不久,便连续成功申报了以高校艺术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为研究内容的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以及其他科研课题。任课教师的科研水准及其成果也明显增加。我们的教师还承担了与新课程改革直接相关的部编艺术教材的撰写。

3.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在“三课”开始实施的时候,我们就提出“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后来的事实也确实证明了这一点。“三课”的课程学习和实践具有开拓性和创新性,对每一门任课教师都是一次新的锻炼。在音乐教育学“三课”实施的初始阶段,为了使每一位教师能对其学科体系、课程结构有一个整体的了解,在学科理论与教学实践中都得到锻炼,因此,在第一轮的教学中,我们要求每一位教师在“三课”中,都要在其中一门课担任一定课时的教学任务。现在,进入第二轮教学后,任课教师已经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教学特长,形成个人的教学方向。

随着课程的发展,课程教学也越来越有序、深入。教师在教学中,随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教师和学生的努力,“三课”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成熟起来,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达到了师资培训的效果。在“三课”中运用的一些有成效的教学方法,甚至被有的教师转用到其他音乐课程的教学中去。

在实施音乐教育学“三课”的同时,学院比过去更加强调了音乐技能的学习。我院音乐技能的基础课程,到三、四年级的限制性选修课,已做到一对一上课。乐理与视唱练耳、声乐、钢琴一系列教学音乐会,也随之举办。本科毕业论文的写作,从学术规范的建立到质量的提高,在校内有目共睹。“三大音乐能力”的发展,得到了体现。因此,“三课”是在音乐专业学生专业能力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实施并显示其成效的。

①指2004年4月在大连举办的“全国高等院校音乐教育学学科建设与研究生教育学术研讨会”。

②见会议《论文集》第16页。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篇(4)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高校的音乐类专业毕业生存在着这样一种就业“困境”:由于专业性强、学习投入成本高等特点,在择业时,音乐类大学生就业期望总体偏高,注重高工资、高福利、好环境,追求稳定的企事业单位,这种情况也导致了“有业不就”的现象大量出现。为解决这一问题,笔者构建了一种针对音乐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的教育模式。

1校园音乐工作坊育人模式简介

依托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基地资源,在校园内建设音乐工作坊,由学生团队负责运营,对非艺术类学生开展按需音乐培训的有偿服务。同时,整合校园内的优良社团资源与展示平台,培训优秀学员直接推荐进入校合唱团等优秀社团进行进一步深造,在校内建立起 “人才选拔、培养、锻炼、应用”的闭环产业链。

该模式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合资源,协同教育。这一模式充分整合校内特色资源,真正集聚创新创业资源。由音乐学院负责将艺术专业师资引入实训基地,学校创业基金会负责建设实训基地并提供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平台,学校优秀艺术社团作为实践展示平台,三管齐下,在校内打通人才从“培养”到“实践”的发展渠道,协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2)“创”与“学”结合。根据我们的调研,音乐类在校学生在校外琴行、艺术学校做兼职老师的情况非常普遍,在外兼职是学生锻炼教学水平与能力的重要途径。然而,对于有创新创业意向的音乐类学生,在外兼职中,不能满足其对创业实践能力的锻炼与学习的愿望。在校园创业实践中,通过市场化机制运营工作坊,学生除了担任教学任务还可自主选择运营任务,工作坊提供了多方面任务与挑战,对有创新创业意向的同学来说是模拟商业环境下绝佳的学习、实践平台。“传道受业”能力与“创业”能力同步提升,实现艺术实践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结合。

(3)创业与创造价值结合。工作坊通过市场机制,将音乐专业学生在校外授课的音乐教学资源“引回”校内,惠及非艺术专业学生音乐素养养成与音乐能力提高。充分发挥艺术类学生的专业价值,打通专业之间的专业能力与专业价值分享互惠,实现专业与非专业之间“互学互促”专业价值的最大化体现。在创业中创造价值,实现创业与创造价值的有机结合。

(4)各校区之间资源互动。目前国内许多高校都分设多个校区办学,由于地理的隔离,绝大部分校区都存在文化资源不平衡的情况,特别是偏僻的新区。通过市场机制,将音乐专业学生在校外授课的音乐教学资源“引回”校内,丰富各个校区学生的学习资源,弥补多校区办学艺术资源不平衡的现状。

(5)项目化运作。为真正实现实践育人的创新创业教育,在本模式中需要做到尽可能模拟商业环境,进行科学的项目化运作与管理。可以面向所有具有创新创业意向的音乐类专业学生“建立校园音乐工作室”的信息。公开招募项目负责人,再通过公开招聘、竞聘等形式选出工作室的管理运营负责人。表1为以一年为周期(以2016-2017学年度为例),制定的项目计划流程表。

根据项目周期进行考核,从财务、服务满意度(教师和学员)、生源情况、创新创业心得和成长体会等方面进行考核。依托发展基金会资源,定期举办创业交流活动,通过沙龙分享交流会,为创业同学搭建一个信息、经验交流分享的平台。建立创新创业课程,引导学生团队根据创业实际需要自主定制学习计划。

对项目的绩效考核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招生目标:根据团队的运营规划方案,按季度考核招生情况;(2)盈利目标:根据团队的运营规划方案和目标,按季度考核盈利情况。(3)效果目标:主要有学员满意度测评和运营团队能力提升测评;(4)影响力目标:比如,输送到社团等优质资源的优秀学员人数,网络社交媒体上的互动程度等。

2音乐工作坊教育模式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2.1模式的理论意义

目前,高校在艺术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还面临着诸多困境与问题,尚未形成系统性的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方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创新创业教育团队。地方高校音乐类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仍处于自发、分散、探索的状态。对细化群体进行针对性教育模式研究,有助于推动高等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理论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对于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模式也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2.2模式的实践意义

音乐类专业毕业生由于专业性强、学习投入成本高等特点,在择业时就业期望总体偏高,注重高工资、高福利、好环境,追求稳定的企事业单位,间接导致了“有业不就”的现象大量出现。本文提出的实践模式有助于推动艺术类学生的择业与就业工作。引导部分音乐类学生从“消极待业”到“自主创业”。模式的提出拓展了对艺术类其他专业开展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思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创新创业教育本身需要“创新”,只有以更贴合的教育机制服务青年学生,以更精准的教育理念 引领青年学生,才能真正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为学生创业、发展保驾护航。

3小结

本文论述了构建音乐类专业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方案,聚焦音乐类专业大学生这一群体,进行针对性教育方案研究,对开设有音乐类专业的院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工作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同时,对于优化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内容和模式也具有重要的探索意义。

应当指出,针对艺术类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指导方案需要考虑多维角度,评判创新创业指导方案是否系统、科学的理论标准较难界定。检验指导方案是否有系统性和针对性的有效标准是实践,目前本课题更多是从调查访谈等项目中得出经验性结论,将会在后续研究工作中进一步完善,并进一步由实践检验。

参考文献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篇(5)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并不单纯是一门学习音乐知识的学科,鉴于音乐的艺术性和人文性,音乐是一门以歌词和曲子相映生辉的艺术,好的音乐会让人感觉高雅,熏陶听者的心灵,听者在与音乐的交融中逐渐感觉到情感的升华,是听者与音乐作者的情感互相倾诉。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在要格外的注意用感情激发学生倾听或是学习音乐知识 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学习组诗歌曲《七子之歌》的时候,音乐教师要向学生教授歌词的写作背景,是在二战中,西方列强将我国香港、澳门等七个地方占为己有,诗人闻一多愤怒而作,歌词中将七个被侵占的地方比作是祖国母亲的七个孩子。在教授音乐歌曲的时候慎重与学生介绍、传达音乐创作背景,将歌曲中的强烈情感渲染至学生心灵,帮助学生感知歌曲中心大意,从而引起情感共鸣,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整合各种教学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 

学校是各种教学资源较为集中的地方,为了帮助学生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取得最为优良的教学体验,初中音乐教师在开展音乐教学过程的时候要注意整合、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例如,在新授初一上册第二单元《天山之春》的时候,初中音乐教师可以利用教室内的多媒体教学设备,利用电子白板向同学们展示天山春景的图像或是音频,营造相关的教学氛围有利于集中学生的上课的注意力,从而提高教学成效。整合各种教学资源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现有的教学设备和教学环境自主的设计相关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收获更好的教学体验。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初中音乐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音乐水平和音乐学习兴趣展开设计教案,从学生实际情况出发。 

三、安排班级竞赛,巩固学生所学的音乐知识 

在一般音乐教师眼中,音乐并不是一门需要复习的科目,可实际上,音乐素养和音乐对于学生压力的减缓的过程和效果是长期才可以看到的,如果在音乐学习过程中,学生一味学习新知识,却并不复习旧知识,就好比丢了西瓜捡芝麻的猴子,最终学到的音乐知识并不多,而初中音乐教师费尽心血研究的教学方案最终收获的效果寥寥。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初中音乐教师要及时的帮助学生展开复习的工作,组织班级音乐竞赛就是一种有效的教学复习方式。组织班级音乐竞赛的过程中,音乐教师作为竞赛的 出题人要将出题的题目紧紧与所学过的音乐知识围绕,以此唤醒旧知识,提高学生的对音乐知识的记忆力,达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的教学目的。 

四、师生共同沟通,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音乐学科 

不论是学习音乐还是学习数学,教师和学生都应该保持一种联系的状态,联系就是一种教师和学生始终在同一个频道上,“联系”意味着沟通,意味着师生间的沟通没有阻碍,学生和教师能彼此感应到对方的要求和感召。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沟通期限,帮助学生从多个角度和思维感知音乐学科的优点,同时,师生共同沟通有利于学生向教师直接反馈在教学过程中感觉到的不足之处,有利于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更好的为学生设计优良的教学方案。提高教学成效的探索过程是很漫长、艰辛的,初中音乐教师在这样的探索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随时随地保持‘沟通’的意识,及时得到学生的反馈。师生的沟通可以在课后也可以在课上,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依据学生的表现和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程度等方面获取如何与学生进行沟通的信息,初中音乐教师需要注意的是,在与学生沟通 的过程中要注意营造相对轻松的交谈氛围。 

总结:初中音乐教学的有效性的体现不在于学生对音乐知识的掌握的量,在于音乐对学生整体身心、素质发展中起到的作用,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在音乐中感知音乐世界的 魅力,初中音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妨更多的借鉴优秀教学方法和不断反思、总结自身教学方法,不断在提高音乐教学中的有效性方法的能力。不管初中音乐教师在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有效性中采取如何的方法,初中音乐教师始终要以学生为教学主体,从学生实际情况和心理成长特点为出发点,设计和开展更為优良的教学方案。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篇(6)

从最近几年高校教育体制变革情况看,高等教育正在走信息化道路,很多先进的教学模式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对于高校音乐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网络音乐”教学是高校新教育方式,但在运用互谅网络的同时,我们也发现了网络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从客观角度审视网络教学的不足,有助于高校改革教学制度,从多个方面提高音乐教学质量。

 

一、网络教学,问题多样

 

互联网运用于音乐教学能给教师、学生都带来很多方便,摆脱了传统教学手段的许多问题。然而,经过一段时间的网络教学后,我们可以看出互联网教学依旧存在着种种障碍,各种网络教学问题影响了音乐专业课程的开展,不利于音乐人才计划的实施。

 

1、网络建设问题。高效音乐实现网络化教学必须要依赖于教育网络,但现实网络教学过程中学校对于音乐网络建设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音乐网页方面的内容不够饱满,如:远程教育、信息浏览,这些都给互联网教学带来很大的不便,没有足够的资源仅依靠单一的网络页面是无法实现互联网教育。

 

2、教学资源问题。高等院校的音乐专业课程必须要具备音乐教学、音乐竞赛、音乐巩固等三大方面的资源,只有它们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才能实现互联网模式。从最近几年的互联网教学情况看,音乐教学资源还处于“瓶颈”状态。学校内部没有积极开发教育资源,学校之间缺少共同合作机制。

 

3、设备技术问题。中国的互联网教育与国外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我国高校使用的互联网基本上都是性能较低的计算机,这就不利于音乐网络“人机对话”模式的构建;我国在视频技术、网络交流技术等方面还存在很大的差异,这阻碍了网络教学的有序进行。

 

4、资金投入问题。由于互联网教学模式的构建需要使用各类硬件、软件设施,这一过程要消耗大量的成本资金。高校受到资金限制,对于网络音乐教学的投资力度不足。这种问题直接造成高校互联网教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难以实现更新,长期坚持早期的网络教育也会给音乐教学带来不便。

 

二、转变意识,更新教育

 

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学校应在思想观念上引导学生对音乐学习给予足够的重视,使学生尽快适应到互联网音乐教学模式中。教师应正确引导学生面对网络教学,引导学生积极转变思想意识,为自己制定科学有效的网络学校计划,这也是高等教育更新的途径。

 

1、信息意识。教师是音乐教学的引导者,自己必须树立强烈的音乐意识,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网络音乐教学必须要在这样的环境下才能得到学生们的认可,教师可积极开展思想教育,能让全校师生意识到开展音乐教学的作用,促进高校音乐教学的更新。

 

2、价值意识。网络音乐教学对于教师和学生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既可以方面学生的网上学习,也能减轻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的工作量。当师生们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后,音乐网络教学将变得更加轻松顺利。价值意识的确定,根本上还是为了提高学生对网络教学的认知。

 

3、合作意识。互谅网络运用于高等教育,为广大师生创建了良好的交流平台,增强了高校学生投入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此外,网络交流也是师生合作学习的重要平台,在网络上学生之间、师生之间都能针对专业课程的学习进行探讨,促进双方教学工作的发展。

 

三、设计方案,和谐课堂

 

创建和谐的课堂环境能为学生营造优越的学习氛围,这些都是教师们需要积极关注的方面。网络音乐教学虽是在计算机上创建的“虚拟课堂”,但教师也要针对网络课堂存在的问题给予调整,设计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案,为学生打造和谐的网络音乐学习平台,促进音乐教学的改革。

 

1、正确运用。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前,需从现实课程及网络信息中收集大量的教学资源。面对互联网及音乐教学计划时,应当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正确选择网络资源。师生们需深刻认识到将网络教学融合于音乐课程的事半功倍之效果,这是网络教学成效发挥的重点。

 

2、优化方式。音乐作为艺术类专业课程,理论知识学习尤为重要。但教师们往往过度集中于理论知识学习,大量课程时间都安排给了理论教学,这些都造成了学生音乐技能薄弱。高校还应该从社会实践上为大学生创造音乐学习平台,教师需积极优化自己的教学方法。

 

3、制定计划。科学的网络教学计划能为教师的教学起到指导作业,引导教师朝着规划好的方向开展教学。互联网教不仅促进了音乐教学形式的更新,更是对教师教学计划提出了严格的要求。若教师设计的教学方案适应不了网络操作,网络音乐教学也难以起到教学作业。

 

四、科学引导,提高水平

 

高等教育与早期教育不同,教师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角”,学生才是专业课程的主体。教师的一切教学工作都必须服务于学生的学习需要,面对新时期的网络音乐教学,教师应该做好引导者工作,从不同的方面与学生开展合作交流,解决学生在网络学习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1、合理利用网络。从现实教学情况看, 网络在为学生创造学习平台时也造成学生沉迷于网络生活。教师应该从思想上引导学生正确运用网络平台,音乐学习同样要结合现实的课堂教学才能发挥作用。教师可通过社会调查方式,了解学生存在的网络问题,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案。

 

2、解决学习困难。对于网络音乐教学存在的各种问题,教师必须要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需要进行引导,这样才能保证网络音乐教学顺利进行。有的学生对于各种各样的网络资源难以掌握,教师则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其针对性的选择,这样能够起到因材施教的效果。

 

3、广泛合作沟通。尽管网络为音乐教学带来了很大的方便,但其毕竟是一个虚拟的平台。教师面对网络教学时,还需要注重现实教学中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让整个现实课堂、网络课堂的音乐教学更加顺利,这些都是现代高等教育的要求。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篇(7)

沈阳大学音乐学院创办音乐教育专业已有25年的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已形成一套完整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有的教师认为新的方案会降低现有的专业水平,会影响学院的生存发展。可见,若想改革,来自主客观的阻力还是很大的。基于此,我们组织教师学习《课程方案》和《课程纲要》,吃透精神,把握实质。通过多次学习研讨,我们从学生的出口对教师的观念进行疏导――我们的学生在走出校门后从事的并不是音乐理论方面的学术研究,而是对艺术情操的培养。因此,在专业上对学生的要求应该是“广而深”,并不是“专而精”。教师们加深了对教改意义的理解,促使他们的思想认识初步统一在《课程方案》及《课程纲要》要求的基点上。

学生观念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学生对减少专业小课的课量及对合并一些理论课程不理解。如改革后,“和声学”“复调音乐”“作品分析”“配器法”等课程被整合为“多声部音乐分析与习作”,学生们认为这样做会降低教学质量,会影响他们的专业发展。针对这些想法,我们通过对就业形势和人才能力的分析,使学生逐渐理解了实施新方案的意图及学院的良苦用心。通过以上工作,我们看到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针对性有所增强,都能自觉排除过分强调“专业性”的倾向,已开始大步向“师范性”靠拢。

二、艺术实践是检验学生能力的“实验场”

表现力是教师,特别是音乐教师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素质之一,学校从学生入学开始就鼓励他们参加艺术实践,督促学生在艺术能力养成上先行一步。

针对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学生表演机会少,缺乏艺术实践的状况,从大学一年级开始我们就鼓励学生在声乐考试中为同学伴奏;或者经常举办钢琴、声乐汇报演出、音乐会,举办各种钢琴演奏比赛、声乐比赛、钢琴弹唱比赛、歌曲伴奏写作比赛,等等。除此之外,还专门开设艺术实践课,每学期3周(一年级上学期和四年级下学期除外),共18周、18学分。每一名学生都必须参加该课程的考试并记录成绩。组织演出,作音乐教学的辅导工作,是学生展示才艺和检验实际能力的“实验场”。因此,每学期我们都定期安排几次演出,可以在校内,也可以让学生走出去,深入到社会,特别是深入到中学,配合教学内容和专业培养目标进行实地演出和进行教学实习,引导学生要关注自己的编排音乐创作能力和施教辅导能力,并在实践中逐步提高。

三、师资队伍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石”

师资历来是学校教育的根本,师资力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的培养,直接关系到一个专业能否持续、稳定地发展,因此建立一支学历层次高、教学与科研能力强、年龄结构合理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是专业建设的重中之重。关于师资队伍建设,我们采取了四个方面的措施。一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鼓励青年教师在职攻读学位和进修提高;二是对青年教师进行“传、帮、带”,促进青年教师在教学中逐步成熟和完善,以有经验、有成果的教师为楷模,采取互相听课、评课的方式逐渐提高教学水平;三是积极引进高学历和高水平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四是加强对外学术交流。以上举措有助于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使师资队伍建设达到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作。

四、改革行动是检验态度的“试金石”

为保证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我们对基础理论课程、演奏技能课程进行了改革,具体措施如下。

音乐基础课程按学生程度授课。坚持教学以人为本,坚持与学生实际水平相结合的原则。在加强学科之间交叉和整合的基础上,采取分班制教学,如乐理与视唱练耳课程实行A、B班分层次教学。A班学生基础较好,进度可快一些,教学内容也可更深一些;B班则要在进度上稍慢一些,要求从基础抓起,为下一步的提高打好基础。

将钢琴技能、技巧的训练与钢琴伴奏的基础训练融为一体。以往高等学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钢琴教学重视个人弹奏技巧和表演技能的训练,而忽视了与实用性相结合的原则,缺乏师范特色。为克服这一缺陷,我们将技能、技巧训练与钢琴伴奏(主要指边弹边唱)训练融为一体。从大学一年级开始,一面抓钢琴技能训练,一面抓伴奏(边弹边唱)练习,只有做到两面抓,才能使学生适应将来的实际工作需要。

五、对实施《课程方案》《课程纲要》的几点建议

其一,有些课程的开设不尽合理,如必修课程中《中国乐器》和《外国乐器》都作为必修,我们认为由于学制的制约,改为任选一种为宜。

其二,选修版块学分安排欠合理。由于各校开设的公共课程存在差异,导致学校公共课中有些课程的开设和专业课程的开设存在一定的重复。如我校公共基础必修课程中开设了《教育学》(64学时4学分)、《心理学》(48学时3学分)、《教师技能》(48学时3学分),根据教育部的方案又需要增设三学期的《学校音乐教育导论》与《教材教法》(108学时6学分),从而使专业任选课程中音乐教育与音乐科技类课程偏多,学分也显偏高。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篇(8)

小学音乐课堂不同于美术、绘画等直观反映客观世界的学科,更侧重用声音刺激学生的听觉器官,从而开拓学生宽泛、自由的想象空间。而其思维的活跃性决定了其在音乐欣赏与体验的过程中,随时有意想不到生成的可能。这就要求教师善待这些意外情况,并加以把握与引导,以促进音乐课堂教学有序开展,构建更精彩、生动、高效的小学音乐课堂。

如在小学二年级音乐《过新年》的课堂教学中,为了活跃气氛,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进而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掌握知识,教师可以加入锣鼓的介绍与学习,再顺势组织过年时贴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等活动。在一切都按照预设的程序进行时,有学生可能会提出问题:“为什么过年要贴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呢?”

对于这样的意外提问,不管教师是否提前考虑过这个问题,面对几十双小眼睛,都应不慌不忙、胸有成竹地顺势加以引导和拓展。比如:“这个问题提得非常好,那么大家有谁知道么?”这样学生会踊跃发言,给出各式各样的答案。最后,由教师公布正确答案,或者由提问的学生公布答案,最后学生会知道:“古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兽’,每逢新年,它就出来吃人,后来人们发现年兽最怕声音和红颜色,于是过年的时候人们就用贴红对联、放鞭炮、敲锣打鼓吓走它。”这是过年的习俗来历。如果大家都不知道答案,那么教师就可以将其作为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查阅资料,寻找问题答案。教师自身也要补充知识,积累更多的知识经验。

面对孩子善意的“刁难”和“挑衅”,教师更应敞开心扉,与其进行平等、民主的对话,营造融洽、民主的课堂气氛,促使学生的心灵得到净化,真正实现课堂从“执行教案”向“互动生成”的改变。

二、捕捉意外,促进生成

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抓住学生思维的燃点,善于捕捉课堂教学过程中各种生成、变动的有价值信息,并将其作为活的教学资源加以努力扶植、栽培,合理引导学生进行感受、体验、互相交流,促进音乐教学动态资源的生成,进而调整教学节奏,拓展教学思路,不断更新教学理念与方法,实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的高效性。

例如:在《七子之歌》的音乐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聆听《七子之歌》、《鼓浪屿之波》等内容,让其了解澳门及其回归祖国的大概情况,同时鼓励其从不同旋律、音色、节奏与速度等音乐要素中深入感受期盼祖国统一的迫切心情与愿望,然后趁热打铁,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集体创作一个以“期盼台湾早日统一”为主题的音乐小故事。有的小组激情洋溢地朗诵,有的小组声情并茂地演唱,有的小组创作并演奏音乐,还有的小组集体创作音乐配画等,达到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创作效果,促使教学成为一种艺术,赋予动态的生成过程以生命的气息。

依据学生听课情形的变化,灵活、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充分调动一切“可变”与“可动”因素,生成超出原计划的崭新教学流程,赋予音乐课堂以别样的精彩。

三、巧用意外,拓展生成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篇(9)

传统高师音乐教学在方向上应该是师范性的,但在模式上却趋于专业性,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的实施有些脱离师范性,但这种状况并非就于单单的意识所为,它是诸方面因素决定着的。

(1)早期音乐教学的简单回顾

我国高等师范教育肇始于清末民初,迄今仅有100年的历史,专业是个历史范畴,其形式也有先后之分。高师音乐教育的初期则在民国初年,当时的音乐课只称为“乐歌”课,课时也很有限,声乐课则包括在乐歌课之中,称为“唱歌法”,也叫“声乐练习”。随着高等师范教育的不断完善,美育得到了全面的重视。1919年,高等师范开始招收主科为音乐的师范生,培养目标是中学及中师学校的音乐师资,但这时高师音乐教育的音乐教学尚未步入正规,直至1925年当时的国民教育部颁布了《新学制师范课程标准纲要》,由重视基本学历转为注重专业智能培养,使声乐教学也为开拓学生视野、发展学生个性而摸索实施。而后随着海外学子纷纷回国从教,使专业表演的培养模式对高师音乐教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并且在一段时期内形成了固定模式。

(2)师范方向的专业性教学模式

新中国成立后,高等师范教育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1952年7月,教育部颁发《关于高等师范学校的规定(试行草案)》,关于培养任务及方向的内容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任务是根据新民主主义教育方针,以理论与实际一致的方法,培养具有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思想的基础、高教文化与科学水平和教育的专门知识与技能、全心全意为人民教育事业服务的中等师资。师范学院培养高级中学及同等程度的中等学校师资。而针对于同年3月颁布的中、小学暂行规定草案中的规定,小学和初中均应开设音乐课。中小学开设音乐课则需要大量的音乐师资,因此,国家对高师音乐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使之起步发展。

可见,高师音乐教育刚刚起步之时,由于师资和生源都相对有限,所以高师音乐教育所培养的对象还仅能满足于高师、中师的师资或部分表演团体需求。鉴于这种需求方向,高师音乐教育逐渐形成了强调专业技能而忽视其师范性的观念,那么声乐教学也只能是培养表演专业式的“一对一”单练了。

二、 新模式教学的师范性与专业性

随着高师音乐教育的发展,音乐师资阵容也在不断扩大,使音乐教育市场的需要趋于稳定,高师的音乐教育开始稳定于对基础音乐师资的培养。在这样的前提下,音乐教学原有的观念及在此观念影响下的旧的教学模式,势必成为高师音乐教育发展的瓶颈。因此,探索以师范为主,又不失专业性的高师音乐教学模式,成为新时期学术研究的主流。

(1)体现师范性的教学模式

我们应该看到,随着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扩大招生,在教学上也面临着这样的现实问题,那就是,学生入学时专业素质的差距越来越大。那么,最低标准的学生通过四年的音乐教育,能否走向中小学音乐师资需求的市场。在这种情况下音乐教学仍沿用传统的“一对一”模式,其弊端在于,音乐基础或条件好的同学脱离了师范性而趋于专业表演,差一些的同学则觉得无望而形成了逆反心理,同时也影响了其他课程的学习兴趣。为此,在高师音乐课堂采用集中的大课、个别的分组课和单独的小课为方式的机动教学,不失为行之有效的方案。

在教学的过程中,要让学生主动吸收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这就涉及到了教学角色的问题,要想到我们所培养的是置身于讲台的中小学音乐教师,而不是舞台上的歌唱演员。因此,课堂应尽力为学生创造自己的讲台,来切身体验为师的感觉,从而树立学生的为师意识。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篇(10)

1、组织保障。

为保证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我校校长亲自参与决策与调度,并组成了以艺体部主任为组长、全部专业教师为成员的课程实施、开发小组。

2、设施保障。

为开好此课程,我校加大了投入,不仅建立了四个相关的选修模块学习工作室,还在原有舞蹈练功房的基础上又新建了100多平方米的高标准舞蹈房,添置了许多相关的教学设备、学习用具、音像资料。

3、制度保障。

为开好此课程,我校在年度工作计划中明确提出了活动课的要求及对指导教师的考评意见,并制定了《音乐选修课实施规划》、《音乐选修课实施方案》、《音乐各选修模块教学计划》、《音乐各选修模块学习室管理规定》、《各模块学习出勤记录表及考勤要求》、《各模块平日作业成绩记录表》、《学生学习评价方案》等相关规章制度。

二、课程的实施过程

1、确定选修的模块。

音乐课开设哪些模块呢?经领导和专业教师的讨论,从我校师资与学生音乐素养方面的实际考虑,最终确定先开设四个模块,共五个专业,包括《歌唱》、《古筝演奏》、《二胡演奏》、《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

2、学生填写选课志愿表、编班。

确定好开设的模块后,我们给学生编定、下发了《学生选课指导手册》和《音乐课选修模块实施方案》,以便让高一级部所有学生了解选课走班的目的和实施办法,了解各模块的主要内容、特点等。随后指导学生填写了《音乐课选修志愿表》,根据学生志愿我们各模块都组建了10个教学班。组班方式为:每三个行政班中选修同一模块的班级组成一个模块学习班。

3、选定教材,编写校本教材。

为尽量和前面开设的鉴赏课相统一,除《演奏》用的是《古筝入门》、《二胡入门》教材外,其它各选修模块都选用了湘版相关的教材。为拓展学生知识,我们还组织专业教师编写了《舞动青春》、《中国戏曲与民族器乐》、《中国民间美术》等部分校本教材。 转贴于

4、实施教学。

我校各模块的教学采取音乐、美术间周上课的模式,每模块18课时。课时安排是三个行政班为一组,一到上课时间,这三个班的学生就会按自己选的模块分散到五个相应的模块工作室去。考虑到学生选修是出于兴趣,如果教师在上课和组织活动的过程中随随便便,让学生感到学无所成,他们很快就会失去兴趣,也就谈不上什么活动育人了。为此我们提出了“打造精品课堂,保证教学质量”、“重视个性发展,注重技能实践”的教学理念,加强集体研究、集体备课,努力使课堂与活动进行得有声有色、魅力十足。此外,在实施过程中我们严格进行学生出勤记录,并对学生的技能、技巧、作业完成情况打分记录,以此来规范、督促学生学习。

5、学生学习评价。

为促进学生的学习,我们制定了科学的评价方案,方案体现了过程与结果、课内与课外的综合性,采取了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法,鼓励学生参与演出实践,规定学生学习期间得分60分以上可获1学分。

三、取得的成绩

1、通过此课程的开设,不仅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拓展了他们的知识面,也使他们的审美情趣得到了很大的提高,进而也促进了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

2、通过选修,很多学生的性格、气质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特别是选修舞蹈的)。

3、通过选修,让每一位学生都学到了二、三种音乐方面的技能,提高了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和鉴赏能力,在整体音乐修养方面都有很大的提高。

4、选修课与我校社团活动的开展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也提高了学生的表现欲和创作能力,在我校科技节演出、北京校友会演出,以及元旦演出中,很多学生表现不俗,他们表演或创作的作品经常得到各级领导的好评。

高中音乐教资教案篇(11)

2006年3月到5月,深圳大学“大学音乐欣赏教育课题组”对全国排名前100名①的大学2006年上半年音乐欣赏教育情况进行了初步调查,这些大学全部是省重点、部属院校或进入211的院校。调查的方法是查询相关大学校园网站、电话访谈或者委托人员直接调查。调查的问题分三部分:音乐欣赏教育基本情况、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及师资、艺术社团与艺术活动。

从调查数据看,由于教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重视,目前我国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已经起步,绝大多数大学已经将普通大学音乐教育纳入了正规本科教育课程体系,100所大学中93所大学开设了音乐欣赏或相关课程,仅7所大学没有开设音乐欣赏课程;音乐欣赏课程的周学时为1―4学时,其中仅5个大学为1学时,2个大学为4学时,多数为2学时或3学时。多数大学音乐课程门数在1-5门之间,有的大学在课程建设上已经做了较多的投入,最多的开设了16门音乐欣赏或相关课程。这是相当令人鼓舞的状况。可见普通大学的音乐欣赏课程设置和课程目标正在按照教育部门的部署呈良性发展,取得了可喜的进步。

但是,对照教育部办公厅《课程方案》第四条“保障”体系,100所大学在音乐欣赏教育的“保障”制度和保障措施上仍然存在很大的距离。

首先,教材建设情况。虽然大学音乐欣赏属于选修课程,但既然开设了,就不能将其当成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大学教育内容,这是由音乐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心灵成长的特殊教育功能所决定的。目前虽然教育部推荐了音乐人文教育的一些教材,但并不作统一规定,因此100所大学中没有使用正规教材的大学有77所,这些大学一般使用教师备课教案或者课件,这些教案或课件未经审查直接授课,势必导致鱼龙混杂的教育状况,给学生成长造成一些不利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对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教材内容精心挑选,像对待德育教育的内容那样作统一规定。

《课程方案》中强调:“为保证艺术选修课程的开设和教学质量,普通高等学校应设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加强公共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目前,100所大学中只有25所大学设立了专门的艺术教育中心或者艺术教学研究室,75所大学没有专门的艺术教育机构,其音乐教育和管理的任务由学生处、团委或艺术学院担任。没有专门的艺术教育和管理机构,一方面没有统一协调的教学目标,使得教学内容、教育形式呈重复无序状况,学生选择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各自为政,不利于教学资源的优化组合,浪费了人力和物力。

另外,在普通音乐教育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仍然有很大的紧缺空间。《课程方案》规定:各校担任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人数,应占在校学生总数的0.15%―0.2%。目前,从调查的数据看,100所大学普通音乐教师与在校本科生比例,在0.025%―0.1%之间,偏向于0.025%。有的学校甚至没有专职音乐教师,而只是艺术学院教师在承担和完成本职专业任务之外,为全校开设音乐选修课程。

这种专职普通音乐教师编制紧缺的现象,导致学校开设音乐欣赏课程门数和容量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供不应求。对100所大学的调查显示,2006年上半年选修音乐欣赏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的本科生占本科生总数的平均百分比为3%,最高15%,最低为0(即未开音乐课程的学校),假设要让50%的大学生接受音乐教育,那么在保持办学规模不变的情况下,一学期6%的选修比例是必须的。因此,纵向数字为6%到15%的学校,对艺术教育很重视,学校开课能满足或者基本满足学生要求;纵向数字在6%以下的学校,在音乐教育师资建设和艺术教育重视度上要加大投入。基于选修音乐课程人数平均百分比为3%,如果按本科生总数3%的等差数列递增,而办学规模不变,那么这个数字说明,四年的本科读下来,最多只有24%的大学生可能接受音乐欣赏教育。这个数字反映的是100强的整体状况,国内其它一般大学的整体状况只可能低于24%。

《课程方案》规定:每个学生在校学习期间,至少要在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中选修1门并且通过考核。对于实行学分制的高等学校,每个学生至少要通过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学习取得2个学分;修满规定学分的学生方可毕业。音乐教育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中占很重要的地位和比例,上述调查包括限定性选修课和任意性选修课程,如果去掉任意性选修课部分,则数字会更小,分析说明目前普通高校的艺术教育离教育部《课程方案》的要求还相差甚远。

关于利用第二课堂加强音乐教育方面:对100所大学举办正规音乐会的调查显示,只有6所大学一年内没有举办过音乐会,其它大学或多或少都由学校举办或外请音乐团体入校举办音乐会,内容涵盖西方音乐、中国音乐、民乐等内容,最多的19场,最少的1场。音乐讲座情况:100所大学中只有18所大学没有开设音乐讲座,其它82所大学都开设了音乐讲座,开设讲座最多达20场。从上面数字来看,100强中仍然有些大学没有开设讲座,也没有举办过音乐会,有些已经举办过正规音乐会和讲座的大学,其数量和质量都不容乐观。这种情况一方面反映了这些大学的校园文化不够活跃;另一方面也显示这些大学对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不够重视,没有认识到艺术教育是促进大学生全面成长的积极有效的方法。同时,也反映了我国大学艺术教育情况与欧美大学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

《中国大学评价》的专家认为:中国一流大学是中国的顶尖大学,代表中国大学各学科门类最高学术水平。大学排名前100所的大学自然包括了中国第一流的大学,其学科优势和科学研究能力与成果,是一般大学不可比拟的。但是,从调查看,我国一流大学的艺术教育情况并不乐观,因为音乐教育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的实际情况代表了艺术教育的主流。虽然大学音乐欣赏教育已经取得了可喜的进步,但是目前我国高校整体对普通音乐教育仍然不够重视,尤其是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保障体系和保障制度离教育部的要求还相差较远,反映在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师资配备、学生选课容量和教学设备上尤为突出。

这个状况很像经历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的美国,当时美国的学校艺术教育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虽然大学也有一些普通音乐课程,但是教育的目的讲究实用性,音乐教育属于可有可无、不被人重视的教育。直到1957年,苏联成功地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巴达尼克一号,它让美国人目瞪口呆,震惊过后美国人的意识开始苏醒,只得承认苏联在空间技术方面已经超过了美国。“改进教育的需要不再仅仅是基于提高生活水平的要求,而是基于民族生存的斗争。”他们的研究认为:“俄国大唱片时代建立了一个教育系统,为其统治者训育了一批达到技术高峰所需要的男女人士……”。他们认为苏联很重视那些能激发人的创造性思维的学科,如音乐学科。这样,美国人将研究的焦点集中到了教育系统,并深入到艺术教育领域。他们领悟到:“要成为世界上科技最先进的国家,培养大量的先进人才,必须重视艺术教育,因为艺术教育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②自此以后,美国将艺术教育尤其是音乐教育提高到了重要的位置。美国的学生,幼年至中学十二年级,均按国家颁布的《艺术教育国家标准》接受严格的音乐教育,到了大学仍然没有中断艺术教育。美国大学几乎都开设有音乐欣赏系列课程,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麻省理工等名校,人文教育在学生的课程总量中占18%至25%的分量,人文教育中包括西方音乐欣赏、交响乐、合唱音乐、音乐审美等选修课程。以师生比为例,2002年麻省理工学院的音乐教师和本科生比是1/250,比我国目前最高比例的大学高出近4倍。

我国大学的艺术教育模式,目前基本上是借鉴和学习美国大学,但是研究表明其保障机制滞后于整体教育目标。因此,我国大学很有必要在思想观念、艺术教育管理机构、师资配备、学生选课容量和教学设备上,抓住机遇,按照教育部的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大学音乐欣赏教育的保障工作。